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科技政策与管理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02 15:28:0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科技政策与管理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科技政策与管理

第1篇

摘 要 本文从公司股利政策及成长性的基本理论出发,结合选定企业样本的数据及我国高科技企业的鲜明特征,通过案例及实证分析探讨我国高科技企业股利政策与成长性关系。从此角度为高科技企业制定股利政策提供新的视角,提高企业对长期发展的重视,从而促进我国高科技企业稳健发展。

关键词 股利政策 成长性 高科技企业

现有针对高科技企业的股利政策及成长性关系的研究成果较为有限,以下研究结论适用于所有类型的企业,当然也包括高科技企业。Jensen(1986)提出的自由现金流量假说(Free cash flow hypothesis)指出:公司成长性机会可以影响股东对现金股利的偏好,只有在满足了成长性项目所需的资金后,股东才会通过现金股利迫使公司吐出多余现金,从而实现股东价值的最大化。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公司成长性机会与现金股利呈负相关。谢军(2006)通过763家上市企业2003年数据,以OLS方法实证研究股利政策与企业成长性机会的统计关系,显示企业成长性机会能减少第一大股东分配现金股利的意愿,表明股利与成长性负相关。单雷磊(2003)指出,高水平派发现金股利对于成长型公司不适合,至少不是最优。总体来说高科技企业成长性与股利呈负相关。但帕塔(2000)则认为,当小股东权益得到有力保护的情况下,企业成长性与股利负相关,而当其得不到保证时,则不存在此关系。

根据高科技产业的界定,本人随机从深沪两市抽取了20家、中小企业板块10家、创业板块10家高科技企业,公司所属行业涉及生物、航天、通信计算机、新能源、新材料等,基本包括了高科技企业所属的各个行业。

2010年所选择的样本公司近一半进行了现金股利分配。其中,主板市场更倾向分配现金股利,支付倾向在0.6以上,同时创业板公司不倾向支付现金股利,在选择的样本公司中,只有一家企业进行了现金股利支付。同时,创业板公司具有最低的市净率和最高的净资产收益率,虽然净利润增长率仅为中间值,但总体上说明创业板企业成长性较高。创业板板块企业具有较高的成长性及较低的现金股利支付倾向,似乎说明股利支付倾向与企业成长性呈负相关。但鉴于标准差的存在以及企业样本数量的局限性,描述性统计并不能代表全面情况。

同方股份代表着主板市场的高科技上市公司,因此本文选取同方股份作为主板市场样本公司。在中小企业板块,本文选取远望谷(002161)作为样本企业,其于2007年上市,所属通信设备制造业,上市后曾多次分红派息。在创业板板块,选取神州泰岳(300002)作为样本公司。神州泰岳所属计算机软件开发与咨询行业,2009年上市,2009、2010年都进行了分红。

通过案例分析,得出的结论是:(1)市净率主要反映公司未来的成长机会,当成长机会较多的情况下,企业会降低现金股利支付,从而使市净率与现金股利支付倾向及支付水平均呈负相关。但根据同方股份的数据分析,其现金股利支付水平与市净率呈正向关系,说明我国大型稳定发展的企业在面对未来成长机会时更倾向与保证稳定的现金股利支付额度,并不会减少现金股利的发放。(2)我国企业股利政策选择与成长性有一定相关度,但负相关性不明显。由于我国属于大陆法系国家。小股东权益保护得不好,公司治理机制不完善,成长性与股利支付率之间不存在负相关关系,因为股东会希望尽量尽侠地将现金拿到手,股利支付率与成长性之间确实不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3)我国企业在进行股利分配时对过去及未来成长性关注度不足,存在不重视企业长远发展而进行分红的情况。

如何平衡企业成长所需资本及股东需求以保证企业持续的盈利能力和长期发展,是我国高科技企业在制定股利政策时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根据本文研究,在这里对高科技企业提出以下建议:1.高新技术企业制定股利政策时,应考虑公司过去的成长表现及未来的成长机会,还应综合考虑公司盈利能力、财务杠杆、公司规模及公司的所有权性质等,同时兼顾股东需要,保证在最大限度上兼顾不同方面的利益要求。使得企业股利政策对企业的日常运营及未来发展起到正面影响。2.企业在不同情况下有不同的融资选择,虽然使用内部资本成本较低但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在未来成长机会较多的情况下,如何进行不同融资方式的选择十分重要。我国高科技企业规模大小各部相同,企业需要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融资选择,在成长机会较多的时也不能盲目降低股利,还需考虑其他各种因素。3.高科技企业对人力资本有一定的依赖性,虽然在进行融资时要考虑未来成长机会对资本的需求,但保证大股东、小股东的权益也十分重要。同时一定的现金股利有很好的激励作用,从这两个角度来讲,虽然高科技企业有较多的成长机会,但企业在决定是否支付现金股利以及支付额度时要按企业自身状况进行考虑。不同的企业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偏重以及需求,如何根据企业自身特性制定最佳股利政策是每个企业都需要考虑的。

参考文献:

[1]谢军.股利政策、第一大股东和公司成长性:自由现金流量理论还是淘空理论.会计研究.2006:4,51-63.

[2]单磊.论成长型公司的股利政策选择.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3(2):35.

[3]科技部编.中国高科技产业界定方法研究.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

[4]黄娟娟,沈艺峰.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究竟迎合了谁的需要――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会计研究.2007(8):37-52.

[5]周运兰.我国高科技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成长性和股权融资比较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12):96~100.

第2篇

论文摘要:新建本科院校的生存和发展最重要的是有一支素质良好、事业心强、积极性高的师资队伍。本文拟就新建本科院校教师的激励需求因素进行调查和分析.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应的激励对策,解决在新建本科院校中普遍存在的师资短缺和教师大量流失的问题。

一、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通过扩招、重组、合并和重新定位等方式,出现了多种层次、多种规格的高等院校。新建本科院校就是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一类,新建本科院校是指由过去的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的院校,这类本科院校是我国本科教育的新生力量,其发展受到有关各方的高度重视。

本文就新建本科院校教师的激励需求因素进行了调查,进行实证分析。

二、调查和研究设计

(一)调查对象与取样方法

本文调查研究范围在安徽省新建本科院校中的铜陵学院、黄山学院和皖西学院三个新建本科院校内进行。研究对象为新建本科院校中具有不同学历、职称、年龄等的教师。

取样时,我们采取整群抽样的办法,即抽取某院校的一个系级单位为样本,因为高校教师群体组织中,职称、学历、年龄等方面的结构.在一个系中体现最充分.采用整群抽样的办法可以得到比较全面的数据。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法找出对新建本科院校教师能产生激励的主要因素,再利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构建教师激励因素的层次体系和判断矩阵,最后通过对各判断矩阵进行计算和一致性检验,得到满意的激励因素排序结果。

(三)调研的实施程序

第一步通过制定开放式问卷,对三所新建本科院校不同类型的教师进行问卷调查,收集教师目前最重要的激励需求因素,然后将所收集到的各种激励因素进行归类合并.确定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激励因素的主要类型。

第二步按照从上一步中获得的教师激励因素的主要类型,再制成封闭式问卷,发放到三个新建本科院校中进行调查。

第三步对回收的封闭式问卷,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激励因素进行计算、分析和排序,由此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三、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激励因素调查分析

(一)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激励因素开放式问卷调查分析制定开放式调查问卷的目的就是弄清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激励的主要决定因素,我们对三所新建本科院校共120名不同类型的教师发放问卷进行了调查.收集教师目前最重要的激励因素,共回收有效问卷102份。此次调查共收集到有30种激励因素,我们对30种激励因素作了归类合并,分为四大类,即:物质激励因素、社会激励因素、精神激励因素、环境激励因素。

(二)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激励因素封闭式问卷调查及分析

1、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激励因素体系及模型

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激励因素封闭式问卷调查的目的是了解新建本科院校教师对各激励因素的需求强度,而不是某一激励冈素具体需求量有多大,为此,引入激励需求强度的概念激励需求强度是指教师对某一激励闪素需求的相对强烈程度,是新建本科院校教师对激励因素需求期望值的程度。从激励需求强度的角度,本文将影响因素分为三个层次.四个指标,l5个分指标的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

2、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激励冈素封闭式问卷调查及其结果的层次分析

我们按照上面所设计的指标体系制定了封闭式调查问卷,包括两个量表,即B层的基本激励因素量表和C层的激励因素量表,要求凋查对象对每个层次的激励因素各自

按总分为100进行打分。发出封闭式问卷180份以后,回收有效问卷111份,样本中有教授10人,副教授39人,讲师38人,助教24人,他们的年龄从20多岁到60岁,其中30岁以下31人,30到40岁45人,40岁到50岁20人,50岁以上15人。

在回收了封闭式问卷以后,我们对各因素求了平均值(如表1)

根据以上统计数据构造判断矩阵(如表2),通过求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经归一化处理,并通过一致性检验,最终确定B层4个激励因素相对于“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激励闪素”A而言的相对重要性顺序:物质激励冈素B(0.5l7)、精神激励因素B(0.274)、环境激励冈素B (0.158)、社会激励闪素B2(0.05)。新建本

科院校教师认为影响其激励需求强度最重要冈素的是物质激励冈素Bf0.5l7),表明教师对物质激励期望最大,最想得到这方面的激励。

同样根据调查对象对B层指标下各次级指标相对B层指标重要性的认识,通过构造C层各素相对B层各对应因素的重要性判断矩阵.得到C层各因素相对B层及目标层A的重要性权重(如表3)。

从表3可见,相对于8层各素,物质激励因素中工资待遇(C。)最为重要,其次是住房条件(C);精神激励因素中职称职务晋升(C,)最熏要,其次为得到赏识(C);环境激励因素中排在第一位的是学校发展前途(C),第二位是制度与管理(c);会激励冈素中居苗’位的是社会支持(C,其次是令人羡慕(Cz)。

通过面的层次分析法.我们可以看到,B层指标相对于A层的权重值最大的为0.5l7,与之相对应的是物质激励因素,这个权值远远大于其它三个激励冈素的权值,所以,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把改善物质条件作为对其至关重要的激励因素。再从C层指标来看,居前五位的闵素是:工资待遇、职称职务晋升、住房条件、学校发展前途和得到赏识。这当中有两个属物质激励因素,两个是精神激励素,一个为环境激励因素。

通过层次分析法的科学计算.得到的结果与均值分析的结果基本一致.即新建本科院校教师需求以物质需要为主,其次是精神需求,然后是环境因素。最后是社会因素。

四、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激励对策

考虑到新建本科院校的特点,并根据以上调查和分析的结论,我们重点探讨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激励方面的四个问题。

(一)新建本科院校教师薪酬激励对策

新建本科院校教师薪酬激励机制应考虑如下三个问题:

1、确定教师业绩评价指标。毫无疑问,教师的业绩评价指标应该与社会对学校的评价标准相一致。科研业绩指标指学校科研工作的实力和水平,包括科研进校经费及项目性质、论文数量及刊物级别和科研获奖数量及等级等,这些指标易于量化;教学业绩指标用易于量化的授课对象人数、课时等客观指标以及由教学管理部门、教师代表和学生几方面的主观评价指标组成。业绩评价指标要量化,并能客观、公正反映教师教学、科研能力以及投人的时间和精力。

2、激励强度的选择。新建本科院校薪酬机制的激励强度应与人才市场价格保持相对一致,才能吸引和留住人才。过分强调校内报酬的公平性,按照相同的激励强度设计校内薪酬机制,这种看似公平的薪酬机制从全社会的角度来看是不公平的。这种薪酬机制必将造成某些专业人才严重流失。

3、等报酬问题。由于教学和科研对新建本科院校具有同等重要作用,不同于以前的专科学校以教学为主。一个合理的薪酬机制应该诱导教师将精力和时间分配到教学和科研两个方面,让教师预期在教学方面投人所获得的报酬与在科研方面同等投人所获得的期望收益相差无几,否则,教师的时间和精力应会向激励强度大的方面倾斜,造成“一边强,一边弱”,长期下去将不利于学校的发展。

(二)新建本科院校教师精神激励对策

1、营造良好的个人成长和专业成就条件

玛汉·坦姆仆说:“专业的和个人的成就被视为激发器”。所以高校教师对职称和职务的晋升的追求欲望很强烈。个人成长与业务成就是激励高校教师的两个重要因素,学校在寻求发展的同时,应该努力为教师的发展创造优越的条件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应该在充分认识和了解教师需求后,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和科研活动,构筑舞台让教师去发挥发展他们的才能。

2、制定明确的奋斗目标,构造个人成长的阶梯环境

新建本科院校人事制度改革中应根据知识型员工个人成长的追求特征,建立多级的晋升制度,采用定期的阶梯评选、考评机制,如人才机制、人才评价机制、竞争上岗机制等,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勇于争先的良好竞争氛围。这无疑是激励广大教师的一条措施。在新建本科院校中,我们可以通过树立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等方式推出一些具有感召力、影响力的榜样,并施以适当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加强舆论宣传,让他们成为广大教师心中向往的目标。

3、为教师提供学习进修机会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新建本科院校教师由于原有的低层次,更需要知识的更新和能力的提高。管理者应该把使用和培养有机结合起来,支持教师不断进取,不断学习。学校应创造条件对教师进行在职培训、自学进修、脱产轮训以及进修等。

4、建立和谐向上的团队文化

新建本科院校由几个学校合并而来,其学校文化的建立和融合尤为重要。在操作中可以通过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的渠道,使教师们明确学校的远期、近期发展目标;积极听取教师们的意见和建议,在增强学校凝聚力的同时创造一种全校教职员工团结协作的工作氛围。

(三)新建本科院校教师环境激励对策

1、让教师对学校发展充满信心

学校在进行管理体制改革中,首先要制定学校的发展目标、学科建设、课程建设和科研水平等目标规划,向广大教师展示具有感召力的学校发展前景;其次还要保证教师尤其是教学科研骨干、资深教授,参加学校改革目标的民主讨论和决策,为学校的发展定位。这样可使他们产生或强化和学校休戚相关的感情,从而激发其献身精神,为目标的实现而奋斗。

2、创造教师民主参与的制度环境

首先,要建立与教师协商的机制。其一,协商的内容。学校的发展、规划与教师切身利益有关的各项重大事务,都必须与教师协商,吸引教师参加政策和制度的设计。其二,协商的渠道。注意发挥教代会等固有组织渠道的作用,同时,拓展新的渠道。积极支持教师建立提高学术水平及职业素养的社团。其三,坚持校务公开,校务公开应体现系统性和重点性的原则。教师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是校务公并的重点,以公开促进公正和监督。理顺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高校科学管理、科学决策的前提是民主管理,尤其要发挥学术权力在高校管理与决策中的参谋与制衡作用。

第3篇

【关键词】信息与计算科学 就业竞争力 对策

一、影响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就业竞争力的原因浅析

1.从专业的发展的现状来看

信息与计算科学是由信息科学、计算科学和运筹学与控制科学等学科交叉渗透而形成的一个新的专业。迄今为止,全国已有近500所高校开设了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但相当多的院校存在着办学经验不足,师资力量匮乏,以及办学条件、教材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首先,专业定位不明确。由于该专业是由老的计算数学或应用数学专业改造而成,因而存在照搬旧专业培养模式的现象,很多学校要么是以计算数学及其应用软件为发展方向,要么是以计算机科学作为发展方向,无法适应当前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培养要求及就业市场的需求。

其次,课程体系混乱。由于专业定位不明确,因而造成了课程体系混乱,有的是开的计算数学的专业课程体系,有的则完全按照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课程体系开设,更有的是开设一部分数学,一部分计算机,一部分管理课程,造成该专业看似是“什么行业都能胜任”的万金油,实则是“蜻蜓点水”,影响学生的就业。

再者,实践教学环节不完善。目前,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仍然比较薄弱,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如下两点。

(1)理论多,实践少。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则只作为理论教学的一个论证环节和补充而被摆在了次要地位。造成学生抱怨所学课程过于枯燥,没有实际应用,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只有书本的知识,没有实际的应用经历,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就业。当前如“ 雨后春笋”般呈现的各种IT技能培训班,能在几个月甚至更短的时间里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从而实现顺利就业,靠的就是强化的实践,这很值得高校的思考与借鉴。

(2)没有建立固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供学生完成课程实践以及毕业设计环节,只有一部分毕业生在最后一个学期分散到一些企业去实习,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实践活动的质量和综合能力培养。

2.从毕业生自身来看

首先,缺少职业规划。职业规划是大学生迈入社会的第一个规划,职业指导专家施华锋说,职业规划是大学生进入社会前应做的关键工作。没有职业规划,人生没有方向,做好这个规划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清晰定位。如果不做好职业规划,人生就会没有方向。大学生在求职时,应该尽量客观地审视自己,充分分析自己的专业、兴趣、爱好、特长等,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职业。

再者,对于大学生职业发展而言,自己唯一可控的就是自己的就业能力。对个人而言,就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与市场能力两个部分。专业能力取决于他们所拥有的知识、技能与态度等资产以及他们使用和配置这些资产的方式,而市场能力取决于他们向雇主展示这些资产的方式以及他们寻找工作的特定环境,特别是所面临的劳动力市场环境。在专业能力方面,以敬业精神、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为代表的态度型资产是大学生专业能力中的关键,以解决问题能力为代表的知识技能型资产是专业能力的基石。在市场能力方面,为寻找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大学生必须要了解现在整个劳动力市场,特别是大学生的劳动力市场的总体供求数量信息和结构信息,要了解职位具体的职责要求,要了解自己个人就业能力的水平,同时还必须改进自己的展示能力。所谓展示的能力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大学生如何把自身的各种资本、能力的信息传递给市场,让市场明白自己的价值。如何把自己所拥有的专业能力通过自己的语言或者测试的方式表达给市场。

3.从社会来看

首先,社会经济发展的程度和速度始终是就业市场兴旺发达的生命线。社会需求量大的专业,学生会对照用人单位的标准,不断完善自己。相反,学生会陷入无目标的迷茫状态。信息与计算科学是新兴的边缘学科,社会普通认可程度不高。甚至不少用人单位把“信息与计算科学”等同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从各类招聘会以及网上招聘会对专业需求的数据来看,指定要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毕业生的单位微乎其微。甚至报考国家公务员几乎通不过专业审查。这些社会现象严重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越是工作找不到,越是不愿意学习;越是不好好学习,工作越是找不到。长此以往,必然会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

4.从学校来看

首先,学校在某一领域内学术研究水平集中体现了该领域学生的专业竞争力。企业在挑选人才的时候,往往会优先考虑在本领域社会影响力大的学校。譬如:浙江理工大学的服装、纺织这两个专业拥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专业积淀、广泛的校企联合。因而,这些毕业生供不应求。相反,信息与计算科学是新兴学科,处于发展期。教师在该领域的研究尚且刚刚起步,更别提成果了,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择业的困惑,影响了就业竞争力。

其次,高校的就业指导质量高低同样也影响就业竞争力。就业指导人员的工作态度、工作方式、工作成效等对就业竞争力的影响很大。就业指导人员坚持“就业指导四年一贯制”的原则,促使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准确定位,有效规划,就能使学生在职场立于不败之地。反之亦然。

二、提高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就业竞争力的对策

1.“宽口径、有侧重”,着力构建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长效机制

信息与计算科学涵盖面很广,灵活度大。但是在专业方向选择和课程的开设上应有侧重点,不能“面面俱到”。

首先,信息与计算科学的人才培养应该遵循“强基础、宽口径、重实际”的办学指导思想。“强基础”指深厚的数学基础不能削弱,这是与计算机专业、通信工程专业和信息与管理专业的最大区别。培养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和模型实现的能力。关于这一点,可以通过参加国家的数学建模大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宽口径”指基于本科教育的特点,加强与其他学科的渗透,尤其是与管理类、计算机类的交叉。“重实际”指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其次,根据目前信息与计算科学毕业生供职的行业来看今后该专业可以朝三个方向发展:侧重于信息科学方向、侧重于计算科学方向、侧重于经济管理方向。至于侧重于哪个方向,完全由高校的软、硬件条件决定。

再者,现代社会是个信息化的社会,知识的更新是日新月异,课程的设计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该根据社会的需求可适当的开设一些与社会接轨的课程。

2.增强信息与计算科学的实践环节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本身的实践性极强。在学科发展、专业建设以及教学环节当中都应当紧密联系信息技术与计算技术的实际,特别是学科最新发展与高新技术的实际,加强学生的数学建模、数学软件应用、计算机编程等实践能力的培养。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实践环节可由数学实验、课程设计环节构成。

首先,数学类实验。数学类课程有:数学分析、高等代数、空间解析几何、常微分方程、离散数学、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数值分析、运筹学、数据分析。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值分析、运筹学、数据分析都可以开设相应的实验课程,其目的:一是通过实验课, 掌握常用的数学软件( 如Matlab、SAS 等) 的使用, 加深对相关数学概念的理解。二是训练学生用数学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以相应的数学问题为背景,要求学生自己编写程序,训练学生的算法设计与编程能力。

其次,课程设计。课程设计可开设数据库开发与设计课程设计、数据分析课程设计、图形图像处理课程设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设计。数据库开发与设计课程设计主要训练学生的数据库设计和开发能力。数据分析课程设计主要训练学生数据分析能力。图形图像处理课程设计主要训练学生的图形图像处理综合能力。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课程设计针对信息管理与信息处理方向开设,主要训练学生的开发和使用管理信息系统的综合能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定位选择不同的课程设计,为以后的顺利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3.走校企联合之路

走校企联合办学的道路,能把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较好地统一起来,利用学校与产业科研单位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它突破了我国现行近乎完全在校内进行的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校与社会、教师与社会、学生与社会建立起广泛的联系。

鉴于目前信息与计算科学社会认可程度低的状态,高校可以开辟实习基地,积极与企业联手,实行“订单式办学”。所谓“订单式办学”是指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高校就培养、输送什么样的人才。一方面,安排学生在校外实习基地实习,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对锻炼他们的思维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很有好处。一旦学生在自己的探索中完成任务。就会有一种成就感。就会觉得相关的理论知识不再深奥难懂。同时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起到强化学生的专业意识的作用,使学生逐渐养成观察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另一方面,学校通过这些企业提高专业的知名度,开拓就业市场。同时学校根据企业的需求,能及时调整办学思路、培养目标。这无疑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4.充分发挥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作用,有效提高就业率

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应该重点做好以下三点。

(1)高校就业指导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上好就业指导课。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不断充实案例,不断补充教案,重点解决三个问题。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有计划、分阶段地进行择业指导,敬业指导,创业指导。②让学生做一个有准备的应聘者,要学生了解企业,了解企业文化,企业用工。学会自我介绍,自我推荐,掌握面试的一般常规技巧,实施应聘摸拟训练。③以让学生顺利渡过试用期为目标,把实习试用期可能出现的情况讲透。强化服从意识,纪律意识,安全意识,强调遵纪守法,提倡吃苦耐劳,干就干好的职业意识。坚定学好技术,要靠一技之长谋生、发展的信心。可以在大一刚入校的时候就开设相关课程,从一点一滴的积累,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2)做好就业市场调查,坚持跑出去,多跑劳务市场,收集信息。多跑企业,了解企业的景气度,摸准企业发展的方向和前景,注意发展势头快的新兴行业,新兴企业,摸准就业趋向拓宽就业渠道,以宽促活。与企业保持信息往来,及时把学生专业情况介绍给企业,把有一技之长的学生推荐给企业。同时也把企业的情况介绍给学生,使企业形象在学生心目中具体起来,让学生心目中有2-3个目标企业,在就业时以备自主选择。

(3)除了上好就业指导课程和提供信息以外,职业指导办公室还应该提供一对一的学生职业规划的咨询,帮助毕业生修改简历,以及进行面试技巧的培训等。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面试技巧,职业指导办公室还可以请一些大公司的人力资源部的工作人员进行模拟面试的表演,让同学们身临其境,更清晰地了解不同行业面试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挑战。

5.确立职业目标,规划职业生涯

职业目标在上大学时就应该考虑,第一,有职业目标作为学习指引的人,有着明确的努力方向,因而在学习的方方面面表现都是积极的、突出的,无论是学习的态度、面对困难的钻研、拼搏精神,还是承受压力的能力、人际关系的处理等各方面,表现都更积极,与没有目标的人完全不一样。除了在学习中,有职业目标的人,在生活中也会有更积极的心态,能够主动地从生活中汲取职业发展的动力与资源。第二,有了职业目标,就有了价值判断的标尺,符合目标的事情,有困难也要克服去完成;不符合目标的事情,再有诱惑力,也一定不去做。这样,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就很清楚了,做事不会患得患失。职业目标明确的人则不会沉迷在消极的情绪与事件中无法自拔。第三,有了职业目标,在大学的生活和学习中就可以有目标的朝目标职业迈进。信息产业是一个充满高薪机遇的行业。为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开发自己的“软技能”是必不可少的。在学好自己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职业目标,可以通过相关的认证考试,提高自己“专业化”水平,争取做“又红又专”的专业化人才。对于一个大学生来说,需要考取三类证书:第一类就是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因为这是很多企业的敲门砖;第二类就是本专业的相关证书,与信息相关的认证主要有:网络认证、数据库相关的认证、开发技术相关认证、经济管理相关的认证等等;最后一类就是考一到两个本专业以外,但是自己又较感兴趣的专业的证书。

参考文献:

[1]高胜哲,董宇峰.加强实践环节研究促进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建设[J].大学数学, 2007,23(1):13-15.

[2]李峤.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浅析.科技资讯[J],2009,(32):153-154.

第4篇

关键词:设备管理;关键设备;设备变更;启动前检查;改进对策

一、前言

目前,长庆钻井总公司共有钻机106部,新度系数0.58。近两年,装备工作紧紧围绕总公司业务转型升级总体工作目标,积极落实直线管理责任,突出设备完整性管理,强化设备隐患治理,为总公司全年生产经营任务的完成提供了坚强有力的装备保障。但钻井现场设备完整性与可靠性管理方面仍暴露出较多问题,如万向轴断裂事件、盘刹失效事件、高压由壬脱落事件,这些需要我们不断努力加强设备完整性与可靠性管理,进行有效解决与改进。

二、目前设备完整性与可靠性管理存在问题

(一)杜邦审核。2013年,杜邦公司HSE体系审核专家对钻井总公司的HSE管理体系运行情况进行了审核,共提出8个问题。其中关系到设备安全管理的有3个问题,具体如下:

1、变更管理:各级管理人员已经对变更管理的概念和要求有了基本理解,但在执行中基层存在应付的现象,且上级部门的审核把关不严,对变更风险的识别和控制缺乏充分讨论;年轻管理人员大量充实进井队管理岗位,公司虽然也建立和执行了能力评估矩阵和相应的培训项目,但其管理经验和管理技巧往往还不能满足岗位职责需要。2、机械完整性:关键设备的预防性维修已经初步展开,但相当一部分管理人员对关键设备的预防性维修的具体指标不清楚,公司职能部门的监管缺乏系统和准确的记录;基层井队对关键设备的日常检查的记录没有完全建立起来。3、启动前安全检查:基层井队管理人员对于PSSR的概念还不清晰,往往以“开钻前检查验收书”代替; 职能部门对PSSR检查表如何制定意见还不统一。

(二)安全帮促与现场检查。通过参与2013年四次安全帮促及一次安全综合大检查活动,与基层人员就设备安全管理相关方面进行交流,结合现场设备管理状况,反映出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1、井队对总公司《关键设备管理办法》学习理解不够,部分大班骨干不能完整说出关键设备设施明细及检查内容、报废标准;2、基层对设备变更管理不重视,现场对哪些属于设备变更的范畴及属于设备变更的分级不清楚,以至于实际发生的设备变更未设备变更管理规范履行审批手续;3、设备启动前安全检查,未全面展开,基层不清楚哪些情况下设备启动前必须进行安全检查,现场缺乏检查记录;4、基层执行力不足,从总公司机关―项目部―钻井队呈信息衰减趋势,文件、标准、制度等要求的往往未落实到位;5、设备管理能力有待提升,部分设备管理人员对自身工作没有清醒认识,开展工作没有效率也没有效果;人员数量不足,需要补充。

三、改进方向及对策

针对上述情况,作为装备主管部门,如何更好的履行直线管理责任,把设备完整性与可靠性工作做好,提升总公司设备完整性与可靠性管理的水平,也是我们要思考与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及时召开设备设施完整性与可靠性HSE分委会及推进会

(二)积极组织参与培训工作,加强设备安全管理培训,提高设备安全管理意识

1、首先加强基层管理者设备安全管理培训,提高认识。基层管理者作为设备管理的主要负责人,对设备安全管理有效开展与实施起着“领头羊”作用。队长、副队长重视,并且对该工作内容、工作管理流程、工作重点清晰明了,设备安全管理工作水平就能有效提升。因此,必须加强基层管理者设备安全管理培训,使基层管理者对关键设备管理、设备变更管理、设备启动前的安全检查等相关内容熟知、熟练运用。

2、根据设备类型及管理现状,合理有效安排组织培训。根据钻机类型及井队人员技能评估状况,合理有效安排组织培训,就是要真正实现“缺什么,补什么”,实现培训效益,最终效果要在人身上体现出来反映到具体工作中为企业服务,而不是为培训而培训。目前,装备部与人事劳资部紧密配合,根据管理现状,已有针对性地组织了盘刹、顶驱、CAT发电机、固控设备等多期培训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待持续巩固。

3、设备管理人员要充分参与培训,编写相关课件,传授管理经验。设备管理人员应当面对责任,用于担当,落实直线责任,积极参与到设备安全培训工作中,善于思考,勤于动脑,结合现场问题,编写相关课件,交流传授相关管理经验,共同提高设备安全管理水平。目前,项目部设备办、装备部都针对设备管理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积极编写了部分课件,在总公司视频会上进行了交流,起到了分享交流的作用。

(三)强化细节管理,适当补充管理人员,提升现场设备管理执行落实力度,克服执行衰减现象。根据现场情况看,总公司制定的相关措施、标准、制度等能否及时有效在基层落地生根,必须要落实。这依靠的就是执行落实力。落实的好不好,这依靠的是细节管理落实的怎么样。而现场所反映出的文件没有收到、标准不清楚、细节不具体等等,都是执行力衰减的有力佐证。因此,强化执行落实力对于设备安全管理来说,变的尤为重要。因为,设备安全管理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实践落实,需要具体做来完成。

另外,随着总公司设备安全管理的要求,工作量越来越大,需要补充相关管理人员。特别是项目部设备管理办公室人员严重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消减了管理的力度与效果。

(四)深化观念,树立设备管理为“全员管理”的概念,全员参与。坚决摒弃设备管理只是装备部门的事情,树立层次全面的全员管理模式,将设备完整性与可靠性管理工作放到总公司安全管理一个突出工作,持续推进关键设备管理、设备变更管理、设备启动前的安全检查等在井队的有效开展与深入,设备完整性与可靠性管理就能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五)认真汲取教训,积极全面筹划以后的设备管理工作

第5篇

根据我国国情同时参照国际相关法律制定的我国现行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在科技成果转化的知识产权方面,对科技合作的跨国项目知识产权管理、国家科研计划项目研究成果知识产权管理、科技成果的研发与转化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工作又出台了相应的具体政策。

二、我国中医药科技中介服务业发展政策法规环境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在国家政策方面,第一,我国的科技中介机构发展起步较晚,政策扶持力度不足。国家对于科研的财政支持、信贷支持、风险基金、税收优惠、成果价值评估的规定大多仅限于原则性规定而无程序性规定,缺乏可操作性,有的尚无配套政策。特别是亟需发展的中医药科技中介机构,由于缺乏足够的政策支持,发展十分缓慢,严重影响了我国中医药科技成果的迅速转化;第二,中医药科技中介服务业相关政策缺乏系统性。科技成果从产出到转化涉及一系列政策,这些政策衔接欠严密,存在政策空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在科研立项时对成果的要求不具体,不能根据研究的周期、方向等提出不同的成果标准,对成果的现实实用性缺乏考核。②科技项目没有设立成果转化专项经费,致使科研人员在研究过程中对于成果的可转化性关注度不够,结题后经费马上全部回收,成果产出的后续工作无资金支持。③只对研究项目的验收明确了相关规定,没有明确规定成果登记是否要鉴定、验收,是否需要建立鉴定、验收的程序、规范,鉴定的主体是谁,权威性如何体现等均缺少政策规定[1]。④如何规范成果登记、成果奖励、及成果推广之间的关系,没有明确规定。⑤对于公益性的科技成果(如中医药适宜技术、疾病预防产品等)的推广缺乏相关的配套政策。⑥卫生技术产品推广中的风险归责如何界定,如何规范,也缺少政策依据。

2.在法律法规方面,由于促进和规范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的政策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缺乏对科技中介服务业的有效管理和规范,多头管理、政企政事不分,致使我国的科技中介市场的运行极度不规范。国家科技部在《关于印发<关于大力发展科技中介结构的意见>的通知》中指出:“大多数类型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法律地位、经济地位、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还未得到明确。”特别是中医药科技中介服务法律中空现象严重,由此带来的不公平竞争、知识产权保护缺位、资本市场发展不规范等问题长期得不到切实解决,从而导致我国中医药科技中介服务业的发展受到了严重制约。与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直接相关的法律、法规较少,与之相关的配套政策也不完善。2002年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经贸委等三部门联合了《医药科学技术政策》。这是现行唯一的医药行业专门性的科技政策文件。这个文件主要是为医药产业发展的两大重点———中药现代化和生物制药产业化,提供相关政策保障。虽然其中有促进医药技术创新、保护知识产权等政策要求,但并没有涵盖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的全部问题,并且这个文件只是提出相应的政策要点,并没有具体的配套政策文件[2]。

3.在行业管理方面,仅有咨询、评估、技术市场等领域在少数地区实施了行业管理措施,其他大部分科技中介服务领域(包括中医药科技中介服务业)则基本没有类似的制度在实施。技术市场中科技成果转化所依据的法律体系不健全,技术转让政策不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不到位。此外,科技中介机构准入制度的缺失,至使中介机构的交易撮合能力较差。由于缺乏制度的保障,科技中介服务业中的行业管理十分混乱,直接影响了其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由于缺乏前例,大部分科技中介机构只好参照事业单位进行管理,没有建立起真正适合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特点的机构组织。政策管理不健全的问题,直接影响和制约了我国科技中介服务业良性运行机制的确立和发展。

三、促进中医药科技中介发展的相关政策法规建设的建议

加快政策法规等外部环境建设是加速我国中医药科技中介服务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1.要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要加紧研究制定促进和规范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逐步明确各类科技中介机构的法律地位、权利义务、组织制度和发展模式,理顺政府与科技中介机构的相互关系,形成法律定位清晰、政策扶持到位、监督管理完善、市场竞争平等的良好政策法律法规环境。制定与出台《关于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指导意见》,从制度与规范上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保证对科技成果的科学、有效管理。

2.要加紧制定对于中医药科技中介的相应扶持政策。要善于以制度的创新消除影响科技中介服务业发展的障碍,使中医药科技中介服务组织切实成为中医药技术成果与市场之间的沟通桥梁,增进政府与创新主体之间的联系,研究促进中医药科技成果产出和转化的政策框架,完善相关政策,确保中医药科技中介服务业的顺利发展。完善、规范技术市场,落实科技成果转让法。建立科技中介机构和职业技术经纪人的准入制度、评估制度,促进中医药科技中介机构健康发展。建立中医药科技成果登记、推广、转化的信息交流平台,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完善中医药科技成果管理制度[3]。中医药科技成果管理制度应包括以下内容。一是依托项目目标,以科技成果的研发带动科研项目的过程管理,将科技成果的管理纳入项目过程管理,更新科研人员、管理人员的观念,对科技成果实行科学化的管理。二是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覆盖面广的科技活动,促进中医药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与应用,推动中医药科技中介作用的最大化发挥,拓展中医药科技成果市场,以积极的态度加强中医药科技成果的管理。三是加强对中医药科技成果的规范化管理。一方面,应对中医药科技成果进行规范化的命名;另一方面,对中医药科技成果的推广程度进行科学、严格的界定。四是对中医药科技产业给予积极地政策扶持,采取合理有效的激励措施,最大限度地发挥中医药科技中介的作用,引导、帮助医疗机构应用中医药科技成果,使中医药科技成果能够惠及卫生机构、惠及百姓。五是对不同类别的研究按不同标准立项、管理。六是将传统的、民间的、没立项的中医药成果的登记、认定、转化、奖励、评价纳入中医药科技成果管理范围。

3.要加紧建设健全的法制环境,营造稳定、繁荣的竞争氛围。我国的科技中介机构发展起步较晚,而且是在一个不健全的法制环境和不成熟的市场环境中成长壮大的。纵观发达国家的科技中介服务业,其发展大都有着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发达国家政府普遍注重通过建立法制规范化的发展环境,为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提供稳定的保障,为行业的繁荣发展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注重加快优化外部环境来推动科技中介服务业的发展。尤其是美国与日本,这两个国家在这方面堪称杰出的代表,仅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先后制订了六、七部法律来规范和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法制化管理方式,既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也从根本上优化了科技中介服务业务发展的外部环境,从而确保了科技中介服务业在法制的约束下健康快速发展。为了发挥我国中医药科技中介的最大的功效,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我们必须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制定针对性强、覆盖面广的法规体系,为科技中介机构的发展奠定坚实的法律基础。

4.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积极解决影响知识产权保护实施的一系列相关问题,以确保知识产权保护得到有效顺畅的实施。要结合研究与开发的具体情况,适时适当地选择知识产权保护方式,使科技成果及时形成知识产权。强化与科技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工作,并把这一工作纳入到科技计划管理、科技成果管理、科技成果转化及其产业化和科技体制改革的各个环节,引导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提高与科技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第6篇

科学合理的科技政策是国家科技进步、社会生产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有效的科技政策可以引导与规范社会资源的合理流动,提高科技资源的利用效率。政策部门制定了大量的政策和法规,在这些政策和法规实施一段时间之后,有必要对其实施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价,而只有建立了一个完善的政策评估体系,才能促进和加快科技政策制定体系的完善。世界范围看,政策科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51年哈罗德・拉斯韦尔与同事共同发表的《政策科学:近来在范畴与方法上的发展》一文,至今不过六十多年的历史,因而该学科还是一门新兴的不成熟的学科,尚未形成一个得到普遍公认的研究范式。但由于发达国家具有成熟的市场经济和完善的民主程序,因而在实践中积累了不少可资借鉴的经验。西方当今政策评估的大体演变方向是沿着技术评估(单一评估)――道德评估(社会评估)――系统评估(综合评估)的线路发展的。这个线路只是对政策各个层面的揭示与评价,无法全面地反映在整个政策生命中评估的时间序列问题,同时西方国家的政策评估更注重于对效率的追求,忽视了公平。我国的科技政策研究出现得较晚,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发展,政策评估才开始真正出现。国家科技部于2000年12月颁布《科技评估管理暂行办法》,河北省、云南省、重庆市等地近年来均有一些实践探索。唐云峰(2004)提出了用时间序列的划分方法更能揭示政策评估中存在的问题;匡跃辉(2005)对科技政策评估标准与方法进行了论述;肖士恩(2010)从创新性社会的角度设计了科技政策评估的标准和指标体系。这些研究大多从公共政策的角度进行研究。本文拟从政府绩效审计的视角对地方政府科技法规、政策执行效果制定评价指标体系,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借鉴。

绩效审计已成为现代审计的主流形式之一。政府绩效审计为各国政府提高公共管理的效果、明确公共管理责任以及加强公众对社会的监督、提高政府行为的透明度方面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手段和工具。传统上,绩效评价的目标和标准是“3E”即:经济(Economy)、效率(Efficiency)、效果(Effectiveness)。经济性是以最低费用取得一定质量的资源,即支出是否节约(成本-投入);效率性是指以一定的投入取得最大的产出或以最小的投入取得一定的产出(投入-产出);效果性是指多大程度上达到政策目标、经营目标和其他预期结果(产出-结果)。近年来,有些国家(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提出了“5E”概念,主张增加环保(Environment)和公平(Equity)两个内容。环保性,主要关注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生态环境维护情况,要求特定主体的行为活动必须以保护环境为前提。公平性,主要着重于特定主体(包括政府活动)对社会的贡献程度,包括所产生的利润分配和再分配的公平性和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的影响程度。由此,运用政府绩效审计的“5E”评价标准,结合整个政策的生命期从科技政策的制定、政策执行的形式和组织机构、政策执行的监控与反馈、政策执行的效果等方面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这样政策的运行能得到有效的监督和反馈,通过发现政策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为政策的调整甚至对于失败的政策进行终结都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

二、评价指标构建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主要是指标选取及指标之间结构关系的确定。指标的选取和指标关系的确定既要求对理论(包括所涉及的专业领域的知识、系统评价理论等)有深邃的把握,也必须具备丰富的经验。因此,复杂系统的指标体系的建立过程应该是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的结合。由此,以下评价指标既包括定性指标,也包括定量指标。

(一)科技政策的制定一项科技政策是否有效,首先取决于政策制定决策。一个决策失误的政策,再规范的执行和管理也无济于事。因此,实施科技政策评价,应首先注重对政策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做出独立评价。评价政策制定程序是否规范、合理既包括政策制定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审批是否严格遵守审批程序;承担政策决策咨询业务、项目可行性研究业务、项目评估业务的各种中介机构是否具有独立性和超脱性;行使政策最终决策权的有关部门、人员是否履行和尊重可行性研究和项目评估的科学结论;还包括政策决策形成的各个环节上是否建立了完善的决策责任机制,是否使参与决策的每个主体都能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和风险。因此可设置“政策制定程序的规范性”、“政策决策机制科学有效性”两个指标进行评价。

(二)科技政策执行的形式和组织机构 科技政策执行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方党委和政府对科技工作和科技进步的重视程度。可设置 “科技管理部门机构建设与履行职能情况”指标。该指标一方面考核地方党委和政府支持科技管理机构改善工作条件和为其配备强有力领导班子、支持其开展工作的情况;另一方面考核科技管理部门履行职能情况。具体的,可通过以下定量指标评估科技管理部门机构建设情况:科技管理部门编制人数、科技管理部门实际人数、科技管理部门中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人数。还可通过人均科学技术普及支出及技术开发和服务机构数评价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及活动开展情况进行补充说明。

(三)科技政策执行的监控与反馈 地方党委政府负有对政策执行的监控职责。地方党委或政府开专门研究解决由科技管理部门负责或参与的科技进步工作中重大问题的专题会议,听取科技管理部门科技工作专题汇报,可通过每年召开会议的次数及会议纪要,评价地方政府监控科技科技政策执行中的情况。另外科技进步、加强人才工作和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等方面的规章和政策可评价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的建立和实施情况,考核目标责任制实施产生的成效。

中央相关各部门颁布的各项科技政策在地方政府都应有对应的细则或条例。对中央政策执行的监控情况可从执行效率评价,具体指标可以是中央政策到地方省细则的滞后时间,在滞后时间方面可选取国家某一具体的科技法律或政策,考察其在地方政府的滞后时间。地方政府可采取网络、电视媒体、专题会议和科普推介等多种手段促进科技政策的知晓率,使服务中介和大型企业的网站成为企业和公众了解、反馈相关科技政策的主渠道。

(四)科技政策执行的效果 如前所述,政策执行效果既包括经济方面的,也包括公平正义、环境保护等方面。在经济效果方面主要选择了以下几个指标:科技投入经费、科技成果、科技对社会经济的促进作用、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等。当前企业还未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科技政策对科技经费仍起着主导的分配作用,因而科技投入经费在一定程度和一定意义上反射科技政策及其效果。可通过科学技术支出占当年财政一般预算支出比例、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的投入两个定量指标评价科技投入经费情况;科技成果方面可通过地方获得的国家级科技奖励(包括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发明奖和国家自然科学奖三项)数量和专利申请数(授权数)来进行定量的评价;科技对社会经济的促进作用,通过地区GDP增长率、人均收入增长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率等定量指标进行评价;企业技术创新投入方面可从地区大中型企业基本情况(企业个数、有科技活动的企业数、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数)开始分析,再就大中型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额两方面进行评价。

科技政策作为指导整个科技事业发展的战略,要想调控科技的合理发展,其活动首先就得符合公平正义。科技政策不能只着眼于导向科技的合理性,而不追问自己活动的理性原则。惟有自身活动符合公平正义,具有完整的人格底蕴,科技政策才有纯粹的资格和能力去导向科技。而加强对包括标的群体的道德关怀,首先就属于公平正义的范畴,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评价该方面的指标是社会满意度。政策实施后,对所涉及到的人群有怎么样的影响,可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来获取,社会满意度高,说明社会对该政策的实施是认同的,反之,则说明政策的实施效果不好。

最后应将环境污染纳入评价地方政府科技政策效果的指标体系中,该项目强调科技政策在追寻经济价值目标时,还应考虑社会的纬度。可将“节能减排”作为具体的评价指标,用“工业三废排放”定量考核政策的环保效果。以上评价指标可通过表1反映:

[本文系湖北省科技厅2011年软科学项目(项目号:RKF0036)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农业科技;农业科技创新;本因分析

1 问题的提出

给中国改革开放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带来巨大贡献的中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不适应目前中国农业科技的发展,不能满足现阶段“三农”问题对农业科技的需求,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导致了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低效率运行。如,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我国数量本来就不多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30%~40%,比发达国家低20~30个百分点,而且多数已转化的技术的应用率、普及率也仅为30%左右(黄国勤、刘宜柏,1999)。现行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如此低效运行,不仅浪费了有限的科技资源,也直接影响了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目前影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运行的问题有37个,即:(1)农业科技管理制度不尽合理;(2)农业科技管理体制不尽合理;(3)创新资金来源单一;(4)技术市场和中介组织不完善;(5)缺乏法律法规与政策支持体系;(6)创新人才缺乏;(7)农民不是技术创新的主要动力和参与者;(8)技术传播不畅;(9)投入结构不合理;(10)企业规模偏小、管理不善、融资难、投资的短期行为、科研人才匮乏;(11)科技基础设施落后,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相对滞后;(12)科研资金不足;(13)科研人员待遇差;(14)科研项目资助强度弱;(15)科研人员工作主动性差;(16)科研机构创新活力不足;(17)科研队伍不稳定,人才流失严重;(18)企业创新能力不足;(19)基础研究储备不足;(20)科技创新体系整体创新能力不足;(21)研究课题分散、重复研究;(22)科研成果质量低;(23)农业科技创新资金投入不足;(24)融资渠道过窄;(25)投资政策非农偏好;(26)推广队伍不稳、素质低;(27)推广资金投入不足;(28)推广人员待遇差;(29)推广体系不稳;(30)推广效率低;(31)科研选题与实际需要脱节;(32)技术有效供给不足;(33)中介机构组织未能有效发挥;(34)成果转化率低;(35)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系统运行效率低;(36)自主创新不足,科技储备下降;(37)综合性重大成果少(见图1)。

2 本因分析法的解题思路

本因分析法的基本思路是:(1)列举问题,并对诸问题进行恰当的描述;(2)梳理问题的因果关系并据此构造“本因模型”;(3)利用本因模型找出“本因”;(4)对本因模型进行定量化处理,构造系统对政策影响力的传递函数;(5)利用计算机模拟各种解决方案(“政策”或“项目”)的实施效果。

与“因果关系图”(即“本因模型”)有关的基本约定有:用方框表示“问题”;用有向线段表示因果关系,称为“因果键”,其中箭头指向结果,箭尾发自导致产生该结果的影响因素。“问题”和“因果键”的不同组合代表着不同的概念。

3 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问题的本因模型

通过对37个问题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我们构建了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问题的因果关系图(即本因模型,Root Cause Analysis,RCA)(见图1)。

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出:有5个问题只有箭头指入,没有箭头发出,说明这5个问题是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所表现出来的终结问题,它们分别是:“成果质量低”、“成果转化率低”、“系统运行效率低”、“自主创新不足,科技储备下降”和“综合性重大成果少”。

同时,也可以看出,有10个问题,它们只有箭头发出,没有箭头指入,说明这10个问题是产生上述5个终结问题的本因。这10个本因分别是:(1)“农业科技管理制度不尽合理”(包括“利益分配不科学、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科技成果评审制度的不合理”、“科技计划管理不力”等3个问题);(2)“农业科技管理体制不尽合理”(包括“农业科技创新动力单一”、“机构布局不合理、管理条块分割、缺乏协作”、“学科专业设置过窄”、“科研、教育、推广三者缺乏有效协调机制”、“产学研互动机制不完善”、“推广体制不合理”等6个问题);(3)“科研资金来源单一”;(4)“技术市场和中介组织不完善”(包括“市场和中介组织不成熟”与“中介机构组织管理不规范、功能不全”);(5)“缺乏法律法规与政策支持体系”;(6)“创新人才的缺乏”(包括“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缺乏高级创新人才”、“农业科技管理人才缺乏”等两个问题);(7)“农民不是技术创新的主要动力和参与者”;(8)“技术传播不畅”;(9)“投入结构不合理”;(10)“企业规模偏小、管理不善、融资难、投资的短期行为、科研人才匮乏”。

图1还显示了:“农业科技创新力不足”与“农业科技创新资金投入不足”是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问题中的关键问题。它们在模型中,只有既有箭头指入,又有箭头发出,而且箭头的个数都在5个以上。

4 模型定量化处理的结果

运用专家评分法对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诸问题的影响力进行了估计,取得每个因果键的参数估计值后,就可以计算各个本因对终结问题的影响程度了。定量化处理的结果如下:

(1)对终结问题“成果转化率低”影响程度比较大的前3个本因是:“创新人才的缺乏”、“农业科技管理制度不尽合理”、“农业科技管理体制不尽合理”,它们的影响百分比分别为30.0%、25.5%、12.0%;

(2)影响终结问题“成果转化率低”的本因有8个,其中影响最大的本因是“农业科技管理制度不尽合理”,其影响百分比为36.8%,其次就是本因“缺乏法律法规与政策支持体系”,其影响百分比是22.9%,排在第3位的是本因“企业规模偏小、管理不善、融资难、投资的短期行为、科研人才匮乏”,其影响百分比为12.0%;

(3)对终结问题“系统运行效率低”影响只有4个本因,即:“农业科技管理体制不尽合理”、“科研资金来源单一”、“缺乏法律法规与政策支持体系”和“创新人才的缺乏”,影响百分比分别为51.0%、4.2%、15.8%与20.0%;

(4)对终结问题“自主创新不足,科技储备下降”,影响程度最高的是本因“农业科技管理制度不尽合理”,影响百分比为16.6%,其次是“创新人才的缺乏”与“投入结构不合理”,影响百分比均为12.0%;

(5)影响终结问题“综合性重大成果少”的本因有8个,其中影响程度大的前3个本因是:“农业科

技管理制度不尽合理”、“农业科技管理体制不尽合理”、“创新人才的缺乏”,影响百分比分别为:27.8%、40.0%、20.0%。

在10个本因中,“农业科技管理体制不尽合理”、“科研资金来源单一”、“技术市场和中介组织不完善”、“缺乏法律法规、制度、政策支持体系”、“创新人才的缺乏”、“投入结构不合理”、“企业规模偏小、管理不善、融资难、投资的短期行为、科研人才匮乏”等7个本因都影响了5个终结问题中的4个;只有“农民不是技术创新的主要动力和参与者”和“技术传播不畅”这两个本因影响一个终结问题――“成果转化率低”。

5 模拟方案的测算结果与政策建议

根据本因模型定量化初步研究结果,针对6个本因(即:“农业科技管理制度不尽合理”、“农业科技管理体制不尽合理”、“缺乏法律法规与政策支持体系”、“创新人才的缺乏”、“投入结构不合理”、“企业规模偏小、管理不善、融资难、投资的短期行为、科研人才匮乏”)相应提出了解决方案,并进行模拟测算与评价。结果发现:对5个终结问题的直接响程度比较大的有“农业科技管理制度不尽合理”、“缺乏法律法规与政策支持体系”、“投入结构不合理”、“企业规模偏小、管理不善、融资难、投资的短期行为、科研人才匮乏”。直接影响程度一般的是“农业科技管理体制不尽合理”与“创新人才的缺乏”。

根据上述的结果,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本文对解决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问题提出了如下的6条政策建议:

5.1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与政策支持体系

建立健全农业及农业科技法律法规体系是建立法制国家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具有战略和历史意义的重大命题,也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针对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存在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问题,尽快制定有关农业科技进步方面的法规,完善农业技术市场、中介组织,以及从根本上解决在对农业科技的投入上“以言代法”、“有言也不执行”和受制于领导者的好恶及更迭等问题。它包括:一是要建立规范的政府对农业科技创新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二是要完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三是完善农业科技推广和服务体系的法律、政策体系。

5.2 继续深化农业科技管理体制和管理制度的改革

继续对农业科技管理体制和管理制度的深化改革有四个方面的内容。首先,要尽快调整农业科研机构、优化布局,完善科研机构整合机制,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同时,要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调整学科与专业的设置。其次,要对科技管理制度进行改革。当前必须彻底改革农业科技立项、科研选题、课题组织、成果评审及职称评定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如:改变科技项目立项与委托机制;改革科技经费的管理制度;借鉴国外科研项目、基金管理的经验来进行农业科研项目的宏观管理;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激活机构的活力和创新人员的积极性;完善科技成果评审制度。三是要完善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主要指技术创新的动力源泉及其运行机理。技术创新动力模式包括:市场需求技术创新模式、技术供给创新模式、技术创新诱导模式和政府政策推动模式。目前,我国农产品整体上出现结构性过剩,农产品价格低迷,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因此,以政府政策推动为主,综合采用其他技术创新模式,也是生产和市场发展需要。四是构建有效的协调机制。包括科研、教育、推广三部门的协调和推广服务主体之间的协调。

5.3 建立具有较强国际竞争能力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

政府和全社会各界都要积极行动起来,采用多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千方百计造就一大批学科带头人、科技型企业家、高级科技管理专家、技术专家和农民专业技术人才。大力实施创新人才集聚战略,以优惠的政策吸引更多的科技人员从事农业技术的研究开发,尤其是以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科研人才为重点对象,同时通过合理使用科技创新基金,对在科技创新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给予奖励,使科技人员乐业、敬业,不断巩固和扩大农业科技人员队伍;将人才资源开发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通过学术交流、在职培训以及开展国内外科技合作研究,促使农业科技人员的基础知识、专业技术不断更新和提高,使其密切跟踪世界高科技最新动态,增强其持续创造力。

5.4 加强公共科研机构的基础研究和提高企业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以国家重点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为依托,组织开展农业基础研究、应用基础问题和事关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全局性、方向性、规律性重大创新问题研究。

提高农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一是强化其自主创新意识;二是积极引导农业科研单位进入企业,与企业结合,改变科研单位游离于企业之外的现象,从组织体系上强化农科教结合;四是加快现有农业企业改制,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真正成为适应市场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企业才有技术创新的内部动力,真正担当起技术创新的主体角色。

5.5 采取有力措施,确保技术扩散的顺畅

首先,政府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公共信息基础设施、科技企业孵化器、技术交易机构等类型)的建设。为了确保农业技术扩散的顺畅,还应加强农业科技信息的提供,农村青年科技知识培训,以及开展农村家政服务教育,引导农民合理规划、利用土地,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

其次,逐步建立科研、教育、推广一体化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学习和借鉴美国农业合作推广体系的经验,加强教育、科研、推广之间的联系,通过改革财政拨款制度和人才评价机制,鼓励农业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从事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和技术转让,成为推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是积极培育农业科技中介组织。要克服农业技术与农业经济发展“两张皮”的现象,实现农业技术供给与需求的对接,让农业技术供需之间顺畅沟通。第一,要培育技术市场,加强重大技术供需信息库以及科技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尤其要健全和完善农业技术市场法规,使农业科技成果专利技术像普通商品那样在市场上流通。第二,要培养和发展农业技术中介组织机构。中介服务机构通过提供信息、咨询、评估、中介、法律等服务,能减少交易成本和机会成本,提高技术交易的成功率。

四是发展发挥农业产业化组织,并引导其逐步成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主体。应制定优惠政策,在企业融资、税收方面给予适当倾斜,以吸引更多的龙头企业涉足农业高新技术研发领域,加强企业技术开发能力,鼓励企业开展农业技术创新。同时要积极探索一条农业科技经济一体化的新路径,将农业科技成果有效转移应用于农业生产和经营活动中,以获取更多的生产成果。

五是发挥农业科技园区的示范带动效应。国家财政、农业政策性银行应制定优惠政策,促进园区风险投资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创造良好的投融资发展环境,支持园区高科技企业发展,使之产生规模经济效益,加速创新技术的示范与推广。

5.6 切实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

农民作为农业生产和科技成果应用的主体,其科技文化素质直接影响农业科技创新的效果。要提高农民的素质,首先,政府应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引导农民学科学、用科学,激励农民接受农业科技培训,特别是培训后的相关扶持政策等。如果农民接受科技培训后,得不到政府的有力支持,难以发挥骨干示范作用。其次,大力开展的多渠道、多形式农民教育培训。加大“绿色证书教育”、“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等农民教育培训形式的培训力度。通过农业技术讲座、培训、函授、夜校等多种有效的途径和形式,大幅度提高亿万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农业科技水平,进而提高农民参与农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王树进,张景顺.应用本因分析法研究农业技术转化问题[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4(2):114-118

第8篇

关键词:科技管理;路径追踪者;综合性强;专业性强;政策性强;协调难;价值体现低;年度工作计划

前言

“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给企业和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多的变化。从“十”的会议精神及的系列重要精神讲话中,均体现出我国对创新的重视程度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无论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还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提出与实施,无不彰显出科技创新的重要性,而科技创新,除了靠科技人员在科技活动中发挥的智慧以外,还要靠科技管理人员对科技活动中所涉及的到方方面面进行全面管理,两者共同努力之下可以把智慧的结晶更好地得以展现与应用,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下面,本人根据自身的科技管理工作经验,浅谈本人对科技管理的认识,提出本人认为企业在科技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1 科技管理的认识

科技管理是指通过对管理科学的运用,对人力物力财力资源进行优化整合的管理行为(引用百度百科解释)。从本人经验而谈,科技管理工作是一个科技活动的“路径追踪者”,它从科技活动的筹划开始,到科技活动结束后的反馈,对科技活动开展期间涉及到的有形的、无形的资产,以及与外界的对接、企业内部研发和生产等多个领域、多个方面进行一个综合管理,根据所处的不同阶段开展不同的管理工作,如科技项目的立项/跟踪/验收、研发费用的归集、科技统计、研发机构建设、专利的申请与维护等工作,充分理解与执行不同时期上级主管部门及政府部门制定的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利好政策及规范规定,是一项综合性强、专业性强、政策性强的工作,它要求科技管理人员具备相对高的经验和综合素质。

1.1 科技管理是一项综合性强的工作

科技管理工作与外界、研发、生产等环节息息相关,涉及的范围相对比较广泛、涉及到的层面及领域都比较丰富,因此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科技管理人员与外界人士及科技人员要紧密互动,多做沟通,它要求科技管理人员既要有良好的管理能力用以归集整理各项与科技活动相关的要素,同时要求科技管理人员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和理解能力用以和外界及科技人T的沟通交流,还要及时掌握最新的第一手政策信息及科技人员的项目开展情况,加之科技活动基本上涉及人事管理、设备管理、费用管理等方面,综合性强,要求科技管理人员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

1.2 科技管理是一项专业性强的工作

在这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新的技术不断地涌现,创新的路在不断延伸,技术创新、营销创新、管理创新等创新的号角愈发响亮。面对这瞬息万变的创新,科技管理工作必须紧跟步伐,科技管理人员此时充当着一个重要的桥梁工作,既连接着企业与外界,又连接着科技人员与科技活动本身。然而,科技管理工作是一份为企业量身定做的专业性较强的服务类工作,并没有一套比较固定的管理模式,可能会出现较多难以掌握和无法预知的状况,加之科技管理人员与科技人员的工作内容和专业技术背景都不尽相同,要充分发挥好这个桥梁工作,这就要求科技管理人员必须要有丰富的经验及敏锐的洞察力,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外界、企业、科技活动、科技人员的动态进行一个较为精准的分析与把控,要注意到各个要素相互渗透以及相互之间的影响和促进作用。

1.3 科技管理是一项政策性强的工作

近年来,从国家层面到各省、各市、各区都分别制定了许多有利于扶持企业开展科技活动的利好政策,如《广东省省级企业研究开发财政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广州市专利资助资金申报指南》、《广州市海珠区工业企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奖励扶持暂行办法》等政策,而且这些政策既具备统一性又存在差异性,还具备时效性的特点。统一性是指各上级主管部门及政府部门都会仅仅围绕一条主线去制定系列的政策,差异性是指每个层面、不同领域、项目所处的不同阶段都会制定出不同的政策,时效性是指相关政策基本上有一个执行年限,且即使在执行期内也有可能会做出一些修正。科技管理工作的本质是管理科技活动,除了简单的材料归集整理工作以外,还要对科技管理活动中涉及到的各种有形的、无形的资产进行有效整合,即充分发挥科技管理人员的智慧及充分利用各项瞬息万变的有效的政策,从系列的政策中筛选出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进而对科技活动施加影响,为科技活动的顺利开展夯实基础。

2 企业开展科技管理工作普遍存在的问题

任何事物在发展的过程中都会出现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企业在开展科技管理工作时也不例外。本人通过与其他企业科技管理人员的交流,总结出企业在在科技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下:

2.1 科技管理协调工作进展难

由于企业在开展科技管理工作中,涉及到的人主要包括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等,涉及到的部门主要包括研发部门、财务部门、人力资源部门、办公室、生产部门、科技管理部门等部门,各个人及各部门之间所从事的工作内容与所学的专业性质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各部门自身也有其本职工作需开展,技术人员普遍专注于技术研发及生产作业,不太擅长沟通与表达,管理人员相对活跃,但一般无专业技术背景,因此沟通协调起来会相对困难,而科技管理工作又必须协调好各方面的资源,待资源都统筹好后方可顺利地开展工作,因此企业科技管理工作开展时会存在难以协调的问题。

2.2 科技管理人员价值无法充分彰显

科技人员在开展科技活动过程中,能够形成一些如样机等有形的科技成果,通过技术攻关解决企业的产品技术问题,价值得以很大的体现。然而,对于在其幕后做统筹、跟踪、管理、彰显科技成果价值的科技管理人员而言,价值却无法充分彰显。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十分重视生产,大力支持技术创新与生产环节成本降低的工作,而往往会忽视了管理模式的创新,这对于企业的科技管理人员而言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发展。科技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对政策的把控与使用,规范企业在研发与生产过程中的杂乱现象,通过向各相关上级主管部门申报各类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项目,获取一定的资金支持与权威性鉴定成果,对企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但其价值却无法体现。

3 科技管理工作之我见

面对企业目前普遍存在的科技管理方面问题,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本人建议如下:

3.1 用“计划”推动协调发展

协调工作进展难,制定计划来帮忙。各企业可以在每年年初制定一份年度工作计划,里面列明本年度科技管理工作涉及的部门、需要各部门配合的内容及日期、预计会出现的问题,然后再与各部门领导开会,共同探讨本年度的科技管理事宜,定期开展实施监督活动,逐步推动科技管理工作协调发展。

3.2 给科技管理人员安装“充电桩”

第9篇

以重大专项的遴选及实施为重点,加强科技的集成攻关

围绕省政府2007年的工作部署,按照《贵州省科技规划纲要》确定的重点,今年将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以重大专项的遴选及实施为重点,整合资源,集中力量,促进产学研结合,加强集成攻关,实现重点突破。

在重大专项的遴选和实施过程中,要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选好项目,二是明确目标责任,三是实施方案的论证,四是项目的过程管理,五是推广转化。

以推动政策落实为抓手,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政策环境

科技工作要加强政策的研究、制定和宣传,要在管理上改变重项目、轻政策的现象,通过政策导向和政策调控,进一步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业热情。

一是加强开展对 《关于实施〈贵州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若干配套政策》(以下简称《配套政策》)的宣传、培训工作,使《配套政策》的内容、具体措施能被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人员了解和掌握,更好地利用政策,促进创新;使《配套政策》的内容和导向思想能被管理人员把握,为创新提供更好的服务。二是结合国家配套政策实施细则的制定和颁布,积极与省政府职能部门合作,制定我省贯彻落实的具体办法,并根据我省实际,制定《配套政策》实施细则,增强《配套政策》的可操作性。三是要加强政策的研究和制定,解决政策缺项,将有利于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团队建设的政策进行充实完善并在实践中加以落实。四是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和人大的支持,对已出台的国家、省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政策法规的执行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将有关政策落到实处。加强科技立法工作,调研起草《贵州省科技进步条例》,促进科技进步。

以资源整合共享为目标,加快构建区域创新体系

根据《贵州省科技规划纲要》的部署,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新兴产业,以资源整合为主,优化配置,强化共享,加快建立具有贵州特色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一是加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产学研合作机制的建立。组织实施技术创新引导工程,省级科技计划更多地反映企业重大科技需求,更多地吸纳企业参与,优先支持产学研合作项目。二是制定切实可行的引导和考核措施,推进科研机构、科技人员确立自身定位、理清发展方向,加强体制机制的改革。三是加快科技创新共享服务机制建设,推进科技创新共享服务平台发展。重点推动贵州省科技文献共享服务平台、贵州省大型科学仪器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的建设,为科技创新构建共享服务平台。四是加强成果转化平台(基地)建设。积极促进技术产权交易、科技风险投资的发展,进一步构筑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化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服务平台。

以人才团队建设为重点,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2007年将通过科技经费安排的调整,科技人才评价体系的完善,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计划的实施,科技干部培养计划的开展,加强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逐渐改变人力资源投入不足的现状,围绕重点发展领域,逐步形成科技人才的聚集、聚合和作用的发挥,为科技创新奠定人才基础。

一是设立人才聚集专项经费,针对科研机构、企业工程技术中心人才断层的现状,对科研机构、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引进高层次高学历人才,科技厅在相关计划中给予适当的经费资助。二是继续实施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培养计划。三是建立完善有利于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人才评价和奖励制度。四是多渠道加快人才的培养。做好两院院士推荐工作,积极推荐我省专家能进入国家层面的专家库(我省已有7人进入国家863计划专家库)。五是加强科技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今年,将通过科技管理培训、外派学习、JICA等途径,有针对性地举办3-5个培训班,开展对科研机构负责人、科研业务骨干的培训,开展对县(市)分管领导、科技局长的培训,并结合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改革各项工作的实施,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培养符合新形势要求的科技管理人才队伍。

以合作创新为途径,加快资源的整合力度

2007年将加强国内外科技合作,并通过共建创新资金、科技富民强县工程、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的实施,科技扶贫试验区的建设,整合资源,加大对县(市)、行业科技工作的支持。

一是继续加强重大关键技术的提炼,集成有效资源,整合包装项目,积极争取科技部等国家部委对我省科技工作的支持,力争我省的创新项目能融入到国家的计划中。二是积极开展国内外科技合作。三是加强县(市)科技工作。积极推进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重点抓好科技特派员在黔南的整州推进工作,并注意总结经验,扩大在全省的试点范围,为完善新时期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进一步推动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有益的探索。四是将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与科技扶贫有机结合起来,重点组织实施“喀斯特高原退化生态系统综合整治”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和“西南喀斯特山地石漠化与适应性生态系统调控”国家重大科技基础研究(973)项目,系统研究西南喀斯特山区石漠化生态环境治理中的重大科技问题,推动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相关技术的研发,并将有关研究成果用于指导全省喀斯特环境综合治理的实践;重点推进黔西南州“星火计划科技扶贫试验区”、“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的建设,在资源保护与综合利用开发、人口健康与重大疾病防控和循环经济发展相关技术上取得研究成果,为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探索发展模式,也为地县培养一批专业技术人才和储备一定的技术成果。五是在市(州、地)建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示范园的同时,支持和帮助有条件的地区建立科技型企业集聚园区,并对园区内企业的创新活动给予优先支持,促进科技对经济发展支撑作用的发挥。

以计划改革为突破,提高科技管理服务能力

2007年,将围绕《贵州省科技规划纲要》所确定的目标任务,按照“整合资源、集成创新、重点突破、支撑引领”的思路,做好科技计划改革。省级科技计划按重大专项、基础计划、合作计划这3大块内容进行设计。

在科技管理工作中,要建立和完善相关规章制度,落实已出台的政策措施,加强监管,改变科技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重立项轻管理、重投入轻效率、重硬件轻团队的状况。制订和修改完善《贵州省重大科技计划暂行管理办法》、《贵州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管理办法》、《贵州省重点实验室评估办法》、《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管理办法》,提高科技计划项目实施的效益。完善立项评审机制,开展科技项目共享数据库、专家咨询库和计划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建立完善科技计划实施的绩效考评机制,启动科技指标统计评价监测体系,完成“贵州省科技进步监测测评”、“贵州省科技投入产出指标”等组成的全省科技统计评价指标体系建设。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