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2 15:28:1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数学化教育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从幼儿数学教育改革角度来讲,生活化与数学化是改革的两个重要维度,需要通过合适的“度”保持二者的平衡。如果把握不好这个“度”,容易导致幼儿数学教育过程中,生活化盖过数学化,或者数学化盖过生活化,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将阐述幼儿数学教育改革的重要意义,分析幼儿数学教育改革过程中存在的两方面问题,提出具体改革策略。
关键词:
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数学化
近年来,我国幼儿教育逐渐对教育脱离生活问题重视起来,开始着力于教育改革,对这一问题加以改善。如何在改革中取得生活化与数学化的平衡,是幼儿数学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因为幼儿阶段的数学教育能培养幼儿数学思维雏形,为下一阶段数学教育打下良好基础。所以教学过程中要重点研究如何才能将数学生活化与数学化平衡好。
一、幼儿数学教育改革的重要意义
数学学科具有抽象性和精确性的特点,能够锻炼幼儿的思维能力,实际生活中普遍应用,决定了数学教育具有生活化和数学化两种特性。幼儿虽然年纪幼小,但是已经形成了初级的形象思维,可以对具体事物产生认知。如果能够依托生活实际进行数学教学,就能给幼儿留下深刻印象,激发幼儿学习数学兴趣,锻炼幼儿逻辑思维能力。我国教育部在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幼儿数学教育要密切结合生活实际,让数学学习具有趣味性[1]。但是,生活化的同时不要忽视数学教育性质。
二、幼儿数学教育改革中的问题
(一)生活化盖过数学化
幼儿在幼儿园的生活包括日常生活活动、游戏活动和集中活动等,这些活动对幼儿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不可缺少的教育环节,这些环节当中,日常生活活动是开展数学教育的主要途径[2]。但是,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过度追求数学教育生活化,生硬套用现实生活情境,忘了数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推行幼儿数学教育改革,让数学教育回归生活,并不意味着生活可以完全代替数学,因为生活化只是一种数学教育优化手段,实际还需要明确数学理论知识。教师在幼儿数学教育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不强行为每一个数学问题都创设生活情境,而生硬地联系在一起。如幼儿教师播放《熊出没》的片段,播放之后讲解认数字的内容,但是片段中并没有相关内容。
(二)数学化盖过生活化
虽然幼儿已经形成了初步逻辑思维,但是能力极为有限,并不能脱离实际认知抽象的数学知识,需要结合具体动作和形象学习数学知识。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幼儿教师忽视这一点,过高估计幼儿接受能力,认为自己教过了,幼儿就能很快学会。“理解”和“学会”是两个概念,即使部分幼儿领悟能力高超,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但并不意味着所有幼儿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所以,教师应当把握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具体事例让幼儿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做到生活化与数学化融合。如组织幼儿做“丢手绢”的游戏,游戏结束之后,提出“小朋友们,大家刚才一共跑了多少圈”等问题,让幼儿学会10以内的加减法,但是有的幼儿理解能力有限,只用一个例子讲解,还不能真正掌握理论知识。
三、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与数学化的具体策略
(一)教育内容结合生活实际
幼儿阶段的数学教育多数来源于实际生活,很容易与幼儿的日常生活建立联系。通过这种联系,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加生动、更加具体,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要注意数学知识与生活场景的联系要自然,不要强行将二者联系在一起,为了生活化而生活化[3]。例如播放《小小智慧树》的影片,组织幼儿比个子,然后将幼儿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玩偶、饭碗、书包、西瓜、苹果等拿出来,对他们进行提问,“小朋友们,西瓜和苹果哪一个好吃啊”?引起幼儿的兴趣,然后提问“小朋友们,你们觉得西瓜和苹果有什么区别啊”?然后将大与小、多于少、轻与重的概念讲授给他们,实现教学目标。
(二)教学方法融入生活情景
以往幼儿数学教育中,教师教学方法比较单调,只有利用教具辅助教学、组织幼儿进行数学游戏等几种,对幼儿数学能力培养作用有限。对此,教师需要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数学教学契机,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幼儿吃午饭的时候,将幼儿划分为小组,让幼儿轮流担当组长,为自己组的小朋友领取餐具和食物,让幼儿在实际生活当中锻炼数学能力,将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化为实际生活问题。通过这种方式,幼儿在实际生活中锻炼了数学能力,巩固了课堂教学成果。
(三)利用日常生活检验教学成果
对幼儿数学教育教学成果进行检验,能够发现数学教育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了解教育目标的实现状况,从而有针对性地对教学方案进行改革和优化。对于幼儿阶段数学教育,可以利用日常生活检验教学成果。教师通过设置实际生活问题让幼儿解决的方式,观察幼儿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情况。如创设日常生活情境,模拟幼儿园分配午餐的情景,将幼儿以五人为一组分成若干组,每一组选一个人担当幼儿园老师,给第一组三个苹果,第二组六个苹果等,等幼儿们分配完之后,老师提问:“小朋友们,哪一个组的苹果不够啊,缺几个……”让幼儿明确数字的基本运算和多与少的概念。数学学科是幼儿阶段的重要教学科目,能够为小学阶段数学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在我国幼儿数学教育改革中,一定要将生活化与数学化结合起来。但要注意把握两者之间的度,将生活化与数学化合理融合,增强实际效果。
作者:张艳 单位:尤溪县实验幼儿园
参考文献:
[1]张培.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的有效途径初探[J].科技风,2015,04:229.
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是制约数学教育的主要因素,因此数学教育改革必须符合时代特征.新数运动正是在国际竞争特别是军备竞赛的社会背景下发起的一场数学教育现代化的运动.为了适应当前国际范围内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和培养高素质人材的需要,我国数学教育正朝着现代化的目标前进.因此,对新数运动进行回顾、反思,无疑对促进我国数学教育的现代化有着积极意义.着重从宏观上进行分析.
一、新数运动倡导数学教育现代化
众所周知,新数运动是六十年起的一场席卷世界的数学教育改革运动,其主要目标“就是要以现代数学思想对传统的数学教育进行改造,从而实现数学教育的现代化.”[1]新数运动对传统数学课程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小学的数学已经全部作了重新考虑,‘结构’主要是代数结构成了中学课程的基础,许多国家里,几何作为独立的实体趋向于从课程中消失.虽然作为补偿,增加了图像和图像表示的应用.特别地,坐标几何倾向于下放小学.”[2]
因此,新数运动所倡导的现代化,实质上就是数学内容的现代化,其前提是“要像20世纪的数学家所理解的那样,去逐步向学生揭示数学结构,从而使学生们进一步领会、应用和爱好数学.”[2]但倡导者们的美好愿望因新数运动的受挫而破灭了.
二、从新数运动看数学教育的现代化
1.数学教育的现代化是一项系统工程
新数运动之所以受挫,就是因为过多地注重了数学内容的现代化,而忽视了数学教育现代化的其他方面.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数学教育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由一系列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子系统组成,同时它又从属于数学教育这一更大的系统.因此,在研究该系统时,既要从系统总体出发,综合考虑诸子系统及其相互作用,又要把它放到更大的系统中,研究它和外界环境的关系.
1.1数学教育现代化必须综合考虑
各子系统间的相互关系数学教育的现代化,简言之就是创造符合时代要求的数学教育.其中,数学教育观念的更新.数学内容的现代化、教学方法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学习方法的现代化、师资队伍的现代化、数学评价的现代化等要素均为该系统的子系统.诸子系统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
新数运动的宗旨是实现数学教育的现代化,它顺应了社会对数学教育的要求,是完全正确、合理的.但倡导者们没有认识到,数学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包含着一系列要素的大的系统工程.数学教学内容或学习内容突出了现代化,而数学教学方法、数学教师素质却没跟上现代化的步伐.用传统的方法去实施新课程的教学,难免会出现“异化”、“落伍”的现象.同时教师面临的是“放弃他们熟悉的东西而去追求他们感到陌生的东西,”[2]这样,不仅存在心理上的障碍,而且有知识结构上的障碍.可见各子系统间若不相互配合,便会产生负作用.只有综合考察,使它们相互促进、相互协作,才能形成实现数学教育现代化的合力.
1.2数学教育现代化必须置于数学教育这个更大的系统中考虑
数学教育现代化又从属于数学教育这个大系统,因此研究数学教育现代化,还必须探讨教育学、心理学、科学方法论等相关学科对它的影响,即考察它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新数运动虽然符合社会发展,又有现代数学提供理论基础,但它只注意充实现代化的内容,而没考虑学生的心理结构,违背了教育学、心理学规律,以至学生接受不了新的数学课程体系,这是新数运动受挫的最直接原因.也就是说,新数运动没有注意吸收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或成果,忽视了和环境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导致了失败.
可见数学教育现代化是一项复杂浩大的系统工程,我们不仅要研究该系统的诸要素,而且要探讨系统所处的环境,忽略其中任何一个因素,都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2.数学教育现代化需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任何一项教育改革都必须采取谨慎的态度,数学教育的现代化当然也不例外.缺少典型的实验和评价过程也是新数运动失败的原因之一.因此,实现数学教育的现代化必须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其一现代化的内容要渐进,其二现代化的范围要渐进.现代化的内容要渐进是指,现代数学必须经过教材上的技术处理,将其思想方法由浅入深地渗透到中小学课程中去,以螺旋上升的形式出现,使学生逐步理解、接受现代数学思想.现代化的范围要渐进是指,进行数学教育现代化的改革,必须要有一个从小范围到大范围、由试点到推广的过程.首先在小地区、小范围内进行试点,如果收效良好,则总结经验,宣传推广,进而普及;如果出现问题,则及时修正、调整,再投入实验,在完善的基础上再进行大范围普及.
数学教育的现代化也必须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一方面,数学教育改革不同于一般的实验——具有可重复操作性,它的失败将意味着付出贻误一代人的惨重代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数学教育的现代化要尽量避免失败,慎重从事.另一方面,突如其来出现的新事物,会给传统的思想观念在头脑中已形成固定模式以巨大冲击,人们于心理上难以接受,而且从知识水平上讲也难以接受.从这个角度来看,缺少渐变过程的数学教育改革不易成功.新数运动就是典型的实例.
3.实现数学教育现代化必须充分调动各方人士的积极性
新数运动轰轰烈烈的展开是与欧美各国政府的支持、教育界的热情欢迎分不开的.但由数学家和数学教育理论工作者组成的领导者们并不太了解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除了他们是积极的参与者外,其他人士如教学第一线的数学教师、学校管理工作者等均是运动的响应者.因此新数运动的课程体系重视了现代数学的因素,但脱离了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居高”而不够“临下”.
新的课程结构使“许多父母因再无力帮助子女而担忧”,“部分不知所措的父母把它看成是代沟的又一新象征”.[3]教育界虽然表现出“热情地接受新课程、新概念、新符号”,[3]但教师自身素质达不到新体系的要求,面对一系列的新术语,他们也是一片茫然.因而,新数运动必然遇到来自社会、家庭、学校的阻力.
事实上,社会各方在数学教育改革中均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尤其是教师,他们是改革试验的直接实施者,熟悉、了解第一线的实际情况,因此来自他们的意见、建议是极有价值的.“如果教师是改革的发起人,或者在设置新目标、确定新目的或者在实践中起了作用,或者就只是……要在他她那儿进行改革,那么他她实际上就是这项创新的一个‘股东’:他她得到一种明显的激励,这将有助于克服事业开头所遇到的困难.然而,如果决定是上头做出的——有时情况很可能是这样的——,那么情况就大为不同了.这时就必须使教师信服改革的必要性,并对他们提供适当的支持和鼓励.”[2]可见,使广大教师成为现代化运动的积极参与者意义重大.同时,政府的支持、公众的理解、家长的协助,对促进数学教育的现代化都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进行数学教育改革必须充分发挥各方人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特别要把“由数学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数学家所组成的共同体在全国范围内的领导作用,和广大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及家长等在各个具体区域内的创造性工作”[1]协调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减少阻力,加快现代化的进程.
4.数学教育现代化具有动态性
其动态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纵观改革的历史,它具有时代性和相对性;二是就每一项具体的改革而言,它具有过程性.
4.1数学教育现代化的时代性和相对性数学教育现代化是符合新的时代要求的数学教育,是时展的产物,因此它具有时代性.同时,随着社会进步,现代化的内涵也必定不断发展,因此就其内容而言又有相对性.从而数学教育现代化不是一个固定的、僵化的模式,而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工程.六十年代正好是布尔巴基学派的结构主义思想时期,因此结构主义学派就为新数运动提供了理论基础,所倡导的数学教育现代化就是以结构主义思想来重建数学教育.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正在改变着我们的世界,当然也在影响着数学教育的发展,或者说数学教育要符合这一时代特征.因此近年来又出现了这样的说法“数学教育的现代化就是要以计算机为基础来‘重建’数学教育”.[1]可以预见,随着时代的前进,数学教育现代化又必将有新的发展和突破.
4.2数学教育现代化的过程性新数运动的以现代数学思想改造传统数学教育的指导思想是深入人心的,正因为此,人们对新数运动寄予了很大希望,也正因为如此,人们容忍不了它所暴露出来的弊病,以致招来暴风骤雨般的尖刻的批评、指责,令支持者也无力摇旗呐喊.
事实上,任何事物都是过程,都是作为过程而出现、而发展的,数学教育的现代化也必然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当它以崭新的面貌问世时,难免会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它在过程中得以成长、壮大、完善.充分认识其过程性,就可“善待”改革:数学教育的现代化很难一步到位,而需不断发展,对其弊端,不应刻薄攻击,而应客观评价,也就是给它一个“宽裕”的反思环境,使之在调整中发展,在改进中完善.从新数运动的现代化一下子“回到基幢,“回到祖父一辈的数学上去”,就是没有正视其过程性.
5.数学教育现代化具有可行性
新数运动所倡导的数学教育现代化,一直是世界各国数学教育改革的方向,我国在1958年~1960年间和1978年~1983年间,也进行了现代化改革的尝试,增加了概率、统计、逻辑代数、微积分等近现代数学知识[5].但由于不符合我国实际情况,改革没有实施下去或进行了调整,其情况与新数运动有某些相似之处.于是,人们不禁要问:究竟能否在中小学充实先进的数学内容?
布鲁纳认为,可以将任何数学教给任何水平的任何学生.A·A·斯托利亚尔指出:可以把现代数学的重要思想转化为儿童能接受的语言[6].这就为数学教育现代化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持.同时,新数运动并不是全军覆没,法国教改的成功,从实践上论证了在中小学阶段充实近现代数学内容是完全可行的.国外许多心理学家、数学家、教育学家也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反驳了关于不可能进行小学数学现代化的意见[6].因此,我国应当对数学教育现代化充满信心,不能因为新数运动的受挫而裹足不前.
关键词:数学教育教学;多媒体;现代化教育
数学是推动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工具之一,数学以其独特的数学语言魅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等,使其成为众多学科的基础。数学教育教学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应用概念和公式,还要教会学生应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和解决问题,应用数学这个工具去推动社会和科技的发展。
一、合理利用现代化的工具,丰富数学的课堂内容
丰富的网络资源和先进的多媒体工具是现代化数学课堂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数学课堂开始从传统的讲台教学向多角度、全方位的教学转变,互联网也为数学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许多复杂的数学公式和背景知识,也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形式生动形象地向学生进行展现。例如在教授平面图形的规律时,我就通过利用一些动画,将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利用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许多细节在动画的配音中加以强调,这样通过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使得原本枯燥的数学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和有趣。
二、现代化的工具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打破了师生之间的壁垒
一、新数运动倡导数学教育现代化
众所周知,新数运动是六十年起的一场席卷世界的数学教育改革运动,其主要目标“就是要以现代数学思想对传统的数学教育进行改造,从而实现数学教育的现代化。”新数运动对传统数学课程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小学的数学已经全部作了重新考虑,‘结构’(主要是代数结构)成了中学课程的基础,许多国家里,几何作为独立的实体趋向于从课程中消失。虽然作为补偿,增加了图像和图像表示的应用。特别地,坐标几何倾向于下放小学。”因此,新数运动所倡导的现代化,实质上就是数学内容的现代化,其前提是“要像20世纪的数学家所理解的那样,去逐步向学生揭示数学结构,从而使学生们进一步领会、应用和爱好数学。”但倡导者们的美好愿望因新数运动的受挫而破灭了。
二、从新数运动看数学教育的现代化
1.数学教育的现代化是一项系统工程
新数运动之所以受挫,就是因为过多地注重了数学内容的现代化,而忽视了数学教育现代化的其他方面。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数学教育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由一系列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子系统组成,同时它又从属于数学教育这一更大的系统。因此,在研究该系统时,既要从系统总体出发,综合考虑诸子系统及其相互作用,又要把它放到更大的系统中,研究它和外界环境的关系。
(1)数学教育现代化必须综合考虑
各子系统间的相互关系数学教育的现代化,简言之就是创造符合时代要求的数学教育。其中,数学教育观念的更新。数学内容的现代化、教学方法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学习方法的现代化、师资队伍的现代化、数学评价的现代化等要素均为该系统的子系统。诸子系统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
新数运动的宗旨是实现数学教育的现代化,它顺应了社会对数学教育的要求,是完全正确、合理的。但倡导者们没有认识到,数学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包含着一系列要素的大的系统工程。数学教学内容(或学习内容)突出了现代化,而数学教学方法、数学教师素质却没跟上现代化的步伐。用传统的方法去实施新课程的教学,难免会出现“异化”、“落伍”的现象。同时教师面临的是“放弃他们熟悉的东西而去追求他们感到陌生的东西,”[2]这样,不仅存在心理上的障碍,而且有知识结构上的障碍。可见各子系统间若不相互配合,便会产生负作用。只有综合考察,使它们相互促进、相互协作,才能形成实现数学教育现代化的合力。
(2)数学教育现代化必须置于数学教育这个更大的系统中考虑
数学教育现代化又从属于数学教育这个大系统,因此研究数学教育现代化,还必须探讨教育学、心理学、科学方法论等相关学科对它的影响,即考察它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
新数运动虽然符合社会发展,又有现代数学提供理论基础,但它只注意充实现代化的内容,而没考虑学生的心理结构,违背了教育学、心理学规律,以至学生接受不了新的数学课程体系,这是新数运动受挫的最直接原因。也就是说,新数运动没有注意吸收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或成果,忽视了和环境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导致了失败。
可见数学教育现代化是一项复杂浩大的系统工程,我们不仅要研究该系统的诸要素,而且要探讨系统所处的环境,忽略其中任何一个因素,都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2.数学教育现代化需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任何一项教育改革都必须采取谨慎的态度,数学教育的现代化当然也不例外。缺少典型的实验和评价过程也是新数运动失败的原因之一。因此,实现数学教育的现代化
必须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其一现代化的内容要渐进,其二现代化的范围要渐进。现代化的内容要渐进是指,现代数学必须经过教材上的技术处理,将其思想方法由浅入深地渗透到中小学课程中去,以螺旋上升的形式出现,使学生逐步理解、接受现代数学思想。现代化的范围要渐进是指,进行数学教育现代化的改革,必须要有一个从小范围到大范围、由试点到推广的过程。首先在小地区、小范围内进行试点,如果收效良好,则总结经验,宣传推广,进而普及;如果出现问题,则及时修正、调整,再投入实验,在完善的基础上再进行大范围普及。
数学教育的现代化也必须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一方面,数学教育改革不同于一般的实验――具有可重复操作性,它的失败将意味着付出贻误一代人的惨重代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数学教育的现代化要尽量避免失败,慎重从事。另一方面,突如其来出现的新事物,会给传统的思想观念(在头脑中已形成固定模式)以巨大冲击,人们于心理上难以接受,而且从知识水平上讲也难以接受。从这个角度来看,缺少渐变过程的数学教育改革不易成功。新数运动就是典型的实例。
3.实现数学教育现代化必须充分调动各方人士的积极性
一、新数运动倡导数学教育现代化
众所周知,新数运动是六十年起的一场席卷世界的数学教育改革运动,其主要目标“就是要以现代数学思想对传统的数学教育进行改造,从而实现数学教育的现代化.”[1]新数运动对传统数学课程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小学的数学已经全部作了重新考虑,‘结构’(主要是代数结构)成了中学课程的基础,许多国家里,几何作为独立的实体趋向于从课程中消失.虽然作为补偿,增加了图像和图像表示的应用.特别地,坐标几何倾向于下放小学.”[2]
因此,新数运动所倡导的现代化,实质上就是数学内容的现代化,其前提是“要像20世纪的数学家所理解的那样,去逐步向学生揭示数学结构,从而使学生们进一步领会、应用和爱好数学.”[2]但倡导者们的美好愿望因新数运动的受挫而破灭了.
二、从新数运动看数学教育的现代化
1.数学教育的现代化是一项系统工程
新数运动之所以受挫,就是因为过多地注重了数学内容的现代化,而忽视了数学教育现代化的其他方面.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数学教育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由一系列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子系统组成,同时它又从属于数学教育这一更大的系统.因此,在研究该系统时,既要从系统总体出发,综合考虑诸子系统及其相互作用,又要把它放到更大的系统中,研究它和外界环境的关系.
1.1数学教育现代化必须综合考虑
各子系统间的相互关系数学教育的现代化,简言之就是创造符合时代要求的数学教育.其中,数学教育观念的更新.数学内容的现代化、教学方法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学习方法的现代化、师资队伍的现代化、数学评价的现代化等要素均为该系统的子系统.诸子系统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
新数运动的宗旨是实现数学教育的现代化,它顺应了社会对数学教育的要求,是完全正确、合理的.但倡导者们没有认识到,数学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包含着一系列要素的大的系统工程.数学教学内容(或学习内容)突出了现代化,而数学教学方法、数学教师素质却没跟上现代化的步伐.用传统的方法去实施新课程的教学,难免会出现“异化”、“落伍”的现象.同时教师面临的是“放弃他们熟悉的东西而去追求他们感到陌生的东西,”[2]这样,不仅存在心理上的障碍,而且有知识结构上的障碍.可见各子系统间若不相互配合,便会产生负作用.只有综合考察,使它们相互促进、相互协作,才能形成实现数学教育现代化的合力.
1.2数学教育现代化必须置于数学教育这个更大的系统中考虑
数学教育现代化又从属于数学教育这个大系统,因此研究数学教育现代化,还必须探讨教育学、心理学、科学方法论等相关学科对它的影响,即考察它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新数运动虽然符合社会发展,又有现代数学提供理论基础,但它只注意充实现代化的内容,而没考虑学生的心理结构,违背了教育学、心理学规律,以至学生接受不了新的数学课程体系,这是新数运动受挫的最直接原因.也就是说,新数运动没有注意吸收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或成果,忽视了和环境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导致了失败.
可见数学教育现代化是一项复杂浩大的系统工程,我们不仅要研究该系统的诸要素,而且要探讨系统所处的环境,忽略其中任何一个因素,都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2.数学教育现代化需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任何一项教育改革都必须采取谨慎的态度,数学教育的现代化当然也不例外.缺少典型的实验和评价过程也是新数运动失败的原因之一.因此,实现数学教育的现代化必须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其一现代化的内容要渐进,其二现代化的范围要渐进.现代化的内容要渐进是指,现代数学必须经过教材上的技术处理,将其思想方法由浅入深地渗透到中小学课程中去,以螺旋上升的形式出现,使学生逐步理解、接受现代数学思想.现代化的范围要渐进是指,进行数学教育现代化的改革,必须要有一个从小范围到大范围、由试点到推广的过程.首先在小地区、小范围内进行试点,如果收效良好,则总结经验,宣传推广,进而普及;如果出现问题,则及时修正、调整,再投入实验,在完善的基础上再进行大范围普及.
数学教育的现代化也必须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一方面,数学教育改革不同于一般的实验——具有可重复操作性,它的失败将意味着付出贻误一代人的惨重代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数学教育的现代化要尽量避免失败,慎重从事.另一方面,突如其来出现的新事物,会给传统的思想观念(在头脑中已形成固定模式)以巨大冲击,人们于心理上难以接受,而且从知识水平上讲也难以接受.从这个角度来看,缺少渐变过程的数学教育改革不易成功.新数运动就是典型的实例.
3.实现数学教育现代化必须充分调动各方人士的积极性
新数运动轰轰烈烈的展开是与欧美各国政府的支持、教育界的热情欢迎分不开的.但由数学家和数学教育理论工作者组成的领导者们并不太了解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除了他们是积极的参与者外,其他人士如教学第一线的数学教师、学校管理工作者等均是运动的响应者.因此新数运动的课程体系重视了现代数学的因素,但脱离了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居高”而不够“临下”.
新的课程结构使“许多父母因再无力帮助子女而担忧”,“部分不知所措的父母把它看成是代沟的又一新象征”.[3]教育界虽然表现出“热情地接受新课程、新概念、新符号”,[3]但教师自身素质达不到新体系的要求,面对一系列的新术语,他们也是一片茫然.因而,新数运动必然遇到来自社会、家庭、学校的阻力.
事实上,社会各方在数学教育改革中均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尤其是教师,他们是改革试验的直接实施者,熟悉、了解第一线的实际情况,因此来自他们的意见、建议是极有价值的.“如果教师是改革的发起人,或者在设置新目标、确定新目的或者在实践中起了作用,或者就只是……要在他(她)那儿进行改革,那么他(她)实际上就是这项创新的一个‘股东’:他(她)得到一种明显的激励,这将有助于克服事业开头所遇到的困难.然而,如果决定是上头做出的——有时情况很可能是这样的——,那么情况就大为不同了.这时就必须使教师信服改革的必要性,并对他们提供适当的支持和鼓励.”[2]可见,使广大教师成为现代化运动的积极参与者意义重大.同时,政府的支持、公众的理解、家长的协助,对促进数学教育的现代化都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进行数学教育改革必须充分发挥各方人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特别要把“由数学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数学家所组成的共同体在全国范围内的领导作用,和广大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及家长等在各个具体区域内的创造性工作”[1]协调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减少阻力,加快现代化的进程.
4.数学教育现代化具有动态性
其动态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纵观改革的历史,它具有时代性和相对性;二是就每一项具体的改革而言,它具有过程性.
4.1数学教育现代化的时代性和相对性数学教育现代化是符合新的时代要求的数学教育,是时展的产物,因此它具有时代性.同时,随着社会进步,现代化的内涵也必定不断发展,因此就其内容而言又有相对性.从而数学教育现代化不是一个固定的、僵化的模式,而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工程.六十年代正好是布尔巴基学派的结构主义思想时期,因此结构主义学派就为新数运动提供了理论基础,所倡导的数学教育现代化就是以结构主义思想来重建数学教育.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正在改变着我们的世界,当然也在影响着数学教育的发展,或者说数学教育要符合这一时代特征.因此近年来又出现了这样的说法“数学教育的现代化就是要以计算机为基础来‘重建’数学教育”.[1]可以预见,随着时代的前进,数学教育现代化又必将有新的发展和突破.
4.2数学教育现代化的过程性新数运动的以现代数学思想改造传统数学教育的指导思想是深入人心的,正因为此,人们对新数运动寄予了很大希望,也正因为如此,人们容忍不了它所暴露出来的弊病,以致招来暴风骤雨般的尖刻的批评、指责,令支持者也无力摇旗呐喊.
事实上,任何事物都是过程,都是作为过程而出现、而发展的,数学教育的现代化也必然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当它以崭新的面貌问世时,难免会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它在过程中得以成长、壮大、完善.充分认识其过程性,就可“善待”改革:数学教育的现代化很难一步到位,而需不断发展,对其弊端,不应刻薄攻击,而应客观评价,也就是给它一个“宽裕”的反思环境,使之在调整中发展,在改进中完善.从新数运动的现代化一下子“回到基幢,“回到祖父一辈的数学上去”,就是没有正视其过程性.
5.数学教育现代化具有可行性
新数运动所倡导的数学教育现代化,一直是世界各国数学教育改革的方向,我国在1958年~1960年间和1978年~1983年间,也进行了现代化改革的尝试,增加了概率、统计、逻辑代数、微积分等近现代数学知识[5].但由于不符合我国实际情况,改革没有实施下去或进行了调整,其情况与新数运动有某些相似之处.于是,人们不禁要问:究竟能否在中小学充实先进的数学内容?
布鲁纳认为,可以将任何数学教给任何水平的任何学生.A·A·斯托利亚尔指出:可以把现代数学的重要思想转化为儿童能接受的语言[6].这就为数学教育现代化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持.同时,新数运动并不是全军覆没,法国教改的成功,从实践上论证了在中小学阶段充实近现代数学内容是完全可行的.国外许多心理学家、数学家、教育学家也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反驳了关于不可能进行小学数学现代化的意见[6].因此,我国应当对数学教育现代化充满信心,不能因为新数运动的受挫而裹足不前.
一、数学化思想概述
数学化思想最初是由荷兰著名数学家汉斯?弗赖登塔尔所提出的,汉斯根据自己多年来的研究经验对数学化思想做出了如下解释:运用数学思维来客观地分析并解释世界中的问题。而后,随着数学化思想在教育领域中的大范围普及,很多学者都相继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大大提高了数学化思想的实用性与教学价值。简单解释,数学化思想就是利用数学思维来思考并解决现在学习与生活中的诸多问题,通过这种更具趣味化的教学方法,学生的数学素质会出现大幅度提高,并且在反复应用数学概念与数学公式的过程中,学生会产生更多的创作灵感,实现对数学知识的再创造。
二、数学化思想在初中数学课程中的重要作用
在初中阶段的数学课程中,通过应用数学化思想可以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纵观我国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数学化思想虽然并没有进行大范围的普及应用,但却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改变着学生的学习习惯。由于数学课程具有较强的逻辑性特点,因此如果仅仅向学生机械化地传授书本知识,就无法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而数学化思想的运用则较好地改变了传统数学课堂中满堂灌与填鸭式的教学情况,在教育者的引导下,学生会主?拥亟?数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当中,充分发挥出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完成对数学知识的深层次探索。此外,教育者也可以在数学课堂中引入更多趣味性较强的生活场景,通过向学生展示数学问题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关系来让他们充分地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三、数学化思想在初中数学教育中的应用建议
(一)培养学生的数学化意识
数学化思想所倡导的是运用数学思维来解决生活中的诸多问题,这也就意味着教育者要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着手,尽可能多地引用一些令学生倍感兴趣的生活情境,引导他们学会站在数学角度上来探究现实问题的解决方案。
初中数学教育者要充分发挥出自己在课堂中的指导作用,根据班级学生的兴趣爱好与学习特点来创设真实生动的教学情境。例如,在教授“比例”时,教育者可以将汉斯的一个教学案例引入课堂中:在课程开始的前一天,教育者要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巨大的手印,当学生在第二天看到这个手印时,就会对这个手印拥有者的身高产生出强烈的好奇心。而后,教育者就可以将自己的手同黑板上的巨大手印进行对比,得出两者之间呈现出五倍关系的结论。而后,教育者测量出自己的身高,并将身高的数值乘以五倍,最终推算出巨人的身高。在这一教学案例的启发下,学生纷纷开始好奇巨人的脚、腿以及胳膊的长度,在经过一番测量与计算后,逐渐掌握了比例的内涵。
(二)通过多元化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的数学化能力
初中数学教育者在应用数学化思想的过程当中,需要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创造出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来增强中学生的实践能力。
由于受到了学习习惯、学习能力以及学习基础等各方因素的影响,不同初中院校中的数学教育者所采用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也都各不相同。基于此种情况,在应用数学化思想之前,教育者要深入学生来了解他们的真实情况,并结合现有的教学资源来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育;情景化;误区
在素质教育的倡导下,为让每一个孩子都公平享有“为生活做准备”的教育,在小学生最初接触数学时就培养其应用意识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既是数学目标之一,又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创新的教育思维要求我们认识到:课堂教学在于激发一种兴趣,一种体验;教学不是告诉,不是传授,是感悟,是引导,因此在课堂上要尽量做到所授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体现“入情入境”,能使教学过程达到学与思、思与行、行与创的统一。
一、小学数学教育“情景化”的策略
目前,实现教学“情景化”主要有以下几个策略:
1.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活在数学里”
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生活的氛围中,不断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发现、思考并处理数学问题。在体验、分析、判断、理解生活实例的过程中,学会积累思维方法和数学思想。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可提出这样的问题以供讨论:“为什么汽车、自行车的轮胎都是圆的?能做成别的形状吗?”这样的问题使学生既不感到陌生,又觉得新奇,纷纷结合实际生活发表意见。
2.通过实际操作,让数学概念“立体起来”
许多数学知识较为抽象,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内涵和概念理解易流于肤浅,这就需要结合实际,通过观察、比较、描述、操作等方式帮助学生领会所学知识的内涵。例如,在教学“千米”时,为加强直观正确认识,可组织学生用“跑一跑”的方式来理解“千米”的大小。
3.重组情景习题
现行数学教材中的例题,存在着一些诸如题材老化陈旧、数据过时等问题。教师应在教学中妥善处理教材,联系生活实际,把社会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数学课堂教学。调整、重组具有现实意义的生活习题让学生解答。
如在“百分率”教学中,书本习题显得不够“情景化”,则可编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来替代。例如根据班级情况求某天的出勤率;体育课上投篮的命中率等。
4.设计数学游戏,让数学更有趣味
数学游戏一般都有一个生活情景,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它是一种特别适合低龄小学生的益智活动。
游戏的形式可多种多样,如“24点”、数学谜语、数学接力等。学生在游戏中动手、动脑、动口,开心地合作,既开发了智力,又培养了创新意识,全面综合地发展了学生的能力素质。
二、小学数学教育“情景化”的误区
在“情景化”已逐渐成为一种趋势的背景下,一些方法不当造成的误区也随之形成。一些教师在教学中一味求改,编制了一些较为虚假的“情景”,对数学教学造成了“硬伤”,“重形式不重内容”的作法还形成了一种教条主义。大致看来,误区有如下几种:
1.未紧扣教学内容,顾此失彼
案例1:在教学“8+x”时,教师出示了一幅主题图,让学生观察。教师本意是通过图中孩子的性别、穿着、运动与静止的形态等来展现不同的构成8的组合。但是教师在引入中过多地介绍了情景的太阳、山水、树林等无关信息,导致学生的注意力分散,没有按照本堂课的目标进行探索。
情景的创设是为了帮助学习者理解、内化学习内容。情景的创设要严谨,要避免过多的无关信息扰乱学生的思维,特别是低年龄段的学生。因此,情景气氛的过度渲染及其容易走偏。
2.未考虑学生认知实际,情景设计虚假
案例2:在讲授两点间线段最短时,教师创设了这样的情景:修建青藏铁路,有很多的隧道,问隧道两个端点的距离怎么修最短?
教师想通过此情境,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但这个情景对学生来说很陌生,还会让他们产生更多的无关联想。与其这样,还不如返璞归真,创设如:“从教室到图书馆,有几条路?哪条路程最短?”的情景。
情境的创设应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真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3.情境的设计失去了“数学味”
案例3:教学片段:
师:再过几天,什么节日要来了?
生:六一儿童节。
师:小朋友的节日要来了,你们最想干什么?
生:我想去旅游。
生:我想和小朋友一起玩游戏。
生:我想得到奖品。
师:有的小朋友还有很多想干的事,可以对你的同桌说一说。
老师以儿童节为话题,无疑会引起学生很大的兴趣。但以上过程足足用去了10分钟,而且所提问题是不需经过学生思考或是思考价值极低的。显然,上面的情境设计一开始就偏离了教学目标,如不及时将学生的思维引回,这节课最终肯定会成为一节变了味的数学课。情境创设的目的是为了学数学、用数学,所以千万不能因为情境而丢了数学。
4.未基于学生知识起点,情景操作失控
案例4:“圆的面积计算”教学片断:
师:本节课我们学习计算圆的面积。大家觉得应该怎样计算?
生:把圆转化成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
师:说得好!下面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手中的学具,看看能否把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再推导出公式。
(操作了几分钟,学生也没有找到转化的方法)
有的教师认为,发现学习就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不论什么内容都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案例中,圆面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是个复杂的过程。而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中没有“化圆为方”的储备,因此,学生探究了很长时间仍找不到转化的方法也就不足为怪了。
三、结论
其实,《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是一种理念革命,教学方式由以前的单一、被动转向多样化,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求效益的活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只重视教学的形式是否新颖,否则就会流于形式,出现“形似神不似”的局面。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我们要正确处理,追求新颖的形式、扎实的内容两者平衡。要在积极的实践与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更好地去认识各种教学方法的优点与局限性,才能够根据特定的教学环境、教学内容对教学对象适当地加以应用,从而真正使教学过程达到学与思、思与行、行与创的统一。
参考文献:
[1]李吉林.李吉林文集:情境教学实验与研究[M].卷1.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张向葵.教育心理学[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
[3]张小燕.例谈生活化的小学数学教学[J].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09,1(3).
[4]郑毓信.简论数学课程改革的活动化、个性化、生活化取向[J].教育研究,2003(6).
关键词:幼儿园数学教育;游戏化;生活化
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深刻学习了《纲要》精神,结合教学实践对《幼儿园数学教育生活化游戏化》这一课题做了一系列思考。新《纲要》明确阐述了幼儿园数学教育的目标是“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其内容与要求是“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数学问题。”我们教师应以幼儿的兴趣和需求为线索来进行活动,同时又注重活动的生活
化、游戏化,探求适宜幼儿终身发展的数学教育方面的有效教学策略。
一、教师语言运用生活化、游戏化,易于幼儿理解数学
同一个意思同一句话教师用儿童化、游戏化的语言,接近幼儿生活的言语说出来,幼儿就易于理解。看似枯燥无味的数学,实则里面蕴藏着生动有趣的东西。教师要结合幼儿的思维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在不影响知识正确传授的前提下,对数学语言进行加工、修饰,使其通俗易懂、富有情趣,贴近幼儿生活,更易于幼儿理解接受。如,在教学“认识1-10”时,教师可利用幼儿熟悉的事物形象比喻帮助幼儿记住字形,例如:“1”像粉笔直又长,“2”像鸭子浮水上,“3”字像个小耳朵,“4”像小旗迎风飘……“10”像火腿加鸡蛋;如认识“>”“
二、教师创设生活化、游戏化的数学情竟,易于幼儿感受数学
创设丰富的活动情境,创设有利于幼儿自发主动活动的氛围,将抽象的数学概念通过真实情景变成幼儿容易接受的具体事物,为幼儿提供各种互动的机会,为幼儿提供与其发展相应的帮助,幼儿就能学得轻松、变得积极主动。如,在学习10以内数的加减时,我们可以给幼儿提供模拟生活中的场景“水果超市”,让幼儿手持“钱币”自行挑选喜欢的水果,主动学习加减运算,算出需要的钱数,在生活化的场景中来提高数学学习兴趣和运算能力;
又如,在学习时间,认识整点和半点时,可以“美美小朋友”从早到晚一日活动时间安排来进行,在具体认识时针和分针时,可巧妙地用龟兔赛跑的故事创设情境,把时针走比作乌龟爬,把分针比作兔子跑,在一日活动,在故事中,将抽象难解的时间问题回归生活,化为游戏,这不是更好、更有效的教学策略吗?
三、教师提供数学教育生活化游戏化丰富实用的操作材料和玩教具,易于幼儿感知数学
幼儿的学习强调真实的经验和主动参与,操作学习是幼儿学习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幼儿学习一定要借助具体的情境、具体的事物,在参与、探索和交往的过程中学习,尤其在数学活动中,幼儿在对周围环境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的认知上,幼儿需要通过真实的感知实际的探索才能有所得,在数学活动中操作材料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教师应该结合活动的要求和幼儿的年龄特点,为幼儿选择最佳的操作材料,使操作材料在数学活动中发挥最大效应。
如,有幼儿所熟悉的自然材料如石子、树叶、各种种子,果
核……这些材料可以在幼儿练习计数活动中运用;如日常生活中废旧材料如纸盒、易拉罐、冰糕棒,瓶盖,这些材料可以帮助幼儿学习认知几何形体。幼儿通过观察触摸直观形象感知平面与立体,远比老师空洞的说教来的具体。
四、让数学问题生活化游戏化,易于幼儿学以致用
《纲要》中提到:“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的简单数学问题”。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善于从幼儿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幼儿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幼儿,使幼儿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在孩子玩沙玩水时,我们提供各种形状的容器,引导他们感知容量守恒;孩子玩扑克游戏时,我们指导他们学习数的组成、加减和序数;孩子整理玩具时,可以玩玩具回家的游戏,他们会按形状、颜色、类别分类等等,孩子在轻松自然的一日生活中获得了数、形、量的知识和经验,既增强了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又形成了初步的数概念。
[关键词]:素质化;中学数学;教学
一、素质化教育应当注重学生的思维培养
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就是传承人类的智慧,包括人类积累下来的对大自然的认识,对人类社会的认识,对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的认识。人生是有限的,知识增长是无限的,要使学生在有限的生命历程中去掌握无限增长的知识,仅靠机械传授、被动接受知识是断然不行的,在教育的过程中,教给受教育者获取知识的思维方法,这才是素质化教育之本。
意外的发生往往让学生们很惊讶,让学生们意识到问题原来还可以从这个角度思考。这个过程中学生们通过思维的积极转换与延伸,认识到了以往固有思维的不足,同时对于新的思维留下了深刻印象。
例如,在进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的教学时,课堂开始时我便问学生:若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都是方程x2-7x+12=0的解,则这个三角形的周长可以是多少?很多学生都能通过计算得到答案为10或者11。然后我指出答案有误,学生们都感到很惊奇。通过和学生一起分析,大家发现这个三角形也有可能是等边三角形,所以它的周长可以为9、10、11、16。
数学教学不应该是单调乏味的,而应该尽可能的调动学生的参与及积极性。若能适当安排课外实践,在实际生活中充分实践理论知识,这是和课堂教学很不同的方式,某种程度上对学生而言也是一种意外,然而却能帮助学生更牢固的记住相应的知识,这也是素质化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的一种良好体现。比如我在“相似性”的教学时,带领学生分别组织了两次课外实践。一次是利用线段的成比例,测量了操场上树木和旗杆的高度,另外一次则是运用相似三角形及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测量不能直接到达的两点间的距离。这两次课外实践都非常有意义,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在自己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完全掌握到了两个课题的原理,并且记的特别牢固。
二、素质化教育应当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
素质化教育背景下的中学数学教学应当更加注重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个过程不仅能够很好的促进学生对于问题的思考,也能够很好的锻炼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合理的猜想与假设是发展学生直觉思维的重要途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让他们大胆的展开猜想与假设,这也是让他们的直觉思维得以发展的最直接的方式。很多时候直觉的酝酿都是来自大胆的猜测与假设过程,古今中外的很多伟大的学者也是经由假设与猜测的过程然后逐渐得出伟大的结论。在苹果树下被苹果砸到头的牛顿,这个过程给予他灵感,他由此大胆的假设一定是有来自某个地方的某种吸引力让苹果从树上坠落下来。基于这个假设的他不断为自己的理论找依据,并且加以验证,最后终于产生了伟大的牛顿力学定律。合理的猜想与假设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源泉,这一切也是酝酿学生直觉思维的摇篮。
在学习分式的化简时,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分式学生感到很头疼,不知道从而着手,很显然常规的方式都不太管用。在大部分分式加减运算中,学生们都会习惯性的先通分再进行加减运算,然而也会碰到这个方式解决不了的问题。这时,我会有意识的给予学生相应的启发,让他们先用心观察分式的结构,观察分式的分子、分母,寻找形式上的特点,这个指点显然很管用,很多学生都意识到可以用新的方式,这不仅帮助学生跳出了一直以来的定式思维,让学生换个角度思考问题,经教师的启发后学生的思维也豁然开朗,他们会通过大胆的猜想与假设来找寻新的解题方法,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三、素质化教育应当注重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的数学能力其实就是学生解决各类复杂问题的能力,在素质化教育背景下的中学数学教学中很有必要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一个重要参考点。数学学习是一个环环相扣的过程,很多数学知识都是具备连贯性的,想要学好新的知识必须对于过往的数学基础有良好的掌握,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不仅考验着学生的思维,也考验着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综合掌握水平。教师从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中能够很很好的看出学生对于知识掌握的程度,因此,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成为很好的素质化教育程度的评价依据。
在学习《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时,为了让学生能够牢固的掌握圆锥侧面积及全面积的计算方式,我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或者给他们推导相关的计算公式,而是让学生结合过往的知识自己想想有什么办法可以算出圆锥的侧面积及全面积。很多学生都有点不知所措,看着圆锥的模型感觉摸不着头脑,这时,也有一些思维能力很强的学生意识到圆锥是可以展开的,通过将圆锥展开成一个平面后能够很直观的看出那是一个扇形,对于扇形面积的计算学生们是清楚的,于是,对于圆锥体的侧面积及全面积的计算也由此能够推导出来。通过这样的思路,一些学习能力很强的学生找到了计算方法。这个过程不仅让学生自己很有成就,其中他们也体会到了数学学习的乐趣,教师对于他们积极的思考及良好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当给予充分的肯定。
结 语:素质化教育背景下的中学数学教育教学更注重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发展,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思辨能力才能让各类数学问题迎刃而解。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具备获取知识的思维方法,这才是素质化教育之本。同时,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不容忽视,创新能力的具备才能让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思考问题。此外,素质化教育背景下的中学数学教育同样应当注重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某种程度上教师从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中能够很好的看出学生对于知识掌握的程度。素质化教育只有从多方面更为深入的展开才会取得更好的成效。
参考文献:
[1]宋丹萍;浅谈在数学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J];才智;2008年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