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关于留守儿童的建议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02 15:28:1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关于留守儿童的建议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于留守儿童的建议

第1篇

全国妇联2013年5月了《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已达6102.55万,占农村儿童的37.7%,占全国儿童的21.88%。我县留守儿童情况又如何呢?据统计,2014年全县在校小学和初中学生46987人,其中留守儿童10594人,占比22.55%;2015年全县在校小学和初中学生46584人,其中留守儿童11864人,占比25.47%。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全县在校小学和初中生总数在减少,而留守儿童总数在增加。

留守儿童的父母长年外出打工,多由隔代监护、隔亲监护、单亲监护,甚至还有同辈监护、自我监护等,由于长期同父母之间欠缺亲情,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与管理,很多留守儿童存在令人担扰的各种问题。

一是心理问题。2015年6月9日____市13岁的留守儿童带着三个弟妹集体自杀,引发了一场震惊全国的“留守四兄妹”自杀事件。当然,这是比较极端的案例。但是,我们在调研中发现,留守儿童缺少家庭长期的正确教育,形成了严重的心理问题:性格内向、孤僻、不善于与人交流;自暴自弃、缺乏自信、不求上进,监护人的劝告和老师的教诲视而不闻;脾气暴躁,易冲动发怒,和同学难以正常相处,人际关系差。

二是学习问题。部分留守儿童因长期缺少父母的管教,祖辈一方面比较溺爱,一方面也缺乏正确的教育理念,学习习惯普遍比较差,学习成绩不太理想,有的甚至厌学、逃学。这样的学生在农村小学和初中几乎每班都有,可别看只有少数几个,可他们对班上的影响却很大,致使整个班级的学风、班风都受到很大的影响。2014年我县有451名初中毕业生未能升入普通高中或职中,其中80.26%是留守儿童。

三是安全问题。2015年8月4日____两名留守儿童在家被利器杀害。今年1月7日发生在__县城的7岁儿童坠楼事件,目前孩子已脱离生命危险,但给家里的伤痛将一辈子存在;今年1月28日__镇两名儿童溺水身亡,给两个家庭造成无可挽回的伤痛。另外,祖辈接送留守儿童发生的交通事故更多。

四是道德问题。部分留守儿童不遵守社会公德,讲脏话、撒谎、打架、上网玩游戏;部分留守儿童没有明辨是非的能力,经常与社会上的不良人群混在一起,染上抽烟、赌博的恶习,有的甚至吸毒。更有甚者,还有不少留守儿童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2015年全县未成年人犯罪案件7起7人,其中留守儿童3人(1人吸毒),留守儿童犯罪占未成年人犯罪比为42.86%,而留守儿童吸毒犯罪占留守儿童犯罪比达33.33%。

关心关爱留守儿童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党委政府、职能部门和社会组织要共同努力,切实解决留守儿童面临的亲情缺失、生活抚育、教育监护、安全保护等问题,让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

1.完善家庭监护机制。儿童的教育问题,主体在家庭,同时,任何一种陪伴和情感都代替不了父母对儿女的陪伴和情感。要对父母进行宣传教育,引导父母树立正确的育儿观,有条件的可将子女带到工作地进行入学;另一方面,动员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就业,陪伴在子女身边,彻底解决亲情缺失的问题。要引导父母学习科学家教理念,正确引导和教育子女,加大对子女的监管,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2.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上,党委政府责无旁贷。建议将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工作纳入“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顶层设计,统筹推进;将留守儿童关爱服务纳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及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安全保护预警与应急机制,确保一旦发生问题,相关人员迅速介入并妥善处理。建议加大政府投入,在中小学开办寄宿制班级,使没有条件去父母身边上学或家庭中缺乏监管能力的留守儿童能够由学校进行集中管理和教育;没有条件开办寄宿制班级的学校,可以开办“四点半”学校,使留守儿童在学校放学后“有地可去”。建议开展试点工作,在留守儿童较多的镇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试点,探索实践留守儿童关爱服务的有效模式;以村规民约的方式推行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监督制度,建立邻里互助组,对法定监护人、委托监护人的监护进行监督。

3.发挥学校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学校对留守儿童的主导作用,做到对留守儿童因材施教。

(1)针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力度不够且亲情缺失的问题,可通过开展模拟家庭活动、留守儿童与父母均在家的学生结成帮扶对子、开设亲情教育课等形式。建议学校安排每班每周一节亲情教育课,让留守儿童每周有一次与外出父母交流的机会,即利用网络教室、亲情话吧等资源,分别给家长打电话,汇报自己

的学习、思想等,了解父母在外工作、生活和身体状况,与家长亲切交流。(2)针对家校联系不畅、监护人监护能力差的问题,可通过建立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发放家校联系卡全面了解监护人的基本情况,举办监护人培训班等形式及时向监护人反馈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状况、思想表现等,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3)针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发生率偏高的问题,可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向全体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自我调适能力,培养其健康的心理,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设立心理咨询室,配备专职心理辅导员,为留守儿童排忧解难,帮助他们解决感情上的困惑、学习中的苦闷、生活中的烦恼。设立心灵信箱,对成长中出现的正常生理现象、家庭矛盾等个人隐私问题,留守儿童往往难以启齿,羞于向别人诉说,通过开设“心灵信箱”,为留守儿童开设一条可以倾诉而隐私又得到保护的途径。

第2篇

关键词: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留守儿童;关爱体系

D432.5

对于目前河南省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状况,我们以新乡市获嘉县冯庄镇各小学作为研究对象展开调查,具体调查情况如下。

一、问卷调查结果统计

本次研究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冯庄镇共有公立小学13所,无私立小学,均设立在农村。在校生4477人,教师240人,其中师范类教师156人,心理学专业教师0人,心理咨询师0人,最近几年由获嘉县教体局举办了心理咨询培训,每年举办1次,目前共有39人参加过相关培训,每次参加心理培训的教师比例平均为24.8%。

通过调查结果可见:农村学校现在几乎未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两级分化严重,学校领导和老师已经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且上级领导部门也将心理健康教育列为教师培训内容,但由于接受过培训的人很少,且接受教育的时间较短,内容浅显,还不足以担任专业的心理咨询工作。目前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网络成瘾、适应不良、厌学、自卑,耐挫力低、自控力差及人际关系紧张,还有部分同学有考试和早恋问题。但由于现在农村学校条件较差,与城市存在很大差距,不能吸引更多的专业老师去当地工作,专业师资严重不足[1]。目前学校硬件设施的配套也不完善,所有学校均无专门的心理咨询室。

二、目前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根据问卷调查和现场调查的结果来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家庭、学校及上级主管部门对心理问题认识不足

由于学校地处农村,家长文化水平较低,平时忙于生计,只关心孩子吃饱穿暖,无暇顾及其他。学校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时能够明显的感觉到孩子出现了心理问题,但是对于问题的严重程度判断不准,以及缺乏专业知识制定应对措施[2]。上级主管部门目前已经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缺乏,也开展了相应的培训,但是培训的范围较小,且培训时间短,无法满足学校正常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

2.学校软硬件设施有待完善

农村学校的资金有限,总是优先完善最重要最紧急的任务,或者是与升学或学生学习成绩密切相关的事件,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设施的完善,总是排在次要的位置,所以截止到目前,被调查学校都没有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场所、设备和工具。极少数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多以办公室、医务室、会议室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室,而且设施简陋,谈不上购置心理健康教育仪器设备和营造环境气氛,测量工具严重匮乏且不配套,有的学校以人体模型、挂图、血压计、秒表替代。有的用通俗书刊上的游戏性测验题或缺乏检验的自编测验题作为测量工具。

3.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通过调查结果显示,学校心理教育没有专门的专业教师,教师没有持证上岗,一些兼职人员连“个体咨询”“团体辅导”等最简单的专业名词都不懂,以这样既不懂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也不了解学生心理规律的,更不懂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其效果是令人难以想象的。有部分意识比较超前的学习曾经向上级部门申请派遣专门的心理咨询教师,但是由于学校编制有限,很多学校已经很多年没有下发正式编制指标,最多只是在不同的学校之间调动和交换,而没有新成员加入,很多语文、数学、英语等主课教师都很欠缺,一个教师担任多个班级甚至多个年级的课程,更不会考虑心理咨询教师这样的非升学考试课程教师。致使当前心理咨询教师一直处于严重短缺但又无进人计划的状态。

4.心理健康教育手段单一,德育化严重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专业的技术,有心理测验、面谈、沙盘游戏等多种手段,但是作为非专业的教师进行心理咨询,反而使问题更加严重[3]。调查中发现一些学校所谓的心理健康教育,其内容主要是理想、信念教育,法制、安全教育,卫生知识教育等。

三、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不是一朝一夕所产生的问题,思想观念在各级领导、学校及家长脑海中根深蒂固,不会轻易改变,学校软硬件设施没有资金和政策支持不能得以改善,没有编制和相应待遇,招不到专业教师。

1.传统教育思想和理念僵化

基层教育部门的领导,大部分都是从农村学校晋升而来,长期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模糊和忽视,导致工作中没有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重要任务看待。即便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开展了相关工作,也是流于形式,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下属学校教师及家长就更是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清,他们把心理问题当成普通的调皮捣蛋,认为司空见惯,没有认真对待。

2.资金和政策扶持不到位

在我们实地走访的过程中,发现目前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已经较之前有所改善,教学设施相对完善,但是无一例外的没有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咨询室和相关器材。目前大部分上级拨款都是专款专用,指定用于某一方面的开支,截止到现在,没有下发过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项资金,也没有下发过相关文件强制要求学校必须设立相关设施。

第3篇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 家庭教育 社会化问题

1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及研究现状

伴随着农民外出务工或经商的普遍化,中国农村传统稳定的家庭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数以千万的农民离开了农村的土地进入城市寻求生存,他们囿于自身的社会条件、生活条件及城市内的政策性限制大部分人只能将子女留在家乡,这种长期亲子分离的家庭模式造就了规模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据推测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已达二千多万,占农村儿童的18%-22%。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在一定程度上虽然改善了其子女生活的农村大环境,但更多的是破坏了留守儿童固有的社区、家庭、学校等微观环境。留守儿童能否得到良好的家庭、学校及社会教育是关系到未来农村人口素质的大事。

2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影响因素分析

2.1社会因素

1) 农民家庭负担过重、农村经济发展滞后以及我国对农村劳动力外出政策的导向是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直接原因。

目前我国农村不少家庭子女数量偏多,家庭负担较重。农村传统重男轻女理念造成农村儿童数量多、性别比例失调。过重的家庭经济负担逼迫以及中央和地方一系列农村政策的引导下,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镇)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导致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多。但受以户籍制度为主的城乡二元结构的限制,绝大部分打工父母无法将留守在农村的孩子带入城市上学。

2) 农村依靠读书跳出“农门”的传统观念被打破,“读书无用论”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失学、辍学现象加重。

农村留守儿童小学阶段在校状况较好,但初中阶段问题较明显,表现为在校生人数随年级的升高逐渐减少。据接受笔者调查的学校教师反映,在辍学学生中有近70%属留守儿童,这些辍学的留守儿童大多是跟随父母外出务工。这与当前我国农村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普遍偏低有很大的关系。

3) 农村基层政府部门不重视、城乡发展不协调。

目前农村社区和地方政府更关注的是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并把它视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而对伴随而生的留守儿童问题,既缺乏认识,更谈不上相应的政策和措施。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既没有设立专项资金、也没有指定专门负责人,从而使留守儿童的社会教育和管理处于真空、自发状态。

2.2学校因素

1) 农村学校缺乏科学育人的理念,对留守儿童的全面教育效果甚微。

无论是对教师的考核还是对学生的评价,农村学校都还停留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的理念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普遍不高。为提高学校的升学率,学校甚至放松了对部分成绩较差的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功能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

2) 农村教师素质相对偏低,教学负担重,对留守儿童和一般学生的教育管理未加区别。

农村教师文化素质偏低,缺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活力,是导致留守儿童辍学的重要因素之一。绝大部分留守儿童并没有因为父母的外出而得到教师额外的关照,老师由于本身课业负担比较重,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对留守儿童进行特殊、有效的教育和管理。

2.3家庭因素

1) 农村家长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缺乏家庭教育意识,家庭教育质量不高。

大部分农村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态度消极部分家长确实无能力对孩子学习进行辅导,父母外出打工使留守儿童被“家庭边缘化”。留守儿童父母与子女关系相对疏远,导致家庭关系失调,亲子关系发生消极变化。

2) 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的负面影响大于正面影响

父母外出打工改善了家庭的经济状况,增加了留守儿童的教育支付能力和基本的生活维持等,形成了一些家长对子女接受教育的正确态度,提高了父母对孩子学习的关注程度。

3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内容

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具体对策将围绕“从留守到进城”、“从失衡到平衡”、“从监护到教育”、“从家庭到学校”四个层面提出。

3.1从留守到进城

留守儿童问题的症结在于儿童与外出父母的时空分隔,因此,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首要办法就是保障更多的留守儿童与父母一起进城,保障儿童家庭结构的完整性。

在短期内,建议实行如下对策:

1) 适当拓展城镇的义务教育规模。

2) 切实执行《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中有关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意见。

3) 针对农民进城儿童予以少量非户籍所在地的高考和升学名额。

3.2从失衡到平衡

父母外出改变了留守儿童所在家庭的教育方式,为保障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平衡,建议采取如下对策:

1) 为留守儿童寻找合法、合适的监护人。

2) 加强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日常联系。

3.3从监护到教育

完全留守儿童因父母的双外出由监护人代为监管。针对监护人“重监护轻教育”的现状,提出如下对策:

1) 建议完全留守儿童密集地区建立切实有效的“留守儿童监护家长教育学校”。

2) 建议修订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关于监护人法律责任的相关规定。

3.4从家庭到学校

学校内加强针对留守儿童的管理,成立专人负责的留守儿童管理和教学、心理辅导机构,在完全留守儿童密集的地区开办寄宿制学校。

4总结

最近两年由于社会领域提出关注“弱势群体”和教育领域提出教育公平、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等重要命题,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成为教育科学研究中的一大热点。在提出上述对策的同时,也必须指出两点:

1)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根本解决依赖于农民工问题的解决和农村教育的整体提高;

第4篇

一、县留守流动儿童概况

县共有留守儿童2901人、流动儿童1688人。在留守儿童中,学龄前儿童约占留守儿童总数的9.2%,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生分别约占总数的73.3%、14.3%。父母双方均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1253人,约占留守儿童总数的43.2%。留守儿童主要和祖辈生活在一起的约占87%,和其他亲戚生活在一起的约占3.9%,寄养在朋友家里的约占4.9%。在流动儿童中,学龄前儿童占总数的10.7%,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生分别占总数的72.5%、14.5%。据了解,留守流动儿童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家庭教育薄弱。绝大多数留守儿童是隔代监护,长辈们物质上给予的多,精神上关注的少。流动儿童虽然和父母在一起生活,但父母真正能够和子女进行谈心交流的较少,导致留守流动儿童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缺失。

二是心理问题突显。许多留守流动儿童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在性格上表现为任性、冷漠、内向和孤独。甚至还有一部分孩子受外来不良社会因素影响成为“问题孩子”,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三是意外伤害严重。留守流动儿童因为缺乏家庭管护,自我保护能力差,很容易出现意外伤害事件。

四是学习情况不佳。留守流动儿童由于缺乏父母有效的督促和引导,厌学、逃学、辍学的倾向比较明显。

二、县留守流动儿童工作情况

(一)多措并举,在强化留守流动儿童的监护上下真功

各级团组织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留守流动儿童的监护和管理,让他们“有人管”、“有人理”、“有人爱”。一是重点提升留守流动儿童家长的家教能力。先后开展了为期三月的“科学家教乡村行”,为期两月的以“亲子和谐”为主题的“家教知识五进”活动,即家教知识进社区、进乡村、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通过多主题、多层次、多形式对留守流动儿童家长的分类家教指导,不断提升他们家庭教育的理念和对家教知识的知晓率和运用能力。二是不断完善监护人制度。组建了全县“爱心妈妈”志愿者服务队,通过与新闻媒体合作在全县大力推广“社会妈妈”、“妈妈”的做法,呼吁和发动社会爱心人士担任留守流动儿童的监护人,弥补他们亲情失落、生活失助的缺憾。并通过组织“社会妈妈”“妈妈”携留守流动儿童做游戏、游玩、带回家生活等活动,让留守流动儿童感受到家的温暖。三是部门联动为留守流动儿童提供关怀。充分发挥妇儿工委的作用,在全县推行“54321”留守儿童关爱机制,“5”:对留守儿童的基本信息、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健康状况、父母及监护人联系方式做到“五清楚”;“4”:对留守儿童在安全上优先教育监管、学习上优先帮助辅导、生活上优先关心照顾、活动上优先参与指导,做到“四优先”;“3”:坚持与留守儿童本人、远在他乡的父母、在家照看的第二监护人保持“三沟通”;“2”:对留守儿童实行班主任和“代管家长”协同管理的“双管理制度”;“1”:建立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帮扶“一对一机制”,为留守儿童提供全方位的关心与帮助,让针对留守流动儿童的监护不“缺位”、不“失位”。

(二)建好平台,在提升服务留守流动儿童水平上出实招

一是用好网校平台。充分发挥网校的网络优势,利用网校的专家和指导老师队伍,通过视频讲座、电话咨询、专家面对面辅导等途径,为留守流动儿童及其广大监护人提供免费的指导与服务。并组织开展“感恩父母”短信评比、网上夏令营、赴农庄采摘农作物等多种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在角色游戏中获取知识、接受教育、抒发思念和感恩之情。二是建好“儿童快乐家园”。在上级团委的指导下,采取试点先行、重点突破、逐次推进,通过下发项目实施意见、召开全县“儿童快乐家园”建设现场推进会、聘请专家指导等多种途径,不断将“儿童快乐家园”项目建设引向深入。截止到目前,共有“儿童快乐家园”6个,基本覆盖全县的留守流动儿童。各级团组织在完成团县委规定动作外还结合自身实际开展了“小小志愿者”培养、流动儿童艺术特长培训等特色工作,收到了良好效果。三是“借势”用好相关载体。团县委依托各级各类家长学校、“乡村少年宫”、未成年人成长指导中心等机构,面向留守流动儿童提供相关服务,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

(三)真情关爱,在促进留守流动儿童健康成长上求成效

一是加大源头保护的力度。采取与县关工委共同调研撰写调查报告、召开全县关爱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现场会、积极推动县政协认真督办相关提案、组织县政协委员视察流动人口学校、关爱留守流动儿童实事项目等一系列举措,引起了县领导的高度重视,县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流动儿童免交借读费入学”、农村“留守儿童”试行“寄宿制管理”、对贫困学生减免住宿费等相关文件,从源头上为留守流动儿童提供保障。二是扎实开展物质帮扶。推动政府筹措建设资金15万元,积极实施农村留守儿童食宿条件改善项目。将符合条件的贫困留守流动儿童纳入“春蕾计划”优先资助范围,开展了“我的第一个书包”主题活动,为900多名一年级贫困留守流动儿童发放新书包。组织“恒爱行动”,发动爱心人士为贫困的留守流动儿童编织6000多件爱心毛衣。通过“六一慰问”、“三下乡”等多种形式,走访慰问贫困的留守流动儿童家庭,为孩子们送去资助金和慰问品。三是高度重视精神关爱。与相关部门联合分别开展了“家教援助乡村行”、“法律自护乡村行”、“妇儿保健知识乡村行”、“体育健身乡村行”;精心策划了以“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为主题的好书漂流乐读活动;组织留守流动儿童与大学生村官志愿者一道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使留守流动儿童从小养成读好书、好读书、乐读书的兴趣和习惯。今年联合县文明办、教育局、广播电视局共同主办的“‘大手牵小手’六一特别节目”,展示了全社会对留守流动儿童的祝福和关爱。

三、今后工作的建议

第5篇

现在关于留守儿童的界定,基本上已达成共识,将其与农村留守儿童的定义等同,即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在外打工而被交由父母单方或长辈、他人来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儿童。这些留守儿童要么仅由在家的单亲(一般为母亲)看护,要么被留给了祖父母、兄弟姐妹、亲戚、邻居等父母之外的其他人代为照料,他们无法享受到家庭正常的抚养、教育和关爱,儿童权益受到了严重的侵害。李庆丰在《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子女”发展的影响》一文中,按照监护人类型的不同,将留守儿童分为隔代监护型、上代监护型和自我监护型三种。当然这三种类型的留守子女所表现的特征是不同的。殷世东等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中又补充了单亲监护型。总而言之,留守儿童所指的是那些父母至少一方长期在外,无法被给与正常的家庭生活的孩子,就现阶段而言,这样的儿童大量存在于农村,因此在本文中所谈的相关研究都是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展开的。

2.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研究

关于农村儿童的研究中最突出的就是关于这一群体所存在的问题的研究。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由于切入点的不同,因此存在多种类型的问题分析,从运用的分析视角的不同来看,包括从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方面的分析,但也有部分文章综合了几种分析视角,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存在所产生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因此,综合目前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笔者认为可以概括为给儿童自身发展带来的问题和对社会所造成的问题两大类。

2.1给儿童自身发展带来的问题

2.1.1心理问题

中央教科所教育发展研究部课题组于2004年6月15日至7月15日分别对甘肃、河北、江苏三省五县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进行了抽样调查。《中国教育报》2004年9月16日第16版发表了刘亚、孙晓军撰写的《留守儿童,“心事”向谁说》的文章。该文揭示了留守儿童存在的比较突出的四类心理问题:情绪问题、交往问题、自卑心理、逆反心理。在郭三玲的《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分析》一文中也认为农村留守儿童大多内向、自卑、悲观、孤僻、情感相对冷漠、人际交往能力差等等,同时从心理健康的角度看,留守儿童的焦虑、紧张感和孤独感比其他儿童低。对心理问题的分析基本上都集中于焦虑、自卑、任性、孤僻等问题,当然也有部分提到了留守儿童的注意力问题,认为留守儿童由于心理孤单以及对父母的思念,课堂上很容易注意力分散,不能全神贯注集中于学习,久而久之,会对学习产生极差的影响。

2.1.2学业问题

目前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是存在争议的。一种观点认为,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要差于拥有健全家庭的儿童。这部分学者认为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习心理问题。一些留守儿童因为父母外出离开,亲情感缺失,安全感不强,情绪低落,意志消沉。在一段时期(大多数为半个月或一个月)或较长的时期内,学习兴趣不高,缺乏驱动力,学习变得消沉,课堂听课注意力不集中,作业完成情况也不太好。二是学习成绩不理想。父母外出初期学习成绩下降,虽然其中大多数儿童过一两个月能有所恢复,但最多只能维持原有水平。三是学习辅导及方法问题。有许多儿童因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又得不到及时的辅导,结果导致学习成绩低下,学业欠债越积越多。另一种观点认为父母在外打工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没有显著影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在2001年进行了“农村外出劳动力在家子女受教育的状况研究”,结果发现,父母在家的学生与留守儿童在学业行为上没有显著差异,儿童的学习成绩与父母是否外出打工没有明显的关系,并且留守儿童在学习信心和学习效能感上都略高于父母在家的儿童。吴霓等认为,留守儿童对学习表现出的兴趣与非留守儿童之间没有显著差异,绝大多数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都对学习表现出相当的兴趣。但在对自身学习成绩水平的认知上,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之间呈现出显著的差异,留守儿童对自我学习成绩水平的估计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绝大多数留守儿童对自我学习成绩的认知持积极态度,只有相当小的一部分留守儿童认为自己的学习成绩较差。同时还存在这样一种观点,来自于段成荣和周福林的《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在该文中作者通过借助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进行抽样调查,在调查过程中发现,留守儿童的小学教育状况良好,但初中教育问题明显。小学留守儿童的在校率很高,而到了初中阶段则大幅下降,仅为88%。据此提出如何在留守儿童中巩固和加强初中教育是一个紧迫问题。

2.1.3道德问题

在道德问题上,现有文献都集中在对留守儿童的道德水平下降问题的讨论上,普遍认为留守儿童正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期,因此必须重视对其道德成长的关怀。有论者认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行为严重。许多“留守儿童”表现为不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说谎、小偷小摸、打架、欺负同学,出现较大比例的早恋现象。此外,有的孩子迷恋游戏机,夜不归宿,严重的甚至有敲诈、吸毒等违法行为。有论者认为,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情感缺失。他们只单向地接受爱,不去施爱,更想不到如何感恩回报,整天得过且过,不思进取,对他人缺乏诚信,片面强调个人利益。依赖性强,对家庭、朋友、邻居、社会冷漠少情,缺乏社会责任感。有论者指出,农村“留守儿童”道德发展出现危机。“留守儿童”正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期,如果是由祖父母的隔代教育往往意味着由文盲来抚养孩子,托付亲戚照管,亲戚普遍认为不便过多管教或经常盘问,而农村教师由于受到教育条件的限制对每位学生的关注也十分有限。其结果造成亲戚以为老师管教,而老师以为有家长照看的情况,学生的道德教育往往放任自流。由于长期缺少管教,甚至一些“留守儿童”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违法乱纪现象。根据调查表明,20%以上的家长认为孩子在家结交了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对他们的道德教育造成不良影响,甚至走上了犯罪道路。还有论者认为,农村“留守儿童”增加了学校德育工作的难度。由于城乡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和农村教育质量与城市本身有较大差距,加之家庭教育缺失和农村社会教育的弱化,农村学校德育工作难以正常开展,这势必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和政策发育,甚至导致少数“留守儿童”走向违法乱纪的道路,这给学校德育管理带来相当的难度。

2.1.4安全问题

谈到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身安全问题,由于农村留守儿童所处的特殊的生活环境,使他们需要面对更大的人身安全的威胁。由于得不到父母和家庭的有效监管,如受到人身伤害时得不到及时有效的保护。特别是近年来留守女孩受性骚扰或犯的例子不胜枚举。另外当自己的行为失控时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教导,致使走上违法犯罪甚至轻生自杀的道路,危及自己的人身和生命,生存、发展权丧失。另一方面是儿童健康安全的问题。平时缺乏很好的照顾,生病时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护理而影响健康,这直接威胁到儿童的健康成长,使留守儿童的健康状况普遍较差。有学者从医学的角度,将留守儿童作为需要给予关注的弱势群体,认为留守儿童的卫生保健存在很大的问题。

2.2给社会发展带来的问题

留守儿童这一现象的出现,不仅对儿童自身具有很大的影响,带来一系列问题,同时也不同程度的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在这方面已经有部分学者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们认为首先留守儿童问题不仅会影响我国人口质量的提高。并从农村基础教育的维度讨论了留守儿童教育的重要性,指出“任何国家或地区,人口质量的提高要依赖于整个社会的教育状况。中国绝大多数人口生活在农村,因此农村教育对我国整体人口质量的影响将会更加深远,而留守儿童作为未来中国人口主力军的一支中坚力量,对他们教育的成败必将会对我国下一代人口质量产生很大的影响。另一方面,有的学者也提出,留守儿童现象不但对儿童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而且对代养人的身心健康也有影响。因为大部分代养人都是应该安享晚年的老人,但因为隔代抚养,他们往往要承担更大的生活压力。不但增加他们的身体负担,而且增加他们的心理负担。这种对老年人关注的观点,使我们看到了儿童之外的受影响者。

3.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成因分析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成因分析的主要可以分为父母、家庭和社会三个大的方面。其中家庭的原因成为近几年研究的重点,但父母自身和社会对于这一问题的影响仍然未受到重视。近期有多篇论文皆从家庭教育的缺失这个方面来阐述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成因。黄晓慧的《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思考》一文中,专门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的成因进行了讨论。她认为主要是四方面的原因:第一,追求经济利益与履行教育职责之间产生矛盾;第二,家长文化水平低,缺乏基本的家庭教育知识;第三,家长教育意识薄弱;第四,老人或亲戚代替父母行使监护权利,教育职责未随之转移。当然家庭教育的缺失并不是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家庭维度的全部原因,还包括家庭亲情的缺失以及家庭生活氛围的缺失。这一方面也有学者在理论上进行了论证,认为留守儿童所处的非正常的家庭环境是造成一系列问题的根源。从父母的角度看,由于父母进城打工没有改变农民的身份,但改变了职业和生活方式,从而价值观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比如,在对待教育与金钱的态度上,对家庭价值的理解上等等。这些都直接影响到留守儿童或者通过家庭本身的变化来影响孩子。有些父母开始认为,学习是无用的,与其在教育上投入很多的钱,还不如早点出来打工挣钱,这一理念直接影响了孩子的观念,使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减弱。有些父母外出打工之后,长了见识,有了积蓄,随着交际面的扩大,夫妻感情上也起了变化,致使原本和睦的家庭烽烟四起,有的家庭甚至走向解体。离婚对成人来讲可能是一种解脱,却极大地伤害了正在成长中的孩子。这种伤害使很多原本家庭亲情缺失的留守儿童的问题进一步加剧。社会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但在这方面的研究显然是不够的。目前仅有部分学者从社会学的角度,用实证分析的方法找到了问题,但尚未有运用社会学的相关理论来解释这一问题产生的社会深层原因。有学者从校外不良少年和不良社会传媒的影响方面来分析社会对此问题产生的原因。在周全德、齐建英的《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理性思考》一文中,对问题的成因分析点出了农村“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是由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负面因素的综合性作用所致。他侧重于从社会学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农业劳动的女性化态势,农村家庭结构、功能、生活方式的变化所带来的家庭观念和家庭关系的变异等负面因素的相互认同与相互加强,干扰了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的正常社会化过程,使他们不少人的健康成长受阻。另外还从“三农”问题的视角来分析,认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城市与乡村之间不协调发展的必然结果;从农村社会学的视角看,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农村经济滞后、法治失范、道德滑坡以及人口膨胀和人口结构不合理所导致的农村社会良性运行受阻的一种反映;从社会性别的视角看,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与由农村男劳动力大量外出造成的“缺席父亲”以及由农业劳动女性化造成的母亲对自身职责的力不从心有关;从家庭社会学的视角看,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伴随社会变迁而来的家庭结构断裂、家庭功能紊乱、家庭关系淡化、家庭生活方式变异的综合体现,它反映的是农村家庭从传统向现代转型过程中一种特殊的文化失调现象。这篇文章在成因方面的上述论述,虽皆未能展开来谈,但却为在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理论视角。

4.“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分析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很多学者从多个角度提出建设性的对策建议,究竟如何减少父母外出对留守儿童造成的负面影响,给留守儿童创造一个充满关爱的、健康的成长环境呢?目前的相关研究大多有针对性地对社会和政府提出一些对策建议。其中段成荣、周福林通过研究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必须从户籍制度以及其他相关体制的改革入手,消除留守儿童产生的条件。他们认为这是治本之道,但却是需要较长的时间的。同时他们也呼吁政府部门尽快组织有关留守儿童的专项调查,并指出了应重点关注部分留守儿童高度集中的地区。上面所提的建议是宏观的,也是较难在短期内见效的,但这一问题的紧迫性也促使很多学者给政府提出了许多具有时效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综合来看,主要包括:(1)建立留守儿童的教育和保护体系;(2)增强和发挥农村社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作用;(3)政府加大宣传和管理力度,明确父母的抚养教育义务;(4)给农民工以公平待遇,将农民工子女就学纳入城市教育体系;(5)在各地农村大力提倡利用农闲和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举办“家长学校”,以提高“留守儿童”家长或家长的自身素质和教育水平;(6)下大气力改变优质教育资源过分集中于城市的不合理现状,努力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提升农村学校的教学水平和质量。还有一部分学者从学校和家长的角度来分析对策,认为应该大力推进农村新课改,从根本上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改变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杜绝“留守孩子”因厌学而辍学现象的发生。注重对“留守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创造有效的育人环境,给留守儿童以特别的呵护和关爱。建立健全家校联防育人机制。学校要向家长公布学校各科老师的联系方式,召开监护人座谈会,提高他们的素质,帮助他们转变教育观念和育子方式,并提醒家长多与孩子进行情感上的沟通。加强同社区、村组的合作,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同时学校还要主动与当地文化、工商、妇联等单位配合,净化学校周边环境。

5.对现有研究的评论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自90年代开始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一定进展。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确实给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这些影响在留守儿童所获得的家庭看护、留守儿童的性格发展与心理变化等很多方面均有体现。同时,这一问题也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它所带来的影响不再局限于家庭范围内,随着这一群体的数量不断增加,对社会所产生的影响也在不断扩大。因此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学者们更多的将视角转向对社会的关注,他们所得出的诸多研究结论和建议,不仅有助于社会对留守儿童问题有一个更清醒的认识,从而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同时也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但也应该看到,在这一问题的研究上还存在很多有待进一步探讨的地方。首先,就目前的研究而言,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中,有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占很大的比例。这是因为在“农村留守儿童”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中,尤以教育问题为重,不仅包括由于这一社会现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所造成的影响,还包括对整个教育发展的影响。从上文的论述中可以看到,目前“农村留守儿童”的一系列问题中,教育是核心问题,如果能够解决教育的问题,使其发挥正向功能,则可以有助于心理问题和道德问题的解决。但教育问题也是一系列问题中最难解决的,因为这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合力的作用,而在这一过程中,就需要考虑这三方面力量如何协调的问题。在已有的研究中,虽然在对策方面对这三方力量均有考虑,但却未深入研究它们如何协作这方面的问题,以及每一方在这一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应发挥多大的作用的问题。其次,目前在这一问题的研究上,学者的关注点基本上集中于对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表面现象的描述,并根据这些现象探讨问题形成的原因,然后提出一些对策建议。现在大多数学者运用实证方法研究这一问题,但却对实证研究所得到的数据缺乏理论层面的分析,仅从表面反映的问题对其进行描述。这种对于现象的描述一方面有利于我们对问题的现状有一个清楚的了解,但另一方面,这也造成了研究的理论深度不足,大体上都停留在问题的表面,没有从社会根源上去挖掘。虽然现在已经有部分学者开始从非社会的视角来讨论这一问题,并认为大多数留守儿童存在的是非社会方面的问题,而不是行为,而且留守儿童的非社会还缺乏及时、足够的关注,但这一研究视角仍然只是在心理学领域开展的,并未有更进一步与其它学科相结合。

第6篇

关键词:留守儿童;家长需求;对策建议;河南省

农村留守儿童群体是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出现并将长期存在的社会群体,作为一个特殊儿童群体需要全社会的高度关注。留守儿童家长在抚养、教育留守儿童过程中的困境和需求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反映了留守儿童的需求。为了了解农村留守儿童家长的需求,并对他们的需求予以及时的回应,以更好地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我们特意开展了此次调查。

一、农村留守儿童家长的基本情况分析

本文对农村留守儿童家长的基本情况分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文化程度

在受调查的91位家长中,71.4%的文化程度集中在初高中文化水平,其次,是小学占26.4%,而没上过学的只占2.2%。这表明农村留守儿童家长的文化水平相对较高。

(二)经济来源及收入水平

调查中发现,63.7%的家庭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外出打工,其次农业收入占25.3%,而经商只占7.7%。与此同时,34.1%的家庭月收入在1000-2000元之间,另外30.8%的家庭收入在1000元以下,家庭年收入在4000元以上的家庭只有6.7%。大部分家长外出务工的工资收入并不高。

(三)对孩子的了解程度

在“对孩子不良习惯的了解”问题上,23.3%的家长认为,孩子的不良习惯是不讲卫生,14.5%的人认为是课堂违纪行为。而22.5%的认为是其他问题,另外19.6%的家长不清楚自己孩子的不良习惯。在“对孩子了解程度”问题上,65.9%的家长只知道孩子的一些情况,非常清楚的只占25.3%。由此可以反映出农村留守儿童家长对孩子的情况并不了解,孩子面临着家庭情感方面的缺失问题。

二、农村留守儿童家长的需求分析

本文对农村留守儿童家长的需求分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农村学校教学质量差,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51.7%的家长对留守儿童受教育持不满意态度,而满意度占45%,由此可见,家长对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满意度偏低。在对留守儿童家长的访谈过程中,16位家长提到了教学质量太差,教育设施不完善。26.0%的家长最担心孩子的成绩问题,其次是人身安全、心理健康和生活状况问题,分别占21.2%、18.3%和16.1%。农村留守儿童在兴趣爱好和人际交往方面也存在着问题。这要求目前农村在教育方面要转变教学思想,要关注学生的多向、全面、健康的发展。

(二)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留守儿童安全问题存在隐患

目前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还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例如:农村水利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农村的道路、电网设施还不完备,农村文教卫生等基本设施有待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呈现不断恶化的趋势。有些家长明确提出:由于水利设施不完善,导致今年在抗旱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问题。一些家庭没有安装自来水,儿童和老人在用水方面比较困难;车辆增多,但红绿灯等基础的道路设施不完善,增加了儿童外出的危险性;现在农村环境污染严重,附近的池塘、小河经常飘出一些恶味,孩子外出玩耍时特别担心;虽然农村有合作医疗保险制度覆盖,但是农村医院的医护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以满足包括留守儿童在内的农村成员的需求。

(三)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度不够

关于“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度”的回答中,49.9%的家长认为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一般,24.2%的认为不重视,只有19.8%的人认为很重视。对于“造成留守儿童问题的主要原因”的问题,26.3%的家长认为是由于自己能力有限责任感不够,25.7%的人认为是政府和社会关注不够。家长期望政府能够给与更多的关怀与照顾。在“留守儿童需要社会关注与关怀的方面”的问题上,26.2%的人认为需要改善经济条件,保证他们健康成长;21.5%的认为由于户籍问题导致孩子无法进入公立学校读书;另外还有15.8%的家长提出对孩子的道德和性格进行培养也是非常必要的。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家长需求的相关建议

24.8%的家长认为需要相关组织为在外打工父母提供定期电话、信件等服务来联系留守家中的子女,23.5%的家长认为需要同城待遇,20.4%认为在当地建立留守儿童相关机构及开展相关集体活动,等。根据农村留守儿童家长的需求,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质量的改善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学校三方多管齐下,共同努力。

1.政府层面的措施

我国的农村寄宿学校的食宿条件差,缺乏娱乐设施,使得学生的生活单一。19.5%的受访家长认为需要加强寄宿学校的建设。因此政府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加强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和更新,以保证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更加切实有效,同时可以减轻单亲监护和隔代照料的压力。

我国农村家长的文化素质偏低,这严重制约了农村家长对家庭教育知识的学习与应用。政府可以给予政策和经济方面的支持,为学校利用富余教育资源,给包括留守儿童在内的全部学生家长开设旨在提高家庭教育素质的课程讲座提供便利。

我国必须加快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改革,尽快拆除在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等领域存在的制度壁垒,彻底打破维系多年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以增加留守儿童家长的工作机会,降低生活成本,提高对留守儿童生活的支付能力,或者通过改善当地经济环境实现留守儿童家长在本地就业,以更好地照料、教育孩子,使留守儿童不再留守。

2.社会组织层面的措施

政府力量无法企及或者照顾不周的偏远地区,可以纳入公益组织的服务对象范围当中。社会组织可以开展一系列的公益活动,为偏远地区的学校赠送图书、衣物、食品,来减轻留守儿童家长的经济负担。另外,社会组织还可以建立一个完善的服务支持系统,扩大服务面和服务内容,例如可以为留守儿童家长提供一些生活照顾和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提高家长的家教效果。

3.学校层面的措施

学校要形成与家长或监护人的交流互动,使双方都能及时的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教育情况,。学校可以为每一位在校的留守儿童建立专门的个人档案,并建立与家长联系的专线电话。让留守儿童视为家长及时了解到孩子的真实的成长教育状况,做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同步与结合。

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儿童在面对自身变化、人际关系、学习压力等方面的问题时,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与指导,很容易对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产生不良的影响。学校作为留守儿童离开家庭以后完成社会化的最重要的场所,学校的教师有责任了解他们学习上的困惑和生活中的困难,以弥补父母不在身边的所造成的感情缺失和家庭教育缺位。

加强对农村教师的教学知识技能的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要转变教学思想,在注重成绩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生的道德和卫生方面的教育引导,扩大教育教学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眼界。另外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有条件的可以开设心理咨询室,并配置专业的心理老师。为青春期的孩子开设生理健康课程,并对他们进行系统科学的讲解,以弥补家庭教育的缺位,引导他们平稳度过青春期、叛逆期。

(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生活与学习环境

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而且农村基础设施管理不科学,这是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所面临的困境。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提出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以下建议:

1.继续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要优化资源配置,不断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农业灌溉用水保障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保障以及提高留守儿童家庭的农业收入,减轻经济负担,增强留守儿童家长对留守儿童生活的支付能力,

2.大力推进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各级部门要加快构建城乡公路交通网,继续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同时,在道路拐弯处加设红绿灯,在过村路段限速,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安全便利的出行以及玩乐环境,消除交通安全隐患,提高留守儿童的安全系数,减轻留守儿童家长的精神紧张情绪和心理负担。

3.进一步改善农村供水、供热等生活基础设施

政府部门要加快在条件成熟的农村地区,启动农村供热和供气工程,同时加快农村供水设施建设。留守儿童家长提到这样不仅保障留守儿童的用水安全,也可以改善农村卫生环境,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整洁、便利、舒适的生活学习环境。

4.全力推动农村文教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要坚持城乡资源服务均等化原则,使全体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开放的取得成果。甚至在特殊的情况下,对农村地区要政策倾斜,制定相关优惠政策,促进优质资源从城市向农村有效流动,进一步完善农村文化教育卫生等方面的硬件设施,提高其承载能力,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文明优质的生活环境,以更好地满足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发展需要,也符合了留守儿童家长的需求和期待。

(三)加强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充分发挥公益组织的作用

为了更好的促进社会公益组织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家长的需求,促进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公益组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各个公益组织加强联系,整合资源

各种社会公益组织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但是彼此之间缺乏联系,容易导致资源浪费。在一些众所周知的地区,留守儿童家庭往往能获得丰富的资助,而偏远的山区却常常面临资源短缺的问题。因为社会公益组织是面对全体有需要人群的,因此要加强各公益组织之间的联系,整合社会资源,弥补政府失灵,为更多的留守儿童家长提供充足的资源以帮助其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2.公益组织必须提供人性化、本土化的服务

目前,我国公益组织的发展模式大都是借鉴外国的经验,由于文化和国情的不同,公益组织要从实际出发,找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服务模式,为留守儿童提供本土化的服务,以切实满足留守儿童家长在教养、培育孩子方面的帮助需要。而且,公益组织作为一个服务性的群体,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应该努力做到人性化,让每一位接受服务的留守儿童及其家长都能欣然接受,而不损害他们的自尊心。此外,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公益组织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需要事先了解服务地区的文化特点以及当地留守儿童家长的真实、具体需要,将资源发挥到最大化,以满足留守儿童多元化和多样化的需求,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学院青少年问题研究中心)

参考文献:

[1]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王青,华中师范大学,2006-05-01

第7篇

1.1、研究对象

重庆市北碚区中学多所学校的初中12岁-14岁年龄段的留守儿童。

1.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cnki等数据库查阅了大量关于留守儿童体质方面的文献资料。

(2)问卷调查法

设计并最后确定了“重庆市北碚区初中留守儿童体质状况问卷调查表”。并在重庆市北碚区9所中学校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共发放了1000份(年龄范畴涵盖12-14岁),收回1000份,有效调查问卷为760份,其中男生为390名,女生为370名。

(3)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19.0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重庆市北碚区初中留守儿童身体形态发育状况

通过与全国同龄儿童平均水平的比较分析,结果显示:重庆市北碚区初中留守儿童无论男女,各年龄段的身高、体重、胸围的均值均低于全国同龄儿童平均水平,但尚未达到显著性水平。这一情况表明重庆市北碚区留守儿童的情况还没有到达非常严重的程度,但如果长期不加以重视,则极可能导致显著性差异的出现。

2.2、重庆市北碚区初中留守儿童身体机能状况

重庆市北碚区初中留守儿童身体机能中的安静脉搏随年龄增长呈现逐渐下降趋势,这符合人体发展的生理规律,同时也与全国同龄儿童安静脉搏的走势相一致。但男女生与同年龄段的全国儿童平均水平相较,在安静脉搏与肺活量二项均呈现更低水平,但尚未达到显著性差异的程度,这一发展趋势与前述的身体形态比较的结果相一致。可见,重庆市北碚区初中留守儿童在身体机能方面与全国同龄儿童均值相较也存在着尚不显著的差。

2.3、重庆市北碚区初中留守儿童身体素质状况

重庆市北碚区初中留守儿童身体素质状况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自然增长的趋势,这一情况属于人体发育自然形成的过程,但这一过程趋势虽全国儿童身体素质发展趋势相一致,其实际水平却依然未能达到全国同龄儿童的平均水平,不过这一差距与机能和发育情况一样仍然没有达到显著性差异的程度。重庆市北碚区初中留守儿童身体素质状况(x±s)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重庆市北碚区初中阶段留守儿童体质不论男女均与全国儿童均值水平存在着差异,但尚不显著。

3.2、建议

对于与全国儿童存在较小差距的情况不可掉以轻心,还必须在以下各个环节继续作出改进的努力。

(1)继续大力进行运动物质条件建设。运动物质条件包括场地器材、运动装备、膳食营养等对运动有着直接或间接作用诸多因素。对于重庆市北碚区的留守儿童来说,这些方面的建设仍然有待继续加强。

(2)进一步提高体育的价值地位。自从体育纳入中考以来,其在初中学生中的地位得到了明显的加强。因此对于体育纳入中考的方针要长期坚持不懈,如果某一天体育能纳入高考,那么体育的地位将会获得进一步的提升。

第8篇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 农村空巢老人 面临问题 建议对策

近几年来,在经济发展的推动下,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经济蓬勃发展 , 即使近年来国家对农村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农村的经济与各项建设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但由于在同时但不同步的发展形势下城乡的差距却还是在不断地加大 , 城市对农村仍然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为了赚取更多的收入以改善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导致一大批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和未成年孩子留在了家里,使农村出现了两个特殊的群体——“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为了解这两个特殊群体的生活现状与发现这两个群体所面临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我们对济南市商河县留守儿童与空巢老人的实际情况做了调查。

一、商河县空巢老人与留守儿童生活现状

商河县是山东省贫困县之一,拥有50万人口,大部分居民都是农业人口以务农、务工为生,经济发展相对比较缓慢,因此当地人民生活比较贫穷。商河县郑路镇解家村受商河县管辖、邻村有扒枯李村、张湾村,小石家村。其是商河县比较大的村庄,人口较多和耕地面积相对较大,村民大部分都是靠务农与外出打工为生,生活相对拮据普遍不富裕,正是这种情况导致村中大量留守儿童与空巢老人。

经调研发现,解家村空巢老人的经济收入状况总体来看非常不乐观。 大多是 在600~1000元 之 间,占55.3%,有34.7%的月收入在600元以下,在1000元之上的较少,只占10.3%。从空巢老人对自己经济状况 的评价 来看,对经济的 满意度 较低,42.6%感到经济上“困难”,感到“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达55%。只有2.3%的空巢老人感到“不困难”和“非常不困难”。调查显示,空巢老人的经济收入以养老金为主,另外的经济来源比较少,主要是自己劳动所得和子女补贴。另外调查显示解家村留守儿童共236人,其中留守儿童占69.4%,在留守儿童中适龄儿童入学率为78.3%,大部分留守儿童家庭贫困生活困难。

二、农村空巢老人与留守儿童存在的具体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农村空巢老人面临问题与原因分析

1、部分空巢老人的自理能力问题

空巢老人的自理能力主要是指老年人的最基本的日常生活能力,主要包括做饭、家务劳动、旅行、购物、理财、使用电话等,部分老年人这一层次功能受损,会影响到老年人基本生活需要的满足。其具体原因有两类:第一种原因是缺少精神抚慰,由于缺少子女更多的精神抚慰而导致空巢老人身体机能相对于同龄老人而言更加虚弱;第二种原因是空巢老人的心理状况影响,长期的心理抑郁与过度的对于子女思念而使整个身体机能失调更容易衰老。

2、生活来源不稳定,经济供养水品低

农村空巢老人的主要收入来源来自子女供给、务农与低保。经调查发现解家村地区大部分空巢老人生活来源并不是很稳定并且经济供养水平很低。由于在农村地区整体收入水平低,并且空巢老人家庭缺乏年轻的劳动力,因此在务农方面空巢老人收入甚少有的家庭甚至一年下来没有任何务农收入。此外大部分农村青年人为了改善生活质量外出打工,但是由于他们缺少知识与文化,城市消费水平高的原因,他们的收入其实并不是很乐观,因此他们用来供养老人的钱也很少。至于低保方面,调查显示,每月60元的低保对于空巢老人生活改善来讲微不足道。

(三)、留守儿童面临问题与原因分析

1、生活状况与安全问题

由于长期生活上缺少父母的照顾,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非常的糟糕尤其是在卫生状况和卫生习惯方面。另外在安全问题上,据调查显示,留守儿童安全隐患非常多。农村留守儿童年龄普遍较小,思想单纯,自控能力较差,辨别是非能力与自我保护意识底下,加之他们的父母不在家,很容易使他们受到伤害。而祖父母等临时监护人因年老多病,安全保护意识不强等原因,导致留守儿童有病不能及时就医和受到意外伤害的事件时有发生。

2、教育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关系到孩子的健康成长,是一个非常严峻的社会问题。但是在农村地区,由于父母关爱的缺失,留守儿童的宣泄方式呈两极分化,有的孩子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自律性强。 但更多的孩子容易养成抽烟、喝酒、泡网吧等不良习气,对农村义务教育提出了新挑战。 如部分留守儿童完不成义务教育即辍学、留守儿童升入高中的比例下降、“留守儿童”中留级生比例不断增加。

3、心理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少保护的原因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和盲目反抗心理,最终导致他们性格方面的缺陷。根据对商河县农村地区的调查发现,37.8%的留守儿童经常与老师发生冲突明显出现叛逆现象;59%的同学厌倦学业并有抽烟等坏习惯;有46.3%的留守儿童经常受到欺负并且感到被同学歧视;只有12.3%的同学能调整好心态快乐学习与生活。

三、针对于农村空巢老人与留守儿童面临问题的对策与措施

(一)、针对空巢老人面临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1、针对于农村地区空巢老人自理问题,建议农村合作社护理工作者应密切关注空巢老人的生活,帮助过程要避免过度照顾,增强老年人生活自理意识,同时加强心理指导积极开展专业性和社会支持性家庭护理。

2、针对于农村地区空巢老人生活状况、经济条件差与缺少照顾问题,社会应高度重视空巢老人家庭发展趋势,加快完善养老与医疗保障机制。首先要加快落实完善养老保障制度,增加部分空巢老人过低的养老金,提高空巢贫困老人救助标准。其次建立健全医疗保障机制,加强医院的建设与提高医疗水平,降低贫困地区医疗费用。此外,在完善大病住院保险制度的基础上,加大医疗费用报销比例,有效解决空巢老人因病致贫问题。

(二)、针对农村留守儿童面临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1、增设农村寄宿制学校

在做好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统计与走访工作的同时增设留守儿童农村寄宿制学校。完善农村地区寄宿制学校的基础建设设施,提高师资力量加强对于留守儿童的管理,在老师与同学的监督与影响下使留守儿童改善生活习惯尤其是卫生习惯与卫生状况,同时在寄宿制学校的严格监管之下开展安全教育课程从而解决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

2、定期开展留守儿童心理辅导工作

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了留守儿童的积极健康成长,并且部分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的心理问题而导致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扭曲。建议由当地政府部门与教育部门联合组织并定期开展留守儿童心理辅导工作,在一对一心理辅导的基础上加强留守儿童与其他儿童的沟通以及老师、临时监护人的交流,使每一位留守儿童敞开心扉接纳世界也让每一位留守儿童更好地融入大群体积极乐观的生活。

参考文献:

[1] 张文利.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浅析[J].学理论,2013,(1).

第9篇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需求;支教;对策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8 — 0073 — 02

一、 调研概述

(一)调研目的

了解新时期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和重视,为在校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机会,为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参考依据,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和新农村的建设贡献力量。

(二)调研过程

本次调研历时一年,共分为前期准备阶段、中期调研阶段、后期回访阶段、报告形成阶段四个部分,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调查方法,共向贵州省和河南省的二十所学校发放调查问卷1050份,共收回870份问卷,有效问卷620份。

二、 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

通过统计图表对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和心理现状及需求进行描述分析,进而找出留守儿童问题,找到留守儿童需求。

(一)生活现状及需求

1.被调查样本总体中49.75%为男生,50.25%为女生,其中留守儿童为77.36%,非留守儿童为22.64%;在留守儿童中男生占50.43%,女生占49.57%,比例基本一致。在被调查的留守儿童民族分布中,汉族占60%,苗族占17%,布依族占16%,彝族占3%,其他民族占4%。

2.留守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62.5%是打工,46%是务农,只有1%是经商,2%是其他;对于监护类型来说,单亲监护比例占17.5%,隔代监护比例占46.5%,其他监护比例占33.5%,独立生活比例占2.5%。可见,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是很大的,家庭收入来源比较单一,生活水平相对较低。

(二)学习现状及需求

大部分孩子都是想上大学的,不想上大学经济条件不是主要限制因素,主要是成绩过低和信心不足,这就需要老师和家长在平时要适当表扬或奖励,这样孩子的自信会慢慢树立的。

(三)心理现状及需求

1.支教学校老师对留守儿童的性格评价的描述统计中,外向开朗仅占4.76%,内向腼腆38.10%,孤僻占47.62%,暴躁占9.52%,这反映了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留守儿童因缺少与父母和他人的沟通交流,性格自我封闭,需要对其进行及时开导。

2.在留守儿童回答怎样最快乐时,43%的答案是父母留在身边最快乐,30%答案是学习成绩好时最快乐,19%的答案是有很多知心朋友最快乐,5%的答案是天天不用干农活最快乐,3%的答案是有足够的钱花时最快乐。孩子们的要求其实很简单,大部分孩子需要精神富足,希望学习好知识,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

三、 发现问题

(一)生活方面

1. 饮食结构单一,营养无法达标

留守儿童的饮食结构比较单一,多数孩子面黄肌瘦,营养不良,身高体重都达不到平均标准,而且患有多种急病,这与他们不注重卫生和不规律的饮食习惯有很大关系。饮水方面,孩子们一般从外面的水龙头打开对嘴就喝,没有个人专用的瓶或杯,而水笼头里的水是水箱中储存很久的,直接喝生水非常不卫生。

2. 生活压力大,生活条件简陋

留守儿童的生活压力一般较大,尽管年龄较小但是肩上负担很重。留守儿童中有63.82%反映经常帮助抚养者干家务活,34.47%偶尔干一些,只有3%的学生是不做家务的。几乎三年级以上的孩子就自己做饭,干家务,大一点的会经常去割猪草和去田里干农活,自立能力特别强。

3. 缺乏生理知识指导,卫生观念较差

由于生活环境的制约留守儿童的生理卫生观念较差,冬夏的衣服全部搭在绳子上,而且很久才会换洗一次,女生能稍比男生强一点。

4. 交通闭塞,安全难保障

在我们支教走访过程中,发现山路崎岖,下雨道路泥泞、湿滑,经常有小面积山体滑坡出现,交通极为不便而且危险系数很高,孩子们上学要跋山涉水,安全无法得到保障。

(二)学习方面

1. 学习环境简陋

⑴ 硬件设施不完备。教室陈旧,学校简陋,教学设备缺乏,学生的音体美器材严重不足,一些教学器具因没有开设相关课程而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部分学校存在较大安全隐患。

⑵ 软件师资不到位。教学科目不完善,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学校缺少对教师的管理力度,个别教师责任意识淡泊,经常给孩子们放假去种田。多数是民办老师而且薪酬待遇特别低,导致老师教学积极性不高,这也是农村留守儿童基础薄弱学习成绩差的一个重要原因〔1〕。

2. 学习成绩普遍较差

⑴ 厌学情绪严重,教学难度较大。很多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较差, 基础十分薄弱,尤其是数学普遍较差,语文上拼音较差,汉字书写的十分不规范,一般没有英语基础。

⑵ 学习兴趣较低,学习目标模糊。多数留守儿童在上课时经常溜号、走神或不认真听课,经常不能及时上交作业,学习习惯散慢落后,学习目标不明确〔2〕。有少部分留守儿童陷入一种读书无用论,认为农民的孩子就做农民。

⑶ 自卑忌妒心理严重,学习上缺乏沟通请教。遇到难题就会畏惧,会羞于向老师或同学请教,有时认为自己就是笨,会选择主动放弃学业。

⑷ 传统观念错位引导,辅导方式单一。留守儿童在留守期间监护人多是一些老人,他们年龄偏大, 身体状况差, 文化素质低,不能对孩子进行学习辅导。学校很少有家长会或心理辅导培训讲座,对学生的关注偏向成绩高低,对心理成长方面关心不到位〔3〕。

(三)心理方面

1. 性格行为表现怪异

⑴ 自身性格弱点众多,自我矛盾突出。通常表现为比较内向,不善言谈,冲动易怒、感情脆弱、焦虑多疑、悲观消极,缺乏自信和安全感,自卑自闭等,但自尊心理表现极强。

⑵ 自我封闭,缺少沟通交流。多数孩子反映他们没有朋友或是朋友很少,无倾诉对象,个别孩子漠视亲情,但对友情却极其渴望,重视朋友间的真诚。

⑶ 传统重男轻女思想严重,学生早恋现象已有体现。一般在家中男孩都很受宠爱,女孩要干很多家务,部分留守儿童父母辈离婚、重婚、再婚、离家出走等现象给孩子们形成一种错位导,使孩子们婚姻观念早熟,时有早恋现象发生〔4〕。

2. 心理承受能力较差

心理压力大,恐惧亲情缺失。在重新组建的家庭环境中,家庭成员复杂,兄弟姐妹众多。留守儿童不但要干很多的活,有时还会受到言语刺激甚至体罚,根本没有时间学习。由于家庭条件的限制,有些孩子很担心自己会被送人。

四、 建议对策

(一)完善留守儿童帮扶制度体系

第一,改革户籍制度,让农民工及其子女能够享受与当地市民同等优待,在城市制定对特殊群体的救助和保护的政策,针对农村子弟学生设立奖学金或助学金等方法,帮助农民工减轻负担〔5〕;第二,在农村建立并普及寄宿制学校〔6〕,对留守儿童形成专业化和系统化的管理与辅导,这样既能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也能满足其人际交往需求;第三,健全政策监督体系,确保有利政策高效实施。

(二)加大农村教育的资金投入

第一,营造良好学习成长氛围,农村要加大教育投入,适时维修教学设施,添置教学器材,适当扩充师资队伍并优化教师年龄结构,为老师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第二,在教学方面,加大对教师的监督管理力度,丰富学生文化课程,确保留守儿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切记不可忽视在法律安全、生理卫生、思想教育、人际沟通、兴趣培养等方面的教育工作;第三,在人格塑造方面,老师要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指导,指引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学习观;第四,关于课程内容方面,建议给留守儿童多开设国学课程,增加一些与法律安全、礼仪、心理健康等课程,并相应增加一些兴趣特长类的活动竞赛等;第五,关于视野开拓方面,可为学校创办小型图书馆,积极开拓学生视野,给学生增加图书阅读量,让学生从书中认识外面世界。

(三)制定亲情陪伴课程培训方案

第一,督促监护人做好监护工作,监护人在留守儿童的生活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监督过程中如果发现留守儿童存在问题应及早对其进行教育并适时向其父母和学校老师反映,定期督促外出务工父母多与孩子沟通交流;第二,强化家长家庭教育责任,留守儿童父母要增加与留守儿童的心理沟通,经常与临时监护人保持联系;第三,引导儿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主动学习,热爱生活,时刻保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明确理想目标,坚定人生信念;第四,建立地方监护管理委员会,村委会、学校、派出所等相关地方部门都要积极配合, 整合农村的人力,充分利用富余资源,建立地方监护管理小组;第五,当地政府依法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的管理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良好文化成长环境,加强留守儿童自身法律安全意识,全面保护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

(四)改善留守儿童生活成长环境

第一,生理卫生安全方面关系到孩子能否健康成长,学校和家长要十分重视。针对山区特殊情况提早为孩子开设法律安全和生理卫生课程,教孩子学会自救。在思想上开导孩子,提高警惕性,增强安全意识。第二,地方政府应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力发展地方特色经济,走好农村脱贫致富之路。第三,对于农村种植业和养殖业,平均每家都有几十颗梨树,但是由于交通不便,这些梨子根本无法运出大山,政府部门可为农民提供技术上的指导,在当地建厂,就地生产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打造地方特色产业带。

(五)呼吁社会大众关爱留守儿童

第一,营造和谐友爱的社会氛围,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社会关爱,摒弃嘲笑的态度,摘掉有色眼镜;第二,建立专门的留守儿童监管机构,形成留守儿童档案,对留守儿童存在的共性问题及个性问题进行研究,形成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解决方案;第三,建立留守儿童爱心机构,开展爱心行动,打造爱心工程,组建关爱家庭,为留守儿童送去物质帮助和精神关爱,从而形成长期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

〔参 考 文 献〕

〔1〕 荣红涛.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J〕.党政干部学刊,2010,(01): 60-61.

〔2〕 任相昀.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J〕.黑龙江史志,2012,(01): 68,75.

〔3〕 张艳,何成森.留守儿童亲子沟通的心理干预〔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01): 49-51.

〔4〕 江立华.以乡村文化的衰落与留守简的困境〔J〕.江海学报,2011(04):108-114,138,239.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