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4 09:28:2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大学生就业安全教育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求职安全教育;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
逐渐趋于饱和的就业岗位和逐年增长的大学毕业生数量,使大学生待业压力和就业心理压力不断增加,毕业生求职心情极为迫切,加之就业信心不足、求职经验缺乏、对招聘信息的甄别能力差,往往会被一些不法之徒欺骗,致使毕业生财产损失,人身及心理受到伤害,造成及其顽劣的社会影响。据公安部门2015年最新统计,这种案件呈现出急速回升的趋向[1]。面对新形势下出现的各类求职安全问题,高校应将求职安全教育纳入到就业指导课程中,以此增加大学生求职安全意识
1大学生求职受骗的类型分析
求职大潮时而风起,时而浪涌,其中既蕴含着无数的机遇,又隐藏着许多未知的风险,每年的六至七月份大批高校毕业生涌入社会,急于就业。可是,一些不法分子也注意到了这一点,他们会利用学生求职心切的心理,对单纯的毕业生们进行诈骗,但是面对千奇百怪的诈骗方式大致可以为以下三类:
1.1要工作先交钱
一些公司在面试的时候,将公司的优势以及员工的福利待遇说得天花乱坠,这使很多毕业生都很心动。然而,当他们真正入职工作的时候却告知需要缴纳入职费、培训费等相关费用。
1.2拉同学带朋友
有些不法的传销组织看准了毕业生急于找工作的心理,于是潜藏在人才市场,主动与毕业生搭讪,以“高收入”和“高回报”来骗毕业生加入。当毕业生加入以后,公司领导会要求他们“拉拢”同学、朋友加入。
1.3承诺不写进合同
有些公司为了能够招到人会给求职者口头承诺一些福利待遇,模糊工作时间,美化工作的性质,等到正式入职签订劳动合同的时候才发现面试的时候所许诺的福利待遇在用工合同中并没有体现。
2探析大学求职受骗的原因
毕业遭遇就业陷阱,这是每年毕业季必修的话题,究其原因大概为:一是大学生缺乏基本的社会经验,自身防范防骗意识相对薄弱,容易轻信他人,导致自己上当受骗;二是当今社会就业岗位又极度贫乏,就业压力过大,在择业时放松了必要的安全警惕,轻信了以用人单位的虚假身份出现的传销组织;三是对同窗、伴侣的介绍一些工作过于信赖,想不到熟人还会诱骗自己;四是个别学生有存在坐享其成的思想,总想天上会掉下馅饼,以至于被非法传销组织宣传的高额回报引诱,心甘情愿从事其违法传销活动,害人害己。在招聘过程中,骗子们往往打着招聘人才、工资待遇良好等幌子来骗取毕业生信任,以收取“报名费”、“担保金”、“培训费”等诸多借口进行诈骗,大学生明知要求无理,但迫于就业的压力,也不拒绝。在职场上把“员工的试用期”当成“员工的剥削期”已经成了一些别有用心的单位规避法定义务的惯用伎俩。然而对于处于弱势群里的大学毕业生来讲,尽管知道这些强行附加的众多不平等条款是偏心不公平的,但为了找到一份维持生计的工作也不敢明确体现表示出异议[2]。
3如何做好大学生求职安全教育
毕业生安全就业是关系学校稳定的大事。而求职安全教育则是一根安全带,只有将这根安全带在毕业生还未正式离校前牢牢系在胸前。不断增强大学生求职安全教育,使毕业生们提高自身求职安全防范意识,顺利就业。
3.1把招聘信息安全审核放首位,确保信息安全可靠
目前,人才录用市场中鱼目混珠的不良信息和混乱信息是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安全的重大问题,高校如何加强毕业生招聘信息安全服务体制建设和如何促进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信息安全化显得极为重要。院校有义务保证向毕业生发放的招聘信息的规范性和真实性。举办的供需见面会,招聘会,学校需要严格审查用人单位的招聘资质、营业执照等合法登记手续。确保用人单位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可靠性,防止毕业生上当。严格把控招聘信息安全审核关,滤掉不良招聘信息,确保毕业生所了解到的就业信息安全可靠。
3.2严格保管毕业生重要资料,确保毕业生信息安全
学生的个人资料和应聘简历,详细地记录着毕业生的重要信息,一旦被人恶意获取,可能会给毕业生带来难以想象的麻烦。高校应加强毕业生个人身份信息资料的安全管理,引导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勿随意滥发个人简历,特别是招聘方式不规范,甚至没有招聘资质的单位。[3]在个人求职简历上尽量做到不留家人情况、电话、地址等重要信息。通过网路应聘时,选择信息监管规范、知名度高的大型人才招聘网站,要注意留下招聘单位的固定电话,必要时拨打电话核实。
3.3将求职安全教育放在首位,加强学生自我保护能力
受计划经济形式下单一的就业体制影响,各大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还不够完善,就业指导工作开展的时间较短,在具体工作中往往出现某些偏差,如过于强调重视求职面试和口试技巧的指导,却轻视了就业安全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情况局势非常值得挑战的背景下,就业指导老师应对求职活动中出现的就业安全问题和越来越复杂的招聘模式进行分析讲解,教会学生如何深入了解应聘单位、分析招聘信息,甚至教会学生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合法权益,保护自己。课程中要使用典型事例对大学生进行警示安全教育,通过各方路径广泛宣传,以提高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的自我保护意识。
4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大学生顺应时展的需要,担负起建设祖国的光荣使命。大学生安全健康地就业直接关系到学生、学校及社会的共同利益。高校作为为社会输送人才的主体,应将毕业生求职安全教育放在就业教育工作的首位,使大学毕业生健康就业。
参考文献
[1]辛克海.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分析[J].青年时代,2015(21).
[2]丁桂馨.浅析大学生求职过程中的陷阱及应对措施[J].湖南科技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题,2010(3).
>> 当前我国大学生创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分析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措施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我国大学生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浅析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大学生家教正面临的诸多问题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所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新时期我国大学生创业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分析 我国大学生失业保险问题探究 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影响因素的探究 我国大学生婚恋观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探究 我国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现状及探究 论我国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我国大学生性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现状、问题及对策 我国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我国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主要趋势及存在问题探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 王国轩.大学中庸[M].北京:中华书局,2006.
[5] 张燕婴.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6:17.
[6] 张楚廷.教育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286.
[7] 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M].李曼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40.
关键词 高职 就业质量 就业服务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毕业生的就业质量问题一直是包括政府、学校、学生本人及家长在内的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年来,随着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就业率一直保持较高水平,就业质量也逐渐变成考核一所高职院校就业好坏的关键指标。高职院校二级院系作为就业质量提升的落实者,必须转变就业服务模式。
1高职院校二级学院大学生就业服务现状
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都成立了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和学校层面的职业发展中心,但是二级学院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却呈现出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就业指导队伍缺乏专业性。大多数二级学院没有专门的就业指导团队,主要由辅导员临时组成,且没有接受过专门的学习和培训;
(2)就业指导内容和形式单一。在开展就业指导过程中,往往照本宣科,重理论,轻实践,指导形式缺乏多样化,效果不理想;
(3)就业指导全程化程度不够。许多高职院校并未将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贯穿大学生三年的学习生活中去,仅在找工作时做一些技巧性地指导,而对学生的职业素质缺乏帮助和有效引导。
(4)缺乏个性化指导。在大学生就业群体中,每一名学生的问题都是不相同的,如果采取统一的大班授课模式根本无法达到效果,不同的问题类型应采用不同的指导办法,实施个性化指导。
(5)开拓就业市场缺乏主动性。大部分高校二级学院学生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工作长期处于应付状态,搜集用人单位信息的主动性不强。
2就业质量内涵及考核指标
20世纪90年代初国际劳工组织(ILO)首次提出了“就业质量”概念,当时它主要体现的是“核心劳工标准”形式。在第87届国际劳工大会上,国际劳工组织总干事索马维亚提出了“体面劳动”的概念,在当时“体面劳动”被国际劳工组织定义为“促进男女在自由、公平、安全和具备人格尊严的条件下获得体面的、生产性的、可持续工作机会”。国际劳工组织认为追求“体面劳动”的方式应包括“促进工作中的权利、就业、社会保护和社会对话”四个目标。在这里,体面劳动概念的范畴包含了就业数量与就业质量两方面,但就业质量是主要方面。
目前我国对就业质量的主要观点有:(1)就业质量是指从业者与生产资料结合并获得报酬或收入情况的优劣程度;(2)就业质量是大学生所获得的工作状况及固有特征满足其要求的程度;(3)就业质量是毕业生就业能力、就业单位层次和就业竞争力的综合体现;(4)大学生就业质量着重体现为毕业生就业状况的优劣程度。
结合以上四种观点可以认为体面的就业就是高质量的就业。其主要内容应包括从业者的工作收入、工作环境、个人发展前景和对工作的满意程度,还包括用人单位的满意度、家庭的满意度、社会的满意度等。因此,全面地考察和度量就业质量,可从工作的可获得性、工作条件、安全和健康、权利和尊严、福利和保障、培训和职业生涯前景、就业地位等七个方面进行。根据这七个角度,可形成七个指标体系:工作质量指数、就业稳定性指数、就业地位指数、福利和保障指数、职业发展指数、健康和安全指数、工作的可获得性指数,以此来衡量每一个方面的具体表现和就业质量的综合测度。
3提升就业质量目标下二级学院就业服务模式构建
3.1实施“三级责任人制”,搭建二级学院就业管理模式
在二级学院就业工作管理模式中实施“三级责任人制”。第一级责任人是学院院长或书记,作为就业工作的监督者和促进者,统筹大局,负责改进和评价;第二级责任人是就业干事,作为就业工作的管理者、牵头者,负责组织、分配、反馈;第三级责任人是毕业班辅导员和班主任,他们是就业工作具体的参与者和执行者。通过以上三个层面共同保证工作的执行效果。这种以项目化分配、链条式落实、组团式配合、立体式督查的就业管理模式可以简化二级学院的就业工作、保证就业质量。
3.2深化校企合作,多方开拓就业市场
市场建设是就业工作开展的重要保障。高职院校除了依托地理优势,二级学院可实行“全员化”的就业工作模式,从上至下,全体教师应主动联系单位,通过自己的人脉资源联系企业推荐学生就业,另外也要重视校友资源,通过学生的口碑稳定和拓展就业市场。
为进一步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通过深化校企合作,根据二级学院中各个专业挑选毕业生和企业反馈都不错的用人单位进行分门别类定向维护。同时,根据目前国家职教的发展规划和趋势,推行现代学徒制,为今后就业模式的创新与改革提供有力保障。
3.3以“全人教育”为目标,构建立体化就业教育体系
学院实施“全人教育”。所谓“全人教育”是一种全方位的教育,它强调“融渗”策略。即它强调要化整为零、循序渐进地积少成多,通过分阶段、分模块的开展就业教育,使学生达到“专业―通识”的平衡。按照各年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对就业问题的思考深度,确定课程内容与重点,按年级、分层次地提供多种类型的课程。具体来说,是以课程为主体,讲座为补充,活动为载体、个性化咨询指导为延伸的立体化就业教育体系。
课程上主要根据学生层次和教师的专长,形成以双师型教师为团队的“职业大讲堂”,此外,辅导员教师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内容开展综合素质教育课,主要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等课程。
开展就业讲座,可邀请优秀毕业生和企业大师进行讲座。其中优秀毕业生主要侧重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引导在校学生树立良好的就业观,企业大师主要侧重于行业发展的趋势和技术前沿进行专业讲座,同时也采用订单班形式,让企业高管走进课堂,脱离课本,有的放矢给学生介绍实际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活动上可采用五个结合,即就业教育活动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在入学之初通过了解自己的专业来进行职业规划;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通过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项目化运作,在体悟式主题教育活动中开展就业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在大学生实践活动中推行“寒暑假社会实践计划”,组织学生到将来可能从事职业的生产一线,集中开展社会实践;与科技创新活动结合,通过导师制开展学术科技创新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研究、创新、创业的兴趣;与安全教育结合,每一名毕业生上岗前都要进行安全教育,与父母联系告之该生就业状态,并签订安全就业协议书。
3.4开展就业帮扶措施,设立个性化咨询指导
根据学院毕业生群体的不同特点,可将毕业生分为五种类型:即具有强烈升学意愿学生、具有强烈就业意愿且就业方向明确学生”、具有强烈就业意愿但就业方向不明确学生、就业意愿和就业方向模糊学生、特殊学生(包括心理问题、家庭问题、经济问题、学业问题等四类),针对不同类型的毕业生设立个性化咨询指导,提供不同的帮扶和服务,根据毕业生就业的实际状况,对其提供“一对一”的指导,为每一名毕业生建立就业状况档案,对尚未落实就业的学生实施“一对一谈心,一对一指导,一对一推荐、一对一服务”,不忽略任何一名学生,不放弃任何一分努力,最大限度实现毕业生顺利、充分就业。
3.5以跟踪为手段,推动就业工作良性循环
高职院校应当把握契机,立足本地实际,将毕业生就业与地方经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毕业生在岗表现、企业满意度等是衡量一个专业、一所学校教学水平的一面镜子。通过跟踪调查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了解毕业生就业质量情况,探索和完善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考虑专业设置的合理性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建立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查的长效机制,以调查数据为依据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立足于长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促进和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瑞君.基于提升就业质量的高职院校就业工作模式研究[J].价值工程,2015(07):214-216.
[2] 陈建.全人教育视阈下构建“三导并进”的高职就业教育体系的探索――以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5(02):48-51.
关键词:法律素质;职业发展;培养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竞争日益加剧,就业形势日趋严重,已经为大学生就业带来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然而在大学生就业发生改变,人才培养模式走向市场化,当就业率成为衡量一所高校办学效果和专业未来发展的重要依据时,全国各大高校在对大学生开展就业指导时,基本上强调就业观念和就业技巧的培养,时常忽视了法律素质的培养。一方面,部分用人单位利用大学生法制安全意识淡薄的特点,设置收费陷阱、扣证陷阱、试用期陷阱、培训陷阱等,侵害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大学生很容易被卷入劳动纠纷中。另一方面,由于部分大学生不懂法、不知法,心存侥幸,不能做到诚实守信,而走上违法甚至犯罪的道路。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法律素质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有关就业法律的课堂教育投入不足,形式单一
目前,许多高校在教学计划中给予法律知识教授的比例极少,学生得到的法律知识渠道非常有效,多数学生仅仅是在《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一门课程上对法律有所涉及性的学习,而且该门课程大一就开设,课时少,学生都不重视。在就业指导课中,关于就业法律教育也往往只有一两个课时,其中还包括就业安全教育和社会保险知识教育,就业法律知识的讲解往往一带而过。其实,教育大学毕业生依法就业、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不是一两天或一两节课所能做到的。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法律素质培养的师资力量有限
目前,许多高校负责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教师主要由就业指导中心的教师和辅导员老师组成,这些教师学科背景各种各样,平时也常常忙于日常事务,很难有时间静下心来研究相关法律知识,就更难针对性地为大学生提供法律指导,这完全不符合师资职业化和专业化的要求,大大制约了就业法律的指导效果。
(三)大学生对学习就业方面的法律知识不重视,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淡薄
近年来,为了保障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有效开展,国家和各地方政府都制定了一系列就业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以完善大学生就业市场。然而许多大学生对这些法规政策知之甚少,从思想上就根本不去关心,不知其重要性,不知这些法律与自己的关系,对自己有哪些帮助,造成许多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不知怎样去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甚至合法权益被侵犯都不知道。同时,由于个别大学生法制观念淡薄,在就业过程中,求职心切,铤而走险,通过造假的方式增加自身就业资本,从而让自己顺利就业。而对这些行为,许多大学生都声称自己只知道这是欺骗,没想到这是违法的,不知道能产生严重的后果。
二、大学生就业法律素质培养的思考
(一)树立正确观念,重视大学生就业法律素质培养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59条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和服务”。因而高校要充分认识到针对目前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法律问题,对大学生进行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的培养应摆在较高的位置。高校就业指导要树立正确的指导观念,充分意识到在依法治国的背景下法律素养和法律观念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素质,也是高校教育的重点之一。高校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学生为本,转变思想观念,注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只有大力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加大法制观念的教育,使每位大学毕业生知法、守法、懂法、用法,依法办事,才能使大学生顺利进入社会大环境,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才,才能使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顺利进行和发展。
(二)制订科学的大学生就业法律素质培养计划,丰富就业法律素质培养的方式及内容
首先,在大学毕业生中将就业法律教育作为重要的就业指导课内容。目前有的高校在全校范围开展的就业指导课程中也涉及到一些法律问题,但由于时间、场地等原因,法律教育的效果不明显。而在以往的课堂讲授过程中学生所提问题能反映出他们对法律知识的渴望。所以,可以将就业法律教育作为就业指导课中的重要内容。当然,在课堂教育中应突出大学生的维权意识教育、契约意识教育、合同意识教育、司法救济意识教育、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并引导学生自学有关就业的法律知识。
第二,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法律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逐步建立一支精通就业法规、政策的师资队伍,提高就业指导的实效性。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就得有一桶水”,在教师要教授学生全面、细致的法律知识时,其自身就必须有更多的就业法规、政策知识,学校就要建立一支真正精通就业法规、政策的师资队伍。学校可逐步建立起专兼职相结合的法律教育教师队伍,通过送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对就业指导教师开展就业法律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三)建立大学生就业法律咨询援助机构,为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提供法律援助
毕业生大多为社会阅历有限的年轻人,出现法律纠纷时往往很难自己解决,是典型的弱势人群,是最需要高校提供法律援助的,这时高校应当为学生主持公道,伸张正义,从维护毕业生合法权益出发,与相关用人单位交涉,对确属用人单位责任且拒不改正的,可以通过社会舆论对其施加压力,或帮助毕业生通过司法途径求得公正解决。高校可充分利用社会和学校资源,吸收校外法律从业人员、校内法律专业课教师和法律专业学生,成立就业法律咨询援助机构。开通咨询热线接受咨询;设立专门的电子信箱和QQ群与毕业生交流就业法律知识;开辟专门的咨询场所,当面接受咨询;建立大学生就业法律援助网站等。各高校之间还可以成立援助联盟,共享资源,共同为毕业生提供法律援助。高校只有加强对毕业生法律救济方面的援助,才能使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得到切实的提升。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大学生;安全感;就业压力;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1-0252-02
一、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与人力资源需求的改变,大学生就业分配制度已由过去的“统包统分”转变为自主选择就业。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压力问题及影响越加突出、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容易产生就业失落与焦虑感,就业心情迫切加上不合理预期与过高期望,易产生自我实现与社会价值的缺化,阻碍了大学生正常社会能力与地位的体现,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丧失了自身应有的地位与价值,安全感缺失问题由此突显。
二、研究现状
(一)概念研究
l。安全感的定义。人从危险环境中得以解脱或者得到外部施与的保护时体验到的内心感受可称为安全感,它是维护个体在社会中的生存以及个人社会价值体现中不可缺失的条件。安全感是对即将发生的对个人或心理中的各种危机体验的预期感受,以及个人在应对危险处理过程中的有力感与无力感,主要体现在对危机的确定感和可控制感Ⅲ。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是人的安全感体验,安全感被认为是心理健康的同义表述,它使人表现出从恐惧和焦虑情境下解脱出来的自信、安令和自由的感觉,尤其针对大学生当前或将来就业需要满足的感觉,充分的安全感也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首要因素。
2.就业压力的定义。大学生就业压力特指在就业过程及环境中与各种内外因素和个体条件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心理紧张状况。由于人的内外部压力源交互影响而引起了个人在生理、心理和行为上产生的渐变式反应的过程。大学生面对就业严峻的外部环境。来自内外部压力源的作用从而引起个体在生理、心理和行为等方面的不可预知的反应及过程变化就形成了就业压力。大学生在就业环境下,外部环境因素中的危险情境超出了本人能够处理的能力时而产生的不同的心理与生理变化。压力理论把压力确定为任何内外部环境需求而产生的一种特殊性的心理变化,继而特指个体面临的困难与不利的情境。挣扎勒斯交互作用理论指压力是当某个事件及其承担所需的责任超过了个体能够付出的能力时引发的一种焦虑与紧张状态。
(二)关系研究
1.从就业安全的角度。从大学生就业环境及过程中出现的不安全因素人手,分析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各种影响就业安伞的具体表现,研究如何促进就业安全的具体措施和方法。从高校、社会与家庭的角度出发,全面分析就业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主要论述了大学生就业安全意识以及家庭和学校就业安全教育缺失,及主要对策与保障措施。从大学生就业情境中的安全问题出发,研究分析了就业过程中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和信息安全等问题,并从大学生自身、高校和政府相关部门个责任主体研究分析大学生就业安全问题解决的对策与建议。
2.从与安全感相关性的角度。(1)安全感与校园环境。从高校后勤社会化后对高校校同安全产生的影响着手,提出保卫部门应该如何转变观念、转变工作方式、方法,来保证校园的安会和稳定。还要将构建校园安全文化体系作为提高校同安全保卫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保障高校内部各项工作正常进行,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2)安全感与家庭环境。通过问卷调查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安全感影响因素中的家庭环境作用,其研究结果显示,家庭环境与安全感显著性差异体现在个人所处的家庭类型、经济收入、成员亲密度上。(3)安全感与人际交往。大学生安全感在人际交往中有所降低,存在性别、年级和城乡之间的差异,且人际关系改善受到自身安全感体验以及人际信任水平的影响。
(三)研究方法
目前对于大学生安全感与就业压力方面的研究多为定量研究,使用的问卷量表包括马斯洛的安全感一不安全感量表(s-I量表)、安全感量表(丛中、安莉娟,2002)和大学生就业压力问卷。
1.安全感一不安全感量表(s-I量表)含75项三个维度,其中25分以下属于正常范围;25~30分属于不安全感倾向范围;31-38分属于不安全感范围;39分以上属于严重不安全感范围,即受到不良心理障碍影响。S-I量表因其时效性与适用性并不完全符合我国国情,在国内未得到广泛应用。
2.安全感量表由丛中、安莉娟根据S-I量表编制而成,共包含16个项目,5个维度及2个因子,其中安全因子(因子I)主要研究安全感体验,以人际交往过程中的个体表现为主要参考。控制因子(因子II)主要分析个体的预知力以及对于外部环境的控制与防范。通过检验得出安全感量表在人际关系、个体信任、自我评判等方面与S-I量表的相关系数以及各项因子和总量表之间的相关系数,表明有较好的效度;使用同质性信度、分半信度及重测信度验证得出安全感量表有较好的信度。
3.大学生就业压力问卷。问卷包含六个维度,具有合理的维度模式以及较好的信度,且具有良好的检测效果。通过检验与测量,表明问卷以及其各项维度的信度均能达到标准要求以上,符合研究与测量规范且稳定性较高,分析得出问卷各项维度的相关系数证明该问卷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就业压力问卷及其各项维度内容与效标之间的相关系数能够达到预期的程度和水平,尤其对大学生安全感有良好的检测与研究作用。三、研究评述
(一)概念研究评述
安全感定义研究较少,针对大学生安全感的定向研究欠缺。大学生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既要充分意识到科学技术与知识积累的重要性,又要认识到自身安全感缺失的源头,从根源上减轻大学生对社会压力源的恐惧与失落。对于安全感内容研究需要划分不同维度及受体的差异特征,探讨大学生安全感不仅要考虑其所处的外部环境,还需对其人际交往环境有所涉及。
就业压力的概念界定离不开实践领域研究,对于就业压力的研究除了对社会、经济等客观条件的分析把握之外,更重要的是政策导向、人文关怀等主观条件的构建。就业问题的解决及其压力的缓解更多的是依靠政府与社会扶持,保证人力资源质量的提高以及其应有的价值与作用的发挥。对于就业压力问题的研究更应考虑到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于人力资源自由合理流动的引导与规范,加强与国外相关研究的结合,充分学习借鉴国外政府和社会对于就业压力问题的政策制定与支持。
(二)关系研究评述
当前国内研究多从就业安全的角度出发,阐述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安全问题,以及就业安全意识和教育的缺失并分析其原因,从大学生安全感角度出发的研究甚少。国内目前针对与安全感相关性的研究主要有大学生安全感与校园环境、家庭环境、人际关系等方面,而在大学生安全感与就业压力的关系研究这方面仍然寥寥无几。就业安全研究中涉及到的诸多举措对于大学生安全感的改善只是在外部层面之上,无助于解决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及安全感问题,从就业压力角度分析研究大学生安全感问题出现的诱因也显得越来越迫切。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安全感的需要是一项重要的心理认可,满足不了安全感需要就会使大学生在需要层次的底端徘徊。大学生作为处于校园安全感环境中的特殊群体,主要任务是社会化准备并强化自身,而在融入社会的过程中从一个“学术人”转化为“社会人”,其知识技能应承担校园环境的安全感作用,这种作用的发挥受到各种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大学生身份地位的承接与转换应该是一个连续过程,在不同环境中顺利过渡有利于减缓大学生心理波动。而现实状况中,由于大学生个体素质以及知识水平的差异等影响,使其在角色转换与适应的过程中失范,导致其身份地位不能得到顺利确认而使安全感缺失。大学生安全感与就业压力之间的关系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越加显现,针对性研究亟待加强。
(三)研究方法评述
关键词:班主任;入学教育;优势;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26(C)-0137-01
入学教育是整个学校教育的起点,是引导新生适应大学生活的关键环节,也是学校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和手段。做好新生入学教育工作可以使新生熟悉学校环境、适应大学生活,顺利完成角色、心理、行为等方面的成功转变。班主任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在做好新生入学教育工作具有天然的优势。
一、班主任开展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优势。我国高校实行辅导员工作制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是由辅导员、分管学生工作的书记和政工干部来完成的。在这种体制下,一个政工干部可能要面对几百个学生,完成几百个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班主任只针对本班几十个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比较细致、及时、全面地了解本班学生的思想动态。因此,班主任对于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显著的优势。班主任有责任引导新生较快较好地完成角色转变。班主任具有对学生进行管理、教育、服务三个重要的职能,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导师”。班主任通过开展入学教育工作,可以给新生科学的学习、生活指导,使新生尽快适应、熟悉大学生活,完成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开启大学学习和生活的良好开端,为成长、成才、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如何尽快完成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如何较快地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如何有效地掌握大学的学习方法、如何养成良好的校园生活习惯,这些都是新生班主任需要潜心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班主任开展新生入学教育的方法。1、角色转换教育。新生从高中进入大学,角色的改变导致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交往方式等都产生了巨大的转变。由于个体的差异,有些同学可以很快适应这些转变,而有些同学则不能。这就要求班主任要耐心、细致地做好摸底工作,筛查出适应性较差的同学,进行重点关注。做好新生的角色转换教育,一方面,要组织好新生参加学校和院系邀请心理学专业人士举办的有关“新生角色转换”或“新生入学适应”等讲座。另一方面,还要以班级为单位联欢、座谈,开展角色转换教育。2、行为规范及安全教育。(1)校规校纪教育。大学生遵守校规校纪是高校创建和谐校园的前提。遵守校规校纪,首先要了解校规校纪,这就要求班主任要做好校规校纪教育。首先,要组织学生参加学校和院系举办的校纪校规相关讲座,通过参加讲座,初步了解学校的规章制度。同时,还要召开班会向学生讲解(也可组织学生学习)学校各类规章制度的相关章节,使学生了解学院的学籍管理和学生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懂得各项规范要求,形成遵守纪律的自觉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创建优良的校风学风。(2)安全教育。大学生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成长,关系到家庭的幸福和学校正常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实施安全教育是事故预防与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班主任要在进校伊始即向新生介绍校区情况、校园周边的交通线路、治安情况和生活设施。同时还要提醒新生外出要结伴而行,注意交通安全、财产安全、饮食安全、用电安全,从而增强新生的安全防范意识。除此之外,还要组织新生参加学校和院系开展的安全教育活动或安全专题讲座,也可以组织新生开展简单易行的安全防范演练、安全知识竞赛等活动来提高他们的自护自救能力。3、校史校情和专业思想教育。班主任可以通过介绍我校发展的历史、现状及未来的规划,办学的指导思想、发展定位、自身特色,使学生对学校有一个宏观、系统的认识,初步树立爱校思想。其次,要向学生介绍院系的发展、学科与专业的设置、教师队伍的构成、本专业目前的发展前景、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本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要求掌握的专业技能、社会需求情况及毕业后的就业方向等,初步形成较为稳定的专业思想。第三,还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主题教育,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明确专业方向,热爱所学专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4、就业观念、就业形势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1)就业观念、就业形势教育。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大学生最终都要走向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建功立业,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就要求班主任要重视就业观念和就业形势的教育,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和国家为解决大学生就业所做出的努力及取得的成就,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提高学生的求职择业能力。(2)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个人在一生中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职业生涯中度过的,一个人工作的质量就决定了他生活的质量。所以,班主任要适时对新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新生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对自己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大学生教育是一个长期、复杂、系统的工程,抓好大学教育的每一步对于培养优良学风、形成优良班风、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班主任工作虽然平凡,但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所以,班主任更应该具有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改进工作方法,成为大学生的引路人和指导者,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和顺利成才做出贡献。
作者单位:陕西中医学院
作者简介:高淼(1981.07― ),女,籍贯陕西米脂,陕西中医学院学生工作部教育管理科教师,讲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教育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张小嵩,男,陕西中医学院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医学类专科生入学教育的对策探讨》.管祥兵,李华琼.《沿海企业与科技》,2008年12期.
李知淘,女,1982.12,辽宁沈阳,沈阳师范大学,学历(2012级硕士)研究方向:基本原理。
摘要:2013年被称为建国以来最难就业年,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更加突出,辅导员作为高校一线工作者,与学生生活最为贴近,在学生就业指导的问题上也肩负重要责任,如何发挥辅导员的工作优势,促进学生就业成为辅导员探讨的重要话题。
关键词:辅导员工作,促进就业,转变观念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概述
大学扩招使得大学生入学率逐年增加,大学毕业生的人数相应的成倍增长,从2005年至今大学毕业生突破699万,使得2013年被称为建国以来“最难就业年”,699高校毕业生投身到社会浪潮中,然而699万也并非是最终数字,附加上2012、2011年未就业的学生,就业难度可想而知。
伴随着逐年增加的毕业生人数而来的并非是同样增加的就业岗位,就业岗位的失衡与就业人数的激增这一矛盾愈演愈烈,相应的就衍生了“啃老族”、“傍老族”等,畸形的大学生就业观。“就业乃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仅是民生问题,更重要的是代表中国青壮年的力量,是全国先进理论呢技术的掌握者,不能很好的实现大学生就业,不但社会智力不能很好的发挥,造成人才浪费,而且会引发严峻的社会问题。
除上述的社会岗位问题外,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还在与学校教育方面,从1999年大学扩招开始,为迎合社会需要,大学教育班级规模增加,学校课程设置根据社会形势发展也作出了相应调整;部分学校依旧采取“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传统办学模式,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不能很好的应用于实践,在工作经验上很欠缺;学校对于就业指导与人生规划课的重视不够,这样也使学生没有足够的重视,对自己的人生和职业没有规划。从学生本身来讲,就业难不在于真的没有工作岗位,而是“铁饭碗”、“公务员”等就业观念。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也是促进学生就业的一个关键点。
二、 辅导员在促进学生就业工作中应发挥的作用
辅导员是学生入校后的第一位老师,也是在学生四年学习生活中接触最多,最为信赖的老师,辅导员在学生中的作用是巨大的。辅导员的工作除了在学生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安全教育、学生学业调查等,还担负着指导学生就业,引导学生正确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的重任。尤其是在就业难成为社会热点问题的近几年,辅导员的指导学生就业工作越来越重。如何正确有效的对学生就业作出指导是每一名辅导员老师应思考的问题。在目前辅导员的工作中仍存在不足。首先,辅导员工作看似简单,实则十分繁琐与困难,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学生的学习、生活、情感、心理、健康等等方面全部在辅导员的工作范围内,同时辅导员还担任着学生与教师之间纽带的关系,纷繁复杂的工作使得辅导员老师很难再分出多余的精力去对学生进行细致入微的职业指导和生涯规划;其次,由于辅导员本身对于就业与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不足,在对学生进行指导时不能很好的抓住重点,所以指导工作收效甚微。
这些摆在辅导员面前的困难不能很好的解决,辅导员在促进学生就业,指导学生人生规划上的作用就微乎其微。
三、 辅导员有效开展学生职业指导的工作策略
有效开展促进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任重而道远,然而并非是不可攀越的高峰,具体的工作办法如下:
(一) 以积极的态度应对工作,增强学生的就业信心
就业形势的严峻是无疑的,但就另一方面看,挑战伴随着机遇,增强同学们就业的积极性是指导学生就业工作的先决条件。辅导员应定期带领同学进行就业形势分析,尤其是对本专业就业形势作出总结和预测,在分析中,要对就业和创业的成功案例做分析,同时对于失败的案例做比较,在总结正反两方面教训的同时开拓学生视野,树立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理念,更重要的在于培养学生亲身调查的习惯,让学生明白就业并非难而是分布不均,树立学生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
(二) 以细致的观察分析学生,促进学生的自我认知
辅导员老师接触学生的方方面面,这些都使得辅导员能能够掌握“一手资料”,运用细致入微的观察,辅导员很容易了解学生的能力、气质特征、职业倾向性等,这些都可以指导学生正确自我认知,在就业与人生规划上找到合适的道路。
(三) 以实践的精神指导学生,增进学生的工作经验
辅导员应积极搜集招聘信息,及时给同学们,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招聘咨询,一方面给学生提供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可以是学生在实习工作中增加社会经验和提高工作能力。除此之外,还应当促进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化,开展创业知识讲授,鼓励同学创业就业。
辅导员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占重要的地位,在促进学生就业方面的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开展辅导员工作的同时,应好好把握时代的脉搏,在就业难中寻找出一条成功之路,不仅是解决了学生就业问题,而且是解决了民生问题,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 高中政治教学“知、情、信、意、行”教学模式的探讨 通过美术欣赏培养儿童的知、情、意、行 知、情、意、行促养成 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知、情、意、信、行”的定位研究 老马的知、情、意 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的“知、情、意、行” 思想品德课的“知\情\意\行”四要素 论德育过程中“知、情、意、行”的有效融合 在“知、情、意、行”统一中推进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知、信、行 吟诵 知意 悟情 知与情与意 爱·知·情·行 学校安全教育应从知、情、意、行逐步深入 宪法文化中的知、情、意 浅析中学数学教学中的知、情、意 初中物理“情―意―行”课堂的构建 知意入境,悟情明理 从“知”、“情”、“意”角度谈大学生信仰教育 着力解决党员“信、知、行”的问题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1-03-09.
[5]麦可思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2010 年中国大学
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6]吴晶.中国大学生创业比例是0.3% 美国约为20%[EB/OL].
,
2006-04-26.
[8]“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中国大学
生创业计划竞赛[EB/OL].http:///
focus.
[9]刘莲香.对高校创业文化的思考[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
业化,2010,(10).
[10]郝其宏.我国高校创业文化建设刍议[J].教育探索,
2012,(3).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指导;创业;思考
进入21世纪,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逐年大幅攀升,特别是近几年,高校毕业生规模都达到了600万以上,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为611万人,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为630万人,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为660万人,201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为680万人,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为699万人。针对这种形势,党的十提出了“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鼓励青年创业”、“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等一些列新任务、新要求,为今后一个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指明了方向。
一、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背景分析
(一)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
在短短的五六年中,高等教育的规模随之发生了历史性变化,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一路走高,实现“大众化教育”取代“精英教育”,随之带来的就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究其原因主要有:1.毕业生人数增幅过大,来自教育部的数据显示,2013年,高等教育阶段在校学生数近2700万,毕业生699万人,还有人力市场未消化吸收的大批往届待就业毕业生,这个数目的逐年累计,增加了人才市场的毕业生人数。2.经济形势影响明显,近几年,受全球金融危机、欧债危机,及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国内经济疲软、民营企业融资难导致很多企业规模紧缩,甚至破产,带来大批失业人员,对大学生就业产生负面影响。3.高校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脱节,我国高校的教学目标和课程设置多是重理论轻实践,忽视专业属性,缺少人才培养特色,难以培养出适应市场的高级复合型人才。4.学生能力较低,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扩大了录取比例,师资力量和硬件设施的不到位造成师生比例失调,带来了毕业生就业能力较低。5.就业观念传统,形势的不断变化,并未能有效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计划经济时期的“铁饭碗”思维根深蒂固,盲目追求到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或者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不愿意到欠发达地区或基层就业。
(二)高校学生自主创业现状
针对就业形势,党的十七大和十分别提出了“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和“鼓励青年创业”的政策,国家先后出台了涉及融资、税收等诸多优惠政策。各地政府部门推出了面向大学生的创业园区或创业培训基地等,借此鼓励和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因此,高校应因势利导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培养创业意识,引导毕业生自主创业,实现自我价值,成为了大学生成才的重要模式,也缓解了就业压力。然而,高校大学生在创业的途中面临着一些制约因素,如:传统观念、创业环境等,加上社会阅历有限,在信息收集、问题处理和判断决策等方面不足,导致创业失败的比比皆是。
二、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
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能否在竞争中取胜;于是,大学生作为高校的“产品”,加强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成为提高其就业竞争力的有效举措,有利于学生选择职业和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做好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对促进高校就业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就业指导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多数大学生缺少工作经历,他们在择业时通常以兴趣作为判断标准。科学的就业指导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职业种类与特点,并能够结合专业、兴趣和社会需求做出理性的选择;还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综合素养,引导其摒弃工作岗位有高低贵贱的错误认识,理性看待就业。
(二)就业指导有助于大学生克服就业创业心里障碍
择业心态是一个复杂的心里过程。尤其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众多大学生缺少充分的心里准备与良好的心里素质去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合理的就业指导能够帮助大学生增强对自己的认识和分析,帮助他们客观理性看清自己,克服就业心里障碍,养成冷静应对和理性思考的心态,进行职业选择。
(三)就业指导有助于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和掌握求职技巧
就业信息是求职的基础。提供和选择就业信息是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内容。高校的就业指导可以联系各类用人单位,收集各单位的岗位需求信息和招聘条件等,为毕业生实时提供就业信息。另外,高校可以结合学生的成绩、表现和兴趣等综合条件为用人单位推荐合适的人才,促进毕业生顺利实现就业。就业指导在制作简历、写求职信或自我推荐以及面试等方面给予求职者很大的帮助,有助于毕业生分析自身优劣,进而在求职时扬长避短,降低求职失败机率。
(四)就业指导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
现在,想通过创业实现就业,但是设想过于理想化,缺乏经验,多以失败收场。就业指导能够通过创业教育培养他们的创业意识,教会他们运用创业模拟测试等手段,对自身的条件、市场潜力及可行性进行理性分析,结合专业与爱好,确定适当的创业领域。
三、当前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瓶颈
随着高校的逐年扩招,大学生面对激烈的人才竞争,解决大学生的就业工作受到了政府、社会、高校以及家庭的高度关注。大学生迫切需要得到全面、系统、科学的就业服务,于是,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处在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但是,我国就业指导工作起步晚,在许多方面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就业指导工作开展时间滞后
当前,大一、大二和大三期间,学生在校时间相对宽裕,而多数高校没有开展就业指导,我国高校多在大四开设就业指导教育活动,开设时间明显滞后,大四期间,更多的学生在找工作、考研、实习和做毕业论文,没有精力和心情参加就业指导教育。
(二)就业指导队伍建设需要加强
主要表现在:1、高校就业指导老师人数明显不足,就业问题的凸显使得高校逐渐重视就业指导工作,成立机构、添置设备。但在人员配备上有专职和兼职,专职人员很少,许多学校仅3人左右,兼职就业指导队伍多由辅导员组成,辅导员每天要处理大量日常性事务和思想工作,难有时间和精力为大学生提供优质高效的就业服务。2、缺少专业性的就业指导人员,就业指导涉及就业的程序、形势、政策、档案等,与心理学、教育学等都有关联,还需要工作经验,这对指导老师有很高的要求,而我国就业指导工作起步晚,理论和实践都很不成熟,就业指导队伍年轻化、专业复杂,工作时间短,兼职指导老师更是没有经过系统的就业指导培训和学习,造成就业指导队伍专业水准较低。
(三)就业指导形式单一,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
我国的就业指导多以就业指导教育课或讲座的形式开展,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范围窄、简单化,主要对共性问题集中指导,缺乏对个性化的指导,不能因材施教。这种形式对学生没有足够的吸引力,造成学生的参与度不高,从而不利于学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实效性。
(四)创业过程充满制约因素,参与者少,成功率低
国家和政府部门虽然在创业中制定了一些政策和优惠措施,但是在执行过程中由于部门职能交叉,相互推诿、沟通不畅等制约,导致创业者在创业中面临种种不便。在我国,受到观念束缚、资金匮乏、经验不足、创业教育落后等方面影响了创业热情,多数创业者半途而废或者以失败收场。
四、加强高校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主要措施
严峻就业形势将进提升了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地位和重要性,面对当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制约因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解决,进而开创我国就业指导工作新局面。
(一)树立就业指导工作新理念
大学生职业观的养成是一个连续的、长期的过程。这就需要对就业指导进行长期性、系统性地规划,树立新的理念,分阶段,有重点地开展工作,并将其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具体如下:大一的就业指导重点培养专业与职业匹配意识,教育他们对专业、适合的领域及该领域需要哪些技能等有较深刻的了解;大二期间的就业指导侧重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和提升自我规划、自我设计的能力,帮他们完成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并将职业道德教育渗透到就业指导的全过程,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品质;大三期间主要进行职业技能和择业观教育,结合就业形势和政策,提供实践机会,训练技能技巧,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进行职业定位;大四时重点进行安全教育、心理辅导和创业教育,引导学生顺利走出校门,正确步入职场。
(二)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
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严峻就业形势,要求高校有一支数量足、素质高的就业指导队伍,保障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顺利开展。1、建立数量充足和相对稳定的就业指导队伍。增加就业指导队伍人数是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各高校可通过有效的选拔,将经验丰富、责任心强且热爱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充实到队伍中来,或者引进与招募社会上就业指导专业人士补充到队伍中去。2、优化就业指导队伍结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应坚持专兼职相结合、校内外相结合的策略。其中,专职教师主要从事就业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负责就业指导教育教学和日常性工作,开展就业心理辅导和创业教育;兼职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特点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还可以邀请校外的专家、企业负责人、校友参与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指点创业实践。3、提升队伍专业化水平。就业指导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涉及心理、社会、法律等多学科,可结合就业指导岗位需求和特点,制定人才选聘标准,选拔优秀人才进行赴外交流和进行继续教育,提升队伍的知识水平和业务层次,实现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
(三)丰富和优化就业指导工作内容
高校应根据学生实际、人才需求和社会需要优化就业指导教育内容。具体内容如下:1、进行就业政策和法律法规教育。政策的有效解读能够帮助学生选择适合的工作,顺利就业;法制教育有利于促使学生知法守法和依法办事。2、进行择业观教育。通过择业观教育引导学生合理定位、理性择业,号召大学生响应国家政策,发扬奉献精神,到西部区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3、指导就业信息和就业技能技巧。指导学生通过网络、报纸、招聘会、电视广播等途径获取就业信息,并结合自身专业和爱好选择匹配的岗位,同时加强对面试技巧、求职礼仪等方面的点拨和训练,提升自身内涵,增加就业机率。4、加强就业心理辅导。就业压力可以导致心理障碍,甚至心理疾病,通过就业心理辅导,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心态,实现“校园人”向“社会人”的转换。
(四)开展创业教育,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高校通过优化创业师资力量,进行创业教育,开展创业培训,培养创业意识,进行创业模拟,制定合理的创业计划,做好风险防范与处置,邀请成功人士传授经验,引导学生以正确的心态对待创业。政府应在健全和落实创业配套措施与规章制度上下功夫,在全社会营造积极的创业氛围,多措并举引导人们转变传统思维,职能部门应简化创业审批环节,节省大学生的创业成本,帮助大学生实现创业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