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地震灾害的防治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04 09:28:2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地震灾害的防治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地震灾害的防治

第1篇

一、2008年地质灾害情况

(一)地质灾害主要影响因素

根据*镇地质灾害史分析,*地质灾害主要影响因素为暴雨,据县气象局资料,2008年降雨786.3毫米,较2007年少177.1毫米,比多年平均降雨量少86.7毫米,属降水正常年景。春天雨水略少,出现一般性干旱。4月下旬—5月中旬雨量偏多,雨季开始偏早,降水偏多,主汛期6—8月,降水高峰期出现在6—7月,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多单点性大雨暴雨天气。9—10月,降水正常偏多,雨季在9月中旬前后结束。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大雨、暴雨和局部强降雨是诱发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因素。从地质灾害发生的时间来分析,多发生在6—9月份,所发生的地质灾害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多单点性大雨暴雨天气发生时间相吻合。

(二)地质灾害概况

2008年,*镇境内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多单点性大雨暴雨天气发生,但地质灾害活动强度、频度和危害程度都较2007年有所减缓。全年共发生小型地质灾害2起(崩塌)。没有造成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1、2008年7月11日23时,*镇境内普降大雨,白家营村委会白家营小组村后山体出现崩塌,规模20立方米,导致白家营小组农户蒋树其、白树华两户住房受损,有潜在危险。在强降雨情况下,屋后切坡土体易发生崩塌,将直接砸毁房屋,造成人员伤亡。

2、2008年7月29日11时,白家营村白玉寨村民小组村后山体出现崩塌,杨金明家的房屋顶端裂缝约10公分,基脚裂缝约1公分,房前裂缝约30公分,有潜在危险。

二、2008年地质灾害预测检验

*镇2008年地质灾害情况与《2008年*镇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方案》预测结果基本相符。从地质灾害发生的时间来分析,多发生在7-9月份,所发生的地质灾害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多单点性大雨暴雨天气发生时间相吻合,地质灾害发生的地点与《2008年*镇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划定的重点危险区相符。虽然2008年降雨量偏多,但由于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根据预案采取了相应的防治措施,建立了完善的群测群防网络,使2008年地质灾害没有造成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三、2009年地质灾害预测

(一)2009年降雨量趋势预测

据江川县气象局2008年气候趋势预测资料,2009年降雨量预计为900毫升左右,比2008年少114毫米,比多年平均降雨量多27毫米左右,降水属正常偏丰年景。春季雨水偏少,干旱明显。5月雨量偏多,雨季开始,主汛期6—8月,降水高峰期出现在6、8月,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多单点性大雨暴雨天气,有洪涝灾害发生。9—10月,降水正常,三秋期间有5—7天左右连阴雨天气出现,雨季在10月上旬结束。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大雨、暴雨和局部强降雨是诱发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因素。

(二)地震与地质灾害关系

从*镇历史地震资料和地质灾害史来分析对比,历史上*镇无地震—地质灾害链的事件发生。但考虑到*镇所处质构造位的特殊性,小江断裂带为地震多发带,将来发生地震—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根据省、市地震局资料,结合*镇地质灾害史分析,2009年*镇发生地震—地质灾害链的可能性不大。

(三)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预测

*镇域内地貌为湖盆地貌和湖盆周围中低山地貌。湖盆内地形平缓,中低山地貌区水系发育,地形破碎。水系为源头地区上游支流,径流长度短、水流急。大小水系均汇入抚仙湖和星云湖内,属珠江流域南盆江水系。镇域内地质构造相对简单,但新构造运动强烈,微地貌再造活跃;公路建设、水利建设、矿产资源开发等人类工程活动强烈。这些均为地质灾害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在暴雨作用下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极大。

从*地质灾害发育特征、现状、灾害隐患点的稳定性、发展趋势,结合气象资料分析预测,总的来看,2009年有加剧的可能,危险性较大。灾害高发期为6、8月,活动范围和强度可能较2008年有所扩大和加强,灾害高发区主要是蔡家庄——烂泥箐——芹菜塘一带,太子寺一带,海门——隔河一带。(见活动趋势预测图)

1、预测的主要依据

(1)江川县*镇地质灾害发育现状;

(2)*镇2008年地质灾害活动情况;

(3)2009年江川县降雨量趋势预测;

(4)省、市、县地震局2009年地震趋势分析资料。

2、重点危险区预测(各危险区危险性较大的灾害点祥见附表)

(1)上茅草湾——蔡家庄——烂泥箐——芹菜塘危险区

本区位于茶尔山水库西侧山区,为坚硬岩组分布区,断裂构造发育,岩石破碎。水系发育,地形坡度大,斜坡上风化层厚度大。矿产资源丰富,采矿活动剥离废石土量很大,在暴雨激发下易产生土体滑坡、泥石流、斜坡开裂变形等地质灾害。危害对象为村庄和水利工程设施。危险性较大的灾害隐患点有*镇白家营村委会白玉寨滑坡、蔡家庄滑坡、烂泥箐滑坡、白家营滑坡,陈家湾村委会上茅草湾滑坡,江川天湖公司清水沟磷矿排土场和祁家营村委会芹菜塘滑坡。

(2)太子寺危险区

本区断裂构造发育,岩石破碎,山高坡陡,水系发育,地形坡度大,斜坡上风化程度高,在暴雨作用下,易产生滑坡、崩塌和泥石流。危险性较大的有*镇云岩村委会太子寺滑坡。

(3)海门——隔河危险区

本区地处抚仙湖与星云湖交汇地带,地质为炭酸钙,小江断裂带比较强烈,地质环境脆弱,公路建设工程活动强烈,在降雨激发下易产生崩塌,危害对象为村庄、公路。危险性较大的灾害隐患点有*镇海门村委会的海门三组危岩体崩塌。

3、矿山地质灾害预测

*镇磷矿资源丰富,开采强度大,点多面广,采石场也较多。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突出,采矿活动破坏了原始斜坡结构,大量的废石土堆体,在降雨的作用下,很容易产生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主要危险矿区有清水沟磷矿排土场滑坡,云岩磷矿排土场滑坡。这些地质灾害不仅对矿山的安全生产构成威胁,而且还严重威胁到矿山附近村庄的安全。

4、旅游风景名胜区地质灾害预测

*镇旅游资料丰富,有较多的风景名胜点。据了解,2008年,各旅游景区、景点未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质灾害。预测2009年也不会发生较大地质灾害,但由于各景点游客流量较大,再加之景区各种配套设施的建设,给各景区的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在汛期到来时,要加强对各景区、景点的巡查,发现险情,即时报告有关部门。

5、重大工程建设场地址灾害预测

*镇开工建设的抚仙湖环湖路及林大福建设项目,将不同程度地改变山体斜坡的原始状态,形成较多的人工切坡,在降雨作用下可能诱发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6、公路地质灾害预测

(1)澄川高速公路沿线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质灾害;

(2)江抚公路西边泥石流;

(3)晋思公路桐关段泥石流、山体滑坡。

四、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对策

2009年地质灾害防灾防治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切实贯彻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抓住重点危险区域和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加强巡查、监测、预报和预警,进一步落实地质灾害防治各项工作制度,健全和完善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地质灾害预报成功率,加大山区农村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普及,提高全民防灾、避灾和减灾意识,最大限度地减少、避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此,应切实做好如下工作。

(一)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县防治地质灾害的法规、政策和工作部署,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处理好发展与地质灾害防治的关系,及时周密布置全年防灾工作,组织实施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加强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领导。镇政府成立健全防灾减灾指挥机构,对地质灾害进行统一指挥、调度及协调工作。

(二)继续深入做好法律法规、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工作,增强群众防灾减灾意识。汛期到来之前,对群测人员进行一次培训。

(三)完善和加强村组群测群防网络,从而更好的发挥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的监测预警作用,进行地质灾害管理人员业务知识培训,提高业务技能和管理水平。对危险性较大的灾害隐患点设专人进行监测,对危险性一般的灾害隐患点设专人进行巡查。认真落实“五项”工作制度,做到责任明确,任务落实。

(四)加强与气象、地震、水利部门的联系,互相协作,搞好防灾减灾工作。

(五)重点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制。汛期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巡查、监测制度,地质灾害速报制度和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制度。

(六)鉴于*镇磷矿开采点多,引发的矿山环境地质问题较多,国土管理部门要加强对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监督和管理,督促矿山企业制定和落实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及措施,要落实专人做好地质灾害点的巡查、监测及地质灾害的治理工作。

(七)今年除做好已知隐患点的群测群防工作外,还要侧重调查位于陡坡下河沟口旁的居民聚居地的安全,对存在危险的居民点,尽快调查并及时纳入群测群防监测网络,提前预防。

五、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

1、城建部门要加强对建设项目和建设单位的管理与监督,防止建设过程中引发地质灾害,对出现的险情要及时采取措施,及时治理,保障项目和周围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2、交通部门要组织开展公路沿线地质灾害调查,编制公路沿线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建立公路沿线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系统,督促建设单位落实安全措施,做好公路沿线地质灾害的预防和治理。

3、旅游部门要组织开展各旅游区(点)地质灾害调查,编制旅游区(点)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建立旅游区(点)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系统,加强对辖区内从事旅游服务的企事业单位和从业人员防灾知识的培训,加强对旅游者防灾知识的宣传。

4、水利部门要加强对建设项目建设单位的管理与监督,防止建设过程中引发地质灾害,对出现的险情要及时采取措施,及时治理;加强主要水利工程设施区的监测,及时预报,保障下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5、气象部门做好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测预报及预警信息的,将气象预测预报及预警资料及时通报各有关部门。

六、加强群测群防工作,建立镇、村、组及监测点的四级群测群防网络系统。镇、村、组及各级相关部门要密切协作,加强地质灾害险情的巡回检查,发现险情及时处理和报告。

第2篇

关键词:滑坡 地质灾害 成因 防治

一、滑坡简况

灾害点位于北流市六靖镇西河小区李建芳等20户住宅后山,地理坐标为X:2462630,Y:19450882;东经:110°31′24″,北纬:22°15′33″。灾害点所处地区属于构造侵蚀―剥蚀丘陵地貌,地形起伏,自然坡度25~30°。滑坡位于小山坡边缘,坡顶高程165m,坡脚地面高程100m。住户开挖坡脚建房,人工边坡高约15m,边坡角70°,房屋与边坡距离约1~2m。

二、地层岩性与地质构造

根据现场调查及区域地质资料,灾害点处出露地层为寒武纪天堂山超单元古桑单元(∈G)片麻状黑云二长花岗岩,风化层厚5~15.0m,表层为砂质粘土,砂质粘土结构松散,在雨水的冲刷下容易发生崩塌、滑坡。

根据区域地质资料,灾害点及附近无断裂,坡残积覆盖,未见地质构造形迹。

三、地质灾害现状

经调查,滑坡位于北流市六靖镇西河小区李建芳等20户住宅后山,滑坡体长60m、宽100m、厚2.0m、体积约12000m3,主滑方向15°。住户开挖坡脚建房,人工边坡高约15m,边坡角70°,房屋与边坡距离约1~2m。滑坡体已部份清除,但未治理,不稳定,威胁到边坡下住户20户,人口125人和140万元财产的安全。参照《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的分类,崩塌的规模属小型,其灾情属于轻级,危害程度大。

四、滑坡地质灾害影响因素

滑坡形成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人类工程活动:

人类工程活动对滑坡形成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①、建房削坡:六靖镇是一个以山地为主的镇,山地面积约占全市总面积的85%,因此广大农村农民建房多于坡脚挖坡修建,一般形成高5~20m,坡度将近直立的边坡,使边坡上土体处于临空状,在降雨作用下极易产生滑坡。前述滑坡多与该活动有关。

②、修筑公路:在修筑公路过程中,普遍高角度切坡,形成高边坡,导致边坡岩体结构受到破坏,岩体,加速岩石风化,岩石力学强度体降低,加上坡体临空,支挡、护坡措施失当,边坡失稳。如北流市至容县一级公路滑坡。

(2)降雨:

六靖镇降水充沛,降雨量集中在5~8月份,根据调查统计,滑坡大多在丰水期时发生,其中7~8月滑坡发生的频率最高,发生滑坡159处,占滑坡总数的91.9%。而降雨量少的1、2、3、4、9、10、11、12月份,滑坡极少发生,有的月份甚至没有发生。

五、稳定性评价

经调查发现:坡面土层结构松散;人工边坡无护坡措施,滑坡隐患体前缘人工边坡高陡,给滑坡隐患体前移提供有利的空间条件;在雨水、降雨形成的坡面水流作用下,滑坡隐患体可能产生裂缝,雨水直接沿裂缝下渗,进入滑坡隐患体,滑坡隐患前缘边坡土体受推力作用,支撑力减弱。综合分析,滑坡隐患体的稳定性差。引发滑坡的人为困素、自然因素尚未得到消除,受强降雨等困素影响,再次引发滑坡的可能性大。

六、治理方案

滑坡隐患体规模小,威胁人口众多,经实地调查后,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及治理经验,结合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计规范,提出如下排水+削坡+坡改梯+挡土墙治理方案:

1、排水方案:在挡土墙边坡周界5m外及山坡上修建砖砌截、排水沟,水沟内宽0.5m,沟深0.3m,截、排水沟共长300m。主要工程量为:砖砌体厚度0.12m,水沟土方开挖90.24m3,砖砌体方量23.04m3,砂浆抹面404m2。

2、削坡+坡改梯方案:削坡高20m,分4个梯级,级高5m,级宽3.5m,约需削方5.0m×3.5m×(80+60+40+45)m/2=1968.5m3,削坡土方均需清理外运;

3、挡土墙治理方案:削坡+坡改梯后,每级挡土墙高5m,边坡总宽度约420m,底部厚1.2m、顶部厚0.6m,基础埋深1.0m,需浆砌片石挡土墙6.0m×0.9m×(100+90+80+75+70)m=2268m3。呈梅花状布置PVC管泄水孔,间隔为1.5m。工程量为:基础土方开挖504m3,浆砌片石挡土墙方量2268m3,浆砌片石护坡方量200m3,PVC管567m。基础土方需清理外运。

该地交通方便,修简单的施工便道后,建筑材料可以运达工作面下部。

七、技术要求

1、重力式片石挡土墙及浆砌片石护坡

① 浆砌片石挡土墙工程必须在基础开挖验收合格后,并经设计或监理单位同意后方可砌筑。

② 挡土墙使用的石料,在使用前必须浇水湿润,表面如有泥土、水锈应清洗干净。

③ 所有的块石均须坐在新拌和砂浆上,砂浆缝必须饱满,石块间不得直接紧靠,不允许采用灌浆方法砌石。竖缝较宽时,可在砂浆中塞以小石块,但不得在底座上或石块下面用高于砂浆层的小石块支垫。

④ 砌体应分层砌筑,砌体较长时,按设计图纸要求应分段分层砌筑。两相邻工作之差不大于1.2m,每层应大体找平,分段位置应尽量设在沉降缝或伸缩缝处。

⑤ 片石应长短相间,交错排列,上下层竖缝应错开至少8cm,但不能在片石上方或下方布设竖缝。

⑥ 砌筑上层石块时应避免振动下层石块;砌筑工作中断后再行砌筑时,原砌筑层表面应加以清扫和湿润。

⑦ 砌体沉降缝、伸缩缝和防水层,应按设计或监理单位的指示施工与设置。

⑧ 在砌筑过程中,应按设计图纸或监理单位的要求,砌置泄水孔。

⑨ 石料应采用石质一致、颜色均匀、不易风化、无裂缝、无其它结构缺陷的坚硬石料,其强度不得低于设计要求;石料不得含有妨碍砂浆正常粘结的污泥、油渍或其它有害物质。

⑩ 浆砌片石挡土墙所用的砂浆为M7.5水泥砂浆。

2、砖砌排水沟

对坡面开挖,开挖深度0.32m,宽度0.94m,清除坡面的杂物,在开挖的坡面上砌砖,砌砖厚度0.12m,施工技术按建筑工程有关规范执行。

八、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滑坡地质灾害隐患点变形迹象明显,稳定性差,威胁人口众多,威胁财群从财产较大。如受强降雨影响或人工扰动,再次滑动的可能性大,可能会造成更大的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恢复生态环境、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滑坡治理势在必行

2、通过实地调查,参考同类治理工程成功案例,并根据当地治理经验,综合确定本次治理方案。主要采取削坡减载+坡改梯+挡土墙+排水沟等综合治理工程。

3、滑坡治理工程估算总投资为543700.7元,工程实施后可以达到较好的治理效果。

(二)建议

1、由于本治理方案是在初步的地面调查基础上编制的,还没有进行详细的勘查,未能掌握滑坡点的具体情况。建议尽快进行滑坡地质灾害的地质勘查及治理工程设计工作。

2、在工程实施治理前要加强地质灾害专业监测与群测群防工作,制定地质灾害预报预警方案,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工程施工过程中和建成后也要继续设置监测点进行长期动态监测。

第3篇

为加快推进我镇农村地质灾害治理搬迁旧房拆除复垦工作,根据《XX县2019年农村地质灾害治理搬迁和土地复垦实施方案的通知》(X政办发〔2019〕X号)要求,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对全镇农村地质灾害治理搬迁户安置后全部腾出的旧房屋、宅基地及院落等附属设施用地,按照《土地管理法》的相关规定,拆除旧房将宅基地和附属设施占地进行复垦,充分使用土地资源,有效增加耕地面积,促进农业农村发展。

二、工作原则

(一)因地制宜、精准实施原则。

充分发挥农村地质灾害治理搬迁户和村级组织在宅基地复垦中的主体作用,鼓励搬迁户自愿自主复垦宅基地,注重迁出地土地开发与生态修复。

(二)分步拆除、整村复垦原则。

先对已经签定《搬迁复垦协议》的农村地质灾害治理搬迁户腾出的旧房屋、宅基地及院落进行拆除,再对易地扶贫搬迁旧房进行拆除。待两种类型的搬迁户全部旧房拆除后,整村进行复垦。

(三)责任明确、协作推进原则。

旧房拆除、复垦所在地常店村党支部、村委会是项目实施主体,支部书记、村委主任是本村旧房拆除及复垦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亲自安排、亲自指挥,确保于2022年10月31日前全面完成旧房拆除及宅基地复垦工作任务。

三、实施内容

(一)2012年XX县扶贫异地搬迁对象。

(二)2019年XX县农村地质灾害治理搬迁对象。

四、实施步骤

(一)宣传发动(2020年6月30日前)。

常店村两委干部到高家庄、任家庄等自然村搬迁户中,广泛宣传农村地质灾害治理搬迁和易地扶贫搬迁旧房拆除及复垦政策,引导农户支持和参与旧房拆除与复垦工作,营造浓厚社会氛围。

(二)审核公示(2021年7月31日前)。

常店村两委对测绘公司测量旧房拆除及复垦面积进行逐户审核看是否测量到位,并将测量情况进行公示,做好留存影像资料等。

(三)组织拆除(2021年8月1日—2022年7月31日)。

1、对2019年XX县农村地质灾害治理搬迁对象,由常店村两委委托专业队伍统一实施拆除工作。

2、对2012年XX县扶贫异地搬迁对象参照实施2019年XX县农村地质灾害治理搬迁对象旧房拆除工作,按照测绘公司测量和估价结果,补足差价后,进行旧房拆除工作。

3、对不属于2012年XX县扶贫异地搬迁和2019年XX县农村地质灾害治理搬迁对象的房屋进行拆除,按照测绘公司测量和估价结果,补偿房价后,进行旧房拆除工作。

4、旧房拆除复垦地块质量要达到:复垦地表上的砖瓦、木料和原房屋基础基石等建筑物要拆除清除彻底,并及时清运干净,地表平整、可直接垫地。

5、要严格执行政策。即搬迁户原有的旧房要全部拆除,严禁将拆偏房、圈舍、烤房等冲抵旧房拆除,严禁弄虚作假。

(四)实施复垦(2022年8月1日—2022年10月31日)。

由常店村两委委托专业队伍或有实施复垦工作的村民进行土地复垦,要严格按照标准进行实施,经镇政府和县自然资源部门验收合格后进行复垦费兑现。

完成复垦后,由常店村委会选址统一规划农具点和粮食临时堆放点。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统筹推进。

成立XX镇农村地质灾害治理搬迁和易地扶贫搬迁旧房拆除和宅基地复垦工作组,成立常店村农村地质灾害治理搬迁和易地扶贫搬迁旧房拆除和宅基地复垦指挥部,分别承担督察指导和具体实施工作。

(二)明确责任,确保落实。

1、常店村支部、村委是农村危旧房拆除工作的责任主体,村支部书记要亲自安排、靠前指挥,做到底子清楚、责任明确、措施到位、资料完善。要做好旧房拆除前、拆除中和拆除后的影像资料的收集,拆除前照片包括旧房及附属设施远景、近景图片(其中近景照片必须能辨别户主及房屋结构),要确保旧房拆除地块复垦位置准确,四至边界清楚,工程建设内容与拆旧复垦方案相一致,并妥善搞好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

2、镇财政所负责对旧房拆除复垦工程施工费预算进行审核,并对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管理,做到专款专用。

3、XX自然资源所负责竣工验收资料的编制工作,并对复垦工作进行技术指导;对旧房复垦耕地质量进行验收;编制竣工验收资料。

(三)严格督查,严肃问责。

XX镇农村地质灾害治理搬迁和易地扶贫搬迁旧房拆除和宅基地复垦工作组将采取“一周一调度、一旬一督查、一月一通报”的督查机制,及时将工作进展情况予以通报。

第4篇

一、总体要求

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导,认真贯彻学习关于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和自然灾害防治重要讲话精神,牢记树立震情第一理念,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落实,扎实做好震情监视跟踪和应急准备各项工作,切实提升灾害风险防范和应对处置能力。

二、加强震情跟踪研判

按照省市震情短临跟踪和会商研判技术方案的要求,及时汇总上报观测资料变化情况、核实分析异常、会商研判震情,提升震情跟踪研判规划水平。进一步落实震情会商制度,加大会商力度,持续提升震情会商科学水平。强化主动服务意识,及时向县政府报送震情信息,全力做好重大活动和特殊时段地震安保工作。

发现重大异常或突发震情事件,要立即报告、及时核实、及时会商。(责任单位:应急保障中心和各乡镇及相关部门,完成时限:2021年12月31日)

全力做好重大活动、特殊地震事件和特殊时段的地震安全服务保障。(责任单位应急保障中心,完成时限2021年12月31日)

进一步健全防震减灾网络体系,完善地震群测群防工作制度。实时更新充实“三网一员”数据库,确保群测群防工作在减轻地震灾害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责任单位:应急保障中心和各乡镇及相关村屯)

三、加强应急响应准备

结合我县实际,修订完善县地震应急响应预案,理顺应急处置制度,规范工作流程,强化应急值守,预置应急力量,组织开展应急响应检查和演练,做好快速派出现场工作队的各项准备。

(一)完善预案和联动机制

修订县地震应急响应预案,落实岗位职责,理顺应急处置机制,规范工作流程。制定应急演练计划,开展应急演练和技术装备专项训练。认真做好人员、装备、技术系统等应急准备各项工作。加强与龙岗火山监测站等部门沟通联系,完善信息共享、工作协调、应急联动等保障机制。(责任单位:应急保障中心及各乡镇,完成时限2021年12月31日)

(二)强化系统内部地震应急准备

强化地震应急现场防护装备储备。做好地震应急设备的检查和准备,定期开展系统巡查和联调测试,保障震情跟踪工作物资装备需求。做好应急指挥系统的技术保障工作。(责任单位:应急保障中心,完成时限2021年12月31日)

(三)强化应急值守

严格执行24小时震情值班制度,全体人员保持24小时手机开机,重要时段实行领导在岗带班。(局各科室人员及各乡镇,完成时限2021年12月31日)

四、开展地震灾害风险评估

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联系,扎实推进地震灾害风险调查与重点隐患排查工程。配合省地震局做好基于遥感影像和经验估计的区域房屋抗震能力初判工作,建立地震灾害防治业务数据库,夯实灾害风险防范工作基础。

强化县政府履行地震灾害风险防治主体责任,将县防震减灾工作纳入政府绩效考评体系。加强对县地震灾害防治工作指导。(责任单位:局相关科室、各乡镇及相关部门,完成时限2021年12月31日)

开展地震灾害风险普查工作,配合省地震局做好地震构造图、地震灾害风险区划图和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区划图的编制。(责任单位:应急保障中心、各乡镇及相关部门,完成时限2021年12月31日)

配合省地震局开展基于遥感影像和经验估计的区域房屋抗震能力初判工作,建立地震灾害风险防治业务数据库。(责任单位:应急保障中心和各乡镇及相关部门,完成时限2021年6月31日)

五、加强新闻宣传与地震科普

(一)健全落实信息审核制度,及时准确地震信息,科学引导社会舆情,积极维护社会稳定。(责任单位:局相关科室及相关部门,完成时限2021年12月31日)

(二)加强对地震谣言的跟踪监控,有地震谣言发生时,引导人们正确对待地震谣言,消除地震谣言给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全局工作人员及相关部门,完成时限2021年12月31日)

(三)不断加大地震科普宣传力度,动员社会力量开展地震科普宣传活动,在国家防灾减灾日等节点时段广泛普及地震科普知识,不断增强全社会防震减灾意识和防范应对能力。(责任单位:应急保障中心、部分科室、各乡镇及相关部门)

六、加强组织领导

2021年度县震情监视跟踪和应急准备工作领导小组组成如下:

组长:

副组长:

第5篇

2008年8月12日,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我们不会忘记,这一天距离5月12日震撼世界的汶川大地震相隔整整3个月。在3个月前的今天,全球的目光关注着中国,汶川、北川、映秀、青川、都江堰、成都……伤痛紧紧锁住了着每一位华夏儿女的喉咙。

2008年8月12日,这又是一个注定另中国人民值得骄傲与自豪的日子!举世瞩目的第29界奥林匹克运动会已在首都北京胜利进行到第四天,全球的目光聚焦中国。这一天,中国男子举重队的新星廖辉为中国夺得了第13枚金牌,几乎全国的人民都沉浸在中国军团勇夺奖牌的兴奋中,举国为此而欢腾!伴随着国歌,当庄严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我们看到了高高的领奖台上中国奥运冠军感动与激动的泪花。兴奋与激动充斥着每一个中国人的神经。

中国加油、四川加油、奥运加油!穿越时空,穿越今天奥运健儿激动的泪花,我们永远不会忘记3个月前期待的目光、伤痛的泪水。

第6篇

[关键词]地震;地理信息系统;救灾;评估;救援

一、概述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门综合的技术,它涉及地理学、测绘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许多学科,其具有其他技术手段所不具备的空间数据管理及分析功能。目前GIS已在测绘、城市规划、水利、土木、环境保护、土地利用与规划等众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在地震领域中的应用其应用领域包括地震分析、预测、预报、抗震、减灾、灾害预溯、辅助决策及应急指挥等各个方面。由于地震灾害的每一个环节及过程均与地理位置密切相关,因此可基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及空间数据库,将地址灾害预测、减灾基础信息加以管理,结合GIS空间分析及网络分析功能及其他子专题提供的数学模型,动态实现地震灾害的快速预测与辅助决策等。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GIS技术在国内地震领域已经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其应用领域包括地震分析、预测、预报、抗震、减灾、灾害预测、辅助决策及应急指挥等各个方面,并且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我国疆域辽阔,地质环境复杂,影响地质灾害发育的自然地质条件也复杂多样,目前已经成为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因此,本文综合了关于GIS在地震监测预测、震后应急救援、灾害调查评估、灾后医学救援、灾后重建中的利用的文献资料,可以作为我国未来GIS应用于地震领域的理论参考,也可作为相应的应用方法指导。

二、在地震监测、预报中的应用

目前,我国各类灾害监测系统的主要台站总数约38424个,其地理位置分布总体上较为分散,早期的地震预报研究由于均在各台站层级描述动态自然因子,其精度及效率均难以保证。借助于现有的GIS平台可将现有所有台站动态信息集中显示、管理及分析,可极大地提高动态信息的定量化及精度,可更好地开展地震监测及预报工作。由于地震预报是世界性的科学难题,从现有的地震预报分析发现,地震灾害的每一个环节及过程均与地理位置密切相关,其在时间、空间上的复杂性往往使得研究人员难以有效地挖掘地震发生的机理及前兆。因此,借助于GIS手段的复杂空间数据管理及分析功能,可帮助研究人员剖析地震相关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规律,从而有助于研究人员开展地震监测、预报。利用GIS建立地震灾害空间信息管理系统,管理地震灾害调查资料,显示并查询地震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信息,评价地震灾害的危害程度,分析地震灾害和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提出减轻和防治地质灾害的措施,对将来可能发生的地震灾害进行预测。由于各种地震因素本身的不确定性,以及地震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复杂性,在收集大量的基础地质环境资料前提下,对这些基础资料进行有效地处理来提高数据的可靠性,通过选取合适的评价预测指标,运用恰当的数学分析模型,对研究区进行地震灾害危险性等级的划分,从而为地震灾害的管理及防治和预警决策提供依据。

三、在灾情监测及评估中的应用

地震往往具有极强的破坏性,从过去的地震实践来看,震后几小时到24小时内是人员抢救的关键时段,可基于GIS技术、背景数据库、应急备灾数据库、救灾需求确定合理的救灾投入及资源配置。同时通过在极震区周围建立缓冲区,可对缓冲区内各要素进行统计,如统计缓冲区内社会经济信息、抢险救灾信息(抢险物资、抢险队伍及避险中心)等,不仅为抢险救灾决策提供有力的辅助手段,还可为城市规划、保险行业保费估算提供非常重要的依据。网络分析包括通过对生命线工程的管道进行网络连通性分析,资源供给网络划分、资源调拨及道路网络分析最佳路径分析。基于GIS技术建立的多源防灾减灾信息集成平台,其不仅包含地震灾害应急评估和灾情评定所需的遥感信息、气象信息、水文信息、地震信息,还包括专题信息,如社会经济背景数据库、自然地理、地质条件数据库和历史灾情数据库等等,因而基于多源防灾减灾信息集成平台可开展地震损失统计及分布、人员伤亡统计及分布、需安置人员统计及分布、重点基础设施分布、医疗及消防设施分布评估等等。

四、在灾后救援中的应用

当今灾害医学救援具有救治任务和对象多元、发生地区广泛和环境分析数据庞大的特点。因此,仅靠人力无法从海量的数据中抽取出有用的信息,进行快速准确的分析和判断,从而极大地影响了决策速度。地理信息系统功能强大,将其应用于灾害医学救援,可以为决策者提供决策支持,从而提高救援效率。在实施医学救援过程中,要求灾害救援指挥员掌握医学地理描述、叙述的信息。但是,大多数现场情况如伤病员现场救治和转运、卫生车辆运送能力、卫生部门固定或机动人力物力配置状况、医疗物资储备等是随时发生变化的,很难为指挥员掌握并按最新情况做出决定。地理信息及在地理信息基础上形成的GIS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GIS利用数据库操作系统整理现。有信息,并保证各种数据库集成,在一些必要的信息获得补充后,各部门还能实现信息共享。

五、在灾后重建中的应用

灾后重建规划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考虑的问题纷繁复杂,总结起来,灾后重建规划工作需重点解决以下三个方面:(1)安全问题。地震灾区地质条件复杂,灾后更是形成了断层,滑坡、崩塌、堰塞湖等地质灾害以及潜在的地质灾害危险区;(2)安置问题。群众不能一日无家,要尽快解决群众的安置问题;(3)地区发展问题。安全则为灾后重建的重中之重,只有在安全问题解决之后,后续其他的规划工作才能得以开展。由于历史原因,现有的规划图均为纸质地图或CAD图,因而无法开展直观高效的地形分析及空间分析,GIS作为强大的空间分析工具,其可在灾后的重建、选址和规划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GIS系统可分析地震灾害发生规律:将采集的以往地震灾害数据采集处理后,集成到GIS系统中,可对原本抽象的位置信息进行直观的分析。同时,运用GIS系统评估灾害治理工程规模:通过GIS周边分析和缓冲分析方法,可对每一关键点位的周边位置信息进行计算。灾害治理工程的规模除去建设精确范围,其地域影响面也不同,可使用GIS缓冲分析建立缓冲区,进行工程规模模拟计算。通过GIS地理信息系统,原来抽象的地址灾害位置信息和规模数据,可以直观集约的在电子地图中展示、应用和分析,提供了灾害空间信息数据的处理平台载体。

六、地理信息系统在未来地震救灾中的发展趋势和展望

近20年来,几乎每一次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重要进展都带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重大进步,如空间数据管理、网络GIS、

三维GIS等技术,同样GIS技术的重大进步也必然导致GIS在地震领域的进一步深入,因而网络GIS、三维GIS必然作为GIS在地震领域的发展趋势引起各领域学者广泛的重视。WebGIS又称为万维网地理信息系统,是建立在Web技术上的一种特殊环境下的地理信息系统。WebGIS在Internet或Internat网络环境下存储、处理、分析、显示及应用空间信息。空间数据包括带有空间位置特征的图像、图形数据和与此相关的文本数据。国际学术界把基于万维网的地理信息系统称之为WebGIS。现有地震部门及研究机构存在的GIS系统均为封闭、独立的单机系统,因而不能实现信息的共享,系统的利用率低、成本高、更新维护困难。

第7篇

美国教育家杜威在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曾说过,“最好的一种教学,就是牢牢记住学校教材和实际经验二者相互联系的必要性,使学生养成一种态度,习惯于寻找这两方的接触点和相互关系。”一堂好的地理课,要求创设学生容易接受的情境,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产生积极思考的冲动。如何把课本知识与生活中的地理结合起来,广大地理教师在不断探索和总结。下面谈谈笔者的一次尝试和体会。

一、选择专题课的意图

汶川地震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将成为重要的时事地理。社会、媒体宣传报道比较丰富,这是学生熟悉的地理事项,是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地理问题。设计此专题,符合学生的兴趣和年龄特征,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生存能力,反映了时代的特征。同时,地震灾害教育涉及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救护学、地理学等各个学科的知识。

二、专题课的构思

l.专题课的课名

《从汶川大地震谈自然灾害与防治》

2.专题题的课的目的

(1)通过介绍汶川地震产生的原因、危害,讲解自救的措施,深刻认识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通过学习“唐家山堰塞湖”等次生灾害问题,学会分析诱发灾后各种次生灾害的因素,培养学生用地理知识去解释自然地理现象和解决实践中地理问题的能力。

(3)通过探究汶川大地震的过程,尤其是灾后自救的措施,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防灾、减灾”意识。

3.专题课内容的确定和准备

(1)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专题课更生动、形象,笔者对中央电视台“众志成城 抗震救灾”报道的素材进行精心整理,打印成阅读材料。

(2)按照专题课的目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接受能力,选择整理了有关汶川地震产生的原因分析、危害、预防措施和如何开展自救等理论知识的材料。

(3)为使课堂更加生动直观,通过下载素材,利用Powerpoint制作了“唐家山堰塞湖”形成过程演示课件。

4.专题课实施步骤

(1)学生阅读汶川大地震材料,思考——我国为什么是地震灾害多发国家;汶川地震的地理背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教师讲述地震的有关理论知识,使学生科学地认识自然灾害。

(3) 学生自由发言,热烈讨论“地震来了,我们该如何自救?”

(4)展示“唐家山堰塞湖”课件,结合所学知识,讨论分析地震后会产生哪些次生灾害;其诱发的因素有哪些;如何防治次生灾害。

(5)根据学生发言情况,教师总结,提高学生的认识。即由实践再到认识。

三、课后体会

l.关注时事热点,引领学生思维

在整个专题课中,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畅所欲言,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由于时间原因,有的学生没有来得及发表自己的看法,课后他们又以书面形式写出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此次专题课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笔者认识到,地理课堂教学如果仅仅依赖教材,就书论书,忽略探究性学习,那么知识的传授势必比较单调,也难以形成师生共鸣的课堂氛围。

2.情感、态度、价值观与灾害教育

课堂上通过视频展示汶川地震中涌现出的一个个“抗震英雄少年的故事”、以及全国人民万众一心、抗震救灾的感人场景,深深地触动了学生心灵。使笔者感受到“生命价值教育”和“感恩与爱心教育”应当成为地震灾害教育中的一部分。

3.挖掘次生灾害教育,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地理教育历来重视事物间的因果联系,强调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特点。课堂上加强对地震灾害引发的连锁反应以及造成影响的讨论,如通过师生分析“唐家山堰塞湖”的成因及危害,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与推理思维能力。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促使学生对地震灾害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认识,也体现出本节课地理思维的“含金量”。

参考文献

第8篇

一、总则

为了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省防震减灾条例》等法律法规,切实增强全民防震减灾意识,提高地震应急能力,有效减轻地震灾害,切实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抗震救灾预报监测工作由县抗震救灾指挥部统一领导,县抗震减灾预报监测组具体组织实施。

二、主要职责及工作要求

(一)预报监测组的主要职责

预报监测组领导小组要做好灾情研究会商和分析判断,并及时做好预测预报和监测工作;成员单位和办公室要加强值班,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保证通讯畅通,及时汇集上报监测情况,做好预报监测的上下衔接和具体实施工作。

(二)各成员单位的主要职责

1、县防震减灾办:印发地震防治基本知识和地震灾害发生前的异常先兆现象宣传培训材料,培训县、乡确定的地震观察员,加强对开边地震台和三岔水氡监测站的监管,及时了解观测数据,掌握地震动态,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监测网络。

2、县电信公司:确保通信网络畅通。

3、县气象局:预测灾区天气变化情况,做好预警预报,提供准确的气象服务。

4、各级地震助理员:自觉遵守《地震监测管理条例》,宣传地震知识和法律法规,及时准确上报地震灾害情况。

(三)工作要求

各乡镇、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做好地震预报监测工作的重大意义,高度重视做好这项工作。预报监测办公室要随时加强同省市地震监测部门联系,及时了解掌握地震监测信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地震预报。

第9篇

关键词:地震,区域,地质勘察

北京时间2011年1月19日12时7分在安徽省安庆市市辖区、怀宁县交界(北纬30.6,东经117.1)发生4.8级地震,震源深度9公里。

一、1•19安徽安庆地震区域概述

安庆市境位于大华北地震区南部,在郯―庐深大断裂带东南一侧和扬―铜地震带西段,境内有北东走向的长江断裂带通过。地壳厚度36公里左右,所发生地震均属构造地震,震源深度10~30公里。震害主要受扬―铜地震带、郯―庐地震带和大别山地震区中级以上地震的波及影响。从史料记载的破坏程度看,以清康熙七年六月十七(1668.7.25)山东郯城8.5级地震和民国6年(1917)1月24日安徽霍山6.2级地震影响为最大,烈度达6度。据记载,市境及邻近地区历史上发生的有感地震屡见不鲜,本世纪60年代以来地震活动有所增强,在扬―铜地震带西段有一系列4~5级地震。1963年3月13日市内发生自有测震记录以后的最大地方震,震级为4.25级。1971-1984年市境及周围地区发生Ms≥1.0级地震共24次,最大震级3.4级。此外,头坡断层为境内最重要的大断层,有迹象证明它仍有活动。谢家墩―菱湖次级断层亦可能受主断层活动影响,不排除再度复活的可能,同时谢―菱断层线穿越城区建筑密集带,也可能增加其自身不稳定因素。

怀宁县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下游北岸。东临安庆市区,西与潜山县、太湖县相连,北隔大沙河与桐城市相望。总面积1350平方千米,总人口69万人,辖15个镇、5个乡。怀宁县处沿江平原与皖西山区接壤地带。境内兼有低山丘陵和平原沙洲。皖河纳岳西、潜山、太湖南流诸水,横贯本县南部入长江,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6.3℃,年降水量1 294毫米。矿藏有铜、银、铅、锌、大理石、石灰岩等。

二、1•19安徽安庆地震区域的地质勘察

断裂的发育状况是反映各层力学特点的又一重要表现。首先地壳上部切割沉积层的断裂都是些正断层,它们向下没有和深部的断裂连接起来。因为华北的许多断陷盆地伴随有就地喷出的火山岩,说明必然有由地壳深处直通地表的断裂通道存在。但是从浅部断裂产状的总体情况来看,大部分地表断裂与局部断裂的产状确有不同,所以深浅断裂之间的联系是复杂的,既有一部分直接连通,又各有一定的独立特点。地壳中部只限于在花岗岩层和变质岩层内部有较多的断裂,说明这两个层有它本身的断裂发育。这些断裂在发生邢台地震的部位相对密集,而且那里也正是地幔隆起上方的西侧。

开展重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及应急救灾关键技术研究,区域降雨型滑坡泥石流灾害的预警区划、监测预警方法和特大型灾难性滑坡的突发机理及成灾过程研究,研发突发地质灾害光纤传感等关键监测技术和应急处置的快速治理工艺,加强风险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研制,提出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和预警的技术标准。强震防御重大技术研制了成套地震前兆观测、数据采集与信息传输技术与设备,完成了中国数字化地震前兆台网设计,形成了集测震、前兆和GPS等组成完整的数字化地震观测技术系统,在全国数字化地震观测网络建设中得到应用。开发的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实验性技术平台,实现了国家抗震救灾指挥技术的动态化、实时化,提高了应急评估的精度和可视化水平。

三、地震诱发地质灾害的防治思考

此次安庆地震,给怀宁县灾区人民带来巨大的损失,同时也激发科研工作者开展地震引发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研究的决心。对于地震预报而言,有效预报地震的发生仍然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因此,防治地震引发地质灾害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特别是对于地质灾害频发的山区环境,在村镇、市政建设过程中更应该考虑地震引发地质灾害问题,做到以防为主,以治为辅。针对地震引发的不同地质灾害类型。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以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以下是从工程地质角度防治地震诱发地质灾害的思考。

(一)建设场址应尽可能避开活动性断层(地震断层)

从本次震灾的情况来看,震害严重的村镇基本上位于断裂通过部位或地质灾害严重部位。但在地震区,遴选一块完全不存在灾害威胁的场址是不现实的。1.19安庆地震灾害调查结果也证明,只要房屋抗震等级设计按规范和有关规定要求,即使靠近错动断层,房屋的结构性未受到明显损坏,有些甚至还很完整。

(二)建设场址的工程地质条件要尽量符合避免和减小地震危害的原则

要避免在地形陡峻或地形切割比较强烈、地形坡度陡――缓变化部位、山体走向转折部位、孤立或凸出山体旁侧、单薄山脊附近等选择建设场址,这些部位对地震的反应很敏感。在选址于河谷阶地或台地时,应注意地基一定深度范围不能存在易于液化的砂土层。建设场址要考虑上游是甭存在崩塌、滑坡等堵江形成堰塞湖的风险,并要避免选择在老滑坡体上。

(三)边坡工程应采用抗震能力强的支护结构形式

加筋土挡墙在日本、美国加州和中国台湾等地震多发国家和地区,已被证明是一种抗震能力很强的上工构筑物。

(四)在地震山区应提高公路建设等级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