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4 09:28:2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科学管理水平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医疗设备;技术档案管理;管理水平;提高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医院不仅要承担救死扶伤等社会责任,还要考虑医院在发展过程中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医学科学作为一门非常强大的应用技术科学,它不仅取决于医务人员的专业知识、实践经验和思维判断,很大程度上还是取决于医疗设备的条件和测试性能。医疗设备科学化管理是现代医院的重要的物质基础和标志,加强医疗设备的管理,对医疗任务的顺利进行和医院管理水平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1-2]。
1 医疗设备管理的现状分析
1.1医疗设备的盲目购置 购买医疗设备存在较大的盲目性,更加缺乏必要的效益分析。由于医院的某些部门负责人缺乏责任感或受到利益的诱惑,就比较热衷设备的购买,既没有进行必要的科学论证,又没有对医院效益情况进行分析,就匆匆进入采购环节,导致购进的多数医疗设备出现闲置、效率低、质量劣质等问题,最终造成医院资金上一笔大浪费。
1.2健全管理制度的缺乏 目前,很多医院的医疗设备管理仍然处在不规范模式下,缺乏健全、科学的管理制度,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购买的新设备出现使用脱节。设备使用和设备管理的不当,造成这些设备出现损坏、闲置、丢弃等现象,使国有资产受到很严重的损失;另外,没有一套完整的建账手续,设备购进后没有及时的入账,设备报废后又没有及时的将其进行销账,再加上工作人员的不负责,出现长期不对帐的情况,造成帐实不符,以至于出现医院财务报表的内容严重失真。
2 医疗设备管理的主要范围
2.1制定合理的购置计划 根据自身发展需求的现状,医院应该对那些有必要购买的医疗设备在机器类型、使用条件、安装环境、经济效益和售后维修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考察,避免购进的医疗设备出现闲置和质量上问题,从而进一步提高医疗设备的使用率。
2.2预防性的保养维修 医疗设备在发生故障之前,就应该进行检查维护,将设备故障消除于萌芽状态,防患于未然。在设备使用的全过程进行预防性的保养和维修,可减少设备故障,延长使用寿命,从而降低了维修费用。除此之外,还应制定详细的医疗设备的保养计划,按计划严格做好设备的外罩、机架、人机界面、电源系统、信号数据传输和信号转换、机电控制及安全保障等方面的维护保养工作。
2.3加强医疗设备的使用管理、淘汰报废工作 贵重的医疗设备要安排专人保管,大型和精密仪器也应由专人使用。在使用过程中因人为使用和保管不当所造成的严重损失,要追其责任,并要求赔偿,以达到加强管理者和使用者的责任心。医院要参照医疗设备的真实的经济寿命、技术寿命及使用寿命做好仪器的淘汰、报废工作,并及时购买新的医疗设备,以保障医院的各项工作的正常进行。
3 医疗设备的安全使用性
3.1医疗设备保养及维修,技术水平的提高 首先,医院的高层领导要重视医疗设备的管理工作,要重视设备维修技术人员的培养,尽可能的支持他们的工作,为其创造一切有利条件。作为医疗设备的维修人员要具有强大的责任心,维修人员的工作态度将直接影响着设备管理和维修的效果,加强医院维修技术员工的自身修养和思想教育,不仅可以降低设备仪器的故障发生率、延长使用寿命,提高设备使用率,还可以提高医疗设备的维修效率,减少维修时间和维修费用,从而有利于医院的增收节支。其次,维修队伍需要保障维修人员的稳定、需要合理的人才结构,这样有利于在维修中不断积累经验,在维修工作中,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实践中所积累的经验,二者同等重要,缺一不可。医院要不定期组织维修人员外出进修,多参加一些培训、技术交流的讲座,力争培养一支具有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强大维修队伍,以保障医疗设备始终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最后,由于医疗设备维护工作的特殊性,不仅要求维修人员具有快速维修和熟练精准的技能,还必须保证能够随叫随到,因此维修人员要具有积极的工作态度和高度的责任心,要有克服工作中遇到所有困难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及时有效的完成医疗设备的各项检查维修工作。
3.2加强医疗设备使用率的管理 医疗设备的使用率是衡量仪器效能的重要标准,加强医疗设备的使用率管理是充分发挥其使用价值体现。从某种意义上讲,加强医疗设备的使用率管理,可减少设备资金的占用比例,是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更是医院仪器管理的最终目的。
医疗设备使用率计算方法如下:①按照设备实际使用时数加以计算,计算公式为:使用率=设备使用小时/设备核定小时×100%。②按照设备使用次数计算得出:S=(X1+X2+X3+..+Xn)/Tn,其中时间用Tn表示,月或周的使用次数是:X1..Xn,S则代表了使用平均数值,计算公式为:使用率=设备使用平均次数/设备核定次数×100%。
4 科学化医疗设备管理的重要性
医疗设备的管理既可以理解为物的管理,也可以理解为人的管理,因此,调动医院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才是关键。首先,医院领导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医疗设备管理是医院管理和医院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贯彻全局工作和深化医院卫生改革的重要服务模式。树立管理先就要先树立正确的服务观念,要深入到医疗设备使用和维修部门,及时了解真实情况,做好职责内的监督和检查;做好下属各部门管理人员的思想教育工作;结合自身发展现状和现代医疗水平的发展,进行科学化管理,以保障医院建设更好的发展。
5 提高医疗设备管理水平的措施
5.1编制相应的医疗设备购买计划。应当根据医院的整体发展和现状需求,既要考虑重点专科,又要兼顾到全面,结合医疗资源有限的特点,做到医疗设备的专管共用;做到合理的医疗资源的共享。另外,要考虑新购进的医疗设备的技术含量、先进程度、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对其进行合理控制,杜绝医疗设备的资源浪费。进行医疗设备采购计划的合理编制,对那些小型医疗设备的采购计划,经使用科申报给设备科,再经设备科的工作人员进行研究论证通过以后就可以进入购买环节。那些单价在5000元以下的医疗设备只需要设备科科长进行审批,而超出5000元的医疗设备必须经过设备科审核同意后,再由相关院领导审批,这样做可以防止医疗设备的盲目购置,避免不必要的购买设备带来的资金浪费。
5.2建立一套完整的医疗设备资产管理制度。具体做法是建立一套完整的帐、物、卡并进行电脑式的管理,一式两份,分别交由设备科和使用科,对需要新购置的设备,要进行详细的资产评估和账务登记,做好每台设备仪器的生产厂家、型号、出厂编号、设备价格、设备编号、设备使用科室及购置时间,要做好全院的帐、物、卡至少每年认真核对一次的工作。
5.3建立完整的技术档案。对医院的贵重或大型精密仪器需建立相应的技术档案,具体内容包括:订货合同、提货单据、验收记录、产品说明书、安装和使用技术要求、检验报告、使用操作、操作规程、维护检修等有关资料。建立一式两份的技术档案管理卡,其中的"正本"存入设备管理部门的档案进行保管。专职维修人员拥有"副本"的保管权,用于设备仪器使用特征和维护检修的记录工作。设备维修记录有两种管理登记形式:一种是"维修副本"由专职维修人员进行管理;另一种将随"贵重精密仪器使用及维护检修"记录手册,由设备仪器保养的专人负责,用于记录设备仪器的交接使用以及定期维护检修[3-4]。
综上所述,医疗设备管理既艰辛,责任又重大,怎样将医疗设备管理工作做到位,直接关系到医院顺利发展,同时,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均有着很大的影响。随着医疗设备技术不断的提升,促使医疗设备管理向着规范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做好医疗设备科学化管理工作,可充分发挥其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能够为医院患者提供最好的服务,以达到提高医院整体效益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晓卿,李晖,梁明宏.加强医院计量器具档案管理势在必行[J].医学计量,2008,29(6):104.
[2]崔骊,崔亮,黄韬,等.建立质量控制管理体系保障医疗设备安全[J].中国医学装备,2011,9.
安全管理贯穿于各个行业和领域,这是一项很重要又比较忽视的工作,安全问题现在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和公众的重视。特别是现代化的生产性、经营性企业和高等院校、大型文化娱乐场馆等人员聚集场所的安全管理问题,无论从其经济效益还是从社会影响力都显得特别突出。如果做不好,势必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极大的危害,会给国家造成巨大的损失。我国每年安全事故很多,特别是近年来在采矿、交通、企业多次造成特大的安全事故,实在令人痛心。血的事实提醒我们,在当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形势下,我们更应充分认识到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以往的传统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时代要求了,现在需要应用科学的管理方式,不断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真正把安全管理工作做好,推动和促进我国各项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传统管理
在安全管理工作中应用科学管理方式的必要性。管理是一门科学,科学的安全管理,需要安全理论作为基础,为实现安全生产,必须研究安全的科学理论,揭示安全的科学规律,运用科学的管理方式提高安全管理工作水平。
以往安全管理工作大多采用传统安全管理,与现代化科学管理方法相比存在明显不足。传统安全管理工作的着眼点主要放在系统运行阶段,一般是事故发生了,调查事故发生的原因,根据调查结果修正系统,这种模式称为“事后处理”模式。由于存在许多弊端,致使事故不断发生。而科学化安全管理工作的着眼点是预先对危险进行识别、分析和控制,变“事后处理”为“事先控制”,预防为主,关口前移,防患与未然。因此,从社会发展趋势来看,现代科学化安全管理取代传统管理已是势在必行,现代社会要求必须从传统安全管理向科学化管理转变。
安全管理虽然是极其艰巨的一项工作,但是,只要坚持用唯物辩证法指导,不断研究探讨和把握安全管理的规律,就能掌握工作的主动权。科学管理是安全之基,愚昧无知往往是安全之祸,事故之源。许多事故的发生是由于人们缺乏必要的教育训练和科学知识造成的。如触电、煤气中毒等事故,其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对电、煤气性能的了解,盲目蛮干造成的。“科盲”是事故的“隐患”,许多事故往往是由于缺乏普通的科学常识所致。面对着不断更新的技术装备,如果我们没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别说驾驭它,使用它,就是完好的装备,也可能损坏。人要是掌握了科学文化知识,就会聪明起来,减少盲目性,再复杂的武器装备也能掌握。有的同志在多年从事危险的工作当中始终都安全无恙,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掌握了科学的方法。“知识就是科学”,科学管理就是安全之源,知识可以增加安全系数,提高科学文化素质,运用科学管理方式是安全管理的重要因素。
二、传统安全管理的弊端
(一)宣传教育不到位。
以往的传统教育对宣传教育没有高度重视,领导干部只是注重抓经济效益,对安全工作认识不够,观念上就没有加以重视。因而,基本上没有作宣传教育工作,即使有也是肤浅地谈谈,走过场,普通员工也只是听听而已,根本没有深入人心,也没有起到宣传教育的作用。造成员工的意识当中根本没有安全的概念。
(二)轻视事前管理,注重事后管理。
一般在出现安全事故后,领导干部必须处理,然后加强安全工作的管理,大有“亡羊补牢”的感觉,这样就容易埋下隐患,可能在短时间内会引起员工的注意,但事情过去后,依然如故,领导也不强调安全问题,安全管理工作基本上没有人抓,所以给下一次安全事故埋下了祸根。
(三)不能调动每个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传统的安全管理方式基本上是制定安全规章制度,领导讲一讲,然后挂在墙上。安全问题根本没有深入人心,广大员工认为,安全管理工作是领导的分内之事,与自己关系不大,所以,从思想意识上人们就没把安全问题放在心上,更谈不上积极主动地配合领导,形成领导干部孤立地实行安全管理,收效很小。
(四)没有科学系统的管理方法,安全工作难以落实。
传统的安全管理方式没有科学性,过于简单、形式化,操作起来很难见到实效,其实,安全管理是一门很重要的、值得深入研究的科学,与生产实践一样是有紧密、严格、规范的操作程序的。以往的安全管理方式只是单个的制度,没有系统科学的标准,所以难以落实,很难起到相应的作用。
三、采用科学管理方式
(一)形式多样,注重效果,全面宣讲安全的重要性。
安全管理工作搞不好,往往在于认识不到位,认为安全管理增加了不必要的投入,这完全是错误的。现代安全管理要求的基础就是正确认识安全管理,首先要提高对安全教育的认识,真正把安全教育摆到重点位置,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在教育途径上要多管齐下。既要通过安全培训、安全月进行常规性的安全教育,又要充分发挥安全会议、厂报、电视、录像、黑板报、警示牌等多种途径的作用,强化宣传效果;在安全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上要丰富多彩,推陈出新,使安全教育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寓教于乐,广大职工在参与活动中受到教育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安全意识。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逐步形成“人人讲安全,事事讲安全,时时讲安全”的氛围,使广大职工逐步实现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思想跨跃,进一步升华到“我会安全”的境界。预防为主,先期治理,确保防范措施到位。
安全管理不仅直接关系到国家人民财产生命安全,就从企业的最终目标—追求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就可知安全管理的重要性:1.政府对发生重特大事故的企业采取降低资质等处罚,企业招投标受影响;2.一旦发生事故,牌子被砸,形象受损,市场减少;3.发生事故导致的经济赔偿、设备损伤。因此,安全管理不容忽视。从博奕论来看,安全管理与企业效益和理想状态是“双赢”,即随着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企业效益显著增长。
(二)安全管理要以人为本。
在现代管理哲学中,人是管理之本。管理的主体是人,客体也是人,管理的动力和最终目标还是人。在安全生产系统中,人的素质(心理与生理、安全能力、文化素质)是占主导地位的,人的行为贯穿施工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因此,在安全管理过程中,企业必须尊重人,关心人,以人为本,采取必要措施,保障个人的利益,使大家找到归属感,最终形成安全管理“命运共同体”,推动安全管理的改善和提高。
(三)规章制度。
认真贯彻“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认真落实安全责任制,层层抓、层层管、层层分解,把责任落实到每一个人。制定、完善、落实各种规章制度,并使各种制度正规化、规范化以及有效运作。监督、检查、落实、整改工作,要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强化安全防范措施,安全管理集中体现“严、细、实”,杜绝走马观花现象。
(四)教育与培训。
要经常对全体员工进行安全教育,使广大员工熟悉和掌握许多安全知识,避免在工作中造成人身和设备事故的发生。定期对员工进行安全常识和操作技能的培训,提高全员的整体安全素质,保障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
(五)措施要到位。
牢牢把握“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做好预防和防范措施,严格遵守各种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安全检查要做到:“定期查、不定期抽查和复查”相结合,并做到三及时:“及时检查、及时发现、及时整改”,改变原来的“事后处理”变为“事先控制”,达到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目的,把各种隐患和危险消灭在萌芽之中。
(六)重视激励作用。
伟大的马克思曾经说过:人们追求的一切,都同他们利益有关。职工工作积极性的调动,要求管理者深入理解职工的内在需求,并予以满足,从而刺激工作热情、激发创造力。因此,在企业安全管理中引入多种激励机制,成为安全管理文化现代化所要求的重要方向。
目前,多数企业安全管理采取的是负激励即违章罚款,虽然有激励效用,但不免单一,且容易使人感觉安全生产很“冷”。因此,企业要注意多运用正激励,一方面可以在各层次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基础上,对完成情况好的集体和个人进行物质奖励,数额必须大;另一方面,可以评选安全标兵,从管理层到基层都要有代表,满足个人的荣誉感。
我国的企业管理研究中,很多人也对激励手段的作用和做法作了探讨,并提出了“形象激励”、“内在激励”、“荣誉激励”等方式和方法,各企业可以根据实际,酌情选择。
四、安全管理方式
在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精神力量起着极大的作用。其中,人的感情因素深深地渗透到行为中,影响着行为目标、行为方式等多方面。在单位内部,要把情感融入安全管理,每一名员工都拥有自己的情感世界,安全管理者只有深入了解、沟通和激发员工的内心情感,才能在管理工作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要经常关心员工的思想状况,进行感情交流,代表员工利益,表达员工心声,使大家在思想上“人人讲安全,人人重视安全”,消除在安全管理工作中员工的抵触情绪,从而形成整体的安全意识,给安全管理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企业搞安全管理,不能图一时之快,逞一时之强,必须从根本出发,根据单位特点,循序渐进,逐步形成自己的安全管理文化,增强全体职工的凝聚力,使其劲往一处使,在和睦的氛围中实现安全生产,杜绝各类事故的发生。
现代安全管理的另一重要特征,是应当强调系统的安全管理。这就要从某一组织的整体出发,把管理重点放在整体效应上,实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安全管理,实行全员安全宣传教育,使组织达到最佳安全状态。
五、安全管理
(一)把全员吸纳入安全管理。
要保障安全必须坚持群众路线,形成“安全工作,人人有责”的共识,切实做到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在充分发挥专业安全管理人员骨干作用的同时,吸引全体员工参加安全管理,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员工的安全工作积极性。安全工作责任制为全员参加安全管理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还应当实行动员和组织广大员工参加安全管理的新形式,如安全目标管理等。
(二)把安全管理贯穿到始终。
系统安全的基本原则是,从一个新系统的规划、设计阶段起,就要开始安全工作,并且要一直贯穿于整个系统寿命期间内,直到报废为止。在特定组织实施管理活动的全过程中都要进行安全管理,检查、监测、识别、评价并控制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
(三)实行全方位安全管理。
任何有人的活动的地方,都会存在不安全因素,都有发生伤亡事故的危险性。因此,人们在生产生活的同时,都要考虑其安全问题,进行安全管理。安全管理不仅是专业安全管理部门的事情,必须党、政、工、团等各部门齐抓共管。一丝不苟,严格要求,从而确保安全规章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随着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加速了安全管理信息的处理,使安全管理由定性逐渐走向定量,先进管理经验和方法得以迅速推广。各种安全监控,安全防范技术设备的使用成为现代安全管理的重要特征之一。
实行安全目标管理,目标管理可以应用于安全管理方面,称之为安全目标管理。它是特定组织确定在一定时期内应该达到的安全总目标,分解展开、落实措施、严格考核,通过组织内部自我控制达到安全目的的一种安全管理方法。它以特定组织总的安全管理目标为基础,逐级向下分解,使各级安全目标明确、具体,各方面关系协调、融洽,把全体成员都科学地组织在目标体系之内,使每个人都明确自己在目标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通过每个人的积极努力来实现特定组织的安全目标。
制定安全管理目标要有广大员工参与,领导与群众共同商定切实可行的工作目标。安全目标要具体,根据实际情况可以设置若干个,例如事故发生率指标,伤害严重度指标,事故损失指标或安全技术措施项目完成率等。但是,目标不宜太多,以免力量过于分散。应将重点工作首先列入目标,并将各项目标按其重要性分成等级或序列。各项目标应能数量化,以便考核和衡量。
安全目标管理可以发挥每个人的力量,提高整个组织的安全工作管理绩效;可以增强管理组织的应变能力;可以提高各级管理人员的领导能力;可以促进组织内成员素质的提高;可以促进组织自身的长远发展。
(四)安全管理需要有完整的管理体系。
摘要安全管理工作十分重要,如何应用科学管理方式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作,如果这项工作做不好,势必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传统的安全管理方式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我们需要研究探索应用科学的管理方式提高安全管理水平.传统安全管理以往安全管理工作大多数采用传统安全管理,与现代科学化管理方法相比存在明显不足.传统安全管理的着眼点主要放在系统运行阶段,一般是事故发生了,调查事故发生的原因,根据调查结果修正系统,这种模式称为事后处理模式.由于存在许多弊端,致使事故不断发生.而科学化管理工作着眼点是预先对危险进行识别,分析和控制,变事故处理为事先控制预防为主,关口前移防患与未然.因此,从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看,现代化科学管理取代传统管理已是事在必行,现代社会要求必须从传统安全管理向科学化管理转变.
安全,是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永恒主题,同时,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和秩序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要使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发展,就必须更加重视安全工作,使安全工作真正成为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的重要力量。
当前,国家经贸委安全生产局已明确了将重大危险源和重大隐患的普查、辨识、评价、监控与预警列为全国安全生产工作中心任务之一,国家加强了用行政、经济和科技三种手段结合起来对重大危险源和重大隐患辨识与监控的力度。而对于在用的企业装置和设施来说,则必须对危险源和隐患实施辨识、跟踪、检测、评价、监控和预警。对重大危险源和隐患的安全监控近年来越来越被各级领导重视而提上安全管理工作的议事日程。而重视对危险源和隐患进行监控预警,就应采用高新技术手段实施各种监控预警措施,变事故处理为事故预防本文转载自本资料权属文秘站网,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文秘站网更多资料本资料权属文秘站网,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文秘站网更多资料随时发现隐患,随时进行排除,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牢牢掌握安全管理的主动权,从而把安全管理工作的水平提高到一个新层次。
中转站是采油队的“心脏”,如何确保中转站安全平稳地运行,是摆在每个员工面前的一个课题。南六六中转站经过21年的运行,根据在工作实践中的探索和尝试,总结经验,得出风险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即人、设备和环境。
我们首选对人的风险因素进行了认真分析。一是中转站人员多,技术素质参差不齐,出现故障后,个别员工不能及时处理;二是一些员工责任心不强,交班时走马观花,敷衍了事,对已存在的事故隐患不能及时发现;三是个别员工对交接班时该交接什么,交接点项等不清楚。由于交接班不清,出现故障后,分不清责任,相互推卸责任现象时有发生;是在巡检问题中,因每个人的技能和经验不同,巡检标准质量就会有所差异。这些问题是我站的“人”的风险。其次,是所处环境的风险等级不明确。再就是设备,我站是个老站,部分设备陈旧老化,给生产和管理带来一定难度。
为此,我们针对不同风险源点,分层次、分阶段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和整改措施,通过将各项工作做细做精,实现安全的有效性、长效性管理。
一、突出人本管理,强化基础,规范制度
为了能够使交接班规范化及在巡检过程中将所有的机泵设备和仪表都检查到位并达到标准统一,制定了中转站交接班规范脚本,并自己录像,编辑了长达二十多分钟的《中转站交接班规范及事故预想》的声像教学片,制作成光盘。员工通过观看学习,在交接班时知道应该交接什么,交接时应注意哪些事项,对出现的故障知道该如何处理。另外,由于在运行过程中,为保证液面平稳而进行的调整,阀门的调节情况、仪表的运行情况都直接影响到下一班的管理质量,因此在原有制度的基础上,又制定了“九不交接”,即:劳动防护不到位,不交接;上下班人员不在场,不交接;上班遗留问题交待不清,不交接;点项检查不全,不交接;物品摆放不规范,不交接;值班数据、记录填写不全,不交接;岗位卫生不合格,不交接;消防设备不齐全,不交接;交接班未签字,不交接。通过制定“九不交接”制度,明确了各班的责任和权利,使每名员工都能按标准进行交接,从而确保了交接班质量。经过几个月的实施,全站员工一致认为:虽然交接班工作有些麻烦,但岗位员工责任清、问题明。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的同时,重在具体落实。首先从细节深入,营造浓厚的安全氛围,以安全文化做引导,强化安全教育。本着“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理念,引导员工围绕生产岗位的实际,强化遵章操作,学习岗位操作知识,讨论岗位存在的风险因素及消除风险的方法,开展以“我的身边无隐患”、“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等内容的演讲活动。其次是通过强化岗位练兵、岗位轮换制度及开展事故演练活动等,来努力提高员工技术素质,使每名员工心中有数,临阵不慌,关键时刻果断采取措施,提高了防控风险的能力。
二、探索实践,创新管理方法,制定有效的应急预警方案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重大工业事故未能得到有力遏制,国内发生的重大事故如:1993年深圳"815"事故,由于化学品泄漏引起混装物爆炸,造成高达2亿多元的经济损失。1997年北京东方化工厂"627"事故,由于储罐泄漏引起爆炸,死亡8人,燃烧区域达6万多平方米。1998年3月西安市发生的液化 石油气罐区特大燃爆伤亡灾难性事故等。国外发生的如:1991年法国巴黎的大型油库因泄漏发生燃爆事故,造成9名消防队员丧生。1996年巴西圣保罗液化天然气泄漏引起强烈爆炸,造成了至少39人死亡、近500人受伤。我们江苏省也曾发生了1993年金陵石化南京炼油厂火灾事故、1997年扬子石化燃爆伤亡事故等重大事故。
事故或灾害的发生都是由危险源或隐患导致或引发的。人们常常提到的危险源和隐患其含意并不完全相同。危险源是某种危险的根源,一般是指客观存在着某种可能导致发生事故、伤害、损失等事故后果的有关危险物质或能量,并且其数量超过了临界值。这些往往是事故或灾害的基础原因或间接原因。而隐患则是隐藏着的祸患,一般是指存在着某种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以及管理上的缺陷。这些往往是发生事故或灾害的直接原因。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生产的规模、自动化程度、材料与工艺的革新都导致危险源和隐患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导致事故模式不断翻新,导致灾害规模不断扩大,事故灾难性后果日益严重,因此,对各种事故所采取预防措施的有效性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安全技术在其中就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事故不可能杜绝,安全技术的发展也永无止境。"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就是人类生产活动中事故与安全的形象写照。
实践已经证明:任何事故或灾害的发生都有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在其酝酿伊始直至临界状态呈现,都有端倪可察、朕兆可寻。这’端倪’与’朕兆’便是危险源的安全状态信息,在这些信息中,大多数是可观测的,有些还是可控的。
中转站作为集油、气、电一体的高危场所,每个部位有其不同功能和风险,且项项部位紧紧相连。如何在管理中建立一套符合实际的方法,使员工对中转站既能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和了解,又能容易掌握个部位的标准,对相应的预案做到心中有数,还能规范员工行为,强化员工岗位责任心,使员工由他控变自控,从而形成由他律变自律的安全文化,在这样一种安全文化氛围中,通过提高责任意识、工作质量意识、执行规范意识来确保安全生产。为此,中转站作为一个由若干干部组成并且各部位之间都有连续性的系统,将每一个部位或环节都按质量执行标准去管理;将每一个部位都根据其容易出现的隐患相应地制定削减预案;将每一个部位都要按其风险类型不同,划分警示级别;将每一个部位巡查情况要有时间监控,每检查完一个部位,应知道下一个关联本资料权属文秘站网,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文秘站网更多资料部位。只有做到以上这些,才会提高员工安全预控能力,促进中转站安全平稳地运行。
根据以上综述,我们结合以前制定的《中转站交接班规范及事故预想》制定了《点项风险控制法》即:站内泵房、罐区的所有设备、仪表等检查部位分为26项检查内容、145个检查点,根据不同部位,明确了不同的风险等级。每一个检查部位都含有若干个检查点和相关的检查标准和事故预案,对于每个检查点,我们都制定了相应的检查细则和标准,要求每名员工在检查过程中都按统一标准进行检查。
另外,我们按《点项风险控制法》将各类事故处理步骤由经验转化成文字,进行文本化管理,并制作了HSE点项检查牌,见(图1)做到“五确定”即:检查时间确定,检查点确定、检查标准内容确定、风险等级确定、事故削减措施确定。使每一个点上都有相关的事故预想和削减措施,让措施从书本上走下来,落到现场,做到出现故障后,在每一个点上都能找到处理办法,从而提高了处理故障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于此同时,还通过应用新技术安装了巡检器,确定巡检时间,对岗位人员实行全方位监控,并见到了明显效果。见(图2)
一是安全预控能力增强了。员工在日常管理中,更加注重识别安全隐患,消除安全隐患,保证了平稳外输。
二是检查程序清晰了。无论主岗副岗,技能强弱,还是新上岗的员工,都能很清楚地按程序巡检。
三是设备标准掌握清楚了。无论巡检到哪个部位,应该掌握的标准都能一目了然,达到了过去的死记硬背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四是管理规范有序了。日常规范有标准、有内容,促使员工在规范的约束下不断提高自身的行为标准。
五是自我提高技能意识增强了。员工消除了“副岗靠主岗,大事小事找站长”的依赖思想,不断提高技能。
六是责任心增强了。比原来更及时更按时间检查,自觉地做到巡检细致,操作准确无误。
20__年9月10日,夜班在排污时总是出现抽空现象,在处理过程中排队了盘根漏气和闸板脱落的可能性,估计管线可能有堵塞的地方,但是又不敢断定,这时他们按点项牌上的处理方法得到了确定,及时快速地解决了问题。
通过《点项风险控制法》的实施,较好地解决了多年来在安全管理上容易忽略的检查不认真,检查不到位,操作不规范、事故预案不清晰,事故处理不灵敏、把习惯当经验、把违章当技巧等关键问题。无论新上岗员工还是原来的员工都比以前更加注重技能的提高和良好作风的养成。目前全站有5名副岗都能单独顶起主岗岗位。
三、突出隐患治理,确保安全平稳生产
安全生产所涉及的危险源或隐患属于人造系统,所发生的各种事故都有其特定的内在规律,设备运行状况,直接关系到整个泵站的安全平稳生产。南六六站在日常管理中把设备保养,隐患治理作为重点工作。南六六站1#、2#外输泵排量不够,只剩下3#外输泵一台运转,我们严格执行相应的风险削减措施,定期对1#和2#外输泵试运,在试运的同时,加密对3#外输泵的检查和保养,在领导与各部门的协调下,及时更换了2#外输泵。
全站人员坚持小问题不过班,大故障不过夜的工作态度,利用三个多月的时间对全站的设备进行了重新防腐,防腐管线200余米,设备阀门180余部,维修渗漏松动40余处,同时,坚持每周对设备自查与保养,队里每个月进行一次月度设备检查,对岗位员工所负责的设备水平低于90分的要进行考核,保证了站内台台设备有人管,项项工作有人做,有效地杜绝了事故的发生。
关键词:企业文化建设科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不断地实践和摸索当中,逐步形成的全体员工所认同和遵守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念,包括经营作风、企业精神、道德规范、发展目标等的总和。从本质上来看,企业文化是企业的剂,将员工紧紧地凝聚在了一起;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精神支柱,支撑着企业的运作和管理。因此,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元气,是企业竞争力的活力之根和动力之源,其在本质上所反映的则是企业生产力成果的进步程度。
一、企业文化的地位与作用
(一)企业文化建设可以为企业提供精神支柱。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取胜,保持可持续健康发展,同样需要具备顽强拼搏、不懈奋斗的精神。有了这种现代企业精神,才能将企业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全体员工的心紧紧连在一起,让他们尽最大努力,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为企业创造最大价值。有了这种现代企业精神,才能让企业在遭遇国际金融危机等重大困难情况下不致被击倒;才能让企业抓住发展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这种现代企业精神集中体现为企业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讲,建设企业文化,可以为企业提供精神支柱。
(二)企业文化建设可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所具有的不可交易和不可模仿的独特的优势因素,是企业竞争中最具有长远和决定性影响的内在因素。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具有以下特征: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关键技术、真实稳健的财务状况、内外一致的企业形象、真实诚信的服务态度、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公平公正善待员工、鼓励员工开拓创新的激励机制等。为此,企业应当重视和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
(三)企业文化建设可以为内部控制有效性提供有力保证。企业文化是企业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的重要基础。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抓手,表现形式往往是系列规章制度及其落实。这些规章制度连同其他管理规范,甚至包括企业的发展目标和战略规划,要真正落实到位,都必须努力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规章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
二、 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认识不到位,作用不明显。大多数企业还未能将企业文化摆在一个正确位置,提上议事日程。一些民营企业老板过分看重利润,把精力都放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上,忽视了企业文化的作用。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想,从长远来看,势必造成老板与员工之间的关系淡漠,企业的人文环境日渐恶化,员工的积极性难以充分发挥,最终将阻碍企业的发展。由于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大多处在创业和发展阶段,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尚有一定距离,因此,民营企业家的素质对企业的兴衰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内容单一,流于形式。企业文化有其丰富的内涵,全面正确地理解它并与本企业的生产经营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具有自己特色、切实可行的企业文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从客观来看,大多数私营企业文化建设只能说是初见端倪,并未得到企业文化之精髓。如有的企业以为,把企业精神写成条文挂在墙上就是在建设企业文化,有的以为企业文化的根本就是搞好企业的文体活动,等等。这对企业文化建设来说只能算是一种肤浅的理解,而且极容易演变成一种形式化的东西。
(三)自发形成,缺乏引导。随着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如何在这一领域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早已引起党和政府的重视。企业文化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却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主要是由于党和政府对如何在私营企业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尚处于摸索阶段,对私营企业文化建设缺乏明确具体的指导,以至于私营企业文化建设基本上处于自发形成、自我发展的状态中。这对引导私营企业坚持先进的文化方向显然是不利的。
(四)员工参与不够,认同感不强。从目前企业文化建设人员参与情况看,大多是部门行为。一般员工只是被动接受和遵循,因而很难调动他们的参与积极性和广泛的认同感。企业文化建设本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企业全体成员的共同关心和呵护。员工应当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既是企业文化的实践者,也是企业文化的受益者。企业文化其实就是通过维护员工的利益,从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唤起员工爱岗敬业、爱厂如家的理念,提高员工的忠诚度和归属感,发挥其首创精神,从而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三、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措施与建议
(一)提高企业家素质,引领企业文化建设的航标
企业家不仅是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的塑造者、推动者和模范实践者,也是企业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任务就是要设计或塑造科学的企业价值观,培育新精神,把文化融入企业,并始终不渝和满怀激情地向员工宣传,尽可能的利用与成员的每次接触来表达和强化这种价值观念,使员工接受企业文化,把自身价值的体现与企业目标的实现相结合。这就需要民营企业家努力学习企业管理相关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把自己塑造成为真正的具有渊博知识、辨证思维、敏锐洞察力的企业家。只有如此,企业家才能以高远的战略眼光,引导和创造一种文化,推动企业文化的构建、强化和变革。
(二)加强党建工作,奠定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
企业党建工作是企业现代化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实行科学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一要注重结合。坚持把企业文化建设与加强和改进企业党建工作密切结合起来,把员工主动参与和教育引导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和发掘企业党建尤其是思想政治工作的资源和优势,发挥工会、共青团等组织的作用,充分调动企业的各方面积极性,形成对民营企业党建工作齐抓共管、职责明确、覆盖全面的工作格局,促进党建工作真正有效地溶入到生产经营管理之中。二要创造条件。民营企业各种组织要在企业创造良好的交流平台,为员工参与企业文化建设创造轻松自由的环境。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员工的思想动态,适时地反馈给企业的经营者,配合企业的经营者谋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思路。从而教育员工遵守社会公德,注重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营造共同的环境,形成祥和、温馨的工作、生活氛围。
(三)坚持以人为本,把握企业文化的真谛
企业不是一个单纯赢利性的组织,而是一个人们实现自我价值,寻求精神家园的社会机构;员工不仅是企业发展资产或财富的“经济人”,而且还是具有多方面需求和发展能力的“文化人”。因此,企业应坚持以人本管理为核心,以促进发展为宗旨,以诚信经营为基石,以学习创新为动力。采取多种形式,把提高员工的文化业务素质、丰富文化生活看成是企业经营的基础,使企业的发展目标变为员工的自觉行动。同时,要关心员工的物质生活和精神追求,全面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把员工个人成长与企业发展结合起来,形成在共同价值观基础上的利益共同体和事业共同体,企业才有凝聚力,才有发展后劲。
(四)注重量体裁衣,重点打造核心文化品牌
在市场竞争中,企业无不重视其产品或劳务品牌的建设。打造以主业为核心的品牌,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企业应当将核心价值观贯穿于自主创新、产品质量、生产安全、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方面的文化建设中,着力打造源于主业且能够让消费者长久认可、在国内外市场上彰显强大竞争优势的品牌。
秉承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一种内涵深刻、境界高远的管理模式,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深入贯彻这一理念,在管理工作中处处体现这一理念。学员队管理的核心是学员,工作的重心是育人,管理的过程就是全面秉承以人为本理念,不断激励和满足学员健康积极向上的追求,发挥其内在潜能,最终目的是为了学员的全面发展。在管理中如果不能正确理解以人为本理念所蕴含的精神实质,不但不能正规各项管理秩序,实施科学管理,反而会造成各种秩序的混乱。
一、避免产生“四种误读”
(一)把以人为本异化为“以个人为中心”为本。以人为本理念中所指的“人”是具有丰富内容和多重规定性概念的人。就学员队来说,既是学员的个体,又是学员的群体,是个体与群体的统一。实施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大多数人的利益和调动大多数人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绝非仅仅是为了满足少数人的利益。那种认为“个人的需要得到满足了”就是管理中实施以人为本了的狭隘想法,没有认识到个人所需要的尊重和自由是建立在维护学员队整体利益基础之上的。那种在管理工作中过度强调满足个人需求是对以人为本精神实质的曲解,会导致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相抵触,与单位的长远发展是相违背的。
(二)把以人为本异化为“以满足人情需要”为本。在学员队管理中提倡以人为本的理念,是从关注其整体发展出发,尊重每一位学员的主人翁地位,充分发挥学员的主体作用,在各项工作中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如果把以人为本理念理解为毫无原则的“以人情”为本,就是背离了以人为本精神所蕴含的科学理念,就会陷入那种只看人情而忽略规章制度的混乱状态,会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给学员队各项建设带来很多危害,直接导致许多问题和矛盾的出现,进而引发多种安全问题的发生。这样的以人为本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是在管理工作中必须杜绝的。
(三)把以人为本异化为“以满足人的需要”为本。在管理中所倡导的以人为本,是在坚持条令条例和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的基础上所实施的科学管理,是一种管理理念的创新,是管理正规化的一种体现,是解决管理中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矛盾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开展的所有管理工作都与现行各种规章制度“不相悖”,反而是为了在管理中更好的坚持和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如果把以人为本理解为在管理工作中毫无原则的“以满足人在突破各项规章制度之外的需要”为本,为满足个人需要而不惜损害集体利益,会直接造成管理中的各种混乱现象的出现,给管理工作带来很大难度,进而使部队缺乏凝聚力和丧失团结奋进意识,直接影响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
(四)把以人为本异化为“以包容人的错误”为本。在学员队管理中所倡导的以人为本是在各项管理制度中实行人性化措施,实现管理与人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避免“死板管理”的出现。在各项管理工作中全面树立“管理是为全体服务”的理念,管理的目的是为了给广大学员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训练环境,以有序的管理促进学员队各项建设的不断发展。如果把以人为本误解为“以包容人的部分错误”为本,把犯错误不处理理解为正常的事情,这样的以人为本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不但实现不了管理的最终目的,相反还会导致各种管理秩序的混乱,会导致对那些自身要求严、遵章守纪好的广大官兵的不公平现象的出现,进而造成各种违纪现象的增多。
二、努力培养“四种意识”
(一)主人翁意识。教育学员要充分认识到自己是学员队的主人,应积极投身提高能力素质的各项学习活动中去。树立“队兴我荣,队衰我耻”忧患意识,牢固树立“主人翁”的责任感。
(二)集体意识。教育学员要正确处理好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充分认识到个人是集体中的一分子,只有在集体利益得到满足的基础上,个人要求才能得以实现。以院校即将进行的新一轮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契机,团结互助,群策群力,做好应对改革和提高自身能力素质的各项准备工作。
(三)竞争意识。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学员完成学业要达到的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所学专业与部队需要的结合将会更加紧密。在这种要求下,在院校学习期间的各种考核将会不断增多,只有在管理工作中不断培养学员树立竞争意识才能在考核中取得较好成绩,以顺利完成学业,免遭“淘汰”。
(四)服从意识。服从命令、听从指挥是军人最基本的素养也是军人的天职,在各项管理工作中要明确保持军令政令畅通的必要性和严肃性,正确引导大家区分自由与自由主义的本质界限。教育大家正确理解服从的内涵——从形式上是上级对下级的绝对权威,实质上是集中统一、协调一致和同心协力,这是迅速遂行和完成各项任务的前提和基础。
三、严格遵守“三个原则“
(一)坚持公平原则。能否在坚持各项规章制度的管理中坚持公平原则,是关系管理工作能否正常开展和直接影响管理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只有在各项管理中做到一视同仁、不偏不倚,才能充分调动大家支持管理工作的积极性,从而有针对性的做好管理工作。
(二)严格奖惩原则。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是维护法律神圣性的一种体现,也是维护法律尊严的一种必备手段。在贯彻以人为本实施的各项管理工作中同样要如此,也要按章办事,对违反规章制度的同志也要按照规章制度进行严肃处理,决不姑息纵容,真正正规各项管理秩序,落实各项管理要求。
(三)动用真情原则。中国有句老话:“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一脉相承的父子、兄弟骨肉连心、情浓于血,因而用真情管理永远是凝聚人心的一杆大旗。学员队管理者在各项工作中要能够团结一致去“打虎”和“上阵”,把全体学员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真正发挥集体的巨大力量,共同做好以学习为中心的各项工作。因此管理者就必须把真情运用到各项管理工作中去,用真情团结全体学员,做好本职工作,顺利完成学业。
四、切实创造“两种环境”
一、过程及过程方法
2000版ISO9001国际标准提出要按过程对组织实施管理,所谓过程是指“任何使用资源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活动或一组活动可视为一个过程”。
为了使组织有效的运行,必须识别和管理组织内部许多相互联系的过程。通常,一个过程的输出将直接形成下一个过程的输入。系统识别和管理组织内所使用的过程,特别是这些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称为“过程方法”。过程方法的优点是对过程系统中单个过程的联系以及过程的组合和相互作用进行连续控制。主要目的是满足顾客要求,以实现顾客满意。
二、以过程为基础的质量管理体系模式
2000版ISO9001标准要求一个组织必须应用过程方法来管理。该标准为使大家易于理解这一基本概念,用以过程为基础的质量管理体系模式图,清晰地表明质量管理体系的组成,以及组织质量管理体系与顾客和其他相关方之间的关系(见图1)。
三、以过程为基础的质量管理体系模式实质就是PDCA循环
(一)PDCA循环的4个阶段及3个特点
全面质量管理采用一套科学的、合乎认识论的办事程序,即PDCA循环法。PDCA由英文的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几个词的第一个字母组成,它反映了质量管理必须遵循的4个阶段,也是有效搞好全面质量管理,必须遵循的科学工作程序。
1.PDCA循环的4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计划阶段:即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用户的要求确定组织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以及实现方针、目标的具体措施和方法;第二阶段为执行阶段:即要按照所制定的计划和措施去实施;第三阶段为检查阶段:即对照计划,检查执行的情况和效果,及时发现和总结措施过程中的经验和问题;第四阶段为处理阶段:即根据检查的结果采取纠正措施,巩固成绩,吸取教训,防止其再发生,对于没有解决的问题,转入下一个PDCA循环。
2.PDCA循环的3个特点
①大环套小环,互相促进
PDCA循环不仅适用于整个组织,而且也适用于组织下设的各级部门以至个人。根据组织总的方针、目标,各级部门及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分解目标和自己的PDCA循环。这样就形成了大环套小环,小环里面又套有更小环的情况。整个组织就是一个大的PDCA循环,各级部门又有各自的PDCA循环,依次又有更小的PDCA循环,具体落实到每一个人。上一级PDCA循环是下一级PDCA循环的依据,下一级PDCA循环又是上一级PDCA循环的贯彻落实和具体化。通过循环把组织各级部门、各项工作、各级人员有机地联系起来,彼此协同,互相促进(见图2)。
②不断上台阶
4个阶段要周而复始地循环,而每一次循环都有新的内容和目标,每一次循环都把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形成标准,失败的教训也要形成标准,以后不允许这样做,因而就会前进一步、解决一批问题,质量水平就会有新的提高。就如上楼梯一样,每经过一次循环,就登上一级新台阶,这样一步一步地不断上升提高(见图3)。
③推动PDCA循环关键在于A阶段
总结处理阶段,就是总结经验,肯定成绩,纠正错误,提出新的问题继续下一次PDCA循环,这是PDCA循环之所以能上升、前进的关键。如果只有前三个阶段,没有将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纳入有关标准、制度和规定中,就不能巩固成绩、吸取教训,也就不能防止同类问题的再度发生。因此,推动PDCA循环,一定要抓好总结这个阶段。
(二)以过程为基础的质量管理体系模式所反映的PDCA循环
1.管理职责和资源管理过程属于计划(策划)阶段
在市场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组织的最高管理者根据用户和法律法规要求策划组织的质量方针目标和管理体系;策划组织的机构及各级部门的职责和权限;策划组织的内部沟通方式;策划组织的管理内容;策划组织所需要的人力资源及培训需求;策划为达到产品符合要求组织所需的基础设施及工作环境的管理。
2.产品实现过程属于执行阶段
任何一个组织存在的意义在于它的产品实现,产品包括服务、软件、硬件、流程性材料,只有生产对社会有意义的产品,组织才有它存在的价值。组织需要按策划阶段的总体策划去具体执行、实施。具体包括产品实现的策划与实施;与顾客有关过程的策划与实施;设计和开发的策划与实施;采购的策划与实施;生产和服务提供的策划与实施。
3.测量、分析过程属于检查阶段
ISO9001标准要求任何一个组织都应对它的顾客进行满意度调查,这是它最重要和最首要的检查方面;其次是一个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按ISO9001标准要求对实际运转情况的集中检查即内部审核;再次是对组织日常工作的过程监视和测量及产品的监视和测量;最后是对不合格品控制情况的检查。为了及时发现问题,总结实施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在进行检查的同时要进行相关的分析。
4.改进过程属于处理阶段
根据检查及分析的结果,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采取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防止其再发生,对于没有解决的问题,转入下一个PDCA循环。
【关键词】统计工作;科学管理;信息化;咨询化;监督化
在我们的工作中,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单位管理体制、经营方式、组织形式、运行机制等,而统计的重要性往往被单位管理者所忽视。单位管理体制、经营方式、组织形式、运行机制的有效与否,对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意义。但假如没有科学的统计依据,从本身而言,各项管理就如空中楼阁,虚而不实,管理过程中就不能很好地找到切入点。因此,强化统计管理,无论是对单位的经营,还是对政府的宏观调控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统计工作滞后于工作发展需要的表现
我们在调查研究和统计执法检查工作中发现,统计基础工作明显减弱。一是统计工作得不到单位领导重视,认为统计只不过是数据的加加减减或汇总,填几张报表完事,把统计工作简单化。重会计而轻统计的现象普遍存在,认为会计核算、收支把关重要,是为“我”所用,统计工作主要是为上级统计部门所用。因此,统计员兼职多,专职的少,且变动频繁,在单位改革、重组、调整中,统计机构和统计岗位也被首当其冲地撤销或合并,统计人员精简的较多;二是统计台帐和原始记录越来越不健全,填报统计指标的随意性加大,统计数据质量下降,统计报表由财会人员或其他部门的人员代填代报,一些统计指标也难以准确按照统计制度的具体要求来计算填报。三是统计人员的素质普遍不高。多数单位统计人员为兼职,以会计或其它工作为主,统计工作为辅。这些人员或学历较低,素质较差,或因事业心不足责任感不强,因此对统计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就远不及专职人员,也没有多少自觉性挤出时间去学习统计理论,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有的只懂会计知识而不懂统计知识和统计业务,有的既不懂会计又不懂统计,只是被动应付填几张报表而已。实际工作中,往往凭经验或运用不正确、不恰当的统计方法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汇总和加工,造成统计数据的差错、失误,很少甚至不向单位领导及有关部门适时提供针对本单位经营管理所需要的简单有效的内部统计资料,更谈不上进行统计调查、分析与预测,提供统计咨询,实行统计监督。
由于统计工作存在诸多问题,所以统计对单位管理者决策的参考作用就有所减弱,或者说就没有发挥过太大的作用。
二、统计工作的意义与作用
针对以上这些问题与认识,我们有必要明确,对单位来说,统计工作是通过搜集、汇总、计算统计数据来反映事物的面貌与发展规律。统计信息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数量性。即通过数字揭示事物在特定时间特定方面的数量特征,帮助我们对事物进行定量乃至定性分析,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二是综合性。世间一切事物都具有普遍联系。统计信息从整体上看,涉及国民经济各个行业,社会、文化、科技各个领域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也涉及宏观与微观的各个领域和环节。利用统计信息,不仅可以对事物本身进行定量定性分析,而且可以对不同事物进行有联系的综合性分析,既可横向对比,也可总结历史预测未来。
三、依靠科学管理,加强单位统计工作
单位统计工作是对单位实行科学管理,监督整个单位活动的重要手段,是单位制定政策和计划的主要依据。当前,随着现代单位制度的建立和现代化管理的发展,我们必须加强统计队伍建设,提高统计人员素质,进一步改进工作方法,健全统计法制,依靠科学管理,形成一套合理有效的统计管理模式,真正体现统计的“信息”、“咨询”、“监督”三大职能。
1.明确统计的岗位和职能。如果单位从精简机构提高效率的目的出发,不设独立的统计机构,那么也应在其他机构中设立综合统计岗位,明确其职能,并使其保持相对独立性。应该在各部门的工作职责中明确相应的统计责任,要求其按统一确定的口径、范围及时间提供相应的统计资料及分析报告。综合统计岗位应具有以下职能:设计并制定本单位的统计指标体系及统计信息的报送要求,把政府统计部门、单位主管部门的要求同本单位的实际相结合,提出完整的指标体系并分解到各个部门、单位,明确其报送或提供的时间、内容及方式,明确各部门的统计责任。
2.收集、审核、汇总、提供各种统计信息。一是要对应由综合统计部门负责且由各级单位层层上报的信息进行审核,而后加以汇总;二是要收集审核本单位其他职能部门负责汇总的信息;三是要搜集分析本单位以外,但对单位有参考价值的各种统计信息。在此基础上,该部门一方面应完成各种统计报表的对外报送任务,另一方面应负责向本单位领导和各有关部门提供其所需的统计信息。
3.利用各种统计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一是利用某一种信息进行简单分析;二是利用多方面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三是利用各种统计信息对单位在某一方面或多方面的发展前景进行预测。
4.将统计信息自下而上的单向运行变为上下左右之间的多向运行。这种信息运行方式应该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各种基础信息由各职能部门间运行,满足各职能部门的汇(下转第44页)(上接第38页)总需要;二是各职能部门的专项信息向综合统计部门横向运行,满足其综合对比及分析研究的需要;三是经过加工、分析的各种综合信息由综合统计部门向单位领导、各职能部门及基层单位多向运行,分别满足其管理决策、研究问题和了解情况的需要,促进单位管理与决策水平的提高。
5.建立健全单位统计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方式。利用各种统计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一是利用某一种信息进行简单分析,二是科学设置和完善指标体系,规范单位统计工作,使统计资料实现为单位与为统计部门所用有机结合。在具体设置和完善指标体系时,应当遵循以下原则,既满足国家宏观的要求,也要满足单位微观的要求。
6.以科技为手段,加快统计信息网络建设,强化单位统计信息决策功能。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网络时代已经进入到各行各业,并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单位统计应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的优势,建立健全统计信息网络,实现主要统计数据的及时更新,加快单位统计信息网络与部门统计网络的连接,这就要求单位统计信息系统必须做到规范、统一。
【关键词】 档案管理;科学化;路径
档案管理一般是我国政府相关行政单位或是事业单位所需要进行的日常工作。档案数据信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相关领导者在做一些决策时,提供历史事实资料作为参考依据。但是,由于以往所采取的档案管理方式存在很多的漏洞,使得很多档案数据信息欠缺真实性和有效性。因此,为了提高档案管理的质量,增加档案数据信息的真实性,应提高其科学化的管理技术水平。本文就针对档案管理的内容和提高档案管理的科学化水平进行阐述。
一、档案管理的基本内容
档案管理的具体内容是对档案的各种信息进行管理,并为人们在开展各项业务时提供有效的数据业务,是一种具有较强服务性质的工作,也是判断企业档案管理是否有效完成的重要标准。[1]而科学化的档案管理是通过采用科学的手段和理论,使相关工作人员在进行档案管理工作时更加规范,能够有效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
档案信息是企业当中十分重要的信息,具有一定的机密性。所以,进行管理工作的人员不仅要具有很强的专业素质,还需要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使企业档案信息能够不外泄。企业领导者还应该重视对档案的管理,并加强相关的管理工作,当在开展管理工作的过程中遇到阻碍时,能够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2]
企业设立档案管理部门进行档案管理工作最重要的目的是给企业提供信息服务。工作人员在对档案信息进行分类、归档时,为了能够更好的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需要提高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二、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的基本内涵
对于档案的管理是一项涉及内容较多、领域较广的工作,随着社会的发展向智能化进行转变,档案管理也应该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开始进行智能化建设。档案管理模式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促进了其发展,但是由于受到很多外界因素的影响,其本身还存在众多问题。[3]所以,为了保障档案管理在社会当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提高其科学化的管理技术水平是十分重要的。
基于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出现了众多不同的媒体产品,这些产品不仅能够给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极大的方便,还顺应了社会的发展。然而,现行的档案管理方式却出现了与社会发展相脱轨的现象,不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只有改变现有的管理模式,提高科学化的管理水平,才能够促进档案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变革。
三、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的路径选择
1、转变思想观念
企业若要提高档案管理水平,使其变得更加科学,这就需要相关管理人员改变其管理观念,并正确认识到以往管理理念当中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同时,管理人员还应该重视科学管理的重要性,树立起良好的工作理念。并认识到主观意识是影响管理水平的重要因素。
2、创新管理方式
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通常是将相关的档案信息资料进行搜集和整理,并形成文本资料,集中存放在档案存储柜当中,如果不发生调档等情况,基本上很少会再次翻阅这些档案资料。这种管理模式存在很多的问题和不足,不能够发挥出档案本身所具有的作用。[4]所以,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在以往管理模式上进行创新,建立一个能够满足现代化社会发展要求的管理模式,以增加档案信息的利用率,进一步实现相关档案信息的共享,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此外,档案信息资源不仅要具有庞大的数据信息,还需要使这些数据信息具有良好的质量,为人们所提供的信息都是真实有效的。
3、建设现代化的管理系统
现代化管理系统的建设需要企业投入一定的硬件和软件成本,并利用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以实现管理系统的现代化建设。当完成建设以后,能够有效提高工作人员的的工作效率,降低其工作强度。此外,档案的管理系统还需要引进自动化的管理技术,使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自动化的管理,从而降低工作人员进行管理工作的时间。
4、建设信息化的管理系统
政府对于一些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企业,应给予大力支持,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府需要为其提供足够的建设资金;二是企业单位需要加强内部管理系统的建设;三是企业单位应该充分利用相关的科学技术,发挥其重要的作用,以增加存储相关档案信息的空间。
5、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档案管理人员在档案管理过程中所具有的主体地位是不可被忽视的,其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的高低将对管理工作产生直接影响。在新时期的背景下,人们对于档案管理的要求更加严格,其所包含的内容不仅要十分丰富,还要具有一定的系统性,这便要求新时期的档案管理人员需要具备较高的综合能力和专业素质。因此,相关单位应加强对其管理人员的培养,除了要培养管理人员具有专业的能力和素质以外,还需要能够对现代化的管理技术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并能够熟练掌握和应用。[5]另外,管理人员还要会使用计算机,并能够掌握一些相关的专业技能,如数据库的建立等。只有综合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才能够促进档案管理技术的不断改革和发展,提高其科学化的管理技术水平。
6、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
在建立管理制度时需要有相应的管理责任制度作为保障,并结合档案管理工作时所具有的各种特征和需求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在开展档案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单位内部的相关领导者应根据每一个工作人员不同职责和能力分配相应工作内容和任务,然后由领导者指定的人员对其进行全程的管理。除了企业单位内部所建立相关管理制度以外,政府还应该根据档案管理的具体情况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用以指导档案管理工作,使相关管理人员能够严格遵守管理规范。企业所建立的管理制度只有综合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才能够使档案的管理顺利进行。
四、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档案管理模式也需要逐渐转向信息化模式,而科学化的管理正是管理信息化的良好体现。现阶段,由于档案管理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其所处的地位已经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与人们的生活建立起了紧密的联系。因此,为了能够发挥出其最大的效益,应以科学的理论体系为指导,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在此基础上对其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和改革,进一步提高档案管理的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1] 李建飞.论如何提升档案管理的科学化水平[J].办公室业务,2016.09.120.
[2] 孟祥富.更新档案管理理念实现档案管理科学化[J].中国职工教育,2013.20.124.
[3] 王法昌.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的策略探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5.23.45.
[4] 张福家.关于提高档案管理的科学化水平的思考[J].民营科技,2016.06.119.
[5] 郭淑霞.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的有效途径[J].现代经济信息,2012.01.20.
在我国档案事业中,档案管理是作为一项核心组成部分存在的,具有一定的繁琐性。个人乃至企业的良性发展,都离不开高质量的档案管理的支撑。为此,档案管理应引起各界的充分重视,而目前,探究科学的档案管理方法已经成为社会大众热切关注的问题之一。笔者对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的主要路径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希望能够对提升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起到一定帮助作用。
【关键词】
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提高;路径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工作效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在这种情况下,针对于档案管理工作,传统工作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提升的档案事业发展需求,为此,一定要用优化相关管理技术和从业人员专业素质的方式来强化档案管理工作质量,从而有效促进档案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并使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档案科学管理意识得到强化,以进一步提升工作质量。
一、提升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的意义
(一)能够使国家文化软实力得到提升。
档案的意义在于对个人乃至国家的基础建设进行准确的记录,体现了个人或国家的文明程度、精神文化和历史印记。因此,对档案管理科学化化水平的提升意味着深度完善并剖析个人乃至国家的发展过程以及历史原貌。由于档案工作固有的属性,使其具有一定的可靠性与真实性的特点,能够进一步提升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二)能够促进档案工作的长足发展。
未来的个人、企业乃至国家的发展都需要依托于档案管理工作,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我国的档案管理工作水平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但纵观未来的发展趋势,优化档案管理,并提升其科学化水平,使管理工作精益求精是每个工作团体都需要努力的方向和追求的目标。档案管理工作与档案事业是相互依存的,有效提升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能够促进档案事业的良性发展。
(三)能满足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作为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门,档案集中地反映了我国多样化的传统文化形式,包括经济、政治等多方面的优秀文化,档案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可信度和吸引力,既见证了历史文化,又对我国未来发展方向进行科学指引。基于此,只有对档案管理的科学化水平进行提升,才能够充分发挥档案的重要价值,这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巩固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能够进一步满足我国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二、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的重要策略
档案管理科学化对档案事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能够有效带动社会的发展。为此,提升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一定要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下面笔者将对其提升途径进行深入的分析。
(一)对档案管理工作进行准确的定位。
在一个企业的发展中,档案管理工作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档案管理工作开展的主要目的在于为查阅档案信息提供便利条件。档案管理从业人员的主要工作职能在于通过档案信息为企业提供相关服务。在这种情况下,相关从业人员一定要有意地培养服务意识,并对档案管理工作进行正确的定位,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
(二)遵循档案管理的科学发展理念。
对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的提升彰显了科学发展理念的有效落实。相关部门要不断强化服务意识,要具有超前意识、主动意识,并深入到社会调查研究中,这对于发挥档案信息资源的作用有着重要意义。此外,相关从业人员要不断强化自身的安全责任意识,对信息安全与公开的协调关系进行正确的处理,并自觉维护社会稳定、国家安全以及人民的合法权益。
(三)不断健全对档案管理相关制度。
目前,完善档案管理制度具有一定的迫切性,这也是新时代背景下各项工作的具体要求。为此,构建一个系统、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是每个团体、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的当前任务。企业领导和相关从业人员也要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进行重新认识,并对管理制度进行不断的健全,从而使从业人员的管理行为得到科学的规范,并促进了企业工作效率的提升。
(四)优化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虽然我国档案管理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就目前形势来看,档案管理任务仍任重道远,提升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是十分必要的。为此,企业应该加大对档案管理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培训的力度,并对其工作意识进行提升,最终实现其业务水平得到科学优化的目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档案管理作为我国企业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是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在现阶段的市场发展需求日益提升下,一定要重视档案管理的科学化发展,并准确地对其定位,不断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为人们提供更好的档案服务。
作者:刘晓瑛 单位:西安文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国兰.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的路径选择[J].山东社会科学,2011,(1):174-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