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4 09:28:2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农村经济管理专业就业方向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农村经济管理专业、“模块式”整体课程体系、“3+1”教学模式一、独立学院农村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
农村经济管理专业是农村管理、经济管理和财务管理积聚于一体的综合性较强的专业。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而又繁琐,涉及的问题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我国有少数公办一本学院与二本学院开设了农村经济管理专业,但其培养目标主要是定位于培养农村经济管理理论研究,不能解决农村实际问题;一部分高职高专近几年也进入农村经济管理方向人才的培养,其培养目标主要是解决农业生产技术问题,具有一定单向性,所以效果都不太明显;独立学院是由普通本科高校与社会力量合作举办的进行本科层次教育的高等教育机构,长期以来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自己的办学目标,所以适用于农村经济管理人才培养。
作为一名优秀的农村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必须具备以下知识与能力:
(1)能够领会国家相关的农村政策。农村经济管理者在开展经济管理过程中,会涉及许多国家相关的政策及法规,所以应全面掌握农村方面相关法律法规,如农村政策法规、农村环境保护、财政与金融(农村)等。
(2)具有一定的农业技术知识。作为一名合格的农村经济管理人才,除了应该掌握农村政策外,还应该能掌握农业种植技术、了解农作物特点等技术知识,能够及时解决一般的农业技术问题。做到上能写字做文章,下能指导种田插秧,提升农业的管理水平。
(3)必须具备经济管理知识。随着农村经济的大发展,多种经营业务的开展,优秀的农村经济管理人才还要能够掌握农村经济管理、财政与金融学、农业资源经济学、农村市场营销等相关知识,能充分开发利用本地资源,将本地资源产品加工推销,为农民增收创造机会,根本解决农民的生活水平。
(4)具有融资、财务管理等知识。农村经济管理人才,要能解决农村融资和财务管理问题,做到精打细算,开源节流,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农村经济、壮大农村的建设。
所以,独立学院农村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是“懂经济,善管理,会技术”的应用能力为主线的全能型复合人才。
二、独立学院建立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与能力的培养
独立学院农村经济管理专业应以“懂经济,善管理,会技术”人才培养目标为宗旨来构建的“模块式”整体课程体系、“技能化”专业课程体系和“梯进型”实践课程体系:
(1)建立“模块式”整体课程体系。
农村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可分为“三种类型、五大模块”, 即基本素质类、专业素质类和综合素质类。基本素质类由政治人文体育模块和基础知识及信息模块构成,主要课程有英语、计算机基础、农业信息、农业政策、就业和创业指导等课程。基本素质类课程设置是解决人才培养“共性”能力问题,即学生能够领会国家相关的农村政策和掌握农村方面相关法律法规能力,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准确把握日常人际交往中的交谈技巧等基本能力。专业素质类课程设置是解决人才培养中“个性” 能力问题,体现了专业特色,是针对学生未来就业方向而设置的,它由专业素质基础模块、专业素质技能模块和专业素质拓展模块构成,主要课程有农业经济学、农业管理学、土地资源管理、乡村社会学、植物生产技术、畜牧概论、水产概论、设施农业概论等课程组成,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解决农业产业中基本的技术问题;其中,专业素质拓展模块课程开设主要是根据农村对管理人员的要求,实现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而设置,主要课程统计学、农村财务管理、农村会计学基础、农村投资项目评估、农业推广学等课程。综合素质类课程是解决人才培养中“应用”能力问题,主要通过设置实践教学模块来实现,即校内专业实训类课程和校外课程实践环节。主要课程有“农村投资项目评估”、“ 农村会计学”仿真性模拟实训等,在寒暑假期间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与调查、建立“班村共建”农村、技能比赛等一系列社会活动。
农村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要立足于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必须与农业产业发展、农村经济结构、农民技术需求相适应,培养全能复合应用型人才,才能够满足农村人才市场对多元素的要求,才能够解决农村经济、管理、决策、营销、融资等遇见的实际问题。
(2)设置 “技能化”的课程体系,建立科学的理论教学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设置“技能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要与农村生产经营、实际管理相结合,在体现“农”的专业特色基础上,课程设置的顺序、时间应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将专业理论课程和相对应的专业实验课程、实践课程一一对应,做到理论与实际结合,提高学生解决农业生产中技术性问题的能力和农村经济管理能力,进而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农村经济管理专业采用“3+1”教学模式:即三年课程教学和实训加一年社会综合实践,共设置45门课程,其中基本素质类课程15门、专业素质课程19门、课程实训课程5门、社会实践课程6门,具体课程设置如下:
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基本素质类课程:计算机基础、英语、数学、体育、农村政策、农村应用文写作、礼仪规范。第二学期基本素质类课程:网络技术、英语、数学、体育、农村信息、微观经济学;专业技能课程:植物生产技术。课程实训:植物生产技术实践。
第二学年第一学期基本素质类课程:时事政治、农村法律法规;专业素质课程:乡村社会学、农业管理学、农业推广学;专业技能课程:设施农业概论;课程实训:设施农业实践。第二学期基本素质类课程:农村经济常识;专业素质基础课程:农村产品营销学、农村经济统计分析与应用、农村财政与金融;专业技能课程:农村会计学;课程实训:农村会计学全真模拟实训。
第三学年第一学期基本素质类课程:计量经济学;专业素质课程:土地资源管理、农村财务管理;专业技能课程:新农村规划与科学发展、农村干部领导艺术、水产概论;课程实训:农村财务管理。第二学期基本素质类课程:就业与创业指导;专业素质课程:农村投资项目评估、税法、电子商务;专业技能课程:农村经济纠纷处理、畜牧概论;课程实训:电子商务。
第四学年组织学生进行社会综合实践,其方法可采取专题调研和分析、农村市场调查与预测,并撰写毕业论文。
科学的设置“技能化”专业课程体系,才能培养出服务“三农” 经济管理人才,既能做一名农村生产技术人员,又能当好一名“村官”,解决农村一些现实问题。
(3) 突出“分层实践、逐层提升”的“梯次型”实验课程体系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关键问题的能力既是实践教学设置的目的,每学期对核心专业课和技能课应安排相应的实验、实训课程,形成“梯次型”实验课程体系。
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核心内容由以下三大模块组成:①基本技能训练模块:包括统计分析软件应用、财务分析软件应用和科学研究基础训练三方面内容;②专业技能训练模块:以建立实验、实训平台,进行仿真性模拟实习为核心内容演练,如投资项目分析模拟、现代企业经营决策仿真系统等内容;③综合能力训练模块:以大学生社会实践与调查、专业素质拓展训练、实践教学基地和实验室建设为主要内容。
大学生社会实践与调查可利用寒暑假期间组织学生进行“大学生寒暑假回乡公益活动”、“走进千村万户,回乡社会调查”、“中国农村社会经济调查”等系列调查活动。
三、独立学院农村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应注重以下问题
1. 突出专业特色,解决好农村管理课程与经济类课程的平衡问题
农村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必须注重农、经、管知识复合,以系统的观点科学处理好各课程之间的比例关系。根据农村经济管理现状,在增加农科类课程的门数的同时,使农业技术与管理各门课程与经济类各门课程学时比例合理,突出其专业特色,这样,才能提高和拓展农村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经济管理素质、知识与能力。在教学内容上,应从各门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作用及其相互关系入手,进行系列课程优化与整合。
2. 强化实验实践教学,建设校内外教学实习基地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 人才培养模式 农业
一、引言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我国基本上已经进入了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阶段,国家正在重点进行传统农业的改造,走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农业的重要时期,形成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时刻。而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是为促进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下建立的,为服务三农为己任。
二、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经济管理的人才培养特色不鲜明
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是为促进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下建立的,为服务三农为己任。当前我国处于改造传统农业和建设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阶段,但是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还不能与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目标相匹配,如课程内容陈旧,课程结构体系未与农业现代化相调整。在各个大中院校中,人才培养目标趋同,农业经济管理缺乏学校特色和专业特色,毕业生的知识结构类似,技能特长与现代农业发展和需求相距较大。
(二)轻实践重理论
另一方面在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中还存在着“轻实践、重理论”的教育理念,最明显的就是农业试验课程只是理论课程的从属地位,另一方面农业经管类专业的实习基地少,实践教学难落实,如生产实习、社会实践和生产劳动等难以有效落实。在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设置中毕业实习一般设置在最后一期,学生忙于择业求职,导致实习内容流于形式,实习论文缺乏实地调查,实习报告参差不齐,缺乏严谨、规范的实践教学和实习监督,造成学生难以掌握农业的专业技能和实际动手能力,无法掌握农业经济管理的基本方法,也不利于培养农业经管类专业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毕业生竞争力不强
在农业的大中院校培养出的农业经管类毕业生竞争力不强,主要表现在一些学生自身缺乏爱农、兴农和强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再加上学生家长对学生就业意愿的影响力,更使得他们不愿意从事涉农领域。在学校方面,缺乏对学生进行引导正确的就业和从业观念,也使得农业经管类专业的就业率在各专业的排名靠后,就业率低下和毕业生整体素质不高反过来也影响了招生质量,形成了农业专业招生和毕业的恶性循环。
三、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重新定位培养目标
农业的大中院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学科优势和所处区域优势,并结合社会市场需求和学生就业期望,突出高校的自身农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的特点。如浙江大学的农业经济管理重点是培养熟悉食品国际商务流程、具有全球视野、食品企业运作管理的高级涉农商务人才。除了学校角度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创新,还要专业层面和专业内容两个方面的创新和重新定位培养目标。在农业专业层面上制定针对传统农业、新兴农业、农业应用和农业经济管理的基础理论等方面的培养目标,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农业专业内容上制定各类课程的培养目标,农业经济管理的课程体系、内容设计和培养方案都要适应农业发展和社会需要的要求。在学校、专业、课程这三个层次的农业经管类人才的培养目标相辅相成,无论哪个层面,都能够顺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不仅掌握社会、人文、农村经济、农业管理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还能够运用先进的农业管理理念解决和发现农业问题,独到的创新能力和思维方式去服务和建设“三农”,成为农业现代化的推动者和农业方面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二)不断优化课程体系
在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培养模式中,要从整体上对农业经理管理的专业课程进行改革优化。坚持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实用化、综合化、精简化、多样化,使得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完整。一是注重农业科技与生物技术、经济管理的有机结合,注重多学科间的知识交叉,将农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不断渗透到农业课程中;二是合理安排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农业公共课程的比例,在扩大学生农业专业的知识面的基础上,也要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交叉和脱节的情况;三是加强农业经管类的核心课程建设,不断凝练和更新农业课程内容,增设能够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课程,精简教学内容,在核心课程上增加学分占比。
(三)完善教学方法
大学生最佳职业生涯规划的时间是第一学年,而不是像很多大中院校第二学年或者第三学年学生自行选择专业的方向,因此应尽早为学生创造选择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在第一学年的下学期就开始让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方向,如农业经营与管理,农村发展与管理、农村经济产业化等农业经管类的专业方向,并整合专业课程体系,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满足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一是根据学生自身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特点,适当增加案例、分组讨论,改变单一的教授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在分组讨论中形成师生互动的氛围,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探索意识。二是,定期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开展讲座,并加强与农业企事业单位的合作,提高实习基地的质量,增加学生实践调研的机会,将农业经济管理的理论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四)强化实践教学
对于农业经管类的学生而言,实践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理论应用实践的有效途径之一。一是创新开展“班村共建”模式的第二课堂,农业经管专业的学生与基层组织的村级对接,学生科担任村主任助理,为村委推广农业技术、扩展农村产品销售、筹建农村网站等多种形式开展社会实践,逐步使得学生爱农、并愿意扎根农村,培养强农意识的有效途径,也从很大程度上加强了学生实践能力,使得他们发挥一技之长,在农村事务中也注入了新鲜血液。二是可适时开展农业科技的学术竞赛,通过对农业专业课程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教学的效果,任课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社会调查报告、创业设计大赛、农业管理论文比赛、农业技术科研立项等活动,在实践和竞赛活动中强化农业理论知识和合作意识,发挥学生高效积极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郊翔宇,崔宁波,庞金波.农业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M].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5).
[2]聂洪臣,张季中,姜桂娟,李国政,高建新.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J].现代企业教育-学术・理论,2013.5(下).
[关键词]农经本科 社会实践 服务 农村经济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12-0131-04
一、引言
农林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是农、经、管多学科相结合的学科专业类,存在较强的实践性特征,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教学是农林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社会实践体系的设计和实施对培养学生专业兴趣,提高学生动手技能和服务“三农”的能力,并最终实现农业经营管理类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长期以来国内高校农林经济管理类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1],在教学计划中的教学实践、实习等环节往往因实践基地不足、经费不够、供需不匹配等原因不能得到有效落实。基于此,农林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大学生普遍存在实践训练不足,实际动手能力差,缺乏独立解决农村经济问题的能力,高校在教学设计以及毕业生就业上均存在明显的非农化趋势。
现代农业的发展必将促使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开始更多的关注农商(Agribusiness)问题的研究和人才培养。[2]然而各相关高校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中表现出了与现代农业发展越来越强的不适应性,如:农经人才培养特色不鲜明,学生对农经专业认同感不高;农经专业的毕业生不适应区域农业发展的需求;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学生动手能力较弱;毕业生竞争力不强,不愿意从事涉农行业,就业率和质量相对较差等。[1] [3]为了更好的满足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农经人才需求,各高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实践教学活动,并探索了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形式。多数高校专门建设了一些校外实习基地,满足各类实习、实践需要,但不同高校其组织方式和实践效果有很大差异[4],现有的实践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体系不能实现农经专业毕业生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的培养目标。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各种形式的现代农业发展迅速,自给自足的小规模农业经营正在面临转型升级,基于土地流转和现代农业技术装备的适度规模经营将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形式。长期的工业化进程转移了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量农村劳动力到城市务工的同时,也直接导致农村地区的乡镇农业管理部门、农业企业、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经营管理人才和技术工人严重缺失,广大农村地区急需一批懂得现代农场管理、市场营销和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人才。懂得现代农业经营管理的农林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毕业生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巨大人才市场需求。因此,围绕农林经济管理类专业服务农村经济的人才培养目标,把教学、科研及社会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凸显服务农村经济的农林经济管理类专业特色实践教学体系,将是实现学生能力培养、涉农就业、缓解农村人才缺失的重要举措。
二、服务农村经济的社会实践体系设计主体思路
农林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服务农村经济的社会实践体系是以农商管理知识为基础,与现代农业发展实际相结合,通过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培养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实现农林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涉农就业、服务现代农业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目的。它的内涵主要包括:
(一)基于农商(Agribusiness)人才培养的目标
农商(Agribusiness)概念的提出是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美国出现,伴随着美国农业产业的发展,农商包含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和销售、农场经营管理、农产品贮藏加工、市场营销和物流配送等农业全产业链的商事活动,是农产品生产、营销及相关活动的总称。[5] [6]进入20世纪90年代,农商(Agribusiness)本科层次的教育得到快速发展,并成为美国各大学农业经济系最重要的专业方向。[7]一直以来,受我国农村细碎的小规模农业的影响,我国的农林经济管理类的教学和研究还很少从农业的全产业链考虑。而随着土地流转和农业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适度规模经营的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正不断涌现,无论是在生产环节还是在农产品的流通销售环节,均需要一大批能够掌握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的农场管理人才和市场营销人才。因此,农林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应该向农商(Agribusiness)人才培养方向调整,以满足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人才需求。应建立基于农商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和实践环节,增加农业企业管理类的课程和研究,开展专业和实践教学,逐步形成以农商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实践体系和教学体系。
(二)以现代农业微观经营主体为实践载体
随着农业生产分工的不断深化,各地按照中央的要求,将培育现代农业微观经营主体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抓手,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推动了新型农业微观经营主体的发展。前期的调研发现,无论是发达的沿海省份,还是欠发达的西部地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组织、家庭农场等多种形式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涌现。据农业部统计,截止2014年12月,目前符合统计标准的从事种养业的家庭农场已经超过100万家,全国依法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到128万户,农业化龙头企业12万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不仅为农林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实践实习岗位,也向农林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人才需求渴望。因而,以现代农业微观经营主体为实践教学的载体,可以较好的实现在农业实践中培养学生、学生在农业经营主体中就业的良性循环。
(三)搭建“产学研”合作的实践教学平台
搭建“产学研”合作的实践教学平台是农林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社会实践体系的需要,也是最终完成农商人才培养和实现服务农村经济的重要保障。在我国农业向适度规模的现代农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无疑存在大量的农业生产经营问题需要开展研究。转型期的家庭农场、合作组织和农业小微企业为了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必须不断开发新的品种,使用新的技术,开拓新的市场,进行技术创新和经营管理创新。而农业经营主体短时期内还不具备研发的资金和人力条件,急需通过政府和科研院所来实现农业技术与管理的研发,即通过“产学研”的方式展开农业研究,实现合作收益。基于此,按照平等互利的原则,与相关家庭农场、合作组织和小微企业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建立稳定的实践基地,既可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技术需要,也能满足农林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学生实践教学培养的需要。
(四)以项目和团队的方式展开社会实践内容
开展社会实践的形式有多种,其中以项目和团队的形式开展社会实践可以较好的完成相关实践内容,并实现学生的能力培养和项目执行单位的经济效益。农业微观经营主体根据自身生产经营实际,提出人才需求计划和实践项目计划,学校根据各经营主体的实际需求提炼出多个社会实践项目或产学研项目,拟开展实践的农林经济管理类学生向学校和项目单位提出申请,经过双向选择,实现项目和团队的构建。项目团队成员由相关专业的老师及学生根据个人兴趣、专业素质等进行综合搭配,力争让项目团队都能发挥其所长并进行高效率的实践工作。学校和用人单位,在能力范围内,提供项目实施的相关条件和资金支持,在实践项目实施结束后对项目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考核,并根据项目完成的效果或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给予经济奖励。运用项目团队来完成企业经营任务是现代企业管理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各种农业经营主体已经开始具备企业的性质,通过项目和团队的方式展开农林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实现教学实践、产学研合作、现代农业技术和经营管理创新、服务农村经济的多赢局面。
三、服务农村经济的社会实践体系构建
面对现代农业发展中的新型农商(Agribusiness)人才需求,急需培养农林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现代农业经营管理能力,以实现面向现代农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人才输出。通过设计多维一体的服务农村经济的社会实践体系,在农业生产经营的实际人才需求中提炼实践项目,以项目和团队的形式实施专业社会实践,从而增加学生在实践中掌握重要专业知识的锻炼机会,培养学生的现代农业经营管理能力,如图1所示。
■
图1 农经类本科专业服务农村经济的社会实践体系设计逻辑图
(一)建立面向村庄乡镇政府服务的社会实践体系
在中国农村社会中,村庄、乡镇一级政府一直就是影响农村治理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多年来中央政府通过实施大学生村官和选调生制度实行对农村社会的干预,以期达到向农村基层组织注入人才力量,推动农村经济和农村社会发展的目的。然而,由于农村社会逻辑的存在,大学生村官往往难以真正发挥其专业技能,甚至难以获得农民的认同,使得他们不能真正地在农村社会发挥作用。[8]因此通过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践活动,从村庄治理、乡镇经济发展领域中提炼各地区的实际工作项目,以项目的形式构建以专业教师带动的学生实践团队,开展实践、实习工作,可以较好的缓解大学生到村镇任职时的茫然,提升农经类大学毕业生服务基层乡镇政府的能力。
建立面向村庄、乡、镇政府服务的社会实践体系是指通过选派社会实践项目团队,以项目建设的方式到村镇一级的农村基层政府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直接对当地的主要农村经济问题、村镇治理等方面开展实践攻关,以提升大学生服务乡镇政府的能力,为推动大学生村官、选派选调生等中央政策的更好实施提供前期基础和智力支持。具体包括:根据区位和各地农村经济发展特色差异,通过与基层乡镇政府或县域政府部门的合作,面向村庄和乡镇征集社会实践项目,根据项目实际组建由专业教师、农业技术专家和学生参加的项目团队,对项目进行攻关实施;另外也可以通过选派学生到村镇及村镇主要职能部门挂职,担任村长助理、镇长助理等方式,直接参与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实践探索,并通过项目管理的方式,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项目化管理;积极争取自治区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相关大学生村官扶持政策,探索大学生支持、服务农村的实践与就业通道。
(二)建立面向农业企业的社会实践体系
农业企业尤其是农业龙头企业在发展现代农业、带动农民增收、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是各地实现农业技术创新和农业转型升级的主力。因农业企业所处的地理位置偏远,从事的工作都是与农民、土地打交道,农林经济管理类毕业生往往不愿意到农业企业工作。而一直以来农业企业仍然存在严重的人才缺乏问题,一些在边远农村的农业企业更是缺乏懂得现代企业管理的经营管理人才。近年来,随着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企业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待遇均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农林经济管理类毕业生到农业企业工作是大势所趋,大有可为。为了扭转农业企业人才缺乏,调整农经类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提升农林经济管理类专业大学生服务农业企业的能力,重构面向农业企业的社会实践体系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构建面向农业企业的社会实践体系就是通过与区域内的农业企业合作,从企业实际需求出发,以项目的形式提炼社会实践课题和产学研项目,组建项目团队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实践,并开展产学研的研究和实践探索。项目团队组建过程中可以吸纳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专业教师共同参与,派遣老师和学生到企业担任实际职务,或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运销项目。在项目实践的整个过程中对实践项目进行完整的项目管理和绩效考核,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在企业第二课堂中的生产、教学、研究、就业的一条龙实践体系。通过构建面向农业企业的社会实践体系,让学生学习现代农业的管理知识和经验,培养能运营现代农业的农业企业管理人才,实现部分学生到农业企业工作、服务农村经济的发展路径。另外,教师参与企业实践也可以进一步发挥教师从企业发现创新的能力,为提升并改进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理论体系、教学内容和修订课程标准提供依据,增加了教师的企业实践经验,帮助教师提炼科学问题,推进教师队伍建设。
(三)建立面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社会实践体系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现代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动农业技术进步、提高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当前大多数合作社仍然缺乏专职工作人员,在生产技术、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人才更是非常缺乏。[9]合作社是否具备一个结构合理的工作团队,是否拥有一定数量的专职工作人员或职业经理人,对合作社的持续经营和发展壮大影响较大。因此积极引导社会各类人才、特别是农林经济管理类人才到农村合作社创业、立业将对合作社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建立面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社会实践体系就是通过与区域内从事种植、养殖、运输、销售等不同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合作,从合作社人才需求的角度提炼社会实践项目课题,如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合作社财务管理、进出口贸易等实践项目,组建项目团队,派遣学生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每年不定期的向农民合作组织征集人才需求计划和实践项目,根据各合作组织的运行现状,以项目工作组的方式派遣学生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实际问题,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经营管理制度,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农业经营实力。另外,也可以直接派遣学生和学生团队到合作社担任职业经理人,或者担任理事长助理,深入合作组织开展实践实习,在共同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和成长的过程中实现农林经济管理类本科生的社会实践内容。
(四)建立面向家庭农场的社会实践体系
家庭农场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的新型农业生产方式,是农民以家庭为基础开展适度规模经营的产物。家庭农场是我国农业组织体系的基础,为我国农户家庭经营开拓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家庭农场作为一种新生的农业经营主体,在我国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家庭农场的生产方式、管理制度、政策支持等均还在不断完善和探索中,这就使得家庭农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更多的智力支持。在培养职业农民,发展家庭农场的过程中,建立农林经济管理类专业大学生面向家庭农场的社会实践体系,可以帮助家庭农场快速成长,实现实践教学和家庭农场成长的共赢。
通过与区域内不同类型的家庭农场合作,从家庭农场发展的角度,以家庭农场的农场管理、技术创新、市场营销为主要内容,提炼能支持家庭农场发展壮大,完善家庭农场管理的项目课题,组建项目团队,派遣学生到家庭农场开展社会实践。通过对不同区域的家庭农场发展现状的调研,根据各家庭农场的生产管理实际,以项目课题的形式,派遣专业教师和学生到家庭农场开展实践活动,为家庭农场直接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和问题。家庭农场的生产项目相对单一,组织结构相对简单,学生在参与农场管理和生产实践的过程中,可以参与家庭农场的生产经营各环节,家庭农场将成为农林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实现农商人才培养和输出的微平台。
四、服务农村经济的社会实践体系实施措施
(一)适当增加农商类理论基础课程
农商(Agribusiness)课程在国内是一个较新的概念,但在国外已经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国际上已经具备较系统的课程体系。为了更好的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可借鉴国际上的发展经验,结合中国农业发展实际,引进部分国际上的农商课程,并渐进开发与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相匹配的农商课程体系,以增加农林经济管理类本科生的农商类理论基础课程设置,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与服务农村经济的能力。
(二)对于社会实践的各环节给予相应学分
学分制的大学培养管理方式是当前各大高校的普遍教学管理模式。为了让实践教学能更加深入,可以适当增加实践环节的学分量,并适当调高参与农村社会实践项目的学分权重,根据学生参与实践项目的具体任务量设置不同的学分级,并根据项目实施的具体成效,让学生获得相应的学分。
(三)给予一定的实践项目配套经费支持
以服务乡镇基层政府、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等为主体内容的农林经济管理类社会实践项目是从现代农业发展中提炼出的产学研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项目,项目执行过程中一方面需要依靠被服务单位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也需要政府和学校的支持。学校和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大学生创新项目、教师科研项目、实践实习经费、地区人才支持计划等多种途径来对实践项目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
(四)鼓励教师到农业企业、基层政府部门挂职锻炼
培养服务农村经济的农商人才的关键是拥有一支优良的农商教师队伍。教师通过到企业、下基层挂职锻炼,可以培养并提升教师自身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途径。一方面,教师通过到企业、下基层挂职可以快速补充教师的农商经营管理实践经验,快速提升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另一方面,可以让教师在农业生产第一线发现科学问题,提炼产学研项目,实现教学、科研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五)搭建产学研与实践教学的交流平台
通过搭建农业企业家论坛、村官论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理事长和家庭农场主论坛等为载体的交流平台,邀请专家学者、农商企业家、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人员共同参与交流研讨,探讨现代农商管理理论与方法、人才培养、现代农业发展等问题,共同促进社会实践体系完善与服务农村经济能力的提升。
(六)优化实践项目管理的考评体系
实施新的社会实践体系后,通过知识考查、实践报告、项目验收的方法评价教学改革和社会实践的成效,听取学生、企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基层政府的反馈意见和建议,对实践项目的设计、管理、绩效考核等内容进行改进,不断优化农林经济管理类本科生社会实践体系。
[ 注 释 ]
[1] 郭翔宇,崔宁波,庞金波.农业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19-21.
[2] 陈风波.美国Agribusiness学科发展及对中国农经学科的借鉴[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4(4):454-460.
[3] 胡宜挺,祝宏辉.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问题与对策――以石河子大学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2(2):72-74.
[4] 牟格格,任艳梅,周悦,徐凯翔.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度的调查及分析――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12(4):5-9.
[5] 陈风波.美国Agribusiness学科发展及对中国农经学科的借鉴[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4(4):454-460.
[6] King R P.Agribusiness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10(2):554-570.
[7] Heiman A.The increasing role of agribusiness in agricultural economics[J].Journal of Agribusiness,2002(1):1-30.
一、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农村经济管理是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为目的,以当地经济条件与地理条件为基础,通过对基本情况的宏观与微观的双向管理,在确定发挥在那目标之后,采用调节生产活动中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环节让农村经济向着规范化、法制化发展的经济调控手段。农村经济一直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中,农业经济一直靠前,在我国经济进入新阶段之后,农民增收目标基本实现,农业经济涨幅明显,农村发展正在平稳快速的发展。
农村发展的基础是经济,经济需要经济管理来实现既定发展目标。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在新形势下,农村经济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在实际应用中凸显出许多问题,例如:农村经济管理观念陈旧,专业性不足,管理秩序混乱等。因此,如何让经济管理跟随农村发挥在那的脚步,与时俱进,在不断完善中发挥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持农村社会稳定的作用,是关乎农村发展的关键。
二、农村经济管理对新农村发展的影响
(一)推进了新农村的建设
在当前农村,由于农村经济管理不到位,村集体山林、土地等集体资源所属产权没能进行有效界定,给群众造成不必要的矛盾和纠纷。加强农村经济管理,依法管理农村的“三资”问题,做到资产使用规范透明,资源使用合理,相信实现农村的和谐将会指日可待。
(二)强化了农村资产管理
资产的保值增值是农村经济建设成果的重要体现。政府部门需要对农村集体资产进行合理的规划,使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保证集体财产安全,并促进资产的增值,这样才能推动农村经济建设持续稳步发展。在农村经济的管理中,政府部门为强化资产管理,就必须建立经济管理监督机制,引入先进的财务管理方法,组建专业化管理队伍,通过实施审计监督,使集体财产资源实现科学的流动,获得有效的开发。
(三)促进农业发展进程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传统农业必然要向着现代化农业方向发展,我国相关文件明确了土地资源管理,农村经济管理和土地经营方式等内容,其中农村经济管理的内容完全符合现代农村发展的基本要求,对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必然会起到促进作用。
(四)保证了当地劳动力的供给
农村经济发展落后。不能满足年轻人的发展需要。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入大城市。如果加大对农村经济的管理,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相信会有很多年轻人愿意留在家乡工作。当劳动力市场充足会带动农村的消费需求,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从而更快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五)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质量
国家目前加大资金建设美好乡村。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的面貌的改变。但要彻底改变农村的落后和贫穷,必然要加强农村经济管理,以更大的力度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早日实现城镇一体化,农民也和城里人一样享受舒适、便利的生活,提高自身 对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满意度。
三、农村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农业经济管理指导农村经济发展
1.从宏观经济体制上指导农村经济发展
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经过发展,市场经济成为经济主体,因此,农村经济应该从市场经济体制的角度出发,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农村经济发展需要改变传统的发展理念,激发个体经济的活力,这种发展积极性的来源于自利行为,也就是广大农民根据自己的努力,一方面满足自己的发展需要,一方面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这个角度出发,要想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就要从农民的自利性出发,挖掘农民的发展潜能,以此来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2.确立农村经济的市场地位
通过农村经济管理明确农村经济的市场地位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积极发展,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环境确定农村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例是非常有必要的。农业经济管理不仅可以辅助农村经济选择适当的发展手段,还可以促进国家实施正确的经济政策。
3.农村经济管理指引农村经济发展
农村经济管理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一方面可以为农村经济发展指明道路,一方面可以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发展方法,避免农村经济在市场经济中迷失方向,以此来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效率与质量,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农业经济管理规范农村经济发展
1.规范农村经济的发展道路
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壮大,应用了农业经济管理控制,这项管理制度不仅可以引导农村经济发展,还可以规范农村经济的发展道路,使得农村经济的发展历程获得支撑,不断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各项需求,以此来促进农村经济顺利发展。
2.完善农业经济的发展制度
制度是各行各业发展的基础,是保障各行各业发展的依据,正是由于农村经济长期处于制约因素限制之下,导致发展水平低下,发展质量不高。因此,农业经济的发展急待完善管理制度,运用农业经济管理制度之后,这一状况得到改善,农业经济向着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向更进一步。
3.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技术含量
农村经济想要获得突破性发展,就要提高技术含量,这样才能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科学性以及合理性。农业经济管理可以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支撑,促进农村经济符合时展的需要。广大农民群众要充分认识农村经济管理的作用与重要性,明确农村经济管理的促进作用,扩大农村经济发展的使用范围,将农村经济管理作为第一应用制度,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农业经济管理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力
1.规划农村经济发展的实践方案
农村经济经过多年的发展,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例如,土地使用不合理、土地资源紧缺,环境破坏、开发资金不到位等,这些问题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障碍,所以,我们要利用农业经济管理综合分析农村经济发展的形式,缓解各方面的矛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利用农业经济管理可以从理论层面规划农业经济发展的实践方案,使得农村经济按着正确道路发展,并提高发展的科学性与可行性。
2.促进农村资源的高效、合理利用
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壮大,资源呈现短缺的状态,例如,土地资源紧缺、各类资源逐渐减少,这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如果不能很好的解决这类问题,就会导致农村经济发展出现断层或者缺少发展后劲,影响国名经济的稳定发展,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将会受到威胁。从长远的角度考虑,如果土地资源不能得到合理调配,将会影响后代人的发展,扭曲后代人的发展空间。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对土地资源进行管理。通过农业经济管理可以促进农业资源的合理分配,提高农业资源的使用效率,缓解农业发展的压力,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3.协调发展与经济的关系
发展要协调各个方面的关系,尤其是发展与经济的关系,如果一味的追求经济发展,不顾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制约条件,将会造成资源浪费,竭泽而渔。为协调发展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使用农业经济管理是必然的选择。农业经济管理可以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优势、劣势进行分析,经过科学选择协调各方面矛盾,既可以保护环境,又可以促进资源高效利用,实现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村经济的发展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必须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在贯彻落实国家政策的基础上,找到一条适合农村经济管理的新道路,完善经济管理制度和法律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管理水平全面提高,提升农民生活水平。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农村经济发展;促进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的经济得到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是我国存在农业经济发展速度与城市发展速度相比较缓慢的问题,城镇和农村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为了改善这种状况,政府要对农业经济进行科学管理,优化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大力引进新技术,促进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
一、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受到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
因为受到封建思想的影响,所以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理念仍留存于农村经济管理当中,进而导致我国农村经济管理无法取得理想的效果。此外,人们也没有意识到农村经济管理的重要性,基层管理人员也没有充分重视土地承包制度,认为对经济发展没有多大影响,而且在经济管理活动中表现得也不够积极,很多时候都是敷衍了事。此外,在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中,包含着农村财务和农民负担等内容,在开展这些工作的过程中,都需要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我国在农村经济管理方面很少颁布相关法规,因此就出现很多因为土地承包引起的纠纷,这些问题无法及时解决,从而阻碍了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农村土地规模小
当前的农村工作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土地规模过小,例如我国的丘陵地带,大多是采用零散经营的方式,这样大型机械就很难集中运作,进而增加了劳动强度,农村经济收入也相应会减少。这样不但会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也会削减农民的工作积极性。此外,自从我国提出“支农和扶农”的口号以来,很多农民都不愿将自己的土地转让给承包商,这也是农村土地规模难以扩大的原因,农民也因此损失大笔的收益。
二、现代农业建设背景下的农村经济管理办法
(一)制定并完善管理制度
农村经济管理制度和农村经济关系密切,只有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才能对农村经济进行管理和约束,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也要跟随时代的步伐对管理方式进行改革。在建立体制的过程中,首先要让农民群众充分认识农业发展,这样可以促进农业结构的快速转型,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产品是利用加工手段来改变外观,拓展其销售市场,丰富产业链,还可以确保生产环节的安全,保障农民群众的利益。
(二)采用多种方式融资
经济是推动社会发展、实现国家繁荣的关键因素,对于农业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提供足够的资金作为基础,才能够对农村经济实行科学管理。基于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现状,政府的资金扶持非常有限,所以我们不仅要争取政府更多的拨款,还要想办法从多种渠道去融资,请求社会人士来投资,吸引各种企业提供大力的支持,这样就能更好地推动推动新农村建设,也可以为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增加农村经济收入,为生活困难的农民提供必要的帮助。
(三)构建农村经济管理队伍
农村经济管理队伍的素质对农业经济管理和农村经济发展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在挑选管理人员的时候要严格把关,对他们进行专业的上岗训练和前期培训,让他们掌握先进的现代化管理理念,跟随时代的发展转变管理方式,组建一支高素质、操作能力强、具备责任感的管理队伍。同时,管理人员要时刻了解国家颁布的农村经济政策,不断地学习新知识以充实自己、完善自我。国家也要多鼓励大学生回乡参与新农村建设,为其提供合理的薪资和提升机遇,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让他们将所学知识运用于新农村建设。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村经济管理对于农村经济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可以为农村经济发展指明方向。此外,农村经济管理还可以为农村经济提供资金扶持和制度保障,针对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还可以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因此,我国应认识到农业经济管理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不断完善农村经济管理制度,从多种渠道去筹集资金,并建立一支专业的管理队伍,确保农业经济管理策略能够顺利实行,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向阳.基于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J].农业经济,2015,12(01):23-24
[2]武卫敬.现代农村经济管理的核心内容浅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3(02):57-58
新时期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主要涵盖以下任务:
第一,减轻农民负担。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农民负担沉重直接影响农民种植积极性,不利于农民生活改善,同时也会减缓农村经济建设速度。尽管近年来政府相继出台政策举措,使农民负担显著减轻,但防止农民负担反弹的工作仍不容忽视。只有建立健全监督管理体制,完善农民减负的法律法规,严格农民负担监测、调查、责任追究,才能从根本上确保农民减负工作落到实处,强化农民负担专项治理,切实保证农民群众的利益。
第二,强化农村资产管理。资产的保值增值是农村经济建设成果的重要体现。政府部门需要对农村集体资产进行合理的规划,使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保证集体财产安全,并促进资产的增值,这样才能推动农村经济建设持续稳步发展。在农村集体经济的管理中,政府部门为强化资产管理,就必须建立经济管理监督机制,积极引入先进的财务管理方法,组建专业化管理队伍,通过实施审计监督,推行民主化管理,使集体财产资源实现科学的流动,获得有效的开发。
第三,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产业化经营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需要以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为前提,使农村的主要产业拥有健康的发展环境。如农村养殖、育苗、蔬菜、花卉等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农业附加值高,所以政府部门需要围绕本地区的优势产业,完善管理举措,增加科技投入,使农业产业化经营拥有强劲的发展动力。
第四,加快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近年来农业种植和培育的新技术不断得到推广,农业基地建设呈现出喜人的成果。为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农村地区应根据市场需求,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营造本地区的优势产业。从基地建立到培育示范,以及经验推广,都离不开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支持。因此,政府部门应采取科学的管理举措,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第五,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包含为农业生产提供社会化服务的组织机构与方法制度,是社会各方力量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综合体现,有助于较小的农业生产单位克服自身的弊端,更好地适应市场要求,提高经济效益。为加强农村经济管理,政府部门应完善机构和队伍建设,建立科学的工作机制与灵活的服务机制,针对地区农业生产的实际,制定系统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举措,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
二、农村经济管理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复杂而充满挑战,特别是在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经济管理工作尚未跟上发展的步伐,仍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解决。
第一,基层领导重视不足。基层领导的重视与否直接影响到农村经济管理改革的步伐。近年来党和政府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给予高度的重视,并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来推进工作的发展。但在基层农村,地方政府对规章制度的重视不足,执行力差,因而经济管理工作往往不见成效。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广大农村地区,信息闭塞,思想传统,基层领导的思想转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很多领导对转型时期新农村的发展认识不够深入,文化素质不高,所以也很难从根本上推进农村经济管理工作。
第二,经济管理体制不健全。农村经济管理工作需要有健全的体制作为保障,但受基层领导重视不足的影响,经济管理体制建设仍未能更上时代的步伐,在农村中还未完全形成一套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管理理念和管理体制,现有的管理体制并不能适应农村的社会结构、农民的利益结构,从而也使经济管理工作缺乏有效的执行依据,有的工作无法及时跟进,并由此影响到农民的利益维护。另外经济管理本身应当是依法执行的工作,但在很多农村地区法制意识较为淡薄,对于农民减负监督、财务资产管理、土地承包等工作缺少法律的强大支持,从而影响到经济管理工作的顺利推进。
第三,公共事业发展滞后。公共事业是社会利益公平分配的重要途径,是改善农民生活、缩小城乡差距的需求所在,不仅在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占据重要地位,也关系着农村整体经济水平的提升。尽管近年来我国农村公共事业发展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但农村与城镇公共事业建设相比,差距始终非常明显,而且基础本身就很薄弱。在很多农村地区,由于缺少充足的资金保障,基层政府也难于开展全面的公共事业建设,如医疗、教育、养老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专业人才较少,尚不能满足广大农民对公共服务的需求。
第四,农民利益维护不到位。广大农民群众是农村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有效维护农民利益可以提升农民积极性,加速新农村建设。但从目前的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来看,农民利益的维护并不到位。首先,农户在农业生产经营上具有独立和分散的特点,这就为新技术、新方法的推广增加了难度,农产品技术含量低就会影响现代农业的发展,不利于农民增收。还有的地区地理条件差,土地规模经营不理想,农民积极性直接受到影响。其次,我国实行“一免三补”政策后,很多农民不愿将土地使用权流转,所以增收空间也较为狭小。而且在“一免三补”政策的激励下,不少农民也希望重新从事耕地种植,土地流转纠纷时有出现。最后,在一些基层地区还不乏挪用农业补贴款的现象,案件的发生也造成对农民利益的损害。
第五,农村人口素质有待提高。农民素质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建设的水平以及发展的速度。长期以来,农村地区的受教育水平与城镇相比存在明显的差距。目前农村人口的就业观念发生很大变化,农村地区本身受教育人口比重有限,而且学历较低,中高等学历人群在毕业后一般不愿回到家乡,而是希望向城市发展。所以留守在农村地区的多为妇女、老人和孩子。由于受教育水平有限,农民对很多问题的认识不够深入,对新生事物不易接受,例如对新机械设备的使用感到吃力,在培训班中不能完全领会新的种植培养技术。另外农村基层管理人员的素质也是参差不齐,从事经济管理的人员管理理念落后,知识结构单一,因而也不能适应新时期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要求。
三、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举措
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基层政府部门应增强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视,建立健全农村经济管理体制,完善公共事业建设,制定群众利益维护机制,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第一,增强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视。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加强与改进首先需要获得基层领导的重视,只有基层领导真正从思想上实现转变,深入认识到此项工作的重要性,才能更好地推进工作发展。因此,上级政府部门应注重深入基层,开展相关的宣传和教育工作,向基层宣传经济管理工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意义,对当地经济发展的贡献作用,进而指导县乡级党委和政府对经济管理工作进行改革。而且为调动基层政府部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基层领导转变观念,创新思维,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应纳入到政府绩效考核的范畴,对锐意进取、努力推进经济管理工作发展的部门和人员,给予相应的奖励。
第二,建立健全农村经济管理体制。当前农村经济管理工作需要尽快实现管理方式的转变,着力深化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建立适应市场竞争的新型管理体制。作为基层政府部门,应当顺应时代的发展和改革的潮流,以构建服务型政府为目标,使经济管理工作呈现崭新的风貌。首先,政府部门应通过转变资源利用方式,使农村经济结构得到转型,既保证本地区农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又能促进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其次,政府部门应关注农业发展水平的提高,努力增加农业科技含量,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建设加工示范基地,拓宽销售市场,带动农民增加收入。最后,政府部门还应立足法制化管理,加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使农村经济管理步入法制化轨道。
第三,深化农村公用事业建设。公共事业建设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新时期农村建设需要大量的人才,需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通过从医疗、教育、养老等领域入手,解决广大农民看病难、文化素质不高、养老等问题,有助于农民提高从事生产活动的积极性,感受到社会利益分配的公平性,同时也将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为此,基层政府应调整现行的财政体制,统筹财力,切实为农村公共事业建设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不仅基层政府应将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纳入预算体系,上级政府部门应注意协调好城乡社会事业的发展,形成以城补乡的长效机制。
第四,制定群众利益维护机制。加强农村经济管理从根本上是为了推动新农村的发展,使广大农民群众从中受益。一方面,基层政府应采取多种方法,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例如,政府部门应鼓励农户从事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生产优质农产品,并利用当地生态环境,开发生态旅游项目;壮大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使农业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农业实现规模化、现代化、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收入。另一方面,基层政府应建立科学的利益协调机制和矛盾处理机制,充分保障群众权益,妥善处理各种矛盾问题,强化服务职能。基层领导要善于深入群众当中,了解群众的心声,及时发现问题,制定应对措施。例如对于当前农村的土地承包问题,政府部门应确保对土地经营权流转的科学管理,规范流转市场,按照法律规范解决矛盾纠纷。
关键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农业生产
中图分类号: F321.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22.023
面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国家允许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以转包、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土地流转相关政策的陆续出台,为推动土地承包经营权的顺利流转,促进农业生产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指明了方向。然而,农村的情况千差万别,各不相同。因此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必须调研先行,尊重民意,稳步推进。
1 推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重要意义
1.1 优化农村耕地资源配置,促进耕地合理使用
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能够让广大农民放心到城市里经商与打工,这使广大农民既能增加日常的收入,又能防止已经承包的耕地大面积闲置荒芜,从而减少耕地资源浪费,充分有效的利用耕地资源,科学合理配置土地资源。
1.2 改进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推动农业规模化、科技化发展
实现“大包干”以来,农业机械化程度低,生产效率不高、抗自然灾害能力和抗市场风险能力低,不能形成规模效益导致生产成本高。逐步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仅可以使原土地经营权人得到较为丰厚的转让金,还可以使土地经营权的购买者扩大农作物种植规模,降低农作物的种植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也方便了农业科技新技术的推广以及农业机械化的普及。
1.3 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维护土地承包关系的稳定
土地承包经营权在流转的过程中,必须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归属、流转期限和流转方式。有效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可以推进农村地区耕地的确权与登记,让广大农民切实行使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力,从而维持现有土地承包关系稳定。
2 阻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主要因素
2.1 土地流转承包金逐年上涨
由于近年来农业生产合作社和种粮大户越来越多,推动土地流转承包的同时,也带动了土地承包金持续上涨,2010年较肥沃的土地承包价格是一亩地300元左右,到了2015年已经达到了一亩地550元,价格将近翻了一倍。这种情况就导致一些外出打工的农民宁可田地撂荒也不愿流转出去,即使是流转,也不签订长期土地经营权合同,只愿意签订一年或二年的短期土地经营权流转合同。
2.2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透明、不规范
大多数农民一旦有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意向,往往不知道怎样办理流转手续,也不知道向谁流转,找不到流转渠道,只能委托村干部或熟人办理。这种情况不利于土地承包经营权健康流转,这样的运作方式容易导致原土地承包经营权人遭受损失,也让广大的种粮大户和专业合作社经营生产成本提高。
2.3 部分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难以解决
当大规模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之后,大部分土地会集中在农业生产合作社和种粮大户身上,但还有很多农民不愿外出打工或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这些农民就成了没有收入来源的失地农民,得到的土地经营权流转转让金难以支撑起全家的日常支出,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在农村将难以找到适应的工作岗位,这种情况也限制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
3 推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建议
3.1 规范土地流转市场,最大程度维护土地流转双方的利益
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要严格做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检查与监管工作,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双方进行细致的调查,了解双方的基本经营情况,严格限制中间商介入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土地交易结束后,仔细检查土地承包经营权获得者是否按照规定使用土地,所有检查记录写入档案装订保管。从而有效遏制不法中间商恶意炒地行为,维护土地流转双方的利益。
3.2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逐步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当前形势下,许多村镇干部为了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进程,完成相应目标,不断向农民施压,做农民思想工作的时候态度生硬,不仅在社会上造成恶劣影响,还不利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的顺利进行。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今后将严格监督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确保流转过程是依法、公平、自愿、有偿的。各地村镇干部或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在推动土地流转工作时,要注意工作态度,要本着为农民着想的原则,帮助农民解决后顾之忧,绝不允许外力去强推。
3.3 积极为失地农民提供就业培训,为农民再就业创造条件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业经济;优化管理
引言
随着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农业经济管理应结合当下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合理组织和管理农业生产力,优化农业经济管理模式的同时,提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农业经济效益以及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升,减少贫富差距,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
1新农村建设环境下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的积极影响
农业经济管理应根据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合理的组织和管理农业生产力,优化农业经济管理模式,提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农业经济效益以及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1.1推动农业发展创新
当前,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以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农业生产已经进入了新的时代,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已经难以适当当前的社会发展现状,现代化的农业必然是机械化、规模化、自动化、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农业。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扶持力度,旨在推动农业发展模式的改革,加快现代化农业的发展速度。优化农业经济管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合理配置各项资源,科学利用农业生产力,可以有效突破传统农业发展模式的限制。同时,优化农业经济管理还可以促进农业发展创新,在当前建设新农村的背景下,农业发展已经不仅仅局限与传统模式,而是多元化发展,农业经济管理的优化可以推动农业发展模式以及农业科技的创新,进而推动农业现代化。
1.2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比较单一,主要以农业种植业为主,产生的经济效益与农民收入相对较低,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当前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优化农业经济管理,可以促进农村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推动农业经济多元化发展。农业经济管理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在市场经济下,农村不仅仅局限与发展农业种植业,同时还可以发展休闲旅游农业、农产品深加工产业等,甚至于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包括农产品种植、加工、销售等多个环节。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多元化势必会大幅提升农业经济的效益,有效推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2当前农业经济管理现状分析
2.1人才不足
农业经济管理水平直接管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农村地区的经济水平,农业经济管理需离不开高素质人才做支撑,如果无法有效解决人才短缺的问题,很难改变当前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相关人员普遍专业知识技能水平较低,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和掌握能力有局限,知识更新速度较慢,管理人员很容易出现缺乏行动力、知识滞后等问题。虽然我国近年来出台了诸多惠农、助农政策,但是难以在基层贯彻落实,因此,农村经济发展受人才因素的影响,发展仍然比较缓慢。
2.2农业生产单位发展能力较低
1)我国农业生产活动长期受限于个体活动发展模式的影响比较深远,以传统小农经济为主,个体与个体之间缺乏有效的合作,规模与发展形式单一,获取的经济效益有限,这不仅导致农业生产单位的抗风险能力偏弱。2)由于农村地区缺乏大型企业的整合资源的支持,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之间不具备资源整合的能力,导致各项生产要素无法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限制了农业的规模化、机械化发展。
2.3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较低
当前,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普及,促使诸多行业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人类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加快,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化,但是在农业经济管理方面,信息化水平仍然相对较低。这一方面是由于信息化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缺乏相关软硬件设施,一方面是由于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缺乏此方面的意识,尚未认识到信息化建设对农业发展的积极影响。现代化农业必然是依赖于高科技手段,传统的人工作业模式将逐渐被淘汰,因此,信息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化建设进程缓慢势必会限制农业经济的发展。
2.4农村地区金融体系不完善
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农业生产模式已经逐步发生转变,传统农业生产模式正在被逐步淘汰,农业生产正在由劳动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以及资本密集型发展,这表明我国已初步走上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但是由于我国农村地区的金融体系不完善,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民的资本需求难以得到有效满足,这极大的限制了农业经济的发展。虽然,我国近年来加大了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出台了多项惠农政策,但是仍然无法有效改善当前的现状,因此,迫切需要完善农村地区金融体系,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资本支持。
3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
3.1加强人才培养
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优化需要依靠大量的专业人才方能得以实现,因此,培养专业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优化农业基础硬件是当前的首要任务。只有加大人才储备,建立强大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队伍才能为农业经济管理优化以及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农业经济管理人才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对我国农业发展现状以及发展方向有深刻的了解,为此,要加强对基层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培养,通过组织相关的理论知识以及专业技能培训,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专业素养,优化和创新当前落后的农业技术,积极与相关高校建立联系,定向培养人才,扩充农业经济管理储备人才队伍。
3.2推动农业规模化发展
现阶段,我国农村地区的生产模式主要以小农经济为主要形式,产业结构主要以种植业为主,整体而言效益不高,缺乏发展的潜力。对此,我国有必要借鉴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模式,推动农业的规模化发展,这不仅可以有效解决小农经济模式下,个体抗风险能力不足的问题,同时可以大幅提升农业生产效益,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此外,发展规模化农业,还有助于机械化作业的开展,可以有效提升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而且以机械化作业代替人工劳作,还可以全面解放农村劳动力,促进农民多元化就业。纵观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历史,规模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借鉴已有成功经验,同时结合我国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推动农业规模化发展,对于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极大的积极作用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积极发展。
3.3推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普及推动了诸多行业领域的转型升级,创造出了更高的效益,因此,在农业经济管理方面也要积极尝试,加快信息化建设,增加在科技方面的投入,以此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当前,互联网已经深刻的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娱乐以及学习等方方面面,加快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完善各项软硬件设施,不仅可以拓宽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同时也能加快农业生产信息的流通,以高科技手段指导农业生产。通过互联网可以精准了解市场需求,进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组织开展农业生产活动,推动农业的精准化发展。农业经济管理人员要深刻认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积极转变自身的认知,接受并掌握互联网发展模式,并积极进行实践。
3.4完善农村金融体系
在新农村建设环境下优化农业经济管理,推动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必须要以完善的金融体系作为保障。在此过程中,政府部门要积极发挥自身作用,在贯彻落实国家各项惠农、助农政策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农村地区金融体系的完善,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和保障。首先,政府部门要结合本地区的特色农业项目,适时优化以及调整各项政策方针,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各项便利的条件,推动本地区特色农业项目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其次,要积极引导当地相关企业与本地区的特色农业项目建立联系,推动双方建立合作机制,通过二者的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关键词]农村经济管理;存在问题;对策
1农业经济管理的内涵
农业经济管理就是在现阶段的市场条件下,综合考虑市场规则以及农业的自然生产条件,结合科学手段,充分调动农民重农务农的积极性,合理有效的改善农业发展状况,提高农业的总体发展水平和生产程度。在新农村发展背景下提高农业经济的实际效益,调整农业经济收入体系,促使人们积极发展农业。农业经济管理的重点是改善农村生活条件,通过有效规划来提高农村生活水平,通过有效措施进行科学规划和合理分配,解决农民在生产作业中遇到的困难,不断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阐明农业经济管理制度的发展方向,为有效开展农业经济管理相关活动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农业经济管理的内容是利用科学的手段去改善农业生产的环境,提高农业生产率,以及制定相关的农业发展政策和发展计划。通过改善农业区域的发展条件促进农业生产结构优化。在管理过程中,需要利用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技术资源和政府财政资源来制定合理有效的农业经济管理政策,采用责任制在农业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进行分配,确定存储与消耗之间的关系。利用各种经济手段来规范农业经济活动并全面评估农业经济效益。
2农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管理工作人员整体素质偏低
农业经济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在一定的时间内,利用一定的手段和政策,通过合理的规划来组织和控制农业的生产。可是,在目前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农业管理的水平还远远不够,农业管理人员没有经过专业系统的培训,专业素养普遍较低,管理人员知识储备不够,也不了解农业发展方面的相关政策,因此农业经济管理方面的相关措施得不到有效实施和落实,这严重阻碍了农业管理的发展和优化。
2.2农业产业创新的空间存在局限
中国虽然是农业大国,但是农业经营方式相对于国外来说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较低水平的技术、开发和应用几乎不能满足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在许多地区,年轻人都倾向于去城市寻求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而剩余的老人和妇女则掌握较少的农业技术,主要劳动力都涌入了城市。虽然现在的农业技术得到了提升,相对来说可以节约部分劳动力,但是,由于落后的农业技术水平,过少的财政支持,许多高级技术人员会选择去城市发展,造成了人才的流失。以前的技术人员更多关注的是农业相关的经济收入是多少,目光较为局限,这也阻碍了农业产业的技术水平提升。
2.3农业信息化水平低下
因为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展,迅速将人类推到新的发展阶段。在远离城市的地区,仍然缺乏对信息技术的认识,加之人们不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许多优秀的农产品都无法利用信息技术来销售,因此农产品行业不能有效的进行信息化变革。而且,从客观上讲,信息化水平低下会影响该区域网络信息的扩散幅度。在许多乡村地区,基础设备相对落后,农业信息化发展不够充分,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面临重重阻碍。
2.4农业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存在缺陷
自21世纪初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国经济朝着多元化和国际化的趋势发展。国家虽然开始重视农村经济改革活动,但由于新型农村经济起步较慢,基础比较薄弱,出现了新的问题,并且该问题不能得到有效及时的处理。在中国,大多数农村地区尚未建立起现代化的经济管理模式,从而导致农业经济的发展不能适应农业经济管理体系,所以农业经济管理程度不高。为了提高全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党和政府针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颁布了相应政策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这些政策大多数是由地方政府实现的。这些地方政府部门拥有了政治和经济自由流通的权利,如果地方政府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那么这些政策和资金将有很大的作用。但是,在实际建设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出现了不平衡的经济发展景象,这些政府过分强调城市的经济发展,只给予城市中小企业优惠政策和财政补贴。此外,大多数地方政府不注重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财政补贴和优惠措施仅限于传统的农业活动,不注重现代化农业生产,也不鼓励农民积极从事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虽然,会有一些地方政府鼓励农村经济发展,但是管理方法和管理体制存在缺陷,大大降低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成为了农村经济发展的绊脚石。农业的经营模式初期为劳动密集型模式,投入的劳动力远远多于资金,现在,农产品行业需要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这就需要吸收资本,引进技术,有大量的财政支撑。但是,因为农村金融体系发展滞后,农业方面的许多优惠政策未能充分有效的得到落实,改善农业产业结构所需的资金也被大大削减。同时,由于农业升值空间不大,传统的农业生产条件非常有限,既没有科学的规划,也没有多样化的生产结构,仅依靠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严重阻碍了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农民收入的增长。
3农业经济管理的对策探析
3.1培养现代新型农民
农业经济管理的工作人员需要足够的知识储备量,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同时,干部还要有干劲,组织还要有温度,工作人员还要拥有十足的热情,愿意为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做贡献。不断宣传现代新型农业知识,加强对经济管理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要求他们详细阅读一些最新的农业相关政策,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完善经济管理人员评估机制,夯实管理工作人员的整体知识基础。同时,在基层实施新技术时让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熟悉并掌握新技术,致力于培养现代新型农民。
3.2提高农业经济技术生产力
在农业经济技术生产力不断发展创新中,将更多的经济重心转到农业经济管理中,加大农业生产力度,扩大农业经济技术进步空间。首先,在农业经济发展实践中加快农业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促进农业发展,提升农业技术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业经济技术生产力发展的综合水平。其次,有必要加强商业创新的理念,提高经济管理技术的普及度,并合理分配维护农业经济发展的高技能工人。最后,应该增加对农业方面科学研究的经济投入比例。因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时间短,而我国农业科学研究经济投入的比例相对于世界平均水平来说较低,因而,我们必须促进农业经济技术发展,促进农业生产转型,发展新兴技术产业,延长产业链,为发展农业经济夯实基础。这要求国家将更多的科研资金划分给农业经济技术方面,提高科研创新能力。采取资本引进的方式,培育出更好的农业产品,并增强国家的创新能力。
3.3加强农业信息化管理技术
信息化的不断发展表明了网络技术促进了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在现代网络环境下,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在不断的进步,需要增强农业信息化管理技术。网络覆盖率不断提高,强化各个地区的信息化建设,依附于网络,增加农产品的分销渠道,增强线上销售的能力。多渠道销售,需要依据实际情况进行信息化的建设,让每个企业都积极参与,提高企业的参与度,避免出现农产品生产不当和农作物种植不当的情况。
3.4完善农业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