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4 09:28:3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冬春季传染病防治知识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春季到了,各类细菌和病毒随气温逐渐回升迅速繁殖,如预防不当,呼吸道传染病极易发生。呼吸道传染病是指病原微生物 通过呼吸道侵入易感人体,并随呼吸道分泌物继续传播,侵入另一易感机体的传染性疾病。一旦患上呼吸道传染病必须及时治疗,否则会产生相关并发症,造成严重后果,现笔者针对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治疗情况进行浅析,具体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防治措施
1.2.2 市动员和健康教育宣传工作 市疾控中心派专业人员到各学校及托幼机构、各流动人口密集区域进行宣传指导,充分利用广播、宣传画、墙报、校会、发放宣传单、报纸、悬挂横幅和张贴标语等多种形势,广泛开展呼吸道传染病防控知识宣传,做到家喻户
1.2.3 加强协作,做好疫情防控 各医疗单位、学校及托幼机构加强与卫生部门协作,建立信息通报制度;认真落实晨午检制度,在做好因病缺勤统计上报工作的同时,切实做好生活场所环境通风、换气、消毒等防范措施;配合区卫生局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加强对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的主动搜索和技术指导;要配合区卫生局监督所加强开展对学校传染病疫情防控的监督执法检查。同时,大部分医疗机构能充分认识到当前呼吸道传染病防控工作的紧迫性、艰巨性,建立有防控领导小组,开展了对重点科室、重点人员的传染病防控知识培训,设置发热门诊,按要求对医疗废物进行分类收集、暂存和集中处置;但个别社区服务站还存在对医务人员传染病报告管理及防治知识培训内容不够全面、无独立发热门诊、布局不符合消毒隔离规范和医疗废物移交登记不及时或有遗漏项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执法人员当场下达监督意见责令限期整改,确保广大群众身体健康。逐级开展培训,扩大冬春节呼吸道传染病防治宣传力度和范围;强免期间各县区卫生局、疾控中心抽调人员,组成督导组巡回督导各服苗点,并对流动人口、农民工聚集地区进行重点督导,力求强免工作不出现疏漏。
2 结果
3 讨论
呼吸道传染病在冬春季节容易频繁暴发,人群密集的地方,一旦有传染病发生,易造成流行。因此掌握呼吸道传染病防治知识对于远离传染病、保证身体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等,而所谓的呼吸道疾病是指病原体从呼吸道感染、侵入、传播而引起的各种疾病。呼吸道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可引起严重并发症。呼吸道疾病的危害很大,流感可引起脑炎、心肌炎等,2003年爆发的SARS就是病毒性呼吸道传染病。
【中图分类号】R51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314-02
为掌握凯里市水痘疫情的流行特点和规律,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现将2013年凯里市水痘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如下:
1 疫情概况
2013年全市共网络报告水痘病例266例,报告发病率为57.97/10万,比2012年(41.80/10万)上升38.67%,无死亡病例。
2 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2.1 地区分布
2013年全市17个乡镇街道均有水痘病例报告,报告发病率居平均水平以上的乡镇街道依次为炉山镇、大十字街道、旁海镇、城西街道、湾溪街道、西门街道、洗马河街道等7个乡镇街道,报告发病数共计209例,占全市病例总数的78.57%。凯棠乡报告发病率最低为11.02/10万。
2.2 时间分布
全年均有水痘病例报告,发病高峰主要有两个,分别是4-6月和10-12月,共报告病例205例,占全年总发病数的77.07%。与水痘冬春季好发的特征相符。见图1。
2.3.3 职业分布
病例以学生为主,发病151例,占病例总数的56.77%;托幼儿童42例,占15.79%;散居儿童59例,占22.18%。
3 疫情概况
2013年共报告水痘暴发疫情16起,与去年同期(5起)相比,暴发疫情上升220%。其中涉及小学12起,幼儿园3起,中学1起;覆盖全市11个乡镇街道,乡镇街道发生水痘暴发疫情各8起。其中4-6月份4起,10-12月份12起,均发生在水痘流行高峰期。
4 流行因素分析
4.1 由于目前水痘在我国仍然为非法定管理传染病,部分医疗机构和教育部门不重视水痘病例的报告,因此很难早期发现水痘疫情苗头,很难了解水痘疫情真实情况[1]。
4.2 所有暴发疫情均发生在学校和托幼机构,教学环境较拥挤,冬春季节气候寒冷,教室门窗紧闭,通风不良,学校活动空间较窄,班级之间相距较近,学生之间相互接触较为密切,为传染病流行提供良好的条件。由于水痘疫苗属自费疫苗,学生普遍未接种水痘疫苗,没有形成有效的免疫屏障[2]。加之大多数学校未做好晨检及消毒工作,未及时发现隔离病人;部分患儿家长因担心影响学习进度,仍让学生带病坚持上课,造成疫情的扩散。
4.3 水痘潜伏期较长,平均潜伏期为14天,最长达21天,因此虽然对现症病例进行了隔离,但按照传染病的流行规律,疫情不会嘎然而止,部分已被感染的学生会在今后的一段时间相继发病,又会造成新一轮的流行,疫情会继续持续一段时间。
4.4 目前整个凯里市托送中心传染病防控工作缺乏相关部门监管,是传染病防控工作的薄弱点,各种传染病极易在托送中心形成交叉感染,成为传染病流行的集散地。
5 防控建议
5.1 医疗机构落实传染病预检分诊,及早发现传染病疫情
各级医疗机构必须严格按《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规范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工作,特别是要加强对疑似水痘病人的预检分诊,防止发生传染病的漏诊。同时,急诊、儿科门诊等接诊处要加强通风、消毒,防止发生传染病的院内感染。
5.2 教育部门切实落实晨检和因病缺勤追查及消毒、登记制度
各级各类托幼机构、中小学校要按照《传染病防治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学校、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和《突发公共卫生条例》及其应急预案的要求,认真履行职责,发现疫情后要及时向市疾控机构和教育行政部门报告,积极协助疾控机构开展疫情调查和处理工作,及时隔离治疗病人,并采取相应措施加强对密切接触者的管理,严防疫情蔓延。学校教室保持通风良好,建立常规消毒制度,学校指定专人负责校园、教室的消毒工作,并做好登记记录,消毒技术当地卫生部门进行指导。
5.3 强化教育卫生联防联控机制
卫生行政部门加强与教育部门沟通与协作,联合开展学校校医或兼职卫生员的水痘及其它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切实提高疫情监测、分析以及调查处理工作的执行能力。市疾控中心认真做好水痘监测和控制工作,并指导托幼机构、中小学校和医疗机构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协助做好疫情报告管理、疫点处理和病例管理工作。
5.4 卫生监督部门要及时对全市各医疗机构、学校、托幼机构的冬春季呼吸道疾病及水痘等传染病防控工作进行专项督导,要求各部门按《传染病防治法》及相关规定执行。督促学校认真做好晨检、因病缺课管理、健康教育以及消毒、病例隔离等工作。
5.5 开展水痘疫苗免疫接种工作,切实提高水痘疫苗的接种率
接种疫苗是保护易感儿童免于发病的最经济有效的手段[],各接种单位要按照《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及疫苗使用说明书要求,在群众“知情同意、自愿自费”的基础上,做好12月龄至15岁儿童的预防接种工作。
5.6 深入开展健康教育活动,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卫生、教育行政部门和各有关单位要积极与新闻媒体协作,加强社会宣传动员,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杂志等媒介,开展多种形式的水痘防治知识宣传,使广大群众充分认识水痘的危害性,提高防病意识。
5.7 明确和落实托送中心传染病防治监管部门,规范托送中心传染病防控管理工作职责。
参考文献:
*县卫生局采取三项措施,切实做好此项工作。一是落实预检分诊制度,切实加强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及聚集性不明原因病例的发现、识别、报告、实验室检测和现场处置工作,发现人禽流感、流行性感冒、输入性疟疾等呼吸道传染性病例或疑似病例,按规定及时向疾控机构报告,并做好临床救治工作。二是突出重点,严密监测报告。医疗机构要加强人禽流感为重点的传染病主动监测工作,强化医务人员相关知识培训,提高监测水平,发现异常情况及时上报。三是强化传染病知识宣传,提高群众健康意识。利用电视媒体每晚向群众播放呼吸道传染病的相关知识,特别是从疟疾高流行区返乡人员,养殖场、屠宰场、活禽经营市场从业人员有发热病例立即就诊;医务人员利用发放宣传资料、向重点人群面对面讲解等有效形式,广泛宣传人高致病性禽流感等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治知识,鼓励群众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教育群众注意通风换气、勤洗衣被及减少人群聚集的活动,提高群众对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人禽流感、流行性感冒、输入性疟疾等传染病的认知水平。
随着国外传染病高流行区归国人员日益增多,各种输入性病例也在增加。前不久,甘肃省武威市173名赴安哥拉务工归国人员中,报告疟疾病例23例,死亡1例。
为此,开封市卫生局要求各县区卫生和疾控部门要及时与商务、质检部门进行沟通,了解开封市外派劳务的总体情况,特别是赴东南亚和非洲等传染病高流行区劳务人员的情况,主动沟通,对赴疟疾等传染病高发国家和地区旅游或务工归国的发热病人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及时报告并规范治疗病例,加强对网络报告病例的监测,做到输入性传染病的早发现、早治疗。
2月11日,一个不足6个月的婴儿因连续高烧两天到义煤集团总医院求治,经医生检查诊断为麻疹,当即转入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治疗。据悉,今年春节以来,该院感染性疾病科共收治麻疹患者16人次,较往年有较大增幅,其中年龄最大的37岁,最小的仅两个多月。
【中图分类号】 R 179 G 478.2 R 51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6-0570-02
【关键词】 传染病;组织和管理;疫苗;学生保健服务
学校及托幼机构是一个特殊场所,人口密集。学龄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期,自我保健意识淡薄,容易受到各种传染病的侵袭,历来是各种急性传染病暴发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高危人群。本文旨在对盐城市盐都区近 5 a中小学校及托幼机构急性传染病疫情防控现状进行分析,并就如何做好中小学校及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控制工作提出相应的对策与措施。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学校基本情况数据来源于盐都区教育局统计年鉴(2007);学校传染病疫情数据来源于盐都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系统和急性传染病疫情调查处理资料;其他相关数据来源于盐都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学校卫生工作或传染病防治工作现场调查资料。
1.2 判断标准 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的规定,同一学校、幼儿园1周内发生麻疹、风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10例以上或流感30例以上即为暴发,应作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予以报告并处理[1]。
流感样病例:发热(体温≥38℃),伴有咽痛或咳嗽症状之一,缺乏其他实验室确定诊断依据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2];其暴发判断标准同流感。
1.3 实验室检测 除流感、风疹疫情经实验室确认外,其他传染病暴发疫情均根据临床诊断进行确认;流感实验室检测采集病人咽拭子标本,送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实验室,采用PCR法检测流感病毒抗原及型别;风疹实验室检测采集病人急性期血清,送盐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采用ELISA法检测风疹IgM抗体。
2 结果
2.1 学校及托幼机构基本情况 盐都区环绕江苏省盐城市区西、南部,现辖13个镇、2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747 520人,其中农业人口562 900人。全区共设托幼机构28所18 030人,小学62所26 536人,中学(含高中)22所32 033人;托幼机构儿童、小学生和中学生的人数分别占全区总人口的2.41%,3.55%和4.29%,合计占总人口的10.25%。
2.2 学龄儿童免疫状况 笔者于2007年9月结合入园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对全区3所幼儿园和5所小学的部分一、二类疫苗[3]接种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每所学校(园)调查了50名适龄儿童,结果显示,流感、水痘、风疹、流行性腮腺炎(风疹及流行性腮腺炎疫苗从2008年5月1日起纳入一类疫苗管理)等二类疫苗的接种率明显低于国家免疫规划一类疫苗接种率(χ2=84.62~722.89,P值均
2.3 近5 a学校传染病暴发疫情 2004-2008年全区共发生学校传染病暴发疫情38起1 370例,均为冬春季多发的呼吸道传染病。其中水痘疫情25起736例,流感疫情2起109例,流感样病例疫情7起427例,腮腺炎疫情3起61例,风疹疫情1起37例。水痘和流感(含流感样病例)仍然是当前构成学校传染病暴发疫情的主体,累积发病率高于风疹和流行性腮腺炎(χ2=1 066.23,P
3 讨论
当前,传染病疫情控制和食品卫生安全已被列为学校卫生安全的两大核心。学校传染病防制措施不力导致传染病暴发流行,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正常的教学秩序。对近几年学校传染病暴发疫情的调查显示,水痘、流感、流行性腮腺炎等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仍然是构成学校传染病暴发疫情的主体。多年来,学校传染病防制工作由于各级的重视,形成了较好的防控组织体系,疫情监测报告系统也在逐步完善;从疫情发生的时间分布看,近2 a疫情的发生频率虽有趋缓迹象,但客观上呼吸道传染病的流行有一定的周期性。提示学龄儿童对水痘、流感、流行性腮腺炎等仍缺乏有效的群体免疫屏障,随着易感人群的不断积累,一旦有传染源侵入,疫情的发生和流行在所难免。
目前大多数呼吸道传染病均有有效的疫苗进行预防,由于国家多年来一直对水痘、流感、流行性腮腺炎等疫苗实施二类疫苗管理,受经济条件等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学龄儿童的接种率不能达到很高的水准[3],群体免疫屏障难以有效形成。从学校传染病防制工作的长远规划看,当前首先要抓好学龄前儿童的常规免疫和入园入学后的“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在对国家规定的一类疫苗实施严格补种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二类疫苗的查漏补种工作,把构成传染病暴发流行的威胁控制在入园入学前。在此基础上,可根据疫情流行态势的变化和学龄儿童免疫水平监测结果,有计划地组织学龄儿童开展相关疫苗接种,以形成有效的免疫屏障,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学校传染病疫情防控在坚持疫苗免疫为主导的前提下,尚需采取综合防制策略;将健康教育和业务培训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结合“健康促进学校”的创建等工作,持续开展传染病防治知识宣传和培训,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传染病识别技能及自我保健意识,确保传染病人的早发现、早报告和早隔离;持续做好疫情监测,严格落实晨、午检和因病缺课监测制度,针对呼吸道传染病春季多发的实际,春季入学后严格的晨、午检制度对于学校传染病疫情控制尤为关键;加强相关设施的配备,确保疫情监测工作的有效开展;配备“84消毒液”等常用消毒药及相关的消毒器材,确保发生疫情后各项控制措施有效落实。
4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2005.
[2] 卫生部.应对流感大流行准备计划与应急预案.2005.
维护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为切实加强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保障广大师生的身体健康,根据《县教育局2011年学校传染病防控实施方案》要求,现将《乡中心学校2011年学校传染病防控实施方案》下发给你请各校拟定相应的实施方案认真抓好此项工作。
一、建立组织明确职责
1.各学校要建立以校(园)长为组长,学校分管副校(园)长为副组长的安全领导小组,形成学校领导、分管领导、教师、学生四级传染病防控管理网络,校(园)长是传染病防控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各学校还要设立一名传染病防控联络员,负责日常情况的收集与上报工作。
2.学校传染病防控领导小组职责:制定传染防控工作应急预案,建立健全人、财、物等传染病防控保障机制,完善卫生室的功能,加强对学生饮食的管理工作,组织开展学校传染病健康教育,积极防控传染病。收集、汇总有关信息,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向乡中心校和疾病预防控制部门报告疫情,协助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做好对疑似病人的监测处理及环境消毒工作。要定期组织开展重点传染病防控的应急演练,以科学应对突发传染病事件。
二、积极开展传染病防控工作
(一)建立健全传染病防控应急预案。
各学校应建立和完善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预案,并组织学校师生学习和演练。学校传染病应急预案内容:学校传染病防治工作的组织管理、传染病监测网络、传染病预警系统、传染病报告制度、发生传染病时的应急控制措施、传染病的日常预防措施,还应包含在传染病流行季节(如冬春季呼吸道传染病、夏秋季肠道传染病)、特殊重大传染病流行(如非典、甲流感),对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和可疑病例及密切接触者所采取的措施、确保疫情得到及时控制等内容。
(二)加强教育和管理工作。
1.各学校要把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按照规定开设健康教育课。
根据传染病流行的季节特点,每学期至少集中开展2次以上的传染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充分利用板报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传染病预防知识宣传,切实增强学生的卫生防病意识和公共卫生责任感。要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努力做到“四勤”(勤洗手、勤通风、勤晒衣被、勤锻炼)、“四不”(不随地吐痰、不喝生水、不共用毛巾牙刷和口杯、不过度紧张和疲劳)。
2.各学校要加强学生的饮食管理,保证学生饮食安全。
要建立传染病疫情管理档案。各学校领导要熟悉学校卫生管理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特别要依据传染病发病规律将有可能暴发或流行的病种纳入重点检查内容。经常了解学校师生对学校卫生管理工作的意见,经常查看学生食堂、教室等场所的卫生状况,经常检查督促有关人员认真履行职责,把传染病防治工作纳入绩效考核,落实奖惩制度,每星期至少进行一次卫生检查,做好记录并进行公示。
(三)建立学生晨检制度。
各级学校必须严格落实晨检、午检制度,在学校兼职校医的指导下,由班主任或班级卫生员对每个学生进行观察、询问,了解学生出勤、健康状况。发现学生有传染病早期症状(如发热、皮疹、腹泻、呕吐、黄疸等)以及疑似传染病症状时,应当及时告知学校兼职校医进行进一步核实排查,必要时将患者送正规医院就诊,保证对传染病病人早发现、早隔离、早报告、早治疗。
(四)建立学生因病缺勤病因追查和登记制度。
班主任应当密切关注本班学生的出勤情况,对于因病缺勤的学生,应当了解学生的患病情况和可能的病因,如怀疑为传染病,要及时报告给学校或兼职校医。学校接到报告后应及时追查学生的患病情况和可能的病因。
(五)认真落实传染病防控措施。
各学校按照规定做好教室、、图书室、食堂等人群聚集场所的通风换气、消毒工作,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气温较低时要在课前和课间休息期间利用教室和走廊的窗户开窗换气,气温回暖后则要实行全日开窗的方式换气。同时,要做好校园内公共设施和公共用具的清洁和消毒工作,搞好校园环境卫生。
(六)严格执行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
1.报告内容及时限。
在同一班级(相邻班级),1天内有3例或者连续3天内有多个学生(5例以上)患病,并有相似症状(如发热、皮疹、腹泻、呕吐、黄疸等)或者共同用餐、饮水时;个别学生出现不明原因的高热、呼吸急促或剧烈呕吐、腹泻等症状时;学校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或者其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班主任应当在第一时间内向学校主要领导上报相关信息,为各级在第一时间内逐级上报打开安全通道。
2.报告方式。
当出现符合上述规定的报告情况时,学校分管安全的副校长应当以最快捷的方式在第一时间内报告乡中心校及当地传染病防治部门。
3.疫情处理。
各相关学校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对本单位发生的传染病疫情进行调查和处理,做好学生及学生家长的思想工作,保证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检查督导
学校是人群密集的场所,学生是易感人群,极易被传染病感染并造成流行。为了切实做好传染病防控工作,保障青少年身心健康,保持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1预防传染病工作计划,供大家参考。
预防传染病工作计划1一、指导思想
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及市、县有关文件精神,以科学的观点,人本的意识,和谐的主题为中心,构建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管理和应急机制,切实做到对传染病的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保证学校教育教学的正常开展
二、实施措施
(一)成立传染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
(二)完善传染病突发事件处理预案,建全传染病报告网络。
班主任、科任教师如在晨检、午检中发现病例,应立即报告校主管领导,采取相应措施。学校疫情报告员向县疾控中心和教育局主管局长报告,主管局长向局长办公会议通报。卫生部门上报卫生局主管领导。H
(三)严格执行疫情报告制度
1.各班要严格执行晨检、午检制度。
学校要指定专人负责疫情统计报告,于晨检、午检后1小时内,统计出勤情况,严格筛查学生缺课原因,追查病因,并及时上报各类传染病病例。目前尤其对于水痘、腮腺炎、麻疹、风疹、流脑、手足口病的学生尤为关注。要求学生提前10分钟进班,班主任教师首先要仔细观察学生精神状态,发现萎靡、发热和皮肤异常情况的学生及时通知领导小组进行筛查。
2.实行传染病快速报告制度
(1)同宿舍、同班级一天内发病3例或连续3天内多例(5例以上)学生患病,并伴有相似症状(如发热、皮疹、腹泻、呕吐、黄疸等),要在24小时内报告。
(2)发现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病人时,立即报告。
(3)个别学生出现不明原因高热、呼吸急促或剧烈呕吐、腹泻等症状时,要在24小时内报告。
(4)发现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或其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4小时内报告。
(5)发现甲类或甲、乙、丙类传染病暴发出现,1-2小时内必须报告。
(四)做好宣传普及工作
1.加强师资培训。
以“学校传染病的防控”为主要内容,对班主任、住宿生管理员进行岗位培训,并利用全体会时间对全体教职工进行传染病知识的培训,了解传染病防控相关知识,为晨检、午检的落实寻找科学依据,共同做好传染病防控工作。
2.在学生和家长中大力宣传传染病防治知识。
下发致家长的一封信,向家长宣传传染病防控知识,取得家长的配合和支持。
(五)构筑防病屏障
1.疫苗接种。
疫苗接种是预防传染病的积极有效的方法。
2.切断传播途径。
(1)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要结合传染病预防重点工作,及时清整校园死角,清除蚊蝇滋生地,清除园林绿地、闲置空地、垃圾杂物,彻底消灭卫生死角。
(2)开窗通风,让教室有足够的新鲜空气,是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有效方法。
(3)鼓励学生多到室外活动,增强学生体质,加强免疫力。
3.隔离传染源。
严格按照《传染病法》规定的隔离期实施病员规范隔离。复课时要有卫生部门(传染病医院)开据的病愈证明方可进校上课。水痘隔离14天,并结痂完全脱落,腮腺炎从发病至少10天,并腮腺肿大完全消失。
4.室内消毒。
由总务处安排专人,按学校制定的制度进行。
5.日光消毒:对于寄宿学生的被褥、垫子不易擦拭的物品要定期清洗干净,并在日光下暴晒,可以起到良好的杀菌效果。
6.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教育并督促学生用肥皂和流水洗手。
可用淡盐水漱口,清洗鼻腔,不用公用毛巾及手帕。
三、工作要求
(一)学校各相关部门各负其责,落实好各项工作。
(二)进一步完善各项工作制度,确保人员、物资、经费得到保障。
(三)严格落实防控工作措施,认真处理好各环节工作。对措施不力、引起严重后果的,对迟报、瞒报疫情的,要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预防传染病工作计划2学校是人群高度密集的场所,学生是有关传染病易感人群之一。为进一步加强传染病预防与控制工作,有效预防与控制传染病在学校的发生和蔓延,确保学生身心健康,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特制订学校传染病预防工作计划: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要充分认识加强学校卫生安全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进一步强化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的责任意识,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职责,密切配合卫生等部门,制定、完善和落实相应的传染病预防与控制工作预案,确保学校师生身心健康,努力把传染病预防与控制工作抓紧、抓好、抓实、抓出成效。从而将学校卫生防疫工作落到实处。
二、认真监控,及时报告疫情信息
建立和落实晨检制度,加强对学生健康状况的监测。晨检工作应在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人的指导下,由班主任或副班主任对早晨到校的每个学生进行观察、询问,及时了解学生出勤、健康状况;发现学生有传染病早期症状者(例如发热、全身疼痛、头痛、呕吐、咳嗽等)以及可疑传染病患者(请病假的学生应查明病因),及时报告兼职卫生保健教师和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人进行排查,以确保做到早发现,早报告。班主任要利用晨会课、健教课时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同时要教育学生,进行自我观察,如有发热、全身疼痛、头痛、呕吐、咳嗽等身体不适时,要及时告诉家长或老师,以确保早发现、早治疗。
学校传染病疫情的报告人,负责学校传染病的监控与报告工作。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人要与班主任加强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出勤、健康情况,一旦发现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人,应在第一时间向校长室及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同时向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报告。报告内容应包括:发病时间、发病地点、发病人数、主要症状、密切接触者、已采取的措施等。防止瞒报、漏报、缓报现象发生。
三、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控制疫情
学校除做好传染病疫情报告以外,要按照卫生部门的要求,对患病学生采取隔离治疗等措施,将疫情控制在萌芽状态;如发生暴发疫情或新病例持续不断等情况,要根据卫生疾控部门提出的疫情控制措施,经区局同意,在一定范围内采取必要的措施,避免人群集聚的大型室内活动,严防疫情扩散。要注意做好学校教学、生活场所的通风和换气,保持空气新鲜;食堂不得购买无证食品;加强学生体育锻炼,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增强学生体质,提高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鼓励学生有病及时就医并在家休息等。
四、大力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卫生与防病意识
学校要充分利用时间及各种形式,对学生集中进行传染病预防知识的强化教育,切实增强学生的卫生防病意识。还应利用家长会、告家长书等形式,向家长宣传相关预防知识,以取得家长的配合与支持。
预防传染病工作计划3为进一步贯彻《中国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控法》,全面落实传染病的各项防控措施,有效的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暴发和流行,提高传染病发现和诊治水平,做好今年传染病防控工作,在医院分管院长的领导下,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20--年传染病防控工作计划:
一、认真执行国家传染病有关法律法规,健全规章制度
1、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控法》等相关法规,以及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我院制定的有关传染病防控工作的要求和规定。
2、根据国家有关法规和条例,建立和健全医院疫情管理和报告制度,组织制定各项疾病防控工作计划和措施,并组织实施。
二、严格督促检查规范化管理
1、做好传染病疫情管理和报告工作,有专职人员负责全院传染病报告卡的收集、审核、上报、订正工作。
2、传染病病例报告:责任报告人在首次发现或诊断法定传染病人、疑似病人时,应立即认真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和“传染病登记本”,并按规定的时限和程序上报。
3、传染病信息网络直报:根据疫情需要,专职疫情报告人员,审核确认“传染病报告卡”后,通过国家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网络报告。
4、定期开展传染病的漏报检查,进一步加强传染病报告时限的落实工作,做到各负其责,抓好各个环节。
三、加强传染病防控知识宣传教育
1、通过各种形式广泛宣传传染病防控知识,宣传传染病防控知识,根据传染病特点和季节性普及传染病防控知识,提高人民群众的防病知识和能力。
2、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工作,提供及时、科学的防控决策信息,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
3、认真做好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对医院的疫情管理和报告的检查工作,配合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搞好疫情调查工作。
四、加强疫情管理,落实防控制度
完善传染病防控工作各项制度,认真细致地落实预检分诊、门诊日志登记工作,每月对各科室进行传染病报告检查,查阅门诊、急诊病人登记,检验科及放射科及CT室的各种登记本,确保全年传染病防控工作做到无漏报。
五、加强对科室的传染病防控工作的技术指导
督促各科室健全各项管理制度,规范门诊日志记录,提高疫情信息报告质量。报告及时率和传染病报告卡填写完整率、准确率必须达100%。
六、规范肠道门诊、完善发热门诊建设
进一步规范肠道门诊运转,按时开诊;完善发热门诊建设,依托感染科,做好发热病人管理。
七、完善传染病防控部门自身建设
进一步完善传染病防控部门自身建设,明确岗位职责和任务,做好传染病、肿瘤报告、死亡医学证明管理等工作。同时持续加强业务学习和培训,3月份安排专人到疾控中心接受专项短期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和能力。根据情况增加防控人员,保证各项防控工作的有效实施。
预防传染病工作计划4学校是传染病的集散场所。每天学生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学校,由于他们的免疫功能尚不完善,抵御各种传染病的能力较弱,一旦传染病发生,易于传播和流行,并可能扩散到家庭和社会。及早采取有力的防控措施,对学生中的传染病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有效防控学校传染病,保护学生的身体健康,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
一、学校常见传染病种类及症状:
1、出疹性疾病:
麻疹: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因全省多次组织麻疹疫苗的强化免疫,目前多为散发。好发于冬春两季。临床特征为发热、流涕、咳嗽、眼结膜炎、口腔粘膜斑及全身皮肤斑丘疹。常可并发肺炎,而危及婴幼儿生命。其发疹特点为先热后疹,皮疹颜色深,疹间参差不齐,手摸粗糙,疹后皮肤呈皮糠样改变。传染期一般为出疹前5日至出疹后5日,以潜伏期末到出疹后1、2日传染性最强。患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第二次发病者较少见。
隔离期限:出疹后5天,合并肺炎隔离至出后10天。
风疹: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因疫苗接种率普遍不高,儿童普遍易感,易呈暴发流行。流行季节为冬春季,临床特征为为发热,皮疹,耳后及枕部淋巴结肿大。皮疹颜色淡,出疹均匀,整齐,疹后皮肤光滑,干净如常。
隔离期限:出疹后5天,合并肺炎隔离至出后10天。
2、流行性腮腺炎:简称流腮,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全年均可发病,但以冬春为主。
在学校及幼托机构易造成暴发流行。临床特征为发热及腮腺肿、痛。腮腺炎其病虽不可怕,然而其并发症却十分可怕。可能导致:1、男生炎:较大儿童及体弱患儿易并发炎,常有一侧或双侧肿大、疼痛。若治疗不及时出现萎缩而引起无精症,故而不生育;2、卵巢炎:10岁以上女患儿易并发卵巢炎。症状是小腹部及腰骶部疼痛、全身乏力,发烧较重可达39℃以上。治疗不及时,婚后不孕;3、脑膜脑炎:在腮腺肿大一周后出现嗜睡、呕吐、头痛、颈项强直、发烧39℃以上,一般无抽搐。
隔离期限:至腮腺完全消肿后3天止,自发病起约3周时间。
3、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之一,多发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
最典型的起病过程是发热(体温在39℃以下),进而出现咽痛,幼儿表现为流口水、拒食。手、足、口腔可发现皮疹、丘疹或疱疹,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呕吐等症状。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等致命性并发症。
隔离期限:自发病日起14天。
4、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无明显季节性,以冬春季节为多。
临床特点为急起高热,体温达39-40℃甚至更高,伴头痛、全身酸痛等。以全身中毒症状重,而呼吸道症状轻为特征。流感病毒的变异化非常快,是一种无国界的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的疾病。多数人以为流感是小病而不加理会,其实每年死于流感的人不胜其数。流感病毒若入侵器官,可引致严重的并发症,例如肺炎、支气管炎、心力衰竭等,后果十分严重。传播途径为空气飞沫经呼吸道传染,人群普遍易感。发病3天内传染性最强。
隔离期限:自发病日起7天
5、水痘:是一种常见、多发的儿童传染病,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
临床特点是皮肤粘膜出现瘙痒性水疱疹。水痘结痴后病毒消失。接种水痘疫苗是预防这种传染病的有效措施。并发症:皮肤继发感染:最常见,如脓疱疮、蜂窝组织炎等;水痘肺炎;心肌炎、脑炎。易感孕妇在妊娠早期如患水痘,终止妊娠是最佳选择。
隔离期限:至水痘疱疹完全结痂为止,但不少于发病后7天。
6、流脑:为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常见于冬春季,病变主要在脑膜、临床特点为起病急、高烧、头痛、皮肤瘀点及脑膜刺激症。
现已有疫苗预防,发病率低。
隔离期限:症状消失后3天,但不少于发病后1周。
7、乙脑:为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传染病。
流行季节为7、8、9三个月,传播途径是经蚊子叮咬。临床上以高烧、意识障碍、抽搐及脑膜刺激症为特征。现已有疫苗预防,发病率低。
隔离期限:隔离至体温正常。
8、艾滋病:根据教育部和卫生部要求预防艾滋病学校健康教育要达到以下目标:
在青少年中普及有关艾滋病预防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对艾滋病、性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使他们能明确认识到人类通过纠正自己的不良习惯和行为能够避免艾滋病病毒的感染。增强预防艾滋病、性病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使青少年认识到艾滋病的传播没有国界。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是国际社会的一员,有责任和世界各国携手共同努力以制止艾滋病的蔓延。倡导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患者的关爱,反对歧视,开展救助。具体实施要求:
1、学校应遵循“预防为主,严堵源头为重”的原则,成立艾滋病等传染病防控领导小组,建立防控传染病应急预案,使学校对艾滋病等各类传染病的预防措施落实到位,责任到人,切实有效地开展传染病防控工作。
2、建立健全学校卫生管理组织网络。
以学校领导、班主任、学生及各班卫生委员等为主干组成三级管理网络体系,组织学习教育部、市教育局、市卫生局下达的有关贯彻、落实《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等文件,进行广泛动员宣传教育。
3、制定实际的防控艾滋病政策、制度及计划,使防控工作有序进行。
4、运用多形式、多渠道开展防控艾滋病教育。
通过专题讲座、播放多媒体教学片;通过课堂教育如在政治、生物、体育与保健等各学科教育中有机渗透相关知识,使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做到经常化、多样化,并始终贯穿整个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反复强化,深入人心,确保遏止与防治艾滋病五年计划贯彻、落实,并得到有效防控。
5、利用年内各个世界卫生日、卫生宣传日等活动,开展丰富多样的健康教育活动。
如开展板块展览、知识竞赛、班团课、社区服务等活动,广泛开展预防艾滋病的有益健康教育活动,寓教于乐。
6、学校图书馆、阅览室等应备有一定数量的健康知识教育丛书,供学生阅读。
7、要充分发挥学校工会、团委、学生会的协同作用,提高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效果。
要将学校教育与家庭、社区教育有机结合,通过学生参与社区综合实践活动,把相关知识传递给家庭以及社区其他成员,从而带动社区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的蓬勃开展。
预防传染病工作计划5我校是一所寄宿制初级中学校,做好学校传染病预防和控制工作,对保障全校学生及教职员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维护社会的稳定意义重大。
一、传染病预防
1、按照国家对传染病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针对学校人口密集的特点,容易在学生中发生的常见传染病,如病毒性肝炎、肺结核、痢疾、肠道传染病等,开展传染病预防知识和预防措施的卫生健康教育工作。
2、定期组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增强师生的公共卫生安全意识,促使师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自我防范的能力。
3、定期组织力量消除鼠害和蚊蝇等病媒昆虫及其它传播传染病的或者患有人畜共患传染病的动物危害。
4、有计划地建设和改造公共设施,对污水、污物、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改善饮用水卫生条件。
5、建立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每年新生入学进行传染病预防接种。
6、食堂饮食从业人员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取得健康合格证后方可上岗。
二、传染病疫情报告
疫情的报告和管理在预防、控制和消灭传染病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准确及时的疫情报告是控制疫情蔓延的情报信息,健全的疫情报告管理组织和管理制度是确保疫情报告准确及时的关键。
疫情报告时限和办法: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要求执行。
按照《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之规定,每个教职工及学生均为法定疫情报告人,学校为我校责任疫情报告人。任何人发现传染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均有报告的责任和义务,可用口头、书面、电话等方式向学校、管理老师或班主任、保卫迅速报告,相关科室和人员接到报告后,迅速报告校医务室,由校医务室及时整理出文材料向学校领导报告,同时向上级主管部门(财政厅)及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如果隐瞒不报、漏报、谎报或延期报告的,要追究当事人有关责任。
三、传染病控制措施
1、经医疗保健机构、卫生防疫部门确诊为传染病者,应及时予以隔离治疗(学生应当办理休学手续),隔离期限根据医学检查结果确定。
2、对疑似传染病的病人,在明确诊断前,安排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
密切接触的人员,实施必要的卫生处理和预防措施。
3、建立学生定期健康检查制度,及时发现传染病患者并采取相应的隔离防范措施,及时切断传染病在学校的传播途径。
1病例发现经过
2007年5月21日大丰市第三人民医院防保科接该镇某小学电话,称该小学发生多例学生发热、腮腺肿大等症状,并有部分学生缺课,原因未知。第三人民医院随即电话报告大丰市疾控中心。接到报告后,第三人民医院和疾控中心立即组织相关人员前往该中心小学核实疫情,开展流行病学等调查。并采取针对性措施,有效地控制了疫情。初步认定这是一起流行性腮腺炎爆发疫情。
2流行病学调查
2.1一般情况
大中镇位于大丰市中部,全镇总人口15.7万人。该小学共有19个班级,1 103名学生,男生564人,女生539人,其中住宿学生120人,半住生400人。学生来源于镇属各行政村,少数来源于新丰、刘庄镇。经现场调查,至2007年6月2日16时45分,该小学共发生流行性腮腺炎病例38例,罹患率为3.45%,38名患儿中,主动去医院就诊的有23人,其余均为临床医生去学校晨检以及对缺课学生追踪发现。
2.2分布情况
2.2.1人群分布发病者年龄为8~14岁,男生罹患率为4.79%;女生罹患率为2.04%,男女生罹患率之比为2.35∶1。所有患病学生均于发病前3周内有与腮腺炎患儿接触史,但在此期间无外出史。38名患儿中有5名为住宿学生。
2.2.2班级分布病例分布于5个班级,一(1)班2例,四(3)班4例,五(2)班5例,六(1)班18例,六(2)班9例。调查发现,病例发生较多的班级开窗道风效果不好。
2.2.3时间分布首发病例为5月10日,最后的病例发病时间为6月2日。从图1可以看出本次发病时间分布呈双峰型,第1个高峰在5月10日―5月15日,第2个高峰在5月17日―5月24日,提示首批病例感染后可能存在二次感染。
2.3临床特征
38名患儿均有不同程度发热症状,最高体温为39.3℃,所有患者均有腮腺肿大,其中单侧肿大15例,双侧肿大23例;少数患儿出现头痛(6例),颧骨痛(9例),畏寒(3例),食欲不振(5例),咽喉肿痛(3例)。
2.4预防接种史
1 103名学生中有449人接种过腮腺炎疫苗,接种率为41%。接种过疫苗的人中仅有6人发病,罹患率为1.34%,无接种史的有654人,发病32人,罹患率为4.89%。调查发现,38例患者中症状较轻的有11例,其中接种疫苗的6例均为轻型病例。
3防治措施
流行病学调查后,我们针对疫情于2007年5月22日开始采取了以下措施:① 市疾控中心和市第三人民医院对学校所有班级开展了严格检查,发现有身体不适、头痛、颧骨痛、耳骨痛等腮腺炎前驱症状的立即到医院就诊,及早发现、隔离病人,直至腮腺肿完全消退为止。② 加强晨检、午检和夕检工作,发现的所有可疑病例立即隔离治疗或居家观察并及时报告。③ 对所有发病学生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核实,并做好病人诊断、治疗工作。各村卫生室对接诊的患病学生实行日报告制度。④ 所有学生症状消失后,由镇防保所决定复课时间。⑤ 对教室、学生宿舍开窗通风,注意个人卫生,不与他人共用日用品。⑥ 给每一位家长发一张宣传单,宣传腮腺炎早期症状、临床表现及预防措施。
4讨论
流行性腮腺炎主要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无免疫力的成人也可发病。全年均可发病,以冬春季为主,有时可引起爆发[1,2]。国外文献报道,在普遍使用疫苗前本病每隔7~8年有周期大流行的倾向,显然是易感人群累积的后果,在不断改善生活条件的同时如有计划地开展对易感人群的预防免疫,这种周期性流行情况即可防止。本次发病的首发病例患病前2周与腮腺炎病人接触过,在发病后学校重视不够,未能采取及时措施,对学生采取隔离或居家观察治疗,从而导致学生间的互相感染,产生了续发病例。同时,中小学生健康意识和卫生习惯较差,教室和宿舍通风不畅,增加了呼吸道传播疾病的机会。再者,腮腺炎疫苗及麻风腮疫苗目前尚属二类疫苗,学生家长自愿接受程度不高,接种率低也是导致腮腺炎易发的主要原因。
根据以上调查情况和结果,建议加强健康教育工作,让学生、家长了解常见传染病的临床表现及防治知识。特别是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传染病防治工作,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的要求开展工作。同时,作为基层网络的村级医生,在日常工作中,要保持高度警惕,提高相关传染病的诊断治疗技术,及时发现可疑疫情,及时报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建立完善的传染病报告制度,力争将疫情消灭在萌芽状态;有计划地安排腮腺炎疫苗或麻风腮疫苗的接种(包括成人),尤其对幼儿园新入园的儿童,以提高易感人群的免疫水平。
5参考文献
[1]刘方,芮德丽.北京市朝阳区1999年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1,(22)2:157.
目的 分析布病疫情,探索布病疫情的流行特点和发展趋势,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数据,使用excel和epi info软件对布病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2~2006年,内蒙古布病报告发病率由3.42/10万上升到33.32/10万,升高近10倍;布病发病呈明显的季节周期性,夏季为发病高峰期,冬春季发病较少;到2006年全区12个盟市除阿拉善盟外,均有病例报告;病例以从事畜牧业人员为主。结论 由于畜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牲畜交易频繁;再加上新牧民缺乏防病意识,相关部门检疫、免疫措施不到位,使得内蒙古布病疫情5年间快速上升,如不采取有效控制措施,人间新发病例会继续增加,将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经济发展,后果将十分严重。
【关键词】 布鲁氏菌病;疫情;分析
epidemiological analysis of human brucellosis in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from 2002~2006.
guo wei-dong, chi hai-yi.
1.inner mongolian autonomous region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hohhot 010020, inner mongolia, p. r.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trends of epidemic of brucellosis in inner mongolia and provide basis for making control measures. methods based on the “china information system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the data of prevalence and control of brucellosis we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 results in inner mongolia, the report showed that the incidence of brucellosis was rosed fron 3.42/100 000 in 2002 rose to 33.32/100 000 in 2006, nearly 10 times of 2002; the infection of brucellossis showed a seasonal cycle and with a peak period in summer. the incidence in winter and spring was low. there were infections reported in every preectures except alxa prefecturerts in the inner mongolia from 2002 to 2006 and most of the cases were engaged in animal husbandry. conclusion the infections of brucellosis is increasing rapidly in recent five years during which period the animal husbandry develops at a fast speed and transactions of livestock also frequently, but the control measures of immunivation, quarantine and individual protection were not effectively put into effect leading to the outbreak of brucellosis.
key words:brucellosis; infection; analysis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brucella)的细菌侵入机体,引起的变态反应性人畜共患传染病[1]。是布病的老疫区,所辖的102个旗(县、区)中有94个是布病疫区。上世纪50~60年代是内蒙古布病的高发期,历史上最高发病年份是1961年,发病人数为5 174人。经过多年的防治,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布病疫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80年代人畜间布病已基本得到控制,1981年发病人数降到3人。全区曾在90年代以前有81个旗县达到国家规定的控制标准,其中60个旗县达到稳定控制标准。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产业结构的调整,地区间畜群及产品买卖交易频繁,而畜群检疫不到位,畜群免疫率低,空白点多,致使一些老疫区畜间疫情逐步回升,随之人间布病疫情也开始回升。不仅已控制的疫区出现疫情反弹,甚至一些既往的非疫区也呈现出流行和爆发。本文通过对近5年布病疫情的分析,探索布病疫情的流行特点和发展趋势,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查阅2002~2006年布病疫情资料,将资料导入excel数据表。图表制作及统计分析使用excel和epi info软件。
2 结果
2.1 时间分布
2.1.1 流行趋势
2002~2006年,内蒙古布病报告发病率由3.42/10万上升到33.32/10万,升高近10倍,特别是2003~2005年发病率几乎呈直线上升,2006年略有下降(图1)。
2.1.2 季节分布
内蒙古布病发病呈明显的季节周期性,以年为周期,发病高峰在夏季,冬春季发病较少(图2)。
2.2 地区分布
2.2.1 盟市病例报告情况
2002年全区只有8个盟市有布病病例报告,以后逐年增加,到2006年全区12各盟市除阿拉善盟外,均有病例报告。同时,各盟市报告病例数五年间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锡林郭勒盟报告病例从2002年的429例猛增到2006年的2 500多例,5年累计报告病例已达7 000余例。呼伦贝尔市和乌兰察布市2006年的报告病例也由2002年的不到300例增加到接近2 000例。其他盟市虽然报告病例数不及以上3盟市,但同样呈现快速增长(表1)。总体来看,5年间布病有从东部区向西部区蔓延的趋势。表1 内蒙古各盟市2002~2006年布病病例报告情况(略)
2.2.2 旗、县(区)分布情况
2002年有病例报告的旗县区为29个,到2006年增加到82个,呈蔓延趋势(图3~4)。其中呼伦贝尔的阿荣旗、扎兰屯市、鄂温克、鄂伦春,锡盟的阿巴嘎旗、锡林浩特市,赤峰的林西、克旗,乌兰察布市的化德、丰镇,兴安盟的扎旗、前旗为严重流行地区。2006年锡盟的镶黄旗和阿巴嘎旗是全国发病率最高的旗县,分别为1 139.31/10万和964.17/10万。在老疫区疫情活跃的同时,新疫点也不断出现。如呼伦贝尔鄂伦春旗是既往的非疫区,2004年也发现了人间布病的流行。
2.3 人群分布
2.3.1 年龄和性别特点
对近5年资料分析显示,病例男女比例为2.56:1;发病年龄主要是20~60岁的青壮年,占发病总人数的94.38%。见图5。
2.3.2 职业分布特点
内蒙古近年的新发病例大都是养羊户,占全部病例的65%;其次为屠宰工、兽医及乳肉加工人员,占20%;养牛户占7%;非职业人群及其他占8%。见图6。
养羊户中,新养羊户占61.5%以上,其组成多是在农区有一定规模的养羊户、下岗林业工人及矿业工人等。这些人均为布病敏感人群,又缺乏对布病的防治知识,不经检疫四处购羊(特别是小尾寒羊抗病力差),又不进行疫苗免疫,往往造成布病在全群乃至全村羊只中流行和爆发,并很快波及到敏感人群,这些病人大都症状典型。
3 讨论
3.1 疫情上升的原因分析[2,3]
老疫区的布病疫源始终没有彻底根除,加上免疫措施不到位,致使畜间布病出现再度流行而波及人群。
在以往已达控制标准的地区,已不进行免疫,在引入的牛羊等牲畜时,将病畜也带入到了控制区,造成了控制区从新开始流行。另是农区、林区、矿区,近年来由于经济结构的调整,都极力发展养殖业,但他们缺乏对牲畜的饲养和防病经验,往往不经检疫便成批购进羊只,尤其是引进经济价值较高的小尾寒羊,而小尾寒羊抗病能力差,易感染布病并造成流行,从而使这些从未接触过牲畜的敏感人群感染发病。
3.2 存在问题
近年来,各级政府正积极引领广大农民、下岗林工、矿工以牧业致富,加大了养殖业的投入,牲畜总量成倍增加,然而检疫、免疫措施却严重滞后。对迅速发展的畜牧产业,经营者对布病传染源的认识不足,且传染源的管理者力量有限,如基层兽医站很多都已解体,存在的也是缺兵少将,防治经费严重不足。疾病控制部门从事布病的专业人员目前面临着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情况。疾病控制部门对应做的宣传和监测所需经费没有保障。医疗部门诊断布病的水平也急待提高。对而很多受威胁的人群,即使知道一些防治布病的知识,但由于经济条件差,也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防病和治疗。
3.3 建议
各级政府按照《传染病防治法》及防治布病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进一步加强对布病防治工作的领导。领导和组织好布病的防治工作,加大防治经费的投入、加强机构和布病专业队伍的建设。卫生部及农业部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各地布病防治工作的领导,并对各地布病防治工作进行督促、检查和给予指导。加大畜间免疫的投入,连免3年,连检5年,及时淘汰病畜,便可有效控制传染源,进而控制疫情蔓延,同时建立健全好布病防治的长效机制,控制布病对人畜的危害是可以也是能够做到的。对人间布病的防治措施,要着力做好布病防治宣传和人间布病监测工作,给予这两项具体措施必要的经费投入。完善传染病报告及监测系统。
历史上就是布病的老疫区,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大量没有养殖经验的人员开始从事畜牧养殖业,牲畜数量成倍增长,大量易感人群暴露在疾病面前,导致发病率大幅上升。发病地区由历史高发区向低发区、非疫区蔓延。根据近年来内蒙古布病严重的疫情分析,如传染源得不到有效控制,宣传及监测等措施得不到及时落实,内蒙古人间布病新发病例会继续增加,将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经济发展,后果将十分严重。
【参考文献】
[1]姜顺求. 布鲁氏菌病防治手册[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
一、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概念、发病及流行特点
1.什么是禽流感?什么是高致病性禽流感?
禽流感是禽流行性感冒的简称,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禽类(家禽和野禽)传染病。禽流感病毒感染后可以表现为轻度的呼吸道症状、消化道症状,死亡率较低;或表现为较严重的全身性、出血性、败血性症状,死亡率较高。这种症状上的不同,主要是由禽流感病毒的毒力所决定的。
根据禽流感病毒致病性和毒力的不同,可以将禽流感分为高致病性禽流感、低致病性禽流感和无致病性禽流感。禽流感病毒有不同的亚型,由H5和H7亚型毒株(以H5N1和H7N7为代表)所引起的疾病称为高致病性禽流感(HPAI),最近国内外由H5N1亚型引起的禽流感即为高致病性禽流感,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危害巨大。
2.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潜伏期有多久?在潜伏期能传染吗?
禽流感的潜伏期从数小时到数天,最长可达21天。潜伏期的长短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病毒的毒力、感染的病毒量、禽体的抵抗力、日龄大小和品种,饲养管理情况、营养状况、环境卫生及应激因素的影响。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潜伏期短,发病急剧,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在潜伏期内有传染的可能性。
3.禽流感的传播途径是什么?
禽流感的传播有病禽与健康禽直接接触和病毒污染物间接接触两种。禽流感病毒存在于病禽和感染禽的消化道、呼吸道和禽体脏器组织中。因此病毒可随眼、鼻、口腔分泌物及粪便排出体外,含病毒的分泌物、粪便、死禽尸体污染的任何物体,如饲料、饮水、鸡舍、空气、笼具、饲养管理用具,运输车辆、昆虫以及各种携带病毒的鸟类等均可机械性传播。健康禽可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引起发病。禽流感病毒可以通过空气传播,候鸟(如野鸭)的迁徙可将禽流感病毒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通过污染的环境(如水源)等可造成禽群的感染和发病。带有禽流感病毒的禽群和禽产品的流通可以造成禽流感的传播。
4.高致病性禽流感的主要临床表现如何?与新城疫有何区别?
高致病性禽流感无特定临床症状,表现为突然发病,在短时间内可见食欲废绝、体温骤升、精神高度沉郁,鸡冠与肉垂水肿、发绀,伴随着大批死亡,数天内死亡率可达90%以上。鸡新城疫与禽流感有明显的区别,其病原是完全两种不同的病毒。禽流感病毒是正粘病毒科,新城疫病毒是副粘病毒科。新城疫病毒感染在早期可见典型临床症状:潜伏期较长,有呼吸道症状,下痢,食欲减退,精神萎顿,后期出现神经症状。在目前养殖条件下,新城疫疫苗免疫鸡群不会发生典型的新城疫,感染鸡群一般表现为轻微的呼吸道症状、神经症状和产蛋鸡群的产蛋下降,死亡率很低。
5.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流行特点是什么?
高致病性禽流感一年四季均可流行,但在冬季和春季多发,因为禽流感病毒在低温条件下抵抗力较强。各种品种和不同日龄的禽类均可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发病急、传播快,其致死率可达100%。
6.高致病性禽流感的发生与家禽的年龄、性别、品种有关吗?
许多家禽如鸡、火鸡、珍珠鸡、鹌鹑、鸭、鹅等都可感染发病,但以鸡、火鸡、鸭和鹅多见,以火鸡和鸡最为易感,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鸭和鹅等水禽的易感性较低,但可带毒或隐性感染,有时也会造成大批死亡。各种品种、不同日龄的鸡和火鸡都可感染发病死亡,而对于水禽如雏鸭、雏鹅其死亡率较高。尚未发现高致病性禽流感的发生与家禽性别有关。
7.高致病性禽流感会经蛋传播吗?
高致病性禽流感在禽群之间的传播主要依靠水平传播,如空气、粪便、饲料和饮水等;目前的证据表现高致病性禽流感不会经蛋传播。但通过实验表明,实验感染鸡的蛋中含有流感病毒,因此不能完全排除垂直传播的可能性。感染和发病鸡群的种蛋的受精率和孵化率下降,不能用作孵化。
8.为什么高致病性禽流感多发生于冬春季节?
高致病性禽流感在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春季节多发。主要原因是:
第一、禽流感病毒对温度比较敏感,随着环境温度的升高,病毒存活时间缩短。另外,夏秋时节光照强度相对更高,阳光中的紫外线对病毒有很强的杀灭作用。
第二、夏秋时节禽舍通风强度远远高于冬春季,良好的通风可以大大减少鸡舍环境中病毒的数量,因此,病毒侵入到鸡体内的机会和数量就明显减少,感染几率下降。同时良好的通风也减少了不良气体对鸡呼吸道黏膜的刺激,对维持呼吸道黏膜的抵抗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预防和控制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措施
9.是否有疫苗预防高致病性禽流感?
我国已经成功研制出预防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疫苗。非疫区的养殖场应该及时接种疫苗从而达到防止禽流感发生的目的。
10.高致病性禽流感要不要治疗?
禽类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时,因发病急、发病和死亡率很高,目前尚无好的治疗办法。按照国家规定,凡是确诊为高致病性禽流感后,应该立即对三公里以内的全部禽只扑杀、深埋,其污染物做好无害化处理。这样,可以尽快扑灭疫情,消灭传染源,减少经济损失,是扑灭禽流感的有效手段之一,应该坚决执行。
11.高致病性禽流感病禽禽舍、污染物及其环境应如何消毒?
流感病毒可以随感染发病禽的粪便和鼻腔分泌物排出而污染禽舍、笼具、垫料等。流感病毒对消毒剂及热比较敏感。对污染的禽舍进行消毒时,必须先用去污剂清洗以除去污物,再用次氯酸钠溶液消毒,最后用福尔马林和高锰酸钾熏蒸消毒。铁制笼具也可采用火焰消毒。由于粪便中含病毒量很高,因此在处理时要特别注意。粪便和垫料应通过掩埋方法来进行处理,对处理粪便和垫料所使用的工具要用火碱水或其它消毒剂浸泡消毒。
12.哪些消毒剂能有效杀灭禽流感病毒?如何使用?
禽流感病毒在外界环境中存活能力较差,只要消毒措施得当,养禽生产实践中常用的消毒剂,如醛类、含氯消毒剂、酚类、氧化剂、碱类等均能杀死环境中的病毒。场舍环境采用下列消毒剂消毒效果比较好:
⑴醛类消毒剂有甲醛、聚甲醛等,其中以甲醛的熏蒸消毒最为常用。密闭的圈舍可按每立方米7~21克高锰酸钾加入14~42毫升福尔马林进行熏蒸消毒。熏蒸消毒时,室温一般不应低于15℃,相对湿度应为60%~80%,可先在容器中加入高锰酸钾后再加入福尔马林溶液,密闭门窗7小时以上便可达到消毒目的,然后敞开门窗通风换气、消除残余的气味。
⑵含氯消毒剂的消毒效果取决于有效氯的含量,含量越高,消毒能力越强,包括无机含氯消毒剂和有机含氯消毒剂。可用5%漂白粉溶液可喷洒于动物圈舍、笼架、饲槽及车辆等进行消毒。次氯酸杀毒迅速且无残留物和气味,因此常用于食品厂、肉联厂设备和工作台面等物品的消毒。
⑶碱类制剂主要有氢氧化钠等,消毒用的氢氧化钠制剂大部分是含有94%氢氧化钠的粗制碱液,使用时常加热配成1%~2%的水溶液,用于消毒被病毒污染的鸡舍地面、墙壁、运动场和污物等,也用于屠宰场、食品厂等地面以及运输车船等物品的消毒。喷洒6~12小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
13.鸡、鸭、鹅与猪混养,会不会导致高致病性禽流感的发生?
家禽不应与猪一起混养,因为家禽的流感病毒可以感染给猪,而人的流感病毒也能传染给猪。由于流感病毒具有8个不同的核酸片段,当这两种不同的病毒粒子共同感染一个细胞时,其核酸片段会发生重新组合与排列而产生新型流感病毒粒子,这种新型流感病毒粒子对人类常能形成大的流行,而造成很大的危害。
另外,鸡也不宜与鸭、鹅等水禽混养,因为水禽中各种亚型的流感病毒的携带率很高,有的不表现任何临床症状,其粪便中的病毒感染鸡只后,可造成禽流感的发生与流行,从而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
14.加强禽的饲养管理对预防禽流感有用吗?
加强饲养管理是预防所有动物传染病的前提条件,只有在良好的饲养管理下才能保证家禽处于最佳的生长状态并具备良好的抗病能力。从禽流感预防角度来说,必须将饲养管理和疾病预防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考虑,通过采取严格的管理措施,如养殖场舍的隔离、环境消毒、控制人员和物品的流动等,防止禽群受到其他疾病的危害。
15.如何预防高致病性禽流感?
对禽流感的预防必须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养殖场远离居民区、集贸市场、交通要道以及其他动物生产场所和相关设施等;不从疫区引进种蛋和种禽;对过往车辆以及场区周围的环境,孵化厅,孵化器,鸡舍笼具,工作人员的衣帽和鞋等进行严格的消毒;采取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杜绝鸟类与家禽的接触;在养殖场中应专门设置供给工作人员出入的通道,对工作人员及其常规防护物品应进行可靠的清洗及消毒;严禁一切外来人员进入或参观动物养殖场区。在受高致病性禽流感威胁的地区应在当地兽医卫生管理部门的指导下进行疫苗的免疫接种,定期进行血清学监测以保证疫苗的免疫预防效果确实可靠。
16.孵化厂和育雏室如何预防高致病性禽流感?
首先、应做好孵化厂的设计。应该做到从进蛋室开始,鸡蛋装盘、孵化、出雏、等候室和1日龄雏装运室到运输车载运区应是单行交通路线。每个孵化室必须有利于彻底清洗和消毒,通风系统应能够防止被污染的空气和尘埃重新循环。
第二、做好种蛋的收检和及时消毒工作。种鸡产蛋后要定时收集,并及时清除表面的污物,淘汰污染严重和有裂纹的蛋。
第三、入孵前做好孵化器、孵化用蛋盘、种蛋和出雏器的清洗消毒工作。
第四、对运雏车辆和设备要进行彻底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第五、在当地兽医卫生管理部门的指导下,对种鸡进行免疫接种,同时对雏鸡也进行疫苗的免疫接种。
17.家禽的饲养方式和高致病性禽流感有没有关系?
饲养方式与禽流感的发生和控制关系密切,良好的饲养管理条件是预防禽流感的关键。
要避免鸡和水禽混养,因为水禽是禽流感病毒的重要储存宿主之一,可以携带病毒而不一定发病,但可以通过粪便排出病毒,污染水源或环境。这些病毒可能感染同时饲养的鸡和其他家禽而导致其发病。
放牧或放养的家禽因为比较容易接触其他禽类、候鸟或者被这些野生动物污染过的环境、饲料和饮水,感染禽流感的几率大大增加。
集约化饲养的家禽由于环境隔离条件较好、人员和物流控制严格,加上良好的兽医卫生防疫措施,因此感染禽流感的机会少,一旦发生也能够迅速采取控制措施。
18.高致病性禽流感推荐免疫方案是什么?
一旦疫情发生,必须对疫区周围5公里范围内的所有易感禽类实施疫苗紧急免疫接种,同时,在疫区周围应建立免疫隔离带。疫苗接种只用于尚未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健康鸡群,种鸡群和商品蛋鸡群一般应进行2~3次免疫接种。紧急免疫接种时,必须在兽医人员的指导下进行。
19.高致病性禽流感病禽能够自愈吗?
不能。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感染时,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100%。
20.为什么要将高致病性禽流感疫点周围半径3公里范围内所有家禽扑杀?
我国将高致病性禽流感疫点周围半径3公里范围划为疫区,因为疫点周围半径3公里范围内的禽是最易受到感染的,为了保证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能够得到完全彻底扑灭,将疫点及其周围3公里的家禽全部扑杀是完全必要的。这将有利于控制病禽及其粪便、污水等污染源造成的病原传播。这是控制烈性传染病的最有效的做法,也是国际通行做法。
21.为什么要将扑杀的家禽进行无害化处理?
因为被扑杀的家禽体内可能含有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如果不将这些病原根除,让病禽扩散流入市场,势必造成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传播扩散,同时可能危害消费者的健康。为了保证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使疫病得到有效控制,必须对扑杀的家禽做焚烧深埋后的无害化处理。
22.为什么要对高致病性禽流感疫区进行封锁?
尽快对高致病性禽流感疫区进行隔离封锁,以限制禽类、人员、运输车辆等的流动,从而阻止高致病性流感病毒从疫区向非疫区传播,防止疫情的进一步扩大,减少因高致病性禽流感所带来的重大经济损失和国际影响。
23.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时,为什么要追踪疫源?
因为及时彻底地消灭疫源是控制高致病性禽流感的关键。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应及时上报疫情,尽快找到疫源点,就能在较短时间内对疫点进行封锁,对家禽进行扑杀,可有效防止禽流感疫情的扩散和蔓延。
24.解除封锁的时间是如何规定的?
禽流感的最长潜伏期为21天,在潜伏期内的任何时间,都有可能出现新的禽流感病毒感染病例。只有在一个潜伏期以上的时期内没有新的感染个例,才能证明在被封锁的区域已没有禽流感病毒存在,解除封锁后才能保证该区不会有新的高致病性流感疫情暴发,达到疫病扑灭的目的。因此,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的疫区的封锁在扑杀了最后一只家禽后经过至少一个潜伏期以上的时间才能解除。
25.扑灭一次爆发疫情的标准是什么?
扑灭一次爆发疫情的标准是:对爆发疫情的地区的最后病例采取扑杀措施和彻底消毒后,至少21天无新的禽流感病例出现,表明该地区的爆发疫情已被扑灭。
26.为什么要对候鸟进行疫情监测?
禽流感病毒能感染许多种野生鸟类,特别是迁徙的水禽。已有证据表明,候鸟往往是禽流感病原传播的真正来源。因此,加强对候鸟的疫情监测,对寻找禽流感疫源是非常有用的。这次亚洲地区禽流感大面积、多国家同时暴发与候鸟的迁徙散毒不无关系。
27.农民自家小规模饲养的鸡、鸭如何预防禽流感?
应注意禽舍的清洁卫生,定期对禽舍进行消毒,自觉接受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监测。如果在禽流感受威胁区内,应给鸡、鸭注射有效的疫苗。一旦发现疑似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应立即向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报告,并对疫点采取封锁隔离措施,防止疫情扩散。
三、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鉴定方法
28.目前,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研究成果有哪些?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我国在禽流感的流行病学、诊断、免疫防制及基础研究等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多项研究结果。禽流感诊断技术方面,已建立:(1)琼脂扩散(AGP)诊断技术。(2)禽流感病毒亚型分型技术。(3)病毒分子诊断与检测技术。禽流感疫苗研制方面:已研究出了可用于H5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紧急免疫预防接种的H5亚型禽流感灭活疫苗。H5N1亚型禽流感重组鸡痘病毒活载体疫苗,也已进入环境释放阶段的安全性评价。
29.病原的确认工作大概需要多长时间?做什么实验?
高致病性禽流感必须通过病毒的分离、鉴定来确诊。病毒的分离及亚型鉴定一般至少需要3~5天。病毒的致病性必须通过人工静脉接种无特定病原鸡(SPF鸡)来最后确定。
30.农业部印发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技术规范规定的诊断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标准是什么?
根据农业部《关于印发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技术规范等7个重大动物疫病防治技术规范的通知》(农办牧[2002]74号)规定,有下列情况的,可确认为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1)有典型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发病急、死亡率高,且能排除新城疫和中毒性疾病,血清学检测阳性。(2)未经免疫鸡场的家禽出现H5、H7亚型禽流感血清学阳性。(3)在禽群中分离到H5、H7亚型禽流感毒株或其它亚型禽流感毒株。
四、正确看待高致病性禽流感
31.如何以科学的态度应对高致病性禽流感?
人们对禽流感的研究历史悠久,第一次禽流感发现于1878年。全世界已经历了十余次大流行,近年来在亚洲地区发生的频率较高。此次发生的高致病性禽流感并非是由一种新病毒引起的传染病,H5N1和H7N7高致病性禽流感在其它国家及地区近年来曾有发生的报道。经过多年的科学研究,已经有了控制禽流感的有效方法。流行病学调查证明禽流感为水平传播,切断它的传播途径,就可控制该病的流行蔓延。该病毒对高温比较敏感,60~70℃2分钟到10分钟就可将其灭活,所以经过煮熟的禽肉、蛋、及其禽类制品可放心食用。不必造成恐慌。
32.高致病性禽流感对普通市民有危害吗?
一般情况下,普通市民接触不到高致病性禽流感病禽,因为市场上销售的禽类和禽类制品是经过兽医卫生部门严格的检验和检疫,病禽和不合格禽类制品不会进入市场流通。所以说高致病性禽流感不能直接对普通市民构成威胁。另一方面,禽类和禽类制品都是经过水煮或烧烤等处理加工后供大家食用。在这样的加工处理过程中,病毒被完全破坏和灭活,不再具有感染性。
33.如与高致病性禽流感病禽有过接触应该怎么办?
首先不要恐慌,因为毕竟家禽将病传染给人的几率很低,在我国疫情发生地,卫生部门已经对与病禽密切接触的人员进行了医学检查和观察,尚未发现人员感染。但若与高致病性禽流感病禽有过接触,如果出现感冒样症状,应当马上去医院就诊,积极配合医生进行诊断与治疗。
五、与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相关的规章制度
34.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的地区,农户应该如何配合政府做好工作?
高致病性禽流感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定为A类传染病,我国规定为一类动物传染病。一旦发生疑似高致病性禽流感,根据我国的动物防疫的有关法规对疑似病禽实行隔离、封锁,并进一步确诊。当确认为高致病性禽流感后,要立即封锁疫区,对病禽进行扑杀,环境进行彻底消毒,目的在于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在政府采取措施的同时,农户应该积极地配合,虽然会给农户造成一定的损失,但应以大局为重,防止疫情的蔓延与扩散。同时,各级人民政府一定要把政府发放的补偿资金落实到每个农户手中。
35.农业部公布的预防和扑灭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措施是什么?
在国家制定的“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和“高致病性禽流感应急预案”中,对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预防、控制、扑灭等都制定了严格的措施和程序。包括:疫情报告、疫情诊断、疫点疫区的隔离封锁、扑杀、消毒、紧急免疫接种、紧急应急体系、经费的来源和保证等。一旦发生疫情,国家启动紧急应急系统,疫情将很快得到控制和消灭。
36.发生疑似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后养殖户可以自行处理吗?
不可以。国家已有明确规定,对疫点所有禽及禽类产品必须在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监督下进行扑杀和无害化处理。所有可能受到污染的物品也必须进行消毒和无害化处理。另外疫区的封锁、环境消毒控制、疫情的确认都只能由当地政府及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养殖户随意宰杀,如果对血液、废物和污染的水不进行处理或处理不当将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病原传播扩散。
37.具备什么条件才能采集病料做病原分离?
高致病性禽流感属于一类传染病,为了防止疾病蔓延扩散,其病原分离必须在农业部指定的专业实验室、具备BSL-3条件的实验室中进行。在不具备严格防护条件的实验室进行病毒分离增殖,容易引起散毒以及有可能造成实验人员的感染。
38.对上报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如何公布?
上报的疫情经农业部指定的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进行病原分离、鉴定和确认后,由农业部认定并及时公布。
39.违纪违法行为要承担哪些责任?
违纪违法行为主要包括违反疫情报告和处理制度,违反经费、物资保障和使用制度,违反市场管理规定、扰乱社会秩序三个方面,根据情节轻重给予违纪违法单位通报批评、警告的处分,对主要负责人和其他责任人员依法给与警告、降级、撤职、开除处分。构成犯罪的要追究刑事责任。
40.发生疫情地区的养殖户如何获得补偿?
对发生疫情的地区,国家对养殖户实行经济补偿政策。主要是对直接扑杀并经核实的禽类及销毁的产品,按照国家制定的相关政策进行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