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4 09:28:3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社会实践的成效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我校由王林生老师于2007年编撰的校本课程《身边的历史与社会》,通过课外探究、课堂渗透的方式,在完成了一个轮回的校本课程教学之后,学生对自己家乡历史的认识得以提高,学习热情受到极大激发。几年的实践尝试与经验积累,使我们充分认识到,充分挖掘乡土教育资源,是拓展素质教育的崭新途径。
一、校本课程实施情况
我校乡土教材校本课程的实施,遵循“先实践,后推广”的思路。为了更好地实施乡土教材的校本课程,使其能向预期目标健康地发展,我校采取一系列校本课程管理措施,已初见成效。
(一)成立校本课程开发小组,认真编写乡土教学课程教材——《身边的历史与社会》。
我校于2006年2月成立校本课程开发小组,由王林生老师负责。经过,课程开发小组的充分酝酿和研究,根据本校传统和优势以及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始了校本课程教材的编写工作,为校本课程的顺利实施奠定的良好的基础。
(二)开设校本课程对相关教师提出具体要求。
要求任课教师做到认真备课(编制专门备课簿)、认真上课、认真做课后记录,并要求教师每学期写出专题总结,提出校本课程实施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提高课程实施水平。组织教师进行有关知识、技能、技术方面的学习;定期组织任课教师总结教学得失和研究课活动,及时改进教学方法。
(三)地方史教学校本课程体现课程改革理念。
要求教师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有趣的气氛中和愉快的体验中获取知识和技能,指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四)要求教师和学生在每节课进行过程中和结束时,还可能用行成性评价或终结性评价进行自评,以便及时改进校本课程教学内容、方法及态度。
二、校本课程实践过程
(一)校本课程内容渗透性
七年级上学期。每周一课时,主要开展(1)深圳的自然地理;(2)深圳的行政区划;(3)深圳的名胜旅游;(4)观澜客家人与客家话;(5)从观澜狗肉看客家饮食;(6)观澜的旅游名胜景点等内容的活动与教学。专题探究:客家人与客家文化。旅行观澜:山水田园的旅行;欧米茄观澜湖高尔夫世界杯球赛的观看等。学生成果展示:撰写《客家人饮食文化的调查报告》;热爱家乡摄影展示等。
七年级下学期。每周一课时,主要开展(1)深圳的综合实力;(2)深圳的城建环保与文教科技;(3)步入城市化的新观澜;(4)文化之乡的重要品牌——观澜版画;(5)推进循环经济,建设生态观澜等内容的活动与教学。实践活动:观澜河水体污染的调查;清明节观澜公园烈士陵墓扫墓活动;参观版画基地等。学生成果展示:撰写《观澜河水体污染的调查与建议》;配合学校艺术节的版画展览;“绿色观澜、生态观澜”的植树活动等。
八年级上学期。每周一课时,主要开展(1)深圳的历史沿革;(2)观澜街道的历史变迁;(3)从观澜古碉楼看客家建筑;(4)从《对话观澜》透视观澜文化遗存。
参观调查:观澜古碉楼、龙岗客家围屋。
综合探究:(1)保护我们身边的古老文明;(2)过年:感悟观澜过年传统。
学生成果展示:《关于观澜古碉楼的现状与未来的调查》;参观活动的图片展示。
八年级下学期。每周一课时,主要开展(1)“南海一号”的参观;(2)从“南宋少帝陵墓”到伶仃洋——我们身边的历史;(3)东江纵队纪念馆的参观;(4)虎门炮台——探寻民族英雄林则徐;专题讲座:观澜的历史名人。学生作品展示:《寻访英雄的足迹》纪实;参观活动的图片或视频展示等。
九年级全学年。由于面临中考,平时的教学中没有校本课程内容的开展与活动,主要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学科的学习方法和中考考试说明的再解读等。
(二)校本课程教学多样性
1.“走出去、请进来”
这是比较传统的活动型教学形式。在校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走出去”主要是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最典型的是参观访问,如参观博物馆、历史遗址等。参观访问具有很强的直观性,有助于学生形成通过感性知识,巩固验证已有的知识。如通过组织学生参观《观澜古碉楼》,结果许多学生对观澜悠久的历史形成了很深的印象。“请进来”是邀请社会上的人员与学生进行座谈、做报告等。特别是亲身经历者的现身说法,对学生的有很大的启发教育。
2. 专题选修课
根据校本课程知识的分类确定专题。专题数量要适宜,不能过多,一般一学期三至四个即可,根据专题,结合本地实际,准备教学内容。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如讨论、讲座等。当前教学技术条件突飞猛进,特别是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丰富的插图、音乐等,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保护我们身边的古老文明》专题选修课中,我就利用了多媒体教学与实地参观图片相结合,学生通过这一节选修课,获得了文化的熏陶,作为观澜人保护身边古老文明的紧迫感油然而生。
1建设园林城市的探讨
1.1可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
通过建设园林城市,将建平的城市、街道、森林、水系等特色资源紧密结合,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一座具有“城在林中、林在城中、林水相依、林居相依、人在景中”的森林城市。为居民创造一个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生活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快速、稳定、健康、持久地发展。通过建设园林城市,进一步提高县城生态质量,改善人居条件,优化经济发展。
1.2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标志
大力推进城市生态建设,创建园林城市,让居民生活在有山、水、林、花、草、鸟的优雅地方,可以改变人们的精神风貌。在提高物质生活的同时,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1.3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建设园林城市,能够给人们提供优雅舒适的生活环境,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才、技术,对招商引资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能够提高城市知名度、美誉度和城市综合竞争力。
1.4是发展生态旅游业的基础条件
建平县是清朝末期建立的一座具有人文历史的新兴城市,是集城、林、山、河四大自然景观于一体的中国北方著名旅游休闲圣地。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生态旅游资源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巨大的发展机遇。建平县地理位置优越。明显的地域优势对充分发挥旅游资源推动本地区经济发展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借助“建设园林城市”平台,发展森林旅游产业,弘扬生态文化,可以发挥林业在绿色经济增长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2建设园林城市发挥的效益
2.1生态效益
美化环境,改善城市空气质量。随着林地面积的增加,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在扩散和气流运动中遇到森林冠层会被树木枝叶吸收、过滤、阻隔,最终分解。同时,大量栽植乔木树种,可以优化城市内街道遮阴树木的配置,起到了美化环境、减弱噪音、提供负氧离子及萜烯类物质的作用,有效地改善了城市空气质量。涵养水源,调节气候。森林能涵养水源,在水的自然循环中发挥重要作用。降水通过被树冠截留,与林地土壤蓄留,再通过植物吸收与蒸发返回大气,起到调节雨量的作用。到2018年末全县森林覆盖率由43.9%提高到现在的44.6%,林分质量得到较大的提高,水源涵养林将充分发挥其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的作用。增加碳汇,减缓温室效应。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林木在生长过程中不断地利用光能,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并将碳元素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减缓温室效应。另外,乔木的枝叶能够遮挡阳光,从而降低城市空气温度。防风固沙,构筑生态屏障。建平县处在三北地区,沙化、沙漠化土地在不断扩大。通过园林城市建设,积极推进三北防护林建设,进一步防止辽西地区受内蒙古科尔沁沙地南侵,构筑抵御蒙古高寒气流东下南移的有效屏障,对保障“环渤海经济圈”的生态环境和“京津唐生态防线”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维护生态平衡,协调发展。通过建设园林城市,植物资源得到了全面的保护,必然会给野生动物创造良好的生存、栖息环境,使植物、野生动物之间相互协调、相互依存,从而有效地保护了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多样性。
2.2社会效益评价
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建设园林城市,使城市得到优化、美化,街道整齐、楼房林立、树木成荫、城区森林绿地布局合理,增加了生态休闲游憩地面积,改善了城乡人居环境。提高社会公众的生态意识。森林城市建设,有利于带动当地水、电、交通等各项基础设施和学校、医院、娱乐场所等服务设施的发展,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从而提高社会公众的生态意识。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建平县建设园林城市的各大工程对种苗的需求量较大,这对当地苗木产业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可以带动木材加工、油料加工、种子加工、种苗、特色经济林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可以为当地居民提供许多直接和间接的就业机会。
3经济效益评价
关键词:小康社会;实现程度;短板
中图分类号:F1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3-0137-02
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部署。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步走战略目标最为关键的一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玉溪市作为滇中城市群的经济发达城市,是云南省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其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状况对云南省小康社会建设有深远的影响。2013年笔者参与了民进玉溪市委项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玉溪市主要短板及对策研究”,项目组依据国家统计局统计科研所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有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统计监测方法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个方面对玉溪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显示,2012年,玉溪经济发展的实现程度为67.1%,社会和谐的实现程度为97%,生活质量的实现程度为86.1%,在民主法制方面的实现程度为95%,文化教育的实现程度为86%,资源环境方面的实现程度约为70.2%,综合以上六块的数据,玉溪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实现度为81.28%。
2003年,玉溪市委提出“在云南省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口号,要如期实现党的十提出的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玉溪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需要查找短板,通过发挥玉溪市的区位、资源等优势,早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一、经济发展面临巨大的压力
(一)经济优势已不复存在
经济发展的水平决定了玉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能否实现,玉溪经济的发展在经历了快递发展的阶段后,出现了一些新问题,玉溪的经济总量在云南省的位次已从原来的第二位降为第三位,玉溪经济的优势地位逐渐被其他州市取代,2002年玉溪的人均地方生产总值为13 645元,比全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9 398元高出4 247元,是全国的1.45倍,而2011年玉溪的人均地方生产总值为37 913元,比全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35 083元高出2 830元,是全国的1.08倍。2006―2011年期间,玉溪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9 526元增长至18 527元,同期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1 759元增长至21 810元。通过比较可以看出,玉溪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尚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与玉溪经济增长不够协调。玉溪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昆明相比也存在一定的差距,2011年玉溪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 527元,昆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1 966元,两者相差3 439元。
(二)县域经济发展不充分、不平衡,面临巨大的环境压力
玉溪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两烟”和矿电。不论是烟草业还是矿业,都需要依托玉溪的资源,短期看这种依托资源禀赋建立起来的县域经济获得了很好的发展机会,但从长远看,这种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终究会走向穷尽,同时会出现经济发展要求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匹配,导致环境恶化的现象。因此,玉溪需要真正培育除烟草业和矿业以外的支柱产业。
(三)城镇化建设相对滞后
城镇化不仅是一个城镇数量与规模扩大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城镇结构和功能转变的过程。2011年,玉溪的城镇化率达到了40%,城镇化建设出现加速的现象,但玉溪的城镇化水平与全国水平或云南其他地方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城镇化建设滞后不仅制约了玉溪的经济社会发展,还影响了玉溪建设现代宜居生态城市的进度。根据规划,2015年玉溪的城镇化水平要达到52%,玉溪城镇化建设的压力加大,要提高玉溪的城镇化率,政府还需要完善配套措施,向进城农民提供充分的就业岗位、社会协助、公共住宅等。
(四)农民增收困难
近年来,玉溪的人均耕地逐年下降,已从2002年的0.81亩下降到2011年的0.76亩,居云南省16个州市的末位,同时,受耕地布局零散、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投入不足等因素的制约,玉溪的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面临很大的困难。
(五)第三产业拉动经济发展的能力较弱
近几年,玉溪市第三产业发展呈现下降趋势,第三产业内部形成了发展不平衡、总量不大、规模偏小、质量不高的格局,对玉溪市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明显。玉溪市第三产业的发展仍然依赖于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等传统行业,缺乏新型的支撑行业。
(六)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加快,社会抚养负担日益加重
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玉溪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28.95万人,老年人口占全市人口的比重为12.57%。2000―2010十年间,玉溪市总人口增长11.12%,而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增长了33.35%,快于同期总人口增长22.23个百分点。2010年,云南省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7.63%,玉溪市为8.78%,玉溪市的老龄化程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15个百分比,在云南省16个州市中位列第一,老龄化特征相当明显。人口老龄化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也加重了社会的抚养负担。
二、民生事业方面还需加强
随着玉溪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玉溪城镇居民生活质量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但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社会分配方式不尽合理等因素,玉溪市城镇居民在收入水平普遍提高的同时,高收入人群和低收入人群之间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而且不同行业的职工工资差距也较大。
从目前实行的新农保、城镇居民养老保险、新型合作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来看,相关制度虽然明确了个人和经济组织需要缴费以及缴多少的问题,但现有的保障水平往往没有考虑通货膨胀、年龄、区域差别以及个人缴费回报率等因素,所以相关制度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例如,新农保和城居保的参保对象都是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学生)、未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或城镇居民,自愿参保。但从玉溪市的参保情况看,60岁以上居民参保积极性非常高,且他们对不用缴费即可领取每月至少60元的养老金表示满意;而40~59岁的需缴费群体有一定参保积极性,但是对缴费档次的选择较为谨慎;年龄层次较低的中青年群体,因为职业变数大,参保积极性比较低。
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工作的进行,玉溪市的医疗保障制度逐步向全民医保迈进,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但从制度覆盖人群来说,现阶段的医疗保障体系建设还面临着已覆盖人群难以进入的问题,例如,个别困难企业职工因单位缴不起医疗保险费,致使这些人还没有进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安全网”。另外,对于个体户及其雇工、灵活就业者等就业人群,虽然出台了相应的参加医疗保险政策,如灵活就业者参保政策、大病医疗保险参保政策、农民工参保政策等,但由于其中的种种原因,还有相当的人群没有进入。就新农合而言,由于是自愿性保险行为,所以很多农民由于意识不到位还没有完全参与进来。
三、提高R&D投入强度面临很大的困难
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活动是创新的核心内容,其经费投入是全社会科技投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科技进步的重要因素。2012年,玉溪R&D经费支出34 940万元,比2011年下降26%;玉溪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为0.35%,远低于云南省0.68%的平均水平,与2020年国家目标值2.5%还有较大的差距。根据云南省委政府《关于实施建设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2013―2017年)的决定》的目标,R&D经费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要提高到1.5%,按此目标计算,实现度为23.3%。以2012年R&D投入强度0.35为基数,将目标分解到每年则年均要提高0.23个百分点,假设GDP的增长率为10%左右,2013年玉溪市R&D经费支出的增速要达到83%左右才能达到按规划分解的目标0.58%。由于玉溪市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R&D经费支出比重较小且增长较为缓慢,主要靠工业企业拉动。因此,在当前玉溪经济正处于平稳较快的增长周期背景下,仅靠工业企业来拉动R&D投入强度的迅速提高较为困难。同时,由于政府资金投入不足,R&D活动整体层次不高,尚不足以实现政府资金的“杠杆效应”。
四、环境污染严重,管理机制不健全
关键词:社会经济效益;城市轨道交通
在中国,有34个城市人口超过100万人,其中8个城市人口超过300万人。进入90年代以来,交通需求增长的速度明显高于道路设施增长的速度,中心区经济的高速发展、土地的高强度开发和中心区道路的改造困难使得中心城市的交通问题日益突出。地面交通方式的相对饱和使轨道交通逐渐成为城市发展的焦点。国家计委资料显示,除北京、上海、广州外,目前重庆、青岛、沈阳、武汉、长春等多个城市也在筹建不同形式的轨道交通系统,拟建的轨道交通线路超过20条。“十五”计划期间,我国城市交通投资将达8000亿元人民币,其中至少有2000亿元用于地铁建设。这表明,我国的一些大城市正在兴起一股兴建轨道交通的热潮。
事实上,城市轨道交通除了起到缓解城市交通压力、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作用,还会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社会经济效益按照其是否可采用货币衡量的原则,可以分为有形效益和无形效益。按是否与项目主要目标相关的原则可分为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按受惠的群体又可以分为民众效益、企业效益、地方效益、环境效益等。
1 社会经济效益分类
1 .1 民众效益
1 .1 .1 节约时间。从乘客的角度来看,轨道交通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准时性和高效性,选择轨道交通系统使乘客的旅行时间大大缩短。
1 .1 .2 减少交通事故、增强安全性。轨道交通系统具有专用的运行线路,其本身事故比地面交通事故要少的多。而且由于轨道交通对地面公交客运量的分流,缓解了地面道路交通的拥塞程度,从而间接减少了地面机动车辆发生交通事故的频率。这不但减少了交通事故损失,提高了乘客本身的安全性保障, 而且为社会和家庭的幸福创造有利条件、增加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所形成的巨大社会效益。
1. 1. 3 提高劳动生产率。由于在途时间短,乘车疲劳度下降,轨道交通舒适度可使乘客的劳动生产率提高。根据前苏联“固定基金、基本建设投资和新技术经济效果研究会”与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的研究表明,运输疲劳使劳动生产率降低的数值:轨道交通为l.4%,公交车为7%。乘客选择轨道交通系统就意味着选择了舒适的交通工具。
1 .1 .4 扩大就业。城市轨道交通项目本身和相关行业的发展,将为社会剩余劳动力提供大量的就业渠道。
1 .2 企业效益
1 .2. 1 提供需求。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系统需要投入巨额资金,这不仅产生对土木建筑、机械、电子等产业的直接需求,而且会促进与轨道交通系统有关的材料、仪表等行业的发展。而与这些技术、材料、仪表相关的行业更是多种多样的。一个轨道交通项目的启动将为相关的各企业带来巨大的推动力量。
1 .2 .2 提供商机。沿线企业可以利用轨道交通体系效益的外溢性获得间接经济效益,如在轨道交通枢纽站地域建设大型商业服务机构,利用轨道交通的车站进行小型的商业开发等,都可以很好的利用客流提高购买力。
1 .2. 3 经验积累。轨道交通系统,尤其是新型轨道交通系统的建设总是伴随着一系列的攻关和科研过程。在此契机下,集中国内相关行业的优秀企业和科研单位,通过国家扶持、市场竞争的方式,研制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以及技术成果,并形成产业化。将使企业和科研单位积累宝贵的研发基础。
1 .3 地区效益
1. 3. 1 房地产升值。城市轨道交通体系的建成通车,改善了沿线的交通条件,提高了沿线居民和企业可达性,造成轨道交通沿线土地和房产的需求增加,从而使沿线的房地产增值。地税值也会相应提高。
1 .3. 2 节约用地。城市轨道交通在市内繁华区域基本采用地下或高架通过形式,对地面占用比较少。这对土地日益稀缺的城市来讲显得尤为重要。城市土地不断增值的规律,使城市轨道交通的此项节约效益从长期来看是一笔十分可观的收益。
1 .3. 3 促进区域建设。一个成熟化的大都市,往往在已有的中心区发展潜力有限,需要不断的扩充其影响范围,形成多个卫星城,而轨道交通系统的途径的区域往往会迅速升值,成为新的城市中心。从而对整个区域的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以建成的日本东京地铁12号线为例:
12号线环线部1990年开通后,沿线建设住宅楼、商业楼等,车站附近将呈现新的繁荣。预计环线部开通30年后,沿线将增加居住人口约38,000人,从业人员111,000人。新宿、上野、浅草、锦系町、龟户、临海等各副都心地区之间的联系得到强化,进而刺激居民小区、小规模商业区的商业活动,对增加生产、增加收入、创造就业机会产生积极影响。对刺激地域经济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有极大的效果。
进一步的预测表明:8000亿日元的投资(不包括土地购置费)在全国范围带来约2万1000亿日元(投资额的2.64倍)的经济拉动效果,在东京则带来与投资额同等的经济拉动效果。此外,这些经济拉动将在全国增加13.9万人的就业机会,创造出5200亿日元的收入。
转贴于 1 .4 环境保护
1. 4 .1 节约能源效益。轨道交通系统与公交系统相比,具有无污染、噪声振动小、节能、运量大、方便快捷、运输效率高等特点。无论是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讲,还是从节约燃油的能源政策来讲,城市轨道交通作为常规“绿色交通”都具有公共汽车难以比拟的节能特性。新型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如磁悬浮系统以及直线电机轮轨系统在降低振动及噪声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
1 .4 .2 降低污染效益。直线电机轨道系统的建成具有不受交通堵塞的优势,因而可以促使原来的汽车用户转为乘坐该系统,随着汽车交通量的减少,可以降低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等大气污染,降低造成地球温室化的二氧化碳,从而为环境保护带来了一系列的间接效益。仍以日本东京地铁12号线为例:汽车交通量的减少会降低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的排放量分别降低47.7t/a、118.4t/a。另外,造成地球温室化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降低5566t-C/a。这相当于42万户家庭每天少看1小时的电视带来的效果。
1 .5 其他
轨道交通系统所形成的社会经济效益是十分广泛的,除了上述内容还包括:改善城市交通结构,增加城市活力;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优化城市居住环境,美化城市景观等等。这部分社会效益也是相当可观的。
2 几点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对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提出如下建议:
2.1 利用轨道交通沿线可产生新城市中心的特点,做好城市区域规划,建设卫星城,引导城市健康发展。
2.2 加强对现有轨道交通模式的国产化步伐,加快企业的研发步伐,尽快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降低系统造价。
2 .3 根据城市特点,积极从国外引进先进、安全、有效的轨道交通模式。如广州引进的直线电机轮轨系统及重庆引进的跨坐式独轨系统等。
2. 4 加强人性化服务和指引,加强轨道交通网络建设,优化设计换乘路线,加强辅助设施建设。
3结语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能够将城市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的统一起来,是具有巨大国民社会经济效益的现代化城市交通工具。大运量、快速高效的轨道交通系统是城市交通方式的巨大变革,也是城市演进的物质基础。它支持沿线区域的高密度开发,并可以通过建立以轨道交通为导向的土地利用开发新模式(TOD)引导城市产业布局和空间结构优化,最终促进城市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为民众、企业、地区乃至国家带来更广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魏庆朝、孔永健.磁悬浮铁路系统与技术[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2] 陈世勋、陶小马.上海市轨道交通体系社会经济效益估算分析.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4.1.
[3] 胡方华.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的明天.建筑机械,2003,(2).
[4] 周立新.上海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融资与管理的改革.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3,(1).
关键词 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历程,如钟启泉先生所说:“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在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也不具有生成性。从生命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过程。”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教师须善于捕捉即时出现的有价值、有创见的问题和情境或观点,善于调整和改变预先的教学设计,挖掘学生的潜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充分展现学生的个性,从而达成或拓展教学目标。正如华东师大叶澜教授所说:“课堂应是向未知的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这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因此,我们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用动态的、生成的,而不是静止的、僵化的观点来看待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历史与社会课应是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不断调整,动态发展的过程。它随着教学环境、学习主体、学习方式的变化而变化,根据教师的不同处理而呈现出不同的价值,使课堂呈现出动态变化、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新特点。
在传统的历史与社会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这样的倾向:过分偏重知识、记忆,过分强调学科体系严密性和经典知识,以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为主,学生是被动的,人为地加大了学习难度,历史与社会学科的学习成了枯燥、痛苦的代名词。学生心目中优秀的历史与社会课是:课堂活跃,师生合作好,内容充实吸引人,讨论性强。本文旨在对有效课堂教学实践生成进行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增强自主学习的动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概念的界定
(1)动态生成所谓课堂动态生成资源就是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一定的环境中,围绕多元目标展开合作、对话、探究、交流、碰撞的课堂教学,及时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和新情况。这里的“新问题、新情况”就是“资源”。动态生成性是对教学过程生动可变性的概括,是对以往强调过程的预设性、计划性、规定性的一个重要补充和修正。真实的教学过程是一个渐进的、多层次和多角度的非线性序列,是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
(2)教学预设通俗的讲,教学预设就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反映教师的教。它集中体现教师的理念、智慧、机智和经验等要素。什么是预设?“预设”是预测与设计,是课前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清晰理性的超时空的设想与安排,具有弹性和留白。是对课堂教学过程展开之前的预先设计。设计的基础至少有两个:一是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能、情、意);二是课程标准(教师自身对标准的解读和内化)。
三、研究原则
(1)兴趣性原则。兴趣性特征是指课堂教育总是能激发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兴趣走进课堂,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地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如从初级的兴趣到高级的兴趣,从不稳定的兴趣到稳定的兴趣,从短暂的兴趣到长久的兴趣,直至终身学习探究历史的兴趣。
(2)成功性原则。成功性特征是指历史与社会课堂要创造条件保证每一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成功的体验,在日常交往中有自尊的体验,从而能建立起积极的自我评价,产生积极的“自我接纳”。
(3)创造性原则。创造性有两个含义:一是指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虽有一定的模式但不可以因循守旧,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班级和每一堂课的实际情况,在有效教学与合理安排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二是教学内容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提高学生的创造性素质。
(4)合作性原则。动态生成的历史与社会课堂应该以学生活动为中心进行同伴间的合作交流。通过合作,学生能够相互学习,齐心协力解决问题,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同时,合作还应包括师生共同优化教学的过程,教师要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和认知水平出发,设计出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意境中提高运用历史与社会的能力。
四、研究的内容与策略
1.充分预设保生成
一堂符合新课程要求的课,应该是课前“精心预设”和课中“动态生成”的辩证统一的课。课前预设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之前,根据教学目标和要求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对教学活动诸因素进行分析和策划的过程,它是上好课的前提和保证。预设是生成的“奠基石”,而生成则是对预设的超越。关注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并不是不要预设,恰恰相反,课堂生成机制的高效发挥正是依赖于教师的精心预设。在实际教学中,总会有一些不期而遇的问题,面对这一现实我们教师只有做好充分的预设,才能“临危不乱”。
(1)吃透教材。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是学习内容的主要载体,也是学生学习的基本材料。但教材是面向全体的,不一定完全适合教师个体的教和学生个体的学。因此,教师在分析教材进行教学预设时,应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本人的教学风格,对教材进行适当改编或重组。例如:在上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二单元PRED问题时,教材是按“世界人口――世界资源――世界环境――中国人口――中国资源――中国环境――计划生育――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这么个顺序编排的,这样的编排顺序由于跨度大,学生往往难以从整体上把握顺序。我在教学中打破教材编排顺序,按照“世界人口――中国人口――计划生育;世界资源――中国资源――节约资源;世界环境――中国环境――保护环境”这么个顺序进行重组,这样使得知识条理更加清晰,更有利于学生总体上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2)研究学情。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个性特点必然影响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和推进。因此,我们要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有过什么样的生活体验,从而联系教材,设想出易激发学生思维火花的话题和情境,促成课堂的生成。例如:在讲中国环境问题这课时,可以采取以小见大的方式来反映中国存在的环境问题的表现。黄河断流、海河污染、北方沙尘暴这些现象对我们的学生来讲都离得比较远,没有具体生活体验。上课时我可以用农民焚烧秸秆、河道污染、农田大鹏薄膜污染等这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材料来替代,这样既贴近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预测“可能”。教师应对预案设想得细些,把可能出现的问题估计得充分些,使预设具有强烈的预测性和应变性。例如:讲抗美援朝这一知识,对于战争结果的讨论,学生可能会问“为什么美国没有投降,只是签署停战协定,就说我们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对于这个问题如果老师课前没做主功课的话,估计很多老师会被学生当场难住了。反之老师能准备充分,学生还会对教师产生敬佩之情。
2.营造氛围促生成
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是互动的,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教师可以成为学生式的教师,学生也可以变成教师式的学生。能够生成动态资源的课堂氛围也必然是和谐、宽松的。在这种课堂中,学生可以自由地思考、探究,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学习成为他们生命的自觉需要。教师也更容易把握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使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达到至高点,促成课堂教学资源不断生成。
我们常会碰到这种情况,学生在课堂遇见了一个我们预设之外的问题。一些教师会认为这个问题不适宜回答或者偏离了教学目标,往往会以“这个问题我们下课后再谈”答复。那么,到底有多少个这样的问题在课后被真正地答复了呢?结果可能是微乎其微的。如果每次学生有了创造的火花,有了有价值的生成,而教师给他的则是失望和不能满足的信息,那么学生的主动思维和积极思维就会被磨灭。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采取鼓励、赞赏的态度,对于学生的创造性的提问或者见解,不要随意地加以敷衍,而要真正地关注。如果真的在课堂内没有办法实践的,那就要在课后与学生一起参与解决,不能不了了之。当老师真的做到这些时,会使学生觉得自己提出的问题是有价值的,老师是重视的。这样久而久之,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会不断地被激发,我们的课堂才会有智慧的不断交汇。
例如:在讲三国鼎立原因的时候,课堂上有学生把原因归结为诸葛亮的杰出贡献。“隆中对、出师表、草船借箭、空城计”都被学生搬到了课堂上,如果在这些问题上讨论时间过多,那就偏离了教学目标了。当时我对学生说,既然同学们对诸葛亮这么有兴趣,那下节课我们专门来讨论这个历史人物,同学们先去查询下资料做足功课。第二节课我就让学生专门对诸葛亮这一人物进行了讨论,同时让学生观看了易中天品三国。学生终于明白了历史人物的历史形象、文学形象以及民间形象的区别。既调动了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也增长了阅历。
3.有效选用引生成
课堂经过充分的预设和氛围的营造,学生的情绪被调动了起来,这就为动态生成创造了条件。教师应在教学中适时捕捉住这些生成的资源,并通过对这些资源的适度选择和有效利用,促进预设教学目标的高效率完成或新的更高价值的目标的生成。同时,新课程也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抓住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运用恰当的评价进行引导、挖掘、升华,从而有效地运用生成性资源。
(1)灵活地选择。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有价值高的,也有价值低的。对于积极的、正面的、价值高的生成教师要鼓励运用;对于消极的、负面的、价值低的生成教师要采取机智的方法,让思维归队,回到预设中来,要使生成成为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富有生命力的亮点,而不是导致散乱的盲目活跃。
例如:在讲孝文帝改革的意义时,有的学生讲到了民族通婚的时候用了“民族杂交、杂种”这些词汇。我首先耐心的和同学们讲“我听过袁隆平研制成功了杂交水稻,马和驴能杂交出骡子。“杂交,杂种”这些词汇用在形容我们人身上大家看是否合适?”。学生开始意识到用词不当了,然后我再让学生寻找更贴切的词汇来替代,最终引导学生往民族融合的角度思考。
(2)有效地利用。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会生成许多亮点资源和问题资源。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随时做出教学调整,有效地利用课堂中的生成资源,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力发展从一个阶段进入到另一个更高的阶段,实现对原有技能的深化、突破和理解,使教学富有灵性,彰显智慧。
例如:一位同学对于“历史上第一位总统的产生”,在课堂上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美国实行总统制后政体仍是共和制?”我就反问道:“为什么实行总统制就不能是共和政体呢?”他回答说:“总统就是国家首领,无所不管,与封建君主没多大差别,所以就不可能是共和制。”显然,他把资本主义国家总统和封建国家的君主混在一起了。我觉得这是一个极好的教学资源,于是就向同学们简要地介绍了资本主义国家的主要政体形式,并把总统和封建君主作了比较。同学们听了恍然大悟。
五、体验与反思
1.懂得尊重历史与社会课堂动态生成的学生差异性
尊重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基础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这种差异确定学习目标,采用适宜的手段和方法,从而保证大多数学生完成学习目标,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
2.善于寻找历史与社会课堂动态生成的最佳结合点
为了上好一节历史与社会课,我尝试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感觉到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魅力,依据各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尝试预设,找到学生最感兴趣的东西,在预设中寻找、发现各种有效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这样的教学才充满活力。
3.注重把握历史与社会课堂动态生成的关系协调性
预设是课前的准备,生成是教学过程,两者互补,是相辅相成的。在上课时,有时按部就班地按照预设来进行,丝毫不变动,这样不利于产生好的生成,使整堂课失去了活力。有时由于在执行教学过程时遇到一点阻力,不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而是马上改变教学内容,使原来的预设成为一张空纸,偏离了教学目标。因而我们的教学预设不应是单维的、封闭的、主观的、静态的固定教案设计,而应该是多维的、灵活的、开放的、动态的弹性教案设计,创设生成预计空间,创设教学情景及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陈丽英.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动态系统的分析[J].中国学校历史与社会,2007,(9).
[2]赵超君.预设还是生成[J].中国学校历史与社会,2007,(8).
[3]杨银付.中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J].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4]彭丽富.让“意外”促进课堂生成[J].中国学校历史与社会2006.11.
最后将“创意+文化”作为目标,重点建设创意文化公共服务平台,实施创造精品和推销学院产品及推销人才,完成整个“创意文化园”的流程和方案。
“斯坦福大学工业园的建立,被人们普遍认为是现代意义的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开端。波士顿的‘Route128’依托哈佛、麻省理工等大学的科技成果和科技人才,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独领,成为美国科技和工业创新的中心。麻省理工大学在这方面也相当突出,每年有大约150家与麻省理工大学有关的新公司成立,其中至少有10%的新公司是直接由该校的成果转化产生的;跃升为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1]
随着中国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国内关于文化产业的研究比较多,主要有《澳大利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我国的启示——以“昆士兰模式”为例》,“昆士兰模式”即将人才、创意和企业在特定的空间内形成集聚发展的效应。2012年,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承办的“第二届全球大学创意博览会”旨在促进高校创意成果的市场化转化。高校总部“创意云Cci”(Creation cloud idea )的诞生将带动更多的大学生、年轻人开发新的创意。国内艺术院校“创意文化园”就是基于文化产业发展背景下,借鉴这种模式发展艺术教育的产学研办学思路。安徽艺术院校也在有效利用本校资源的基础上,建设了一些“创意文化园”取得一些经验,促进了高校科研水平的持续提升。
1 安徽高校“创意文化园”的建设条件和措施
1.1 资金和硬件设施
安徽高校的艺术专业都有一些教学旧楼剧场、展厅、实践中心、计算机中心、工作室、设计室等场所。可以整合作为创意园用房。例如,安徽师范大学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5653.68万元,教学用计算机8767台,多媒体教室座位数26824个、语音室座位数968个。如果高校之间加强合作,有些资金不足的高校就可以避免设备仪器的重复购买,也可避免因项目不饱和造成的设备仪器资源的浪费。资金、设备充足了可以使大学更直接地参与产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中。其次,对于新的投入可以政府拨款、学院出资,企业赞助提供项目资金,设立创意园管理资金委员会,定期对创意园进行审核,监督计划项目,设立各类“基金”来推动项目执行;例如,“在英国艺术委员会的常规资助机构中,有90%以上的机构都有教育项目”。[2]为相关协议企业提供优惠政策;对科技人员向企业转让专利成果给予奖励等。
1.2 师资及专业设置
安徽艺术院校办学多年,中等师资力量良好,教学及指导实践能力较强,但是顶尖学科与专业带头人仍然十分缺乏,目前正在改革科目设置不全、缺乏创新的旧科目,主要涉及新闻出版业、教育培训业、文化旅游业、信息服务业、动漫及其他设计服务业,新兴艺术品制造与交易产业、游戏、会展、艺术管理等专业严重不足。“创意文化园”的建设有利于学校聘请专家和科研人员担任兼职的教师,为教师团队注入新鲜血液,更为新专业的实践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1.3 学生
“创意文化园”直击市场,培养新兴产业市场缺乏的人才,给学生更多的平台,承接企业的真实项目或模拟项目进行教学和生产。例如,执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举办“艺术实践周”、“实践学分”的活动,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越强、专业水平也越高,也越能够被企业接收。
2 建设流程和实施方案
建设“创意文化园”按照创意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路,首先是艺术院校与文化产业市场的对接,根据市场需求调整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方案。以安徽艺术职业学院为例,美术系将所有的专业方向重新进行组合,在原有的工作室基础上增加新的工作室,总共有绘画、室内设计、室外设计、展示设计、品牌设计、数字影视、游戏设计、演艺服装、布艺设计、名师工作室等20多个工作室。所有的工作室相互联系就扩大了学校原有的“创意文化园”,增强了与安徽的工艺美术企业合作的能力。创意文化园的发展将能够吸引相关企业、聚集科技力量,提供良好的交流与服务平台,培养文化产业需要的人才和创意产品。最后,将产品和人才推向市场这样一个良性的循环。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联合起来,可以更快地把科技含量高、有附加值的产品推向市场,更快地将人才推向企业,使企业也更渴望创意产品和人才(如图1)。
2.1 交流与服务平台
(1)增加学术交流平台。图书馆建设电子图书馆,计算机中心建设资源共享平台,信息与学术公开服务省内外,坚持长期打造一个学院专业展会、一个学院专业论坛、一个学院专业网络、一个创意展览馆,推动安徽创意文化走向全国。例如,安徽大学的师生艺术作品展示网、文典大讲堂、安青在线等,还有安徽师范大学的安徽省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慕课平台,新上线的《创业创新执行力》《创业管理实战》《从泥巴到国粹——陶瓷绘画示范》等网络课程,以及馆藏的275.2万册图书基本实现了数字化。
(2)重视学术交流。邀请国内外知名院校的专家、教授到安徽院校进行交流、讲学;举办学术节、科技文化节等活动。例如,“黄梅戏艺术表演和交流研讨会”聚合创意要素、传播创新文化,举办“创新创意文化节”“创意动漫节”等。
(3)与产业集团联合投资建设“公共服务平台”。这套平台上注入了很多公共资源。例如,可以创办进行动漫深加工的大工作室,学院艺术实践中心,可为创意文化园承接优秀的演出,音乐会、美展、策划等创意产业的一些活动。可以建立共享使用制度、措施,充分开放共享研发中心与研发平台,在不同高校之间、研究机构之间、企业之间,提供更便捷、高效的信息空间:
2.2 创意产品(1)扶持大学生原创作品。例如,原创的戏剧创作和演出、改变产品外观、更换产品包装,或是设计新的营销模式。
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如2013年10月26日在合肥大剧院上演的话剧《青春派》,就是安徽大学戏剧系的学生原创编剧,与和昌地产(集团)合作完成的,该话剧以80后的生活及情感为创作素材,由该校学生主演,受到了观众的好评。
(2)打造精品。打造黄梅戏、徽文化、徽州茶道、徽菜的创意包装加工、健康保健品等。例如,极具安徽当地特色的黄梅戏曲教育,“再芬黄梅艺术实验班”等。
2.3 推销产品与人才
(1)定期举办或参加“校企联合会”、“创意博览会”,促进产学研转化,推动高校文化创意园的长远发展。
(2)“企业专场人才交流会”“创业项目投资推介会”活动,为企业和大学生搭建面对面沟通的平台。为大学生提供更多求职机会和创业辅导、融资渠道的同时,满足企业和投资机构发现优秀人才,寻找创意项目的需求。例如,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与浙江横店影视基地艺术团、黄山国际大酒店、福建福祥艺术团、厦门金樽演艺公司等国内十几家大中型企业也与学院签订协议,实行订单式办学,扩大学生的就业实习基地。
3 制定“创意文化园”的发展目标
3.1 明确定位
安徽艺术院校“创意文化园”可以定位为:“以徽文化、巢文化的商品研发设计和企业品牌策划为主要突破口,以提高安徽企业产品的品质和附加值为己任,凸现创意、创新、创造的功能,把‘创意文化园’打造成一个创意公共服务平台和创意产业结构集聚的园区。”[3]例如,安徽师范大学的安徽创意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安徽大学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徽学中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院、徽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心、桐城派研究中心等,这些研究中心都定位明确,坚持就有成效。
3.2 创意园的集聚力量
各类创意企业陆续入驻,一类是学院对现有设施重新整合,对创意文化园进行设计和规划,使创意文化园成为享创造之乐、创意之美的一片园地。另一类是校外驻扎,依靠科技和创意能力对外招商,吸引产业集群。前一类较多,后一类发展力量薄弱。例如,安徽大学有合肥安大电子检测厂、安徽安大华泰新材料有限公司等七八个校办产业,而关于文化创意的产业集聚较少。
3.3 高校和相关科研机构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与参与深度不够
急需将高科技、设计创意等融入文化产业,形成新型文化产品,从而推动文化的发展。今后,调整高校专业设置和研究方向,提高师资专业素质,提高科研综合水平,加强与科技学校交流,培养创新型人才,“科技+创新”是高校“创意文化园”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
3.4 管理模式
在高校文化艺术产学研发展过程中,存在校企关系不顺、师资老化、经营机制不灵活等问题,严重制约了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其核心和本质是运营机制与管理体制的问题。建立“创意文化园建设领导小组”,进行整体规划,在听取企业和院校的意见的基础上邀请专家小组进行认证,让行业专家融入创意文化园中,将创意发展等付诸实施。因此,从机制创新与管理规范的角度科学准确地实施高校创意文化园的方案,探索高校文化艺术发展的新模式。
4 结论
“创意文化园”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与发展、学习与创意的新环境,增加了学校与企业、科技院校交流的机会,是现代艺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有利于创意文化产业和艺术院校实现共建平台、相互协作、合作共赢的目标。
安徽艺术院校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相应调整,建立“创意文化园”,使学院具有强大的介入产业的技术和科研能力,具有制造、创造和营销文化产品的能力。今后要将“创意文化园”建设得更加完善,更具有集聚力,使安徽艺术教育名符其实地适应文化艺术产业大省的发展。安徽高校文化艺术教育的发展带动和促进安徽相关行业技术进步也是责无旁贷。
关键词:情境创设;信息化教学;策略
一、品德与社会课的概述
品德与社会课是小学高年级开设的一门综合性课程,该课程注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通过创设一些真实的生活情境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此课程是小学阶段对儿童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它以改变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行为等为目标。小学阶段的思想品德课注重引导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育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积极性是衡量思想品德课教学效率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信息化教学设计中情境创设的有效策略
1.创设丰富的故事情境
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出现以及信息资源的利用,使小学课堂上的品德与社会课不再显得单调、乏味,广大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丰富的情境模式,拓展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在信息化教学设计中,所谓的创设故事情境就是将思想品德课中的教学内容以及需要掌握的信息技术与资源通过故事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教学实践表明,利用丰富的信息资源来创设故事情境,能够从视觉、听觉上多感官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刺激这些感官,将有利于知识的保持与迁移。需要我们注意的一点是,教师故事情境的创设,必须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来制定,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2.角色扮演,引发共鸣
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不断改革与发展,很多教育学者指出,小学的思想品德课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小学阶段的思想品德课不同于其他类的文化课程,这门课更多情况下注重的是学生对思想内涵的领悟,要想深层次地教育学生,就应该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让学生深刻体会自身角色所承担的责任,使得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情境中,增强对扮演角色的认识,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例如,在学习《我想要我能要》这一课时,老师应该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有扮演爸爸的,有扮演妈妈的,还有扮演星星的,通过创设商场买东西的情境,加强学生对道德的认识。
3.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品德与社会本来就是一门内容极其丰富的课程,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方式进行教学,通过应用多媒体,进而将最新、最丰富的信息传递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多媒体能够将知识直观展示给学生,学生通过多样化的图片以及有趣的视频学习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无形中学生的知识储备得到了丰富,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例如,在学习《到周边去看看》这一课时,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些周边国家风土人情的视频以及图片,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其求知欲也在不断增强。
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使品德与社会课中信息化教学设计成为了可能,实践表明,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将有助于小学品德课教学效率的提高,为此,在品德课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脱贫攻坚任务艰巨繁重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贫困地区的小康,是不完整的小康。我们必须深刻认识扶贫工作的阶段性特征,准确把握扶贫工作规律,在新形势、新条件下开创扶贫工作新局面。
从发展阶段来看,扶贫开发由解决温饱问题转到加快脱贫致富的阶段。贫穷是社会的伤疤,减贫是党和政府的重要职责。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全国范围有计划有组织的大规模开发式扶贫,实施了一大批扶贫工程和扶贫项目,我国有6亿多贫困群众实现了脱贫,成为全球首个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贫困人口减半的国家,为人类减贫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党的十以来,中央把扶贫开发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扶贫开发已由解决温饱问题,转向加快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阶段。
从发展时期来看,扶贫开发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通过30多年的扶贫开发,我国贫困人口大量减少,贫困地区面貌显著变化。剩余的贫困程度深,扶贫开发的成本更高、难度更大。我国现行脱贫标准是农民年人均纯收入按2010年不变价计算为2300元,2014年现价脱贫标准为2800元。按照这个标准,2014年末全国还有7017万农村贫困人口。到2020年实现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每年需要减贫1000万人。完成这一目标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十三五”时期是扶贫工作的攻坚期。
从发展区域来看,革命老区仍然是扶贫开发的重点区域。江西是革命老区,贫困人口数量大、贫困程度深。截至2014年,全省仍有276万贫困人口;25个扶贫开发重点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67.5%。贫困地区条件差、发展难度大。现有贫困人口大多分布在生存环境差、发展水平低的深山区、库区、湖区,是扶贫开发最难啃的“硬骨头”。影响致贫因素多、返贫压力大,既有富民产业发展滞后的问题,也有防灾抗灾能力弱的问题。特别是因病、因灾致贫的问题突出,全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患长期慢性病、大病人员和残疾人占31%。加快老区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十分繁重艰巨。
二、精准扶贫理论开创新思路新境界,成为彻底消灭贫困的制胜法宝
强调,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必须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因人因地施策,提高扶贫实效。精准扶贫理论,是对我们党的共同富裕理论的发展和延伸,开创了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新思路新境界。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有利于集中各类资源,聚焦扶贫对象,提高扶贫工作的精准度和有效性,确保帮到点上、扶到根上,让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真正脱贫致富奔小康。
推进精准扶贫,前提是思维认知精准。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只有思想认识到位,才能找准工作定位。我们必须充分认识精准扶贫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强烈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把贫困地区加快发展、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着力推动扶贫开发工作由粗放式、分散式、单一式向集约化、精准化、整体化转变,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提高扶贫开发的成效。
摘 要 随着我国各个高校,特别是“985高校”对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高校日常财务管理事务中的外汇业务也随之增加。随着外汇业务量的增加,高校原有的外汇业务办理、核算和管理等面临着较大的挑战。笔者试图从日常财务工作入手,对高校的外汇管理提出自己f 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 高校 外汇 财务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马德秀教授认为,“判断一所大学是否世界一流,关键标准有四条:一是能不能培养出一流的学生,这是最根本也是最长远的;二是能不能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不可替代的重大贡献,这是大学最直接的价值体现;三是在国际可比的关键指标上进入世界前列,这是必要但不充分条件;四是要有独特的办学理念和大学文化,这是大学软实力的要求。”而国际交流与合作无疑是达到以上四个标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有力抓手。而随着我国各个高校,特别是“985高校”对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高校日常财务管理事务中的外汇业务也随之增加。随着外汇业务量的增加,高校原有的外汇业务办理、核算和管理等面临着较大的挑战。笔者试图从日常财务工作入手,对高校的外汇管理提出自已意见和建议。
一、国际发票的审核和报销
根据实际工作,目前高校产生国际发票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进口高精设备及相关试剂、耗材采购(该项工作主要由学校相关进口科室把关,并由国内公司进行外贸采购,故产生国际发票的情况不多见);2、国外会议注册费;3、国外杂志费用;4、国外刊登人才招聘启事费用;5、国外正版图书购买;6、国外差旅费(特别是国际机票)。前面几项费用报销的发票审核相对比较简单,主要需要经办人提供原始国际发票或电子打印版以及信用卡对账单,同时通过学校相关部门审核,即可到财务部门进行报销。如国外刊登人才招聘启事应通过学校人事部门审核、批准,国外会议注册费应通过学校科研部门审核、批准。
相比之下,国际机票的审核则比较繁琐,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经常出现审核不通过,报销审核时间过长,甚至退回不予报销等问题。由于海外专家和引进人才们提供的国际机票凭证五花八门,有航空公司提供的原始机票,有旅行证开具的代办发票,还有网上订票的电子凭证等。而机票的网上报价和实际的机票金额有时也是不同的,经办人在进行办理的时候要特别谨慎,应要求报销人提供原始机票或电子机票(必要时需要提供信用卡对账单作为辅助材料)、登机牌原件、护照首页和入境章复印件。这样做,既能确认报销人是实报实销,没有虚报机票金额,也能证明报销人确实进行了国际旅行,产生了国际机票的费用。
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经常出现由于报销人初次来访,不熟悉学校财务流程或者由于疏忽,遗失了以上国际发票或辅助报销材料。在这种情况下,财务部门应予以理解,请报销人尽可能提供证明本次旅行的证明材料,并由访问或所在学院的领导出具情况说明,帮助报销人进行报销,避免影响学校的日常国际交流工作。
二、外汇报销和劳务费发放
随着国际交流和合作的日渐频繁,越来越多的外国专家和访问学者前往我国高校进行讲学和访问。这样一来就产生了国际差旅费报销和劳务费发放的问题。对于外国专家和学者来说,他们在本国购买机票时使用的是美元、欧元或其他本国货币,而到中国高校进行报销时,通常财务部门都只能以人民币进行结算。这样一来,很有可能产生由于汇率变化而产生的货币损失。而且,劳务费和国际差旅费都以人民币结算,也给外国专家和访问学者带来很多不便。因为外宾无法在中国的银行内进行大额的外币兑换,而携带大量人民币进行国际旅行也非常不方便。当然,对于高校财务部门来说也确实存在实际困难,即国家财政部给予每个单位的外汇额度是相对有限的,学校只能优先满足本校教师和学生的外汇需求。这就需要国家针对现在国际交流比较频繁的单位,特别是高校,进行一定程度的政策倾斜。
对于外国专家和访问学者的劳务费发放,现在的做法为按照国家相关税务规定进行扣税,而我国劳务费的税率是非常高的,很多外国专家和学者对此也颇有非议,他们认为自己在本国需要缴税,而在中国还需要二次缴税是十分不合理的。其实,有些国家的外宾在我国是可以享受到免税待遇的。学校财务部门应该配合院系的经办人、外事秘书做好办理免税证明的工作,在给外宾发邀请函时就应向来访者索要相关材料,提前帮助办理免税证明。这样则更有利于财务部门和学校做好外汇管理,保障学校的日常运行。
三、外汇额度管理
高校现在进行外汇额度管理时基本都是采取先申请先使用的原则,这样做既不科学,也不公平公正,会造成学校各院系、各部门之间外汇使用额度的不平衡,是不利于学校作为一个大全局来运行的。因此科学全面的外汇预算制度十分必要,而财务部门在制定外汇预算的时候,也应该充分听取学校各部门和院系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