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4 09:28:4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建材进出口贸易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闽台进出口贸易
地理位置、经济政治背景比较
福建省作为我国一个沿海开放地区,地处我国东海之滨,面对台湾,接近港澳,是距离东南亚、西亚、东非和大洋洲最近的省份之一,并且也是全国第二大侨乡和台湾同胞主要祖籍地。华侨港澳台胞在推动福建经济与国际经济接轨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福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是最早对外开放的省份之一。全国进出口高速增长的大环境,给福建省的经济发展和进出口贸易带来了良好的氛围,带动和促进了福建的经济腾飞。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有利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国家政策使全省已形成多层次、宽领域的开发格局,经济增长速度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台湾省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个宝岛,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政治经济背景使得它更便于与祖国内陆和国际地区进行经贸合作。同时,台湾与美国、欧洲、日本等东南亚国家也都有着大量的经济贸易,与福建等内陆各省更是早有密切的民间文化交流。在两岸尚未实现直接“三通”,经贸关系尚未实现正常化情况下,两岸的经贸关系已发展到相当大的规模。祖国内地已成为台湾最主要的投资地、最大出口地之一及最主要贸易顺差来源,两岸经贸关系对台湾经济正产生越来越重大的影响。
进出口贸易总体比较
“九五”期间,福建省累计出口额大约518亿美元,比“八五”翻了近一番,年递增10.3%。2000年,福建进出口贸易总量首次突破200亿美元,达到212.23亿美元,居全国第6位。2001年全省进出口贸易工作取得新的进展,进出口贸易总值达到226.2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6%。其中出口139.22亿美元,增长7.9%,高于全国1.1个百分点,出口规模继续保持全国第6位;进口87.04亿美元,增长4.7%,保持了较大的贸易顺差。2002年全省进出口贸易总额达284亿美元,其中出口173.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4.75%;进口110.2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6.7%。全省已初步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同世界上20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合作关系,全年出口上千万美元的商品共有60多种。福建外贸发展已经呈现出由“求量”向“重质”的转变。福建经济快车之所以能够长期迅跑,很大程度得益于外贸这匹强劲有力的“黑马”。福建外贸发展呈现出五大特点,即: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档次不断提升;贸易方式有新的转变,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加工贸易项目明显增多;出口市场趋于相对均衡;对外贸易实现“顺差顺收”的良性局面;外贸经营多元化格局初步形成。
从1995年到2002年的进出口贸易指标上看,台湾的进出口贸易呈现波浪式的起伏波动:2000年达到最高值,进出口总额为2883亿美元,其中出口额1483亿美元,进口额1400亿美元;而2001年却呈现出衰退迹象,进出口贸易总额甚至低于1997、1998、1999三年。在经历了2001年前所未有的经济衰退后,2002年台湾省的经济贸易开始缓慢复苏,其主要原因来自于出口增长,1至9月,对外出口增长5.1%,其中对内地出口成为带动台湾产品出口增长的重要动力。在国际经济景气尤其是两岸贸易大幅增长的带动下,台湾对外贸易扭转颓势,对带动经济走出谷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岛内的民间消费及民间投资仍然疲弱,使整个经济呈现“外温内冷”的状况,全年经济呈现低增长态势。(见表1)
从以上具体数据可以看出,福建省的进出口贸易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而台湾则呈现上下起伏波动的形势。虽然福建省的进出口贸易在近年有相当快的发展,在全国也排名前列,但与台湾相比还是有较大的差距。到2002年为止,福建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只为台湾的1/10左右,进口额差距则要更大一些。因此,福建的进出口贸易要达到台湾现在的水平仍然需要一定的时日。
进出口市场、地区比较分析
经过改革开放和对外贸易的短短20年时间,福建省的出口市场结构进一步趋于合理,多元化市场战略取得新的突破。以前,东南亚一直是福建外贸出口的传统市场,近两年,福建对世界各大洲的出口全面增长,特别是对俄罗斯、东欧、中东、韩国、非洲、中南美洲等新兴市场出口增长迅猛。对香港和日本的出口占亚洲的前两位;对德国、英国、美国也都有大量出口,且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2001年,全省实际商品出口国家与地区达193个,对亚洲出口61.9亿美元,占全省出口总值的44.5%,对美国、日本、欧盟、香港四大传统市场合计出口97.8亿美元,占全省出口总值的70.2%,美国已经一跃成为福建最大的出口市场。
对台湾省来说,美国是其出口的第一大市场,占总出口的23.7%,至今仍然稳定增加,从1996年的26.866亿美元增长到2000年的34.815亿美元,平均年增长率14.6%,主要原因是美国的经济景气继续扩大,台湾对美国的出口(以信息通讯机器为主)有顺畅的增长。其次,香港是台湾出口的第二大市场,2000年出口额达31.336亿美元。近几年,中国大陆的出口剧增,从而导致对台湾原材料、部件等的进口需求增大,台湾经由香港对中国大陆的间接出口增长坚挺。日本是台湾的第三大出口市场。但在1997年,对日本的出口由于口蹄疫发生而导致猪肉出口停止,另外也由于日本经济恢复缓慢的影响而剧减,从1996年到2000年出口额平均为13亿美元左右。对亚洲出口则为总出口的一半以上,且呈现快速增长,其中同上年相比,对日本出口增长44.1%,对东盟五国增长32.1%,对香港增长24.9%。因此,可以看出美国是福建和台湾的第一大出口国。福建的出口有往欧洲和美洲扩大的趋势,而台湾的出口则逐渐向亚洲扩展。
进口方面,福建省对亚洲的进口主要来自于日本,最高时期(2000年)达到13.15亿美元,对香港、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都有较大量的进口;欧洲主要从德国、意大利及英国三个国家进口,最高进口额为1998年对德国的3.23亿美元;美国也是福建省较大的进口国之一,且年进口量呈逐步递增趋势,从1997年的6.23亿美元发展到2001年的8.08亿美元。2001年,全省与世界上110个国家与地区开展进口贸易,进口5000万美元以上的国家与地区共有20个。
台湾最大的商品进口来源是日本,2000年达到3.86亿美元。其次是美国,由于台湾的有关信息通讯产品的出口坚挺,导致对美国电子部件的进口需求旺盛,2000年达到最高值2.51亿美元。但是台湾对日本和美国的进口都呈现了逐年上下波动的形势,可见国际经济政治和台湾内部的经济变动对进出口贸易都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同时,台湾对韩国、马来西亚、法国、德国也有较大量的进口。
进出口商品结构比较分析
近几年来,福建省不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外贸出口格局也不断优化。初级产品所占比重进一步下降,工业制品出口保持较快增长,二者的比例由1999年的17.4:82.6调整为2001年的9.3∶90.7。2001年全省初级产品出口13亿美元,比上年减少近7000万美元,占全省出口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10.6%降到9.3%,工业制品出口126.3亿美元,占全省出口的比重突破90%。2002年机电产品出口68.04亿美元,同比增长41.44%,占全省出口总额的39.17%;高新技术产品出口32.34亿美元,同比增长82.07%,占全省出口总额的18.62%。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成为拉动福建外贸增长的主要动力。电子行业有三分之二以上的企业是通过利用外资改造发展起来的,新开发的出口商品有电视机、录像机、电话机、电脑、音响、电子元器件等六大类,农业、食品制造业、建材、机械、石化行业等也通过利用外资得到很大的提高和发展。
同样,在台湾省的出口产品中,工业产品所占的比重也是最大,2001年达到1462.15亿美元,其次才是农产加工品和农产品。可见,福建的工业制品出口虽然占到全省出口比重的90%,但仍然不及台湾的十分之一。在出口商品结构方面,电气机器、电气器材与机械均处于前两位。台湾对中国大陆间接出口的主要商品项目有:电机设备及部件、机械设备、塑料原料及制品、人造纤维丝、工业用纺织品等。其中电机设备所占比重最大,达到15.9%。另一方面,从增长率看,电机设备及其部件比1996年增长30.8%,钢铁制品比1996年增长29.5%,这两项在工业产品中的出口增长率最为显著。
进口方面,福建省的进口商品种类广泛,主要以工业制品中的机器设备为主。2002年福建省机电产品进口62.08亿美元,增长43.7%;高新技术产品进口28.68亿美元,增长65.4%。而台湾省的进口额中,原材料占最大份额,2000年达到897.78亿美元,其次是资本货物和消费品。福建进口的原料配件及设备所占比重相应提高到88.4%,初级产品所占比重下降到11.6%。化学成品、纺纱织物、钢铁、机械及运输设备等商品占绝大多数,技术引进和设备进口主要集中在邮电、汽车、轻工、食品等。在所有的进口商品中,规模超过1亿美元的就有7大类。
伴随着科技产品世界市场占有率的不断提高,台湾进口的机器设备和零部件也不断增加。台湾与中国大击的进出品贸易也有了相当的发展。受到民间投资活跃等因素的支持,台湾对中国大陆的间接进口额,主要以农业、工业原材料为主,达到39.15亿美元。
从以上的定性分析可以看出,福建的进出口贸易及整个经济水平都与台湾有相当大的差距。这是与它们各自的经济政策,政治背景紧密相关的。两省的进出口贸易有许多共同之处,但也存在着各自的特色。总体来说,由于历史、政治、经济的原因,台湾进出口贸易与福建省进出口贸易无论在规模上、速度上、结构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区别。福建属祖国大陆同一经济体,这种与台湾地区的差别是正常的,随着改革开放,内地已成为台湾最重要的投资、出口地之一,内地对台湾的进出口贸易在台湾经济的比重越来越大,同时也加强了内地与台湾的经贸合作。如果两岸能够消除人为的屏障,随着交往的日趋频繁,闽台的进出口贸易将呈现越来越紧密、互补、共荣的特征。
参考资料:
1.杨维中,1997年台湾的对外贸易——1998年日本贸易振兴会白皮书:贸易篇,台湾研究集刊,1999年第二期
2.石广生,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与展望,国际商报,1998年10月15日
3.对外经贸部,福建外贸首超200亿美元,2001年03月02日
【关键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柳州外贸人才需求;高等职业院校
2010年1月1日,作为发展中国家间最大的自由贸易区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China-ASEAN Free Trade Area)正式全面启动,这是一个贸易额达4.5万亿美元,国民生产总值达6万亿美元,惠及全球19亿人口的自由贸易区,中国和东盟各国的双边贸易中有超过90%即约7000种产品能够享受到零关税待遇。中国-东盟自贸区建立以来,随着经济融合的逐步加深和贸易投资的稳步增长,实现了互惠共赢、共同发展的目标,使中国和东盟各国的企业和人民都广泛受益。2013年,中国对东盟进出口总值达3589.5亿美元,同比增长10.9%,2014年上半年,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总值达2173.9亿美元,同比增长2.6%,东盟对中国的贸易依存水平从2008年初的12%上升至2014年初的21%。
广西作为中国-东盟贸易发展的桥头堡,既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积极参与者,也是最早受益的省区。从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获悉,2013年广西对东盟进出口共计159.15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32.1%,2014上半年,广西与东盟贸易进出口总额为557.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5%,高出全国与东盟贸易总体增速42.4个百分点。而作为广西出口东盟的主体产品之一的机电产品的领跑城市柳州同样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柳州市是西江经济带的龙头城市、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工业领军力量,在2013年外贸完成进出口总额28.8亿美元,2014年1-4月更是实现进出口贸易额为7.21亿美元。并且,柳州的生产型龙头企业近年来持续保持良好的出口势头,如柳工、上汽通用五菱和柳钢三家企业的出口量就占到全市出口总值的70.2%。在如此良好的贸易态势下,柳州工业经济如何稳步向前发展,柳州生产型企业如何抓住“走出去”的巨大商机是值得我们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柳州外贸发展的现状
1.进出口贸易额的不断增长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以来,柳州外贸发展态势良好,由于柳州市外贸工作的重点放在大力培育中小型企业,鼓励其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大搞“走出去”战略,到东盟国家的新兴市场去投资办厂,因此从2010年到2014年,柳州的进出口贸易发展态势良好。2012年,柳州通过对国际工程机械顶尖企业的并购,增强了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抗风险能力,共出口工程机械产品7695台,同比增长17.8%。2013年,市政府更是主要从机电产品质量认证及市场准入标准认证、境外广告宣传及商标注册、国际市场开拓(境外展览会)、境外营销网络建设、出口信用保险保费支持和反倾销应诉支持等六个方面对外贸企业进行扶持,进出口总额达288429万美元,继续领跑广西机电类产品对东盟的进出口。
2.贸易结构的不断优化
作为广西最大的工业基础,经过多年的努力,柳州已经成为中国-东盟工业贸易的桥头堡,建立了机械制造、汽车及零部件制造和冶金等支柱产业,并涵盖以日化、化工、制糖、造纸、建材等优势产业为龙头的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近年来,柳州通过依托广西汽车城和汽车零部件进出口基地的建设,进一步淘汰落后的重工业产能,提升新型工业化程度,并加大力度扶植机电一体化与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及制药产业、新材料产业和新能源及环保产业等四大新兴产业。因此,柳州的进出口商品主要有:五金矿产及有色金属类、纺织服装类、轻工工艺类、化工医药类和机电产品类,柳州进出口贸易的商品构成呈现出明显的产业特点,尤其是机电类产品,更成为柳州外贸出口增幅趋势最大的商品。2013年,柳州机电产品出口额达67481.96万美元,占全市出口总值的77.5%。其中:机械及设备出口41784.89万美元,同比下降7.82%;运输工具出口22241.5万美元,同比增长22.08%;金属制品出口2836.34万美元,同比增长4%;电器及电子产品出口471.1万美元,同比增长142.29%。
3.自主品牌效应的不断提高
2010年,柳州成为首批国家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城市,近年来,更把实施出口商标战略作为一项战略重点,知名出口品牌层出不穷,如“柳钢”、“柳工”、“五菱”、“欧维姆”、“两面针”、“金嗓子”、“花红”等在国际市场上特别是东盟国家市场上享有盛誉。目前,全市注册商标将将达到6000件、广西著名商标将达到100件、中国驰名商标将达到10件、农产品商标总数将达120件。
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条件下的柳州外贸人才需求情况分析
从对柳州外贸发展现状的分析中我们得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已经成为了全面推动柳州工业经济发展的契机,但是,柳州的工业经济要全面的高效的发展,除了要有自贸区有利的政策、便利的贸易条件、完善的融资体系和便捷的物流通道外,具有宏观经济合作、贸易投资政策研究和深刻国际专业背景的应用型专门人才,更是柳州外向型工业经济腾飞的重要保障,因此,下列几类人才将成为柳州外向型工业经济中必不可少的紧缺型人才。
1.掌握进出口贸易惯例和标准的国际化贸易人才
国际贸易的发展必将伴随着国际惯例和标准的发展,在交易磋商、报价、合同签订、合同履行、国际运输、国际保险、国际结算、风险评估和防范以及反不正当竞争等方面均具有完善的国际惯例和标准体系,它们存在于每一笔国际业务当中。因此,只有较好的掌握进出口贸易惯例和标准、熟知进出口业务操作流程的国际化贸易人才,才能胜任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条件下的柳州外向型工业经济的发展工作。
2.通晓至少两种东盟各国语言的翻译型人才
语言是沟通的前提,更是贸易和商务交流的前提。东盟各国居民虽然均有一定的英语基础,但是他们使用得更多的是本国语言。东盟语种主要包括越南语、泰语、印尼语、马来语、老挝语、柬埔寨语和缅甸语等。这些精通东盟小语种的翻译型人才是确保中国-东盟贸易良性和高速发展的核心组成,对于柳州这样一个力求外向发展的老牌工业经济城市来说更是显得稀缺和重要。
3.掌握东盟各国市场和经济运行机制的开发型人才
掌握东盟各国市场和经济运行机制是跟东盟各国进行商贸合作的前提,由于异国他乡,习惯不同,喜好各异,制度有别,因此作为柳州各行业和企业的东盟市场开发人员必须精通目标市场的需求情况、人文特点和经济特性,熟知其政府政策、法律法规和投资规程,确保完善的市场调研和开发方案的设置。
4.具有能为进出口产品提供技术服务的技能型人才
东盟各国均以农业和原油等初级产品生产为主,工业基础差,技术比较落后,在贸易、服务和产业合作的情况下,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这些技术人才不仅要懂得设计、生产和制造工业产品,还要能够为东盟国家的相关企业提供相应的技术服务和技术培训,帮助其完成产业转型和升级。
5.具备国际风险评估、防范和处理能力的管理型人才
虽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成立加深了“10+1”的经济合作,也拉进了柳州与东盟各国之间的距离,但是国际贸易和投融资方面的风险依然伴随着双方的合作而普遍存在。因此,柳州的企业如果拥有具备国际风险评估、防范和处理能力的管理型人才,就能够较好的避免贸易与投融资的风险,也能较好的处理业已存在的问题,促进双方的贸易伙伴关系。
三、高等职业院校在柳州外贸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利用自贸区的优惠政策寻求合作的商机,因此,“10+1”各国对于应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伴随着区域经济发展而快速发展的柳州外向型工业经济必然将顺应这种人才需求的趋势。为了满足日益扩大的国际化人才的需求,高等职业院校必须得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努力从各方面培养满足经济发展步伐的综合型人才。
1.紧密贴合东盟发展,完成各类紧缺型人才的培养
从上述对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条件下的柳州外贸人才需求情况分析中我们不难得知,柳州的外向型工业经济的发展呼唤着各类人才。此外,东盟各国的产业转型和升级也渴求各类应用技能型人才。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必须认真对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经济环境下的各类人才需求进行系统调研,分析出各类人才的培养目标,设置培养模式,构建培养课程体系,努力培养出精通至少两种东盟语种,掌握国际惯例和法规,掌握东盟各国市场和经济运行机制,具备国际风险评估、防范和处理能力,并掌握产品创造技术和提品服务的各类应用型技能人才。这可以为东盟各国急待发展产业人才提供了储备,这为中国向东盟各国提供劳务输出设立的保障。
2.加深行业企业合作,实现相关企业员工的回炉培训和转型提高
人才的培养需要经过学校的系统教育,但当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他们同样需要定期的相应回炉培训。高等职业院校在为行业企业培养新人才的同时,还应该将学校的教学资源社会化,为行业企业提供员工回炉培训和转型提高的服务。同时,还应该积极深化校企合作,让学校为企业的良性发展提供理论性支持,而企业也应为学校的技能提升提供技术性补给。
3.构建校政联动模式,助力政府间合作项目的有效实施
广西从2004年开始承办中国-东盟博览会,柳州也随之成为其汽车博览会会场,这不单单是经济之间合作的代表,更是政府之间深度合作的象征。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类似的政府间的合作越来越密切,因此,相关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高等职业院校应当抓住这个契机,积极构建校政联动模式,努力培养这类人才,并可以为政府提供各种相关的人力资源和人才培训服务,在确保政府间合作成功的同时积极与社会接轨,实现人才培养的社会化。
总之,人才是经济发展的保障,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柳州的外向型经济转型和发展呼唤着各类人才。但是,人才的匮乏问题却日益制约着柳州的经济发展。高等职业院校必须不断发挥积极作用,为行业企业和政府输送各类应用型技能人才,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助力。
参考文献:
[1]李珏.中国―东盟自贸区特殊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3年01期
[2]赵克高.广西高职院校与东盟教育合作的人才培养目标[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15卷第1期
[3]刘明录,陈柳悦,刘德松.广西东盟小语种人才的需求现状及未来预测[J].创新,2012年03期,79-81
[4]段超.2013年柳州进出口总额超28亿美元,机电产品继续领跑[N].柳州日报,2014-2-9
[5]侯文平,钮贵芳.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成立对中国外贸的影响研究[J].对外经贸,2012年09期
[6]李彬. 广西中小型外贸企业发展研究――基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J].中国集体经济,2012年04期
关键词:
国有企业;对外贸易;发展阶段
中图分类号:
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21006801
国有企业,即国营事业或国营企业。在中国,国有企业还包括由地方政府投资参与控制的企业。政府意志和利益决定了国有企业的行为。我国国有企业通常分为特殊法人企业、国有独资公司、国有控股公司、国有参股公司等。相对于其它企业(私营等),国企规模多为大中型,且多涉及石油、化工、机械、电子、冶金和建材等重要产业。
1我国国有企业对外贸易的分类
(1)按货物移动的方向分:出口贸易、进口贸易、过境贸易;
(2)按交易商品的形式分:货物贸易、服务贸易;
(3)按如何划分货物进出口的标准分:总贸易、专门贸易;
(4)按交易的方式分:直接贸易、间接贸易、转口贸易;
(5)按贸易货物的运送方式分:陆路贸易、海路贸易、空路贸易、邮购贸易。
2国有企业进行对外贸易的因素
2.1有利因素
(1)外部有利因素。
首先,国内宏观经济环境继续保持有利条件,有利于企业进行进出口贸易。其次,世界经济环境不断开放,为国际贸易提供了平台。再次,人民币币值稳定且略有上升,有利于我国企业进行对外贸易,尤其是进口贸易。最后,我国在加工、制造等方面长期以来有较为明显的优势,有利于进行转口贸易。
(2)内部有利因素。
首先,国有企业涉及行业多为石油、化工、电力等垄断行业,在发展对外贸易时,竞争对手较少,压价、恶性竞争等发生概率相对较低。其次,国有企业相对有其他企业而言资金、人力资源丰富,有利于发展对外贸易。再次,国有企业在进出口商品时,受到较少的贸易管制,因此更方便进行进出口贸易。最后,国有企业规模较大,有利于应对在复杂的国际市场。
2.2不利因素
(1)外部不利因素。
首先,世界经济环境仍存在众多风险,因此对外贸易风险相对较大。其次,我国产业结构仍需不断优化,再次过程中,如服装出口等行业的出口受到一定冲击。再次,人民币多次升值不利于我国企业进行出口贸易。另外,国际、区域间仍存在贸易壁垒,针对我国的贸易摩擦继续升温,对外贸易在很多方面仍受到管制甚至禁止。最后,非经济因素干扰仍明显存在。
(2)内部不利因素。
首先,国企不仅仅以盈利为目的,还有许多其他职能,因此在进行对外贸易过程中,不得不更多规避风险,也因此减少了盈利的机会。其次,某些国企自身存在“尾大不掉”的问题,不利于进行复杂的决策。最后,国企内部部门设置复杂、部门间相互制约,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快速便捷完成对外贸易中各项程序。
3国有企业对外贸易的影响
3.1直观盈利及亏损状况
每吨LNG国内市场价约为5600元。6万吨LNG售价约达到33600万元。若6万吨LNG全部及时出,售价高昂。但中海油为公布进口价格及履行合同的附加费用,且多则信息指出,中海油LNG价格到多、南浔下游买家。因此,没有证据表明巨额进口为中海油带来直观盈利。
3.2收益周期长短
对外贸易中,从前期准备至最终旅行合同,往往耗时较长。此次中海油进口6万吨LNG,花费时间较长,因此,收益周期较长。
3.3对企业内部产业的影响
中海油以形成了LNG勘探开发、野花、贸易、接收站、也太分销、销气管网、燃气发电、车船加气、城市燃气、卫星站、冷能综合利用等完善的产业链,且为方便接收进口,还在沿海地区建立了LNG接收站。因此,长期、大规模进口LNG促使企业内部产业链进一步完善。
3.4对相关产业的影响
首先,进口LNG可以为陶瓷业、玻璃、钢铁及公交车、出租车、渔船、渔政船等提供清洁能源及绿色动力。其次,LNG的进口,使得运输工具、装卸设备、管网等需求量增大,带动相关产业例如钢铁、机械等的发展。第三,中国海油甚至运用数字管道系统、气量管理系统等技术手段进行管理,在运用电子技术的过程中推进其发展。
3.5对周边经济、环境等的影响
为方便进口LNG的接收,中海油在福建简称并投产了LNG接收站,拉动了周边经济发展。
每吨LNG热值相约当于1.5吨原油、1.86吨标煤。186万吨标煤燃烧会产生约141290吨二氧化碳、1903吨二氧化硫。由此可见,进口6万吨清洁能源LNG,有利于保护周边环境。
霍尔果斯豪运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志强说:“六十二团具备良好的投资发展环境,在这里建厂,我们非常放心!”。
“十二五”期间,六十二团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先后引进了山东威龙酒业、霍尔果斯豪运电子、江苏荣能建材等16家企业,五年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7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14倍。2016年新年伊始,海程邦达、广西恒仁、深圳格绮等企业又派代表到六十二团洽谈投资意向,今年该团招商引资落地资金预计达5亿元以上。
六十二团紧邻霍尔果斯口岸,地处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核心地域,是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发展上的重要节点和发力部位,在很多方面具备明显优势。认真贯彻中央和兵团、师党委决策,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深化对外开放,促进经济转型,是该团加快经济强团建设、发挥开放窗口和桥头堡作用的必然选择。
“优越的地理位置、便捷的国际通道、优惠的发展政策,加上日新月异的城镇化建设,六十二团已当之无愧地成为承载产业转移、繁荣二三产业的大‘孵化器’。”六十二团经贸科科长骆跃生说。
依托霍尔果斯口岸快速发展的进出口贸易,六十二团参股建设了新疆伊犁恒信国际贸易物流有限责任公司,仅2015年,该公司吞吐量就达40万吨,进出口贸易总额达4.5亿元。“十三五”期间,六十二团要以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为契机,发挥区位优势,积极发挥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重要支点排头兵作用,打造丝绸之路经济新区。
随着国家投入力度不断加大,陇海-兰新铁路、连霍高速(国道312线)、省道218国防公路均在六十二团交汇,霍尔果斯国际火车站和西气东输首站就建在六十二团。六十二团所在的霍尔果斯区域已经成为集公路、铁路、航空、管道“四位一体”的国际综合交通枢纽。
2015年,江苏益德物流公司看好发展商机,投资1100万元在该团建起集装箱堆场项目,项目当年开工当年建成,今年将全面运营见效。凭借交通便捷优势,“十三五”期间六十二团将继续加大交通及物流基础设施投入,采取BOT和PPP模式引入更多的物流企业入驻,与霍尔果斯口岸共同构筑向西开放大通道,努力成为兵团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进出口商品加工集散地,成为集批发、大宗采购、展销为一体的“国际商贸物流城”。
【关键词】石油价格波动;对外贸易结构;石油贸易
1.引言
石油是现代工业发展的能源动力,而石油资源的稀缺性和分布的不均衡性都使得国际石油价格波动频繁,这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以及对外贸易结构都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在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石油的需求大量增加,而中国在国际市场的影响与地位也在与日俱增,因此石油价格的变动对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影响成为了贸易发展过程中不可规避的现实问题。魏一鸣等(2008)通过分析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影响后发现,国际石油价格持续上涨将会加剧我国通货膨胀、减缓经济增长、降低股票市场的投融资能力和居民的生活水平,因此,石油价格波动会对中国的经济发展造成影响,从而影响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通过查阅国内外有关油价波动对经济结构影响的相关文献可以发现,在石油价格波动对对外经济商品结构影响的已有研究中,大多是以美国发达工业化国家为代表,分析和印证石油价格波动对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影响。而由于油价的波动,运输成本和技术成本的上涨使得各国产业结构、方式结构有所改变,制造业这个高耗油产业也已经逐渐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由此可见,石油价格的波动影响了一国的商品结构、方式结构、模式结构和区域结构,本文中主要围绕石油价格变动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石油要素比较优势和石油贸易政策四个方面对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影响进行研究,并针对石油价格波动引起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改变的问题提出措施及建议。
2.石油价格波动影响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传导分析
近年来国际市场石油价格受各种因素的推动,在较高价位上波动频繁,而石油作为世界上使用最为广泛的能源其价格的变动对经济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石油作为现代工业发展的动力,其短期内价格变动对一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影响是短小的,但从长期来看则对一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影响较大。石油价格的波动影响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要素禀赋比较优势和贸易政策,而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要素比较优势、贸易政策等作为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影响因素,将会对一国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产生重大影响。
2.1 石油价格波动影响经济发展水平对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传导分析
国际石油价格不断大幅上涨会削弱我国的经济增长能力,降低我国的经济增长水平,从而引发通货膨胀。而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无疑对本国的对外贸易结构有很大影响。我国对石油需求量较大使我国石油进口占整个贸易的份额不断增加。国际原油价格上涨使得我国进口石油外汇开支大幅增加。通过国际石油价格与我国进出口贸易额的研究分析可以发现,国际石油价格与我国进口、出口贸易具有很强的关联性,石油价格的波动对我国进出口有直接影响,且国际石油价格的波动对出口的影响比进口更大,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对外贸易结构,造成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失衡。而当前,我国对外贸易中石油消费量巨大,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有待改善。据仝晓波(2012)测算,2011年我国隐含石油净出口7869万吨。在我国的出口商品中,煤炭开采和洗选、石油开采炼焦及核燃料、化学燃料及化学制造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造、黑色金属加工、有色金属加工的六大高耗油行业的产品仍占有很大比重,而在我国进口商品中,高科技产品等低耗能产品所占比例不断提升。如果我国石油利用率提高10%,每年对外贸易中的隐含石油可减少1700万吨,相当于石油对外依存度降低4个百分点。因此,如果不对石油产业的经济增长方式进行改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将很难有实质性的转变。
2.2 石油价格波动引起产业结构变化对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传导分析
在各国经济和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各国间产品生产的相对优势的变动会随着时间的推进会引起进出口结构的变动。国际贸易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促进了产业的国际转移。同样,产业结构的变化将会对一国的对外贸易结构产生重大影响。
石化产品不仅所占市场份额大、产业链长,而且石油价格的波动直接关系着下游产业,例如汽车、建材、加工制造等多个产业链的发展。制造业这个高耗油产业也从以美国为代表的工业化发达国家逐渐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由于国际石油价格的波动,会推动运输成本和技术成本的不断提升,使得我国产业结构发生了改变。因为我国的石油消费量、需求量巨大、石油进口依存度较高,石油价格波动引起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对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有很大影响,使得我国进口不断大幅增加,缩小了我国的贸易顺差,改变了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据王巧然(2010)2010年上半年分析,为应对国际石油价格频繁波动,中国石油化工产品专用料比例同比提高4.5个百分点,兰州石化环保橡胶等新产品顺利投放市场并形成了优质的品牌影响。其中,环保橡胶填充油获得欧盟质量认证,为其进入国际市场、打破贸易壁垒、扩大出口创造了条件。可见,石油价格波动引起的产业结构的变化对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有很大影响。
2.3 石油价格变动影响石油要素比较优势对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传导分析
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不同石油要素相对比较优势对该国家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有一定的决定作用。国际石油价格变动使我国的石油要素的相对比较优势有所减小,从而对我国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有一定负面影响。国际石油价格持续上涨将抬升我国国内能源价格,使我国以石油为能源的相关行业产品价格上涨,从而形成新的涨价因素,减少我国出口贸易,缩小了贸易顺差,而我国不断增长的石油需求却要求我国石油进口大量增加,因此,石油价格变动在要素禀赋比较优势方面对我国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有很大影响。
2.4 石油价格变动影响石油贸易政策对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传导分析
石油作为一种重要的现代工业能源,其价格的变动对我国乃至世界各国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由于国际石油价格的不断上涨,我国采取了适当的货币政策以应对石油价格飙升给我国经济贸易带来的巨大冲击,使石油价格上涨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尽量减少,这对我国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改善起到了一定作用。另外,我国曾施行的通过石油现货与期货两个市场参与国际石油定价的政策,减少了石油价格大幅上升对我国造成的经济损失,减轻了石油价格变动对我国经济的削弱作用,从而使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有所改善。同时,促进我国节油型经济体系的建设,增加我国石油自给能力这些政策措施更是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结构的调整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由此可见,国际石油价格的变动无疑会使一国的石油贸易政策有所改变,从而对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产生影响。
3.石油价格波动引起的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国际石油价格的上涨导致我国出口市场大面积萎缩,造成我国出口贸易的下降,而外需是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这使得我国贸易商品结构长期失衡。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引起的进口成本的上升,将增大我国经济的运行成本,大幅增加我国外汇开支,使我国的成本优势逐渐丧失,从而削弱我国产品出口的国际竞争力,缩小贸易顺差,易使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长期失衡。
近年来,我国依旧遵循李嘉图比较优势模型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而油价的不断上涨导致我国出口贸易大幅下降,使我国劳动力与国际价格的交换长期处于不利地位。而外贸环境的不断恶化和贸易壁垒的产生也是对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面临的一大挑战。
综上所述,国际石油价格的上涨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要素禀赋比较优势、贸易政策方面均对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因此,为减轻石油价格变动对我国产生的通货膨胀、改变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失衡,我国政府要针对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和我国石油进出口问题,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善我国对外贸易环境,提高石油利用效率,积极开拓多元化商品市场,促进进出口贸易商品结构的升级。另一方面,我国还应完善石油价格机制,出台应对石油价格波动的政策措施以缓解石油价格上涨给我国带来的经济冲击,加快建立石油期货市场等石油金融体系,尽量规避石油风险。同时,还要加强石油勘探和石油储备系统的建设,积极开发风能、核能等新能源的市场,保障我国能源安全,防范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改善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
参考文献:
[1]魏一鸣,焦建玲,梁强等.油价长期高位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影响与对策[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8,23(1):11-15.
[2]杨志华.国际石油价格走势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3,
6:96-99.
[3]朱剑红.去年我国原油对上依存度56.4[N].人民日报,2013-02-06(10).
[4]刘桂舟,叶祥松.关于国际石油价格变化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的思考[J].世界经济研究,2006(02):47-53.
[5]仝晓波.贸易顺差推动大量石油隐件出口[N].中国能源报,2012-04-23.
[6]于伟,尹教东.国际原油价格冲击对我国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2005(6):
11-19.
[7]黄运城,马卫峰,李畅.中国石油金融战略体系构建及风险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6).
[8]何念茹,朱闰龙.世界原油价格上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6,
02:47-53.
[9]吴雅冰.对完善我国成品油定价机制的思考[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7(7).
2005年以来,我国外贸出口继续保持快速增长,而外贸进口增长速度明显减缓,贸易顺差屡创新高。海关总署近日公布,2005年1至11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达12822.7亿美元,同比增长23.5%。其中出口6865.4亿美元,增长29.7%;进口5957.3亿美元,增长17.1%。广东、江苏、上海仍稳居对外贸易前3位。11月当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创历史单月最大贸易值,达1337.4亿美元,同比增长19.6%。
国家税务总局公布的消息称,截至2005年11月底,全国办理出口退(免)税已达3017亿元人民币,未发生“新欠”退税。全年进出口总额将突破1.4万亿美元,贸易顺差900亿美元左右。其中,出口额达7500亿美元左右,增长26%左右;进口6600亿美元左右,增长18%左右。
1.出口继续保持快速增长,进口增速大幅回落。“高出低进”成为2005年外贸运行的主要特征。从发展趋势来看,进口增长速度开始反弹,而出口增长速度逐步放缓。
贸易顺差屡创新高。由于外贸“高出低进”,2005年以来我国贸易顺差屡创历史最高纪录,前9个月累计实现贸易顺差683.3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644亿美元,超过2004年全年顺差(320亿美元)1倍多,比贸易顺差额最高的1998年(全年贸易顺差434.75亿美元)高出50%。
2.由于国际市场需求有所减弱,2005年以来我国加工贸易增长速度有所放缓。1-9月加工贸易进出口4893.6亿美元,同比增长26.2%。其中,出口2939.19亿美元,同比增长28.5%,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7.4个百分点,对出口增长的贡献率为50%,比去年同期下降5.7个百分点;进口1954.43亿美元,同比增长22.9%,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15.6个百分点,对进口增长的贡献率为55.4%,比上年同期提高16.6个百分点。1-9月加工贸易实现顺差984.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加286.5亿美元,对整体贸易顺差增长的贡献为44.5%,继续发挥着贸易平衡的稳定器的作用。
3.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
在出口商品中,传统大宗商品出口保持平稳增长,机电产品继续占主导地位。
2005年前11个月,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累计进出口总额达到3716.9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6.9%,其中进口1770.5亿美元,增长21.3%;出口1946.4亿美元,增长32.5%。累计出口额占外贸出口总额比重实现新突破。前11个月,高新技术产品累计出口额占外贸出口总额的比重首次突破28%的水平,达到28.4%,这是继2004年底达到27.9%之后实现的一个新的突破,标志着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幅与全国外贸出口增幅相比较呈现“一低二平三超四快”的发展趋势:一季度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速低于外贸出口增速,二季度两者基本持平,三季度超过外贸出口增速,四季度出口增速进一步加快,出口拉动作用逐步增强。高新技术产品贸易顺差迅速扩大。从2004年10月至今,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已经连续14个月实现月度贸易顺差,并且呈现顺差规模持续扩大的趋势。
前11个月重要产品出口保持量增价涨。我国集成电路、手机及其零件、计算机及其部件等高新技术产品累计出口1083.6亿美元,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55.7%,增长33.7%;其中计算机及其部件累计出口683.1亿美元,增长28.5%,计算机及其部件出口平均单价增长10%;手机及其零件累计出口275.4亿美元,增长50.3%;集成电路出口125.1亿美元,增长30.4%,出口平均单价与去年基本持平。
4.进口商品减少。
一是多数产品进口需求明显不足。前8个月初级产品进口增长25.1%,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37.8个百分点;工业制成品进口增长12.3%,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23.6个百分点,其中,机电产品进口仅增长10.8%,同比下降30.2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仅增长19.6%,同比下降21个百分点。而另一方面,伴随国际产业转移导致我国产品的进口替代能力逐步增强,导致部分产品进口出现缓和。如,我国汽车及汽车零件进口并没有随着进口许可证的取消和关税的下降出现激增,汽车和汽车底盘进口数量下降23.9%,而上年同期为增长6.3%;汽车零件金额下降23.8%,而上年同期为增长32.5%,我国汽车制造业产业链的初步形成正是汽车及汽车零件进口大幅下降的重要原因。
二是进口成本抬升影响部分产品进口。在内需强劲时,进口成本的因素往往表现得不突出,而在国内需求有所减弱以后,已经抬高起来的成本就会对进口增长起到明显的压抑作用。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给外贸进出口造成压力。
5.与主要贸易伙伴情况。
海关提供的统计数据表明,1―11月,与我国双边贸易总值超过千亿美元的贸易伙伴已增至6个。欧盟继续保持与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中欧双边贸易总额1967.7亿美元,增长23.6%。
此外,1―11月份与香港双边贸易总值为1204.5亿美元,增长20.6%;与东盟双边贸易总值为1172.4亿美元,增长23.5%,与韩国贸易总值首次超过千亿美元,达到1014.5亿美元。
前10个月,对美、欧、香港分别出口414.9亿美元、388.5亿美元和386.6亿美元,分别增长32.5%、37.4%和36.6%,预计全年对上述国家(地区)出口均将超过500亿美元。
美国、香港、欧盟为我国最大顺差来源地,1-9月来自上述三地的顺差分别达811亿美元、764亿美元和490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加264亿美元、148亿美元和262亿美元,同比上升48.2%、23.9%和115.3%。台湾、韩国、东盟、日本为我前四大逆差来源地。其中,1-9月大陆对台湾进出口逆差达到411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加30.4亿美元;对韩国进出口逆差301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加37.6亿美元;对东盟进出口逆差135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减少20.2亿美元;对日本进出口逆差110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减少逆差67.7亿美元,降幅达43.6%。
6.民营及外资企业的进出口保持较快增长,国有企业增长乏力。
海关统计,1-11月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7471亿美元,增长25.4%。国有企业进出口3329.3亿美元,增长11.9%。集体、私营企业及其他企业进出口增长强劲。
? 1-9月,民营企业进出口继续保持高速增长,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42%,高于进出口整体增幅18.3个百分点,占同期进出口总值的15.9%,比去年同期提高2.1个百分点。进出口顺差519亿美元,同比增长105.9%,占顺差总值的76%。1-9月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24.8%,高于进出口整体增幅1.1个百分点,占同期进出口总值的57.6%,比去年同期提高0.5个百分点。进出口顺差318.9亿美元,比去年同期提高87倍。
而1-9月国有企业进出口增长12.7%,低于进出口整体增幅11个百分点,占同期进出口总值的26.5%,比去年同期下降2.6个百分点。其中,出口增长14.9%,比去年同期提高5.8个百分点;进口增长10.9%,比去年同期回落12.2个百分点。进出口逆差197.1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减少19.8亿美元。国有企业是三类企业中唯一逆差的企业类型,而民营企业已成为保持贸易平衡的中坚力量。
7. 进出口税收政策进一步完善。2005年年初,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完善中央与地方出口退税负担机制的通知》,决定从2005年1月1日起将中央和地方出口退税超基数负担比例由75:25调整为92.5:7.5;并将出口退税退库办法改由中央统一退库,地方负担部分年终专项上解。同时要求各地制订省以下出口退税分担办法,但不得将出口退税分担到乡镇和企业;不得采取限制外购产品出口等干预外贸正常发展的措施。这一规定合理确定了地方分担出口退税的比例,解决了地区间负担不均衡的问题及个别地方财政出口退税资金不及时到位的问题,促进了外贸出口与经济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保证了出口退税新机制的平稳运行。
出口企业新发生退税的及时退付,缓解了出口企业的资金压力,改善了企业的财务状况,增强了企业扩大出口的信心,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
2005年,国家还适时调整有关出口税收政策,促进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按照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对部分出口货物的退税率进行了调整,提高了我国拥有较多知识产权的IT等产品的出口退税率,降低或暂停了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充分发挥了税收的调节作用,贯彻落实了国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方针政策。
8. “走出去”战略步伐加快,各项业务发展势头良好。1-11月,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56.5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178.6亿美元,同比增长23.4%;新签合同额250亿美元,同比增长20.5%。对外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41.1亿美元,同比增长30.7%;新签合同额35亿美元,同比增长18.6%;派出各类劳务人员22万人, 比上年同期增加1万余人;11月末在外各类劳务人员56万人,较上年同期增加2.9万人。我国“走出去”业务发展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一是市场多元化继续取得成效,亚洲独占鳌头,是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最大市场。
二是全方位、宽领域和多层次的“走出去”格局逐渐形成。中央和地方大型企业继续发挥主导作用,民营企业逐步成为“走出去”的生力军。
三是跨国并购成为对外投资的主要方式。2005年1-11月境外并购类投资占同期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54.7%,主要集中在电讯、汽车、资源开发等领域。境外加工贸易类投资占总额的42%,主要集中在轻工、机械、建材、电子、纺织服装等行业;其他类投资占4.2%。
四是大型和特大型项目增多,技术含量提高。北京华联到新加坡兼并重组,成为第一家走出去的商业企业。
五是“走出去”对促进国民经济和对外关系发展的作用日益明显。
二、2005年我国进出口贸易增长成因分析
(一)出口方面
1. 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影响。由于年初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和贸易摩擦风险的存在,今年外贸企业加快出口、提前出口的现象十分突出;产品出口竞争力的提升、制造业产能扩张强化了出口动力;国际市场需求保持较高水平及入世效应的积极作用促进出口保持快速增长。
2.出口退税机制进一步调整和完善,调动了各地区扩大出口的积极性。
2005年以来,针对地方分担出口退税超基数部分财政负担相对较重的问题,国家调整了中央与地方的分担比例,有效缓解了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对出口增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进口方面
1. 宏观调控以后国内投资需求放缓,是进口增速大幅回落的主要原因。
随着宏观调控措施逐步落实到位,经济运行中的一些不稳定、不健康因素得到有效抑制,投资需求放缓,一些与投资密切相关的原材料、机械设备等进口大幅回落。前三季度,钢材进口比上年同期减少了393万吨;一般贸易项下的机械设备进口下降了4.4%。此外,国内产业结构升级产生了一定的进口替代效应,汽车及零部件、消费类电子产品、合成纤维等产品进口下降;
2.由于上半年人民币升值预期较强,一些企业特别是大型成套设备企业减缓了进口节奏。导致外贸企业减少进口、推迟进口。
3.国际原材料价格普遍上涨而导致进口成本的上升远远超过进口关税的降幅,国内企业削减进口。
4. 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一定的进口替代效应。加工贸易进口增速的持续下降很大程度上与日趋明显的进口替代趋势有关,随着国内投资逐步形成生产能力,加工贸易由“大进大出”转为“小进大出”,原材料、中间投入品进口不与出口同步增长。
三、2006年外贸进出口形势的初步判断
1.2006年世界经济展望。
2006年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环境不会有较大改变,增长速度与今年持平或略有降低。国际贸易规模继续扩大,增速将减慢。同时,2006年世界经济增长的风险也在增加,主要是(1)石油价格高位波动增加了经济的不确定性;(2)在全球贸易不平衡和来自新兴市场国家的竞争压力下,一些国家的贸易保护势头正在强化;(3)在全球通货膨胀预期加强的情况下,金融市场可能收缩的危险加大,如果同时导致利率提高与房地产市场降温,世界经济很可能陷入衰退。
2.2006年中国外贸形势。
2006年中国对外贸易规模有望超过1.6万亿美元,增长15%左右,增幅比2005年将有明显放缓,同时对外贸易发展的国内外环境与2005年相比可能有所偏紧。
2006年,我国对外贸易的国内外环境基本上是有利的,但制约因素有所增加,进出口贸易将呈现平稳发展态势,外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将有所减弱。
从国内看,中国经济将从快速增长期转为平稳增长期,2006经济增长有望保持8%以上的增速,继续为外贸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经过多年的投资与发展以及外资的大量进入,我国出口产品结构不断升级,出口产品竞争力明显提升。受国内需求降温影响,近年投资形成的生产能力使国内市场供给过剩,迫使企业扩大出口。随着经济结构过热的逐步缓解,能源、基础原材料、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总体短缺的格局,将带动进口增长逐步回升。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实施的第一年,固定资产投资有可能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为进口需求增长提供动力。加入世贸组织积极效应将在2006年继续有所显现,民营企业进出口将继续保持高速发展态势,在我国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将继续提高。
综合国内外各方面因素初步判断,2006年我国对外贸易的国内外环境基本上是有利的,但制约因素有所增加,进出口贸易将呈现平稳发展态势,外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将有所减弱。
3.外贸政策变化
(1)出口退税变化。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的通知,经国务院批准,从2006年1月1日起取消煤焦油、生皮、生毛皮、蓝湿皮、湿革、干革的出口退税政策,并下调了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率。知说,将列入《关于在国际贸易中对某些危险化学品和农药采用预先知情同意的鹿特丹公约》和《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的哥尔摩公约》中的25种农药,分散染料,汞,钨、锌、锡、锑及其制品,金属镁及其初级产品,硫酸二钠,石蜡的出口退税率下调为5%。财政部在官方网站上公布了上述产品的清单及相关信息。
(2)进口关税变化。
从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办公室获悉,经国务院批准,从2006年1月1日起,中国将根据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关税减让承诺,进一步降低100多个税目的进口关税,涉及植物油、化工原料、汽车及汽车零部件等产品。
由于此前中国已经履行了绝大部分降税义务,因此,2006年税率下降的幅度和税目数均明显减少,对关税总水平影响不大。2006年的关税总水平仍为9.9%。其中,农产品平均税率为15.2%,工业品平均税率为9.0%。
2006年中国将继续对小麦、玉米等7种农产品和磷酸二铵等3种化肥实行关税配额管理,取消豆油、棕榈油、菜籽油3种农产品的关税配额,对关税配额外进口一定数量的棉花继续实行滑准税;对冻鸡、啤酒、胶卷、摄像机等55种商品继续实行从量税、复合税,并根据进口平均价格的变化适当调整了部分从量税税率;对200多项进口商品实行暂定税率。
2006年,根据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协议,中国将对原产于东盟十国的商品实行比最惠国税率更加优惠的协定税率,其中所有“早期收获”商品的税率都将降为零。根据《亚太贸易协定》、中国-巴基斯坦自由贸易区“早期收获”安排和内地与香港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中国将对原产于上述国家和地区的部分商品实行协定税率。中国还将对原产于柬埔寨、缅甸、老挝、孟加拉国、苏丹等30多个最不发达国家的部分商品实行特惠税率。
2006年大陆将继续对原产于台湾地区的菠萝、番荔枝、木瓜等15种新鲜水果实行进口零关税。在出口关税方面,从2006年1月1日起,中国将停止征收纺织品的出口关税,并对60多项出口商品实行暂定税率。此外,中国明年还将对部分税目进行调整,调整后税目总数将由2005年的7550个增加到7605个。
四、2006年有一些制约对外贸易发展的不利因素值得注意
1.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加剧
2005年前三季度,中国遭遇的各类贸易摩擦涉案金额达到89亿美元,预计2006年这一态势不会有根本改变。这表明中国是世界上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受害者之一。
截至2005年8月底,除242纺织品特别限制外,共有13个国家/地区对我国发起贸易救济调查44起,涉案金额高达15.4亿美元。案件数量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但涉案金额增长22.5%。进一步的数据则表明,美国今年对我国6种产品发起337项调查,涉案金额约11亿美元。国外还陆续出台一系列技术法规和检疫标准,其实施后的负面影响难以准确量化。2006年的贸易摩擦还可能更严重。下一个可能出现贸易摩擦的领域是产能增加比较大的领域,如钢铁产业明年就可能会产生一系列问题。
2.人民币汇率机制的调整及人民币升值将成为影响2006年进出口的重要因素。人民币汇率的上升势必影响企业的出口成本,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中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其对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可能产生的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应密切观测。
3.利用外资下降将影响外贸稳定发展。
我国利用外资实际使用金额出现下降,2005年1-9月全国合同外资金额增长21.81%,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13.8个百分点,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下降2.11%,而上年同期为增长21.01%。从国内外环境及合同外资金额的增长水平来看,2006年利用外资难以出现明显提高。随着外商直接投资连续下降,可能影响2006年进出口增长。
4.石油价格居高不下威胁进出口贸易平衡
2005年以来,国际油价节节攀升,曾经高达70美元。预计2005年国际油价平均为每桶55-60美元左右,同比上涨35%-45%。有关专家测算,2005年中国将进口原油约1.3亿吨,约合10亿桶原油,预计每桶油价将上涨15美元左右,全年外汇支出就需多付150亿美元,给我国贸易平衡带来较大压力。IMF预计石油价格将长期高位震荡,未来5年不会明显下跌。2006年,全球经济持续增长造成对石油的需求继续旺盛,会使石油价格维持高位,对我国进出口及贸易平衡将继续产生影响。
5.巨额贸易顺差加剧了我国与重要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摩擦
2005年,我国的贸易顺差将达到1000亿左右。巨额贸易顺差带动外汇储备额的超常规增长进一步激化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争端,加大了人民币升值压力。美国、香港、欧盟为我国最大顺差来源地,1-9月来自上述三地的顺差分别达811亿美元、764亿美元和490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加264亿美元、148亿美元和262亿美元,同比上升48.2%、23.9%和115.3%。台湾、韩国、东盟、日本为我前四大逆差来源地。其中,1-9月大陆对台湾进出口逆差达到411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0.4亿美元;对韩国进出口逆差301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加37.6亿美元;对东盟进出口逆差135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减少20.2亿美元;对日本进出口逆差110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减少逆差67.7亿美元,降幅达43.6%。中国与重要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不平衡导致贸易摩擦加剧,将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需要着力应对的。
6.经济发展结构性矛盾
当前世界经济的潜在风险主要集中在国际油价持续上涨、全球经济失衡、房地产泡沫和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加剧等方面。
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自主研发及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产品不多,企业出口效益较低;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缺乏定价话语权,受商品价格波动影响大;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加之一些企业实行低价竞争,以量取胜,我国遭遇的贸易摩擦与国外市场设限增多,对外贸易环境形势较为严峻;我国出口贸易的快速增长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日益突出,粗放型外贸增长方式亟待转变。
针对中国的贸易摩擦继续升温。纺织品贸易一体化是乌拉圭回合的重要成果,也是中国应该享受的权利,但是一些国家仍然试图对中国纺织品实施新的进口限制措施。美国频频以知识产权保护为名对中国产品设置贸易壁垒,国会和一些行业协会对中国知识产权保护、人民币汇率、纺织品等问题横加指责。欧盟也可能对中国产品发起新的反倾销调查。
自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后,我国认识到对外贸易依存度过大存在的危机,开始着力在扩大外贸发展规模的同时,提出了进一步优化外贸结构的问题。近年来,我国外贸结构有了一定的改善,但贸易结构中依然存在较多的问题,如资源进口依赖度依然很大,出口产品优势主要是依靠低劳动力成本,缺乏核心技术优势和自主知识产权优势等,实际上贸易结构还存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本文将以数据为基础,深入分析当前我国对外货物贸易存在的结构问题,并提出加快其升级的主要途径。
一、我国对外货物贸易结构的发展现状
(一)我国进出口产品比重的发展态势
从进出口比例可以看出,我国处于贸易顺差还是逆差的状态,可以反映我国贸易摩擦的整体情况。总体来说,近年来我国进出口产品比例将长期保持平稳的态势,没有出现大幅度上扬,也没有出现大幅度下降,具体如图1。从1981年至2013年期间我国贸易进出口比例呈现五次波浪型变动。第一次是1981年至1983年,进出口比例呈现大幅度下降趋势,第二次是1983年至1990年,进出口比例呈现连续三年的快速上升和连续五年的快速下降。第三次是1990年至1998年,进出口比例也是连续三年的快速上升和连续五年的快速下降,但是升势和下降幅度相对第二次开始缓和。第四次和第五次的波浪型波动幅度更为缓慢,进出口比例的变动幅度都小于0.5。这说明我国贸易结构逐渐趋于稳定。从整体趋势看,我国经历相对长期的贸易逆差(将近10年)后开始保持长期的贸易顺差趋势。顺差比例的变动(进出口比例)基本保持在(0.8,0.95)区间变动,这种缓和变动从1997年开始,已经维持了17年,因此,我国货物进出口贸易保持了相对长期的稳定态势。
(二)我国初级产品进出口结构变化情况
初级产品是资源型产品,其进出口结构问题能够反映出区域的资源状况。整体来说,我国初级产品的进出口结构呈现上升趋势,具体如图1。从图可以看出,自1980年至今我国初级产品进出口结构的变化呈现两个基本趋势——稳步阶段和快速变化阶段。稳步阶段是1980年至1999年,进出口比例基本维持在(0.5,1.0)区间,变化幅度不大。快速变化阶段,即2000年至今,进出口比例呈现曲线上升趋势,变化幅度非常大。1999年的进出口比例为1.35,截止2013年已经达到6.13。初级产品进口比例与出口比例的悬殊,说明我国资源性产品对外的依赖度越来越大,并且保持着上升趋势,这对我国经济的稳定性将产生重要影响。具体分析如下:
我国初级产品出口发展非常缓慢,1980年至2013年增加了10.77倍,年均增长率为7.5%。我国初级产品的出口结构发生了较大改变,1980年货物出口主要是为矿物燃料及相关原料(46.96%)和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32.75%),而2013年初级产品出口主要是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51.79%)和矿物燃料及有关原料(30.83%)。我国初级产品进口发展非常迅速,1980至2013年初级产品进口增加了93.54倍,年均增长率为19.21%,而我国初级产品进口结构发生的改变更大。1980年时初级产品进口主要为非食用原料(51.07%)和食品及主要食用的活动物(42.06%),到2013年主要为矿物燃料及有关原料(49.31%)和非食用原料(42.47%)。
(三)我国工业制品进出口结构变化
工业制品的进出口结构可以反映区域的生产技术水平和区域的产业结构问题。目前我国工业制品的进出口结构保持较为稳定的趋势,没有出现大幅度波动。从图1可以看出,工业品制品的进出口比例与我国货物的整体进出口结构和趋势相对一致,但波动性相对缓和。整体分析,呈现出两种下降趋势:一是1980年至1998年,工业制品进出口比例呈现出快速上升趋势和快速下降趋势,维持了18年,时间较长;二是1999年至2013年,进出口比例相对稳定,变化幅度相对缓和,已经维持了15年,时间也较长。
具本来说,工业制品出口结构差异较大。1980年我国工业制品出口主要为轻纺产品和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44.41%),而2013年出口产品主要为机械及运输设备(49.50%),从中可以看出,我国机械及运输设备的增幅最大,上升了41个百分点,而轻纺产品和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下降幅度最大,下降了27个百分点。从进口看,1980年工业制品进口主要为为机械及运输设(39.20%)以及轻纺产品和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31.81%),而2013年主要为机械及运输设(55.17%),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工业品进口以机械及运输设备为主导,呈不断上升的趋势,近年来保持相对稳定。比较工业制品的进出口情况可以发现,我国机械类产品的进出口额度都非常大,而纺织类主要以出口为主。
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比例保持平稳发展趋势,货物出口的技术性有待加强。2004至2009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比例保持快速的下降趋势,这说明这期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额发展迅速,其增速高于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口增速。自2009年之后,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比例开始缓慢回升,并且已经持续了四年。这主要是因为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各种高新技术产品不断渗入我国各种地区。近年来出口增速放缓,对此我国政府应该予以重视,这凸显了我国货物出口的技术性不足,货物出口的技术性有待提高。
二、我国货物贸易结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依然占主导地位,产品技术含量较低
从产品类型看,一些化学品等能源型产品出口率较低,主要出口集中在技术含量低的电子电器等机械类产品,占据了总出口额的49.50%。这些产品的生产特点是依靠大量的劳动力和简单的生产设备进行生产。实际上我国很多外贸企业发挥的是组装功能,对于一些具体零部件的生产主要依靠国外企业。纺织类产品也是我国重要的出口优势,也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其产品出口总额占总出口额的17%左右。目前电子机械行业和纺织行业已经成为我国两大产能过剩行业。我国长期保持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主导地位主要应该来源于几个方面:一是我国人口规模大,劳动力优势显著,产业的发展可以依托劳动力优势而可以不依托技术的发展而发展;二是我国经济基础水平低,虽然近年来发展迅速,但是技术发展速度难以和经济发展速度平行;三是我国许多企业保持代加工地位,国外的技术只是提供成熟产品零件,而我国提供劳动力,这样导致我国企业的技术难以上升。
(二)我国对国际市场资源型产品依赖性较高,不利于经济的稳定性发展
根据图1及其分析可以看出,我国资源型产品进出口比例越来越大,比例数值已经超过6.0,即资源进口是资源出口的6倍。这说明我国资源供应的不足,需要大量依赖国外进口,这对于经济的稳定性产生了重要影响。比如,我国原油的消耗70%主要依靠进口,大豆油的原料大豆80%依赖进口,这直接影响了我国的讨价还价能力,并且国内这些资源型产品市场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很大,价格容易受到国际市场价格的影响。实际上,能源型产品属于国家安全性产品,其对外依赖度过高,不仅影响区域经济的稳定性和发展速度,同时影响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三)工业制成品产能过剩问题严重,过于依赖国际市场
产能过程已经不是一个新的问题,早在21世纪初,许多产业已经呈现出严重的产能过剩,例如纺织、电子机械、建材类产品。其中我国建材产品的产能已经超过世界总量的50%,成为名副其实的建材生产大国,已经严重超出了我国的建材消费水平,过多的生产只能大量投向国际市场。此外,铜铁业、化工产业也存在严重的过剩问题,过剩的比例超过了40%。2012年中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达到21%;水泥产能过剩达到28%。对此,部分企业要么因为市场饱和而亏损倒闭,要么将市场转向国外。据统计,2013年我国工业产业利用率为78%,部分行业甚至低于75%,例如建材产能利用率为72.5%。这说明我国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度非常高,一旦这些产业的国际市场出现大幅度波动,那么将危及这类企业的生存,这也是2008年金融危机时我国大量的服装企业、建材企业、电子机械企业破产的重要原因。
(四)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比例过低,凸显我国贸易产品的层次不高
整体而言,无论是进口还是出口方面,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比例都不足,基本维持在27%左右,没有上升趋势,波动性也不大。2013年高新技术产品进口总额为5581.71亿美元,而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口主要集中在电子器械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类产品,其他类高新技术产品进口额度非常小。从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看,在华外资企业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占到70%以上。高新技术产品也主要集中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产品,大部分此类产品的进出口主要集中在广东、江苏和上海三个区域,其他区域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出口比例不到30%,而出口比例不到28%。因此可以看出,我国大部分区域的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严重不足。
三、加快我国对外货物贸易结构升级的主要途径
第一,从多个视角解决我国对国际市场资源的依赖:一是提高我国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资源利用总量;二是加强资源与环境保护意识,减少我国资源利用总量;三是提高我国资源的开采能力,例如提升我国深海能源开采技术,以满足我国能源需求,降低我国对国外能源的依赖额度;四是加强资源性产品的创新和研发,以替代我国产量不足的资源,缓解我国的资源困境。
第二,拉动内需,兼顾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扩大产品消耗能力,有效缓解我国产能过剩问题。近年来国际金融危机频繁,国际市场非常不稳定,这严重影响了产品的出口。因此要想从长期解决当前产能过剩的问题必须依靠扩大国内需求,缓解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度。同时,拉动内需需要一个过程,而解决当前的产能过剩问题只能依靠国际市场,为此要提高出口退税率,缓解当前我国多产业产能过剩的问题。
第三,产业转移与转向。要彻底解决我国产能问题,解决贸易结构问题,缓解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可以从两个方面实施:一是降低国内产业生产,即通过企业重组和兼并,转变投向,减少产业产品生产;二是将产能过剩企业向国外转移,这不仅可以促进企业走出去,也可以提高我国对国际市场的占有率。实际上我国部分产业产品例如建材产品,生产虽然过剩,但是其技术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完全有能力向国际进军。
第四,加强技术创新和产品的研发,提高我国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水平,突破当前我国出口产品的技术困境,从劳动力优势转为技术优势。在对外开放的大环境下,鼓励技术创新,提高我国产品的技术含量,才能提高国际竞争力,才能改变我国产品进出口的劳动力密集型优势,才能提高我国产品的技术性优势。面对国际各种高质量产品的进入,企业只有不断提高产品的品质和层次,才能真正改变获得永久的竞争优势,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取胜。通过技术提升,我国商品出口的价值和结构才能得到提升。
第五,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去,同时鼓励国内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以弥补自身技术的不足。近年来海尔、联想、华为等大型企业陆续走出国门,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基础,不断促进本企业的技术和产品升级,最终良好的占有国际市场,形成高端的技术服务和商品输出。同时,企业应该关注国际先进技术的变化,在坚持创新的同时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以快速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满足不断变化的国际市场需求。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港口经营;大宗商品;高油价;能源贸易;套期保值
2002—2011年,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GDP总量由12.03万亿元增长到47.16万亿元,增长292%;进出口贸易总额由0.62万亿美元增长到3.64万亿美元,增长487%。这种长期增长态势在2011年下半年出现一些变化:外贸方面,全年顺差自2009年开始连续3年下降;实际利用外资方面,2011年11月至2012年3月连续5月下降;基建投资方面,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将我国GDP增长目标调低至7.5%,M2增长目标定为14%,政府在大规模投资及货币政策方面趋于谨慎。种种迹象表明,我国经济总体扩张速度可能正在放缓,将会给外贸窗口、内贸枢纽的国内港口带来深远影响,港口业可能会在2012—2013年间出现不同以往的局面。
经济总量扩张速度趋缓,港口吞吐量高速增长局面可能改变
10年间,我国GDP增长292%,而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487%,这种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的伴生现象是外向型经济的明显特征。我国经济依赖外贸拉动,国内产能与美、日、欧等地的消费能力形成对接,由发达国家来消化国内产能,一旦外围经济低迷就会对接不畅,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影响。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2008年我国经济出现下滑迹象。为避免经济波动,政府实施积极的财政及货币政策,加大铁路等大型项目基建投资,同时扶持房地产业以拉动建材等相关产业,这种做法提振了经济,但也产生了通胀、经济过热、成本上升等问题。2010年后我国CPI持续高位运行,迫使央行自2010年收紧银根以抑制通胀,而信贷的过快紧缩导致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企业在正常运营以及融资方面出现一系列问题,加之汇改后人民币升值较快,原材料、人工成本上升较快,实体经济利润受到极大侵蚀,政府在调控上面临两难境地。
2 欧债危机持续蔓延,大宗商品贸易 须注意规模、价格、费率下挫风险
由于欧洲经济持续低迷,国内投资趋于审慎,我国经济总量扩张速度放缓的局面可能在2012—2013年到来。由于经济发展的惯性和滞后性,港口吞吐量高速增长的局面仍将至少持续到2012年下半年,预计2012—2013年下半年后我国港口可能会逐渐感受到传统的港口装卸业务规模缩小、利润缺失等风险,尤其是对中小港口而言,传统的装卸业可能会在2012—2013年后其利润空间逐渐被压缩,港口及港口设备供应企业对此应有所准备。
从内部环境看,我国信贷2008年新增贷款4.91万亿元,2009年信贷规模跃升到9.59万亿元,2010年又迅速降为7.95万亿元,2011年7.47万亿元,这种货币政策的大起大落不可避免地会对实体经济运行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大宗商品走势。央行自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连续12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从15.5%上调至21.5%,迅速紧缩的信贷遏制了物价较快上涨步伐,也给实体经济的正常运营及融资戴上了笼头。至2011年下半年,国内CPI开始拐头向下,物价上涨趋势得到遏制,但实体经济增速也开始放缓:2011年下半年,中国官方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开始下跌,2012年虽转为上涨,但样本侧重中小企业和进出口的汇丰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却持续下跌,至2012年4月已连续5个月收于荣枯分水岭50的下方,显示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企业境况不容乐观。
受内外部需求疲软影响,2012年国内铜、锌、铝、钢材价格多次出现批零倒挂现象,再加上房地产业不景气,大型基建项目开工不足,银行贴息成本持续高位,下游厂商拿货囤货意愿不强。这种上游成本上升、下游销售不畅的局面将抑制厂商矿石等原材料拿货意愿。受此影响,港口在矿石、矿砂等大宗商品贸易、疏运局面不容乐观,考虑到经济增长惯性以及合同执行的滞后性,总体需求缩减可能会在2012—2013年间倒逼大宗商品贸易,整个产业链出现总量、利润双下降风险。传统港口装卸业必须警惕2012年下半年后可能出现的大宗商品装卸规模、费率下降局面。
3 能源品长期上涨趋势已难以逆转
沙特自2011年6月起连续将本国原油产量推高到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历史高位,连续3个月刷新30年来最高纪录,非常罕见。从经济角度看,沙特油井已稳产多年,连续高产的做法将产生高昂的边际成本,从长期看,对油井产生的损伤更是难以估算。2011年9月后,欧佩克集体增产,战后,伊拉克油井也不断复产,但国际油价自2011年下半年起持续盘踞在历史高位。2012年3月底美英曾宣称释放战略石油储备,但油价短暂下跌后又迅速反弹,进入4月中旬这一传统淡季后,WTI原油和布伦特原油仍双双维持在100美元/桶以上高位,布伦特原油更是维持在120美元/桶大关。今后,油价下行空间可能已相当有限。
如何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能源价格套期保值机制,规避燃料成本变动风险、降低运营成本将成为今后港口经营长期面临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伊朗日产原油约359万桶,为欧佩克第二大产油国,2011年占世界原油产量的5.2%,同时伊朗又是我国第三大原油输出国,2011年进口的伊朗原油约占中国原油总进口量的11%。目前,美国、欧盟已对伊朗实施禁运,伊朗已基本丧失外汇、粮食等硬通货来源。一旦伊朗核问题激化,战争爆发,短期内我国将直接面对难以回补的能源缺口,国内原油能源品将出现短缺、断供等恶劣的局面。
4 利用套期保值机制对冲能源成本 上升风险
唐山是一座具有百年历史的重工业城市,现辖2市6县6区和4个开发区、1个工业区和1个管理区,总面积13472平方公里,总人口714万。中国第一座近代煤井、第一条标准轨距铁路、第一台蒸汽机车、第一袋水泥、第一件卫生瓷均诞生在这里,被誉为“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和“北方瓷都”。虽然曾经遭受大地震的严重破坏,但经过10年重建、10年振兴和10年快速发展,现已形成了煤炭、钢铁、电力、建材、机械、化工、陶瓷、纺织、造纸、食品等10大支柱产业。2006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362亿元,全部财政收入达到265亿元,经济总量占河北省的1/5强。唐山又是地处环渤海中心地带的港口城市,以年吞吐量超过5000万吨、与国内外120多个港口通航的京唐港区和曹妃甸港区构成的唐山港,不仅是唐山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的黄金水道,而且是京津唐协作区和华北、西北、东北广大地区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重要水运口岸和现代物流中心。
作为一个资源型城市的唐山,100年前开滦煤矿的煤炭出口,不仅刺激了第一条标准化铁路、第一台蒸汽机车的诞生,而且推动了天津和秦皇岛两个港口的发展。建国以来,唐山的煤炭、建材、板栗等一直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誉。1988年,唐山被国务院批准为沿海对外开放地区以后,自营进出口贸易开始起步,特别是“十五”以来,唐山对外贸易迅猛发展,五年累计实现进出口总值67.6亿美元,年均增长49.6%,总量增长了5倍。外贸依存度由2001年的4.4%提高到2005年的10.8%,其中出口从3.26亿美元增加到11.97亿美元,增长了3.7倍,进口从2.03亿美元增加到14.5亿美元,增长了7倍。2006年继续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完成进出口总额34.64亿美元,增长30.7%,其中出口完成19.7亿美元,增长64.7%。几年来,我们在对外贸易的发展上,实现了六个突破:
出口产品结构的突破
“十五”期间,全市出口商品总值达33亿美元。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由88.6%增加到91.1%。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由4808万美元增加到1.88亿美元,增长3.9倍;钢铁产品出口由850万美元增加到2.7亿美元,增长31.8倍。2006年钢铁产品出口突破7亿美元大关,成为我市出口贸易的强有力支撑。目前我市主要出口商品种类已达200多种。
开拓国际市场的突破
通过拓展开发与重点培育,我市商品已出口到171个国家和地区。澳大利亚、巴西、韩国、印度、美国、日本已成为我市较为稳固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在2亿美元以上;对大洋洲、拉丁美洲等新兴市场进出口总额比重分别提高到13.67%和12.87%。
民营企业出口的突破
民营企业出口五年增长了13倍,成为我市对外贸易最富潜能的生力军。全市民营出口企业已超过600家,2006年出口达到48022万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近1/4。
外贸主体多元化的突破
2006年,全市有外贸经营资格的内资企业700多家,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460家,出口额千万美元的骨干企业达38家。国有、三资和民营企业三分天下,进出口额分别占全市出口总额的33.1%、33.9%、33.0%。
实施品牌战略的突破
为推动我市贸易方式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鼓励进出口企业开展境外商标注册和各类质量产品认证500多项。涌现出“三友”、“弘业”、“惠达”中国名牌,“惠达”、“盾石”驰名商标和省著名商标30多个。已经建成国家进出口基地1个,省级出口基地6个。
与出口增长相适应的进口突破。
“十五”以来,我市进口累计达50亿美元,主要进口商品有铁矿砂、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其中铁矿砂进口突破30亿美元,唐山港成为环渤海地区铁矿进口的主要口岸,有力地推动了唐山乃至华北地区钢铁行业的质的提升和量的发展。机电和高新技术设备的进口对我市产业结构的调整提升和加工贸易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望未来,我们已深置于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时代浪潮,面临着承接产业转移和技术扩散,打造新的竞争优势的难得机遇;已置身于我国经济社会步入科学发展的历史进程,面临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更快更好发展的难得机遇;已置身于环渤海地区加速崛起的大势,面临着京津唐协作区和城市群迅速发展的难得机遇。特别是曹妃甸的大规模开发建设,为我们抓住机遇,加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战略支撑。
为了更好的利用两种资源,拓展两个市场,抢抓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我们要在七个方面努力打造外贸发展竞争力。
狠抓出口商品结构优化
大力实施科技兴贸战略,推动钢铁出口企业大力实施技术改造,延伸产品链条,尽快实现由初级产品和中间产品出口向终端产品出口转变,努力提高钢铁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采用先进工艺,努力提高陶瓷、化工、服装、地毯等传统大宗出口产品的质量、档次;加强机械、电子元器件、焊接材料、汽车零部件、精密铸造、高压电瓷等机电和高新技术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扩大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比例;充分利用国家支持农副产品出口退税政策,在海水养殖、家禽、肉类、蔬菜和干鲜果品等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领域,培育一批农产品深加工出口龙头企业,进一步扩大深加工农副产品的出口。
大力实施品牌战略
以打造中国名牌、驰名商标、著名商标为着手点,加强自主品牌建设,争取一批出口品牌列入国家和省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名牌,支持和帮助企业开展境外商标注册和专利的注册申请,进一步提高“唐山制造”的国际知名度。引导更多出口企业积极从事企业及其产品行业认证、国际质量认证、环保认证、安全认证、原产地认证和社会责任认证工作,获取国际市场准入“通行证”,进一步提高我市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综合竞争力。
着力建设出口基地
走“以质取胜”之路,进一步把国家级建筑陶瓷出口基地做大作强;努力把6个省级工业品、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成为国家级出口基地;支持和培育芦台自行车零部件产业群、玉田电子元器件产业群发展,使之尽快成长为省级出口基地。同时,以打造沿海经济隆起带为契机,争取政策支持,在沿海开发区建立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
大力发展加工贸易
以外商投资企业和民营企业为主体,把农产品、服装、电子、陶瓷、PVC制品作为发展加工贸易的突破口,引导加工贸易企业从贴牌生产向自主品牌生产的转变,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新技术、新工艺,在提高加工贸易品质的同时,扩大加工贸易总量,使加工贸易出口增幅保持在30%以上。
努力开拓国际市场
深入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深度开拓美国、日本和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市场;巩固扩大俄罗斯、印度、韩国、台湾地区等重点传统市场;大力开发非洲、拉美、大洋洲、西亚和东欧等新兴市场,高度重视东盟、智利、巴基斯坦、港澳等与我国签订双边自由贸易区协定的国家和地区市场。努力实现我市出口市场的多元化格局,分散市场风险,增强应变能力。
全面提高应对贸易摩擦的能力
完善涉案应诉机制,健全出口产品预警机制,建立国内产业损害调查机制,全面提高我市产业安全。同时加强应对贸易摩擦的培训工作,提高企业应诉维权或运用贸易救济措施保护自身企业利益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