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4 09:28:4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高中历史中的思维方法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一、目的性
人类的思维都有着目的性,同样在学习地理时,在进行地理教学时,我们首先就应该按照学生们正常思维的特点,进行学习地理目的的教学。才刚刚进入高中的学习,学生们对待高中的学习可以说是充满了期待、好奇和无知。对待学生们的这种情绪,老师在授课之前应该很好地把握。因此,在进行教学之前,我们首先得让学生们明白的是学习地理的目的。高中的学习才刚刚开始,学生们通过中考的角逐站在了高中学习这个相同的起跑线上。或许在以前的学习中、生活中,学生们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另一个阶段的学习已经重新开始了,老师们应该帮助学生重建学习的信心。地理这门学科或许在高中的学习中还没有引起学生们足够的重视,因此,学习目的的教育是在上课前老师们的必要功课。或许很多的老师会这样告诉学生,我们学习地理的目的是为了参加高考,是为了少丢分,多拿分,考上一个名牌大学。虽然在高考中地理的分数比例不够大,但是哪怕是一分也会让你们被名牌大学拒之门外。学生们或许在这样的压力下会努力学习,但是他们并不是懂得学习地理真正的目的。而且来自分数、名牌大学的激励在学生们决定放弃学习时就会瓦解,这样的学习目的只是短暂的。老师们别忘了,地理和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地理的学习就是帮助生活,帮助更好的生活。即使有一天学生们不想学习了,但是还得生活下去,地理的学习不会是学习的负担,它只是生活的必备知识。学习地理能让我们在遇到生活的难题时更冷静,更充分地解决。学习不是一个盲目的过程,有目的才有行动,有行动,才会有希望。
二、实践性
地理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地理来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就目前中国的教学形势来看,地理这门学科进行实践性教学的机会是比较小的。因为地理的学习牵涉到地质考察,地形分析,环境监测等等,这些内容在理论上的学习、讲述是比较容易的,但是一旦要将这些知识的学习带入实践中是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人力、物力的。虽然我强调在进行教学时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思维特性进行思维式教学,但是在实践性教学这一模块还需要长时间的努力改进。实践性教学是能为教学添加活力,加强学生们的学习效果,但是条件的局限让老师施展不开教学,我们可以采取和实践联系方式进行教学。比如运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们展示地理实践的精彩,虽然这只是实践的另一种形式,但是相信也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教学成果。
三、逻辑性
所谓逻辑性就是概念清晰,定义准确,体系鲜明,行文有条理,同时对事物的阐述明确、恰当、有哲理性。这也是对老师上课的要求。地理本身就是一门逻辑性挺强的学科,比如在进行定位分析时,地质考察时等等,这些的学习都会锻炼学生们的逻辑性。当然在教学时就更加考验老师上课的逻辑性了。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们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考验学生们对知识的掌握能力。提问的方式也有很多,特别要融入不同的逻辑性思维。在问一个问题时,我们可以采取反问、疑问、多重否定等等这些方式,虽然我们考的是同一道题,但是不同的形式,就会让学生的思维发生不同的化学反应。这样的教学关键的就是锻炼学生们思维的逻辑性,而且也帮助凝固课堂气氛,激励学生们的学习。逻辑性的教学是比较难的教学,这需要老师们在工作中不断地去揣摩和实践,希望通过实践能够给我们带来教学的真知。
四、连贯性
【关键词】高中生;高中数学;思维能力
高中数学是一门对学生思维逻辑能力要求相对较高的学科,许多数学问题以及数学知识都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以及灵活度.对于数学教学而言,仅仅依靠知识记忆以及题海战术是不够的.因此,高中教师在进行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对知识灵活运用能力的培养.本文就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进行实践探索.
一、注重方法讲解,加强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对于数学教学而言,数学教学离不开例题的讲解以及习题的训练.数学知识往往是一些比较抽象的理性知识,如果仅仅照本宣科地讲解教材中的数学公式以及数学定律、定理是不能够让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的.大部分教师在数学教学时往往采取理论知识讲解与具体例题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不但有利于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还能够提高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然而许多教师在进行例题讲解以及习题讲解的过程中则过于注重对习题本身的讲解,而忽视了对解题方法的讲解.这种教学方法是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的.因此,教师在进行例题以及习题的讲解时在注重对例题以及习题本身的讲解外,还应当注重对数学方法的讲解,加强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在进行椭圆方程这一章讲解时教师可以引入习题:“设椭圆中心在(2,-1),它的一个焦点与短轴两端连线互相垂直,且此焦点与长轴较近的端点距离是10-5,求椭圆的方程.”利用待定系数法列出椭圆方程,引导学生进行问题分析:“求椭圆方程,根据所给条件,确定几何数据a,b,c之值,问题就全部解决了.设a,b,c后,由已知垂直关系而联想到勾股定理建立一个方程,再将焦点与长轴较近端点的距离转化为a-c的值后列出第二个方程.”
二、灌输数学思想,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谈及高中数学,许多高中生都会表示高中数学是一门不容易学好的学科,是一门不容易学透的学科.大部分学生的高中数学成绩往往处于一个中间水平,很难进一步提升.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学生在学习高中数学的过程中缺乏一定的数学思想,缺乏一定的独立分析问题能力,面对一些新问题或者是一些变形问题往往无从下手,解题思路并不清晰.因此,教师在进行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当加强对一些数学思想的灌输,如数形结合思想、建模思想、化归与转化思想、方程与函数思想,多引导学生建立清晰的解题思路,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例如,在对一元二次函数、对数函数以及正弦函数进行讲解时,教师可以采取数形结合的教学方式,将函数的性质与函数图像相结合进行教学.例如,在进行函数模型及其应用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入问题:“未来20年,我国GDP(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可望达到 7.3%,那么在2001年至2020年,各年的GDP可望为2000年的多少倍?”从而向学生灌输函数与方程的思想.
三、深入挖掘知识,提升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仔细研读教材可以发现,相较于其他学科高中数学教材中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并不太多,然而各个知识点的变形内容则较多,而且各个知识点之间也往往存在较强的关联性.这就表明教师在进行高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一定不能简单地对教材中的数学知识点进行讲解,而应当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延伸与拓展,深入地去挖掘知识点的变形.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教师在进行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讲透,学生在学习高中数学时也一定要学透,多引入一些变式问题,加强对学生归纳总结能力的培养,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例如,在进行二次方程知识点的讲解时,教师应当深入挖掘相关知识,如二次函数与零点的个数的确定、二次方程两根取值范围的确定等,引入变式问题:“变式1:已知关于x的二次方程x2+2mx+2m+1=0,若方程有两根,其中有一根在区间(-1,0)内,另一根在区间(1,2)内,求m的范围.变式2:关于x的方程x2+2(m+3)x+2m+14=0有一根大于1,另一根小于1,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通过变式问题,引导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相关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四、加强分类讨论,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高中数学对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也较高.学生在进行高中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存在逻辑思维能力较为缺乏,在进行解题过程时往往存在漏解的情况.教师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多引入一些分类讨论的问题,加强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加强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锻炼.例如,在教学时可以以分类讨论为专题进行教学,就如下几个方面进行训练,“绝对值问题|a|的定义分a>0、a=0、a2时分a>0、a=0和a
总之,高中数学教学离不开数学思维方法的教学.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数学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由学会转变为会学.教师在进行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建立数学学科意识,从而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徐智勇.高中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探析.考试周刊,2011-01-21.
“过程与方法”目标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个新的教学目标,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求教师要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并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通过高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教师与教学内容的引导下使学生掌握正确的高中历史学习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建设过程中全面融合了“以学生为本”这一新课改理念,同时在目标设计过程中也让高中历史更好的施行义务教育,帮助学生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真正学会如何知道历史,怎样利用特定历史思维去了解现在和正确认识自我,所以本文对“过程与方法”目标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施现状进行研究。
1.对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中“过程与方法”目标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讨论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对“过程”和“方法”进行分别研究,“过程”是指学生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经历、体验、思维方式的变化以及发展程度等,在本质上可以说成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整个经历,并在这些学习经历中形成抽象或概括的思维程序与思维方法,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学生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所使用的思维方式。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中的“过程”是指让学生在浓缩、简化或概括的情景和条件下,通过对高中历史课程的经历和体验来确认史实,并要运用学生自己的思维方式来解释与评价历史的程序。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中的“方法”是指学生掌握史学界确认史实和解释与评价历史的思维方法,也可以说成教师根据高中历史课程内容布置和安排出特定的情景,就某个历史学科方面的问题采取适当的方式和方法,使学生的思维方法可以与特定历史思维相统一,从而使学生可以利用特定的历史思维来理解历史和现代,从而使学生在以后学习中如果再碰到类似题目也可以使用这种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在走入社会后可以利用更加宽广的视野来看待和解决现实问题。
2.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中“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践
本文以高中历史课程中的《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一课来设计实践课程,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在我国古代战国时期,秦国崛起和巩固大一统的帝国,重点是讲述了秦朝创立中央集权的体制,虽然秦王朝在历史上的时间相对较短,但是它创造的中央集权体制对中国的影响却很大。本文便以《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这一课为例,对“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践进行深入分析。
案例1:“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阅读相关史料文献来解读商鞅变法的内容,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归纳以及提炼核心观点的综合能力。
(2)通过阅读教材和讨论,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一起分析秦朝统一的原因等内容。
(3)通过学习秦朝巩固统一的一系列措施,并要从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等不同的视角来评价秦王朝的统治。
分析:根据本文对“过程与方法”目标的理解,可以发现这一教学目标在设计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首先可以发现这一教学目标将主体放在培养学生这一方面,而且还没有使用教学活动的过程对这一教学目标进行描述。因此,本文基于“过程与方法”目标对这一课进行教学过程设计。
案例2:基于“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教学过程设计
【探究一】公元前3世纪,中国因为什么原因而出现秦王朝大一统的趋势?(教师出示相关图片来营造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特定情境,而且历史情景要充分体验秦王朝大一统趋势出现的必然性)
情景:教师出示两幅关于春秋时期列国形势图和几大国家的形势图,通过观察图片上的国家数量变化等来营造出当时的社会情况。
问题:从经济、社会以及战争等当时社会的角度,充分思考秦王朝大统一趋势出现的必然性。
【探究二】秦王朝是如何从成为七国中最强大的存在?(教师出示相关资料,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相应资料通过思考来回答问题)
情景:出示两段与此问题有关的文献材料。
问题:战国时期秦国崛起的主要原因有什么?商鞅变法的内容主要有哪些?
【探究三】秦王朝在那个时期是通过哪些手段来巩固大一统的局面(要求学生在自主阅读相关文献资料基础上,结合课程内容对这一问题进行概括)
【活动设计】分组讨论
命题:秦王朝采取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对我们后世带来哪些影响?
A:这些措施对我们后世留下的宝贵财富?B:留下了哪些沉痛的教训?
操作:(1)自主选择。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分组讨论,如果两个小组人数不平衡教师可以选择参与人数偏少一组,而且分组应该在课程开始前就应完成。(2)分组讨论。两个小组要在5分钟之内完成讨论,并推选1至2人将准备的观点进行发言。
一、深化历史知识教学
要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高中历史教师必须深化历史知识教学,因为只有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达到一定深度,才能够为他们思维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历史概念的教学,要能够科学、准确地表达出历史概念。这是因为历史概念能够反映历史现象与历史事件的最本质的特征,是对历史现象与历史事件的抽象与概括。只有学生准确掌握历史概念,才有可能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同时高中历史教师还需要注意,在历史知识传授的过程中,要不时地与学生能力的培养相结合,因为知识与能力是相辅相成的,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的培养又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获取。
深化历史知识教学,除了要注重历史概念的教学外,高中历史教师还应注重教材中知识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帮助和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不但能够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还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二、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兴趣是一种强烈而持久的动机,学生只有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够具有极大的学习热情,从而能够持久地、积极地、主动地去学习历史知识和锻炼自己的历史能力。由此可见,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高中历史教师需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1)高中历史教师可以通过历史教育的社会性与实用性来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学习历史不但能够借鉴成功的经验与总结失败的教训,还能够通过历史与现实生活的结合,提高学生的阅历,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2)高中历史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思维分析社会热点问题的习惯,引导学生从各个层次与角度分析历史现象,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3)高中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还需要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挖掘历史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良好的思维习惯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因此高中历史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培养。高中历史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1)高中历史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教材。因为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是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基础。历史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提纲,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找出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去概括教材中的重点内容,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总结能力。(2)高中历史教师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独立思考习惯的养成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学生只有进行了独立思考,才能充分调动思维,积极分析,从而培养思维能力。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诱导与启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四、组织课堂讨论
讨论是思维交流的最好形式,高中历史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这样不但可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认识,还可以在讨论中有效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的能力。
五、充分利用历史教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组织学生完成历史教材中的思考题,是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较好途径。高中历史教师要充分利用历史教材,通过引导学生利用教材资料分析和思考问题、寻求问题的答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通过做练习题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高中历史的教学模式也迎来了新的改革浪潮,新的课程改革对老师的专业素养的要求更加的高,这就意味着高中历史老师必须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进一步的对自己的观念进行创新改革,让教学方法更适合现在的高中历史教学实践,让由来已久的素质教育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真正得到展示。本文就当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进行简要的分析总结。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方法
一、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以及特征
(一)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
随着中国教学新课程改革的步伐不断向前迈进,在这个时期,高中历史教学改革迎来了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岔路口,这条路上充满了挑战与机遇。这就要求现在的一线高中历史老师主动抓住机遇,不惧挑战,充分考虑到当下学生的历史学系现状,进行历史教学方法的创新。如今大部分的历史老师紧紧跟随我国历史新课程改革的脚步,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探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多年的教学经验进行分析与总结,极大的推进了我国高中历史的新课程改革,提高了高中历史老师的教学效率。然而,从现在的高中历史教学效果来看,高中历史老师还是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没有更好的对自身的教学思维进行与时俱进的改革创新,从而学生与老师都养成了固定的思维模式,只教考试涉及到的内容,只学习考试涉及到的内容,谁都不会跳出固定的思维圈子,去寻找新的知识海洋,全面发展历史素养。在学生才升入高中的时候,学生在以往的历史中学习情况较为浅薄,涉及到的内容老师并未深入的进行探讨,所以基础的薄弱导致学生要花费更多的精力进行高中历史的学习,给高中生本就瘦弱的肩膀再次增加了沉重的担子。另外,把学生作为切入点,他们没有真正的认识到考试是什么,不会去对考试进行细致深入的研究知识浅薄的认为历史是高考的一部分,不利于高中历史课教学效率的提升,降低了他们的知识转化率。以老师作为切入点,现在一部分老师的历史素养不够高,高中历史储备量不足以应付教学实践,严重缺乏对社会历史的相关研究,未及时把储备的知识进行更新升级,从而使自己的专业知识与现在的教学过程不相符合,跟不上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妨碍到学生对高中历史兴趣的培养过程。
(二)现阶段历史教学的特征
我国的历史教学与传统的历史教学比起来,有着传统历史教学所不具备的特征。具体表现在这些各方面:首先,高中历史的教学目标与高中之前的历史的教学目标比起来不尽相同。高中之前所进行的历史的教学过程更加注重的是激发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对历史有一个初步的、简单的认识;但是高中历史的教学过程,老师更加关注的是能否培养出优秀的人才,能否培养出可以为高校所接受的人才,全面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让他们能够进入自己想去的大学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其次,历史和传统历史所选择的教育对象不一样,高中之前历史教学仅仅是义务教育的一部分,在有了高中之前历史教育的铺垫之后,对历史有了属于自己的一份简单的认识与感悟,学生能够进行更加活跃的思考,思考问题的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抽象思维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
二、对高中历史教学的实践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情况下,高中历史老师要是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的基础之上,积极地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变革,使之适应逐渐改革的高中历史教学。
(一)转变传统教学观念
在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历史老师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方法,过去的老师中心论已不再适合当下的历史教学过程,要积极建立以学生为主人公的历史课堂,提高历史的教学效率。在日常的历史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得到充足的个人空间,进行相关的思维活动,老师在课堂上要积极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得出他们对某个历史问题的独特见解,并将出自己的感悟,对他们的见解进行一个评估。通过分组讨论的形式,学生就会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于讨论,习惯于把历史问题进行必要的联系,用发展和联系的观点来观察、分析历史问题,从而解决历史问题。
(二)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历史作为一门和英语、语文相同的人文类学科,包含了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大体上有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等方面。所以,在历史老师进行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必须突破传统思想所有的教材与讲解,积极灵活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进行历史的教学,诸如多媒体技术。不但让历史的教学过程变得更加具有直观性,具有更好的欣赏性,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历史的教学效率,更好的完成新课程改革所设定的目标。
(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历史综合素养
现阶段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教学的目标就是让学生能够掌握的历史知识进行现实生活中的运用,达到学以致用的程度,用历史知识为社会做出属于自己的一份贡献。所以,高中历史老师在进行历史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必须重视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社会作为基础,让学生学到的知识有地方进行运用,充分展现出高中历史课堂的开放性与延展性,鼓励学生走进社会,积极开展实践活动,例如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等等,通过实践,学生充分感悟到了历史的魅力所在。在此过程中,不但激发出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与动力,还能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加强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为提高历史的课堂教学效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步伐不断迈进的背景下,历史老师必须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因地制宜进行高中历史的教学设计,改进自己的教学思维与教学方法,提高历史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成绩。
作者:许小姣 单位:江苏省沭阳如东中学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 创新性教法 探讨
高中历史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不仅要根据教学大纲布置教学任务和目标,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与兴趣爱好,创新性地实现教学模式多样化。而创新性的高中历史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提升高中历史的教学质量,还能够拓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对学生将来的成长与发展都十分有利。
一、高中历史教学创新性原因分析
目前,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学目标不明确。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比较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以提高学生考试成绩为主要教学目标。这样就导致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是为了提高成绩而不是为了兴趣爱好,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与情操,还导致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无法主动学习历史知识。其次,教学方法不科学,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理论知识灌输的教学方式,导致高中历史课堂枯燥乏味,学生不喜欢主动思考和学习,从而降低了教学效果。再次,教学模式落后。目前,在不少高中历史教学模式中都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从而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升。
二、高中历史教学创新性教法策略
1.创设良好的课堂交流氛围
高中历史课堂是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主要场所之一,教学质量的高低取决于课堂学习氛围是否良好。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创设和谐、活跃、平等、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有利于高中历史教师与学生及时发现学习中的缺点与难点,进行有效补充和重点学习。例如,高中历史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可以选择彰显历史特殊性或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历史材料,使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展示多种历史资料,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并且及时地提出问题让学生之间进行开放式交流,互相学习探讨,一起了解和感受历史,全面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与情操。
2.历史课堂与学生生活贴近
高中历史教育要想取得成功,仅仅依靠历史课堂是远远不够的,也应该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发现和学习历史知识,延伸历史课堂,与学生的实际相关相贴近。所以,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突破历史课堂与教材的现状和束缚,学习历史知识应该拓展到课堂之外,使高中历史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贴近,让历史教学与学生生活得以有机结合,实现高中历史教学的生活化与真实化。例如,高中历史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可以充分挖掘当地的历史教育资源,开展具有地域性特征的高中历史教学,然后再将当地的历史知识融入到历史教材与课堂中去,充分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知识的生活化与真实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历史知识。
3.重视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
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方式不利于提升教学效果,为了提升高中历史教学质量,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与历史课堂教学的需要,选择或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因此,高中历史教师需要非常熟悉和掌握学生的性格特征与教学课程资源,合理使用教学工具与素材,使用最为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高中历史教学。例如,高中历史教师在讲到汉朝历史中对汉武帝的评价时,可以弃用传统的“讲述式”教学方法,先让学生在平常的电影、电视和文学资料中了解汉朝历史,在学生印象中汉武帝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让学生互相交流讨论,然后教师再结合历史教材,对汉武帝有一个系统性的认识和了解,充分挖掘学生的历史知识学习潜能和主观性,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
4.构建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构建一个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是提升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高中历史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学习成果,研究和完善能够提高学生成绩和综合素质的教学评价体系。首先,要实现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的相统一,高中历史教师需要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其次,高中历史教师要采用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原则,让学生自身也参与到对历史学习的评价活动中,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性。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和素质教育观念要求下,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的教学需求,这就要求高中历史教师改善和提升教学方法与方式,创新教学模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热情与兴趣,提高历史学习信心,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历史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也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蔡长斌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课堂讨论[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12,124。
关键词:历史教学;初高中衔接;衔接教育
当前,衔接教育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每当暑假来临之际,“小升初”、“初升高”的语、数、英、理、化、生等各种类型的衔接班报名都异常火爆。然而有关初高中历史的衔接问题则鲜有人问津,可以说初高中历史衔接处于普遍缺失的状态,这种缺失给高一学生学习高中历史带来了很大的障碍。那么,应该如何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如何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历史教学特点和学习特点,完成初高中历史教育的顺利过渡呢?笔者认为,应该从教师与学生两个角度入手,采取可行性的措施,帮助学生实现学习初高中历史的顺利过渡,为学生学习高中历史奠定良好基础。
一、历史教师在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中应发挥主导作用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导者。历史教师在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中应发挥主导作用,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增强衔接意识,提升对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重视程度。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缺失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很多历史教师的衔接意识淡薄,以为初高中衔接是语数英这样的主科与理化生学科的事,与历史学科没什么关系,进而毫不关心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甚至出现了初中历史教师从未看过高中历史课本,高中历史教师也从未了解初中历史讲了什么的奇怪现象。当前,初高中历史衔接的缺失已经成为阻碍很多学生提升历史学习成绩的一个重要原因。历史教师需尽快转变观念,认识到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重要性,增强衔接意识,重视并落实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工作。
2.研读初高中历史课标与课本,做好初高中历史知识体系的衔接。课标与课本是初高中衔接的根本依据。历史教师应深入比较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同一历史内容叙述上的异同,明确各自教学目标、内容的侧重点与内在的联系;进而比较初、高中历史教材内容体系的差异,分析各自的特点和联系性,对初高中课程内容、分层次要求、实施程序进行合理调整设计的研究;在深入研读初高中历史课标与课本的基础上,做出初高中历史知识体系对照表,明确初高中学习内容的联系和变化,做好初高中历史知识体系的衔接。
3.抓住过渡关键期,切实推行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教育。高一学年的上学期作为学生告别初中进入高中的第一个学期,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能否平稳过渡,顺利适应高中阶段新的学习生活,是初高中过渡的关键期。历史教师应抓住这一关键期,采取可行的措施,切实推行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教育。首先,可在高中开学之初开展有关学生初中历史学习状况的问卷调查活动与抽样访谈活动,对学生的历史学科基础和现状以及对高中历史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进而根据问卷调查与访谈所反馈的情况有的放矢地制定初高中衔接计划并实施。其次,开学第一堂历史课是初高中历史衔接的关键节点,历史教师一定要充分准备,上好这一堂课。笔者就习惯于利用开学第一堂历史课讲授《高中历史导言课》,利用这一堂课跟学生一起回顾初中历史的主干知识,了解高中历史的知识框架,熟悉初高中历史的联系与区别;进而向学生介绍高中历史的教学要求与教学方法,为学生学习高中历史开好头。再者,历史教师应在高一学年上学期循序渐进,逐渐转变教学方式。初中历史课程按时序线索编排,条理清晰,内容较为简单,因而课堂以教师讲授式教学为主。高中历史课程在初中的基础上,按照专题编排,结构较为复杂,内容较为深入,课堂应以启发式、探究式的教学以主。但是教学方式的转变不可操之过急,否则只会徒增初高中历史的裂缝。在给高一新生授课之初,历史教师应仍以讲授法为主,慢慢增设问题情境,运用问题教学法,增加问题探究环节,逐渐实现教学方式的自然过渡。最后,关于是否有必要让学生在初中毕业后专门上暑假历史衔接班的问题。笔者认为没有必要。笔者一贯反对任何形式的暑假衔接班。更何况初高中历史衔接的任务与数理化等学科相比是较为轻松的,更没必要牺牲学生的假期来做这项工作。毕竟假期对于学生来说也很重要。
4.树立长期衔接意识,在高中平时教学中注重初高中历史的有机结合。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关键期在高一上学期,并不意味着能在这一时期内毕其功于一役,以后的高中历史教学就无需再关注衔接问题。恰恰相反,教师应该树立长期衔接意识,在高中平时的历史教学中有意识地将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学习的知识与高中课程有机结合在一起,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积淀出发开展教学,对于学生懂得什么,不懂得什么,哪些地方需要略讲,哪些地方需要详讲等问题做到心中有数,收发自如。尤为关键的是,教师应该针对高中专题式的课程编排造成知识跳跃性大的特点,有意识地强化通史思维,讲透每一个知识点在历史长河中的位置,理清其来龙去脉。
二、学生是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主体
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也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衔接工作的成功与否,归根结底要看学生能否实现初高中历史学习的顺利过渡。为了发挥主体性,保证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效果,进入高中的学生应注意以下几点:
1.提升并保持对历史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张红英老师说:“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推动学生学习最有效的内部动力。”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对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顺利完成初高中历史学习的过渡有着重要的作用。具有浓厚的故事性与趣味性的历史学科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并不难。但是,学生进入高中后,面对难度骤然增加的高中历史,往往知难而退,失去对历史的兴趣。进入高中的学生应如何提升并保持对历史的兴趣呢?新课程教材丰富的人文知识和课堂开放的结构,包含着大量有趣味的因素和激起兴趣的契机。学生可在教师的引导下,在教材与已学知识的联系中寻找“切口”,在教材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中发掘“热点”,以兴趣引路,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体验学习的快乐。此外,琳琅满目的历史课外读物也是激发并保持历史兴趣的重要法宝。学生可在老师的推荐指引下积极开展历史课外阅读,多读一些内容与难度适宜的历史课外读物。
2.转变学习方法。初中生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经验型,他们往往要借助生活中的亲身感受或习惯观念等进行形象思维活动。因而在初中的历史学习中,学生们习惯于机械背诵老师讲授的知识,缺乏积极的思维习惯,造成“重知识,轻能力”的不良倾向。高中阶段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要求能够利用理论做指导,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高中历史课程的要求也相应提升。学生进入高中以后,需要逐渐放弃被动记忆的学习方法,掌握理解记忆的学习方法。课堂上,学生要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参与式的学习,积极主动地独立思考与合作研究,锻炼解读史料,在史料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课后不要一味地追求对知识的机械记忆而应着重于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运用知识。
3.养成良好的历史学习习惯。初中历史在人们长期的印象中居于副科地位,再加上其最重要的考核———毕业会考的难度也不大。因而初中生投入历史的时间与精力少之由少。不少学生甚至只是在考试前才临时抱佛脚,背背提纲,做做练习。高中历史比初中难得多,不端正学习态度,多花些时间精力,更加刻苦努力是很难学好的。学生进入高中以后,要严格要求自己,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前要坚持预习。没有预习,听课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甚至不知所云。课堂上要全身心地投入。不要指望上课睡觉而课后课后背背课本上的条条框框就想提高历史成绩。课后要及时温习功课,完成作业,还要努力地挤出时间广泛涉猎有益的历史课外读物以保持学习热情,开阔视野,提升历史素养。尤为关键的是,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恒心与毅力,关键在于持之以恒,切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始无终。总而言之,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是当前中学历史教学的薄弱环节,也是提升中学历史教学水平的关键点。我们应从教师与学生两个角度入手,一方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一方面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开展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工作,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高中历史教学。
参考文献:
[1]张红英.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J].中华少年,2012,10(19).
[2]林义元.历史课外阅读———学生初高中历史衔接的重要桥梁[J].中学课程资源,2017,1,(1).
关键词:历史教学;思维能力;策略
中国分类号:G633.51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最根本的是培养历史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历史学科的学习中,善于运用这一能力,提升学习效果,而且还能让学生走出校门后,将这种思维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有助于学生的成长。因此,在高中历史学科的教学中,教师必须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高中历史教学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一)完成教学目标的需要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其目标之一。对于高中生来讲,他们的思维能力属于初步形成阶段,所以这方面的能力比较弱。因此,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有效完成历史学科的教学目标。
(二)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
思维能力指的是人们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遇到一些问题时,在做出相关的判断和决定时所采取的“想”,这个“想”就被称之为思维能力。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不管是生活还是学习,都会遇到复杂多样的问题,需要学生运用思维能力,做出正确的决策。在高中历史学科教学中,老师应根据这一学科特有的内容和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高中历史教学思维能力培养的具体策略
(一)培养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必须要采用多种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第一,运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具有丰富的图文信息、生动的视频资料等,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其优势,将历史事件通过图片、视频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历史知识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第二,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提出某一个问题,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展开讨论,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第一,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在历史教学中,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养成正确的阅读方法。比如在阅读内容的重点把握方面,需要关注每个段落的段首和段尾,同时重点把握“重点词句”,加深对阅读材料的理解。第二,指导学生独立思考。要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需要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对于平时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不能不做任何思考就请教老师和同学,而是要先通过自己的思考,运用自己的所学的知识和思维能力,挖掘隐藏在问题背后的知识,实在想不出来的时候,再去向老师、同学请教,这样才能加深印象,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多角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需要从多个角度出发,比如形象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等。
1、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一,充分利用历史资料。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与教材知识相关的历史资料,比如岳飞刺字等,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学会运用课本知识来发散思维,学会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可以做到活学活用。第二,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发散思维的培养离不开学生的想象。因此,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于教材中的历史故事展开想象,因为对于大多数历史故事来讲,由于缺乏影像资料,大多是借助文字的考证。因此,教师可以针对这方面的历史故事,让学生运用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2、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与初中生相比,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轴向思维能力,但还不强。在高中历史学科的学习中,有些历史理论比较抽象,要让学生很好地理解这方面的知识还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比如运用归类总结的方法,然后再联合一定的训练题,对历史知识进行整合,让学生可以更加系统化地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有效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比如在高中的理论知识学习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辨证关系方面,这方面的理论知识就比较抽象,教师就可以总结相关的历史事件,并联系相关的训练题:从历史角度来看,武则天受到大家的肯定,主要是原因是:A、唯一的一位女皇帝;B、提倡佛教;C、武则天执政的过程中,社会经济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最终的答案为C,因为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考虑生产力。通过这样的方法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批判思维能力的培养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因此,在历史学科的教学中,教师要大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待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关于这方面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第一,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理解。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可以质疑教材上的知识,也可以质疑教师所教的知识。当学生提出不一样的理解时,教师对学生这种质疑以学生充分肯定和鼓励,然后要耐心听学生的见解,最后循循善诱地向学生讲解,与学生形成一种讨论式的学习,这样既能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同时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第二,引导学生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问题。比如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来讲,一方面,它给世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害,造成巨大的牺牲,这是改批判的;另一方面,这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人民都认识到和平的重要性,反对战争,提倡和平,并且这次世界大战大力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历史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既是完成教学目标的需要,同时又是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因此,教师需要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多角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三个方面入手,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历史教学效率。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要立足教材内容,不能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舍弃教学。
参考文献:
[1]彭永俊.试论高中历史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J].时代教育,2013(18):84.
[2]张颖.浅谈高中历史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2012(16):47.
摘 要:由于初高中历史教材及教学方式以及学生心理的差异,使得初高中历史教学存在诸多脱节问题,给高一历史教学造成不便。本文就如何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工作的研究做了初步阐述,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式,有利于高一历史教学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历史课程;初高中学生;历史教学衔接
一、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比较
1.《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简单,《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内容较初中课标内容丰富
初中历史分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部分内容,在每部分内容中基本按年代顺序分专题内容展开,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高中历史课程注意与初中历史课程的衔接,既避免简单、机械地重复,又避免初高中历史课程的脱节。充分考虑到学生在高中阶段历史学习的特点和要求,引领学生在比初中更高的层次上认识历史。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必修课分为历史(Ⅰ)、历史(Ⅱ)、历史(Ⅲ)三个学习模块,包括24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分别反映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是全体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基本内容。不足之处在于,以“模块――专题”、中外史混编为体系结构的新课标,打破了历史学科的整体性,破坏了历史概念内在逻辑关系,容易造成时间和因果关系上的混乱,新旧知识联系不紧密,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并且和以通史状态出现的高考有差距。
2.初、高中历史教学在教学目标上存在差异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更强调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如《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对中国古代史的要求:“知道中国古代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能够阅读普及性的历史读物,识读历史图表,知道古代纪年方法,正确计算历史年代,描述历史事件,初步了解学习历史知识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加深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较《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更注重对历史能力、历史规律等史学方法的考查,并且拓宽了以往政治思想教育目标的内涵,强调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做现代文明社会的现代公民。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还提出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
二、初、高中学生的比较
1.初、高中学生存在着较大的思维差异
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处于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的阶段。初中生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经验型,他们往往要借助生活中的亲身感受或习惯观念等进行思维活动。而高中生的思维则要形成抽象思维,属于理论型的。对他们的要求是能够利用理论做指导,来归纳综合各种材料信息,通过一定的逻辑思维程序,利用判断推理等手段扩大其知识领域,并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
初二阶段是思维发展的关键期。从初二开始,学生的思维开始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变,到了高二年级这种转变初步完成。高一阶段就成为学生思维转型的关键期。有转型就有阵痛,其具体表现为很多同学上历史课跟不上节奏,学习成绩忽上忽下,大起大落,因而学生就容易苦闷和迷茫,对历史失去信心。
2.初、高中学生学习方式也有较大的不同
初中生依赖性较强,更多习惯于教师传授知识,他们普遍养成了“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考试考什么”的学习模式。通过对我们县城几所高中1000名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高一学生中对历史课很感兴趣的有12.7%,比较感兴趣的27.3%,一般态度54.5%,不感兴趣的5.5%。初中历史知识简单,对知识的要求在了解和记忆的层面上的成分比较多,那种“被动记忆”的学习方法在初中历史学习中还是很有成效的。调查数据显示:在掌握历史知识类型方面,喜欢死记硬背的占10.9%,灵活运用的占25.6%,开放性的占54.6%,不知道的占8.9%。
高中教材内容多、课时紧,学生必须充分发挥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完成学习任务。但是,在历史的学习方式和习惯上,高一学生还不能很好地实现转变,38.1%的学生不喜欢探讨历史问题;42.9%的学生不善于用比较归纳等学习方法学习历史;42.8%的学生没有独立学习历史的习惯;38%的学生不能迅速掌握历史学习材料的核心问题。高一学生的学习方法在从被动记忆向自主探索转变过程中出现了拐点,这使得学生在学习历史时感到深奥难懂。这一切都给我们的历史教学带来了诸多不便。
三、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研究方式初探
1.整合、优化课程资源,编写校本教材
为顺利实施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必须有一本与现行教材相适应的校本教材。因此,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灵活运用教材,整合不同模块、不同专题或同一专题的不同课文;不同模块的历史知识;不同版本的教材等资源,通过比较、整合,节省时间,优化课程资源配置,进而形成一套与现行教材相适应的校本教材。
2.认真研究学情,提高自身素质
面对初、高中的历史知识体系断裂现状,高中教学一定要注意帮助学生理清历史知识体系,弄清历史发展的来龙去脉,增强通史意识,这既是对初中的“补课”,也是高中专题史学习的必备通史基础。
3.加强交流与合作
作为历史教师,要树立大历史教学观,不仅要重视高中历史教学,同时也要关注初中历史教学。从自身做起,加强与初中历史教师的联系,寻找初高中历史教学在内容选择、方法运用、理念引领上的差异,增长智慧,丰富自己;初、高中历史的衔接教学是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在这方面大家都在努力,我们应寻找机会与之进行交流,认真吸取经验和教训。
4.做好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