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社会调查四要素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04 09:28:4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社会调查四要素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社会调查四要素

第1篇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 课堂教学 实效 基本策略

Abstract: Strengthening the school moral education in the new period must attach importance to moral character teaching; Improving the junior middle school "thinking is tasted" classroom teaching effect must study the basic strategy. Enhance target sense, and strictly control target guide; study the teaching and students with teaching material of specific solutions to students' ideological, psychology, behavior of the practical problems. Follow "thinking is tasted" as the basic rule of teaching, and reasonable construction of class teaching pattern.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method, the cooperation, the inquisition, the practice, learning activities, and promot the autonomous learning and the moral internalization, and improve the junior high school, which "thinking is tasted" classroom teaching has an effect of the basic strategy.

Key Words: junior middle school moral character, class teaching, effect ,basic strategy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整个常规工作(备课、上课、改作、考查和课外活动等)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必须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中心环节,才能全面带动整个常规工作的正常运行,才能切实提高“思品”课堂教学的实效。本人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经验与教训,在此谈谈提高“思品”课堂教学实效的几个基本策略。

一、 目标统领,要求适度。

“思品”课教学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三个要素。而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方向,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又是教学评价的标准和依据。对于教师而言,增强目标意识,严格目标控制是至关重要的。

既然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如此重要,那么,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总体目标是什么呢?《新课程标准》指出,“以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简言之,通过教学,要让学生正确对待“成长中的我”,正确处理“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等关系”。

二、 钻研“两头”,有的放矢。

所谓“两头”,一头是指教材,另一头是指学生。教师必须钻研教材,研究学生。所谓“的”,是指学生的思想行为的实际;所谓“矢”,是指教材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用教材中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解决学生思想、心理、行为的实际问题,这就是有的放矢。理论联系实际,知行统一,思想品德教育才能落到实处。这是“思品”课教学的根本。

教材是《新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是实施课堂教学的主要文本。教材其实是一套课程资源,它主要包括了主教材――课本,副教材――教师用书,活教材―― 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等 。对于主教材,教师要钻研精、深、透,明确应知应会,处理好原理与案例的关系;恰当利用课本中的“图片”、“链接”、“练习”等;适当利用教师用书中的材料,加强对基本观点的教学;要针对性地选择现实生活中的新的、近的、典型的、感人的事例感化学生。

钻研教材是一方面,研究学生又是一方面,两者必须兼顾。学生是课堂的主体。研究学生,就是要了解和研究他们的思想实际、心理动态、接受能力、思维特点以及家庭、社会的影响等。当下,特别要重视研究农民工子弟、“留守学生”、优生和后进生的个性特点。只有这样,才能“面向全体”,课堂教学才能“全员参与”;只有钻研“两头”,才能有“的”放“矢”,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三、 遵循规律,建构“格局”。

思品课教学的基本规律是“晓理、激情、导行”,这是思品课的本质特点,是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标志。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建构课堂教学的格局,是上好“思品”课的一个重要策略。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由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即知、情、意、行)四要素构成的。从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过程来看,认知是基础,能力和行为是关键,情意(情感、态度、价值观)是调节由知转化为行(能)的内部动力。初中学生 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思想品德发展的规律 和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规律,乃是建构课堂教学格局的理论依据。

“思品”教学实质上是教学生学会到会学到会自我教育的过程。“教学有法”――课堂教学一般采取“五段式”或“三段六步式”。比如“五段式”,即 1 、导入新课; 2 、主题教育; 3 、深化教育; 4 、导行反馈; 5 、课堂小结。“三段六步式”,即 1 、预备:激兴、揭题; 2 、明理:激情、明理; 3 、导行:辨析、导行。然而,“教无定法”――教学内容的安排要注意晓理、激情、导行的结构化,逐步形成自己课堂教学的特色格局;至于课堂教学的具体结构环节可以多种多样不拘一格。

值得注意的是,那种“故事讲一遍、课文读一遍、作业做一遍”的“三遍式”的僵化格局是不足取的。还有,把思想品德课上成语文课也是不对的。

四、 改进教法,注重实效。

第2篇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为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三节,本节内容所涉及知识点多数是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了解过的,如水资源的概念、数量、分布等,学生在电视、报纸等媒体中也已获知中国水资源的短缺状况、以色列在用水方面的措施,但这些知识比较零碎、不够系统。关于如何合理利用水资源,教材也仅以文字表述、图片展示的方式笼统介绍,学生很难结合实际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所以本节课可设计恰当的活动系统,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推动教学过程。

地理核心素养主要由四个要素构成,即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与地理实践力。活动设计过程中,应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找出其与核心素养的契合点。以此为依据,利用教材中现有的案例、活动,必要时还可搜集其它文献资料包括乡土教学资源,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重构,使地理核心素养的四要素能够渗透整个教学环节。笔者在本课中设计的活动与地理核心素养的契合如表1所示。

二、活动教学建议

活动一:以色列和中国西北的气候背景分析

活动内容:①在世界政区图中描出以色列和西北地区的轮廓,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描述两区域的地理位置;②对照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或两地区的气候资料),说出以色列和西北地区的气候类型,找出气候特征的共同点;③从纬度、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分析和比较促成两区域气候特征形成的原因。

设计意图:描绘区域轮廓图和描述地理位置能够使学生达到对区域的初步认知,构建区域的心理地图。两区域具有相似的气候特征,但成因不同,运用综合思维进行要素综合分析和空间比较分析,可进一步加深对区域的认知,并对第二章“气候的形成”相关内容进行巩固,做到学以致用。

实施建议:轮廓图的绘制可在有经纬网的空白政区图中完成,考虑到很多高一学生的区域地理基础较薄弱,应提前介绍中国的自然地理分区,重点让学生明确西北地区的区域界线。

活动二:以色列和中国西北的水资源利用状况对比

活动内容:①阅读“以色列的水资源及其利用”,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总结以色列自建国以来水资源利用的有效措施;②阅读“流血的石羊河”,分析以石羊河为代表的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③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除加剧水资源短缺,对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负面影响外,还会对当地以及相关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哪些影响(可用关系图展示);④借鉴以色列的用水经验,为西北地区献计献策。

任务①课堂实际成果如表2。任务②和③课堂实际成果如图1。在活动二的总结中可以得出图2所示的分析思路,这也是本节课内容的统领与概括。

设计意图:以色列是世界干旱地区水资源利用的成功典型,“以色列的水资源及其利用”一文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详细介绍该国水资源利用的措施,学生经过阅读后总结归纳如表2,提取信息的能力得到培养。再从这些措施实施的时间顺序可以看出:人类对水资源的利用过程也是人类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改造历程,而生产力发展、科技的进步可以提高人类对自然的改造能力,改善人地关系,使自然对人类的直接约束力减小。任务①的完成和教师的点拨让学生对“人地关系”有了初步理解。

同为干旱区,西北地区的“干渴”与以色列展现出的勃勃生机对比强烈,促使学生产生探究问题的欲望。通过图1可以看出:①水资源短缺不仅有因水资源供需矛盾造成的水源性缺水,即“地对人的影响”,也有因污染排放、过度开采地下水等造成的水质性缺水,即“人对地的影响”;②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不仅加剧资源短缺,还产生诸多生态环境问题,说明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人与地如何协调”至关重要。综上可见,“人地观念”这一核心素养要素在此环节中得到充分体现。

实施建议:通过阅读材料,学生能够比较轻松地完成任务①和任务②,但如何合理构建任务③要求的关系图(如图1),则需要生生、师生相互交流讨论才能更加全面合理。需引导学生关注:关系图中呈现了自然地理环境四大圈层的要素,它们的变化归根结底在于人类对“水”这一要素的干扰,让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有初步认知即可。考虑到课堂时间,活动一和二可以同时开展,将学生分成两组:以色列队和中国西北队,每组学生完成一个区域的任务,最终通过交流讨论达到共识。

活动三:六安市水资源利用状况调查研究

活动内容:布置学生在课前或课后利用网络、电视等媒体搜集资料,了解六安市水资源的利用状况。如政府在水资源的分配管理、水资源重复利用等方面的举措;工农业部门在节水方面的数据;公众节水意识用水行为的调查等。据此分析六安市水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具体活动设计如下:①了解水资源供给量:利用Google Earth软件,展示六安市所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河流分布等。学生在图中看到六安市境内有以史河、淠河、杭埠河为代表的七大河流,西南部有梅山水库、佛子岭水库等六大水库,还有依托六大水库建设的世界七大人工灌区之一――淠史杭灌区。据此可以得出六安市水资源的总体特点是:水资源丰富(资料显示总量可达99.9亿立方米/年);水环境优越,西部的大别山是优质水源地。②了解水资源需求量:六安市人口总量为665万(2015年数据),要求学生计算人均每年的水资源拥有量,计算结果为每人每年1 550m3。对照联合国相关标准,明确六安市仍属于中度缺水城市。加之降水量时空分布不均,还要肩负向省城合肥及周边城市供水的重任,所以供需矛盾仍然突出,节水势在必行。③节水在行动:2013年10月,六安市开始创建“节水城市”,2015年4月,六安市通过省级相关部门验收,成为安徽省四个“节水城市”之一。依据课前从报纸、电视、网络等搜集的资料,说说六安市创建“节水城市”的举措和成效。课后对六安市居民“用水行为和节水意识”设计问卷并展开调查。

设计意图:利用乡土案例能够增进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促使学生切身体会水资源合理利用的重要性,从而将“合理用水、节约用水”这一观念落实到日常小事中,最终形成稳定的品格,落实“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一课程理念。另外,通过搜集资料、社会调查等活动的开展,学生地理实践力也得到锻炼和提升。

实施建议:活动开展过程中,可将学生分为四组。三组学生分别完成以下资料的搜集和汇报,包括:政府方面,如水资源的管理分配、节水宣传、用水督查等;农业方面,如近年来灌溉用水的数据、灌溉方式的改进、种植业结构的{整、农作物品种的选择等;工业方面,如企业节水设备的改进、实际用水数据、水资源重复利用情况等。一组学生完成对居民用水行为和节水意识的调查并形成调查报告。

三、活动教学反思

第3篇

关键词:民族院校 语言学概论 实践教学 创新路径

就我国民族院校的教学现状来看,由于语言学概论以人类的一般语言为考察对象,而现行教材通常以汉语和英语为主要语料,这一方面给教学带来了较大的困难,纯粹的理论教学也实现不了教学目标;另一方面,学生积极性不高,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难以培养起来。

那么,怎样才能改变现状,实现教学创新呢?

结合笔者近三年来的教学实践来看,只有充分考虑民族院校的特色与优势,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提升学生理论运用实践的能力,才可能有所创新。民族院校拥有大量的熟练掌握少数民族语言的少数民族学生,这一优势,成为许多民族院校发展的重要策略。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为吸收更多具有民族语言基础的优秀生源,将一些本科计划单独用于该专业民族语测试考生录取,要求考生必须有一定的南方民族语言基础,云南民族大学、贵州民族大学地处多民族区域,设置了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对熟练掌握少数民族语言的考生进行民族语言测试或民族语言口试,测试合格则优先录取。这些举措使民族院校少数民族生源的特点更为突出,也为民族院校语言学概论的教学创新提供了良好条件。基于上述理由,我们认为,从实践教学出发,围绕语言学概论的教学内容,结合民族院校的学生特点,探寻创新路径就有章可循了。

一.构建语料库:以少数民族语言为特色

“语言学概论”作为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的语言特点,选取合适的语料对理论加以阐释与分析非常重要。而目前教学过程中语料的收集与整理相对单一。发掘民族院校的特有资源,组织学生收集与整理民族语言的语料,建立少数民族语言特色的语料库,既可解决当下语言学概论教学的语料问题,又为民族院校的语言学概论实践教学创新提供了基础。

作为民族院校,有很多学生来自少数民族,也有不少学生的母语就是少数民族语言,利用学生的母语作为语料来讲授抽象性较强的语言学基本理论,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容易,丰富的语料活跃了教学气氛,也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笔者的教学实践而言,针对语言学概论不同章节不同内容,我们让学生利用录音软件自主收集民族语言语料,采集语料的过程中,对这些语言现象加以分析与整理,主动运用语言学相关理论来解决实际的语言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加深了相关语言理论的理解与认识,同时提升了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进而达到教学目的。在语料采集中,教师须对采集对象作详细说明,对语料的整理方法与格式作统一说明,比如语料采集者、采集语言的类别、采集语言(如果是少数民族语言)汉语对译与翻译、采集语言所属具体地点、采集语言对象的说明等内容均须作详细说明。

我们所使用的教材为叶蜚声、徐通锵著《语言学纲要》,根据每个章节的需要,我们设计了语料采集内容。

如语音部分,学生较难掌握的某些元音与辅音存在于某些同学的少数民族语言及方言里,通过这些同学的现场发音并对这些同学的发音进行采集,可以提升学习效果。比如颤音的学习,对于民族语言及方言中没有此辅音的同学来说,学习起来难度较大,而维吾尔语、撒拉语、蒙古语等北方民族语言中存在,这些同学的现场发音,让其他同学真切地感受到这个音的发音特点,同时我们将其采集下来,整理到教学语料库中,为教学服务。

又如语法部分,语法的组合规则中讲到述宾结构,这种结构是人类语言中普通存在的结构,但两个成分的排列次序不同语言各不相同,汉语中宾语在述语之后,而傈僳语、彝语等少数民族语言中宾语在述语之前。我们通过对傈僳族、彝族等少数民族同学的语言资料进行采集,丰富教学语料的同时更好地加深同学们对这一语言现象的认识,并引导同学们去留意与思考这种语言现象。

再如语义和语用部分,关于词的象征意义,我们在教学中举出同一词,在英语、法语、日语等语言中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学生对自己懂得的语言能自然接受,但对自己陌生的语言恐怕就不是那么容易理解了。那么在讲这一知识点之前,可要求学生去收集自己少数民族语言或汉语方言中具有象征意义的词,在课堂上让学生参与讨论,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积发,课堂气氛得以活跃,相关的理论知识大家也很容易接收。

作为教师,如果针对不同章节,组织学生有意识地收集相关的语料,建构属于自己院校的语言学概论教学语料库,那么长期积累下来就是非常可贵的民族院校语言学概论教学素材。

二.分组实践:基于调查与报告相结合的教学互动

民族院校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少数民族或汉语方言区域,他们的母语大多为少数民族语言或汉语方言,这是民族院校语言学概论实践教学的优势所在。

近三年来, 我们给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开设语言学概论,对所有学生进行细致调查,收集学生掌握语言的基本情况,并建立学生语言基本信息库。这个基本信息库包括有学生的姓名、学号、民族、籍贯、掌握民族语言及汉语方言情况、掌握文字情况等内容。来自不同民族的学生拥有不同的母语,涉及不少民族语言,如壮语、黎语、藏语、苗语、白族语、畲语、蒙古语、维吾尔语、彝语、侗语、水语、锡伯语、哈萨克语、撒拉语、珞巴语、土家语、傣语、朝鲜语、布依族语、仫佬语等,还包括不少的汉语方言,遍及各大方言区,如赣方言、粤方言、吴方言、湘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及东北、西北、西南及江淮等方言。基于学生语言基本信息库,按掌握民族语言及汉语方言的情况进行分组,这就形成语言学概论实践教学的基本组成单位,大部分的调查与报告均以小组进行安排。

语音部分的教学历来是语言学概论教学中的难点。语音部分要求明确认识语音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初步掌握人类发音、准确掌握普通话发音的基本原理和常用国际音标。这些教学内容本身就有较强的实践性,如果单纯从理论着眼,讲授发音相关原理,学生接受效果就很差。讲语音的物理属性,涉及语音四要素音高、音长、音强、音质等,讲其生理属性就会涉及发音器官、发音部位,这些内容倘若抽象进行讲解,学生难于理解,就需要借助一些实物、运用一些仪器来进行讲解,让学生实际去使用浪纹仪、语图仪等,通过亲自去实践加深对语音四要素的理解与认识。对于常用国际音标的掌握,除了课堂上通过录音与教师的实际发音,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发音要领去体会外,还需要课外的练习与辅导。民族院校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少数民族或汉语的不同方言区域,对常用国际音标的学习自然会呈现出个体的差异性。针对这一点,我们对所有学生掌握民族语言及方言情况进行了统计,建立了数据库,根据不同民族语言及汉语方言,对学生进行了分组,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加强了分组的课外辅导。在学习了语音部分后,让同学们根据给定的语料运用录音软件对自己的民族语言及方言进行了录音,鼓励学生运用国际音标进行基本的记音活动。在记音过程中,同学们会自觉地运用国际音标,遇到问题也能通过查找相关资料、与老师同学讨论的方式来解决,在这种实践教学形式中,学生加深了对常用国际音标的认识与运用,进而达到相关的教学目的。

语法部分的教学内容过于抽象,如何让学生去理解语法结构的基本规律?如何去理解与分析语法现象中的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怎样理解语言的普遍特征?如何分析语言的结构类型?这就需要在讲授理论的同时加强实践教学。我们将这些问题细化,例如语法的组合规则中语素是怎样构成词的,结合自己的母语来谈谈这个问题。学生会首先想到自己母语的情况,对自己的语言进行调查,不得其解时,到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进行补充,在课堂上也能将自己的思考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语言的结构类型可按构词法与句法的不同角度进行划分,让学生首先去考察自己母语的结构类型,并进行论证,形成研究小论文,分组进行讨论,并请每组代表在课堂上将小组讨论的重要观点进行陈述,这种研究报告的教学形式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习的效果。

再如,语言的演变与分化规律性较强,语言发展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社会方言、地域方言及亲属语言的关系如何?这一部分的内容实践性较强,可组织学生深入不同阶层、各行业调查语言使用情况,对社会方言的形成及特点有更深入地认识;按所属方言不同进行分组讨论,各地方言有何特点;利用图书馆的资源,查找亲属语言的相关资料,了解其研究的历史、方法及重要观点。

三.学生本位:引导民族视野下的语言学创新项目

立足民族院校特点,指导学生进行语言学创新项目研究,在项目的申报与研究中将民族性、现实性与专业性三者融合在一起,在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背景之下,将民俗与语言结合在一起,拓展学生视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学生将语言学理论运用于实践调查与现象分析的能力与水平。

在进行语言学概论教学时,我们将所有学生掌握语言及方言的情况作了细致的统计与调查,由于学生人数过百,掌握少数民族语言种类及汉语方言较为丰富,我们按其所掌握语言的情况对学生进行了分组,我们开展的所有实践活动均以小组形式进行,在各种教学实践活动中,每个小组内部通力合作,有些作业是单独完成,但有些作业如研究报告之类,我们要求以小组形式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小组内容成员之间合作意识、团队意识加强,成员之间加强讨论与交流,学生在此过程中自主创新性得以提升,在老师的适当指导下可申报创新项目,进行深入研究。目前我们指导学生成功申请了与语言学相关校级、省级、国家级创新项目,在项目的申请与完成过程中,学生们对语言学概论的学习热情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实践的调查过程中,不断地加强语言学概论基础的学习,尤其是其中较难的语音部分,这部分在实践调查中显得格外重要,是语言实践调查的前提。在此阶段,这种学习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转化为一种主动的需求,学习的内容也不仅是课堂上的有限知识,而是调查实地的鲜活而丰富的生活体验。

少数民族民歌以少数民族语言为载体,蕴藏着丰富的民族文化,以此作为研究对象,让学生深入关注自己的民族文化的同时,又能运用语言学概论的相关理论对民歌的语言载体进行深层次的探讨与研究。比如有学生是畲族的,会说畲语,对畲族山歌很感兴趣,我们指导学生收集与整理传抄及口头流传的畲族山歌,从语言的角度,对山歌中的韵律、词语及修辞手法进行研究。又如有学生来自蒙古族,会蒙语,对鄂尔多斯准格尔旗漫翰调很感兴趣,我们引导学生收集与整理这种民间山歌,对其中存在的方言词、蒙语词进行探究,考察漫翰调变迁的历史。再如对蒙古族长调民歌的调查与研究、对土家族哭嫁歌的田野调查与研究等等,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区域、不同的民族,以语言为载体的民歌、传说、谣谚等又是如此的丰富,为语言学概论课程的创新项目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极为有力地提升了语言学概论实践教学的效果。

语言学概论教学历来重视理论课程教学,没有专门的实践教学方案,实践教学活动一直处于附属地位,流于形式而没有实质效果。为有效地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我们制订了相应的实践教学方案,围绕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安排好实践教学的具体内容,对实践教学的组织形式做出细致安排,对实践活动的成绩评定做出详细的说明。学生实践教学成绩的评定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通过学生书面作业评定成绩;一部分是通过参与实践活动评定成绩。这两部分的成绩占学生课程总成绩的40%。书面作业可以是通过文献调查完成的相关教学练习,还可以是通过社会调查形成的书面调查报告,通过研究某一论题完成的研究报告等等,根据其完成的情况评定等级。按学生所属民族语言及汉语方言的不同,将所有学生进行分组,尽量每个小组内部成员所属语言一致,选定组长,有系统地组织实践活动,采取同学互学互评制度,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提升学生将理论运用实践能力的同时,加强团队意识。

笔者结合近三年来的实践教学,探索了语言学概论实践教学的创新路径,即,构建民族特色的语言学概论教学语料库、开展基于调查与报告相结合的分组实践教学、加强民族视野下学生本位的语言学创新项目研究,对于推进民族院校语言学概论的实践教学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彭泽润,“语言学概论”和语言政策,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

3.张先亮,关于“语言学概论”内容与方法的再思考,中国大学教学,2010年第2期;

4.黄育红,语言学概论课程实践教学的“瓶颈”及对策探讨,教育探索,2010年第10期;

5.谢荣娥,语言学概论教学研究的回顾与思考,文学教育,2012年第8期;

6.龙海燕,民族院校语言学概论课程改革刍议,贵州民族大学学报,2013年第2期

第4篇

论文摘要:运用建构主义理论,依据现代教学规律,结合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框架和学校体育工作,该体系包括3个途径、16项实践活动、4篇经验总结,构建学校体育学课程中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对应板块内容、88字组织方针.文章从体系各部分的目标、模式、评价标准等方面进行简要描述.

学校体育学是研究和揭示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规律,阐明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一门学科,是培养各级体育师资,组织和实施学校体育工作所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该课程教材从1983年问世至今,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共7个版本的教材,它们不同程度地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材编写过于突出“三个中心”,即以教师、书本、课堂为中心;二是缺乏系统的课程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三是对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实践教学目标和要求;四是实践教学流于形式,与课程章节目标不匹配;五是缺乏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考核制度和标准这些问题的存在在于忽视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感性认识.由于学生实践经验与专业感性认识的匾乏,学生在学习时往往难以较好理解和掌握所学课程的理论知识,这给教学带来一定困难并影响到教学效果.鉴于该课程知识体系自身的特殊性,只有通过各种形式的课程实践教育教学活动,教学双方共同互动努力,强化学生专业和课程感性认识,才能为学生很好理解并掌握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奠定必要基础,取得良好的课程教学效果.基于上述问题,笔者运用建构主义理论,依据现代教学规律,结合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框架结构和学校体育改革成功经验,构建学校体育学课程中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并对体系中各部分的目标、模式、评价标准进行简要描述,旨在推动该课程教学改革,丰富教材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1学校体育学课程中实践教学理论体系的构建

1.1学校体育学课程中实践教学理论体系构建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1.1.1建构主义理论

Constructivism被翻译为建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代表人物皮亚杰((J.Piaget)、科恩伯格(O.Kernberg)、斯滕伯格R.J.sternberg)、卡茨(D.Katz)、维果斯基(Vogotsgy)认为: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这就需要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知识.

运用建构主义理论,我们在学校体育学课程教学中应把所有的学习任务都置于为了能够更有效地适应学校体育工作的环境中;教学目标应该与学生学习环境中的目标相符合,教师确定的问题应该使学生感到就是他们本人要解决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真实的任务和日常的活动或实践整合多种的内容或技移至上行;设计能够反映学生在学习结束后就从事有效行动的学校体育环境;教师列举学校体育现象,刺激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自己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在具体实践中检测自己的观点.

1.1.2教学规律

现代教学论研究表明,教学有一定的规律体系:它有根本规律、基本规律、一般规律、具体规律和局部规律组成.教学论中的根本规律和基本规律就像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一样,是教学活动中普遍存在的规律.

根本规律体现在“三个符合度”上,即教学目标要符合社会需求、学生需求、学科本身和教师素质发展的需求.

基本规律体现在“四要素”调控上,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内容、手段四个主要因素中,学生和教师是教学中最活跃的因素,教师在教学中是组织者、引导者、教育者、传播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尽可能创造条件,提出问题,给予必要的时间和空间,大胆地放开手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诱导学生去探索和研究,激发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热情和欲望,启迪学生的才智;内容是教学的原材料,学校体育学内容框架结构要依据学校体育工作现象和规律来构架,让学生从感性和理性两个方面去认识和理解它;手段是教学的载体,各种教学手段间有其必然联系,学校体育学教学只有将讲解、提问、讨论、多媒体展示、社会实践、见习、实习、组织活动等多种手段结合运用,才能具体体现知识、能力、品格和方法的教学价值.

1.1.3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框架体系

从事物发展规律来看,我们总是先认识事物的外延,然后在经验感受的基础上,进一步抽象思维,按照一定的逻辑,才能确定其内涵.由此笔者根据学校体育工作实际,以掌握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为指导思想,结合7个版本教材内容框架体系和6个省级《学校体育学》精品课程教学大纲,经过系统地分类、梳理和逻辑分析后,将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与达成的目标和要求对应概括为表1.

1.2学校体育学课程中实践教学理论体系的构建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现代教学规律和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框架结构以及相应章节教学目标和任务,树立“三来”教学理念.“三来,指知识是学来的,能力是练来的,个胜是修来的;创设‘三境,教学环境.“三境,,是指学习场景、学习气氛和学习情绪;策划“三途径”实践思路即课堂中实践、课夕限内实践、校外实践fr21.依据以上整体设想,笔者将实践内容架构设置为3个途径、16项实践活动、4篇对应板块内容、88字组织实施方针(见表2).

2学校体育学课程中实践教学活动控制的简要描述

2.1实践教学的目标

学校体育学课程实践教学具体目标为:1)学生能说出学校体育工作包括哪些内容,现行学校体育工作的现状和发展趋势;2)会设计一份科学、合理、规范的实践课教案和PPT理论课讲稿;3)会“说课”和评价一堂体育课;4)能上好一堂体育课;5)会制订各种课外体育计划,能组织实施课外体育活动、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6)能说出学校体育工作检查评估内容体系和程序;7)能撰写调查报告、课程论文和毕业设计.

2.2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主要分三种模式:

2.2.1课堂实践模式

以课堂为阵地,主要针对讲解的内容进行单项操作训练,强调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采取的方式主要有习题训练和案例分析.习题训练通常按章节进行(作业),重在巩固各知识点;案例教学则是先由老师以一定的知识点为背景提出案例交由学生讨论.该模式优点在于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能学以致用,并且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2.2课外校内实践模式

以所在学校为实践基地,主要在一个单元或该课程结束后进行.主要形式有教学技能培训、组织学生观课、评课、顶岗上课;到体育俱乐部(体育协会)组织指导活动,在学校院(系)组建运动队并指导训练,编写竞赛规程,承担竞赛裁判工作.这种实践模式既能巩固和提高学生所学的学校体育学基本原理和方法,又能为学生日后开展学校体育工作搭建操作平台.

2.2.3校外实践模式

主要针对即将毕业的学生,带领他们走出学校到社会上去.主要实践形式有:社会调查、认知实习、顶岗实习、体育服务等.这种实践模式让学生真正处于真实的职业气氛之中,促进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来提高沟通、交流的能力;有利于学生适应社会,为学生就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2.3实践教学的评价标准

有了课程实践内容体系,为了避免实践活动流于形式,一定要有相应的实践效度标准.

2.3.1课堂实践内容标准

1)阅读教材、查资料描述学校体育思想发展,写出2000字以上的小论文;2)根据某阶段学生年龄、性别选择学习内容、确立学习目标、创设学习环境,写出教师指导方式、负荷控制与学习评价方式;3)每位学生设计一份课外体育活动计划、课外体育训练阶段(周)计划、年度竞赛计划和竞赛规程,设计检查评价方案;4)指出该课程研究热点和盲区,引导学生毕业设计.

2.3.2课外校内实践内容标准

1)每个学生设计一份实践课教案,然后安排在公体顶岗见习,原任课教师在教案上写出评价意见和建议(交);2)实习前,学生被分成若干组,在专业教师指导下练口令、术语、队列、队形的组织、指挥、调动与变换以及动作要领的讲解和示范,指导教师给予书面评价;3)能“说课”,观看教师或同伴上课写一份评课报告;每人制作一份20分钟理论课课件((PPT),并能熟练操作和讲授;4)每人必须交一份校内体育俱乐部(体育协会)组织指导活动记录表和评价表;5)每人必须交一份院(系)代表队训练指导表;6)每人必须交一份承担学校体育竞赛工作记录表(上述所交表格须有各相关部门签字盖章).

2.3.3校外实践内容标准

1)每人写一份3000字左右的关于师生对体育认识的调查报告;2)组织学生观摩附属中小学体育教学、课外活动、运动训练或竞赛,并写2000字左右的观后感;3)独立教学,协助开展学校体育工作,搜集校方反馈信息;4)每人交一份学校体育工作管理的调查报告或实习后感(3000字左右).

3结论与建议

1)学校体育学课程教学,应把所有的学习任务都置于为了能够更有效地适应学校体育工作的环境中,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思维,提高他们发现实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构建学校体育学课程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才能真正体现该课程的本质功能和特点,才能丰富学生实践经验与专业感性认识,才能为学生很好理解并掌握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奠定必要基础,取得良好的课程教学效果.

第5篇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与可持续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和实践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一项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发展评价的本质是作出价值判断,目的在于为发展决策服务。教育质量是高职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通过分析高职院校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教学质量、教师队伍、人才培养质量、毕业生就业质量,以期时高职院校的科学发展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进一步完善起到指导和借鉴作用。

0引言

近几年,我国高职教育得到快速发展,基本形成每个地(市)至少设置一所高职院校的格局,高职教育无论是学校数还是在学人数,均已占据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保证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外延扩张与内涵发展的矛盾日趋明显。实施高职院校发展质量全面管理,走内涵发展道路,构建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和实践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一项巫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高职院校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主要考虑导向性、科学性、简易性和对等定分的原则。尤其是要遵循科学性和简易可操作性的原则,这是设计指标体系的关键。设计过程中,应抓住主要的、有代表性的项目,突出重点;条目力求简练,内涵明确;评价项目的选取。内涵的界定.应起导向作用。

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现状与主要问题

我国高职教育现状:①规模快速发展,普及了高等教育大众化;②专业结构逐步合理,对加快工业化道路有贡献;③区域分布趋向协调,促进了区域经济统筹发展;④校企合作办学取得成效。

我国高职教育发展中的问题主要体现在:①规模扩大后的质量问题,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就业质量不高;②办学资源不足,教师综合素质与实践经验缺乏,实习实训设施条件不能满足教学需要[3] ,f③产学研结合问题上,校企合作不到位;④在教育与经济特性上,办学目标不清晰;⑤在专业与课程建设上,办学特色不鲜明。

教育是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关键,面向可持续发展的职业技术教育应该是一种以社会劳动者的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否得到有效的培育与发展的教育。坚持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必须把促进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可持续发展放在重要位置。这就需要抓好方方面面的工作,其中,教学质量体系、专业和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训建设、人才培养质量和毕业生就业质量体系建设是重中之重。

2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教育质量是高职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四,其中包括质量建设在内的内涵建设是高职院校谋求长远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作为质量建设的基础平台,是提高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系统是根据所制定的教学各个环节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及有组织、有计划地对教学质量进行检查、评价的制度体系。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具有明显的“企业化”的特点,与普通高等院校相比,面临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遵循着“优胜劣汰”的竞争法则;教育的竞争关键在于教学质量。引人IS09000系列标准,建立符合IS09000系列质量体系要求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有助于实现全面的质量管理,对稳定和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可从质量体系要素和质量体系环节两方面着手构建。

(I)从质量体系要素构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依据IS09000系列标准,质量体系包括实施质量管理所需的组织结构、程序、过程和资源四要素。高职院校的质量体系可从这四个要素人手构建:①组织结构;②过程;③程序;④资源。资源包括人员、设备、资金、方法等。学校应提供各项适宜的资源以确保过程和产品质量。学校只有拥有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先进、完备的教学设施,科学、适用的教材和图书资料,高素质的教师,有良好服务意识的教学管理和后勤服务人员,良好的生源等资源,才能保证教学质量,培养出高素质的合格人才。在教学质量体系建立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学生、家长和用人单位对学校质量体系要求,又要充分考虑本校的校情以满足学校内部管理的需要。

(2)从质量体系环节构建教学质量保证评价体系。要构建较为完善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体系环节,应考虑质量策划、质量改进、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等体系的构建。

质量策划。质量策划是指确定质量以及采用质量体系要素的目标和要求的活动。学校的教学质量策划包括市场调查、专业设置、专业教学计划的编制等。为能更好地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出合格的、有就业竞争力的人才,高职院校应广泛开展专业社会调查,了解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人才供求现状及趋势,寻找人才需求缺口,结合学校软硬件条件,特别是师资、设备情况,考虑专业设置,确定专业培养方向,明确从事职业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进行课程设计、重组和课程改革,制定教学计划。

质量改进。教学质量的改进主要包括教学改革、管理改革、教学设备设施完善等方面。高职院校应采取各种措施和方法,促进教师主动吸收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探索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考试内容及方法、实践模式的改革;督促教学管理服务人员重视管理理念的更新和管理手段、方法的改革;不断改善教学设施和设备,以保证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质量控制。教学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定位培养目标、制定教学计划、教学准备、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考试考核、毕业生跟踪等环节。对高职教育来说,应确立宽口径、有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技能应用能力为主线,进行全面的课程重组,设计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教学计划;要制定规范、切实可行、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教学大纲和技能训练大纲;要坚持以能力为本位,强化实践教学,推行“双证书”制度,探索学生自主创业模式,经常性组织技能表演和技能比赛;要重视教风建设,不断提高课堂、实践教学质量,积极探讨开放式教学组织形式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要加强对考试、考核的管理力度,制定较为完善的考试考查制度等,旨在教学管理中实施全面质量管理。

质量保证。质量保证包括内部质量保证和外部质量保证。内部质量保证关键在如何建立较为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高职院校教育的教学质量监控来说,可采取建立以副院长为教学主任,由教务处负责人、质量管理员、系(部)主任组成的质量评估委员会,负责对教学质量宏观监控;建立系(部)教学工作考核制度、教师教学业务考核制度等教学质量评估制度体系;实施日常检查与阶段检查相结合的常规教学质量检查;注重教学信息收集与反馈,实现动态管理;实施学生评教制度;建立规范的听课制度;实施对新教师的评课制度等措施,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监督和控制,以保证质量。同时学校可通过提供介绍教学质量体系的构建及运行、毕业生的情况、企业反馈意见等资料,或请企业共同参与质量体系运行以及进行质量体系认证等,建立起外部质量保证。

3教师队伍评价体系

(1)学历学位进修,实现教师队伍的优化。高职院校中教师学历结构一般本科学历占较大比例,硕士、博士学历人员较少已成为一个普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院校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和教育教学的质量。学历学位进修可以迅速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使教师能够追踪专业领域和行业发展动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补充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应重视并制定有关鼓励政策,通过积极引导教师进修学历学位,明显提高教师的学历学位水平。

同时通过聘用、引进高学历或高职称人员来改善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应通过在岗进修、短期培训、作为学者的国内外访问、学术交流等形式来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通过校外挂职、顶岗实践、带队实习等方式来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高职院校还要运用岗前培训制、导师制等手段来提高新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技能;通过实训课、理论课的观摩和比赛来带动教学改革;通过名师效应、专家讲座、参观学习等手段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通过营造适度的竞争机制,实现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为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提高教师实践技能。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技能人才,因此,要求教师必须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3)教科研能力的培养。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是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它不仅是一种教育模式和培养方式,更是优化和强化师资队伍的重要途径。

(4)建立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高职院校要实行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结构模式,选聘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特别应注重从企业引进专业知识扎实、具备教师基本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专、兼职教师;高职院校还要充分利用校外资源,聘请合作企业的技术人员到校兼职。与此同时,采取联合办学、互聘联聘和返聘等途径来拓宽教师聘用的渠道,通过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来保证兼职教师队伍的相对稳定。另外,也可在高职院校实现校际之间教师资源的共享。

4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人才培养是高职院校的核心职能。高职院校要以高技能专门人才培养为核心,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人为本,树立和坚持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高职教育规律,大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系统和深人地推进教育改革,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

指标体系的内容结构包括办学指导思想与办学机制、资源(或称条件)、过程(教育产品实现过程、质量管理过程)、效果4个方面。①教育效果指标(输出产品质量);②办学指导思想与办学机制指标;③教育资源指标;④教育产品实现过程(教学建设与改革);⑤质量管理过程(即教学管理)。

质量管理过程指对产品实现过程质量和产品质量的同步质量管理和控制过程,它包括两个指标。一是组织结构与管理职责(即管理队伍);二是质量管理实施(即质量控制)。另外至于就业服务与指导,即通过就业市场调研选择建立并逐步扩大目标市场和就业信息网络,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服务。

5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是一个衡量毕业生在整个就业过程中就业状况的综合性概念,反映的是社会整体发展状况。构建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的目的就是要把复杂的大学生就业质量建设目标变为可以量度、比较的数字和数据,为政府决策和评估高职教育提供参考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指标体系的构建就需要要解决“用什么去评价”的问题,即评价指标的确定问题,选取哪些评价指标及如何对指标进行实际的考核测算将成为构建指标体系的关键。基于此,可将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指标体系分为就业率、毕业生供需比、工作条件、就业结构、社会认可度五个指标:①就业率;②毕业生供需比;③工作条件;④就业结构;⑤社会认可度。

第6篇

关键词:教育技术能力;地理;教学反思;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1―0018-03

2004年12月,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全面培训与考核。所谓教育技术(Educational Technology),就是指运用各种理论及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实现教育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作为合格中小学教师的标准,明确提出“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重视“课堂教学的资源配制”、“终身学习”及利用先进的评价手段促进教学的评价、反思与总结。如今,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能力已有长足进步,教育技术能力也已成为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的动力,出现了不少优秀的教学案例和教改成果。现代教学理论认为课堂教学的构成已由传统的教师、学生、教学材料三要素转变成教师、学生、教学材料和信息技术四要素。通过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更好地促进师生之间多层面、全方位沟通和交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师生共同成长。2011年,教育部重新修订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课程性质在原来基础中增加了“生活性”和“实践性”的表述,明确要求地理教学内容必须联系生活,突出反映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地理现象和可能遇到的地理问题,并把地理课程定性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作为长期参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关注地理教学的教师,笔者深深体会到基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地理课堂教学迎来了教改良好机遇,我们拥有先进的教学工具和理念,更需要重视如下几个环节的教学,加强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推动学生主动学习,形成创新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一、更重视课堂框架设计,发挥教师教学的主导作用

课堂教学的主导是教师。有效教学是建立在充分的教学准备之上,这支点就是教学设计。作为一名具备教育技术能力的地理教师,仅仅依靠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是不够的,还必须从注重教学设计入手,把教师、学生、教学材料和信息技术有效整合起来,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兴趣,让地理课堂更具吸引力。

比如: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①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这部分的教学,需要学生掌握结构化的整体知识,并养成良好的观察学习与生活学习的习惯。为此,在教学设计时应从有层次的框架问题入手,利用网络资源和生活观察,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认识到保持自然环境整体性和谐发展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框架问题如下:

内容问题:

1.自然地理环境由哪几个要素组成?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了哪些新功能?

3.什么是生产功能?什么是平衡功能?

单元问题:在学校或周边,你最关注的自然景观是什么?做一次这一观景的环境探究或调查,制作一张景观物质循环示意图,在课堂上展示。

基本问题:怎样才能让自然与人类保持既平衡又发展的关系?

这是三个层次的问题。最低层的是内容问题,基本上是自然地理环境相关的、必须掌握的知识。可以通过教材或书本找到准确的答案;中间层的是单元问题,从学生关注的自然景观入手,关注身边的事实,利用自己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和理解,制作成物质循环结构示意图,在班级上展示交流;最高层的是基本问题,把人类因素引入到自然环境之中,让学生从人类发展的视野中思考自然环境的平衡与发展。提出这个开放的问题,不一定要学生得出准确的答案,但这个问题绝对是学生长久关心的问题,也是社会必然重视的课题。

二、更重视学生自主学习,支持学生的自我发现与发展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也是有效学习的内因。现阶段,教学的内容、信息量和手段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不在教师的教,而在学生的学。为此,学生学的动力发掘就成了教改的重点。从学生角度看,有用才能产生兴趣,而兴趣就是学的动力。教学借此兴趣的驱动,让学生保持更持久的学习注意,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地理其实就在身边,只要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重视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就一定能对地理教学产生兴趣。

比如: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②第一章《人口的变化》。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人口的数量、人口的迁移和人口的合理容量。这正好是一次开放式兴趣教学的机会。“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一对夫妻只生一个” 和人口问题,正引起社会的关注,也是今年“两会”的焦点。为了帮助学生建构人口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知识,形成良好的人口发展观,在单元教学中,要求学生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讨论如下单元问题:客家地域文化对人口变化有什么影响?从学校地处客家地区入手,关注地域文化与人口的关系,从学生身边的事实感悟人口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加深对“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的理解。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和反思,明白人口问题产生的原因和不进行计划生育可能产生的后果。教学结束时,又抛出本单元的基本问题: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究竟能养活多少人?让学生关注的不只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是人类的本身。全球的发展不能只着眼于自己,还要放眼世界。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计划生育”是肯定的,但怎样的计划生育才是合适,才能让地球养活更多的人,还要让人们过得更幸福?

三、更重视充实教学内容,关注知识与社会热点的关系

当今社会信息无处不在,这对教师来说确实是巨大的挑战。就是教师比较自信的专业知识,也要不断地了解和学习。不然,学生在某些方面可能超越了,比教师懂得更多,理解得更深。信息更是拓展教学的基础,通过丰富的信息资源,不但能了解自己专业知识的前沿,跟上新技术和新知识发展的步伐,还能更好地充实课堂教学。其中,因时、因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引入现时社会热点充实教学,就是其中一法。教学从热点处切入,从解决问题后浅出,丰富课堂,解决问题。

比如,为了加深学生对空气污染的关注,分小组组织学生关注人民网《全国多地受雾霾天气影响》的网络专题开展探究活动。通过基于《雾霾天气》的项目学习,引导学生关注专题栏目中专家的观点,了解雾霾的成分及来源和各国治理雾霾的办法,关心网民对雾霾天气的评价。指导学生协作学习,写好心得,在班级开设的环保专题交流会上发表个人的意见。尽管这只是一次课外探究活动,但加深了学生对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的补充学习,丰富了课堂资源,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明白气象灾害有些直接跟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相关,拓展了气象灾害的学习范围,也让学生明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确实是大家共有的责任。

四、更重视教学方法多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教学方法的优劣取决于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如今,教学方法的多元已成为共识,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化教学模式各自都发挥作用,相得益彰。需要教师直接传授和解答的,使用传统的讲解、实物演示,学生掌握知识的效果就很好。但一些教学内容需要通过广泛的阅读、利用实验或社会调查,以帮助学生获取直观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更适合学生自主探究和基于项目的学习。

如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①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时区日界线相关的知识只要运用《图1.20时区和国际日界线》直接讲解,让学生认识时区的划分方法和国际日期变更线的来由,运用生活实例,让学生重复进行时区计算和日界线东西两侧的日期变更,直观、实用,教学效果不错。但同一章节中,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学习内容比较抽象,不但需要学生认真观看三球仪运行演示,还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给地球带来哪些问题,对天气和气候产生多大的影响。开展一次基于《谁让我们的四季变得如此多姿多彩》的项目学习,指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查找昼夜长短与太阳高度变化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会利用网络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更深入地了解天气和气候变化的各种因子以及四季变化的地域性和差异性。在这个项目学习过程中,不但让学生多动手动脑、多联系实际、多拓展知识,还能让学生学习兴趣更浓,交流更多,发挥特长,发掘潜能,形成创新思维和学习自信,更能丰富教学内容,拓展课堂空间,为后面《天气与气候》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更重视教学有效评价,体现评价激励作用和教育公平

教学评价功能包括导向、鉴定、改进、反馈、展示激励及检查监控功能。在传统教学中,熟悉和了解学生一直是教师常用的诊断性评价,并以此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只是这种评价方式仅凭教师的经验,缺乏数量的指标体现,难免有失准确。但教师拥有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之后,教学评价可以借助网络或计算机平台,利用系统而规范的评价量标体系,对学生进行比较准确的评价。还可以利用平台提供的评价资源对学生进行适时、且贯穿始终的评价记录与反馈,客观真实地体现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表现,数量化的再现评价结果,采用形成性评价促进学生学习,激励学生成长。教师也可以利用过程性评价的结果,调节教学难度、速度及方法,更好实现地教学目标。现实性、安置性、诊断性和终结性的教学评价用得较多,而过程性评价用得较少,会出现对学生阶段性学习的成绩重视不够,影响到评价的激励功能发挥的结果,最终还可能影响到学生的有效学习与健康成长。

比如: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②第一章《人口的变化》单元,为了了解学生对人口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学习需求,在开展项目学习以前,利用预先订制好的《人口相关内容学习需求评价量表》,对学生做了教学前期的诊断性评价。结果发现学生已具有不少与人口相关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常识,但对《人口的变化》相关的知识缺乏系统化和结构化,绝大部分同学都非常关注我国的人口问题。在项目学习的过程中,适时使用《小组行动准则》、《学习交流与反馈记录》、《项目成果评价量规》及《成果交流注意事项》等评价工具,让学生在参与学习和交流时,明白自己的学习方向和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小组学习与讨论,为完成学习任务多做自己的贡献。更重要的是,这次项目学习的全部量规都在开展各环节学习之前出示,让学生明白评价要求、自己该学什么、该做什么,还提醒学生在项目活动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得到加分奖励,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最后成果交流展示和项目总结,使用了学生自我评价、小组相互评价和教师综合评价的三元评价,对学生个人、小组进行客观评价。

通过使用这些多元评价,强化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了有效教学。学生通过常态化的、规范化和客观真实的评价,开始学会用自己的大脑思考问题,用自己的特长解决问题,为了小组和团队,尽自己的能力克服困难,实现目标。课后反馈中,不少学生认为,这样的学习不但重视了基础知识的掌握,促进自我能力的发展,还在开放性学习中学会自我约束和行为规范。多元评价让评价过程更透明、更实际,评价结果更客观、公平和公正,心服口服。笔者明显发现不少平时考试成绩一般,活动能力较强的学生,学习兴趣很浓,得到肯定的机会更多,最后的评价分数更好。

参考文献:

第7篇

(一)师资较弱,难以胜任本科教学

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课程建设的灵魂所在。在成为本科院校之前,很多专科学校的老师多为本科学历。大多数学校升本之后,都会实施一些提高教师学历学位的措施,这对于提高师资质量具有重要作用。虽然教师们大都通过各种形式取得了硕士学位,但绝大部分是通过在职形式取得的。由于学历欠缺,又缺乏严格的学术训练,导致教师在知识结构、教学方式、能力素质等方面难以有质的提升,也就很难胜任本科阶段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工作。部分新升本科院校由于地理位置较偏僻,办学条件较差,办学经费较为紧张,在引进高学历教师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也就难以形成一支年龄、学历、职称等方面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缺乏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

(二)教师的教育理念不能适应本科教学

教育理念就是人们追求教育的理想。升本之后,学校虽然会采取多种形式对教师进行培训,但在短期内很难搞清本科与专科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标等方面的区别,甚至有不少教师认为本科就是比专科多一个学期的课程而已。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不少老师仍旧固守专科阶段的教学模式,只是多讲一部分文学史和作品,教学缺乏广度和深度,不能满足本科教学工作的需要,也就难以发挥中国现当代文学在提升本科学生素养能力方面的作用。

(三)教学内容更新慢,教学手段落后

由于科研能力的限制,很多教师不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最新进展,也就无法把最新的研究成果介绍给学生。甚至有一些教师把多年前写的教案反复使用而不做任何更新,采用与中学语文类似的教学方法,认为讲文学史就是了解作家生平和分析作品总结其中心思想,根本没有自己对作家作品的分析和见解。在教学手段方面,即使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也只是把教学内容一字不落地复制到课件上,板书变成了念课件。教师对知识体系的勾勒、课堂结构的设计和教材知识的整合等方面做的很不到位。

(四)生源整体质量偏低

新升本科院校的声誉往往还没有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考生报考积极性不高,生源质量远不如老牌本科院校。再加上当今社会就业压力大,很多学生认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对将来的工作没有直接的作用,他们把更多的时间用在了英语、计算机等实用课程的学习上。

二、存在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以文本为根基,加大阅读原著经典

当下的现当代文学史以史德方式注重对整个文学发展脉络的梳理,对发展轨迹的描述,对重点作家作品的点拨,而相对忽略和轻视了文本阅读。老师和同学们热衷的是各学术期刊、论文专著所撰写或者转发的各类文学评论与文学批判,各类考核也以文学史的现象为主体,而忽略了对第一手文本作品的研究描述。更加奇怪的是师生对随手一个作品、随意一个作家都能评论的头头是道,对原本原典却没有完整、系统、深入地品读过。简单化和程式化的表达首先违背了文学教学的根本目的,它很难做到让学生在阅读思考中提升自己的审美分析能力、激荡自身的人文情怀,进而最直接地去感悟文学的魅力,而限于背诵熟记一些万能回答模式的条条框框。将教材、论文当中的给定结论作为定论来规范答案,严重限制了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而在文学的四要素(作者、读者、世界、作品)中,作品才是根本,离开了作品,文学史、文学思潮、文学学派也就失去了依附的基础,再多分析也是纸上谈兵式地夸夸其谈。因此尤其在学生基础薄弱、师资力量较弱的新型本科更应该提倡、鼓励、支持、要求学生大力阅读原著。在课前教师可以告诉整个文学史的教学进度和大致规划,告知学生什么时间段大致应该阅读完哪些经典代表性篇章,保证自身阅读进度与教学进度跟进,有可能的话阅读整本的原著;课堂上课前可以抽查几名学生复述小说情节、畅谈散文感悟、背诵优美诗歌,真正能够鲜活地感受到文学作品的熏陶;课下也可以以小组形式让同学书写读书笔记、撰写课程小论文。

(二)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增强互动模式

现当代文学作家作品繁杂、各类流派交错层叠,原本传统式的课堂讲授方式往往让学生应接不暇,在上一节课的课程还没有理解消化吸收的同时下一节的内容又出现。因此教师可以适当调整教学方法,改革教学内容和模式。要寻求师生之间的“共振”和协调,既要学生跟上老师,也要老师服务学生,尽可能在与教学大纲等硬性规定不冲突的情况下,多一些软性的活动。因为教学过程不仅仅是忠实地执行教学课程计划的过程,更应该是一个师生共同熟悉课程、填充课程的过程。分成小组有代表的在课堂进行讨论演讲,在最大程度上增加了文学教学课堂的丰富性,扩大了信息量,提高了教学效益,同时触类旁通、融会贯通,真正使教学成为创造性的活动。

(三)改革原有考核方式,多以“大作业”形式

如今的现当代文学考核方式仍多以书面为主,而且题型基本稳固在名词解释、简答、论述、作品赏析的老态模式。学生也只需要将可能考试试题进行整合,考前突击硬背一下就可以应付。这种单一的书面考试确实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学生知识的识记与掌握,但是在相当程度上也滋生了学生懒惰心态,以为考前刻苦背书就能够过关。因此教师在考核上要尽可能使用“大作业”的方式,由一元到多元让学生开动脑筋。比如制作关于现当代某位著名作家的年谱,让大家知晓分享作家一生的起伏事迹;排练优秀话剧,在彼此协作当中增强自身的团队意识、角色意识,培养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分享作家的照片、手稿、作品原版封面设计等图片;抑或者让大家分享介绍自己获取文献、查找文献的经历,为将来撰写专业的学术论文打下基础。总之尽可能多种考核综合考察,减少单一方式的简单命题,只有老师想尽办法、出尽点子,才能防止学生懒惰,应付考试。

(四)依托地方文化资源,学以致用显成效

绝大部分的新生本科院校都是地方院校,更多的是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因此依托地方资源,在地方文化热土当中吸取营养、感悟文化是水到渠成,也是必然要求。现当代文学教学时一方面可以“走出去”,尽可能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到作家故乡实地考察,研究特定时代的人文环境和特有底蕴。这种将原先传统的“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体系当中加上“实践育人”更易凸显实效。以我校所在地新乡市为例,以刘震云为代表的一批优秀作家已经进入了文学史教材。在课堂讲授的同时,就可以组织学生去探寻作家足迹、参观博物馆与展览馆、做社会调查,这样就可以建立文化底蕴,提高其在社会实践中融会贯通文学知识的能力和素质。另一种就是“请进来”,邀请本地作家、诗人代表来学校和学生面对面做直接的沟通交流,让大家真正近距离了解作家的生活状态、喜怒哀乐,分享作家们的创作经历、展示其创作成绩、更直接地去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三、结语

第8篇

关键词:备课; 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5-029-002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广大教师对备课的认识存在一种误区:备课就是写教案,是不得已要完成的任务。在某种程度上,备课已沦落为中小学教师工作的一种形式、任务、负担,成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不得不应付的差事。

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感受:在经过多次重复同一课的教学之后,就觉得一切尽在掌握之中,备课根本就是多此一举。基于此,年轻教师要“备详案”,经验丰富的教师便可“备简案”或“零教案”。很显然,这是对备课的误解。

事实上,对教学内容烂熟于胸、倒背如流并不意味着做到了对知识的内化、活化和转化。提到内化,不论经验多么丰富的教师,如果做不到“内化”,他顶多是个教书匠、“传声筒”。

当前,中小学课程教改的目标直指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以及和谐发展的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教学活动不仅是一个认知活动过程,也是一个社会活动过程,教学资源的选择与配置,不应仅从认知的角度出发,还必须善于营造良好的人际和情感氛围,使教学资源在促进学生心智方面得到和谐、同步的发展,使兴趣、注意、爱好、意志等非智力要素与感知、理解、应用、实践、解决问题等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均得到同步和谐发展。

一生只备一个教案的备课已经完全不能适应现代课堂教学的需要了。现在,备课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使他们在书本中找到生活的影子,备课要关注学生的生命世界;备课要关注学生的心理世界;备课要关注学生这一团体特有的独有的文化,创建师生、生生有效交流互动的平台;备课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因地制宜,打破单一的集体教学的组织形式。

事实上,备课是教学过程的精心预设,包含着教师对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解水平,也包含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备课是教师再学习的过程。

“越教越熟”对于内容几十年不变的传统课程体系来说,似乎有一定道理,但是,今天的中小学课程教学内容越来越体现出国际课程的普遍趋势,即“三五年一小改,一大改”成了事实。另一方面,教师教学职业的持续发展也表明,教师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历程,教师的教学能力恰恰是基于教学经验和经历基础上的反思、回味而形成的,不是在职就有的。

一成不变的教学和“一本教案教一年,教案十年都不变一变”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教师只有想方设法地不断学习,才能跟得上时展的步伐。平时教师要时刻关注理论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运用成熟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同时要借鉴其他教学工作者的教学实践经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二、备课的内容

备课的基本内容包括:

一备课程标准,为以后学生的生活作准备而设计好教案,以培养一个合格公民。

二要研究教材。理清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各维目标在教科书中的具体体现,准确理解重难点,确定教学的关键,制定切实可行的三维目标。

教师要自问:教材编写者为什么要设计这个内容,目的何在,对于这节课的整体目标有什么作用,这个题材对我的课堂、我的学生能用吗,如果不能用,改用哪些替代材料更合适……

如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心中要时时刻刻存有“一切有利于学生获得数学上的全面、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宗旨。

教师要努力掌握教材的编写意图、编排体系、知识结构和重点章节,明确教材的重难点,把握教材的关键,理清教材各章节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理顺各部分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先后顺序,选准本课的起点和基点,使分层教学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三是备学生。学生怎么学的方便,教师就应该怎么教。教师的角色不仅体现在“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等方面,而且体现为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领者、潜能的唤醒者;教育内容的研究者;教育艺术的探索者;学生知识构建的促进者;学校制度建设的参与者;校本课程的开发者。

为了备好课,平时我们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研究学生:

一查资料档案。主要是为了了解学生以往的思想品德表现、学业成绩、身体健康状况等。二谈,即座谈了解。主要是为了了解学生以往和现在在同学中的交友情况及非智力因素方面的情况。三聊,即个别谈话。主要是为了了解学生的性格,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对社会、学校、班级、教师和同学的看法,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等等。四访,即家访、社会调查。五察,即察言观色。主要是为了了解当时学生的心理活动,收集教师自己的教育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了解学生当时的情感状态等。

在以往备课时,我们往往只备教材的内容,而忽略了对学情的分析,经常以教师的水平看学生,结果有时把学生看高了,课堂上学生“跳了又跳,还是摘不到果子”。有时把学生看低了,忽视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上学生“根本用不着跳,便摘到了果子”,这样是极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的。

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在学习中得到体现,是备课必须关注的话题。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保持一颗与学生共同学习的心态。

备课时我们做教师的要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充分调动每一个主体的能动性。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智力潜能和非智力潜能,并据此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

备课就是要在学生的已知和未知之间搭建一个最近发展区。备学生主要围绕备学生的学科认知特点和规律,备学生的知识基础,备学生的经验基础和生活关注点,备学生的能力和兴趣等内容。如在备学生的知识基础时,若教师刚接班时,应对全班学生以前的学习情况进行一次调查,对每名学生以前和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有个综合研究。教师应把以上工作作详尽的分析,分类登记,并注明哪部分知识学生掌握得较差,哪部分知识学生掌握得较好。开学后,对已学知识检查后,都要系统地作试卷分析,找出学生存在的问题,载入备课本,研究自己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普遍的问题要在备课中体现出来并作重点指导,个别的问题应当加强个别辅导。在平时具体备一节课时,教师首先要了解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学生已学过的知识的情况。分析出哪些是学生已掌握的,哪些是学生初步掌握了的,哪些是学生通过自学可以掌握的,哪些是教师非讲不可的。这样做有利于教师在授课中做到该讲则讲,不该讲则不讲,力求做到事半功倍的功效。学情分析就是要把学生的经验、思想和生活作为关注点,每名学生在来到学校学习的同时,也带了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和不同观点、看法。这种已有的经历、经验和对待社会的观点,对于即将进行的课堂学习具有深刻的影响。我们在备学生时要考虑到他们的六种能力,即合作交往能力、创新能力、选择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抗挫折能力、终身学习能力。教师首先要将这六种能力结合所教年级制定出应达到的目标,合理地进行备课;注重学生的情感因素,情感因素是伴随着知识的掌握、经验的逐渐丰富、观念的形成以及内部智力的成熟而发展起来的,它对外部智力的形成和创造能力的发展起着决定的作用。

在备学生时,要打破传统教学的“一刀切”教学观的束缚,采取分层教学,分类施教。只有这样,备课的对象才能面向更多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使能力较强的学生发展了思维,能力中等的学生产生了兴趣,能力较差的学生掌握了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相应提高。

在备学生时,我们一要备学生可能想到的内容。由于学生的思维与教师的课程导入和课程的重点内容有关,由此就可以预先考虑到课堂上学生应该能够产生的想法,提前作好思想准备。有很多的想法在课堂上虽然学生未表露出来,但教师应该能洞察学生的心理活动,及时地探测和巧妙地点出其想法,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心理上的需求。也有很多的想法学生可能在课堂上提出来,教师就要运筹帷幄,通过正确引导和讨论,使学生的问题得到解决。二要备学生难懂的内容;备课时特别要注意的一点就是时刻把握学生的智力水平和接受水平。教材上的知识内容有些在教师看来似乎很容易,三言两语就可说清楚,但站在学生的智力水平上来接受这一知识,可能就把学生难住了。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注重换位思考,想到学生的智力水平和接受知识的能力,帮助他们实现知识的由易到难的转化。三要备学生疑虑的内容。我们深知学生的疑虑会直接影响新知识的接受和课后习题的完成。在课堂上,我们常常会看到学生表情呆板,脸色凝重,学生的思维不能与教师同步。此时,学生思维中出现的疑虑如果不及时排除,必然会造成学生心理上的不和谐,成为学生继续思维和学习的障碍,使思维中断。高明的教师会预先意识到这一点,备课时善于转换到学生的角度来思考这些疑虑,采取积极、乐观、向上的措施来加以引导,努力在课堂上消除这种尴尬的疑虑。这就更需要我们在备课时细心一些,耐心一些。四要备学生易错的内容。五要备在指导学生实验、批阅作业、批阅试卷和下班辅导时,我们经常发现学生有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为了不让学生再出现错误,在备课时,教师可以特意准备一些学生易错的实验和习题,故意在上课时错给学生看,错给学生思考,使学生引以为戒,达到防微杜渐的目的。六要备学生激动的内容。课堂是师生共同表演的舞台,引导学生参与到这种表演中来,是现在教学所必需的。这样,教师就必须预先想到学生的爱好、兴趣和渴望成功的心理,想到学生的激动心情。因此,在备课时,可能让学生参与的活动、可能激起学生激动和新奇心态的活动,我们都要为学生尽力准备,尽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观察讨论中的好奇心得到满足,使学生的求知欲望更加强烈;七要备学生易忘的内容。在备课中,有经验的教师往往会提前预料到学生用到这部分知识时可能会遗忘什么,从而有意地提前让学生温故知新。不仅如此,有经验的教师在备课时,常常预先把这部分内容提炼,升华,甚至编制成口诀让学生轻松地记忆、储存,为学生的应用扫清障碍。总之,备课时,要根据所学知识的内容,找出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看一看哪些知识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还没有完全掌握,确定需要跟学生补哪些知识漏洞,课的导入安排什么复习内容,新授课应选择什么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等,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备学生的知识水平。只有这样,我们在备课、上课时才能有的放矢。

备课时,我们还要以学生的错误为研究对象:“多犯”,即教学进行到某些节点上,必然会出现群体性、高发性的错误,其症状相似,时段也相同。“再犯”,即某些错误在某些学生身上不仅易发,而且好发,即使被纠正过,但也必然会在后续学习过程中再次发生。“多犯”说明了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着障碍,这从表面看多是由于知识结构与内容较为复杂或困难引起的,其实质还是在于学生在思维节点与思维程序上存在着客观。“再犯”则主要说明了教师在教学的处理与把握上存在着问题,教师往往注重形式上的内容而忽视了思想方法、思维过程的构建,学生的学习未能深入到思维层面,其知识的掌握是不稳固的。同时,某一名学生身上的“再犯”现象也说明了教师的教学在注意到普适性的同时,未能照应到个别学生的差异性。因而,研究学生的错误可以更好地认识学生,寻找教学中的漏洞和盲点。可以这样说,学生的错误是备课、精心预设的宝贵资源。

总之,在备课活动中,了解学情,研究学生,对于切实提高备课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备例题、习题研究,设计好检测手段与巩固强化内容。不仅要设计教学效果检测的基本方法与内容,而且要精心选择和设计例题、随堂练习题,确保教学的效果与覆盖面。例题、习题的题目要紧扣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学生实际,要兼顾深度、广度,体现层次性,体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特别是重点知识重点练,难点知识反复练。其中,练习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将技能转化为熟练活动的过程,是反馈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重要手段。平时要设计三个层次练习,即基本练习、变式练习、引申练习。通过分层练习,各类学生学有收获,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显然,布置作业是检查教学质量及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一种手段。作业的布置不应整齐划一,在掌握各层次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效果后,可分层设计。作业可分为A、B、C。A组为基础,B组为中等,C组为最佳。通过分层作业设计,全体学生可不同程度地落实新知,充满对学习的自信和兴趣。

五要研究教学的教育素材。要找出教学内容的教育渗透点,特别是要关注每名学生的积极参与,以及终身可持续发展能力与意识的培养。

六要研究教法和学法指导。教师要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长,学生现有的基础,选择恰当的教法,并指导学法。

七备制定教案。教案应有明确具体的三维目标要求、教学内容分析(即重点、难点、关键)、教学过程(包括目标要求、重点、难点处理方法、教学手段、体现教育因素、教学小结等),保证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练习作业、板书设计等。

八备授课后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尤其是针对课堂教学或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具体剖析,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也就是说,一要反思课堂中问题情境设计的趣味性、典型性与层次性;二要反思解题方法、解题结果、问题延伸与突发问题的处理,三要反思教学方法和师生情感交流方式是否合理、得当。

第9篇

【摘 要】高职院校无论在学校还是学生方面都不同于一般本科院校,对教师教学的要求也不一样。高职院校的成功教学离不开四大要素,即“真、实、活、效”。其中“真”就是真实,是成功教学的前提;“实”包括务实和充实,是成功教学的核心;“活”包括活泼和活力,是成功教学的灵魂;“效”包括效率和效果,是成功教学的具体体现。只有四个方面都做好了,才能称得上成功教学。

关键词 高职院校;教学;“真、实、活、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36-0133-03

基金项目:本文系武汉商贸职业学院校级课题“新一轮高考改革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创新模式研究”(课题编号:JB201417)的阶段性成果。

随着我国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迎来了一个发展的黄金时期,与此同时,对高职院校和高职教师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教育的基础在教师,教师的关键在课堂,对高职院校来说尤其如此。因此,如何在教学上取得成功事关高职院校和高职学生的前途与命运。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心得体会,认为成功的教学离不开四大要素,即“真、实、活、效”。

一、“真”—— 成功教学的前提

这里的“真”就是“真实”,包括真实的学校、学生和教师。

1.高职院校的“真实”。作为高职教师,要理性地认清高职院校的特点,对高职院校有一个明确的定位。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了《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标准分类”将教育分为七个等级,将大学教育(5级)分为学术性为主的教育(5A)和技术性为主的教育(5B)。如果说一般大学是属于学术性为主的教育的话,高职教育就属于技术性为主的教育。这种国际标准分类不仅使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国内具有了制度上的合法性,而且有国际合法性。既然高等职业教育的权威性地位毋容置疑。作为一种以技术性为主的教育,其特点也是显而易见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育首先是高等教育;其次,高职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再者,高职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阶段。

2.高职学生的“真实”。和一般本科院校比较,高职院校的学生既有共性也有特殊性。在共性方面,他们基本上是独生子女。由于成长在一个特殊环境之中,他们既是“皇帝”,也是“奴隶”,即在优先享受物质生活方面,他们似乎像一个“皇帝”;而在精神、创造力发展等方面,他们又像一个“奴隶”。由于父母长辈的过分溺爱,致使一些独生子女形成了好逸恶劳、刁蛮任性,甚至称王称霸、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等的不良品性。高职家庭的学生还有其特殊性。他们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家庭经济条件非常好,家长忙于经商赚钱,无视孩子的教育和管理,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最终和一般本科院校无缘;另一类是家庭条件非常困难,父母外出打工忙于生计而无暇照顾孩子,更谈不上对孩子学习上的教育和关心。最终导致他们文化基础知识薄弱,学习兴趣匮乏,学习能力较差,学习困难。而且,高职学生普遍还存在一定程度的自卑心理。

3.高职教师的“真实”。高职院校和学生的特殊性,决定了任职其中的教师也必然有其特殊性。需要教师以更乐观的心态对待人生、对待学校、对待学生。教师乐观的言行举止,如真诚地微笑、真挚的语言、积极肯定的手势以及行动等,对学生的影响往往胜过一千句苦口婆心的谆谆教导。因此,高职院校教师更需要对学生投入更多、更真挚的情感,需要教师时刻对学生怀有一种自然而真切的期待之情,然后将这种情感以课堂为媒介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学生的内心之中去,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引导他们培养相对较好的学习习惯,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等。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的自卑心理,要求教师能更平等地对待他们,尊重他们每一个独立的存在个体,平等地和他们对话。

二、“实”—— 成功教学的核心

这里的“实”是针对成功教学的内容而言的,又包括“务实”和“充实”两个方面。

1.务实。所谓务实,就是要教给学生实际的知识、有用的方法。基于高职学生的实际,关键是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合理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深度。具体而言,有广度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指知识所涵盖的范围或知识量,站在信息论的角度而言,是指一堂课所能带给学生的信息量。二要合理确定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围绕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时间和内容。三要合理确定教学顺序。以教材为重要参考依据,针对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调整内容。四要加强知识点关联性的学习,让学生能充分理解各知识点之间的相关性。五要注重将课堂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注重讲知识的来源和用处,而不是“去头去尾要中间”的做法。用知识本身所具有的魅力来吸引学生,使学生对知识既能产生“亲切感”,更能体会“真实感”。

2.充实。核心是教案要充实。这就要求吃透大纲、教材和学生。在备课时,头脑中要有“对话”意识,做到经常性地与“大纲”、“教材”、“课程资源”、“学生”、“教师自己”、“同事”、“社会”、“网络”展开对话,始终关注学生的发展需要。

吃透教学大纲是指根据教学计划的要求,了解并熟悉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以及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教学大纲是实施教育思想、教学计划的基本保证,也是进行诸如多媒体教学、教材建设以及教学质量评估的非常重要的依据,还是指导学生的学习,对制定考核说明及评分标准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指导性文件。教学大纲不仅对平时的作业、实验、实习和社会调查以及平时成绩等方面都做了具体的规定和要求,另外,它对学习也提出了相关意见和建议,学生要了解相关内容,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合理制定个人学习计划。

教材是教师备课的主要依据,成功的教学必须建立在吃透教材基础上。首先,教师需要明确教材编写过程中的指导思想;其次,熟悉教材体系和教材的精神核心;再者,要弄清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主要特点。教师在深入学习和研读教材的过程中全面把握教材的特点有助于在课堂上有的放矢地选择务实而恰当的方法。

吃透学生就是一方面要全面了解本学科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知识潜能,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习惯、学习环境、学习条件等。

三、“活”——成功教学的灵魂

这里的“活”是对教学方式和教学过程的要求。

一是灵活,又体现在教材使用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

首先要灵活使用教材。重点围绕以下三点来进行:突出重点、化解难点、补充薄弱点。随时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心理特点和学习情况对教材内容的顺序做适当地调整,做到既以教材为主,但又不完全拘泥于教材的编排形式。单元之间的调整,主要是指依据学时的安排,课程内容的安排,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能力等为依据,对课本上各单元之间的顺序进行调整。单元内的调整是指教师根据单元内的知识的逻辑顺序,对教学内容作重新调整,从而更好地体现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课内的调整指重新调整和组合某一课内的几个部分的顺序。

在教学方法上,要以启发式、参与式、讨论式贯穿课程始终。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是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启发式教学就是要改变传统教师单项“填鸭式”和“灌输式”的做法。“参与式”教学就是让学生全面参与到教学之中来,也是启发式教学的具体体现之一。“讨论式”教学是启发式教学的一种更彻底的体现。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种主要教学模式,它充分地体现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新课程理念。所谓“讨论式”教学法,是指经过精心的设计和组织,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让全班学生或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并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的多边交流,互相探讨,以寻求获取真知和全面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

二是活泼,体现课堂教学氛围上。就是通过互动教学,营造出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仅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转变成了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和重要的主体之一;教师虽然依然是教学的主体但不再是唯一的主体,由主演变为导演,对学生起到引导作用。在课堂互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所要求达到的教学效果来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组织和规划,而学生则由传统意义上的被动接收者转变为具体活动的亲身实践者、参与者,学生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下,能够独立思考并亲自参与教学全过程,从而体验学习带来的乐趣和相应的成就感,而作为“导演”的教师则需要思考怎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把握好自己的角色,能够更好地为学生提供探索知识、方法的平台,为学生提供更为有利的支持。在此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从传统意义上的学生一味服从于教师的关系转变为师生之间彼此平等、互为主客体的关系。

三是活力,体现在教师和学生的精神面貌和状态上。教学是一种传道授业的技术活动,但它更是一门艺术。教师讲课就好比演员上台演戏,除了“背台词之外”,更需要用智慧将知识以艺术的形式生动地呈现给学生。试想,一个无精打采的演员如何能演好一台戏?同样,一个自身缺乏活力和教学艺术的教师如何使课堂充满活力?教师在课堂上精神状态不佳也会直接影响学生听课的专注力和精神状态,从而影响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一个有活力的课堂就好比一个有活力的个人,总能在言谈举止之中渗透着朝气蓬勃的希望。因此,教师要有充沛的精神,然后用心地将这种精神投入到课堂之中去。常言道,投入才会深入,付出才会杰出,用心才会开心。当然,一个人的精神状态除了来自外在的形象外,在很大的程度上还来自一个人讲话的声音。教师上课的嗓音很重要,具有穿透力的声音可以给教师的课堂增色不少。同时,教师的语言魅力和形象魅力也都是活力课堂非常重要的添加剂。

四、“效”——成功教学的体现

“效”包括“效率”和“效果”两个方面。

一是效率。效率就是在最少的时间内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量。这里关键是要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一是要处理好课程讲解过程中的广度和深度的关系。一堂课的信息量很重要,但不能一味地补充信息量而忽视了内容的深度,影响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二是要处理好重点和难点之间的关系,在讲课的过程中,详略得当地讲解重难点,要讲解重点,化解难点都要把握好一个度。三是要处理好讲多与讲少的关系。正确的做法是,该多讲的就多讲,不需要多讲的就尽量少讲甚至不讲。

二是效果。就是在单位时间内让学生有所获,并且尽可能收获更多。这种收获既应该包括知识上的,还应包括能力甚至情感上的。成功的教学首先必须让学生在知识上有收获,能够熟练掌握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基本理论和学科知识。其次应该让学生在某方面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比如英语教学不仅应该让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而且应该对英语语言国家的文化有所认知。同时好的教学还应该让学生在情感上受到熏陶,有助于形成学生健全的人格。好的教学,既不能仅仅对少数学生有效果,也不应该只是表现为一时的效果,而应该让学生终生受益。

参考文献:

[1]周建松.关于高职教育办学定位和办学模式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5,(20).

[2]郭晓晶.浅谈如何上好一堂课[J].教育艺术,2010,(6).

[3]陈运至.上好一堂课的理性思考[J].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