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课堂教学的基本流程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04 09:28:4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课堂教学的基本流程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课堂教学的基本流程

第1篇

【关键词】主流化;教学流程;专业研训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而教师是课堂教学改革的主力军。为了解决新课程对课堂教学的新要求,课堂教学形式必须发生本质的变化。旧的教学模式在教师头脑中根深蒂固,如果没有新的方式来冲击,将很难改变现状。为此,我们对学校教师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探讨,根据学校品牌教师成功的课堂教学流程的研究与论证,我们构建了“激趣、导学、操练、反馈”的学校主流课堂教学流程。活动的实质是调动广大教师的教研积极性,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的主动性,充分认识课程改革的重要性,积极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流程,这样才能全面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大幅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主流化课堂教学流程的构建,提升了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再认识

课堂教学流程改革一直以来被认为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主阵地。中国传统的课堂教学流程深受影响的是赫尔巴特的教学形式四阶段及赫尔巴特范式的“苏联版”――凯诺夫的教学五段论,用演绎的方式来构建教育学说,使各概念间有严密的逻辑推理关系。这种单一的教学流程虽然日益受到教学改革的冲击,但是,影响课堂教学实践的关键因素仍然是教师头脑中固有的“教学理论”,正是在这种以“教师行为”为主导、“讲授――接受”为主要教学方式的教学流程中,教师不可动摇的“正式权威地位”使教师成为课堂的主宰,全力将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期待纳入到自己的模式中。但同时教师的课堂主导地位又深受教材内容的制约,学习的本体不是来自教师,而是来自教材。由此,就产生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三大矛盾:其一,教师如何为学生确立学习的起点?其二,教师如何判定教学是适合学生所需的?其三,在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教材内容能否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当教师将每一次课堂教学活动置于学生的整个成长过程中时,有多少实际课堂教学时间是有效的课堂教学时间?

近年来传统课堂教学理论和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弊端引起了诸多专家、学者的深思,也不断推动着课堂教学流程的改革。教育的本质应当是回归生命本体的教育,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信息化社会中,以大众传媒和因特网为主干的社会因素的教育功能的发挥打破了教师在知识传授中的垄断地位,并对作为社会主流文化传承载体的学校教学形式和内容形成冲击,因此,课堂教学过程的要素也发生变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处理好课程作为社会文化载体与学生的生活世界沟通的关系,教师倡导的应是一种能促进学生发展的高品质的自主学习,学生能保持强烈的学习需求和学习兴趣,能够给学生带来智慧的挑战,使学生有足够的自主学习的空间,能让学生从中获得较高的自我效能感。教学流程既是对教学理论的运用,又是对教学实践的概括,其研究对于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推动都是不言而喻的,在充分研究分析我校品牌教师的课堂成功的教学流程基础上,在科学的研究方法指导下建立“激趣、导学、操练、反馈”主流课堂教学流程,促使学校教育研究从经验型走向科学型。

二、主流化课堂教学流程的构建,磨砺了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

(1)重建教育教学理念。教育理念的完善是促进教育改革的根本因素,其他因素(如教育手段、教学组织手段等)只不过能引起教育的部分改变而已,最好的办法是“开始以一种新的方式来思考……一旦新的思维方式得以确立,旧的问题就会消失”。必须认定,基础教育阶段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基础教育阶段的知识可以以适当的方式教给任何人。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内化知识的过程,所以,教育应该把儿童(学生)的世界还给儿童(学生)。构建新的教学流程,教师的科学意识、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必须发生根本转变。

(2)形成多元的思维方式。新课堂标准要求学生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构建以学生主体的多样化学习方式,与传统的教学大纲相比较,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这一转变不但意味着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也意味着教师将教学内容局限于教材或课堂内的传统思维方式的转变。马克思曾说过:“能给人以尊严的只有这样的职业――在从事这种职业时,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学科知识技能和宽泛的科学人文知识作为职业的基础,还需要掌握基本的逻辑方法和科学研究方法,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教学流程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形成的,要受到教学观念、教学目标、教学条件等的制约与影响。

因此,应以一种动态的眼光来看待教学流程,即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普遍有效的教学流程,教学流程一旦凝固起来,就成为僵化的条条框框,就会陷于程式化了。课堂应该是流动着教师的教学智慧的场所。研究表明,有效教学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及时总结、反省、修正与控制课堂教学进程的方式和技能,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的反馈敏感性强,对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改进和纠正,保持对教学过程的敏感性和批判性。因此,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善于捕捉课堂中的有利于教学的信息,调适学生的心理状态,因地制宜、因人施教,方显课堂教学的勃勃生机和师生的生命活力。

三、主流化课堂教学流程的构建,明细了教师的操作流程

(1)流程的内容及程序。课堂教学流程将整个课堂教学分为四个基本教学环节,即:激趣――导学――操练――反馈。教师在课堂教学前给学生以直接的感官刺激,有利于引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使学生对学生内容产生积极的倾向性,并激起热烈、持久的情绪。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倦。”随即的导学教学,是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掌握知识的教学方法。注重思维过程和思维方式的导学,根据学生学习知识、技能所需要的高效思维方法,按思维流程设计相应的导学式问题,根据所设计的问题导学学生思考,并逐步过渡到让学生自己向自己提出问题,自我导学。而操练是一种互动的课堂生成和课堂展开自主探究的过程,学生思考的方向指向问题,使思考的策略达到自动化的水平,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走向实践,培养学生的意识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学习中通过小组讨论、游戏、辩论、合作解决问题,活跃思维,拓宽思路,激发创新的热情。最后的反馈环节,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输出的信息,经过施教对象处理后产生的教学效果再输送回来,并对教学信息的再输出发生影响的过程。课堂教学反馈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信息交流的过程,是优化教学过程,实现教与学和谐统一的必不可少的环节,是落实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种途径。维纳曾说:“一个有效的行为必须通过某种反馈过程来取得信息,从而了解目的是否已经达到。”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通过教学反馈可以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方法获得的情况,也可以检验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从而根据反馈信息随时调整教学进程,促进学生的发展。反馈这个环节是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这一教学理念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着重检验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最高要求就是进行分层反馈,保证尚未达标的学生有机会矫正补救,并采取针对性措施给学生第二次达标的机会分层训练。教师设计有一定的梯度、深度和广度,能较好地反映本堂课重点、难点和疑点,特别是具有一定思维空间和开放程度,且能尽可能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体现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及教学要求上的差异。

(2)流程的实验与推广。我们将用近三年的时间来完成构建,一年培植,一年推广,一年完善与超越。在我们构建了流程的基本程序后,我们首先进行品牌流程的提炼,学校品牌教师的课堂教学流程多数具有这一特点,实验人员参与听课、评课,并听取学生的意见,对流程作进一步的修正,然后选择了全校教师,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部分运用这种流程组织自己的课堂教学研究,学校就教学流程实验专项组织学生座谈会,问卷调查,就新流程下课堂教学效果展开讨论,提出意见和建议。师生总体评价是,“激趣、导学、操练、反馈”课堂教学流程遵循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一种指导和促进作用,学生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自主地去获取知识和探究知识,充分地发挥着学生的主体作用。特别是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目标不同,要求不同,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及要求自主地学习,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形成与学习能力的提高有较大的帮助,较好地达到了预期目的。根据调研结果,我们将“激趣、导学、操练、反馈”教学流程在全校进行了推广。

四、在实践与反思中,升华了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认识

近几年来,我们坚持不断实践,不断反思,不断提升,学校以科研月考核的形式,从制度的角度推进主流化教学流程的推广和研讨。从理论上架构,在实践中研磨,从理论中提升,在实践中突破,在新一轮的深入实践中,不断形成新的体悟和理解。我们的主流教学流程只有在和谐轻松的氛围下,追求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实现高效的目标。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在轻松的氛围中思维处于最佳的状态。学生也只有在轻松和谐愉悦课堂氛围中,才能有最理想的学习状态,教师应善于运用一些策略,创建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亲切的笑容、适度的幽默、鼓励性语言、师生平等互动以及小游戏等都有助于营造良好氛围。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引路人的姿态出现,态度和蔼可亲,作风民主正派,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提出不同的问题,这样学生才能做到“不惟书”、“不惟师”,勇于提问,敢于质疑。如果我们能够营造出“民主、平等、尊重、理解、关注、赏识”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和和谐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课堂氛围,就可以使学生身心愉快、思想活跃,结出课堂教学高效率的硕果。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目标呢?教学方法选择的主要依据是教学内容,学生认知的实际,教师的个性心理特征,只有选择最适合某课的教学内容、最适合学生的认知实际、最符合教师个性心理特征的教学方法,才能最高效率的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包括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提升素质,使学生在接受学习的前提下,把知识内化为自我修养和自己的实际行动。

在主流化地教学流程推广地过程中,如何才能实现有效,进一步达到高效呢?我认为关注“主流教学流程”实施的外延,也就是遵循课堂教学常规,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前提和保障。

总之,课堂既是教师教的主阵地,更是学生学的主渠道,我们只有理性地认识的课堂教学,客观地面对课堂教学,不断地改进课堂教学,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除了大力提倡主流化教学流程“激趣、导学、操练、反馈以外,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去思考与实践,遇到的困难也会不少,碰到的问题也会更多,教师只有把追求课堂教学艺术的完美与课堂教学的高效作为自己一生孜孜不倦的追求,才能为新时代培育出高素质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 生物课堂教学 有效性设计 公开课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生物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思考并在实践中必须解决的问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应该追求的永恒主题。要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教师首先要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而集体磨课是进行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途径。

下面我就以一堂公开课《胚胎工程的应用及前景——胚胎移植》的磨课过程为例,谈谈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设计的认识。

一、导入的设计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一个精彩有效的导入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教师只有针对每节课的内容,学生的基础和风格,设计出适宜的课堂导入,在极短的时间内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活动状态,才能为整堂课的和谐生动定下基调,从而实现有效教学。我最初在导入环节设置了如下情境:国产蒙古黄牛价格低廉,但经济价值不高,澳大利亚纯种海福特牛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但价格高昂,不可能大量引进。而牛的生育率又很低,如何使引进的良种牛快速大量地繁殖呢?学生讨论引出主题胚胎移植。同事都觉得这个导入比较普通,没什么新意。经反复商量讨论后初步定了两个新的导入方案。方案一:展示一张黄牛哺乳奶牛的图片,要求学生思考:黄牛怎么会生出了奶牛?方案二:新闻回顾“湛江产天价牛肉千元一斤有钱还难买”,配以著名的日本神户牛肉图片,同时给出情境:某养牛场引进了一雌一雄两头价格高昂的神户肉牛,欲大量养殖经济价值高的神户牛,请你给农场主提个建议如何在最短时间内大量繁殖优质神户牛呢?我们最终选用的是方案二,原因是方案一虽然更直观,但以社会新闻导入,并以解决生产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为教学的切入点,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流程的设计

教学流程的设计是有效性设计的关键。最初的教学流程为:情境导入胚胎移植的概念介绍胚胎移植的现状和意义视频展示胚胎移植的基本程序学生看书完成流程图教师补充讲述各个步骤注意点讲解胚胎移植的生理学基础课堂反馈。我们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分析、整合,对教学流程做了适当调整,同时把重难点知识胚胎移植的基本程序和生理学基础交叉在一起讲解。最终流程为:情境导入视频展示胚胎移植的基本程序学生讨论完成流程图教师补充完善胚胎移植的基本程序,同时把生理学基础渗入其中讲解介绍胚胎移植的现状和意义学生自主生成胚胎移植的概念课堂反馈。将生理学基础包含在一些主要步骤的注意点中,这样处理更自然,也避免了重复,节约了课堂时间,还实现了知识之间的整合,帮助学生明确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对新授知识的理解与消化。而胚胎移植的意义在学生了解基本程序后更能体会,所以放在基本程序后介绍。这些内容教授完后,胚胎移植的概念就可以由学生自主生成了,这比一开始生硬地给出概念要好得多。

三、课堂提问的设计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核心之一是提出有效的问题,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有效的提问,能引导学生探索问题,获得知识和智慧,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优化教师的课堂提问有利于教师更科学有效地运用课堂提问,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根据教授知识点、巩固小结和过渡的需要,我们设计了一系列相关问题。如问题1:供、受体的主要职能是什么?为此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供、受体?问题2:对供、受体进行哪些处理?主要目的是什么?问3:可用哪些方法使卵母细胞受精?……利用上述这类问题可引导学生观察流程图,并结合相应的问题进行思考,提醒学生既要关注宏观步骤,又要关注对一些重要步骤的解读和理解。而如问题:什么叫冲卵?为什么要在配种或输精后第七天进行冲卵?这说明了什么?这一问题的设置不仅强调了步骤四中的注意点,还可以引出一个生理学基础(哺乳动物早期胚胎形成后一定时间内处于游离状态,为胚胎收集提供了可能)。又如在步骤八的讲解中提问:胚胎移植后,供、受体之间会不会发生免疫排斥反应?这样又自然地引出另一个生理学基础。当步骤全部讲完后可用问题:你能归纳出胚胎移植成功的重要条件有哪些吗?作为小结回顾相关步骤和注意点。其中有些注意点又能够引出胚胎移植的生理学基础,在步骤讲完,生理学基础有哪些也就自然总结出来了。而将问题“请你给胚胎移植下一个定义,并说明其实质是什么?”放在课堂结束前提问,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已有概念拓展和建构胚胎移植的概念。这样可以避免学生死记硬背相关的知识要点,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四、课堂习题的设计

第3篇

所谓“351”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围绕讲评课、复习课和新授课三种课型,以课堂教学中实际操作“三步五环一评价”为主体、以“三原则五要求一目标”为支撑、以小组合作教学中的“三功能五方式一实现”为载体的教学模式。

1.主体部分:课堂教学中实际操作的“三步五环一评价”

三步,指备课的三个步骤,即内容准备―目标设定―过程设计;五环,体现的是上课的五个环节;一评价,指以小组合作学习为载体的评价体系(见图1)。

(1)三步:

内容准备:根据新授课、讲评课、复习课的不同定位准备相应的学习内容,如教材内容、习题讲评内容、专题复习内容等。任何学习的内容都不可能面面俱到,要有所选择和突出,一个重要的参考就是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需求,此环节主要解决“学什么”的问题。

目标设定:任何教学模式都是为了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而形成和发展的。课程目标确定教学的方向,教师在备课中确定的专题或课时目标必须结合学情和学习内容定位具体的学习方向,即目标设定环节主要解决“学到什么程度”的问题。

过程设计:根据不同课型设计不同的教学流程,五个环节的设计既来源于教学实践又应用于教学实践。它们的共同点在于每个环节都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并且在整个过程中注重发挥多元评价功能。在规范的教学流程的示范引导下,教师能很快地教有所据,使教学质量得以保障,主要解决“怎样学”的问题。

(2)五环:指三种课型分别对应五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即教与学的基本课堂教学流程,同时也是一个完整教学模式的基本操作步骤。三种课型五环节的设计体现的理念是“先学后教”,五环节的设计为教学过程提供了一个较为完备、便于操作的实施程序(见表1)。

(3)一评价:指以小组合作为载体的评价体系。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增强课堂有效性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以小组合作为载体的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将为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有序开展提供可操作性的依据。

2.支撑部分:三原则五要求一目标

(1)三原则:教学原则是有效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既指导教师的教,也指导学生的学,应贯穿教学各方面和教学过程始终。为此,构建三种课型基本原则,为教师更好地把握课型结构特点提供依据。

(2)五要求:每种课型在教师授课方面提出了五个方面的基本要求,帮助教师调整教与学的关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3)一目标:每种课型教师要解决哪些问题?解决学生哪些思维上的盲点?在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培养上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每种课型目标设定使教师在每种课型流程的设计中方向更加清晰,重点更加突出(见表2)。

3.载体部分:小组合作教学中的“三功能五方式一实现”

(1)三功能: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承载三种功能,即探究解决问题功能、总结拓展功能和检测落实功能。这三种功能在不同的课型中可以灵活应用。

(2)五方式:小组合作中所有的任务目标都是通过组员间沟通交流来实现的。这种交流建构在平等、互助的基础之上,并且在一种开放、有序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与同伴交流(如图2所示)。

(3)一实现: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全面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获得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形成较强的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最终实现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二、“351”课堂教学模式构建

“351”课堂教学模式构建,采取先自下而上、再自上而下的方式,遵循构建、实践、再构建的思路,创造性地雕琢打磨课堂教学的各个细枝末节,并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反复推敲,稳步构建。

1.以点突破,典型带动

讲评课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课型,数理化学科尤为突出。因此,我们选择以讲评课为构建突破点。

2012年10月,学部的两位教师在阶梯教室进行的两节公开课拉开了构建讲评课模式的序幕。课后,我们针对公开课中暴露出来的教师讲解过多、学生主体参与不够、课堂实效性不强等问题展开了研讨。通过组内研讨、组间研讨等形式最后达成共识,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作为解决上述问题的突破口,并确定了上好讲评课三个基本步骤,细化了讲评课各环节的流程。

随后,“351”习题讲评课教学模式的构建完善自数理化学科铺展起来:三门学科的主讲教师深入备课,上课时全组教师随堂听课,课后再反复磨课,逐步完善教学模式。通过反复实践验证,对五个环节的流程和时间分配又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形成了讲评课指导意见稿。伴随着“351”讲评课教学模式在理科组的全面推开,其他学科各备课组也开始研究本学科特点,加入了教学实验的改革热潮。

2.拓展课型,全面推进

在“351”讲评课模式进行了一段时间后,12月中旬开始“351”复习课模式构建的准备工作。如果说讲评课的构建经历的是从实践摸索到形成完整结构的过程,复习课的构建则是先针对各自学科特点构建基本的框架体系,再应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验证完善。

例如,历史、政治等学科复习课导学案经历了3~4次的改动,基本成型后再应用到期末的复习备考中,效果显著。尤其复习课的体系构建环节,让学生对即将复习的内容有了全方位的认知和把握,带给学生全新的思维方式冲击。

在全体教师参与的同时,还成立以年轻教师为主的“351”核心团队,建立了QQ群,经常开展研讨活动,以此促进教学模式的构建,同时引领年轻教师提升专业水平。

3.且思且行,臻于至善

在“351”课堂教学模式的具体构建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且行且思、且行且悟、且悟且进。 2013年1月,9个备课组开展了构建“351”教学模式论坛活动。数学组《问题是主线,思维为核心的合作学习课堂――关于讲评课模式的感悟和认识》、化学组《习题讲评课的探讨与困惑》、政治组《学案教学的探索与思考》、地理组《目标导学》等,都从不同侧面对“351”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总结,也都谈到了在探索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困惑及思考。

创新源于思索。教学模式的突出特点就是教与学的基本课堂教学架构,主要包括教与学的时间分配、师生与生生互动的方式等。结构决定性质,教与学的结构不同,决定了教学模式的功能不同。经过反复思考与讨论,我们决定在“351”课堂教学模式主体框架基础上构建支架结构和教学活动实施的载体,即“351”课堂教学模式每种课型遵循的“三原则五要求一目标”以及小组合作教学中体现的“三功能五方式一实现”。支架结构和载体部分的构建在规范教师课堂流程的同时,更加凸显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解决学生怎样学的问题,即解决问题的方式。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此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成为“351”课堂教学模式的灵魂。

2013年3月,学部召开了“351”课堂教学模式研讨会。会上,我们主要针对实施了近一个学期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交流。通过课堂观察及期末大规模的问卷调查,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如学生缺少积极参与的意识,小组成员没有明确的问题意识和责任分工,小组合作学习缺乏必要的评价机制等。解决上述问题的突破口,就是要完善量化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方式。在“351”课堂教学模式主体框架中,以小组合作为载体的评价体系的构建贯穿模式研究的整个过程。在《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指导方案(第三版)》中,制订了详细的评价项目和积分细则,并通过采用过程性奖励和结果性奖励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在具体推行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指导意见》和《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指导方案》几易其稿,得以不断充实和完善。与此同时,我们还开发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听评课观察量表(学生维度和教师维度),以及小组合作学习的量规评价表,这些表格的开发对进一步深化小组合作学习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2013年6月,学校聘请全国教改资深专家、全国模范教师龚雄飞院长到校对学部开展的“351”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诊断活动,此次活动有效推进“351”课堂教学模式向纵深方向发展,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改革的新跨越。

三、“351”课堂教学模式实效

1.教师主动探究,教学思想、行为发生转化

一线教师既有改革的愿望,又有传统教学的惯性,一些教师不愿放弃已经驾轻就熟的东西去探索尝试新事物。但是,“351”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理论联系实践,凝结着教师的全员智慧,并且紧密结合当前课堂教学实际情况,源于实践而又几经实践检验,既有“三原则五要求一目标”提供强大支撑,又有“三功能五方式一实现”提供落实载体,具有很强的规范性、操作性和实用性,是教育教学质量得以稳步提升的可靠保障,获得了大家的一致认同,给教师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带来巨大变化。正如一位教师在问卷调查中反馈的那样:“‘351’教学模式为我们提供了最基本的课程结构、上课流程,尤其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实施开展以及在不同课型中合理运用,在调动学生学习愿望的同时也使自己的课堂呈现出缤纷色彩。”

第4篇

关键词 游戏编程;信息技术;VB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9-0082-02

1 前言

编程部分知识的教学是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重难点,也是使学生最为头疼的信息技术学习内容,加之教师枯燥、乏味的教学方式无法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编程知识的兴趣,所以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不是非常理想。

2 合理选择编程软件,丰富学生体验

在当前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编程方面内容的学习,初中教师大都引导学生学习VB(Visual Basic)编程语言,并且持续需要学习两年的时间。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电脑在学生日常生活中处处可见。目前,他们在信息技术教学前大都已经基本上掌握了计算机以及常见软件的基本操作,却基本上没有编程方面的知识,需要重新开始学习。虽然初中生在学习VB编程知识的时候,经过一段时期的训练后会逐步掌握VB界面的参数设置、代码编写和调试等方面的知识,但是从整体上来看,初中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差,and、not、if和or等关系词的运用不是非常理解,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一个学期下来,学生也大都只能掌握VB软件的基本操作,尚不能进行编程。如果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将Scratch编程软件介绍给学生,引导学生在掌握该编程软件的基本方法后去按照自己的兴趣来编写游戏程序,激发学习编程知识的兴趣。

Scratch这款编程软件不同于JAVA、VB和VC等编程软件,需要用代码来完成某些程序,它可以类似于积木形状模块的构成形式来实现对程序的参数进行控制。该编程软件的入门比较简单,学生不需要具备编程基础,非常适合初次接触编程的初中生;该软件的内容非常丰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来进行简单游戏的设计,从而使学生在参与简单游戏程序设计的过程中培养和提升逻辑分析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如在借助VB程序编写“乒乓弹球”小游戏的时候,学生必须要非常熟悉VB的编程界面以及代码的编写,还要熟悉声音、图形和动画等不同种类内容的编写,这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编写能力,同时也需要耗费20多节的培训时间。但是如果换用Scratch编程软件来进行编写,则只需要几节课程的学习即可完成。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学习编程知识不再那么枯燥、乏味,可以使学生在编程游戏程序的时候培养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3 创设游戏编程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开展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采用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编程知识的兴趣。编程知识本身比较枯燥乏味,加之其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比较高,所以更要采用有效的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编程知识的兴趣,提高学习编程知识的能力。另外,良好的教学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和前提,同时也是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条件,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也不例外。在初中信息技术编程教学中,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编程知识的兴趣,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合理引入游戏编程教学方式,但是其前提是教师必须要先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游戏编程情境。教师必须充分结合初中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为学生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来充分激起他们参与游戏编程的积极性,从而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游戏编程活动中来。

如为了可以将游戏编程合理地导入到信息技术课堂实践教学中来,下面以“快乐旅游抽奖”游戏程序案例为例,就其情境的具体创设方式进行探究。为了确保情境创设的质量,教师需要先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常见的抽奖活动,接着为学生创设一个旅游单位所创办的活动,中奖的旅游人员可以免费获得一次往返旅游的机会。由于多数初中学生对于抽奖这一活动比较感兴趣,因此,“快乐旅游抽奖”这个游戏编程情境的创设比较合理。此外,教师还可以先在课堂上举办一场“快乐旅游抽奖”的活动,使学生可以明确抽奖的具体流程,从而为他们编制游戏流程图奠定扎实的基础。在学生基本掌握“快乐旅游抽奖”活动流程图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流程图符号来绘制编程的流程图,最后使学生尝试运用if等语句来编写相应抽奖程序的代码。通过这种游戏情境的创设,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游戏编程活动的积极性和热情,使学生可以在愉悦的环境氛围中学习编程知识,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增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1]。

4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加课堂容量

基于上文所述,“快乐旅游抽奖”活动游戏编程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也包含极强的趣味性、新奇性和挑战性,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编程知识的兴趣,也可以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游戏编程中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即便在游戏编程完成之后,学生参与游戏编程活动的兴趣还是意犹未尽,并且乐于积极去挖掘游戏编程背后所隐藏的编程知识。加之教师的合理引导,学生很容易深刻理解和掌握双路径决策在编程中的具体含义及其应用方法。另外,“快乐旅游抽奖”等游戏编程教学形式不仅可以使学生有一次快乐的体验,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编程知识的兴趣,教师也充分发挥了自身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真实体现,课堂教学的内容也更加丰富,课堂容量不断增加。

为了进一步发挥游戏编程在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方面的积极作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积极进行自主学习,借助小组合作、微课以及其他视频等多种活动方式来让学生更好地感知和探究游戏,也可以使学生在参与探究性活动时提升创新和探究能力。总之,通过游戏编程的合理应用,在教师恰当引导下,学生的程序编码能力可以一步步得到提高。

如在平时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选取一些与编程知识相关的生活情境来为学生多创设一些游戏编程情境,并鼓励学生积极投入游戏程序代码编写中来,而教师则要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比如图书馆通行证、男女身体体重计算标准以及超市购物打折等程序代码的编写。在学生了解“快乐旅游抽奖”这一游戏程序代码编程之后,大部分学生均可以本着“分析问题―界面设计―代码编写”的过程来编写出相应游戏的程序代码,从而使学生通过不同游戏类的程序编程来提升编程能力,切实提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5 结语

总之,在新课标的推行下,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教育对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所提出的新要求,尤其是编程这一课程教学难点。游戏编程在课堂教学中的合理引入,可以在确保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上,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本文重点就游戏编程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应用进行探究,以期更好地服务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开展。

第5篇

关键词 文言文 高效课堂 导学案 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7-0095-02

初中文言文教学形成高效课堂,设计好教案是重要的前提。教学论指出:学生是教学的内因,但内因的转化要靠教师课堂教学外因来促成。“导学案”是针对学生学习而开发的一种学习方案,它能让学生知道教师的授课目标、意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整体活动进程的调节者和局部障碍的排除者。“导学案”支撑的学教境况是在新课改浪潮中实践所证明了的一种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笔者认为,初中文言文高效课堂教学导学案的设计策略是:

一、拥有理念,固化模式

“意识是行动的先导”。文言文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的前提是教师要有科学的教学理念作引领和导学的固化模式为支撑。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在《教学合一》一文中指出:“如果让教的法子自然根据学的法子,那时先生就费力少而成功多,学生方面也就能够乐学了。所以怎样学就必须怎样教;学得多教得多,学得少教得少;学得快教得快,学得慢教得慢。”可见,以学促教的导学案课堂情境应成为文言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定势思维。

1.文言文导学案设计持有的教学理念

文言文高效课堂教学导学案的设计要秉承“先学后教,教学合一”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坚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学会,不让每一个学生掉队;倡导学生学习的方式主要是自学、对学、群学,主动学、帮助学、引领学、反思学;教师教的方式主要是以学导教,组织学生学、观察学生学、协调学生学、点拨学生学、帮助学生学、引领学生学。通过建立这样学、教的方式来形成课堂教学境况,保证课堂高效。

2.文言文自主导学要固化的课堂模式

文言文高效课堂教学导学案设计的固化课堂教学模式是:自学质疑、小组学习、展示点拨、拓展训练、小结反思五个课堂板块。

自学质疑是教师落实文言文课堂教学“先学后教,教学合一”的起始环节,是充分体现学生独学情态的课堂环节。学生必须认真按照教师编写的学案,通过五步来完成任务:(1)阅读教材文本,认真感悟批注。(2)查阅相关资源,理解文本知识。(3)阅读相关文字,完成自学练习。(4)整理文本知识,形成掌握重点。(5)梳理知识疑问,提炼解决重点。

小组学习是教师落实文言文课堂教学“先学后教,教学合一”的第二环节,是充分体现学生对学策略的课堂环节。一是需要将学生科学分组,组内异质,组间同质,资源整合;差异积分,促进合作。二是需提前培训,培训组长会分工,管好纪律,交流时归纳总结;培训组员会吸收、会质疑。三是需合理应用,二人一小组、四人一大组。当知识点需要人人张嘴、人人过关、人人落实的时候,采用二人小组合作。当认知出现分歧时,收获需要分享时,检测需要评比时,采用四人合作。四是学生须完成四个过程:(1)两人交互检查自学情况,形成监督同桌独学状况;(2)同桌相互传阅自学疑问和练习难题,交流传递两人各自存在的自学问题;(3)两人彼此释疑问题和解答难题,梳理二人共同性的疑难问题;(4)小组共同释疑解决对学难题,组内收集提交共同性的问题。

展示点拨是文言文高效课堂运用导学案解决知识重点和难点问题的主要环节,是充分体现学生群学智慧的课堂环节,同时也是教师选择时机引导的过程。这个环节要完成四个程序:(1)每个学习小组将交流问题单呈现给教师展示出来;(2)全班每个同学认真阅读问题单,认真思考问题;(3)搜索思考解决问题,争取回答解决,教师可点拨,本人或其他同学补充;(4)教师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知识重难点和问题的正强化。

训练拓展是文言文高效课堂运用导学案形成三维目标的必要环节,更是重点知识形成技能和检验疑难问题是否得到解决的主要过程。第一,教师根据学生独学、对学和群学情况,对预设的练习问题进行调整补充。第二,每个学生要积极投入,认真完成教师提供的训练题。第三,生生互动、师生合作对练习问题进行定向达成解决。第四,教师在适时补充训练,学生整理拓展问题。

小结反思是文言文高效课堂教学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导学案设计必须预设总结、提炼规律:(1)认真领会教师总结,反思自己总结得失或收获,(2)根据所学不足,采取弥补措施。

初中文言文课是新授课或复习课,但每种课由于目标不同而具体导学基本模式的每个板块设计侧重也略有差异。

二、把握流程,操作载体

文言文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操作流程是:顶层设计“导学案”集体研讨制定“导学案”教师个人备个案 “导学案”教师课堂组织实践“导学案”课后反思补充“导学案”。

文言文导学案设计的操作要坚持多层备课。首先,在上级研部门一个年级有一本完整的教案基础上,学校讨论形成共案。接着,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统一形成的教案进行调整、修改,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个案,形成最后使用的学案。这样,每个课时的教学目标、需要抓的教学训练点,重点的体现、难点的突破,教师做到心中有数,在整合基本导学模式的基础上,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基本流程。

第6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有效

高中语文阅读课堂往往与学生们的语文素养培养、提升有关,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应该积极探讨如何将语文阅读课堂的教学模式进行优化,如何将阅读课堂与学生们的性格特点相衔接。在新时期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教师们应该积极研究如何提高高中语文阅读课堂的教学效率,如何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步骤流程式阅读教学

教师要想在高中语文教学阶段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首先要从阅读教学的步骤方案出发进行改革,由此提高学生们的阅读基本素质,那么正确的阅读步骤与流程是怎样的呢,教师们应该如何将这些基本方法有效传授给学生们呢?笔者就自身语文课堂的阅读教学经验以及课堂教学进展来看,教师应该贯彻“由浅入深”的教学思路和角度,让学生们逐渐接触不同形式的阅读方法,使其在基本阅读素养上获得提升。笔者认为,高中阶段的语文阅读流程主要分为这样几种:(1)基本资料的搜集与了解。这是教师们在进行阅读教学的第一个步骤,也是逐渐带领学生们融入相应阅读材料的第一环节,能够为整个阅读课堂铺垫相应的情感基调与氛围,使得学生们的课堂适应性增强。(2)文章的通读教学,这一教学步骤的主要任务就是带领学生们对文章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使其能够逐步扫清生字难词障碍以及对文章的人物、故事情节等等形成感性的认知与了解。这一环节也是培养学生们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重要过程,能够让学生们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有效的阅读思路,逐渐理解作者的真正写作意图。当然,在文章情节的理解过程中对学生们的情感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发展都具有阶段性作用,能够使得学生获得一定、有效的学习成果和收获。(3)阅读教学的第三个步骤则是带领学生们进行文章理解性阅读,这是培养学生们阅读分析能力的最重要环节。教师应当从最重要的阅读内容出发,进行重难点区分,适当进行分层教学,从而让学生们在阅读能力上获得一定的提高。

比如,在高一语文必修一课文《想北平》的教学过程中,我严格贯彻上述三个阅读课堂教学步骤,做到教学内容“由浅入深”,教学方案“由简到繁”,逐步培养学生们的层次性阅读思维。首先,在基本资料与搜集环节中,我让学生们先对作者老舍进行资料查询,了解其人生经历,并且让他们在查询资料的过程中了解老舍的写作风格。其次,在进行文章通读的教学过程中,我先带领学生们对《想北平》这篇课文中的生字以及难词进行了字音字形字义的辨析,让学生们拥有作为高中生应当具备的字词基础。同时,我还让学生们在阅读文章的同时结合语言的情感思路,帮助学生们一步一步了解文章的写作用意,让学生们逐步了解老舍对北平的爱。最后,在进行到解读性教学环节时,我将每一段落中的中心句以及整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句进行筛分挑选,作为赏析载体来培养学生们的文章鉴赏能力。

二、推动阅读课堂教学思路清晰化,角度多元化

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阶段中要想充分提升阅读课堂的教学效果,不仅要从阅读教学步骤和流程的优化出发,还要能够采取一系列教W优化方案,使得阅读课堂的教学思路逐渐清晰,帮助学生解决各自在语文阅读过程中的疑惑,推动整个高中生的语文阅读过程获得清晰的方案与确定性结果。但是,高中语文教师在树立阅读课堂教学思路的同时往往无法采取有效措施,下面笔者就高中语文教材的文章分类与形式特点谈谈推动阅读课堂教学思路清晰化的方法。

首先,教师在进行文章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对文章中的文字语言描述内容进行筛分,将细枝末节的语言描述部分进行合理剪切,从而能够在有限的阅读课堂教学时间中获得最高的教学效率。其次,教师可以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紧抓文章关键词和关键句,使得学生们能够对文章中的关键词句进行初步掌握和理解,对文章阅读教学效率和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最后,教师应当进行文章归纳与分析,带领学生们就文章主旨和作者思想情感进行内容性分析,切实提高学生们的分析把握能力。

三、加强阅读课堂反思

语文阅读课堂的教学理念需要与高中生的心理、思维发展阶段相适应,尤其在教学思路与教学策略的选择上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们的阅读体验,这就要求教师们不断进行课堂反思,反思如何优化阅读教学策略,突破多样性问题的困与限制,总结出一套科学、完整的阅读教学方案。

结语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想充分提高阅读课堂的教学效果就一定要从学生阅读基础的夯实和积累出发,让他们时刻保持阅读前瞻性,继而通过持续性的阅读教学方案进行课堂教学改进,让学生们始终在科学、有效的阅读平台上进行锻炼。因此,教师一定要深入分析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大纲,挖掘、准备阅读课堂教学素材,切实做好教学提升。

【参考文献】

[1] 蔡伟. 文感培养: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成功之途[J]. 课程・教材・教法,2014(02):63-67.

第7篇

“四三三四”具体指坚持“四个原则”,运用“三个工具”,把握“三大板块”,落实“四大环节”。 

“四个原则”指知识技能共生原则——共生课堂必须是知行合一的课堂;生生共生原则——共生课堂必须是学生合作学习的课堂;师生共生原则——共生课堂必须是教师能得到专业成长的课堂;课堂内外共生原则——共生课堂必须是有延伸性的课堂。 

“三个工具”是共生课堂教学过程实施的载体,具体指导学案、小组建设和管理评价。导学案是共生课堂教学的路线图,小组建设是共生课堂的基本实施单位,管理评价是共生课堂的助推器。 

“三大板块”是就教学结构而言,具体指课前师师共生完善导学,课中多维共生促进练学,课后生生共生巩固延学。第一个板块基于导学思维下的师师共生,关注课堂内外的教师学习共生;第二个板块指课堂学习中师生(生生)之间以小组为学习单位进行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第三个板块基于课内与课外共生,是为了巩固课堂所学知识进行的课后拓展延伸。 

“四大环节”是共生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流程,具体指预习存疑、交流质疑、展示释疑、巩固拓展。 

预习存疑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环节。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后,围绕导学案的要求自学文本,理解文本中最基础、最显性和最能消化的知识,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做记号。这一阶段要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教会学生自学的方法,鼓励他们大胆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交流质疑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在提出疑问的基础上,通过合作学习解决疑问。首先,学习对子之间互相汇报自学成果,提交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并讨论解决。如果不能形成统一意见,准备提交给小组讨论。小组内的合作学习,一是集体讨论导学案上预设的问题,二是组员提出生成的问题并讨论。本组解决不了或意见不统一的问题提交给教师。 

展示释疑时,教师整合收集的共性问题,让各小组领取展示任务。小组长依据组员的不同特点进行合理分工。展示时,教师要注重倾听,不到关键时刻不干预。 

巩固拓展既是对当堂知识的检测反馈,又是在学生认知起点上的拓展延伸。它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实现课堂内外共生的重要途径。 

二、实施策略 

2012年,思源学校采取整体联动、强势推进的策略推行共生课堂模式。 

1.更新理念强势推行 

暑期集训时,思源学校召开了课改动员大会,明确提出共生课堂必须全面推行,教师必须全员参与。会上还印发了《红安思源实验学校“共生课堂”实施方案》,明确了共生课堂的实施步骤。 

集训期间,学校组织教师学习共生课堂的基本理论,安排外出学习的教师介绍课改名校的经验,组织教师观看课改示范课。两天的操作体验式培训,让教师了解了共生课堂的核心理念、美好愿景以及基本的操作方法及流程,打消了部分教师不想改、不愿改的念头。 

2.建立模式稳步推进 

开学前两周,围绕小组建设工作,学校对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进行了三次集中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是导学案的编制与使用、课堂流程与操作。学校要求各年级以备课组为单位集体编制导学案,统一课堂操作流程。 

两周下来,师生慢慢适应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的学习方式,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一是个别教师迫于课改压力,表面上支持课改,背地里仍然“满堂灌”;二是大多数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习惯,对新的课堂教学方式无所适从。 

针对教师出现的问题,课改领导小组决定采用示范引领的方式解决:选不同学科、不同学段的骨干教师上共生课堂研讨课,课后组织教师集中研讨,弄清共生课堂教学到底该怎样开展。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学校一方面请做得好的班主任介绍经验;另一方面组织学生到做得好的班级参观学习,亲身感受。这些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教师对共生课堂的教学环节更加明晰了,逐渐能轻松熟练地操作;学生初步养成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学生在课堂上交流展示热烈,但太多太乱,经常不能按时完成任务。教师方面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导学案设计程式化,质量不高,容量失当,不能真正起到导学作用。课题组再次深入课堂调研,发现症结在于教师的导学案设计不科学,掌控课堂的能力不强。于是,课题组认真总结、提炼出导学案设计的基本流程,即集体讨论,分解任务→个人初备,形成个案→集体研讨,形成初案→初案细化,形成定案→实践反思,形成补案。同时,引导学生在交流展示时多倾听,有选择,不重复;要求教师要宏观地驾驭课堂,不能置身事外。 

经过半年的实验,课改的效果初步显现: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幅提高,教学质量有所提升。新的问题接踵而至——面对部分学生新鲜感的消退,不少教师束手无策。 

课题组通过调查,很快找到了原因:评价手段过于单一,缺乏激励性。课题组及时引导教师对前期的做法进行了梳理、总结,发现了许多好“点子”。同时,学校和班级也积极参与到评价工作中来:每班每月评选一个“优胜学习小组”,颁发流动红旗,并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每班每月评选一个“展示之星”,学校在每月第一次升旗仪式时集中表彰。 

除加大对学生的评价力度外,思源学校还加大了对教师的评价力度。学校结合期中测试情况,召开共生课堂推进会,分析、总结工作推进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邀请六位不同学科的课改名校一线教师对课堂进行诊断,解决教师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在此基础上,课题组制定了《红安思源实验学校共生课堂评价标准》等,用于指导课堂教学行为。 

3.完善体系快速提升 

经过两年多的实验,共生课堂教学模式已成为思源学校的教学新常态。又一个问题凸显出来:长期印发导学案成本高,学校经济负担很重。 

课题组经过反复研讨,认为导学案作为一个载体,在课改初期对转变师生观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它的最大价值不是作为实体的纸张,而是其背后的导学思维。所谓导学思维,指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始终以如何学为思路,对教学内容进行分解,用问题串联的方式,配合不同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形式,分层设计,形成最终的导学案。导学思维包含几个基本要素:基于学,分层设计,问题串联,学习方法指导。在多媒体设备已经普及的今天,教师完全可以通过课件,把导学要求传递给学生,达到导学目的,而不必完全依赖于纸质稿。于是,从本学期开始,基于导学思维的教学设计和课件设计替代了纸质导学案。实践证明,这样的方式并未影响导学功能,却大大降低了课堂教学成本。 

第8篇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学物理课堂教学改革也不断地深化。随着改革的推进,学生的物理学习,由偏重于获取知识转向着眼于形成学习力、由重在继承转向重视创新和发展、由强调统一要求转向关注不同需求,中学物理教学质量不断得到提高。为了贯彻新课改的精神,必须在继承以往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深化中学物理课堂教学改革。

一、科学制定教学目标

中学物理课堂教学大致分为新授课、实验课和训练课等几类主要课型。各类课型的教学目标,均应包含“知识与技能”、“过程写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以体现《物理课程标准》对物理教学规定的要求。

新授课的教学目标包含对学习新知识的要求,而学生学习、理解和掌握物理新知识需要一个过程,不能毕其功于一役,不能试图在一堂课内全部完成对某一物理概念、规律的教学,需要通过后续的教学,逐渐加深理解或达到掌握和应用的程度。因此,新授课教学目标的确定,应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能力以及熟悉的实际背景为基础,兼顾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习惯;一般只要求学生初步形成概念、认识规律、了解方法,体现单元教学目标的分阶段要求。实验课要求学生动手操作实验,教学目标应包含对实验原理和操作技能的要求,同时还要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实验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要求。基于信息技术的数字化节省了采集数据和处理数据的时间,为实现教学的开放性和探究性提供了条件,因此,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要提倡数字化的信息技术的深度介入。训练课是针对学习的重点内容或较难的内容专门设计的,是对所学内容的巩固和深化。训练课的目标要求一般略比新授课和实验课高一些,制定目标时既要考虑训练内容、形式以及学生的实际基础,又要体现层次性和个性化要求,以保证全体同学都能受到良好的训练。

二、合理组织教学内容

合理组织课堂教学内容,就是要依据教学目标,合理地确定教学容量、安排实验、选用教学资料;要把握内容的逻辑联系和发展线索,进行结构性处理和教学法加工;还要合理规定作业的内容和控制作业的总量等,从而优化教学内容结构,整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学生在学习物理时,必须联系实际并通过适当的训练,才能加深理解,把所学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并形成相应的能力。在组织教学内容时,要合理安排训练作业,其中一部分可放在课内完成,另一部分放在课外完成。课外作业包括训练题、课题研究和课外小实验等,应严格控制作业的总量和难度,防止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以利于学生的整体发展。

三、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设计教学过程要以具体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依据,以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完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为重点,合理设计教学流程,正确处理好接受与探究、统一与选择、理论与实践、自主与协作、认知与情意之间的关系。

合理设计教学流程,就是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结构以及不同课型的特点,正确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并且将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按教学的逻辑结构划分为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若干教学环节,再合理安排执行各教学环节的时间顺序,处理各环节的过渡与衔接,最后形成科学的教学流程。在各环节中,情景、问题、探究、应用等应作为重点进行研究。同时还要注意,教师虽然确定了教学流程,但不能机械地执行流程;虽然设计了教学环节,但不能呆板地死扣环节,一切要从课堂教学的实际出发。

四、充分重视实验教学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和运用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发展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因此,物理实验对落实物理教学目标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演示实验中,不但要求学生关注所观察到的现象,还要求理解现象所表明的物理实质,了解某些实验装置的基本原理。在学生实验中,无论是测量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或探索性实验,都要求学生在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的前提下,能正确选择、使用仪器和工具,准确获得实验信息,合理处理实验数据;通过归纳、演绎得出实验结论,撰写实验报告。在实验中还要克服困难,学会排除简单的故障;高中学生还要能分析某些实验误差产生的原因。对于探索性实验,则更应注重假设、猜想及设计实验方案的要求。同时,在实验时学生既要学会独立操作,又要重视与他人的合作,有些实验可以通过分工、协作,共同配合完成。

五、努力整合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不仅是教学的辅助手段,更重要的是通过信息技术的整合,可以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促进物理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开辟了新的途径。

要实现物理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必须构建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数字化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平台。同时,在日常教学中要积极使用已有的信息技术资源;适时、适量、适度地应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发挥计算机网络提供资源和交流信息的优势,开展科学探究和学习交流活动。在进行物理教学时,除了用传统的实验手段外,还应适当地应用数字化信息技术实时采集信息,自动处理数据,迅速得出结论,从而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或校园网,展示一般常规实验无法看清的物理过程。为了使信息技术真正溶入物理课堂教学,教师必须增强信息意识,通过自身的专业发展不断提高驾驭信息技术、完善教学设计、营造信息环境以及指导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通过不断总结经验,在探索和实践中逐步形成适合学校特点、符合学生实际、具有个人风格、整合信息技术的物理课堂教学模式。

六、正确评价课堂教学

第9篇

关键词:教学指导;备课;内容;方法;组织;高效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7)06-0031-03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任务,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而高效课堂是体育教学追求的永恒样态。为了进一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实施,帮助教师准确、全面地理解国家课程标准内容,严格贯彻落实国家课程标准要求,帮助教师切实解决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一些典型的、具体的、操作性的问题, 2013年宁夏教育厅组织骨干体育教师和教研员研制了《义务教育小学、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指导》(以下简称《教学指导》)一书。

《教学指导》的第一部分是概述,主要对义务教育阶段学习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学计划和课堂常规提出总括的教学要求。第二部分是教学实施建议,重点结合案例对各个水平的田径、体操、球类、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提出具体的教学要求。第三部分附录则为教师提供了实用性较强的单元及课时教学计划资源。《教学指导》在宁夏的全面实施,规范了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保证了体育教学的质量。[1]

一、以《教学指导》为引领,追求备课的高效

认真备课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保证,教师只有备好课才能够更好地驾驭课堂,从而在教学上做到融会贯通、得心应手。为此,《教学指导》要求教师必须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教师用书》的相关内容,通过多种形式的备课去合理设计学年、学期、单元和课时的教学计划。

1.悬挂式备课,夯实教学设计的稳固基础

教师备课的情况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样态和品质。通过备课,教师将教学理念、经验和教材等主观认知,对接学情、器材和环境等客观条件,并展现教师的设计能力和水平。在这个教学行为建构过程中,教师通过总结自身教学经验和学习他人先进经验所掌握的教学设计样本,往往决定了教师教学设计最终呈现的方案质量。为此,《教学指导》中选取了一些具有典型性、操作性和先进性的教学设计作为教师的设计蓝本,这种建立在优秀设计案例基础上的悬挂式备课模式,有效夯实了教师教学设计的稳固基础,提高了教师教学O计的效率和成效。

2.捆绑式备课,生成教学设计的多元结构

在教育均衡化发展的诉求下,除了要力争不同区域和层级学校的教育均衡发展,更要确保同一所学校体育教学的基本质量。而体育教研组是学校体育工作中最富有生机活力的策划执行团队,其业务协作的层面、频度和质量,直接制约着一所学校体育教学的具体情况。推动体育教师在教研组的平台上借鉴优秀教学设计蓝本进行二次创造,既可以增加优秀案例的可行性和针对性,还可以不断提升教师的学习创造能力。由于教师的知识基础、学习层次和工作阅历各有不同,加之教学对象之间存在的可能差异,使得体育教师的二次设计具有鲜明的师本特征和适切特性。这样的教研组内借鉴创新的捆绑式备课,必然会呈现出同课异构等多元设计结构,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和水平。

3.主题式备课,优化教学设计的主备方案

主题式集体备课是基层体育教研组在教学准备过程中的常用模式,它有利于教师之间扬长避短、互相促进和提高时效。尽管一般学校里任教同一个年级的体育教师往往较少,集体备课时教师间的同一性课题也会较少,但教师们对于不同学习水平之间的同类教材仍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知识储备。为此,应倡导教研组进行主题式备课,设立统一的备课主题,并安排教师轮次主持备课。主备教师个人课前说课,然后其余组员提出意见和反馈。这样既能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将教学设计提升到理想化层级,还有利于教师从学生发展角度审视不同学习水平间的教学区分,而且主题式备课资源的积累将不断提高整个教研组的设计水平。[2]

二、以《教学指导》为引领,追求教学内容的高效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设计是上好课的关键,《教学指导》要求教师根据学习目标来确定教学内容,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注意把运动技能的学习和发展学生的体能有机地结合起来。

1.重视运动技能,突出教学内容的工具性

体育课的主要学习内容是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而身体练习是体育教学的主要手段。体育教学的实践性使得运动技能学习成为教学内容选择的重要关注点,不具备技能性或低技能的教学内容既不符合课程标准也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而围绕运动技能主线,突出体育课堂教学内容的即时教学效果是监督、评价和引领课堂效能的客观选择。教学内容的高效体现在达成教学目标、执行教学流程和实现教学效果的高效能上,这些即时性的信息反馈能够客观反映教学内容的高效性。为此,《教学指导》根据宁夏体育教学实际和中小学生的特点,要求教师因时、因地、因陋就简地开展《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建议的田径、体操和球类等运动技能内容教学。

2.关注体质健康,强化教学内容的功能性

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增进学生健康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主要目标,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是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3]。为此,必须关注教学内容对增进学生健康和促进体质发展方面的效用。这是因为学生健康状态和体质水平具有发展性,强化教学内容的长时效用对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外部获得具有积极意义。而从体育教学的角度来看,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无论出于何种目的,运动强度低下的内容都不宜选入体育实践课教学。如果确是现实所需,可考虑将这些内容作为课外拓展内容。否则,无论如何提高课堂练习密度,学生所能获得的体质提升效果都十分有限。教师应在运动技能教学的同时,在教学中合理安排多种多样发展学生体能的练习内容。

3.传承体育文化,彰显教学内容的教育性

体育文化的形成不仅是人们体育活动的长期积淀,还是体育繁荣发展的必然产物。体育文化往往具有区域性、连续性和趋向性,传承民族体育文化对我区学校体育工作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为此,《教学指导》倡导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与教材时,灵活选择和合理运用具有宁夏地域特色和传统的穆林扇、踏脚、回回斩马刀、鱼尾剑等民族民间体育项目活动,以彰显教学内容的远期效应。通过民族体育内容的教学化处理,对扩充体育教学的多元价值和提升体育教学的更高效能成效显著。这既提升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又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怀,同时这也是核心素养在体育教学中的真实体现。

三、以《教学指导》为引领,追求教学方法的高效

《教学指导》要求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习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运动基础,合理选择和高效运用有利于促进学生体育与健康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

1.针对学生基础,增强教法运用的适切性

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运动能力和认知水平,进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法与学法创新,调动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的积极性。尽管教学法的分类和名称众说纷纭,但教学法的运用对象都指向课堂教学的师生,其运用诉求都是为了达成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学目标和任务的完成情况最终又由学生学习成效加以展现,故教学方法选择和运用的适切性直接关乎教学效能。从教学法构成的本质上来讲,每种教学法都是为了达成特殊目的而存在,也都有能够发挥教学效能和作用价值的适用区间。这使得教师在教学中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法势在必行,以避免出现过度讲解、过度细分和过度传授等低效课堂。

2.着眼学生发展,提高学法运用的有效性

学生发展是评价教学效能的基本依据。这是因为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并不是指教师教授的内容进度和教学态度,而是指学生通过学习有没有学到知识和学到何种程度。知识传授上有效的教学是有效教学的开始,但远非真正意义上的的有效教学[4]。有效教学要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使学生积极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乐于参与到课外活动中去。为此,教师要有效地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新学法,创设符合学生特点的民主和谐的体育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体验、思考和探索体育与健康知识及运动技能方法,培养学生应对问题、自我锻炼和交往合作等能力。

3.重视学生差异,注重教学方法的普适性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基础、运动能力和认知水平是存在一定差异的,这种差异的离散程度常常随着学生体育学习水平的提高而加大。当学生差异大到足以影响教学组织安排和目标达成时,教师就必须采取实质性的教学调控以顺利完成教学流程和任务。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差异并注重教学方法的普适性,优先选择每个学生都能够从中获取学习信息的教学法。而后在教学方法的具体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和区别对待。特别要关注体育学困生,有针对性地转换教学方法以提高他们的自尊和自信,促进每一个学生身心更好地发展。

四、以《教学指导》为引领,追求教学组织的高效

良好的课堂教学组织是学生乐于参与课堂教学的先决条件,是实现高效课堂的重要保障。有效的教学组织管理是教学成功的关键,组织好课堂教学有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学习氛围,便于教师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围绕教学任务,明确教学组织的目的性

体育教学组织是教师借助教学内容完成教学任务,并将教学方法和手段具体化的实践流程和方法形式。教学组织的展开就是教师实现教学设计和预期效果的过程,故教W组织具有高度的活动预设性和行为目的性。为此,教师围绕教学任务进一步明确教学组织的目的性,有利于提升教学组织行为的指向性和高效性。《教学指导》要求教师在体育教学组织上通过“合作化”形式来构建高效课堂,具体为以教学组织方法多样化为形式,以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和积极性为要求,以学生获取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方法习惯等多元效能为目标。

2.精简教学流程,提高教学组织的时效性

教学组织本身并不具备特有的教学价值,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教学组织流程越是精简越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频繁的组织调动不仅浪费大量的教学时间,还会干扰学生的学习认知进程。为此,《教学指导》要求教师精简教学流程以提高教学组织的时效性,从而让学生在具体的体育学习中能达到一定程度的知识厚积、破难解疑和能力提高,实现组织高效和方法优化的高效课堂。它不但可以使学生乐学和增长能力,还可以使老师乐教和提高水平,这样的课堂教学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3.优化教学安排,确保教学组织的安全性

教学安全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前提,让学生安全地学习是落实“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基本保障。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组织不但决定着教学效能,还高度关系着教学安全。从必要的保护帮助安排,到具体的行进路线和间隔距离的设定,再到练习次序和动作方法的说明,任何一个教学组织环节的不合理和不到位都可能酿成教学事故,造成教学的负效果。《教学指导》要求教师必须合理进行安全预设并积极进行教学反思,避免因教学组织不当而造成的安全事故,确保教学组织的安全性。

《教学指导》实施三年来,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明显的改变,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和历练,学生综合素质普遍得到培养和发展,学校体育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地提升。实践表明,《教学指导》体现了课程标准修订后的基本要求,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对建设“高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我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秦春梅.义务教育学科教学指导小学、初中体育与健康[M].银川: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7-9.

[2]王德刚,潘燕娜.体育教师畏惧执教展评课的问题分析和应对建议[J].体育教学,2016(10):28-30.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