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国际交流与合作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05 15:43:3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国际交流与合作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国际交流与合作

第1篇

关键词:残疾人 康复辅具 标准化 国际 交流合作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国际化”趋势的发展,各国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表现为对国际标准主导权的竞争。发达国家把标准化发展战略置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康复辅具标准化战略作为其中一部分,也受到非常的重视。中国作为全球康复辅具需求量最大的国家,如何在康复辅具领域参与全球竞争,对康复辅具标准化提出了全新挑战。在此背景下,我们一方面要立足国内,认真做好康复辅具标准化工作,促进我国康复辅具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积极参与国际康复辅具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康复辅具的国际竞争力,提升国际竞争水平。

1.加强康复辅具标准化国际交流合作的意义

1.1加强康复辅具标准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是信息时展的需要

在信息时代,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康复辅具标准化发展,促进康复辅具业发展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俗话说“弱国无外交”,从康复辅具标准化的专业角度来说,可以说“弱国无外事”,有无充分的高水平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康复辅具标准化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当代信息技术的革命使全世界融入一个共同的大圈,使我们不可能脱离外部世界而在封闭的环境中健康快速的发展。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等各方面,我们都处于世界这一共同的大圈之中。信息时代的发展,需要我们加强康复辅具标准化国际交流与合作。

1.2加强康复辅具标准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是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需要

现代国家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包括经济实力,也包括文化软实力。从康复辅具标准化工作本身来说,它体现的是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当今时代,文化已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提升文化软实力已被我国置于国家战略的高度。加强康复辅具国际交流与合作,是传播我国文化、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康复辅具标准化本身体现的是国家的软实力,但是它背后潜藏着的是一个国家康复辅具业的发展,是经济实力,所以,实际上它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和经济实力即综合国力的表现。

1.3加强康复辅具标准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是世界与中国康复辅具标准化发展的需要

世界康复辅具标准化的发展与我国康复辅具标准化的发展都需要我们加强康复辅具标准化国际交流与合作。一方面,我国康复辅具标准化的发展需要国际社会的支持和帮助。我国等同采用了ISO/TC 168、ISO/TC 173等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国际标准,转化为我国的康复辅具国家标准,填补了许多我国康复辅具标准化领域的空白,对促进我国康复辅具标准化工作的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同时,由于我国康复辅具业及康复辅具标准化工作起步较晚,还有非常多的工作要做,我们依然需要学习国际康复辅具标准化工作的先进理念、方法、技术与实践经验,依然需要大量引进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另一方面,世界康复辅具标准化的发展同样也需要我国的支持与参与。我国是国际康复辅具标准化组织的重要成员,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TC173的参与成员国,是ISO/TC168的观察成员国,康复辅具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离不开中国的支持与参与。作为占世界4分之一人口的大国,中国是世界上残障人口最多,康复辅具需求量最大的国家,做好我国的包括康复辅具标准化在内的康复辅具工作,本身就是对世界康复辅具业、康复辅具标准化事业的重大贡献。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初步建立了康复辅具标准化工作人员队伍,自主研制了一批康复辅具标准,成为世界康复辅具标准化的一部分。同时,也培养了部分国际康复辅具标准化专家,积极参与有关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积极参加国际康复辅具标准化相关会议等。

2.我国康复辅具标准化国际交流与合作目前存在的问题

我国康复辅具标准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取得了较大成绩,但是也存在很大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交流与合作的数量较少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与康复辅具业及康复辅具标准化工作的发展,我国的康复辅具标准化国际交流与合作也日益增加,但总的来说,无论从总的数量还是频率上,还是从参与人员上,都还比较少,还有很大的增加空间。

2.2交流与合作的内容单一

目前,我国康复辅具标准化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形式仅限于参与某些康复辅具国际标准的起草,参加某些国际康复辅具会议以及缴纳会费等,形式相对比较单一,从而导致交流与合作的内容单一,有待于进一步拓展我国康复辅具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内容。

2.3交流与合作的深度不够

无论是参与康复辅具国际标准的起草,还是参加某些康复辅具国际会议,我国康复辅具标准化国际交流与合作主要是被动地参与,除承办过国际标准化组织康复辅助器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ISO/TC 173)第七次会议等少数几次有关国际康复辅具标准化会议外,很少主动发起或承担一些国际康复辅具标准化的工作或活动。

3.加强康复辅具标准化国际交流与合作

加强我国康复辅具标准化国际交流与合作,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实现康复辅具标准化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理念创新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康复辅具业有了较大发展,康复辅具的技术不断进步,经验逐步积累,社会需求不断增加,市场也不断扩大,对康复辅具标准化的需求进一步增加。同时,我国康复辅具标准化水平也有了较大提高,取得了一定成绩。在此背景下,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康复辅具标准化的关注不断增加,对中国在国际康复辅具标准化领域承担责任与义务的期望也在不断增加。面对这一形势,一方面,我们要立足国内,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我国的康复辅具标准化工作。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康复辅具标准化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大势,充分考虑各方利益,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在康复辅具标准化信息交流、经验交流、理念创新、方法创新、技术创新甚至在某些资源共享等方面,承担更多的责任,做出更大的贡献。这就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康复辅具标准化国际交流合作当中,进一步更新观念,逐步从“被动”转变为“主动”,逐步从“引进”为主转变为“引进、走出并重”,改变以往被动的局面,主动承担相应的工作或任务,主动承办某些国际康复辅具标准化活动,争取将某些康复辅具国家标准转变为国际标准。

3.2注重国际康复辅具标准化人才培养

有了人,才能开展活动,才能谈交流合作。加强康复辅具标准化国际交流与合作,离不开国际康复辅具标准化人才。国际康复辅具标准化人才是国际交流合作的有形资源,有了人才保证,我们才能盘活资金、渠道、组织方式等要素,才能有效地参与康复辅具标准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在我国康复辅具标准化发展的战略目标及康复辅具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中已分别提到了部分内容,在这里专门就国际康复辅具标准化人才培养展开讨论。

3.3创新康复辅具标准化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形式

为了开创我国康复辅具标准化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新局面,提高我国康复辅具标准化的国际影响力,促进我国康复辅具标准化的发展,我们要不断创新康复辅具标准化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形式,积极参与康复辅具标准化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一要加强官方之间的对话、交流与合作。这是加强我国康复辅具标准化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关键。康复辅具标准化官方之间的国际合作是康复辅具国际标准化组织与各国康复辅具标准化官方组织之间对话和交流的结果,没有相互的对话与交流,便不会有相互的合作。

二要推进检测实验室的国际互认。我国检测实验室的认可活动已具有明显的国际化趋势,我们要积极推动我国康复辅具检测实验室国际互认的健康发展,促进我国康复辅具检测走向世界。

第2篇

民办高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首要前提是树立国际化的教育意识。在新世纪,高等教育要想生存和发展。就必须牢牢树立国际化的教育理念,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扩大对外开放。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不能仅仅停留在互派留学生的简单交流合作上,更重要的是对各国和各地区的先进办学理念、运行机制、管理方式、教学内容与方法等进行吸收和借鉴,“洋为中用”,并进一步谋求更大范围内的交流与合作。民办高校以其灵活的办学机制,在吸收与借鉴他人经验上有着强大的优势,只要有利于学校发展、符合教育规律。在专业设置、课程改革、学校管理、运行机制等方面都可以进行大胆吸收和借鉴。

民办高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有力保障是完善制度建设。我国民办高校的立法体系建设起步较晚,法制体系还不十分健全。虽然相继颁布了《民办高等学校设置暂行规定》、《社会力量办学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以及各个省、市、自治区出台的一些地方性法规,但从实际执行效果上看,还存在立法滞后、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相关规定无法落到实处等问题。因此,需要各级政府在立法与执法层面要与时俱进,进一步完善配套政策。民办高校自身也要积极争取政策的支持、制度的保障。

民办高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运行基础是加强师资建设。民办高校要想应对国际化趋势,就应该在吸引创新人才、优化教师队伍上下工夫。由于优化师资队伍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这就要求民办高校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师持续发展计划,建立有助于教师发展的培训体系。就教师个人而言,要更新教育理念,要具有国际意识和现代知识,转变自己在传递知识方面的角色和行为方式,重新锤炼自身的素养。民办高校在把本校教师送出去的同时,还要把国外一流教师请进来。这也是提高学校办学水平、知名度和国际化程度的有力措施。

民办高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必要条件是拓展经费来源。从对一些民办高校经费来源所作的调研来看。靠学生缴纳的高额学费依然是民办高校维持运转的主要资金来源。然而学费不能无限制增长,校际之间的竞争、社会世俗的偏见等原因导致学生报考民办高校的数量逐渐减少,政府补贴又微乎其微,这些综合因素导致部分民办高校出现运转困难、经费紧张。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民办高校多采取了两条措施:一是靠银行借贷来缓解;二是为了获得运转经费而设立“公司”,借以盈利。但这些措施都不是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高校要想突围就需另辟蹊径。其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就是通过国内外的产学合作,吸收大量的外部资金。目前中国企业研究开发的能力较为薄弱,利用高校的研究能力和资源与企业合作,可以实现多赢,既可以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实现产品升级,又可以提升民办高校研究能力获得大量资金。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校办学资金不足的困境,而且还促进了科研成果的转化,带来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此,我国政府应加快产学合作的制度建设,为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创造有力的法律保障。

第3篇

关键词:信息业职业教育;息业垄断企业;教育特色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高职院校的成长非常迅速,在短短的十几年的时光中,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就完成了西方发达国家几十年走过的路,发展速度如同我国经济总量一样取得了非常惊人的奇迹。但是随着我国产业转型、可持续发展的提出,我国的职业教育不可避免地面临困境,这就是粗狂型职业教育向知识密集型职业教育的过渡。特别是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要求我国的职业教育能为信息产业服务,培养优秀的信息业的技能型人才是我国信息业职业院校的主要任务。

一、 我国传统产业职业教育的特点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在传统产业领域的职业教育中突出了自己的特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它与传统的普通高等教育有很大的不同,这些特色总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专业性:也称之为行业性,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性是指培养某一职业领域内的专门人才,它与普通教育的区别恰恰在此,在这方面,我们国家的职业教育做的是有一定成绩的。各个职业院校也都能够突出自己的专业性质,培养出来的学生也都能在传统产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2、区域性: 随着我国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所办的各类学校绝大部分已经移交到地方政府,或者有地方政府与行业企业合作办学,其区域性办学的特点已经形成,为地方经济服务,为地方区域经济服务,同时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也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与发展空间。

3、实践性 :职业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所以职业教育强调技能的培养,注重实践性教学,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加大实践课程的教学,做到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理论够用为止,经过多年的职业教育的改革,我国的职业教育已经在实践教学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各个院校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使教学与实践相互结合。

4、开放性:在目前的职业教育中,我国提倡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强调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与具体生产生活相互结合,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工作,在工作中进行学习,将职业技能的培养融入到工作中,我国的职业院校几乎都采用了学分制,许多课程都可以进行学分替换。

5、先进性:职业教育必须提供先进的职业技能与知识,使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与技能应该是社会本领域产业内继续的技能技术, 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技能型人才。

二、我国信息业职业教育的现状

我国信息也职业教育从教育主导上大致分为两种,公立职业院校的信息类专业;信息业培训机构组织的职业教育。

1.公立职业院校的信息业职业教育大体都遵循着我国传统产业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而发展,大都在形式上沿着职业教育的规律而发展,但毋庸置疑的是,绝大多数的职业院校的信息类专业的毕业生几乎找不到工作,计算机、通信技术等信息业专业几乎成为了各个职业院校中就业最不好的专业,甚至许多院校都已经停办了此类专业。其特点如下:教学资源不够丰富;课程设置不具有先进性。

2.信息业培训机构的职业教育在我国发展的比较迅速,但相对与印度、美国等信息产业比较发达的国家,我国的信息业培训机构面临着资金、市场、行政干预、传统思想等多方面的束缚。

三、 美国信息业职业教育的特点

近年来,美国信息业科技产业发展的非常迅速,其产业结构最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科技产业在GDP的比重非常大,高科技产品、高附加值产品在世界具有垄断的有时。这样的产业结构也影响了其信息产业职业教育的发展。美国在职业教育中主要提倡培养学生的5种能力与三方面的素质;其职业教育的目标也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与多方面的素质,美国所培养出来的职业教育人才属于能力强、专业宽的复合型人才,更加强调的是能力的培养,同时强调职业教育的终身化。这样的职业教育理念是与美国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达相适应的,这些信息业要求劳动力具有较高的素质与多技能。

四、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传统产业的职业教育理念已经不能适应信息业职业教育的发展,随着一个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要求我们的职业教育应该与时俱进,跟上社会产业结构的发展与变化,在信息业职业教育的发展中可以借鉴美国、印度等信息业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的经验与资源,与其展开别具特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主要应该从如下两个方面进行交流与合作。

1、与美国信息产业国际垄断企业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

信息产业的主要特点是突出垄断性,信息产业中的国际垄断企业基本集中在美国等欧美国家,这些垄断型企业几乎主导了本行业技术的开发与进步,它们在技术、设备、资金上具有绝对优势,他们的产品在市场上的占有率非常高,因此他们对本产业人才的需求也是很巨大的。这类企业的产品也会影响下游产品的企业,其辐射面非常广泛,所涉及的企业能够提供大量的就业空间。

例如世界网络巨头美国思科公司,其高端产品占有了市场的80%的份额,它拥有的路由、交换技术几乎成了网络界的行业标准,该公司在世界范围内推出了它的教育项目,在众多国家举办思科网络技术学院,培养网络人才,思科公司每年都投入巨资来支持这一项目的发展。与这样的网络巨头进行交流与合作,培养出来的网络人才也必定受到业界的欢迎,思科同时也制定了职业教育标准:思科认证考试,分为CCNA,CCNP,CCIE。

第4篇

一、注重学习,努力提高思想认识和业务能力

一是加强理论学习。认真学习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积极参加“讲政治、重规矩、作表率”活动、党风廉政警示教育活动,积极主动地学讲话精神、党的报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教育等材料,完成了组织要求的各项学习任务。二是重视思想改造。能主动结合思想和工作深刻剖析自己,努力改造主观世界,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党性原则,提高履职担当的自觉性和能力。三是重视业务知识学习。积极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国际交流、外事工作培训,坚持各种渠道的自学,掌握了相关政策和大量一手材料,提高了国际交流和把握外事政策及工作规程的能力,努力实现从外行到内行的转变。四是积极推进学习型中心建设。重视抓好中心人员理论学习、业务学习、作风建设和思想觉悟的提高。

二、履职尽责,努力开创工作新局面

1、稳步推进教育国际化取得新突破

一是努力推进联合办学项目有新进展。推动完成了6所国外高校与我校签合作协议。完成了学生留学需求调研设计和分析工作,初步建立中外合作院校及项目资源库。二是国际学生招收准备工作有突破。积极组织调研、申报并获批留学生招收资质,稳步推进招收国际学生的各项准备工作。三是大学生留学研修取得突破。短期交流项目和联合培养学历项目均取得突破,共派出11名学生赴海外合作院校学习交流,为下一步深化合作打下基础。四是认真做好三批次13名的教师海外访学、研修服务工作。五是积极做好管理人员国际化培训的准备工作。2017年,中心积极与多所海外高校沟通联系,做好了管理队伍国际化培训的准备工作。

2、积极构建对外交流合作保障体系

一是积极构建布局合理的外部资源保障体系。结合学校发展规划和需求,积极与境外外高校联系,按照优化布局、拓展内容、提高质量、可持续合作的原则,重点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优质教育资源的合作,积极推进建立满足学校发展和多元需求的外部资源保障体系。二是努力推进国际交流合作主体由学校和中心向二级学院转变,构建国际交流合作新机制。通过乌克兰切尔诺维茨国立费奇可维奇大学副校长一行来访,在艺术学院试点二级学院在合作办学中发挥主导作用比较成功。三是积极构建稳健运行的制度保障体系。牵头组织制定七个立项制度建设工作,已经完成两项,目前正在稳步推进留学生教育的五项制度建设。四是重视内控制度建设,加强工作规范。逐步理顺工作关系、规范办事流程和外事接待工作,从制度上防控风险。加强中心自身的工作规范和人员的业务学习,不断提高业务素质,个人努力在加强自身建设方面走在前面。

3、立足实际,扎实做好外事服务和宣传工作。

一是认真组织做好因公出访和来访接待等服务工作。协同中心人员完成了19位教师、校领导因公出访各项手续的办理,组织接待了多批次境外高校的校方代表来访,与十几个境内外留学机构进行了深入交流、达成合作意向。圆满完成了接待澳大利亚芒特甘比尔市市长一行来访、刘学忠校长出访、参加省教育厅省外办接待美国陶森大学代表、配合生工学院接待海外专家代表团一行来访等临时性工作。二是组织协调做好师生出境学习、交流、研修、认证和语言培训等服务工作。组织开展了出国师生英语语言培训和出国人员行前教育培训,协同教务处完成对归国学生成绩和证书的审核翻译工作,为国内外我校有需求的学生个人提供了留学咨询服务。三是认真做好新聘外教的管理服务工作。在国家提高外教聘请门坎的情况下,多方联系组织招聘落实了3位外教。积极争取学校和有关部门支持,为外教营造了较为舒适的生活环境。召开外教座谈会主动听取意见和建议,做实服务和管理工作。四是积极做好内外协调沟通工作。主动联系有关部门和二级学院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积极配合外事、台办、安全、公安等部门工作,改善了与上级主管部门和六安市有关单位的工作关系。五是认真做好对内外宣传服务工作。争取网络中心支持,及时调整和更新了网站及对外宣传资料,组织设立出国留学微信公众平台和QQ群,充分利用官网、QQ、微信等平台做好对内外的宣传和服务工作, 2017年度中心有3篇新闻报道在安徽教育网刊登,3篇新闻在全国性媒体搜狐网上刊登。六是是积极推进构建“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协调配合”的外事工作格局。

4、较好完成了年度重点工作任务。新增6个校际交流合作项目、组织11名学生到国外相关大学学习交流、落实13位教师赴国外相关大学访学研修、根据学院需求引进语言类外教3人,引荐海外客座(名誉)教授3名,二级学院向学校推荐一人,协助生工学院聘请海外客座教授1人,四项任务均超额完成。管理人员赴境外培训工作,由于人员结构都是机关党政干部组团教育厅未批准,已经做好前期调研和工作方案。

三、重视党建和党风廉政建设,努力提高担当服务能力

一是认真落实责任制。按照要求认真落实本单位党建、党风廉政建设、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认真落实主体责任、“一岗双责”和分工负责制,严格执行各项纪律要求。二是坚持把中心党建、党风廉政建设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定期检查、总结,查找不足,及时补差补缺,积极支持中心党支部开展创建工作和各项活动。三是依靠制度抓落实。坚持周例会制度和政治学习制度,认真组织本单位职工学习党建、党风廉政建设有关文件精神,扎实开展党风廉政教育,注重完善制度、加强风险防控、强化纪律约束,着力推进党建工作和党风廉政建设。四是带头执纪垂范。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省“三十条”和党风廉政建设及反腐败的有关要求,认真纠正“”方面问题,没有违规违纪行为。努力推进党务政务公开、营造风清气正工作氛围,严于律己,带头垂范。五是努力做好综合管理工作。认真组织做好安全稳定、考勤管理、财务与资产管理、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和部门网站管理、保密等工作,层层落实管理责任。六是优化工作关系。注意加强与上级主管部门、所在地有关部门和校内有关单位的沟通联系,努力营造运转顺畅的良好工作关系。

第5篇

论文摘 要:网络理论作为研究社会关系的手段,为本文提供了研究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新方法——本文设计了以高校、科研机构、跨国企业为节点,高校为主体,以合作研究、人才交流、信息共享为合作模式组成的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网络。同时引入高校国际化的指标,以网络结构指标为纽带揭示高校国际化与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网络的关系。

在经济全球化、社会网络化的今天,人类已步入以知识为驱动力的社会,国际交往越来越频繁。当今的科学研究以“跨专业”、“跨国界”为特征,任何一所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影响力的大学必定同大量的国际合作伙伴进行着实质性的合作。以高等学校作为主体的跨国教育交流与合作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同样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就中国而言,高等教育发展到现在,已经形成国内高校参与国际范围内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项目研究的格局。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网络是以高校作为主体,以其他国家高校、研究机构、跨国公司等国际组织通过交流与合作而结成的无形网状组织。

本文采取样本分析法作为研究依据。根据USNEWS国际大学排行榜,从前50名选择10所大学进入A档,从90~100名选择10所大学作为样本另一部分B档。通过样本高校的披露数据,选取合作伙伴数据,包含所在国、合作模式、合作层次等非数值数据(详见附录)。

我们将大学的“国际学生比例”、“国际教师比例”、“国际学生中研究生/本科生比”这三个指标作为本文对“高校国际化”程度的评价指标,在此基础上研究国际交流与合作网络的特性与这三个指标的关系。

一、国际化指标体系详解

一所高校的国际学生数量是该所高校国际知名度的重要指标之一。在一定范围内国际学生越多,其学校的国际影响力越大。但是每所大学由于师资、办学资源等约束条件,学生数量不会永远扩大,总数更倾向于在一个范围内保持稳定,国际上的大学和中国的大学在这点上较为相似,均为30000~50000之间。因此,除了考虑国际学生总数以外,更要关注的是国际学生在全部学生中的比例如何。比例越高,意味着在校学生国别多样性程度越大,标志着该所大学国际化程度。

普遍来说,大学提供的教育包括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研究生教育倾向于创新性的成果,对学科产生较大的革新和推动作用,本科生教育注重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在学术深度上不及研究生教育。这两种国际学生之间的比例体现着大学国际教育的侧重。我们定义国际学生类别为:

本文定义的“国际教师”特指与大学具有正式合同的长期教师,不包括访问学者或短期客座教师。

招聘国际教师,促进教师的流动性本身就是大学国际化的重要体现。与国际学生类似,我们既关心大学的国际教师总量,更注意在全部教师中的比例。国际教师对大学的贡献率不仅仅在于新知识、方法的传播,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一个人而建立起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合作,进而扩大组织的外部渠道,为再一次的扩大国际合作与交流提供可能。

二、样本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网络与国际化指标的关系

1.高校合作伙伴数量与国际学生比例关系

我们将样本中的国际大学A\B两档的国际学生比例与合作伙伴数量关系图叠加在一起,我们可以看到不规则的相关性的关系。处在不同档次的大学,即使国际合作伙伴数量相近,他们的国际学生比例可能也会有较大的不同。从257到146的区间内,大学的合作伙伴数量与国际学生比例关系较不规则,呈现出起伏较大的形态。随着伙伴数量的减少,A\B两档高校的国际学生比例均呈下降趋势。通过趋势线的添加,我们看到A档大学的下降趋势较为平缓,B档大学的下降趋势相对A档则下降较快。A档大学的线性趋势线公式为y=-0.001x+0.160;B档大学的线性趋势线公式为y=-0.002x+0.146,从下降速度来看,B档大学是A档大学的2倍,这一情况说明随着高校排名整体下降,其国际学生比例随合作伙伴数量减少而加速降低。由于USNEWS的排名方法侧重于“学术同行评议”(Academic Peer Review),“同行的评议”既包含学术的水平,更表示学术影响力和知名度。由此可见,对于国际生源的吸引力上,高校的学术水平和学术界的口碑是十分重要的因素。但需要指出的是,学术水平对于具有不同留学动机的学生的吸引力是不同的。以接受本科教育为目的的国际生源对高校的学术水平的要求会低于研究生。本科生更加关注的是所学专业将来的市场欢迎程度、学费、留学目的地等;而研究生阶段的留学则有别于本科生,研究生留学往往以所学专业的深化为目的,学习阶段往往可以获得奖学金,能够与导师进行深入的接触从而融入到导师的科研网络中。因此,研究生阶段的国际流动的动力往往来源于学术研究。样本中的大学都是国际知名的综合研究型大学,国际学生的比例也以研究生为主,由此可以了解影响国际知名大学吸引国际生源的另外因素是其学术能力和口碑。

2.“研究型”合作模式与研究生/本科生比关系

样本中的国外A档大学的研究生/本科生比例大体上可以分为以平均为1.19的8所大学(标准差为0.58)和两所数值较大的大学,分别为4.02的杜克大学和6.80的东京大学。说明这10所大学国际学生中的研究生数量高于本科生,有的甚至远远大于本科生数量。这10所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网络中“研究型”的合作模式的平均比例为79.2%,标准差为0.09,可见国际知名大学与国际合作伙伴大部分是以共同研究为合作基础,网络中流转的以“创新的知识”为主。由于基于“共同研究”或者“知识创新”导向的合作,势必会衍生出教师和研究生的流动,进行深造的学生往往能够得到自己导师的推荐与别国的学者共同研究或继续攻读博士课程。研究项目往往配套着研究经费,经费的充足客观上推动了学者、学生间的流动。与A档类似,B档大学的学生成分也以研究生为主。其中有7所大学的研究生/本科比超过1,最高的为伊利诺伊大学的7.19。与东京大学类似,名古屋大学研究生/本科生比例也较高达到了5.14。诺丁汉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乌普萨拉大学和西澳大学的比例小于1,分别为0.85,0.27,0.55和0.75。该组“研究型”合作模式占全部合作模式比例平均为74%,略低于A档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和乌普萨拉大学研究生阶段教育采取德语和瑞典语作为教学语言,本科阶段有较多英语授课的课程,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本科生人数而限制了研究生的数量;诺丁汉大学和西澳大学秉承一贯的国际化战略,国际学生中本科生比例很多,澳大利亚本身是移民国家,大学往往是移民的第一站;英国虽然不是移民国家,但诺丁汉大学在亚洲的两个海外校区为主校区提供了大量的国际本科生源,B档中平均国际学生本科生数为2100(剔除三所100多名本科生的大学),而诺丁汉大学国际本科生为3100,远高于平均水平。

样本中的国外大学的国际学生中研究生比例占多数,有的甚至占绝大多数。这些大学国际交流合作网络中“研究型”的合作模式占到了75%以上,伙伴关系以“共同研究”为主。另外,大学对国际学生授课的语言也是影响国际研究生/本科生比例的因素之一。

3.“教师交流型”合作模式与国际教师比例关系

教师作为大学进行知识传播、创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国际教师则是带来国外新的研究成果、新的教学方法的重要途径,能够提高大学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有利于创新。

首尔国立大学、名古屋大学和东京大学这三所来自东亚的大学的平均比例为7%,其他国外大学的平均比例为27.47%,标准差为0.02。我们将“教师交流型”合作模式占全部合作模式的比例与国际教师比例联合研究,查看二者相关性。

国外大学两者之间没有表现出具有相关性的特征,比例分布比较混乱,没有呈现出规律性。以初步看出,国外大学在国际教师流动上与合作内容的关系不十分紧密,虽然国际教师的比例较高,但基于合作项目的流动并不是主流渠道。

究其原因,我们认为由于国际知名度、汇率因素和整体社会环境中国引进高水平的国际教师只能通过政府间、校际的合作项目展开,这些项目往往配套经费、实验室等物质保证。学校如果不通过向政府申请资金支持而自聘高水平专家,则绝大多数大学是无法支付高额的薪金和其他待遇,因此中国大学国际教师的引进往往是“项目驱动型”,国际教师数量与“教师交流型”项目的数量、质量息息相关。国外知名大学特别是来自欧美地区的大学,由于同样的文化背景、均衡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宽松的教育机制使得教师流动十分普遍,且大学对教授采取聘用制度,政策十分灵活。很多学者根据自己的意愿和研究需要自发地选择自己理想的研究场所。因此国外大学的国际教师数量与类似的合作项目关系不紧密,虽然合作项目可以向外输送国际教师,但更多的国际教师是通过自荐应聘到校任教。

国际教师是知识在不同势差进行流动的传播者,而国际知名大学往往集中在欧美地区,因此这些大学的教师就成为传播最新知识的人。而目的地则需要学者自行选择,而上文中从统计结果中也能看出,即便是经济发达、科研水平很高的东亚的日、韩一流大学对国际学者的吸引力程度也十分有限,这说明文化也是阻碍学者在不同国度间流动的不可忽视因素之一。

三、总结

国外一流大学的国际交流合作网络已经是他们吸收研究生阶段国际生源资的重要渠道,表现在合作网络的特性(度与研究型合作模式)与国际研究生指标较为紧密的相关性;中国大学的国际交流合作网络对国际生源贡献程度有限,二者相关性不明显。国外一流大学国际学生以研究生为主,中国以本科生为主。

国外一流大学国际师资比例较高,与“教师交流型”合作模式数量相关性不高,这与国际人才较高的自发流动和宽松的政策有关;中国大学的国际教师比例与“教师交流型”合作模式紧密相关,中国大学的国际师资的引进主要依靠政府、校方主导。

附录:国外大学样本:耶鲁大学、剑桥大学、康奈尔大学、杜克大学、曼彻斯特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多伦多大学、东京大学、首尔国立大学、阿姆斯特丹大学、华盛顿大学、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普度大学、伯明翰大学、诺丁汉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名古屋大学、西澳大学、乌普拉萨大学、KAIST。合作数据采集:大学名称。合作对象档次、合作对象排名、合作对象名称、合作对象所在国/地区、合作对象所在洲、合作层次、是否联合研究形式、是否教师流动形式、是否学生流动形式、是否合作协议形式。此研究受天津师范大学青年基金项目《52WR40/天津高等学校国际交流网络的创新性研究》资助,系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彭未名.国际教育交流与管理.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2]朱宗顺.教育与改革——教育交流视野中的中国教育改革 1978~2000.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

第6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国际合作与交流;发展途径;措施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适应经济全球化要求和国家‘走出去’发展战略需要的必然选择,对提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国际知名度和国际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和地方教育部门将在今后不断加强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宏观思考与研究,加大教育对外开放力度,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此外,个人和社会的经济支付能力的大幅提高,也使得希望出国(境)学习、进修、参加游学及夏令营项目的学生日益增加。这些无疑为高职院校今后一段时期内办学国际化工程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机遇和发展契机。但由于资金投入的有限、教师和学生国际化意识不够强、交流与合作模式单一,以及高校之间日益加剧的国际化竞争,高职院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事业仍将面临巨大的挑战。

如何紧密围绕学校国际化的发展战略目标,不断推进学校在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与国(境)外教育、科研机构,以及企业、行业协会进行交流与合作,为学校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科研和管理等方面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与服务,并不断扩大学校的国际影响力,实现国际交流与合作事业的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是高职院校需要进行系统规划的国际化发展战略。

1 发展战略

1.1 构建国际化的课程体系

增设提高学生国际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能够反映相关职业的国际通用标准和先进技术的课程;大力发展双语教学,提高老师和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通过各类合作项目,引进合作院校优质课程,并引进、翻译、部分节选或二次开发国外优质教材;充分利用国外院校和企业开发的各类网络开放课程,让学生享受到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

1.2 建设国际化的师资队伍

中国高职教育走国际化发展路线,必须要有既懂专业又能熟练运用外语的师资队伍。根据专业建设的需要,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派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境)外考察、交流、培训、从事科研或参加学术会议,培养一批掌握国际先进教育成果,具备跨文化交际和跨国界工作能力,且能运用先进教育理念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教师;引进适应学校发展需要的语言类和非语言类外籍文教专家,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升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提高学校整体教学、科研、人才培养能力。

1.3 探索国际化的办学模式

以适当的办学模式加强与国(境)外高校开展教育合作项目,重视规范管理和保证质量;鼓励学生到海外进行教育交流或攻读学位;开拓海外留学生招生项目,扩大招生规模,打造留学生人才培养体系。

1.4 采取差异化战略,打造国际化特色龙头专业

高职院校在立足国内做好基础研究的前提下,应该以不同项目研究的特色,加强与国外的联系,多渠道争取各类国际合作项目,并以项目为龙头带动相关专业学科的发展,推进高校科学研究的国际化。以具有优势特色的专业为龙头与国外同行强强合作,取长补短,带动本校其它专业学科的发展,也可以促进高职院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开展。

1.5 开拓国际化的实习或就业渠道

加强与国内涉外企业或机构,以及海外政府组织、教育机构、企业的联系与合作,为学生提供海外实习或就业机会;鼓励学生到海外实习或做自愿者,使学生有机会熟悉和了解海外企业或行业的工作环境、文化氛围、管理模式,为毕业后选择海外就业打下基础。

1.6 营造国际化的校园文化

开设有关世界文化的课程和讲座,为学生了解世界和各国文化创造条件;开展国际化的文化或学术活动,充分利用校内外籍专家、外国留学生、归国人员等资源,在校内举办国际文化日、外语辩论赛、外语歌曲大赛等课外文化活动,或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国际文化论坛等学术交流活动,促进多元文化在校内传播,让广大师生员工在校园就能体验异国文化,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打造国际化的校园环境,如在校园环境的建设中,增加“绿色”、“环保”等国际上倡导的元素,在校园的主要建筑和重要活动场所加注英文标示等。

2 保障措施

2.1 加强领导,强化意识,为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加强对国际交流与合作事业发展的领导,不断明确各二级学院及职能部门的办学国际化目标,全面提高全校师生员工的国际化意识;加强学习,完善外事队伍的建设,打造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组织纪律严的外事干部队伍。

2.2 健全机制,完善制度,为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高职院校的外事部门是学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核心部门。外事工作既是高等院校对外合作的桥梁,也是提高办学质量、学科建设与研究、人才建设以及提高高等院校整体办学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成立以学校行政主管,包括外事、人事、科研、教务、学工和财务等多个教学和职能部门参与的学校“国际化事务委员会”,构建“学校为主导、学院和职能部门为主体、教师和学生为主角”的外事工作格局,定期召开外事工作会议,统筹规划近期和长期工作,服务学校的国际化战略目标。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外事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外事工作管理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2.3 加大投入,开源节流,为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一方面,把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纳入重点规划,逐年增加外事经费的投入,确保工作的顺利开展;争取取得社会、企业和相关行业的支持与赞助;利用现有资源,开展各类国际教育项目,从中获取一定的办学资金。另一方面,在开展各类国际交流项目的过程中,做到资源的整合利用,避免重复浪费,同时优化支出结构,勤俭办学。

2.4 扩大宣传,对外展示学校的国际化成果

加强对学校的宣传,通过制作和发行英文画册、光盘、多媒体课件、英文招生简章等对外宣传资料,以及参加各类国际教育展览等形式,积极向海外宣传推介学校;派专人管理和维护英文信息平台,及时、高效地将学校相关信息介绍给世界,提升学校的国际知名度。

在全球化一体化的背景下,中国高职教育也必须与国际接轨,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不可否认,高职院校在国际交流合作中会遭遇很多困难,并且这些困难多是高职院校发展基础造成的,如办学条件相对薄弱、 教育资源不足、教育影响力不够等客观存在。高等职业院校必须积极克服各种障碍,不断引进相关行业的国际通用标准并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为培养适应中国经济发展,直接服务于经济建设,具备国际视野,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高职人才打下坚实基础,这也是高职院校今后的长期目标。同时,高职院校还需不断加强内涵建设,提升管理与教学水平。只有自身办学实力强,才能在国际交流与合作领域拥有话语权。所以,国际交流与合作应作为高职院校提升学校发展水平和扩大学校国际影响力的一项长期重要战略。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国际交流;合作;办学;模式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指:“把跨国界跨文化的观点、氛围与大学的教育和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主要功能相结合的过程。”在国际化的进程中,高等职业教育应秉承开放性、多元性、共享性、本土性原则,立足专业建设,在课程改革、师资交流、合作培养、交换留学、海外实习等方面进行全面合作,以促进资源共享,共同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那么如何真正做到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学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先行入手:

1 树立师生教与学的国际观念

在我国,因为教育体制的原因,大多数学生及家长普遍认为进入高职高专院校就读的学生都是成绩不好的代名词。但凡成绩能过得去的学生都会选择本科院校,甚至三本院校就读,原因是大家对职业院校的认知不够明确。高职高专的教学任务主要是为国家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并非是学术研究型人才。换句话说,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基本上具备了行业工作的基本能力,也就是说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在行业里面更具有竞争力。那么要想使学生的竞争力日益增强,就不能将眼光停留在国内市场。首先,要树立起师生教与学的国际观念,就是教学计划制定不能单单依靠国内产业结构,同时要与国际市场紧密结合,在大的环境下完善人才培养计划。

2 引进国外有特色的优质课程,创新课程体系

要积极引进国外有特色的优质课程,例如国外的翻转课堂,非常适用于高职高专的教学,这种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自学的学习兴趣,同时是教学手段更为综合,教师不再占用课堂的时间来讲授信息,这些信息需要学生在课后完成自主学习。他们可以看视频讲座、听播客、阅读功能增强的电子书,还能在网络上与别的同学讨论,能在任何时候去查阅需要的材料。使课堂变得灵活自由,打破了教师“独角戏”的现状。将优质课程引入我国高职高专的课堂,不仅是课程改革顺利进行,同时有利于创建新的课程体系,将理论研究、实践能力、道德素养、国际市场的适应能力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建立及适应我国高职高专的课程体系,又能跟得上国际市场的课程体系。

3 共享国内外优质的教学资源

高职高专的办学条件当中,最难解决的就是学校的实训设备不达标。很多院校都不具备使每个专业的学生都能够现场操作的条件,学院购置的设备条件只能满足重点专业的需要,很多招生规模较少的专业根本没有实训设备,无法满足实践的教学要求。为了解决这一现实问题,学校纷纷采用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作为解决办学的方法。就是与校外多家与本专业相关的企业签订友好合作协议,学生可以在企业利用企业资源完成实训课程,企业可以优先选聘其所需要的人才。这是一个分散设备投入压力的方法,但是国内很多企业对于校企合作的项目一直不太热心,学校处于主动的态度,没有企业的真正配合也很难完成校企合作。同样的问题在其他国家也普遍存在。所以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办学无疑是另辟蹊径,这种办法不仅可以将学生培养成为适合国际市场需要的、具有竞争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同时还可以将两所学校的设备条件、教学资源共享,形成优势互补,促进办学的正常进行。在两所国际院校零距离对接的同时,再加上两个国家的热心企业的高度参与,必能保证高质教学的每个环节顺利展开。

4 提高高职开展双语教学的速度

加快国际交流合作办学的前提是学生和教师必须通过语言关的考验,这要求在教学环节中展开双语教学,并且在教学计划中将语言模块作出要求。双语教师的资源可以利用国际交流合作院校的教师互换资源,也可以先将部分专业教师送到国外进行封闭式培训,然后回国担任专业教师,并且可以用专业英语进行任教。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进行学习,需要更高专业水准的要求,所以结合翻转课堂的优势让学生课前作好充分的准备,以保证课上英语教学的顺利进行。虽然对学生的接受能力来讲是很困难的,但是学生有了成就感和目标之后,学习就会更有动力,所以说这是一个有效促进教学、完善教学的最佳手段。

5 加快职业院校的图书馆国际化进程

图书馆是获得学习资源的第二课堂,很多信息需要在图书馆进行查阅和使用。在国际交流合作办学的过程中,加强图书馆的国际化进程,不仅能满足学生阅览和查阅的需求,也是学校软文化实力的代表。在图书馆适当添加外文专业书籍,可以促进教学环节双语化的进程。同时,使图书资料更加完善。加快图书馆的国际化进程的手段也比较多样化,除了购买相关书籍之外,也可以与合作交流的国外院校进行书籍互换,共同打造双方学生共同使用的图书资源。另一种方法是使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手段加强电子图书的建设。这个电子图书馆与网上的期刊收录有很大的差别。本电子图书馆必须以专业为单位,书籍内容贴近专业,主要目标是服务于专业,同时国内外调度更加便捷,符合学生双语查阅的标准,满足学生在国际交流的大环境下的使用要求。

6 结语

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学在职业教育发展中具有很大的现实作用,怎样才能做好国际交流合作办学也是很多院校一直思考的问题。很多高校或者高职高专院校都采用了互换学生继续教育的方式,就是在本国家的院校就读两年,然后再到国外继续就读两年到三年,毕业证书发放两个国家院校联合盖章的证书。这样毕业的学生的就业市场就会扩宽,在两个国家都可以进行选择。前景是好的,真正做到国际交流合作需要更大的考验,更需要一步一步地完善合作计划才能真正做到合作的双赢。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结合国际因素,引进国外优质课程,改革教学模式,树立师生的国际化观念,完善国际化的教学配套资源等等。这当中,每一步的完成都需要很大的勇气和决心,同时也是逐步逐步转化的过程。只要我们向着这个目标坚持不懈努力,我们一定能打造出职业教育中既有特色又有前途的高职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 杨蕾.国际交流与合作及其启示[J].图书情报工作,2012.

[2] 何家蓉.中外合作办学的核心问题: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J].中国高教研究,2009.

[3] 李化之.谈高职教育的特色[J].职教通讯,2001(2).

第8篇

[关键词]教育生态环境;国际交流与合作;国际化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16-0084-01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日益增多,日常生活中使用英语的频率也越来越高。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国大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却明显不足。这使我国外语教学陷入一种颇为尴尬的境地――学生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习英语,各层次的学校、培训机构提出各种学习方法、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学习,但是最终的效果却差强人意,“费时低效”的现象非常普遍。要想走出这一困境,英语教学必须有实质上的突破。

1 “教育生态环境”的内涵

教育的生态环境是教育学与生态学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产物,是以教育为中心,但又制约和调控教育的多元环境体系。本文所指的教育生态环境主要指学校生态和课堂生态,即学校生态内部的包括师资、课程、课堂氛围等在内的中观生态体系,主要分析学校生态环境因素和师生生态关系对教育、师生心理的影响。此外,在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视野下,分析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相关活动对学生的英语能力发展的影响,探讨学生的兴趣和动机、教师的发展,以及教师、外教、学生、留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适应。

2 “教育生态环境”的失衡问题

2.1 教育目标的生态失衡

我国绝大多数的英语教学活动中,都存在明显的应试倾向。学生和老师们把通过各种考试设定为英语学习的目标和检验标准。而面对这种应试的大环境,学生普遍采用题海战术应对考试,教师也多侧重培养学生的应试策略和提高学生的应试技巧,完全忽略了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作用,也否认了教育生态理论中教育的整体性和关联性。

2.2 教学内容的生态失衡

长期以来,我国的外语教学,割裂了语言与文化之间的联系,过于偏重于语法、词汇的教学,而文化介绍则不足。导致学生将大量的时间花费在背单词、学语法上,最终却不能正确说出完整的句子,甚至不能恰当地正确地使用单词,或者说出的话语合乎语法却“言之无物”。这破坏了英语教学生态平衡,并最终导致低产出、低效益。

3 “教育生态环境”实现的有效途径

3.1 确立生态的教学目标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该目标渗透出教育生态学所提倡的整体性、发展性和适应性。因此,大学英语“教育生态环境”首先就是要基于生态的语言教学目标。

3.2 选择生态化的教学内容

在英语教学中,教学内容应具有整体性与关联性。外语学习必须在理解和接受英语语言文化、人文社科知识的基础上,遵循自身的客观规律,再结合学习者学习外语的心理特征,才能得以实现。

3.3 营造生态课堂氛围

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教师在课堂中一直占主导地位,在课堂上的表现就是教师处于知识灌输的主导地位,而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而生态课堂强调学生个体相对独立,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关系。只有在相对宽松的语言教学环境中,学生才会勇于尝试,大胆开口说英语。

4 基于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教育生态环境”的支持系统

4.1 “引进来”的方针

高校可以利用当前丰富的外事资源,通过引进外教和留学生为我国的教育带来国际交流合作的新资源。外籍教师参与教学不仅引入了先进的教学方法,而且能使学生接触和了解了境外教育机构的互动和启发式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此外,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充分利用现有的留学生资源,与留学生进行交流沟通,来培养学生具有国际交往能力,尊重异国风俗与,维护民族尊严和法律权威,培养学生具有较丰富的国际知识,并以此进一步促进我国全球化的发展。

4.2 “走出去”的策略

通过参加更多的国际会议,学习国外的教学理念,与我国现状相结合,促进我国的教育发展和改革。从教师的角度出发,给教师提供更多地参加国际会议、出国进修学习以及与外籍教师交流学习的机会。通过选派教师和管理人员赴境外合作学校学习与进修,了解、学习和掌握国外先进的教学管理理念与方法,通过高校人员的互动交流促进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从而提高教师的双语教学的能力、了解国外相关专业和课程教学与科研发展的最新动态,提高教师的教学生态化意识和实施生态化教学的能力,培养一批学科带头人,促进师资与管理人员队伍的建设和国际化。

5 结 论

我国的教育生态现状不容乐观,为了进一步改善教育生态环境,保证教育又好又快地可持续发展,高校要以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作为学校建设与发展的立足点和使命,着眼于国内外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整合优势资源,营造适应市场需求人才培养的良好环境。为此,高校教育应更好地规划布置学校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促进受教育者内心环境的构建与和谐协调发展,以期改善我国的教育生态现状,培养学生的国际化交流合作意识,以促进其语言文化的学习;通过高校人员的交流和互动,促进师资队伍的建设和教学质量的提高。通过积极借鉴发达国家教育系统的成功办学经验,使我国的教育能较快地与国际教育接轨,使学生能更快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求,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人才。

参考文献:

[1]范国睿.美英教育生态学研究评述[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1995(2).

[2]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黄远振,陈维振.中国外语教育・理解与对话:生态哲学视域[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

[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5]李聪明.教育生态学导论――教育问题的生态学思考[M].台北:学生书局,1989.

第9篇

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从1980年沿海中心城市的短期职业大学起步,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成为实现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生力军。后发外生型的高职教育从诞生起就与中国改革开放同步;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加速了为产业界培养一线技能人才的中国高职教育与国际职教界的交流与融合;中国加入WTO,教育服务贸易在各国的兴起更为这种交流与合作增加了新的动力;同时,规模和质量不断提升的高职院校也越来越自觉地意识到国际交流与合作对院校发展、人才培养的作用。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在发展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如:优质教育资源不足、院校特色不明显、国际竞争力不强、专业设置、课程开发针对性和先进性不够、内部管理体制僵化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国际交流与合作会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国际交流与合作是开发高职院校资源的重要手段

资源是大学所拥有或支配的能够实现大学战略目标的各种要素组合,大学只有不断地获取优质外部资源,才能够为自身创造持续竞争优势。对于任何一所院校来讲,资源都是基础和保障。资源又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对于高职院校来讲,有形资源包括基础设施、实验实训装置、资金规模、师资数量、学生规模、管理机构设置、课程体系、教材等;无形资源包括:学校声誉和知名度、办学理念、管理水平、运行机制、教学质量、校园文化、教职员工精神、校友支持、与行业企业关系等。要开发和利用好这些资源,既需要内部挖潜,也需要外部补给。从扩大再生产的角度看,大学也需要社会优质资源弥补自身资源的结构缺陷。国际交流与合作可以渗透到高职院校资源开发的许多环节,而且往往具有内部开发所不具备的冲击力和创新性。

二.国际交流与合作是专业建设、课程改革的重要参照

高职院校建设的重点与核心首先是专业建设,它是体现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而专业建设的核心则是课程体系建设,它是提高专业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需要整合来自行业、企业、院校三方面的资源和信息。与跨国公司的合作可以直接采用其技术标准作为专业标准,与国际行业协会的沟通可以保持专业水平的先进性、与国外院校的交流,可以借鉴其成功的课程开发经验。

三.国际交流与合作是创新内部管理机制的强大推动力

当前,高职院校的内部管理机构与普通本科院校几无二样,无论实际作用大小,均与上级主管部门的条块设置一一对应,一方面造成机构臃肿,人浮于事,行政色彩浓厚;另一方面,诸如工学结合、教学资源管理、企业服务等关键职能因无对应的上级主管行政部门因此校内也未设专门机构无专人负责。高职院校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和直接服务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而区别于普通教育,因此在内部机构的设置和管理上,应当满足和体现以上两大特点。国外院校在机构设置、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上有不少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在交流与合作过程中对于惯例的打破、体制机制的不适应都会促进高职院校加大内部体制改革的力度,也会促进高职院校再次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排头兵。

四.国际交流与合作是特色发展的重要渠道

所谓特色发展就是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世界上无论是一流的研究型大学还是一流的职业大学,都不可能各方面全面开花,而是突出自己的比较优势,采取差异化战略。目前中国高职教育呈现出一个不好的势头:即千校一面,缺乏自己的大学精神和独特文化。不仅专业结构设置趋同,不管东部还是西部、无论地方经济和地域优势如何,专业设置都大而全;而且课程结构也相同,无论软硬件条件是否具备,把示范院校的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一抄了之。国家出台一个政策、教育部出台一份指导性文件、职教专家提出一种课程模式,所有的高职院校都以此为标准,强行照搬。学校竞争优势的差异是由资源的差异引起的,不同的高职院校在获取这些优质资源时的“异质性”构成了彼此竞争优质差异的基础。通过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不仅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世界职教动态、深刻地厘清自身优势,清晰地确立“异质性”,而且更大范围地获取“异质”的优质资源,准确地把握发展趋势,从而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战略规划,而非人云亦云。

五.国际交流与合作是参与国际竞争的必由之路

有学者曾指出,中国的研究型大学走向世界还需假以时日,但中国的高职教育走向世界则是指日可待。的确部分高职院校已经把“走向世界”作为自己的战略目标。但中国高职教育要融入国际高职教育大系统中,确立中国高职教育在国际高职教育领域的战略地位,首先必须用国际视野和标准来审视自已,找准自己在国际高职院校中的定位,进而明确自己的优势和发展目标。国际交流与合作是一个丰富的资源平台,高职院校需要通过它融入国际高职教育大家庭,扩大国际影响力,提高国际竞争力。

广泛的学习与借鉴,形式多样的交流与合作,使我国高职院校从视野上一下走到世界前沿,虽然理念的转变还需假以时日,模式的形成还需实践检验,但是在较短的时间内在办学模式、运行机制和教学内容上都有所创新和突破,不能不说是得益于眼界的开阔。

正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第十六章中指出的那样,要借鉴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促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高职院校不仅要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增强自身实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还肩负着在交流、合作中展示中国实力,提升国际地位,参与国际竞争的重任。

参考文献:

[1][加]许美德,潘乃容主编.东西方文化交流与高等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美]罗伯特.M.赫钦斯著,汪利兵译. 美国高等教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3]陈学飞著.当代美国高等教育思想研究[M].沈阳: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4]陈学飞著.高等教育国际化:跨世纪的大趋势[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

[5]陈英杰著.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史研究[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 (9).

[6]程方平主编.中国教育问题报告一一入世背景下中国教育的现实问题和基本对策[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7]戴晓霞,莫家毫,谢安邦主编.高等教育市场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8][美]菲利普.G.阿特巴赫,简.奈特.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前景展望:动因与现实[J].高等教育研究,2006,(1).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