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贸易条件理论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05 15:43:4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贸易条件理论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贸易条件理论

第1篇

由于发展中国家在推进区域一体化时,一般皆采用自由贸易区的形式,所以本文的分析主要针对自由贸易区展开。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认为获取资源的优化配置效应是建立自由贸易区的首要理性。关于自由贸易区对资源配置的影响可以用图1加以简单说明。

图1是一个自由贸易区的局部均衡分析,假设世界有三个国家:本国(H),本国潜在的盟国(F)及代表世界其余国家的第三国。左图代表本国,Dh与Sh分别代表本国某种商品的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在封闭经济条件下,本国的价格是Th。假设国际市场价格为Pw,由于国际市场价格远远低于本国封闭经济条件下的价格,因此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根据比较优势,本国属于该种产品的进口国。现在假设本国为保护本国生产者的利益,维持本国对该种产品的生产,征收禁止性的从量关税PwTh,征收关税后本国的价格为Th。右图代表本国潜在的盟国,Df和Sf分别代表盟国对该种商品的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在封闭经济条件下盟国的价格是Tf。由于与本国一样,国际市场价格低于盟国封闭经济条件下的价格,因此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盟国也是属于该种产品的进口国。现在同样假设盟国为保护其生产者的利益,维持对该种产品的生产,也征收禁止性的从量关税PwTf,征收关税后盟国的价格为Th。

现在假设本国打算与F国通过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形式,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谋取资源优化配置的利益。假设两国建立自由贸易区后各自对非成员国维持的关税仍为原来的禁止性关税,只是内部取消了相互的关税。由于本国的关税水平高于盟国的关税水平,所以本国与盟国形成自由贸易区初期,本国的价格肯定高于盟国的价格,这样就会形成盟国的产品向本国流动的动力,产品的区内流动会导致本国的价格下降,但价格的下降具有界限,最低价格为Tf,原因是本国的进口来源是盟国,而盟国的最低价格为Tf。要知道本国最后的价格为多少,关键在于确定本国市场的供给。由于本国的价格间于Th与Tf之间,而且只要本国的价格高于Tf,盟国的产品就会全部供给本国市场,所以本国与盟国形成自由贸易区后,本国市场的供给实际上就是两国市场的供给之和。图中的Sh+f就是两国供给曲线的横向加总,也是本国市场的实际供给曲线。本国市场最后的价格取决于Sh+f与Dh的交点的位置,如果交点处所对应的价格高于或等于Tf,则该价格即为最后的价格,相反,如果交点处所对应的价格低于Th,则最后的价格即为Tf。在此为方便分析,假设Sh+f与Dh的交点处所对应的价格恰好是Tf。由于本国与盟国建立自由贸易区后价格由Th降为Tf,消费者剩余的增加为梯形ThABTf的面积,生产者剩余的减少了梯形ThACTf的面积,由于政府原来没有关税收入,所以社会净福利增加了三角形ABC的面积,新增加福利皆来源于自由贸易区的贸易创造。其中ABD为消费效应,即由消费者以较低的价格增加了一部分消费数量所引起,ADC为生产效应,即由较低成本的进口替代了一部分较高成本的国内生产所引起。对于盟国来讲,其市场价格始终为Tf,其出口并不会导致其国内价格上升,因为一旦价格高于Tf,其国内的消费者就会转而消费第三国的进口产品。在例中,盟国的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相比建立自由贸易区以前均没有发生变化,但盟国的社会福利也会得到改善,原因是盟国消费者的消费全部来源于进口,消费数量为Q1,由于政府得到了为面积为TfEFPw的关税收入,此即盟国加入自由贸易区的净社会福利增加额。

以上的分析表明,从资源配置的角度看,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是自由贸易区两个重要效应,前者有助于改善福利,后者则会导致福利的恶化,自由贸易区能否改善成员国的福利,关键取决于自由贸易区的贸易创造能力,贸易创造型能力越强就越有可能改善成员国的社会福利。但现在的问题是,本国如果不是采用跟盟国结成自由贸易区的形式,而是采用方面削减关税的形式,同样能达到甚至会超过自由贸易区的收益。在图1中,如果本国将关税由Th削减至Tf,本国的净收益为增加额同样为三角形ABC的面积。这实际上就提出了一个国家在走向贸易自由化的过程中,为什么通常采用构建自由贸易区而不是单方面削减关税的经济理性问题。

贸易条件与发展中国家构建自由贸易区的经济理性

仅仅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显然无法解释以上所提出的自由贸易区的经济理性问题,根据经济研究通常的思路,解释这一问题的途径就是从改变模型的基本假设条件入手。在第一部分的模型中隐含着一个重要假设:本国与盟国都是小国,这意味着两国构建自由贸易区前后对贸易条件没有任何影响。

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条件效应可以用图2加以分析,假设整个世界有三个国家组成:本国、本国潜在的盟国和由世界其余国家组成的第三国。本国和潜在盟国是进口X产品,出口Y产品,Oh和Of分别为本国和潜在盟国的提供曲线,为方便分析,假设初始情况下两国的贸易提供给曲线正好重合。第三国出口X产品,进口Y产品,Ow为第三国的贸易提供曲线。X和Y的相对价格就由本国、盟国及第三国的贸易提供曲线共同决定,假设初始情况下,世界市场用Y产品表示的X产品的相对价格为P0(即本国的贸易条件),此时本国的社会福利水平可以用贸易无差异曲线U0代表,盟国的情况跟本国一样。现假设本国为保护本国的生产者,对X产品的进口征收某一数量的关税,征税的结果是本国的提供曲线Oh向内移动,现假设移动至Oh',贸易条件相应变为P1,对本国来说意味着贸易条件的改善。在P1贸易条件下,本国的社会福利水平由贸易无差异曲线U1所代表,显然与自由贸易相比,本国的社会福利水平得以提高(F国的福利水平图中也得以改善)。这种提高显然纯粹来源于贸易条件的改善。现假设本国潜在的盟国跟本国建立自由贸易区,也相应将关税提高至本国的水平,这样盟国的贸易提供曲线移动至Of',与本国的贸易提供曲线Oh'正好重合。此时贸易条件演变为P2,两国新的福利水平由贸易无差异曲线U2代表,相比本国单方面提高关税来说,两国的福利水平得以进一步提高。这意味着获取贸易条件的改善通常会成为建立自由贸易区的经济理性。如果此时本国单方面削减关税,贸易条件将会恶化,福利水平也会相应降低。

普雷维什和辛格早在1950年首先提出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贸易条件持续恶化,后来又有经济学家对此进行基于不同样本和时间序列的计量分析,发现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贸易条件恶化的现象。辛格等在20世纪90年代重新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进行回归分析,指出即使是发展中国家的制成品贸易条件也呈恶化趋势(Singer,1999)。关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状况,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考察。

首先,从在发展中国家出口中占据重要比例的初级产品的角度考察。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的贸易条件相对发达国家的工业制成品而言,呈现出长期恶化的趋势。这一点得到有关学者和机构的证实。D•沙普斯福德指出,在1900-1982年间,初级产品的贸易条件每年都下降1.29%。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1994年的一份报告中也指出,1968-1987年间初级产品的贸易条件每年都下降1.52%。1957-1982年间,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价格相对于发达国家制造业出口产品的贸易条件下降了32%,这一恶化体现在四类主要的初级商品上:粮食下降了21%、饮料下降了28%、农业原料下降了45%、金属下降了28%。发展中国家的初级产品相对发达国家的初级产品来说,其贸易条件同样也在恶化。汉斯•辛格指出,1954-1972年间,发达国家的初级产品单位价格每年平均下降0.73%,而同期发展中国家的初级产品价格则年均下降了1.82%。联合国在2000年1月的统计材料中指出,1980-1999年第一季度,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初级产品出口价格指数分别下降了25%和58%。随着大批发展中国家加入初级加工品生产领域,从1980至1999年间,发展中国家的初级产品价格又下降了42%,其中食品价格下降35%,非食用类农产品价格下降了30%,矿物价格下降了45%。

其次,从在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中占据同样重要比重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角度考察。随着贸易自由化程度的加深,越来越多的国家卷入世界贸易体系,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也由初级农矿产品与工业制成品的贸易转向劳动密集型产品对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交换。但是,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并没改善,而是继续呈恶化趋势。汉斯和沙卡等人的研究为该论点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他们通过对29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1965-1985年期间出口制成品贸易条件的变化情况进行的统计分析表明,这29个国家出口制成品的价格指数年均下降0.65%。

最后,从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的长期趋势考察。世界银行在《1997年世界发展指标》中指出,1980至1995年间,低收入国家的商品贸易条件(NBTT)和收入贸易条件(ITT)都呈下降趋势:如果以1987年为100,那么这两项指标分别从121和105下降为91和89。这意味着,即使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时代,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恶化的趋势还会延续。这种延续将体现在:发展中国家工业制成品与发达国家知识产品之间的贸易条件不断恶化;发展中国家的初级产品与发达国家的知识产品之间的贸易条件不断恶化;发展中国家的初级知识产品与发达国家的成熟知识产品之间的贸易条件不断恶化。

综合上述,我们可知,贸易条件持续恶化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一个基本现状,发展中国家采用区域经济一体化而不是单方面削减贸易壁垒的形式走向自由化的经济理性,主要是基于贸易条件方面的考虑。

参考资料:

1.波得•罗布森,国际一体化经济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第2篇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课题名称:中国对外贸易条件恶化问题探讨

学生姓名:

系别:经济与管理系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指导教师:

2006年3月5日

一、综述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1)国内外研究动态:

贸易条件恶化论是阿根廷著名经济学家普雷维什在一份名为《拉丁美洲的经济发展及其主要问题》的报告中提出来的。在该报告中,他考察了英国自1870年至1938年间进出口贸易条件的变化,发现初级产品相对于制成品的贸易条件在70年中下降了35.9%。由此他得出结论:初级产品的贸易条件在不断恶化,那些以初级产品出口为主的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愈来愈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并提出了改变贸易条件恶化的进口替代战略。贸易条件恶化论经过辛格、伊曼纽尔等人的发展,其影响愈来愈大。他们认为,自由贸易并没有带来普遍的富裕,反而造成马太效应,使富者愈富,穷者愈穷。发展中国家要改变这种命运,只有实行工业化,更确切的说是走进口替代战略之路。经过经济学家们长期实证分析,绝大多数经济学家已经对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价格贸易条件长期以来趋于恶化的论点不再表示怀疑。在传统的国际贸易格局下,发展中国家以出口初级产品为主,进口以制成品为主;而发达国家正好相反,出口以制成品为主,进口以初级产品为主。由于发达国家对初级产品的进口需求趋于疲软和发展中国家对来自发达国家的产品和技术进口需求持续强劲,发展中国家价格贸易条件也就自然趋于恶化了。由此可以看出,贸易条件恶化论比较正确地揭示了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不断恶化的事实,并得出了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实际利益分配中处于越来越不利的地位这样一个正确的结论。

既然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是不断恶化的,那么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他的贸易条件又如何呢?是否也存在贸易条件恶化的情况呢?为此,国内许多部门和学者进行了研究。商务部的研究表明:1993—2000年,以1995年为基期的中国整体贸易条件指数下降了13%,工业制成品价格贸易条件指数下降了14%,初级产品贸易条件指数下降了2%。2000年后贸易条件仍有恶化的趋势。2003年价格贸易指数下降了4.6%。收入贸易条件指数上升了22.7%。目前国内各方人士对我国贸易条件恶化的事实已经没有大的争议,但如何看待这个事实却有争论。北京大学宋国清教授认为贸易条件恶化是货币汇率扭曲导致的;厦门大学国际贸易系教授范良聪指出,我国出口的产品大多数是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的产品为主的,而外贸企业在出口时竟相压价,导致“价格战”硝烟四起,出口上出现增量不增价的现象;而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认为,进出口产品结构的变化、原油价格飙升和我国对原油进口依存度的提高、我国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间接提高了国际原材料价格,这些使贸易条件进一步恶化。应当指出,这些都是对我国贸易条件恶化的解释,但缺乏系统全面的分析。

(2)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选题依据: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贸易条件恶化的程度、原因和影响三个方面。我国对外贸易是否已经陷入“比较优势陷阱”;是否应该按照比较优势理论来制定对外贸易政策,还是改革进出口产品结构,发展竞争优势;贸易条件恶化一定带来贸易利益的损失还是也存在不确定性的一面,这都有待于进一步的分析。本文正是基于以上争论,系统全面,地分析我国对外贸易现状,贸易恶化的原因以及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影响,并研究了改善贸易条件的对策。

研究意义: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本文试图能够帮助读者加深对贸易条件的恶化理论和我国贸易条件现实状况的认识,完善对我国贸易条件恶化的研究。另外通过研究我国对外贸易条件恶化的原因和对策,能够给我国外貌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促进制度创新和结构创新提供理论参考,并为改变我国粗放型进出口贸易模式、实现我国乃至世界各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指导作用。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本课题主要研究四个方面的内容:

(1)贸易条件恶化论的发展及影响。通过对此理论的分析,介绍其对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的指导作用。

(2)实证分析我国对外贸易条件变化的现状,列举近期贸易条件指数数据,并据其列表说明我国贸易条件的变动趋势。

(3)全面分析我国对外贸易条件变化的原因。

(4)根据变化原因拟订可能的政策措施。

2、拟解决的问题

通过对以上四个方面问题的研究,希望解决对我国贸易条件恶化的程度、原因、影响的认识偏差问题,以至于能寻找更合理的对策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对外贸易恶化的状况,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

三、研究的步骤、方法、措施及进度安排:

(一)研究步骤

课题主要从资料收集、撰写开题报告、草拟提纲、论文初稿反复修改、论文定稿及答辩几个步骤去完成。

(二)研究方法及措施:

研究方法:案头文献资料研究、案例比较研究、分析归纳法、数据模拟分析法、实证分析法,调查研究法等。(根据文章研究的需要,选用合适的研究方法)

研究措施:社会调查、文献查阅、老师指导等

(三)研究进度安排

2009年10月;确定选题收集资料写开题报告

2009年11月—2010年2月通过对资料进行进一步研究撰写论文初稿

2010年2月交初稿接受指导老师审查

2010年3月—4月上旬通过指导老师对初稿的意见对论文进行修改

2010年4月接受指导老师再次审查对论文再次修改

2010年5月交论文终稿准备进行论文答辩

四、主要参考文献:

[1]郝红.景华扬,谈如何在我国建立有效的薪酬激励公有制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20034,24—25

[2]井士锌,现代企业的薪酬激励煤矿现代化20043

[3]樊钱涛,如何运用薪酬激励员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2003327—28

[4]王少东,张国霞建立自助式整体薪酬体系人力资源200435—36

[5]徐晓明,公司管理中的薪酬激励机制河南化工2003645—46

[6]张涛,如何发挥薪酬激励的持久性中国人力资源开发72—74

[7]程瓯,将员工激励进行到底人力资源39—40

[8]胡盈,交换中的刺激人力资源53—54

[9]董玉森,当前部分国企薪酬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10]刘颖,走出薪酬激励的困境通信企业管理2003956—57

[11]林新奇,国际人力资源管理复旦大学出版社

[12]企业员工管理方法研究组企业员工激励方法中国经济出版社

五、指导教师意见:

签名:

六、教研室意见:

第3篇

Abstract: As China's rapid economic growth in recent years, the constant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re has had many new problems in international trade issues.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inflence of deterioration of commodity terms of trade and changes of income trade terms to China's manufactured goods trade, taking China's trade in manufactures and terms of it, and at the same time, it gave analysis and forecasting for commodity terms of trade, income terms of trade and the changes in exports of manufactured goods in the next years.

关键词: 价格贸易条件;收入贸易条件;灰色预测模型

Key words: terms of trade;income terms of trade;gray prediction model

中图分类号:F224.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5-0108-03

1贸易条件介绍

贸易条件对于在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框架中常以商品的贸易条件作为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出口盈利能力(相对于进口)或贸易利益的衡量指标。实际中常用的贸易条件有两种不同形式,即价格贸易条件、收入贸易条件,两者从不同的角度衡量了一国在国际贸易中的盈利情况。

1.1价格贸易条件价格贸易条件即一国出口商品与进口商品的交换比价,又称净实物贸易条件(Net Barter Terms of Trade,NBTT)。其公式如下:

NBTT=Px /Pm(1)

式(1)中,Px为出口商品价格指数;Pm为进口商品价格指数。其经济学含义为:随着出口商品相对于进口商品价格的变化,出口每单位商品所能换回的进口商品的数量。

1.2 收入贸易条件由于出口商品的整体进口能力对一个国家更为重要。所以,与一国出口数量相联系的收入贸易条件(Income Terms of Trade,ITT)便被引入到研究中来。其公式如下:

ITT=Qx(Px /Pm)(2)

式(2)中,Qx为出口量指数,收入贸易条件衡量的是出口对进口的购买力,反映了一国绝对进口能力的变化。

2国内学者研究现状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王如忠[1](1999)利用世界银行的数据对我国贸易条件变动的基本趋势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我国以1980年为基期的1980~1994年价格贸易条件基本呈现出恶化的趋势,但因为出口数量的大幅度增加,收入贸易条件指数则在不断改善。赵玉敏[2]等(2002)以1995年为基期,计算了我国1993~2000年的价格贸易条件,他们的结论是:我国整体贸易条件下降13%,其中制成品贸易条件下降是导致我国整体贸易条件下降的主要原因。赵勇[3](2004)提出,由我国海关统计,并采用拉斯帕尔氏公式编制的贸易条件指数看,1993~2003年我国出口价格指数上升了4%,进口价格指数上升了19%,我国的价格贸易条件出现恶化。张根能[4]等(2005)指出,若以1995年为基期,1990~2002年间我国贸易条件指数总体上也是呈下降趋势(其间1994年、1997年价格贸易条件指数是上升)。崔津渡、李诚邦[5](2006)对我国1995~2005年的对外贸易条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结论是:尽管价格贸易条件是在恶化的,但由于出口数量的持续不断增加,使收入贸易条件指数背离于价格贸易条件指数的变化,2004年和2005年明显改善。林丽、张素芳[7](2005)研究发现我国近十年来进口价格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1994~2002年上升41%,而同期出口价格指数下降了11%,导致价格贸易条件指数曲线持续地向右下方倾斜,呈现明显的恶化趋势,总体下降幅度达37%。高凌云、程敏[8](2006)通过分析得出了贸易条件趋势性的分析,但在具体数据预测上还较少,因此,本文在对1980~2005年这26年的价格贸易条件与收入贸易条件的变动情况进行分析的同时,对其今后一个时期内的变动数值进行了预测。

3我国改革开放后的贸易条件的变动情况及分析

3.1 我国改革开放后的贸易条件的变动情况根据拉斯佩雷斯(E.Laspeyres)的基期价格加权指数,对我国改革开放后的出口与进口商品的价格根据公式:L=■进行指数化。就指数化后的商品贸易体条件来说,如果在报告期出口一单位商品所能换回的进口商品比基期增加或减少了,则认为贸易条件改善或恶化了。根据改革后我国进出口商品的相关数据计算得出如表1所示的数据。

3.2 我国改革开放后的贸易条件变动原因分析

3.2.1 国内市场对进口商品的需求增长近些年,国内经济快速增长及产业结构加快升级,带动了先进技术设备和资本密集型产品需求的上升。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进口高档消费品的消费能力日趋强劲,市场需求高级化。随着工业化程度和经济外向型程度的提高,国内资源的短缺状况越来越严重,对国外原料、中间产品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国内市场对进口商品需求的增长,引起进口价格的持续上升。

3.2.2 跨国公司施行“价格转移”策略外商投资企业为了达到减轻所得税负、转移资金和利润、逃避管制等目的,往往采取高价进口中间产品、原材料、机器设备,而低价出口制成品的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进口品的价格却降低了出口品的价格。在外商投资企业占我国进出口总额比重达55.5%的情况下,其“转移价格”直接导致了我国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

到目前为止,大多数外商投资企业都偏向于从中国之外采购中间产品,这使得外商投资企业进口居高不下,外商投资企业依靠母公司内部采购的方式对中国进口产品的价格有极大影响。有资料显示,在华投资的大型跨国公司依靠母公司内部采购的比重平均为30. 4%;欧盟、美国、日本在华投资企业依靠母公司内部采购的平均比重分别是50%、29. 4%和25% 。跨国公司的采购是服从其全球市场发展战略的,不但会优先考虑从其公司内部采购,而且使用有别于国际市场交易收入的内部转移收入,特别是存在高估进口收入的可能。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2.3 出口企业恶性价格竞争我国出口的产品以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大多数产品面临近似完全竞争;另一方面,由于产品技术更新能力薄弱、品牌核心价值低、同质性替代性强等因素的影响,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主要采取了价格竞争的手段,大部分出口商品价格不断下跌。出口商品的恶性价格竞争不仅使我国丧失了应得的贸易利益,而且还使我国企业屡屡遭受别国的各种市场准入限制,譬如反倾销制裁等等。

3.2.4 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1980~1996年收入贸易条件指数与价格贸易条件指数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同。1997~2005年,由于出口数量的持续不断增加,收入贸易条件指数背离于价格贸易条件指数的变化,但始终在基准线附近变动,2002年以后出口数量的大幅度上升,使得收入贸易条件明显改善。其中,出口数量增长的一个重要推动力量是我国大规模的加工贸易产业。加工贸易,即进口零部件和生产设备,经加工增值后再出口。加工贸易在经过20多年的发展壮大后,已占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半壁江山,加工贸易的兴起,迅速地推动了我国出口数量的增长。

3.2.5 政策因素的影响2002年为预防出口因世界经济复苏形势不明而可能出现的滑坡,我国提早进行了政策准备,明显加快了出口退税进度,加大了对企业出口的信贷、税收、国际结算和保险等方面的支持力度,采取措施帮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并积极应对以减轻反倾销带来的负面影响,进一步放宽了对企业从事进出口经营活动的准入限制,形成了有利于出口良性发展的政策环境。2002年以后由于我国劳动生产力不断提高,出口产品的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在局部范围内对出口国形成了商品倾销的现象。中国政府为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贸易摩擦对整体贸易状况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制定了一系列限制存在倾销可能产品出口的政策。在一定上缓解了贸易摩擦的持续,但同时也使得我国的贸易条件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首先是收入贸易条件增幅减小,其次是价格贸易条件波动明显,并出现了持续恶化的现象。

3.2.6 R&D的影响R&D对收入条件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三个方面体现:第一,R&D投入提升了我国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从而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价格水平,进而改善价格贸易条件。第二,R&D投入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单位时间内出口产品的生产数量,从而提高我国的出口量指数,提高整体出口产品价值总额,进而使收入贸易条件得以改善。第三,高技术含量的产品的数量和种类随着我国对于研发投入地增加而得到大幅提高,这一状况的改善,直接影响到国内消费者对于国外类似产品的需求水平。原来国内没有的产品种类的出现,类似产品的国内的大量生产都会减少国外同类产品的进口量,从而在改善价格贸易条件的同时,也对收入贸易条件进行了改善。

4贸易条件的变动预测

4.1 价格贸易条件的变动预测由于我国贸易条件的变动呈现指数化增长趋势,但其增长的原因却是受到我国鼓励出口的贸易政策,以及汇率低估,外商直接投资,加工贸易,研发投入增加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根据灰色预测系统理论对我国2010年前的价格贸易指数和收入贸易指数进行预测。

4.1.1 价格贸易条件的预测由统计资料分别选取1980,1985,

1990,1995,2000,2005 年的价格贸易条件,如表2所列。

设GM(1,1)预测方程x (0)(k)+ax(1)(k)=b其中:

x (0)=(x (0)(1),x (0)(2),x (0)(3),x (0)(4),x (0)(5),x (0)(6))

x (1)=(x (1)(1),x (1)(2),x (1)(3),x (1)(4),x (1)(5),x (1)(6))

X的1-AGD序列为:

x (1)=(x (1)(1),x (1)(2),x (1)(3),x (1)(4),x (1)(5),x (1)(6))

=(97.866667,195.306667,289.356667,382.423334,

475.473334,570.67334)

设■+ax(1)=b按最小二乘法求得参数a,b的估计值为:

■=-0.239962 ■=174.57231

■-0.239962x(1)=174.57231

其时间相应方程式为:

■(1)(k+1)=825.366105e0.239962k-727.499438■(0)(k+1)=■(1)(k+1)-■(1)(k)

由此可得以下数据:

2010年价格贸易条件预测值为81.12;2015年价格贸易条件预测值为25.19;2020年价格贸易条件预测值为54.66;2025年价格贸易条件预测值为69.46;2030年价格贸易条件预测值为87.94。如表3所列。

预测结论:由于数据在预测过程中存在时间跨度太长的问题,因此2010年以后各年的数据准确性大大降低,无法用具体数值进行分析。但同样可以从预测的趋势上来对我国2010年以后的年份中的价格贸易条件进行分析。通过数据分析我国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商品贸易条件依然会呈现一种下降的趋势。而就具体来说2010年我国的商品贸易条件将会下降到81.12的水平。下降的幅度将达到14.7%。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得不引起我国政府的重视。在调整国内产业结构和减少贸易摩擦的同时更应该多在贸易条件方面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是我国外贸能和谐健康的稳步发展。

4.2 收入贸易条件的变动预测由于我国价格贸易条件的变动呈现指数化增长趋势,但其增长的原因却是受到贸易政策,汇率,外商直接投资,加工贸易,研发投入等多方面因素的系统性影响,因此根据灰色预测系统理论对我国2010年前的价格贸易指数和收入贸易指数进行预测。由统计资料分别选取1980,1985,1990,1995,

2000,2005 年的收入贸易条件,如表4所列。

设GM(1,1)预测方程y (0)(k)+ay(1)(k)=b其中:

y (1)=(y (1)(1),y (1)(2),y (1)(3),y (1)(4),y (1)(5),y (1)(6))

=(100.245,497.94,1020.44,1866.806667,3508.806667)

设■+ay(1)=b按最小二乘法求得参数a,b的估计值为:

■=-0.616388 ■=139.424386

其时间相应方程式为:

■(1)(k+1)=326.195873e0.616388k-226.195873■(0)(k+1)=■(1)(k+1)-■(1)(k)

由此可得以下数据:

2010年收入贸易条件预测值为2788.4518;2015年收入贸易条件预测值为5164.837;2020年收入贸易条件预测值为9566.4423;2025年收入贸易条件预测值为17719.2077;2030年收入贸易条件预测值为32819.9667。如表5所示。

预测结论:根据预测的数据可以得出我国贸易的收入条件从2010年到2030年的系统变动的预测值,通过趋势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对外贸易中的收入贸易条件在未来一段很长的时期内还会呈现出指数型增长的变动趋势,这与我国的孤立贸易实施促进外贸积极健康发展的宏观经济政策是分不开的。作为拉动经济的三大因素之一,我国始终都把通过对外贸易来改变国民福利水平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上。同时随着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出口产品会逐渐集中到附加值更高的资本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的行业,在很大程度上会支持收入贸易条件的进一步提升,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着收入贸易条件。在对我国收入贸易条件进行预测的过程中由于时间跨度较大,因此在预测其内会遇到多种外界无法预测的因素影响,但就2020年的预测数据来数,则其数值在很大程度上相比较以后各期是较为准确的。即2010年我国的商品收入贸易条件指数(以1980年未基期)将达到2788.4518比2005年上涨69.8%。

5结论

我国现价段处于工业化过程的中期,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而在这样的条件下,全球的社会化分工存在着的不平等使得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只能占据低端制造业的生产市场,这样必将使得发展中国家在贸易中的价格贸易条件不断恶化。这点早在60年代许多经济学家已经是证明了的。但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又有其独特的优势,即人力资源,市场资源,以及潜在的技术资源等等。这就要求我们要理性地看待这些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并从中发掘我国贸易进一步发展的机遇。

参考文献:

[1]王如忠.贫困化增长――贸易条件变动中的疑问[M].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2]赵玉敏.总体趋于恶化――我国贸易条件变化分析[J].国际贸易, 2002,(7).

[3]赵勇.对我国贸易条件状况的分析[J].当代经济,2004,(7) .

[4]张根能,徐丽秋,徐瑞平.我国贸易条件变化的综合分析[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8).

[5]崔津渡,李诚邦.我国对外贸易条件:1995 年~2005 年状况分析[J].国际经济合作,2006,(4).

[6]张燕生. 我国加工贸易未来转型升级的方向[J]. 宏观经济研究,2004,(2).

[7]林丽,张素芳,1994-2002 年中国贸易条件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5,(11).

[8]高凌云,程敏.FDI与R&D投入对我国收入贸易条件的影响[J].经济理论研究,2007.

[9]董国辉.“贸易条件恶化论”的论争与发展[J].南开经济研究,2001,(3).

[10]刘思峰,党耀国,方志耕.《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M].科学出版社,2004.

[11]UNCTAD. Trade and Development Report[R]. New York:UNCTAD, 2002.

第4篇

关键词:贸易条件;价格贸易条件;国际经济秩序

一、引言

探讨国际经济秩序的目的是通过一个合理、公正的国际贸易秩序,使世界各国都能在平等的基础上对话、交流,缩小各国的经济差距,实现共同繁荣。但在当前的国际经济秩序背景下,这一目标并没有真正实现。国际贸易是影响国际经济秩序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我们有必要从国际贸易的视角来审视当今国际经济秩序及其未来的发展。贸易条件是国际贸易的基本问题之一,也是影响各国贸易利益及世界贸易利益分配的重要因素。从贸易条件视角看国际经济秩序有利于更深刻地认识和分析现今的国际经济秩序。

“贸易条件的概念可理解为一揽子商品和另一揽子商品之间的价值交换比率。”多年来,贸易条件的概念已发生很大变化,其最常用和最基本的含义包括价格贸易条件、收入贸易条件和要素贸易条件。价格贸易条件是贸易条件的最基本概念,是指出口平均价格指数与进口平均价格指数的比值;收入贸易条件等于价格贸易条件乘以出口数量指数;要素贸易条件可分为单要素贸易条件和双要素贸易条件,单要素贸易条件等于价格贸易条件乘以本国出口部门的生产率指数,双要素贸易条件等于价格贸易条件乘以本国出口部门生产率指数和本国进口产品在贸易对象国的生产率指数的比值。贸易条件的基本经济含义在于衡量一国在出口基础上的进口能力。价格贸易条件衡量的是平均每单位出口商品所能取得的进口能力,收入贸易条件衡量的是总出口意义上的进口能力,而要素贸易条件衡量的是一国的长期进口能力。贸易条件作为国际贸易的一个重要指数,影响一国的短期和长期利益,进而影响一国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国际经济秩序的最重要特征则在于不同类型的国家在国际经济秩序的位置如何变动。因此,贸易条件通过贸易利益和经济增长影响着一国在国际经济秩序中的位置。

二、贸易条件对国际经济秩序的影响

(一)贸易条件深刻地反映了不同国家在国际经济秩序中的对抗性

贸易条件不仅反映了一国的进口能力,更反映了不同国家在贸易利益分割上的份额问题。无论是从传统的比较优势原理出发,还是从现代国际贸易理论出发,在国际贸易中,贸易各国总是能获得贸易利益,但从贸易中所获得的利益份额却不一定相等。在两国开展贸易的条件下,一国的出口正好等于另一国的进口,一国出口价格指数的提高意味着另一国进口价格指数的提高,在该国进口价格和另一国出口价格不变的条件下,该国价格贸易条件的改善意味着另一国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一个国家价格贸易条件的改善使其在贸易利益分割中所占的份额不断增大,另一国所占的份额必然减少。要素贸易条件同样能反映出不同国家之间的利益对抗性。

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间的贸易利益分配也验证了以上规律。以价格贸易条件为例,多数经济学家的研究结论表明,发展中国家的价格贸易条件从长期看是不断恶化的,发达国家的价格贸易条件是不断改善的。《国际贸易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表明,发展中国家相对于发达国家,其价格贸易条件处于总体恶化的趋势。《世界统计年鉴》最新的数据也进一步证明了这种趋势的延续(见表1)。这说明,两大集团在贸易条件和贸易利益上的对抗性非常突出。

实际上,不仅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这种对抗性,任意的两个贸易国之间都存在这种贸易利益的对抗性。因为在总体贸易利益既定的条件下,无论多少国家参与国际贸易,一国的贸易利益份额增加,必然意味着其他国家贸易利益份额的减少。当总体贸易利益变动时,这种份额分割问题仍在。徐建斌和尹翔硕的理论模型也证明了发展中国家出口导向贸易战略存在着“合成谬误”效应,即当个别发展中国家利用传统比较优势发挥专业分工优势时,可获得较多的贸易利益,但当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参与其中时,各发展中国家所获得的贸易利益就越来越少,进而使其出口导向贸易战略的作用受到限制。 转贴于

(二)贸易条件影响一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

当世界贸易的规模有限时,贸易条件对一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不明显。因为此时的贸易条件变动所引起的贸易利益变动反映到GDP中只是很小的份额: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的进展,各国的贸易额都在迅速增加,对国际贸易的依赖也越来越重,贸易条件变动引起的贸易利益变动在GDP中的比重也随之增加,贸易条件开始成为影响各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变量,也必然影响着一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位置。

由表2和表3可清楚地看到,由于贸易条件变动而引发的贸易利益变动占GDP的比例已相当高,特别是巴基斯坦、菲律宾和泰国三国,2005年由于贸易条件恶化(相比于2000年),损失的贸易利益分别达到38.5%、55.7%和60.7%。由于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的长期恶化,发展中国家贸易利益损失越来越大,这一方面影响着发展中国家短期的经济增长;另一方面,还意味着发展中国家从国际总贸易利益中获取的份额越来越少,从而影响着其长期的经济利益。

从世界经济格局的角度看,由于贸易条件的作用,现今的贸易条件状况如果得不到有效改变,世界各国的经济差距只能是越拉越大,从而加速国家之间的贫富分化。处于世界经济格局中位置越高的国家,其贸易条件和贸易份额越容易处于有利位置,进而通过国际贸易推动其经济发展;处于世界经济格局中位置越低的国家,贸易条件越难改善,其获得的贸易利益份额越变越小。

第5篇

关键词:FDI 贸易条件 工资外溢 技术外溢 机理

在当今贸易投资一体化条件下,国际投资扮演了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为重要的历史角色。FDI具有促进东道国贸易数量的增长、生产要素比例的变化、生产率提高等一系列东道国效应,而这些效应又能对东道国贸易条件和贸易福利产生影响。以往一些著名的经济学家都是在传统的框架内研究贸易条件的影响因素的,例如穆勒、马歇尔等侧重于从消费角度研究贸易条件,认为一国只要面对相对占优势的世界需求曲线,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就会有相对有利的贸易条件,从而就会在贸易利益分配中获得更多的好处;希克斯、巴格瓦蒂等人注重生产对贸易条件的影响,认为一国生产状况的变化会改变该国的贸易条件及其在利益分配中的地位。他们都只考虑到了影响供给的国内因素和影响相对需求的国际因素,而没有考虑到FDI的影响。本文将研究FDI流入并参与贸易商品的生产后对东道国贸易条件的影响因素和机理。

贸易条件的变化与进出口价格、出口数量、劳动生产率等因素有关。我们可以用函数表示为:

TOT=f(PX,PM,QX,ZX,ZM)

其中PX为出口价格指数,PM为进口价格指数,QX为出口数量指数,ZX出口商品劳动生产率指数,ZM为进口商品劳动生产率指数。而FDI的流入可以改变东道国出口商品的价格、出口数量及劳动生产率,这些变化又与FDI的动机类型、流入量、产业投向、技术外溢情况有关。故可给出一个FDI影响东道国贸易条件的函数关系式:

TOT=f(QFDI,MT,ID,ST)

其中QFDI为FDI流入量,MT为FDI动机类型,ID为FDI产业投向,ST为FDI技术外溢。

一、FDI影响价格贸易条件的机理

(一)FDI流入数量与东道国价格贸易条件

从国际资本流量的角度分析东道国贸易福利变化的文献比较多。197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俄林在《地区间贸易与国际贸易》的修订版中曾简要地分析过货币资本流动对东道国贸易福利的影响。澳大利亚经济学家麦克道格尔(Macdougall)在其资本流动效应模型中,得出东道国福利的增长完全是从外资利润中转移而来的结论。但他的模型假定外来投资的多少对贸易条件不产生影响。

本文认为,FDI通过国际收支变动效应间接地影响东道国的贸易条件。首先,外资的流入在短期内会造成国际收支盈余。如果外资不完全转化为额外进口,外资的流入会使东道国贸易条件好转。但从长期看,外资终究代表一种债权或利润索取权,利息、利润、管理费等的流出,要求国际收支的其他项目特别是经常项目处于盈余状态。因此,东道国必须扩大出口,造成出口价格下降,会对一国的贸易条件产生不利影响。

但是,外资的流入会提高东道国的产出,也有可能会降低母国的产出,因为母国的投资由于资本的流出而萎缩。而一国的进口需求是与其国民收入密切相关的,与进口数量密切相关的贸易条件就与FDI流动产生了间接的联系,资本流动通过这条传导途径对贸易条件的影响是不确定的,其结果主要取决于进出口商品的国内外供求状况和不同国家国民的边际消费倾向。根据俄林的观点,在只有东道国和母国两个国家的条件下,东道国的贸易条件的变化方向取决于两国对母国出口品的边际消费倾向。如果东道国对母国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大于母国对该产品的需求弹性,东道国的贸易条件将会恶化。反之,东道国的贸易条件将会好转。这里考虑的FDI流量对贸易条件的影响,主要是指价格贸易条件。如果FDI促进东道国的出口增长,收入贸易条件有可能改善。

(二)FDI的工资效应与东道国价格贸易条件

在东道国,跨国公司的工资水平普遍高于当地企业,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发展中国家,也存在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普遍支付比东道国当地企业高的工资有很多原因。其一,东道国的劳动者在择业时一般都有“本地偏好”,为吸引这些人服务于自己,跨国公司倾向于支付高工资;其二,跨国公司进入东道国,通常会带来一些专有技术,为了防止这些技术因雇员离职而泄露、外传,跨国公司往往力求用高薪留住员工,减少雇员离职现象;其三,由于对东道国当地市场的熟悉程度有限,为了将优秀人才不断纳入自身运作体系,跨国公司一般都选择支付高工资;另外,东道国的各种政策或来自母国的压力等其他原因,也有可能迫使跨国公司支付高工资。在一般意义上,跨国公司相对较高的工资水平会对东道国产生“工资外溢”(Wage Spillovers)效应,即推动东道国当地企业的工资提高,并使东道国的总体工资水平提高。但是如果整个经济像阿瑟・刘易斯所说的那样可以从“农村劳动力储备”或城市失业人口组成的大量“劳动力后备军”获得劳动力供给,即在劳动力供给无限的情况下,即使跨国公司保持较高工资,东道国当地企业的工资水平也不会受其影响而趋高。在此我们只考虑一般意义上存在的“工资外溢”。

那么,工资在一国价格贸易条件变动中起什么作用呢?阿瑟・刘易斯(Arthur Lewis)在《国际经济秩序的演变》一书中认为生产要素的贸易条件决定了发展中国家商品的价格贸易条件,这里的生产要素专指劳动力。在刘易斯看来,工资水平的差异决定了热带农产品和温带农产品的价格差异,而物价水平差异又决定了价格贸易条件差异。对此,伊曼纽尔(A. Emmanuel)持相同看法,即“不是相对价格决定要素的报酬,而是要素的报酬决定价格”。伊曼纽尔甚至认为,“在所有其他情况相等的情况下,工资的不平等是引起不平等交换的唯一原因。”上述“要素报酬决定价格”的论点反映了产品价格形成的事实,工资作为生产要素之一――劳动的报酬,是生产成本的组成部分,在产品价格形成过程中,工资自然具有一定的决定作用。

由于工资差异能够决定物价水平差异进而决定价格贸易条件差异,故从理论上讲,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国工资水平提高会使相应产品的价格提高,如果该产品是出口品,工资水平提高会引起该国出口品价格(PX)上升,由此导致价格贸易条件(NBTT=PX/PM)改善。以此推论,FDI提高东道国工资水平这一效应,将导致东道国出口品的价格上升,价格贸易条件改善。从供给角度看,工资提高意味着劳动力成本提高,如果需求等条件不变,劳动力成本提高将导致一国出口品的供给减少,由此也会带来该国出口品价格提高,价格贸易条件改善。

(三)FDI的产业流向与东道国价格贸易条件变化

根据雷布津斯基定理,如果商品和要素价格不变,在劳动和资本两种要素中,其中一种的数量增加了,而另一种的数量保持不变,那么密集使用前一种生产要素的商品的绝对产量将会增加,而密集使用后一种要素的产品的绝对量会减少。

在两个国家、两种产品、两种要素模型(2×2×2模型)框架中,假定商品价格和要素价格不变,技术水平不变,就意味着两种产品要素投入比例K/L不变,要保持两个行业的要素投入比例不变,就必须在两个行业间调整资本和劳动的存量。

当资本K增加时,假定所有新增加的K全部投入资本密集行业,为了保持该行业原有的K/L,就必须从劳动密集行业转移一定量的劳动来配合新增资本K。只要资本K继续增加,就会不断地把生产要素由劳动密集行业转移到资本密集行业。生产要素存量调整的结果必然是扩大了资本密集型行业的生产,缩小了劳动密集型行业的生产,进一步提高了专业化的程度。由于资本的增加,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绝对量就会增加。如果资本密集型产品是该国的优势出口产品,随着资本K的增加,产品的相对优势也会随着增加,出口量会随之扩大,而进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下降,进口增加,因此资本密集型商品的出口价格会下降,而劳动密集型商品的进口价格会上升,在这种出口扩张型增长的情况下东道国的价格贸易条件恶化。如果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商品,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商品,那么资本K的增加会减少资本密集型商品的进口,进口价格下降,在这种进口替代型增长的情况下该国价格贸易条件改善。我们由此得出以下推论:

推论1:如果要素投入比率K/L不变,以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为主的发展中国家,FDI的流入将改善价格贸易条件;如果东道国的原有出口产业是资本密集型产业,FDI的流入会使价格贸易条件恶化。如果FDI的流入使东道国的K/L发生变化,那么上述结论将不能成立。

上述推论在现实中是存在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利用外资过程中,过度扩张其比较优势行业,出口扩张,改变了国际市场的供求状态,造成出口价格下降,引起贸易条件恶化。

推论2:如果FDI大量投入各国的相同产业,将会引起同类行业出口产品的恶性竞争,出口价格下降,贸易条件恶化,还会引起贸易战和保护主义泛滥。

从世界范围看,如果FDI流入的产业所生产出口的产品与其他国家的产品处于竞争关系,那么这种出口导向型的FDI流入越多,同类产品出口增长越快,与国外产品的竞争就越激烈。尤其在价格竞争导向战略下,更容易引起贸易战,使得贸易福利下降。

(四)FDI的进口需求、跨国公司的转移价格与东道国贸易条件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本国进口品的需求增加,会使进口品价格(PM)相对提高,从而使本国价格贸易条件恶化。FDI在东道国的新建投资往往需要从国外进口大量的机器设备等资本品和中间品,形成超额需求。以我国为例,外商投资企业促进我国出口增长的同时,也带动了进口的迅速增长,其进口占我国总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此外FDI企业进口的产品多为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中间产品,价格较高,又受发达国家垄断,价格往往不易下降。大量进口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势必不利于我国贸易条件的改善。黄平、索瓦罗(2003)在考察我国价格贸易条件变动时将FDI形成的超额需求作为导致贸易条件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复合一体化战略下,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体系内一体化的国际生产日益结合,跨国公司以“适地生产”为原则在全球范围内安排生产经营活动,并通过公司体系内的网络为这些生产经营活动提供服务,从而建立起内部市场,使以内部交易形式而产生的不改变所有权属性的新型国际贸易方式――企业内贸易(Intra-firm Trade)迅速发展。跨国公司进行企业内贸易主要是为了利用转移价格减少税负、转移资金与利润、逃避风险与管制,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跨国公司往往采取高价进口中间产品、原材料、机器设备,而低价出口制成品的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进口品的价格却降低了出口品的价格。“转移价格”一方面造成价格信号失真,另一方面会导致价格贸易条件恶化。

二、FDI、出口数量与收入贸易条件

FDI有利于促进东道国出口。早在1990年,Rhee和Belot就综述了外资对一系列低收入国家出口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如在印度尼西亚,韩资公司和中国台资公司促进了当地胶合板制造业的发展及产品出口;在牙买加,与韩国的合资公司使该国服装得以向美国出口。继之,Aitken、Hanson和Harrison(1997)对墨西哥制造业的调查发现,当某公司与出口型跨国公司相邻时,该公司的获利水平就会提高,但与该国出口商相邻则没有这种效应。Lipsey(2000)考察了东亚国家和地区,他认为在东亚电子行业兴起和发展的过程中,美国跨国公司分支机构起到了重大作用。早期数据显示,东亚电子行业出口的四分之三应归功于美资企业出口;外资进入还改变了东亚国家和地区的出口结构,使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减少,化学、机械等行业的出口大幅增加。同样的效应在发达国家也存在,Ruane和Gorg(1999)指出,爱尔兰加入欧盟后,随着FDI大量进入,该国有了很大转变,在制造业,该国三分之二的净产出和近一半的就业依靠外资,而高科技行业的出口则几乎全靠外资。Sousa、Greenway和Wakelin(2000)指出外资企业会提高内资企业的出口倾向。浦田秀次郎(2003)运用重力模型对相关经济体FDI流入和对外贸易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总体而言,FDI对贸易的影响为正。

FDI促进东道国出口数量增加的具体途径包括:一是FDI流入东道国的比较优势部门;二是在跨国公司全球定位的生产经营战略中,东道国处于上游供货商地位;三是东道国的出口企业与跨国公司形成产业内分工关系,或以产业内水平分工为基础,生产国外市场所需的差异产品,或以产业内垂直分工为基础,成为跨国公司整个生产链中的一环;四是跨国公司采用纵向一体化直接投资方式进入东道国。

从理论上讲,FDI对东道国收入贸易条件变动的影响是通过上述几个途径,以增加东道国出口数量的方式实现的。但是在价格贸易条件不变、改善和恶化三种情况下,FDI的收入贸易条件效应会产生不同结果。如果价格贸易条件不变,FDI通过上述途径使东道国出口数量增加,必然带来东道国收入贸易条件的改善;如果价格贸易条件改善,FDI促进东道国出口数量增加的结果,也同样导致收入贸易条件改善;但在价格贸易条件恶化的前提下,FDI的收入贸易条件效应就会不确定,只有FDI引致的东道国出口数量增加的幅度大于价格贸易条件恶化的幅度,东道国的收入贸易条件才会改善。

同理可以推知,如果FDI不是促进东道国的出口数量增加,而是使其减少,那么除了价格贸易条件改善的幅度大于出口数量减少的幅度这一种情况外,FDI减少东道国出口数量,贸易条件随之恶化。

三、FDI、技术外溢、生产率变动与要素贸易条件

在促进东道国技术进步和生产率提高方面,FDI除了直接进行技术转让外,还可以通过两个途径发挥积极作用:一是示范效应,即跨国公司进入后,会对东道国当地企业产生一种示范作用,当地企业通过效仿跨国公司所使用的先进技术,学习其先进管理经验,能够带动技术进步,从而提高生产效率;二是竞争效应,即跨国公司的进入能够打破东道国当地市场的原有格局和均衡,对东道国当地企业形成竞争压力,迫使当地企业采取行动保护市场份额和利润,由此促进东道国的技术进步和生产率提高。在实践中,示范效应和竞争效应往往相互交织,综合体现为跨国公司对东道国技术进步和生产率的“溢出效应”。

麦克道格尔(1960)在分析FDI的一般福利效应时,第一次把技术的扩散效应视为FDI的一个重要现象。Richard Caves(1974)明确提出了FDI的技术外溢问题,被认为是开创了FDI技术外溢效应研究的先河。Hufbauer和Nunns(1975)指出,跨过公司的特定优势往往是拥有先进技术,所以跨国公司对海外子公司的技术转让及其对东道国当地厂商的“技术渗漏”,都会加快东道国相关产业的技术进步。Findlay(1978)认为,通过外资企业先进技术和管理的“传染”效应,FDI可以提高东道国的技术进步率;东道国当地企业与外资企业之间的技术差距越大,后者对前者的技术传递就越快。20世纪80年代中期,新增长理论明确提出,FDI可以产生外溢效应,加速先进科学技术、知识和人力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传递,使发展中国家通过学习和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培育并养成自己的内生技术创新能力。这些结论被《1992年世界投资报告》吸收。综观近年来的相关文献普遍认为,东道国可以从以下渠道获得FDI的技术外溢效应:第一,通过FDI带来的新技术、新设备获得技术外溢;第二,通过子公司对当地雇员的培训获得技术外溢;第三,通过跨国公司参与东道国竞争而产生的示范效应与竞争效应;第四,通过跨国公司国外子公司所进行的大量研发活动增强技术外溢效应;第五,从FDI企业与本地企业的技术联系获得。

尽管FDI对东道国生产率和技术进步的影响取决于多种因素,但在多数情况下,FDI都趋向于提高东道国的生产率和技术水平。要素贸易条件分为单要素贸易条件(SFTT=[PX/PM]・ZX)和双要素贸易条件(DFTT=[PX/PM]・[ZX/ZM])。在价格贸易条件不变、改善和恶化三种情况下,出口商品劳动生产率(ZX)的提高会导致单要素贸易条件出现不同变化,但总的来说,只有在价格贸易条件恶化幅度超过出口品劳动生产率提高幅度的情况下,单要素贸易条件才会恶化。这意味着,一般情况下,FDI都能通过促进东道国提高出口企业的劳动生产率而改善单要素贸易条件。在双要素贸易条件中,如果假设进口商品劳动生产率(ZM)不变,那么FDI影响其变动的理论途径和作用机制与FDI影响单要素贸易条件变动的相应途径和机制类似。

四、结论

根据上文的理论分析,我们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如果FDI的流入能适度增强东道国原有比较优势,则有助于价格贸易条件和收入贸易条件的改善;如果FDI的流入过度扩张东道国的比较优势,导致出口数量激增,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贸易条件有可能恶化。

第二,如果FDI的流入能够及时使东道国贸易结构发生新的变革,有助于增强进口替代品的生产能力,有助于贸易条件改善。

第三,FDI的技术外溢效应大小影响东道国要素贸易条件的变化。生产要素导向型FDI的技术转移和扩散次数要高于市场导向型FDI。如果FDI没有带来技术进步效应,对东道国的贸易利益的影响则是不确定的。

第四,东道国利用外资的主要目标应该放在外资的技术含量和外溢以及产业结构调整上,仅仅盯住FDI促进出口增长、放纵外资重复建设和对原有比较优势的肆意损耗,将会导致贸易摩擦加剧以及社会福利的损失。所以,东道国应该对成本导向型的FDI应予以高度关注,给予必要的政策引导。

参考文献

王新奎:《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中的利益分配》,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

朱廷:《外国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第6篇

关键词:国际贸易;汇率;新古典主义;净出口;微观基础

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7)12-0036-05

众所周知,汇率决定理论是外汇理论的核心,其理论较为完善,而汇率作为自变量如何影响其它经济变量的分析较为薄弱,尤其是汇率对国际贸易影响的分析。国际贸易研究资源配置问题,使资源在国际间转移与交换,既然交换就涉及到交换比率问题,由于历史原因与出于简易性的考虑习惯用以物易物的古典分析方法来分析国际贸易问题,从而也把汇率变量从国际贸易领域中剔除出去。然而国际贸易条件 和实际汇率就是对交换比率的一种度量 ,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可以回避对货币因素的分析,但却不能忽视对汇率因素的分析。因此从理论逻辑上讲汇率本应该属于国际贸易领域,而不应该游离于国际贸易理论之外。并且在浮动汇率制度下,频繁波动的汇率也必将影响到一国的贸易层面。因此无论从理论逻辑上还是现实经济生活中,贸易理论中的汇率变量分析都是值得探讨的。国际贸易理论中的汇率变量研究虽然历史悠久,但研究文献数量有限。古典与新古典主义因所处于固定汇率体制中的金本位时期,所以并未给予汇率以足够的重视;凯恩斯主义在总需求分析的框架中研究汇率,因此其汇率分析也必然带有凯恩斯主义固有的缺陷――缺乏较坚实的微观基础;新国际贸易理论在产业内贸易框架中分析汇率变量,缺乏宏观高度。本文基于浮动汇率前提,试在宏观经济层面寻找国际贸易中汇率变量的微观基础,并给出程式化分析。

一、国际贸易理论模型评述

(一)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汇率变量分析

1.斯密在其绝对成本理论中汇率的痕迹

斯密在绝对成本理论中关于汇率的描述为:“假设国际贸易条件 为1,即一单位红酒换一单位布匹……”。[1]从描述可知,其人为假定贸易条件为常数,并且为1,故完全忽略了贸易条件的分析;没有分析贸易条件因素,而是单纯设定为一个常数,更没有分析贸易条件变动对贸易的影响。并且斯密绝对成本理论在汇率这一层面的分析是随意的、不科学的,假定贸易条件为1,完全是出于其理论分析的便利与理论的成立。如果贸易条件不是假定为1,而是其它数值,贸易可能就不会在不同国家展开,那斯密所论述的自由贸易能够促进国际专业分工、使每个国家都能增加财富的结论,就可能不复存在。

2.李嘉图与穆勒在比较成本理论中关于汇率的考虑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中关于汇率方面的论述为:“国际贸易发生的条件是国家间比较成本差异的存在,这仅是其中一个必要条件;充分条件是国际贸易价格位于有差异的比较成本之间。当两个条件都满足时,专门生产有相对优势的产品将使每一个国家都获益。”[2]李嘉图的论述可抽象成下列数学表达式:

穆勒在李嘉图比较成本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比较利益的分配问题。两种商品的交换比例在差异成本之间确定,在此限内交换,两国均可获利,两种商品的交换比例确定在哪一点,关系到比较利益的分配问题。比较利益的分配取决于贸易国对交换的商品相互需求强度的对比,在交换中获得比较利益最大份额的是那些在对外贸易中处于最有利地位、其产品最为国外需求而自己对国外产品最少所需的国家。这就是穆勒的“国际需求方程式”。相对李嘉图而言,穆勒进一步给出了国际贸易条件与贸易利益之间成正比关系,但未能进一步分析贸易条件与贸易利益之间的具体函数关系。

(二)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汇率变量分析

“在封闭条件下只有当需求与供给相等时经济才达到均衡,同理,在开放经济中,要达到一般均衡其必要条件也是在世界范围内,需求与供给相等”。[3]以均衡分析为特点的新古典主义同样把均衡引入到国际贸易领域的分析中,认为国家之间的贸易模式,总额以及贸易条件取决于国家间的技术差异、禀赋的不同和消费者的偏好结果等诸多因素,而不能简单地由单方面因素决定,它是一般均衡的结果。新古典主义从生产与消费的均衡中推导出贸易的均衡。也就是说,不能单纯地由贸易决定贸易,而是经济整体的均衡会自然而然地确定贸易模式、总量和贸易条件。开放条件下的均衡并不要求各国国内各自达到均衡,恰恰相反,国际贸易却是建立在各国国内的非均衡的基础之上。从新古典主义论述中,可知新古典主义更注重于贸易条件的决定问题,认为贸易条件由各国的需求与供给共同确定,贸易条件内生于世界市场的均衡。即各国的需求与供给状况决定了贸易条件,因此,在贸易条件决定问题上相对于比较成本理论迈进了一步。但在分析汇率对于国际贸易的影响方面显然受到贸易条件内生性的束缚。

(三)凯恩斯主义关于汇率变量的分析

1.传统凯恩斯学派

金本位制在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中崩溃,1944年后建立以美元为中心双挂钩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在此协定下,各国政府有义务维持汇率稳定。因此相对于具有自动调节机制的金本位制而言,迫切需要探讨汇率与国际贸易的关系。以国民收入分析为核心的凯恩斯主义,可以运用到开放条件下分析汇率对国民收入的影响。其分析模型如下:

凯恩斯主义是以国民收入作为对贸易利益核算指标,在其需求分析的框架中得出汇率与国民收入函数关系,但这种分析方法是建立在经验逻辑统计之上,缺乏较坚实的微观基础。

2.马歇尔―勒纳条件

(四)新国际贸易理论关于汇率变量的分析

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出现了许多新的倾向。主要是发达国家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以及同类产品之间的贸易(又称为行业内贸易)量大大增加。许多国家不仅出口工业产品,同时也大量进口同类工业产品。国际贸易为什么会在相似的要素密集型产品和相似的要素充裕国家之间进行?坎普(kemp)和克鲁格曼从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的角度来解释这一国际贸易现象。这种行业内贸易的好处可以通过扩大市场、增加生产从而降低成本来获取利润。由于国际贸易主要是在两国或多国多厂商之间进行的,因此用博弈论把国际贸易表述为寡头贸易或垄断竞争模型,就能定量研究各种贸易政策的后果。多恩布什和马丁研究了汇率对国际贸易影响。马丁把两国行业内贸易看作为古诺双头垄断模型,研究得出结论:当一国货币贬值时,该国厂商的国内销售量与出口量都增加,对手出口量下降,从而使该国总量下降,国内价格上升。由此可知一国货币贬值,贸易使国内消费者利益受损,厂商获利。学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得出:在两国行业内贸易中,一国货币贬值,本国净社会福利是增加还是减少是由调整前汇率值和汇率的调整幅度所共同决定的。存在汇率值e*,当e>e*时,货币贬值增加本国净社会福利,当e

综上所述,在分析汇率与贸易变量关系的众多文献中,主要差别集中于以下两点,分析方法与因变量的选择。在分析方法上,马歇尔―勒纳条件采用的是局部均衡分析方法,其余都是采用一般均衡分析模式。在因变量的选择上,古典理论采用实物收入,新古典主义采用国民收入,凯恩斯主义选择了净出口量来反映贸易,多恩布什采取了社会总福利。以上理论的缺陷分别为:古典贸易理论中,斯密、李嘉图和穆勒分别在古典框架中对贸易条件进行了分析,但斯密的贸易条件简单而僵硬。李嘉图和穆勒更多地关注贸易条件的决定机制,也未给出贸易条件与贸易量的具体函数关系。新古典主义在一般均衡的分析框架中得出贸易条件内生于经济体系中,这与实际经济情况相差甚远。凯恩斯主义是以国民收入作为对贸易利益核算指标,在其需求分析的框架中得出汇率与国民收入之间的函数关系,但这种分析方法是建立在经验逻辑统计之上,缺乏较坚实的微观基础。罗宾逊夫人虽然分离出汇率调整对净出口的影响,但分析方法仍旧采用的是局部均衡分析,同样缺少较坚实的微观基础。多恩布什和马丁分析了汇率调整对国际贸易利益的影响,但这种分析是建立在产业内贸易这一分析框架之中,缺乏对宏观经济的总体把握。因此,当分析汇率调整对整体贸易量的影响时,这种优美的分析方式就显得无能为力了。

二、国际贸易模型中的汇率变量:始于微观基础的逻辑

本文在分析国际贸易理论中的汇率问题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进出口额 作为因变量,并试图给出国际贸易理论中汇率变量模型的微观基础。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汇率也成为影响决策者行为的变量,资源有效配置问题就可以纳入行为人最优选择的新古典分析框架中,进口可以看为一国对国外商品的消费需求,出口可以看为国外对本国商品的消费需求。因此国际贸易分析可以纳入开放条件下消费者的最优选择――这一新古典分析框架中进行。这种分析方法既能从国际贸易与汇率的程式化分析中给出两者之间的清晰关系,同时又符合国际贸易这一学科自身的定义:开放条件下的微观经济学,从而为这一宏观分析提供较理想的微观基础。

(一)消费者最优选择下汇率调整对进口量的影响

模型的前提假设:(1)消费者符合理性假设;(2)汇率外生决定且浮动;(3)国际间贸易忽略交易费用,例如运输费用、关税等;(4)两国模型;(5)完全竞争;(6)小国模型;(7)长期分析两国国内价格可以变动。

三、结论

结论1:根据1.6a式,开放条件下,消费者的最优消费进口量是关于实际汇率与实际收入的函数,即汇率的变动将影响进口需求。

结论2:根据1.7式,如果其它情况不变,实际汇率与进口量成反相变动关系。根据1.9式的斯卢茨基方程,实际汇率对进口量的影响可以进一步分解为替代效用和收入效应。替代效用表明,当真实汇率变动时,面对新的国内与国际的相对价格,消费者重新在国内商品与国外商品之间进行替代选择。收入效用表明由于真实汇率变动,影响消费者的实际收入,进而影响对国外商品的需求。

结论3:根据1.8式,如果其它情况不变,收入与进口量成正比变动关系。当收入增加时,将对国外商品需求增加:当收入下降时,国内将减少对国外商品的进口。

结论4:根据2.0式,开放条件下,一国最优净出口量是关于实际汇率、本国实际收入与国外实际收入的函数,即汇率的变动将影响净进口。

结论5:根据2.1式,如果其它情况不变,实际汇率与净出口量之间的关系取决于两国相对的实际收入与实际汇率的水平值。

结论6:根据2.2式,如果其它情况不变,本国实际收入与净出口成负向变动关系。当本国收入增加时,对国外商品需求增加,实际净出口下降。当本国收入下降时,国内将减少对国外商品的进口,实际净出口增加。

结论7:根据2.3式,如果其它情况不变,收入与实际净出口成正比变动关系。当国外实际收入增加时,对本国商品需求增加,实际净出口上升。当国外实际收入下降时,国外将减少对本国商品的进口,实际净出口下降。

参考文献:

[1] 亚当・斯密:国富论(下册)[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

[2] 李嘉图:李嘉图著作和通信集(4)[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6.

[3] 全国利,李静江:西方经济学说史与当代流派[M].北京:华文出版社1999.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with Respect to Foreign Exchange Rate

LIUWei1;ZHOU Gao-bin2

(1.Department of International Trade,GDUFS,Guangzhou 510420,China;

2.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Guangzhou 510521,China)

Abstract:With foreign exchange rate(FER) fluctuating sharply,the effect of FER on international trade is more significant than before. Due to during gold parity period,the classical and neoclassical economist paid little attention on it;Keynesian focus on FER with the aggregation demand analysis tools. Thereby,which reserve the inherent flaw――lack ofsolid foundation of microeconomics; New trade theory argue that FRE in inter-industry frame. But it is lack of the level of macroeconomics,This paper tries to find and formulates the microeconomics founda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 with respect to FER.

第7篇

关键词 贸易条件 外资企业 转移定价 FDI

Effects of Foreign-owned Investment in China on Chinese Trade Terms

Guo Lei

Abstract The changes of the terms of trade indicates the change of the gains from trade. the paper bY the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nalYses,tries to explain the effects of foreign-owned investment in china on Chinese trade terms,and on the basis of the research,analYses the waY how the foreign-owned investment influences Chinese trade terms,and puts forward some policies and suggestions for improving the trade terms of our countrY.

KeY Words Trade terms;Foreign investment companies;Transfer price;FDI

引言

贸易条件与一国的贸易利益有着密切的联系,它通常从一国出口商品价格和进口商品价格相对比较的角度出发,被定义为一国出口与进口的交换比价,即随着出口商品价格相对于进口商品价格的变化,出口每单位商品所能换回的进口商品的数量。它是衡量一国获取贸易利益空间大小的重要指标。贸易条件改善表明一国可用同样数量的出口商品换回更多的商品进口。显然,贸易条件越改善本国获得的贸易利益就越多。[1]

一、中国贸易条件的现状及发展问题

(一)中国贸易条件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这成为带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力量。特别是我国出口商品结构转换升级,工业制成品已经占到出口的绝对比重。根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中国在2004年度外贸进出口总值突破一万亿美元大关,这意味着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和德国的世界第三大贸易国。

但是贸易额的突飞猛进并不代表贸易条件也相应得到改善。商务部的一份研究报告根据中国海关公布的进出口价格指数,编制了中国贸易条件指数,报告认为,从1993年至2000年,以1995年为基期的中国整体贸易条件指数下降了13%,造成的负面收入效应在2000到2005年相当于当年GDP的1%到1.2%。统计数据还显示从1998到2003年工业制成品贸易条件下降了14%,初级产品贸易条件下降了2%。由于制成品占出口比重的不断增大,2003年该比重约达到出口总值的92%,因此工业制成品贸易条件下降必将导致我国整体贸易条件随之恶化。虽然1999年后初级产品贸易条件逐渐开始好转,但由于初级产品在我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小,而且贸易条件改善的程度有限,因此未能带来整体贸易条件的好转。由此可见,我国的贸易条件在对外贸易快速发展的同时,并没有得到改善。[2]

(二)外商在华投资与我国贸易条件的关系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越来越多的外国投资者及跨国公司看好中国的发展前景及广阔的市场,纷纷开始或者继续扩大他们在中国的投资。改革开放20 多年来,我国累计吸引外资已高达6000 多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给中国带来了大量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及管理经验,对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大量跨国企业的进入也为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3]

随着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的日益融合,外商在华投资对我国对外贸易产生了重大影响,FDI 的大量流入一方面能够推动了我国进出口贸易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还改变着我国的资本存量,影响着我国的资源禀赋状况,根据比较优势理论,资源禀赋的变化将影响一国的贸易模式,进而进一步影响贸易条件。虽然我国的比较优势仍然体现在丰裕的劳动力要素上,但随着资本存量的增加,资本密集型行业较过去也有着较大程度的发展,贸易条件理论上来说相对于以前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来说应该有所改善,但是我国贸易条件却出现了长期恶化的趋势。因此,我们有必要分析外资企业与我国贸易条件变动的关系。尤其是当前外资企业的进口、出口总额均占据了我国进口、出口总额的50%以上,因此我们检验外资企业对我国贸易条件的影响将有十分重要的意义。[4]

二、实证分析

(一)样本及变量的设置

本文截取1994-2005年共12年的时间序列进行实证分析,样本容量为12,包括两个变量,其中Y为被解释变量,代表价格贸易条件指数的自然对数;X为解释变量,代表外资企业进出口总额占中国进出口总额的百分比的自然对数;μ代表误差项。具体数据见表1,表2。

(二)模型的确定及参数估计

本文采用如下模型进行拟合,可以利用Excel或SPS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

Yt=α0+α1Xt+μt

以自然对数的形式作为变量的原因在于,本文重点在于研究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是否具有相关关系,以及当解释变量发生变化时,被解释变量会相应的发生如何的变化。另外,利用软件进行曲线拟合时,对数形式的函数形式也是众多的曲线拟合得比较好的一个函数形式。采用对数形式还有一个很大的功用就是直接可以以弹性的形式反应两者的关系。

我们利用最小二乘法进行线性回归(其中置信度取95%,α=0.05)后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分析结果:

Y=8.087-0.981X(R2=0.813)

(0.577) (0.149)标准误差

(14.001)(-6.586) t stat

其中Significance F值为0.00006<0.001,表明在显著性水平α为0.05下,该回归方程是极高度显著的,线性拟合图见图1,我们可以看到拟合的状况非常好。

(三)对回归方程的分析

通过此回归方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我国的贸易条件随着外资企业进出口总额占我国进出口总额比重的增大而不断恶化。由于我们选取的原始变量的自然对数形式作为为模型的变量,得到模型的系数,也就相应地是因变量对自变量求偏导数的结果。在经济学意义上就应该是我们经常提到的弹性,即因变量对自变量的反应程度,也就是当自变量(这里是外资企业进出口总额占总我国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发生百分之一的变动时,因变量(这里指贸易条件指数)会发生0.981倍的反向变动。因此通过此模型我们可以对贸易条件与外资企业进出口贸易额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并能够根据此模型对今后我国贸易条件走势进行预测。[5]

三、综合分析

(一)外商在华投资对贸易条件的主要影响方式

1.跨国公司的转移定价

所谓转移定价是指跨国公司内部进行商品、劳务或技术交易时所采用的内部价格,它不受国际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只服从于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目标和跨国公司全球利益最大化目标。外资企业的转移定价主要通过企业内贸易来实现,主要表现在跨国企业的母公司与子公司、以及子公司之间的跨国贸易行为。现实中,跨国企业进行企业内贸易主要是为了利用转移价格获得高额利润。在我国跨国公司往往通过高价进口机器设备和原材料而低价出口制成品的策略,通过转移价格从而达到调节利润、逃避税收、享受优惠等多重目的。由于目前我国针对跨国企业转移价格方面的法律、法令尚不健全,转移定价现象在跨国公司较为普遍存在,这不仅对我国国际收支有着不良影响,这种做法还直接导致了我国贸易条件的恶化。[6]

2.FDI流向部门

流入我国的FDI从产业投向上来看,多集中在具有一定出口优势的劳动密集型行业,技术密集型行业投资较小仅占20%左右。虽然外资企业在机电产品的出口中所占的比重逐年提高,流入机电行业的外资也越来越多,但是大多数为加工装配型企业,这就导致了我国出口的大部分机电产品仍然是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在高新技术产品(主要是计算机、通讯设备和电子类产品) 出口额中加工贸易产品比例甚至超过了80%。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我国FDI主要流向劳动密集型的出口部门,这导致出口的扩张,形成出口的超额供给;另一方面,我国对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需求却随着出口的增长以更大的比例增长,形成超额需求。这也是导致我国贸易条件长期恶化的重要原因。[7]

(二)针对外商在华投资造成贸易条件恶化的应对措施

1.针对跨国公司转移价格

目前我国还没有设置专门的机构来处理转让定价问题,应首先加强这方面的建设,加大对跨国公司及其关联企业的监管力度。其次,要完善我国转移定价的法律法规,由于我国现行的跨国公司价格转移实施的立法准则散见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和《税收征收管理法》中,没有形成系统、完整、详细的法律文件,因此完善现有转移定价税制,增强可操作性,刻不容缓。此外,还要加强与国外相关机构的税收协作,建立境外审计制度,加强海关对外资企业进出口货物的监督,我国迄今尚未与有关国家在反国际价格转移上达成协议,致使我国的税务机关对关联企业的境外业务审计一筹莫展,无的放矢,从而限制了我国对外商转移定价的税收管理。[8]

2.针对FDI流向部门

大部分外商投资企业在华投资的目的是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因此大多采用加工贸易方式。FDI大量流入劳动密集型出口部门,虽然有利于增加我国的贸易量,但会使贸易条件恶化。我国贸易条件总体趋于恶化,其中外资的不合理的流向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要改善我国的贸易条件,应在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基础上,正确引导外资投向。在当前与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按照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鼓励外商投资于第一产业;大力吸引外资企业外资发展电子信息工程、生物技术、新材料等高科技产业。此外应有步骤的放宽外资在金融、保险、电信等领域的经营范围,逐步减少外资流向劳动力密集型出口部门的比重,这样不仅有利于改善我国的贸易条件,而且有利于提升我国的产业结构,使我国在当今国际分工中获得更大的利益。[9]

参考文献

[1]谢飞.贸易条件、技术进步与发展战略选择[J].财贸研究,2003(6):1-6.

[2]刘舜佳.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优化[J].国际经贸,2004(2):78-81.

[3]崔津渡,李诚邦.中国对外贸易条件:1995-2005年状况分析,2006(4):27-29.

[4]吕春成.国际贸易原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5]章江益,张二震.贸易投资一体化条件下贸易利益分配问题新探[J].世界经济研究,2003(9):48-51.

[6]孟凡伟.我国贸易条件的变动状况与影响因素分析[D].同济大学,2006.

[7]牛宏莉.劳动密集型产品与贸易条件趋势分析.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4):14-17.

[8]吴青,沙景华.防范跨国公司内部价格转移的对策研究.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3(2):49-53.

第8篇

国际贸易生产的最主要原因是国际贸易利用伙计分工给贸易双方带来贸易利益,使贸易双方的国民福利水平提高。但是在某些发展中国家,该国的经济增长带来的出口扩张使贸易条件迅速恶化,其结果使所得对外贸易不增反减,降低了该国国民的净福利的绝对水平。此现象最早被美国经济学家J.Bhagwati所发现,称之为“贫困化增长”。

下面运用生产可能性曲线上价格贸易条件的变化予以说明:

模型引自赵伟主编《国际贸易―理论、政策与现实问题》

如图1,横轴代表A产品的产量,纵轴代表B产品的产量,其中X国家在A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因此是A产品的出口国,而且在世界市场占据极大的份额。直线P代表A国未扩大出口之前的贸易条件(Pa/Pb),其与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切点为C,在直线P上的一点D作为A国的消费均衡点。与D点相切的曲线I为社会无差异曲线。出口扩大之后,贸易条件迅速恶化,变为P',A国消费点因此移至C'点,此时的社会无差异曲线II,明显低于社会无差异曲线I,意味着国民福利水平下降。

一、贫困化增长的发生是需要前提条件的

经过国内外专家的实证分析,主要有四点,这里我就简略介绍:

1、该国生产能力的增长主要集中在出口部门。出口部门的生产能力的增长,使出口扩大,由于此国在世界市场上占据很大份额,将导致世界市场上此类商品供大于求,均衡价格下降。

2、国际市场对某国生产的此类产品需求弹性很小。由微观经济的需求价格理论弹性,我们可知,世界市场均衡价格的下降率大于均衡数量的增长率,即价格贸易条件恶化所造成的损失大于扩大出口带来的利益,致使该国的总收益下降,国家变贫困。

3、该国此类出口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占据很大一部分份额。此类产品的世界市场供给量很大一部分来源于该国,所以该国的出口量的大幅扩增足以影响一个市场的供求关系。

4、该国经济发展严重依赖对外经济贸易,特别是出口贸易,贸易条件的恶化更能引起一国国内福利水平的恶化。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往往制定以出口导向为主的贸易政策来带动本国的经济发展,GDP增长的很大一部分就是由出口增长所引起的。

分析我国贸易条件(1994年―2003年)

判断一国是否出现贫困化增长的最主要的指标就是贸易条件(也成交换比价、贸易比价),在数值上等于出口产品相对于进口产品的价值,是一个相对概念。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四种类型:价格贸易条件(NBTT)、收入贸易条件(ITT)、单要素贸易条件(SFTT)以及双要素贸易条件(DFTT)。

这里仅介绍价格贸易条件。价格贸易条件在数值上等于出口价格指数与进口价格指数的比例。若两者的比例增长,说明本国可以一般为出口产品对进口产品更加具有价值,贸易条件变好;若两者比例降低,则贸易条件恶化,可能会导致贫困化增长。

二、我国是否符合贫困化增长的条件

1、“增加出口”被誉为带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三套马车”之一。对于处于发展中国家行列的中国来说,应该以出口导向政策为指导,增加出口以带动经济。其实这种政策很像晚期重商主义,政府大力鼓励出口甚于进口。通过对我国在近些年的GDP增长率和进出口增长对对比,可以发现,绝大多数年份,我国出口增长率高于GDP增长率和进口增长率。由此我们不难推断我国的经济增长多半发生在出口竞争产业。

2、由于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因此很多企业出口的产品基本都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如服装、玩具等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由于这种产品的的劳动密集的特殊性,其他发展中国家也可以生产此类产品出口,在世界市场上形成竞争。这将导致市场上此类商品的价格地下,而且由于竞争激烈,这也将使我国的出口产品的需求弹性小。这符合国际市场对某国生产的此类产品需求弹性很小的条件。

3、关于我国经济发展是否依赖于出口部门我们可以看出来。我国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就高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直接表现为外贸依存度不断攀升,经济越来越依赖于外贸的增长。

三、应对我国贫困化增长的策略

1、改变出口导向型政策,扶持进口产品替代企业。改变经济增长模式,大力发展进口替代型企业。通过降低银行贷款门槛、政府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一系列措施来扶持进口替代型企业,促进其发展。特别是高新技术的替代企业,政府应该推广其技术,利用知识外溢和学习效应,是其他企业学习技术,从而促进整个产业的外部规模经济的实现。对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则应该给予技术上的支持,促进其生产模式的转型。

2、提高产品的含金量、质量和多样化性,尽最大可能满足国际消费者需求。

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使其获得尽可能多的满足感,这样有利于消费者对我国出口产品产生依赖,即所谓的“品牌效应”。这样可以使我们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从而相对提高了消费者对我国产品的需求,有利于此产品富有需求价格弹性。

3、改变出口增长方式,以技术密集型和劳动资本密集型产品代替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通过对近年来世界贸易总额的分析,可以发现发达国家所出口的资本密集型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占据相当大部分,而且这两类产品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和垄断力。我国要想在国际市场上长久占据份额,必须也得进行产业结构的转变。

参考资料:

[1]赵伟主编《国际贸易―理论、政策与现实问题》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Paul R.Krugman著《国际经济学―理论与政策(第八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第9篇

【论文关键词】 贸易条件 外商直接投资 关税率 汇率 贸易条件(Net Barter Terms of Trade)的含义是进出口商品比价,它反映了出口相对与进口的盈利能力。贸易条件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各国切身的贸易利益,它与比较利益一起被认为是国际贸易的两个基本问题,各国政府及研究学者对贸易条件的变动也都十分关注。 加入WTO以后,中国的对外贸易经历了快速增长。据海关统计, 2006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达17604.0亿美元,贸易总量排名第三。然而,伴随着出口的大量增长,我国对外贸易出现了出口价格相对于进口价格下降的局面。2011年4月,央行副行长郭树清指出:长期以来中国的出口价格水平下降,进口价格水平上升,这是典型的贸易条件恶化表现。

一、中国贸易条件的变动状况 1.贸易条件的含义及计算 在国际贸易中,贸易条件的最初含义就是价格贸易条件(NBTT),它是一国出口商品平均价格与进口商品平均价格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NBTT=(Px/Pm)·100,Px代表一国出口商品的价格指数,Pm代表一国进口商品的价格指数。本文依据SITC分类标准,采用帕氏公式来计算中国贸易条件指数。 帕式公式:Pxt=∑pitqit/∑pi0qit Pmt=∑pjtqjt/∑pj0qjt 其中,Pxt和Pmt分别表示第t期的出口和进口价格指数。pi0和pj0分别表示基期(1983年为基期)第i种商品的平均出口价格和第j种商品的平均进口价格。pit和pjt分别表示第t期第i种商品的平均出口价格和第j种商品的平均进口价格。qit和qjt分别表示第t期第i种商品的出口数量和第j种商品的进口数量。 2.中国贸易条件的变动趋势 中国贸易条件变动趋势图 从图1中可清晰的看出,中国贸易条件在1983年~2006年间呈波动性下降,趋于恶化的趋势。1983年~1985年间,贸易条件阶段式上升,由1983年的100下降为75.05。第二个明显的贸易条件上升阶段为1988年~1991年。其他时间段,中国贸易条件均有较为明显的恶化趋势。 二、中国贸易条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现实中,贸易条件变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那么究竟哪些因素影响中国贸易条件的变动,其影响程度是多少呢。本文运用国际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为依据,选取影响因素作为模型参数,搜集1983年~2006年间的样本数据,建立影响中国贸易条件变动的回归模型,最终来考察这些因素与中国贸易条件变动的相关程度。

1.模型说明 假设大国情形,且显著性水平为5%。参数包括:GDP指数,以1983年GDP为基期计算。出口商品结构指数(RMP)=(工业制成品出口总额/初级产品出口总额)×100,以1983年RMP为基期。外商直接投资(FDI),本文采用实际利用的外商直接投资额,单位为亿美元。实际关税率(T)=(进口关税实际征收总额/总进口额)×100%。汇率(R),本文采用人民币对美元的年平均汇价,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2.模型建立与检验 利用1983年~2006年的数据,以贸易条件指数(NBTT)为因变量,GDP、出口商品结构指数(RMP)、FDI、实际关税率(T)、汇率(R)为自变量,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考虑到FDI与GDP的相关性及FDI的滞后效应,将FDI的数据滞后一期处理。 NBTTi=a0+a1GDPi+a 2RMPi+a3FDIi-1+a4Ti+a5Ri+ei(i=1,2…24) 运用SPSS15.0,对以上模型进行线性回归,得出模型中R2=0.923,R2的修正值等于0.902,模型的拟合优度高。样本相关系数R=0.961,表明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的线形相关性强。 DW=1.755,接近于2,所以模型不存在自相关。 资料来源:SPSS15.0输出结果 从表2可得出,贸易条件指数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NBTTi=37.672-0.010GDPi+0.015RMPi-0.009FDIi-1+3.818Ti+0.045Ri。 自由度为18的临界值t0.025(18)=2.10,常数项、GDP、FDI、T和R均通过了t检验。表明解释变量GDP、FDI、实际关税率和汇率对贸易条件有显著性影响。 出口结构指数未通过检验,因此对回归模型进行修正,在原来的回归模型中剔除RMP这个自变量,再进行回归。结果如下: NBTTi=39.864-0.005GDPi-0.012FDIi-1+3.710Ti+0.045Ri t值: (2.492-2.365-2.877 4.8782.154) t0.025(19)=2.09,各个自变量均通过t检验 F=50.847>F0.05(4,19)=2.90,通过F检验,说明总体回归方程是显著的R=0.965 ,R2=0.915,R2的修正值为0.897,说明模型的拟合优度高。 3.模型结论 从回归方程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GDP、FDI的变动对贸易条件产生负向影响;实际关税率和汇率的变动对贸易条件产生正向影响。 (1)经济增长与贸易条件 中国经济增长与贸易条件存在负相关关系,符合西方经济学中的雷布津斯基定理:在其他要素数量不变的情况下,一种要素数量的增加将会降低使用该要素商品的相对价格,如果该商品是出口商品则贸易条件将恶化,反之亦然。 (2)FDI与贸易条件 FDI的增加使得贸易条件恶化,这与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向有关系。根据国际经济学的理论,如果FDI流入的是东道国的出口优势部门,那么将使出口部门的产出增加、价格降低,贸易条件恶化,反之亦然。在我国自2001年起,70%的外商直接投资流向了制造业。制造业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导致出口商品价格,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价格下降。 (3)关税与贸易条件 实际关税率即进口关税率的系数为正,说明我国征收关税起到了改善贸易条件的作用,对贸易条件的影响是正向的。但值得注意的是,入世后我国利用关税来调节贸易条件的空间越来越小。

(4)汇率与贸易条件 中国汇率贬值对贸易条件有改善作用。根据国际经济学中琼·罗宾逊夫人的结论,这可能是由于中国与外国的进出口商品的供给弹性之积小于中国与外国的进出口需求弹性。即当 SmSx 三、改善中国贸易条件的措施 针对中国贸易条件总体上趋于恶化这一事实,改善中国贸易条件势在必行。那么,如何扭转中国贸易条件恶化的趋势呢?我们以中国贸易条件实证分析的结论为事实依据,从影响贸易条件恶化的各种因素入手,提出改善贸易条件的可行措施。 1.调整出口型的经济增长偏向,抑制过热投资 调整中国经济增长方向,实现从偏向劳动密集型部门的增长向偏向资本、技术和知识密集型部门增长的转变。鼓励技术进步的重点偏向于进口替代部门,引导企业投资于该部门的研发活动,并给予财政补贴、税收支持、信贷支持。另外,经济增速的放缓将有利于抑制贸易条件的进一步恶化。其具体政策包括全面加息和能源产品的合理定价,投资降温及理顺国内能源价格等。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