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5 15:43:4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纺织技术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全国纺织工业现从业人数2000多万;80%企业在东部沿海地区。2002年中国纺织工业协会首批命名的全国39个特色地区中,嘉兴独揽了其中的6个纺织产业基地市、特色名镇:嘉兴平湖出口服装基地市,海宁纺织基地市、海宁布艺名镇、海宁经编名镇、濮院羊毛衫名镇、油车港静电植绒名镇。在嘉兴地区,涌现了茉织华、多凌集团、新成达、嘉欣丝绸、埃迪尔等一批领头羊企业。加上海宁皮革产业和市场在国内处于龙头地位,在国外享有声誉,这些都反映了嘉兴服装强市的实力。嘉兴地区服装原料充足,地理位置优良,作为嘉兴地区的支柱产业,纺织服装业的发展对该地区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嘉兴区域纺织服装将逐步开发深加工高档精细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的开发生产,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尤其要尽快攻克印染后整理处理技术关;实施品牌战略,提升产品档次;加强外贸专业知识培训、英语能力培训,实现市场多元化、产品品种多元化、贸易形式多样化等。企业对能进行车间管理、纺织、印染生产工艺调整能力及引进设备的消化与管理的一线技能型人才需求量大。
2现代纺织技术专业课程开发
我国的高职教育一贯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课程体系开发也应随社会行业人才需求的变化而进行相应的调整。高职高专现代纺织技术培养从事纺织产品的开发,车间工艺技术、设备管理、运转操作管理、质量管理与监测,纺织品营销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针对目前嘉兴市及周边地区纺织产业发展的现状,进行进一步深入调研。通过网络、毕业生回访、走访企业等,进一步确定目前纺织行业所急需的工作岗位,并做好调研报告。为了能更好服务嘉兴市及周边地区纺织行业,根据企业调研得到的工作岗位以及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确定本专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专业能力;同时,根据工作岗位任务确定培养人才所必须学习的专业核心课程,努力培养出“全能型并能服务嘉兴市及周边地区纺织行业”的高职专业人才。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加强以应用为目的,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导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设,由企业人员和校内专任教师,融入职业标准和岗位需求,共同制订课程标准,科学合理地设计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任务引领、项目驱动”为理念,构建“工学结合”课程教学体系。依据企业纺织品设计与染色工作过程开展课程整体设计,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同开发工学结合教材、开发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手段,融“教、学、做”于一体,强化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培养的毕业生实践操作规范,达到“零距离”上岗的人才培养要求。
3总结
在当代社会的棉纺织业中,一些企业仍然采用传统的棉纺织技术,生产产品单一,生产结构不合理,资源浪费严重,生产效率比较低,不利于现代棉纺织业的发展,无法满足当代人们生活的需求,面对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激烈竞争,我国的棉纺织业必须进行全面的技术改革。结合当代棉纺织技术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我国的棉纺织技术还存在不足。
1.我国的棉纺织技术水平与国际水平相比具有一定的差距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我国的发展规模很大,尤其是纺织工业,在我国的发展行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是我国的棉纺织技术还相对比较落后,例如在使用的棉纺纱锭中,有将近一半都是比较落后的纺织设备,大部分还是传统的产品,与国际先进水平有着很大的差距,并且在很多中小型棉纺织企业中,还存在着传统的手工作业技术,对于一些先进的自动络筒机、无梭织机等实用不够广泛,并且转杯纺水平不高,比较精细的技术还处于研发的阶段,一些具有高档水准的棉纺织工艺还不能大规模的生产,例如无结纱、精梳纱等。我国棉纺织技术相对比较低,影响到了棉纺织业生产质量和水平。
2.棉纺织技术加工的产品不能满足市场的新要求
经过对我国的棉纺织技术进行研究,化纤纺织产品已经占据了我国纺织工业大部分的加工量,但是我国的化纤差别很低,且功能性的纤维生产量比较小,高性能的纤维还需要进行进口,而当代社会对棉纺织技术有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进行绿色纤维的生产,我国的绿色纤维还处于研发的阶段,并不能满足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二、现代棉纺织技术的发展趋向
1.现代棉纺织技术向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我国传统的棉纺织技术主要以手工操作为主,20世纪以来我国进行了国际棉纺织生产的实验,梳理机被运用到了棉纺织生产当中,为棉纺织企业的开清棉和梳棉工序创造了便利的条件,而国际的棉纺织技术主要是以信息化为特征,运用电、机器、液压等进行传感技术和变频调整,使得棉纺织技术朝向自动化的方向发展,极大地提升了企业生产的质量和水平,降低了生产成本带来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用清梳联单机,利用压力传感、信号转换、计算机处理以及计算机综合监控等技术来确保生产全流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使得棉纺织的总流程处于连续、同步以及平稳的状态,将输出棉的条长片段、短片段以及超长片段的均匀度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此外运用异性纤维在线自动检测清除装置设备来进行异性纤维大小和位置的判断,利用彩色数码摄像技术完成清除过程,使得异性纤维能够通过高速气流进行排放。自动落纱机、自动络筒机的使用极大地方便了棉纺织工业的生产,并且不断地完善空气捻接技术,推动了细络联技术的运用,因为在棉纺织工业中,生产所需的劳动力比较大,而且员工的工作量也很大,必须将生产工序进行直接的连接,确保产品生产的质量和水平,提升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和生产成本,解决纺纱速度和细沙卷装两者之间的矛盾,有效地提升了环锭细纱机的锭速。无梭织机的出现是机电达到了一体化的水平,有效地实现了生产的自动化,使得产品的质量和种类都有了很大的变化。无梭织机可以通过剑杆、喷水、喷气以及片梭等四种状态的物种运动与辅助运动相结合,利用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进行各方面的自动化操作。
2.在现代棉纺织技术中运用到更多的新工艺和新设备,经过不断地完善,被广泛的应用于棉纺织生产中。在当代社会的棉纺织技术中,转杯纱纺技术是当今比较新型化的棉纺织技术。转杯纱纺机实现了全自动化,利用自动接头、自动落纱、自动输送筒管等功能使得纺杯的速度有了很大的提升。转杯纺纱机的全自动接头装置利用先进的检测技术,提升了接头运作的质量和水平。喷气纺也是棉纺织技术中的一种新型化的纺纱技术,可以有效地缩短工艺流程,减少劳动力,产品耐磨,毛羽少,但是其产品的强力不够,并且手感上有欠缺。可以进行纯棉纱的加工,生产出包芯纱和花色纱,有效地提升了各道生产工序的生产效率。紧密纱纺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提升细纱的强力,减少细纱断头,改善产品的手感,提升了产品的质量。新型无梭织机的使用缩小了引纬张力,提升了纺织的效率可以进行大批量的棉纺织品生产。
3.棉纺织技术向加工多样化纤维原料的方向发展。化学纤维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日益重要,化学纤维质量品种的开发力度不断地加大,人们对纺织产品的要求不断地提升,使得棉纺织业进行化学纤维原料加工成为必然,而化学纤维原料的加工需要进行不同组分、不同配比的交并、交织和长丝与短纤的包缠、包芯等,需要利用各种先进的新型工艺、技术和设备,才能实现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棉纺织产品。
三、推动我国棉纺织技术的现代化发展
1.要不断地更新棉纺织设备
在棉纺织业的生产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对棉纺织技术的开发和利用,更要对陈旧落后的生产设备进行及时的更换,确保其进行正常的运行,生产产品的质量和水平得到提升,利用不同的生产设备来进行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生产。
2.要保持棉纺织业的技术创新性
创新是棉纺织业发展的重要内容,要进行棉纺织新产品的研发就要发扬创新的精神,不断地研究和开发创新性技术,增强棉纺织行业的竞争力,在市场上占据质量和价格的优势,同时还要进行体制和机制创新,加强对棉纺织业的管理,促进棉纺织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3.提升棉纺织生产的技术水平
我国的棉纺织行业要与国际接轨,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与此同时必须通过自身进行核心技术的研发才能够提升我国棉纺织行业的生产水平,要引进更多先进的人才,提升员工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技能,加大对纺织行业的科研投资,实现独立生产,不断地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完善棉纺织行业的生产管理机制,提高我国棉纺织工业的整体水平。
4.对棉纺织业的体制进行改革
我国推行公有制下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生产模式,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以及非公有资本等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了股份制生产,将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开来,极大地推动了技术创新,完善了企业管理体制,提高了企业以及企业资金的运作效率,提升了企业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增强了棉纺织行业的竞争力。
四、结语
1.人才培养方案优化
(1)深入纺织企业调研。为适应纺织行业“转方式、调结构”对专业人才需求规格的不断变化,我们每年至少组织一次省内纺织企业调研,合理设计专业调研方案,深入企业、人才市场及职业院校,综合人才需求、岗位分布、就业岗位所需专业能力和素质等,形成专业调研报告,用于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
(2)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学院“一定三年、每年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动态优化要求,由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调研报告进行分析论证,在综合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对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系统优化,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通过校企合作理事会会议审议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会审意见,依据会审意见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我院现代纺织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从事纺织生产工艺设计、技术管理、质量检验、跟单与贸易等工作,精技术、通工艺、会检测、能管理、懂贸易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2.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以高职教育教学理念为先导,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原则,创新“三结合、三同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三结合”指的是: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相结合;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结合;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相结合。“三同步”指的是:项目实训与产品生产同步;课程考核与证书考核同步;技能培养与素质提高同步。
3.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基于现代纺织技术专业“三结合、三同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为重点,根据企业需求、课程特点、设施条件,采用“能力递进、分段实施”的教学过程,学生的技能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到综合,职业能力逐渐提升。第一阶段:基本素质培养。完成素质与基础学习领域课程,并开始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重点加强英语、计算机及纺织专业基础等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扎实的专业学习基础。第二阶段:专业能力培养。教学在教室和实训室交叉进行,并结合企业参观、专业单项技能训练、模拟实训等方式,完成纺织技术及管理专业核心能力与拓展能力的培养。第三阶段:专业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到校外企业顶岗实习,以企业员工身份参与实际生产过程,在生产中选取课题进行毕业设计,校企共同管理和考核,完成专业综合能力的培养。
二、课程体系构建和核心课程建设
1.课程体系构建
通过对现代纺织技术专业岗位群、工作任务及岗位核心能力的分析,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整合学习内容,形成专业学习领域核心课程,为课程体系的构建奠定基础。在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遵照教育部、山东省教育厅对大学生的政治教育、身心健康教育的要求,遵循我国人文素养教育规律,执行学院的“三维课程体系”规划。在专业上,以职业岗位能力分析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纺织生产工艺设计及实施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为目标,完善“基于培养纺织生产工艺实践能力为目标”的专业课程体系。
2.课程标准制订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定位,通过企业调研、毕业生信息反馈、行业专家及技术人员座谈等多种渠道,按照山东省大中型纺织企业岗位技术标准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结合职业资格标准,确定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等,制订课程标准。
3.教学模式改革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序化课程内容,设计教学项目,提炼工作任务,实施以生产工序为项目导向,以工艺设计为任务驱动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由专兼职教师共同授课,其中兼职教师重点承担实践性强、与生产联系紧密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的要求。
4.核心课程建设
以纺织生产工艺实践能力与岗位适应能力培养为主线,引入纺织行业企业技术标准,按照纺织生产工序,对专业课程进行项目化设计,重构教学内容,将“纺织材料性能与检测”“现代纺纱技术及应用”“现代机织技术及应用”“织物结构设计与应用”四门专业主干课程建成工学结合的优质核心课程。
5.教学资源库建设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以学院数字化校园平台为支撑,校企共建专业课程教学资源库,包括典型的企业案例、质量标准、工作规范、操作流程等资料,以及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课程网站、专业课程及技能测试题库、工学结合教材、电子教案与电子课件、教学录像等内容。通过教学资源库建设,一方面满足教师授课与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另一方面为同类专业及企业提供共享服务。
6.顶岗实习
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下,制定顶岗实习计划,确定实3习单位。学生与合作企业通过双向选择确定实习单位,学生与学院、实习单位签订实习协议,明确三方责任、权利和义务,以保障实习单位和学生的合法权益。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以企业员工身份参与实际生产过程,定期轮岗,掌握纺织专业相关工作岗位的操作技能,完成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岗位适应能力的提升,实现由学生到专业人才的角色转换。在生产中选取合适的项目进行毕业设计,通过技能考核获得职业资格证书。
7.人才培养质量评价
1.1飞播造林技术在防沙治沙中的应用飞播造林是一种有针对性的防沙治沙技术,可以对远沙、近沙和大面积的沙区实施治理。播种地区应该搭设好障蔽,对需要播撒的种子仔细处理,在播撒时使用五型飞机实施空中作业。由于种子生长的地方为沙区,需要选择是适应性较强的种子,如沙篙或花棒。
1.2樟子松育苗造林技术的应用陕西榆林的沙区治理,可以采取的防沙治沙技术是发展樟子松,这种育苗造林技术不仅能够加快造林育苗的速度,而且还可以对树林种类进行调整,方便树种结构的改善,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林分的质量,增强林木对土地的保护功能。此外,采用樟子松育苗造林技术可以对沙漠化土地进行综合开发,能够改造低产劣质的林地,对建设后备森林资源和实现森林双增目标有着重要的作用。
1.3针阔、灌木造林技术的应用固定沙区或者是小面积沙区的治理采用不同栽植技术。根据林木的性质和生长方式不同选择不一样的种植技术,例如针叶树的种植可以使用覆膜技术,侧柏等针叶树的种植采用提苗技术,将树种栽植之后在植株地上使用地膜覆盖,四周围成树坑,在雨季达到蓄水的作用。
2战术性治沙技术的应用
战术性治沙技术是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探索出的一套有效的防沙造林技术,总称为一封二障三栽种。
2.1战术性治沙技术中的“一封”技术“一封”主要指的是对需要治理的沙区进行封禁管理,在区域内设置标志牌,划定范围,专业人员进行管护,在治理的沙区严格禁止毁林活动甚至放牧。治理的主要目的是让流沙形成固定或是半固定的状态,能够使区域内的生态形成一种自我修复的功能。
2.2战术性治沙技术中的“二障”技术二障主要是指采用搭设障蔽的方式实施的防沙治沙技术。障蔽搭设的部位应该选择风沙侵蚀较为严重的部位,搭设障蔽可以增加沙面的粗糙度,能够有效降低风速。通过搭设蔽障可以使其两侧形成不同程度的积沙,一定程度山减少了苗木栽植地的积沙,二障技术的具体方法分为两个部分,首先是“前挡后拉”固沙法,前挡就是实施乔木和灌木混合造林,造林位置选择在流动沙丘落沙坡的底部,采用这样的方式可以阻止沙丘移动。后拉就是在流动沙区的迎风坡位置或者是流动沙丘的下部栽种固沙植物,也可以在搭设障蔽性的活物。其次是采用草绳沙障固沙,经过沙漠化治理实践,我国的沙障类型由过去的单一秸秆沙障逐渐变成多种形式的沙障。最为突出的沙障类型有草绳沙障、黏土沙障、网格沙障以及立式沙障。其中,草绳沙障是苗木成活率最高的沙障,有着较强的固沙能力,并且实用性强,固沙效果显著。采用草绳固沙的具体方法是将稻草拧成绳子的形状续接在一起,在风沙侵蚀严重的部位进行固定,固定方向要根据风沙侵蚀的方向适当设置,这样不仅能够增加地面的粗糙度,而且还可以降低地表的风速,使沙障两侧形成积沙。网格沙障固沙主要用于坡面为16~25℃的沙区,在迎风坡风力侵蚀较为严重的地方采用物理压制成的沙篙网格式方格,根据风力侵蚀的程度搭成不同的格子,每公顷的沙地搭建的网格沙障不应该少于190m。通过种植经验可知,草木在网格沙障中的成活率比在无沙障中的成活率高出20%。
2.3战术性治沙技术中的“三栽种”技术根据荒沙的类型不同在沙丘地使用不同的造林技术,适当的控制荒沙对树木的危害。具体的造林技术有三种,第一种是人工挖壕栽柳,选择一些沙丘地或盐碱地人工挖掘一米左右的壕沟,在壕沟的两侧栽种一些耐湿甚至是抗旱的树种。此外,在地下水位相对较高的丘地可以挖掘积水坑,让地下水聚集到其中,然后在集水池的周围栽种树种。第二是沙柳栽种技术,沙柳作为沙区存活数量最多的灌木,可以就地取材进行造林:将两年左右未萌芽的沙柳截取一定的树枝深埋地下,地上保持与沙地平衡,当树种生长到两米多时进行栽种,以提高存活率。第三是蓄力开壕沟造林,选择植被覆盖率在20%左右的地段进行造林,播种之前采用蓄力开犁沟,犁牛踩踏等方式对地面进行处理,选择沙篙或是柠条混合播种。综上所述,人工挖壕栽柳技术造林有90%的成活率,沙柳栽种技术为88%,蓄力开犁技术栽种的树木是86%。成活率显著的是人工开壕沟技术。采用这种技术能够更好的解决林木生长问题。
3结语
关键词:果树病虫害;冬季;防治技术
冬季,果树进入休眠期,各种病虫害也进入越冬阶段。处于越冬休眠状态的病虫害,虽然耐受不良环境的能力较强,但其数量有限、不活动、越冬场所比较集中。因此,冬季是防治病虫害的有利时机,可采用与栽培管理、果树修剪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方法简单,一法多治,一举多得,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冬季是农闲时节,劳动力不紧张,落叶果树喷药容易均匀周到,既省药效果又好[1,2]。因此,利用冬季有利时机,做好病虫害防治,对确保果树高产、稳产有重要意义。现将冬季果树防治措施总结如下。
1剪除病虫枝
许多害虫以虫卵、卵块的形态在芽、嫩枝、叶子上越冬,病菌在病枝上越冬。如苹果白粉病是以菌丝在芽鳞痕、瘦弱病枝、当年生新梢上越冬,炭疽病以菌丝干枯枝、破伤枝、病果台和病僵果中过冬,另外在这些地方越冬的还有梨茎峰、苹果红蜘蛛卵、黄刺蛾蚜虫卵、苹果腐烂病菌等。对以上越冬的病虫害,应结合冬季修剪,剪除干枯枝、病虫枝,摘除病僵果,除净越冬卵茧并集中烧毁深埋,以减少多种病害的枯枝侵染源和虫口数量。对修剪所造成的伤口必须涂波尔多液、843康复剂和腐必清液加以保护。
2清洁果园
很多危害果树的害虫和病菌都在落叶以及杂草中越冬,所以应清除果园内的杂草、枯枝、落叶、落果、死树。如苹果褐斑病、灰斑病和梨的黑星病等病菌的越冬场所都在残枝落叶和杂草中,葡萄白腐病、桃褐腐病的病菌大部分在残果上越冬,梨木虱、梨网蝽、金纹细蛾等害虫多在杂草落叶中越冬;苹小卷叶蛾、山楂红蜘蛛等害虫多在树洞里、剪锯口处越冬,通过清扫可起到消灭越冬病原物的作用[3]。清除的时间最好在初冬季节,把清出的东西全部集中起来烧毁或堆积起来沤制肥料。
3果树刮皮
果树刮皮是冬季防治果树害虫的关键措施。有句农谚:“要想吃好梨,年年刮树皮。”因为许多危害果树枝干的病菌都潜伏在老皮、翘皮及裂缝中越冬。在果树的粗皮裂缝中还有许多潜伏越冬的害虫,如毛虫、梨蝽象、苹果小卷叶蛾、梨小食心虫、山楂叶螨等,通过认真细致的刮皮,不仅可以消灭这些病虫害,还可更新树皮,促进树体生长。果树刮皮要掌握4点:一是刮皮时间应该在冬季土壤结冻后到立春惊蛰前进行;二是刮皮要彻底,不要只刮树的主干,应将果树所有枝干的粗皮、翘皮刮除;三是刮皮深度要适宜,要掌握“小树、弱树宜轻;大树、旺树宜重”的原则;四是刮皮时要在树下铺上塑料布,以便于集中收拾销毁。
4树干涂白
树干涂白可减轻日灼和冻害,提高果树的抗病能力,破坏病虫的越冬场所,延缓果树的萌芽和开花,使果树免受春季晚霜的危害,又可兼治树干病虫害,起到防冻杀虫的双重作用。涂白剂配制比例为:石灰10~12份、黏土2份、石硫合剂原液2份、食盐1~2份、水36~40份,可加少量杀虫剂,搅拌均匀后涂抹树干。涂白的位置以树干基部为主,高约1m,涂抹时要由上而下,涂在树干和枝干上,对树干南部及树杈向阳处重点涂,在果树落叶后至封冻前涂最为适宜[4]。
5果园深翻
利用冬闲园地耕翻既是改良土壤、促进果树增产的重要措施,也是消灭越冬害虫的有效办法。在土壤内越冬的果树害虫很多,如桃小食心虫、枣步蛐等,可将土壤深层的害虫及病菌翻至地面而被冻死、或被天敌吃掉,使深埋地下的病虫不能羽化出土而被闷死。耕翻的时间最好在土壤临近封冻时进行,耕翻深度以25~30cm为宜。
6诱杀灭虫
利用害虫对越冬场所有独特的选择性,秋后在果树的主干上绑草或破麻袋片,也可把草搓成绳悬挂在树上,诱集害虫化蛹越冬,然后在翌年春天果树萌芽前把束草解下集中销毁。据调查,这种方法,对梨小食心虫、枣粘虫、旋纹潜叶蛾、苹果小卷叶蛾、苹小食心虫、山楂红蜘蛛等害虫都有很好的诱集作用。
7药剂防治
有的病虫在树的其他部位越冬,因此在清理、刮皮、剪除后,喷含油量为4%~5%的柴油乳剂和3~5°Bé石硫合剂1~2遍,既能杀菌又能灭虫,对蚧壳虫、红蜘蛛、苹果腐烂病以及梨树黑星病、葡萄黑痘病、白粉病等都具有显著的防治效果。对于蛀干害虫天牛等,可采用人工钩杀或用触杀剂农药稀释成有效浓度往蛀孔内灌注。
8生物防治
利用天敌消灭害虫,对人、畜、植物安全,不污染环境,不会引起害虫的再次猖獗和形成抗性,保护和利用害虫天敌,应注意改善天敌生存的环境条件,在果园中给害虫天敌增添食料或设置隐蔽越冬场所,使天敌种群能够顺利生存、繁衍。把果园周围的天敌招引进来,比如啄木鸟可在果树枝干上觅食吉丁虫、透翅蛾等蛀干害虫。
9加强果园肥水管理,增施有机肥
冬季肥源较足,多施有机肥料,可以改良土壤,促进根系发育,提高抗病防虫能力,如葡萄植株的营养主要靠冬天施有机肥料即基肥,结果植株如不施肥,将消弱抗病力,炭疽病、褐斑病发生较多。施有机肥料可增强植株抗旱能力,适当施钾肥,既可提高树体的抗病性能,也可改善果品的质量。
冬季是果树的休眠期,同时也是病虫害的越冬期,是病虫害一年中最弱的时期,便于彻底消灭,选择冬季预防和消灭虫害,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0参考文献
[1]姬宜改.果树休眠期病虫害的综合防治[J].河北果树,2005(1):52.
[2]邓广军,刘林.如何在冬季消灭果树病虫害[J].农村.农林.农民(A版),2004(12):32.
论文摘要阐述杨树新造林病害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介绍杨树烂皮病与杨树主要害虫的防治措施,以期指导杨树产业发展。
杨树是东海县最主要的造林绿化树种之一,栽植杨树已成为该县农村致富的支柱产业之一。据统计该县已发展杨树4万多公顷,蓄积量达160余万立方米,杨木及加工年总产值可达5亿多元。杨树为培育森林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发展林业生产和该县的新农村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随着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由于树种单一、林相单纯常引起以杨舟蛾、杨尺蛾、杨树天牛等虫害和新造林出现大面积枯死等病害日趋加剧,经常大面积暴发成灾,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杨树产业发展的现状。经省林科院、省森防站等单位合作研究,目前在病害暴发原因、虫害防治生物筛选和病虫害生态无公害防治技术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1杨树新造林病害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1.1发生原因
近几年,周边地区杨树新造林病害发生严重,成活率较低,有的地块甚至全军覆灭。通过对近20余个苗圃近10万株杨树苗和部分新造林的调查发现,造成杨树新造林发病、死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密度过大。绝大多数农户没有按标准化育苗操作规程育苗。由于近几年杨树苗木价格持高不下,一些苗圃和育苗户为了追求一时的经济利益,加大育苗密度,扦插密度超过规定标准的2倍以上,达9.0~10.5万株/hm2,有的甚至还多,造成苗木抗病性降低。
(2)施肥过多。苗户为了追求苗木的出圃量,大量追施化肥。据了解,有的苗户追施碳铵和尿素达3000kg/hm2,部分苗户也都在2250kg/hm2左右,使苗木生长期推迟。这样苗木虽然长高了、长粗了,但苗木组织不充实,木质化程度低,细胞壁过薄,机械组织不发达,致使苗木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降低。
(3)长期单一培育。单一培育杨树苗等深根系树种,使苗圃的土壤肥力下降,同时造成危害杨树的病原微生物的大量累积,这样一旦环境条件适宜,杨树苗即可发病。
(4)未选择优良种条。大部分苗户没有按照要求选择良种壮苗作为种条来繁殖苗木,而是采用留床苗和买剩下的瘦弱苗,以及平茬剪下的插条作为种条来培育苗木;再加上苗圃管理粗放,没有按照育苗技术要求进行科学施肥、灌水、除草、治病除虫等,使苗圃内病原菌微生物长期积累、存活,这样一旦苗木的抵抗性降低,极易发生病害。
1.2防治对策
防治该病的重点是做好预防,如果预防措施到位,是完全可以避免和控制病害发生的。针对目前在苗圃管理和新造林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最好在冬季将圃地深翻晾晒,春季育苗前(2月份)施土杂肥75m3/hm2、甲拌磷120kg/hm2、硫酸亚铁150~225kg/hm2,整地作床后育苗。
(2)避免重茬。对同一苗圃地最好不要连年培育同一品种的树苗,将深根性树种与浅根性树种、落叶树种与常绿树种每隔2年相互轮作1次。
(3)应选择优良粗壮的插条作为种条,避免使用瘦弱苗、带病虫种苗作为种条来培育苗木,这样可以培育出健壮的苗木,提高苗木的抗病虫害能力。
(4)苗木密度要合理,培育苗木技术要规范。
(5)插穗在扦插前,要用50%多菌灵+75%百菌清1000倍液或50%多菌灵+40%拌种双1000倍液浸泡2h后再行扦插。在生长季节从6月中下旬开始,每隔15d喷50%多菌灵或75%百菌清、50%退菌特8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连喷3遍,可起到防病、治病效果。
(6)起苗时,要尽量保持根系完整,做到随起随运、随栽,若不能及时栽植的,最好放在水堂中浸泡,栽植前用70%代森锰锌700倍液浸泡20h后再栽,栽植后的苗木要及时浇水培土。尽量避免从外地长途调运苗木,若确实需要,要对苗木进行包装保湿之后再运输。2杨树烂皮病及其防治
杨树烂皮病别名杨树腐烂病,症状是发生在树干及枝条上,表现为干腐及枯枝2种类型。干腐型主要发生在主干、大枝及枝干分叉处。初期病部呈暗褐色水肿状斑,皮层组织腐烂变软,病斑失水后树皮干缩下陷,有时龟裂,有明显的黑褐色边缘。后期病斑上生出许多针头状黑色小突起,即病菌分生孢子器,潮湿时从中挤出橘红色卷丝状分生孢子角。在适宜的条件下,病斑扩展快,当病斑包围树干一周时,其上部枯死。病斑皮层变暗褐色腐烂,有时可达木质部,易与木质部剥离。当环境条件有利树木生长时,抗病性提高,病斑周围可长出愈伤组织,阻止病斑的扩展。枯梢型主要发生在一至四年生幼树或大树枝条上,初期病部呈暗灰色,症状不明显,当病部迅速扩展绕枝干一周后,其上部枯死。此后,枯枝上散生许多小黑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
病菌以菌丝、分生孢子器或子囊壳在病组织内越冬。翌年春天,当温度在10~15℃、湿度为60%~80%时,产生分生孢子进行传播,孢子萌发通过各种伤口侵入寄主组织,潜育期为6~10d。每年3月中下旬开始发病,形成新病斑,老病斑继续扩展。4月中旬至5月下旬为发病盛期,10月停止发展。杨树烂皮病的2种病原真菌均为弱寄生菌,只能侵染生长不良、树势衰弱的树木。病菌先在各种伤口或衰弱部位生活,并逐步对活组织进行侵染。树皮含水量与病害有密切关系,树皮含水量低有利于病害的发生,该病菌可以在枯死的树木上进行较长时间的腐生生活。一切不利于杨树生长的环境因素,如气候条件、土壤条件、管理粗放、其他病虫危害等使树木生长衰弱,都可以导致该病的发生。病害发生严重的大树,可刮除病斑,涂药防治。
3杨树主要害虫防治
(1)食叶类害虫。主要指杨扇舟蛾、杨小舟蛾、杨二尾舟蛾、杨黄卷叶螟、刺蛾、杨尺蠖、金龟子等。幼树可在害虫低龄期、虫态相对整齐时用高压喷雾机喷洒灭幼脲防治。高大树木,可用氧化乐果、久效磷等在树干基部或根部打孔注射防治,也可用烟雾机熏烟。
(2)刺吸类害虫。主要是草履蚧、叶蝉、红蜘蛛、日本龟蜡蚧等。这类害虫早春上树吸取树木嫩芽、嫩枝的汁液,常造成整株枯死。可在若虫上树前用塑料布设置20cm宽的隔离带,并辅助人工扑杀。化学防治,在树干1m以下用废机油加有机磷农药涂成10cm宽的药环,以阻止草履蚧上树。在害虫上树后可用内吸性农药喷雾防治。
调查对象人口学特征调查对象中男603人(59.2%),女415人(40.8%);30岁以下425人(41.7%),31~40岁434人(42.6%),41~50岁143人(14%),51岁以上16人(1.7%);未婚206人(20.2%),已婚800人(78.6%),离婚11人(1.2%);中学学历10人(1%),本科学历710人(69.7%),研究生学历298人(29.3%);工龄1~10年573人(56.3%),11~20年338人(33.2%),20年以上107人(10.5%);高级206人(20.2%),中级489人(48%),初级245人(24.1%),无职称78人(7.7%);专职教师636人(62.5%),专职行政53人(5.2%),教师兼行政82人(8.1%),工勤人员247人(24.2%)。调查对象应付方式情况表1结果表明,职业技术学院校教职工在遇到问题时,所采用的应付方式依次为:“解决问题”、“求助”、“合理化”、“幻想”、“退避”、“自责”。
2不同特征教职工应付方式的差异比较
表2显示不同性别的教职工在“自责”、“求助”、“幻想”和“合理化”因子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自责”、“幻想”、“合理化”因子上,男性得分高于女性,在“求助”因子上,女性得分高于男性。表3显示,不同工龄的教职工在“解决问题”因子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年以上工龄的教职工得分最高。表4显示,不同学历的教职工在“合理化”应付方式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学历的增高,各因子得分逐渐降低。表5显示,不同职称的教职工在“解决问题”、“求助”、“退避”和“合理化”因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级职称在“退避”和“合理化”因子得分最高,无职称在“解决问题”因子得分最高,中级职称在“求助”因子得分最高。
3讨论
路基工程灾害与道路工程的选线设计、施工方法、施工质量、治理措施等有密切关系。
(一)地质条件不良地段的路基选线
某些山区道路路基工程的设计坡度能达到70°以上,设计高度多在15-40m以上,最高可达60m,而且个别地段还有顺层高陡路基工程,所以,不稳定的崩塌落石点特别多。山区道路周围的倾倒崩塌,位于构造破碎的岩层地带,设计路基工程高度较高,坡度较陡。在构造破碎基岩地段不适宜地设计高陡路基工程是崩塌落石严重的原因。所以在山区道路路基工程的设计选线中,这是必须注意的一点。
(二)切坡过多破坏了原有平衡使路基工程灾害形成和发展
我国很多山区公路和铁路沿线的岩石残积物是以松散堆积物为主体,它们的水稳性差,遇水易崩解。公路切坡过多,破坏了原有的植被及其力学平衡,又设计成高陡路基工程,坡高多在15-30m以上,坡度多在40°以上,使水动力强度增大,是造成坡面冲刷侵蚀、水土流失、坍塌、滑坡的重要原因。
(三)施工方法不当、质量不高、留下后患
山区道路施工中深挖土石方往往很大,施工方法多采用大爆破,使原本存在裂隙发育的岩体发生松动、裂隙张开、宽度扩大。加上施工质量不高,岩质路基工程施工不规范,坡面不平,岩体参差不齐;施工后期对危岩、浮石未进行清理,使大多数高陡路基工程上都残留大量危岩,给长期行车安全带来后患。
二、山区道路路基的工程特点
山区由于山区地形、地质等特点和公路路基设计要求特别是高速公路路基设计的更高要求,山区公路路基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特点:变异性和不确定性大,道路沿线的地形、地质和水文等自然条件往往变化很大,即便在较短的路段内,路基的填挖情况、岩质和土质以及水文条件都可能有较大差别,从而使路基的物理和力学性能有很大的差异;由于自然地面的起伏不平,路基形式有填方路堤、挖方路堑、半填半挖路基等三种类型,在纵、横向均存在填挖交界过渡区,容易造成路基不均匀沉降,山区公路路基的不均匀沉降造成路面局部裂纹、沉陷的现象,不但会导致路基本身损坏,还将导致路面结构损坏;由于地形变化复杂,路基边坡高度和填挖高度相差较大,在路线跨越深沟时常常出现高路堤,且不可避免地存在陡坡、斜坡路基、路堑高边坡;由于地形限制,山区路基工程往往需要通过设置支挡防护工程以确保路基稳定,同的由于路基宽度大、土石方数量相对较大,有时也需要采用支挡工程以减少土石方数量;路基工程由于填挖造成地表植被损害等,破坏了自然景观,且容易造成大面积的水土流失,故山区高速公路路基工程设计应重视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从地质构造上讲,岩层的结构与构造,对山坡的稳定性、滑动面的形成以及滑坡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如堆积与岩层的接触面愈陡,则堆积层土地体的重力作用就愈大,极易发生滑坡的危险。
三、山区道路路基灾害防治措施
(一)山区道路路基常见灾害
1、崩塌现象
崩塌是巨大的岩体与基层失去联系后,在重力的作用下,瞬时突然从边坡陡崖上倒塌下来,岩块被撞碎的破坏形式。崩塌属于坡体的破坏,其危害程度比较严重。对于山区的道路,由于山区地质环境的特殊性,路基横断面容易形成路堤路堑形式,加陡了开挖路堑边坡的坡度,加之雨水天大量涌入路堑的雨水冲刷,使得土质较差、岩性松软、风化严重的的路基段产生破坏,经常断绝交通,给行人带来不便。
2、翻浆的发生
潮湿地段的路基在冰冻过程中,土中的水分不断地向上移动,使路基上部的含水量增大;再加上行车的作用,路面便会发生鼓包、冒泥等现象,人们称之为翻浆。山区道路翻浆主要暴露在路基潮湿、冰冻作用严重、筑路材料缺乏等路段。山区道路翻浆也是山区路基破坏的主要形式之一。
3、水毁的出现
山区公路地形复杂,坡陡弯急,路面较窄,防护工程设置较少。而山溪河流变化幅度较大,洪水来势凶猛,经常造成水淹路面,导致排水不畅,山洪直冲路面,形成路基缺口,加之雨水渗入,使覆盖层与山体岩层的粘结面摩擦力减小,而部分覆盖层失稳,致使深挖路段边坡滑塌。水毁也是山区道路路基破坏的主要形式之一。
4、泥石流
地山岭地区,由于瀑雨或大量的融雪水在沟浴中造成突然的短暂的间歇性水流,它挟带着大量的固体物质(如风化后产物和山坡上的土体上的土粒、碎石、块等,流动过程中还挟带砂砾石)而形成泥石流。泥石流的造成,主要是在瀑雨地区很短的时间的大量降水产生集中水流而形成山洪,而当集水落石出区内岩层风化具有大量的松散堆积物,当山坡坡面受到集中水落石出流及沟谷下切产生坍塌、崩塌、滑坡现象以后,成为泥石流固体的来源。泥石流是山区公路常见的一种病害,泥石流发生时,常冲毁路基,破坏桥涵等建筑物,断绝交通。
(二)高路堤灾害防治设计
高路堤土石方工程量大、施工周期长、占地多、技术要求高、工后出现灾害的风险较大。因此,山区高速公路高路堤应与高架桥在工期、水土保持、造价等方面综合比较,在挖余土石方较少或较为合理(符合环保、水保要求)时,一般不要采用高填土方案。为减少工后剩余沉降和破坏,应适当提高路堤填土的压实度。对于一般细粒土(含黄土)和粗粒土,当填土高度大于10m时,其下路堤(路床顶面以下150cm以下)的压实度应控制在93%以上;当填土高度为20-30m时,其上路堤(路床顶面以下—150cm)的压实度应控制在95%以上,下路堤的压实度应控制在93%以上3而对于填土高度大于30m的超高路堤,其上、下路堤的压实度均应控制在95%以上。高路堤土石方数量大,填筑用土料一般来源于多个取土场或多个路堑段的挖余土方、石渣,土性成分比一般路段复杂,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量变化较大,压实指标不易控制,常导致路基压实施工不匀,造成路基不均匀沉降及浸水附加沉陷。因此,路堤填筑必须严格按重型标准击实试验所得的最佳含水量来进行填筑,并改进检测方法,加大检测频率,严格控制填土干密度。对有可能发生公路路基病害的地段,经常进行检查和观察,以便根据病害现象和原因,拟定防治措施,根据判断可能发生的公路路基病害:新开挖的边坡坡脚有水冲刷;有平行于斜坡的裂缝,斜坡上有不规则的鼓起;坡脚周围有破裂和损坏现象,并有倾倒的树木;在地面上有地下水流的地方,构成山坡岩石的层时甚薄并有裂缝或滑动或滑层的走向与路线垂直等;由于设计或施工不良,造成开劈石不彻底或坡度过陡,又受开山炸药震动,石坡裂缝,故经过风化或雨水冲刷而出现大小不等的塌方。
在工后剩余沉降的处理上,建议在采取分层强夯、冲击碾压等各种技术措施尽可能减小工后剩余沉降量的前提下,根据工后沉降主要集中在路堤竣工后较短时间内的特点,利用预压沉降期再使路堤完成绝大部分剩余沉降;通过沉降观测,待路堤沉降接近稳定沉降量时再实施路面防护、排水及其它附属工程。防止坍塌和崩塌的办法,要根据坍塌的形成的原因,结合具体条件,因地制宜地进行,常用的办法有:引起表面水流:该法主要有修建起围护作用的截水沟,把塌方以上斜坡处流下的水落石出截断,引导到别处去,在塌方体表面上修建排水系统,把水汇集到塌方体以外;调整或改变塌方地区以内人工灌溉设施。截断地下水流:为了降低地下水位,减少塌方体的重量渗透压力,采取设置支撑盲沟的办法把水截断,使塌方体干燥、聚集和排出斜缝中的地下水。用种植物和铺砌块石护坡等方法,增加边坡防止上冲刷的能力进行加固。设置支撑构造物:设置挡土墙建筑物可增加边坡的支撑力量,以维持土体的平衡,防止土体塌落下来,同时使路基内侧(挖方)坡脚变陡,减少边坡挖方数量,加强坡脚土体的稳定性。挡土墙结构的选择,断面设计按有关的规范进行验算设计。刷方减载:刷方减载通常在防止塌方中采用,其数量需根据土石的物理力学性质进行验算,并考虑边坡的地质条件。改道绕线:当塌方规模较大时,难以根治而路线不可能绕避时,可考虑改线,但应作经济技术方案的比较后才能确定。高路堤边坡必须进行稳定性验算。当稳定系数达不到要求时,需要进行加固处理。为提高高路堤的稳定性,应设置完善的防护和排水系统。地基和路堤可采用土工格栅、土工格室等土工合成材料加固处理;边坡宜设置骨架(方格、拱形、菱形等)加生物防护;路肩应设拦水带集中排水。对于坝式路基(高路堤跨越冲沟且沟底无涵),上游有积水可能时,洪水位以下尚应设防渗及护坡工程。
四、应用研究实例
G316线K1718-K1885段位于汉江阶地,该段道路沿线地质条件差,道路技术等级低,经过多次改造、改善,目前基本达到三级标准,但沿线坡面岩石风化严重,地质灾害时常发生,塌方、滑坡、泥石流遇雨经常发生,为提高道路通行能力,确保道路安全畅通,近年来对路实施了灾害治理工程,在实际防治中,根据地质灾害成灾过程、灾情构成及风险分析的基本理论体系,结合当地实际,建立了岸坡稳定性风险评价内容及其体系结构,确定了不同类型岸坡稳定性在不同精度条件下的危险性评价指标,如表1所示。对于各种不同类型岸坡的破坏方式,提出了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及其量化方法,并选用影响因素综合评判法、模糊综合评判法和拓扑学方法进行风险稳定性分析。并将该方法应用于示范路段,主要是对上坡面实施卸载、刷坡,坡面防护、坡脚支挡,土质坡面进行生物防护,风化破碎石质坡面采取挂网等措施,对滑坡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采取抗滑桩加挡墙和坡脚抗滑挡墙加护坡加生物防护等措施,均取得了一定效果,对提高国道的抗灾害能力和保畅通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玉米;施肥;水灌
1玉米施肥技术
玉米是喜温、喜光、C4高产作物。它植株高大,根系发达,茎叶繁茂,产量高,需肥量大,同时对肥料反应敏感,在确定玉米施肥量时,应需综合考虑。
玉米在不同生育期对养分的吸收各异,氮素是玉米一生吸收矿质最多的元素,其它依次为:钾、磷、钙、镁、硫。平均每生产100千克玉米籽粒需氮2-4千克,五氧化二磷0.7-1.5千克,氧化钾1.5-4.0千克。苗期由于植株小,生长慢,对养分吸收数量小,玉米苗期需肥占全生育期肥量的20%;拨节孕穗到抽穗开花期,玉米生长速度迅速加快,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齐头并进,吸收占全生育期的85%。开花授粉以后,吸收量下降,此阶段占总需肥量的13%。
要重视基肥。玉米基肥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基肥中要重视磷钾肥。施用种肥可以壮苗;若土壤肥力低,基肥不够或者没用基肥的方法,施用种肥效果明显,使用时采取条施或者穴施,注意要与种子隔开或者与土混合,防止烧苗。氮、磷、钾合理施肥是保证玉米产量的前提。
氮肥:玉米需氮量较多。幼苗期占2.1%,虽然需量较小,但作用很大,此期严重缺氮,将不形成果穗而造成空杆,轻度缺氮发生老苗现象,产量显著下降。拔节至抽雄开花的穗期占51.2%,此期氮不足,影响花粉发育不能正常授粉结实,百粒重下降。后期占46.7%,缺氮严重减产。
磷肥:玉米需磷比氮少得多,磷对根系发育、雌雄穗分化形成和改善玉米的色泽与品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幼苗期占1.1%,缺磷根系发育不良,生长缓慢、紫苗。前期缺磷后期难补,生长中期5-8片叶、需磷最多,占63.9%缺磷对子实的形成不利,后期需磷占35%,缺磷严重减产。
钾肥:玉米需钾时间早,吸收量也多,从苗期开始吸收钾肥,孕穗期吸收最多,开花期钾的积累达到高峰,后期减少,因此钾肥宜早施底肥。
玉米在碳酸盐黑钙土或碳酸盐草甸土上种植时,在土壤有效锌低于0.00005∽0.0001%时应施用硫酸锌。
玉米的施肥,应根据需肥量、土壤养分供给量、肥料利用率以及计划产量等指标来确定。
一般每公顷施优质农家肥3∽4万公斤,磷酸二铵150∽200公斤,尿素150∽225公斤,硫酸钾50∽75公斤,硫酸锌7.5∽15公斤。其中尿素的30%做底肥,70%在玉米6-7叶期追肥。
合理追肥促进后期生长:①、早施苗肥,尤其在北方春玉米区,气温低,雨水少,肥效较慢,应早施苗肥;夏玉米区尽量抢墒直播,一般情况不施基肥,所以要早施苗肥。②、适施穗肥,穗肥多在大喇叭口期追肥。不论地块肥力如何,春玉米和夏玉米的田块穗肥的增产效果显著。追肥要深施,深施肥效长且稳定,促进根系深扎,扩大吸收面积,利于增产。
2玉米水灌技术
玉米是较耐旱的作物,蒸腾系数仅240-360,在生长季节有250mm降水的地方就能种植玉米,但最适合玉米生长的年降雨量是550-650mm,且雨量分布均匀。
玉米需水曲线与单株曲线相一致,玉米苗期耗水较少,播节期需水激增,是玉米水分临界期,这时如遇干旱,减产严重。乳熟期仍需较多水分,此时缺水会降低粒重,蜡熟期需水较少,干燥天气有利于成熟。玉米灌溉应在玉米8-10小时,此时正是雌雄穗分化期,利于结大穗、夺高产。
玉米灌溉定额为:
干旱年:地面灌1900~2300立方米/每公顷;管输灌1400~1700立方米/每公顷;喷灌1000~1200立方米/每公顷。
一般年:地面灌1600~2100立方米/每公顷;管输灌1100~1500立方米/每公顷;喷灌800∽1000立方米/每公顷。
湿润年:地面灌1300~1600立方米/每公顷;管输灌900~1100立方米/每公顷;喷灌650~800立方米/每公顷。
玉米播种时滤水量在50~100立方米/每公顷。玉米灌溉一般为湿润年7~10叶期灌一次,一般年7~10叶期、抽雄前10天至开花后20天各灌溉一次。干旱年5~6叶期、拔节期、抽雄前10天至开花后20天、灌浆期各一次。
3玉米丝黑穗病(乌米)发病的原因及防治办法
丝黑穗病是危害玉米的主要病害,玉米一旦染病造成损失很大。
3.1发病规律
病菌的冬孢子散落在土壤中,混入粪肥里或沾在种子表面越冬。冬孢子可在土壤中存活三年左右,玉米播种发芽时,冬孢子同时萌发侵入玉米。从种子萌发至5叶期,都可侵染。病菌侵入后,蔓延在生长锥基部的分生组织中,花芽分化时菌丝向上蔓延至花蕾原始体,形成丝黑穗。
3.2防治
选育和应用抗病品种;减少初侵染来源。一是铲除病苗和可疑苗;二是中期铲除病苗;三是后期割除病株,并把病株带出田外深埋;施用腐烂的粪肥;加强苗期管理,促进快出苗,增强抗病力;药剂处理种子:用吉农高新吉农4号种衣剂处理种子可兼治地下虫害和丝黑穗病,也可用立克秀拌种,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4玉米粗缩病防治技术
玉米粗缩病也称玉米条纹矮缩病,是由灰飞虱吸食叶片汁液后,使玉米植株中毒感染病。染病症状是:植株扭曲生长,有的植株发生矮化、节间缩短,呈丛生型(君子兰苗),叶色浑绿,叶片厚短而宽,硬而脆,密集丛生。背面叶脉上产生粗细不一的蜡白条纹突起,用手摸有明显的粗糙感,植株矮化严重,一般是在四至五叶片染病,一般不能抽穗,造成绝产,七叶片之后感病的植株能抽穗结实,但发育不良,减产幅度很大,因此玉米粗缩病是玉米生产上的指名病害。
玉米粗缩病具体预防和防治措施:
玉米粗缩病主要以预防为主,植株一旦染病治疗效果不是很明显。因此在预防和防治上主要做到:
一是清除田间地边杂草、消灭灰飞虱繁殖场所;
二是适当早播,调整播种期,使玉米苗期避开灰飞虱迁飞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