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5 15:43:4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如何对孩子进行数字教育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 专门的数学教育活动 渗透的数学教育活动 幼儿教育
中图分类号:CG610 文献标识码:A
Using Effective Strategies to Develop Children's Mathematical Ability
TANG Dan
(Zhuji Huansha Children's Education Group, Zhuji, Zhejiang 311800)
Abstract The early childhood stage is the critical period of transition from the previous stage to the concrete operational stage of computing, mathematics teaching plays an irreplaceable important role. How to make children's mathematical "move"? So that children get a " understanding" to learn key math skills and abilities? With a problem, I own reality, aimed at working with peers on how to better do math teaching, study and exchange views.
Key words specialized mathematics education activities; penetration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activities; preschool education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幼儿阶段作为幼儿积极获得基本概念和学习基本技能的关键期,决定了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的重要性。它不仅要求教师要有意识的对幼儿进行数学启蒙教育,更是将数学教育活动转化为促进幼儿发展的主要途径。所以,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平常工作中,除了要不断领悟、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通过专门的数学教育活动和渗透的数学活动对幼儿进行数学教学,同时要积极的启发、引导家长,寻求他们的配合,共同激发孩子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自然、愉快的数学教学,努力让幼儿的思维“动”起来,让幼儿的小手“动”起来,让家园的合作“动”起来。积极支持、引导孩子在游戏、生活中学习并应用基本数学概念,轻松地获得 “理解地”学习关键的数学技能和能力,在快乐、自由、满足的氛围中构建新知识。
1 独具配方――组织“灵动”的数学活动
1.1 灵活设计环节,激发幼儿自主探究
专门的数学教育活动作为向幼儿进行数学教育的主要活动形式和途径,要求教师首先摆正自己的角色位置,尊重幼儿,把幼儿当做活动的主体。让幼儿尝试在先,教师指导在后,理解和支持每个幼儿的探索愿望和行为,鼓励、激发幼儿按自己的逻辑与方式进行探索活动。例如:在中班下学期《编车牌号》活动中,笔者没有按常规的教育方法,直接示范教幼儿怎样编。而是一开始先请幼儿说说生活中的数字,联系自己的认知经验思考回答,在充分激发他们兴趣的同时,引出问题。熊妈妈的孩子遇到了困难,想用1、2、3三个数字进行编号,要求每个号码中,都必须用到这三个数字,且不能重复。然后组织幼儿按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尝试提出解决办法。在观察幼儿交流过程中,对幼儿之间出现的不同意见,没有急于告诉幼儿谁对谁错,而是鼓励幼儿自己独立进行思考,大胆提出意见,小组得出结论。接着组织幼儿对小组的操作情况进行展示,集体分析、讨论,引导幼儿通过比较,验证,自然的发现数字的排列方法,掌握排列规律,解决问题。最后又通过用4、5、6三个数字帮熊爸爸的汽车编车牌号的环节,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知识,让刚学的数排列概念得到再次的应用和落实。通过本次活动的有序开展 ,不仅让幼儿在讨论过程中分享了彼此之间的经验,而且使幼儿在轻松、游戏的学习氛围中顺利完成教育目标。另外针对每次活动中发现部分幼儿由于个性、能力、环境等各项因素的关系,造成出现不积极参与活动的幼儿,我就采用开火车、小组竞答的方式,积极地创设机会每个幼儿。在自然的氛围中,慢慢培养幼儿的参与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通过活动让被动的幼儿逐渐变得主动起来。一段时间后,就不时有家长来反映,说孩子活泼、主动了好多。
1.2 设置多解问题,培养幼儿发散思维
数学能力是指是否善于从多角度、多层次、多途径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活动中让幼儿对问题进行多解,培养幼儿发散思维的积极性。在数学活动前,每次都根据本班儿童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的内容收集、设计一些非常性问题。例:“给我说说……”、“你对……有什么看法”、“你发现了什么”等开始的一些问题。因为这些“发散性问题”往往没有一个正确答案,而是给幼儿提供了一个创造、猜测和实验的机会,让孩子逐步感悟到多种类型的问题解决策略。长此以往,相信以后幼儿遇事就不会只用一种方式处理,而变得拥有灵活、变通的态度和能力。例如:在中班上学期的“小动物住哪里”活动中,没有按常规设计一些问题。如“小猫住第几层” “小狗住第几层” “小羊住第几层”,而是设计了一些让幼儿了解、观察小动物互相之间的关系的问题。如“小猪的楼上是谁”、“它住第几层”、“二层楼第三间住的是谁”、“它的对面是谁”,尽量做到避免只有“是”“否”两个答案的提问。通过尝试用多角度的问题,启发幼儿去发现小动物之间的联系,灵活的思考问题,加深幼儿对空间、方位概念的认知能力。再如在“分苹果”活动中,打破传统的数组成的学习仅限于两个数的组合这一不成文的规律,而是启发幼儿根据自己的能力,用多种方法凑成一个数,当发现幼儿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及时进行表扬、鼓励,激发幼儿用自己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的积极性。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思考、操作,获得理解和建立数及组成的概念。
1.3 利用标记卡,培养幼儿独立学习能力
数学活动中,教师经常会碰到由于幼儿不识字,导致操作练习无法独立进行的情况。对此,如果教师一一进行示范、讲解的话,一方面不利于培养幼儿正确的学习、思考习惯,另外一方面也会造成由于幼儿能力的差异、人数相对较多等实际原因使活动场面出现混乱的情况,怎么办?一次偶然的机会,笔者发现幼儿对标记的认识、设计比较感兴趣,而且易接受,操作起来得心应手。那么何不试试用标记来替代操作材料中的文字,解决不识字的难题?于是在自由时间,我开始有意识的对幼儿进行了一些认识、理解、设计标记、标记卡的活动,为运用做好充分的准备。
2 无孔不入――渗透“活动”的数学教学
2.1 利用区角游戏,对幼儿进行数学知识渗透
苏联著名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说过:“游戏对于幼儿是学习,是劳动,是重要的教育形式。” 幼儿的生活离不开游戏,游戏作为向幼儿进行数学教育的重要途径,不仅可使幼儿摆脱枯燥、抽象的数量概念,让幼儿得以在欢愉、有趣的氛围中参与、体验、感受和学习初步的数学知识,而且,作为课堂活动的延伸,让幼儿的知识得到了很好的落实。鉴于此,注重对区角环境的创设、材料的投放、内容的设置等细节。在保证幼儿按自己的意愿自主地选择活动内容、方式和伙伴的同时,让每个幼儿的小手动起来,使孩子在一个具有相对开放、自由、自立的环境中按自己的学习方式、速度实践、操作、发现、解决问题。
2.2 日常生活环节中的数学知识渗透
从一个特殊的视角看,直观的物质世界的万物,都是由一定的“数”、按一定的形和序构成的。幼儿有关的数概念和基本技能大部分来自自然和非正式活动,它们的获得离不开其生活的背景与环境。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有机的将有关数、量、形、时、空等概念渗透于各个环节中。
(1)室内活动,例:
A、充分利用晨间谈话、活动等待的时间,统计小朋友的缺、出勤情况;说说今天是怎样来园的;及组织幼儿玩“听铃声按要求回答”;小组集体顺数、倒数;开火车单独接着数等小游戏,培养幼儿对数概念的理解和感知力。
B、利用室内走廊、主题墙、盥洗室等环境,布置有关时间、空间、分类、守恒、排序等与数学内容相关的立体画面,并在旁边的搁架上放置一些相应的操作材料。让环境教学变单一为多样,变平面为立体,变视觉刺激为多种刺激。例:通过杯子上的数字标签、衣筐上的序号、走廊上的1~10格子图、小朋友生日表等,培养幼儿对数学的感知能力。
(2)室外活动,例:
A、外出前,尽可能按不同要求让幼儿进行排队,如:按高矮、性别、座位前后顺序等来排队;再如,在上下楼梯时,组织幼儿一边走、一边数数楼梯的数量。让按某一特征进行排序及数数等数概念和技能,在幼儿的生活中得到运用、实践。
B、散步时,可有机、灵活的让幼儿观察小花园中的树木有几株?有哪些不同的种类?各有多少?谁最多?谁最少?小道上有些什么图形?由哪些形状组合而成?等等问题。在认识、复习数、量、形知识的同时,使幼儿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体验数学的重要性、,从而引发他们探索、学习数学的兴趣。
3 相辅相成――构建“互动”的数学环境
首先,针对家长对孩子的数学学习非常关注,但存在相对缺乏幼儿教育知识的特点,通过召开家长会、举办家长讲座、组织亲子活动、家园联系栏宣传、利用家校通平台请个别家长谈谈自己的教育经验等方法,让家长明白幼儿数学教育不仅要让幼儿掌握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全方位提高家长的育儿能力。例:针对大班幼儿,我们就组织家长参加由小学教师主讲的“让孩子快快乐乐上小学”专题讲座,不仅让家长了解孩子即将面临的小学生活,而且让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不同情况做一些有针对性的准备,帮助孩子顺利度过关键期。
其次,根据最近学习的数学知识以及孩子的掌握情况,及时与家长沟通、交流,让家长明白孩子最近学了什么数学内容?在家里如何引导孩子对该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并通过各种途径向家长宣传家庭中切实可行的各类教育活动、建议等。
实践证明,渗透的、整合的数学活动充斥在幼儿生活、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作为工作在一线的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幼儿思维的特殊性――感性、具体;认识到只有应用于生活的数学教育活动,才能使幼儿真正体会到数学与自然、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具体的教学中只有灵活运用、相互融入,让幼儿的数学“动”起来,才能更好完成数学教育任务;认识到只有善于挖掘和利用各种机会,让幼儿多看、多动、多说、多问、多表现、多思考,才能让幼儿自然、充分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才能为幼儿日后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黄瑾.学前幼儿数学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趣味;游戏中学数学;活动中学数学
数学是一门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对幼儿来说,学数学算是他们成长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自身需要。
小班幼儿由于其年龄和生理心理特点,尤其喜欢游戏和运动,而数学由于其学科特点,相对而言比较抽象和枯燥,如果将数学知识融入游戏和运动中,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动中学,就既可满足幼儿的游戏和运动需要,又可很好地完成数学教学目标。根据这一设定,在组织小班数学活动时,笔者就着手进行数学知识与游戏运动相结合的实验。结果表明:让幼儿在游戏、运动中学数学比单纯的数学集体活动和操作活动效果要好。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经验和体会:
一、在游戏中学数学
教育家说:“玩具是幼儿的天使,游戏是幼儿的伴侣。”幼儿就是在游戏中、在玩中一天天长大和进步的。游戏深受幼儿喜爱,融入数学知识的游戏或者说将数学活动设计成游戏则更受幼儿的欢迎。在数学活动中,我总是采用游戏的形式,千方百计地把幼儿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这样,枯燥的数学知识就会变得有趣,简单重复的练习也因游戏而变得生动起来,小朋友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效果也会更好。
日常生活活动在小班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占了很大比例,从家长的心理需要考虑,他们也希望老师更多地关注幼儿的生活护理而不是学习,所以,将数学知识融入幼儿的日常生活活动中就是小班数学老师必须面对的一个课题。据此,我们设计了一些游戏,让幼儿在生活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如吃点心的时候,小朋友大多关注的是“吃”这一活动,不会考虑其他更多东西,我就启发幼儿动脑筋让饼子“变魔术”,一开始是大的,一会儿变成方形,一会儿变成圆形,一会儿变成椭圆形,慢慢地就变小了。这样,在“吃饼”这一生活环节中,小朋友们关注的就不再仅仅是吃,同时也巩固了对图形的认识,培养了幼儿动脑筋的习惯,还避免了浪费饼和不讲卫生的现象出现。
如何教幼儿学数学呢?绝大多数幼儿对玩具、食品、游戏等很感兴趣,但注意力不会持续太久。比如在教孩子认读数字时,可以用棋子、饼干、糖块、葡萄玩具等作教具,寓教于乐,循序渐进,一次教一个数字,解释数字的形状,帮助孩子记忆。通过举例,帮助孩子理解;当教到5以后,也可以用钱币(硬币、纸钞)作教具,孩子们都喜欢做动手操作,做游戏。教师可以利用孩子的这种心理进行数学的学习。如许多孩子喜欢将东西弄倒,也喜欢拿物体拍水。我们可以将这两个动作融合在互动游戏中。玩水时,你可以将三个玩具动物或人物卡通在水池边一字排开。然后,你数它们的个数,并依次将它们推入水池。当一个卡通潜入水中时,和你的孩子一起做减法:“一个潜水后,还剩两个。”第二次做该游戏时,你可以向小孩儿指出谁是第一,谁是第二,谁是第三,并增加个数。这些游戏将增加小孩儿在数字、数数、数量、序数排列和减法方面的经验。
另外,结合幼儿感兴趣的特例设计数学游戏。小班幼儿由于年龄较小,不能保持长久的注意力,对于枯燥的数学更是爱不起来,注意力集中不起来。一次,组织幼儿看魔术表演,我发现在整个过程中小朋友都能高度集中注意力,有滋有味地观看。这说明,小班幼儿不是不能相对时间长一点地集中注意力,而是视内容和形式而定,能吸引幼儿的内容和形式就能让幼儿保持长时间的注意。所以,掌握了方法也是可以设计出新颖的活动来。受这一生活特例的启发,在帮助幼儿进行数学知识复习时,我就采用了“变魔术”的方法,比如:将大小物体排排队时进行复习,我故意用夸张的动作将各种图片藏到背后,嘴里说:“一、二、三,变、变、变!”小朋友都睁大眼睛静观到底变出什么来,注意力高度集中,练习效果也就更好。
二、在活动中学数学
小朋友对游戏非常感兴趣,有的游戏是百玩不厌。根据这一特点,在进行小班数学教学的时候,我创设娃娃家的环境,让小朋友以角色的身份给生活用品进行匹配,如茶杯和牙刷、笤帚和畚箕等,小朋友在游戏中进行匹配玩得非常开心,同时也在玩中学到了知识。有人说,幼儿是在摸、爬、滚、打中认识周围世界的。由于年龄原因,小班幼儿更喜欢运动,顺应这一年龄特点,我注意将数学练习和运动即体育游戏结合起来,让幼儿在运动中学数学,收效也很明显。
三、在操作中学习数学
幼儿在操作中认知得比较快,提供给幼儿暗含教育价值的操作材料,能够让幼儿在操作中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获取知识。新《纲要》在科学部分特别提出一点要求,即“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国内外众多的研究也表明:幼儿只有通过动手操作、摆弄,才能逐步体验抽象的数概念。教师如何在幼儿的数学活动中充分发挥操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幼儿动手操作材料时,能引起其思维的积极探索活动。因此,数学活动应尽量地从幼儿操作开始,活动的整个过程亦应以幼儿操作为主,在教师明确语言的启发引导下,让幼儿通过操作,自己开动脑筋探索知识并获得经验,然后教师在幼儿操作探索的基础上,再引导讨论操作的结果,达到帮助整理经验、明确概念的目的。
幼儿在教师准备的足够的、有层次性的、多样性的操作材料中会反复练习。幼儿在刚刚学会某个技能,或者刚刚领会某个概念时,会自发地产生反复练习的需要,找到问题,并想好如何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学习四等分,只给幼儿提供两张纸就不够数量了,而最少需要提供8~10张大小、颜色不一的纸张,让幼儿自己探索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剪开后再进行拼合。同一类活动的材料要有实物、图片、符号三种层次,以此引导幼儿从动作——形象——符号逻辑思维的逐步发展。因为幼儿掌握数概念的过程是由外部动作“内化”为思维活动的。它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动作表征阶段:要为幼儿提供能动手操作的实物,如花片、豆子、纽扣、小棍、啤酒瓶盖、石子等。第二阶段是形象表征阶段:要为幼儿提供实物图片或原点图片,如幼儿《计算》用书配套提供的实物图片和圆点图片。第三阶段是符号表征阶段:要为幼儿提供数字符号,即数字卡片。
关键词:数学教学;幼儿;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8-0134-01
小班幼儿由于其年龄和生理心理特点,尤其喜欢游戏和运动,而数学由于其学科特点,相对而言比较抽象和枯燥,如果将数学知识融入游戏和运动中,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动中学,就既可满足幼儿的游戏和运动需要,又可很好地完成数学教学目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学习往往更受兴趣的支配。如果有兴趣,孩子的精力集中,就能学得好、记得牢;反之,孩子不但学不好,而且还会觉得心理负担很重,产生畏难情绪,结果损伤了幼儿的学习积极性。
皮亚杰曾经指出:所有智力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兴趣对幼儿智力具有促进作用。兴趣是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的前提,幼儿有了对数学的兴趣,才会想去探索其中的奥秘,因此,兴趣在数学教育中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呢?
一 运用游戏教学,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游戏是幼儿喜闻乐见的一种娱乐形式,如果把理性的数学知识结合到游戏中,就能够有效地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如:音乐游戏《乘火车》,可用椅子搭成三列火车,分别编号1、2、3,幼儿每人一张编号的车票,幼儿在音乐声中做开火车的动作,音乐一停,幼儿依照车票号码快速找座位坐下,教师当列车员进行查票,看谁找得又对又快,这们不仅满足了幼儿的竞赛心理,而且能促进幼儿更准确、迅速地加深了对序数的认识,充分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但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运用以游戏激发兴趣的策略时,所选用的游戏应该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年龄越小的,应该以直观地、带有情节性的、能把幼儿带入角色的游戏为主。
二 在运动中学数学
有人说,幼儿是在摸、爬、滚、打中认识周围世界的,由于年龄原因,小班幼儿更喜欢运动,顺应这一年龄特点,我注意将数学练习和运动即体育游戏结合起来,让幼儿在运动中学数学,收效也很明显。
1.对现有体育游戏进行改编
许多现成的体育游戏注重的是对幼儿基本动作技能的训练,因其简单有趣,深受幼儿的喜爱。如果将数学知识融入其中,岂不是既练习了动作技能又巩固了数学知识?可谓一举两得、两全其美。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有意识地对现成的体育游戏进行改编,将数学练习融入其中。如;“拍皮球”是个传统的体育游戏,我结合“1”和“许多”的教学和3以内的点数,在原来的游戏中增加了“拍一下”、“拍许多下”、“拍三下”等,让幼儿练习边双脚跳边回答:“跳一下”、“跳许多下”、“跳三下”。改编后的体育游戏更切合教学实际,也更有利于幼儿掌握数学知识。
2.根据需要创编体育游戏
根据数学科的教育计划,许多游戏是让小朋友在室内进行桌面操作的,能不能创编一些包含数学练习的室外体育游戏呢?因为那样既可以满足幼儿户外活动的需要,同时也能进行数学练习。实践证明,根据数学教学的需要,创编一些易组织的体育游戏是可行的。如:结合“按大小排序”的教学,可创编《我给球儿来排队》的室外游戏;结合图形的教学,可创编体育游戏《跳房子》等。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理论,有学者提出了让幼儿从“在操作中学数学”向“在社会情景中学数学”变革的理论,我想,让小班幼儿在游戏中、在运动中学数学也算是学习这一理论的一点实践经验和体会吧。
三 在一日活动中萌发兴趣
生活处处有数学。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正处于数字化的时代,对我们人类来说,数学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做个有心人,以灵活、丰富的方式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那么怎样在一日活动中引导幼儿发现数学?我常常以十分惊奇的口吻告诉幼儿:瞧,电视机的遥控器上怎么有这么多数字?时钟上也有许多数字,电话也是由许多数字构成的,不知道什么地方也有数字呢?这些数字有什么用处呢?
幼儿的兴趣被激发起来了,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寻找着、发现着,纷纷交流着:我发现鞋子上也有数字,是告诉我们这双鞋子有多大;针筒上也有数字,是告诉我们刻度的;书上也有数字,是告诉我们书的页码……再如带孩子观赏生活中的各种房子,并引导幼儿说说谁能看得出这些房子上有些什么图形。在幼儿的活动中也到处有数学,如:幼儿吃点心时,引导幼儿说“桶里有许多点心,我拿了一块点心”,以感知1和许多的关系;幼儿上下楼梯时,引导幼儿边走边数梯子的数量, 正数一次,再倒数一次看看,一样吗?多有趣呀!玩玩具时,引导幼儿按颜色规律拼插,拼完后边欣赏边说说:你拼的物体美吗?为什么你觉得它美?数一数拼了几个?引导幼儿看看时钟,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做什么事,说说自己什么时候生日,如果要在日历上找出来,会是在哪一月的哪一日呢?让他们初步感知时间概念。
四 采用启发式教学,通过故事让幼儿形成数的概念
幼儿一般都喜欢听故事,利用故事激发儿童的兴趣,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望。因此,在教学中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数学内容的要求,我讲了一些既有趣味性又符合知识要求的小故事。如:小班学数字“4”。我讲了《4的故事》:小白兔问妈妈:“妈妈,今天我们认什么字呢?”兔妈妈拿起一张写有“4”的卡片,说:“教你认'4',1、2、3、4的4”。小白兔看了看卡片,说:“妈妈,我会认4了。”兔妈妈说:“你去找一找4的朋友吧!”小白兔走呀走,遇到一张桌子。桌子问:“小白兔,到哪儿去?”“我去找4的朋友。”“我就是呀,你数一数我的腿吧!”小白兔钻到桌下数起来:“1、2、3、4,你有4条腿,对,你是4的朋友。”讲到这里,我开始问:谁还是4的朋友?小朋友很自然地就回答出:椅子、床、小狗、小兔……4条腿,都是4的朋友。这样发展了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五 采用直观式教学,提供足够的教具、材料让幼儿亲自动手操作
关键词:游戏活动;数学教育;幼儿
中图分类号:G61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072-02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正因为数学有这两性和辩证的特点,决定了数学教育将成为发展幼儿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而有效的途径,有人形象地将数学誉为“思维体操”。因此,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也就成为幼儿数学教育中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认为,数学是一种抽象、枯燥、乏味的活动,如何使用数学教育成为发展幼儿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呢?本人认为:寓数学教育于游戏之中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许多游戏中蕴涵着数学教育,教师要善于利用游戏这一手段,挖掘发现有关数学教育内容。
一、情境游戏中的数学教育
幼儿阶段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为主,在数学教育界活动中,教师应根据这一特点,为幼儿创设一定可感知的情境,提供感性材料,为幼儿亲自参与活动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幼儿在取得在丰富感性经验的基础上获得知识技能。如小班幼儿学习“1”和“许多”,教师就和幼儿开展《小白兔拔萝卜》《小山羊种菜》《鸡妈妈和小鸡》等情境游戏,让幼儿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获得知识。例如:小朋友扮小兔子,老师扮兔妈妈。兔妈妈带小兔到地里拔萝卜,每只小兔拔一个萝卜,然后把拔来的萝卜一个一个地放在篮子里,这时篮子里就有很多很多的萝卜,很多很多就是许多。这时就告诉小朋友,一个一个萝卜…放在一起就变成了许多。之后再把萝卜一个一个地分给每一个小朋友,再告诉他们,许多又可以分成一个一个的。通过类似这样的情境游戏,让孩子们感知“1”和“许多”这个数概念。
二、操作性游戏中的数学教育
数学教育从内容上来看,是抽象、枯燥的,它不像故事那样有人物、地点、情节,那么能吸引人。但是,数学教育中可感知性和可操作性还是极强,如“1”,任何一个物品都可以用“1”来表示。因此,有心理学家概括出“物质材料是通向抽象数学世界的桥梁”。所以说,幼儿学数学离不开对物质材料的操作活动,只有通过操作活动,幼儿才能具体地理解数概念,直接地体验到物体的形状、数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等。如分类、排序、分割、拼合几何形体,测量、等分等都要让幼儿亲自去操作,在操作活动中,掌握知识经验。所以,在数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应努力为幼儿提供各种实物、玩具、图片、卡片等物质材料,让幼儿通过操作去探索和建构数学知识,去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操作游戏应伴在幼儿各个年龄阶段的活动中。
三、结构游戏中的数学教育
结构游戏是幼儿非常喜爱的活动。幼儿在很小的时候就会坐在一堆积木中不停的拼拼、摆摆、垒着玩,而且是百玩不厌。幼儿入园后,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对结构游戏由无目的拼搭到有目的的拼搭,由按自己喜好的拼搭转变为一种探索、发现的乐趣。在结构游戏中,幼儿通过与各种结构材料的直接接触、摆弄、拼搭,学习了物体的颜色、形状,直接感知物体的大小、长短、粗细、宽窄、厚薄等特征。同时,在建构的过程中,学习空间方位的辩别。小班幼儿年龄小,生活经验不足,他们可以通过结构游戏掌握几何形体的基本特征,学会用不同形体的积木拼搭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像桌子、椅子、小床等。中大班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经验、知识经验都较小班幼儿来得丰富。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有了很好的发展,他们在结构游戏中的内容也就更加丰富和多样性,他们能用已有的经验,通过与不形体的接触、拼搭、建构,逐步学会区分客观世界中形形的物体,发展了空间知觉和空间想象力。
四、角色游戏中的数学教育
角色游戏是数学教育的一种很好的延伸活动,在角色游戏中,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通过模仿和想象扮演各种角色,反映周围的现实生活。而在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存在着各种事物的数量、形体、度量、时空等关系。因此,在角色游戏中,幼儿很自然地会对有关数学知识技能加以练习和运用。
例如角色游戏中的基本主题“娃娃家”,这个“家”的成员,有一定的人数组成,家中有一定数量的物品,要把“家”办好,家庭成员要将玩具、物品等摆放整理好,这些都可以成为对幼儿进行数学、形空间等数学教育活动。另外“公共汽车”“邮局”等主题,都蕴涵着几何图形、分类、序数、基数、运算等数学关系。因此教师要善于为幼儿确定角色游戏的主题,创设相应的游戏环境,提供游戏的材料,让幼儿自主地开展好游戏,然后根据游戏活动的进展,把握好游戏中的各种机会,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
五、利用体育游戏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
在各年龄段的体育游戏中,我发现都可以进行数学教育活动。小班的幼儿在玩“小兔跳”的游戏中,我让幼儿根据我的口令跳一下或许多下,区分“1”和“许多”;中大班的幼儿根据我说的数字结成朋友,如念口令“3”,就3个人抱在一块儿;念口令“6”,就6个人抱在一块儿;我还将写有“1~10”的数字头饰,分别戴在幼儿头上,按我说出的数或拿出的卡片,玩复习相邻数、数的组成等“找朋友”游戏。如出示“8”,那戴“7”和“9”的幼儿便迅速站在“8”的两边。找找“6”由什么数组成,那可热闹了,戴“1”“5”,“2”“4”,“3”“3”便迅速站在“6”的两边手拉手,这样的体育游戏,既锻炼身体,又学到了不少数学知识,真是一举两得啊。
六、利用亲子游戏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
进入中小学校的数字教室,就会感受到电子科技正在影响和改变着我们教育教学的方式。这里没有传统的黑板,没有粉笔,没有讲台,没有课桌,没有传统的文具,取而代之的是数字文具盒和整合过的平板电脑学习工具箱。这种基于无线网络、手持移动终端及云存储的数字教室,实现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知识传递与互动。互动教学平台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实时反馈,让教室里的每一个人都是教学资源的提供者与分享者。
数字教室的出现对于传统教室来说是一次重大的变革,颠覆了传统教室的固有模式。数字教室里,教师、学生在课堂上生成的内容随时可以调用,并保存下来。其强大的互动、生成、资源库等功能改变了师生原有的上课模式,电脑储存着教师教学档案、学生网络浏览记录、全班学生学习记录等。那么数字教室的出现,对教师和学生意味着什么呢?教师和学生需要拥有哪些技能,做好怎样的准备才能应对数字教室的挑战?
数字教室里的学生
从学习角度而言,学生需要用平板电脑,浏览教师为他们提供的电子课堂资源。平板电脑可以记录学生的操作过程、网络互动情况、作业完成速度和准确度等。学生们在整体知识规划的学习氛围里,观赏剪辑的精彩短片、概念转化、主题讨论和科普阅读,学习如何运用信息科技来辅助学习,提高学习成效。
21世纪的学生被称为数字时代的原住民,他们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电子产品和设备,尽管对数字教室里的设备并不陌生,但是学生的数字素养仍然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对于信息科技的应用有了正确的理解,才不至于误入歧途。建议在开始使用电子书包和数字教室时,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培训,包括对学生使用软硬件知识的培训、电子教材使用方法的培训和数字教室里的规则培训等。尽快帮助学生克服从传统教材过渡到数字教材的不适应,使他们尽快适应数字时代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
数字教室里的教师
在21世纪,由于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知识的爆炸式更新,教师是一位教学者,也是一位学习者。教师需要终身持续地学习,因为数字教室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要求教师知识来源打破教科书的局限。如何将平板电脑融入教学之中?如何将平板电脑正确地运用于日常生活的问题解决与学校课业的学习活动中?数字教室里的教师,该如何应对呢?
首先,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通过职前教育渗透信息技术,或是在职后教育进行信息技术软硬件的培养。鼓励教师多参与校内外或网络提升课程。当教师拥有先进的教学科技时,才能发挥其教育专业优势,将信息科技融入课程教学活动,展现信息科技投资效益与课程教学成效最大化,实现教育梦想。
其次,教师要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在改变孩子科技应用方式前,必须先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必须先改变想法,才能改变教学行为,改变科技的运用方式,创新信息科技融入学习的新思维。教师可以运用信息科技来引发孩子的学习创意,促进团队合作以及学习资源整合等。
最后,教师要具备转化与整合教学的能力。让教师学习如何整合教学网站、研究书籍、评量工具、阅读书籍、工作坊等丰富内容,将之融入课程规划、教学策略、班级管理与课程行动研究等,来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在使用数字课堂之前,应该先规划教学目标、课程内容与学习评量等,搭配完整的教学配套方案,让学生透过信息科技来转化抽象概念,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数字教室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问题一:重“硬”建设,忽视“软”提升
对策一:我国进入了教育信息化时代,国家了支持和鼓励发展教育信息化的政策。数字教室目前在海淀区已经开始建设,并会考虑全面铺开。有了数字化的设备和教室,更多的是需要拥有数字素养和技能的教师队伍。教师可能会因为不同的专业背景、学习兴趣与教学专长,而扮演着单一且独特的教学角色。从管理的角度,不能只考虑硬件建设,更多的需要考虑软件的功能开发、数字资源的建设、教师数字素养和技能的培训。对于电子书包、教材的选用、数字资源的建设,我们应该举整个区域之力来整合各方资源,不搞重复建设,避免浪费。对教师队伍,应该及时进行数字素养和技能的培训。鼓励教师参与学校内外的学习社群,打破单一学科知识、学校地理位置与自我专业的局限,开始多角度的专业成长与教学思维。当教师知道如何使用技术、演示技术、指导和监控学生使用,并利用技术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进行有效沟通时,信息技术才会在课堂上发挥作用。
问题二:谨防“电子书”变成“翻页书”
对策二:当教师习惯于传统的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时,也就不自觉地“复制”了科技应用方式,教室内的电子书成为“翻页书”。在教室内的信息科技将成为单一教师教学活动的照本宣科工具,无法让学生充分运用科技融入多元学习活动中。教师在设计学习单元和学习游戏时,要避免出现表面热闹而知识浅化的现象,这样的学习单元和学习游戏,无法引领孩子进行深度阅读和主题探究的深层次学习。教师应该在设计数字课堂时,考虑让孩子学习如何将学习内容融入生活经验中,学习通过信息科技来展现抽象的学习概念,给学生更多探索空间与思考时间,运用不同的阅读与问题解决策略。问题三:数字教材一定胜过其他形式的教材对策三:数字教室里,没有了传统的纸笔,不一定就意味着电子教材一定比传统的纸质教材高级。教师们应该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来选择合适的教材形式。例如,在培养学生空间感,或者是对物质的认识、化学反应的实验时,实物教具能让学生动手亲历学习过程,这远比电子教材上模拟的3D模型或者多媒体素材更有趣。数字教室中的电子教材与其他形式的教材应该是互补关系,而不是替代关系。
问题四:数字原住民与数字移民
对策四:当今学生所生活的时代与其父辈和祖辈学生时代有天壤之别。数字原住民,也就是今天那些伴随着数字技术成长起来的孩子们,他们在使用数字技术时可以随心所欲且充满信心。教师则属于进入科技世界相对较晚的数字移民,因而在很多情况下,师生关系、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小组合作学习都会受到数字时代新型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挑战。如果班里有学生比教师在信息技术方面懂得更多,教师可以向学生寻求帮助。对于学生而言,应该有一个在不同年龄阶段要达到的技术标准。教师由于缺乏自信或者缺少培训,从而看不到数字教室中使用技术的益处,有可能对数字教室持否定的态度。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的办法是对教师进行系统的技术培训,掌握信息技术,建立自信,克服恐惧心理。
【关键词】生活事件 小学 数学
谈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事件当中的应用,可能更多的家长首先想到的就是孩子在超市和商店购买物品的时候,对于支付和找零的计算,可以说,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孩子始终是生活在数字计算的空间的,而这些计算对于小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几乎所有的低年级数学教师尤其是承担一年级数学课程教学的教师都会时常听到学生家长对于孩子最近学习状况表现的评述,其中频数最高的就是孩子回家之后总是想方设法的找各种机会进行数学计算,甚至有时候还要求家长出题,自己进行计算,这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学生刚刚开始接触计算,充满了好奇,所以总是寻求一些生活事件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而家长和数学教师应该充分的利用好这个机会,把生活事件引入数学课堂教学和家庭教育当中,帮助孩子提升该能力,笔者在这里就自己的一些认识进行简单的阐述。
生活事件可以说是孩子身边每天都有可能发生的事情,这些看似简单的事情,却对孩子有诸多好处,首先是生活事件可以提升孩子的生活自主能力。几乎每一个学生都有在周边商店购买物品的经历,购买的物品可大可小,也许是吃的也许是用的,但是无论用途是什么,重要的是学生有了一次购买物品的经历。其次是这次生活事件让学生把单纯的数字赋予了一定的含义之后懂得了换算。最后是这些生活事件的发生对于教师的课堂教学起到了很好的帮助。具体我们展开来探讨,比如说教师给学生教授了1到10的加减法,并把加减法的含义很清楚的告诉了学生,那么学生在对加减法的应用过程就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来完成,第一个阶段是单纯的数字加减法,这个阶段的加减法相对比较容易,学生也很容易就能够学会,相对比较难的是第二个阶段的加减法,因为这时候这些数字赋予了一定的含义,甚至数字和数字之间因为单位的差异性而不能之间计算,就比如前面所讲到的商店物品购买,也许在这次计算中,会涉及到1元的物品和五角的物品合起来需要给商店支付多少钱的问题,也会涉及到支付五元钱,找回多少钱的问题,这对于很多孩子而言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所以如果教师在授课当中,孩子在生活事件上有很多经历,这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在很多学生在进入小学之前就懂得识别人民币的大小,这并非与生俱来的,而是在成长阶段,孩子的经历让他们学会了这些。
生活事件让学生更加重视数学的学习。在教师的授课过程中,很多教师对于相关知识的讲解之前,都会首先讲述学习这些知识的重要性,而无不例外的都会把这些知识在生活当中的重要性作为重点内容和意义进行阐述,这说明了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并非是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而是把这些知识能够在生活中灵活应用并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所以我们在授课过程中通过大量的例举让学生把这些生活事件与我们授课的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样对于学生理解问题会产生积极的作用,比如说春节结束之后,学生压岁钱的多少,学生一年前的身高和体重与现在的差异性等等这些问题都是我们最常见的生活问题了,而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也愿意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中。对于学生的广泛应用,反过来也说明了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在讲到分数的含义时,很多学生开始很难明白,也很难理解“1”的内涵,我们可以给学生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说现在桌子上只有一个苹果,但是弟弟妹妹都要吃这个苹果,那么自己如何来处理这个问题呢,基本上所有的同学都会说把苹果掰成两半,一人吃一半,很公平也很合理,那么原本一个完整的苹果,现在一人一半,这就是1/2,用这样一个简单的生活例子就可以把繁杂的问题很简单的解释清楚,一方面提高了教学效率,另外一方面也增强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学生对于课程的学习兴趣也会增加,进一步激发了他们思考问题的欲望,达到了我们教学的目的。
当然,在生活事件的各种举例中,教师也要选择一些相对比较简单和大多数学生都应该经历过的事件,因为对于小学生而言,尤其是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而言,如果教师的举例是学生没有经历过的,那么可能在授课过程中,学生会把注意力集中在事件上,甚至一些学生会误认为其他同学都经历过,而自己没有经历过,回家之后对父母提出要求,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欲望。这不单纯会给家庭教育带来负担,也会影响到学生在课堂中注意力集中程度,影响学习成绩。所以作为数学教师,我们要把握好例举的分寸,我们举例的目的并非是给大家讲述生活事件,而是这个生活事件当中所涉及到的数学问题。
新课程的教学改革要求我们为学生创造一个有价值的学习环境,涉及有价值的学习内容,这些学习内容要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生活性,这就要求我们要把原本生硬的课本知识转化成活灵活现的生活知识,用科学的方法帮助学生掌握这些生活知识,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把数学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结合在一起,让学生从已经掌握的知识背景出发,同时教师在生活情景中展现新的知识,进而进行数学探究活动。
参考文献:
【关键词】幼儿园 教育 家长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2(a)-0218-01
幼儿园教研活动主要研究教师在自身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如何以教师力所能及的策略和方法解决这些问题,然后让教师从中获取经验,提升属于教师自己的理论,最终使教师在态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都有所进步。由此可见,园本教研最直接的目的是解决教师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借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但其终极目的都是指向幼儿的发展,并最终带动幼儿园自身办学水平的提高。
教师和家长在学前教育实践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教师掌握着丰富、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技能,家长则带着不同的职业文化背景,并对孩子有着更为全面的了解。因此,园本教研活动如果能充分调动多方利益主体共同参与,保证在教研实践的各个层面都能实现家园之间的有效沟通,势必会增进家园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支持,促进教师与家长对孩子的理解,最终真正实现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质量的共同提高。
在我园园本教研活动中积极引入家长的参与,在教研活动中我们把小班作为教研载体,大胆尝试和探索充分发掘利用家长资源,引领家长了解并参与幼儿园的数学教学教研活动,营造出浓厚的家园合作教研氛围,从而共同引导幼儿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提高幼儿数学认知水平;促进幼儿的数学能力发展。
我们以小班数学活动“6的形成”为载体,开展了有家长参与的教研活动。首先我们对家长发放了家庭数学教育活动记录表,家长在家中完成6的形成的教学;接着由教师对家长的教学活动过程进行分体,完成教师评价活动记录表;接着教研组进行第一次教研,教师们对家长在家中开展“6的形成”的教育活动记录进行分析和研究。经过研讨我们认为多数家长主要存在的问题是:第一,家长对6的形成的概念不清晰。第二点,家长教学的层次比较紊乱。第三点,家长在教学的过程中,启发引导不够充分,缺少孩子自己探索研究,没有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求答案的过程。多数家长只是重目标,不重过程,总是急于把答案呈现在孩子面前,殊不知孩子学习数学的意义和乐趣就在与思考探究的过程当中。家长们的教学有点也非常明显,就是能够运用孩子熟悉的操作材料进行操作。
第二次教研活动,我们请家长来园,家长与教师面对面交流,讨论。并请家长观摩由我们教师组织的数学教学活动“6的形成”。首先我们就家长们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几个突出的问题与家长进行了交流。如:老师与黄粱轩家长交流中说:黄梁轩的爸爸把6的形成和6的分解还有6的加法运算混合在一起,实际上6的形成是数量概念,而6的分解是数群概念,6的加法是运算概念。所以6的分解和6的加法相对于6的形成来说是比较抽象的概念。这个是不适合小班幼儿学习的,因为小班幼儿特点是具体形象性;教学的层次比较混乱,6的形成应该是在充分的理解了5的基础上感知5加上1是6,6里面有6个1,而他的爸爸在导入环节中就让孩子感知六的数量,这个是对孩子学习的过程不太适合。还如:与胡彦博妈妈交流时,老师们认为家长得教学存在形成与分解组成概念有些混淆。从概念上讲数字的形成是指自然数的来源,是量的概念。但是却把它作为一个数的分解与组成,这依据某种共同属性将物品或多个物品聚集的一个过程,它是数群的概念,是让孩子了解部分与整体的一个过程。针对家长们不知道该如何引导幼儿学习的问题,我们老师给家长提出了建议,并举例:妈妈这里有一个橘子,宝宝这里有五个橘子,放在一起有几个橘子呀?橘子怎么会变成六个呢?在这个过程中启发孩子,让孩子自己去探索,让他懂得5个橘子添上1个橘子是六个橘子。同时,家长们在教学过程中也有很多闪光点,家长们能运用孩子身边的东西进行教学,如:黄粱轩爸爸在数量的感知环节中,运用了玩具鱼和饼干两种不同的材料,小班幼儿学习数学应该考虑到孩子的具体形象性的思维特点。那么把幼儿学习的过程融入到操作材料的这个过程中是符合小孩的学习规律的。还有的家长在教学中融入了情感教育,如:刘雅文妈妈活动的结束环节让孩子把饼干分给家人,增进家人的情感交流,这种做法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通过我们与家长深入的交流,家长们都表示,参加这个活动都深受启发,一位妈妈这样说,平时家里进行数学教育都是我讲孩子听,然后觉得很简单的内容孩子怎么就是搞不明白,如1和1合起来是2,他就不能明白,我就很急躁,就用强制性的态度告诉他,让孩子学,还发孩子的脾气,我现在知道这样做是不对的,把大人的意识强加到小孩的头上,使孩子对学习产生厌恶的情绪。参加了这次活动,我会改变自己教的内容和方法,与老师多交流探讨,真是要好好学习,不是要懂得很多,但是在小班年龄段孩子应该要了解什么还是需要知道的。
一、建立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
数学教育是教师与幼儿共同交往的过程,宽松、愉悦、融洽的人际关系虽然是无形的,但它能使幼儿积极、主动、大胆、自信、自如地进行探索操作活动,它能使优越的物质环境得到有效的利用。每个孩子学习数学的方式、速度是不同的,允许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以自己的速度学习,孩子就会获得愉快、成功的体验,给幼儿的操作活动提供时间和空间,引导幼儿尝试、发现、寻找不同答案。当然,教师对幼儿的数学学习应持肯定、鼓励、建议、启发的态度。
二、创设良好的物质环境
陈鹤琴先生指出:“小孩生来是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幼儿活泼好动,探索欲望强烈,在班级设立数学角是完全必要的,幼儿可以在数学角按自己的兴趣和意愿,自由选择活动材料,自己确定活动内容和方式,用自己的感观去感知发现数现象。因此在数学角应按近期教育目标设置各种可用于幼儿进行数活动的各种材料,诸如:教师自制的环保教具、骰子式题游戏盒、接龙卡片、“大风车”等物品,供幼儿自由选择和应用。幼儿在无任何压力的情景中,百玩不厌,在不知不觉中感知、发现有关数现象,掌握数知识。幼儿数学操作材料是活动中幼儿操作、摆弄的实物性、图片性、符号性的材料,它是帮助幼儿系统地建构数学知识及诱发幼儿主动探索学习的工具,是促使外部物质动作逐步进化到内部概念化动作的物质支柱。幼儿在适当的正规途径与非正规途径中,通过不断的摆弄操作,逐渐掌握数学概念,发展思维能力。
三、幼儿数学操作材料选择与投放要遵循趣味性、适应性、可操作性的原则
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的探索活动常常发端于对探索对象的兴趣上,这种兴趣越浓,幼儿探索活动就越持久。
幼儿数学操作材料的难易要适合幼儿认知和思维特点。在选择操作材料时,我们根据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依据上次活动的评价结果,投放的内容含有一定的知识难点、智力难度,并符合且稍高于幼儿生活经验、认知水平,能激起幼儿旧有知识和新的认识任务之间的矛盾,激发幼儿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
作为操作客体的材料,其性质及特点如何,直接关系着操作的效果。因此,我们在选择操作材料时,不仅选择适合于幼儿观察,更选择有利于幼儿多种感官的感知,有利于幼儿亲自动手操作来发现其中蕴涵的科学知识及简单原理的操作材料,促进思维发展。另外,保证幼儿每次的操作活动时间,让幼儿感知、发现、概括、推理,来达到教学目的。
我们以小步递进的形式选择与投放由易到难的幼儿数学操作材料。小组与小组之间幼儿操作材料的有序性要因人而异,为不同能力的幼儿学习同一内容而提供不同难易程度的材料。如“图形接龙”游戏,我们提供了三组图形、颜色、数字标记,要求幼儿:(a)按图形相同接龙,(b)按图形、颜色相同接龙,(c)按图形、颜色、算式题答案相同接龙。这三种材料一组比一组难,就适宜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来操作。
四、紧扣教育目标,提供多层次的操作材料
操作材料的提供既要紧扣教育目标,又要丰富多彩、形式各异。例如在认识“梯形”的活动中,活动的目的是感知梯形的基本特征。依据这一目标,我们提供了几种材料:(a)小棍(用来拼搭梯形,帮助幼儿体验梯形的外部特征,体验变梯形的多种途径);(b)各种几何图形(让幼儿通过剪一剪、折一折感受各种几何图形如何变梯形);(c)各种几何图形组成的房子、树等形象,让幼儿给其中的梯形画轮廓(帮助幼儿感知梯形的多种变化)。虽然这几种材料各不相同,操作方法及作用也不完全一样,但都是紧紧扣住活动目标。这样既可以引起幼儿学习的兴趣,又可以用不同的形式来巩固幼儿的习得。
五、引导幼儿选择适合自己能力的操作材料去操作
关键词:蒙氏教育 数学 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12-0101-01
蒙台梭利数学领域教具可以说是蒙氏教育的精髓所在,4岁的幼儿已经进入了数学的敏感期,如何引导幼儿进入数学领域,怎样让幼儿对数学工作产生兴趣,寻找出适合幼儿的教育方法。使他们顺利的进入数学领域。是摆在我们每一名蒙氏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
一、丰富活动材料
幼儿的思维具体形象,他们喜欢游戏,喜欢操作性强的教具,作为教师应该满足幼儿的需要。我们在蒙氏教具的基础上为幼儿准备了一些丰富的活动材料,辅助蒙氏教具来达到教育目标。
3~4周岁的幼儿已经进入数学的敏感期,那么我们应采取积极、主动。为他提供喜欢的教具材料,给他们反复练习操作活动材料的机会,让幼儿在不断的摆弄具体形象的学具的过程中渐渐的去理解数量、数字与数词之间的关系。因此我们在现有的蒙氏教具的基础上为幼儿设计了一些辅助教具。例如:100板的工作。为了每次展示后教师给幼儿充分练习、巩固的机会就设计了相应的延伸工作,我们为幼儿提供按“1~30数字穿线板的工作”,穿线板在生活领域中幼儿就比较喜欢,在线板上无序贴上数字,幼儿在穿线的时候要按数的排列顺序进行穿线。(图一);还可为幼儿提供1~50数字“连线工作”,幼儿连到最后能够连成幼儿喜爱的卡通小动物的图案;在1~80的连续数练习中,我们又采用了在铁钉上“饶线绳的工作”,操作性强,能激发幼儿的兴趣点。(图二)。针对这项100板的工作我们就由易到难设计了不同的材料,使幼儿对抽象的数字产生兴趣并对 100板的工作进行了巩固,很好的完成了它的教育目标。
在进行加法板之前我们为幼儿提供了《小猴子吃桃子》的工作,可提供两只猴子玩具,每只猴子配一个小碟,幼儿根据教师提供的题卡进行操作:“一只猴子摘了4个桃子,(幼儿在这只猴子的盘子里点数4个桃子),另一只摘了5个桃子(幼儿同样点数5个桃子),他们一共摘了多少个桃呢?”把两只猴子碟中的桃子合到一个大盘中,(注:一定要有一个合成的过程),数一数得出答案。在进行除法板之前可进行《小狗分糖果》的工作,可提供4只小狗玩具,各配4个小碟,碗里装上8块玩具糖果,平均的分给4只小狗……分完之后数一数每只小狗得到多少块糖,在这里为了便于幼儿理解糖和小狗谁是除数、被除数的关系,我们在题卡中可加入形象的图,8的后面画上糖,4的后面画上小狗,幼儿拿到题卡后就会明白8块糖要平均分给4只小狗,使孩子们很容易的理解了题意。幼儿在这样的操作过程中不觉得是在做数学题,而是在做游戏。
二、丰富有趣的纸张工作
4四左右的幼儿已经进入书写的敏感期,纸张工作是他们比较感兴趣的内容。那么为幼儿提供什么样的纸张工作才能够满足幼儿的需求呢?
我们在不断的研究、推敲之后,为数学教具配备了一些延伸的纸张工作。如在纺锤棒箱之后,我们为幼儿提供了《母鸡下蛋的纸张工作》:母鸡身上都标有数字,含有数字0,幼儿根据母鸡身上的数字在她的下面画出相应数量的鸡蛋,标有数字0的母鸡没有下蛋,这样就加强了对0的概念的进一步理解,巩固了数与量的对应。再有在塞根板之后的纸张工作,为了让幼儿进一步学习量与代表数量的符号的一致性,我们为幼儿制作了相应的纸张工作,幼儿根据所给的平面串珠棒的数量,写出相应的数字,对于喜欢绘画的幼儿可以提供几种数字,在相应的数字上涂上颜色。方法随幼儿的兴趣可随意调整。还有
在分数小人之后,为了增加幼儿的兴趣,让他们更好的理解分数含义,我们制作了贴近幼儿生活的《小动物吃饼干》的纸张工作,最初我们以分数小人为基础提供的都是圆形,每只小动物下面都放有一块圆形的“饼干”,在旁标上1/4、1/2等的分数作为吃掉的部分,每一只小动物下面都有与它对应的被平均分成几份的圆形作为饼干,如吃掉1/2就把吃掉的1/2用笔涂掉……孩子在掌握了已圆为整体的平均分后我又结合构成三角形中的三角形盒设计了三角形饼干让幼儿练习,这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纸张工作大大增加了幼儿学习的兴趣,使孩子在涂涂画画中更进一步理解了分数的含义。(如图三、图四)通过对纸张工作的操作,幼儿养成了书写的好习惯。
三、拓宽蒙氏数学领域的范围
蒙氏数学教具能够使幼儿理解数与量之间的关系,我们还进一步进行了补充。例如:(1)倒数的认知:我们为幼儿提供了火箭发射倒记时的纸张工作,幼儿根据火箭发射倒记时这一现象,了解倒数,也可根据红绿灯的现象进行倒数的练习。(2)认识大于号、小于号,首先让幼儿进行量的比较,之后进行数的大小的比较。(图五)(3)量角器的运用:在幼儿对较大的数认识之后,可以为幼儿提供量角器。
让他们通过操作了解“角”是有大小之分的。(图六) (4)相邻数:中间的房子里住着数字宝宝5,那么它前面和后面的房子里住着哪个数字宝宝呢?……。这些教具虽然不是蒙氏教具中的内容,但是它们也能够促进幼儿对数学的理解,培养幼儿的数学逻辑思维。
这些教具的设计体现了趣味性和可操作性,将抽象的数概念变的直观而具体。正如蒙台梭利所说:“我们培养儿童学习数学,并不是让儿童掌握计算能力,而是让儿童学会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我们在幼儿发展的关键期,给幼儿最适宜的解决问题烦人方法,让幼儿从小开启幼儿数学心智,在数学领域里自由遨游。
参考文献
[1]赖竹婧. 蒙台梭利教育本土化的个案研究[D].西南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