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5 15:43:5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现代国际金融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实体经济;虚拟经济;一体化
一、虚实经济是紧密相连的
在复杂的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虚拟经济是国民经济运行中最敏感的神经,因此,现代经济学需要高度重视对虚拟经济的研究,高度重视和积极展开现代市场经济的虚实一体化研究。
在复杂的现代市场经济中,不论是由股票的交易拉动整个市场价格上涨,还是说哪一方面的影响更大一些,那要看在具体的市场经济中的表现。因而在复杂的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看到实体经济领域价格发生剧烈波动,就只是治理试题经济领域的价格,那是比较片面的,而虚实经济一体化研究的前言意义也正是体现在这里。在21世纪,关于国民经济运行的研究,不论是关于实体经济的研究,还是关于虚拟经济的研究,都必须是虚实经济一体化的研究,因为在现实中这两大领域是紧密相连的。
二、股票市场对虚拟经济的影响
股票市场是一种复杂系统,其主要组分是自然人和法人(买方、卖方,以及中介方),他们按照一定的规则在股票市场中进行股票的交易。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假定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经济人”,他们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且其行为完全理性。按照这一理论,股票价格是投资者对影响股票价格的实体经济变量未来价值的理性预期,也就是说一种股票的价值应当等于其未来收益的现值。但是,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蒙(Herbert Simon)所指出,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只能是有限理性的,由于人们受到信息和知识的限制,难以了解和预测各种可能的结果,通常只能根据主观判断进行决策,而且在决策时也难以考虑所有可能的方案。此外,人们的价值观和周围人们的言行也 会影响其决策的正确性。
虚拟资本的内在不稳定性来自其本身的虚拟性,虚拟经济系统中存在的正反馈作用也会增强虚拟经济系统的不稳定性。例如购买某种股票的人越多,就会促使更多的人购买这种股票。人们之间的这种相互影响就是正反馈作用,它会造成放大效应,使股票的价格大起大落。
三、股票市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对于股票市场的研究就是虚实经济一体化的经济研究。在现代国民经济的运行中,虚拟经济的运行占有重要地位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现代虚拟经济的运行中,股票市场的运行占有重要地位,作为虚拟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股票市场的运行不仅对虚拟经济的运行产生重要影响,而且对实体经济的运行也产生重要影响。
首先,股票价格变动通过财富效应和替代效应影响消费,财富效应是指金融财富的变化及预期的变化对推动消费支出的影响;其次,股票价格影响投资。股票价格通过改变资金成本;影响信贷渠道;影响固定投资等渠道间接作用于投资。
股市对实体经济的反作用也不可忽视,股市的上升会增强人们对经济前景的信心,并且由于“财富效应”而增加消费,从而推动经济增长。反之,当股市泡沫破灭时,人们不仅减少消费,而且因心理恐慌而争相抛售各种金融资产,导致经济衰退甚至发生经济危机。
四、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相互作用的传导机制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相互作用的传导机制,实质上寻找二者相互作用的媒介物及其运行规律。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二者主要通过以下几个经济变量相互作用。
第一,利率传导机制。利率作为一国货币的对内价格,对实体经济的运行有直接影响。利率下降就相当于通货紧缩,通货紧缩是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它会影响企业生产和投资的积极性,强化居民购买力的“惜购”心理,导致市场销售不振以及抑制社会总需求、制约国民经济增长。
第二,汇率传导机制。汇率作为一国货币的对外价格,作为开放经济中的重要变量,成为影响一国经济运行的重要因素。以本币升值为例,本币升值引起进口增加,出口减少进而导致产出减少,国民收入减少;再者,本币升值引起进口物价下降,若国内物价水平不变,则会出现通货紧缩的风险等。
第三,股票收益率传导机制。股票作为虚拟经济的重要载体,在资金存量不变的情况下,股票收益率提高,则会引导资金流向虚拟经济体,实体经济发展缺乏资金,经济发展处于非均衡状态。
第四,金融衍生品,实物金融产品等投资收益率传导机制。这种传导机制类似于股票收益率传导机制。
五、建立虚实一体化的宏观调控系统
此次美国金融危机从房地产市场传导至信贷市场、从信贷市场传导至资本市场、由金融市场传导至实体经济、由国内传导致全球,表明虚拟经济和试题经济是相互联系,紧密相连的。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基础研究还需要认真探索在复杂的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虚实经济一体化的宏观调控系统的问题。
现代经济是高度虚拟化的,如果宏观调控知识调控实体经济,那对于保持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是难以起到有效作用的。这次爆发的金融危机表明,宏观调控不涉及股票市场,不涉及金融衍生品市场,早晚是要出现大问题的。自由的股票市场应该终结了,自由的金融衍生品市场也应该终结了,而应当建立的是各个国家或地区的虚实一体化的宏观调控系统。
这个新体系至少应该包括四个层次的内容。第一个层次是长期规划研究;第二个层次是财政政策运作;第三个层次是货币政策运作;第四个层次是加强各国的协调合作。在经济金融全球化、大型金融机构跨国化已成为大趋势、大潮流的背景下,金融风险的跨境传染和溢出是难以避免的。因此,我们要加强国与国之间的协调和合作,提高全球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使全球经济得到健康、平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伍超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03,(12).
内容摘要:金融危机对我国工业和传统服务业造成了严重冲击,但我国现代服务业的许多行业依然保持了快速发展的势头,呈现出受影响晚、抗跌性强、增速高等特征。对我国现代服务业而言,金融危机对其的影响更多的是机遇,我国要充分利用金融危机的有利时机,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关键词:金融危机 现代服务业 机遇
由美国次贷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造成巨大的冲击和影响。但在我国、日本等一些国家,现代服务业的逆势上扬成为经济发展的一道曙光。现代服务业是指在工业化比较发达的阶段产生的、主要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采用现代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发展起来的,知识相对密集的服务业,具有产业技术含量高、人力资本含量高、附加值高、成长性和带动性强、全球化和专业化趋势明显以及自然资源依赖度低、能耗低、污染排放低等特征。
我国现代服务业在金融危机中发展势头强劲
金融危机对我国工业和传统服务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冲击。2008年三季度以来,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速持续回落。从2008年6月份的16%下降到2009年一季度的5.1%。同时,金融危机对我国传统服务业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据有关方面的调查,约60%的服务企业受到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其中主要是传统服务业。相反,我国现代服务业的许多行业,虽然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影响,但依然保持了快速发展的势头,呈现出受影响晚、抗跌性强、增速高等特征。
(一) 软件服务业迅猛发展
2008年我国软件服务业的收入为7573亿元,是2000年的12.7倍;软件出口142亿美元,是2000年的35倍。2008年下半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软件产业的增长、增速有所放缓,软件出口有所下降。但软件行业仍然保持了29.8%的增速,是我国所有行业中增速最高的。中国企业家调a查系统组织实施的“2009一季度企业经营状况快速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行业,接受调查的企业中,有45%的企业认为目前经营状况良好,这个比例在所有的行业中是最高的,而认为目前经营状况不佳只有10%,比例是所有行业中最低的。在“良好―不佳”的指标上,“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2008年为41.5,2009年第一季度为35。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软件服务业的确也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冲击,经营状况有所下滑,但依然是金融危机中发展最好的。
(二)生产业异军突起
金融危机使众多行业受到冲击,但介于二、三产业之间的生产业异军突起,成为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力保经济增长的活跃力量。以北京市为例,2008年北京市服务业同比增长11.7%,服务业在北京地区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达到73.2%。其中信息服务业、批发与零售业、租赁与商务服务业、科研服务与地质勘查业等生产业分别增长16.8%、15.6%、23.9%、23.1%。生产业产业规模的扩张极大地带动了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成为拉动北京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上海生产业也呈现出受影响晚、回升快的特征。据统计,2008年上海生产业主要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188.94亿元,同比增长14.3%;利润272.15亿元,同比增长13.2%。增幅不但高于全市GDP增幅,也高于第三产业增幅和制造业增幅。2009年1至4月,上海重点生产业企业共实现营业收入918亿元。其中,工程建筑、管理、信息集成等总集成、总承包领域服务收入环比均大幅增长,特别是4月,环比增幅达60.7%。
(三)服务外包业逆势上扬
据商务部统计,我国服务外包业在金融危机中保持了较快增长,2008年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金额近47亿美元。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进一步扩大,2009年一季度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金额达到15.8亿美元,同比增长98.6%,新增就业岗位13.9万个。截至2009年5月,我国服务外包企业5533家,从业人员超过101.1万人。工信部数据也表明,2008年第三季度我国多数行业发展缓慢,而服务业逆势上扬同比增长75%,服务外包增长幅度更大。另据杭州市外经贸局统计,2007年杭州服务外包产业总产值为11273万美元,而2008年的总产值增加到了20342万美元,增长幅度高达80%。
(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速
金融危机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特殊的机遇。2008年,我国网络游戏产业增长高达76%,动漫产业增长超过了40%。在金融危机对我国工业和传统服务业的冲击不断加深的情况下,我国网络游戏出口2008年三季度比二季度却增长了21%。据统计,2008年1至8月,北京市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产业单位实现收入3354.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3.3%,高于去年同期增幅,高于全市第三产业增速2.1个百分点。杭州市2008年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579.86亿元,增长17.6%,高于全市GDP增速6.6个百分点,高于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增速3.8个百分点。在杭州高新区,动漫游戏产业2008年增长率超过了20%。上海、深圳等地创意产业增长率也远高于同期GDP的增幅。
金融危机为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一)促进了发达国家现代服务业向我国的转移
金融危机并没有改变国际服务业转移的趋势,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发达国家现代服务业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这种转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促进了服务外包业务向我国的转移。国外很多企业为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纷纷采取将非核心技术和业务外包的方式,降低成本和风险。我国稳定的宏观经济形势、巨大的市场优势、丰富低廉的人力资源、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以及专业化的服务水平成为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的有利因素。我国服务外包业在金融危机中的不俗表现也充分表明了这一点。二是促进了外商投资向服务领域的聚集。2008年1至9月,我国服务业领域使用外资的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服务业新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10537家,实际使用外资金额315.7亿美元,增长了42.6%,占同期新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数和实际利用外资的金额比重分别为50.7%和42.5%。这说明,虽然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在全球经济形势普遍低迷的情况下,我国依然是外商直接投资的重要地区,而且这种投资更多地流向了服务业领域。
(二)物流等行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将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为应对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从2009年1月14日到2月25日,我国陆续出台了汽车、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物流等10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随后又在9月26日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物流业和文化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振兴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将直接促进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而且,在其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也对促进本行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给予了特别关注。如在《汽车行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和《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分别把发展“现代汽车服务业”和“现代制造服务业”作为主要任务;在《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把“软件和信息服务收入在电子信息产业中的比重从12%提高到15%”作为规划目标,并把“加快培育信息服务新模式新业态”作为主要任务;在《纺织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和《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都把“建设和完善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信息、技术开发、技术咨询、产品设计与开发、成果推广、产品检测、人才培训等服务”作为主要任务。这些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必将有力促进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三)加速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向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转变
为有效应对金融危机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巨大影响,尽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2008年9月,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长三角“努力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为长三角的发展指明了方向。2008年9月初,上海及时出台审批、财税等系列改革政策,对金融、商业连锁、专业服务业、会展、现代物流、总部经济等给予支持,引导现代服务业发展。自2008年9月1日起,从事现代服务业的企业可享受按收入减支出的差额缴纳营业税的税收优惠政策。2008年9月27日,《浙江省服务业发展规划(2008-2012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浙江省推进服务业发展工作机制》三个推进服务业发展的文件密集印发,提出到2012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7%,通过相关扶持措施,使服务业成为浙江经济转型的重要推动力。广东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做出了推动经济“腾笼换鸟”转型升级的一系列决策部署。根据新近出台的产业发展部署,广东将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形成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为核心、高新技术产业为引擎、优势传统产业为辅助、现代农业和基础产业为基础的主体产业系统,现代服务业成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升级的重要选择。
(四)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和东北加快转移将促进其现代服务业发展
金融危机加速了我国东海沿海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同时也加速了沿海地区产业向我国中西部和东北的转移。上海市有关部门领导在接受《经济参考报》采访时表示,根据专家测算,到2010年,仅广东、上海、浙江、福建四省市需要转出的产业产值就将达到1.4万亿元左右。转移的产业主要以加工制造业为主,集中于纺织、服装、制鞋、塑料等轻工产品及机械制造、铁合金、化工等传统产业,以及对资源、能源依赖较强的产业。从产业转移的区域方向上看,已形成了一些相对稳定的合作体系,如福建省主要转向江西、湖南等地;江苏省主要转向苏北地区以及湖南、河南、江西、安徽;上海主要转向重庆、安徽;山东省主要转向本省的西部地区。目前,承接转移正在成为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新的发展焦点。湖北、陕西、四川、湖南等地已将发展加工贸易作为对外开放、富民强省的重要战略举措。湖南、陕西等省也在积极研究指导意见、制定战略、安排部署。在东北地区,2008年9月,吉林省政府与深圳市签署了合作协议,共同建设吉林-深圳产业合作示范区,深圳市多家企业进驻示范区。东部沿海地区加工制造业的加速转移将会有力拉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物流、研发、金融等生产业以及其他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结论
虽然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但也为我国优化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提供了契机,积极推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无疑是实现这个目标的重要抓手之一。
当前,我国还存在一些制约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问题:一是服务业总体技术含量不高,劳动生产率较低,科技对服务业的贡献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服务业创新能力有待加强,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由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核心技术,我国所提供的产品和信息服务基本处于产业链低端,经济效益很低;三是服务人才短缺,尤其是结构性短缺一直制约着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四是大多数服务企业,由于规模小、信用低以及缺乏足够的抵押品等原因,很难从银行获得企业发展所需的贷款;五是服务业规模偏小、品牌效应差。
我国要充分利用金融危机的有利时机,采取针对措施,促进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一是以发展生产业为抓手,努力提高现代服务业的科技含量和创新水平;二是以此次金融危机所形成的强大的市场需求为契机,首先在软件和服务外包相关专业,形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并逐步扩展到其他现代服务业领域,最终形成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三是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为契机,加快形成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融资模式;四是充分利用金融危机的有利时机,通过鼓励并支持现代服务企业开展以市场为中心、以产权为基础的多种多样的并购,鼓励现代服务企业开拓国际客户资源,进一步完善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软硬件环境等手段,提升我国现代服务业的规模和品牌。
参考文献: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10)05-0051-03
一、 世界金融危机的概念及爆发原因
2008年爆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是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起的。从表面上看,次级债问题是由美国低收入者的房贷所引发的;实质上,本次危机是源于刺激经济目标下过度的信贷以及信用风险互换等衍生工具的滥用,使状况愈演愈烈终致危机恶化。[1]其贯穿始终的问题是:无论是监管者、金融机构和个人都存在着忽视信贷风险管理的通病。金融机构特别是投资银行,在追求业绩的利益驱使下,片面的追求业务规模和业务利润的快速增长,而忽视风险甚至无视风险。从业人员的道德水准与风险管控水平直线下降;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对金融衍生工具过分信任,认为一切风险可以通过工具创新转嫁给别人,忽视了衍生工具内在的风险,最终导致金融风险被成倍地放大。
信用评级机构故意为投资银行提高其产品的信用等级,某种程度上对金融风险的扩散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从监管者的角度,放松监管、让金融更加自由化成为这一阶段监管者的核心价值观。
综上所述,[2]尽管金融创新和美国次贷危机关系密切,但次贷危机的真正罪魁祸首却是隐藏在这些创新背后对风险控制的极端漠视。从长远看,问题的本质不在于如何限制金融业的创新步伐,而是在于如何强化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如何提升监管机构监管金融风险的能力。
二、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可能面临的信贷危机
1.个人住房贷款者信用风险的集中爆发
由于信用体系的缺乏,我国商业银行在实际贷款发放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个人信息与银行掌握的个人信息不对称的问题。[3]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业务中存在的个人信用风险主要有:第一,贷款者收入证明的水分较大,贷款者可以根据自己想购买的住房在单位开出相应的证明。第二,由于银行间存在信息沟通不畅,有些贷款者的收入证明存在一式多份,在不同的银行贷款,多处购房。第三,个人住房贷款属于中长期贷款,还款期较长,在此期间,由于个人因素,可能会引起还款能力下降等不确定的情况发生。这使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增大。第四,个人住房贷款业务实行浮动利率制度,贷款者承担了大部分利率风险,贷款者在利率上升周期中可能出现违约现象。
2.商业银行过度放贷风险的放大
[4]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后,为刺激经济的发展,中国人民银行通过降低利率和调低存款准备金率等宽松的货币政策来提高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同时,从房地产市场来看,1998年我国开始实施住房制度改革,大量具有住房需求的个人涌入到房地产市场,在宽松的货币政策下,住房开发成本低,市场大量需求刺激了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快速发展并迅速成为各大金融机构的业务重点。[5]在我国的住房抵押贷款市场上,提供抵押贷款的金融机构基本上都是商业银行,而银行间的激烈竞争和巨大的利润空间促使其不断降低办理条件,进而对贷款审查流于形式。许多银行还通过推出各种优惠业务刺激个人房贷消费,从而抢占市场份额。在我国房贷大部分为浮动利率贷款的情况下,利率的提高有可能导致借款人还本付息的能力下降,商业银行房贷积累的风险不断加大,而且我国住房按揭贷款尚未证券化,信贷风险基本聚集在银行内部,缺乏风险市场共担机制,一旦房价出现大幅度反转,我国的住房抵押贷款市场也许会发生信贷危机。
3.信贷投放过于集中在房地产业促使风险加大
[6]房地产业是资金密集型产业,房地产的发展离不开金融业的支持和投入,而房地产业存在着资金需求量大和自我积累有限的局限性,给金融投资带来巨大风险。我国的住房抵押贷款尚未证券化,不良贷款的风险全部聚集在商业银行内部,不利于信用风险的分散和转移,使得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着更大的风险。同时,商业银行推出的一系列产品,使得借款人买越多的房产就可以获得越多的信贷额度,受到了“炒房者”的追捧。此外,一些前期还款压力小,后期按揭成本上升的创新产品的出现,也大大增加了住房抵押贷款资产的风险。可见,在银行内部没有相应的风险控制机制,而外部又缺乏对金融创新产品的有效监管情况下,部分金融创新产品反而成为住房抵押贷款市场不健康发展的助推器。
三、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加强信贷风险管理的措施
1.严格控制个人住房贷款者的信用级别
商业银行必须使用内部控制的标准流程从严控制个人住房贷款者的信用级别,严格检查每一笔房屋按揭贷款业务,信贷员必须要与贷款申请人见面,而且必须当面签订贷款合同。对于新收到的房屋按揭贷款申请,由信贷工作人员到单位核实收入证明,核实贷款者真实身份。对于已经办理完按揭房贷的借款人,要逐个重新检查其相关贷款材料。此外,只对银行认定的优质楼盘发放按揭贷款,拒绝与完全靠回笼资金维持生存的房地产开发商合作,从源头上杜绝可能的虚假按揭。此外,全国应集中统一建立个人信用库。建立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目的是全面反映个人的信用状况。在人员跨地区流动情况下,只有把来自全国各个地区的信息整合在一个数据库中,个人信用状况的记录才可能全面。目前,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网络已经覆盖全国各地,可以支持任何一个机构从任何一个省、市、县的接入。同时,也囊括了全国各个地区的个人的信用数据。但到目前为止,该数据库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还比较单一,还停留在信用报告的简单查询上。[7]如何利用好这个数据库,开发多样化、多层次的征信产品,提升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和信贷业务经营水平,扩大信贷市场规模,已成为征信和信贷市场进一步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
2.增强我国商业银行自身的流动性
[8]商业银行流动性是指银行为资产的增加以及在债务到期时履约的能力。一家银行具有流动性,一般是指银行可以在任何时候以合理的价格得到足够的资金来满足客户随时提取资金的要求。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资产的流动性,主要是指银行资产在不发生损失的前提下,迅速变现的能力,资产变现能力越强,所付成本越低,则流动性越强;二是负债的流动性,是指银行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获得所需资金的能力,筹资的能力越强,所付的成本越低,流动性越强。银行的流动性一旦出现不确定性,则会产生流动性风险。经济过热发展会对商业银行流动性产生影响。近些年,国内经济出现投资需求旺盛的迹象,房地产、电力、钢铁、水泥等行业均出现过度投资,这些行业绝大部分的投资资金都来源于银行信贷,信贷资金的过度集中将蕴藏很高的流动性风险,一旦市场需求发生变化或行业出现周期性调整,银行的不良贷款必然大幅度增加,银行的信贷资产遭受严重损失,进而导致资产的流动性下降,流动性风险加大。在经济过热时期,央行会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下降,银行筹资成本上升,从而使负债的流动性下降,也将产生流动性风险。
3.加强金融创新监管
从美国的次贷危机到全球的金融危机再次印证了金融创新会给银行业带来双重影响。在国际金融市场和交易日趋复杂化的背景下,必须清醒认识到金融监管的重要性。[9]审视次贷危机的爆发过程发现,即使美国在监管体系完善的市场中,仍然存在着大量的监管缺失,尤其是对金融衍生品的监管。金融产品的复杂化导致了对其认识上的盲点和监管上的空白。此次金融危机警示我们:创新必须适度,必须与市场的接受程度、管理层的监管能力相适应。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对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关系的正确认识与处理。创新与监管辩证统一的关系决定了其二者之间的“动态博弈”关系,金融监管在促进创新、引导创新、规范创新的同时,也面临着创新带来的挑战。金融创新在推动金融业和金融市场发展的同时,往往会改变金融监管运作的基础条件,在总体上增大金融体系的风险,甚至导致金融监管主体的重叠与缺位,从而增加监管的难度。因此,监管机构在建立有利于金融创新的环境,积极推动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创新的同时,亦应加强创新过程的监管。现代金融体系的监管更多地强化功能监管和事前监管,因此监管自身也应不断丰富与创新,监管机构在监管手段、监管方法等方面都需要不断创新完善,以适应金融业创新对监管提出的更高要求。 (责任编辑:晓辉)
■
参考文献:
[1] 葛奇.次贷危机的成因、影响及对金融监管的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2008 (11).
[2] 曼昆.经济学原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05).
[3] 范红雷.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个人住房信贷的警示[J].财经科学,2008,(04).
[4] 本书编委会:现代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导手册[M].金融出版社,2010.
[5] 黄青、彭家瑚.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系统的构建[J].企业经济,2006,(11).
[6] 范方志、苏国强.美国次级房贷市场危机及其启示[J].中国国情国力,2007,(12).
[7] 徐保林.从商业银行战略视角看次贷危机的启示[J].现代商业银行,2008,(04).
关键词:金融风险;形成因素;财政风险;风险转移;防范策略
一、金融风险理论概述介绍
金融风险,指任何有可能导致企业或机构财务损失的风险。 一家金融机构发生的风险所带来的后果,往往超过对其自身的影响。金融机构在具体的金融交易活动中出现的风险,有可能对该金融机构的生存构成威胁;具体的一家金融机构因经营不善而出现危机,有可能对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构成威胁;一旦发生系统风险,金融体系运转失灵,必然会导致全社会经济秩序的混乱,甚至引发严重的政治危机。
二、金融风险形成因素的分析
1.对外开放面临的风险
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使我们看到一些国家金融市场开放后,给国际炒家提供了可趁之机的情况。受冲击的有经济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国内金融服务市场对外开放也存在金融风险。我国目前已逐步开放保险市场,扩大外资银行经营范围,初步形成了外资金融机构与国内金融机构竞争的局面。
2.股票市场的金融风险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有企业改制的推行,我国股市也在短时间内里高速发展,作为股市交易客体的上市公司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规模上都经历着一个急剧膨胀的过程。我国上市公司数量成倍增长,但上市公司质量欠佳,掺有虚假成份:中介机构操作不规范,甚至联手造假,欺骗投资者;人市主体不理性。这些情况表明,股市风险已成为当前我国金融风险最危险的部分。
3.资产风险
资产风险是金融机构的根本性风险。事实上,我国的金融风险突出表现在银行资产风险上,贷款逾期、发生呆滞、呆账情况比较严重。场利率变化引起金融机构持有资产价格变动或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协定利率跟不上市场利率变化而带来的风险。尤其是在金融衍生品交易中,即金融机构从事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时对市场行错误预测而发生损失的风险巨大。随着我国货币市场成熟发展,利率机制将趋于灵活,有管制的浮动利率将向开放的市场利率转变,必将使金融机构面临比较明显的市场利率风险。
4.流动性风险
这是指存款人按照正当理由要求提款时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不能支付的风险。一是现金支付能力不足,二是不能满足企业、单位等存款者转账支付需求。严重的流动性风险会触发银行信用风险,即存款者挤提存款而银行无法支付的风险。居民储蓄余额的稳定增长掩盖了银行流动性问题,因为高额储蓄增长使银行在资金方面有回旋的余地,而一旦因为某种原因造成储蓄挤兑,银行有可能会遇到支付困难,这将影响金融秩序的混乱。
三、我国金融风险现状情况分析
1.金融风险集中导致社会风险
由于金融资本经营的相对集中,以及对实体经济的全面渗透乃至控制,使得金融部门成为现代市场经济中牵引资源配置的核心,即通过金融资本的流动就可影响甚至决定着人力资本、其他物质资本以及技术要素的流向与相互结合,因而对于现实生产力的形成和整个实体经济效率是至关重要的。但金融资本的集中,也使其人为操纵因素与投机意味愈加浓烈,尤其是以金融资本为直接经营对象的"金融创新"形式的发现与广泛使用,致使金融资本极易脱离实体经济而单独运行。如果失去了产业资本的广泛支撑,金融资本营运的不确定性及其决定的风险也就更大。
2.体制或机制因素加剧金融风险
由于一些国家和地区在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甚至尚未建立的基础上,就片面地以金融自由化与金融市场的国际化来带动经济发展,使高度市场化的金融制度与市场化程度较低的实体经济之间出现了较大的磨擦与冲突,这种体制因素所导致的不协调与不确定性的增大,就使得以信用风险、政策风险、管理风险与犯罪风险为主要内容的一类金融风险,成为金融动荡与金融危机的潜在隐患。
3.金融风险的防范同政府关系越来越密切
随着金融自由化和金融资本规模的日趋扩张,金融部门的"外部性"也越来越明显,一家金融机构的破产会涉及到大量产业企业与家庭的利益损失,因而不管是国有的还是非国有的金融机构,这种"外部性"的扩展已使其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准公共部门",金融产品的经营也就成为一种"准公共产品"的营运。如此情况下,就不能不与政府财政有关。
四、我国金融风险的防范措施和建议
1.加快企业与商业银行体制改革
用于补充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使其资本充足率达到国际标准,增强抵抗风险的能力。但最根本的还是应当加快商业银行体制改革,经过改革至少能够解除目前困扰银企关系的信息约束问题,使银行与产业企业真正成为市场上具有竞争意识的企业实体,从资产营运效益出发,银行努力寻找值得贷款的企业,企业也可自由选择能够给予贷款的银行,在这种基于效益基础上的相互寻求对象的过程中使信息畅通,以求信贷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加大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监管
对于问题较多的信托投资公司,在清理的基础上坚决与各级政府部门脱钩,杜绝经营资金的财政化;基于目前国际社会对中国金融机构问题关注较多,国际金融动荡尚未平息,为了避免引起过大的波动及对信心的消极影响,对信托投资公司的清理应慎重,主要应按金融信托的应有原则积极进行改组,尽量实行平衡过渡。对于证券经营机构,应尽快建立健全有关证券业财务会计制度,完善有关会计账户体系结构,充分发挥商业银行对证券投资清算资金的监督作用。
加强金融管理,增强风险防范能力
当今世界已是全球化的世界,继续坚定不移地贯彻对外开放政策是我国顺应历史潮流的要求,也是确保我国经济持续稳步发展的关键。今后在继续吸引科技含量高的工业资本流入的同时,应当视经济现实需要,加快金融监管标准与体制的建设,在总量控制的原则下,积极稳妥地吸引金融资本的流入,并重点从外汇管理制度与行业、企业准入的程度上予以严格监控。
4.积极推进财政改革,增强财政实力
就当前来说,应根据经济发展情况,积极推进已经确定的以“费改税”为重点的新一轮财税改革,并加强财政管理,提高效率,将现行税制范围内应收的税收及时足额地收缴国库;通过编制“国有资本预算”,加强对国有资本营运的监控,确保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特别是当涉及到国有资产变现时,能够保证政府财政的应有收入;在节约的原则下,调整财政公共投资方向,重点转向非盈利性公共工程项目投资,等等。以此促进财政机制的完善与财力的充盈,使其成为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的坚强后盾。
5.强化金融执法与监管力度
金融经营活动应在严格明确的法律法规制度界定下进行,为此,应当针对我国已开始运行的证券、期货、信托业加快相关法律的立法进度;对于已有法律法规,在健全监管体系的同时,强化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金融犯罪行为,确保健康的金融秩序。
参考文献
[1]刘尚希,于国安.地方政府或有负债:隐匿的财政风险[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
[2]沈悦、张珍.中国金融安全预警指标体系设置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10)
[3]谷小青. 金融脆弱性、信息不对称与新兴国家的金融危机.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06)
一、美国金融危机的原因
这场令世人震惊的金融危机爆发的导火索是次级抵押贷款,但深层次原因主要在三个方面:
一是美国主导的世界金融制度出了问题。1944年7月,44个国家或政府的经济特使聚集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商讨战后的世界贸易格局。会议通过了《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决定成立一个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即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一个全球性的贸易组织。后来人们习惯称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布雷顿货币体系。布雷顿货币体系以黄金为基础,以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则与美元挂钩。从5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美国经济竞争力逐渐削弱,其国际收支开始趋向恶化,出现了“美元过剩”情况,各国纷纷抛出美元兑换黄金,美国黄金储备再也支撑不住日益泛滥的美元了,尼克松政府于1971年8月宣布,实行黄金与美元比价自由浮动,标志着布雷顿货币体系崩溃。之后,美元与黄金挂钩不再受约束。美国可随意印美元,剥夺世界经济成果;世界各国也在研究如何给美元套上“缰绳”,并要求建立新的世界金融秩序。这是导致本次危机的制度性原因。
二是美国的消费增长模式出了问题。美国推行的是“高消费、低储蓄、多借贷”的消费增长模式。为刺激经济发展,美国政府出台金融政策鼓励穷人买房,可以不交首付。他们预测房价10年内涨一倍,假定一所100万美元的房子10年后就是200万美元,每年有10万美元的溢价。这10万美元5万归银行还帐,5万归买房的穷人消费。现在是房价没有上涨反而下跌为负资产,穷人还不上贷款,银行亏损,房地产商倒闭,资金链断裂。据权威人士估计,次贷所形成的亏损有2万亿美元,占美国gdp14万亿美元的1/7。目前美国70%的经济靠个人消费,每户5张以上信用卡,信用卡债务累计近1万亿美元,汽车和其他消费信贷1万5千亿美元,私人性质抵押贷款10万亿美元。整个美国的债务是多少,很难算清楚。正是这种“高消费、低储蓄、多借贷”的消费增长模式促成了当今的金融危机。
三是美国金融监管出了问题。虚拟经济是美国发展的一大特点,即通过高度依赖虚拟资本的循环来创造利润。当前的美国金融危机是经济过度虚拟化和自由化后果的集中反映。自上世纪美国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以来,美国大量的实体制造业被转移到了拉美和东南亚,而美国本土成了贸易、金融等服务业中心,随后美国政府废除了金融管制法,取而代之的是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结束了美国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经营与分业监管的局面,开辟了世界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局面。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进步、金融自由化程度的提高,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虚拟资本的流动速度越来越快。由于金融管制的放松,与房地产相关的金融衍生产品也开始不断泛滥。金融衍生品的过度使用,使人们投机心态加重,金融产品的真正基础价值被忽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其实已经告诫我们,脱离了实体经济的支撑,又没有相应的管制措施,虚拟经济就会逐渐演变成投机经济,最终形成泡沫经济。
二、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美元作为世界主导货币,在世界经济体系中一直处于霸权地位,因此,美国金融危机对整个世界经济的影响不容忽视。加入wto之后,我国的经济也越来越全球化,美国金融危机也将不可避免地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
一是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不断上升。此次浩劫我国也难幸免。在危机不断扩散的过程中,美国不断采取降息、注资、财政补贴等多种方式防止经济衰退,这些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又加剧了全球的流动性问题。再加上中、美利率倒挂,人民币升值预期不变,更是无法阻挡国际热钱流入我国的步伐,使我国再次成为国际资本保值增值的避风港,也使我国的美元资产投资暴露于风险之中。我国的1.9万亿美元外汇储备资产中,目前大约有1万亿美元左右投资于美国国债与机构债。其中,我国持有“两房”相关债券3000-4000亿美元,占官方外汇储备近20%;我国商业银行持有“两房”相关债券253亿美元;我国商业银行持有破产的雷曼兄弟公司相关债券约6.7亿美元;中国投资公司持有美国投行摩根斯坦利9.9%的股份;雷曼对花旗集团香港子公司欠款额约为2.75亿美元;中国银行纽约分行也曾主导给雷曼贷款5000万美元。若美元贬值、资产抵押品缩水,我国将替美国承担风险。
二是对房地产业的影响。在国内楼市低迷的情况下,近来美国投行抛售在华物业。如华尔街著名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出售在上海的部分住宅项目,除大摩之外,花旗也酝酿将一处上海住宅物业出手。这都是基于美国的金融体系出现问题才产生的连锁反应。现在,我国经济虽然没有完全融入世界经济,但也与世界经济密切相关,所以美国投行抛售在华项目可能会加快中国房地产下滑。金融危机对我国房地产的影响,还表现在打击购房者的信心。尽管各省市纷纷出台房地产救市政策措施,但市场观望气氛浓郁。金融危机也使房地产融资更加困难。银行给房地产公司的贷款在下降,已经上市的房地产公司通过债权和股权进行融资的路基本已经被堵死,未上市的房地产公司想通过公开发行股票的方式进行融资也基本行不通,从整体上看房地产业陷入了困境。
三是对进出口的影响。我国进出口总值超过gdp的60%,在美国国民借钱消费模式终结的情况下,“中国制造”随之受到影响。进出口贸易对我国经济非常重要,2007年经济的增长,有2.5个百分点是进出口拉动的,而2008年出口明显萎缩,1-9月份出口平均下滑4.8%。外需下降意味着外国消费者对高附加值产品和低附加值产品需求的同时下降。在这种环境下,出口商很可能没有动力革新技术,而是被迫通过压低产品价格去维持市场份额,这可能导致我国出口企业贸易条件的进一步恶化。由于近期美元逐渐反转走强,原油、铁矿石等商品的价格显现下降趋势,这对需要大量资源性产品的我国来说本属利好消息,然而美国金融市场反复动荡严重影响到美元汇率的走势和持有者的信心,短期内弱势美元的政策似乎已被市场所认可。如此一来,原油、铁矿石等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将被再度推高,我国进口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付出的成本也将大为增加。
四是对经济增速的影响。目前经济增长势头明显回落。我国未来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尤其是工业增速明显下滑。2008年1-9月我国gdp的增长率是9.9%,但9月份gdp的实际增长为9%,10月份的gdp增长率有可能低于9%,表明我国经济上半年增长较快,下半年增速有所下滑。就我国近几年经济增长而言,gdp增长率2003年为10.0%,2004年为10.1%,2005年为10.4%,2006年为11.1%,2007年为11.9%,而2008年1-9月为9.9%,并且下半年存在下滑趋势。2008年全年gdp增长将低于10%,相对近年来的强劲增长态势而言,近期经济增速下滑值得我们关注。
三、美国金融危机为我国留下的教训
这场由美国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动荡尚未达到尽头,世界经济增速明显放缓,未来不确定因素还将继续增多。所幸的是,由于我国参与全球化的步伐较为谨慎,因此较大程度地避免了美国金融危机的直接冲击,但引发金融危机的一些成因却为我国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一要高度重视房地产市场的风险及其可能的扩散效应。美国发生的全方位甚至有可能终结现有金融体系的危机,诱因首先是房地产价格的泡沫。我们应看到,房地产市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与金融的最大风险。在我国,房地产投资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的1/4,与房地产相关的贷款占银行总贷款的1/3。房地产价格很可能出现全面性下跌,与股票市场相比,房价下降所带来的后果要严重得多。因此,稳定房地产市场应该成为当前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之一
二要摆正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金融衍生品是把双刃剑,其创新本来可以分散风险、提高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效率,但当风险足够大时,分散风险的链条也可能变成传递风险的渠道,美国的次贷风暴即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次贷危机也可以说是市场失灵的表现,美国金融体系中存在着监管缺失或监管漏洞难辞其咎。我国金融监管机构应引以为戒,对相似情形应有预警能力。当前我国正在鼓励国有控股商业银行进行业务创新和产品创新,美国的教训警示我们,在提倡金融创新的同时必须加强相应监管,适度进行金融衍生产品开发,控制风险规模。
在这个金融体系中,资本市场作为资源配置和风险分散的平台,为投资者、筹资者以及金融机构提供了资本聚集、资产组合和风险分散的场所;作为定价的平台,为金融产品提供了收益与风险匹配的市场机制;作为经济增长的推动器,不仅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也可以进行增量融资,更为重要的是可以推动存量资源优化配置,进而不断提高资本配置效率,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
由于经济与金融之间的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于金融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现代金融的功能实际上已经发生重大调整,经历了从简单的融通资金到创造信用再到增值财富、分散风险的升级过程。
金融的创造信用功能是基于现代银行制度的,而金融的增值财富、分散风险功能则是基于资本市场发展的。所以,我始终认为,现代金融体系的基石是发达的资本市场。
从历史演进角度看,资本市场经历了一个从金融体系“”到金融体系“内核”的演进过程,从所谓的国民经济“晴雨表”到国民经济“发动机”的演进过程。
推动这一演进过程的原动力不来自于资本市场的增量融资功能,而是来自于其所具有的存量资源的交易和再配置功能。现代经济活动的主导力量在于存量资源的配置效率。
更为重要的是,资本市场不仅具有再配置和不断优化存量资源的功能,而且还从根本上改变了风险的存在形式,使风险从存量状态转变成流量状态,使风险由“凝固”变成了“流动”,从而使风险分散或风险组合成为可能。风险存在形式的这一根本性变化,是金融体系由传统走向现代的根本标志,是金融功能的历史性跨越。
资本市场在创造了一种风险分散机制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一种与经济增长相匹配的财富成长机制,即为金融资产的价值成长与经济增长之间建立了一种市场化的正相关的函数关系,从而,使人们可以自主而平等地享受经济增长的财富效应。这种关系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
正是基于上述理解,我始终强调,在中国发展资本市场不应是实用主义使然,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国家的重大战略。所以,任何试图抑制资本市场发展的理论、政策和制度设计都是不正确的。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many drawbacks of credit risk management in China's commercial banks through the specific effects of financial crisis triggered by subprime mortgage crisis and proposes recommendations countermeasures.
关键词: 信贷风险;金融危机;风险防范
Key words: credit risk;financial crisis;risk prevention
中图分类号:F8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9-0127-02
1 什么是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及构成
1.1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 商业银行经营信贷业务的风险总和,即商业银行在经营货币和信用业务过程中,由于各种不利因素引起货币资金不能回流不能保值的可能性。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核心是信贷风险管理,其实近年来我国的商业银行一直都在积极的探索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的方法,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由于市场经济的过快发展等因素,我国商业银行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好,仍需要做出更多的努力,只有提高信贷风险管理才能提高银行的竞争力。
1.2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构成 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组成了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而且外部风险是由内部风险决定的。
①内部风险:素质风险、程序风险、管理风险、政策风险。
1)素质风险,指因信贷人员的个人素质原因导致的信贷风险。它是衡量业务员素质的标准。若业务员的业务水平很低,很容易做出错误的判断,给贷款带来很多的风险。若道德素质不高的业务员则易导致的道德风险。
2)程序风险,信贷审批程序复杂会使贷款风险变得不受控制,往往会加大风险。
3)管理风险,指贷款后的管理师是信贷管理的重中之重,对贷款的正常收回起决定性作用。在当前的银行管理机制模式下,贷后管理还存在着某些弊端,给贷款的正常收回埋下了隐患。
4)政策风险,每一种信贷业务的开办和发展都离不开相应的信贷政策支持为前提。
②外部风险:经营风险、中介风险、行政风险、诚信风险。
1)经营风险,银行一旦将贷款发放出去,对于贷款的使用以及归还的主动权是由贷款人决定的,银行不能干涉。贷款人经营上的风险直接导致了银行贷款的风险。
2)中介风险,一些中介机构为了眼前的利益,为借款人出具了虚假的财务报告。使银行在不了解真实情况的形势下,就发放了贷款,给贷款带来了很大的风险。
3)行政风险,国有商业银行虽然在业务上不受当地政府的制约,但影响也是难免的。
4)诚信风险,借款人的还贷意愿与其法定的个人品德有关。
2 金融危机下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信贷危机及存在的问题
①信用级别管理不严及住房贷款比例增大将导致个人住房贷款者信用风险的集中爆发。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体系还很不健全,在实际贷款的发放过程中,贷款人的信用难以得到保证,导致一些人在申请贷款时,会开具虚假证明来获得贷款。银行为了扩张业务规模,按揭成数都比较高甚至是零首付。
②商业银行过度贷款。商业银行为了抢占市场份额,推出了各种优惠业务刺激个人房贷消费。银行间的竞争和巨大的利润促使银行对贷款审查的不严谨仅仅流于形式。这种现状增加了银行风险。
③房地产的泡沫促使风险加大。由于房地产行业的持续繁荣,促使银行在风险控制上的意愿下降,导致了紧缩的货币政策出台。利息的持续增加导致了借款人的还贷成本上升。随着全球经济的低迷、就业率下降、收入预期下降。个人住房贷款者可能会出现无力还贷的情况。
④商业银行有可能出现有钱贷放不出的局面。目前,整体上是信贷供给远远小于信贷需求,信贷缺口很大。根据过往的一般规律,在经济下滑的初期,企业的信贷需求往往很大,而经过一段时间后,如果企业的盈利能力大幅下降甚至亏损。企业的投资信心就会不足,企业的信贷需求反而会大幅下降,出现银行有钱贷不出的现象。而从我国目前资金供应来看,短期内我国国际收支顺差的局面仍难改变,货币供给会继续增长,而央行可能基于对未来宏观经济下行的担忧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对冲操作。从而将钱留在商业银行体系,这会进一步导致体系的资金富裕。
3 我国商业银行的对策
3.1 商业银行应努力化解和防范由金融创新带来的金融风险 为了降低成本,减少风险,使负债结构最优化,商业银行应该创新自身的业务模式,大力的推行中间业务。这次的金融危机警示我们应该建立有效的风险防御体系以及后续的价监督机制,只有建立了相关的法律政策,我国的银行信贷才会更有保障。商业银行应该更加完善自身的内部评级系统,在进行信贷交易前,商业银行应该对交易对手进行全面系统的考察,包括可能影响交易对手未来的偿还能力和履行能力的各种因素及变化趋势等,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全面、真实、动态的反映出信用风险的程度,除此之外,商业银行还应该根据不同的金融衍生产品的特性进行科学的管理,实行产品多元化策略。
3.2 依托体制文化系统管控风险 依托体制文化系统管控风险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做起:一是为了确保业务和风控之间的一致性,可以通过培育严谨的风险文化和建立有效的制度安排来实现。二是为了保证业务和风控之间的弥补匹配,需要积极的探索出符合自身实际的风险计量模型。三是要通过机制建设来保持业务与内控、风险之间的动态匹配。在既定的组织体系和制度规范下,只有建立能对市场波动和环境变化进行持续有效监控和快速应对的机制,才达到了风险控制的基本要求。
3.3 加强内部控制的建设 商业银行在加强内部控制建设过程中,首先,要以防范信贷信贷风险为主。其次,要增强内部稽核的权威性和独立性,通过实施内部稽核,不断暴露商业银行业务上的不足以及管理制度上的缺陷,并且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制度,将风险降到最低。
3.4 转变竞争理念拓展共赢空间 这次金融危机发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各个金融机构都只是集中力量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却忽视了同行业也会为此而采取一定的应对措施和由此产生的后果。所以我国的商业银行应该转变竞争理念,拓展共赢空间,在制度层面上建立沟通协调机制,探索共赢空间。可考虑在行业协会等基础上建立中小商业银行的沟通协调机制,选择竞争合作中出现的重要问题,定期组织协调,分析研讨。
4 金融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启迪
4.1 不能忽略住房按揭贷款的风险 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曾经一度被认为最赚钱的生意—信贷公司相继资金链出现了断裂。在我国,住房贷款视为低风险的优质资产业务,成为各家商业银行大力发展的主要业务。虽然各家银行对房贷申请人严格把关但是并非每个信贷人员能遵守该制度。第一,我国的个人信用记录和严格的个人信用评价体系尚不完善。第二,房地产的泡沫较大,房价上涨导致贷款利率上调,将会出现贷款人无法还贷。本次美国次贷危机启示:要大力发展按揭贷款支持证券化,将按揭贷款的风险尽可能转移出去。
4.2 要高度重视金融衍生品的风险 次级按揭贷款支持证券化是由MBS(按揭贷款支持证券)进一步演变过来的。信贷公司向信用级别不高的购房者发放次级债卖给市场上的投资者。在整个次贷债链中,一旦借款人违约那么这个风险将由次级债的投资人承担。
参考文献:
[1]郭友.全球金融危机与中国银行业对策[J].
英国的金融监管模式管窥
长期以来,各国在实施金融监管的具体方法上存在很大差异。但近年来,各国都加强了对金融机构业务资料的监测分析,同时加强了现场检查的力度,并广泛地利用了外部的审计力量。这里将通过对英国的银行金融机构监管模式的分析,寻求建立和健全中国金融监管体系的经验与启迪。
(一)市场准入
英国银行的注册管理是由英格兰银行监管局负责。英格兰银行给予银行准入注册,又称为授权或认可。1、授权资格必须是法人,是公司性的信贷机构。2、最低资本。银行至少有500万英镑。3、申请者要提供即将接受存款业务的规模、性质、业务计划和管理安排,以及监管当局可能要求的其他资料。4、机构的每位董事、控制者或经理人员在其位置上是合适的;业务经营至少由两个人有效地进行管理,这个标准又称为“四只眼原则”。
(二)对银行经营的管理
1、资本充足率。英国监管当局要求银行资本的最低清偿比率为8%;同时规定比最低清偿比例高约50%的触发比例;目标比率是在触发比例确定之后设定的,目标比例通常至少高于触发比例1%之上,若银行认为目标比例要少于触发比例1%时,则需监管当局同意。目标比例可以起到一种“警告灯”的作用,是监管当局开始与商业银行讨论其确保触发比例不被侵犯的信号。
2、流动性管理。监管当局对银行流动性的监管是以流动性缺口来衡量的。净缺口数值是一定时期流动性资产减去到期负债。监管当局对流动性缺口的监督是通过设立流动性指导线来进行,通常只对第1时区(8天以内)和第2时区(1个月以内)的流动性缺口设立最高指导线,即8天以内流动性缺口率不超过10%,1个月以内流动性缺口率不超过20%。
3、贷款大额风险的监督。监管当局认为,对单一顾客、某集团、某一经济领域、某金融业务领域(如外汇)的超额贷款使银行承受巨大风险,需要通过与资本挂钩或资产分散化来加以控制。监管当局主要运用大额风险与资本基础挂钩(10%-25%)的报表来予以监督,任何单一贷款或风险显著增加,都将导致现场检查的增加。
4、风险准备金。在英国,银行准备金的提取和使用是根据金融和会计惯例进行的。对此,法律没有明确具体的规定。事实上,英国银行的准备金有两种,即特殊准备金和普通准备金。特殊准备金表现为某笔特殊贷款的减值,普通准备金是根据那些损失而提取的。按规定,决定准备金水平是银行决策层的职责。在按法定要求对银行进行审计时,审计师要就银行所提准备金的充足率作出评价。监管当局在对银行管理层就审慎监督问题进行例行会谈的过程中,准备金的提取情况也是重要议题之一。
(三)现场和非现场稽核
英国监管当局对银行的现场检查不以己为主,而是由报告会计师和检查支队代表监管当局,根据1987年《银行法》和监管当局的要求,对银行进行现场检查,并向监管当局报告,然后由监管当局与被检查银行就上述报告或监管当局认为有必要的问题举行各种会议,讨论和解决检查出的问题。监督的内容主要包括资本充足性、流动性、大额风险和外汇风险。监管当局对资本充足率予以高度重视,且与大额风险、外汇风险等监督挂钩。监管当局非现场监督的目的是监督银行的授权标准是否被遵守,以确保存款人的利益。
(四)危机处理和市场退出
1、市场退出。指重组、合并或自动解散等。监管当局的监管作用是持续到所有存款偿还为止。2、监管当局有权对不符合授权最低标准的银行予以取消、禁止或限制授权。3、在监管当局认为必要时,银行可被置于管制状态或清盘。4、英国的存款保险管理。英国实行强制性存款保险制度,存款保险限于1万英镑以内的存款,存款中只有75%可保险。
对我国金融监管的启示
英国是举世公认的金融监管体系最为完善的国家之一,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英国在金融监管上注重功能性监管和控制风险的防范与预警体系的建立,注重混业经营下的集中统一监管与综合性监管。英国的监管运作在许多方面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第一,各国金融监管体制如何构建,是与各国国情和经济、金融发展的状况密切相关的。世界上没有一个统一的、最优的金融监管体制模式。而且,虽然金融监管体制对金融监管效率和有效性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它只是为有效的金融监管提供良好的环境,监管体制本身并不能确保有效的金融监管(Goodhart et al,1998)。从某种意义上说,金融监管体制如何设计,充其量只能算作第二位的重要问题,而取得并加强金融监管的能力与效果才是金融体制改革的首要目的。科学有效的金融监管体制应该既是学习外国经验同时又是从我国国情出发、既在技术上可行又在成本上经济的体制。英国选择统一监管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而现阶段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不发达,市场经济体制还在不断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尤其在金融市场体系不健全、不发达的条件下,金融配置资源的能力不强,潜在的金融风险较大,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行业的自我约束力不足,所以我国目前不宜过快推行统一监管,而应维系分业监管的格局。众所周知,统一监管必须具备四个条件:一是具有完善的法律体系;二是金融机构具有很强的自我约束和内部控制能力;三是监管体系必须有明确的责任划分、顺畅的协调机制、合理的制度安排以及快速的反应操作;四是具有较高水平的复合型优秀监管人才。若不顾条件,脱离实际盲目乐观,急于从分业监管向统一监管过渡,最终只能是削弱不同监管主体之间的竞争力,诱发权力垄断和,致使统一监管的潜在优势丧失。
第二,分工与协作的和谐统一。英国在FSA成立不久就了《财政部、英格兰银行和金融服务局之间的谅解备忘录》,为英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后财政部、英格兰银行和金融服务局之间分工协作建立了制度性框架。同样在我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之间建立稳定的信息沟通机制和双边及多边紧急磋商机制,这对顺利推行货币政策和开展金融监管具有重要意义。为了防止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的协调机制流于形式,应当将协调机制通过立法的方式有效固定下来。
第三,权力制衡不可缺少。英国“金融服务和市场特别法庭”的成立再一次告诉我们:权力必须受到监督,失去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在我国,金融监管的权力制衡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权力必须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当被监管单位对监管部门的处罚不服时,应该有不同系统的单位受理申诉,而不应该由金融监管部门的上级受理,以确保执法的公平公正公开;二是针对农村信用社归地方政府管理的现实,应赋予金融监管部门有权否决地方政府可能随意撤换信用社领导的权力,以尽量减少来自地方政府对金融的行政干预。
第四,我国的立法必须明确规定监管机构的监管目标。我国目前的监管目标笼统,落实难度较大。防范风险、维护金融安全是金融监管部门工作的努力方向,但在实践中如何实现目标,既没有对监管工作制定考核标准,也没有明确不能实现目标应负什么样的责任。由于在实际操作中缺乏与最终目标相配套的、明确的中介目标,导致省以下监管部门在实践中无所适从、难以抓住主要矛盾。另外,由于监管资源有限,因此所有监管资源应该用来实现监管目标。这就要求树立风险监管的主导思想,这里的风险监管不是指对特定金融机构的风险防范,而是指要注重防范那些影响实现监管目标的风险。
第五,监管机构应根据金融机构对实现监管目标可能产生的风险对金融机构进行分类,从而把大部分资源用到那些风险较大的金融机构身上。由于金融机构对实现监管目标所产生的风险是经常变化的,因而对金融机构的分类也应定期进行。
第六,监管机构在实行监管措施时,应该进行成本效益分析。任何一项监管措施都是有成本的,包括监管机构实施监管本身所产生的成本,以及金融机构的遵守成本,这些成本的总和应该要小于其所产生的效益。现实中,虽然监管效益很难量化,但应该在成本效益的框架下,鼓励金融机构的金融创新。
第七,法律应该明确规定监管机构负有一个重要的职责,即要提高普通消费者的金融知识。一个安全而稳定的金融制度不但要依靠监管机构的有效监管,还要依赖市场约束。市场约束取决于信息披露和公众的金融意识。提高全体民众的金融意识应该是责无旁贷的义务。
结 语
2006年12月美国的次贷机构提交破产申请,全球投资者和金融监管者都不会预见到这会成为一场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开端。随后的22个月里,金融市场的不稳定从单一金融产品向复杂产品蔓延,从单一金融市场向所有关联市场传导,从单一国家市场向全球市场扩散。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只是局部区域性危机,2000年的科技股泡沫也仅是某一特定行业的危机,一般性的历史经验和政策手段都不足以对危机发展作出准确合理的判断。这要求金融从业者必须着眼于本次危机的复杂性和特殊性,站在历史和全球的高度真正推动金融体系持续修正自身的缺陷。
次贷危机是当前金融市场恐慌的“导火索”,但不是根源随着2006年底贷款家庭违约率的高企,次级房屋抵押贷款质量持续恶化,次贷相关金融产品的恐慌性抛售,导致了场外交易市场的失灵。众多金融机构由于过度参与次贷产品相关交易而蒙受巨额损失,导致了严重的流动性困难。随着信用评级机制公信力丧失,投资者趋于保守,信用市场短时间内迅速紧缩。流动性不足的金融机构在缺少外部资金来源的情况下,随着时问推移难以支撑。本轮危机以次贷恶化为“导火索”,但究其深层次原因,至少有三个方面值得关注:
一是流动性过剩与房地产等资产价值形成互动,推动了价格泡沫的形成。在缺少自我修正能力和外部监管干预的情况下,市场步入了只能沿着一个方向运行的泡沫循环。
二是金融机构激励约束机制日趋激进,导致经营行为的投机化和短期化。在经济繁荣周期,众多金融机构的利润诉求被绝对化、单一化。投资者风险偏好的异化使得金融资本更多地流向短期回报高的领域,并使用过高的杠杆率。金融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基本功能一定程度上被扭曲。
三是央行等金融监管者无条件地信任市场,导致了监管空白。货币政策制定者和监管者没有根据经济周期的变化及时地调整政策策略。在市场出现泡沫化倾向的时候仍然坚持“市场万能”的理论假设。
金融危机的真正前景取决于金融市场的修正,而不是短期二救市”措施
针对本轮金融危机,此次国际发达经济体采取了一系列市场干预措施,其规模和频率都是史无前例的。其政策意图直指当前金融市场存在的信贷极度紧缩、流动性严重不足的问题。
从短期看,市场的信用“痉挛”源自于投资者、交易者的信心丧失。对于交易对手的缺乏信任使得市场参与者手中储蓄的流动性无法转化为市场中可用的流动性。“救市”举措就是用国家信用填补市场信用的不足,这是短期之内的应急措施,也是无奈之举。
从长期看,金融危机要得到根源性的缓解,必须在市场基础设施方面做出一系列真正的调整和修正,重新建立起市场参与者相互之间的信任,而不是市场参与者对国家的信任。
一方面,市场纪律必须得到重新梳理和改革。理性、均衡的市场文化需要回归。正如传统的金融理论所言,市场中应该是风险对冲者和风险投机者协调并存。在投资取向多元化的市场中,交易价格才是平稳而准确的。从近期情况来看,大宗商品市场价格的巨幅波动,主要金融机构股票价格被大量做空仍然反映了市场中的投机倾向的泛滥。许多金融机构激进逐利的公司治理结构没有因危机的发生而改变。这一局面如果得不到根本上的改观,或将影响金融市场稳定的恢复,或将为未来其他新的金融危机埋下隐患。
另一方面,金融监管者需要用动态的眼光审视市场的发展变化。市场并不总是万能的。特别在全球一体化的环境下,一国的市场往往不仅在本国因素的影响下自我调节,而是受到全球市场的共同影响。在市场自主运行的领域,金融监管者需要不断质疑本国金融市场自我约束机制的有效性,持续对市场运行规则进行独立、客观的评估,并及时提出修正意见;在政策直接干预的领域,监管者需要全方位地运用监管工具,及时地掌握不同金融机构的风险信息并分类采取监管措施。建立清晰明确的监管规则,让有利于市场稳定的机构和产品进入,让不利于市场稳定的机构和产品退出。
中国金融业需要充分利用此次危机带给我们的启示。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此次次贷危机的爆发,对于我国的金融体系影响十分有限。这得益于国家宏观经济持续稳健发展所提供的坚实基础,监管部门制定了审慎有效的监管要求,以及我国金融业与世界金融市场的联系并不十分紧密等原因。但从长期趋势以及全球实体经济联动性的角度看,我们不能心存侥幸,独善其外,而是以此为鉴,抓住机遇,应对挑战。
一是按照宏观调控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积极应对短期国际经济冲击,充分加强内需的缓冲效应。此次金融危机的外部影响将不断显现,并将可能危及全球实体经济。中国经济正在经历从出口依赖型向均衡型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外部环境的变化将加快这一进程,庞大的内需市场也是我们对冲外部影响的重要支撑。中国金融业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采取更多的行动适应和参与这种转变,以寻求更大的发展机遇,规避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