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金融科技治理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05 15:43:5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金融科技治理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金融科技治理

第1篇

关键词:金融产业 金融产业化 金融功能

金融产业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产业,对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其发展速度对三种产业发展速度产生重要影响,甚至刺激和改变产业结构。文章阐述了金融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内涵,针对金融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有建设性意义的金融产业可持续发展管理机制,希望这些理论能在客观现实中得到验证并在市场经济实践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金融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

(一)内涵

金融产业是第三产业的分支,属于服务业范畴,包括银行、基金、信托、券商、外汇商、期货中介等行业。金融业与产业发展密切融合,互动发展,共创价值。产融结合,产业为本,金融为用,产融一体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金融产业有其独特的资本运作形式,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为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和金融解决方案;二是金融产业实现了资源资本化、资产资本化、知识产权资本化、未来价值资本化四个过程的蜕变;三是金融产业按照三个投资阶段涉足工业企业、农业企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第一个阶段是前期的资金融通过程,为资金所需企业和单位疏通资金渠道,实现资源的初步资本化过程,中期投资主要是实现资源整合过程,培育具有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力的经济增长点,后期是在前期资源整合的基础上实现价值增值和放大。在每一个阶段,资本投资额度、投资进度都不同,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这些事宜。金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指按照金融产业的发展规律,科学合理的利用金融手段,以社会环境效益和经济效应并重为前提,充分发挥金融资本的刺激和调节作用,创新金融服务产品种类和形式,实现金融产业的良性发展,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二)金融产业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社会发展实践中,金融产业为现代农业、现代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挥提供资金支持,对于这些行业的技术水平提升和产业规模的扩大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可以说,现代经济发展离不开金融体系的支持。但我国实行市场经济的过程比较短,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对于市场经济的建设还处在摸索阶段,金融体系也相对简单和初级,并存在一些共性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严重阻碍了金融产业的良性发展,也成为现在亟待解决的棘手问题,总的来看,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金融产业结构不合理、融资结构的失衡。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发展时间较短,金融产业结构也不完善,并且呈现结构失衡问题。一方面是银行在金融产业机构中所占的比例较大,证券业、保险业、信托业、租赁业等非银行金融产业所占比重则偏低;另一方面,在银行等金融体系中,国有控股或股份制银行所占的比例较大,私人企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所占的比例较小。中国金融市场在融资方式和证券品种上存在两方面结构性问题:第一,间接融资比重过高,直接融资发展缓慢。从国内金融市场整体融资结构来看,例如2004年国内金融机构新增贷款规模约为3万亿元,占整个国内金融市场融资总量的83%,而同期股票、国债、企业债券等直接融资的新增规模只占融资总量的17%;第二,在资本市场中,债券市场发展滞后于股票市场发展,在债券市场内部的直接融资中,政府债券以及准政府债券发展较快,比重过高,而企业债券市场发展明显滞后。这种金融结构不利于规避金融风险,发挥金融资本的作用。

2.金融资本覆盖面小。金融机构的发展离不开产业经济发展,当前我国很多产业发展面临资金紧缺的困难,企业科技进步推动力量不足,例如很多小微型企业,企业资金少、企业规模小、管理不规范,这些企业要想得到快速发展,必须解决资金和技术问题,但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对这些小企业的贷款条件较高,这些小企业很难达到,国有银行几乎是不参股和投资中小规模的私营企业的,他们偏好于大型国有企业。而基金、信托、债券等行业公司对这些小企业的投资也很慎重和挑剔,并且这些投资的偏好也不一而足,同时这些资金公司的投资时间相对较短,往往希望在短时间内能实现投资回收,他们对投资的回报率要求也相对较高。这些投资机构不论是在产业领域、投资规模、投资方式上差距都很大,但不管他们选择何种投资方式、选择那些类型的企业,仍然有绝大部分的企业资金需求没有得到有效解决,金融机构的投资覆盖面小,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需要解决的问题。

3.金融市场法制法规不完善。金融产业发展与工业企业、农业企业、第三产业发展息息相关,形成了错综复杂的金融关系、管理关系,这就要求必须具备完善的、合理的法律法规对其经济行为予以约束。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速度巨变,原有的那些抽象的、概括的、定型的法律法规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特别是国家相关政策如果没有长期性和连贯性,投资者无法做出长期的投资规划和决策,这也促成了短期投资的偏好,造成金融资本长期在产业表层游离,没有深入到经济发展的内部进行渗透和融合,金融资本发挥的作用有限。另外,由于我国金融法律法规不健全,也滋生了部分违法行为。由于对于违法行为的制裁和惩戒力度不够,很多金融机构和投资者的违法违规收益远远大于违法违规风险,他们就会冒险而为之。

金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机制

(一)创新金融产业发展理念

1.金融产业要形成市场经济竞争观。竞争是企业生存的不二法则,没有竞争就没有积极意义上的进步。金融市场应鼓励更多的资本机构开展竞争,通过金融机构不断学习和提升,积累市场经验,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金融产业发展要抛弃狭义的有形竞争力观,树立“知识能力”、“无形资产”、“人力资本”、“创造需求”的无形竞争力观;要抛弃金融产业核心竞争力就是金融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与质量的单一竞争力观,树立核心竞争力内生于整个金融系统的竞争力观。

2.金融产业要形成市场经济发展合作观。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金融产业资本需求量不断增大,产业范围不断拓展,更多的金融产业通过一定的合作机制结合,共同推进产业发展。通过金融集团、战略联盟、行业俱乐部、行业协会、业务等多种形式,形成寡头主导,大中小并存,合作竞争的金融市场格局,提高金融产业组织化程度。

3.金融产业发展要树立集约化的发展观。金融产业的发展不仅仅是数量上的急剧增长、规模上的扩大、地域的拓展、业务范围的开拓这种粗放型的经营理念,更应该建立以顾客为中心,以效益为指标的集约化、内涵式的金融产业发展观;增强金融业服务质量。

(二)实现金融产业和其他产业的高度渗透与融合

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商品经济市场交换空间和潜力不断拓展,金融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和运作机制不断成熟和完善,我国的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也日益增强,传统的产业结构正面临重大调整,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产业、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高端服务等产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在项目合作阶段,合作方要采用国家环保部政策支持下的新型环境综合服务投资模式大力开发市场,并促进关联企业的发展,获取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三重效应,实现项目公司(和集团公司)、金融机构、关联企业的三赢和多赢。

(三)改变金融产业管理结构并创新金融产业管理方式

1.实现金融产业组织变革,建设金融企业的现代公司法人治理制度和结构。明确责任、义务体系,建立利益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规范企业的主体行为,实现结构和功能对应。

2.我们不仅要从技术创新角度推动金融工具、业务的创新,还要从金融企业制度和管理创新的角度,推动金融机构、职能创新。要创新金融管理机制,增强金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打破政府保护、行业垄断的不利局面,建立起真正开放的、市场化的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一体化、国有经济和私营经济一体化的全新格局。以市场为导向,坚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平等互利的原则,充分利用有效政策资源、市场资源、技术资源、资金资源,促进科学技术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同步推进政府支持、资质条件、国家课题支持等,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与工艺优化,培育新兴的市场主体,实现正现金流和高回报率。吸引更多的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不断汇聚,形成资本叠加效应。

(四)优化金融产业发展规划和金融决策体系

金融产业是典型的资本密集型产业,我国在加强金融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要对金融产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在市场准入、税收政策、人力资本方面给予适当的优惠,利用中小金融机构经营机制灵活、专业化程度高的优点,发展不同类型、不同梯度的金融产业,满足金融市场多层次金融资源需求。鼓励金融机构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和决策机制,提高专业化决策和管理水平。金融企业要建立风险监控和规避机制,以减少投资风险。投资时:第一,要掌握企业的基本信息,包括公司历史沿革,公司控股股东与其他主要股东或实质控制人的基本情况,公司组织机构设置和员工情况。第二,掌握公司财务状况,包括:会计主体及报表体系,公司最近三年经审计财务报告(如有)或财务报表,历史经营情况,公司目前经营状况。第三,关注环保问题,正在履行的重大合同,历史上及正在进行的重大诉讼,主要关联交易及同业竞争情况。第四,对企业进行风险分析。包括资源风险、行业风险、竞争风险、财务风险、政策风险、管理风险、破产风险。同时,在金融监管法制化、程序化基础上,依靠现代科技,加快监管手段电子化、网络化步伐,建立金融预警系统,促进金融经济健康发展。

(五)完善金融产业发展法制法规

我国目前要遵循公平竞争的原则,建立起从界定和保护产权,维护自由、平等的市场交易,促进公开、透明的金融市场形成,到规范金融决策秩序、金融机构和人员行为等具有内在逻辑一致性的法律法规体系,为金融产业健康发展提供法制保障。特别是针对目前金融市场法律界定不明确,违法成本较低的现象,提高法律的震慑性,增加违法惩戒的力度,加大对受损者的补偿,以此有效控制交易禁止行为、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所产生的金融市场风险。同时,要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增加信息的公开性、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减少金融市场风险。金融机构也要加强对从业人员的监管,培养具有高素质、强学习能力、业务精湛的新型金融人才。

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阐述了金融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内涵,针对金融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有建设性意义的金融产业可持续发展管理机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金融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30多年的时间内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为我国经济、科技实力的提升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但是在产业的发展中,逐渐暴露出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严重阻碍了我国金融产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金融产业发展与我国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发展密切相关,金融产业的兴衰成败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必须进行金融产业管理观念、管理机制、管理政策创新,转变金融企业粗犷式发展模式,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节约化发展模式,实现专业化、科学化发展,为国民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在客观现实中得到验证并在市场经济实践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戴国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2.周建波,刘志梅.金融服务营销学[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第2篇

关键词:金融科技;住房公积金;应用

金融科技是近几年的新兴词汇,也算是一个科技舶来名词,从国外流传而来。科技金融从专业核心技术来看包含: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以上这些技术已经全面进入到我们的生活。金融科技运用于日常生活中的行业模式多样,这些业务模式从专业角度通常分为市场设施、投资管理、支付结算、资本筹集四大方面。在以上四方面的应用中,金融科技推动住房公积金的改革应用也极具社会价值,值得深入探究。

一、我国住房公积金现状

随着住房公积金改革的需求逐年升高,住房公积金管理单位也将会面临大幅度的改革,由原来的事业型单位转型,逐渐投入到市场经济建设中去。我国住建部也明确指出今后工作重点:优化住房公积金管理制度,建立政策性的管理金融单位,提高中低收入水平人群的租房和购房的能力。此项重要的工作指示也对住房公积金提出了更高的工作要求,如何迎合市场研发出好的产品,产生盈利的同时在改革过程中又如何能满足顾客的需求。这无疑是对每一位行业管理者以及基金规划人员的巨大挑战。

为了解决实施问题,国务院推出了切实有效的改革措施及方案,在各个地区通过网上业务及线下工作人员相配合,对工作流程进行了不间断的改进,在不断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实现了真正的为群众办事,提高了大量工作人员的办事效率,解决了人民群众在买房住房方面的大量现实问题,促进了住房公积金的改革进程。

二、应用于住房公积金中的金融科技

(一)大数据

随着科技的进展,大数据时代降临于社会生活中的各个行业,也成了金融科技工作业务人员的必备技能之一。由于大数据具有多样、高速、大量等优势特点,应对不同客户的需求与海量信息数据,传统的人工业务人员将客户信息录入系统时易造成的信息交叉错误等问题,在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下将得到有效解决。此外,大数据技术在住房公积金改革中的应用不仅能高效满足客户的量身定做要求,还能有效降低成本,大幅度提高了业务成功率。在满足客户要求的同时,也大大降低了研发人员及业务人员的工作量与工作难度[2]。

为了更快推进社会文明的进展,信用体系的构建越来越有必要性。利用大数据技术构建住房公积金信用体系是政府推进住房公积金改革中的一大重要决策,用大数据对海量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为不同用户设定不同的申请贷款条件,实现信誉制度下的办理贷款类型多样化。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将用户类型分类,从而确保每一位用户享受最有益的服务,实现住房公积金贷款分配的公平性。如今,不少地方的银行及住房公积金管理平台都进行了合作,用户需要在银行管理系统中进行个人身份的验证,提供真实有效信息,住房公积金管理平台再与银行签订各种合作协议,形成了一条成熟的产业链。在如此的管理申请贷款产业链中,实现用户与平台的利益共享,用户的信息安全保障度足够,达到高程度的合作品质。

(二)数字认证客户身份

由于网络环境存在一定的虚拟性及大量不确定安全因素的影响,所以线上办理住房公积金业务时,对客户身份进行快速准确的认证显得极为重要。如今,越来越多的数字认证方法对用户身份的准确性提供了很大意义上的保障。一般对用户身份的认证方法分为以下几种:第一,静态密码认证,通过提前预设数字或文字、问题等方法,对身份进行核实验证,预设的密码复杂程度越高,则身份验证安全性越高;第二,信任物体保障下的身份验证,主要通过对能有效证明身份的固有物件进行识别认证,如固有手机号的短信验证、固有邮箱的邮件认证、动态口令牌、网银盾、账号好友识别等;第三,对生物特征进行验证,人体拥有很多特有的生物特征,如声音、指纹、虹膜都可以用来对客户的身份进行验证。以上三种验证方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安全程度保障逐步提升,往往运用其中一种方法进行身份验证时达不到很高的安全要求,所以在实际运用过程中,采用两种或三种方法同时验证,更能保证客户个人信息安全的万无一失。利用数字技术认证客户身份,能够解决传统的人为审批带来的误差,此技术的应用也在很大程度上对人工业务人员起到了促进作用,增强了员工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了员工的工作效率,杜绝掉了大部分的怠慢懒惰行为。

(三)人工智能

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高速发展,人工智能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如今,人工智能在很多行业领域的应用逐渐广泛化。在住房公积金管理中,人工智能主要应用于客服問询,优势在于能够避免大量的人工资源损耗,降低成本预估,提高了在线问询率,进一步适应了整个社会进程的发展,同时避免了人工情绪化处理客服问题等弊端。

第3篇

关键词: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资产减值

一、可供出售债务工具投资减值的确认与账务处理

当可供出售债务工具投资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时,即表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了减值,企业应当确认资产减值损失,并把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按应减记的金额,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贷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科目。

例1:2008年1月1日,皇明公司按面值从债券二级市场购入星海公司公开发行的债券10000张,每张面值100元,票面利率3%,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2008年12月31日,该债券的市场价格为每张100元。2009年,星海公司因投资决策失误,发生严重财务困难,但仍可支付该债券当年的票面利息。2009年12月31日,该债券的公允价值下降为每张80元。皇明公司预计,如星海公司不采取措施,该债券的公允价值预计会持续下跌。2010年,星海公司调整产品结构并整合其他资源,致使上年发生的财务困难大为好转。2010年12月31日,该债券(即星海公司发行的上述债券)的公允价值已上升至每张95元。假定皇明公司初始确认该债券时债券实际利率为3%,且不考虑其他因素,则账务处理如下:

2008年1月1日购入债券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100万

贷:银行存款100万

2008年12月31日确认利息、公允价值变动

借:应收利息3万

贷:投资收益3万

借:银行存款3万

贷:应收利息3万

债券的公允价值变动为零,故不作账务处理。

2009年12月31日确认利息收入及减值损失

借:应收利息3万

贷:投资收益3万

借:银行存款3万

贷:应收利息3万

借:资产减值损失20万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20万

由于该债券的公允价值预计会持续下跌,皇明公司应确认减值损失。

2010年12月31日确认利息收入及减值损失转回

应确认的利息收入=(期初摊余成本100万-发生的减值损失20万)×3%=2.4(万元)

借:应收利息3万

贷:投资收益2.4万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利息调整0.6万

借:银行存款3万

贷:应收利息3万

减值损失回转前,该债券的摊余成本=100-20-0.6=79.4(万元)

2010年12月31日,该债券的公允价值=95(万元)

应回转的金额=95-79.4=15.6(万元)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15.6万

贷:资产减值损失15.6万

二、可供出售权益工具投资减值的确认与账务处理

可供出售权益工具投资减值时,即使该金融资产没有终止确认,原直接计入所用者权益中的因公允价值下降形成的累记损失,应当予以转出,计入当期损益。在资产负债表日,减值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科目。

例2:2008年1月1日,红日公司从股票二级市场以每股15元的价格购入东方公司发行的股票2000000股,占东方公司有表决权股份的5%,对东方公司无重大影响,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2008年5月10日,红日公司收到东方公司发放的上年现金股利400000元。2008年12月31日,该股票的市场价格为每股13元。红日公司预计该股票的价格下跌是暂时的。2009年,东方公司因违犯相关证券法规,受到证券监管部门查处。受此影响,红日公司股票的价格发生下跌。截至2009年12月31日,该股票的市场价格下跌到每股6元。2010年,东方公司整改完成,加之市场宏观面好转,股票价格有所回升,截至12月31日,该股票的市场价格上升到每股10元。假定2009年和2010年均未分派现金股利,不考虑其他因素,则其账务处理如下:

2008年1月1日购入股票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

3000万

贷:银行存款 3000万

2008年5月确认现金股利

借:应收股利 40万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

40万

借:银行存款40万

贷:应收股利40万

2008年12月31日确认股票公允价值变动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360万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360万

2009年12月31日,确认股票投资的减值损失

借:资产减值损失1760万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360万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1400万

2010年12月31日确认股票价格上涨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800万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800万

参考文献:

1、陈霞.金融资产减值分析与会计处理[J].中国商界,2009(1).

2、常晓明.新会计准则下金融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J].科学之友,2008(11).

第4篇

[关键词]会计专业;金融学;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34-0074-03

一、调研背景

金融学在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校会计电算化、会计与统计、财务信息管理等专业在大一和大二学期开设这门课,但是据笔者多年的教学观察,这门课程开设的效果并不理想,存在学生的课堂参与性不强,教师教学方法单一、枯燥,实践教学环节设计欠缺,重理论,轻实践,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不够,与高职院校培养适应社会和市场要求的综合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脱节。因此,如何提高学生对金融学课程的兴趣,并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新问题。

二、调研结果与分析

基于以上问题,从高职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出发,笔者针对本系2011级会计电算化专业班级进行了详细的问卷调查,问卷发放60份,收回60份,有效问卷57份。问卷调查内容涉及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三个方面,共计12个小问题,用于调查高职非金融专业金融学课程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实施的效果。

(一)课程内容方面

从调查结果来看,认为会计专业与金融专业授课内容有区别的调查对象比例达到82%,当被问及“您选择学习金融实务课程希望学习到的内容是什么”时,67%的调查对象选择了“作为会计专业了解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选项,33%的调查对象希望学习“投资理财方面的知识”。具体调研结果如图1~图3所示。

图1会计专业与金融专业授课内容区别度

图2在金融学课程上希望学习到的内容

图3会计类专业开设金融类课程必要性

金融专业的学生学习金融学课程是为未来从事金融工作做准备;而非金融专业学习金融学课程侧重于和专业相关的理论知识,以及个人今后发展的实际应用。就会计电算化专业来说,今后的工作有和银行业务的往来,需要掌握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运行原理以及银行汇票、支票、本票等凭证等金融工具。

(二)教学方式和手段方面

在对金融课程教学方式和手段的调查中,有33%的调查对象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涉及的实践部分较少。87%的调查对象认为实践教学环节设计“非常有必要”。调查对象在回答“您认为金融课程应该用到的教学方法”时,对于“多媒体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模拟实践教学”和“小组作业主讲式”四种教学方式的人数分别占31%、32%、35%和2%,具体调研结果如图4~图6所示:

图4教师教学过程中理论和实践结合情况

图5实践教学环节设计的必要性

图6金融课程教学方法

从以上的统计情况来看,金融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是教师偏重理论的介绍,实践部分较少。非金融专业的教学基本上没有关于商业银行模拟实习,证券和期货模拟交易等实践部分,学生对于金融学的认识仅仅是感性认识,对今后来专业知识的发展和金融学知识的运用都没有什么作用,有悖于教学目标。

(三)教学效果方面

第三部分是关于教学效果方面,调查对象对于开设金融课程的收获给予了肯定,近一半调查对象认为学习完有收获较大,但是也存在很多问题,选择“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不够”的占到了45%,选择“课堂的参与性不强、互动不够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的占到了35%;考核方式中,42%的调查对象认为应该是“平时表现与考试相结合”。 具体调研结果如图7~图9所示。

图7学习收获

图8金融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图9课程考核方式

就以上的统计数据结果可以看出,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学生在课程结束后还是非常有收获的,不但在专业知识上有所收获,而且掌握了日常生活中投资理财所需要的金融知识。但是这门课程授课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课堂的参度不强,教学方法单一枯燥,实践教学效果差,学生自主能动性不够等问题。分析原因,主要是实践性课程开展欠缺,学生兴趣低,缺乏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三、结论与启示

对本次问卷调研所搜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非金融专业(以会计电算化专业为例)的金融学课程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整合教学内容突出课程实用性, 根据会计专业特点精选授课内容

针对会计电算化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在教学内容的取舍上应突出重点与难点,突出与会计专业相关的内容,突出本课程的实践性与可操作性。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整个金融学课程的脉络。其次,要讲授会计电算专业学生需要介绍的金融学知识,重点讲授金融机构运作流程,了解银行汇票、支票、本票等凭证。同时,除了满足专业需求外,还可以为满足今后个人投资理财的需要讲授关于利率与汇率的变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因此,我系教师要根据专业特点编写出适合会计专业学生的金融学教材。

(二)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教学手段改革

一方面,采取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方式。以资本市场为例,最好的方式就是进行股票、债券的模拟交易,每位学生可以上网注册,拥有一定的虚拟资本,运用这些虚拟资本进行与实际资本市场数据同步的股票的买卖。这样学生加深了理论知识,又在实践中掌握了投资方法,还可以意识到投资可以获得收益但是任何投资都有风险性。在金融机构商业银行模拟实习中,可以让学生在银行办理实际相关业务,以及办理汇款、理财、交纳水电费等表外业务。这部分可以考虑非金融专业的学科需要,适当增加计算机操作实践课程,具体如表1所示。

表1非金融专业金融学实践教学的内容与课时

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教学内容课时数

商业银行基本业务资产负债业务4课时

证券市场股票,债券模拟交易4课时

另一方面,可以进行学生参与讨论式的课程教学和参与调查式的教学。尽可能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环节中,效果可能会事半功倍。例如,讲到金融工具可以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实物,然后根据实际案例让学生正确填制凭证,让学生了解企业申请票据的时间,申请的程序和如何办理结算。对于非金融专业的学生来说,满足今后投资理财的需要对他们来说更有实际的意义,因此,可以让学生对各个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进行调查,对比分析各种理财产品的优势,调查分析支付宝的运作模式,等等,真正让学生感受到金融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树立投资理财的意识。

(三)构建“全过程―全方位―全面考核”的考核体系,科学评估学生学习状况

好的教学方法更需要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予以保障。金融学课程重在实践,构建“全过程―全方位―全面考核”的考核体系非常有必要。关注教学过程,重点是考核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参与度和投入程度。因此,考核的方式应该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考核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学习态度。目前我校有实践学时的课程,平时成绩已占总成绩的60%,收效较好。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非金融专业金融课程教学应按照专业培养要求,构建适合自身专业要求的内容体系,丰富教学内容,注重实践,改善教学方法,建立有效的考核机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全面提升课程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胡民,刘青.非金融学专业“金融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6):90-92.

[2]吴军海.“金融学”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与研究[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3(6):146-138.

第5篇

关键词:低利率 高准备金率 滞胀

为了稳定物价和保持增长,应对流动性过剩,我们的主要思路是货币总量控制。货币操作工具主要运用调整存款准备金率,较少运用利率工具。目前我国大中型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是21%,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一年期存款利率是3.5%,相对于6.2%的通货膨胀率来说,利率水平保持在较低的水平。这样的货币操作策略直接导致了金融资源配置失衡。金融资源配置失衡主要表现为:一方面物价居高不下,货币超发,流动性泛滥,客观上有回收流动性的要求;另一方面流向实体经济的资金在不断减少,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企业资金紧张,要求进一步放宽信贷政策。

笔者认为,货币总量控制的思路发挥正常作用的前提是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充分竞争,而我国目前的情况是国家垄断资本和民营资本强弱悬殊,国有资本在获取金融资源等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国有和民营资本二者不能真正的展开竞争。因此货币总量控制思路的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不仅如此,反而会加剧金融资源配置失衡。这种低利率和高准备金率同时并存的货币策略是导致目前金融资源配置失衡的直接原因,如果继续执行这样的政策,金融资源配置会进一步扭曲,未来必然会出现我们所不愿意看到的滞胀局面。

本文抛开导致金融资源配置失衡的制度原因,单就导致目前金融资源配置失衡的货币政策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货币政策工具运用的原则及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对缓解目前金融困局有所启发。

低利率、高准备金率与金融资源配置的不平衡性

金融资源配置的不平衡性就是指金融资源的供应结构和经济对金融资源的需求结构不对称,不匹配。以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为例,通俗的说就是资金利用效率较高的民营资本需要资金,但是很难得到资金,资金利用效率较差的国有资本,较容易获得金融资源,国有资本获取金融资源相对于民营资本具有天然的绝对优势。

我国目前这种金融资源供给和金融资源需求的不对称性是比较严重的。其主要表现为:一方面CPI居高不下,要求紧缩流动性,遏制通胀;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资金紧张,民间融资成本不断增加。一方面市场资金依然充裕,外汇占款居高不下,货币超发,货币宽松,央行有持续回笼资金的需要;另一方面,流向实体经济的资金在减少,要求适度放宽信贷规模的呼声强烈。一方面,通胀传导到下游,政府要求紧缩流动性;另一方面商业银行没有更多的额度提供贷款,中小企业资金紧张。

金融资源配置失衡的原因主要有:

第一,金融市场发育不完善。金融市场发达与否,直接影响到社会融资的渠道是否通畅,影响到供求机制的调节作用。我国的金融市场还不是很完善,特别是各个金融市场之间相互封闭,条块分割严重,不能形成顺畅的社会融资渠道,难以形成真正的市场利率,利率也不能真正反映市场金融资源的供求信息,不能有效地发挥对金融资源的配置作用。

第二,少数企业和行业的垄断。这些受国家保护享受高利润的企业或者行业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其他行业或企业经常会面临融资难的局面。国家垄断资本在获取资金方面有天然的优势。国家垄断资本具有民营资本无可比拟的资本优势以及获取政府支持的优势,在获取金融资源方面比民营资本更加容易。在资本稀缺的时候,国有资本的天然优势就更显露出来,金融资源往往优先保证国有资本的需求,民营资本很难获取金融资源成为一种常态。

第三,低利率和高准备金率的货币调控策略导致金融资源配置进一步扭曲。高准备金率使得金融资源变得更加稀缺,低利率又会使低效率低效益的国有资本依靠廉价资金充满盲目扩张的冲动,对资金的需求进一步增加,民营资本在金融资源稀缺的背景下几乎得不到金融支持,这将进一步扭曲、恶化金融资源的配置。

从以上的分析可知,低利率、高准备金率是金融资源配置失衡的诱因,金融市场发育不完善以及垄断的存在是金融配置失衡的根本原因。

低利率、高准备金率与滞胀

目前的低利率和高准备金率的货币策略会加剧金融资源配置的不平衡,如果金融资源配置失衡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这将会导致未来出现滞胀的局面。为什么目前的低利率和高准备金率会导致未来滞胀局面的出现呢?笔者认为原因有两个。

(一)吸储难、资金游离于金融系统之外且物价居高不下

我国金融业主要是依靠传统的方式来创造利润,不是依靠高端服务吸引客户来创造利润,而是依靠粗放型的贷款、手续费和佣金来创造利润,这种传统的金融运作方式要求有强大的资金来源,所以必须到市场去融资,需要大量的吸储。但是目前的状况吸储压力很大。

目前银行的存款利率水平远低于通货膨胀率导致存款流失。2011年9月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8月CPI同比涨6.2%。8月食品价格上涨13.4%,而同期的存款利率水平见表1。

银行的存款利率水平远低于通货膨胀率,存款的实际利率水平是负值,导致储蓄存款意愿下降,存款大量流失。利率水平过低,储蓄存款意愿下降,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资金不愿回到金融系统之内,在金融系统之外进行体外循环,在市场中求取高收益来抵消通胀产生的贬值影响。资金在金融系统之外进行体外循环,会导致市场流动性泛滥,投机盛行,物价不断上涨,通胀压力增大,这又将导致资金加速流出金融系统,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以温州为例:来自温州官方的文件也首次证实,当地民间借贷规模占民间资本总量六分之一左右,且相当于温州全市银行贷款的五分之一。其资金来源主要是民营企业和普通家庭的闲置资金。这些钱当中,用于一般生产经营的仅占35%,用于房地产的占20%,停留在民间借贷市场上的资金规模高达40%(440亿元)。大量的资金游离于金融之外,带来的危害是很明显的,最突出的就是投机盛行。这对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也给通胀治理带来很大的压力。

(二)实体经济发展资金缺乏且民营资本举步维艰

高准备金率直接导致金融资源变得更加稀缺。央行宣布,从2011年5月18日起,再度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距离上一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不到一个月时间。此次上调后,大中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达21%的高位。这样高的准备金率使得银行可贷资金大量减少,资金紧张的局面进一步加剧。

低利率政策使得银行资金面相对于资金的需求变得更加紧张。2011年9月以来,存款加速流出银行体系。9月前15日,工行、农行、中行、建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存款较8月末减少4200亿元左右,出现罕见天量负增长。存款缺口严重影响贷款,同期四大银行贷款增量仅870亿元左右。银行资金面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另外,银行的贷款利率水平偏低,使得资金的需求一直很旺盛。目前的银行贷款利率水平见表2。

银行的贷款利率水平偏低,使得资金的需求一直很旺盛。银行贷款利率水平相对于通胀水平过低,这样会导致企业对资金的需求不断膨胀。一方面资金供给在减少,另一方面资金的需求在不断膨胀,实体经济的资金缺口不断扩大。在资金缺口扩大、金融资源紧张的情况下,中小企业融资显得更加困难。由于我国金融高度垄断,金融资源的配置还没有真正的市场化,缺乏真正适应民营企业的金融机构。民营资本是国民经济中最具有活力的资本,对缓解就业压力贡献巨大。由于很难获得金融支持,举步维艰。资金的困难使得民营企业不得已求助于高利贷,然而,高利贷利息大幅增加企业的运行成本,几乎完全吞噬了民营企业的利润,很多企业由于无法承受只能选择关闭。

政策建议

为了避免日后陷入滞胀的局面,笔者认为必须完善当前的货币政策,改变货币操作策略。完善当前的货币政策,就是首先承认当前的货币政策思路是对的,完善的含义是指货币政策虽然正确,但货币操作策略存在问题。如果没有合适的货币操作策略,货币政策同样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当前货币政策调控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利率水平过低,准备金率过高。过分依赖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使用利率工具犹豫不决。针对此,笔者认为应该坚持如下的原则对利率和准备金率进行调整。

首先,坚持相互配合的原则。利率工具的使用和准备金率工具的使用要相互配合,在调低准备金率的同时,必须适度的调高利率水平。一方面通过调低准备金率,释放资金,满足实体经济的需求。另一方面调高利率,使资金的使用效率提高,遏制低效益投资、盲目扩张的势头。调高利率的同时,应该果断的降低准备金率,冲销调高利率对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

其次,必须坚持适度的原则。利率水平过高不行,过低也不行。如何选择参照点就显得很重要。目前,利率调整只要达到有效阻止存款资金大量流失的作用就可以了。利率水平过高,企业运行的财务成本就会大大增加,尤其是对资本密集型行业有很大的影响,例如地产业,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利率过高,地产有硬着陆的风险。如果利率水平过低,资金游离于金融系统之外,造成流动性泛滥,通胀率就会居高不下。利率首先是要调高,高到使存款不至于因贬值而大量流失。这样做的好处有两点:第一,资金回流到金融系统,便于宏观控制;第二,有利于资金流向效益较好的行业,便于企业的优胜劣汰,增强整体经济的活力。准备金的调整要达到能够满足实体经济的有效需求就可以了。有效需求是针对国家扶植的行业、战略性行业、效益高的行业,并不是包括所有的行业,如:不包括国家将要淘汰的那一部分企业产能的金融需求。准备金率过高,就会直接影响可贷资金的规模,进而影响实体经济正常发展,准备金率过低,通胀恶化就有了货币基础。

最后,要坚持动态调整的原则。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利率水平的调整和准备金率的调整也应根据实际形势进行相应的微调,不可调的过快、过急、过大。因为利率的调整标准和准备金率的调整标准本身就是动态的,都是依据实际情况,不能死板,要灵活。

当然要从根本上解决金融资源配置失衡的问题,应从制度、体制层面上解决,制度、体制层面上的解决是复杂的、渐进的过程,涉及各方面的利益关系问题,因此,不能一蹴而就。

参考文献:

1.温州民间借贷资金规模达440亿元年利率180%[EB/OL].?from=index,2011-10-6.

2.人民币存贷款利率[EB/OL].省略/cn/home/index.html,2011-7-7.

3.李斌.从流动性过剩(不足)到结构性通胀(通缩)[J].金融研究,2010(4)

4.夏斌.当前利率调控的局限性和必要性[J].西南金融,2005(1)

第6篇

[关键词]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公允价值 摊余成本 金融资产减值

一、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是否需要考虑减值

《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第四十条明确规定“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对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以外的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检查,有客观证据表明该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应当计提减值准备。”,而在随后的第四十六条、第四十七条和第四十八条分别规定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

也就是说虽然都是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资产是不必考虑减值的,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却必须在一定情况下考虑减值,其原因仅仅是由于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了当期损益,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被计入了所有者权益。这种对于以同种计量模式计量而公允价值变动处理结果却不同的做法本身就有待探讨,却又由此引发了考虑减值与不考虑减值的巨大差异。

本人认为,作为以公允价值计量的各资产项目的会计计量与核算方法在原则上应当是统一的,即不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应当计入当期损益,而且它也应当和其他各项能够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一样,在资产负债表日不需要考虑减值,完全可以根据公允价值变动的结果在调整资产账面价值的同时调整当期损益。

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会计处理的合理性

1.为什么不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计提减值准备

《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第四十条明确规定了“有客观证据表明该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应当计提减值准备。”,而在后面几条的相关具体描述中却刻意回避了“减值准备”这个词汇,即使像《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6)》这样的权威解读资料在相关案例中也没有使用“××资产减值准备”科目。《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2006)》对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会计处理的规定是“资产负债表日,……,确定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按应减记的金额,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按应从所有者权益中转出原计入资本公积的累计损失金额,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按其差额,贷记本科目(公允价值变动)”。

除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以外,其他所有应考虑减值问题的资产,在确认减值损失并计提减值准备时的会计分录都是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贷记“××资产减值准备”科目,只有该资产例外,在确认减值损失时借方计入当期损益而贷方却转出“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并冲减原资产账面价值。笔者实在想不出这么做的理由,难道是将公允价值变动计入资本公积留下的隐患?

2.可供出售权益工具减值处理的合理性

《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第四十六条和前述《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2006)》的相关规定告诉我们,应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的减值金额计入当期损益(资产减值损失),而《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第四十八条得规定又告诉我们“可供出售权益工具投资发生的减值损失,不得通过损益转回。”,《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2006)》又在191页具体规定了可供出售权益工具公允价值恢复的会计处理为“借记本科目(公允价值变动),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也就是说企业持有的符合条件的可供出售权益工具投资发生减值后,在一定条件下其价值是可以恢复的,但是确认减值损失时应计入损益,而价值恢复时却要通过所有者权益。如此处理的合理性,笔者实在不敢苟同。无论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一贯性要求出发,还是借鉴其它资产减值恢复的会计处理,确认减值和价值恢复的会计处理都应当是同步的。即如果确认减值损失时计入了当期损益(资产减值损失),那么资产价值回复时的正确会计处理也应当是冲减当期损益(资产减值损失)。

3.可供出售债务工具减值处理的合理性

《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第四十六条,关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金额确定的规定是“该转出的累计损失,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初始取得成本扣除已收回本金和已摊销金额、当前公允价值和已计入损益的减值损失后的余额。”,而对于可供出售债务工具减值金额的计算并没有给出具体的说法,反倒是《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6)》通过案例给了我们一点提示:

本案例实际上是比较简单的,由于债券票面利率和实际利率都为3%,所以2006年12月31日可以按照当日公允价值和期初摊余成本直接计算减值损失金额为200 000元(800 000―1 000 000),而如果债券票面利率和实际利率不同,再计算减值损失金额恐怕就没有这么简单了。也就是说该案例无论计算资产减值损失金额还是计算资产价值恢复金额,都是用资产负债表日公允价值减去当日债券的摊余成本,并不是真正反映公允价值的差额,这就从根本上违背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计量原则。笔者认为,绝不能将“摊余成本”和“公允价值”两种截然不同的计量模式对同一资产项目同时使用,不但增加了会计处理的难度,也未必就能切实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由于“实际利率”和“摊余成本”本身就不能保证客观公允。实际上,如果完全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无论资产减值损失金额还是资产价值恢复金额都应当是期初、期末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当然要扣除到期利息对公允价值的影响。

三、结论

综上所述,笔者建议取消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的认定,采用与其他以公允价值计量资产一样的会计处理方式,资产负债表日按公允价值变动情况调整资产账面价值和当期损益,不考虑资产减值。而如果必须接受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计提减值这一特殊规定,也必须采用与其他资产计提减值相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即将确认的减值损失金额计入当期损益(资产减值损失)并同时计提减值准备,而不是直接冲减资产账面价值。同时,既然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那么也应当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计算确定减值损失金额和后续的价值恢复金额。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

第7篇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水、土地、能源、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会越来越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形势日益严峻。在这种情况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作为经济运行的核心――金融领域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循环经济的发展亦离不开金融的支持。然而,我国现阶段的金融发展状况尚不能满足低层次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更谈不上支持全社会循环经济形态的形成与发展。

一、金融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是直接融资的比重不高。循环经济企业仍主要通过银行信贷市场获取发展资金,缺乏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支持,缺少丰富的融资方式;其次是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滞后。无法满足循环经济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再次是金融业开放程度有限。循环经济发展难以获得更为有力的外部资金支持。

另一方面,由于循环经济运行是有风险的经济行为,循环经济应用技术的探索和推广处在科学技术的前沿,存在着技术风险、市场风险、财务风险、自然风险,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循环经济的发展。因此,循环经济的风险投资离不开政府的调控和支持。但由政府主办风险投资,会受到财政资金的制约,且效率低下,道德风险程度和成本较高,还会抑制民间资本进入风险投资领域的积极性。

(二)主要原因分析

1,宏观调控支持欠缺。在当前经济生活中,政府官员把追求个人政治利益最大化预期渗入了政府行为之中,行政权力在寻租动机的支配下频频干预市场,公共政策的执行反而偏离了应有的目标。对循环经济发展重视不足,政策扶持不到位,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大量资金源源不断地流向城镇固定资产建设和传统经济发展领域,造成循环经济发展大大滞后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步伐。

2,各种金融机构信贷支持难以保证。尽管,我国政府允许投资主体多元化,但由于过去缺乏相应的激励和保障措施,很少有政府之外的资金投资于循环经济项目。循环经济投融资的资金主要靠财政注入,缺少社会财力的支持,由于财政收支矛盾尖锐,财政不得不优先保证基本职能的需要,从而导致财政预算无法拿出更多的资金作为循环经济投融资资金。同时,循环经济投融资缺乏市场性融资手段,一方面造成一些紧迫的问题难以解决,另一方面使大量的社会闲置资金找不到投资方向,而一些重大的循环经济项目,还要依靠国外贷款来解决。

我国当前已经形成了国家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与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以及多种形式的非正规金融组织活动的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但同时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这些金融机构的改革和建设并不很完善,金融机构之间因业务范围、竞争结构的差异,未形成有机的竞争互补机制,难以对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信贷资金支持。

3,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金融产品缺乏创新。目前,我国大多数金融机构针对循环经济项目融资的产品、业务和服务品种较少,尤其是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技术设备落后,高素质的金融服务人才缺乏,金融创新不足。

4,循环经济发展缺乏资本市场助力。循环经济是新的经济发展模式,需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而资本市场在有效配置资源的过程中发挥着其他市场无法与其比拟的作用。近几年来,资本市场的资金融通规模逐年扩大,但资本市场发展迟缓,循环经济项目融资渠道过窄。目前,欠发达地区尚无较大的区域性资本市场,证券化融资渠道不畅,资金融通主要依靠银行间接融资。

5,信用担保环境有待改善。虽然近年来我国金融监管水平不断上升,金融机构体系和金融市场不断完善,金融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当前我国的社会信用环境欠佳,不良资产比例偏高,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循环经济的金融支持效果。特别是我国的信用担保机制不健全,有效的风险补偿机制缺失,无法对循环经济提供有效的避险机制,在极大程度上制约着金融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二、金融支持循环经济良性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首先是加大财政投资力度,保障循环经济快速发展。各级地方政府应紧紧抓住循环经济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的趋势,结合区域资源实际争取国债项目,积极发放配套贷款,支持招商引资项目的建设,积极提供配套流动资金及金融服务。此外,国家也可以通过财政贴息、税收优惠或建立专项基金等方式,鼓励商业银行将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支持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弥补因放贷于循环经济领域而造成的利益损失。

以政府引导,市场推动为原则,实现循环经济投融资主体多元化。设立循环经济投资专项基金。积极组建循环经济专业投资公司。尽快探索建立中央、地方或跨地区的循环经济投资公司,进一步强化政府对循环经济投资的宏观调控能力。

(二)有效加强金融机构信贷支持对循环经济发展的作用

加强政策性银行对于循环经济的支持力度。首先通过现有政策性银行,主要是国家开发银行的优势,来强化对循环经济的政策性或廉价资金支持,弱化投入循环经济生产的金融资本的逐利性,从而帮助相关市场体制的形成。其次,建立专门的循环经济发展银行,弥补政府投融资的不足。

各商业银行要及时调整经营理念和营销模式,重新拟定资金成本系数和利润考核制度,引导其分支机构把循环经济项目和高新环保技术产业作为重点支持对象,逐步加大其信贷投入。还要不断进行金融业务的创新,为循环经济量身定制各种新型金融产品,进一步提升商业银行对循环经济的支持力度。

加快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与发展,加强对农业和农村生态经济建设的支持,大力支持循环经济农业企业的发展。抓紧完善再贷款的产品设计和担保形式,将支持范围扩大到

农产品加工、流通、包装等领域,使其成为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完善农村和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的信贷支持主体。

(三)加快有利于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资本市场建设

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循环经济企业对证券、保险、信托、理财以及资本运作等方面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等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可以不断拓展业务,为工业化提供银行所无法提供的现代金融服务。针对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可充分利用BOT和TOT方式,加强对循环经济项目建设的管理。同时,积极吸收国内外资金共同参与建设和运行,最终形成政府、企业、社会有机结合的多元化投资格局。

积极探索能够提高环境质量、转移环境风险、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以市场为基础的金融创新,开发出成功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金融产品并形成合适的产品结构。如国外目前常见的绿色抵押等银行类环境金融产品、生态基金等基金类环境金融产品、巨灾债券(巨灾风险证券化)、天气衍生品和排放减少信用等金融衍生品。

(四)改善循环经济与金融互动发展的保障体系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中短期突出目标是缓解能源和环境两个瓶颈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压力,长期目标旨在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型社会。为此,需要积极推动能源开发、节约和环境治理的技术创新与应用,大力发展企业层次循环经济,并积极规划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直至形成全国性的循环经济形态,其中各个层级循环经济的发展都要有资本尤其是技术的支持。

第8篇

关键词: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其他综合收益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6-000-01

一、引言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是指初始确认时即被指定为可供出售的非衍生金融资产,以及没有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企业新会计准则》规定,在资产负债表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可供出售金融公允价值变动应当计入所有者权益,作为其他综合收益,不构成当期利润。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会计环境的变化,金融工具及其衍生金融工具的广泛应用,传统的收入费用观所提供的信息已经不能满足决策的需要。目前,我国会计准则趋向于资产负债观,资产负债观注重交易实质,要求首先界定每笔交易或事项发生后对企业财务和经营状况产生的影响及其后果。即使这种变动是暂时性的未实现的也要体现企业收益的变动。因此对于可供出售金融公允价值变动会计上予以反映就理所当然的了。但这里有个问题,即为什么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计入所有者权益而不计入当期损益呢?其实这是出于向财务报表使用者传递真实可靠的企业经营信息的考虑。

二、案例及分析

[例]2014年10月13日,润泽公司从二级市场购入一批大海公司发行的股票500万股。取得时公允价值为每股7.4元,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为每股0.4元。另支付交易费用8万元,全部以银行存款支付。2014年12月31日,该股票公允价值上升为每股7.9元。2015年3月31日该股票公允价值下降为每股6.9元。甲公司将所购股票划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一)依据题意,2014年12月31日股票公允价值变动为7.9元每股。则按照规定,在资产负债表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可供出售金融公允价值变动应当计入所有者权益,作为其他综合收益,不构成当期利润。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可做分录为,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4420000贷:其他综合收益4420000。

分析:根据《企业新会计准则》规定,当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增加时,我们将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科目的贷方。原因如下,首先从其他综合收益的定义来解释,其他综合收益是指企业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未在损益中确认的各项利得和损失扣除所得说影响后的净额。也就是说,以后能够计入损益类的情况,但是还不符合结转损益类的情况,就应该计入其他综合收益。其次,我们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来看,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当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增加且变动幅度大时,如果按照先前的确认规则,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这样就会影响到利润表。从而使企业利润大大增加,增加企业的效益。影响企业股价。而这些都将在企业财务报表中反映,这样就会给财务报表使用者传递一个不真实、客观的会计信息。

(二)2015年3月31日该股票公允价值为每股6.9元,则会计分录为借:其他综合收益5000000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5000000。

分析:当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减少时,我们将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科目的借方。如果企业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减少且幅度较大但不至于提减值准备,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按照先前的确认原则,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这样就会影响到利润表,企业需要在利润表中确认大量的损失。因为按照公允价值反映,同时将公允价值计入到利润表,企业的损益就会出现大幅度波动,就会严重影响到企业的业绩,进而影响企业的股价。对企业造成很不利的影响。投资者可能会撤资,使企业资金减少,影响公司正常运转。

因此,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是不合理的。当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幅度较大时,则会使企业损益出现大幅度的波动。因此,考虑到各方的利益,我们重新规定了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的处理方法,即用公允价值反映,但是不能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直接计入利润表。而是在未处置计入资产负债表的其他综合收益予以反映企业收益的变动,并在利润表项目中计入以后期间重分类计入当期损益的其他综合收益。

三、结语

在期末,股票价格上下波动,公允价值也会随之变动,但此时所产生的差额即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并没有真正的实现,是一种潜在的差异。因此规定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大大地压缩了企业利用市场价格波动随意调节利润的空间,也贯彻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理念。笔者希望通过本文介绍,能够让会计工作者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的处理有个更深刻的理解。

参考文献:

[1]刘华玲.金融资产会计分类的准则规定对企业业绩的影响[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16.

第9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金融科技业务;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2096-3157(2020)20-0146-02

一、引言

通过结合各种智能化设备以及技术,我国的商业银行金融科技业务得到了广泛的发展。这种发展并不是商业银行自身决定的,而是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而推出的一种顺应时展的业务。目前商业银行的金融科技业务涉及环节众多,主要涉及信息系统的运营以及维护、风险控制、风险管理等诸多环节。因为这种智能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风险与传统商业银行发展的风险不同,所以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要格外重视,不断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和管理质量,以此来推动商业银行稳定发展。

二、风险管理面临挑战

1.信息安全方面

信息安全是商业银行发展的核心,同时信息安全的风险管理也是商业银行金融科技风险管理的重中之重。就目前商业银行金融科技发展情况而言,其安全方面主要出现了以下几个问题。

(1)缺乏完善化的风险监管规则。人工智能也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相关的法律约束还没有完全跟上,部分领域内的规章制度仍然呈现空白状态,数据信息的安全并不能完全得以保障。除了缺乏硬性的法律规定之外,在金融系统整个行业内部,尚没有形成完善的行业准则和具体规定,金融科技的安全标准仍然没有统一,这也就意味着整个行业的数据信息安全处在一个非常危险的状态,一旦发生问题,不仅是商业银行,还包括金融科技的消费者,其合法权益都会受到侵害。

(2)缺乏防范数据安全风险的措施。风险管理并不意味着出现风险之后才能管理,而是要提前对风险进行预防,结合应对措施,达成对风险的防范。目前商业银行在应用金融科技建立数据库时,缺乏对数据安全风险的识别,不能有效识别各种病毒,对数据库的维护以及运营都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不能有效防范数据安全风险,是商业银行数据库发展过程中比较严重的问题。

(3)评价及预警机制。金融科技信息风险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假如不能及时避免滞后性带来的影响,使用金融科技业务时必定会伴随着大量的风险。通过制定相应的预警机制,对风险的技术以及危害性进行评估,并及时准备好相应的预警应急预案,以有效应对风险,降低风险所带来的损失。

(4)端口信息传输缺乏有力的风险监控。商业银行其内部缺乏完善的风险监管规则,这也就意味着相应的监管工作无章可依,监管工作有效性并不高。商业银行的相关业务要在金融科技平台上进行实现,信息从传入到传输,存在缺乏监管的情况,其安全性得不到保障,一旦出现信息泄露的问题,那么极有可能会对商业银行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甚至会导致互联网金融犯罪的发生。

2.信用风险方面

伴随着金融科技业务发展的另一大关键问题,就是信用风险问题。目前,商业银行金融科技的信用风险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1)缺少信用数据规范文件。关于性能约束这一方面,我国并没有形成完善的标准,相应的规章制度也没有完全建立,所以无法准确收集信用数据,更无法做到深度处理与分析,这种环境下,信用数据的监管有效性并不高。关于个人信息在信息端口传输过程中的安全保护,其并没有相应的规章制度可以进行保障,即便是有,也只是大方向上的一些宏观保障,并没有细化到具体细节。

(2)信用风险管理水平低。当前商业银行关于信用风险的管理活动,一是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二是缺乏相应的管理意识,导致目前的信用风险管理质量并不高。以区块链金融领域为例,其主要内容是增信,如何在保证信用评价具备极高的真实性和有效性的同时,对增信的手段进行完善,是其领域发展的关键问题。

(3)完善化信用风险甄别机制。关于信用风险的甄别机制,仍然存在有待完善的空间。当前的信用风险甄别,并没有做到将所有风险如数发现的地步,在定位目标方面,当前的甄别机制仍然存在一定的漏洞。中国金融科技平台进行信贷时,对其风险评估质量不过关,容易给商业银行带来额外的损失,为商业银行带来更多的风险。即便是发现问题,对数据信息进行风险提示,因为信贷风险的组合不同,所以导致在监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不尽相同,无法进行准确的风险预警。

3.内控风险管理方面

商业银行防范风险的另一大重要措施就是加强自身内部控制,内部控制也是其经营管理的重点。在人工智能时代下,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同时,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在人工智能时代下,数据信息的数量大幅度增加,同時,获取数据信息的方式也变得多种多样,风险管理对数据信息的获取以及处理的要求更高。不管是商业银行本身,还是金融科技平台,双方在面对客户时,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可能都会出现一定的问题,带来一定的风险,不管是商业银行还是金融科技平台,都无法最大化保障数据的安全性,但如果因为人为因素或者平台本身的原因出现问题,那么很有可能给商业银行以及客户带来相应的损失。金融科技操作需要依靠计算机为载体,而对计算机进行操作的则是专业的技术人员,对金融科技业务并不是很了解,导致业务与技术之间无法做到有效连接,使得内部控制风险岌岌可危。除此之外还缺乏完善的动态监控体系,使得风险并没有处在一个动态的监控范围之下,对风险信息的接收具有滞后性,不能及时地应对风险,导致风险极有可能恶化,造成更恶劣的后果。在信息网络背景下,传统的审计标准以及方法并不足以应对商业银行的新风险。

三、信息安全的风险管理综合体系

1.确立信息安全的风险管理综合体系

为了更好地保障商业银行的信息安全,加强内部的风险管理,必须建立一套针对信息信息安全到风险管理综合体系,并将这套体系融入商业银行管理当中,真正为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起到作用。确立信息安全的风险管理综合体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确立管理规则。基于商业银行的发展情况不同,在确立管理规则时,需要以银行的实际发展情况为基础,结合信息安全的行业准则,提高管理规则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当然针对金融科技的风险管理规则绝不能像传统风险管理规则一样,网络具备开放性,在设置管理规则时,必须结合网络信息安全法律等相关规定,制定合理合法的管理规则。在明确管理规则之后,将管理规则融入到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当中,成为内部体系当中的一部分,真正为商业银行的运转提供保障。除此之外,对员工进行专业的规则宣讲,提高其专业能力,以便在风险来临时,提高员工的应对能力。

(2)确立数据安全的风险防范专项机制。通过确立数据安全的风险防范专项机制,提高金融科技平台的安全防范水平。这个机制必须以科技平台为载体,主要防范内容放在数据库的运行和维护中,通过对风险进行识别以及防范,真正提高金融科技平台的安全性。为了加强防范专项机制的有效性,可以根据商业银行主体单位数据安全水平进行划分,紧急的事情紧急处理,日常的事情日常处理,保证信息安全风险管理可以做到符合各个阶段的发展以及应用。

(3)制定预测反馈机制。通过制定与评估专项机制,对银行推出的相关科技产品、服务进行相关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进行评估与反馈。通过此举,可以及时发现商业银行推出的相关产品以及服务是否存在问题,假如存在问题,那么便可以及时进行解决,防止出现额外的风险,带来额外的损失。除此之外,还可以为商业银行后续的产品以及服务提供标准参考,提高商业银行的产品、服务质量,从而提高商业银行的整体发展水平。

(4)制定数据传输的预警机制。提前对数据传输过程中产生的风险进行预警,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互联网金融犯罪的概率,在遵守保密规则的基础上,明确金融科技平台在维护运营过程中的责任分属,将责任落实到个人,提高金融科技平台运营维护水平,从而提高数据传输预警机制的有效性,使信息在各个端口之间传输的安全有所保障。

2.逐步完善化信用风险的评审

在大时代的背景下,围绕商业银行的发展情况来看,通过完善信用风险的评审,可以有效提高商业银行应对风险的能力。此项专项机制中包括加强对客户的信用风险分析,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帮助银行更好地定位客户群体,减少信贷风险。另外,通过完善信用风险的评审,可以更好地简化贷款主体的无用信息,提高其信息搜集的准确性,提高搜集效率以及搜集质量,并对最终的客户信用风险评价提供数据支持,提高商业银行决策的科学性。这项机制的设立,不仅是为了加强银行内控,预防风险,其还有另外一个作用,那就是帮助信贷部门,加强对客户的审查,以便可以作出正确的决策。

3.注重对风险的各项监测

要想加强风险预测以及防范,就必须让风险处于一个动态监测过程中,其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能够带来风险的因素太多了,通过对风险进行各项监测,比如后台数据、硬件质量等,预防有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必要时还可以根据实际发展情况做出紧急预案,防止风险来临时缺乏措施应对,造成更恶劣的影响。而且当前的金融科技环境比起传统的金融环境具有更多的未知性,为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风险内容,除了原先金融领域当中的交易主体的信用风险之外,又增加了科技平台风险、安全信息管理风险等。不过通过加强对各项风险的监测,强化其内部财务管理,完善相应的审计标准,准确动态监测风险的任何变化,可以为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数据和其他支持。

四、结语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