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供应链金融的建议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05 15:43:5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供应链金融的建议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供应链金融的建议

第1篇

关键词:数字智能时代;供应链金融;中小企业;金融科技;区块链技术

当今,在数字智能化发展的大趋势下,供应链金融的变化越来越明显,通过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商业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供应链金融以数字驱动为基础,成为未来发展的主流方向。与此同时,供应链金融在发展过程中,通过发挥数字化技术的优势,实现信息流、物流、商流等的交融,由此来消除信息不对称的难题,以及融资难、难融资的现象,同时实现整个产业生态圈的良性、高效发展。

1新时期供应链金融的发展背景

从国家统计局数据来看,截至2019年底,我国中小企业数量有36.4万户,而小型企业数量为32.1万户。全国65%以上的GDP、85%以上的就业人口都是由中小企业贡献的。但是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融资难问题一直是中小企业发展中遇到的一大难题,如何推动中小企业快速发展,要从根本上解决融资问题。同时,随着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入,供给侧、产业端的优化日益凸显其重要性,而其中作为我国实体经济主力军的中小企业的活力及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一直没有得到完全的释放与激活。供应链金融作为新型的融资模式,是以供应链管理概念和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真实交易为发展基础,为生产、采购、销售等多个环节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以满足供应链上各企业的融资需求,推动供应链的高质量发展。相比于传统的贷款模式,供应链金融能够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帮助,对核心企业的信用状况进行评估,以整个供应链上的企业为研究内容,对供应链上所有企业进行全面的信用审计,从而降低对中小企业的融资限制。

2传统供应链金融模式存在的问题

2.1融资模式问题

供应链金融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小企业的融资诉求问题,通过供应链上各企业间的关系,将存货、购货单等作为抵押物,为供应链上核心企业提供相应的担保和授信,并向金融机构进行融资,由于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的交易和合作关系,融资风险也相应减少。所以对于供应链上的各企业而言,形成了“1+N”的融资模式,其中,1表示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N是处于供应链上下游的中小企业,该种融资模式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确保供应链上资金的稳定性,提高资金的流转速度及效率,但对于核心企业而言,在融资过程中自身所承担的风险较大,所以核心企业的意愿性并不强。因此,核心企业更倾向于构建自有融资平台,为有融资需求的企业、资金方、金融机构搭建桥梁,通过自有融资平台连接各方,从中赚取息差,不仅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同时核心企业也能从中获取一定的收入。该种操作方式由于存在息差的问题,导致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仍旧居高不下,所以中小企业融资贵的问题仍然存在,并没有解决中小企业的实际融资问题。有效管理链条中的信息流、资金流等,能从根本上加快供应链中各环节的运转,并真实、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情况,由此不断呈现出物流企业作为供应链中核心企业的发展趋势,物流企业在实际经营中,自身发挥着强大的优势,物流企业掌握着处于供应链上各企业的物流信息,以及其业务交易情况,可通过交易信息判断抵押物的真实价值,如采购单、存货等信息,而围绕物流企业这个核心所建立的供应链模式因此诞生,在供应链中,物流企业掌握着物流链条中的大量信息数据,所以能够很好地把控中小企业的征信问题,由此降低供应链上的融资风险。通过引入物流相关数据信息,实现成本风险降低的目的,但在实际过程中,物流企业是担保的一方,这在无形中加大了物流企业的风险,对于其能否成为核心企业的意愿也明显减退。如果其转为提供服务方,则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其融资面临着成本高的问题。

2.2中小企业自身的问题

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一直存在,在此问题背后,中小企业生命周期短、资金量少、经营风险高、抵押物少或者无抵押物等这些问题使得中小企业在发展中不愿意贷款,也不敢尝试贷款或提供低额高价的金融服务。

2.3金融机构的问题

在供应链金融中,金融机构也存在着自身的问题,由于其为高风险行业,在交易中必须能够掌握现金流、风险及交易信息。但在实际情况下,对于银行机构而言,在供应链中对链上产品和相关信息的真实性的获取有一定的难度,如果通过第三方平台来获取信息,其中的风险不言而喻,而中小企业给出的信息数据的可信度不高,也导致产生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传统模式下,供应链金融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这使得金融机构在办理供应链金融业务时积极性不高,金融活水难以精准滴灌到链条上的中小微企业。

3数字智能时代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建议

数字智能时代背景下,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供应链中大量的信息数据被收集,通过利用先进的技术,分析这些数据信息,可以判断企业的经营状况及偿贷能力,以确定风险程度,从而对风险进行合理定价。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信息不对称问题得到了很大缓解,实现了去除中间链条的目的,环节越少,效率越高,而由此产生的成本也有所降低。另外,随着金融资产交易所互联网化程度不断加深,供应链金融资产的流通变得更加高效,资金的利用率得到了明显提升,由此从根本上降低了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的投入成本。当下,随着金融科技的飞速发展,4.0时代已经悄然来临,数字智能金融时代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必然,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取代了传统的人工处理数据的工作,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可确保数据分析的精准度,而在传统手工操作计算中,无法判断数据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来实现,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对数据深层次的挖掘,并对供应链中的交易数据进行深度分析,体现中小企业的实际价值,通过对中小企业经营数据的剖析,可以对企业财务报表进行清晰注释,提高企业报表的分析效果和编制质量。另外,在金融科技不断自我优化成长和加速迭代的过程中,区块链技术在供应链金融领域的应用效果显著,在供应链和产业链上的各企业交易信息,能够通过区块链技术进行追溯和还原,使交易变得有迹可循,从而有效避免企业骗贷风险,将风险指数降到最低,同时优化整个供应链信用体系。区块链中可信任的多中心体系,能够很好地去除中介化,大幅增加信用指数,由此形成全新的供应链金融模式,真正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激发中小企业的生机和活力,对经济的发展起到强劲推动力。具体可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1)构建供应链自身发展的物联网体系,并使其与互联网体系进行融合,对供应链上各流程环节的数据进行清晰的记录,以便于掌握整个供应链情况,更有助于对企业资质进行评价,同时也为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等的应用提供数据基础。与此同时,从物联网技术层面而言,其使用范围较广,在供应链仓储管理及实际运输方面通过利用物联网的传感定位技术,可实现对货物的控制,提高交易的真实度。从人工智能技术层面而言,通过利用该技术并加载传感器,可积极更新客户画像,对客户进行精准定位,并为其匹配相应的额度。通过应用区块链自身的特性,各个节点业务数据的可信度得到了最大的保障,而且信用变得可溯源,金融机构信用评估的可操作性也更强,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任关系也更为稳固,由此中小企业便可获得相应的融资。(2)积极完善中小企业数据库体系,数据库体系中应包含企业的各项数据信息,为构建企业资质评价体系提供数据支撑,另外,要一并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和信用体系,最大限度地避免因为信息不对称问题而导致的风险,由此实现企业融资中降成本的目的。(3)凭借人工智能技术手段和大量的数据,构建供应链上各企业的知识图谱、链上企业的知识图谱,清晰明确供应链上各企业的上下游关系、合作关系等,以各企业自身建立的数据征信为出发点,通过企业间的上下游关系,对供应链各企业的精准画像进行优化,最终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同时根据企业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开展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和相关服务。(4)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对金融资产交易的清晰记录。在此过程中,在供应链内部建立区块链体系是先决条件,接着要将区块链体系融入互联网金融资产交易中,由此来记录金融资产的相关交易事项,提高资金的流动性,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实现资金利用率的最大化,同时激发供应链的生机和活力,不断引入外部资源,完善供应链体系,提高自身的运行效率。(5)金融机构通过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供应链中各企业的风险水平进行测评,对其还贷能力进行评估,降低融资风险,提高融资效率,平衡供应链内部风险。综上所述,在数字智能时代下,供应链从以往的对核心企业进行关注,逐渐对链上各企业的真实经营情况等进行关注转变,这是供应链金融未来发展态势,同时对于金融机构而言这也是新的尝试。总之,对供应链中关键信息内容掌握得越清晰,越有利于企业实现快速发展,提高自身竞争力。

4结语

在供应链金融链条中,协同合作、实现共赢是其内在关系,尤其是在竞争白热化的时期,企业之间只有联合协作、共同进退、共同发展,才能推动整个产业的进步。在以数字为驱动的供应链金融服务下,处于供应链上下游的企业更应促进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的高速运转,由此实现数字化链条的发展,提升整体效率,同时构建共生、互利、共赢、和谐、良性的供应链体系。

参考文献

[1]黄彦琳.数字化供应链金融业务在商业银行的探索[J].现代金融导刊,2022(3):47-52.

[2]孙国茂,邢之光.普惠金融框架下的供应链金融模式研究:基于微商零售生态圈理念[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78-89.

[3]宋华,韩思齐,刘文诣.数字技术如何构建供应链金融网络信任关系[J].管理世界,2022(3):182-200.

[4]徐志鹏,张锐,张歆彦.物资一体化管理赋能数字供应链经济创新应用:中建五局安装武汉华星光电项目的实践探索[J].施工企业管理,2022(3):100-103.

[5]王伟姣,陈姗姗.供应链金融文献综述:理论发展与未来趋势[J].信息与管理研究,2022(1):67-80.

[6]高明华.“区块链+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理论框架与案例分析[J].商场现代化,2022(4):180-182.

[7]史浩,戴小红,郁国培.数字贸易产业链、生态链金融服务体系构建:从供应链金融到区块链金融[J].时代经贸,2021(12):36-41.

[8]窦彦红.普洛斯金融:数字供应链金融助力产业链、供应链健康发展[J].中国储运,2021(12):38.

[9]张晓慧.探析以数字供应链金融助力区域经济转型[J].产业创新研究,2021(21):37-39.

[10]李孟军,乔静静,安志勇.数字经济下“区块链+供应链金融”发展模式探讨[J].质量与市场,2021(20):145-147.

[11]金晓龙.从1+N到1+N~(2):供应链金融进入数字时代[N].经济观察报,2021-10-18(15).

[12]林仁志.科创企业数字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分析:以高新技术园区中小企业为例[J].黑龙江金融,2021(9):78-80.

[13]袁闽川,官伟民.高效+智能:抓好数字供应链金融,破解金融普惠难题[J].现代商业银行,2021(15):40-43.

[14]杨霖.科技搭建供应链金融桥梁创新助力物联网信息时代:记上海容之自动化系统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何雄[J].中国高新科技,2019(20):3-8.

第2篇

论文摘要:供应链金融是一个金融创新的全新领域。分析我国供应链金融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业务模式,根据我国在信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从信用制度建设、全面风险管理提升和加强技术创新等方面构建我国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体系的设想。

近年来,我国金融界兴起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属于金融创新业务。随着现代物流业发展对金融服务创新需求的日益增太,服务于生产、流通和销售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创新业务实践越来越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的问题成为供应链金融业务创新发展的瓶颈问题。

一、供应链金融的创新业务实践

在我国,对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的探索,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物流银行”的设想到“融通仓”概念的提出;第二个阶段,从“仓单质押”业务的尝试到“物流银行”业务的开展;第三个阶段,从“物流银行”业务的开展到供应链金融战略的提出与实施。…在供应链金融创新的实践发展上,我国形成了两条业务发展的主线模式:

其一是基于传统的商业银行贸易融资,结合生产贸易企业的业务特点和实际需求,由商业银行创新业务而提供的结构性贸易融资业务模式。该业务模式通过货权质押、信托收据、保险及公证、货物监管、提货通知、货物回购、资金专户管理、期货保值等一系列结构化设计来掌握货权、监控资金,为提供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为一体的个性化的组合贸易融资方式。

其二是基于供应链管理模式,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3pl),创新出来的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和融通仓等供应链融资模式。这种业务融资模式比结构性贸易融资模式更创新了一步,它是基于供应链金融的思想,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从专注于对企业本身信用风险的评估,转变为对整个供应链及其交易的评估,这样既真正评估了业务的真实风险,同时也使更多的企业能够进入银行的服务范围。

二、供应链金融的信用管理问题

目前国内外关于供应链金融领域的研究和实践都比较活跃,特别是在国内,供应链金融创新实践在不断进行尝试。随着业务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的信用问题凸显出来,信用管理问题阻碍着供应链金融的创新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信用替代的局限。目前以银行为主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是基于所谓的核心大企业的信用替代而成立的,这在中小企业的融资中表现得很突出。即需要银行融资的中小企业必须和一家值得银行信赖的大企业发生业务往来,从而得到“某种资格的认定”或者借用大企业的信用,使其达到银行认可的资信水平。实际上是中小企业利用大企业的良好信誉与实力以及和银行稳固的信贷关系来为其提供间接的信用担保,从而获得银行的融资支持。虽然在发展中,通过供应链管理建立了诸如“1+n”或者“n+1+n”这样的业务关系,然而这种融资组织管理方式的效果是使更多的金融资源向那些核心集团性企业归集,通常会将核心企业的信用放大,用以对供应链上的企业进行更大的授信来支持该业务的创新开发,这样,信贷风险的聚集扩散效应往往会扩大。因此,仅仅依靠这种信用替代来发展供应链金融是有很大局限性的,也会招致更大的风险,最终阻碍了供应链金融创新的健康发展。

第二,信用管理的局限。在我国,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主要是基于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结构性贸易融资业务模式和基于供应链管理中银行通过与第三方物流企业(3pl)合作的供应链融资模式。虽然这两种创新模式解决了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中的许多问题,但目前也显现出发展创新动力不足的态势。在目前的融资模式中,银行为了控制风险,就需要了解企业抵、质押物的规格、型号、质量、原价和净值、销售市场和销售对象以及承销商的情况等,还要查看各种权利凭证的原件、辨别真伪。这些工作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大大超出了银行的日常业务与专业范畴。另外,目前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模式的最高收益往往还超过不了传统银行业务模式的收益。因此,以银行为核心的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是动力不足的,很难成为银行的主流业务。

第三,技术手段的局限。目前供应链金融仅仅停留在银行和企业的层面上,供应链管理所依赖的网络信息技术目前在银行和企业中很难同步发展,网络信息技术的落后会造成信息不完整准确、业务衔接不顺利流畅,往往还会引致风险的发生,供应链金融信息技术基础的创新问题亟待得到解决。由于供应链管理数据库对于整个供应链上的企业和产、供、存、销、资金具有实时监控的功能,需要具备处理意外事件的能力和满足多方面查询的要求。因此,技术创新问题的解决是供应链金融创新得以顺利发展的关键,而目前的技术手段的局限性是很大的。

第四,信用组织的局限。目前的供应链融资仅仅局限在作为银行对传统业务的一种创新与补充。实践证明,在供应链金融组织中,银行为主体的融资组织形式是有极大局限性的。供应链融资往往会比传统的贸易融资具有更大的风险,传统的贸易融资强调的往往只是特定交易环节供需双方企业的信用状况和贸易的真实背景,而供应链融资不但要强调这一点,而且更加强调整个供应链风险的监控与防范,对供应链各个环节潜在的风险都要加以识别与控制,这就大大增加了管理成本。并且,从目前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来看,供应链融资中的存货大部分是中间产品,具有很强的专用性,不易通过市场来评估其价值,也不易在市场上变现。因此,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控制更加复杂、所需要的措施也更加全面,而目前的信用组织形式很难满足供应链金融发展的需求。

三、供应链金融的信用管理建设

目前建设好信用管理体系是促进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

(一)必须加快供应链金融管理环节中的信用制度建设

1.建立中介信用机构,完善社会征信服务体系。供应链产业的信用问题主要来源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由于供应链产业参与者众多、行业和地区跨度大,容易产生供应链内生性的混乱和不确定因素。体现在既有产品与技术的更新周期频繁、市场需求波动的影响,又有诸如自然灾害、战争与恐怖袭击等外部事件的影响,同时也会遭遇到企业战略的调整冲击,这些不确定因素都会增加供应链自身信用问题的风险。二是供应链产业的白发性扩散作用。由于供应链金融的信用基础是基于供应链整体管理程度和核心企业的管理与信用实力,因此,随着融资工具向上下游延伸,风险也会相应扩散。如果供应链上某一个成员出现了融资方面的问题,就会迅速地蔓延到整个供应链,这对于供应链自身的资金管理和综合管理是非常大的考验,也是对银行信贷管理的极大挑战。由于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征信信用管理体系,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问题凸显,如果管理不善,极易引发大的金融灾难。因此,建议尽快建立供应链金融中介信用评级机构,建立基于供应链产业的新型的中小企业投资机构和信用担保服务机构,完善供应链产业的社会征信业务体系。

2.加快供应链信用管理环节法律规章制度建设。目前,我国有关供应链信用管理环节中的法律规章制度的建设严重滞后。有关仓单质押、动产质押和票据业务的法律法规尚有许多空白,期待完善的地方很多。现实法律中,合同法中没有明确地规定仓单的法律地位,真正的仓单流通管理体制还没有建立起来。一般物流企业签发的仓单又没有权威机构认证和监管,仓单的标准化程度低,使用和流通范围十分有限。同时,从我国的“物资银行”、“仓单质押”到“物流银行”、“供应链金融”的金融创新发展模式来看,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的金融风险预警和防范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金融立法制度还须进一步健全。

(二)必须把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纳入到金融全面风险管理

全面风险管理涵盖了各层次的金融风险,全面风险管理偏好对资源分配起引导作用。它通过准确计量各类风险确定经济资本,通过经济资本的分配决定各类资产规模,改善业务组合的风险与收益配比关系,将有限的资源从效益较差而风险较高的业务上释放出来,为效益更好而风险可控的业务腾出空间oe6]由于供应链涉及不同的行业、不同技术领域和不同的行政区域,这就涵盖了几乎所有的金融风险。因此,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必须纳入到金融全面风险管理之中,这样才能有效地管理好供应链出现的风险。

第3篇

关键词:供应链融资 模式 风险

据《2013―2017年中国供应链金融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目前行业内主要经营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工行、平安、中信、民生几家银行2012年贷款规模占银行贷款规模的28.4%。由中瑞财富和网贷天眼联合的《2016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研究报告》称,我国供应链金融市场规模在2020年将达15万亿左右。供应链融资作为近年来新兴的企业融资渠道,对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但同时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风险。

一、文献回顾

近年来,国内外关于供应链融资的研究越来越多。Berger(2002)等人根据中小型企业融资的一些框架及设想提出了供应链金融的思想。Guillen(2007)认为传统供应链研究大多忽视供应链融资方面而多关注于流程管理的问题,提出了一个包含财务和供应链运营的优化模型。闫俊宏、许祥泰(2007)认为,供应链金融是从供应链的角度对中小企业开展综合授信,并将单个企业的风险管理转变成供应链的风险管理。田正启(2010)将供应链融资分为预付款、动产质押和应收账款三种模式,并以一个处于供应链中游的企业作为对象,分析其通过供应链融资解决了融资的难题。申晨(2011)基于中国银行吉林省分行,详细分析了其开展的供应链融资案例,对供应链融资的三种模式进行了实证分析,指出了中国银行供应链融资服务存在的问题及主要风险控制点,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夏立明、边亚男、宗恒恒(2013)构建了基于时间维的供应链金融视角下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评价模型。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供应链融资的模式及风险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基于此,本文进一步梳理供应链融资的模式,分析供应链融资存在的风险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二、供应链融资的含义

供应链融资是银行通过对信息、资金和物流的有效控制,将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及其相关的上下游配套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总体评估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的资信水平、实力状况,并提供贷款的一种融资模式。

与传统融资手段相比较,供应链融资在行业宏观把控、企业信用信息以及平台数据上都具备优势。它整合了供应链中的资金流、信息流、物流和商流,提高了供应链运作的效率。供应链融资有助于供应链上的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提高企业抗风险的能力。它不仅可以解决中小企业资金短缺的问题,也可以降低金融机构放贷的风险,还可以促使物流企业获取更多的发展机会,实现多方共赢的局面。

三、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的模式

供应链融资模式本质上是O2O模式的演化,企业的生产经营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采购阶段、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依此划分的三种供应链融资模式也是常见的三种融资模式,即:采购阶段的应收账款融资模式、销售阶段的预付账款融资模式、生产阶段的存货融资模式。

(一)采购阶段的应收账款融资模式

应收账款融资模式是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将货物出售给下游核心企业,作为销售商的中小企业获得了债权,将未到期的应收账款作为质押,出售给银行等金融机构,银行等金融机构为其提供贷款,通常是短期贷款,满足中小企业对资金流的需求。在这种融资模式下,核心企业的还款能力至关重要,在中小企业出现问题时,由核心企业承担还款的责任。这类模式是国外供应链金融的主要融资模式,因为不需要承担企业的销售风险。

(二)销售阶段的预付账款融资模式

预付账款融资也叫保兑仓融资,是在采购阶段发生的融资。企业将其预付账款作为质押向银行等金融机构申请贷款,银行在得到核心企业的回购承诺后,要求中小企I把货物存放在银行指定的第三方物流监管机构,并要求转移提货权到其手中,同时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这种模式有效地解决了中小企业短期资金周转困难的问题。这类模式是国内供应链金融的主要融资模式,因为下游融资是为核心企业的销售渠道融资,促进了其销售。

(三)生产阶段的存货融资模式

存货融资又叫融通仓融资,是企业在运营阶段的融资。在企业支付现金至卖出存货的业务流程期间可采用存货融资方式。企业为了维持生产经营的需要都存储着一定的存货,在这种模式下,核心企业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中小企业将其持有的存货作为质押物抵押给银行指定的第三方物流监管机构做监管,从而获取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的一种融资模式。如果中小企业发生违约,核心企业将偿还损失或回购质押的存货。

四、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模式风险分析

(一)道德风险

在供应链融资中,核心企业因其规模大、实力雄厚,成为整个供应链金融发展和壮大的支柱。另一方面,由于其在供应链金融中的特殊地位,决定了核心企业一旦违约,整个供应链金融也会受到不可忽视的影响。例如,核心企业如果在交货、价格、账期等方面采取有利于自己的行为而忽略中小企业的利益,以实现其短期利益,则会使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向银行寻求融资。中小企业如果能从银行顺利获得融资,其紧张的资金状况得到缓解后,核心企业就可能会进一步挤占中小企业的资金,如此,会使供应链出现不稳定,供应链中各方的发展处于非良性的状态。

(二)物流企业渎职风险

在供应链融资中,由于物流企业是连接金融机构、核心企业、中小企业等多方的纽带,所以其地位非常重要。物流企业的引入一方面有助于供应链融资的风险控制,并且其专业化的服务能帮助金融机构降低监管成本;另一方面,目前市场对物流企业的监管不够全面,如果物流企业和中小企业合谋欺骗核心企业等,则必然影响供应链融资的有序循环,严重时将破坏供应链融资中各方的合作关系,带来巨大的损失。

(三)操作风险

在供应链融资中,操作风险在诸多环节都有体现。通常银行需要依据供应链中各方的具体情况来设计供应链融资服务,用以协调各参与方在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方面的权利和义务,业务操作过程中一旦存在不规范、不严密,就会有风险存在。而供应链本身参与主体多,结构也越来越庞大和复杂,发生错误的概率也会提高,其风险也随之加大。

(四)管理风险

目前,供应链中的管理机制不成熟,信息流、资金流、单证流、物流无法做到有效合理配置,成员企业还没有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管理水平仍然偏低,广大的中小企业仍然处于供应链的边缘地带,金融机构对整条供应链的控制能力欠佳。

总之,供应链融资虽然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但在很多方面仍然存在着风险,这些风险如果控制不当,不但会影响供应链融资的健康持续发展,更会给中小企业、银行、核心企业、物流公司等参与主体带来利益的损失。

五、供应链融资风险的控制建议

为了使供应链融资稳定有序发展,有必要建立一系列的风险控制措施,用以控制供应链上可能存在的风险,规范供应链上各方主体的操作和管理。

(一)建立第三方监督机构

在供应链融资市场中,有必要建立健全第三方监管机构,加对供应链条上的核心企业、银行、中小企业和物流公司等各方主体的监督和管理,规范供应链融资的秩序,对于发现和投诉的违规行为及时进行相应的惩处,使供应链融资中的各方利益得以顺利实现。

(二)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

核心企业和中小企业需要建立专门的供应链融资管理机构和配备专业的工作人员来对供应链融资业务进行操作和管理。物流仓储公司,必须设立相关的部门,将供应链融资业务和其他传统业务相分离,提升自身的专业化程度。银行必须设立专门的处理机构和处理通道、建立债项标准评级体系来处理供应链融资业务,对其进行评价和反馈,实施专业化操作。

(三)建立供应链合作企业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供应链上的成员企业有必要建立标准化的企业信息管理平台,实现核心企业、银行、中小企业和物流公司之间信息传递的高效性和共享性,进一步形成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保持供应链上长期稳定的发展关系。

六、结论

目前的供应链融资模式主要是采购阶段的应收账款融资模式、销售阶段的预付账款融资模式、生产阶段的存货融资模式。供应链融资业务为中小企业的发展、银行业务领域的扩张、第三方物流增值服务的开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在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不少内外部风险,通过建立健全一系列的风险控制制度和措施,可以有效防范和降低风险,促进供应链融资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BERGER N A.A More Complete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SME Finance[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2006,(11):2945-2966.

[2]GUILLEN G,BADELL M,PUIGJANER L.A holistic framework for short-term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ntegrating production and corporate financial planning[J].Production Economics,2007,(106):288-306.

[3]闫俊宏,许祥泰.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分析[J].上海金融,2007,(2).

[4]田正启.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模式分析[D].华东理工大学,2010,(4).

[5]申晨.中国银行吉林省分行供应链融资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1,(10).

[6]夏立明,边亚男,宗恒恒.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评价模型研究[J].商业研究,2013,(10).

[7]邹武平.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融资探讨[J].商业会计,2009,(17).

第4篇

[关键词] 台州 供应链金融 风险 建议

供应链金融,是指在供应链业务活动中,运用金融工具使物流产生的价值增值的活动。随着传统物流业向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现代物流业的主要利润来源已由原来基础性物流业务,逐渐转向物流方案设计、供应链金融等衍生增值服务。

为此我们对有关部门进行了专题调查。

一、供应链金融现状

从调查情况看,被调查的金融机构、物流企业对供应链金融的产品设计、供应链金融的具体内容、操作模式等了解不一,真正在供应链金融方面受益的企业不多。

1.金融机构方面的情况

金融机构普遍对供应链金融了解的深度、层次不一。台州各家商业银行目前所能办理的供应链金融产品基本上都是传统的贸易融资产品,如进口开证、进出口押汇、出口贴现等。虽然也有部分股份制银行相继推出了供应链融资产品,但由于是初始阶段,宣传和推广的力度都不够,所以使用范围和效果不好。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目前台州还没有一家金融机构携手物流企业,参与物流业的整个运营过程,推出针对其物流过程中各个流转环节的金融产品。

2.物流企业方面的情况

大部分物流企业基本上不大了解供应链金融这一新生事物,能够受益的物流企业少,为控制风险,银行一般要选取行业市场占有率位于前几位,而且物流配送渠道畅通、价格稳定、流通性好的物流企业合作,同时考虑企业的财务状况、实力、品牌知名度等方面。同时,调查中我们发现,几乎所有的物流企业都态度鲜明的表示希望在物流运营中得到银行的资金支持,对融资产品需求强烈,供需矛盾突出。

二、制约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因素

1.金融机构自身因素

第一,内部风险控制的制约。金融机构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最终目的是能够为自身带来利润,为赢得利润,金融机构首先要考虑的就是运营风险。如客户资信风险、仓(提)单风险、质押物风险、市场风险、内部操作风险等,如何有效地分析和控制这些风险是供应链金融能否成功的关键,也是金融机构是否愿意发展业务的前提条件。

第二,金融机构自身的创新能力不足。目前,我国银行体系的金融产品基本都是由各总行设计推出的,并不完全符合台州市物流企业运营的实际情况。

第三,技术和制度保障欠缺。如对物流企业存货的价值评估缺少相对完善的评估体系支持,仅仅依靠个人经验,这种做法不能有效支持业务的发展。

2.物流企业自身因素

首先,多数物流企业自身还未意识到供应链金融将会为其带来源源不断的业务和丰厚盈利。

其次,物流企业在日常运营中,自身承载了很大的风险,从仓储、运输、到与银行、上下游客户往来,运营风险无处不在。

第三,物流企业不注意日常信用的积累。

3.社会环境因素

首先,目前我国的信用体系不健全,金融机构现有的抵押担保制度和信用评级制度都是针对大企业而定,多数金融机构仍然未能建立起全面、完善的中小企业信息库,还没有制定出有效、合理的中小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和企业融资准入标准,还不完全具备市场风险预警和风险控制能力,这就使金融机构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时还存在操作上的困难。

其次,政府主管部门普遍重视对物流硬件的建设,对于供应链金融服务方面政策引导不足,缺少相应的政策倾斜和适度的政策优惠。

第三,信息不对称,银企之间缺少有效沟通平台。

4.其他因素

首先,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造成的市场风险。

其次,与供应链金融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制约着供应链金融的发展。

三、台州市发展供应链金融的优势

台州具备区位、产业和机制优势,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产业,科学构建台州现代物流体系,把台州建设成为“长三角”南翼重要的区域性物流枢纽。

四、对台州市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几点建议

1.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并采取一系列的支持措施

(1)设立物流服务市场,拓展服务范围,提高物流服务信息化和标准化水平,把物流服务逐渐向价值链的其它环节延伸,积极构建金融机构和物流企业的沟通平台;(2)设立政府专项基金为供应链金融提供担保,促进业务的开展;(3)在政府招商中重点引进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和金融机构,利用其先进经验和成熟模式带动物流产业的发展;(4)对开展供应链金融的物流企业和金融机构适度给予税收优惠或财政支持。

2.发挥现有优势,提高海港等级

积极建设港区,拓展功能,增加航线,高起点地聚集现代物流产业,加快物流产业硬件设施建设,建立功能齐全的国际运输集聚区,配套建设集散、中转、存储和加工配送中心。

3.鼓励供应链金融产品方面的创新

特别是针对台州市物流企业的特点,设计出具有行业化和个性化的产品。

4.充分发挥人民银行职能

在人民银行现有的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的基础上,尽快建立并完善台州市信用体系,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促进台州市推进金融改革和创新。

参考文献:

[1]杨斌:基于供应链分析的中小企业融资[J].现代企业,2006,3:103

第5篇

2013年5月27日,平安银行等机构在深圳《2012年中国供应链管理调查报告》,总结2012年中国供应链管理的“六大发现”,呼吁各界关注供应链管理的“成本、融资与供应稳定”等关键问题,并就加速中国供应链管理行动提出了建立和健全供应链管理组织、培养和储备供应链管理的专业人才、加快供应链电子商务的应用和加大对信息化技术投入等建议。

供应链融资前景广阔

金融海啸过后,国内企业尤其是众多的中小民营企业仍面临着流动性短缺的问题。2012年发生在江浙一带的民营企业老板跑路潮就折射出民营企业的生存现状。调查发现,面对资金压力,企业目前融资方式主要还是以信用借款为主,其次分别是担保借款和供应链融资。

三类融资方式的获取渠道仍以银行为主,民间个人和机构方式获取融资占有一定比例,但远非主流,而通过物流公司和网络平台等方式获取融资的比例更微。中小型企业通过民间个人和机构、物流公司及网络平台等方式获取融资的比例相比大型企业要高,这也一定程度上说明传统的银行信贷资源对中小型企业来说还是相对稀缺。除了银行等金融机构之外,也有相当一部分企业以延展或缩短账期、提供预付款、赊销等方式帮助上下游解决资金短缺问题,这种互助方式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供应链社区的稳定和长远发展。

调查同时显示,我国开展供应链金融的实体环境已具备,发展前景广阔:以大型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上下游社区规模大,并且合作稳定;同时,在上下游开展合作共赢方面,大部分企业已形成共识。75%的受访企业认为公司建立的上下游供应链体系需合作共赢;同时在产品设计和业务流程设计上都希望与供应链合作企业开展广泛的合作。

体制是根本制约

阻碍供应链管理水平提升的因素很多,而体制性因素是首因,这其中包括企业高层对供应链管理的认知度和重视度;供应链管理组织的设置;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及专项资金的投入。

调查显示,企业高层对供应链管理的熟悉程度一般。79%的受访企业高层对供应链管理的熟悉程度停留在熟悉或比较熟悉两个状态,而只有10%的企业高层对供应链管理非常熟悉。汽车行业的高层管理者对供应链管理的熟悉程度相对较高。

多数企业(72%)没有在企业内部设置供应链管理部门。这一结果表明,企业内部缺乏统一协调和组织计划、采购、生产、销售等活动的专职部门,以快速应对客户需求。大型企业已设置供应链管理部门的比例占受访大型企业的44%,该比例比中小企业高出一倍。

另外,90%的企业缺少供应链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暗示我国在供应链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方面有待加强。资金投入方面相对不足,有专门的资金与拨款的受访企业仅占14%,必要时才投入或资金不足的占了53%。大型企业相对中小企业在专业人才引进和资金投入上较为领先。

从三方面修炼内功

中国企业无论在供应链管理组织、人才培养,还是供应链的可视化、风险管理及供应链金融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我们从本次供应链管理调查中看到了国内企业在组织、成本、融资、风险、可视化、外包等方面的现状和困境,建议从组织建制、人才培养、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加以强化。

第一,建立和健全供应链管理组织。建议核心企业设立首席供应链管理官和专业的供应链管理部门,面向市场统筹协同计划、采购、生产、销售、物流等供应链管理目标与活动,推动企业与上下游之间的协同作业,放眼供应链全局优化供应链,以系统最优替代个体最优,创造各方共赢的局面。

第6篇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行业应用潜力;行业集中度;现金循环周期

DOI:10.3969/j.issn.1004-910X.2015.12.001〔中图分类号〕F832.4〔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供应链金融的概念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发展于21世纪初期,在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中,供应链金融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与应用。国外对供应链金融的研究起步较早,Klapper(2004)[1]对供应链中的中小型企业进行研究,对他们采用的存货融资模式进行了分析,并详细阐述了存货融资模式的基本运作原理。Fellen等(2009)[2]探讨了全球信贷紧缩对供应链财务系统资金链断裂的影响,指出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和企业对优化供应链财务管理需求的增强,致力于提高整个供应链效率的金融服务随之产生,即供应链金融。Hofmann(2005)[3]认为供应链金融是指金融机构在向核心企业提供融资和其它金融服务的基础上,以其为切入点,通过对核心企业这一优秀关联方的责任捆绑和对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有效控制,同时向供应链中上下游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便利的针对整条供应链的金融服务。国内有关供应链金融的相关研究始于2007年,是从物流金融演变过来的。罗齐和朱道立(2001)[4]首次提出了“融通仓”的概念和基本理论框架及其相应的运作模式。随后邹小秡和唐元琦(2004)[5]在“融通仓”概念的基础上,给出了物流金融的定义,即对物流产业的整个运营过程进行管理,通过应用和开发各种金融产品业务,安排和协调物流领域中资金的流动,使得管理更加有效。阎俊宏和许祥秦(2007)[6]提出:供应链金融的本质就是由供应链中占主导的核心企业“1”出发,将服务扩展到其配套企业“N”的一种业务模式。尽管国内不少金融机构早就涉足供应链金融,供应链金融的业务量也稳步增长,但有关供应链金融的行业应用潜力及其带来实际收益方面的定量研究很少,现有对于供应链金融的研究大多为定性研究[7-9]。为了探究供应链金融在我国各行业的应用潜力,本文将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构建供应链金融行业应用潜力度量模型,定量分析供应链金融在各行业的应用潜力,为我国银行和企业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给出参考建议。

1我国供应链金融的行业应用现状

我国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开展主体是商业银行,商业银行站在供应链全局的高度,来提供相应的全套融资服务,其核心思想是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的同时也为自身创造盈利。由于我国供应链金融业务主要由银行主导,因此本文从银行角度分析阐述供应链金融的行业应用现状。从银行的角度来看,供应链是一条信用链,链上各节点的信用水平不但相差很大,而且相互影响。而供应链金融服务就是将核心企业良好的信用级别延伸到整条供应链上,对供应链整体重新进行信用评估,将外部资金按需合理分配,从而将融资服务延伸到其他节点企业,以维护供应链的稳定。国内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会针对不同的行业特点进行产品设计与开发,重点选择市场需求稳定、行业容量广阔、交易金额巨大、交易方式规范、生产经营稳定、集群效应较好、与银行合作程度较高的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有利于银行进行纵向深入拓展。银行等金融机构根据各行业的特点、发展前景以及产业链的状况来估算各行业的信用级别,从而大致归纳应当重点发展供应链金融的行业为:(1)在资源方面具备显著优势的行业,如石油、煤炭、电力等能源类行业。这些行业中的企业通常拥有相当雄厚的营运资金,且由于其自然资源独占性优势使得整个行业的信用水平较高,不确定性风险较小。(2)已经形成规模经营的,资金技术壁垒较高的,外来竞争者不易进入的行业,如钢铁、机械制造、汽车、建材等。这些行业有着多年经营基础、强大的产业链,并与较多的上下游供应商和经销商形成了共存的链条关系。总的来说,根据各大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的业务情况可以看出,钢铁、汽车、能源三大行业是供应链金融重点发展行业,并且已初具规模,银行在这三大行业中的竞争也十分激烈。

2我国供应链金融的行业需求现状

银行在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同时虽然会考虑企业对供应链金融的需求,但主要还是从自身利益出发,对于那些有很大融资需求但信用资质不能满足条件的企业一般选择视而不见。因此我国的供应链金融行业应用现状并不能完整体现我国供应链金融的行业需求现状。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供应链金融提供的是一种供应链财务管理方案,它通过对企业内部的资金流进行优化来改善各节点的融资状况,从而避免可能出现的资金缺口对供应链造成的影响。因此各行业对供应链金融的需求取决于行业中企业的供应链状况和它们的资金改善需求。国外供应链金融起步比我国早,发展也更为成熟,已有一些基于企业运营数据的调研结果。美国最大的调研公司Aberdeen集团[10]在其2007年的一份供应链金融标准调查报告中指出,能够通过供应链金融应用带来显著收益的企业主要集中在零售业、制造业、电子业、食品饮料业以及制药业。国内供应链金融尚处于发展初期,有关调研数据相对较少,但许多企业基于自身的社会经验,对于供应链金融的适用行业也有着自己的看法。文献[11]对数百家企业的财务总监进行了询问,受访的财务总监们普遍认为制造业和汽车、零部件行业最适合采用供应链金融,其次商场超市(即零售业)、钢铁、化工和石油行业也较合适。此外,他们指出希望金融机构能够开发出与各行业实际运作流程特点相匹配的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综上,根据国内外的调研结果可知,企业视角下我国对于供应链金融需求较大的几个行业集中在制造业(汽车、食品、饮料、电子产品、制药)、批发零售业。由于供应链金融在我国起步较晚,虽然以上几个行业中的企业已逐渐认识到供应链金融的应用价值,但仍有部分企业并未意识到供应链金融可以为其带来可观利益。为了让企业充分了解到自身所在行业的供应链金融应用潜力大小,从而积极地参与到供应链金融中来,以下将从理论角度定量地分析供应链金融的行业应用潜力,为我国企业参与供应链金融提供理论依据。

3供应链金融行业应用潜力度量模型

目前,银行和企业对适用于供应链金融的行业的分析都是定性的,不能指出各行业的应用潜力的具体值,及其之间的差距。为了更准确地测量各行业供应链金融的应用潜力,下面构建供应链金融潜力度量模型,定量地分析各行业供应链金融的应用潜力。

3.1供应链金融行业应用潜力度量指标

由于各行业对供应链金融的需求大小主要取决于其供应链状况及其资金改善需求,因此估算供应链金融行业应用潜力,首先要根据各行业的特点以及各行业遭受的财务优化和运营成本的压力进行分析,从而选用合适的指标来反映出这种资金运营压力。根据实际情况以及已有的研究成果,本文选用行业集中度和行业现金循环周期来体现各行业在资金运营方面的压力,用于度量供应链金融行业应用潜力。3.1.1行业集中度行业集中度又称行业集中率或市场集中度,是评价公司控制市场效率的有效指标,是决定市场结构、影响市场绩效的重要因素。其集中体现了整个行业的市场竞争程度、垄断程度以及市场结构集中程度,同时也反映了市场份额和利润率。行业集中度越低,行业内企业规模相对较小,企业间竞争激烈,越接近完全竞争。在利润微薄而又竞争激烈的行业中,企业对于降低资金运作成本的压力应该是较高。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出现可以提供融资便利降低融资成本,稳固整个供应链条,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基于以上分析,本文选取行业集中度作为度量供应链金融行业应用潜力的一个指标。行业集中度越低,供应链金融的行业应用潜力越大。3.1.2行业现金循环周期现金循环周期是企业在经营中从付出现金到收到现金所需的平均时间,反映了营运资金的流动性和需求,并决定了企业资金成本和使用效率。过往的文献和实践研究都表明现金循环周期与企业绩效和收益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并且呈现行业差异。2002年,Farris和Hutchison[12]提出了现金周期模型,并对其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分析。他们认为,缩短现金循环周期是实现企业效益提升的一个关键指标。他们给出的现金循环周期计算公式如下:现金循环周期=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存货周转天数-应付账款周转天数(2)对于各行业来说,各自对于营运资金的管理方法和效率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也从侧面说明整个供应链在资金流动管理方面有着很大的改进优化空间。而行业现金循环周期被认为是该行业是否需要降低贸易财务成本的最显著的指标。行业现金循环周期较长,说明该行业对优化资金流有更大的需求。而供应链金融的作用就是可以有效地缩短企业的现金循环周期,从而改善企业的财务绩效,降低公司的营运资金融资成本。因此行业现金循环周期可以作为度量供应链金融行业应用潜力的另一指标。行业现金循环周期越长,供应链金融的应用潜力越大。本文所说的行业现金循环周期是指各行业内企业现金循环周期的算术平均值,各企业的现金循环周期可由公式(2)计算得到。

3.2供应链金融行业应用潜力度量模型构建

根据上文的分析,供应链金融行业应用潜力度量模型可以采用行业集中度和行业现金循环周期作为评价指标。根据模型的计算结果对各行业应用潜力进行排序,从而选出应用潜力较大的行业。设总共研究的样本行业有n个,行业集中度(CR4)和行业现金循环周期为第一个和第二个指标,Xi表示第i个行业的行业集中度,Yi表示第i个行业的现金循环周期。由于行业集中度CR4(Xi)属于逆向指标,故先对CR4采用倒数法,令X′i=1/Xi,将其变为正向指标。根据Hofmann[13]对供应链金融市场潜力衡量的相关理论,供应链金融服务的核心思想就是对企业的资金流状况进行优化,而现金循环周期的长短反映了企业资金流的状况和资金使用效率,因此它与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核心思想一致;另一方面,由于我国行业集中度普遍偏低,除了个别集中度极高的行业外,其余行业之间的差异并不太大。基于以上分析并结合实践经验认为,行业现金循环周期指标Vi对于供应链金融行业应用潜力的影响大于行业集中度指标Ui的影响,即ω2>ω1。考虑到实际情况以及计算的简便性,设定ω1、ω2的值分别为0.3和0.7。

4模型计算及结果分析

由于我国行业众多,有些行业对供应链金融的需求相对较小,因此本节将选取对供应链金融需求较大的行业作为对象,然后根据所构建的行业潜力度量模型计算所选择行业的潜力值并进行分析,最后为银行和企业发展供应金融业务提供指导建议。

4.1行业选择及分析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4》的统计数据可知,2013年间,我国GDP为568845.2亿元,其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分别为56957亿元、249684.4亿元和262203.8亿元。同时,三大产业占我国GDP的平均比重分别为10%、43.9%、46.1%,对我国GDP的平均增长贡献率分别为4.9%、48.3%、46.8%。可以看到,不管是GDP所占比重还是对GDP的增长贡献率,第二、三产业都远大于第一产业,因此这里主要研究第二、三产业的供应链金融应用潜力。供应链金融行业应用潜力是基于我国当前各行业的经济现状来进行估算的,因此本文选取2014年的行业财务数据来计算现金循环周期。通过查询万得数据库提供的2014年样本行业年度财务报表数据,可得到对我国GDP增长贡献率排名前十行业的现金循环周期的平均值(见表1)。表1中现金循环周期为负的行业,表明它们的资金流转速度很快。由于行业现金循环周期与供应链金融行业应用潜力有正相关关系,亦即供应链金融解决的是资金流转过慢的问题,故认为现金循环周期为负的行业供应链金融应用潜力较小。这些行业包括:金融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在后文的研究中对他们予以排除。同时,由于住宿和餐饮业主要由个体户组成,违约风险很高,发生坏账也很难追回,因此暂时不予考虑。考虑到房地产行业的施工周期较长,受外部因素影响较大,故也将其排除。综合考虑以上因素,本文选取以下四大行业: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建筑业、采矿业进行供应链金融行业应用潜力分析。4.2行业潜力估算行业集中度的计算需要查阅《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大型工业企业年鉴》、《中国工业统计年鉴》、《大中型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企业统计年鉴》、《第三产业统计年鉴》、《大企业集团年鉴》、及《中国基本单位统计年鉴》等的相关数据,来获得我国各行业的总营业务收入以及各行业中总营业务收入排名前四的企业的总营业务收入。由于行业集中度变化随年度变化并不大,本文的行业应用潜力也是一个估算值,再加上所涉及的部分Dec.2015表1中现金循环周期为负的行业,表明它们的资金流转速度很快。由于行业现金循环周期与供应链金融行业应用潜力有正相关关系,亦即供应链金融解决的是资金流转过慢的问题,故认为现金循环周期为负的行业供应链金融应用潜力较小。这些行业包括:金融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在后文的研究中对他们予以排除。同时,由于住宿和餐饮业主要由个体户组成,违约风险很高,发生坏账也很难追回,因此暂时不予考虑。考虑到房地产行业的施工周期较长,受外部因素影响较大,故也将其排除。综合考虑以上因素,本文选取以下四大行业: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建筑业、采矿业进行供应链金融行业应用潜力分析。

4.2行业潜力估算

行业集中度的计算需要查阅《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大型工业企业年鉴》、《中国工业统计年鉴》、《大中型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企业统计年鉴》、《第三产业统计年鉴》、《大企业集团年鉴》、及《中国基本单位统计年鉴》等的相关数据,来获得我国各行业的总营业务收入以及各行业中总营业务收入排名前四的企业的总营业务收入。由于行业集中度变化随年度变化并不大,本文的行业应用潜力也是一个估算值,再加上所涉及的部分年鉴今年未有更新(如《中国大型工业企业年鉴》),因此本文直接采用文献[13](2012)中计算出的五大行业的行业集中度CR4(Xi)。将以上数据及表1中列出的各行业现金循环周期(Yi)通过公式(3)~(4)分别标准化为Ui、Vi,随后根据公式(5)计算出各行业的供应链金融应用潜力值Qi(其中ω1=0.3,ω2=0.7)。最终计算结果见表2,各行业按照Qi的值从大到小依序排列。此外,从表1可以看到制造业对GDP的增长贡献率最大(39.5%),因此对其二级分类行业的供应链金融应用潜力也进行了估算。制造业下的31个二级分类行业的行业集中度和现金循环周期值分别来自文献[14]和万得数据库中2014年样本行业年度财务报表。制造业二级分类行业的供应链金融行业应用潜力模型的计算结果见表3,其中各符号的含义及排序方式与表2一致。

4.3各行业应用潜力结果对比分析

表2的计算结果表明我国各行业的供应链金融应用潜力由大到小的排序为:制造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以及采矿业。制造业的应用潜力最大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由于制造业的行业集中度指数为12.09%,表明整个行业处于激烈的竞争之中,导致行业的平均利润率偏低;另一方面,制造业的行业平均现金循环周期长达54天,说明该行业的供应链中资金流转速度较慢,营运资本的利用率不高。从制造业二级分类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到,制造业中供应链金融应用潜力最大的三大行业依次为: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建筑业的行业状况与制造业相似,虽然行业集中度(21.45%)高于制造业(12.09%),但现金循环周期偏长(87)使其行业应用潜力计算结果相对较大,因此这个行业也有一定的供应链金融行业应用潜力。此外,批发和零售业以及采矿业的计算结果均偏低,主要因为这两个行业的现金循环周期可以改善的空间较小,因此认为这两个行业的供应链金融应用潜力相对较小。综上所述,制造业和建筑业的供应链金融应用潜力较大,可以通过应用供应链金融服务来提升企业竞争力和资金流转速度。

4.4对银行和企业的指导建议

从第二节的分析中可以知道银行比较偏向于与钢铁、汽车和能源领域中的企业进行合作,而这三者均属于制造业,与本文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制造业二级分类中得分很高的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等行业并没有被银行划为重点发展的行业。相反,得分较低的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汽车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反而很受银行重视。究其原因,本文认为是由于银行主要从自身利益出发,选择从那些产业链条较为完备、已经具有规模效应、行业秩序相对规范、资信良好的行业入手,从而最大限度地规避不确定性风险以期获得稳定的收益。基于本文的研究成果,我们给银行的建议是,在维持原有的合作伙伴的基础上,可以选择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中资信良好的企业来拓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同时也可以多关注一下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中存在的机会,扩大自己的业务范围。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制造业(汽车、食品、饮料、电子产品、制药)、批发和零售业等行业对于供应链金融需求较大,这与本文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但是大部分企业都忽视了建筑业在供应链金融中的应用潜力,一方面是由于银行在这方面开展的业务本就不多;另一方面,建筑业虽然现金循环周期长,但是有充足的初始资金作为补充,因此企业对供应链金融的需求较小。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建议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中的企业可以积极地参与到供应链金融业务中来,而对于建筑业中的企业来说,如果遇到了资金问题,也不妨考虑利用供应链金融来缓解资金压力。

5结束语

本文从行业应用的角度出发,综合行业集中度和行业现金循环周期两个指标,构建了供应链金融行业应用潜力度量模型,从而计算出各行业的供应链金融行业应用潜力值。研究结果显示供应链金融在我国许多行业都拥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其中制造业最大,随后是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通过将计算结果与供应链金融的实际应用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本文建议银行可以在制造业中的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建筑业,以及批发和零售业中选择合适的企业拓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同时,也建议制造业、建筑业以及批发和零售业中的企业可尝试通过供应金融这一新兴融资方式来寻求突破,缓解自身的资金运营压力。

参考文献

1.KlapperL.TheRoleofFactoringforFinancingSmallandMediumEnterprises[J].JournalofBanking&Financing,2006,30(11):3111~3130

2.FellenzMR,AugustenborgC,BradyM,GreeneJ.Re-quirementsforanEvolvingModelofSupplyChainFinance:ATechnologyandServiceProvidersPerspective[J].Communica-tionsoftheIBIMA,2009,10(29):227~235

3.HofmannE.SupplyChainFinance:SomeConceptualIn-sights[J].LogisticManagement,2005:203~214

4.罗齐,朱道立,陈伯铭.第三方物流服务创新:融通仓及其运作模式初探[J].中国流通经济,2002,16(2):11~14

5.邹小,唐元琦.物流金融浅析[J].浙江金融,2004,(5):21~22,45.

6.闫俊宏,许祥秦.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分析[J].上海金融,2007,(2):14~17

7.孙建勇,赵道致,何龙飞.供应链金融模式研究[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9(5):84~89

8.郭清马.供应链金融模式及其风险管理研究[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1,(2):2~5,9

9.金波,郭巧英,李忠卫.基于Shapley值法的供应链融资收益的供给与分配[J].工业技术经济,2013,(4):43~48

10.SadlovskaV.The2008StateofTheMarketinSupplyChainFinance[R].Boston:AberdeenGroup,2007

11.首席财务官编辑部.2012中国供应链金融现状与需求调查[J].首席财务官,2012,(10):34~42

12.TheodoreFM,HutchisonPD.Cash-to-cash:TheNewSupplyChainManagementMetric[J].InternationalJournalofPhysicalDistribution&LogisticsManagement,2002,32(4):288~298

13.HofmannE,BelinO.SupplyChainFinanceSolutions:Relevance-Propositions-MarketValue[M].Berlin:Springer-Verlag,2011

第7篇

供应链金融作为一种新型的融资模式,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提供了新的办法,同时优化了商业银行的业务结构,协调整合了产业链经营。文章从供应链金融内涵、模式以及信用风险评价等多角度、全方位地对以往国内外关于供应链的研究进行归纳梳理的基础上,提出看法与见解,为今后供应链金融研究提供一个了可借鉴的方向。

【关键词】

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

一、供应链金融的内涵

(一)国外学者的研究

供应链金融最早是由Allen等人提出并初步建立了供应链金融的概念模型,并未对其概念进行明确界定。Hofman把供应链金融视为一种实现财务供应链管理的手段,它是在集成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基础上,供应链内部组织和外部金融机构通过计划、引导和控制各节点企业的资金流动实现供应链价值增值的一种方法。Atkinson把供应链金融理解为是一种金融服务与技术解决方案的结合体,通过结合可以把资金提供者与供应链上的买卖双方联系起来,为供应链成员提供量身定制的金融服务解决方案。

(二)国内学者的研究

何涛和翟丽认为,供应链金融的出发点是中小企业强烈的融资需求,因而需要融入银行、第三方物流企业等新的元素,让各参与方协调合作。冯瑶认为供应链金融是商业银行以供应链管理的视角,从供应链采购、供应、生产、经销、最终消费各个节点入手,设计提供帮助中小企业提升信用等级的融资类金融产品。胡跃飞认为供应链金融是指人们为了适应供应链生产组织体系的资金需要而开展的资金与相关服务定价与市场交易活动。深圳发展银行最早提出供应链金融的中文定义:商业银行以供应链上中小融资企业与交易对手之间发生的真实贸易关系为前提,以交易对手的信用等级为依托,以真实贸易关系所产生的预期现金流收入为保障,结合商业银行短期金融产品所开展的单笔或者额度授信方式的融资类业务。综上所述,将供应链系统抽象成“四个主体、三个流”。“四个主体”———银行、物流企业、中小融资企业、供应链中占主导地位的核心企业。“三个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

二、供应链金融模式

(一)国外学者的研究

Lacroix和Varangis通过对比不同国家的供应链金融模式,介绍了主要业务流程以及如何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Poe认为存货、应收账款、预付账款等这类融资业务的担保品,供应链中成员企业都是融资参与的主体。Towergroup指出供应链金融得以繁荣的内在原动力是各方可以满足自身的需求,而且还使得软件条件得以巩固。

(二)国内学者的研究

罗齐、朱道立等人在全面分析国外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情况后,提出了融通仓,供应链的所有活动都在融通仓内进行,供应链管理与金融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张家良研究了应收和应付账款质押融资涉及的法律合规问题。朱文贵从系统分析角度阐释供应链金融体系的组织架构、流程、性能和应对策略问题,从这三个环节对供应链金融系统优化。谢世清对国内外供应链金融最经典的三种模式进行了概括总结阐述。郭菊娥利用理论研究和对比研究等方法对线上供应链金融的模式演进进行了深入分析。目前研究中大部分是关于融通仓融资模式、保兑仓融资模式和应收账款融资模式的分析和研究。融通仓融资模式有利于银行在与物流企业长期稳定的合作当中拓展与物流企业联系的上下游企业,保兑仓融资模式使得融资困难的中小企业可以不必一次性支付全额货款。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中,资信良好的核心企业为下游中小企业起到了反担保的作用。

三、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价

信用风险可以是由于借款人或交易对手违约而引起损失的可能性。也可以是因为借款人信用等级变动,或履约能力变化而导致该资产的市场价值变动,从而引起损失的可能性。

(一)信用风险研究视角

潘永明等从行业状况、中小企业综合实力、3PL综合实力、物流金融运营状况四个方面提取了物流金融信用风险评价指标。刘佳等指出从行业风险、中小企业综合实力、物流金融运营情况3个方面分析并构建物流金融信用风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是必然的。曹俊指出任何一个参与主体的行为都会影响整条供应链的波动,任意参与方都有可能是信用风险的来源。他建议分析各方在履行业务职责时可能导致信用风险发生的因素。夏立明等从融资主体、融资债项、宏观环境三个层面,全面考查信用风险和构建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而融资债项评价又可以细分为核心企业资质、融资项目评价、供应链运营情况三个方面,从而建立了一个具有三层五组的指标体系框架。刘杰从中小企业综合实力、物流企业实力、质押物状况、供应链运营质量四个角度,选取物流金融融资模式下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评价的指标。郭菊娥利用理论研究和对比研究等方法对线上供应链金融的风险要素进行了深入分析。

(二)信用风险评估的方法和模型

在供应链融资信用风险评估方法的研究中,大都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或在AHP基础上使用多层次灰色综合评价法、模糊层次分析法等分析评价方法,而这需要专家意见确定指标权重,为克服其主观性,建议用回归方法建立信用风险评价模型,从而Logistic模型因其假设条件对数据要求不高而受到大多数学者的青睐。而在这类研究中,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和Logistic回归方法、因子分析法和Logistic回归方法,建立信用风险评价模型的研究较多。Lo-gistic回归方法仍存在样本量大和预测精度不高的限制,因而学者们转向研究将智能的、高精度的模型引入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信用风险评价中。胡海青、张琅等运用支持向量机(SVM)建立了信用风险评估模型,通过与Logistic评估模型进行比较分析,证实了基于SVM的评估模型预测准确性更好。范黎波在引入神经模糊系统,构建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评级的神经模糊模型,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刘宏运用解释结构模型得出线上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各因素之间的结构关系为风险测量结构的模型开发提供理论基础。

四、结论

第8篇

关键词:区块链;供应链金融;机遇

引言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供应链金融也正如火如荼发展着,但其与物流业、电商平台等的融合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此同时,区块链以其特点与优势在金融行业掀起一片热潮。虽然区块链的应用发展仍处于探索阶段,但其在简化操作流程、节约交易成本和提高行业效率等方面已显现出巨大的优势。区块链技术有望突破供应链金融发展的瓶颈,推动供应链金融继续向前发展。

一、区块链概述

区块链基于去中心化和去信任,利用密码学技术将各个区块数据连接起来,每个区块都拥有全网所有信息的副本,因此也可以认为区块链本质上是分布式总账技术。具体而言,区块链具有如下主要特征:

去中心化。区块链没有中心节点和核心机构,每一个节点拥有所有的交易信息,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即使个别节点受到攻击,系统仍然可以稳定运行。去除了中心化的概念,既维护了网络系统的安全性,又降低了维护中心处理器的成本。

公开可查性。区块链的运行规则公开透明,保证了系统的安全性,并且每个节点的交易信息公开可查,新记录也将迅速复制到整个网络中。因此,可以极大程度地降低互联网金融交易过程中的欺骗。

可追溯性。在区块链中,每一笔交易都有详细的记录,包括交易的时间、交易对象及数量以及交易方等,因此只需回溯历史区块,就可以查找到当前记录的来龙去脉。

二、运用区块链技术发展供应链金融的建议

供应链金融以供应链为核心,主要为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或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有助于解决供应链上节点资金短缺问题,缓解供应链失衡状态,维持采购、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的稳固运行和供应链的平稳发展。但由于供应链上信息不对称,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和应用受到了制约。区块链基于去中心化特点和密码学原理,将为供应链金融创造新的发展机会。

1.出台相关政策,打造良性发展环境

区块链尚处于发展阶段,对区块链的研究和应用势必需要大量的资金和资源投入。为促进和鼓励其发展,政府应尽早出台相关政策。第一,政府可以通过设立专项基金、建设发展高新区等引导区块链的发展,打造良性发展环境。第二,适时引导互联网金融企业打造特色产品、提升行业标准。第三,防范区块链对传统金融行业的冲击与风险,加强安全监管。

2.加强技术建设,促进区块链对供应链金融的应用发展

目前,业界对于区块链的争论多是因为其技术尚不完善,因此,应当着重加强区块链技术建设,形成成熟的应用研发平台。针对区块链与金融产业的高度融合性,需要建设区块链对于供应链的应用系统及区域经济。进一步发展区块链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复合应用,为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创造更大的可能性和更广阔的应用场景。

3.重视和培育区块链与供应链金融等新兴领域复合性人才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金融市场体系的建设,复合性人才将成为社会发展的助推力,他们既要有深厚的互联网功底,又需要经济发展态势具有极度敏感性,擅长利用区块链和供应链金融的融合性,发展供应链金融的互联网效应。学校可开设相关专业,开展交叉学科,培养复合性人才,同时,企业也应当注重对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适应快速发展的信息化经济时代。

三、区块链技术下供应链金融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目前,供应链金融的发展较为成熟,开始逐渐向线上供应链金融发展。线上供应链金融通过信息化协同合作,服务于金融业和供应链管理的实体产业,包含在线支付、融资和物流管理等多个环节,是创新性金融产品。区块链作为一个新兴技术,因其去中心化、可追溯性等特点,将对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并推动其向线上供应链金融过渡和转型。

区块链技术在为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创造机会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首先,区块链技术尚不成熟,因此在安全监管方面仍有待进一步发展。其次,由于各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程度不同,难以找到利益平衡点,难以形成统一的技术标准,并且,将区块链应用至供应链金融需要建设全新的应用平台及相关配套设施,开发成本高昂。最后,区块链技术复杂,涉及到密码学、计算机学等多学科和技术前沿问题,开发难度大。

第9篇

[关键词]金融供应链; 融资模式; 中小企业;

一、金融供应链概述

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迅速,但仍受到融资难的困扰。中小企业取得银行贷款的关键点是风险控制。金融供应链即是从这一角度出发而设计出的一种融资模式。

金融供应链是指由金融机构根据供应链的整体信用水平,对各个节点企业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在一个金融供应链中,银行首先评估的是供应链中核心企业的财务状况、行业地位等,对供应链中其他企业成员的准入评估不再只关注其财务报表等静态数据,而是更关注其与核心企业的历史交易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银行对企业本身授信的限制,使更多企业获得银行的贷款支持。

金融供应链发展迅速,原因在于其对银行及企业起到了双赢的效果:一方面为中小企业提供新的融资渠道,缓和了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也使供应链中核心企业的资金周转速度加快,提高了资金管理效率。另一方面,拓展了银行的客户群体,银行通过跟整个供应链打交道,掌握的信息比较完整及时,信贷风险也大大降低。

目前,金融供应链主要有三种融资模式,分别是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保兑仓业务模式、融通仓融资模式。这三种融资模式都集中体现了金融供应链的核心理念及特点,为中小企业短期融资提供了便利。但它们在实际运用及操作过程中也存在一定差异,分别适用于不同条件下企业融资活动。处在供应链节点上的中小企业,可根据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交易关系、所处的交易时期及自身特点等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融资方式并可综合运用。

二、金融供应链在辽宁省应用的现状

自2009年起,在辽宁省政府的支持下,各大银行针对辽宁省行业特点,陆续推出了一系列金融供应链产品,为辽宁省中小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融资便利。

中国建设银行辽宁省分行近年推出的金融供应链系列产品,具体包括订单融资、动产融资、应收账款融资、国内信用证融资以及保兑仓融资等多种产品类型。中国银行辽宁省分行重点针对辽宁省重大基础设施、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等领域提供金融支持,先后为大连机床集团、东北特殊钢集团和中远船务集团等企业设计了供应链融资方案,促进了全省重点行业整体产业链的健康发展。深证发展银行作为金融供应链这一业务领域的领军者,在辽宁省的多个企业也进行了实践探索。其中比较典型的是针对以辽宁万兴达集团为核心企业的整条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资金注入。该方案以“原材料+产成品”方式进行债权抵押,不需传统的土地、厂房、机器设备等作抵押,不仅解决了部分企业融资难、担保难的困境,并且能提升核心企业及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

金融供应链作为一种提升企业供应链竞争能力的新型金融服务,突破了传统金融服务的局限,从产业供应链全局的角度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解决方案,已成为各大银行金融服务的新热点。

三、金融供应链在辽宁省的应用前景及政策建议

金融供应链业务在辽宁省的应用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跟辽宁省内中小企业的数量相比,应用金融供应链进行融资的企业数量还是寥寥无几,这项融资服务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1.建立政府、银行与物流企业信息共享反馈机制。银行和中小企业信息不对称是制约银行给中小企业贷款的主要因素。金融供应链中,物流企业具有掌握质押物及客户的第一手资料的优势。可以利用物流企业的这一优势,由政府出资搭建信息平台,将中小企业的登记信息、纳税信息,物流企业以及银行掌握的企业信息整合到一起,建立信息共享通道,使银行及时了解上下游企业的状况,最大程度消除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银行可通过此信息平台,结合信用评估和风险控制方法,对中小企业进行全方位信用管理,降低银行信贷风险。同时,政府的介入支持也会增强银行大力开展金融供应链业务的信心。

2.加强银行与信用评级公司的合作。尽管金融供应链能有效规避单个企业的风险,但仍不能消除其中的信贷风险。银行要建立供应链风险防控机制,应时刻关注供应链的运作状况,不仅要分析外部经济发展趋势,更要了解供应链内部的薄弱环节。仅凭银行自身去全面评测风险会提高贷款成本,造成资源浪费。商业银行可以尝试与专业的信用评级公司合作。信用评级公司作为供应链金融体系中的第四方,可以凭自身其广阔的企业信息资源和专业的评级技术,为金融机构提供更精准的风险信息。

3.大力加强风险防控。除了供应链上下游中小企业的风险外,供应链本身、核心企业以及第三方物流公司都有各自的风险。对于供应链中核心企业的选择,应建立科学的市场准入标准,要求核心企业对上下游企业有严格的准入、退出机制,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之间具有相对稳定的交易历史并且存在利益共享,使整个供应链对核心企业的依存度较高,有利于银行对供应链进行信用捆绑。为了防止供应链上单个融资企业的信贷风险对整个供应链产生影响,核心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与银行应该合作加强对融资企业的信用管理。核心企业应提供融资企业真实可靠的信用资料,物流企业应发挥其掌握融资企业质押物第一手资料的优势,银行应利用其信用评估和风险控制的方法,共同建立对融资企业的信用风险防范制度,对融资企业进行全方位的信用管理,形成互动的监管和控制机制。

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