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一般贸易的特点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05 15:43:5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一般贸易的特点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一般贸易的特点

第1篇

关键词:民办;公办;区别;联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2-0177-03

这次去辽宁对外贸易学院考察学习,可以用“不虚此行,受益颇多”来形容。当天,给我最直接的教育,归纳成一句话就是:让我改变了对民办高校的印象。我从1995年上大学,到如今工龄达到了18年,在学校工作了八年。但我从没有实际考察过一所民办学校。我只知道现如今的幼儿园很多都是私人开办;我只了解,有位邻居,作为工商局退休员工,在北京一所民办大学任辅导员,也出去跑招生……经常在网上看到这样的舆论:国外的知名大学都是私人开办,比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美国斯坦福大学。这些学校一直以来,是我们中国清华、北大顶尖学子继续深造的首选之地。它们也确确实实为自己本国培养了无数栋梁之才,成为国家科学、教育的前沿阵地,科学家、政治家的摇篮。我是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的一员,我们学院是省属国办外国语高等学校。我说的以上感觉,不是说我们国办学院就不如民办学院了,只是,我想从这个根本区别上(虽然现在辽宁对外贸易学院已经全部捐献给了国家),来谈谈我们需要和对方学习的地方。

一、十年的课桌没有任何污迹

大家都知道,没有参加工作的孩子是不知道父母挣钱的艰辛的。也就是说,只有花自己辛苦挣的钱买的东西,你才更能够珍惜。所以,最初,在桌椅的维护上,出资方――学校董事长才能一天去检查九次。所以,我最初在国企工作时,就听说周边的和我们生产同样产品(电机)的私企的管理,掉在地上的一根导线都要捡起来。成由节俭败由奢,就是这个道理。

二、校园建筑物的风格厚重无比

看辽宁对外贸易学院的校园环境之后,我感觉我们自己学院的校园就像一杯白开水,平淡。他们学院因为依山而建,很有立体感,这个就像大连、旅顺的地理环境一样,多山,葱葱翠翠,自然,浑然天成。而我们秦皇岛地势多平坦。我们学院的房子看起来不稀奇,没有风格各异的外表,看起来是少了些魅力。但回来后,我想,我们学院多年来一直重视内涵建设,也许,几年来,房子里面的各方面的提升更值得欣慰。至于房子的外表没有如愿倒不要太遗憾,因为,想改变房子的外表并不难,可以外部重新包装,只是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持。

三、工作者的理念非常先进

最重要的是,学习对方学院工作者的理念。我想,这才是学院各级领导积极为我们联系考察单位的真正出发点。

1.关于环境。从董事长到学生,都传递着这样一种理念:这是我们学习和生活的地方,是我们一锹土、一棵树建造起来的家。我们要像爱惜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惜这个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使她永葆生命力。另外,从“对外贸易”以及学习外语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对自身的要求就不能低。那些年,曾经有“外国的月亮都是圆的”的“崇洋”的嫌疑。但是,据我了解,一些发达国家的环境确实给我国很多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比如,走在美国的大街上,一天下来,皮鞋不沾灰尘,大街小巷都是石板铺路;同事去过瑞士、德国的,看他们在外拍的照片,背后的湖水就像画中的景色一样,湖边还有大鹅;我们单位的英国员工,不放心我们的水质,总是用矿泉水刷牙,那还是10年前。所以,我们中国的环境保护真是迫在眉睫的一件大事。今年,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说法,是我们每一位国人都要切实执行的时候了。环境保护造福子孙万代,是利国利民的头等大事。如果我们每一位市民都充分重视环保,那么一代一代相传下去,每一位大学生在头脑里,在骨子里,都刻下重视环境建设、爱护美好环境的理念,就不会造成学生上了大学后,还学不会环境保护,还要老师催着、看着做卫生维护。我们每一位国人,心中不但要有小家,还要有国家,有作为中国人的尊严,不让别的国家看不起我们的国民素质。这是教育的根本。现在,很多家庭物质条件优越,如果没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想,大量孩子也许就会因为没有奋斗目标而迷失了方向。

2.关于教学。1997年,董事长王万义提议并实施异地办学的时候,已经有了人才培养的计划方向,即“出于所在地区对于此方面人才的实际需要”。吕院长在最近的一次工作会议上,还在强调“要进一步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石家庄的河北外国语学院专升本何以成功?我在看了他们学院的宣传片后,得出了答案。那就是,他们学院所在的省会石家庄有这个人才需要。他们的学生有参加省各项会议翻译的,有参加省各项活动翻译的,等等。只有结合社会、地方经济需求努力,才能取得成功。我想,当时的省教育厅厅长刘永瑞支持这个学院,主要还是基于省里各项工作需要的原因。辽宁对外贸易学院办学的成功,不是建立在个人的投资上,不是建立在个人的追求利润上,也就是并不在于是民办还是公办上,而是植根于辽宁省对外经济贸易形势的需求上。所以,辽宁对外贸易学院虽然已经升为本科院校,它还是那么重视实践教学,那么重视学生的实习和实践能力培养,重视学生的就业工作。这些都是与当初的“服务地方经济需要”的理念一脉相承的。

3.关于教师素质。教师要和学院各级领导紧密团结在一起,为了学生的成才、学院的长久发展,在业务上精益求精,在做人的思想品质上不断检视自己,真正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求自己。(1)视教师责任神圣不可侵犯。有多余的精力搞些副业很正常,如果对教学育人任务有促进更好。但是,是把公职当主业,还是当成稳定收入的副业,就要“照照镜子,正正衣冠”了。学生对于老师的给予最清楚,付出的少,得到的却多,这样的生意到哪里都谈不成。何况我们面对的是意气风发的大学生,还有背后千千万万位家长。(2)工作从实际出发,及时发现问题并高效地解决问题。执行领导和学院的部署,一是坚决执行,不打折扣;二是要从实际出发,中间及时反馈信息,根据不同的地和苗,决定培育方法。首先,不能充分领会领导的政策措施的,不应该;其次,取悦领导,不尊重客观实际,只为了追求场面上的漂亮,凡事一刀切,用绝对化否定差异化,更不足取。最后,出了问题,无视责任,甚至把责任推到领导身上,这样的执行力,坚决不足取。(3)和同事、上级之间,不推脱工作,不推诿责任。做工作投机取巧,不能尽心尽力;惹了麻烦后,把责任推给别人;只顾自身利益,不尊重他人的员工,就是思想品质不过关。如果只看说得好,不看做的效果,把培养学生当作简单的管理,稍不服管理者,则清退回家,这样的员工不配做教育者。只能算作是懒惰的不负责任的人。把问题学生推向社会,反过来,社会负担加重了,还是会影响到我们每一个人。你图清闲,我图清闲,大家都轻轻松松赚钱,那么,还会有家长、学生来和我们谈生意吗?

4.关于学生管理。学院的任何一个部门的工作都不是割裂式的,我们学生管理工作,如果不考虑学生的学习,不关注学生的就业,不关心学生的生活,那么,就会造成“管而不服”的现象。如果我们及时出现在学生需要我们的地方,我们想到学生所想的前面,我们解决了学生迫切关注的问题,那么,不管则已能服人。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就少了很多细小的琐事处理。有一句话可以借用:“家有贤妻,夫不出横祸。”一位贤德的管理者,一定会赢得学生的信任,最终获得安全稳定的局面。营销学上有一种说法:一个有问题的产品,给单位造成的不好声誉,会得很快;而好的产品,相对来说,口碑效应则较慢。所以,1000位学生满意,领导可能看不到效应;但是,一位不满意的学生及家长,却会造成周边几百人很快知道我们的缺点。我们作为一名学生管理人员,最重要的是爱心和责任心。看快男比赛,一个道理,各色各样的年轻人,水平参差不齐,但是,就算你一听,他就不行,我们也一定要让他唱完,而不能中间把他轰走。我们谁又知道,他从这个舞台下去后,能否在另一个舞台成功呢?如果,我们对待学生像对待自己的孩子那样,没有瞧不起之说。这才称作是教育者。否则,就谈不上叫做老师。

5.关于我们自己。我们在要求学生禁烟的同时,我们能先戒吗?我们在要求学生不要酗酒的同时,我们能不把喝酒当成朋友交流的一个重要方式吗?辽宁对外贸易学院的老师不戒烟就开除。我们即使不这样绝对,但也要有这个理念,我们要求学生了,我们老师们务必坚持做到是最好的。我们在家作为孩子的家长,深知言传身教的巨大作用。那么,我们想要学院上一个台阶,提升质量,我们作为其中的一位工作者,首要的是要提升自身素质。

第2篇

论文关键词:贸易模式,外资企业,加工贸易



对于贸易模式的概念,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阐述。有的学者从国际贸易理论出发认为国家或地区产业内贸易和产业间贸易的比重决定了不同的贸易模式。有些学者从进出口商品结构、贸易方式(加工贸易或一般贸易)、出口企业类型等角度来分析贸易模式的特点。



从国际贸易理论的角度分析,国家或地区产业内贸易和产业间贸易的比重决定了不同的贸易模式。产业内贸易是指一国同时进口和出口同一产品分类目中的商品。产业间贸易是指一国出口和进口分属不同产品分类目录的商品,国际贸易发展早期的“进口初级产品,出口工业制成品”即为典型的产业间贸易模式。



在实践中,贸易模式的划分还没有统一的定论。赖明勇、杜希尧(2000),丁文丽(2001)分别将我国贸易结构分为工业制成品贸易和初级产品贸易,使用相关系数检验、协整分析技术和误差修正模型的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对工业制成品出口和对初级产品贸易的影响。张小蒂、李晓钟(2002)根据近年来的外贸统计数据资料,将我国的贸易商品类型按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进行分类,实证分析我国出口变化趋势。金雪军,卢佳,张学勇(2008)将贸易模式理解为国家或地区贸易的一系列特征的组合,从出口企业类型、贸易方式以及贸易品结构角度来分析贸易模式的特点。通过对浙江和广东两省的进出口数据分析,总结出“外向型”贸易模式和“内源型”贸易模式。其中,“外向型”贸易模式主要特征是:外资企业在出口中占主导地位,出口中以加工贸易为主,产品结构层次较高;“内源型”的贸易模式主要特点是:民营企业出口占主导,加工贸易比重较低,产品层次结构相对较低。



本文对鲁、浙、粤三省的出口贸易模式的比较,是基于对三省的出口总额,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占总额的比重,加工贸易占出口贸易中的比重和出口商品结构角度来对比分析不同的贸易模式。



二、鲁、浙、粤三省出口贸易总额的比较



近年来,在国内外市场进一步开放的推动下,广东、浙江、山东充分利用东部沿海省份的战略优势,抓住国际国内经济较快发展、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有利条件,统筹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对外贸易不断深化扩展。从2000年至2009年,鲁、浙、粤三省货物出口贸易飞速发展,在十年中,山东省的外贸出口额累计达到4718.3亿美元,浙江省外贸出口额累计达到7771.2亿美元,广东省外贸出口额累计达到23277.2亿美元。2009年,山东省外贸出口额达到826.9亿美元,占全国出口贸易额的6.88%,比2000年增长432.45%。2009年,浙江省外贸出口额达到1476.7亿美元,占全国出口贸易额的12.29%,比2000年增长659.62%。2009年,广东省外贸出口额达到3623.9亿美元,占全国出口贸易额的30.16%,比2000年增长294.25%(见表1,如图1)。



表1:2000-2009年鲁、浙、粤三省货物出口贸易总额



(单位:亿美元)



年份



山东省



浙江省



广东省



2000



155.3



194.4



919.2



2001



181.2



229.8



954.2



2002



211.1



294.2



1184.7



2003



265.6



416



1529.4



2004



358.5



581.6



1915.6



2005



461.3



768



2381.6



2006



586.5



1009



3019.5



2007



740



1258.5



3692.5



2008



931.9



1543



4056.6



2009



826.9



1476.7



3623.9





图1:2000-2009年鲁、浙、粤三省货物出口贸易总额对比



从表3-2和图3-2可以清晰的看到,在货物出口贸易总额上,广东省遥遥领先,2000-2009年广东省累计货物出口总额达到23277.2亿美元,约为浙江省外贸出口额累计额7771.2亿美元的3倍,约为山东省外贸出口累计额4718.3亿美元的4.9倍。浙江省出口贸易累计总量居三省中第二位,约为山东省十年累计出货物出口贸易总额的1.65倍。



三、鲁、浙、粤三省出口贸易模式的对比



(一)鲁、浙、粤三省出口商品结构的比较



2000-2009年山东、浙江、广东三省机电产品出口总额以及机电产品的出口占出口总额比重如表2,图2。



表2:2000-2009年鲁、浙、粤三省机电产品出口额以及占出口总额的比重



(单位:亿美元)



年份



山东省



浙江省



广东省



机电产品出口额



机电产品出口占总出口额的比重(%)



机电产品出口额



机电产品出口占总出口额的比重(%)



机电产品出口额



机电产品出口占总出口额的比重(%)



2000



31.3



20.15



59.6



30.66



499.8



54.37



2001



38



20.97



72.6



31.60



553.8



58.04



2002



50.3



23.83



96.9



32.94



726.5



61.32



2003



64.4



24.25



143.2



34.42



997.1



65.20



2004



97.2



27.11



217.1



37.33



1297.5



67.73



2005



135.7



29.42



302.6



39.40



1644.2



69.04



2006



166.9



28.46



423.7



42.00



2045.3



67.74



2007



174.2



23.54



555.9



44.17



2575.4



69.75



2008



244



26.18



680.7



44.12



2835.6



69.90



2009



228.2



27.59



665.6



45.07



2541.1



70.12





图2:2000-2009年鲁、浙、粤三省机电产品出口额以及占出口总额的比重



通过对表2和图2的计算和分析可得,2000-2009年,山东省机电产品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比重年均值约为25.15%,浙江省机电产品出口额占总出口额比重的年均值约为38.17%,广东省机电产品出口额占总出口额比重的年均值约为65.32%。广东省出口贸易出口商品以机电产品为主,浙江省和山东省出口商品中机电产品所占的比例均比较低。由于出口商品结构中,机电产品层次较高,广东省的出口商品以机电产品为主,广东省与浙江省和山东省相比,其出口货物的结构层次比较高。



(二)鲁、浙、粤三省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占总额比重的比较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外商直接投资的大量流入,我国的出口商品中,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也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表3中分别详细列出了2000-2009年山东省、浙江省、广东省外贸出口总额和外资企业货物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比重,图3为2000-2009年鲁、浙、粤三省外资企业货物出口额占总出口额比重的对比分析图。



表3:2000-2009年鲁、浙、粤三省外资企业货物出口额占总出口额比重



年份



山东省



浙江省



广东省



外资企业出口额



出口总额



外资出口比重



外资企业出口额



出口



总额



外资出口比重



外资企业出口额



出口总额



外资出口比重



2000



79.3



155.3



51.06%



53.5



194.4



27.52%



495.1



919.2



53.86%



2001



92.4



181.2



50.99%



71.0



229.8



30.90%



543.7



954.2



56.98%



2002



109.9



211.1



52.06%



92.1



294.2



31.31%



696.2



1184.7



58.77%



2003



137.7



265.6



51.84%



130.5



416.0



31.37%



953.7



1529.4



62.36%



2004



184.0



358.5



51.32%



196.5



581.6



33.79%



1217.1



1915.6



63.54%



2005



237.7



461.3



51.53%



272.6



768.0



35.49%



1546.7



2381.6



64.94%



2006



307.5



586.5



52.43%



379.5



1009.0



37.61%



1939.2



3019.5



64.22%



2007



402.7



740.0



54.42%



472.1



1258.5



37.51%



2322.2



3692.5



62.89%



2008



505.9



931.9



54.29%



542.2



1543.0



35.14%



2556.7



4056.6



63.03%



2009



447.8



826.9



54.15%



447.8



1476.7



30.32%



2238.0



3623.9



61.76%





图3:2000-2009年鲁、浙、粤三省外资企业货物出口



占总出口额比重对比分析图



通过表3鲁、浙、粤三省的外资企业货物出口额和三省出口总额以及外资企业出口额所占的比重这几项数据,展示了2000-2009年三省的外商投资情况,图3更加直观的将三省的数据加以比较。从这些详细的数据可以看出:在三省中,浙江省外资出口占比重最低,十年的比重年均值约为33.10%;山东省和广东省都是外资出口比重较高的省份,2000-2009年十年的数据中,山东省和广东省出口企业中外资企业所占的比重均超过了50%;山东省外资企业出口占比的年平均值约为52.41%,山东省外资企业出口与中资企业出口比重相差不大,外资企业出口占据了山东省出口贸易的半壁江山;广东省外资企业出口占比的年均值约为61.23%,可见广东省的出口贸易中,外资企业占绝对优势。



(三)鲁、浙、粤三省加工贸易占出口贸易比重的比较



一般贸易指单边输入关境或单边输出关境的进出口贸易方式,其交易的货物是企业单边售定的正常贸易的进出口货物,一般贸易是在国内购买原材料,加工后产品出口的贸易方式。加工贸易是与一般贸易相对而言的贸易方式。加工贸易,是指经营企业进口全部或者部分原辅材料、零部件、元器件、包装物料,经加工或者装配后,将制成品复出口,从而获得以外汇体现的附加价值的经营活动。加工贸易是以加工为特征的再出口业务,包括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来料加工,是指进口料件由境外企业提供,经营企业不需要付汇进口,按照境外企业的要求进行加工或者装配,只收取加工费,制成品由境外企业销售的经营活动。进料加工,是指进口料件由经营企业付汇进口,制成品由经营企业外销出口的经营活动。



在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所占的比例上,三省的差别很大,表4分别将2000-2009年山东省、浙江省、广东省加工贸易出口和一般贸易出口所占的比重详细列出,图4以更直观的横向比较分析了三省贸易方式的差异。



表4:2000-2009年鲁、浙、粤三省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分别所占比重



年份



山东省



浙江省



广东省



加工贸易



所占比例



一般贸易



所占比例



加工贸易



所占比例



一般贸易



所占比例



加工贸易



所占比例



一般贸易



所占比例



2000



51.51%



48.10%



20.47%



79.22%



78.09%



18.97%



2001



49.06%



50.39%



20.23%



79.46%



80.17%



17.29%



2002



47.89%



51.59%



17.17%



82.49%



78.66%



18.33%



2003



46.61%



52.75%



17.81%



82.14%



77.25%



19.09%



2004



48.42%



50.21%



19.31%



80.38%



76.02%



19.82%



2005



49.06%



50.08%



21.12%



78.44%



73.51%



22.39%



2006



46.68%



52.98%



22.43%



76.65%



69.01%



26.49%



2007



47.86%



51.96%



21.70%



78.97%



66.69%



28.43%



2008



46.09%



53.80%



20.00%



78.98%



64.40%



28.67%



2009



48.30%



51.49%



22.12%



75.94%



68.94%



27.46%





图4:2000-2009年鲁、浙、粤三省加工贸易出口额



占总出口额比重对比分析图



从表4和图4可以直观地看出:广东省的加工贸易比重最大,2000-2009年加工贸易占出口贸易的比重均值达到73.76%,广东省以加工贸易为主要出口贸易方式;山东省2000-2009年加工贸易占出口贸易的比重均值约为48.15%,山东省的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比重基本持平;浙江省加工贸易比重较低,2000-2009年加工贸易占出口贸易的比重均值约为20.03%。可见,广东省加工贸易比重较大;山东省加工贸易与一般贸易比例差距较小,出口贸易方式较平均;浙江省以一般贸易为主要出口方式。



四、鲁、浙、粤三省贸易模式总结对比



表5:2000-2009年鲁、浙、粤三省出口贸易模式对比



省份



山东



浙江



广东



机电产品出口所占比重的年平均值



25.15%



38.17%



65.32%



外资企业出口所占比重的年平均值



52.41%



33.10%



61.23%



加工贸易在出口贸易中所占比重的年均值



48.15%



20.03%



73.76%



表5是在汇总了表2、表3、表4信息的基础上,求出2000-2009年三省的出口商品结构、外资企业出口比重、加工贸易出口比重三项指标的年均值,得出鲁、浙、粤三省贸易模式为:



(一)广东省“三高”贸易模式



广东省地处南方沿海,地理位置优越,海上交通便利,是我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地区,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凭借优越的区位条件和政策优势,最早开放和设立了深圳、珠海经济特区,较早地发展了外向型经济,吸引了大量的外资涌入。从表5中可以看出,广东省机电产品出口占总出口额的65.32%,外资企业出口占总出口额的61.23%,加工贸易出口占总出口额的73.76%。由此可见,广东省是以产品层次较高的机电产品为主要出口商品,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占主导,以加工贸易为主要出口方式的出口贸易模式。以广东省为代表的贸易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机电产品等层次较高的商品出口占比高,外资企业出口占比重高,加工贸易出口比重高,即“三高”的贸易模式。



(二)山东省出口贸易模式



从表5可以看到,山东省机电产品出口占总出口额的25.15%,外资企业出口占总出口额的52.41%,加工贸易出口占总出口额的48.15%。由此可见,山东省是出口商品层次不高,外商投资企业占据半壁江山,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二分天下的贸易模式。



(三)浙江省“三低”出口贸易模式



从表5可以看到,浙江省机电产品出口占总出口额的38.17%,外资企业出口占总出口额的33.10%,加工贸易出口占总出口额的20.03%。由此可见,浙江省出口商品层次不高,外商投资企业占比不高,加工贸易占比不高。



浙江省是我国民营经济最发达的省份,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出口得到了迅猛发展。浙江省出口大部分是由本土企业创造的,其中以集体私营企业最为典型。1991-2001年间新获得批准拥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共有3061家,占到总数的80%以上,该类企业具有产权明晰、机制灵活、成长性好的特点,日益发展壮大。以浙江省为代表的贸易模式的特点是:外资企业’出口比重低,加工贸易比重低(以一般贸易模式为主),产品层次相对较低的“三低”贸易模式。

参考文献

[1]胡永刚.贸易模式论.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2]赖明勇,杜希尧.过剩经济与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产业结构动态优化.[J]湖南大学学报.2000,12,21-26.

[3]丁文丽.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出口总量及结构的相关关系分析. [J]经济经纬.2001,02,96-98.

[4]张小蒂,李晓钟.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变化的实证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08:109-112.

[5]高敬峰.我国对外贸易模式分析.北方经贸,2004,01,105-106.

[6]陶涛.国际经济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P103-105.

[7]周帅.中欧商品贸易模式的对比研究及启示.中州学刊,2006,03,70-72.

第3篇

商务英语一般是指在进行国际贸易中用到的英语。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商务英语的范围不断扩大,不仅包括在国际贸易中可能用到的英语,还包括在国际交流和交往中经常使用的英语,因此,商务英语的含义应该包括国际贸易和对外交流两部分。商务英语不同于一般英语,学习商务英语课程,不仅要求学院提高英文水平和交流能力,更多的是向学员传授西方经济贸易相关的知识,如西方的企业管理理念、工作心理和工作方式,以便学员可以掌握如何正确合适的与外国人打交道,促成经济合作或经济贸易。商务英语所坚持的文化理念都源自于国际贸易,因此商务英语是在一般英语的基础上,结合经济贸易的特点发展而来的,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针对性,商务英语要求英语基础知识扎实、口语能力强等。

1.2商务英语的特点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商务英语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更广阔的外延,其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首先,商务英语的专业性很强。商务英语用到的场合很多,包括国际金融、国际营销、经济等领域,甚至包括与国际经济活动相关的法律体系等。因此,商务英语需要用专业术语和专业语法将复杂的贸易活动和对外交流表达清楚。这同时也该外行业理解商务英语带来了困难,一个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词语或语法,在商务英语中会有不同的含义。如“drug”的日常含义是“品”,但是在商务英语中是指“滞销品”的含义,这是因为品不能在市场上公开出售。又如“country”的本义是指“城市、农场”等,在商务英语中,取其外延含义用来形容距离的遥远;其次,商务英语文化之间的差异非常显着。全球化的交流常遇到的困难就是文化的差异带来的交流困难,有时甚至因为文化背景的差异而产生冲突或矛盾。如“dragon”一词,在我们中国的文化中,我们都是龙的子孙,龙被认为是一种至高无上的、代表吉祥幸福的神物,而在西方国家中的意思却恰恰相反“,dragon”一词含有恶魔、邪恶的意思;再次,商务英语语言简单易懂,且语言多缩略。对此具有代表性的解释是发过语言学家马丁内的语言经济原则,该原则认为:经济原则的前提条件是保证语言交际功能的顺利完成,同时人们对语言活动中的能量耗散要符合经济的要求。也就是说在进行经济活动中,人们所使用的语言要简介凝练,这样可以极大地节省工作时间和精力,提高生产效率,符合经济活动的要求。典型的例子是:外汇一般用“forex”代替完整的表达“foreignexchange”;最后,商务英语一般语言规范且正式,这与经济活动的严肃、谨慎特点密切相关,经济活动一般涉及交易双方的利益,这些经济活动要求用于严谨规范、具有法律效力,不能使用容易产生误解或歧义的词语,以免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或经济损失。所以,商务英语中一般少口语性词语,如表达“买”的意思时会用“purchase”而不是“buy”。

2、如何在国际营销过程中正确使用商务英语

基于商务英语自身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在国际营销中要合理正确的使用商务英语要综合考虑三个方面,即背景知识、交际技巧、语言决策。

2.1背景知识

使用商务英语时要充分考虑商务英语所使用的背景知识,贸易双方的工作人员要对自己及对方的文化知识和环境内容进行充分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游刃有余的在国际营销中使用商务英语。在了解对方的背景知识时,要了解对方的、忌讳或避讳的习俗或习惯、所处的地理环境、生活环境等,揣摩对方的心理特点,尽量避开双方都敏感的话题,避免交易的失败。针对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要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这样才能更加顺利的完成交易。

2.2交际技巧

在适当场合运用合理的交际技巧,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国际营销中,除了要充分了解对方的背景知识,做出正确的语言决策外,还要善于运用合适的交际技巧,灵活展现语言的艺术和魅力,调节现场尴尬的气氛从而促进双方愉快的交流。因此,在使用商务英语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使用合理的措辞,当面对不同的交流对象时,要在第一时间根据其背景知识对其思维习惯、心理特点等作出判断,然后运用合适的交流技巧,提升自我的交际能力。

第4篇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福建省;外贸增长方式

1福建省外贸发展新特点

1.1一般贸易进出口额和增长率高于加工贸易,且进口增长率高于出口增长率

从2000年以来,福建省各种贸易方式的进出口总额均比较大,且出口总额大于进口总额,处于贸易顺差。2000~2004年一般贸易出口小于加工贸易出口总额或者持平,加工贸易出口额自2000年超过50亿美元以来,呈增长趋势且增长速度比较快,在2004年达到148亿美元,年均增长速度高达118%。但是自2005年起一般贸易出口总额反超加工贸易出口总额,而2007年起一般贸易进口总额也高于加工贸易进口总额,自2005年开始,一般贸易的贸易总额超过加工贸易的贸易额,并且差距越来越明显。加工贸易外向型依赖性程度过高,易受世界经济的影响,这在金融危机蔓延的2008年和2009年体现得相当明显,一般贸易无论是出口还是进口都大大地超过加工贸易。从二者进出口变化速率来看,2008年之前,一般贸易出口增速高于进口增速,加工贸易除了个别年份亦是如此,而进入2008年,加工贸易出口增速、进口增速出现了负的增长,而无论是一般贸易还是加工贸易,进口的增速远大于出口增速。

因此,可以看出金融危机后福建省外贸发展的一个新变化是一般贸易进出口额和增长率高于加工贸易,且进口增长率高于出口增长率。

1.2与欧盟、东盟两大出口市场的经贸往来愈加密切和频繁

欧盟是全球贸易保护色彩较为浓重的地区之一,贸易壁垒层出不穷。尽管如此,欧盟作为世界贸易增长的重要一极,其市场容量和贸易潜力不容小觑。福建省越来越注重对欧盟市场的开拓,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2008年以后,欧盟取代美国跃居福建省第一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出口市场。

随着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的不断发展,福建与东盟的经贸关系也将日益密切,经贸合作将呈现持续升温的发展趋势。2009年,东盟市场的出口额已经占据了福建省出口总额的第三位。从福建省与东盟各国的双边贸易情况来看,进出口产品结构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二者是重要的贸易伙伴。

1.3外商投资企业仍占主导地位,但私营企业比重逐年上升

虽然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仍占主导地位,但私营企业进出口比重逐年上升,且在2008年增幅达10年来最大。从出口方面来看,2009年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比重为51%,相比较2008年下降了6个百分点,为10年来下降幅度最大值;而与此相对的,私营企业出口比重自2000至2008年平均增幅为2至4个百分点,而2009年的增幅达到8个百分点。

从进口方面来看,外商企业进口比重逐年下降,2009年下降了9个百分点,达到10年来最大降幅。而私营企业进口比重逐年上升,2009年上升了5个百分点,也是10年来上涨幅度最大的一年。外商企业大都为“成本驱动型”,且贸易方式以加工贸易为主,而较多的私营企业从事的是一般贸易。随着加工贸易增速的大幅度下降,与从事一般贸易为主的民营企业相比,外商投资企业往往对于国际市场的波动更为敏感,进出口的比重下滑的趋势更为明显。经济危机爆发后,外商投资企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往往采取抽离资金、企业倒闭等方式进行“自保”和“逃命”,因此表现出较弱的稳定性。而私营企业不同,它们往往是扎根于本土,在稳定性和抗震性方面表现较好。

1.4工业制成品贸易额所占比例远远大于初级产品

对福建省历年统计年鉴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在进出口商品中,工业制成品贸易额所占比例远远大于初级产品。从出口来看,工业制成品一直维持在90%以上,并且逐年增加,在2008年达到94.02%。进口方面,工业制成品在2000年为88.42%,从2003年开始有所降低,2009年这一比例达到74.43%,工业制成品的进口比例下降,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自主生产工业制成品的能力在上升。但是,工业制成品的进口额增速均有所放缓,2009年工业制成品出口比上年下降7.52%,进口比上年下降8.15%。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受到的影响更大,其中,机电产品出口和进口分别比上年下降17.62%和15.08%;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和进口分别比上年下降17.42%和11.85%。工业制成品当中,劳动密集型产品占据了较大的比重,由于受到经营成本上升和外部需求减弱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导致了工业制成品出口增速大幅回落。

2福建省外贸增长方式调整的对策建议

2.1优化贸易方式,做强一般贸易,提升加工贸易

后危机时代,福建省的贸易模式发生了较大变化,单纯依靠加工贸易来拉动外贸发展,不是最优的贸易方式。只有以一般贸易为基准,提升加工贸易的层次,辅助发展其他贸易模式,形成贸易模式的稳固金字塔。通过加工贸易的转型以及实行品牌战略,引导集约型贸易发展来提高加工贸易的层次。为此,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努力:进行有效的战略规划,并以技术作为有效的支撑,推动加工贸易转型;政府充分发挥在推动加工贸易转型方面的积极作用,发展配套设施和创造良好的环境,提高承接产业转移能力;在确保产品质量过关的基础上,适当地对加工产业链加以延长,创造更多的价值;提高产业层次和加工深度,发挥加工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促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对处于较低层次的加工贸易规模进行有效的控制,淘汰效益较差、实力较弱的加工贸易企业,引进较为先进和高级的产业链。

2.2区分市场结构,拓宽市场广度并同时挖掘市场深度

市场的多元化和拓展应包涵两层含义,一是降低市场过于集中的风险,二是在拓展市场的同时注意改善市场结构。继续开拓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市场,如欧盟、美国、日本等市场,同时不失时机地开拓一些具有潜力的市场,如东盟、新兴市场国家等。通过形成合理的有层次的多元化市场格局,抵抗市场过于集中带来的冲击和风险,提高对外部冲击的反应能力。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市场的特点,开拓政策也应该有所区别。对于具有潜力的新兴市场,做好调研工作,根据其市场需求,灵活组织适销对路的产品出口;对于发达国家传统出口市场,通过双边磋商,消除贸易壁垒,扩大国际市场占有率,稳定出口市场。注意有重点地挖掘市场,在已有的市场上通过市场细分、产品延伸和多元化经营等手段,研究和了解市场国家的贸易法规和商业惯例,充分利用先进的基础设施和经销网络,提高市场深度,占领更多的细分市场。

2.3优化主体结构,注重私营企业规模和效益的提高

一方面,要因势利导,对私营企业的进出口贸易加以扶持和鼓励。积极营造良好的氛围,促进私营经济规模的扩大和水平的提高。对于外贸绩效突出的私营企业,采取物质奖励和荣誉奖励手段相结合的方式,鼓励其产品“走出去”,积极与国际标准接轨,努力缩短与竞争能力强的国际大企业的差距,朝着大型跨国公司的目标迈进。

另一方面,要建立起为私营企业服务的行业协会或者其他中介组织。行业组织应当成为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外部其他机构之间沟通和联系的桥梁。该行业组织可以以产品为基础,以服务协调为主,为企业争取更多的利益,真正实现中介服务功能。此外,加强行业组织内部企业与国外企业的交流与合作,推动私营企业走规模化、国际化道路,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第5篇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电子商务的应用,将深刻地改变传统的贸易模式,通过货物流程再造可以产生分工细致、流程简化、信息传递快捷的高效贸易模式。基于国际物流、全球供应链、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全球采购系统和外包的相互融合与渗透的流程再造,将减少贸易公司人员配备并使得企业组织结构更加扁平化,即贸易公司无需再成立如运输部,仓储部,单证部等相关部门,人员配备也相应减少,从而节省了大量公司的人力及运行成本,使得贸易公司全身心的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业务:国际市场开拓与营销。这种流程再造必将增强外贸企业的竞争优势。

一、外贸流程再造的影响因素

什么因素促使外贸流程再造,从而形成崭新、高效的贸易模式呢?既有关键性的因素,也有其它内在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技术在外贸流程再造中是一种关键因素。在人类历史上信息技术是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对企业的生产方式、贸易方式、组织架构,乃至整个社会结构将产生深远影响。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信息技术可以实现信息成本的大幅度降低,从而实现人类行为及组织运行成本的大幅降低。信息成本的重要性已经被前沿经济学的机制设计理论予以充分的肯定。正因为如此,当信息技术应用于国际贸易时就有了B2B、B2C等商务方式,就有了网络认证、电子银行、网络招标、远程质检、电子口岸等电子化的现象,这对外贸公司传统的运作模式和组织架构产生强大的冲击。

2.国际企业间外包。所谓外包,是指企业将一些非核心的,次要的或辅助的业务外包给一些专业服务性机构,利用他们的专长和优势来提高企业整体的效率和竞争力,而自身专注于那些核心的,主要的功能或业务。基于这样的理念,国际贸易企业同样可以将自己的一些非核心和次要的业务外包给中介服务机构,从而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业务。例如外贸企业可以将储运、订舱、商检、报关及制单等非核心业务外包给相关服务性企业,以节约企业人力和运行成本。目前,我国中小外贸企业的迅速发展就受益于这种外包模式。

3.国际物流。国际贸易是商品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统一。因此,快速发展起来的国际物流对国际贸易流程的重要性和影响是显而易见。所谓国际物流,是指按照客户的要求,在国际间将货物从供应地向需求地转移的过程。它是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相关活动的结合。因此,国际物流企业必然是进出口企业将储运、仓储等非核心业务外包的必然对象。物流企业的不断扩张的规模及垄断地位,决定了它在整个外贸流程中的重要地位,从而对外贸流程中其他服务性的中小企业必然实施整合和“收编”,使得物流企业可以对进出口企业做到“一站式服务”。这给国际贸易企业实施流程再造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

二、外贸流程再造的两种形式及其特点

基于上述因素,如何对传统外贸流程进行再造呢?目前,从事一般贸易的企业和从事国际采购的企业(或打造全球供应链的企业),它们的外贸流程再造颇具代表性。

1.一般贸易型的外贸流程再造及其特点

信息技术的出现为传统外贸流程的再造创造了条件,从事一般贸易的企业可以对图1-1的流程作如下再造(图1)。

这一模式的基本操作过程如下:出口商在国外设立公司,并根据当地市场情况,及时向国内的办事处下达出口计划,收到计划后,国内办事处迅速联系国内供货商并签订合同。根据合同的规定,供货商将订舱、储运、商检、保险、报关等出口环节外包给国际贸易中介组织,供货商在约定的时间内交货并接受款项。

相对于传统外贸流程而言,基于一般贸易的外贸流程再造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出口属于公司内贸易。因为完成产品出口的主体是同一家贸易公司,即企业在国内设立办事处,在国外设立贸易公司。

其次,企业没有任何出口风险。因为出口产品一直掌握在公司自己的手中,因此不可能出现货、款两空的现象。

第三,将非核心出口业务外包。由供货商或出口商国内办事处将图2小方框中的订舱、储运、商检、保险、报关等业务外包给中介服务机构。目前,在我国的实践中通常由供货商负责外包,主要原因在于相对供货商而言,贸易商更处于垄断地位。

第四,出口商国外公司专注于市场营销与产品开发。由于繁琐的、非核心的出口环节全部外包出去了,因此为出口商国外公司专注于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销创造了条件。另外,由于在这种流程中出口商处于国外市场的最前沿,因此能有效地开拓市场。

目前,台湾商人和浙江商人较成功地应用这一高效的流程进行产品出口。

2.国际采购和全球供应链型的外贸流程再造及其特点

国际采购或全球供应链在实质上就是一种外贸流程再造。国际采购或全球供应链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有效地促进了外贸流程再造。其具体的形式见图2。

这一模式的基本流程如下:进口商在全球各地寻找供货商,经考察合格后签订长期供货合同并建立合作关系。进口商同时和某一国际物流企业建立长期协作关系,将进口运输等相关事宜外包给它。进口商根据生产和销售情况向供货商和进口商办事处下达进口计划,并由后者对前者进行生产监督与指导。在规定的时间内,供货商将货物交给国际物流企业,并由后者将货交给进口商。

图3是基于全球采购和供应链的外贸流程再造图,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供应链的通用公司,以及在全球范围内建立采购系统的沃尔玛公司等,都对传统的国际贸易流程进行再造。从上述流程可知,这一新流程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进口企业与供货商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进口企业会对供货商进行长时间的考察,甚至提供技术指导,同时监督生产。考察合格之后才列入供货名单并签订长期的供货合同,早期的供货量往往比较小,关系稳定之后再逐渐增加。

其次,进口企业会在全球各地广泛的派驻专业人员,协助当地供货商的生产和采购,以形成有效的供应链和采购网络。因此,进口企业通过外派人员可以直接帮助供货商进行产品生产和质量控制,以符合顾客的需求,双方之间形成战略协作关系和利益共同体。

第三,进口企业将储运等环节外包给国际物流企业。物流企业将根据进口企业的生产和销售计划,准时并保质保量的将货物交给进口企业。

第四,进口企业可以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业务。这也是流程再造带给企业的一大优势。

综合来看,两种形式的流程再造具有以下的共同点:

(1)主体合并,利润提高。在传统的外贸流程当中,出口商和进口商是两个不同的独立法人实体,而在两种改造后的外贸流程中,出口商和进口商是同一家公司。在基于一般贸易流程的改造中是出口商合并进口商,实行前向控制,在后一种流程改造中则相反,由进口商合并出口商,实行后向控制。由于减少了中间环节,因此可以提高企业的利润。

(2)有效地规避了贸易风险。阻碍贸易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由于欺诈等风险的存在,贸易双方都互不信任。再造后的贸易流程,由于实行了贸易主体的一体化,产品一直控制在自己的手中,因此风险大大降低了。

(3)通过外包专注于自己的优势。这正是外包核心思想在外贸领域的体现。

三、外贸流程再造的进一步创新方向

基于规模效应可以对以上两种基本的外贸流程再造进行创新。借助信息技术的平台,通过规模效应可以进一步降低商品流通过程中的交易成本,提高企业的效率。

1. 一般贸易型外贸流程再造后的创新

创新的理论基础是规模经济,那么如何创新以获取规模经济呢?方法是将图1中的出口商国内办事处与国际贸易中介组织合并(通常是后者对前者的取代),即外贸公司把国内的办事处功能进一步外包给国际贸易综合公司。不仅如此,国际贸易综合公司可以将同行业许多家出口商国内办事处合并起来,甚至可以将不同行业的多家出口商国内办事处统一起来,从而形成更大规模经济以节约成本。在此基础上,国际贸易服务性公司可以在国内重要的港口、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工业园区、商品集散地等地设立机构及仓库分拨、配送中心,再通过信息技术将各机构联络起来,形成庞大的贸易网络,规模再次扩大,这将极大地降低交易成本。

在图1中,出口商国内办事处和国外公司是同一家公司,因此是一对一,而流程再造创新后,一家国际贸易服务性公司对多家出口商国外公司。

2.全球供应链型外贸流程再造后的创新

国际采购或全球供应链型外贸流程再造后的创新理论基础也是规模经济。其创新的方法和一般贸易型相类似,但也存在不同。首先,由一家国际贸易中介组织将图2中的进口商办事处合并,以设立国际贸易综合公司,即图2中的进口商办事处的功能由国际贸易中介组织承担,这样进口商公司就节省了在海外设立进口办事处的成本。在此基础上,国际贸易综合公司可以将同行业许多家进口商办事处合并起来。国际贸易服务性公司还可以在国内重要的港口、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工业园区、商品集散地等地设立机构及仓库分拨、配送中心,再通过信息技术将各机构联络起来,形成庞大的贸易网络,规模再次扩大。和一般贸易型外贸流程再造后的创新一样,从一对一向一对多转变,原因同上。

目前,由于金融危机的蔓延和肆虐,世界经济和全球贸易正处于大幅下挫阶段。在需求萎缩的情况下,外贸企业流程再造对于稳定、扩大我国的出口市场份额有着重要意义。因为产业升级、技术创新、提升产品质量等都是远水不解近渴的长远之计,而外贸流程再造是属于外贸企业的经营创新方式,所以能够在短期内起到促进出口的作用。不仅如此,从长远来说,外贸流程再造对增强我国企业竞争优势同样有深远意义。为此,国家的有关职能部门可以协助企业进行信息化改造,以建立高效的信息网络,这是流程再造的关键因素;加强港口方面的建设,尤其是港口的运输条件和吞吐能力;加强公路,铁路,航空,邮政等基础运输设施的建设;加强通信,银行,税务,信息中心等软件方面的建设。

参考文献:

[1]牛鱼龙.《第三方物流:模式与运作》,海天出版社,2003年.

第6篇

从1950年以来的58年间,我国有20年出现贸易逆差,37年出现贸易顺差,1年达到贸易平衡。我们将1950年以来我国贸易差额变化分三个阶段进行分析。

(一)贸易差额规模较小阶段(1950-1977)

在这28年间,有10年出现逆差,其中,1950年逆差最小为0.3亿美元,1974年逆差达到最大仅为6.7亿美元,平均每年逆差为2.62亿美元。有18年出现顺差,其中,1961年顺差最小为0.4亿美元,1973年顺差达到最大仅为6.6亿美元,平均每年顺差为2.68亿美元。因此,这一阶段无论是顺差还是逆差规模都很小,变动幅度也很小。

(二)以贸易逆差为主阶段(1978-1993)

在这16 年间,有10年出现逆差,平均每年逆差为63.5亿美元,规模超过100亿美元的有3年,1985年逆差达到最大为149亿美元。有5年出现顺差,平均每年顺差为50亿美元,1983年顺差最小为8.4亿美元,1990年达到最大仅为87.4亿美元。有1年出现贸易平衡。这一阶段,总体上是以逆差为主。

(三)持续贸易顺差阶段(1994-

2007)

从1994年开始,我国进入持续贸易顺差阶段。以2004年为界,可分为顺差规模较大阶段和规模迅速扩大阶段。前一阶段(1994-2004年),11年累计顺差达到2819.3亿美元,每年平均顺差规模为256.3亿美元,大部分年份顺差规模均维持在200亿-400亿美元规模。后一阶段(2005-2007年),2005年顺差1020亿美元,2006年1774.7亿美元,2007年达到2622亿美元,这三年每年平均顺差规模达到1805.5亿美元。

二、我国贸易顺差增长的特点分析

为了进一步说明我国贸易顺差的特点,我们分别从中国贸易区域、贸易方式、贸易主体和出口产品结构四个方面,对我国贸易顺差来源地及特点进行分析。

(一)贸易区域特点分析

从双边贸易的角度,按净出口来源的区域特点来看,我国贸易顺差主要来自少数几个贸易伙伴,贸易顺差增长对美国、香港和欧盟贸易依赖程度较高,而逆差来源则相对分散。取中国最主要的10个贸易伙伴:美国、欧盟、东盟、日本、韩国、澳大利亚、香港、台湾省、俄罗斯、印度在1984-2007年间的双边贸易顺差情况进行分析,国际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地是:香港、美国和欧盟,中国对香港地区一直保持着较高的贸易顺差,1984年为37.4亿美元,到2006年和2007年分别为1445.3和1716.2亿美元。从1995年以后,我国对美国和欧盟双边贸易实现顺差,尤其是对美国的双边贸易顺差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成为我国贸易顺差最大来源国,2006年和2007年中美贸易顺差值分别达到了1445和1633.3亿美元,对我国贸易顺差贡献度累计值81%和61.2%;2007年我国对这三个贸易伙伴的贸易顺差累计值4691.8亿美元,对我国贸易顺差贡献度为179%。而我国逆差来源则相对分散,例如最大逆差来源地:台湾省、韩国和日本,2007年贸易逆差分别为775.6、476.2和318.8亿美元,累计1570.6亿美元。

(二)贸易方式特点分析

从贸易方式来看,我国贸易顺差主要是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而近年贸易顺差主要来自于加工贸易。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按贸易方式分1985-2007年我国贸易发生了如下变化:1985-1990年,我国三类产品(一般贸易、加工贸易和其他贸易)都不具有比较优势,为贸易逆差国;1990-1997年,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产品比较优势不断增强,一般贸易成为我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1997年以后我国一般贸易产品比较优势有所下降,加工贸易净出口不断增长成为我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源泉。1990年我国加工贸易实现贸易顺差,净出口达到67亿美元,以后一直保持稳定增长,2007年达到2492.5亿美元,而一般贸易净出口变化幅度较大,2002、2003、2004年净出口均为负值,2005、2006和2007年却大幅增长,分别达到了354、851和1099.3亿美元,这也是造成我国净出口波动性增长的重要原因。可以说,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是我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同时加工贸易的迅速发展是我国贸易顺差稳定快速增长的保障。

(三)贸易主体变化特点

从我国贸易主体变化情况来看,我国已经形成了以“三资企业、私营企业、集体企业和国有企业”为主体的多元化贸易格局。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对我国1995-2007年内外资企业贸易情况进行分析,1995年外资企业进出口总额分别占到我国进出口总额32%和45%,同时外资企业进出口贸易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内资企业增长速度,尤其是出口贸易,从1995年的468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6955.2亿美元,13年间增长了13.8倍,而内资企业出口增长仅为4.1倍。外资企业在1998年实现贸易顺差,以后顺差快速增长,并于2006、2007年超过内资企业实现912和1361.2亿美元,对我国贸易顺差贡献度为51%和51.9%,所以外资企业进出口贸易的迅速增长是我国贸易顺差不断增长的主要源泉。

(四)出口产品结构分析

虽然我国总体上在进出口增长、产品结构优化和出口竞争力提升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就目前情况而言,贸易顺差还主要集中在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上,我国保持贸易顺差的原因主要还是基于劳动力成本低廉的资源禀赋。根据联合国Comtrade数据库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在食品和活动物(SITC0)、饮料和烟酒(SITC1)、杂项制品(SITC8)三类产品中具有比较优势,从不同贸易产品贸易顺差贡献度来分析,在2003年以前,我国贸易顺差产品主要为食品和活动物(SITC0)和杂项制品(SITC8)两类产品,1994-2003年间,食品和活动物和杂项制品对贸易顺差的贡献度达到了30%和150%以上。而在2003年以后,制成品(SITC6)和机械及运输设备(SITC7)两类产品的净出口正在逐渐成为我国贸易顺差的重要来源,而SITC0和SITC8两类产品的贸易顺差贡献度有所下降,2007年对我国贸易顺差的贡献度分别为7.34%和79.8%,这说明我国资本密集型产品不论在竞争优势还是贸易顺差的贡献度都有所提高。

三、我国贸易顺差规模剧增的原因分析

近年来,我国贸易顺差规模急剧扩大,主要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全球化使国际制造业加速向我国转移,由此转移部分贸易顺差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制造业加速向我国转移,在亚太地区形成了以我国为加工装配中心,以东亚为原材料和零部件供应方,以欧美为技术研发方、品牌持有方和主要市场的产业链,使我国对美欧顺差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了东亚对美欧顺差。2007年,我国对美国顺差1633.3亿美元,对欧盟顺差1342.3亿美元。而同期我国对台湾逆差775.6亿美元,对韩国逆差476.2亿美元,对日本逆差318.8亿美元,对东盟逆差141.9亿美元,以上逆差累计达到1712.5亿美元。

(二)国际市场需求强劲,对我国形成严重依赖

近几年世界经济持续增长,对我国产品需求强劲。2004-2007年,世界经济增长率超过3.0%,最高达到5.4%,世界贸易增长率均在6.0%以上,最高达到8.0%。我国制造业基地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很多企业反映近年来出口订单明显增加,一些公司由以前的抢订单变成挑订单。一些公司由于订单量都很大,而且客户还在继续加单,公司春节期间没有放假,各生产线都已满负荷运转。随着我国出口产品国际市场份额的不断提高,国际市场对我国产品的依赖程度也不断增强。目前,我国超过50种机电产品占世界市场份额80%以上,轻工产品占60%-70%,纺织产品占30%。从短期看,国际市场采购商没有替代选择,只能从中国采购。

(三)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决定了大规模顺差有其历史必然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和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特别是加入WTO后,我国制造业的产业链迅速延伸,配套供给能力大大提高,国产料件的竞争力不断增强,我国加工制造业在全球产品供应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稳步上升,“中国制造”已经得到了全世界的公认,我国正处于经济起飞和工业化发展阶段。目前我国是世界消费品生产和出口大国,而很少从发达国家进口消费品。由此可见,我国大规模顺差产生是目前经济发展阶段的必然反映。

(四)我国特殊贸易结构是造成大规模顺差的客观原因

从进出口商品结构来看,我国进口产品以能源、原材料、技术设备为主,出口以低附加值的消费品和机电产品为主。在国内投资需求减弱的情况下,这种贸易结构一方面造成能源、原材料、技术设备进口增速减缓,另一方面由于国内市场容量有限造成制成品出口大量增加。从贸易方式看,我国加工贸易占据半壁江山,而且已成为我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源泉。

(五)国内综合优势集中释放造成大规模顺差

一是我国劳动力优势明显。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价格低廉,素质相对较高,具有不同知识层次的人才储备,适合工业制造业上、中、下游各个环节对各种层次人才的需求,使我国劳动力资源无论在绝对数量还是质量层次上均具有优势。二是投资环境明显改善。近年来我国通过发行国债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铁路、公路、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为吸引外资、扩大出口创造了良好的基础设施环境。三是产业综合配套能力大大增强。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我国制造业的产业链迅速延伸,配套供给能力大大提高。目前我国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已形成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家电、机械、光学仪器等比较完备的产业集群,在方圆数公里之内,企业均可以实现产业配套。尤其是加入WTO后的过渡期,国际产业加速向我转移,制造业产能快速扩张,目前已进入集中释放期,推动了出口大量增加。

在一国工业化的过程中,随着制造业竞争力的不断提高,出口能力明显增强,出口规模不断扩大,同时国内生产对进口的替代效应越来越强,贸易顺差的出现不可避免。目前我国所处的国际分工地位、经济发展阶段以及自身资源优势决定了我国贸易顺差的产生有其历史必然性。我国与所有贸易伙伴的贸易均是在公开、透明、非歧视原则下进行的,贸易顺差的取得是公平贸易的结果。

四、未来几年我国贸易顺差走势分析

由于国家经济政策的一些调整,从近期贸易顺差情况来看,我国进出口增速有所放缓,进出口差距有所缩小,但是顺差的趋势还将继续下去,主要原因有以下三方面:

一是我国劳动力成本的优势和国内需求的不足,鉴于目前国内消费需求的状况,不大可能引起进口的快速增长,使得贸易顺差增长的势头短期内不会得到有效缓解,不过我国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却对贸易产生了一定的抑制作用。我国自2005年7月实行汇率改革以来,当月人民币升值2%,之后人民币已经累计升值超过11%。随着人民币持续升值,其抑制出口、扩大进口的作用将会进一步显现。

二是从长期看,我国进口价格涨幅将高于出口价格涨幅。从进出口商品结构来看,我国出口以工业制成品为主,而大多数商品我国并无国际话语权,因而价格上升的空间极为有限;我国进口的主要是能源、原材料等大宗商品,如原油、铁矿石、农产品等,此类商品受国际价格上涨的左右,且价格将呈现不断上涨趋势。我国出口企业受上游能源、原材料中间产品价格上涨的冲击,同时下游出口价格却难以提升,利润空间明显收窄,会使我国贸易顺差规模扩张受到一定抑制。

三是我国即将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出口增速也将逐步回归到世界平均水平。据WTO 统计,2007年年初我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出口国,到8月份,我国月度出口总额1114亿美元,首度超过德国(1058亿美元)。2007年我国出口总额12180.2亿美元,同期德国出口总额为13000多亿美元。按照两国目前的出口速度,如不考虑汇率变化,预计2008年我国出口总额将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从国际经验看,世界主要贸易大国一般都要经历出口增速迅速增长,到维持相对平稳,再回归到世界平均水平的发展阶段。因此,我国的出口增速将逐步回归到世界平均水平。

综上所述,对于我国贸易顺差的未来走势,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两个基本判断:(1)未来几年内,我国贸易顺差规模仍将继续扩大,但增幅会逐渐回落。预计于2010年前后我国贸易顺差规模将达到顶峰,即4000亿美元左右,然后趋于稳定或逐步回落。(2)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我国对外贸易将继续维持顺差。我国出口基数远远大于进口基数。2007年出口总额12180.2亿美元,为进口总额9558.2亿美元的1.27倍。考虑到我国贸易顺差存在的各种长期因素,我国出口规模大于进口规模的格局短期内不会改变,我国贸易顺差在今后一定时期内还将继续存在。

参考文献:

[1]张旭宏,庞锦《我国贸易顺差未来走势分析》,国际贸易,2007,12.

[2]许瀚文《2007年我国贸易顺差情况分析》,中国对外贸易,2008,02.

第7篇

1.1商务英语的含义

商务英语一般是指在进行国际贸易中用到的英语。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商务英语的范围不断扩大,不仅包括在国际贸易中可能用到的英语,还包括在国际交流和交往中经常使用的英语,因此,商务英语的含义应该包括国际贸易和对外交流两部分。商务英语不同于一般英语,学习商务英语课程,不仅要求学院提高英文水平和交流能力,更多的是向学员传授西方经济贸易相关的知识,如西方的企业管理理念、工作心理和工作方式,以便学员可以掌握如何正确合适的与外国人打交道,促成经济合作或经济贸易。商务英语所坚持的文化理念都源自于国际贸易,因此商务英语是在一般英语的基础上,结合经济贸易的特点发展而来的,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针对性,商务英语要求英语基础知识扎实、口语能力强等。

1.2商务英语的特点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商务英语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更广阔的外延,其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首先,商务英语的专业性很强。商务英语用到的场合很多,包括国际金融、国际营销、经济等领域,甚至包括与国际经济活动相关的法律体系等。因此,商务英语需要用专业术语和专业语法将复杂的贸易活动和对外交流表达清楚。这同时也该外行业理解商务英语带来了困难,一个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词语或语法,在商务英语中会有不同的含义。如“drug”的日常含义是“品”,但是在商务英语中是指“滞销品”的含义,这是因为品不能在市场上公开出售。又如“country”的本义是指“城市、农场”等,在商务英语中,取其外延含义用来形容距离的遥远;其次,商务英语文化之间的差异非常显著。全球化的交流常遇到的困难就是文化的差异带来的交流困难,有时甚至因为文化背景的差异而产生冲突或矛盾。如“dragon”一词,在我们中国的文化中,我们都是龙的子孙,龙被认为是一种至高无上的、代表吉祥幸福的神物,而在西方国家中的意思却恰恰相反“,dragon”一词含有恶魔、邪恶的意思;再次,商务英语语言简单易懂,且语言多缩略。对此具有代表性的解释是发过语言学家马丁内的语言经济原则,该原则认为:经济原则的前提条件是保证语言交际功能的顺利完成,同时人们对语言活动中的能量耗散要符合经济的要求。也就是说在进行经济活动中,人们所使用的语言要简介凝练,这样可以极大地节省工作时间和精力,提高生产效率,符合经济活动的要求。典型的例子是:外汇一般用“forex”代替完整的表达“foreignexchange”;最后,商务英语一般语言规范且正式,这与经济活动的严肃、谨慎特点密切相关,经济活动一般涉及交易双方的利益,这些经济活动要求用于严谨规范、具有法律效力,不能使用容易产生误解或歧义的词语,以免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或经济损失。所以,商务英语中一般少口语性词语,如表达“买”的意思时会用“purchase”而不是“buy”。

2、如何在国际营销过程中正确使用商务英语

基于商务英语自身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在国际营销中要合理正确的使用商务英语要综合考虑三个方面,即背景知识、交际技巧、语言决策。

2.1背景知识

使用商务英语时要充分考虑商务英语所使用的背景知识,贸易双方的工作人员要对自己及对方的文化知识和环境内容进行充分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游刃有余的在国际营销中使用商务英语。在了解对方的背景知识时,要了解对方的、忌讳或避讳的习俗或习惯、所处的地理环境、生活环境等,揣摩对方的心理特点,尽量避开双方都敏感的话题,避免交易的失败。针对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要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这样才能更加顺利的完成交易。

2.2交际技巧

在适当场合运用合理的交际技巧,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国际营销中,除了要充分了解对方的背景知识,做出正确的语言决策外,还要善于运用合适的交际技巧,灵活展现语言的艺术和魅力,调节现场尴尬的气氛从而促进双方愉快的交流。因此,在使用商务英语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使用合理的措辞,当面对不同的交流对象时,要在第一时间根据其背景知识对其思维习惯、心理特点等作出判断,然后运用合适的交流技巧,提升自我的交际能力。

2.3语言决策

对商务英语进行正确的决策,才能促进双方的交易活动顺利进行。商务英语在国际营销的应用中,背景知识是基础、语言决策是内容,交际技巧是手段和工具,只有正确合理的运用这三者,才能更好的发挥商务英语在国际营销中的重要作用。

3、商务英语在国际营销中的重要作用

商务英语以其独特的商务知识和商务文化理念区别与一般英语,又以其较高的专业性和实用性在国际营销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1商务英语是进行国际营销的前提改革开放打开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大门,在加入WTO之后,我国对外的经济贸易不断增加,在经济全球化的进行,进展方向的正确性以及企业财产的安全性。

3.2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

哪怕是再好的制度,也需要人去执行和把关的,企业财务控制系统的主体是人,其也是控制内部财务的客体,所以,决定工作质量的因素就是人员素质,同时也是落实财务控制制度的条件,对人员进行控制的核心。企业在对用人进行选择时,应当对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责任心、业务水平以及交流沟通水平等综合素质进行考核,让工作人员意识到自己的企业责任。企业应当合理的对奖励激励机制进行设置,对财务人员学习专业会计知识的积极性进行鼓励,对人员的培训和进修进行组织,对行业知识进行更新,尽可能的对操作技能以及爱岗敬业的心理素质进行提高。

3.3建立严密的控制制度

对财务内部控制系统进行完善的基础是要有一套完整的财务控制制度,它是标准、是依据。在对国家财富进行创造的过程中,企业是执行者,所以,国家就制定了许多有关的法律条文,故而,企业在建立财务控制制度时要根据国家相关的法律规章。在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引导下,企业根据建立内控制度要点、目标以及原则的要求对本单位的财务内控制度完备的进行建立。企业的财务内控制度具体包括下面七个基本的控制财务会计的制度:适用适时的监督考核制;定期资产盘点的制度;合理科学的预算制;合理的会计程序以及会计政策;严格的核对制;完整的簿记制;可靠基本的凭证制。企业应当按照财务内控制度的体系框架进一步的对相关的内控制度进行加强和健全,让各个企业的职员对自己的义务和责任进行明确,明白什么不该做什么该做以及做了之后应该负什么样的法律责任。

3.4对规范控制程度更好的进行提升

第8篇

论文摘要:在中国加入WTO六年多以来,经济发展欣欣向荣,国际贸易呈稳步发展趋势。但是在农产品贸易中,我国却出现了不少的问题,很多就是由绿色贸易壁垒引起的。而绿色贸易壁垒的扩散效应又比较明显,需要我们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而运用关联规则对其扩散性进行检验又从数理的角度给这个问题提供了更多有意义的想法。

一、引言

非关税壁垒作为国际贸易壁垒的一个重要种类,对于一个国家的国际贸易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加入WTO后,非关税壁垒成为了其他国家对我国进行贸易制约的重要手段。而我国的农产品贸易作为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贸易项目,在国际贸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由于其他国家对我国实行越来越广泛和严苛的绿色贸易壁垒(非关税壁垒中技术性壁垒的一种),使我国的农产品出口贸易占总贸易额比率呈下降趋势。很多学者对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地研究,也取得了很显著的成果。而绿色贸易壁垒由于其涉及人类健康和生态安全等和人类生存发展息息相关的方面,因而和一般的技术贸易壁垒相比有其特殊性,也有着比其他技术性贸易壁垒更强的扩散性,对其扩散性的成因和特点的分析就是本文关注的重点。

二、案例分析

由于数据来源的有限以及关联规则数据挖掘过程的复杂性。下面以案例为主结合关联规则对我国农产品贸易中的绿色贸易壁垒的扩散效应(又称连锁反应)进行分析。

案例一,欧盟、美国、日本相继宣布对动物源性产品、水产品进口的一系列新规定(禁令)对我国出口造成严重影响。

欧盟禁令,以在我国出口产品中多次检出氯霉素、磺胺类等药残为由,认为我国动物药物残留监控体系不符合欧盟要求,对我国动物源性产品、水产品出口造成严重影响。2002年1月25日,欧盟以产品中含有抗生素为由通过决议,暂时停止从中国进口鸡肉、兔肉和冻虾等产品。随后,日本也跟着发表申明表示要与欧盟合作,共同检查我国动物源性食品安全问题。以鳗鱼为代表,日本厚生省于2002年7月正式对中国进口的蒲烧鳗追加9类药物残留进行检测,这标志着日本政府对我国鳗鱼业正式形成“绿色壁垒”(“技术壁垒”)。1

从这一案例中可以看出,就农产品中动物源性产品的绿色贸易壁垒的扩散效应是比较强的,主要表现为在较短的时间内,从欧盟转移到日本,并且有放大趋势。

案例二,以我国为例,2002年1月欧盟以我国动物源性产品抗生素残留超标为由,全面禁止中国蜂蜜进入欧盟市场;以欧盟实施禁令为由,2002年2月初沙特宣布禁止进口中国蜂蜜,至今未开关;日本也于同期开始对进口中国蜂蜜10%抽样检验氯霉素等抗生素残留;2月20日加拿大开始对中国蜂蜜加强抗生素检验,并要求对进口蜂蜜中苯酚和19种磺胺等残留进行检测;5月,美国FDA宣布中国蜂蜜氯霉素残留检测限为0.3ppd,这一举措使我蜂蜜2002年对美出口比上年下降52.35%,出口额约809万美元,下降43.56%;墨西哥农业部6月2日下令把扣留的356吨受污染的中国蜂蜜销毁或退回中国,主要是在抽样检查中发现这些蜂蜜中含有链霉素等一些有毒物质的残留物和一些对人体健康和国家养蜂业造成危险的污染物,而实施这一严厉措施实质上是为了保护墨西哥的养蜂业。2

从这个案例中,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农产品贸易在遭受一国绿色贸易壁垒制裁后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扩散到其他国家。一般的发展中国家难以提出一个公允的技术法规、产品标准或环保标准,也难以建立起复杂有效的检验方法和检验程序来实施绿色贸易壁垒措施。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到另一方面,绿色贸易壁垒的扩散也有较强的地域集中和连带现象,可以观察到这样一个传播轨迹:欧洲(欧盟)亚洲(沙特、日本)北美洲(加拿大、美国、墨西哥

这次对于我国蜂蜜的绿色贸易限制,从欧洲起源,向东逐渐传播到亚洲和北美洲。可以看出对于这个扩散过程,地域还是起到很大的作用的,基本遵循逐渐传播,边缘影响的规律。

三、结论

通过以上的理论阐释和案例分析,可以看出绿色贸易壁垒作为限制我国农产品贸易的重要因素,具有很强的扩散性,其特点可归纳如下:

(一)地域扩散性特点突出。

(二)扩散对象经济水平相近,一般较高。

(三)部分实施新条例的国家有明显保护国内相同产业的目的。

(四)农产品内部商品种类扩散性明显。

参考文献:

张诤王惠文:《技术性贸易壁垒扩散效应分析》《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林国华、林卿、王庆:《农产品贸易——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研究》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年1月

第9篇

摘要: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既提供了统一的规则又提出了更高的保护要求。知识产权保护的全球化规则和国家利益属性存在着矛盾,特别在加工贸易中,由于加工贸易两头在外的特点决定了这一问题的复杂性。重新界定加工贸易中知识产权的保护原则和范围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逢径。

关键词:加工贸易;知识产权保护;侵权界定;商标侵权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生产国际化的发展,国际分工呈现出以价值链为基础生产的强劲趋势。在这一变革过程中,许多发展中国家依靠其劳动力比较优势,加工贸易得到迅速发展,但由于发达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的加强而引起的知识产权争端也越来越多。我国作为加工贸易大国,在知识产权方面也遇到了许多困难和障碍,与发达国家产生了许多摩擦。这给我国加工贸易发展带来了许多问题。实际上,知识产权保护主要是为了通过维护知识产权所有人的权益,保护和鼓励创新。但同时,知识产权保护的滥用也有可能损害公共利益,损害市场竞争。知识产权保护存在一个“适度”问题。本文主要以耐克滑雪夹克商标侵仅案为例,以适度保护为基础,对加工贸易中知识产权保护的范围及侵权行为的界定作一些分析。

一、耐克滑雪夹克商标侵权案简述与问题的提出

2000年6月,浙江嘉兴市银兴制衣厂接到浙江省畜产进出口公司一笔4000多件夹克衫的来料加工订单,加工费为每件26元。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银兴制衣厂加班加点准时完成服装的加工。夹克衫成品被送到了深圳文锦渡海关的仓库。2000年8月12日,进出口公司通过深圳文锦渡海关报关出境,拟经香港转口出口到西班牙,在2000年9月10日交付给委托加工方——西班牙CI—DESPORT公司。2000年8月19日,耐克公司以这批服装侵犯了“NIKE”商标权为由,向深圳文锦渡海关申请扣留这批服装;2004年8月24日,深圳文锦渡海关对这批商品进行了扣留。随后美国耐克国际有限公司以银兴制衣厂、浙江省畜产进出口公司、西班牙CIDESPORT公司侵犯商标权为名,状告到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2002年l2月,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最后判定:CIDESPORT公司、浙江省畜产进出口公司、银兴制衣厂构成共同侵犯美国耐克公司的商标权。判决赔偿损失30万元人民币。

这一判决引发了在加工贸易中知识产权保护,特别是商标权保护的问题。给我国许多以定牌加工或贴牌加工的企业带来了许多困惑。这是以美国为基础的国际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规则和发展中国家在加工贸易中经济发展、市场竞争和公共利益之间如何协调的问题。

二、加工贸易中知识产权保护的范围:全球规则与国家利益协调

(一)加工贸易特点及其知识产权保护

加工贸易是指从境外保税进口全部或部分原辅材料、零部件、元器件、包装物料经境内企业加工或装配后将制成品复出口的经营活动。加工贸易主要包括来料加工、进料加工和结转深加工三种形式。来料加工是指进口料件由外商提供中方加工,企业既不需付汇进口,也不需用加工费偿还,制成品由外商销售,中方加工企业收取加工费的加工贸易。进料加工指料件由经营企业付汇进口,制成品由经营企业外销出口的加工贸易。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的区别在于,来料加工中外商和中方加工企业是委托加工关系,料件和制成品的所有权并没有转移,中方只收取加工费;而在进料加工中外商和中方加工企业是买卖关系,料件和制成品的所有权转移。结转深加工是指进口料件在经过隶属于两个不同海关管辖,加工企业初次加工和深加工之后复出。

加工贸易实际上是生产国际化的产物,是跨国公司生产环节的国际延伸,是企业组织方式和生产结构的国际重构,是生产活动的外部契约化。其生产各环节的联系方式虽发生了变化,但其生产的本质没有变化。在加工贸易中,不论是哪种贸易方式,加工方都是接受委托方的委托进行生产,加工方实际上相当于委托方的一个临时性加工车间,只是这时他们之间是通过契约方式连接起来的。加工贸易其销售市场都是委托方所制定的国外市场。因加工贸易是在不同国家、不同企业之间进行,所以在加工贸易方式下,经常使用国外客户的商标或品牌并要求印上其他国家生产的宇样并且产品的造型、生产技术可能会涉及专利、商业秘密等。这必然涉及有关委托方或其他方商标、专利等知识产权问题,涉及到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在加工贸易中,由于加工贸易的特点决定了加工贸易知识产权保护的复杂性和侵权认定的困难。这一问题处理不当将会给加工方以及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国家带来较大的利益损失。

TRIPS协议是目前有关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方面的最权威的规定。他对各国在有关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主要遵循的内容作出了较为详细的规定。但TRIPS协议没有针对加工贸易作出特别规定,下面我们将在TRIPS协议一般性规则的基础上,结合以上案例,探讨加工贸易知识产权保护的范围及侵权行为的界定。

(二)加工贸易知识产权保护的原则

由加工贸易的特点可以看出,加工贸易知识产权保护的范围应该是传统知识产权保护范围的企业间延伸,重点应是知识产权侵权利益所在地或最终产品目的地。从生产环节来看,应该是加工贸易委托方。从进出口角度来看重点应是进口。但我国现行的《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在加工贸易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存在某些过度保护问题。其结果是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出口贸易。因此,我们认为,加工贸易知识产权保护应该遵守以下几个原则:

1.终端市场保护原则。从这一原则出发,海关对进口货物可以行使扣留权,对出口货物不能行使扣留权。我国的现行的《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是以WTO《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协议)为基准修订的。但是一般人并不知道的是:TRTPS协议只要求成员国(地区)海关对有知识产权问题的进口货物进行扣留,但并没有要求对有类似问题的出口货物进行扣留。比如TRIPS协议的发起人之一美国,就并没有在制定其本国《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时将对出口货物的盘查、扣留包含进去。美国的规则是,认为自己的知识产权被侵犯的权利人可以谋求通过司法程序来表达自己的诉求,但若这批有侵权嫌疑的产品申请出口,知识产权权利人却不能要求美国海关对其加以扣留,美国海关没有这样做的义务。但是中国海关却有这样的义务。在这个案例中深圳文锦渡海关忠实地履行了这一义务,于是银兴制衣厂加工的这批服装被扣留了。从事后的结果来看,正是因为货物被扣留,才使原告方耐克公司在法院的和举证获得了优势。若货物没有被扣留,那么耐克公司要想获得充足的证据,则要等到这批服装运出国门再调查取证,还需要立案、侦破、审讯,需要一个漫长时间的过程。耐克公司的诉讼几乎无法完成。在这个案件当中,耐克公司充分地利用我国的海关制度让自己的利益得到了保护,而我国的企业却因为这样的制度的约束,根本没有缓冲的余地。”这样的一个条款给中国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2.加工方无过错责任原则。受托企业作为委托方的生产加工方,其行为应以委托方的委托为依据。如果加工企业在履行其合同时有明显的过错侵权行为,则它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否则侵权责任只能以委托企业为准。如果加工企业无过错,则不应承担任何责任。

3.损害的公平赔偿原则。首先,加工贸易侵权赔偿应以损害为前提,如果侵权行为已造成损害,则侵权方必须向受害方给与赔偿。其次,损害赔偿的大小应以损害的程度与大小和侵权方获利的可能大小为基础来进行计算。

三、加工贸易知识产权保护及侵权范围界定

从以上所述加工贸易知识产权保护的原则可以看出,加工贸易侵权行为的界定范围应该既有其一般性特点,也应该有其自有特点。就一般民事侵权而言,传统理论认为民事侵权行为应当有四个构成要件:损害事实的客观存在、侵权行为的违法性、违法行为和损害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行为人的主观过错。但是随着我国司法实践的发展,传统民事侵权理论被逐渐简化甚至抛弃。例如,2001年重新修改的《商标法》规定,销售假冒注册商标商品的行为属于侵权行为,实际上删除了旧商标法以行为人主观故意作为侵权构成要件的要求。对于在生产过程中使用他人商标的行为,《商标法》及其细则一直没有把行为人主观故意作为认定侵权行为的标准之一。从现有法律法规看,行为人的主观过错已经不再是商标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了。甚至有人主张,“明知”和“故意”是刑事制裁的标准,而不是确认民事侵权的标准。这一主张和我国《民法通则》对过错责任的一般规定是相悖的。对于损害事实,我国与商标有关的法律一直没有将其作为判定民事侵权行为的构成要素提及。与传统民事侵权理论相比,我国商标司法实践已将构成商标民事侵权的要素简化到了极点,即只要实施法律界定的商标违法行为,即构成侵权。但是,这种法律规定上的粗略可能给法院认定商标侵权带来问题。

就本案而言,根据传统民事侵权理论,很难认定被告的行为属于商标侵权行为。首先,被告行为对原告造成损害的可能性就不存在。由于所有产品将在西班牙销售,被告不会损害原告在中国的任何商业利益。而在产品的销售地——西班牙,原告不拥有对某商标的权利,因此,原告在西班牙的相应利益(如果有的话)也不会受到损害,所以民事侵权构成要件之一项损害事实不存在。姑且不论被告是否存在侵权故意以及被告行为是否违法,损害事实之一项要素不存在,在传统民法理论上被告的行为就不构成侵权行为,反过来讲,当原告不可能因被告的行为而遭受损失时,将被告行为认定为侵权并判令其承担责任也违反了法律最基本的公平原则。除了传统民法理论外,商标法的相关理论也能支持被告行为不构成侵权这一判断。商标最本质的作用在于标示产品的来源,商标侵权导致消费者对产品来源产品误认,进而损害注册人的商业利益。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