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独立思考的意义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05 15:44:0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独立思考的意义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独立思考的意义

第1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育 独立思考 方法途径

【中国分类法】:G623.5

小学数学教育实质上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小学数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能力、开发智力。在小学数学教育中要具有创造性,要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要注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给予高度的重视,作为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就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做出思考与探索。

一、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意义

独立思考能力,简而言之,就是学习者在不借助外界帮助的情况下,通过自身的思考与探索来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小学数学教育是小学生的思维开发的起始阶段,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首先,小学数学教育有其自身的教学目标,主要体现一下方面,一是要完成对学生智力的开发,二是要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与独立思考能力,三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与动力。因此,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是课程标准对于学生的基本要求。其次,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素质教育正在全面的推进。从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的角度看,小学数学教育除了要传授学生最基本的知识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对于小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具有关键作用。

二、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现状的分析

首先,在我国小学数学教育中,主要的教学模式是灌输式教学,学生学习是属于接受式的学习。教师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传授数学知识与技能,学生学习的主要目标是应当负考试,取得高分,在升学考试中取得一个好的成绩。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不会成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与组织者,而是学习活动的控制者,控制者课堂的教学进度,控制着习题的标准答案。学生在学习中失去学习的主体地位与学习中的主导性,在教师的权威下,学生的学习变成为机械的抄书与背诵。学生全面的服从于教师与课本的权威,独立思考能力不能得到一点的发挥。长此以往,学生会放弃自己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成为“应试教育”的傀儡。

其次,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追求分数与升学率。由此,学生的课业负担会不断加重。据相关调查研究,学生的学习课程要6到7 科,平均每天学习时间要搞大十几个小时,学生在大量的学习任务下非常的疲惫不堪,没有时间与精力去进行独立思考,长此以往,会在客观上产生了一种被动型独立思考能力欠缺的现象。

1、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途径创建轻松和谐的民主教学氛围

通过种种迹象表明,灌输式、接收式的教学形式严重阻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氛围呆板活跃、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因此,要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最为重要的就是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比如,在讲授加法计算的时候,比如“3+8+9+12”的时候,教师不能仅仅依靠教师讲授,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合作研究,寻找创新的计算方法,在学生的不断讨论之后,教师要总结点评,公布答案,引导学生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2、 教师要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新颖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据相关的调查研究,大部分的小学生认为数学学习枯燥无味,自己不能够提高学习自己的学习兴趣。数学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在教材中挖掘出形象有趣的内容,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会数学。比如在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的时候,教师根据数字的特殊性,结合实际生活,比如利用手指来进行运算。教师将学生的学习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的结合起来。

3、 营造活跃的课下数学文化探讨模式

校园课下数学文化的探讨需要以学生、教师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场所,以实际教学知识为主要内容。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将一个班级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活动小组,在每个小组中选出一个负责人,负责平时的学习活动与研究活动,每个小组的学习内容应该由集体成员共同的探讨,总结出需要集体讨论的学习内容。教师不定期的对学习活动进行检查,检测学生的学习与探讨情况,在进行一定的指导启发、指导与检验,在这种轻松地课下学习氛围下,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会逐渐被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不断地得到提升。

4、引导学生抓住思维的转折点。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要及时的抓住学生的思维的转折点,跨越学生学习的障碍点,这个时候教师需要及时的加以引导、点拨,克服学生学习中的“卡壳”现象,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抓住思维的转折点,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掌握计算方法,掌握解题方法,有针对性的进行相关练习。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关系到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智力的开发与创新能力的提高。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思维的训练与培养活动,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推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必须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以便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自身思维,克服思维中的惰性,促进自己勤于思考,善于发现。

参考文献:

[1] 王志力:《数学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数学参考》,2010。9.

[2] 赵春发:《小学数学之怪现象》,《深圳日报》,2011,6.

[3] 李公镇:《小学数学教育模式探究》,新疆出版社,2007,4.

[4]王伟:《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才智,2011,8.

第2篇

一、考试制度对独立学院教学体制的重要性

独立学院的学生入学门槛相对一本二本的学生比较低,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和主动性较差,但要完成同样的本科教学目标,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要求办学规模、学科专业设置、师资队伍、教学科研水平、基础设施、办学经费及领导班子配备等要合乎要求、学校名称的确定,必须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办学层次、类型、学科门类、教学科研水平、规模、领导体制、所在地等来确定。独立学院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尤其要加强基础设施和师资队伍建设,同时按照学校发展目标和人才培养要求积极调整专业设置,完善教学计划、教学规范及教学管理制度,力争使各项办学条件都达到民办普通高校所应有的基本要求。考试是检查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方法, 如同检验产品质量是保证工厂生产水平的必要制度一样。当然也不能迷信考试, 把它当作检查学习效果的唯一方法。要认真研究、试验, 改进考试的内容和形式, 使它完善起来。对考试的总结因人而异,但从古至今,考试确实是考核一定时期内的成绩的最有效途径。部分高校长期以来不重视学业考试的改革和职能发挥, 教学中存在考试内容陈旧、考试形式与方法单一、考试后无反馈等问题。独立学院作为新生力量,很多地方都不完善,往往一味的抄袭母体学校的制度,使得走上思维陈旧的老路。

独立学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机构, 因此, 必须对独立学校的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考试是对高校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质量进行检验的有效方法。有考试参与的教学能将高等学校的教学活动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这是因为, 实施考核本身对于大学生明确课程目标, 巩固所学知识, 检验学习效果, 掌握关键问题, 训练思维, 培养应变能力, 都具有积极的作用。高校考试就是一种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 它参与到高校的教学过程, 渗透在高校教学体系之内, 并与其他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一起共同促使高等学校的教学取得最优化的效果。

二、独立学院考试制度存在的弊端

( 一) 考试管理机制上的弊端

大多数独立学院都设立了专门的考试部门或是相关的岗位,专门负责学院的各种考务工作。从表面上看, 似乎加强了考试的管理, 使各种考试趋于规范化。其实, 这仅仅是一种管理形式的加强, 并不能在质量上起把关的作用, 而且容易导致一些不良因素的出现。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考试目的功利化, 导致考试这个教学功能众所周知, 考试具有预测、评定、选拔、诊断、激励、调控等多种功能, 但在现实中却往往被扭曲, 过多地表现出表象性、功利性特征, 考试的主要目的变成了及格、拿到学位证。按照传统的理解和习惯性作法, 考试就是课程学习的终止符, 考试结束则意味着课程教学活动的终结。及格万岁成了一些学生的流行口号,他们仅以考试过关、取得文凭作为学习的最终目标。

2、大部分闭卷考试影响学生的心理

现在极大多数高校在考试方式方法上采用闭卷考试, 只有很少一部分的考查科目采用开卷考试,并且考试时间都集中在期末。这样的考试方法, 尽管从表面上看, 有利于增强考试的规范化、严肃性, 但弊端还是较多的。首先, 容易导致一些投机取巧的不良行为出现。现在高校的闭卷考试大多数是侧重于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理解、掌握或运用的检测。然而, 每门课程这方面的内容都是很多的, 学生很难都能背下来。因此, 越是闭卷考试,对考试过程组织得越是严密, 给学生造成的心理压力、精神负担越重, 也就越容易导致一些投机取巧

的不良行为出现。由于这种考试给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与负担, 加之考试正在严冬或酷暑之际进行, 容易导致学生心身方面不健康的问题出现, 有些学生甚至出现考试恐惧症、考试焦虑症、神经衰弱症等心理疾病。

3、考试形式单一, 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目前单一的理论考试形式忽略了追求知识的深度、广度及其互通性与灵活性。考试形式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闭卷考试多, 开卷考试少; 笔试方式多, 口试、答辩、操作方式少; 理论考试多, 技能考察少; 客观性试题多, 主观性试题少等。侧重于简单判断和静态考核, 识记能力成了考核的主角, 而对实际操作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查较难。

第3篇

一、医院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制度下医院财务管理的相关工作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有关人员应该积极的找出这些问题,并从根源上解决问题,让医院财务管理在新的制度下更好的发展。

1.未实施全面的预算管理

一些医院在制订全面预算目标的时候,预算的内容不够全面、预算指标的设置缺乏可行性和准确性,可操作性不强,还有一些医院对于理解全面预算管理不是很透彻,预算的内容无法覆盖医院所涵盖的所有项目。而且许多医院在制定全面预算时,没有将医院本身的战略目标作为出发点和支撑点,仅仅只是重视短时间内的目标而忽略了医院的长期发展战略目标。

2.成本控制压缩不够彻底

很多医院都是通过对前一年的数据进行适量调整来进行成本控制,常常忽略成本的实际变动情况和管理的需要,使医院的成本控制方案没有充分的依据。在现实的医院财务管理过程中,很多医院没有做到严格的成本控制,造成了资源严重浪费的局面,并且缺少一定的执行监督的手段。在医疗成本、项目经费、办公经费、公共支出上还存在大手笔支出的现象和重复支出的问题。

3.内部控制基础较为薄弱

一些医院沿用不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部分财务工作人员对内部控制制度不够重视,尤其是思想上的不重视,肤浅的认为内部控制制度仅仅只是个形式,并且为实际工作添加了多余的负担,可操作性弱。而且有一些医院的重大经济决定很少让真正的财务工作人员参与,而只是让其接触一些不必要的边缘决策。

4.国有资产管理较为混乱,职责不清

部分医院资产配置不合理,有些国有资产违规使用,而且资产处置不符合相关规定,资产评估的机制不很健全,资产统计也不很规范,监督检查和法律责任的归属不明确。具体表现为不完善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不统一的国有资产配置标准,与此同时安全性相对较低,账实不符。部分医院资产采购不通过政府采购的途径,而是自己进行采购。在出租出借等方面的报批手续都很不完善,资产管理不科学,与医院承担的社会医疗和服务职能不匹配。

二、医院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解决方案

发现问题的最终目的是解决问题,所以在发现了这些存在的问题之后,应该积极寻找相应的解决策略,只有在根源上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使我国的医院财务管理更加完善、合理。

1.利用信息化进行预算编制

医院在进行预算编制时,应当充分提升信息化水平,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采用先进的预算编制方法。进一步完善预算管理机构是非常有必要的,对预算的执行过程和结果进行管理和控制,分析评价医院预算管理的效率和效果,确保医院预算管理能够有效实施。提高全面预算管理内容的完整性,将医院的所有收支活动纳入到预算管理中,切实发挥全面预算的管理职能。

2.制定制度严格进行成本控制

必须严格按照新准则的规定,进行相关科目成本的核算,进一步增强成本控制。尽量做到勤俭节约,杜绝奢侈浪费。严格按照经费审批程序进行经费审批,有需要的时候实施联审联签制度。要加大监督检查的力度,对于一些重复购置、重复建设的问题要杜绝。

3.强化内部控制基础

医院要在新准则和内部控制规范的要求下,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在各个关键点都要有明确的内部控制措施,强化医院内部风险管理责任,构建风险管理框架,积极创建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及时发现各种不确定因素,积极构建基于风险控制的医院内部控制管理体系。

4.建立完善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

新制度要求要创新国有资产管理方法,加强国有资产管理。要建立完善的管理机构,明确相关管理职责。制定完善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做好监督检查工作。做好相关账务处理,做到账实相符。优化资产配置,科学使用资产。资产配置应与医院承担的社会职能相适应,做到科学合理、勤俭节约、从严控制。做好资产采购和处置工作。应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按照相关程序依法办理。严格监督检查,落实相关责任。

第4篇

一、会议分类及会议管理对象

按法律地位分,有法定会议及自定会议。前者如按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起来的公司要求定期召开股东会、董事会及监事会,以及关于信息与报告的会议等,对此,《公司法》有详尽的规定,企业必须无条件遵守。后者指企业根据自身需要举行的有一定目的的会议,是日常管理的必要手段。按会议内容划分有投资会议、人事会议、财务会议,生产、销售、订货会议等。按会议目的划分如决策会、碰头会、讨论会、协调会、通报会等。

按会议规模大小及与会人员范围划分有部门内部会议、全员会议、联席会议、管理机构会议、外部会议等。还有其他划分方式不再一一列举。

以上的会议分类中,法定会议及必须参加的外部会议属于企业的“硬成本”,部门内部会议及基层会议的成本、效益已体现在部门负责人或部门的责任考核中,而跨部门会议,不仅占用二个以上部门的资源,而且是中高层管理者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具有较强管理示范意义,因此本文将之作为会议管理对象,来探讨会议管理制度的建立、实施及效益评价。

二、会议管理的目标

会议管理的目标是实现会议效率最大化。效率指投入产出比,即针对会议的目的去选择有效的会议程序以追求一定效益实现下的成本最低或一定成本下的效益最优。明晰会议目的是达成效率的前提,围绕目的进行计划、安排及组织,这正是现代价值工程论的精髓。

尽管不同的环境、文化产生不同的会议模式,有的企业通过会议来收集甚至加工信息,有的企业依赖于会议来沟通,有的企业仅利用会议来作出决策,有的企业把会议作为散漫高谈的场所,有的企业则实行精心的事前准备及严格的现场控制,但一般来说,会议是决策正式前的必经程序,也是管理者用以上情下达,下情上陈的常用工作形式,因此,会议的目的可概括为:决策、协调、评价与报告。

三、会议管理的内容

为实现会议效率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管理活动即构成会议管理的内容,包括会议体制建立、会议程序安排、会议责任核算、会议责任评价四个方面,具体分述如下:

(一)会议体制

即根据企业自身的管理特点及需要建立的制度化的会议安排。这样形成了各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周期,便于工作安排、资料准备及问题的集中解决,同时在体制建立的过程中,以效率为准则理顺了各种会议之间的关系、目的,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会议重复、低效的现象。会议体制可在保持一定的稳定性的基础上进行适时调整。表1以某公司的会议体制为例。

(二)会议程序

会议程序化的好处在于消灭徒具形式的会议,力求优质、高效地达成会议目的。事前的会议信息传达利于有针对性的充分的资料准备,从而节约会议时间;会议决议反馈利于增强会议决议的严肃性及督促其得到执行,从而保证会议效果。

1、主办者签发会议通知单,由工作人员送达各拟出席者处签章后返回。主办者填写:会议名称,举行时间、地点,会议内容,会议预定时间长度,出席者及应准备的资料(复印份数),可否代出席等;拟出席者填写:签名,变更或修正意见,委托出席事项等;如返回至主办者的通知单上有变更意见而主办者可以接受的话,主办者应重新发送通知单。这样主办者、出席者均对会议内容心中有数,既使会议开得紧凑,又利于达成良好的会议效果,较之会议时间的浪费,事前会议内容的充分送达是值得的。

2、召集开会。主办者应严格按预定的时间和议题开会,促进守时守秩的良好习惯形成;资料的展示也是主办者要考虑的,如在电子化会议中,准备好必要的会议设备和熟练的操作人员等。

3、会议记录及反馈(适用于关系重大的决策型会议)。忠实于会议做好会议记录并经整理后在一定期限内分送与会者及有关人员签字认可,作为重要的会议档案以备日后查阅。整理期限也须以高效为原则,如有的外资企业规定为会议结束后2天内。会议记录及反馈的目的是分清责任,提高会议严肃性,促进与会者提高责任心,认真发言,对提高会议质量有积极影响。

4、会议决议及执行情况督查。会议结束后,主办者除了拟定会议决议,成文的制度、措施等,还须重视检查会议结果的执行、落实情况。一般在会议中应约定经与会者同意实施检查的期限,如会议结果的实施情况不佳,可能需再次召集会议重申、协调和解决,这时又重新进入会议召集程序。

有的企业专门对会议资料准备及会议记录格式、决议报告等文书、图表作出规定,形成相关部门的日常工作内容,以保证资料的正确性和权威性,明确责任,提高会议准备的质量。表2为某公司的会议报告书一览表。

(三)会议责任核算

任何一项管理措施若缺少合适的考核与评估,流于形式就难以避免,会议管理也不例外。

1、会议责任核算涉及部门。主管部门负责评议会议效益、协调会议成本的归属等事项,由于本文所研究的会议管理的对象是跨部门的中高层会议,所以对会议效益的评价由经营管理机构负责,可在定期举行的经营管理机构会议上做出评议,在部长会议上公布评议结果。记录部门负责报告核算及反馈,一般是财务部门。发生部门则是责任中心,是考核对象,一般是会议主办部门,因为其职能既定且在履行职责的范围内有权决定会议的举行次数、时间等,另外,有些情况如专为某个部门协商事项所发生,主办部门可和与会部门协商进行费用分割。

2、会议责任成本。在实行部门单独核算及考核的体制下,“管理费用”的二级明细账户设为“部门”,三级明细账户再设为“会议成本”。每次会议结束后主办部门将《会议通知书》复印件交财务部门进行会议成本核算,《会议通知书》复印件上记载有会议实际时间长度,实际出席者签名等基本要素,是会议成本核算的原始凭证。财务部门要注意按照内部核算的思路进行内部转账,以保持总账平衡。会议成本确定是会议管理的难点问题。作为衡量效益的一个量化指标,会议成本不再隐藏于管理费用中而是单独列示出来。如何选择简便可行而又误差较小、利于评价的成本确定方法,需要运用相关财务知识进行反复地设计、估算、验证后才能最终确定。

这里给出一个公司的成本计算方法以供参考:

会议成本=直接成本+间接成本+直接费用

直接成本=会议时间×(与会管理人员人数×与会管理人员每分钟工资额+与会一般人员人数×与会一般人员每分钟工资额);间接成本=会议时间×每分钟会议费(会议费即会议室、空调、电话等固定设施的折旧费用以及会议专职服务人员的工资性成本等);为简便起见,每分钟会议费可使用年度预算标准值,即年度会议费预算÷年度会议时间预算,与会人员每分钟工资额也可使用年度预算标准值;直接费用即该次会议发生的标语制作、饮料、餐费、办公用品费用等。

3、会议责任报告。财务部门定期提供会议成本数据反馈至各发生部门及主管部门,各发生部门据此制作《会议分析报告》,列明每次会议的目的、决议、实施进度、产生的直接间接效果、会议成本、分析说明等,向主管部门报告,作为主管部门进行评价的依据。

(四)会议责任评价

由于对会议收入的记录需借助某种估计、假设,其本质上是虚拟收入,因此对之核算非常困难,且由于收入核算系统设计上的风险过大,使其计量结果难以信赖;另外会议在面临经营活动中的许多不确定因素时,可能会增加不少临时的、非常规的任务,将之单纯作为费用中心来管理亦不符合实际,所以对会议的责任评价最好能着眼于效益,由发生部门结合量化的会议成本进行自我评估(即对会议收益的定性或定量分析)并报告给主管部门,目的是在保证职能不发生缺失的基础上提高责任效率。

总之,建立会议管理制度时,要记住“管理基于现实,循序渐进,适时而变”的原则,进行大量的调查分析和认真测算,在此基础上找到合适的管理方法,使之易于接受和推行。千万不要本末倒置,因管理成本过高而阻碍创新与变革,“管理出效益”是一个艰苦的创造和落实过程,理念、决心和行动三者缺一不可。

第5篇

一、“阅读与思考”所涉及的内容分析

纵观初中数学六册中的“阅读与思考”材料,根据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和笔者的教学实践,课本中的“阅读与思考”专栏根据其内容可划分为三类:

1.教材相关内容的拓展与加深

如“多边形的三角剖分”“用求差法比较大小”“勾股定理的证明”“海伦―秦九韶公式”“黄金分割数”“平行四边形法则”“数据波动的几种度量”“旋转对称性”等。

2.数学历史的介绍,或数学思想的反映

如“中国人最先使用负数”“方程史话”“几何学的起源”“一次方程组的古今表示及解法”“一张古老的三角函数表”“数字1与字母X的对话”“为什么要证明”等。

3.教材相关内容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如“用正负数表示加工允许误差”“长度的测量”“用经纬度表示地理位置”“生活中的反比例函数”“科学家如何测算地球的年龄”“概率与中奖”“视图的产生与应用”等。

二、“阅读与思考”在教材中的作用分析

通过阅读和分析这些“阅读与思考”内容,我们不难发现其立足点与编写意图是让学生了解数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去认识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的历史与文化的熏陶,培养学生数学阅读理解、方法迁移和独立思考能力;通过构造数学模型,让学生积极发现生活中数学的美妙,体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意识和观念,这些也是渗透数学的人文价值及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一种需要和途径。如果教师能深入分析“阅读与思考”,认识其所蕴含的教育因素,挖掘其内涵与外延,使这些材料鲜活、灵动起来,为我们的教学服务,成为落实课程目标的手段之一,那它将在对学生的德育、知识巩固、能力培养等方面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1.为数学教学工作中的德育功能提供文化素材

数学教材不但承载着数学的基础知识,还有提供传播数学文化的任务。数学作为一种文化,有着它的历史渊源和发展历程,在学生的学习中渗透这些数学文化已成为数学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阅读与思考”中,如“中国人最先使用负数”“海伦―秦九韶公式”等为我们提供了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为什么要证明”使学生感悟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可以此为契机逐步养成学生严谨求学的学习品质;“科学家如何测算地球的年龄”“视图的产生与应用”又可以为教育学生树立崇尚科学精神提供话题,等等。

2.为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提供初始材料

由于长期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习惯于“听”,疲于应试,导致数学在大部分学生眼中是一门充斥着数字和符号的冷冰冰的学科,因此师生之间也难免会有一定的心理距离,上课时往往处于学生被动的接受状态,如果教师能恰时恰点地将部分“阅读与思考”中的素材进行开发利用,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然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比如情景创设是新课程的一个明显特点,是激发、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手段,部分“阅读与思考”中的数学史话、实际问题就可以做为情景引入的初始材料。

3.为学生课外知识的拓展、应用提供参考资料

有的“阅读与思考”以问题形式出现,如“平行四边形法则”“用求差法比较大小”等,它可以与课本的配套作业相联系。在教师的指导下,让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课后自主阅读、分析、研究、解决这些问题,使学生树立数学建模意识,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这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来说一定是有益的。

三、“阅读与思考”的教育教学功能探究

基于以上对数学新教材中“阅读与思考”的认识,它的设置无疑丰富了课程资源,扩大了教材的可读性与教学内涵,以提高学生作为未来公民所必需的数学素养。但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教师往往只关注课本正文中与中考相关的知识,不愿意把时间与精力花在开发和利用“阅读与思考”的资源上,或只让学生课外稍微去浏览一下,抑或干脆束之高阁不予理睬,使其被遗忘在教材的角落里成为一种摆设。下面就新教材中“阅读与思考”使用策略和教学功能谈谈笔者自己的一些看法。

1.利用“阅读与思考”素材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长期以来,教师更多地关注了学生的思维培养,而忽略了数学文化的熏陶与渗透,这样做的结果是:许多学生认为学习数学枯燥乏味,是让人生厌的。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我们知道:数学文化正是从历史的视角来看待数学思维活动的,数学史为数学文化的思考提供了具体素材,它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假如我们能够挑选“阅读与思考”中的一些数学史话在课堂里加以渗透,将可以起到很好的“唤醒”与“鼓舞”的效果。

案例1:人教版八上13.3《实数》一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从有理数到无理数,这是数的范围的一次扩充,对学生以后学习数学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如何在这个概念课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以提高学习效率显得至关重要。

课前,笔者在网上搜索了十来个课件,其设计的思路基本如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的《教案》里所说的:“学生以前学过有理数,可以让学生简单地说一说有理数的基本概念、分类”,设计意图是“学生自己回忆有理数的分类,为引入实数的分类作好铺垫”。其实有理数的概念是在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就学了的知识,时隔一年多,让学生自己回忆谈何容易,更何况上课伊始,学生思维还没有进入最佳状态。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是老师帮学生回忆的成份多,而学生只是晕乎乎在一系列的数的分类中跟着老师转。貌似上课条理很分明,而实际收效甚微。

受章节后面“阅读与思考”里的“为什么说不是有理数”启发,笔者尝试着以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结果很大程度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达到很好的效果。笔者从公元前6世纪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万物皆数”说起,提到“一切量都可以用整数或整数的比(分数)表示”时借机对原先所学的有理数作了回顾复习,然后讲到希帕索斯发现边长为1的正方形的对角线的长度不能用整数或整数比表示,从而引发了数学历上的第一次危机,乃至希帕索斯的被害。听了故事后,出于一种强烈的好奇和愤恨心理,学生对颠覆毕达哥拉斯学说的“无理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思维也开始处于亢奋状态,而且有部分学生还就“为什么说不是有理数”讨论开来了。

其实能做为新课引入的“阅读与思考”素材还有如《中国人最先使用负数》《方程史话》《概率与中奖》等,只要我们能巧妙加以利用,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的。

2.利用“阅读与思考”素材设计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做数学的能力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认为“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实施新课程的现在,陶行知教育思想仍然指导着我们的数学教学。“阅读与思考”作为选学的内容,是教材正文内容的补充与延伸,课前导引中提出“到选学内容中去看看广阔的数学世界”,以加深对相关内容的认识。如果我们能够适时地利用“阅读与思考”的材料引导学有余力的学生去质疑和反思,开展进行实验、观察、分析、综合、演算、论证、归纳等活动,让学生在经历体验中构建知识,定能在完善认知结构的同时,提高部分学生学数学的能力。

案例2:在八下第二十章“阅读与思考”中有“数据波动的几种度量”,对于这篇材料的利用问题上,笔者选择了班级里其中十位数学成绩较优秀学生参加了自主合作探究活动。事先给他们定下的三维目标是:①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自学材料、上网查询等方式经历数学离散程度的探索过程,了解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四个度量方法――极差、方差、标准差、平均差,并能通过计算器求出相应的数值;②过程和方法目标,经历“阅读理解材料――整理、演算、分析数据――综合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勇于实践、乐于协作的学习品质,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奇妙,享受成功的喜悦,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此基础上,笔者进一步给学生设计了活动方案:①阅读“数据波动的几种度量”材料,结合课本正文内容,了解极差、方差、标准差、平均差的概念,分清它们的计算方法;②上网查询与极差、方差、标准差、平均差相关的资料,对它们所能反映出的离散程度问题作进一步的理解;③以本班在第二次月考数学成绩为研究对象,找出中位数、众数,计算出平均数、极差、方差、标准差、平均差等,对数据进行多方面分析,总结本班数学成绩的分布情况;④对照学校提供的本年级段的数学成绩数据,找出问题学生,对本班期末迎考的复习工作提出建议。

在这次探究活动的最后,学生提出了比较适合本班学情的复习迎考建议,如针对数学成绩两极分化严重问题建议在班级里开展“传帮带”活动等都是切实可行的。笔者感觉通过这样一次活动,教师和学生都收获颇多。诸如此类,若能结合“平行四边形法则”、“勾股定理的证明”、“多边形的三角剖分”等材料开展探究活动,一定也会让学生受益匪浅的。

3.利用“阅读与思考”素材建立数学模型,加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挖掘“阅读与思考”素材在生活实践应用中的价值,让学生看到数学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培养他们用数学模型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意识,这对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学好数学,提高综合运用能力是有促进作用的。仔细分析近年来各地出现的中考题,我们可以发现教材正文之外的题材已经备受命题者的青睐。

第6篇

关键词:朗读;能力基础;示范;兴趣;评价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各年级“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高年级要重视默读”,还规定背诵诗文不少于160篇(含课文),课外阅读总量五年制、六年制学生分别不少于100万字和150万字。这些都是基于阅读训练的重要性,体现了对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经验的继承和发展,强调了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朗读是理解的基础;朗读是写作的前提;朗读是获取知识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根据我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提高小学生的朗读能力要先从以下两方面做起:

一、清除障碍 打好基础

1、扫清字词障碍

低年级学生认识字少,在每篇课文中都会遇到不认识的字。这些“拦路虎”会打击学生朗读课文的积极性,使一些学生产生惰性和畏惧心理,对朗读课文失去信心。这个时候,教师就要鼓励学生做到“三多”,即:多动口——问一问(问老师,问同学)、拼一拼(拼音节);多动脑——想一想(结合上下文想字音)、猜一猜(根据字形猜字音);多动手——查一查(查字典)、找一找(生字表中找)。教师要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手段来帮助学生解决困难,扫清字词的障碍。

2、朗读要正确

“正确”指的是用普通话读,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掉字,不添字,不颠倒,不唱读,能读出轻声和儿化韵。有些学生咬字含混不清,这样不但不能发展语言,还会养成讲话含混不清的毛病,要注意纠正。有些小学生读书不会读轻声,特别是像“慢慢地”、“鲜红的旗”、“跳得高”中的“的、地、得”词尾的“了”、“呢”等。还有些学生朗读时拉长声音,或一字一顿、一词一顿形成唱读,都要注意纠正。凡是通过耳听辨识出错误和不符合要求的地方,当即停下,反复练读,直到达到要求再往下读。

3、朗读要流利

流利指的是不断读,不读破句,不重复字句。要做到流利地读,就不能够看一个词读一个词,看一个句子读一个句子。要做到嘴里读这个词的时候,眼睛就看下面一个词以致几个词。有些学生朗读速度慢,每分钟只能读99—115个字,而标准的朗读速度应该是每分钟读200字左右。也有些学生错误地认为流利就是读得快,常常一口气读下来,连标点都不停,像开机关枪。这样不但容易出错,而且来不及思索,读完后连自己都不知道读的是什么。速度过快过慢都不利于朗读能力的提高,这样的毛病必须纠正。

4、在理解的基础上读

理解是朗读的实质,也是朗读的目的。如果朗读得正确、流利,速度也合适,停顿也正确,但读完之后不理解内容,等于白读。要让学生知道朗读是为了读懂课文,也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反复朗读课文能体验到语言文字的节奏,情绪色彩,内在韵律,情味气势等。好的文章、诗歌、片段,反复诵读乃至背诵,从中得到“感悟”,这样才能有助于培养学生语感,有助于丰富学生语言,培养感情,加深理解。朗读一定要边读边想,可和课文后的思考题结合起来,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朗读。老师听完学生读完课文后要提出有关问题,让他们回答,使学生养成读书动脑的习惯。

二、形式多样 培养兴趣

学生只有对朗读产生了兴趣,才会全神贯注地去学习,这样其内心是愉快的,行动是积极的,思维、观察、想象等多种智能活动,才最有效。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显得尤为重要。

集体读。这是一种全员参与的朗读形式,人数多,气势大,极易激发学生朗读兴趣,振奋精神,烘托课堂气氛。要防止有的学生“充数”,次数不能过多,过多会降低学生的朗读兴趣。

分小组读。小组全体成员参与,可以分段接读,也可以小组内自行组织朗读,教师做好“服务性”指导调控工作。

领读。教师或学生均可领学生朗读,也可小组内指名领读。适合于低年级学生和古诗、古文等课文,不利于高年级学生。

分角色朗读。在小学生的眼中,一切都是有生命力的,他们特别愿意走进文中的童话世界。让学生扮演文中的角色读文,是他们喜欢的一种朗读形式。教师可以让学生制作一些简单的道具,激发学生的兴趣。

表演朗读。即让学生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加上自编动作,把课文“演读”成小小课本剧,也可以让学生边读边演。这种朗读形式学生也很喜欢,几遍“演读”学生几乎可以背诵文章的某些段落。

比赛朗读。采取打擂台的形式,让学生分组进行比赛,轮流上台赛读。赛读之前可由小组长组织小组内全体同学给予指导,达到全员参与的目的,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配乐朗读。教师根据课文内容选取恰当的音乐给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受到感染,在情境中朗读。

第7篇

关键词:医院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

医院内部控制,是医院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和资产的安全与完整,防止、发现和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措施及程序。其重要组成部分即内部会计控制。内部会计控制是医院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形成的一种自我调整、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制衡机制。1999年10月31日修订通过的《会计法》的27条中,从实质上要求各单位必须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2001年以来,财政部以财会[2001]41号文件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简称“基本规范”)、《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试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采购与付款》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销售与收款》等。这些规范的实施,对于深入贯彻《会计法》,强化医院内部会计监督,整顿和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必将发挥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医院内部会计控制的主要内容

1、预算控制。预算控制是医院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内容,其基本要求有:所编预算必须体现医院的业务活动目标,并明确职责,各项收入应全部纳入单位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预算执行中,因客观原因需要调整原定预算的,应经过逐级审批并授权批准才能进行,以使预算更加切合实际;及时或定期反馈预算执行情况;执行完毕,应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考核;预算资金实行责任人限额审批,限额以上资金实行集体审批,严格控制无预算的资金支出。

2、授权批准控制。授权控制是指在某项财务会计活动发生之前,单位各级工作人员必须经过授权和批准才能对有关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处理。授权批准控制要求明确划分各级管理人员和经办人员的职、责、权关系,将涉及会计及其相关工作细分到若干具体工作岗位,并根据岗位性质赋予工作任务职责和权限,确定操作规程、纪律和检查标准,使他们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3、会计业务记录控制。即通过会计活动和会计程序来保证完整、准确地记录一切合法的经济业务,发现处理过程和记录中出现的错误。会计业务记录控制的基本目的是确保会计信息的可靠,是防止会计信息失真的一项重要措施和手段。主要包括:会计凭证控制、会计账簿控制、会计报表控制等内容。此外,会计业务记录还应通过账实、账证、账账、账表及表表之间的核对进行控制。建立健全会计记录核对制度对有效保护医院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4、职务分离控制。这是指对不相容的职务必须由不同的部门或人员来完成,不能由一个人同时兼任。这一控制方式对经济业务处理涉及有关人员能够起到相互制约、相互牵制的作用。常见的不相容职务主要有:授权批准与业务经办、业务经办与会计记录、会计记录与财产保管、财产保管与财产清查、业务经办与业务稽核、授权批准与监督检查等,这些职务应分别由不同的人员来负责完成。建立健全一个严密的职务分离控制制度,可以防止差错,堵塞漏洞,对于保护医院资产的安全起着积极的作用。

二、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必要性

1、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现实意义。卫生部颁布实施的《医疗机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规定》,标志着政府有关部门对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大力支持。加强医疗机构内部管理,规范医疗机构的经济活动,让群众享受价格合理、质量优良的医疗服务,有效地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这一热点问题,是医务工作者的共同责任。

2、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符合医院管理的需求。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有利于又好又快地实现医院的发展战略目标,保证国家法律、法规、卫生部相关规章以及医院内部管理制度的实行,保全医院资产的完整性,有利于提高医院的财务管理水平,促进医院健康发展,减少经营风险。

三、医院内部会计控制失效的表现

1、会计信息失真。近年来,医院由于会计工作秩序混乱、核算不实而造成的信息失真现象较为严重。如常规性的印单(票)分管制度、重要空白凭证保管使用制度及会计人员分工中的“内部牵制”原则等得不到真正的落实;会计凭证的填制缺乏合理有效的原始凭证支持;人为捏造会计事实、篡改会计数据、设置账外账、乱挤乱摊成本、隐瞒或虚报收入和利润;资料不清、债务不实等。

2、费用支出失控,潜在亏损增加。如某些医院为了搞活经济,允许部门经理开支一定比例的业务费用,但对这部分费用的适用范围无明确规定,更无约束监督机制,导致部门经理大手大脚,挥霍浪费,使本来微利的医院出现亏损,本来亏损的医院雪上加霜;有的医院由于财产物资内控管理薄弱,物资购销制度松弛,存货采购、验收、保管、运输、付款等职责未严格分离,存货的发出未按规定手续办理,也未及时与会计记录相核对,对多年来的毁损、报废、短缺、积压、滞销等不作处理,致使巨额潜亏隐藏在库存中,再加上经济往来中审查制度不健全等,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流失。

3、违法违纪现象时常发生。如有的医院主管财务的领导、业务经办人员、财会人员利用内控不严的漏洞大量收受贿赂、贪污公款、挪用资金,或与医院外部不法商人勾结,利用虚假发票非法侵占资金。

四、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立的途径

1、建立严密的医院内控体系。医院内部控制体系,具体应包括三个相对独立的控制层次:①在医院一线“销”全过程中相互牵制、相互制约的制度,建立以防为主的监控防线;②设立事后监督,即在会计部门常规性的会计核算的基础上,对其各个岗位、各项业务进行日常性和周期性的核查,建立以“堵”为主的监控防线;③以现有的稽核、审计、纪律检查部门为基础,成立一个直接归职权部门管理并独立于被审计部门的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通过内部常规稽核、离任审计、落实举报、监督审查医院的会计报表等手段,对会计部门实施内部控制,建立有效的以“查”为主的监督防线。以上三个层次构筑的内部控制体系对医院发生的经济业务和会计部门进行“防、堵、查”递进式的监督控制,对于及时发现问题,防范和化解医院经营风险和会计风险,将具有重要的作用。

2、加强计算机信息技术控制。健全数据输入、修改、审核的内部控制制度,数据处理部门内部人员要有明确的岗位和职责分工,防止非法操作和越权操作。计算机填制输出记账凭证后,必须要由有关经办人确认后签字或盖章,输出的记账凭证必须经稽核员稽核,将审核无误的记账凭证交出纳进行收、付款,会计进行账务处理。对打印的凭证和各类账簿应连续编号装订成册加上封面加盖有关人员的印章妥善保管。计算机系统有关的资料应及时存档,定期对所有档案进行备份并妥善保管。

3、全面提高财会人员素质。在实际工作中,一是要严把用人关,对总会计师、财务科长及财务人员的选拔,确保重要岗位人员的素质要求;二是多层次、全方位地加强会计人员的岗位培训,切实提高会计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三是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会计人员敬业爱岗精神,在工作中形成自我控制、自检自律的内部控制制约机制;四是对有些岗位实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转换制度,以便达到相互牵制、相互监督。

(作者单位:南阳市南石医院)

主要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 离婚/自由/保护/救济

当面对不断升高的离婚率、更多的因父母离婚而受到伤害的儿童以及因离婚而陷入贫困和痛苦的一方当事人时,我们必须有所行动,应该建构一套有效的制度和程序,以确保将离婚给当事人的伤害降至最小程度,并切实保障离婚后经济上处于弱势的一方及未成年子女的生活不因离婚而陷入贫困。

一、对离婚自由进行适当限制

(一)自由的相对性特征

“自由是社会中的自由,不是孤立的、无联系的、个人的自私的自由。此时,自由是一种状态,自由是通过平等的限制来实现的。自由又是一种结构,个人的自由、团体的自由和众人的自由都不能找到任何凭借和渠道来侵犯社会中任何个人或任何类别的人的自由。从而认为这种自由只是正义的代名词,是与正义的同一。”[1] 从这个角度说,自由是社会中的自由,社会中的自由要求行为主体行使自由权利的同时不妨碍、不损害其它人和整个社会的自由,所以说自由就是社会正义,或者说自由的限度或外延是社会正义,人类对自由的不懈追求就是对社会正义的不懈追求。为了实现社会正义,人类必须对自由作出某种程度的限制或者说要准确把握自由的内涵和外延。

(二)离婚自由的相对性表现

离婚自由相对性主要表现在婚姻法自身的约束。

首先,婚姻自由的目的是为了建立和巩固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关系,离婚自由是对结婚自由的补充和完善,是对婚姻自由的保障。无论结婚自由还是离婚自由都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因此婚姻法规定了结婚和离婚必须经过一定的程序,指明了结婚自由和离婚自由的范围,划清了合法与违法的界限。因此不得滥用离婚自由这一权利损害配偶及他人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利益。

其次,婚姻法在属性上虽是私法性质,但亦应该看到婚姻家庭主体之间有不同于一般市场经济主体间的利益价值运行规则,人身依附关系、伦理关系强烈,家庭成员间社会责任和道德义务表现得尤为突出,因此婚姻法具有强烈的“公法”功能、社会保障功能,所以2001年修正《婚姻法》第三十三条、第三十四条在一定程度上对离婚自由进行了适当的限制和必要的调整。

最后,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生活风俗习惯和历史文化传统不尽相同,对婚姻自由的理解上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离婚自由的相对性、地域特性、特殊性更为强烈。所以2001年《婚姻法》第五十条对民族自治地区的婚姻家庭法作出允许变通的规定。

(三)正确理解离婚自由应有之意

真正做到离婚自由将能体现出社会的进步和社会的文明程度,离婚自由在婚姻法中的应有之意应为:

1、离婚以夫妻感情确已破裂、无和好可能为基本前提,这是由社会主义婚姻的本质(以爱情为基础的两性结合)和婚姻家庭的自然属性决定的。

2、离婚的目的是为了埋葬死亡的婚姻,是为了解除双方肉体和精神的痛苦,而不应该因为离婚而加重痛苦或造成新的折磨。

3、离婚自由体现的是社会正义,不应该因为离婚而造成一方特有的生活困境,不应该因为离婚而造成家庭其他成员创伤式的精神伤害。

4、结婚意味着爱情的结合和社会责任、家庭责任的承担,离婚也应该反映爱情的破灭和家庭责任、社会责任的承担,不应因为离婚而造成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的缺失。[2]

二、离婚具体法律制度的相关构思

(一)离婚原因立法宜采用概括的破绽主义

婚姻法关于离婚原因应采用概括的破绽主义,即以婚姻破裂为离婚的惟一充分而必要的理由,具体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婚姻双方当事人就离婚达成合意即可申请离婚,由当事人双方同时到婚姻登记机关提交申请,领取离婚证。如仅就离婚达成合意,就财产的分割没有能达成协议的,由婚姻当事人单独向法院提起分割财产的诉讼。

2、婚姻双方当事人均无证实对方有过错或因犯罪行为造成婚姻破裂的义务。

3、“婚姻破裂”的标准确定为配偶一方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经法院调解无效。除法律明确规定外,婚姻当事人无需向法院说明离婚理由,法院只审查确系婚姻当事人一方的真实意思表示即可确认。

4、不因婚姻当事人一方有过错而剥夺其提起离婚的权利,否则在当事人双方均有过错的情况下,这一死亡婚姻将无法解除。

5、应当尊重婚姻法对离婚权的限制,如在女方怀孕、哺乳期内,男方不得提起离婚诉讼等。

(二)确定共同财产分配的按需分配原则

离婚财产分割方法是离婚自由利益衡平机制的重要一环,生活中有人极端地认为“离婚官司就是分财产官司”,而现实也表明多数离婚诉讼的财产分配左右着当事人对待离婚的态度。

夫妻财产制度及其离婚时分割方法的演进反映了在世界范围内妇女地位的不断提高和社会正义理念的逐步实现。从妻子离婚后一无所有的财产并吞制到可以拿回部分嫁妆价金的统一财产制、从夫妻各自所有的分别财产制到离婚时有权获得一半财产的共同财产制,直至结婚后实行分别财产制,离婚时有权分享增值的分享财产制,更多的国家对家务劳动给予与职业劳动等同价值的评价。无论夫妻双方是否均外出工作,是否有经济收入,对家庭所作的贡献视为相同,因此,即使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实行分别财产制,根据离婚时公平财产分割法,一方仍有权分得对方的财产。中国2001年修正《婚姻法》规定,夫妻婚后所得的共同财产离婚时适用均等分割原则,以及照顾子女和女方权益、照顾无过错方等原则,但这些貌似公平的原则,在具体实施中所引致的后果常常使当事人感觉不公平,违背正义的理念。因为尽管对夫妻共同财产平等分割的原则隐含着保护无社会工作、承担主要家务劳动一方的利益的理念,但这只是肯定了家务劳动的价值,是对家务劳动付出的回报。但是,从事家务劳动一方减损的人力资本并没有得到补偿,也无法分享因其贡献而提高了人力资本一方的预期利益。

笔者认为,中国婚姻法应当采用公平财产分割法,公平分割财产的机制就是要在离婚时,主要不考虑婚姻期间财产的状况和财产的来源,而重点考虑当事人的具体情况和需要,因此,各方面条件处于弱势的一方,不仅可以分割一半共有财产或分享对方增值的财产,而且还可以获得更多的比例:

1、分割财产时首先区分共同财产和个人财产,区分的标准有(1)当事人约定,婚姻当事人就全部或部分财产的性质进行约定的,从其约定;(2)取得时间,结婚之前取得的为个人财产,结婚以后取得的为共同财产;(3)财产性质,专属于婚姻当事人一方的财产为个人财产,其余均为共同财产。

2、对共同财产的分配不再与过错相联系,分配的标准是以当事人当时或未来的财产需要和收入能力为基础。分配时考虑的因素主要有:(1)夫妻双方各自的就业能力、商业机会;(2)夫妻双方各自的受教育程度、经济状况;(3)夫妻双方各自的身体状况、年龄差异;(4)个人财产的数量和质量;(5)婚姻持续的时间和各自对家庭的贡献。

(三)确立对未成年子女的保护原则

对于有未成年子女而需要离婚的家庭,现行2001年修正《婚姻法》没有从保护未成年子女的角度进行规范,笔者认为婚姻法应当从程序和实体诸方面设计,保护未成年子女在父母的离婚过程中受到最小的伤害。

1、有未成年子女的离婚应当通过诉讼程序进行。

与诉讼离婚相比较,两愿离婚更不利于社会对婚姻的挽救,婚姻登记机关只要审查离婚合意是婚姻双方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即同意离婚,发给离婚证,并不问双方当事人对离婚引起的其他问题的解决,特别是对未成年子女的抚养有没有尽到责任。现实中,有很多的当事人为了尽快达到离婚的目的、或为了满足对方提出的要求,甚至迫于对方的压力等原因,会主动放弃代未成年子女向对方索要抚养费或足额生活费的权利,表面上是自愿的,但其实质是违反婚姻法精神的,将未成年子女置于危险困境的边缘,极易导致未成年人陷于贫困和痛苦之中。强制通过诉讼程序离婚,法院会考虑未成年子女的利益,减少其因父母离婚陷于贫困和痛苦之中的可能性。

2、采取强制性的法律规定,为保护未成年子女的利益暂缓离婚。

可由法律做出强制性的规定,凡是有未成年子女的夫妻要离婚的,配偶双方必须先就未成年子女的抚养达成一个令社会能够接受的合意,由受理离婚诉讼的法院进行审查,在配偶双方没有就未成年子女的抚养达成一个令社会能够接受的合意之前,离婚诉讼中止进行。

(四)建立配套的离婚辅助救济制度

法律在保障离婚自由的同时应当实现保护弱者利益的社会正义。离婚救济制度通过损害赔偿强制过错方补偿无过错方的损害,抚慰受害者的精神,达到明辨是非、分清责任的目的,实现法律正义;通过离婚扶养费、补偿费和经济帮助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离婚时的弱势一方在经济上的后顾之忧,保障离婚自由的真正实现。综观各国立法,离婚救济制度有离婚损害赔偿、离婚扶养、离因补偿和离婚经济帮助等多种形式:

1、离婚损害赔偿

离婚损害赔偿制度是一项古老的离婚救济方式,早在实行过错离婚主义的1804年法国民法典中就明确规定:如离婚被判为过错全属夫妻一方,则该方得被判赔偿损害,以补偿他方因解除婚姻而遭受的物质或精神损失。这一规定一直沿用至今。[3] 尽管现代盛行无过错离婚主义,一些国家仍将离婚损害赔偿作为重要离婚的救济方式。因为,过错可以不作为是否准予离婚的法定条件,但法律对确因一方过错所引起的离婚不应无所作为,只有追究有过错方的损害赔偿责任,才符合法律的正义。

但是,近年来,对在无过错离婚的背景下是否还应采用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在一些国家出现了反思与讨论。有学者认为,离婚损害赔偿制度背离了无过错离婚原则,加大了离婚成本,有使纠纷时间延长、扩大当事人之间的鸿沟,延缓当事人走出阴影之嫌。[4] 这种反思在制定法律上得到了反映,如2000年修订的瑞士民法典亲属编取消了离婚损害赔偿制度,设立了易于操作的离婚扶养制度,对婚姻关系中弱势的一方生活困难者与遭受损失者通过离婚扶养予以保护和救济。

2、离婚扶养

综观现代各国的离婚扶养制度,原则上是基于需要,不考虑当事人的过错情况,是对于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原配偶提供的必要的救济方法,以公平和补偿为理念。离婚扶养与夫妻之间的扶养性质不同,离婚已解除了夫妻之间的身份关系和财产关系,双方自婚姻关系解除之日起,相互扶养的权利义务即已消灭。但对于因离婚而陷于生活困难,或生活水平严重下降的一方,则通过离婚扶养的方式,补救因离婚所产生的消极后果,补偿当事人一方因结婚所产生的对婚姻信赖利益的损失。设立离婚扶养制度意在确保离婚自由的同时,有效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特别是婚姻关系中弱者的利益,以实现法律的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减轻社会负担。所以有学者认为,离婚扶养请求权是因夫妻身份而生之扶养义务在离婚时的延伸和表现,或者说是离婚导致的婚姻生活保持请求权的丧失之填补或救济,是对离婚不良后果的有效弥补。[5] 离婚扶养制度变化的趋势是更加追求公平正义,注重保护弱者利益,逐渐摈弃过错理念,不拘泥于形式平等。

3、离因补偿

离因补偿是指离婚时一方当事人向另一方支付一定的财产,以弥补对方因离婚而遭受的损失。离因补偿重在公平,保障离婚当事人不因离婚而造成生活水平严重下降,减少离婚给当事人以及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同时,离因补偿的请求权人无须负担他方有过错的举证责任,只要负责举证离婚使自己的生活水平下降或遭受了某种损害即可,是否应当给予补偿,则由法官根据具体情节裁判。如法国民法典第270条规定:离婚时,一方配偶得向另一方配偶支付旨在补偿因婚姻中断而造成的各自生活条件差异的补偿金。补偿的数额,依受领方的需要以及给付方的收入情况而定,但一般应当考虑离婚时双方的生活水平以及在可预见的将来此种情况的变化。

4、离婚经济帮助

离婚经济帮助是指离婚时对生活困难的一方,另一方有扶养能力的应当从其个人财产中给予困难方一定的资助的制度。离婚经济帮助是中国自1950年《婚姻法》颁布以来一直沿用的离婚救济方式。

2001年修订《婚姻法》在1980年《婚姻法》规定的离婚时应对困难一方给予经济帮助的基础上,增设了离婚损害赔偿制度与家务劳动补偿制度,强化了经济帮助的内容,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离婚救济制度体系,它反映了我国有关离婚指导思想的重大变化,由保障离婚自由、反对轻率离婚发展为保障离婚自由、实现保护弱者利益的社会正义与法律公平。不可否认,这一离婚救济体系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立法观念仍显落后,一些法律条文只注重追求形式上的平等,而未充分考虑实际结果的公平与平等,这就使表面上公平平等的规定难以落到实处,身处弱势一方的利益难以得到救济。如修订后的离婚经济帮助仍然存在条件苛刻、帮助时间短、适用范围窄,受助者难以得到真正帮助的问题。其次,各种相关规定仍过于抽象、有些规定不符合实际情况,如关于离婚时对家务劳动的补偿规定就几乎是形同虚设。[6] 再次,程序公平的重要性没有得到重视,如损害赔偿的取证难就是由于举证规则没有从受害方的视角为他们着想,其结果必然造成离婚损害赔偿难以真正实现其本应有的作用和价值,甚至引起负面影响。

笔者认为,如何将公平原则、补偿原则、衡平理念实质性地体现在我国的离婚制度和保护妇女离婚权益的妇女权益保障法中,制定出一套不拘泥于形式平等,更加追求公平正义,注重保护弱者利益,周密严谨,操作性强的离婚衡平制度仍然是我们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三、相关法律制度的保障与完善

(一)对现行民事诉讼法的修改

1、婚姻案件民事诉讼的特殊性分析

婚姻纠纷属于民事关系纠纷的范畴,但与其他适用民事诉讼法审理的普通民事案件又有所不同,因为婚姻关系是以人身关系为主、财产关系为辅,财产关系大多带有强制性,且权利义务的对等互动要求低。[7] 由于婚姻关系的特殊性,中国现行民事诉讼法对诉讼制度已作了某些特殊规定,如起诉权的特别限制、必须的调解程序等,然而这些特殊规定并不能完全适应婚姻案件审理的需要,因为普通民事诉讼程序的普适性与婚姻诉讼的特殊性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

(1)普通民事诉讼的对抗性不适用于婚姻案件

婚姻案件虽然是当事人之间的纠纷,有时甚至是比较激烈的冲突,但由于当事人之间特殊的身份关系,以及这种关系的自然属性、人身和伦理属性,使他们之间的争议不仅需要运用事实和证据加以解决,更重要的是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因此处理案件时要考虑合情合理合法,要考虑他们日后生活的和睦相处,以对抗式诉讼处理婚姻案件,容易加剧当事人之间的紧张关系,导致案件向极端方向发展,造成当事人之间互不相让、彼此敌视。

(2 )普通民事诉讼的公开性不适用于婚姻案件

婚姻案件一味强调公开原则,对妥善解决当事人之间的争议或许弊大于利,尤其在我国“家丑不可外扬”传统文化影响下,婚姻纠纷本来就是不可示人的私事,在大众面前论争,会使双方受到很大的伤害,一旦公开审理,双方为了面子都想胜诉,其行为可能会走上极端,结局可能会只剩离婚一种了,婚姻关系改善几乎不再可能。

(3)普通民事诉讼对审判效率的追求不适用于婚姻案件

在一般民事诉讼中强调“迟来的正义非正义”是正确的,但对于婚姻案件强调效率未必有益。有时,婚姻诉讼的发生是出于当事人的一时激愤,对这类案件除了依据事实和法律处理外,时间也是很好的方法,给当事人较长时间思考、反思,也给了当事人自己妥善处理矛盾和亲友协助转化矛盾以较充分的时间,所以对婚姻案件宜拖延不宜速决。[8]

2、建立婚姻案件专门民事诉讼程序

制定专门的婚姻诉讼法或者民事诉讼法中的婚姻特别程序,建立专业化的法官和法庭。

(1)离婚案件的审理不适用简易程序。

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前提条件是“事实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的案件,一般而言,在离婚诉讼中导致双方当事人无法就离婚诉讼达成协议的情形主要包括有是否同意离婚、子女由谁抚养、抚养费用的确定、夫妻财产如何分割以及共同债务的承担等问题。有的就其中一个问题争执,有的就多个问题争执。实际生活中,大量的普通的离婚案件不属于可以适用简易程序的民事案件。

(2)离婚案件的审理不设最长期限。

就离婚案件个案而言,没有审理期限的限制,给当事人较长时间思考、反思,也给了当事人自己妥善处理矛盾和亲友协助转化矛盾以较充分的时间,要求承办法官高度的自我约束。

(3)强化法院审理期间的调解力度。

调解是离婚诉讼法定的不能省略的必经程序,法院在审理离婚案件的整个过程中都必须贯彻调解原则,从受理案件开始到判决前为止,审判人员都可以依职权主动进行调解。[9] 同时,调解不仅是审理离婚案件的程序性要件,也是判断应否准予离婚的实质性要件之一,只有当夫妻双方“感情确已破裂、调解无效”时,法院才可以准予离婚。

(4)对离婚案件中涉及身份关系的判决,实行一审终审。

离婚诉讼审理的对象是双方当事人的身份关系和财产关系,有关身份关系的判决应当确定一审终审原则,避免双方当事人的身份关系长期处于不确定状态,否则对社会、对他人均会产生诸多不良影响。

(二)加快发展社会保障制度

1、实施自由离婚制度与发展社会保障机制的关系

中国传统婚姻家庭的社会价值还体现在具有一定的社会保障功能。结婚、组成家庭是婚姻当事人减轻社会对个人不利影响的堡垒,离婚使得婚姻当事人抗击外部对己冲击的能力减弱,如果社会保障体制能够及时弥补所丧失的婚姻家庭的这一功能,对于平衡其利益、慰抚其精神,尽可能减少离婚事件给当事人的生活以及社会安定带来负面影响具有积极的意义,以使当事人不必因离婚后的生活保障问题而长期忍受配偶的重婚、家庭暴力、虐待遗弃等行为,能够让当事人在这些行为发生之初即寻求法律上的救济,从而真正实现离婚自由。

2、加快发展与离婚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

建立离婚后社会保障救济制度。对离婚后造成的一方陷于贫困,可以通过离婚辅助救济途径解决,如果不能使生活困难者达到社会平均生活水平,国家应当承担离婚后的社会保障救济责任,即离婚后生活困难的或在社会上失去竞争力的一方可以得到必要的社会保障救济。

如英国现行的法律在处理夫妻离婚时的财产分割和子女抚养问题上,强调要把这些问题纳入到整个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中去考虑,因为英国离婚的人群当中大部分是收入较低的平民,在离婚时一方要求另一方付比较高的抚养费几乎是不现实的。相当一部分英国妇女在结婚以后,就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家里,从事家务劳动,照顾家庭,失去了必要的在社会上竞争劳动岗位的能力,或者说她占有的社会资源与其他人相比要少得多。 如果有一个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妇女离婚后就可以得到必要的社会保障救济,她也不必因为担心离婚之后得不到生活保障,而在一个不幸福的家庭中继续迁就下去。

建立健全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对婚姻家庭的立法有深远意义。中国婚姻家庭法律制度的建设绝对离不开社会保障制度的同步发展,因为家庭物质生活的内容与社会保障制度息息相关。这也要求中国进一步完善离婚救济制度的立法,以对离婚之后的弱势一方提供更趋公平合理的法律救济。

注释:

[1] [英]埃德蒙·柏克著,蒋庆、王瑞昌译,《自由与传统》,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05-106页。

[2] 梁冰、王道强:“论 ‘离婚自由’的’必然性’和’相对性’”,载中国法学网,iolaw.org.cn/shownews.asp?id=12503,2005年7月4日。

[3] 《法国民法典》,罗洁珍译,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第87页。

[4] 罗丽:“论日本的离婚抚慰金制度”,载《法学评论》2002年卷第2期。

[5] 陈小君著,《海峡两岸亲属法比较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09页。

[6] 夏吟兰:“离婚救济制度之实证研究”,载《政法论坛》2003年第6期。

[7] 曹诗权著,《婚姻家庭继承法学》,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第48页。

第9篇

关键词:精细绩效管理医院科室分配制度对策

一、传统医院绩效管理体系存在的不足之处分析

现有的医院薪酬管理体系包含很多方面的内容与环节,诸如:薪级工资、相关津补贴等方面的内容。医院能够以实际的工作职权来作为根本依据,对相关岗位进行设置,其有关部门科室主要由聘任的工作人员所组成。一般薪酬分配的主要内容为岗位工资,可以以工作以及具体的出勤内容对绩效工作加以分配,以临时性或者特殊性岗位的需要作为根本依据对各种津贴进行一定的分配,并发放一些生活必需品。

(一)传统医院绩效管理体系存在的不足之处分析

传统的医院绩效管理体系及分配制度比较陈旧,在这样的制度之中是以岗位工资与奖金分配,从而组成各个科室人员的工资收入,其发放的奖金主要由提成比例与收支两个方面所决定。此种分配方式是早期医院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产物,其过去在对劳动报酬加以调节,对成本加以管控的过程当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随着医疗事业地快速发展以及不断进步,现代医院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严格,早期传统的分配体系很难对当前时期下医院发展的根本需求加以满足。所以,完全能够发掘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不足之处。具体而言,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早期传统的分配体系并无充分的社会效益;(2)在分配体系之中,完全将工作价值与经济价值二者完全相混淆,难以将工作业绩在分配之中充分地加以反映,无法充分地反映多劳多得的相关原则。与此同时,医院的性质较为特殊,所以说,务必存在政策性亏损科室,这些科室的经济效益水平较低甚至是没有任何经济效益,然而其劳动水平却较高。所以说,往往会导致不公平的收入分配的现象产生。传统的医院绩效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为分配,其在价值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偏差,一味地追求经济水平地提升,而完全忽略了以人为本的根本理念。因此,需要深化创新以及改革绩效管理体系,从而确保其有效以及操作性强。

(二)传统医院绩效管理体系不足之处地原因分析

传统医院绩效管理体系存在着很多方面的不足之处,其原因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管理机制方面的问题

在管理体制方面,体制方面的问题涉及面非常广,受到医院全体领导以及职工的高度重视。在全院范围内形成良好深厚的医疗行业文化。从本质上来说,应该积极地细化绩效管理工作,且医院各个科室应该强化差异性的管理。而在实际过程中,有关科室的医生的底薪是医院工资体系当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缺乏相应的衡量标准。在实际过程当中,很难对医院医护工作人员的脑力劳动、工作性质以及贡献水平等进行鉴别以及区分等,很难将不同的医疗岗位的劳动投入与劳动价值加以体现及反映。所以说,对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的提高极为不利。

2、现有的绩效考核不够合理与公正

在这个方面,最为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在绩效考核制度方面严重匮乏以及缺失等,尚需不断进行完善。医院的医护工作属于一种特异性较强的行业,在对相关岗位进行考评时显得尤为困难。同时,一直以来,医院在实际管理过程当中,均存在着很多方面的突出性问题,严重阻碍了绩效考核工作的顺利实施与开展,医院工作人员与医院整体目标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以促使医院绩效考核仅仅流于一种形式,难以尽快实现医院的总体目标。此外,医院的各个科室的职能划分也存在着很大的短板,显得十分老套、刻板,在绩效管理界限划分方面也比较模糊。总的来说,现有的绩效管理体制以分配为主体,其价值偏差水平非常大,过于片面地追求经济效益,而医院内部科室之间存在很多不平衡。所以说,应该与医院实际发展现状相结合,从而制定操作性强的、具有量化标准的绩效管理体系。

二、现阶段医院科室精细绩效工作的具体对策

针对如上关于现阶段我国各大医院绩效管理与科室分配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引起问题的相关原因的分析,现提出如下几个方面的关于现阶段我国医院科室精细绩效工作的具体对策:

(一)积极确认医院发展目标

构建绩效管理体系的基础以及前提条件即为绩效管理体系,在某种特定的区域中的医院承担的功能对其中长期发展目标具有决定性作用,然而其自身的各项条件往往会对其发展产生较大的限制性。作为一个动态化的体系,医院的发展目标并非一成不变地,而往往是时刻处于不断变化过程当中,此种改变往往会对绩效管理的实施效果产生实质性地影响。

(二)构建基于发展目标的绩效管理模型

绩效管理模型主要包括量化的核心要素与关键指标,且对其开展相关性分析,从而制定可应用于不同部门以及科室的考核表。

(三)强化沟通以及考核结果的应用

在绩效考核完成之后,应该积极地开展沟通工作,且注意将考核结果进行充分地应用。沟通与反馈是做好绩效管理工作的一个基础性环节,同时它也是绩效管理动态化管理过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更是与以往静态化管理相区别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是实施“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主要途径。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以得知,现阶段我国医院精细化绩效管理与科室分配过程中往往存在着很多方面的突出性问题,影响了我国医院绩效管理的实施与开展。对此,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以提高医院绩效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孙统达,陈健尔,张秀娟等.公立医院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9(29).

[2]韩翠娥,郎淑敏,等.关于医院科室绩效考核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卫生人才,2013(2).

[3]谢世堂,尹金淑,张梦平,等.北京市公立医院内部绩效考核分配现状与思考[J].中国医院管理,2015,04:12-15.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