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智慧大课堂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05 15:44:0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智慧大课堂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智慧大课堂

第1篇

关键词:小智慧 点燃 大课堂

踏进课堂,作为一个受学生欢迎的老师,首先觉得欣慰,因为我们往往把能与学生建立和谐亲密的师生关系看成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成功,为自己是一个深受学生喜爱的老师倍感自豪。其次也有忧虑:喧闹的课堂是我们需要的吗?喧闹是不是等同欢迎?在这样的氛围里我们如何调度学生的情绪使之迅速融入课堂知识的学习?这就需要老师从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入手,讲智慧,想策略。

一、巧妙将学生带入课堂

记得2010年的一天,我踏进课堂的时候就是上述情景,我本想大声招呼一声,迅速把他们从兴奋状态拉回课堂。但是转念一想,那样做无疑给学生百倍热情当头一盆冷水,也许安静下来了,但他们的积极性很难在四十分钟里被调动了。灵机一动,我说"我想给大家说说我很佩服的一个老师,我听过他的课。"学生一听老师在和他们聊天儿,附近的孩子都很快安静下来了。我继续说"他是个很有智慧的老师,有一次他去上课,教室里正乱成一团,他没有发火,而是自顾自走到教室一角的钢琴,弹起了一首曲子,曲子由缓骤急,全部学生都被老师的乐曲感染迅速安静下来。曲子弹奏的正是电影《小兵张嘎》里老钟叔看到鬼子进村奋力敲响村头钟声的那段背景音乐。正当学生们侧耳倾听,突然,音乐戈然而止。这个老师声音缓缓传来,他说:"老钟叔的钟声父老乡亲都听见了,孩子们,上课的铃声你们听见了吗?"我的故事讲到这里,把话题转到了课堂,我微笑着看着已经相当安静的学生说:"孩子们,我没有那样的智慧,你们将来会有,首先就从安静待课开始好吗?"学生们郑重的点了点头,我们的教学活动马上步入了正轨,那节课效果非常的好,学生张弛有度,参与性很强。

二、激励学生打破信念障碍

还有一次设计制作课上,分组制作,分开之后有很多同学你推我让,不肯动手,我走过去询问原因,他们不好意思的说:"老师,我能力有限,我做不好"。于是,我让学生暂时放下手中的用品,我说,我先给大家讲个故事。

"数千年来,人类便一直认为要四分钟内跑完一英里是件不可能的事,不过在一九五四年,罗杰班尼斯特就打破了这个信念障碍。

在此之前他曾经在脑海中多次模拟以四分钟时间跑完一英里,长久下来便形成极为强烈的信念,因而对神经系统有如下了一道绝对命令,必须全力完成这项使命,果然他做到了大家都认为不可能的事。

人们常常会对自己本身或自己的能力产生"自我设限"的信念,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过去曾经失败过,因而对于未来也不敢寄望会有成功的一日,也有可能是没有一个活生生的具体目标,对于愿望能否实现心存疑虑。长久下来他们便开始学得务实,而终于平庸。"故事讲完以后,我对学生说,下面,你愿意试试吗?我特别关注了刚才觉得有困难的学生,集中力量帮助其中一名学生取得突破。一个人的突破往往会带动一大批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在一个班级里,教师往往无法顾及到全体,班级里总有极个别优秀的学生,也会有一些不上进的学生,沉者自沉,浮者自浮,而数量最多的的是中间一批不沉不浮可沉可浮的学生。这批学生有向上的愿望,但离那些班级里的顶尖高手有较多距离,无法望其项背。反而若是他们之中有一人取得成功,对其他人的促进作用将会是巨大的,大家必将群起而效仿之。如此,教师的工作便可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果。

三、研究智慧型课堂教学结构

1、导学定向,点燃智慧,让学生感受美

在每节课的开始,我们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通过定向,具体化学习内容,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引起学习兴趣,点燃学习智慧,初步让学生感受美。

2、自主探究,生成智慧,让学生认知美

美术课最大的魅力在于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为此,教师应当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学生的自主设计、自主尝试、自主感悟、自主总结等实践活动,实现高效地自我发展,促进学生智慧的生成。

3、合作对话,共享智慧,让学生创造美

创新是美术的精神,艺术贵在创新。通过合作的形式,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提出自己的构思,同时又能分享别人的做画风格,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相互提问,互相讨论,互相启发,互相争辩,互相促进。使作品在构图、色彩、寓意上达到协调一致,使各人的劳作相得益彰,共同创作出一幅幅个人单独难以创作出的完美的画面。从而实现超越个体,共享智慧。

(4)总结提升,发展智慧,让学生享受美

总结提升,是师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的共同梳理,是师生智慧理性化的一种思考和总结,可以让学生享受到艺术美,让智慧的种子生根、发芽、壮大。

四、以学校环境、课外活动为依托,启迪学生的智慧

第2篇

【关键词】小学英语 打造 智慧课堂

本文结合多个教学案例,详细地为达到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效率的目的出谋划策,提出了关于如何打造英语智慧课堂的几大措施。课堂是智慧教育的主战场,在课堂时间内充分发挥智慧教学的作用非常有利于学生寻找到学习英语的技巧,提升英语阅读与写作两大能力,同时它也能够让每个学生的智慧得以释放,学习生活得到饱满的填充。就小学英语教学现状而言,很多教学并没有真正掌握打造智慧课堂的精华,导致学生日益对英语失去耐心与信心,然而当代教育的前沿是使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富有内涵,英语教学也必须跟紧时代的脚步,争取早日为打造智慧课堂的目标画上圆满的句号。

一、注重面向全体学生,培养良好的口语交际习惯

为了保证小学生在英语学科上的平稳发展,力图培养他们的阅读及写作能力,树立起创新学习的意识,开发英语智慧课堂的步骤绝不能省略,教师要在有效教学的基础上,照顾到全体学生学习进度,因为每个学生的领悟吸收能力有所不同,有些具有天赋的学生学起来很轻松,而有的学生认为英语学习“难于上青天”,所以面向所有学生培养他们善于用英语进行口语交际也是打造智慧课堂的主动力。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英语“方位名词”这一内容时,in front of、behind of、turn left and right等描述前后左右的名词在他们的脑海中没有鲜明的概念,因此极易容易混淆。遇到这种学生迷糊的情况时,教师不能因为赶个人的教学进度而忽略了学生对这些方位名词的加强巩固,否则会产生不可弥补的恶效。在宝贵的45分钟课堂时间内,教学必须充分利用自己的智慧,比如可以用自己的手势比划前后左右,并让全班学生集体说出自己的比划方向,这种互动的教学模式既活跃了课堂氛围,也增进了师生感情。相反,教学也可以说出其中任何一个方位,让学生用手势表示出来,一旦发现个别学生比划失误就可以及时纠正,如果能够长期将这种顾虑全局、面向全体的教学方案付诸实践,学生的口语交流能力一定能够得到广泛提高。

二、合理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智慧课堂

小学阶段的学生的心智还不够成熟,学生的玩心还比较重,让学生一整节课坐在课堂上不开小差的几率几乎趋于零,因此为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需要在小学英语课堂中渗透多媒体教学、打造智慧课堂。幻灯片可以将学生的作业投影到白板上供全班的同学看,学生既可以发现其中的优点也可以寻找出不足之处,这样一览无余、完全的投影显示出一定的真实性;其次,多媒体技术以书本内容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将声音、图片、音乐带入课堂,活跃了课堂氛围,从而打造出真正意义上的智慧课堂。

例如:在学习《My favourite season》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搜索一些可以代表春、夏、秋、冬典型代表的景色在班里内部展示,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也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这样的课堂不仅仅是传授考试知识的课堂,更是教会学生生活的智慧课堂。然而与此同时,教师也要注重使用多媒体教学的限度,不能利用大部分的宝贵课堂时间播放多媒体,这样就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是一节没有意义的智慧课堂。

三、设置小组合作机制,提高教学效率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改革,学生已经逐步成为课堂的主人公,教师要学会尊重学生、理解学生、认真倾听学生的想法。为了实现学生课堂主人公的地位,教师需要通过小组合作机制来体现,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活跃程度、学习成绩等将学生进行有机分组。

例如:在学习《My birthday》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进行分组教学,让每一位同学都可以和同学分享自己心目中的生日派对。通过小组讨论机制前面避免了学生由于大课堂的现代模式而无法倾听每一位学生想法的弊端,同时也增进了学生之间的距离。与此同时,学生在进行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的进行巡视。首先,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解决学生遇到的英语语法问题,让学生在提问中提升;其次,避免学生利用讨论环节交流无关紧要的话题,保证课堂纪律;最后,根据学生的讨论进度决定结束时间。

结语:随着新课程的教学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逐步被社会淘汰,教师必须在小学英语课堂中融入智慧教学。智慧课堂打破了传统、死板教条的教学模式,融入多媒体教学、游戏教学、课堂小结、情景教学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兴趣、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真正的融入到课堂学习中;其次,教师以书本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每个课堂环节都是环环紧扣课文;另外,让学生为课堂的主人公,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理解学生。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渲染活跃的课堂氛围,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善言善导;静听花开;顺水推舟;将错就错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语文教师的功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课前的文本细读,还有一个就是课堂上的师生对话。语言理答就是师生对话的关键环节,这是最见功力的。”理,就是理会、理解、梳理。没有理,就没有答。因此,教师的理答行为应该丰富而灵动,以“真情”打动学生,以“语言”感染学生,在“过程”中引领,在“平等”中商榷。

一、善言善导――“灵性超常语”的理答应对

童言无忌,它流露着自然和稚气,充满着灵性和智慧。面对学生“答非所问”的超常灵动言语,我们教师该如何接这一精美的“彩球”呢?

孙建锋老师执教《雾凇》片段:

师:“为什么雾凇只在吉林出现?”

生:“因为它的根就在吉林!”

师:“你说得真有诗意,朦胧而又真实。这一回答虽没有道出真正原因,但一个“根”字把雾凇说‘活’了,有情调了,有生命了。”

于是老师将“根”写在黑板上。

生:“雾凇是雾气在冷空气中生长的!”

师:“或许将来的你就是作家!”

一老师执教《元日》教学片段:

师:“对诗中‘千门万户瞳瞳日’这个句子你怎么理解?”

生1:“千门万户打开家门,迎接明亮的阳光。”

师:“读着这句诗,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美好的情景?”

生2:“家家户户打开家门,拥抱明媚的春光。”

生3:“灿烂的阳光洒进千门万户的房顶,还从窗户泼进去。”

师:“好一个‘洒’,好一个‘泼’!春日的阳光在你眼里是那么得有情有义。”

生4:“千家万户一打开窗户,就邂逅了满地的阳光。”

师:“好一个‘邂逅’!春光是个可爱的不速之客。”

生5:“千家万户欣欣然打开门,啊,春光一下子涌了进来,和我们撞了个满怀。”

师:“你们是天生的诗人!”

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案例中的老师正是很好地运用了一这“原则”,用富有针对性的赏识性理答给予了学生一次又一次的引导,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智慧的理答行为不是不着边际的“戴高帽”,也不是机械的动作,“嘿!嘿!你真棒。”而应结合真实的教学情境,给学生一种真实的感受和真切的体验。

二、静听花开――“悖向反常语”的理答应对

在课堂教学中,突然冒出一种与众不同的言语,就像平地一声炸雷,矛头直指众生和教师,那该如何应对这一棘手的“刺球”呢?

特级教师吴琳执教《去年的树》:

师:“接着,她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唱完了歌,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这里又用另外一个看字,透过这个看字,你仿佛听到鸟儿在说?”

生(站起来大声说):“树,我走了,我还要去找火柴呢!”

(话音未落,听课的老师发出一阵哄笑,课堂氛围立即陷入了尴尬)

师(不慌不忙地):“你说得太好了,你读出了平庸的眼光根本读不出的东西。想想看,一棵树会被切成多少根细条条儿,做成多少根火柴,在多少盏煤油灯里被点亮呢?每一盏灯火里面,都有她朋友的影子。所以,鸟儿要去寻找,鸟儿要为他们唱歌。”

学生是有思想的,他们不是在唱反调,而是进行难得的纵深思考。这种具有前瞻性的超前思维,总被人赋以“悖论”的特性,但这有助于克服思维定式。对于这样的反常言语,无动于衷是肯定不行的,应以审慎的态度去对待。首先要学会倾听,捕捉“非常”言语的积极信号,然后分析判断,把握其与文本相通的结合点,因势利导地进行价值引领。

三、顺水推舟――“质疑问难语”的理答应对

在课堂上,学生常常有出乎意料的质疑问难,令老师难以定夺。他们踢出这偏离轨道的“歪球”,老师该怎样“招架”呢?

教师做得很巧妙,让学生自主发现,交流辩争,从而探明不明之处,发掘可掘之物。在课堂中,教师要改变自己“裁判者”“控制者”的形象,成为一个交换意见的参加者、合作者与指导者。在学生表现与教学要求有距离时,且慢武断评价,要给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倾听学生内心的声音,学生的思想往往能暴露出一些内隐的有价值的信息。当然,对于这样的质疑问难,教师首先要快速地进行价值评估,然后进行适度的“放”与“收”,使理答动态地呈现,持续地发展,从而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建构。

参考文献:

[1]杨永.“非常”言语,机智应对巧引领[J].小学教学参考,2010(4):26.

第4篇

所谓“课堂应答”,是指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反应和处理。这是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作出的即时应答,它既是一种教学行为,也是一种教学评价。智慧应答像钥匙,能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又像火把,能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使课堂更精彩。

1 适时等待,愤悱促主动

“等待、延迟判断”是一种重要的应答方式。爱因斯坦说过:没有时间就没有空间。作为老师要善于等待,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例如,在教学“比例尺”时,笔者让学生计算“在某小学新校区的规划图上,操场的长是20厘米,宽是15厘米,比例尺是

1:400,这个操场实际占地面积多少平方米?”

生1:实际长为20÷(1:400)=8000厘米=80米,宽为15÷

(1:400)=6000厘米=60米,面积为80×60=4800平方米。

同学们都认同这种算法,笔者正想进入下一个环节,这时生2迫不及待地说: “我有更简单的算法:20×15÷(1:400)。”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2:我用“图上面积÷比例尺”算的。

“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众说纷纭,都说生2不对。这时,生2有些手足无措,脸涨得通红。

师:你们分析得很透彻!生2虽然做错了,但已经很接近正确答案了。

在笔者的“点拨”下,生2马上恍然大悟。

生2:我明白了,正确答案是“实际面积=图上面积÷比例尺的平方”,因为[20÷(1:400)]×[15÷(1:400)]=(20×15)÷[(1:400)×

(1:400)]=4800平方米。

师:你真了不起!想出了一种这么简便的好方法。

听了笔者的夸奖,生2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在学生的学习遇到困难时,教师更需要耐心,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让他们在愤悱中自省,等待他们自信地抬头。这里的等待是唤醒,更是一种尊重。从尊重学生出发,允许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鼓励性为主,为学生营造积极探索、求知创造的氛围,建立愉快和谐、心理相融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以积极良好的学习求知心态投入到快乐的学习中。

2 适时转问,互动促自主

“转问”是一种扩大参与回答问题学生数量的有效技术。通过“转问”可以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讨论中来,可以使教师与学生一对一的交流变为一对多的交流,同时它也是创设良好的课堂研讨氛围的有效手段。如在教学一下《摆一摆 想一想》时,有教师让学生自主探索用四颗珠子摆数的活动。师:请大家拿出4颗珠子和一张数位表,小朋友们自己试试看用这4颗珠子在数位表中摆数。要求:这4颗珠子都要用上,你可以表示出哪些不同的数呢?生独立操作后师组织汇报交流:师:你们都摆出了哪些数呢?第一个学生无序地摆出了4个,当第二个学生有序地摆出后,老师就迫不及待地引导学生交流并总结出了方法。师生对话看似流畅,老师对每位同学的回答做出了回应、评价,也强调了有序摆放的方法和优势,但在后面的课堂进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在用更多的珠子摆数时,出现了很多的错误,没有达成预计的教学目标。当老师提出有难度的问题被第二个资优生完美地回答后,老师迫不及待地加以肯定,而对此问题是否全体学生都理解了,尤其是一些思维比较缓慢的学生有没有明白,教师却没有放在心上。这样做会使一些学生失去了进一步主动思考的机会,被动接受资优生的观点。要是老师能抓住一二两生的区别,适时转问:“为什么第二个孩子能写得全,有什么好方法?”引导孩子在互动中主动去探索摆数的规律,而非直接揭示方法,可能效果会好得多。

3 适时追问,思维挖深度

“追问”就是在学生回答的答案不甚清晰,有部分或大部分学生还不太理解,教师要继续追问学生,让其阐述清自己的意见,给其他人以启迪。例如在《圆的周长和面积练习课》时,有这样一道练习:计算下面各圆的周长和面积。①r=3厘米②d=4分米。学生很快算出了结果,有个学生迫不及待地说:老师,直径4分米的圆,周长和面积相等,有很大一部分同学表示赞同。老师没有否定,却表扬他很善于观察。而后追问:“你能到黑板上画草图把你的意思明白地告诉大家吗?”孩子高兴地在黑板上画了个圆,边说边比划起周长、面积。短暂的沉默,学生马上发现了:“周长和面积根本无法比较。”经过追问、思辨,明确了周长和面积是不同的量,无法比较大小,周长和面积“相等”的说法是错误的。

这里,教师没有对学生的回答直接做出正误判断,而是通过追问“你能到黑板上画草图把你的意思明白地告诉大家吗?”在学生自己解决这个问题时,促进学生更为主动思考,从而对周长和面积的概念有更清晰的认识。应答中善用“探问和追问”是老师教学机智、教学能力的一种表现。往往有“一石激起千层浪”之效,能起到一个刨根究底,明晰思路的作用,实现有限课堂里的无限张力,使教学产生理想的效果。

4 适时启发,思维提效度

应答是引起、保持或促进学生课堂学习的一种手段。有时理而不答,反而能促使学生自我反思,打破原有思维惯性,使思考方向明朗,思维效度提高。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一课中.教师出示两个木框,告诉学生用同样长的木条做了两个框架,比一比哪个围成的面积大。在相同数据信息的强烈暗示下,学生觉得面积相等;教师又拿出一个与第二个木框形状、大小相同的木框,示意同学拉得很扁。学生有点为难:“好像不相等了?”教师边拿第三个木框跟前两个比划,边说:“真的好像不相等了。奇怪了?怎么回事啊?”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不做解答,而是又把皮球踢给了学生,教师里一片静默。学生观察着三个木框,比划着、认真思考着……一会,一只只小手举了起来,生回答:“虽然木条的长度没变,但是平行四边形的高变了,高变矮了,面积也小了。”教师适时转问:“谁明白他的意思?”有的学生重复了刚才的回答;还有的学生说:“看样子,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大小要看他的高的大小。”生:“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他的底和高有关系。”

第5篇

课堂提问是学生思维的向导和路标,又是学习知识、掌握方法的信息反馈的重要渠道。而课堂追问是在提问的基础上延伸和拓展的。课堂追问能使学生保持注意的稳定性,激发其积极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有利于全面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不仅仅要设计课堂提问,也应该重视课堂生成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追问。

教师要注意追问的有效性。追问不在于多少,而在于追问是否有效,是否能有针对性地把学生引向“最近发展区”,是否能让学生感受到进行智力劳动的乐趣,是否“问得其所”。无效的追问除了浪费学生的时间,别无它用。

一位老师上了一节《石壕吏》的公开课,听完之后感到老师在课前的教学设计独具匠心,课堂在师生愉快的交流中轻松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其中问题的提出和教师的追问恰到好处:

师:文章题为“石壕吏”,文中写到石壕吏的句子有哪些呢?

生:“有吏夜捉人”“吏呼一何怒”两句。

师问:这首叙事长诗题为“石壕吏”却只有两句写石壕吏的,大量的篇幅在写老妇人,如果把题目改为“石壕妇”,可以吗?

讨论片刻。

生:还是原题目比较好,因为文中虽然只有两句写石壕吏,但通过“夜”一词表明时间紧迫,老百姓没有安宁,写出了前线战事紧张、百姓生活的痛苦。

生:通过“一何怒”这个词写出了态度蛮横,突出了官兵对普通老百姓的横征暴敛。

师:请同学们两位一组,模仿石壕吏和老妇人的对话。对话完请告诉大家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生合作交流。

生:通过对话,我发现其实作者省略了石壕吏的大部分语言。

生:作者采用了详略安排的方法,这也体现了诗歌“凝练的语言来表达丰富的内容”的特点。

师:所以本诗的题目还是“石壕吏”更好。

教师提出题目所出现的表面问题,通过一系列的追问,学生之间合作探究,逐渐分析出本诗的写作特点和写作的主题,这比教师直接教给学生要生动形象,让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这种追问的方式是跟踪式追问,追问时要有层次,一般将一个较难的问题(教学重、难点)设计成一组有梯度的问题串,老师提出一个小问题,学生回答之后,教师接着追问几个小问题。层层推进,步步深入。追问既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又要考虑教学内容的层面。顺着学生的思维方向,由易到难,由浅入深。

教师要注意选择多种追问方式。追问方式由追问的内容决定,不同的追问内容应选择不同的追问方式。常用的方式有辨析追问。其优点在于能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充分利用学生的错误信息,去伪存真,引导学生走上正确的思维轨道。例如,在教学《湖心亭看雪》一文时,其中有这样的一个提问:

师:“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中的“强”到底做什么讲?

生1:强迫。

生2:勉强。

大家意见不一。

师:“强”作强迫和勉强讲均可,但关键在于这里的强迫和勉强是完全出于被迫还是情愿所为呢?

生:“余强饮三大白”即是余与金陵客同饮。

生:两人“大喜”即是余大喜。

生:他人言余“痴”也是作者的默然自许。

师:在文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生:作者蕴含在这篇小品文中的情感是复杂的,既有与天地精神往来的雅洁和高逸,又隐隐流露出淡淡的故国之思和人生感慨。

学生在解决学习问题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差错,作为教师不能简单粗暴地用一个“错”字打断学生的回答,然后越俎代庖地说出正确答案,而应充分利用错误资源中的有效信息,进行去伪存真的追问,在学生思维断层处进行正确思维的链接,引导学生弄清产生错误的原因,并把握时机让学生揣摩正确的纠错方法,让学生体会到“即便错了,也有收获”的愉悦感。

还有发散式追问。这种追问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及时地为学生搭建思维跳板,帮助学生开拓思路,一题多解,举一反三,并在更高层次上继续思考,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例如,在《小石潭记》教学过程中:

师:我们读懂了课文,现在来欣赏它,然后就用上一个“清”字来形容一个景色,来表现什么?

生:我发现“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的环境是“清寂”的。

师:同时也写出了作者“凄清”的心情。

生:流水撞击两岸发出“清脆”的声音。

生:“水尤清冽”形容水“清澈”透明。

师:还有“清凉”的味道。

生:“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是“清幽”。

生:“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了景物的“清秀”。

生:我觉得“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气氛显得很“清冷”。

师:气氛“清冷”,内心“清凄”!

发散式追问主要强调运用发散思维,即对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侧面去思考,采取不同的方法和途径获得问题的正确答案。

第6篇

一、积极评价,激发兴趣

崔教授认为:“理答既是一种教学行为,还是一种评价行为。”作为一种上课时的评价行为,教师的理答必须及时,不管是最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还是抽丝剥茧式的引导,教师都必须明确作出答复,将思考由浅表引向深入。

如:《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片断。

学生尝试计算14×12后,师: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生1:把12分成了10和2 ,先算14×10,也就是10层楼能住多少户,表示10个14,等于140;再算14×2,也就是2层楼能住多少户,表示2个14,等于28;最后把它们的积加起来,得168。

生2:把14分成了10和4 ,先算12×10,也就是每层楼住12户,10层楼能住多少户,表示10个12,等于120;再算12×4,也就是每层楼住4户,12层楼能住多少户,表示12个4,等于48;最后把它们的积加起来,得168。

师:你们真爱思考,理解得太透彻了。

师:看来你们的计算方法都是把两位数乘两位数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知识,这是最常用的解决问题策略之一,足见同学们勤思、善想。

在本片段中,教师通过积极的理答,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更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二、巧妙回应,保持注意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注意力易分散。如何让学生保持注意力?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给孩子以巧妙的理答,让孩子在活动中愉快地保持注意,轻松学习。

如:《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片断。

师:很快地想一个分数,并把它写下来。能写三个吗?你写的这三个分数一样吗?

生:我写的这三个分数分别是。它们的分子不一样,分母一样。

师:你们写的分数除了分子和分母不完全一样外,还有什么不一样?

生:大小。

师: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不完全一样,它们的大小也可能不同。那么一些分数在分子和分母不一样的情况下,分数的大小可能相等吗?

生:可能相等,比如。

师:是的,它们是一样大。也就是说分子和分母不一样的情况下,分数的大小可能相同。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三、善用探问,启发思维

探问和转问是教师在课堂上大量使用的理答,在学生对某一问题思考中,通过探问或转问,使学生在某一问题上继续思考,由浅性的答案引向深度的思考,把思维的触角探向更深处。

如:《倍数和因数》教学片断。

(学生找出36的所有因数,教师展示一份作业,上面写着“36的因数有:1,36,4,9,2,18,6”。)

师:对照自己找出的36的因数,你想对这位同学说点什么?

生1:我觉得他是一对一对找的,这样比较快。

师:你是从哪看出来的?

生2:因为1×36=36,所以他先写了1和36,又因为4×9=36,所以他接着写了4和9。但是他漏找了两个因数,3和12。

师:还有谁想说?

生3:我觉得他写得很乱,这样很容易遗漏。

师:能具体说说吗?

……

四、深度对话,升华情感

如:《轴对称图形》教学片断。

师:给你一张白纸,你会玩什么?

生1:我会折飞机。

师:第一次听说女生也会折飞机,挺好!

生2:我会折青蛙,再和同学一起玩。

师:调皮可爱!

生3:我会剪成许多小块,折成一个心形,许一个愿望。

师:你很有诗意。

生4:我会折一个窗花。

教师接着示范,动作麻利地撕出了一棵漂亮的松树,学生看得很惊奇。教师趁机问学生:“想玩吗?”学生跃跃欲试:“想!”

师:不急,谁都有机会,每个学生的桌面上都有一张白纸,大家不妨来玩一玩!

师:刚才这折一折、撕一撕,还真创造出了我们数学中的轴对称图形,数学呀,有时就这么简单!

……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了“轴对称图形”的世界。其实,大自然对于对称的创造,还远远不止这些。花丛中翩翩飞舞的蝴蝶和蜜蜂,翱翔天际的大雁及我们每一张绽开的笑脸。同学们,你们想一想,这当中,仅仅是因为美吗?

第7篇

[关键词]理答现状;理答的有效策略;理答的归宿

课程专家崔允t教授认为,理答就是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反应和处理,是课堂问答的重要组成部分。换句话浅显地说,“理答”就是老师对学生一言一行的理睬。良好的理答可以巧妙地让学生明白怎样是对的、怎样是需要修正的,什么是应该引起注意的、什么又是值得思考的。正确的理答直接影响到生成的精彩与否,影响到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把握以及下一步的学习进程,甚至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富有智慧的理答,能让课堂教学更加有效、精彩。

一、乱花渐欲迷人眼――理答的现状分析

1.理答语言含糊

新课程提倡教师对学生多一些激励性的评价,于是课堂上不乏一些教师的评价语言。只是仔细推敲,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批评、否定的少,夸奖、肯定的多,“真棒”“你说得很对”“很好”等不绝于耳。认真辨析,不难发现这些大同小异甚至低廉的评价太模糊,太缺乏针对性。在教师作此评价之后,估计绝大部分学生都领会不了自己或其他发言者好在哪里了。长此以往,不但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连最基本的学习兴趣也会消失殆尽。

2.理答语言贬值

部分教师为了让课堂气氛活跃些,便想方设法甚至费尽心思在课堂激励评价方面大下工夫,期许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忽略了对学生的正确引导。

3.理答形式单一

新课程下的课堂讲究开放,拒绝单一,要求教师的教学内容要丰富,教学方式要多样,同样的,理答方式也要多样。可是在日常的课堂理答中,一般都是“教师问――学生答――教师理答”,这种理答方式几乎充斥课堂。而这种理答方式有其严重的弊端,那就是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大大降低,学生的思维零碎,教学的广度和深度都受到制约。

二、万紫千红春满园――理答的有效策略

教育是培养人的艺术。我们是培育祖国花朵的辛勤园丁,应该让40分钟的课堂成为一次次生命拔节的对话,成为师生真实情感交流的平台,成为师生独特见解和教学智慧碰撞的舞台。要不断反思、不断优化理答策略,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持续的动力。针对在课堂教学的理答环节存在的以上问题,下面就如何有效理答谈谈笔者的一管之见。

1.追问式

为了使学生知道最初提出的问题,教师可以针对某一个学生采用刨根问底地发问,而且提出的问题要循序渐进,一个比一个更能引起思考,这就是追问。新课程标准倡导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但是学生的自觉体验和主动思考难免有肤浅疏漏之处,这就需要教师的规范和引导,而追问正是不可或缺的调控手段。我在《一夜的工作》教学中是这样追问理答的:学生对于深入理解生活简朴,工作劳苦感到困难时,我问:“文中哪些句子最能看出的生活简朴?”当学生谈及“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仅此而已”时,我又抓住“简单”追问学生:“何处可以看出陈设简单?”之后我引导学生将这简单的陈设与宫殿式的房子和总理的身份对比,接着追问学生:“简单的是什么?不简单的又是什么?”通过层层追问,以此深刻理解的伟大,学生的情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升华。

2.反问式

反问是引导学生从逆向思维的角度开始发问,让学生反着想想这样对不对,进而明确自己回答的不足之处。在富有生命力的课堂中,学生的回答和反应往往是不可预设的,有时学生出人意料的回答或提问会让教师一时语塞,有的教师因为惧怕应对学生的“质疑”,而不敢抛出“你想提什么问题?”“你还有什么疑问?”这样的问题。面对学生突如其来的质疑,我们先不要乱了阵脚,有时可以巧妙地把学生提出的疑问反抛给学生,并加以点拨,学生不但能豁然开朗,还会内化问题。如在教学《去年的树》的最后总结反馈环节,我让学生以“我想对(谁)说:( )”的句式写话。在汇报交流中,有学生写道:我想对鸟儿说:“你为什么这么辛苦还要来寻找树啊?”学生抛出这样一个疑问,如果重新分析故事情节,显然是不可能的,因为前面的课时已经作了详细的解读,但如果无视学生的疑问也欠妥,这与“以生为本,顺学而导,以学定教”的原则背道而驰。我随机应变,反问道:“对啊,鸟儿历尽艰辛,为什么还要千里迢迢地来寻找树呢?(稍停)那是因为――”我继而转身指向板书,所有学生不约而同地回答:“因为它们有坚定的承诺和深厚的友谊。”我这样的理答不但解开了学生心中的疑问,也深化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3.转问式

日本学者佐藤学认为,在真正的课堂讨论中,“讨论之球”不应该“教师――学生1――教师――学生2……”这样传递,而应该“教师――学生1――学生2――学生3……教师”这样进行。

当然理答与讨论不尽相同,转问经常出现在学生回答困难或回答不正确时,教师不代学生回答,而是将绣球抛向另一学生,或是让学生自己转问同伴,目的是使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有意将“反应和处理”的机会留给其他的学生,让其他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理答之中。这样说来,那么这种佐藤学的“讨论之球”的传递方式其实一样适用于理答。这种理答的特点是消除了“教师――学生”一对一的单一形式,而变成了一种网状的多维模式,使我们的课堂在思维的流畅性、深刻性、批判性和创新性都特别突出。在山穷水尽疑无路时另辟蹊径,常会收获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

4.探问式

所谓探问,是教师向回答问题的学生继续提出更进一步的问题。如果发现学生的思考还是肤浅、零碎、片面甚至是错误时,教师不能采取简单的否定或是不留情面的批评,也不能采取无理答,而是要再次发问,使学生的思考更准确、更全面、更深刻。

如著名的特级教师孙建锋老师上《做一片美的叶子》,是这样引导学生理解“每一片叶子形态各异――你找不到两片相同的叶子”的:

师: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想法吗?

生:我觉得这说明大树上的叶子很多,还有一棵树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

师:有了自己的理解。

生:理解了这句话,我发现每一个同学都是不相同的。

师:了不起的发现!的确,没有哪两个同学长相是相同的,你再看一看会场的那么多老师没有哪两个教师长得是一样的。但是你要知道,我们的同学虽然长相没有相同的,他们都在这节课上――

生:认真学习。

师:我们的老师虽然长相不相同,但是他们都在――

生:勤奋地工作。

生:做着相同工作的无数片叶子,把阳光转化成生命的乳汁贡献给大树。做着相同工作的无数位老师,把知识传播成精神的食粮贡献给学生;做着相同的工作的无数位爸爸妈妈,把爱心演绎成生命的乳汁奉献给孩子。(热烈鼓掌)

这一教学片断中孙老师面对学生比较肤浅的回答时,不是停留在简单的理答上,而是再次发问:“你再看一看会场的那么多老师没有哪两个教师长得是一样的,但是你要知道,我们的同学虽然长相没有相同的,他们都在这节课上――”促进并引导学生就原来的问题进行深入而周密的思考,学生思维一下子拓宽了,脱口说出了那么精彩的句子,引来如潮掌声。

三、拨开云雾见月明――理答的真正归宿

余文森教授说过:“教育要关注人,关注每个人,关注每个人的生活、生存和发展。”因此有效理答最大的受益者应是学生,在理答的形式上,教师应适当“让权”于学生,变教师理答为师生、生生互动的理答。我们在评价教师的课堂理答时,绝不能只看教师是不是具备教学机智,是不是彰显了个人的教学魅力,更重要的是要适合学生认知水平去进行理答,从有助于学生发展的视角进行理答,促进学生成长和终身学习的理答才是实现了真正的智慧理答。只有能开发学生的潜能,关注学生能力发展的理答,才是理答的真正归宿,也是一线教师不断努力的方向。

课堂理答是一门艺术。理答优劣,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效率,智慧理答才能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的发展。如果我们能潜下心,更多地关注经典课例中的智慧理答,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实践,那么我们便与和谐、精彩课堂不远。

参考文献:

[1]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J].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第8篇

喧闹的操场安静了,我踩着铃声进了教室。今天要上的是作文课,由于昨天准备充分,今天心情很好,有一种急切想上课的欲望。

“报告。”门被推开,一个头戴鸭舌帽,帽檐压得低低的学生出现在教室门口。又是他,一个平时不好管教的学生。他总是我行我素,无视老师和班规。我不能让他破坏了课堂气氛。“进来吧,把帽子脱下好吗?”我尽量保持自己的和气。这个学生微微昂起头,用半个下巴对着我,崩出一句话:“我戴我的帽子,关你屁事!”他不屑的语调,在安静的教室里显得分外清楚。五十多双眼睛齐刷刷地看着我,我难堪极了,一阵愤怒。这个学生啊,平时没少关心他。作业不交,我宽容对待;上课不听,我善意提醒;有一点小进步,我热情鼓励。今天,尊重了他,他竟如此无礼,如此对待一个曾对他施以爱心、耐心,施有教诲之恩的老师!我盯着他,与其说与他对峙了一分钟,不如说我发呆了一分钟……“冷静,冷静!”一个声音不断地提醒我。“进去吧,你可以不要脱帽。”说完这句话,我好像一个打了败仗的士兵,在五十多个学生面前,宣告了我的退却,宣告了我的失败。

“今天的作文训练是写一段自己印象深刻的情感历程,字数300左右,三十分钟后一起交流,其他不限。”也许是学生可怜我这个失败者吧,也许是……总之,学生比平时安静多了,不管是真还是假,都低着头在写。我心有感触,拿出本子也写了起来:“陈老师,请笑一笑。笑就像春风,可以感染别人,更可以感染自己。我看过有关资料,当老师的大多容易衰老,为什么呢?因为他经常一本正经地对着学生,保持一种教育者的尊严,因此他很少笑。所以不管妙龄少女,还是风华正茂的青春少年,他当了几年教师后,都会变得刻板甚至古板。当老师的每一天都会面对学生,懂事的与不懂事的,乖巧的与鲁莽的。高兴与不高兴构成了孩子的世界,更构成您的情感世界。您不能遇到懂事的学生就高兴,就有好心情;碰到不乖的学生就生气,心情就一团糟,那样您就会有无尽的烦恼,会很快就老的。更重要的是,您如果不笑,那么学生与您的距离就越拉越远。学生不喜欢您,就会不喜欢您的课程;学生不喜欢您的课程,他的成绩就不会好,这样就会影响到您的教学热情的。所以,不管碰到多么不乖的学生,您都要笑一笑。请您相信,我们只是一时的不懂事。我们有口无心,有许多事情我们说过就算了,但在我们心目中,会永远记住那些爱我们,曾经为了我们成长而任劳任怨、呕心沥血的老师。您在教《笑》这篇文章时,不是对我们说过‘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也对你笑;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吗?您不是还说过,‘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我也要说,老师,只要您笑了,我们的快乐也就有了。陈老师,笑一笑,十年少,那您现在就笑一笑。一、二、三,开始,笑!”

三十分钟后,我们来交流各自的文章。当我把自己的心路展示给学生时,很多学生笑了,但有一个学生哭了,那个学生就是他。

第9篇

一、关注学生是打造智慧课堂的基本

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他们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要以学生为本,致力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体验,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兴趣,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各种便利,允许他们各抒己见,创造一种开放、宽容的课堂气氛,充分发挥每位同学的主体性。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发现每一位学生身上的优点,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达到促使学生积极成长这一目标。既关注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一些在学习上暂时处于弱势的孩子,他们的发展在一段时间虽然无法与优势学生相比,但我给他们的阶段学业水平的评价是“优”,是“你真棒”,是一封封表扬信。我看重的是他们的变化、他们的进步。对处于学习优势的孩子,则给他们提出更高的标准和要求,激发他们通过努力,不断向更高的目标前进。

二、提高教学效益是打造智慧课堂的关键

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同于生产效益,它不是取决于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效果。有效是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无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内容或教的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进步,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三、不断反思教学是做个智慧型教师的前提

教师应不断地反思自己日常教学行为,坚持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回顾与思考、反省与检点,并通过文字形式把它记录下来。对每堂课的整个过程回忆再现,思所得,发扬长处,发挥优势;思所失,汲取教训,弥补不足;思所疑,加深研究,解惑释疑;思所难,突破难点,化难为易;思创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一般思考容易淡忘,而能把实践经验积累下来,加深自己对教学典型事例的思考记忆,持之以恒,必能把经验“点”连成“线”,最后铺成“面”,形成自己的教学“体系”,这是教师专业化成长过程中的宝贵“财富”。通过反思,促使教师主动地将与教育教学行为有关的因素纳入到自己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中来,慎重审视自己教育教学活动所依据的思想,并积极寻找新思维、新策略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反思教学需要一套策略,如①教学准备策略。在备课时,我注意在教学设计中留有“弹性区间”。这样做是为了让教师在课堂上有更多的可能去关注不同的孩子,倾听不同的声音,促进每个孩子的进步。在课前,我花力气关注、了解、分析学生,研究学生在每一课学习时已经具备了哪些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根据学生间的差异分层制定适当的目标,使教学目标留有“弹性区间”。根据以上认识制定教学目标:基本目标、发展目标。在目标制定中,我就对优势学生提出了发展目标,发展要求。主要是鼓励优势学生发挥原有的能力,并在老师的点拨引导过程中逐步规范、丰富,获得提高。目标的制定留有“弹性区间”,顾及学生之间的差异,把每个孩子在课堂中的发展放在心上,做到心中有数。那么,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所预设的策略与方法才会更有针对性。实践中,我发现把研究精力花在教学前,可以使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发展做到心中有数,运用不同的策略方法,增强对学生活动的针对性,课堂的教学效益提高了。②教学实施策略。我尝试实施分组教学。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组,既有同质分组,又有异质分组。怎样看待分组?有些老师也对我提出过这样的疑问。分组会不会给孩子带来心理压力、会不会造成一些弱势孩子的自卑心理?会不会造成“优势”孩子的“趾高气扬”?家长是否认同这样的分组?当然,这都是我必须面对的问题,大家的疑问恰恰是我在尝试分组时应该把握好的“度”。③教学评价策略对评价的这一认识,也是出于对不同学生的关注,它教会我用充满期待的、发展的眼光去看每一个学生,绝对不用同一把尺子来衡量所有的孩子。④合理使用多媒体资源。它把生动的动画图像,清晰的文字注解,优美的声音和大量的图像资料,呈现在屏幕上,提高了教学信息的传递效率,有助于克服受教育者、教育者在学习或传播知识方面的弱点,有助于克服他们固有的局限性,扬长避短。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