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高效课堂理论学习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05 15:44:0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高效课堂理论学习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高效课堂理论学习

第1篇

【关键词】多元学习理论;高效课堂设计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能否找到一种适合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以达成对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培养,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是教育人一直不断思索、不断求证的过程。我们固然要进行理论层面的研究,我们更期待有更好的操作办法。

一、数学高效课堂设计的基础

1.基于新的课程理念

在教师为主体的教学理论背景下,数学课堂设计主要是围绕知识点的讲授而进行的习题设计,学案是以习题为教学内容的载体。随着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新课程理论的提出,教学内容不再是单一的以教师为主体的习题讲授,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

2.建立新的课堂模式

数学高效课堂设计应该是学生课堂活动方案的设计,是针对新授课、复习课、试卷讲评课等不同课型而设计的活动方案,一般由课题、学习目标、活动方案、检测反馈四部分构成,突出学习的目标性、探究性和开放性,更强调教师要研究教材、研究学情、设计活动和课后反思,是教学平等、教学民主、教学互动、教学相长的活动平台。

3.探讨新的问题解决

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问题展示、教师讲解等活动很好地解决了学生新课程理念提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的提升,但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学案模式在对学生个体深层次的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和课堂高效性实现两方面还需要做一些思考和探索,数学高效课堂的设计理念和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应该有机统一,还需要不断地完善。

二、数学高效课堂理念的引进

1.多元智能理论

加德纳在《智力的结构》一书中,首先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结构,包含了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八种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肢体运作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探索智能。学生的学习过程应该是在八项智能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达成在某一智能或某几个智能方面突出发展的过程,最终达到“每件事都知道一点,有一件事知道的多一些”的个性发展目的,强调每个学生的智力水平没有高低之分,只存在智能组合方式的差异和表现形式的不同。

2.学习金字塔理论

“学习金字塔理论”最早由美国学者爱德加戴尔于1946年首先提出,后经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研究而形成成果,它用数字形式形象地显示了采用听讲、阅读、视听结合、示范等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还能记住的内容(平均学习保持率),其中,采用被动式学习方式的学习者在两周以后平均学习保持率低于30%,而采用主动式学习方式的学习者在两周以后平均学习保持率则高于50%。

3.活动教学理论

简而言之,活动教学理论就是教学以活动的形式开展。结合活动教学理论,数学课堂设计思想定位为“做中学”, 数学高效课堂设计应将学科教学活动化,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导学的主导作用,以学定教,以导促学,将教师的教转化为学生的学。

4.三种理论的整合

多元智能理论侧重于多元智能的训练,解决了学生“学什么”的学习需要;学习金字塔理论侧重于学习方法的选择,解决了学生“怎样学”的学习策略;活动教学理论侧重于知识内化的途径,解决了学生“如何得”的学习手段。将多元智能理论学习金字塔理论和活动教学理论有机整合,各取其长,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学会自学,学会合作,学会讨论,学会实践,学会展示,学会反思,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构建高效生成的课堂。

三、数学高效课堂设计的完善

1.数学高效课堂设计要渗透多元智能培养

要使数学教学达到对学生个体深层次的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和课堂高效性实现,其根本在于活动的设计要体现多元智能,也就是说数学高效课堂设计应围绕“学什么”、“怎样学”、“如何得”进行设计,在课堂的多样化训练中提高学生的自我知识的构建,自我能力的提高和自我习得的评价。

2.数学高效课堂设计要符合本学科的特点

数学高效课堂设计应体现认知的逻辑过程,因此数学高效课堂设计应包括“数学的基础知识”、“一些基本概念和规律”等等,更要培养学生“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品质”,就此,我们应该将数学高效课堂设计成可探究、可深入、可质疑的形式。

3.数学高效课堂设计要注重学生思维品质

“学习金字塔理论”其根本就在于说明“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的高效性,但这并意味着无论什么问题都直接进入讨论的环节,那种没有目的的或没有经过独立思考的讨论是低效的伪讨论。讨论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求同,更是思想的叠加交换,而不一对一的物质交换,努力的把时间交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去做、真正去想、真正去讨论、真正自主构建,而不是总停留在“行不行?”、“会不会?”、“好不好?”低水平思维状态。

4.数学高效课堂设计要强调教学设计精准

有时候,数学课堂教学任务不能完成,我们将问题归结为学生活动多了,课堂容量小了,对此,我们要反思活动内容是不是重点?活动形成是不是恰当?教学内容符合不符合学情?等等,而不能以偏概全中。

数学高效课堂设计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学生“学什么”、“怎样学”、“如何得”,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在摸索中实践,在实践中改革,以期课改更合适和更适合。随着课改的深入,数学高效课堂设计和实现会出现一些困难和问题,我们更期待问题的解决,而不能因噎废食,抛砖以引玉,毕竟只有改革才会有希望。

【参考文献】

[1](美)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新华出版社,1999年10月1日

第2篇

关键词:高中政治;理论联系实际;教学策略

青少年正处在一个成长的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喜欢“新、奇、个性化强”的东西;这就造成了在政治教学中,尤其是高中政治,如果教师不能用理论联系实际,照本宣科,就很容易导致课堂枯燥乏味,那么高中政治如何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呢?

一、立足教材,聚焦社会

政治课是与社会关联度最高的一门课程。离开了社会,政治课就必然陷入空谈,丧失生机,因此,必须结合教材,积极引导学生关注鲜活的社会生活。例如讲“国家的宏观调控”时,应引导学生了解近几年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家所采取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变化,及其取得的成效等。其中,像讲“财政的巨大作用”时,可介绍国家对重点工程建设的投入—石武客运专线的投资(本地的实际)、北京奥运会的投资、汝川大地震的救助、新农合医疗、家电下乡等等。这样,就使政治课充满生机和活力,增强了教学的实效性。

二、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这里所说的生活实际,是指学生的生活环境,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和在日常生活中所争议的问题。如讲授政治理论和原理时,应当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从学生最熟悉的东西中选择最能说明问题的感性材料,由此开始分析,由浅入深,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掌握所学观点。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政治理论和科学原理,都是源于客观存在,源于生活,但又不是存在的直接摄像和生活的简单描述。要讲清抽象的理论和原理,就必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能够从生活实际中,通过掌握理论和原理的感性材料,从具体到抽象加强对理论、原理的理解,并能在生活实际中运用理论和原理。比如从学生亲眼看到的某官员由于腐败而变成囚犯以及某歹徒由于抢劫杀人而被判极刑的事实,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斗争的存在和表现"。又如从学生熟悉的市场上某种商品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供过于求,价格下降的生活常识,引导学生认识"价值规律的作用及其表现形式"等等。这些都正是在学生的生活中,处处可以看到和听到的,引导学生从这些感性材料中,去说明抽象的政治理论和原理,使学生既能由浅入深地理解某一政治理论和原理,又能了解生活中处处存在着与政治理论、原理有关的事实,并能自觉地运用科学的理论指导自己的行动,提高自己的素质。

三、关注学生,评点思想

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要经常深入接触、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敏锐地捕捉具有苗头性和代表性的思想,结合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适时、适当的分析、点拨。例如,一些学生存在着不健康、非理智的消费行为,他们或追求时尚、或标新立异、或相互攀比,致使他们学习精力分散,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在讲“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应针对所教班级同学的消费状态,组织学生讨论,帮助他们摒弃不健康的消费观,积极崇尚理性、适度的消费理念。例如,针对学生中所存在的早恋、迷恋网络和武侠小说等等不良行为,在讲“正确处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时,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明确高中学生的主要任务,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这样的教学,把教材的科学理论知识和学生的品德教育实际结合起来,以充分发挥政治课教学的德育功能。

四、联系学生已有知识实际

各门学科,都是互相联系的,在教学中必须了解学生已有知识,联系学生的知识实际。如哲学和各门具体学科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讲授哲学理论时,应当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各门学科知识,去理解深奥的理论,这易于使学生融会贯通,激发他们的兴趣,促动他们的思维,减少学习的困难,并能帮助学生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上,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正确的政治观点。利用学生这些已知的知识,让他们分析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既看到特殊,又认识普遍,培养学生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方法。学生运用已知知识去理解原理,容易贯通,又使他们看到各种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树立普遍联系的观点,并能运用这个观点去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五、积极探索"联系"的多种形式

第3篇

关键词:导学案;学习方式;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7-0101-02

随着笔者所在学校逐步引入的高效自主课堂新模式,身边越来越多的教师也逐步完成向服务型教师、合作型教师和开放型教师的转变,而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也随之在意识上完成由"容器"向"加工厂"的转化,在课堂教学上呈现了新的面貌。"导学案"的话题不断出现在老师与学生的言谈中,对此我们究竟应如何去看待,并如何进一步去完善优化呢?

高效课堂的实施过程之中,主要方向是学生完成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由接受知识到整合知识的转变。导学案此时此地就显得格外及时有效,教与学的自主高效就有了更方便实现的平台。原有的课本加教辅已大大限制了教师知识拓展的视野,教师更要着眼于将会发生的实际教学状况,可以更直接的说是学生最必要掌握的只是要素,也就是呈现为导学案的基本框架。而学生在高效自主的理念中更追求自我学习的实效性,导学案就有了学生与老师产生共鸣的平台价值。

"一流的教师可以把二流的学生培养成一流的人才,而二流的教师也可以把一流的学生培养成二流的人才"。面对全新的学习平台,教师和学生都需要转型,但出发点在老师。导学案的学习解析如何体现学生在高效课堂上学习方式的变化,笔者认为有必要研究三种学习方式的养成问题。新课程标准中关于学生学习方式的具体表述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那么,这三种学习方式的内在关系如何?怎样具体实施?新的导学案平台又如何为三种学习方式的养成提供应有的支持呢?

1.自主学习是前提,立足导学案

长期以来的课堂教育问题,家长不乐意,学校不如意,社会不满意,总是否定多而肯定少。究其原因,学习及记忆方式的刻板和考试内容的规定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们为了考试而学习、为了升学而学习,而不是为了丰富自身、提高素质而学习,可能在笔者所专注的语文学科特为尤甚。于是乎,学子们与教师都陷入了一种盲目被动地教学状态中了。心理学认为,当人的行为处于积极情绪控制下,行动效率会大大提高,反之,当人长期处于消极情绪控制之中,行动效率会大大降低。当然首先有教师编写特定导学案,出自课本却已经超越课本,学生就可以有的放矢,高效掌握。

教师所要做的是在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环境基础上的"引导",笔者在进行《囚绿记》一文时导学案第一部分"预习案"已经将作者简介,时代背景,积累词语以问题或简介方式呈现给学生,学生只需和答案对证,在"解析案"中就文章线索,以及思路体现为问题"作者为什么喜欢绿?说说"绿"的象征意义。""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如何理解这种'魔念'?""'囚绿'之后为什么又放绿?",就此以前需要大讲特讲的内容,以清晰可见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只需学生在讨论环节互相订正各自的疑点即可,学生自主学习即有了方向,立足导学案,老师和学生都有了高效的平台。如此"自主",老师该放的"解释权"也就放了。

2.合作学习是主线,深思导学案

现代社会中实践也教会我们,成功的第一要素不在于个人知识的渊博而在于与人合作的意识与能力。同样,在学习这张知识与智慧编织而成的大网中有所收获更离不开合作。对导学案的掌握,通过合作,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中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的个体,而成为在学习中广泛参与、合作的能动主体,学习也被引入了一种和谐、融洽、平等互利、共同提高的良好氛围。导学案中要掌握的要点知识在轻松愉悦中得以消化和吸收,学生的素质也在相互合作与自我创新中得以提高,可见合作学习实在是一举多得,而新的载体导学案也是功不可没。因此,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合作中受到触动、得到启发,始终是教育领域"以人为本"思想最核心的体现。

那么?如何科学地展开合作呢?以单个学生为主体,可以将合作学习按其合作的对象与内容进行分类,细分为两大类型,即对内合作与对外合作。如下图所示:

例如,《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导学案编写时,"梁任公的形象是如何在文中得到完美体现的?"这一题目得从多处着手思考,学生分组从多方面探讨,面对导学案的思路指引,学生轻松且有效地抓住了文章主线,大部分学生自主把握了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的角度描写;而有一部分同学提出了在人物细节方面描写,如动作细节"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体现出梁任公才学渊博而富有个性;又一些学生从直接和间接角度分析描写:如"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巾了";在教师进一步点拨下更有一些学生找到了在叙事、抒情、议论结合方面独特的思考,导学案所引出的思考已经多层次展示在课堂上,学生看到了自己的思维成果,也看到了自己没有想到的内容,并平等地与老师做着探讨,这些为进一步知识及思维的延伸做好了铺垫。

可以看出,这种合作是动态的,是开放的,是思辨的,是充满智慧火花的,导学案为学生提供了以前课本或其他资料所不能实现的效果,而且成为一种常态化的模式,有利于养成自主创新习惯。

3.探究学习是目标,超越导学案

传统课堂模式下,学生普遍呈现出课本知识掌握扎实但缺乏创造力,知识记忆的广度和强度较为突出但持续性不强的特点,用学子们自己所说的话来形容就是将知识"又原封不动地还给老师"了,激烈竞争的升学环境更加剧了这一现象。问题的背后,是学生忽视了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实质意义是自我"造血"功能的历练,即个人探究性学习习惯的养成。在这一点上我们不妨从美国教育中吸取一二。据说在美国的校园里,没有观点的对错,只有观点的差异和师生间平等的争论。课堂上,凡属于见解类型的问题,即使教师也无权直接判定孰是孰非的。包括教师在内所有人一定要表达自己的观点,必须要说这仅仅是自己个人的见解。编写《归园田居》导学案时设计了一个这样的题目"作者笔下的田园生活是如此的平静,充实,和谐,幽美,那么,归隐生活是一中最明智的负责任的选择吗?"很多学生大书特书充分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一部分学生秉承传统强调士大夫文人清高气傲品质,反衬社会的黑暗面,但也有不少的同学有机会结合积极世界观批评陶渊明的避世思想,难以成就社会脊梁,且言之凿凿。课堂探究环节就是为学生们提供这样交锋的舞台,这些的确已经超出了诗歌本身,学生能自圆其说,言之有据就是自己最精彩的答案,又从诗歌鉴赏上升到了价值观评价的高度了,对这样的探究的确是有极大的价值和意义的。

当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导学案只是高效课堂的一个基本的载体,有可称道之处,但还有期待不断完善的多个方面。要做到"使每一块金子都能够发出耀眼的光芒"需要教师超脱的境界和宽广的胸怀,要激励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更重要的一点是鼓励学生对问题产生关注的兴趣,从而自发产生质疑的欲望。要让高效课堂的各个环节共同发力,实现真正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相结合的课堂模式。

笔者一直赞同这样一个观点,"高中教学完成两个任务就很好:一是在培养基本的学科素养的同时给他一粒人文精神的种子,一是设法帮他搞到一张进大学的门票。"我们大多数一线教师迫于于升学率的压力,往往为第二个目标不懈奋斗,即连拉带扯地帮助自己的学生通过高考的封锁线,孰不知,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成才来讲,第一个任务更为重要,更需要我们为之努力。

参考文献

[1]吴非.不跪着教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M],2004.

[2]苏舟子.中国教育流行病[M].江苏文艺出版社,2004.

[3]王小舒.审美艺术教育论[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

[4]巴太奇.如何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魅力[J],2006年7-8期.

第4篇

【关键字】数学课堂;多媒体;学习金字塔理论

新课程改革以来,一线教师普遍采用多媒体工具来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多媒体工具的使用的确对传统教学有了一定程度的改进,但部分数学教师仍旧是“穿新鞋,走老路”,没能从根本上改变师生的地位,没有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旧是教学的中心,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热情依然不高,这时常造成师生身心俱疲,收效甚微的结果。因而,如何有效的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主动参与度,进而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仍是当前课堂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多媒体是一把“双刃剑”

    (一)数学课堂教学中多媒体使用的给力之处

传统的数学教学手段和工具似乎只有书本、黑板、粉笔和一些具体的实物模型,这很难给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数学图形间的变换和情境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已经深入到数学课堂,成为一种主流的教学方式,给数学课堂教学注入了新鲜的空气,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一定程度上更加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课件将教学内容结合一定的动画演示、音乐或故事等,这样往往比较容易吸引学生的眼球,促使他们不自觉的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换个角度来说,良好的多媒体课件能使教师更方便、灵活的进行教学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创设生动的问题情境,也可以将教学内容形象的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更直观形象的观察所学知识等。例如:在学习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时,学生通过动手画、剪纸等活动来探索三角形的全等的条件,经常会出现测量的误差或者难以测量等困难,而通过教师多媒体的动画演示,能较为形象直观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不仅使教师省去了很多不必要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来描述这些问题,而且能够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知识,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数学课堂教学中多媒体使用的负面影响

制作多媒体课件时教师通常使用一些图片、动画和声音等,但是,如若使用的量过多过杂,则会导致一种“喧宾夺主”的负面影响。学生的注意力将容易集中在动画、图片等上,导致对所学知识应有的注意力发生转移,进而影响学习效果。多媒体课件的容量大,播放速度相比于传统的黑板板书要快很多,一些教师注意不到这些,学生的课堂学习成了“走马观花”,导致学生上课似乎都听懂了,课下做题做不来。久而久之,使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

过于依赖多媒体课件,会导致师生之间的互动失去实质性的意义。例如:在学习探索勾股定理时,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一系列与勾股定理有关的图片以及勾股定理的发现、推导过程等,本来这可以很好的辅助课堂教学,加深学生对勾股定理的理解。但是,部分教师过于依赖这些课件的展示,而忽略了学生动手操作和主动探究发现的指导,使得学生在“是的”、“嗯”、“对”等的机械回答中进行了本节课的学习,这无异于“换汤不换药”的一堂填鸭式教学,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教学工具虽是现在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然而它却是一把“双刃剑”,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时要尽量避免和克服其在教学过程中的负面影响,发挥其优势更好的为课堂教学服务。

二、学习金字塔理论

“学习金字塔”(Cone of Learning)”是由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Edgar Dale)1946年提出的,也称为“经验之塔”。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做过类似的研究,并提出了学习金字塔理论,结论跟埃德加·戴尔的差不多,只是把阅读和听讲交换了次序,认为阅读比聆听记住的东西更多。

学习金字塔(上图)揭示了,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在两周以后所能记住所学内容的量(平均留存率)不同。据图可知,学生通过听讲方式(最为普遍采用的教学方式)学习两周之后,学习内容的平均留存率为5%;通过阅读方式学习两周之后,学习内容的平均留存率为10%;通过视听方式学习两周之后,学习内容的平均留存率为20%;通过演示方式学习两周之后,学习内容的平均留存率为30%;通过讨论方式学习两周之后,学习内容的平均留存率为50%;通过实践方式学习周之后,学习内容的平均留存率为75%;通过教授给他人方式学习两周之后,学习内容的平均留存率为90%。

我们可以发现,两周后学习内容平均留存率在30%以下的学习方式为被动学习,主要学习方式分别是听讲、阅读、视听和看演示;学习内容平均留存率在50%以上的学习方式为主动学习,主要学习方式分别是讨论、实践和教授他人。

三、运用学习金字塔理论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一)多种感官参与,提高学习效率

夸美纽斯曾经说过:“一切都是从感官开始的。”没有感官的参与就没有学习,教师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课堂学习。根据学习金字塔理论,我们发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去,才能真正提高数学课堂效率。这就需要我们思考怎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积极投入到数学学习。

合理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创造动手、动口的机会。多媒体工具的使用给数学课堂教学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教师要谨记多媒体是用来辅助教学,而不是主导教学,只有合理适度的运用多媒体才能更好的为数学课堂教学服务。教师在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适时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视、听、思和做等都调动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

    (二)小组合作学习,高效课堂必要途径

学习金字塔理论显示主动的学习方式包括讨论学习、时间学习和教授他人学习。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1]。

小组合作学习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生生互动平台,学生们一起解决问题,甚至产生“头脑风暴”,这样一来学生们不仅能够顺利的解决问题,而且时常还会有新的发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造性思维。适时适度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是数学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不是旁观者,而是指导者、引导者或合作者,数学学习多有抽象和难懂的知识,教师要自然而然的融入到学生当中,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适度的进行点拨,这样才能更好的引领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三)适时放手,与学生互换角色

学习金字塔塔底的学习方式是教授给他人,这种主动的学习方式的平均留存率高达 90%。由此可见,适时放手,让学生担当“小老师”是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有助于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为保证数学课堂有效的进行,教师在培养学生担任“小老师”时,要精心选择适合学生讲的内容,只有这样才不至于打消学生的积极性,才能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增强其自我效能感。同时,在数学课堂中教师适当引导学生进行“说题”,即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经过分析、判断,并说出对所要解决问题的题意、解答及拓展等方面的思考,实现在以生生互动为主的交流中完成目标的教学方式[2]。“说题”可以使教师更加清楚的了解学生的思考过程,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它是做题的一种有效补充和丰富,是构建高效数学课堂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2]苏建强,“说题”,让课堂教学更有效 [J],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12 ,( 2 )。

 

 

 

作者简介:于莉,女,出生年1990年,重庆师范大学 数学学院 2011级研究生,专业领域:学科教学(数学)

第5篇

关键词:建构主义;高效课堂教学

一、 高效的课堂应该突出教学活动的“主导”和“主体”

1. 教师的“导学”作用

用建构主义的观点来看,一节课的效果如何应当首先关注学生学得如何。因为知识是不能传递的,教师传递的只是信息,知识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才能获得。也就是说学习是学习者自己的事情,谁也不能代替。因此,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学生学习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以保证对知识的主动建构。教师教学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的过程。

在课堂活动中教师应充分发挥指导者、激励者、促进者、辅导者、调节者的作用。这样才能体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导学”作用。俗话说“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师应变单一、呆板的传统教学为互动、形象的“导学”,引导学生在探求知识中获得正确的学习方法。教师在讲课中所散发的创新意识与新颖的教学方法,变“填鸭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变学生“被动式”接受知识为“主动式”,促使学生对学习英语口语产生浓厚兴趣,在体验成功中增进了主体发展的欲望。

2. 学生的“主体”作用

建构主义认为,只有学习者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并形成与获得所希望的成果相应的预期时,学习才可能是成功的。为了让学习者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建构主义强调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习者参与目标或子目标的提出或确立。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课,总目标都能由学生自己提出。许多课是需要教师在备课时事先设计出各种任务、课题,但应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自己确立这些任务或课题中所包含的各个子任务,明确自己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是由学生自己来确立子目标,教师再引导学生去寻找达到各个子目标的方法和途径。与此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启发和鼓励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对初始的目标进行分解或将其转化为其他目标。新课改倡导的“以学生发展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念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把学生当作人,而且是自觉能动性的人看待。教师居高临界下,唯我独尊,把学生当作被动的“喂以知识”的学习者,课堂活动就成了教师的独角戏。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容易忽视学生的潜能和主观能动性,,久而久之,学生的灵感就会被抹杀掉,学生的积极性会受到挫伤,这是两极分化产生的根本原因。

3. 学习者在“做”中进行学习

课堂活动中,学习者在进行主动建构的过程中必然要借助一定的操作对象,也就是说总是要有一定的事情让学生们去做。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鼓励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在活动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一般先讲授所要学习的概念和原理,而后再让学生去做一定的练习,尝试去解答有关的习题,其潜在的假设是:学和做是两个独立的过程,只有先学会了才能去做,去解决有关的问题。建构主义所倡导的现代教学理念,正好用相反的思路来设计教学。先鼓励学生去做,在做中学。因为在学生做的过程中,学生要综合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甚至可能还要查阅有关的资料,从而作出合理的综合和推论,分析、解释当前的问题,形成自己的假设和解决方案。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便可以建构起与此相应的知识经验。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行提炼和概括,使得学习者所建构的知识更明确、更系统。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是习得知识和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可以为开发个人潜能、促进个性发展、实现远大理想奠定基础。这些品质的形成不是靠教师讲解来的,需要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养成。随着年级的升高、掉队的学生也在增加,其原因在于课堂活动的开展、参与不充分。

二、 高效的教学应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保持高效互动的过程

如果只是教师讲,学生听,那么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是单向的。教师们应该认识到学习不仅仅是个人的行为,还是一种社会性的行为。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个人根据自己的经验所建构的对外部世界的理解是不同的,也存在着局限性,通过意义的共享和协调,才能使理解更加准确、丰富和全面。因此,在学生学习中的交流就应该是多向的,教学过程不仅包括师生之间的互动,还应包括学生与其他学生之间的互动。也就是说,知识是合作掌握的,学习是学习者、教师和其他学习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应该是合作的,而不是权威型的命令或控制。教师在教学中应始终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和合作者。

(1)促进者:教师参与协商,鼓励和监控学生的讨论和练习过程,但不是包办代替,不是控制学生讨论的结果。

(2)指导者:教师应抓住学生学习中形成矛盾的地方,设计出相应的问题情境以启发学生的思维;给学生提供必要线索的反馈,发展学生判断、交流、反思和评价的能力,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通过示范、讲解,尤其是提炼和概括,帮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3)合作者:教师把自己当作学习者,与学生一起去学习,敢于承认自己不如学生的地方;同时也愿意与其他学科的教师和专业人员合作,敢于冒风险去开拓自己专业以外的领域。

三、 高效的教学旨在使学习者形成对知识真正的理解

从建构主义的观点来看,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真正的理解,而不是表面上的理解。这样在课堂上教师想通过提问“Do you understand?”或“Have you any questions?”来判断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就会变得毫无意义。学生是否形成了深层次的理解大致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判断:

(1)能否用自己的话去解释、表达所学的知识;

(2)能否基于这一知识作出推论和预测,从而解释相关的现象,解决有关的问题;

(3)能否运用这一知识解决变式问题;

(4)能否综合几方面的相关知识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

(5)能否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实际问题中去。

这些方面,教师通过有效的课堂提问和练习是可以判断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掌握情况的。而要做到这些方面,教师在教学中则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还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因为只有理解和关注学生是怎样学习的,才能促进学习者形成对知识真正的理解。

四、 高效的教学应使学生获得对该学科学习的积极体验与情感

学生在学习某门学科时,总是带有一定的情感的。这种情感的投入与学生学习该学科过程中所获得的体验密切相关。积极的体验会使学生不断产生浓厚的兴趣和需要,对学习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并从学习中获得兴奋和快乐。而积极的体检建立在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之上,建立在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力量之上,建立在不断的成功与进步之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错误应该得到允许和理解,而不是排斥和打击,学生的创造性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而不是忽略和抹杀。建构主义的教学观特别强调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每一次成功与进步的评价在促进学生获得对学科积极体验的重要性和引导作用。因而这种评价不能简单地形式化为一种肤浅的表扬,要通过这些评语,受表扬的学生能够更加充分地感受到教师的真诚,受到鼓舞而信心倍增,更加清楚自己努力的方向,也为其他同学树立了更加清晰的榜样形象。

五、 注重教学活动的“高效性”把握

第6篇

关键词:高效课堂预习物理学习方法改变

“高效课堂”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作用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亲身体验学习活动过程的现代学习方式。教师努力为学生的物理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材料和环境,让学生经历学习的全过程,在体验中学习初中物理,增强学习的热情。

一、初中物理学习方式的转变对学生提出的新要求。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自我学习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所以,在以“主动参与、乐意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构建过程中,学生必须做到:

(1)在学习方式与学习能力方面,学生要有主动学习的愿望与兴趣。能运用各种学习策略来提高学习水平,能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调控和反思,能把不同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问题,具有探究意识、问题意识、批判意识、求异思维和创新精神等。在探究学习中要力争做到:提出问题、搜集证据、处理信息、整理求证、表述结果。

(2)在交流意识和交际能力方面,要有强烈的交际意识和合作意识,能与他人一起确立目标并努力去实现目标;尊重并理解他人的处境和观点,能评价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能综合地运用各种交流和沟通的方法进行合作等。

(3)在个性和情感方面,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和价值观,对生活、学习有着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拥有自尊和自信;能积极乐观地对待挫折与困难。表现出勤奋、独立、自律、宽容和自强不息等优秀的个性品质。

二、新的初中物理学习方式简介。

“高效课堂”倡导的学习方式主要有三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具体地说,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习者在学习中有感情的投入,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做出相应的调适。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积极的相互支持和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地互动;对于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整理;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的途径。探究学习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试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新课程课改以来,学习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个性化。学生的情感经历“兴趣盎然——跌宕起伏——身心愉悦”的过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明显增强。

三、初中物理学习方式的转变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教师必须做好以下四点工作:

(1)课堂上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形成新型的师生关系。新课程倡导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是形成良好学习氛围的先决条件。教师在课堂上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促进者。鼓励每个学生大胆尝试,敢想敢说,保护他们的每一个创造欲望。对他们取得的每一点进步,迸发出的每一点思维的火花,教师都给予适时适度的肯定、鼓励或赞赏,真正使他们在学习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2)教法灵活,使学生在活动中学得知识。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追求“活、趣、新、奇”,关注孩子们的生活经验、生活实际,通过多种形式创设情境,使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兴趣,逐渐变成持久兴趣。启迪学生发现问题、找出规律,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改变以往先讲规律,再机械训练的做法。学生在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中发现规律,不自觉地运用了数学归纳思想方法。

(3)注重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新课程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要从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掌握合作方法,形成合作能力。学生通过小组交流,既提高了语言表达和口语交际能力,又学会了怎样合作学习。

(4)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老师不包办代替,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在教学中能让学生观察的让学生观察;能让学生思考的让学生思考;能让学生表达的让学生表达;能让学生动手的让学生动手;能让学生总结的让学生总结。

“高效课堂”背景下,初中物理学习方式的转变是一个系统的综合工程,教师要改变角色,学生也要改变完全依赖老师的学习习惯和行为。只有师生齐心协力,共同合作,加大校本研究的力度,相信我们的努力必定会让学生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杨玉新.初中物理学习方法指导

罗辉.初中物理学习方法介绍

李金.学会初中物理的方法

第7篇

相较于内科系统性的理论知识,外科理论教学内容具有零散性特征,对学生知识学习体系的构建、外科理论思维的形成等均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外科理论教学中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下,学生的课程学习积极性较差,对学生整体的学习效果也会产生不良影响。课堂反馈教学法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能够结合学生的实际外科理论学习需求、学习特征等展开教学指导活动,能够增加高职院校学生外科理论知识学习期间的课堂话语量,是高职院校外科理论指导模式创新的有效途径。

1 课堂反馈教学法对高职院校学生外科理论学习的提升作用

课堂反馈教学法在高职院校学生外科理论学习中的应用,能够实现理论知识与案例融合,增强学生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参与和互动,引导学生课堂交流,对高职院校学生外科理论知识的深入学习能够产生重要影响。

1.1 理论知识与案例融合,增强学生学习能力

外科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相较于内科学知识,由于外科学知识点繁多且?论内容较零散,学生的实际理论知识掌握效果不佳[1]。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包括教材的选取,内容的选择、授课侧重点等等都由以教师全权安排与掌握,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学习效果多数不佳。即便当时课堂效果不错,也不能排除都大部分学生人云亦云的参与。

课堂反馈教学法在高职院校学生外科理论知识学习期间的应用,可以融入更多的案例资料,将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直观、生动,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其中,且自主收集与外科理论知识学习相关的资料,加深学生的外科理论知识学习印象[2]。

1.2 鼓励学生参与和互动,引导学生课堂交流

课堂反馈式教学法可以将“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真正融入其中,在学生外科知识学习期间,结合学生的思维现状、学习情况等展开针对性指导。教师作为思维的引导者,需要鼓励学生交流。通过学生自主思考、小组合作交流等等方式打造“互动型”的高职院外科理论知识指导氛围。通过实时课堂反馈法,增加学生的参与和互动,真实了解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普遍存在的问题等[3]。将“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融入到学生外科学知识学习活动中,以学生为主实施针对性外科学知识引导。

比如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外科学知识的学习,学生则可以畅所欲言,根据实际收集的资料进行综合性分析,引导学生课堂交流,鼓励学生参与和互动,真正体会到外科知识学习的乐趣,且不断增强学生的外科专业知识掌握能力。

2 课堂反馈教学法在高职院校学生外科理论学习中应用的方式

2.1 提前告知课程内容,以便学生资料查询

在展开外科学知识讲解期间,教师可以提前告知学生下节课程的学习内容,以便于学生展开资料查询活动。

比如学生可以根据自身资料查询的情况,清晰标注出自己理解的内容、未理解的内容等等。教师需要针对课前学生资料查询结果进行收集,且合理设计教学计划。

2.2 展开案例分析活动,加深学生学习印象

课程教学期间,主要是针对前期所收集到的知识,对教学进行安排,并结合本节课重难点进行教学,发挥“因学而导”的作用。

比如教师可以引入案例,以骨折为例,学生需要分析骨折的发生原因以及患者临床特征等,且可以提出“人体的骨主要包含哪几种类型?”、“骨折常见的并发症有哪些?”等问题。多媒体播放“骨折处理不当的视频”,且组织学生分析“可能会产生的二次损伤类型、并发症”等等。案例引入的方式下,学生能够结合案例展开讨论,使学生能够进一步加深骨折知识的学习印象,且能够使学生在交流中分享个人经验,增加学生互动。

2.3 重视课后效果反馈,当堂检测学习效果

课堂反馈教学法应用期间,需要重视课后效果的反馈,当堂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需要积极总结教学经验。针对于学生普遍存在错误之处展开讲解,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发挥课堂教学信息反馈的价值,不断完善外科学教学模式,提升外科学教学的质量。

比如教师可以通过习题、案例引入的方式,当堂检测学生的外科学知识学习情况,对本堂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分析与总结。课后需要注意效果的收集,在课后由学对学生进行询问调查,并将意见和建议及时对老师进行反馈。

第8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堂文化;学习共同体

近年来思政课的发展中逐渐遭遇瓶颈,而产生原因很大程度上是良好课堂文化的缺失,这成为当前影响思政理论课有效性的关键性因素。因此,对课堂文化建设中学生共同体的运用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学习共同体的相关概述

关于学习共同体,根据学者的研究,将其界定为通过社会协商方法进行学习的团体。从学习共同体特征看,主要表现在:①以促进学习作为愿景。学习共同体中,成员间需进行学习资源、知识经验的分享,通过互助合作达到共同成长的目标。②安全感与归属感较 强。学习共同体中,成员间的关系主要以信任为主,学习者不必担心受到批评或指责,能够真正融入整个团体中,安全感与归属感由此得到增强。③文化氛围浓厚。学习共同体在实际构建中有共同的学习目标,成员间的和谐关系都建立在彼此信任、理解的基础上,凝聚力与感召力较强。由此可见,将学习共同体理念引入教育领域中极为适用[1]。

二、课堂文化建设中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分析

课堂文化是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性因素,将学习共同体引入课堂文化建设中,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是解决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弊端的重要途径。以思政课理论课开展情况为例,传统教学模式下主要以“一言堂”“独角戏”等模式为主,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营造的氛围紧张,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障。此时,将学习共同体引入其中,师生间的关系将表现在平等、民主等方面,在整个课堂活动中,学生完全可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参与程度提高。第二,学习共同体是推动课堂文化建设的关键所在。学习共同体本身可作为用于指导思政课教学的教学理念,且其可成为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组织形式,该形式下所构建的课堂文化将表现为:以学生的学作为课堂教学中心;团体合作模式应用;互助合作形式开展。这种课堂文化下,学生可针对思政课理论内容相关的时事热点进行探讨,在获取显性知识的同时,他们的隐性能力如表达能力、情感能力等都可得到锻炼[2]。

三、基于学习共同体的思政课课堂文化建设策略

1.课堂“时空文化”的构建

学习共同体理念指导下,要求坚持以生为本的基本原则,引入对话协商形式以达到构建课堂“时空文化”的目标。其中的“时空文化”主要指在思政课理论教学中,通过对话机制所形成的具有开放、和谐与民主的学习氛围。在实际构建中,首先要求教师应改变以往的师道尊严观念,将自身角色界定在学生的“倾诉者”“引导者”等方面。其次,应注意形成共同的愿景,该过程中可鼓励学生参与到问题设计中。最后,注重对话的有效性。课堂对话过程应贯穿于课堂始终,教师可结合思政课理论内容选取社会中的时事热点,以此吸引学生注意力,在此基础上进行对话,可使课堂互动交流的氛围更加浓厚。

2.生本课堂文化的构建

所谓生本课堂文化,其实质是围绕“学生发展为本”理念而构建的课堂文化,使学生能够在学习共同体中体会到安全感与归属感。这种课堂文化的实现关键在于理论课教学中能够设置较多问题情境,其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思政课理论内容、学生实际情况进行问题的设计,在此基础上由学生进行分析、交流与探讨,并由师生共同做好总结工作。需注意的是在归纳总结中,往往涉及评价内容,教师应选用更多激励性评价语言,这样才可使整个课堂文化更加和谐。

学习共同体的运用是构建良好课堂文化环境的重要途径。实际建设课堂文化中,应正视学生共同体的基本内涵与应用意义,利用其进行课堂“时空文化”与生本课堂文化的构建,确保学生在该文化下能够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第9篇

"1+1251"新型地理课堂教学模式中第一个"1"指的是课前完成复习巩固旧课练习、自主预习共10分钟( 要求学生提前一天通过查阅课本、资料,完成学案课前活动区的"复习旧课练习"和"新课知识体系梳理"),第二个"1"指的是课堂上用10分钟检查互批,并引入新课,"2"指的是用20分钟"自主或合作探究-展示、点评-精讲点拨( 完成学案课堂活动区的"探究点"),"5"指的是课堂上用5分钟"总结当堂知识(学生自我总结本节课规律方法和知识体系),第三个1"指的是课堂上用10分钟检测巩固( 完成学案课堂活动区的"课堂检测")。"

高三一轮复习在整个高三阶段占有很高的位置,奠定了学生搏击高考的知识基 础。因此, 高三一轮复习的课堂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课堂教学效果与一轮复习课堂模式有很大的关系,合理的、科学的课堂模式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的关键,现与大家交流一种新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模式。由于高三一轮复习课的特殊性,特在1+125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对高三一轮复习模式做一些改动。老师要根据单元复习任务和复习目标要求,编制复习导学案,教学模式环节如下:

1.课前准备

这个环节对于学生有针对性、带着疑问和目标的听课,起到重要的作用,可 以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

1.1 解读单元学习目标。教师要有针对性、有层次地确定教学目标,并通过对目标的解读,使学生对本单元所学的知识有比较系统的了解,感到内容清晰, 层次分明。明确单元复习任务。

1.2 知识梳理,明确重难点。通过预习,让学生找出在本章知识中存在的问题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1.3 绘知识结构图, 让学生自主完善知识结构,形成初步的知识体系,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1.4 教师要认真检查预学案,以便准确把握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缺陷,在课堂探究的精讲点拨环节中做针对性的点评,提高复习效率。

2.课堂重点合作探究

2.1 学生合作讨论。教师用案例的形式,针对在预习环节学生出现的疑难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合作讨论。首先,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发挥学生的 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小组内对疑难问题展开讨论,对问题进行合作探究,通过合作的形式解决疑难问题。

2.2 精讲点拨。教师针对预习和讨论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分析。讲解和分析要做到语言简练,善于运用启发式,注重从分析问题的方法人手,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积极地投入课堂教学中。根据老师的分析,引导学生总结出一般的地理规律和方法。

3.课堂小结提升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突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相信学生能够较好地完成绝大部分学习任务,但这种方式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这要求老师从学生做的导学案中和学生合作探讨的问题 过程中发现疑难之处,作为精讲点拨或拓展的内容并进行小结提升。

3.1 需要精讲点拨的问题:① 学生确实解决不了的问题;②学生解答不准确的问题; ③ 学生解法缺乏条理性的问题;④学生有议的问题;⑤针对易错、 易混、热点、考点需要进行强化的问题等。

3.2 需要拓展的问题:具有开发价值.拓展学生思维的问题。① 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归类总结的系列问题,由此归纳方法与技巧,培养学生的逻辑 思维能力,如" 影响类" 的问题的答题方法;② 能够由点带面、点面结合, 进而加强本学科知识前后联系或与其他学科知识联。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③能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解决生活、 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4.课堂练习

通过经典案例,巩固重点,学生对典例的分析、交流、解答和教师对典例的 解析起到如下作用: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