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大学生安全教育特点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05 15:44:0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大学生安全教育特点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大学生安全教育特点

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安全教育;进课堂;实效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8.073

大学生群体处在校园生活向复杂社会生活过渡时期,具有青春、灵动、富有探索性与求知欲特点,虽然高校改革以后人们对“象牙塔”这个称呼已经渐渐的示弱,但是来自家庭、社会的压力,以及社会的发展与时代变迁给这个时期的大学生的期望并未减弱,所以大学生依然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同时因为高校周边环境相对于中小学更加开放,在逐渐成年而心智又未完全成熟的年纪,注定了这个群体要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的利、害双重影响,因此高校不仅要负责学生学术上的教育,还要体现安全管理育人职责。

高校安全管理任务不仅仅是体现在提供一个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学校还需要从育人的角度让学生终生受益,教会学生必要的安全知识与避险技能以提高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这项工作任重道远,也是学校责无旁贷的责任。目前高校普遍进行的大学生安全教育,大多从宣教层面进行,成效固然有,但未能真正达到形成“入脑入心”的目的。我校结合多年平安校园建设与安全管理工作经验,开设“大学生安全教育”选修课程,迈出了大学生安全教育进课堂第一步,笔者也从就学生安全教育进行了调研,以真实了解学生对安全的需求以及大学生安全知识掌握现实情况与薄弱环节,为大学生安全教育课堂教育提供借鉴。

1 大学生安全教育现状

1.1 缺乏国家层面法律支撑

《高等教育法》规定了高校有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义务和权利,但是并未明确规定高校如何进行,教育部虽然积极推进大学生安全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落实学分”的工作,但由于地方区域性经济特点,各个地区高校对这项工作的推动与支持也很不平衡,落实情况不乐观。据相关学者对17所高校进行的“三进”落实调查统计(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大学、上海戏剧学院、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湖北大学、中山大学、江苏大学、南开大学、扬州大学、云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重庆大学),实现安全教育情况“进课堂”的不足60%,“进教材”的不倒40%,“进学分”的只有10%左右。

浙江省教育厅也把大学生安全教育列入了“平安校园”考核指标,且规定安全教育有教材,进课堂,各校对这项工作相对较重视并积极的开展这项工作,从全国范围来看属于走在前列的,即便如此,依然未能如教学任务一样未明确要求落实学分制度,这就体现出了法律与地方性政策对工作促进作用不同。

1.2 重宣而轻教的局面

多数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开展,基本是在“宣传”层面,例如使用板报、警示窗、网站、短信息平台等形式以及微信、QQ、微博等新媒体,的确呈现了形式“多样化”局面,即时通讯的确发挥了一定应急警示功能,但这些形式从根本上也属于宣传,其弊端也不是没有,如果学生对新媒体或者板报等形式不去关注,那么宣传工作效果就大打折扣。对安全工作重视的学校还会安排在学生入学时进行统一安全讲座,也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从高校发生侵财、重大恶性案件的当事人的事后反馈信息来看,这样的一堂安全宣讲课,非常容易被学生淡忘;教育,必须是全面而系统的,学校层面按照教学任务进行的教育规划,宣传与教育二者必须相辅相成,在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目的。

2 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素质调查分析

2.1 调查方法

笔者选取了在校大学生四个年级的40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取对象随机不记名形式,消除被访人员顾虑以确保结果的客观性;共发放调查问卷400份,共收回问卷365份(回收率91.25%)。

2.2 调查内容

调查问卷设置分为大学生校园基本生活安全防范关注冷热点、校外安全事故易发环节、公共安全、人身安全防范应对、财产安全防护、安全防范基本素养与常识六个方面,题目依据高校共性特点及周边环境特殊性设置。

2.3 调查结果分析

2.3.1 大学生基本生活安全防范关注冷热点调查

调查结果发现,学生对实验、参与运动、毕业实习实训几个环节的安全意识相对较高,而对于课堂教学、勤工俭学、娱乐活动、社团活动等环节的安全意识就比较差了,这也反映出了学校在实验、运动、毕业实践动员等环节的安全宣传工作力度相对较大,学生也具备一定的安全防范意识;但课堂教学、勤工助学、娱乐活动、社团活动等大学生主要生活环节就有些忽视了,具备安全防范意识的最高仅为25%左右(图例1)。

2.3.2 校外安全事故易发环节调查

对在校期间参与社会实践、勤工俭学、求职及临时打工环节调查发现,三分之二的学生具有安全防范意识,而三分之一的学生表示未曾具有防范意识,这部分不设防的学生,往往会成为不法分子关注的重点(图例2)。

2.3.3 公共安全防范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经常使用网络安全关注相对较高,但对于校园宗教活动、国家安全方面就相对较弱,在当前敌对势力、宗教狂热分子日益猖獗的大背景下,形势不容乐观,高校急需要加强大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普及(图例3)。学生公寓作为大学生主要生活场所,防范火灾是一项重要工作,稍有不慎就容易造成群死群伤,严重危及到宿舍公共安全,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都有过违规行为,甚至有14%学生将常见违规行为都有违反过(图4)。

2.3.4 人身安全防范应对调查

调查发现大学生普遍对打架斗殴、两抢防范的意识相对较强,但对于、绑架、传销几个方面的防范较弱(图例5);此外对于出行交通习惯上也呈现新的特点,在传统的交通陋习高发基础上,利用网络平台约车、包车行为开始占较大比重,约63%的学生已经养成使用网络平台约车习惯(图例6)。

2.3.5 财产安全防范调查

学生侵财案件在高校呈现高发、多发性特点,案件涉及金额也越来越高,调查显示约有89%的学生在防范网络、电信诈骗的意识较差,而其中大约10%的学生基本不设防;而在诈骗案件中中介求职、电信诈骗所占比重最高,有37%的学生遇到过诈骗(图例7、8)。

2.3.6 安全防范基本素养与常识重点、薄弱点调查

结果显示,学生在自然灾害应对、急救知识、性安全常识、网络犯罪几个方面相对欠缺,而在游泳、观潮安全、饮食安全、报警求助等方面知识掌握的也仅为70%左右(图例9)。

3 安全教育进课堂教学探讨

3.1 课程定位设计

安全教育课的定位应该体现“防为上”的理念,安全防范工作走在受侵害事件的前面,才能体现安全教育课的价值。

目前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主要有国家安全教育、网络安全教育、消防安全教育、防盗窃安全教育、反传销、防诈骗安全教育、心理安全教育等。这个课程基本设定是根据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特点而来的,具有一定借鉴价值,但是授课者在实际工作中还因根据地方性特点以及现实中高校安全管理进行分析,准确定位,制定符合本校学生特点的教学大纲与教案。

3.2 课堂教育突出敏感点、薄弱点

通过对调查分析,笔者认为,大学生安全教育课,需要涉及到常见的安全知识,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基本的安全防范知识与技能,这是基本前提;从教育的角度来看,必须有针对性的发现敏感点、薄弱点,例如在前文调查结果分析中体现的公共安全、人身安全、财产侵害防范意识较弱的地方,就需要列为重点,窃以为在教育阶段的“缺什么就补什么”是属于积极的行为。

3.3 课堂教育形式多样性是重点

传统的安全教育,基本集中在新生报到后前几周,由学校保卫部门、学工部门进行安全法制教育、心理健康讲座与报告,相关人员投入了很大心血,但由于未能深入学生、贴近学生,这也使得这种集中教育很难保证学生能留下深刻印象,继而达到理想效果。体现继承与创新,吸取传统安全教育优秀的精华,利用安全教育进课堂的契机,精心组织,从几个方面入手,让课堂教育形式多样性,激发学生安全知识学习掌握的兴趣。

首先,需要正确认识安全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的区别,安全教育不同于传统的“学习”,属于意识教育范畴,因而它的重点在于是否愿意去掌握;其次,讲求互动,课程的设计在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兴趣是最好的导师,授课者不一定要照本宣科,巧妙利用学生主动心态,安全教育的目的就达到了一半。例如在课堂上,可以根据一些案例,设定一定的场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通过“换位思考”,更能身临其境的领会到一些典型案例作案手法虽然不算高明,但是为什么总是有那么多学生“前仆后继”的成为受害者,授课者在最后再进行点评,如此一来,学生肯定记忆深刻。

3.4 摒弃传统课堂限制,达到辐射效果

安全教育课作为选修课,学时较少,必须注重实效性。所以作为授课者在分析高校安全形势与现实案例的同时,还需要真正的走道学生中间去,准确的了解学生生活状况,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授课。受课堂教学人数限制,不可能让所有学生参与到某一次课程,这也是安全教育课区别于其他专业知识课的另一个方面,所以安全课的目的是通过一个人,影响一片人,传递到所有人的辐射效应。所以,学校安全教育课可以摒弃传统课堂限制,开展典型案例讨论环节,发动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达到入脑入心,以点带面的目的。

4 结语

安全教育课“三进”工作的推进,既是积极响应教育部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举措,也是学校以人为本的教学育人观念体现,在深化改革、全面推进应用技术性本科学院建设的道路上,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所取得的成效,必然能为学校的发展提供积极的推动作用。当然安全教育工作不能局限于某一部门孤军奋战,有了多部门的参与协作,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成效必将更加的显著。

参考文献

[1]李丹,程燕.大学生安全教育进课堂教学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6).

第2篇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安全教育

一、新媒体技术给大学生安全教育带来的机遇

1.拓展了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和空间。新媒体环境下,高校从事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工作人员可以通过网络收集到来自不同地域、不同背景下的安全教育资源,并借助网络便捷、互动性强的特点实现交流互动,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这样一来,原本狭窄、封闭的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空间变成了全社会、开放性的教育空间,使得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渠道变得畅通,并为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提供了极为生动丰富的教育资源。

2.丰富了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手段和方式。新媒体为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突出学生个性品质的培养与教育提供了条件。针对大学生的特点和安全需要,可以利用QQ、微信、微博等与学生进行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沟通和互动,因材施教。同时,可以通过建设和完善专业的大学生安全教育网站,积极发掘网络资源,随时更新教育素材,采用声音、图片、动画等形式将安全教育信息传递给受教者,使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更充实,形式更生动。

3.提高了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新媒体强大的搜索引擎,可以使高校安全教育便捷快速地获取所需信息。不论是教育的主体还是客体,都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决定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较多地了解新思想、新观点,极大地超越了时空的限制,打破传统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局限性,扩大了安全教育的覆盖面。同时,新媒体丰富的数据资源,既有利于教育者不断推进教育工作的创新,也有利于受教育者的自我完善,提高了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在新媒体技术背景下,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建议和措施

1.主动介入,把握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主阵地。一要切实提高大学生安全教育者的工作水平。找到适合新媒体特征的安全教育理念,适时将学生关注的焦点话题引入课堂教学,解疑释惑,主动走到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前沿。二要掌握新媒体传播规律和技巧,发挥新媒体作为大学生安全教育主渠道的作用。三要不断增强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理论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充分发挥安全教育理论课教学在大学生安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从而拓展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空间,牢牢占领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主阵地。

2.创新途径,提高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影响力。一是在坚持课堂教育、主题活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传统大学生安全教育手段的基础上,运用新媒体技术全力打造“互联网+安全教育”模式下的新媒体安全防范宣传互动体验系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二是利用微信、微博、校园BBS、班级QQ群等新媒体开辟安全教育的第二课堂,定期推送相关安全知识,广泛开展安全教育。三是加大专题网站建设的力度,精心设计安全教育微课程,将线下与线上的大学生安全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借鉴互联网思维,打造一个有主导、形式多样、无边界的网络育人平台,营造大学生自发参与交互的育人生态新环境。四是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功能,给大学生更多独立思考的学习自,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大学生在自主学习和选择中更轻松地掌握知识。

3.加强监管,坚持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正确导向。面对新媒体的强势发展,高校各部门应加强协调,形成合力,依法依规对新媒体实行科学管理,建立健全的信息监管机制,掌控新兴舆论阵地的话语权。一是要加强对校园BBS、微博、博客、留言板等交互功能的管理。二是要加强对网上信息的收集、分析和管理。三是健全网络安全监管机制,形成高校党委统一领导、宣传部门协调指导、各部门分工协作、共同管理的机制。四是要充分发挥基层大学生安全教育者的作用,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懂网络的高素质的新媒体宣传员、网警队伍,规范学生网络行为,使学生自觉抵制各类有害信息,做到不信谣、不传谣,确保有效控制和减少负面言论带来的不良影响。大学生安全宣传教育是高校改革和教育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平安校园创建的一个重要抓手。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给高校的安全教育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但同时也极大拓展了安全教育的时间、空间和渠道。高校教育和管理工作者要主动借助新媒体技术,积极地探索增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有效途径与方法,真正做到与时俱进,促进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历久弥新。

参考文献:

[1]单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SWOT分析——以后喻文化视野为例[J].学理论,2011(35):277.

第3篇

(一)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是履行学校法定义务的重要体现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要求高校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法律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规定高校有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权利和义务,这为高校开展安全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依据。另外,《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同时规定,高校对在校学生负有安全保障义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安全教育,切实提高大学生安全素质,是保护大学生免受非法侵害的有效手段之一,也是履行学校法定义务的重要体现。

(二)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是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

新时期,成为一名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求大学生必须具备相对完善的知识结构和较高的综合素质。以法律法规教育、人身财物安全教育、国家安全教育、公共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就业安全教育为核心的高校安全教育对于提升大学生安全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安全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综合竞争力,为大学生走出校园更好地工作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新时期大学生安全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新时期高校面临的社会环境特点

1.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和精神生活显著改善和提升,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首先,市场经济对利益价值的偏重,使得无论高校内的师生员工还是高校外的社会人员都把个人利益最大化视为个人价值实现的一个重要方面。其次,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社会分工不断深化,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节奏加快,来自家庭、学业、工作的压力增大,容易导致社会经验和生活常识特别是安全知识和技能匮乏。

2.高校开放办学和后勤社会化

高校开放外在表现为高校趋于“泛社会化”,即高校逐渐与社会融合,高校在人员、科研成果、资金等诸多方面与社会交流密切;在深层次上则表现为高校在办学理念、办学思路、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与社会的互动增强。后勤社会化是高校开放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同时也是对高校影响较大的一种趋势。高校的开放和后勤社会化,在给高校带来更多发展机遇和资源、减轻高校管理负担的同时,也加大了学校安全管理的难度,对高校开展安全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新时期大学生的特点

1.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不足

现在的大学生大都在家庭的溺爱中长大,生活自理和独立能力差。在进入大学之前,与社会接触很少,对社会上存在的安全风险没有正确认识,无法恰当处理与规避可能对自己造成侵害的人和事。

2.法律维权意识普遍增强

大学生群体思维活跃,在大学期间接受过相对比较系统的法律基础教育,这使得他们具有较强的法律维权意识。然而,由于对法律内容理解的偏差,部分学生在维权的同时往往忽视了应尽的义务,这样可能会给学校的管理带来一定麻烦,同时也为他们走入社会埋下了一定安全隐患。

3.心理压力大和心理承受力差

青年时期的大学生,大都刚刚开始独立生活,心理也处在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期。由于心理承受能力差,缺乏正确的调节方法,在面对外界压力和挫折时,常常会选择用极端方式处理。近年来,大学生心理问题日愈突出,因学习压力、就业竞争、经济困难、精神疾病、情感挫折导致心理障碍而自杀自残的案例增多。

4.情商与智商发展不均衡

目前,大学生情商和智商发展不均衡的问题突出表现为大学生中普遍存在高分低能,人际关系紧张和心理调适能力差的现象。造成这种问题存在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后,独生子女家庭增多,大学生在进入大学校园之前因缺乏与人相处和沟通交流的机会,不懂得分享、谦让和包容;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我国教育体制长期存在的问题所致,即从小学至高中,学校往往只片面的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学生水平的唯一标准,导致学生素质发展不均衡。

三、新时期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对策

基于新时期高校所面临的社会环境特点和大学生所呈现出的新特点,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时,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贴近大学生校园和社会生活的实际,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现在的大学生学业和就业压力大,除了学习,很多学生更愿意把业余时间用在参加社团活动和社会工作上。而安全教育所能提升的安全素质虽然贯穿于人的一生,但由于一直以来都不是学校教育的重点,没有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在这样的尴尬处境下,把安全教育与学生校园和社会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和易于接受的方式开展安全教育活动,成为新形势下高校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必然选择。另外,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还应注重案例教学和案例分析。案例的特点是生动、形象,易于被大学生理解和接受,特别是发生在大学生身边的真实案例,往往能对他们产生深深地触动,引发对某一安全问题的思考,便于吸取经验和教训,达到增强安全意识、提升安全技能的目的。传统的安全教育常常采用集中授课、举办专题讲座、展板宣传等方式,这些方式方法由于各有局限,宣传教育的效果往往达不到预期目的。安全知识属于应急知识范畴,是一种人们在非紧急情况下通常不会主动学习的知识。因此,一直以来,学生对学校开展的安全教育活动被动接受较多,主动学习较少,这也使得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因此,为了改变安全教育的这一现状,需要调动大学生自己学习安全知识和技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在大学生中推广并深入开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教育

传统的安全教育主体是高校的安全保卫部门和学生管理部门,主要采取集中性说教的形式。这种教育模式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特定阶段曾发挥过很大作用,产生了良好的教育效果。然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模式越来越无法适应高校安全教育的需要,呈现出诸多与高校实际和大学生特点脱节的问题。传统安全教育模式已趋于形式化,教育效果也越来越不明显。新时期,高校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应将工作重心逐步转移到积极引导和组织大学生开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教育上面来。这一方面符合新时期大学生要求自主和参与的时代精神,也顺应了高校民主改革的趋势,体现了高等教育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价值目标。通过探索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工作模式,调动他们参与学校安全管理、服务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达到教育自己和他人的目的,以点带面,从根本上提高全体学生的安全素质,减少各类案(事)件的发生,维护好学生的各项合法权益。同时,这也利于从根本上减轻学校的管理负担。随着教育和管理效果的逐步显现,也利于化解学生对学校安全工作的误解,将高校的安全教育工作引入一条良性发展的道路。

(三)着力构建大学生安全教育体系,探索建立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长效机制

安全教育内容涵盖面很广,包括治安、交通、消防、保密、法律法规、国家形势政策、心理健康等诸多方面。可以说,凡是与安全相关的知识和技能都是安全教育的内容。高校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责任重大,意义深远。对于大学生个人而言,如果说学科专业教育是掌握一门知识和技能、成就事业的基础,那么安全教育则是学业和事业成功的前提,是每位大学生受用终生的财富;对于整个国家和社会而言,安全教育是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生安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密不可分。安全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安全教育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和效果。然而,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安全教育普遍受重视不够,没有建立起系统、完整的教材体系和专业、稳定的教师队伍,教学内容和形式与实际脱节等问题突出。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首要任务是构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体系,并将其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之中统一规划和实施,从根本上保证教育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第4篇

[关键词]安全教育;网络诈骗;综合素质

[DOI]10.13939/ki.zgsc.2016.02.165

2008年11月14日,上海商学院女生宿舍因使用热得快导致火灾,四名女大学生跳楼身亡;2013年4月16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两名学生因琐事发生口角,一名学生被刺伤,送医院抢救无效死亡;2014年暑假期间发生江苏女大学生返家途中被抢劫遇害、济南女大学生搭错车遭囚禁多日、湖北女生在回家途中蹊跷死亡、重庆女大学生坐黑车与司机发生争执遇害等多起女大学生失联遇害的案件;2013年,某高校一名女大学生接到自称北京市西城区公安局的电话,说她涉嫌贩卖,须查清她的资金来源,被要求去银行办了“电子银行密码器”,并将三张银行卡绑在一起,最后被骗子划走近45万元,堪称学生被骗金额“史上最多”。北京网络安全反诈骗联盟的《2014年中国网络诈骗研究报告》显示:因虚假兼职被骗的事主中,“90后”占54.2%。以上案件和数据充分显示,作为社会栋梁之材的大学生们,虽然有着较高的智商,但他们在复杂的社会面前非常脆弱,做好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给大学生上好进入社会的“第一课”十分重要。

1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大学校园逐步从单一的、封闭的教学单位逐步转变为融合教学、生活、科研、生产、经营等设施和机构的全方位、多功能、开放型的“小社会”,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涌入校园,甚至不法之徒亦会窜入学校进行盗窃、诈骗、行凶等犯罪活动,有的还危害师生的人身安全。这一切对于初进大学校园的新生依然陌生,甚至难以适应,大学生普遍认为大学校园是一片净土,经常出现个人物品保管不善、贵重物品随处乱放、宿舍无人门窗不锁等不良的生活习惯;与社会交流时,缺少必要的警惕性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对陌生人的造访缺少必要的戒备心理,容易遭致犯罪分子的欺诈,更甚至于受到人身伤害;面对突如其来的案(事)件如火险、事故等,没有处置的经验与方法。作为优秀的大学生来讲,在不久的将来必然要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服务于社会,除了要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还应具备一定的安全意识、自我防范和处置安全问题的能力。因此,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十分必要,能够帮助大学生更加地了解校园及周边治安形势,更快地认清社会,帮助大学生们提高综合素质,平安健康地度过大学生活,更好地成长为社会栋梁之材。

2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现状

2.1高校重视不够,教育体制不健全

高校普遍存在“重科研项目,轻安全稳定”的问题,忽视提升大学生安全素质,认为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是保卫部门的工作,没有将安全教育纳入课程教育,经常化、制度化,主要通过发放安全知识手册、设置安全提示牌、开设专题讲座等方式普及安全知识,亦没有组织专门的教师开设专门的课程,更没有建立起安全教育工作的体制。目前,亦仅有上海市教委制定并下发了《上海市大学生安全教育大纲》,大纲中明确要求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主要由辅导员在每学期首日教育和期末总结时给学生讲授,每次1小时,共16次,将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纳入学生的日常管理。

2.2安全教育的内容有待完善,教育方法有待改进

高校开展安全教育的素材多来自于学生身边的案例,采取的教育方法亦多是案例的讲解,没有一套相对成熟或全面的教材,仅靠保卫干部临时拼凑起来的几个案例是难以应对当前日益变化的社会形势和出现的新问题。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互联网的发展,安全教育的内容也应该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和完善,传统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已经不能适应,而针对社会的热点问题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才是适应社会进步更好的教学方法。

2.3实用主义倾向明显,形式大于内容

安全教育工作往往流于形式,新生报到后上一堂全体新生“一个都不少”的集体式安全教育,殊不知下面的学生睡的睡,倒的倒;学校盗窃或诈骗案件频发,保卫部门就采取广而告之的方式,在宿舍楼、教学楼进出口摆设警情提示,殊不知关注的学生能有几人;“迎评创建・临阵磨枪”,集中开展安全教育,频频报道安全教育成果,待检查过后便万事大吉。这些做法最终导致大学生安全教育流于形式,并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防范意识,收效甚微,并不能成为大学校园文化中的一部分。

2.4教育者素质有待提高

高校开展安全教育工作的教师多是从事高校保卫工作的保卫干部,而大多数的保卫干部都来自其他部门转岗或专业来的工作人员,普遍存在学历低,文化素质不高等特点,他们没有经过正规的学习和专业的训练,更加没有教师资格证,以NY高校为例,从事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教师中仅有2人有高校教师资格证,他们仅能凭自己工作经验和平时收集的案例,自编教案,匆忙登上大学讲堂,此后便忙于行政事务,无法进一步深入安全教育工作研究,缺乏必要的学习能力和捕捉新问题的意识,所以,高校安全教育工作者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3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措施

3.1纳入教学计划,使安全教育工作科学化

高校应将大学生安全教育纳入正式教学计划,要能够将安全教育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应该编制一套内容丰富、结构合理的《大学生安全教育大纲》,组织相应的高校教师进行专门培训,依据大学生不同年纪的特点,结合“90后”大学生特点编写科学合理的教学教案,内容应该以人身伤害、财物安全、心理安全、信息安全等日常安全知识为基础,以法纪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为核心,以医疗急救、应急处置能力为拓展,教育内容要理论联系实际,以学生为主体,从新生入校伊始,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期学生的特点,有区别地开展安全教育工作,使安全教育有计划系统地进行。如:针对新生要重点开展防盗、防诈骗、防火、应急演练等大学校园最常见、最多发、最重要的安全问题的警示性教育,帮助其认识校园及周边环境,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针对二三年级大学生,要进行信息安全、交友安全等提升大学生自我防护能力的安全教育;针对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则要重点开展就业安全、心理调适等教育。

3.2创新方式方法,使安全教育形式多样化

高校在开展安全教育过程中应注重传统教育方式即课堂教学与创新教育方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应以讲授为主,教师可以通过互动问答、视频案例、分析研讨等方式(而非灌输式的方式),引导和启发大学生主动思考发生于身边的案例,将课堂讲授与互动交流相结合,提升大学生适应新环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NY高校在2014―2015年先后开展了两届大学生安全教育月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例如开展安全文化为主题的书法绘画、书签制作、微电影、安全知识竞赛,开设以预防网络诈骗、女子防身术、校园多发案件预防等主题教育讲座,大学生安全协会自编自排的小品《骗子与傻子》在大学生安全知识竞赛决赛环节上演,以幽默诙谐的方式再现校园诈骗,深受师生好评。NY高校编制《高校治安防控体系建设问卷》,对师生认为较好的大学生教育方式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专职教师开设安全教育课、班级召开安全教育主题班会和开展微电影、小品等创作性校园活动三种教育形式具有良好的教育效果,亦更容易被学生所关注和接受。此外,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各种网络平台(微信、QQ等)逐渐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必备品”,高校安全教育工作应适应“互联网+”的发展,寓安全教育与互联网相结合,将安全教育深入学生生活,开辟教育新思路。

3.3树立“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思想,健全安全教育网络

高校安全管理工作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学生”的原则,应依据学校的实际,结合大学生特点,制定一整套规范合理的学生安全管理的制度,并将安全教育与安全管理相结合,要能够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管理学生・学生服务学生”的作用,将安全管理责任落实到班级,落实到学生个人,以服务代管理,以服务促安全。如NY高校组建四支以安全管理和安全知识普及为主要活动内容的大学生自治组织,分别是以校园巡查不安全行为的大学生护校队、以加强校园非机动车管理维护校园交通秩序为主要工作的校园安全文明志愿者协会、以普及大学生安全知识开展丰富多样活动的大学生安全协会和以普及消防知识组织消防演练的消防志愿者协会。为确保安全教育常抓不懈,高校应建立起“上传下达・灵动有效”的安全教育网络,以学院为单位,由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牵头负责,学生辅导员为主要教育工作者,班级干部为基层教育工作联络员,将安全教育工作深入细致开展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确保安全教育常抓不懈。

3.4提升大学生安全教育者素质,加强安全教育理论研究

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主要是通过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者去落实,不管是专职教师还是经验丰富的保卫干部,都应不断提升自身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能力,日积月累不断积累授课经验,把握当前学生安全教育和管理的特点和规律,避免工作的表面化、形式化、简单化,才能改进工作方法,要能够有灵敏的洞察力,敏锐地感知社会形势变化,把握安全教育工作的主动性,分析和预测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重点,适应不断变化地社会新形势,能够结合社会新形势。要不断加强安全教育工作理论研究,尤其是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网络信息安全、社交行为安全等方面的研究,深入透彻地把握当前大学生所面临的新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安全防范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等,要能够不断地探索如何预防网络成痛、网络受骗、网络失德、网络犯罪等信息安全问题产生和发展,引导学生正确、安全地使用网络信息,促进自身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刘翠萍,李毅.论新时期的大学生安全教育[J].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2]凌宏伟.大学生安全教育探索[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

第5篇

关键词: “90后”大学生 安全教育 四位一体

当前“90后”是大学校园的学生主体,是网络信息影响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学生群体。由于社会、家庭、个人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他们个性突出,心理承受能力差,人际交往能力不足,少部分人容易做出带有严重感彩的过激行为,给校园的安全稳定带来了威胁。

一、“90后”大学生呈现出的个性特点及原因

1.心理脆弱,行为过激。与经历过特殊时期的“70后”“80后”相比,“90后”被称为“幸福的一代”。他们生活水平相对较高,物质需求得到极大满足,且“90后”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父母溺爱,衣食无忧。在父母羽翼的庇护下,他们成长道路较为平坦、顺畅,这使“90后”缺少自己面对生活的能力,缺少战胜挫折和失败的机会,必要的历练不足。进入大学后,远离“小家”,来到“大家”,往往使“90后”大学生倍感无措,又不能有效处理生活、感情、学习上遇到问题和挫折;不懂宽容,缺乏理解、尊重、同情;这种情况日积月累,得不到有效解决,易出现不同程度心理问题和过激行为。

2.向往虚拟世界,自我封闭现象严重。“90后”的学习、生活、娱乐中都有网络,这一方面有利于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另一方面,各种文化信息交融、碰撞,搅乱“90后”的判断力,“快餐”、“浅文化”衍生,致使获得大量信息,来不及“消化”、“吸收”,也缺少进一步学习和借鉴。在这种虚拟世界里,缺少与现实世界的接触,易导致内心的空虚和无助,引发自我封闭,不与他人交流,在班级中是一个“被遗忘的人”。

3.自我意识明显,反叛性突出。从小受到独立思想熏陶,“90后”对事物不盲目接受、认可,而是有主见,选择具有独立性和自我性,敢于反抗,不甘束缚。对于这种独立和自我,如不及时引导,易导致以我为中心,甚至表现为叛逆。对突发、意外事件,部分“90后”大学生往往采取起哄、制造混乱宣泄内心情绪和不满,以致无意中做出违法乱纪事情,严重威胁学校师生的安全,并且来自单亲、离异家庭学生在学校占有一定比例,他们往往缺少一个健康家庭应有温暖,对于“家”的概念比较模糊,有部分人性格缺陷,反叛性更加突出。

二、加强“90后”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意义

1.社会需要。时下国内国际局势复杂,社会治安状况不容乐观,关注大学生安全教育,维护校园安全稳定,显得尤为重要。我国有几千万在校大学生,维护学校安全稳定,也是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教育本身所必需,而且是当前社会形势所必需,也是培养社会所需要高素质人才所必需。人格健全的高素质人才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的前途与命运,也关系到国内、校园安定。因此,加强在校大学生安全教育,普及消防安全、交通安全、心理安全等知识,提高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和技能,成为在校大学生素质教育急待解决的问题。

2.学校安全稳定工作迫切需要。近期学校频发各类恶性事件,如2012年9月26日,发生在郑州某高校女生宿舍恶性事件。这严重影响着每个学生安全感、幸福感,影响学校安全稳定,影响教学、学习、科研,影响学校健康发展。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着眼于人的安全需要,无论是从马克思“三级阶梯”理论,还是从马斯洛“五层次”理论来看,它们都强调“安全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是实现其他一切需要的基础和保证。要维护学校正常安全需要,就要使学生安全需要得到满足,普及法制知识,切实加强安全教育,增强学生安全防范意识,掌握安全防范技能。

3.学生自身健康成长需要。大学生正处在高中到大学转型期,由父母羽翼下走向一个相对复杂的环境中,缺少了往日依靠,内心对安全有种渴求。加上大学生群体,心理复杂、性格各异,并以独特方式体现在每个学生身上,影响每个学生生活、学习。关注学生安全教育,维护学校安全稳定,为学生提供和谐学习环境,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是学生提高自身识别能力、适应能力、处置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三、加强“90后”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四位一体”法

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是指高等学校为了维护学校正常秩序,维护大学生人身、财产安全和身心健康,增强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提高自我保护技能,从实际情况出发,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各种安全教育与管理规章制度,并对大学生进行国家法律法规、学校安全规章和纪律、安全知识与防范技能的教育与管理活动。为此,在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前提下,针对“90后”大学生的性格特点,采取学校、保卫处、辅导员、学生这种自上而下的“四位一体”教育方式,充分做到“因材施教、因时施教、因人施教,因事施教”显得尤为重要。

1.学校从宏观上组织大学生安全教育。首先,建立一支具备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专业性队伍,确立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安全稳定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不定期开展诸如“快乐人生,从心出发”心理健康知识竞赛,“阳光心灵,幸福起航”心理情景剧比赛,“永远跟党走,阳光伴我行”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活动;其次,学校积极组织学生管理者到其他院校考察学习,加强与其他院校交流与合作,借鉴先进经验,学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坚持开放政策,保证信息获取及时、有效。再次,学校积极组织师生召开其他学校出现的恶性事件分析会,进行研究、分析、自查、自省,吸取教训,填补漏洞,坚决保证同样错误不在自己身上出现。最后,学校每学期都会邀请著名学者或先进经验学校来我校讲学,介绍成功经验,为我校师生提供学习借鉴平台和媒介。

2.保卫部门具体组织大学生安全教育。学校保卫部门积极响应学校各项工作安排,认真落实上级主管部门文件精神。另外,保卫部门还要做好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第一,做好新生入学时安全教育活动,开展普法教育,如《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第二,根据不同季节不同特点,组织开展“一月一特点,一月一主题”安全教育活动,如三月份开展爱校讲卫生活动,培养学生良好卫生习惯;五月份开展防溺水教育。第三,努力获得公安、消防、卫生等部门帮助,联合开展送安全教育进校园活动,通过实地演习、防护演练、特警格斗,举办火灾自救等形势开展基本安全知识教育,对全校安保人员和学生进行防暴技能、逃生技能、消防知识现场培训。

3.实施“三进”、“三查”、“三送”式安全教育。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多由辅导员带领班委直接管理,而并不直接接触其他学生,缺少与学生必要的沟通。结合“90后”大学生“心理脆弱,行为过激,耐挫力差”特点及高校这种现状,我校要求辅导员进入班级,进入学生宿舍,直到进入学生的心里,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沟通,使学生有事愿意说,尤其是和辅导员说,充分了解学生生活、学习、心理状况。在“三进”同时要细心地“查隐患、查实情、查问题”,进而实现“送温暖、送知识、送服务”,即根据“三查”把安全知识有针对性地送到每个宿舍,每个人,变换传统课堂式安全教育为重点突出式教育,寓安全教育于“三进”、“三查”、“三送”之中,以此提高学生防盗、防火、防心理疾病等知识和意识,对“异常情况”同学及时进行疏导、教育,引导他们遇事要沉着,忌浮躁,处事忌带感彩。杜绝因“90后”大学生个性引起的恶性事件的发生,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校园环境,让学生都能感觉到学校是温馨的大家,班级是温馨的小家。

4.学生组织在运行过程中实施大学生安全教育。学生组织是指学生治保部、校卫队、青年志愿者协会三个,他们自身处在学生群体之中,接触面广,信息灵,以自己特有方式开展学生安全教育。如学生治保部,在寝室大功率检查工作中,对发现违规使用大功率电器同学,除了登记以外,还要对该同学进行安全用电教育,实现“查为辅,教为主”的目的,从思想和行动上杜绝大功率;校卫队,在执行巡逻过程中,除对翻越围墙、破坏公物学生进行有效制止外,还要向其说明翻越围墙、破坏公物危害及对个人造成伤害隐患;学生青年志愿者协会,负责对校外流动摊点饮食消费学生进行阻止、劝退,并向其说明流动摊点消费危害,同时宣传个人饮食卫生知识、食品安全知识。

针对“90后”特殊的心理和个性特征,要切实维护校园的安全稳定,给广大师生营造一个安全、和谐、幸福的校园环境,必须花大工夫在学生的安全教育上。这种“自上而下、全民皆兵式”的“四位一体”教育法,有其独特的效用,其针对性、可行性、科学性、立体性、效用性十分突出。“四位一体”教育法,使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覆盖面广,涉及点细,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促进和谐平安校园的建设。

参考文献:

[1]胡静.浅析“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其管理策略[J].市场周刊,2010,(6):75-76.

[2]余海波.“90后”大学生的思想教育管理特点和规律[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6).

[3]高峰.“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下大学生安全教育体系的构建[J].学术论丛,2009,(5).

第6篇

关键词:大学生;生态安全;安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5-0107-02

党的十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从而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国家建设的战略层面。生态文明建设是在“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下提出的,是以保护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所需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解决人类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系列生态安全问题,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为目的的实践活动。可见,维护生态安全是实现生态文明的前提和要求。以此为契机,针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和生态安全现实,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者应当不失时机地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在大学生安全教育实践过程中适时开展生态安全教育,树立大学生正确的生态安全观,对于我国当前开展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深远和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生态安全观的内涵

显然,安全观属于人们的思维和观念范畴,安全观表现为一定的安全理念、安全意识和安全思维,不同的人或群体即不同的安全主体面临着不同的安全问题,所要解决的安全问题不同,其思维习惯也不尽相同,最终导致不同的行为习惯和结果。大到国家,小到一个单位、部门,甚至是个人,都会形成一定的安全观念,通过这种安全认识的形成,在这种安全观的引导下去维护国家、单位、部门或个人的安全。总之,安全观是植根于个人或集体思维中关于如何保障安全的思想观念的集合。“一个人的安全观会受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具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是可以通过各种手段进行塑造、形成或改造的。安全教育的目的或作用之一就是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安全观,指导人们的安全思维、安全意识和安全行为习惯的养成,以维护人们自身安全。

人们面临不同的安全问题会形成不同的安全观,作为安全观之一的生态安全观,是在人类赖以存在的生存环境受到破坏、自然资源面临枯竭的形势下提出的,旨在维护和解决人们的生存环境问题,并伴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整个发展过程。人类从原始文明到工业文明,从物质文明到精神文明,从政治文明到生态文明,代表了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但是,伴随着人类这一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是自身的物质生存条件的改善,而同时却又破坏着我们的生态环境,这一矛盾发展的结果就是人类最终灭亡,而且伴随着人类灭亡这一过程是一系列的生态灾难,当前的环境污染、能源短缺、人口膨胀、耕地减少就是这一危机的真实写照。生态文明应运而生的现实危机就是生态安全观直接接种的土壤,生态文明建设很大程度上需要这种对现实最直接的关注,二者是统一的,生态安全观也可以看作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另一种解读。

人类发展中的国家、经济、政治、信息和生态等诸多安全威胁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一个复杂的安全系统,树立正确的生态安全观要避免陷入孤立和片面。生态安全是生态文明实现的前提和条件,是生态文明建设所关注的重要方面,建设生态文明就要在思想、教育、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关注生态安全,保障生态安全,进而促进生态文明的创建。所以,大学生安全教育就要从这一理论前提入手,提高大学生对生态安全的关注度,培养大学生生态安全意识,积极引导大学生从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向现代的生态文明方式转变。

二、大学生生态安全观培养的意义

大学生安全教育作为安全基础性工作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和重视,但是纵观当前大学生安全教育,无论从教学形式还是教学内容,仅仅关注“个体人”的安全问题,从安全常识普及或者技能的培训到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应对措施,安全教育都以此作为出发点,以期从保障个体人的安全角度出发,被动地实现或达到维护整个群体安全的目标。这一出发点是传统安全模式在安全教育领域的延伸,虽然这是安全教育工作的基础,也是必须承担的任务,但是在非传统安全问题凸显时期,安全教育工作角度和方向更应多元化和开放,不能仅仅从维护个体人的安全角度出发去解决群体的安全利益问题,或者说不能仅仅关注“个体人”的安全,还要关注“群体人”的安全,大学生安全教育普世的价值关怀应立足于大学生对现实的关注,让大学生从被动的或无序状态转变为主动地积极的应对现实安全问题。实际上,群体的和宏观的安全利益维护才是保障“个体人”安全的前提和基础。当然,传统安全教育过程中对此问题也有涉猎,而近些年提出的生态危机和生态安全问题更加深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和认识。生态安全是全体人类面临的共同安全问题,通过对大学生“群体人”的安全观念培养不失时机地将大学生安全教育引领到宏观层面,只有维护整个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安全才能保证“个体人”自身安全,这是安全教育宏观维度适应非传统安全形势的需要,也是大学生安全教育新的生长点和关注点。这种对传统安全教育模式的改变传递给学生的是一种团结与合作的共赢精神,这无疑会提高大学生团队协作意识,提高大学生的集体观念和社会责任感,从而改变整个大学生群体的精神面貌。

总之,生态安全观培养是未来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新的发展方向和路径。

三、生态安全观视角下大学生安全教育完善的路径

当前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还刚刚起步,有的学校甚至还没有完全走入课堂,存在很多缺点和不足之处。当然,生态安全观教育不仅为当前的大学生安全教育带来挑战,也带来了机遇,还需要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和探索。

(一)明确大学生安全教育培养目标

传统安全教育内容多涉及消防、治安、交通安全等,注重的是大学生个体安全教育,通过个体安全防范和处置,保障个体的人身财产安全,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安全意识和安全常识,躲避灾害和防范侵害的能力,内容明显单一。而以关注人类自身生存环境为特点的生态安全教育恰恰与传统的安全教育方向相反,它注重的是集体安全,强调个体对社会乃至整个自然环境的影响,通过规范个人行为进而保障集体安全,最终是从集体安全中使个人获得安全保障。生态安全教育注重培养的是大学生生态伦理道德,强调的是大学生日常行为养成,并注重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这是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区文明程度的主要标志,显然我们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例如,一个公民在处理自然灾害等生态安全问题过程中,公民的集体观念和应对危机能力不能依靠传统安全教育模式。日本民众在处理大海啸和福岛核电站泄漏事故中表现出的整体素质给我们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提供了很好的范本。不论是生态安全还是传统意义上的安全教育,这种目标确立理应成为国家战略层面的选择,更应当成为我们工作中的培养目标。

(二)完善教学手段和形式

当前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主要由高校安全工作者或者学校的部分辅导员兼任,教师队伍组成人员单一,生态安全教育问题涉及环境、资源、人口和国家发展战略等一系列问题,传统的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很难承受如此专业性、理论性强的教育工作,生态安全教育具有生态学科的特点,传统的大学生安全教育方法和模式很难实现将生态安全进行从理论到实践的教学展开。再加上传统的大学生安全教育以课堂教学和理论教学为主,大学生实践性不强,种种因素导致大学生安全教育生态安全教育任务很难完成。因此,应根据生态科学具有明显的跨学科性质和多学科交叉特点,涉及的生物、化学、土壤、水文、经济、法律、政治等多门学科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学科交叉形式教学,在教学内容上要逐步进行改革,渗透进这方面的教学内容。另外,开展多样化的生态安全教育模式,例如必修课、选修课、专题讲座、辩论会、课外活动、第二课堂、主题班会、公益实践活动等,也是今后的改革方向。

(三)引导学生维护生态安全

笔者曾做过调查,当前高校的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还仅仅限于课堂教学。而生态安全观视野下的大学生安全教育具有十分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多种形式的教学内涵,应当积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教学,走入社会积极从事维护生态安全实践。例如,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开展“绿色校园”建设活动,积极引导大学生在节假日参加生态宣传和维护活动,植树、种草,美化环境,积极引导学生参加校园志愿行动,清理校园垃圾和白色污染,改善环境质量,创建绿色校园,还可以组织相关专业学生开展参观、调查、环境监测、科学研究等活动,继而通过校园活动推进整个社会的生态安全意识。

广大教育工作者要把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相结合,这样不仅丰富安全教育内容,还不断丰富了大学生的安全管理工作。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当重视在校大学生生态安全建设的重要意义,加强生态安全教育的宣传工作,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使每个大学生养成节约的习惯,约束自己的生活方式,制止铺张浪费,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适当地将生态安全教育纳入学生管理当中,既可以提高学生管理水平,同时也促进校园安全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刘国愈,雷玲.海因里希事故致因理论与安全思想因素分析[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3,(1).

[2]李朝晖.全球化背景下高校生态安全教育探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6).

[3]魏彩霞.高校生态伦理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12).

[4]王文勇.当代大学生环境意识调查[J].当代青年研究,2005,(8).

[5]崔胜辉.生态安全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05,(4).

收稿日期:2013-10-03

第7篇

关键词:微平台;大学生安全教育

大学生的生活已经全面步入新时代,微博、微信的广泛应用使得学生之间的沟通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校应该抓住形式,进行安全教育变革、创新安全教育方法:

一、微平台的主要特征分析

(一)信息可以实时进行信息互动和沟通

微平台一般都建立在手机客户端的基础上,在智能手机已经基本普及的前提下,微平台的使用已经达到了很高的覆盖率。只要有网络的地方,公众和平台管理员之间的互动就可以即时进行、随地开展,突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沟通的速度和效率都能得到提升。

(二)信息内容可以以多种形式进行信息传递

微平台可以通过文字、图片、语音和视频等多种形式来进行信息的传递,这和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个性追求高度契合,微平台对用户的技术要求也不高,用户只需要下载相应的客户端即可使用。

二、利用微平台进行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第一,大学生普遍地使用微平台的状况使得利用微平台进行安全教育成为可能。微平台是一种近几年来新兴的事物,虽然发展的时间不长,但是截至到2015年末,微平台的用户累计已经达到了5亿,大学生的特性就是喜爱新鲜的事物,这决定了他们必然成为微平台的主要客户。在针对高校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的时候,我们发现已经有超过60%的大学生使用了微平台,而剩余的40%大学生也准备在最近开通微平台,在和学生进行访谈的时候我们也能够发现绝大部分的学生都使用微信、QQ和微博等公众平台,这些现象已经说明了大学生本身是微平台用户中最活跃和广泛的群体,这就使得运用微平台向大学生进行安全知识宣传成为可能。

第二,传统安全教育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安全教育渠道急需扩展。广大的保卫工作者一直在绞尽脑汁地想办法来运用各种载体来宣传安全知识,从而提升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解救能力,进一步提升安全教育工作的效率。传统的安全教育在很多方面都需要改善,首先,传统教育的教育形式非常单一,喜欢对学生讲道理、摆事实,但是这种灌输式的教育形式很容易遭致大学生的反感,学生在生硬、呆板和枯燥的教育形式中很容易激发出一些逆反心理和厌恶心理,教育成果收效甚微;其次传统安全教育主要通过校内网站、广播、社区橱窗等媒介进行教育,信息传输渠道狭窄,并且信息传递也极大地受到空间、时间和地点的制约,安全教育丧失时效性。新媒体出现之后,大学生安全教育可以以更加贴近生活和实际的方式开展局面,具有更强的互动性和实时性。安保工作者通过微平台开展和实施大学生安全教育是一种崭新的教育领域和教育创新。

三、利用微平台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相应措施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安全教育有了新的动力和活力,安保工作者要顺应形式,积极利用微平台进行安全教育理念的灌输和自救的方法的指导。

微平台需要安保工作者成立一个公众号,借此进行信息的传递和知识的传输,它可以在群发推送、自动回复和一对一沟通之间无缝切换,实现群体和群体的交流以及群体和个体的交流。浙江大学安保部在2013年就在微平台上申请了公众号,每天向全校师生提供安全信息咨询工作,对教师和学生在安保方面的疑问进行及时解答,在公众号成立之初的一个月中通过积极的反馈来探索微平台进行积极的安全教育的工作方式。

首先,安全教育工作者选择的推送内容应该符合学生的安全工作需求。在针对大学生开展的安全教育中,安保工作者应该将大学生思想活跃、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感知力丰富的特点,因地制宜、旗鼓相当地开展安全教育。在选择教育内容的时候应该秉承突出重点、全局把握的原则,在环境和季节发生变化的时候,及时地进行放火、防盗、食品安全等安全知识,文字叙述中也要融入更多的人文关怀因素,避免生硬的灌输指挥,让学生从心理上认同安全教育的开展。

其次,安保工作者应该把握好教育的时机,让教育更具时效性。安保工作者需要对历年来的案况进行分析和总结,对重要事件发生的时间段进行重点把握,在新生开学、寒暑假、法定节假日前后等安全事件频发的时期进行大范围的安全教育。由此可见,安保工作者除了进行日常的安保工作,还要重视在特殊时期的安全宣传。比如说在新生报到的前几天通过微平台提醒他们注意路途上的安全,新生开学之后及时向学生介绍校园周边环境,提醒新生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场所要慎之又慎,让新生们能够在最快的时间内熟悉校园环境。在节假日期间,安保工作者要通过微平台告诫学生们注意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再次,要注重微平台一对一即时沟通作用的发挥。微平台一对一的沟通方式能够让安保工作者在第一时间内和学生进行文字、图片和语音的交流,这样学生可以在匿名机制下进行畅所欲言的交流,这和传统教育方法下学生难以表达自己真实想法的状态明显不同,学生可以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让自己成为安全教育的主要参与者,这也满足了大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出谋划策的整体性格特征。从另一个层面来讲,隐形的渗透方式也是学生接受安全教育的一个重要过程,安保工作者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了安全教育理念的传递。

最后,微平台的订阅分组功能使得针对性安全教育成为可能。微平台后台提供会员分组功能,可以按照学生的年纪、年龄、专业和性别进行分类,这样可以针对性地向不同群体进行不同的安全信息推送,安全教育针对性更强。

总而言之,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得信息交流、社会行为的方式都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也给安全教育工作带来了颠覆性变革。利用微平台开展无疑是安全教育工作的一种有益尝试。鉴于微平台的迅猛发展趋势以及微平台功能上的特点,其不仅仅可应用于大学生安全管理,更应该在学生管理教育工作中有所作为。

参考文献:

[1]杨敏.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战和相应的应对策略[J].思想政治教育,2013

第8篇

关键词:高校 大学生 安全教育 问题 对策

安全是社会发展的前提,是人类个体发展的基本保障。安全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创建平安校园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学校预防、打击犯罪,维护治安,预防灾害事故发生的重要手段和前提。所谓安全教育,是指高校根据维护国家安全、社会和谐、学生成长成才的目的和要求,以一定的安全理念和安全知识,对全体大学生的品德、思想意识、认知与行为、身心健康等施以相应影响,使其获得与国家安全、生命安全等相关知识、信息、经验,明确自己的责任与义务的一种有计划的规范性教育活动。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入,影响高校学生安全的因素日益增多,学生安全事故时有发生,高校安全稳定形势日趋严峻。而长期以来,不少高校对大学生安全教育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安全教育缺乏必要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内容观点陈旧,教育方法、手段单一,致使安全教育理念严重滞后,安全教育模式已明显不适应现代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重新审视新时期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必要性,分析当前大学生安全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对策便成为当务之急。

一、加强高校学生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1.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增强学生适应能力的需要

从大学生自身成长的角度讲,大学时期是人生发展的高峰期,大学期间也是提高安全教育水平的最佳时期。多数大学生是从中学校门直接迈进大学校门,社会生活经验比较欠缺,人生阅历尚浅,思想相对单纯,对安全认识不足,对社会复杂程度缺乏了解。同时,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和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化,多层次、多形式办学格局已经形成,后勤社会化改革也在逐步深入,市场经济的触角迅速地深入校园,给安全管理带来了隐忧,校园治安形势更显复杂和严峻。而安全问题不仅是学生在校学习、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也是今后毕业走向社会要遇到的问题。所以,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十分必要,是大学生在校正常生活学习、顺利完成学业、实现自身发展的根本保障,也是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的需要。

2.贯彻“素质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教育体制必须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安全知识和防范技能是大学生知识结构的组成部分,安全意识和安全责任是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内容,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和根本保障。从“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上讲,缺少安全知识,不具备安全意识、技能、素质和安全责任的人不能称其为全面发展的人。

3.贯彻“依法治校”理念,创建和谐校园的需要

高校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是贯彻依法治国、依法治校理念的基本体现。同时,创建平安和谐校园是高校正常运行的基本要求,也是校园维护稳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而平安和谐校园的建设离不开学生这个校园主体的参与。大学生安全意识的强弱、防范技术能力的高低、安全法律知识的多少、安全责任素质的优劣等直接影响着校园的治安和秩序,关系着校园的安全和稳定,影响着平安、和谐校园的建设。因此,加强安全教育,也是创建平安和谐校园的需要。

二、高校学生安全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各高校普遍制定了安全教育与管理规定,每年也都通过安全知识讲座、宣传板报、横幅等形式来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安全教育问题依然突出,大部分高校的安全教育模式明显落后于形势的发展,造成安全教育的实际效果不理想。其主要表现在:

1.对安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部分高校对安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安全教育理念仍跟不上教育形势的发展,认识不到安全教育的功能,认为其可有可无,没有真正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没有真正树立起以人为本、珍爱生命的大安全观,致使安全教育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2.安全教育缺乏系统性,没有形成长效机制

很多高校没有将安全教育纳入正规课程教学体系,大多是由保卫部门或学工部门针对某一时期的发案特点或学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具体案例而临时进行宣传教育,安全教育缺乏深入性、系统性,也没有经常化、制度化,安全教育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

3.安全教育内容枯燥、老化,没有体现时代性

安全教育的内容缺乏与时俱进的话题,导致学生往往把安全教育当作任务来完成或当作“唠叨”而充耳不闻。很多高校对学生在关爱生命、关注安全、自防自救、应急逃生以及个人与集体安全等方面的教育比较缺乏,影响了学生安全意识的养成与防范能力的提高。很多学生在遇到各种可能发生的安全问题时,不清楚怎样进行自我保护和防卫。

4.安全教育的手段陈旧、落后,实效性不够

目前,各高校安全教育多采取集中授课,展板、报纸宣传等传统方式进行。这些传统的说教和宣传方式由于缺乏新意,难以引起学生对安全的关注和产生兴趣。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手机等各种现代信息媒介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高校如果不能很好地利用这些现代传媒手段进行安全教育,势必限制了安全教育的效果与发展。

5.教育者素质有待提高,教育方法有待改进

当前从事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队伍主要由学校安全保卫部门与学生管理部门的相关人员组成,他们没有经过正规的专业训练,缺乏相关的安全专业知识与法律法规知识,只能做具体工作,而进行理论研究与教学工作就显得力不从心。正是由于安全教育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造成了安全教育内容枯燥、老化,教育手段陈旧、落后,提高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影响了教育效果。

同时,从大学生自身来说,他们的安全素质普遍欠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缺乏社会经验。如缺乏保管自己贵重物品、现金的经验,缺乏人际交往的经验,也有一些学生在受到不法侵害时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轻而易举地被一些不法之徒欺骗或威逼利诱。二是缺乏安全防范意识。一些大学生对可能发生的各种安全问题缺乏必要的重视和警惕,留下了种种安全隐患。三是缺乏对社会消极因素的抵御能力。一些学生因为经受不住社会上的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的诱惑,导致违法犯罪。

三、当前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安全教育的思路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安全教育既是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如何改善现状、解决存在的问题,是大学生安全教育成败的关键。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安全教育,必须把握规律性,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

1.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加大对安全教育的重视力度

高校学生安全教育工作要置于学校党委的领导之下,建立健全由校领导负责,学校党务、学工、保卫、教务、团委以及各院系等统筹兼顾的领导体制,具体实施和全面负责安全教育工作,规划和制定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总体工作目标和任务,制定相关的工作制度,加强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指导、协调和监督工作。另外,要将大学生安全教育列入高校发展的总体规划中,并加强师资、研究队伍建设,确保安全教育课时充足、理论更新及时、教学内容丰富,形成从上到下高度重视安全教育的良好局面。

2.规范安全教育管理机制,形成安全教育齐抓共管的局面

教育离不开管理,规范的管理本身就能产生很好的教育效果,因此,必须把高校的安全教育与管理统一起来,重视抓安全管理工作。第一,高校要切实履行维护学生安全的职责,加大投入,落实各方面的安全措施,保证学生安全。加强学生安全教育,要制定、完善和落实各种具体的安全责任制及相应的岗位职责,把学生的安全措施落实到人、到岗;要签订“目标责任书”,制定必要的安全考核指标,定期进行指导、监督、考核,保证安全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第二,学校的安全管理要体现以“以人为本,学生第一”的原则,要依据学校的实际,建立一整套规范合理的学生安全管理的法规和制度体系。相应的制度规范要能落实到学生班级,落实到学生个人,用法律和制度规范大学生的安全管理,预防和控制大学生违法犯罪和安全事故的发生。第三,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工作是高校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重要内容,涉及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个系统工程。为此,要调动一些积极因素,动员学校各方力量关心支持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工作。学校党务、学工、保卫、教务、团组织等相关部门和各院系要相互配合,明确职责,加强协作,层层抓落实;辅导员、班主任、专兼职老师、行政管理、后勤服务等人员都应参与安全教育管理工作,形成全校齐抓共管的安全教育氛围。

3.更新安全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系统的安全观

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只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丰富多彩才能增强学生的关注度,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回顾我国高校安全教育模式,其教育内容几乎是一成不变的,长期围绕着国家领土安全和利益、对敌斗争、军事威胁等“传统”的安全观开展教育活动。然而,随着时代主题的转换,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安全观在内容上已经历了从传统安全观到非传统的新的安全观的演变。

新的历史时期,高校安全教育要形成“以安全知识教育为基础,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教育为核心,以法纪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为要求”的教育内容,从人身伤害、财物安全、心理安全、信息安全等方面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教育内容要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当前学生安全出现的新问题,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安全教育相结合,以预防人身伤害、预防违法犯罪、预防心理危机、预防网络成瘾、保障人身安全、维护心理健康为目标,不断内化学生的自我安全意识,增强大学生自我保护和安全行为能力。

4.改善教育方法,增强教育效果

大学生安全教育应采用多样化和现代化的方法,才能切实增强教育效果。应建立“以课堂教育为主渠道,以各种宣传阵地为载体,以丰富的活动为重要支撑”的教育方法体系。课堂教学主要以系统的讲授为主,结合答疑、研讨等方式,具有科学性、思想性、系统性等特点,便于学生掌握系统的安全知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宣传主要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以及橱窗、校刊、校报、张贴安全警示牌、图片展等进行安全教育,特点是形象直观,印象深刻;而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党团组织活动、安全知识讲座、参观、安全演练、主题活动等,特点是寓教于乐,使安全知识和信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深入学生思想。

除以上方法外,高校还应该采取普遍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利用网络媒体和声、光、电等技术以及开辟学生安全教育网页等方法来进行安全教育。在新时期,特别要注重利用各种科技手段和现代信息媒介开展安全教育,积极发挥网站、博客、BBS、电子邮件、手机等新载体的作用,着力构建多渠道的大学生安全教育新格局。

5.加强安全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

要做好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队伍建设是基础。高校保卫干部和大学生辅导员是安全教育教师队伍的主体。在此基础上要建设一支相对稳定、专兼结合、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安全教育教师队伍,保证大学生安全教育质量。要加强对安全教育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强他们的思想素质与政治敏锐性,提高他们对安全教育的重视度与责任心;要对他们加强业务培训,及时更新他们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积极鼓励他们开展安全教育研究;要从工资待遇、职称职务晋升、评奖评优等方面给予这支队伍适当的关心,以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6.加强安全教育的理论研究,提高安全教育的整体水平

当前,学生安全教育滞后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我们对学生安全教育的研究滞后。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理论创新是实践创新的基础,提高安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靠理论研究不断深入。随着影响学生安全的因素不断复杂化,要求我们转变观念,针对当前形势深化安全教育的理论研究。第一,要加强对学生安全和社会形势预测及对影响学生安全因素分析进行前瞻性的研究,把握当前学生安全教育和管理的特点和规律,避免工作的表面化、形式化、简单化,才能改进工作方法,使安全教育处于主动的地位。第二,要拓宽思路,从安全教育工作的长期发展考虑,结合安全形势和实际情况,深入研究安全教育的内容、方法、实效性等问题,以推动安全教育的不断发展。第三,针对目前大学生安全问题的新特点,要特别加强对学生心理安全和信息安全的研究,分析和把握大学生心理和网络信息使用方面的新问题,探索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预防和有效干预学生心理危机,保障学生心理健康;探索如何预防网络成瘾、网络受骗、网络失德、网络犯罪等信息安全问题的产生和发展,引导学生正确、安全地使用网络信息,促进自身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王文湛.全国学校安全工作指南[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5.

[2]韦庆辛.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9,(2):67-71.

[3]裴劲松.着力构建大学生安全教育立体新格局[J].中国高等教育,2009,(13、14):75-76.

[4]张畅,李汉军.大学生安全教育对策[J].教育,2008,(20):46-47.

[5]黄红球.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思考[J].职业时空,2007,(1):6-7.

第9篇

国家对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高度重视,保护大学生安全是高校和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早在上世纪末国家出台政策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应把大学生安全教育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列入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针对在校大学生中出现的安全问题多次发出通知,就大学生安全教育问题提出指示和措施,要求重视高校大学生的安全问题。

(一)大学生安全现状分析

由于校园更加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大量扩招、在校生人数大幅度增加,大量社会人员进入高校从事服务产业,高校周边环境日益复杂。就高校校园来说,每年因各种矛盾、纠纷而报复、跳楼、自杀等案例并不鲜见。高校大学生独立面对社会生活、独立学习知识以增长技能,其前提是大学生须健康、平安。高校多采取的开放式管理,校园内部,可能充斥一些不良人员。高校四通八达的环境容易滋生一些偷盗等违法事件。而大学生多是从“象牙塔”里走出来,其思想单纯,有时容易受他人蛊惑做一些不良的事或损失自己的利益。如新生进校时,经常有些人以赚钱为诱饵,造成一些学生财产损失;学生安全意识不强,造成的一些意外伤害事故。同时,大学生心理没有完全成熟,因学业、情感而引发恶等。

(二)大学生安全教育现状分析

目前许多高校将安全教育列入学校教学计划,开设了大学生安全教育课。但一些高校仍然采取以教师为主的单向传统教学,这容易使学生对教学内容反感、厌恶,难以取得教学效果。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讲授人员专职少,多为没有教学经验的高校保卫、后勤干部或职工,其教学能力水平差距大。而有的高校甚至将该课程与思政课合并共授。一些高校邀请社区民警或经验丰富的保卫工作人员在新生入学时开展安全教育。但因课时少,以讲座的形式面对大多学生。这只能是泛泛而谈安全知识,无法保证数千学生都能听进去,其安全教学效果和质量难以保障。另一方面是该课程极强的实践性决定了讲授该课须有特殊方法:即多实践,少理论。要合理分配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两个环节的比率,提高讲授人员的授课技巧、教学水平,特别是要掌握现代教学的各项方法和技能,从而保证教学效果。因一些高校缺乏的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安全教育多是课堂教学而少实践教学,其教学效果难以保证。

二、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及方法

在深入开展高校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安全教育是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在高校推进大学生安全教育是新时期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应重视其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一)重视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

一是校内校外的安全。高校内外的安全环境是大学生安全学习生活的基础。在校内须教育大学生严格遵守校园及宿舍“安全用电”的相关制度,注意用电安全。教育大学生谨防火灾,当发生火灾后,须头脑冷静,理性逃生。平时谨防扒窃、入室盗窃、网络盗窃等。在校外应提高安全意识,注重安全。如公交车上注意安全、夜间行路注意安全、如晚上按时回宿舍等,确保大学生自己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是心理的安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良好基础。中国教育网的研究报告表明,近年来大学生出现心理障碍率达到1/3。33%的人认为引起的大学生心理障碍是由于学习、生活与就业的压力。而35%的人认为应试教育致使家长、学校的过度呵护,学生缺乏应对学习生活困难与挫折的心理承受力等原因引起大学生心理障碍。新形势下高校应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安全教育,建立科学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体系。通过开设心理教育课程、专家讲座、建立心理健康档案以及创造和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以及融洽的人际关系,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同时要求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合理饮食和加强身体锻炼,陶冶自己的情操,开阔自己的心胸,避免长时间处于紧张情绪之中。

三是大学生网络学习的安全。网络是当今大学生了解社会信息、学习知识的重要工具和途径,当代大学生的教育离不开网络技术。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了新的挑战。网络安全问题关系到国家意识形态的安全、也关系到高校大学生学习的安全考。为此,为防止不良的破坏性的网络行为发生,高校须强化网络安全责任感,引导高校大学生提高网络信息辨别能力。同时要把安全知识、法规知识、有关法律等在网上公开宣传,进行网上教育,普及安全知识,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的优越性以保障学生的网络学习的安全。四是恋爱的安全。爱情是一个古老而常青的话题,爱情像一件高超的艺术作品,无论怎么研究也难穷尽其奥秘。

处于青春期的高校大学生,其性生理、性心理日渐成熟。对于大学生而言,须树立科学的无产阶级的恋爱观,端正恋爱动机,发展适当的恋爱关系。具体有以下内容:建立志同道合的爱情;摆正爱情与事业的关系;懂得爱情是一种责任和奉献。由于校园里恋爱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大学生难免遇到如单恋、失恋、爱情挫折等,其中失恋是极严重的一种挫折。为此,应培养大学生一定的承受能力,使其受到挫折能够合理疏导情绪,将对自己伤害降到最低。

(二)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一是建立、完善相应的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体系。大学生安全教育须结合大学生身心特点,从教学大纲、课程设置、课程实施、评价考核等方面构建完整课程体系,使大学生安全教育规范化、制度化。教学大纲要遵循现代高等教育的规律和要求,符合高等教育要求,具有可操作性。安全教育计划要考虑不同年级不同时段完成的教育内容及大学生整个在校期间应接受的安全知识。对于课堂教学,让安全教育有系统有计划地进行须针对不同时期学生的倾向性问题,安排课程实践活动。在大学生安全教育内容上,根据有限的教学资源、教学时间,有针对性地进行科学选择。在考核上,安全教育课在期末应同其他非专业课的考核一样,进行考试考评并将结果纳入学生综合成绩测评系统。高校应在科学设备等方面加大财力投入,针对不同时期大学生特点及高校内发现的一些心理不安全的个体建立心理安全防控机制。进行早发现、合理调控,合理干预并进行相应的心理救助,如做好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为大学生的心理安全保驾护航。

二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保证教学效果。在加强高校安全教育工作队伍建设中,须打造专职队伍团队。通过提高专职队伍的政治素质,增强他们的政治敏锐性,正确对待国际国内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通过定期对安全教育队伍的业务培训,使其熟练掌握文化安全教育,网络技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防火防盗防身等知识。在大学生安全教育过程中,应让安全教育知识进网络、进社团、进宿舍。适当加大校园安全教育管理的科技化、网络化。立足影响大学生安全的不同因素,通过制定不同的安全教育途径、方式、方法,科学引导大学生安全教育学习。

三是建立并完善安全教育的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是实现依法办学、依法治校的依据和保障,是校园安全防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相关的安全管理制度,充分发挥高校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及自我服务的作用。完善校园秩序管理、危险品安全管理以及化学生物实验室管理等,不断完善安全教育制度。按照有关规章制度,把安全责任落实到个人,落实责任人的相关责任,让人人关心安全问题。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