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5 15:44:0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美丽的乡村建设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记得有一位知名专家宣称中国是一个国家四个世界,我国的北京、上海等都是现代化的大都市,高楼大厦林立,但是我国同时还存在很多农村,其水平跟非洲差不多,有的甚至比非洲还要落后。我国目前与发达国家最大的区别并不在大城市,如果拿北京与巴黎相比,北京人就很自豪,因为他们认为巴黎太小了,只相当于北京的朝阳区那么大,北京比巴黎更繁华;去过新加坡的北京人也特自豪,因为他们发现这个国家还没有北京的海淀区大。单纯从大都市来看,中国的现代化程度跟发达国家相比差别并不大。但是我国的农村,如果你到欧洲去、到日本和韩国去、到美国去,会发现这些发达国家的农村与城市差别很小,甚至比城市美丽多了。许多发达国家的乡村是一个能有乡愁的地方,是让大家流连忘返的地方,是周末驾车去了就不想回的地方。但是我国的乡村如果你去了会产生去了再也不想去的想法。以北京郊区为例,记得我曾去过北京海淀区后山凤凰岭的农村,离中关村也就一个半小时的车程,你就会感觉乡村没法去。为什么?因为当你一进入农村的凤凰岭,手机信号就不正常了,一直时断时续的。道路也差很多,进入乡村的路一般都高低不平,基础设施很不健全。发达国家的乡村刚好反过来,不少是美丽如画。美国总统奥巴马会见时并不是一直都在大都市,而是选择到乡村去会见,这样做是对最尊贵客人的礼仪;美国前总统小布什会见最亲密的外国总统时,也一般会选择到他的克劳夫农场去。这也是为什么发达国家很看重乡村,把乡村变得特别美丽,而我国农村居民大都逃离乡村的主要原因。
制约我国乡村不美丽的主要障碍是什么?我认为有十大障碍,其中宏观政策层面的障碍有六条,村庄层面的微观障碍有四条。我也确信在未来的20年里,中国乡村建设会有一个很大的发展。如果我国下一步发展重点转向乡村,把原来被遗忘的角落慢慢建设起来,20年之后我国乡村一定会是另外一个景象。当我国的农村建设得比城市还要美的时候,中国可能会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了。
中国乡村不美丽的宏观政策障碍
国家宏观政策层面的障碍直接决定了资源的投放。宏观层面的障碍有六条,具体包括:
1.村庄房产不准在村庄外交易,这等于把乡村发展建设的咽喉给扼住了。
我国农村的“三块地”改革试点已经铺开,遗憾的是,农村村庄的房屋还是规定只能够允许在村庄内交易。其实村庄内每一家都有房子,谁还肯买别人的房子?这样的一个规定基本上堵死了农村房屋的价值提升,使乡村房屋变成了沉睡的资产。其实我国整个农村的村庄所占有的建设用地,跟所有城市建设用地的规模与面积差不多。我国的城市建设用地上的房屋为城市居民带来了巨大的财富效应,而农村居民虽然拥有同样大小的土地,但基本是还属无产阶级。因为农村的房屋基本上是不可交易的,没交易基本上就难产生任何经济价值。
记得20多年前,当时我准备毕业留校当老师时,不少人告诉我,你很有可能面临20年内一直没有独立房子只能住筒子楼的困境,因为不少已工作十几年的老师还是住在筒子楼。没想到毕业两年之后学校就分给我一套房子。这又是为什么呢?其实是我赶上了好时候,当时国家在推进城市的房改,允许城市居民可以进行房屋交易。而此之前居住的房屋都是单位分配的,无法从外部购买,也不准买卖,这样导致外来资本无法进入城市房地产市场,只能等着分房子。那时候的城市房改其实就是把原来垄断的不可交易房地产打破,允许各种社会资本进入到城市的房地产市场,允许城市房屋进行交易,城市居民就可以买房子了。有了房子的城市居民现在都变成了有产阶级,北京四环内的家庭如果有十几套房子,就可能变成亿万富翁了。如果规定城市的房产不可买卖交易,城市居民的资产估计要大大的缩水了。城市居民之所以能成为财富阶层,基本上得益于城市房子不再是单位的垄断,是可以进行买卖交易的。但是很遗憾的是,我国农村的土地是所谓的集体所有,相关规定农村的房屋只能在集体组织内部进行交易。这个规定把很多大量城市居民退休了想到农村买房养老的后路给斩断了,也导致农村村庄房屋建设没有外来资本投资,农村人的房子没法进行交易、没法进行买卖。举一个简单的反例,北京的中轴线一直往北的小汤山附近,有个村庄叫郑各庄,这个庄村书记二十多年前胆大包天,把村庄一部分土地拿来建了房子交易,现在这个村庄就变成北京市最美丽的村庄了。这样一个脱离原来脏乱差,把村庄改造成现代化的都市村庄,美丽如画,却被界定为非法。为什么是非法的呢?因定相关的规定说农村人在自家村庄土地上建的房子就是小产权房,不能进行交易,不给产权证。
因为我国有一个这样的政策,农村的土地如果想建设房子,必须被征用,然后交给城里的开发商,跟农民没有任何关系。如果这样的制度不改,基本上把社会资本往农村房屋建设村庄建设流的这条路给堵死了。这是我国目前乡村不美丽的最主要原因,也是最基本的问题与障碍。这个障碍是目前美丽乡村的最大障碍,等于把所有城市居民、外来想到农村投入的路给堵死了。目前这个路开了个小口子,也有的地方偷偷在做,做的地方农村不少变得美丽了。最近一两年我到了很多地方,乡村建得美丽的地方基本上都在打球,都在偷偷搞。如果不允许城市居民到农村买房,把这个路给堵死了,农村想变美丽就比较难了。不过还好中央最近已经开了一个小口子,正在对农村的宅基地进行试点改革。也许以后农村建设用地可以像城市建设用地一样,同权同利同价进行交易。如果某一天农村建设用地真正向城市建设用地一样入市的话,拿出一块进行建设,我国乡村一定会有很大的变化。
关键词:乡村景观规划;构成要素;规划内容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乡村规划以现状农业资源为基础,以自然生态环境为依托,以乡村景观和文化为主体,经济生产与景观观赏相结合,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力合理配置,积极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巩固拓展现代农业、生态农业、高效农业,切实提高乡村居民的经济收入,为“美丽乡村”建设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1 乡村景观规划的主要构成要素
1.1乡村聚落性景观
乡村聚落景观是由乡居建筑和乡村生活环境组成,是乡村基础性的环境景观,保存完好,历史悠久的聚落具有非常好的观赏价值。乡村聚落性景观规划设计要尊重原有的村庄肌理,尽可能少破坏原始的村庄形态,在这个基础上,控制建设用地的扩张,对村庄聚落的风貌和基础设施进行规划设计。乡村生活环境景观主要体现在庭院,街道,乡村的公共活动空间,比如广场,公园,户外体育、文化设施场所等等。这些环境是村民生活接触最密切的,优美的景观能给村民带来最直接的积极感受。
1.2乡村生态性景观
植被、水系、自然保护区等构成乡村生态性景观,是乡村的不可建设用地,以保护为主,规划为辅。植被包括道路绿化走廊,森林绿地,生态防护林以及大面积的植被斑块,在保护作为前提下,景观规划设计应当将这些自然生态环境进行统一的布局和设计,创造出宜人合理的开放空间,与乡村生活环境相协调。水系指的是河流、湿地等,通过对水系进行生态设计和规划布局,创造出优质灵动的水体景观。自然保护区通常是需要重要保护的生态敏感区,对于地域的生态平衡有很大的影响,是相对独立的环境,规划设计上,尽量防止人的活动给它带来破坏。
1.3乡村生产性景观
乡村生产性景观主要体现在农业生产的景象上,除了表现农村的生产景象外还包括农作物的生长景观。乡村的生产性景观构成是由生产者为主导的生产过程的自然体现,它的生产性质和生产过程决定了乡村的生产性景观特色。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看,农田可以看作一种斑块类型,它的设计内容有:大小、类型、数目、格局等,农田的整体风貌和农作物的生长景观,让乡村生产性景观兼具美学价值和生态价值。
2乡村景观规划的内容
为加快建设美丽乡村,突显特色产业园、休闲观光园、景观带、农家乐、景观节
点等点、线、面相结合的区域美丽乡村景观,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从当地的实际情
况出发,依托乡村自然环境、产业特色、历史文化,有针对性的提出各个乡村适宜的
发展线路。
2.1村落景观
村落,是一个包含了社会、生态、文化和村落形态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介于此处是在乡村景观宜游性的表达,将其定义为狭义上的村落景观,即乡村范围内具有较高欣赏价值,能够吸引旅游者,使之获得美的享受的景观资源,如古建筑、古树名木、街道、小品及民俗文化等,这些元素相互组合成不同的景观层次,从而形成“美丽乡村”精品线路的核心节点之一。 形成村落景观的要素形式多样,若按照其构成物质的基本形态分,则可以得到点、线、面三种基本形态。
1)点
点在村落景观中通常是指比较集中、规模不大的区域。点虽小,但无论在村落布局上还是景观效果上会形成强烈的中心感,具有向心性和标志性,点可以是一栋建筑、一座古桥、一口井,甚至是一棵树,通过一系列的点状空间形成的村落景观是村落外部序列空间的目标点或结束点,是整个乡村外部空间区域的视觉焦点。通过不同节点的组合,形成丰富的村落景观,是“美丽乡村”精品线路的核心内容。
2)线
线是点运动的轨迹,又是面运动的起点,在形态学中,线还具有宽度、形状、色彩、肌理等造型元素。由于线本身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和表现性,在村落景观营造中,线性空间作为造景艺术的一个基本单元,不仅是决定空间形态的轮廓线,而且还可以刻画和表现村落内部的结构和组成。其中,道路、水系是乡村中最为常见的线性景观,在连接各景观要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般情况下,村落景观的各要素都是沿着线性空间展开,通过曲直变化、动静结合,形成优美、丰富的村落景观。
3)面
面是点与线的集合,即点的扩大或线的累加,是景观中分布范围最广、连通性最好的景观单元。在一定程度上,它集合了村落景观诸要素的特征,决定着景观的性质,对景观的动态发展起着主导作用。例如,乡村的色彩,色彩在不同历史条件和不同区域形式不同,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和审美价值,如江南地区传统的乡村建筑多以黑、白、灰为主,正是与当地的生活方式、生活环境相统一。
2.2农业观光园
乡村农业观光园是以休闲、观光为主题,以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果业等高科技现代农业生产为基础,集休闲游乐、旅游观光、生态建设、农业生产、科技示范、科普教育等多功能于一体,也是推动现代农业向专业化、集约化、商品化发展的有效形式。农业观光园因其广泛的资源,多样的形式等,而吸引大批的游人观光,成为乡村旅游的主要形式之一,将丰富的农业资源和旅游资源有机地结合,使乡村现有的农业产业资源和民俗文化资源得以充分利用,使乡村特有的文化、民俗风情、技艺得以延续和传承。在观光园景观设计中,围绕农业生产,结合休闲旅游和乡村发展,充分利用资源特征,策划各种参与性活动,并以农产品为出发点,科技为支撑,结合地方特色文化,营建地域性人文田园景观,突出“绿色旅游”、“体验健康”、“享受自然”、“传承文化”等特色,使主题特色鲜明,构建生态环境好、文化底蕴浓、充满生机情趣的休闲农业园。
2.3旅游配套服务设施规划
1)公共服务设施
公共服务设施主要包括咨询中心、餐饮、超市、医务室、电话充值点、公厕、停车场、加油站等,是指为游客在旅途中应对日常事件、突发事件,增加其逗留时间和消费的设施,此类服务设施具有布局分散、规模小的特点,同时又是游客旅游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直接关系到“美丽乡村”的整体形象。因此,在乡村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上,可以采取统一规划布局的措施,根据乡村的游客量、需求量,按照合理的服务半径,设置游客咨询中心、公厕、超市等,将各种服务设施遍及进行整个村域,构成完整的服务设施系统。
2)旅游标识系统
旅游标识系统主要是反映乡村的景观节点、服务点及道路交通等旅游信息,指导游客能够快速、便捷的找到理想中的目的地。因此,在乡村入口、道路沿线、重要节点附近设置指示牌、标识牌,增加特色鲜明的景观元素,加强标志性特色,便于游客及时获得相关的导游信息。在标识景观设计中,根据乡村所处的区位、资源、环境,充分运用当地的材料,设计具有乡土气息的景观设施。
3 结束语
乡村景观规划是一门多领域、多学科相融合的综合体。随着乡村城市化进程加快、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迫切要求下引发了种种矛盾与问题,如何在现代经济技术条件下解决乡村景观建设问题,处理好乡村经济发展与乡村景观建设的关系,一直是困扰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难题。同时,对于现有乡村,如何延续传统村落肌理文脉,使景观建设与文化建设同步和谐发展是目前“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闫艳平,吴斌,张宇清,冶民生.乡村景观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防护林科技,2008,(05).
[2]邹志平.安吉中国美丽乡村研究模式[D].复旦大学,2012.
[3]刘滨谊,陈威.关于中国目前乡村景观规划与建设的思考[J].城镇风貌与建筑设计,2005,(09).
美丽乡村建设心得体会
建设美丽乡村,是促进农村社会发展,提升农民生活质量,改善农业农村面貌,加快城乡一体化的关键举措。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下面结合自己所包村实际,就美丽乡村建设谈几点体会:
***地处**镇北部,东邻*路,西靠*路,*路贯穿全村东西境域,区位优势明显。现有住户*户,居民*口人,村庄占地*亩,现有党员*名,村民代表*名,村两委“一肩挑”配套齐全。该村东西线主路4条,2.1万平方米,南北里巷占道9条,5.7万平方米,按照美丽乡村建设要求,立足本村实际,合理布局,全面规划,建设工程以污水管道、村街硬化、环境美化为重点,全力组织实施。
一、明确建设任务、完善工作机制
凡事先抓规划,先做布局,做到统筹统领,村党总支部成立美丽乡村建设专项工作组,一肩挑任组长,责成2名专职干部全力推动此项工作,按照村庄范围,首先把村庄内主干道和里巷进行区域划分,坚持挂图作战,制做村庄工程建设示意图,将重点工作标图立项,依据工程进展情况,对所属点位责任区的工程任务进行标识,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做到有效指导,准确跟踪。
二、开展环境大清整活动,确保工程顺利实施
根据本村范围大、主干路沿线长、人口多的实际状况,自今年3月起,雇用挖掘机、翻斗车等机械,对全村坑塘、街道、里巷环境全面进行综合整治。不留死角完成柴草木棒清理和生活垃圾运输,确保美丽乡村建设顺利施工。到目前已完成村街里巷硬化2.2万平米,植树300株,设置污水管道1100户。使村街环境得到改善。
关键词:美丽乡村;景观设计;板庙村
十提出了“美丽中国”的理念,给城乡发展指引了新的方向,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各项建设的投资力度增长迅速。但同时由于自身经济、管理、意识等方面落后,资源的缺乏,影响到农村建设的综合效应。因此针对农村建设存在的诸多问题,“美丽乡村”的概念应运而生。它提出乡村建设应跳出原有的新农村建设模式,从单一的追求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为通过乡村面貌的维护和提升,完善村庄的文化基础和生活设施,挖掘乡村本土优势,促进乡村全面和谐健康发展。
一、“美丽乡村”的内涵
“美丽乡村”的理念,不仅是针对于乡村景观建设层面,更重要的是乡村社会层面的建设。其一,景观层面.可以实现乡村景观规划建设的提升,完善区域自然和人文环境,分析当地地理优势,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创造出突显乡村特色的景观环境,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对自然环境的整合,除了改善景观效果外,同时减少对原有生态系统的破坏[1]。其二,社会层面。从社会关系的角度看,“美丽乡村”规划建设,需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高产业发展规模,丰富各类物资,营造富裕的生活条件。同时,在生产生活中,注重精神文明建设水平,促进村民建立友好互助关系,形成文明友善风气,完善农村和谐发展。
二、美丽乡村景观设计的原则
(一)整体综合原则
“美丽乡村”不是单一的方面,而是多元素组成的统一整体,因此在规划时,要着眼于整体进行各景观要素的优化和组合,使其与自然乡村环境相融合。“美丽乡村”的建设既关乎于外在的美丽,更需关注内在的宜居。规划时应尊重当地文化特色、生产生活习惯,坚持以点带面,精心打造基础设施完善、功能齐全且兼具乡土文化特色的乡村人文环境。在“美丽乡村”的建设中,要统筹规划,充分展现乡村的生态之美、人文历史之美、文明现代之美,综合产业、文化、生态、旅游,使美丽与宜居并存,宜居与宜业相融。
(二)生态保护原则
一般而言,景观规划需要在现有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相应调整,从而满足景观建设的要求。生态环境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乡村的一系列生产生活活动,在无形当中对自然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在景观的营建过程中,要协调景观与自然、人与自然的相处关系,遵循生态保护和生态景观规划设计相结合原则,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形成乡村独特的自然生态景观环境。
(三)地域特色原则
乡村作为中国文化的发祥地和农耕文明的起源,保留了完整的农耕文化特征,承载着宝贵的物质和非物质遗产。且因为地理特征及民族间的差异,形成特色各异的文化,因此在进行“美丽乡村”规划设计时,从地域特色的原则出发,通过合理的规划分析,从当地的文化中提炼精华,创造出独特的乡村文化。通过此手段不仅能够保护和传承地域乡村文化,同时更能获取当地居民的认同。在景观设计过程中,应尊重乡村原有肌理,营建符合当地风土人情的景观形态,根据合理的区域划分,形成不同的景致,既保持了原有的生态特点,又可以代表乡村文化,充分体现乡村文化素养。
(四)可持续性原则
在我国长期发展的过程中,乡村受到人口、经济、文化、技术等条件的限制,侧重粗放型的资源开发利用,出现诸如森林乱砍乱伐、土地不合理开垦、围湖造田等现象,给乡村环境和现有资源造成了极大伤害,生物和景观多样性也不可避免地被破坏[2]。因此,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应善待自然,规范人类发展行为,实现乡村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三、美丽乡村景观设计的方法
(一)以乡村肌理为依托,构建聚落景观格局
村落作为人类聚居的主要形式,经过历史的发展和积淀,形成了其特有的聚落形态,该形态成为了自然肌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对“美丽乡村”的景观营建中,应合理规划,尊重乡村肌理,构建聚落式景观格局。在实施过程中,需保证景观和居住群落之间的紧密联系不被打破,保证村民日常生产生活不受影响,并且为情感沟通和交流提供便利条件。而且还要合理分配景观和休息、劳动和娱乐区域,促进各区域之间的联系。最后,进一步挖掘当地景观材料,有效放大其功能和作用,建立温馨的聚落景观格局。
(二)发扬乡村地域特色,创造魅力特色
景观乡村的传统历史、风俗人文、乡情乡风等,都是当地百姓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也是一个乡村地域特色的体现。因此,在“美丽乡村”的营建过程中,要突出地域文化,充分利用当地的乡土元素,例如当地的建筑形式、乡土植物、乡土材料及别具当地特色的小品形式等[3]。对地域特色的提炼和发扬,促使生活环境和自然相融合,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突显出区域景观的特殊性,体现了该地区独特的文化内涵,增强了乡村景观独特魅力,也能够提升乡村旅游的发展。
四、板庙村景观规划设计分析
(一)区域概况
板庙村位于陕西商洛市山阳县境内,山阳县属陕西东南部、秦岭南麓,商洛市南部。东邻丹凤、商南,西交镇安、柞水,南接湖北郧西,北与商州毗邻,有“三山夹两川”之称。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季风性半湿润山地气候,湿润温和,四季分明,以农业、药材和矿产为经济支柱。境内森林覆盖率达62.9%,植物种类丰富,既有许多南方植物,也间杂生长许多北方植物,山大沟深,耕地与河流较少,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板庙村处山阳县石佛寺镇,毗连毛沟村、台上村、吕沟村,周边大山环绕,风景怡人。该村现有村落生活环境较差,经济水平一般,土地大多为集体所有制下的自营形式,主要类型有农用耕地和自住民房。房屋建筑以1-2层为主,满足基本居住要求,但建筑样式参差不齐,与乡村风貌特色不统一,村子零散为数不多的土胚建筑和牛棚等,但缺乏保护,处于危房状态。
(二)板庙村景观规划设计
1.聚落性景观规划设计
板庙村的聚落性景观规划设计,需要在满足村民群居式生活习惯的要求基础之上,提升村民居住环境的舒适度和美观度。在板庙村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一,村民活动空间较为局限,在农忙之余不能发展其他业余爱好;二,村中基础设施不完善,出现垃圾随处乱堆造成环境污染、厕所不合理设置影响乡村整体风貌及造成环境污染、道路系统不完善并且陈旧破损严重、公共照明系统不完备影响村民夜间活动等诸多问题;三,村容村貌杂乱无序,出现乱搭乱盖现象,破败的简易棚影响整体村容风貌,建筑样式和色彩参差不一,有红砖墙亦有瓷砖墙,有坡屋顶亦有平顶房。针对以上问题,在板庙村规划设计中提出的策略为:一,村中设置可供村民聚集、交流、休闲、运动的场所。在场所的设计上,协调村民的人口数量和场地的尺度进行容量配比,不夸大建设造成浪费,也避免造成场地紧缺,同时通过对各年龄段村民活动需求进行调研,尽可能在有限的空间中设计出满足各年龄段村民的活动需求的场所;二,加强板庙村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各级垃圾回收点、规范厕所设置及统一其建造样式、整修及合理规划道路系统、设立规范的公共照明系统并在重点区域进行着重照明;三,根据地域传统建筑文化进行建筑外观整改。板庙村位于陕西南部,其建筑形式融合了陕西关色和陕南民居特点,在设计中借鉴传统的建筑式样,进行进一步提炼,利用原有的白墙为基调色,辅以灰色和木色,统一建筑外观,使整体村容风貌和谐统一。
2.生态性景观规划设计
在传统的新农村改造过程中,更多的是希望将农村建设的更贴近城镇,所以在建设材料及树种的选择上,更愿选择与当地环境不相适应的城镇建设材料和娇贵的观赏性植物,不仅使得村庄失去了原有的朴素风味,同时忽略了生态平衡的保护。在“美丽乡村”的营建过程中,需要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生态性原则,因此在对板庙村的规划设计中,提出了以下策略:一,种植当地乡土植物。乡村非常宝贵的财富就是它所蕴含的朴素之美、地域之美,植物作为提升乡村风貌的重要元素,在其选择上以当地本土物种为先,进行合理配植,达到烘托乡村氛围、改善乡村环境的目的;二,使用本土生态材料。在对板庙村场地规划和设计中,采用该村随处可得的毛石、青砖、灰瓦、枯木、竹篾等材料进行组合搭配,不仅可以节约成本降低生态影响,而且该材料的自然肌理和周围自然环境更加协调,加强了乡村的质朴之感。
3.生产性景观规划设计
板庙村以传统农业和经济林作为主要经济来源,在对生产性景观进行规划过程中,应合理利用土地,规划经济林种植区域,将成熟季节相同的农作物交叉种植,形成颜色各异的板块,在经济林中合理布局交通,使到访游客能够更好地通达其中,增加农民收益。
五、结语
“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不仅仅是景观美化,其本质是乡村景观建设应以构建适宜的乡村生活空间为重,尊重乡村原有肌理风貌、发扬乡村地域特色、注重乡村生态建设,发挥乡土资源优势,综合利用景观要素,营造优质乡村景观。
参考文献:
[1]陈青红.浙江省“美丽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初探[D].杭州:浙江农林大学,2013年.
[2]肖笃宁.景观生态学: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1.
[3][英]GoodyB.环境影响评估方法[M].伦敦:牛津布鲁克斯大学UCL出版社,1995.
[关键词] 江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结果;建议
[中图分类号] F470 [文献标识码] B
引言
美丽乡村建设,是乡村建设的的延续,是新农村建设的丰富和发展,是推动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谐发展,建设更加美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应有之义。。在工业化、城市化不断推进的宏观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不能局限于乡村的自我完善,而是应当顺应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历史趋势。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解决则是其关键问题。农村劳动力转移会提高农民的收入,收入的增加反过来又会给农业经济的发展注入资本,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逐步缩小农村同城市的收入差距,同时也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资金支持。
基于以上背景,本文以2000-2012年江西省年度统计数据为基础,通过建立经济计量模型,对江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建议,为江西省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提供理论支持。
一、模型变量指标与数据来源
(一)变量说明
江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总量作为因变量,核算农村劳动力转移总量的方法比较多,综合考虑决定采用陆学艺的计算方法,即:城镇从业人数-城镇职工人数=在城市就业的“农民工”人数,乡村从业人员数-农业就业人数=农村中非农劳动力数量,两者之和即在城市就业的“农民工”人数+农村中非农劳动力数量=农村劳动力转移总量[1]。
学者们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相关实证研究很多,但都是各自根据自己的需要做相关区域或某个方面的研究,选取的指标因素也不尽相同。通过对以往文献的阅读与分析,本文结合实际情况选取以下7个变量进行实证研究。
农民收入,这个因素反映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动力和物质基础,本文以江西省农村住户人均年纯收入来代表农村收入;地区生产总值,这个因素反映的江西省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大量文献均证实农村劳动力转移能够促进经济增长[2],本文以江西省GDP来代表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本文以江西省城镇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比率来衡量城镇化的水平;文化水平,该因素综合反映了劳动者的教育程度和就业能力,本文采用江西省大专以上人口数量占6岁以上人口的比率来衡量文化水平;城镇失业率,有研究表明,城镇失业率对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产生挤出效应,致使转移空间变小[3]。城乡消费支出比率是用来衡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引起的直接价格成本变动的具体指标,由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同期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计算而得[4];人口自然增长率,该因素反映的是农村和城市的人口增长情况,较快的人口增长率会使就业空间变小。
(二)数据来源
本模型使用时间序列数据,数据来源于《江西统计年鉴》,时间跨度为2000-2012年,并根据需要做了相应的整理和核算而形成最终的数据。
二、江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型
(一)模型建立
以江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总量为因变量,农村住户人均年纯收入、江西省GDP等7个变量为自变量,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估计。
Y=β0+β1X1+β2X2+β3X3+β4X4+β5X5+β6X6+β7X7+μ
其中,Y代表江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总量,X1代表农民收入,X2代表地区生产总值,X3代表城镇化水平,X4代表文化水平,X5代表城镇失业率,X6代表城乡消费支出比率,X7代表人口自然增长率,μ为随机干扰项。
本文利用Eviews6.0,选择最小二乘估计法(OLS)对以上所有变量做回归分析,得到的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模型回归分析结果
(二)模型检验
1.拟合优度检验:从表1的回归分析结果来看,R2=0.9973,修正的可决系数为R2=0.9934,接近于1,说明模型对样本的拟合很好。
2.F检验:针对H0:β1=β2=β3=β4=β5=β6=β7=0,给定显著性水平α=0.05,在F分布表中查出自由度为k-1=7和n-k=5的临界值F(7,5)=4.88。由表1得到F=260.1948,F=260.1948>Fα(7,5)=4.88,应拒绝原假设H0:β1=β2=β3=β4=β5=β6=β7=0,说明回归方程显著,即农民收入、地区生产总值、城镇化水平等7个变量联合起来确实对江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总量有显著影响。
3.T检验:分别针对H0:βj=0(j=0,1,2,3,4,5,6,7),给定显著性水平α=0.05,查t分布表得自由度为n-k=5临界值tα/2(n-k)=2.015。由表1中数据可得,与■1、■2、■3、■4、■5、■6、■7对应的t统计量分别为-4.144280、3.486478、8.924566、1.520035、-3.393941、-0.966075、-1.992106,其中,■4、■6、■7对应统计量的绝对值小于2.015,说明文化水平、城乡消费支出比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对江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总量影响不显著,但人口自然增长率对应统计量的绝对值和2.015比较接近,在模型修正时可尝试放入,文化水平、城乡消费支出比率则应该剔除。
(三)模型修正
将t检验后的文化水平、城乡消费支出比率剔除后,再以江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总量为因变量,农民收入、地区生产总值、城镇化水平、城镇失业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自变量采用线性模型进行回归分析,修正后的线性模型为:
Y=β0+β1X1+β2X2+β3X3+β4X4+β5X5+μ
其中,Y代表江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总量,X1代表农民收入,X2代表地区生产总值,X3代表城镇化水平,X4代表城镇失业率,X5代表人口自然增长率,μ为随机干扰项。新的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修正后模型回归分析结果
由表2得出,修正后的多元回归模型为:
■= 895.9620-0.275130X1+0.104857X2+44.67550X3
-185.0219X4-42.48468X5
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方程的拟合度很好;在5%的显著水平下,方程的F检验显著,且每个变量的t值都通过了t检验。
模型结果说明,在假定其它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农民收入每增加1元,江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总量就会减少0.27513万人,这是因为农民收入不仅包括外出从业得到的收入,还包括在本地劳动、家庭经营等方面的收入,而这方面的收入增加,会减少外出务工的农民数量,提高农村内部吸纳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地区生产总值和江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总量呈正相关关系,地区生产总值每增加1亿元,农村劳动力转移总量会增加0.104857万人;城镇化水平与江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总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城镇化水平每增加一个百分点,江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总量就会增加44.67550万人,这充分说明城镇化的发展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有促进作用;城镇失业率每增加一个百分点,江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总量就会减少185.0219万人,充分说明城镇失业率对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会产生挤出效应,致使转移的空间变小;人口自然增长率每增加一个百分点,江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总量就减少42.48468万人,较快的人口增长会使就业空间变小,城市能提给农村劳动力的岗位也会减少,会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产生抑制作用。
三、结论与建议
从模型回归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经济因素对江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有很大的影响,在农村本地收入高,外出就业的人员就会减少,整个地区经济发展良好时,也会促使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其次,城镇化发展也会加快江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步伐,增加农民的收入;最后,城镇失业率与人口增长率的提升都会对江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产生负的作用。综合以上分析结果,本文在促进江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方面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促使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城镇中所面临一系列问题也会凸显出来,如容纳空间不足、就业岗位供应不足等。所以,在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农村的过程中,江西省也应该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促使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增加转移空间。第二,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提高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2013年末,江西省城镇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48.87%,同期中国的城镇人口比重为53.73%。这是因为江西省工业化起步较晚,产业结构长期以以农业为主,城镇化发展滞后其经济发展,城镇化水平低。所以,江西省加快城镇化发展的步伐,促使农村劳动力有序的向城市转移,是江西经济稳步发展的重中之重。第三,降低城镇失业率,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空间。模型分析的结果说明,城镇失业率的增加会对江西省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产生抑制作用,阻碍了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步伐。因此,应采取相应的措施降低江西省的城镇失业率。
[参 考 文 献]
[1]武学凤,张雅燕,康兰媛.江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1988-2009年时间序列数据[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1):28-33
[2]刘传江,黄桂然.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区域竞争力的动态关系研究―以重庆市为例的实证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23(7):116-121
关键词:生态型;美丽乡村;规划与建设;研究与分析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前言:面对巨大的发展压力,乡村建设必须投入大量财力、物力,立足于发展生态化美丽乡村,为我国可持续发展建设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目前,乡村规划建设仍处在建设初期,很多建设内容和结构设计理念并不能支撑乡村整个发展体系良性发展,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生态型农村建设内容和结构依然存在诸多发展问题。
一、生态型美丽乡村规划与建设发展现状分析
1.1美丽乡村建设简述
乡村经济是国民经济的短板,在决策科学理论中,生态环境与经济建设是密不可分的,所以无论是小农经济发展,还是乡村生态结构建设,生态型美丽乡村都是推动乡村文化在现代化经济建设中良性发展的必然手段。
浙江安吉是典型的“生态型”美丽乡村的发源地,在以“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为总体目标的指引下,全县乡村建设视廊的空间面积逐步扩大,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生态结构,安吉中国美丽乡村模式正式成为“国家标准”和省级示范,已被授予全国唯一的“县级最佳人居环境奖”和“联合国最佳人居奖”。浙江安吉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不仅顺利完成了编制建设目标,还为其他省市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示范经验。
1.2生态型美丽乡村规划特征
生态型美丽乡村是一个综合、全面的现代化建设模式,不仅要突显出乡村的“美丽”,还要本着生态循环、可持续发展理念创建新型农村,以有效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优化生存环境。
1.2.1尊重自然
山、水、田、宅一体化是生态型美丽乡村应具备的主要特征,农村生态环境所体现出来的秀丽风光不仅要通过规划设计来呈现,还应在尊重自然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将建设结构融合在乡村地理环境中,在乡水风格的影响下,突出自然的主导作用。
1.2.2环境优美
美丽乡村除强化自然生态的重要性之外,还需注重乡村卫生管理和监督,在公共场所、街道周围都应设置警示性标语,让居民能够时刻保护乡村环境,有利于长效保洁机制的建立。与城市相同,美丽乡村对生活垃圾的处理也逐渐变得科学化,分类收集、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方式为美丽乡村提供了良好的建设管理空间。
1.2.3合理规划
农村建筑的质量、结构布局可以影响整个美丽乡村的空间造型和生态结构,所以在农村特定地理风貌环境的影响下,乡村外貌形象必须与景观相适应,在契合现实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增加土地的流转、土地整合项目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同时,乡村文化也一样,传统建筑、传统文化、先进思想都需要在美丽村庄乡村建设上有所体现。综上分析可知,合理规划是生态美丽乡村建设中的重点发展项目,是集约化乡村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
二、生态型美丽乡村规划
规划是乡村建设的前提,受村民审美意识的限制,村民对新式洋楼推崇之至,对传统建筑却是嗤之以鼻,显而易见,盲目的追求新潮会让农村脱离传统文化建设内涵。在“新村运动”的影响下,规划乡村必须以和谐美为建设目标,不仅要切实解决新农村建设中环境与资源之间的发展矛盾,还需尽可能减少机械化生产给农村环境带来的环境压力。
“官民一体”是生态型美丽乡村规划理念的核心,在全面了解农村居民生活需求和发展诉求的基础上,农村政府还应以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为重点规划项目。规划需要具体建设项目落实,建设项目需要在严格落实规划内容的基础上,完成乡村发展目标,因此,从规划和建设两方面来讲,规划是前提,而建设是整体生态型美丽乡村的项目核心。
生态型美丽乡村规划、建设内容包括主体建筑、环境优化、村庄用地布局等方面。
三、生态型美丽乡村建设实践
本文以浙江安吉乡村建设内容为主要研究对象,对规划范围内的主体建筑、环境优化内容、村庄用地布局等三方面展开详细讨论。
3.1主体建筑
浙江安吉乡村的主体建筑大多为新型建筑,在保护传统乡村文化特色的同时,设置了保温结构和装饰模型,对老式建筑进行了全面的扩建和重建。在原有建筑的基础上,进行细节调整。控制建筑立面与住宅结构之间的协同作用之后,施工单位还增设了多个保护性装置,以烘托建筑特征为基准,将新型建筑的主体高度提高了2、3层(如图1所示)。同时,农林、农田以及其他景观建筑结构还需进行拓展改革,山体公园和休闲活动广场应联合相关经济项目发展,与传统发展项目不同,旅游开发建设可以帮助农村经济转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图1 递铺镇横山坞村主体建筑设计样图
3.2村庄用地布局
主体建筑特征确定之后,村庄的用地布局也需要进行逐步改革,无论是结合经济发展,还是策划经济项目,景观环境是必须围绕主体建筑,形成一个具有经济价值和使用功能的生态景观建筑群(如图2所示)。在核心景观的带动下,一系列规划服务项目设施也应随之增加。以景观轴为中心,各农业种植、经济建设项目为景观节点,如鱼塘、驳岸、生态公园等。在浙江安吉乡村的生态农业基地上,核心景观是由生态公园和新型建筑构成的,不仅承担着为农村居民提供生活空间的责任,还承载着促进经济发展的重任。同时,与景观建筑交相辉映的还有公共服务建设,在核心服务项目的影响和促进作用下,村民对生态型美丽乡村的创新式发展的认可度越来越高。从目前来看,生态环境与新型建筑景观建设已成为浙江安吉村下一阶段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
图2 递铺镇横山坞村功能建筑规划示意图
3.3空间环境规划
在新建住房中有很多农具、储藏、养殖禽类的空间设计都需要进行“增值”设计,村民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需求选择不同的空间环境,每个村民居住空间应形成高度的统一性,在统一的基础上,增加道路系统、水利工程、农田建设、道路景观等方面的空间结构调整(如图3所示)。公共活动空间在平面设计的基础上需按照考察内容完成空间环境设计内容,对特色传统建筑――文化古寨、宗祠实施保护制度,以居民建筑和旅游景观为机理的双重结构模式,可以突出生态型美丽乡村的地形特点,使形成的空间环境与传统乡村形态呈现和谐统一的发展关系。
图3 递铺镇横山坞村空间环境规划示意图
结论:通过上文对生态型美丽乡村的规划和建设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可知,从本质上讲,乡村的美化过程不仅体现在现代化建设上,也不仅表现在经济增长上。乡村是目前我国生态环境非常好的地区,在地域经济上虽然存在薄弱环节,但是其发展的意义和公益能力却非常重大。因此,要创建生态型美丽乡村不仅要注重考虑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还需在整顿农村经济建设空间结构、环境上多下功夫。政府必须正确把握角色,在乡村建设中与农村居民做好沟通,让农村居民可以加入到建设“美丽中国”的队伍中来。
参考文献:
[1]周源.基于新农村建设的村庄规划和村庄管理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09):110-125.
[2]季秀丽,陶涛.旅游型美丽乡村规划对策研究――以安吉天荒坪为例[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13,12(07):109-114.
[3]吴玲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生态文明建设研究[J].城市规划,2011,12(23):110-130.
[4]马玲燕,肖淑娟.乡村空间资源化视角下的乡村规划设计探索[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3,14(04):109-114.
[5]葛丹东.基于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背景的产业型乡村绿道规划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4(29):179-183.
关键词:美丽乡村;建设;难点
一、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难以两全
人类要生存就要发展,人类的任何生存、生产和发展都要消耗一定的资源,这必然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和干扰。近几年,一些旅游景点人满为患,甚至造成生态事故,就是因为超过了自然的承载力。中国的环境问题之所以严重,是因为30多年的快速发展,社会生产力越来越高,对于自然的干扰和影响也越来越强。加之我国人口总量大、密度高,自然环境所承受的压力与人口数量成正比,与人均资源消耗也成正比,而人均资源消耗又与人民的生活水平正相关。所以,在一定的基础条件下要达到一定的生活水平,就要消耗相当数量的资源。人类生存、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要抓主要矛盾,特别要抓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这是领导工作的一个基本方法。在各个村里,矛盾千差万别,主要矛盾各个村子都不一样。有些村子过去的基础比较好,集体经济实力比较强,关系比较和谐,在建设美丽乡村时,就要找其短板。有些村子原来的基础不好,在建设美丽乡村时就要找出最主要的问题,并加以解决。在此过程中至少应坚持一个原则,就是拒绝新的污染进入和发生,这是一条基本底线。在对已有污染进行治理的基础上,提升生态环境功能。所以,如果我们要发展农业,应该更多地发展旱作有机农业。在造林方面,也要注意生态林和经济林的比例问题。还有林下作物种什么、幼林时期怎么做、抚育期间怎么做,都要有相应的规划和操作,以充分发挥生态林的经济效益。对于社会发展来说,乡规民约,能够提升村民保护环境、不乱丢垃圾的自觉性,也能增强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公共力量。总之,生态环境问题是一个发展的问题,只有通过发展来解决。
二、生态环境建设的成本和收益的对象不对称
要知道环境效益是具有外溢性的。比如河北省排放的污染空气顺风刮到了安徽省,这是跨区域的。当然,安徽的污染空气也会影响到周边地区。河北省如果进行环境保护和环境建设支付了成本,但是收益却是大家共享。所以,生态建设、环境建设是一个公益事业,我们必须坚持谁破坏、谁恢复,谁污染、谁治理,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来加以解决。这就涉及跨区域补偿的问题,以及上下游联动、区域联动的问题。因为上游的水源如果受到污染,必然会影响到下游。这些更多的是属于国家政策、区域政策。在社区内部、村子内部怎么解决这些问题?这也需要一些制度性的安排,需要一些村规民约、公序良俗进行约束,通过经济处罚和道德舆论的影响,使村风民风得到好转。
三、美丽乡村建设与集体实力不匹配、与城市化发展存在矛盾
美丽乡村建设与集体实力不匹配,在落后地区、在地方财力比较弱的地区表现的更加突出。为此一方面,上级要加强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公共财力的转移支付,另一方面,基层政府、基层干部要思考怎样利用有限的建设财力把事情办好,这涉及到每一个农村基层干部。另外要使农村真正发展,实现以城带乡,首先就得推动城市化发展,吸引农村要素向城市聚集。中国“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致富,要使农民生活富裕,就必须减少农民,减少农民的基本途径是让农民进城。只有一部分农民将生产生活方式完全转移到城市去,剩下这些人才能发展规模经营。如果过去那种一个人两三亩地、一户十几亩地的格局不改变,想要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那是不可能做到的。
四、乡村土地资源配置的相对稳定与土地利用结构的大变动的矛盾
过去对土地的利用是相对稳定的,但在美丽乡村建设时期,土地的利用必须要进行相应调整。有的原来是耕地,现在变成林地了或者变成其他用地,也就是说我们正处于土地利用结构大变动时期。与这个问题相联系的就是农村土地利益固化与家庭人口结构时刻变化的矛盾。我们处于城镇化、工业化的加速时期,社会结构、人口结构都在变化,但是土地利用相对凝固。我们的政策导向是希望土地的利用关系保持相对稳定,但是无论是家庭人口结构的变化,还是用地结构的变化,都要求调整土地利用关系。在中国农村,这个矛盾具有普遍性,而在各地也有不同的引爆点。对涉及土地补偿、拆迁补偿的利益分配矛盾问题,恐怕还要通过土地制度的根本变革来解决。
在土地制度的根本变革方面,存在一种走农村土地私有化思路,但这个面临着很大困难和问题。比如,村民的资格认证就很难。在土地承包方面,国家要求确权发证。但是有的是确权了也不敢发证。比如上世纪80年代一个十几岁的小伙子,现在已经四十多岁了,娶一个媳妇、生两个孩子,一个人的地由四个人来种。但是在一些家庭中,有女儿、有老人,等到女儿出嫁了、老人去世了,这个家庭可能就是一个人种了几个人的地,甚至有的家里没有人了,就把承包地委托给了亲戚或者朋友。此时,确权发证该发给谁、又该怎么发?再比如农村的粮食补贴怎么补?不可能是今年你种了多少粮食就按照亩数补给你,大部分还是按照原来的承包关系,所以粮食补贴不一定补到种粮的农民身上去。这就跟我们政策的初衷产生了很大的矛盾,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太复杂了。
中国土地制度是基本的经济制度,这就决定了不能按照一般的生产力要素来考虑土地问题。现在城市的土地还是国有的,这自然很好。因为城市地区人口高度密集,利益关系高度复杂,如果实行土地私有的话,土地收益怎么分配?而且我们正处于城市化加速时期,农村人口正在大量减少,怎么解决农民的土地权益?就农村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人们对土地的依赖性就会越弱,这也给了我们一个很大的操作空间。这个矛盾的焦点就在于土地结构调整过程中土地升值收益的分配。比如合肥近郊的土地是值钱的,但是到了大别山地区,土地是不值钱的。因此,解决土地的矛盾,就要解决土地升值的收益分配问题。
资源开发现状
易县有162个贫困村,共涉及梁格庄镇、西陵镇、狼牙山镇等共24个乡镇,其中有70%以上都位于山区。 1986年易县被列为河北省重点贫困县,1994年被列为国家实施“八七”扶贫攻坚中的重点扶持贫困县,2001年再次被列为省扶贫重点县,2012年,被列入环首都扶贫攻坚示范区。
近日,易县太行水镇被首批特色小镇创建类。得益于“京西百渡休闲度假区”项目,该县的乡村建设和村民生活都得到了巨大改善,使很多村民脱离贫困。易县所实施的“五大旅游扶贫解困工程”也颇有成效。易县制定出台的《易县旅游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意见》,以狼牙山、易水湖、清西陵等重点旅游景区为核心,结合贫困村空间分布和特色旅游资源,确定清西陵、洪崖山、紫荆关长城、狼牙山等4个文化旅游扶贫片区和易水湖、蔡家峪2个生态旅游扶贫片区,确定旅游精品村52个。
目前,易县共打造乡村旅游示范村100个,发展示范户上千家,乡村旅游接待收入由去年的每位54元提高到63.5元。贫困群众从事旅游产业的人员达到1.2万余人,有6000多名贫困群众先期实现了脱贫致富。
纵观易县的发展,在实地考察中仍发现了很多问题。
虽然有很多旅游精品村,但是仍有110个贫困山区因为地理环境、历史因素、基础设施等没有被纳入旅游精准扶贫项目中。旅游精准扶贫覆盖面仅为32.1%。
全县农民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农民高中学历以上人数不足10%,初中文化占30%,小学文化占50%,文盲、半文盲占10%。
农村通信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农村电话普及率不足县城的40%。水泥路等的铺设覆盖面积比重仍不高。目前正在建设的易水湖狼牙山公路二期工程计划在2017年9月30日竣工通车,届时旅游区的交通会更加方便。然而整体上基础设施仍不够完善。
旅游a品缺乏创新性。在当前的开发中仍存在着很多的盲目开发和跟风现象。很多属于民俗的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反而因为模仿别处的开发模式,失去其原有的特色。同时因为大兴土木,修建现代城市建筑等,破坏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与生态环境。在开发中应当遵循因地制宜的发展原则。
资金支持不够到位。旅游开发需要相关的政策支持和足够的资金去开发旅游资源项目。易县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在我国处于较落后的状态,资金非常缺乏,对旅游业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不利影响。由于贫困山区多、地理位置和基础设施的不完善等造成易县的旅游开发所需要资金多。而国家和当地政府所给予的资金上的支持力度仍不够,还需要更多的企事业单位和社会进行投资建设,发展横向经济联合。
缺乏专业人才。依靠旅游业的发展推动易县经济增长,从事旅游行业的服务人员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调查中发现易县旅游业从业人员职业训练缺乏,员工整体素质急待提高。并且不少的旅游业从业人员是临时招聘的,缺乏专业素养,严重影响了易县旅游业的发展。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落后。易县贫困村大部分为山区,开发难度大,尤其基础设施建设,山区的项目投入量要高于立地条件较好的平原区数倍。贫困村的水利设施亟待开发和完善,创造更有利于发展农副产品的条件。同时在景区内的一些公共基础设施如厕所,有的景区内设施简陋,有的甚至没有,或者是卫生条件较差,使得游客对这里的影响大打折扣。
整体规划有所欠缺。如今易县现有产业链还不完整,在旅游业崛起发展之时,也要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当下有些过于重视旅游业的发展而忽视了别的产业的发展,甚至有些过于重视旅游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同时在旅游扶贫的发展中政府主导仍为主流,居民的积极性还未得到彻底地发挥。在后期的开发过程中,若是仍由政府包办,会打击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积极性,扶贫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应该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充分发挥居民的主观能动性。
发展创新措施
因地制宜开发资源。首先,在当前的旅游资源开发中,更加要维持原有的生态环境,不以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利益。其次,当地政府要充分了解当地的民俗文化,并且加以考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保留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其特色文化加以合理地推广。吸引游客的是一个景区的特色,所以要不断地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不断开发具有特色的亮点景点,避免落入俗套。
多方筹措资金。广开门路,多渠道筹措资金。政府完善相关政策,加大投入力度。实地考察当地其他山区的旅游资源,扩大旅游扶贫山区。加大对易县的旅游开发资金支持,扩宽融资渠道。同时也可以参照其他地市的措施,企业与旅游资源的互助开发――招商引资。制定优惠政策,拥有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外部资金,聚集社会上的闲置资金,联合政府,增强当地的“造血”功能。
加强旅游从业人员培训,提升旅游服务水平。继续完善人才培养、激励机制。政府一方面兴办旅游学校培养高素质旅游从业人员,另一方面塑造良好的用人机制,加大对高级人才的引进力度。完善导游酬薪体系和职业保障体制,提高导游的职业道德素养和业务水准,建设一支知识丰富、应变能力强、对游客有吸引力的高素质导游团队。以培养当地人为主,开展广泛的普及教育,整体提高当地人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服务水平。
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完善交通网络,实施一批乡村公路改建工程和油(水泥)路工程,优化县乡村交通网络,提高通达通畅能力。实施一批自然村公路建设工程,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目标。通过路网改建升级,建成横贯东西、纵贯南北,覆盖全县、连通周边的交通运输网络,基本实现出县主通道高等级化、县乡公路油路化、乡村公路油(水泥)路化、弹石化。发展农村通讯设施,增强山区与县城的联系。推进城乡客运交通一体化,促进城市公交扩大服务范围,推进公共交通服务均等化。加强医疗诊所设施建设、旅游扶贫重点村的道路、停车场、公共厕所、垃圾处理等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发挥旅游业的关联带动性。在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维护好当地的生态环境;在拓展相关旅游休闲农庄时,保持原有的风土人情;在拓宽扩大产业链的同时,遵循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发挥易县的山区优势,发展林果业,积极造林,提高果品产量。并且大力发展畜牧业,建设发展有机种植基地、有机特禽养殖基地、有机蛋肉基地。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这些农副产品变成旅游产品,销售价格大幅提高。同时引导本地人从事鞋垫、刺绣、雕刻、编织等传统手工业产品,发展易县旅游商品品牌。以旅游市场为依托,大力发展与旅游业相关的产业、农业和工业,促进易县经济全面发展。
如何对待自己。主要有两个层面,一是提升自己。要真正理解文化,就得理解人的双重性。二是有自豪感。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让一个村落的居民养成自尊、自立、自强的品质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如何对待别人。孔子在说尧帝的时候,用了“其仁如天”这句话,把尧的思想总结为“仁”这一个字。可见以仁待人,一直是我们中国人信奉的处世哲学。具体到美丽乡村建设中,有两个层面:一是如何跟别人友善相处、合作共事,以及如何在集体中发挥自己的积极作用。二是如何对外来文化,包括外地文化、城市文化、西方文化。
如何对待生态。这里说的生态,包括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譬如在保护自然生态方面,尧治河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在其他很多地方是写在了路边的广告牌上,在尧治河,则写在了大地上,写在了每一个尧治河人的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