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5 15:44:0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商业发展的现状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一、商业养老保险的概念
商业养老保险是以获得养老金为主要目的的长期人身险,它是年金保险的一种特殊形式,又称为退休金保险,是社会养老保险的补充。商业性养老保险的被保险人,在交纳了一定的保险费以后,就可以从一定的年龄开始领取养老金。这样,尽管被保险人在退休之后收入下降,但由于有养老金的帮助,他仍然能保持退休前的生活水平。目前商业保险市场上有两类养老保险:传统型和投资分红型。
二、商业养老保险的现状
近几年我国商业性养老保险发展呈现良好势头。我国年金保险业务保费收入从2002年的382亿元,增长为2009年的840亿元,年均增长12%。截至2009年年底,保险业获得了18个企业年金管理人资格,保险业受托管理企业年金基金710亿元,投资管理企业年金基金660亿元。然而尽管如此,中国社会及养老金覆盖率仍处于较低水平。2008年全球养老金资产有25万亿美元,而我国还不足2000亿美元,占全球养老金不足1%,大大低于我国经济总量占全球7.3%的比例。在我国超过一半的中产阶层人士愿意建立专门的养老储蓄;70%的人愿意进行养老投资。但目前来看,国内针对养老进行储蓄和投资的行为占比很少,养老保险仍处于初级阶段。整个保险行业,2006年保费收入占GDP的比例只有2.8%,人均保费仅431.3元,而相比之下,发达国家相关费用占GDP的10%以上,人均保费超过5000美元,即便是印度保费的GDP占比也达到5%,人均保费100美元。
三、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对策
(一)转变思想意识,加大对商业养老保险的宣传力度
转变思想意识,不仅要转变保险公司的观念,还要转变个人的传统思想理念。对于保险公司来说,首先必须充分认识到商业养老的广阔前景及其到来的巨大商机,在做好市场调研的前提下,细分市场,制定出一个具有全局性,系统性,长期性,风险性,应变性的经营战略,转变仅仅是依靠收取管理费用,扩大公司规模等手段摊低成本获得利差的经营模式;其次,确定商业养老保险的战略任务和目标,拟定出切实可行的企划案,促进保险公司能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使商业养老保险获得持续不断的发展。对于个人来说,国家和保险公司必须加大商业养老保险的宣传力度,改变人们传统的养老观念,增强个人自我保障和转嫁风险的意识,将自保资金转移到保险公司,享受养老保障的利益,提高保障水平。
(二)完善商业养老保险的税收性政策制度
商业养老保险发展的推动力,很大程度上源于企业和居民个人的避税需求。在国外,人们形象地称购买商业养老保险所享受的税收优惠为“避税所”,因此,在考虑财政收支的情况后,加大税收优惠的力度,必然将促进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拿企业年金来说,在企业年金的缴费阶段,国外发达国家一般规定15%左右的保险缴费享受税收优惠,例如德国为10%,美国为15%,加拿大为18%,而我国仅为4%。结合近几年我国企业职工平均工资增长加快的实际,我国有必要提高此优惠比例进行保险税制改革。既要考虑我国税制的实际情况,又要向国际惯例靠拢;建立公平的市场环境,使本国保险公司能与跨国保险公司进行公平的较量;我国税收制度改革必须朝有利于强化本国保险的偿付能力,扶持本国保险公司的方向发展;必须有利于引导居民的保险消费,拉动保险需求,减轻政府的社会保险负担;必须根据不同险种的贡献程度实行差别税率,调整税基。
(三)创造符合市场的产品,改变传统的销售模式,改善服务
保险商品是实质性的内容,要打开商业养老保险市场,一方面必须要有多种年金保险的产品,并且,商品要适应市场的各种需求,具有适应性,可靠性,经济性。它包括商品的设计或更新,商品的包装,商品的定价。既要满足保险公司盈利的目的,又要兼顾客户需求和利益,生产出其保障内容各有侧重且能抵御通货膨胀的新产品,以适应大力发展商业养老保险的需要。另一方面,要有灵活多变的销售策略。大力发展商业养老保险的人员可分四类:一是保险公司内部的销售人员,二是与保险公司签订合同的保险人,三是保险中介机构的经纪人和人,四是保险公司委托的兼业人。故此,可以发展由保险公司内部人员直销和由保险人,保险中介机构以及兼业人代销的销售模式,扩展保险产品的营销渠道。除此之外,还必须要求有完善的服务。二十一世纪市场的竞争就是服务的竞争,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市场主体的生死存亡。因此,要大力发展商业养老保险,必须建立健全的客户服务体系和服务网络,从售前到售后,以至终生服务。
(四)借鉴国际经验
我国的养老保障体系建立的时间比较晚,商业保险发展的时间也不长,积累的经验不多。从各国的历史进程来看,养老保障体系建设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密切相关,在发展道路的选择上有许多值得参考借鉴的方面,在发展阶段上存在许多相似之处。因此,发展我国商业养老保险,应当发挥我们的后发优势,注重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才能少走弯路,使之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剖建.论商业养老保险经营的若干问题[J].上海保险,1997,(1).
一、我国商业卫星遥感发展现状
1.遥感产业的市场潜力巨大,应用价值广泛,商业遥感产业处于蓄势待发的状态
当前,遥感产业的发展主要来自于政府性需求,包括土地利用、城市化及荒漠化监测;农作物、森林等可再生资源的监测和评估、灾害监测和环境监测;在道路设计、城市规划、土地管理和工程评估等多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考古、野生动物保护、牧场管理等各个领域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应用。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应用潜力得到了进一步挖掘,在精细农业、环境评价、数字城市等新领域,遥感技术也将发挥重要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政府性遥感数据的需求从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向各区县延伸,各区县的规划建设管理、旅游服务管理、城市公共安全服务和交通管理等对遥感数据的需求,使得各区县作为遥感数据普通用户的特点也日益显现。政府性商业遥感数据的应用领域和深度在不断地扩大和加强。
同时,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对地观测数据市场从单纯的政府性订单转向政府和企业的共同需求。我国在更新地图和支持地理信息方面潜力巨大,百度和腾讯等互联网公司每年投入大量资金用于遥感数据的更新和采购,这些企业性需求为遥感产业实现突破性发展奠定了非常扎实的市场基础。
2.国外卫星在高分辨率商业遥感领域处于垄断地位
欧美是商业遥感卫星的发源地,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陆地卫星”MSS、TM是我国早期遥感卫星应用研究与生产领域的主要信息来源。2012年美国数字地球公司(Gigital Globe)收购了地眼(GeoEye)公司后,与欧洲的阿斯特里姆公司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两家卫星遥感运营商,占有全球74%的遥感影像市场。亚洲的日本、韩国和印度等国家很早就开始发展本国的商业遥感卫星,印度甚至已经将0.25米分辨率的商业遥感卫星研制列入国会预算(测绘地理信息发展动态项目)。在我国,2005年国家科技部、北京市科委、国土资源部和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联合北京宇视蓝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向英国萨里卫星技术有限公司采购了“北京一号”型对地观测卫星,开展商业化应用;随着我国近年遥感卫星发射的增加和国家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的实施,开始逐步自主生产遥感数据,并开展了民用卫星的商业化。但在商业遥感领域,由于国外卫星指标优、服务好,市场竞争优势明显,目前我国仍处于国外卫星垄断阶段,国产遥感卫星的商业化还任重而道远。
3.政府逐渐重视并扶持卫星应用遥感产业的发展
基于遥感应用产业的巨大市场潜力和遥感技术的巨大牵引效益,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国家财政部于2012年底将发展商业遥感卫星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专项支持,面向全国了专项申报指南《关于2013年组织实施卫星及应用产业发展专项的补充通知》(发改办高技〔2012〕3581号)。在卫星遥感领域,《补充通知》强调重点支持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技术应用、卫星技术综合应用服务示范,优先支持由企业牵头、采用社会化服务模式、示范意义重大的项目,着力推动自主卫星数据在国民经济相关行业、领域和重点地区发挥重要作用;支持高分辨率遥感小卫星的自主研制及应用,鼓励开展卫星遥感商业应用模式创新。
事实上,通过政府引导和扶持并获得迅速发展的卫星运营产业已有先例。中国卫星运营商之前一直发展缓慢,2007年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和原国防科工委了《促进卫星应用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发改高技〔2007〕3057号)。2009年,以“打造亚洲第一、世界一流的卫星运营综合服务企业”为目标的中国卫通公司重组后并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新公司充分整合集团内外卫星运营和应用业务资源,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天地一体化服务体系。经过近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卫通公司的国际排名和知名度大幅上升,实现了中国商业通信卫星产业在政府引导和扶持下“又好又快”的发展预期。
因而有理由相信,政府对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技术应用的支持,必将有力促进我国未来商业遥感产业的长足发展。
二、当前制约我国遥感卫星商业化的主要因素
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往往非常复杂,产业技术水平的内在发展、政治经济的环境作用都可能影响甚至改变一个产业的发展规模和方向。就我国当前遥感卫星产业发展而言,主要制约因素简要分析如下。
1.遥感卫星投资成本高,盈利周期长
遥感卫星属于高技术产品,其搭载的有效载荷系统(高分辨率相机)的研制难度大,研制经费往往处于数亿元量级。从卫星发射到运营涉及卫星系统、运载火箭系统、发射场系统、测控系统以及地面系统,整个项目前期经费投资可达10亿元人民币量级。而我国遥感卫星数据运营商主要以销售国外卫里数据为主,产值和利润很大一部分被国外公司提取,难以一次性投入如此巨大的建设资金。因而遥感卫星特别是离分辨率对地观测卫星的前期投入,对目前我国现有遥感数据运营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同时,遥感卫星盈利周期较长,短时间难以收回成本。纵观国际商业遥感市场,不乏失败的商业遥感卫星运营案例,德国的快眼公司(RapidEye)因缺少政府支持,经营不善,被加拿大的光学卫星图像经销商Iunctus测绘公司收购。而2010年,在金融危机肆虐的时候,美国政府批准了新一代“增强观察”国家观测计划。由美国国家地理空间情报局(NGA)与美国商业公司签约,在未来10年采购高达73亿美元的高分辨率卫星影像,为美国商业遥感卫星的良好运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由此可见,商业遥感卫星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国家政府长期稳定的支持。
2.遥感产业面临巨大的市场竞争压力
前已述及,当前国内商业遥感数据基本为国外所垄断,价格偏高。但在我国商业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发射之初,国外商业卫星公司很可能通过价格竞争方式对国产商业遥感卫星进行打压。未来遥感数据产品的价格可能降低至当前的三分之一,甚至更低的水平。
同时,当前地理数据运营服务的营收方式也在发生着重大变化,以谷歌、高德等公司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免费向公众开放了大量地图数据,其中谷歌公司直接租用甚至购买遥感卫星进行影像数据的采集,但其主要收入却来自于直接销售影像数据之外的增值服务。
可以预见,未来中国遥感产业的发展,既有国内外同行的价格竞争压力,也面临上下游产业合纵连横的压力。
3.国内商业遥感市场的培育尚不充分
产业发展一般分为4个阶段: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产业形成期市场规模较小,增速较低,市场尚处于孕育阶段;产业成长期市场规模迅速扩大,被称为产业发展的黄金时期;经上一阶段的快速发展之后产业进入成熟期,增速趋缓,市场逐渐饱和;在成熟期之后,由于技术、环境等因素的变化影响,产业逐渐进入衰退期,市场规模逐渐萎缩。
当前国内商业遥感市场培育尚不充分,商业遥感卫星产业的发展阶段尚处于产业形成期或成长期初期。经过分析,我们认为,当前存在市场规模偏小的情况,未来高分辨率商业遥感产业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由于当前走势决定产业未来发展是否进入快速上升期,因而现阶段是我国商业遥感产业发展的关键节点。
三、推动我国遥感卫星产业发展的策略分析
上面简要分析了国内高分辨率遥感应用的产业现状以及产业发展面临的一些主要问题。经过认真调研,我们认为,要实现我国遥感卫星产业健康有序地发展,需要在以下几方面开展重点研究并采取相应措施。
1.依靠技术进步与军民转化,加大小卫星研制力度以降低成本
技术进步是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灵魂。2013年我国成功发射了5颗遥感卫星,尤其是高分1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高分辨率卫星研制技术日趋成熟。但如何有效地在商业领域转化为应用,大力降低高分辨率商业卫星的研制成本,是实现我国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商业化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根据卫星技术发展的现状和未来方向,由于具有功能密度大、技术含量高、研制和发射成本低等特点,且研制周期较短并易于组网,小卫星是商业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发展的首选。同时,技术进步和军民技术的转化可有力促进卫星研制成本的降低,发展商业遥感卫星可优先选用承担国内高分辨率对地观测重大专项和军用遥感卫星研制任务的单位作为商业遥感卫星供应商,加快军民技术转化,降低卫星研制成本。
2.优化统筹国内资源,形成发展合力
在目前技术发展阶段,高分辨率遥感卫星研制、发射和地面运营投入巨大,需要卫星运营商进行多渠道筹资。由于我国卫星遥感产业尚处于成长初期,其增长率和短期回报相对较低,进行单个项目的财务评价时,其内部收益率等财务数据与成熟行业相比尚有一定的差距,因而国内普通中、小型遥感数据运营企业难以支撑和推动整个产业的大跨步发展,需要相关领域内有长远眼光和社会责任感的集团公司或大型企业,以战略勇气和魄力来进行投资决策。
当前,我国正在实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科技专项。商业遥感卫星应用需要充分利用这一产业发展机会,推出具有大视野、高平台的产业领头羊,从卫星系统、地面系统以及数据加工和渠道分发等方面统筹国内各级优势资源,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抓住时机,为中国遥感产业开创一片新天地。
3.政府提供政策支持,保护国产化数据的先期运营
考虑到当前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商业市场为国外卫星所垄断,价格居高不下,一旦国内企业投入巨资,企图打破这一垄断局面,国外卫星数据价格就可能出现一个断崖式下跌,以期将新生的国产高分辨率商业遥感运营企业扼杀于摇篮。由于我国高分辨率商业遥感卫星的发展,其意义绝不是单个公司的具体经济行为,更具有产业发展的突破性意义和重大的社会效益,因而政府部门有理由出台保护国产化遥感数据先期运营的相关政策,如参照美国国家地理空间情报局的做法,在卫星运营的前几年,保证以不低于合约价格优先采购国产高分辨率商业遥感卫星数据,以免由于恶性竞争导致国内遥感产业错失发展良机。
4.着力推动新兴市场,形成完整的遥感产业链条
遥感数据运营商尚需加强市场开拓,一方面要紧紧抓住政府部门作为主要客户,加强国产高分辨率商业遥感卫星数据在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农作物和森林覆盖、生物资源以及在城市规划、灾害和环境监测领域的应用;另一方面,需要大力开发新的市场领域,根据市场需求积极研发标准产品和增值产品,加强与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公司的合作,完善上下游产业链条,实现“跨界、融合、共赢”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四、结语
关键词:羊肚菌;商业化发展;现状分析;未来趋势
中图分类号:S64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632143
在市场需求不断增加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羊肚菌养殖中存在的商机。但是供应者的不断增加,很有可能导致羊肚菌的商业化发展过程中出现买方市场,降低羊肚菌的经济效益。因此,在开展羊肚菌商业化发展活动时,一定要明确的了解当前市场的具体发展状况,合理规划未来的发展方向。
1 羊肚菌进行商业发展的有益条件
羊肚菌是子囊菌中最著名的美味食菌,检验证明羊肚菌的菌盖部分含有7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羊肚菌味道甘甜、性质偏寒凉,无毒,且存在促进肠胃消化吸收、化痰理气等功效。除了氨基酸外,羊肚菌还富含粗蛋白、粗脂肪、碳水化合物等成分。羊肚菌所提供的营养成分对于良好的补充人体营养的作用,尤其是其中的氨基酸更是被称之为“必需氨基酸”。另外,相关检测结果显示,羊肚菌至少含有8种维生素,即: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12、烟酸、泛酸、吡哕醇、生物素、叶酸等。羊肚菌中所蕴含的营养成分,可以与牛乳、肉、鱼粉不相上下,因此羊肚菌的商业化发展具有广泛的市场前景。
2 羊肚菌商业发展的基本现状
从羊肚菌商业化发展所面临的市场形势来看,可谓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居民对影响产品的热捧,以及现代化栽培、管理等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羊肚菌的商业化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支持与保障;由于羊肚菌目前在市场上仍然处于比较稀缺的状态,导致其价格明显高于其它类型的食用菌,因此一些普通消费群体只能望而却步。另外,羊肚菌种植和栽培在前期阶段的投入较大,对于普通的种植者而言可能无力承担,因此羊肚菌的种植者相对较少。
从市场发展的基本状态来看。目前我国对于羊肚菌的开发、研究、栽培、养殖等技术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掌握一手技术的单位和个人,往往在这个市场体系中占据主导性地位,在定价上也存在着一定的主动权。当相关技术得到全面的发展之后,羊肚菌的消费首先会在我国经济比较发达的省市兴起,之后逐渐推广到全国各地。
从羊肚菌市场中的发展关系来看,从买方来看,受到经济水平的掣肘,我国国内的羊肚菌消费并不乐观,但是在经济发达地区,羊肚菌消费情况良好,市场需求量呈现出乐观增长趋势;但是从卖方的角度来看,受到前期投资巨大、栽培及养殖困难等条件的限制,我国所销售的羊肚菌以野生为主,以种植为辅。这就导致其供应量容易受到人员、天气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导致市场供应量无法确定。
3 羊肚菌商业化发展的未来方向
为了确保羊肚菌的商业化发展并非昙花一现,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充分的保护好现存的羊肚菌野生资源,在进行野生菌挖掘的过程中,注重保护、维持其原有的生态环境。这既需要当地政府部分加大政策的管理与宣传,也需要采挖者不断提高个人保护意识。
当地政府需要充分调动当地农业科学管理相关部分的人力资源,详细分析当地的羊肚菌产业分布状况,在此基础上制定科学的羊肚菌采挖计划,保护羊肚菌的生长链条;政府部门需要将相关计划进行明文规定与管理,对于不遵守相关规定、私自挖掘羊肚菌的人员,需要进行必要的经济处罚;当地政府需要结合宣传部门,向相关民众宣传羊肚菌资源保护的相关知识。
为了进一步实现供需之间的平衡,相关区域还需要不断加大羊肚菌种植和栽培的相关技术投入,除了政府的财政支持之外,相关企业也可以主动寻求技术研究伙伴,比如与当地的农业大学研究院开展合作,形成产学研一体的研究、开发、生产的模式。这不仅可以大幅节省技术研究的相关资源,也可以更加充分的利用和挖掘羊肚菌的营养价值,不断扩展羊肚菌的市场发展空间。除此之外,加大技术的研究和分析,还有望尽早扩大羊肚菌的种植范围,提高羊肚菌的产量。目前,我国的羊肚菌栽培技术主要包括熟料脱袋栽培、室外生料栽培2种类型,相信随着研究力度的不断深入,相关栽培技术能够早日突破技术瓶颈,迎来羊肚菌的丰产。
4 结语
羊肚菌的商业发展目前存在机遇,也同样存在挑战。文中结合羊肚菌商业化发展现状,提出了其未来阶段内的发展方向,希望对相关人员给予一定的帮助与指导。
关键词:商业智能;体系结构;数据仓库
中图分类号:F06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09-0000-01
Business Intelligence Using Status&Development Trend in the Business Field
Zhao Jun
(Technician School of Zhanjiang(Zhanjiang Senior Technician School),Zhanjiang524037,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went into detail the concept of the business intelligence,analysis currentusing situation and future trends of the business intelligence in today's business world.
Keywords:BI;Architecture;Data Warehouse
一、商业智能(Business Intelligence,BI)
怎样从业务数据中提取有用的信息,然后根据这些信息来采用明智的行动――这就是商业智能的课题。因此,商业智能较为合理的定义应该是:如何通过技术手段对分散在不同系统的数据进行有效整合,从数据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再将这些信息转换为知识,用于商业决策。
二、商业智能在商务领域的使用现状
20世纪80年代,数据仓库起源于美国,从90年代中期开始已经非常成熟。数据挖掘在美国得到大力推广也是1996年之后的事情了。但是,数据挖掘的实用性很快得到业内的认可,并迅速地推广到全球的许多地方,尤其是在欧美国家。
数据挖掘引入中国最早是在20世纪末,起步较晚;但是这一技术很快得到银行和电信的认可。从2000年开始,国内的一些企业已经开始建立数据仓库;2003年,数据仓库在银行、电信等行业已经开始推广。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的理念以及它们可能为企业、事业和政府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已经得到普遍的认可。但是,这些技术距离有效推广和应用尚有一段路要走。商业智能应用的规划、设计、开发、实施是一项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认识上还有误区。
(一)统一需求和定位问题
谈到商业智能系统需求的问题集中在:应用需求的不明确(具体业务部门提不出需求)、不急迫;企业决策层对该类系统的用途及如何得到投资回报不清楚;系统建设复杂(不知该如何设计模型、存放什么信息),令人望而却步。这些问题实际上在某种程度上与东西方文化差异有关。
(二)受非技术成份影响大
商业智能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力差、系统常被废弃而后又重建,造成资源浪费;技术和概念停滞不前,应用上不去;且受非技术的影响大。这是国内目前商业智能应用较普遍的问题。
(三)信息平台和应用的问题
国内企业对商业智能的需求一般是从具体的应用开始,如大客户管理系统、领导决策支持系统、经营分析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等等。但这些应用的背后都需要数据仓库的支持。这样就引出了一个问题,是先开发应用还是先建立数据仓库平台。在信息平台和实际应用间有效地平衡,将系统的建设可分阶段实施、可持续发展是商业智能应用实施的关键。
(四)思维模式问题
目前,国内企业商业智能系统实施过程中的一个主要的问题是带着明显的传统事务处理系统的思维模式,但商业智能的应用需求往往复杂多变。
(五)商业智能仅是业务报表吗
许多企业会把实现现有业务报表的问题作为商业智能应用的开始,这虽然看起来是一条务实的途径,但实际上可以算是一个误区,其中隐藏着风险。
(六)系统投资回报问题
任何一个IT系统的建立都要讲究投资回报;整个商业智能应用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花钱:从数据的采集、数据仓库的存储、各种分析、挖掘的服务器和软件。而真正能够使商业智能应用赚钱的阶段则是因此得到正确的决策,并运用于企业的业务和市场。这是一个开环和闭环的问题。
(七)应用条件成熟度问题
有不少对商业智能有需求的国内企业,其传统的事务处理系统仍不完善;这在国外并不多见。但对国内企业来说,是否需要等到业务系统完善之后再考虑商业智能呢?实际上并不一定,因为市场竞争并不等人。
三、商业智能在商务领域的发展趋势
随着应用的不断深入,市场需求对BI提出了新的挑战,Internet技术以及人工智能的IT不断发展,则为BI的不断完善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未来,BI有望进一步获得长足发展,从根本上改变决策方式。具体来说,BI未来发展将集中于以下几点:
(一)支撑技术
基于关系对象数据库的数据仓库将是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数据仓库的平台性能将得到很大改善。数据挖掘方法和算法研究将更加深入,专门用于知识发现的数据挖掘语言有望进一步向标准化发展。基于数据仓库的数据挖掘与OLAP将实现融合和互补,从而使分析操作智能化,使挖掘操作目标化。信息可视化进程进一步发展,以提供更优的洞察力。对非结构化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比如文本挖掘和WEB挖掘的能力将大大增强。
(二)体系结构
BI方案的协同性和开放性将进一步提高。企业能够利用合作伙伴的数据仓库或Internet系统中的多维数据集进行决策分析活动,并且OLAP及其它BI的应用以WEB服务形式提供,以XML形式发放BI应用的分析结果是新的发展趋势。
(三)应用系统
BI系统将更具专业化和行业化的特点,笼统的BI系统渐渐成为概念,BI根据每个领域关注的重点和分析模型,提供针对具体企业进行扩展的解决方案。各种商业分析模型、数据挖掘算法将集成到BI软件和分析应用之中,从而能够集中解决不同部门的需要。同时,BI应用与企业门户、企业应用集成紧密相连,新的BI系统不再是一个孤立的应用。
【关键词】商业银行 理财产品 发展分析
一、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历程
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从萌芽期到发展期再到成熟期,数量上从少到多,品种上从单一到丰富,整体来说,随着相关监管政策的调整,法律法规的日渐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一)萌芽阶段
从2003年11月中国银行发行了我国第一款外币理财产品―“汇聚宝”外汇理财产品,到2004年11月光大银行推出了我国第一款人民币理财产品,再到2005年底,我国约有26家银行开展了理财业务,理财产品余额约为2000亿元,这表示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进入了以外资银行产品、结构化产品、外币理财产品等为主,种类趋于多样化,设计创新有了明显突破的萌芽阶段。
(二)发展阶段
从2006年起至2008年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逐步开始规范,发展速度也逐步加快,投资方式也开始多元化,理财产品运作模式也丰富起恚获取了大量的理财客户。但也出现了一些深层次矛盾,如市场稳定性不足,导致泡沫积聚以后引致的市场低迷;投资者忽视投资潜在的风险进一步助长了市场泡沫的膨胀;金融机构自身缺乏相关的专业人才,不能合理引导投资者进行理性投资,从而加剧了市场的不稳定性。
(三)成熟阶段
从2009年至今,由于监管部门对银行理财业务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强,监管制度不断完善,多项规则制度规范的相继出台,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在发行理财产品的银行数量与种类上取得了很大突破,理财产品在发行数量与规模上也呈现了高速增长态势。人民币理财产品占比较大,成为主流产品。
二、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现状
根据“全国银行业理财信息登记系统”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16上半年)》,从机构类型来看,自2015年3月份开始,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理财资金余额超过国有大型银行以来,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理财产品余额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一)期限上趋于短期
根据“全国银行业理财信息登记系统”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16上半年)》,尽管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募集资金按期限划分只有2015年以及2016年上半年的数据(图1),但也可以反映出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在期限上呈短期化的趋势。
(二)主要为标准化资产
在我国理财产品的结构中,债券与货币类的产品占比较大,且仍有增长趋势。主要是由于这一类投资产品易受市场利率的变化面产生波动,能够将现阶段资金成本的具体情况较好的表达出来。在市场资金较为紧缺的时候,对这类产品进行投资仍可能获得理想的收益。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由于其监管限制较为严格,导致其投资量下降。
三、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问题
(一)金融市场透明度不高
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发展至今,对信息披露这个问题始终未有效解决。近几年来,银行理财产品被客户投诉的事件频频出现。为保证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持续健康的发展下出,必须要提高理财市场信息的透明度。商业银行在理财产品信息披露问题主要体现在披露时间上不规律不及时,披露内容上不完善不明确。
(二)缺乏有效的监管制度
随着银行理财产品的不断发展,我国现有的监管模式与制度已无法满足理财产品发展的需要。现阶段虽然有相关法律政策与制度的出台,但仍有许多方面并未涉及到。
(三)产品同质化趋向严重
在了解各个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时,发现在形式上虽然多种多样,但实质上在结构功能上基本相似,缺乏个性化设计。各个银行相互效仿,在核心的理财产品上同质化严重,很难具备核心竞争力。
(四)投资者缺乏风险意识
理财产品也是一种金融产品,其自身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有些投资者,特别是个人理财产品投资者对于理财产品的认识,还受着传统理财观念的影响,对理财产品存在错误的理解,未与银行传统存款产品等进行区分,在购买理财产品时很少认真去看产品说明,风险意识较低,缺乏金融理财知识。
四、应对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建议
(一)提高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透明度
一方面商业银行应建立健全的信息披露制度,在理财产品的开发、销售、投资、到期兑付等各个阶段应及时、准确、完整的向投资者进行披露。另一方面监管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出台相关制度与规定,定期或不定期对相关产品信息披露进行检查。
(二)完善相关监管制度
首先,应结合我国当前国情,逐步形成适合我国金融业发展需要的监管体制,根据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目前发展状况,构建出银监会、银行、银行业协会“三位一体”的监管体系,各部门之间应该加强联系,使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健康持续的发展下去。
(三)加大理财产品的创新力度
银行应该利用自身的优势,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品牌产品,并且要保证投资期限的合理性,真正做到以客户需求为导向,适应不同客户。打破传统观念,加大创新力度,立足实体经济,实施差异化战略。
(四)培养投资者正确理财意识
一方面投资者应主动学习相关理财知识,对理财产品有一个更加充分的认识,增强风险意识;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应大力宣传理财知识,使投资者对理财产品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五)培养高素质的理财队伍
商业银行应把专业知识纳入考评范围,定期对理财经理进行培训与考核,倡导终身学习制。提升理财经理素质,真正以客户为中心,将“合适的理财产品卖给合适的人”。
参考文献
[1]林业新.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财经界.2016.
[2]于婷婷.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河南大学.2015.
[3]王慧双.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发展现状及风险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5.
关键词: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挑战;对策
一、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现状
根据银监会的定义,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主要分为理财顾问服务和综合理财服务。本文研究对象主要是综合理财服务,即指商业银行在向客户提供理财顾问服务的基础上,接受客户的委托和授权,按照与客户事先约定的投资计划和方式进行投资和资产管理的业务活动,其最早出现于美国,先后经历了初创期、扩张期、成熟稳定期三个阶段。在我国,初具理财特征的产品始于20世纪80年代。2002年,招商银行推出“金葵花理财”业务,表明国内商业银行理财顾问服务正式拉开序幕。2004年,中国银行推出的首个个人外币理财产品及光大银行推出的首只人民币理财产品,成功开启了我国银行综合理财服务的先河。随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强劲市场需求的双重推动下,我国的商业银行理财市场不断扩张,呈现出飞速发展的趋势。
(一)商业银行理财业务规模不断扩大。
在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财富不断增加、理财理念也随之不断提升的情况下,个人理财产品以其低风险、多种类、渠道便捷等优势,逐渐成为社会居民实现个人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选择。商业银行作为理财产品的重要发行主体,逐渐成为推动国内理财市场发展的主要力量。2004年,12家商业银行发售了133款产品,募集资金规模不足500亿元。2012 年,我国针对个人发行的银行理财产品数量达 28239 款,较 2011 年上涨 25.84%,而发行规模更是达到 24.71 万亿元人民币,较 2011 年增长 45.44%。从下图可知,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数量和发行规模于2012年达到历史新高,并呈现出继续扩大的发展趋势。
(二)理财业务形式不断多样化。
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发展渐趋成熟。从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所募资金的市场投向来看,我国商业银行理财市场上存在的产品主要有四类:一是货币性理财产品,主要投资于国债、金融债、中央银行票据、债券回购以及高信用级别的企业债、公司债、短期融资券等货币市场金融工具,因具有投资期短、资金赎回灵活、信用风险低、流动性风险小等主要特点,通常作为活期存款的替代品,市场占有率较高。二是组合投资类产品,此类产品同时投资于多种标的,如民生银行的“安心理财计划”,在投资组合中,60%为美国国债,40%为稳健型结构性产品。三是结构性理财产品,它是运用金融工程技术,将存款、零息债券、股票、利率、汇率、股指等基本产品与期权等金融衍生品组合而成的一种新型金融理财产品,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特征。目前,这种产品主要应用在外币理财领域,是衍生金融工具与传统存款业务的结合。近年来,结构性理财产品开始主导市场。四是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它本质上是企业通过银行向投资人借钱,并在到期后向投资人支付本金和收益的一种类似企业债券的产品。商业银行通过发行这样的产品,将募集到的资金通过信托的方式,专项用于替换商业银行的存量贷款或向企业发放新贷款。一般情况下,此类产品具有按期兑付、收益高、安全性高等特点。
2011至2012年里,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上述四种类型占比如下表所示,其中,货币性产品占比最大,但随着理财产品种类的不断丰富呈现出下降趋势,一枝独秀的现象有所弱化。整体上,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种类不断多样化、均衡化。
表 2011-2012年商业银行各类理财产品市场占比
数据来源:金融类网站整理所得
(三)理财业务创新力度不断加大。
商业银行运用金融创新手段开拓个人理财产品市场,一方面能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通过提高中间业务收入,改变传统的主要依靠利差收入的模式,提高商业银行的竞争能力、稳定银行的基础客户群,另一方面,能有效规避存贷比限制和银行混业经营限制等金融监管措施,更好地追逐商业利益。自2007年来,商业银行针对理财业务的创新手段层出不穷,其创新方式主要渗入到投资方向、网络渠道、营销理念等方面,给传统理财市场带来了新的活力。一是基于酒类、钻石、茶叶、艺术品等标的的创新性理财产品日益繁多,给投资者带来了更多的选择空间。二是基于网银专享、理财夜市等创新性营销渠道不断拓展,如招商银行于2011年7月率先推出在晚间发售理财产品的“理财夜市”,对于白天没时间理财的上班族有了全新的投资理财渠道,进一步拓宽了理财空间。三是基于特定节日或特定主题的概念型营销理念逐步凸显,如工商银行“六一”推出儿童专属理财产品,为儿童提供保险保障服务,逐步体现出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转型趋势。
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中面临的挑战
(一)个人理财市场中商业银行的发行主体地位受到冲击。
个人理财产品的发行主体包括商业银行、基金公司、证券公司、信托公司、保险公司、私募公司和PE/VC公司等机构。一直以来,由于商业银行与其他发行主体相比所显现出的市场接受程度高、营业网点多、快捷便利、规模经营等特征优势,其在理财市场中所占份额稳居第一位,所发行的理财产品规模远超过其他市场主体所发行的理财产品的总和。但是,随着“余额宝”等第三方理财产品的出现,商业银行的理财业务从长期来看势必会受到冲击。“余额宝”是第三方支付公司支付宝与天弘基金联手开发的一款互联网理财产品,自2013年6月13日上线以来的短短5个月时间里,其规模便突破1000亿元,用户数近3000万户。更值得注意的是,余额宝的增长还在以每天上亿元的速度在持续,同时它的成功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效颦者纷纷推出各种类“余额宝”产品,如财付通和华夏基金联合推出的微信理财业务、百度公司推出的“百发”理财产品等。这些产品与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相比,不仅能够因持有货币基金得到较高收益,还能随时赎回基金用于消费支付和转出,其流动性与活期存款相当,并且余额宝对用户的最低购买金额没有限制,一元钱就能购买,让广大支付宝用户通过“存零花钱”方式就能获得增值机会,从而与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构成竞争关系,可能会对银行理财产品销售构成一定冲击,甚至会威胁到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发行主体地位。
(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同质化严重。
经过几年时间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内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丰富。但是,由于银行业创新动力不够、监管机制不够开放等主客观原因,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存在着简单的模仿和跟风效应,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主要表现在期限结构、收益性、流动性、投资标的、目标客户群体、营销模式等一方面或者多方面的趋同性。从期限结构看,目前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普遍表现出短期化特征,以3个月以内期限为主,3-6个月占比次之且整体保持较为稳定;从收益性来看,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预期年化收益率大多在3%-5%,其次是5%-8%,其他区间分布的较少;在目标客户的划分上,一般只分为两大类,即根据客户的资产水平或者收入水平将目标客户划分为普通客户与高端客户,很少进行客户群体的进一步细分。具体到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如果每款产品都完全一样,没有差异性,那么对于投资者来说,选择哪一家银行的产品与服务都无明显差异,这一方面会导致投资者的多样化需求难以满足,无法对具有特定需求的客户提供个性化的理财产品,另一方面也会因其较强的可替代性导致商业银行间的竞争更加激烈,甚至会引发恶性竞争,最终使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遭遇瓶颈制约,不利于长远发展。
(三)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风险日益突出。
从个人理财产品风险的表现形式看,主要存在市场风险、法律风险、政策性风险、操作风险、经营性风险等,并且这些风险之间可能存在相互迭加的现象,比如由于操作风险、经营性风险等导致的理财产品风险潜在集中的情况下,监管部门可能会加大政策监管力度,从而进一步加大政策性风险,等等。近年来,银行理财纠纷案件的频频发生,以及不断爆出的理财产品负收益、零收益、众多投资者损失惨重等风波,表明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正在日益凸显,同时也给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扩大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和严峻的挑战。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投资者和银行两个层面上。投资者一般是在不了解理财产品风险特征、不清楚产品结构设计的情况下盲目购买,以致最终无法承担非预期损失,引发理财纠纷。银行层面,信息披露不到位、操作不透明、风险提示不足等则是导致理财产品风险的主要原因。这些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所潜存的风险隐患将成为制约其深入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实现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健康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强化创新意识。
信息化技术及“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理念在类“余额宝”产品的推出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给商业银行的启示是,商业银行应当实现理财业务发展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贴合客户需求,强化创新意识。一是加强技术上的创新。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在网络的铺设和软硬件的升级上,应加快理财业务的并入步伐,从外到内把商业银行包装成一个网络信息化的银行,加强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在互联网金融浪潮下的整合力度,使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朝着线上线下相互融合的趋势发展。同时,商业银行要以开放姿态迎接大数据时代,着力于“大数据”挖掘和分析技术的提高,为科学决策、战略升级和经营转型提供强力数据支撑。二是加强理念上的创新。商业银行在理财业务发展中必须转变传统的“产品中心”思维,规划建设"以客户为导向”的产品线,准确把握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切实从客户的角度创新产品、优化流程、提升服务,不断提高客户满意度,为商业银行赢得更大的客户市场,并全面提高银行的市场竞争力。同时应注重整合营销,加强市场细分和客户分层,进行零售业务中心下移,构建客户的分层服务模型,不断拓宽新的客户群体。?三是加强制度上的创新。如果制度建设跟不上,创新将缺乏强劲的制度保障,只会是纸上谈兵。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中,应加强人才激励机制、产品开发机制、营销管理机制等的整体创新力度,确保制度建设不滞后于产品和服务创新的步伐。
(二)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加强行业自律。
为切实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维护商业银行在理财市场中的良好信誉、促进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健康持续发展,监管机构、行业协会、商业银行等部门应携手合作,自觉完善理财市场信息披露制度,加强行业自律。监管机构应进一步完善关于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法律制度,对信息披露的范围、要求与具体方式也应进一步细化与明确,并依据理财产品的类型予以差别化监管,同时应进一步健全金融消费权益保护法,完善投诉、争议处理机制。行业自律方面,应充分发挥银行业协会和理财业务联席会议的作用,对银行业协会而言,应建立银行理财参与机构的评价机制,建立产品说明书、客户风险承受能力评估书、理财产品风险评级等行业规范模板,对理财业务联席会议而言,应当加强与媒体的沟通和引导,建立行业专家团队,尝试建立相应的创新咨询委员会,共同确保理财市场的有序开展。商业银行则应当根据《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指引》等一系列监管规定,及时披露理财产品的投资去向、投资标的、市场表现、投资收益等相关信息,使投资者能够清楚地了解自己的理财资金投资情况,实现信息公开化、透明化,同时在营销过程中也应加强理财产品的风险提示,全面客观地向客户介绍理财产品收益水平及风险程度,以适合不同风险承受能力的客户需要,确保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健康发展。
(三)加强风险管控,完善理财产品管理方式。
随着监管法规的逐步完善、互联网金融的介入,理财产品市场竞争将会进一步加剧,商业银行只有通过加强内部流程、风险控制等各个环节的管理,才能建立起富有竞争力的品牌优势,经受住新时代的考验。一是商业银行内部应建立风险管控专门机构,侧重于从宏观大局角度把握和控制个人理财业务风险,并将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纳入全行风险管理范畴,同时应进一步完善风险损失抵补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定期按比例计提最低风险准备金,以降低客户的投资损失风险,一旦发生任何风险问题,应严格追责到人。二是商业银行应建立专门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通过收集大批量的客户信息和市场信息,适时对个人理财业务风险进行识别、预警,并制定相应的风险处置和应急预案,合理确定风险防范措施,做到对个人理财业务事前、事中、事后风险的全面控制。三是商业银行应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公平有序的竞争原则,不踩政策红线,如不将资金信托业务混同为理财业务、不变相突破分业经营限制和国家利率政策、不开展信托活动或者进行变相高息揽储,尽量避免政策性风险等的发生。此外,监管部门也应加大立法支持,积极引导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健康规范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倩倩,杨立社。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发展现状研究。海南金融,2011年第8期。
[2]刘楹,杜胜,谢丽娟。国内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发展状况与趋势。西南金融,2007年第6期。
关键词:个人支票;商业银行;现状;原因;发展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5-000-02
过去,人们一直使用的是以货币或代用货币等实物为中介进行商品交易。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原本以实体货物为基础的现金交易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交易需求。因此社会上衍生出一种新型的金融支付产物,即支票。由于社会因素和个人心理预期因素的影响,个人支票存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导致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支票业务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在美国等发达国家,人们购物绝大部分是以个人支票为支付方式的,因为他们认为采用支票支付比较方便而且安全。相反,此种场景几乎很难在信用体系不发达的中国社会中见到,这引起了人们深刻的思考。
一、我国商业银行个人支票业务发展的现状
目前我国大多数人习惯使用信用卡,然而信用卡只是代替了个人支票的部分功能,从长远来看,个人支票的功能更加的全面且方便。信用卡要求的前提是要有pos机,这样一个小小的机器,在商品交易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因为pos机的不可替代,在实际的商品交易中如果缺少这样一种关键的因素,商品交易却不能因此顺利地进行下去,所以个人支票的发展很重要。但在我国,商业银行个人支票业务却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如今个人支票发展的现状如下:
(一)相关主体认可性不高,个人支票业务难以开展
一方面,由于个人支票业务的普及度不高,商业银行目前的主要支付业务还是放在传统的储蓄卡与信用卡上,并没有把重心向个人支票业务转移。据了解,商业银行大多数柜员对个人支票业务的流程手续并不熟悉。在推销支付业务时,也着重以银行卡业务为主;另一方面,商家在消费者结账时一般不支持使用个人支票,因为商家无法及时对个人支票的真伪进行校验,害怕收到空头支票,影响商业收益,并影响了消费者使用个人支票的信心。
(二)银行办理个人支票业务成本高,风险大
支票业务,银行所收取的费用是办理时所收取的手续费及支票的工本费。对于个人支票业务的申请,银行审批并不仅仅只是根据申请人的书面申请,而且要耗费一定的人力物力去调查申请人的实际情况是否符合申请的要求,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银行的成本压力,大大增加了银行的经营风险。
二、我国商业银行个人支票业务发展缓慢的原因
在知乎网站上有这样一则评论,“在中国内地为什么很少见到人们使用支票?在法国,美国等较为发达的国家,他们绝大部分只允许收取支票,而且也很少使用pos机”这则评论并不奇怪,我们甚至可以在法国街头的超市里看见,一位法国大妈用0.6法郎的支票买了一根面包棍,完全不足为奇。在中国我们依然在使用着现金货币,依然每个收银台上都有一台pos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原因如下:
(一)中国的个人信用体系不健全
法国,美国等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个人支票业务普及程度高,很大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拥有健全牢固的信用体系,并且建立起了足够的诚信制度和保护制度。倘若在国外开出空头支票,开户人将会受到严重的惩罚甚至监禁。中国的个人信用体系不健全,没有完善的信用体系及诚信保护制度,利用个人支票犯罪的例子屡见不鲜。因此,中国商业银行要想普及个人支票业务,需要国家建立一个健全的个人信用体系,使人们的基本利益得到应有的保障。
(二)商业银行对个人支票业务的推广缺乏积极性
商业银行是主要以贷款业务为主的营利性机构,即使是一笔小额贷款,也可以带来大于其他业务所带来的收入,这就是银行之所以把重心放在贷款业务的原因。然而对于支票业务,商业银行从中赚取的是手续费,比办理银行卡业务的手续费还要低,并且支票业务的手续繁杂,包括鉴定是否是真实的签名或盖章等,加重了个人支票业务的成本,倘若出现任何差错,商业银行将遭受严重的损失。因此商业银行对于推广个人支票使用的积极性不高。
(三)个人支票使用程度不高,申请门槛高
由于个人支票业务的办理需要比较高的门槛,需要良好的信用状况,所以个人支票使用的程度不高。根据个人支票业务的申请规定,申请人必须拥有良好的信用记录,稳定的经济收入,本地常住户口,并能够提供担保人才可以办理。而普及程度较高的信用卡办理的门槛相对较低,信用卡中的贷记卡规定持卡人可以在一定的信用额度内消费,无需缴存备用金。但是个人支票的开户申请人需要缴纳10万元的担保金,且账户也要求存入最低5000元金额来确保支付。由于这样的高门槛,消费者会更趋向于使用实物货币和其他银行卡业务,使得我们中国的个人金融业务发展缓慢。
三、对于发展商业银行个人支票业务的建议与方法
(一)加大商业银行个人支票业务的推广程度,提高对支票的认知程度
商业应加大宣传力度,对个人支票业务和使用进行详细的介绍,让行内工作人员和广大群众有一个深刻的认识,除了发放一些宣传手册之外,商业银行也可以在专业电视频道上和网站上进行宣传,禁止过虚放大个人支票业务的好处,迷惑群众。银行进行全方位的宣传,不仅使行内人员深刻了解到个人支票业务是一个有巨大潜力的市场,而且可以提高行内人员的积极性去开拓个人支票市场,运用新兴的体系提高办事效率并且节约成本。银行进行全方位的宣传,使人们认识到个人支票业务的好处以及使用程序,并且逐渐地广泛使用,并能大大提高人们的办事效率,逐渐发展成一个快节奏的社会。
(二)借鉴国外个人支票业务发展的经验,改革创新
发达国家的先进的个人支票业务的发展,给予了我们深刻的启发,现代经济的发展是多元化的,各种支付工具正在与时俱进,信用卡,票据,信用证等支付工具都有其独具一格的特点。商业银行所创新的各种支付工具,要按照消费市场的需要和消费者的需求才能满足时代的发展。中国应该在传统的个人支票业务发展的基础上,通过了解市场的需求,在原有的基础上开拓创新,科学发展,设计出一套适合中国个人支票业务发展的金融体系,使个人支票业务得到普及,让中国社会与时代接轨。
(三)中国政府应健全个人信用体系及完善有关的政策
建立个人的信用体系,是适应时展的需要。要想很好地统治和管理一个国家,必须建立健全个人信用体系。个人信用状况是判定一个人的品行,习惯,以及为人处事作风的良好手段。建立个人信用体系,首先政府要建立个人的信用资料库,记录人们在各个交易场所和信用机构的交易信息以及活动,包括有无及时还款,足额还款和有无拖欠等历史记录。并组织专业的评估机构对个人的信用状况进行评级。除了健全个人信用状况之外,政府还应建立健全有关于个人信用诚信制度与保护制度。指导人们应该诚信做人,诚信做事,脚踏实地。个人信用保护制度,是当人们踩破了那道诚信防线所作出的保护措施。当人们的利益受到侵犯时,要善于利用政府建立的个人信用保护制度来维护自身的权利,让不法分子绳之于法。
参考文献:
[1]袁道强.我国支票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9(2).
本文从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现状出发,对理财业务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几点建议,以促进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个人理财业务;现状;问题;发展建议
根据2005年9月出台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规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为“商业银行为个人客户提供的财务分析、财务规划、投资顾问、资产管理等专业化服务活动”,具有个性化、组合化、综合化的特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资本市场日益活跃,银行进行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的速度不断加快,个人理财业务成为内外资商业银行争夺市场的重要阵地。然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
一、我国个人理财业务的现状
(一)个人理财产品市场规模持续扩大,股份制商业银行仍为发行主力
2011年,我国银行理财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产品发行总量明显提速,2011年,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量为19176款,较2010年上涨幅度为71.40%;产品发行规模为16.49万亿元人民币,较2010年增长幅度高达1.34倍。无论是产品发行数量还是产品发行规模,其同比增速均大幅超过2009年和2010年。
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占据个人理财市场主导地位,国有银行的理财产品发行数量为6529款,市场占比由2010年的35.18%降至34.05%。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全年产品发行数量为7344款,市场占比达到了38.30%。城市商业银行异军突起,市场份额由2010年的15.88%上升至2011年的20.89%,产品发行数量超4000款i。
(二)理财产品短期化趋势明显,超短期产品受到限制
1个月以下期的超短期理财产品因其高流动性和高收益性而备受追捧。2008年这类产品发行量占理财市场的比例为10.64%,2009年为17.56%,2010年继续上升为23.74%,而2011年这个比例更是高达30.28%,虽然银监会为规范银行理财市场的健康运行,防止商业银行变相高息揽存,于2011年9月底,明确提出了要对“利用短期产品进行监管套利行为”进行限制,致使第四季度超短期理财产品发行量一路下滑,但当月发行的1个月至3个月期产品占比接近60%,其中32天至45天期产品占比更是高达30%。可见,在政策监管下,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期限只是避开了1个月以下期限的监管红线,发行的理财产品仍然为短期性质。
(三)非保本型产品成为理财产品市场主流
2011年发行的银行理财产品中,非保本浮动收益型是主要风险收益类型,该类型产品发行共计11246款,市场占比达到了58.65%,较2010年上升了3.33个百分点。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发行数量为2817款,市场占比近15%,而保证收益型产品的市场份额则出现回落。从各类风险收益特征产品市场占比的变化形势可以看出,浮动收益类型产品越来越广泛,固定收益类型产品的市场份额则呈萎缩趋势。
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有了一定的发展,各银行也普遍认识到开展该项业务的重要性,但由于我国的银龙管理体制和金融市场发展程度的限制,我国个人理财业务仍存在很多问题。
(一)经营理念有待提高
由于在个人理财业务发展之初,被当作扩大银行存款规模、提升业务模式和实现转型的手段,单纯的依赖产品导向的发展模式,至今仍未能成功的转变为以客户为中心的综合性发展模式。错误的经营理念使得个人理财业务难以正常发展。
首先,忽视以客户为中心致使本应合作双赢的银行客户关系可能转变为竞争性的零和游戏,双方博弈陷入囚徒困境。银行从自身利益出发,不顾客户的投资需求,一味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给客户带来了不必要的损失。
其次,错误的经营理念造成银行间及银行与其它金融机构之间陷入过度和无序竞争, 一味追求占有市场份额,不利于产品和服务创新,导致同质化现象严重。
第三,产品导向的经营理念使得客户定位不明确,市场细分不严格。在产品导向理念下,银行理财产品的设计难免出现闭门造车的现象,难以符合客户的实际需求,营销过程是根据产品的特点寻求合适的客户,这是很难完全匹配的。
(二)监管不足和政策限制
首先,监管标准不统一,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等都通过信托原理开展了各式各样的理财业务,仅仅是理财的主体不同,产品本质上没有太大区别,但是不同的监管主体针对各金融机构推出了不同的监管标准,造成了金融机构间不公平竞争。
第二,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资金管理不规范,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的监管机制不完善,部分银行沉溺在理财资金挪用的现象。目前,商业银行通常对出售理财产品获得的资金没有设置专门科目进行管理,只是在储蓄存款科目反映,资金实际用途难以监控,增加了监管的难度 。
第三,多数银行的组织架构呈现出“大总行、大分行、小部门”的特点,理财部门也承袭了该特点,但“三级管理、一级经营”的组织结构仍未彻底改变,存贷、中间、证券等业务部分割。
关键词:商业银行;个人金融;创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7-000-01
进入新时期后,我国经济增长推动了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面向个人和家庭的金融服务呈现不断增长的态势,个人、家庭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不断扩大,推动了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调查研究发现,我国商业银行利润中,个人金融业务占据了较大的比例,且较大程度上优化了我国商业银行的收入结构,因此个人金融业务也愈加为我国商业银行所重视。未来一段时期内,各家银行需要着重考虑如何发展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
一、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概述
具体来讲,商业银行的个人金融业务是商业银行以个人客户(含家庭客户)为对象所提供的各项金融服务的统称。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基础为居民存款及贷款业务。二十一世纪,我国加入ETO后,不断提升银行业的开放程度,对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也起到了较大程度的促进作用,出现了丰富的理财产品、个人汇兑等业务。
近年来随着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及金融产品类型的增加,个人金融业务对商业银行贡献的利润度持续提高。个人金融业务的稳健发展对加快我国商业银行收入结构优化起到了推动作用,通过稳健发展个人金融业务,拓展个人金融业务范围,有利于推动银行经济功能的转变,提升银行经营业绩,对促进商业银行的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现状分析
1.个人金融业务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较大程度上增强了社会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加了居民个人财富,我国居民对于个人金融业务的需求呈现不断增长的态势,社会环境的变化,货币贬值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除了在银行存放一定的资金之后,人们非常希望银行能提供丰富的、多元化的投资渠道,以便达到资金增值的目的。这样就给银行发展个人金融业务提供了动力基础,要求银行结合实际情况,对个人金融业务不断拓展,对金融产品类型逐渐丰富和完善,以便促使银行的盈利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商业银行只有对个人金融中间业务不断发展,方可以获得生存和发展。
2.适应瞬息万变的国内外竞争环境
首先,有利于商业银行适应利率市场的变革。目前,全世界范围内的利率都普遍不高,银行收入的压力大。银行需要不断创新,改变经营模式,将个人金融业务作为工作的中心,方可以适应国内利率市场化趋势。其次,有利于银行应对外资银行的竞争。研究发现,中间业务是外资银行的切入点,个人金融业务是非常重要的竞争对象,为了扩大零售业务的客户群体,就需要对个人金融业务大力发展。
3.科学技术促进个人金融业务发展
现阶段,我国各大商业银行在发展个人金融业务的过程中,都将一系列科学技术积极运用过来;如对电子银行大力发展,将移动电话、互联网、自助终端等服务渠道利用起来,以便保证时间、空间等因素不会限制到个人客户对金融产品的使用。其次,对综合信息交易系统大力发展,借助于一系列完善的系统,对业务、客户信息数据等有效采集,将综合交易系统统一账务利用起来,促使交易成本、交易环节得到减少,促进了个人金融业务的快速发展。
三、发展个人金融业务相应的创新策略
1.大力创新和开发金融产品,不断优化产品结构
发展个人金融业务要与时俱进,与时展相适应,大力拓展和开发新品种。因为个人金融业务关系着人们的生活,因此银行应采取针对性措施,促使产品服务质量得到不断提升,通过改进品种适应市场竞争。如将银行卡的载体作用发挥出来,有机融合现有的个人金融业务品种和功能,对银行卡使用程序适当简化,提升客户管理质量。开发多功能银行卡,以便对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起到有效推动作用。
此外,要对目前个人金融产品同质化的问题有机改变,充分考虑客户需求,筛选整合现有产品,对产品结构科学优化,促使客户需求得到更好的满足。可将对公产品与个人产品有机结合发展个人金融业务,发挥优势,共享资源,促使个人金融产品综合竞争力得到不断增强。如将基金托管业务与借记卡联名卡发卡相结合等,以便增强金融产品服务内容的灵活性和个性化。
2.积极运用先进技术加快网络化进程
个人金融业务具有成本高、业务量大、金额小的特点,人工处理需要投入较高的成本,因此,为了更好的适应市场竞争,就需要大力提升银行网络电子化水平。通过科学技术的运用,可以促使产品功能、产品层次得到提升,人工成本得到有效降低。因此,商业银行要充分重视科技的力量,增加科技投入,积极运用先进技术,促使个人金融业务综合竞争力得到不断增强。首先,要集中全国范围内的数据,实现柜面业务核算的集中处理,共享客户信息与账务数据,集中开展后台监管,保证用户能够更加便捷的开展自动转存、约期转存以及实时汇兑等业务。其次,要通过网上银行的构建,对个人客户服务体系大力完善,建立以产品的多元化、智能服务化为主要特点的电子服务系统。另外,在业务管理中要逐步扩大应用范围。通过互联网、数据库等先进技术的运用构建网络系统,更加智能化的开展管理工作,提升业务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3.加强人员业务培训,提升客户服务质量
银行的个人金融业务涉及范围广,包括证券、保险、银行等领域,同时要求业务人员掌握金融、法律、计算机等相关知识,因此加快对复合型人才培养就显得至关重要,银行可以通过国内外考察、对员工定期组织培训、继续教育等方式促使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综合服务能力得到提升。强化人员配备,促使客户服务比得到降低,客户体验得到显著优化。要从软件及硬件两个方面着手,不断提升客户服务水平。结合银行实际情况,分类管理银行网点,结合不同客户的差异化需求,构建多层次的服务体系,将服务网点的便捷性、舒适性等优势凸显出来。增强商业银行的渠道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