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物理学习计划优选九篇

时间:2023-02-22 21:17:4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物理学习计划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物理学习计划

第1篇

(一)三个基本。

基本概念要清楚,基本规律要熟悉,基本方法要熟练。关于基本概念、基本规律要熟悉它们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要引入?它有什么用?它的物理意义是什么?和那些其他物理量相似或类同?与谁有联系?怎样记忆它?等等。再谈一个问题,属于三个基本之外的问题。就是我们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总结出一些简练易记实用的推论或论断,对帮助解题和学好物理是非常有用的。如,“沿着电场线的方向电势降低”;“同一根绳上张力相等”;“加速度为零时速度最大”;“洛仑兹力不做功”等等。

(二)独立做题。

要独立地(指不依赖他人),保质保量地做一些题。题目要有一定的数量,不能太少,更要有一定的质量,就是说要有一定的难度。任何人学习数理化不经过这一关是学不好的。独立解题,可能有时慢一些,有时要走弯路,有时甚至解不出来,但这些都是正常的,是任何一个初学者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三)物理过程。

要对物理过程一清二楚,物理过程弄不清必然存在解题的隐患。题目不论难易都要尽量画图,有的画草图就可以了,有的要画精确图,要动用圆规、三角板、量角器等,以显示几何关系。画图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更精确地掌握物理过程。有了图就能作状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状态分析是固定的、死的、间断的,而动态分析是活的、连续的。

(四)学习资料。

学习资料要保存好,作好分类工作,还要作好记号。学习资料的分类包括练习题、试卷、实验报告等等。作记号是指,比方说对练习题吧,一般题不作记号,好题、有价值的题、易错的题,分别作不同的记号,以备今后阅读,作记号可以节省不少时间。

(五)知识结构。

要重视知识结构,要系统地掌握好知识结构,这样才能把零散的知识系统起来。大到整个物理的知识结构,小到力学的知识结构,甚至具体到章,如静力学的知识结构等等。

第2篇

护理业务学习计划一.目的

通过学习新知识、新理论、新业务、新技术、新方法及新进展,使广大护理人员能够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需求与医疗同步,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二.学习形式、内容及次数

1.形式

通过理论讲课、看光盘、多媒体等形式,要求各科护士长轮流讲课,必要时请上级专家进行讲座。

2.内容

护理刊物、报纸上的新知识、新理论、到上级学习的新内容。新的法律、法规知识,科室开展的新业务、新技术,科室可增加专科知识的内容。

3.次数

护理部每年组织全院护理人员学习不少于10次,要求参加人数在90%以上,科室每月组织科室护理人员学习1—2次。

三.严格要求,保证学习效果

讲课者需提前备课、备讲稿,讲课者对重要内容进行板书。听课者认真听讲做好学习笔记,护理部不定期对学习笔记进行抽查。

护理业务学习计划为不断提高我院护理人员业务素质,进一步提高我院护理质量,达到二级医院质量标准,根据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计划:

一、对各级护理人员继续教育的培训内容与安排:

1、科室每月集中组织一次护理业务学习,其余时间以自学为主。

2、每月组织一次护理查房。

3、每半进行一次护理基础理论知识考试;每月组织护理技术操作考核一次。

4、参加总院组织的各项学术讲座和三基理论考试与操作考试。

5、认真学习护理核心制度、各项护理技术操作、以及科内护理常规。

二、根据年资不同,对各级护理人员的培训要求:

(一)新上岗护理人员的培训计划:

1要求:以临床基础护理技能为主,兼学专科护理知识和技术。能熟练掌握基础护理操作。

2培养目标:

(1)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树立专业思想,严格素质要求,加强护士素质培养,养成良好的工作作风。

(2)学习院内各项规章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

(3)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抓好“三基”训练,掌握各项护理操作规程。

(4)明确临床护理工作程序及各班护士工作职责。

(5)学习专科护理理论和技能。熟悉心内科常见病的护理常规。

(6)学习为患者做健康教育。

(7)掌握护理文件书写,熟练各项护理文书的填写和书写。

(8)掌握本科室常用的各项操作技术。

3培训计划:

(1)鼓励自学。参加总院、本院及科内组织的业务学习。

(2)由高年资护士进行传、帮、带。

(3)在实践中培训:利用护理业务查房和晨会提问,通过实际业务指导加强基本功训练和系统的理论学习。

(4)不定期进行技术操作,护理理论知识考核。考核内容为目前医院已经组织培训的各项护理操作相关知识和三基知识。

4培训计划和方法:

(1)鼓励自学。参加总院、本院及科内的业务学习,完成每年继续教育学分。侧重专科疾病的护理知识和技能。

(2)由高年资护士进行传、帮、带。

第3篇

Abstract:Rational drug design is important component of medicine chemistry,which can guide the innovative drug research.The rational drug design can not only improve the efficiency and save the cost of drug research,but also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ine chemistry.Here,some important methods of drug design,such as properties based drug design,ligand based drug design, receptor base drug design are introduced in medicine chemistry,and the corresponding samples are used to demonstrate the idea of drug design.Obviously,the innovative drug design integrated into medicine chemistry teaching not only boosts the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in drug research,but also is the basis for cultivation of creative student.

Keyword:Medicine Chemistry;Drug Design;Teaching Research;Teaching Reform

随着药物化学的产生与发展,药物设计这一学科也应运而生。早在1919年,langmuir[1]就提出了电子等排体的概念;1925年Grimm[2]将电子等排体概念广义化;1932年Erlenmeyer[3]将有机化学的电子等排原理和环等当体概念用于药物设计,首次提出了具有理论性的药物分子结构修饰;1964年,Hansch[4-5]提出了线性自由能模型,即Hansch方程,使得药物设计由定性进入定量研究阶段。为在三维空间探讨药物结构与生物活性之间量变关系,19世纪80年代前后逐渐出现了三维定量构效关系研究方法。例如,1979年Crippen[6]提出“距离几何学方法”;1980年Hopfinger[7]等人提出“分子形状分析方法(MSA)”;1988年Cramer[8]等人提出了“比较分子场分析方法(CoMFA)”;1994年Klebe[9]在CoMFA基础上又提出“比较分子相似性指数分析方法(CoMSIA)”。三维定量构效关系的出现给药物设计注入了新的活力,让药物设计更趋于合理,也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药物设计方法之一。

20世纪70年代之后,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进展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顺利完成,对酶与受体的认识更趋深入,更多酶的性质、反应历程、药物-酶复合物的结构得以阐明,使得药物设计更为合理。同时,计算机图形学、分子生物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发展与交叉应用,不仅为新药设计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同时也让药物研究面临更多了挑战。显然,药物设计方法在药物化学中的地位也越发显得重要。目前,药物设计开始综合运用药物化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量子化学、药理学、计算机科学、信息学等学科的研究内容,使得药物设计受到药学研究人员的广泛重视,已成为药物研究中的基本工具与必备手段。

药物化学是药学学科的专业基础课,本身所涉及的药学研究内容较多,对教师的理论教学提出了较高要求。然而,药物设计因属于多学科交叉前沿研究领域,涉及多个学科的研究内容,对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提出更高的要求。此外,在传统的药物化学教学中并未将药物设计的概念、研究方法、研究手段单独提出,这就让学生对药物设计产生神秘感,增加了药物设计的教学难度。因此,如何将药物设计的理念、研究方法、研究手段有机融入到药物化学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中,需要长时间深入的研究与探讨。该文将介绍药物化学理论教学中常见的几种药物设计方法,将药物设计理念融入到药物化学的教学内容中,为培养创新型药学人才奠定基础。

1 药物化学教学中的药物设计方法

1.1 基于性质的药物设计

基于性质的药物设计针对药物或先导物结构进行药物性质设计与优化,以改善药物或先导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毒副作用为目的。在药物化学理论教学中,药物设计案例随处可见,诸如软药设计、硬药设计、孪药设计、生物电子等排等,在先导化合物的优化中得到广泛应用。药物分子通过简单的设计或改造,可以改善其某些物理化学性质或不良效应,提高药物的选择性、稳定性、溶解性、作用时间、生物利用度、增强药效与降低毒副作用等。例如由乙酰水杨酸与对乙酰氨基酚拼合而成贝诺酯,不仅可以解决水杨酸对胃的酸性刺激,而且因协同作用而增强的药效。再如治疗前列腺疾病的已烯雌酚会产生雌激素副作用,将其设计成已烯雌酚二磷酸酯,因前列腺肿瘤组织中磷酸酯酶含量高于正常组织,可以在癌组织中酶解出高浓度的已烯雌酚,从而增强了对前列腺肿瘤组织的选择性。

1.2 基于配体的药物设计

基于配体的药物设计是根据现有药物分子结构,分析结构与生物活性的之间量变关系,据此设计新的化合物以提高其的生物活性。定量构效关系研究在基于配体的药物设计中应用最为广泛,可分为二维、三维定量构效关系研究方法。定量构效关系研究可以追溯到1868年提出的Crum-Brown[10-11]方程,该方程认为化合物生理活性可用化学结构的函数式表示,但是并未建立明确的数学模型。直到1964年Hansch提出线性自由能模型,使得构效关系研究进入定量研究阶段。20世纪80年代,三维定量构效关系研究方法的出现使得构效关系研究更为直观,也大大提高了药物设计的效率。例如环丙沙星的发现就是基于系列喹诺酮类药物的Hansch方程,方程显示喹林羧酸的1位取代基的最佳长度是0.417 nm,因此1位取代基为环丙基(0.414 nm)比乙基(0.411 nm)的生物活性更优,结果表明环丙沙星的抗菌效果优于诺氟沙星。

1.3 基于受体的药物设计

基于受体的药物设计是指基于X射线衍射、核磁共振或同源建模等提供的受体三维结构信息,筛选或设计能够与其发生相互作用并能调节其功能的小分子化合物。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大量与疾病相关的基因被发现,且越来越多药物受体的三维结构被测定,尽管有些具有重要药理作用药物靶点地三维结构还未测定,但可以通过同源模建或从头计算方法获得相关信息,为创新药物设计奠定了基础。基于受体的药物设计包括如下步骤:(1)确定药物作用的是受体分子;(2)确定受体分子的三维结构以及结合位点;(3)基于受体与结合位点信息,设计或筛选小分子化合物,并模拟出最佳复合物的结构模型;(4)合成模拟得到的最佳化合物,进行活性测试;(5)重复上述过程直到满意为止。在药物化学的理论教学中,卡托普利是基于受体药物设计的典型案例。对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的结构分析发现,该酶中有一个锌离子,对受体与配体的结合具有重要作用;此外,受体分子的精氨酸残基带有阳离子,可与带负电荷的基团形成离子键。卡托普利的巯基与羧基能够很好的满足与受体结合的要求,具有良好的酶抑制活性,因此卡托普利也是第一个上市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1.4 基于机理的药物设计

基于机理的药物设计是指基于疾病发生的全过程,根据药物靶点的结构、功能与药物的作用方式以及产生生理活性的机理,通过抑制某些与疾病相关的生理、生化过程以阻断疾病的发生,从而达到疾病治疗的目的。基于机理的药物设计技术建立对介导疾病病理生理过程的蛋白质分子结构和功能认识的基础之上。在过去,对药物作用机理的认识往往滞后于药物的发现,而现在药物研发的重心已经转到了探寻分子机理并据此设计药物上。基于机理的药物设计是药物设计发展的重要方向,相比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更为合理。例如在精神病药物的开发中,经典的多巴胺受体(DA2)拮抗剂容易产生锥体外系副作用,而5-HT2受体与情绪、抑郁等密切相关,当其拮抗时可使黑质-纹状体通路的多巴胺释放,使多巴胺神经节调节运动的功能恢复。基于该机理设计的利培酮可同时拮抗5-HT2和多巴胺DA2受体,具有很好的抗精神病作用而锥体外系的副作用很小。

第4篇

【关键词】学习兴趣;无机及分析化学

一、引言

《无机及分析化学》是环境、材料物理、油气储运、给排水、食品工程、安全工程等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 其教学质量对于奠定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基础,实现专业培养目标,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等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有机融合了《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两门基础化学课程,学习内容多,且知识点较分散,有些内容又很抽象,理解较难, 公式多且适用条件复杂,使很多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兴趣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源动力,是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的关键所在。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无机及分析化学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在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二、绿色化学教育的改革

对于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无机及分析化学的兴趣,笔者结合几年的教学经验,总结提出以下几点具体措施。

(一) 强化教师素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1)教师应重视塑造自身的授课形象。 教学过程实际是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交流的过程,“教师的教态”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教师如果注意利用学生这个特点,就能给学生的学习兴趣以适当的引导。由于无机及分析化学中需要描述的内容很多,教师在备课时,需要根据教学目的对教材内容进行统筹安排,寻找一些具有启发意义、思考价值和颇有情趣的内容,以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兴趣。另外还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精心设计,让学生体会到课程的魅力和教师的风范,渴望学习这门课程。

(2)要求老师具有渊博的专业知识,能够营造生动的课堂气氛,讲课有一定的激情,声调抑扬顿挫, 这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无机及分析化学的兴趣。为了在教学中多联系化学在尖端科技、工农业生产等方面的作用,教师要自己经常阅读和收集各类科技信息,将最近的科研成果以及自己科研感想,在教学过程中传递给学生, 激发同学的学习热情。例如,作者一直从事分析化学研究工作,在讲授“吸光光度法”时,向学生简单介绍了自己通过光谱仪器进行大气中污染物的测定工作;在讲授“酸碱滴定法”时,介绍了自己如何利用所学知识对果蔬及其制品中的有机酸如苹果酸和草酸等进行的测定;这些内容要么趋向前沿、反映现代,要么趋向实际应用,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从而起到培养兴趣及探索创新精神的作用。

(二) 重视绪论教学,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绪论教学是学科教学的开始,绪论的讲授可以让学生明白教材的主旨和篇章结构,帮助学生建立教材的知识体系轮廓。上好绪论课,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只是培养兴趣的开始; 教授不同专业学生,绪论课要有针对性的内容, 使学生了解学习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意义。这部分内容可以结合生产实际和材料物理专业的特点,多举一些日常生活、材料类工业生产中较熟悉的实例 (针对材料的化学分析方法和仪器分析方法等),通过这些生活实例,使之认识到这门课程不仅与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有关,还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引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 课堂教学灵活多变

(1)优化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的关键在于对教学内容的准确把握,在有效的学时下保证较好的教学质量和效果.认真组织讲课程序,分清主次,突出重点,合理地精简与材料物理专业联系较少的纯化学理论以及中学或其它课程重复的相关内容,省去一些繁冗的公式推导和证明。不同章节的内容密切和材料物理专业融合, 比如在“化学键与分子结构”一章中价键理论和杂化轨道理论对了解合成材料的性质和反应非常重要,因此,我们将上述理论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而“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中,波粒二象性、薛定谔方程等作为一般介绍,而元素化学部分,学生在高中期间已经具有较好的基础,只做简单的变化规律分析即可。

(2)精心设疑采用问题教学。问题能够激起疑惑、促进思考。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把一些重点知识设置成一连串的问题,使学生产生疑问,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活学生的思考欲,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 讲“稀溶液依数性”的时候,笔者以一些与稀溶液依数性相关的生活现象为引子,作为整堂课的导语。如“为什么腌咸菜的水冬天不易结冰?”“为什么下雪以后,公路要撒融雪剂?”“为什么化肥施多了,植物会被‘烧死’?” 给学生讲授溶液的渗透压时,可以先给学生提出疑问,是否知道护士给病人输液将药物溶在什么液体里? 它们的浓度是多少?通过设疑,使学生对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有目的的学习。

(3)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化学教学中,许多微观过程是无法用肉眼观察到的,此时如果借用多媒体,就可以把化学微观世界呈现在大家面前,让抽象变得具体,让枯燥变得生动,同时也让化学学习变得更加直观、更加有趣。例如在滴定终点时指示剂颜色的变化很难把握,利用课件用动画的形式把常见指示剂在终点时的颜色变化形象的演示出来,给学生一个感性的认识,避免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操作不当和终点颜色判断不准确而造成体积误差,这样既直观、生动、经济,又能克服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达到了传统教学方式难以实现的效果。

(4)理论联系实际。课堂教学除了注重课堂设疑,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之外,教师还应注重理论教学与实际的联系,这样可以使学生对该课的实用性得到证实。例如,在学习溶液这一章,讲授气体溶解度与饱和蒸汽压关系时,提出为什么打开汽水瓶盖时有气泡产生?在讲化学反应速率时,结合工业合成氨的具体状况,探讨如何提高反应速率,增加氨的产量,等等。通过联系实例,让学生感觉到该课程的学习可以揭示生产和生活中许多所以然,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有效地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及灵活应用所学基本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建立一套“以笔试为主体,多种形式并存的考试评估制度”

采用灵活的考试形式,那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肯定会大大提高。改革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改革现有的一考定结果的应试方式,变为贯穿课程始终的、多方式的测试,如可以实行阶段考,这样可以减轻学生负担;多一些灵活性、创造性、实践( 至少是模拟实践) 性的考题,如可以让学生写写学习心得等,这样既可以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又可以作为改革的一种手段。

三、结束语

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它促使学生去追求知识、探索科学。学生对学习有兴趣,才会愉快主动地学习。在无机及分析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采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以趣激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中接受新知识,学好无机及分析化学。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 无机化学实验 废物处理 分析 对策

近几年,随着我国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各种教育投资也在不断增加,实验消耗也相应增加。在无机化学实验中,化学实验排放的废气、废液、废渣,即“三废”也相应增多,这些产物中很多属于剧毒的“三致”(致突变、致畸形、致癌)污染物,散发到空气中、水中、土壤中都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有的虽然无毒害,但无休止的排放会对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对于“三废”处理国家有明确的要求,国家环保总局发出通知,要求自2005年1月l日起,对科研、监测(检测)、试验等实验室、化验室、试验场按照污染源进行管理,纳入环境监管范围,而且一般采用“集中收集,碱液处理,定点深埋”的处理原则。但目前普通院校的化学实验中“三废”处理现状不尽人意,下面就这方面的主要原因分析及强化处理措施谈点自己的看法。

一、废物处理的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

无机化学实验中产生的“三废”具有废物量少、成分复杂、污染面广、时间不确定、难于集中等特点,给污染治理带来一定困难。目前,除少数一些环保意识强的实验室没有直接排放废弃物外,多数实验室仅仅把环保放在口头上,废弃物回收协议签在纸上,废气直接排入大气,废液统统被排入下水道,废渣则被弃入垃圾道,基本上都没有进行有效地处理。究其主要原因:

(一)学校方面没有提供处理废物的基础设施

实验室没有配备专门的废气、废液收集桶或罐。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则被顺便排入大气,废液由于没有地方放,顺便倒入自来水池或卫生间便池,通过下水管排入下水道。学校也没有修建专用的废渣存放池,实验过程出现的废渣便被当做普通垃圾弃入附近的垃圾堆。

(二)实验教师或学生缺乏处理废物的环境意识

意识支配行动,尽管对不同的废气、废液、废渣等废物都有可借用的处理办法。但是,由于怕处理起来麻烦,加之,废物处理也不是现做实验要求的任务,况且,处不处理废物对自己也不会带来直接的影响,因此,实验中产生的废物常常就不做处理。

(三)缺乏必要的制度和监督机制

一方面没有形成处理废物的奖惩制度,如果处理废物既花了时间和精力,也得不到什么好处,反过来,即使不处理废物也不会受到什么惩罚,必然结果不会采取处理措施。另一方面没有必要的监督机制。许多学校没有明确由谁来监督或者检查关于废物处理情况,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实验中废物处理则有名无实。

二、强化废物处理的措施

鉴于以上的原因,要强化废物处理应采取如下的措施。

(一)完善设施建设

实验室要配有专门的盛放废物桶或容器,对于桶或容器要有标记,按种类盛放在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和废液,也便于采用相应的方法进行处理,还应设立专门的废渣存放池。同时,还应对收集到的废气、废液和废渣做再处理,以便回收或可利用。

(二)加强教师和学生的处理废物意识教育

如果没有废物处理的意识,即使提供了的基础处理设施和方法,废物处理也得不到有效的实施。所以,意识教育非常重要。加强环保意识教育,让师生树立绿色化学思想,依据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整体思维方式来考虑和解决化学实验中出现的污染问题。在实验始端采用科学手段,确保实验过程和终端均有利于实验者的学习、研究和身心健康,使环境少受或不受污染,从而达到最好的环境效应。随着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人类保护环境的意识越来越强。作为化学工作者,教育师生在保护环境的具体行动中,体现教学科研道德作风,在行动中做出具体表率。

(三)加强制度建设,落实监督责任

对于实验过程产生的废物要有明确的奖惩办法,把废物处理的情况记入学生或教师的学习或工作档案,作为师生评优的一个依据。可以指定一个或多个人作为监督人,主要是提醒和督促按照规范进行废物的处理行为的落实。

(四)加强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尽可能降低废物的影响

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根据大纲要求,充分考虑试剂和产物的毒性及整个过程所产生的废物对环境的污染情况,尽量排除或减少对环境污染大、毒性大、危险大、废物处理困难的实验项目。选择低毒、污染小,且后处理容易的实验项目。要大力推广微型化学实验,它是近20年来在国内外发展很快的一种化学实验新方法、新技术。微型化学实验不仅具有节约试剂、减少污染、测定速度快、操作安全等特点,而且可降低水、电消耗,对药品贵、耗量大、污染严重、操作复杂的实验尤为重要,也便于实验室管理和废物的处理。在实验教学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使实验微型化,以减轻末端实验室废物处理的压力。对不得己必须排放的废弃物应根据其特点,做到分类收集、存放、集中处理,处理方法不但要简单易操作、处理效率高、投资小,而且要尽最大可能将其综合利用,无法循环利用的,进行无害化处理后按环保要求排入环境。

参考文献:

[1]张秀芹.基于绿色环保理念的无机化学实验[J].内江科技,2008,(8):79

[2]张佩丽,饶震红.化学实验教学中的“绿色化”和“微型化”[J].实验室科学,2007,(3):156-157

第6篇

关键词 中学物理教学;现代信息技术;实验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34-0143-02

现代信息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的核心与基础,它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交互性强,共享性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中学物理教学,不仅可以将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而且可以增加教学的容量,弥补实验室的不足,将声音、文字、图画、动画、视频等形式合理组合,以此来创造出生动有趣、形象逼真的情景,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认识事物的能力。

1 现代信息技术辅助中学物理教学的优点

现代信息技术是时代的进步,它那强大的功能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时给人们带来了全新的感受。现代信息技术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扩大直观视野,充实直观内容,强化直观效果。这些显著特点,是任何其他媒体所没有的。

1.1 激发学习兴趣

现代信息技术是对传统教育的重大突破与创新,是人们获得教育的另一种重要方式。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弥补了传统教学中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不足,大大优化了教学氛围,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使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环境变得丰富而生动,学生置身于这样一个和谐的教学情境中,学习兴趣被调动了起来,学习效果大大改善。

例如,笔者在讲授“带电粒子定向运动形成电流”这一问题时,就采用信息技术,使本来就看不见、摸不着的电子就很清晰地显示出来,学生只能凭想象认识的情况化为现实。电子成了生命中的个体,当开关断开时,金属导体的电子停止运动,电路中的电灯是灭的;当开关闭合时,金属导体内的电子马上变成有序的运动,电路中的电灯亮了。栩栩如生的展示过程活跃在屏幕上,展现在学生眼前,增加了学习内容的趣味性,从而使得学生注意力更加集中,思维更加活跃,学习更加主动,学习效果大大增强。

1.2 增加教学容量

中学物理课上,常常需要联系的知识较多、内容较广,但课堂时间有限,过多讲解和板书时间不够,如果不讲则会影响到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与完整性。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克服这种不足。现代信息技术能做到高密度的知识传授,能扩大直观视野,充实直观内容,强化直观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在讲解“浮力产生的原因”这一问题时,要涉及以前所学的“密度”“压强”“力的合成”等许多知识,板书有一些困难。为了节约教学时间,笔者就应用信息技术把相关的内容事先制成幻灯片,随时调用需用的知识,这样,笔者避免了过多的讲解和板书,既能突出主题,又能联系相关知识,节省了许多时间,增加了教学的容量,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1.3 降低认知难度

中学物理是一门比较难学的课程,既抽象又深沉。不少中学生感到物理难学,就产生厌学的情况。学物理要有想象能力,但初中学生接触物理的时间不长,更想象不到完整的物理情景,从而无法准确地弄清物理过程。现代信息技术集文字、图形、声音、动画和视频等多种技术于一体,能够将抽象的物理概念转化为形象生动的物理画面,降低了物理知识的认知难度,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如日食、月食形成的情况这一问题,课本上只用了一个平面图就表示出来,不够具全、真实。于是,笔者用信息技术演示太阳、地球、月亮三者在天体中的运行情况,让学生仔细观察。通过信息技术的演示,学生明白了日食、月食形成的情况,学习效果非常好,突破了教学难点,提高了认识水平。

1.4 优化实验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的核心与基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中学物理教学,可以弥补实验室的不足。通过快录慢放或者慢录快放和暂停定格技术,能突破实验的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充分展示相关物理过程或现象的细节,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延伸了教学内容。如α粒子散射实验,这是有一定难度的。鉴于此,笔者在进行α粒子散射实验教学时,就运用信息技术仿真实验室展现整个实验过程,这样,学生很容易记下α粒子散射实验装置、过程、现象,深刻理解了卢瑟福的原子核结构理论,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在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很多物理实验在普通实验室是根本就不能完成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借助信息技术的强大模仿力,利用动画技术模拟无法直接用实验演示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为学生的理解而创设生动形象的物理情景。

2 运用信息技术教学要遵循的原则

现代信息技术具有许多优越性,创设的情景既能听见,又能看见。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使学生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听教师讲强得多,提高了学习效率。但是物理课教学要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不能滥用、误用,以致影响教学,扼杀学生的创新能力。

2.1 要遵循实效原则

教学的实效性是教学的主要目标。在中学物理课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要收到实效,力求避免形式主义。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信息网络材料内容要符合新课标要求,课件制作讲求精益求精,以达到最佳视听效果为标准。在备课时教师要准确把握教材,上课时要运用新课改精神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要灵活处理教学中的突发事件,以使信息技术的优势在物理课教学中得到充分发挥。没有教学实效或违背教学规律的课件一定不用。

2.2 要遵循适度原则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各种注意的发生和保持,均以一定的兴趣为条件,而兴趣对保持有意注意,提高学生主动性具有支持作用。信息技术以形象具体的图、文、声、像创设教学情境,很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然而信息技术的使用也不能过度,因为即使是感兴趣的东西,如果长时间刺激,也容易使大脑皮层兴奋性降低或转入抑制状态,造成疲劳,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让信息技术与其他教学形式交替使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

2.3 要遵循认知原则

中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敏捷,在物理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思维方式,否则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课件,因材施教。在教学情境的设计中,应该设计一些思考和讨论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讨论,深化认识,从而训练学生的思维,调整原有的认知结构,形成新的认知体系,达到知识和能力的升华。

2.4 要遵循针对性原则

和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信息技术辅助物理实验教学有着明显的优势。但如果没有了运用信息技术的针对性,以为信息技术用得越多课就越好,教育理念便先进了,这样就混淆了教育手段与教育方法的问题,是与使用信息技术的初衷背道而驰的。因此,在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应坚持针对性原则,区别不同的实验,在确有必要的情况下才使用。

2.5 要遵循实践性原则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物理实验教学中一定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能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创新能力。物理实验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科学实验的能力,树立科学实验的思想,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基础。运用信息技术虽然可以很方便地实现模拟实验,但如果不为学生的实践能力而着想,信息技术将会使学生的创新能力消失。因此,在利用信息技术辅助物理实验教学时,还必须坚持实践性原则,只要条件允许,就一定要让学生亲自到实验室动手操作,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 结语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学物理教学的整合,是物理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给信息闭塞的农村学校带来了宝贵的教育资源,提高学生学习物理课的热情,增强了物理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了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韦贵阳.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14):72-74.

[2]邵鹏林.运用电教媒体优化物理教学[J].资治文摘,2009(5):153.

第7篇

一、挖掘德育因素激发兴趣

教学的艺术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我利用青少年爱听故事及好奇的心理特点,结合教材,在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向学生介绍中外物理学家的卓越贡献,使学生感到新颖、奇特,不由得萌发出敬佩的情感和向科学家学习的愿望。

例如“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会使学生形成很强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再如“爱迪生和白炽电灯”的故事使学生了解了科学家的成才之路,并深深地体会到“天才等于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这一道理。这些事例,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科学家是凭着对自然界强烈的探索热情,以坚持不懈、顽强拼搏的毅力战胜困难和逆境的。学生往往被科学家们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忘我精神所感动,以他们为榜样,对追求真理和科学研究产生强烈的兴趣。

二、利用物理实验激发兴趣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是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只有重视实验,才能使物理教学获得成功。通过趣味新奇的物理实验演示,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从而激发他们思索的欲望,加强感性认识,帮助学生理解物理现象并建立概念规律,同时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物理兴趣。因此,在教学中要尽力将课本上的每一个实验认真做好,还要根据需要增加一些现象明显、趣味性强的实验,让学生利用身边的器材自己做实验。例如,讲物体的浮沉条件时,自制一只潜水艇模型;讲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让学生自己用手拍打桌子来体验一下;讲导体和绝缘体时,让学生将铅笔芯和笔杆的干木头连入电路等等,使全体学生经常处于动眼、动手、动脑的积极主动的兴奋状态。通过实验,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

三、讲究教法,寓教于乐

目标教学认为教学过程是认知活动与情感变化同时进行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地实施情感教育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而且有助于学生个性健康而和谐地发展。教学中,教师对每一个学生都应寄予真诚的期待和信任,并表现出应有的激情,尊重学生的人格,这样学生也就会尊重、信赖教师,课堂内就会创造出融洽、和谐的气氛,学生的学习便会生动活泼。当学生感受到物理有趣、新颖、实用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得以深化。

教学是一门语言艺术,语言应体现机智和俏皮。事实表明,教师风趣的语言艺术,能赢得学生的喜爱、信赖和敬佩,从而使他们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即产生所谓“爱屋及乌”的效应。丰富的情感,是课堂教学语言艺术运用的基础,也是教师道德情操的要求。一个教态自然的优秀教师,走进课堂应满脸笑容,每字每句都对学生有一种热情的期望。大多数学生的进步都是从任课教师的期望中产生的,富有情感色彩的课堂教学,能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能增强他们的理智感,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能使他们更好地感受和理解教材。

四、运用多种手段培养学习兴趣

1 创设情境,改变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克服课堂教学过程的单一性,需要打破单一的教学模式,适当地引入小组学习、动手实践,让学生通过活动发现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如较简单的课题可让学生先小组学习再由学生执教的方法组织教学,较简单的演示实验可让学生动手完成等,通过学生充分地参与课堂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联系实际,把实际生活中的现象跟物理实验联系起来,使学生感悟实际生活的奇妙和规律性。根据学生求动、求知、求趣、求异、求新等心理特点,教师要精心组织和设计课堂讲授内容和实验内容,把课本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3 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各层次学生的兴趣。如可区分层次让学生参与课堂,对待后进生可让其动手协助完成演示实验,对待中等生可让其描述现象,对待尖子生可让其解释现象、得出结论等,以此使各个层面的学生都爱上物理课。

第8篇

关键词:物理化学;考核方式改革;自主学习

《物理化学》课程是化学、材料、环境相关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物理化学的水平在相当大程度上反映了化学发展的深度。实践表明,具有较好物理化学素养的大学毕业生,适应能力较强,“后劲足”[1]。因为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他们容易触类旁通,自学深造,开辟新的研究阵地。检查《物理化学》的教学质量主要依靠考试这个手段,因此考试对学生学习的效果和积极性有很强的导向作用[2]。但目前传统的考试形式无论在考试内容上和考试采用的方式上,都远未达到全面衡量学生学习效果和激励学习积极性的目的,其弊端显而易见。

一、物化课程考试方式改革的必要性

1.是实现物化教学目的的需要《物理化学》课程的教学需要达到三个目的:(1)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2)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3)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的考试一般只注重检测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等这类偏重于靠记忆的内容,在衡量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所占的比例较小,而对于学生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的衡量则更是极为有限。因此学生为了应付偏重基本理论知识的平时考核和期末考试,普遍存在作业抄袭、考试突击的现象。而且由于针对记忆性的知识进行突击应试,考后能记住的不多,学生真正能从课程中学习到的东西非常有限。不仅对于实现第二、第三个教学目的基本毫无助益,对第一个教学目的的实现也帮助有限。因此对考试的内容和方式进行改革是改变这一现状,真正实现物化教学目的的需要。2.是课时紧缩下提高教学效率,保证教学质量的需要在现今高等教育改革提倡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人才的背景下,高校各专业很多课程都面临着教学课时减缩的问题,以我校《物理化学》课程为例,原来化学类专业理论讲授120课时,经过一压再压,已减到80课时。课时的大量压缩对教学效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仅靠一味减少课程内容这一方法难以保证教学质量,也违背对学生培养要“厚基础”的目标。对物化这门概念多、公式复杂、内容抽象、理论性强的课程而言,在课时减少的情况下保证教学质量的难度更大。此外,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物理化学的理论层面和应用层面的内容不断拓展,在原本课时就紧张的条件下,将物化发展的前沿内容大量地引进课堂显然更不实际。在这样的环境下,作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鼓励学生的课外自主学习更显得尤为重要,尤其如今网络教学资源丰富,为学生的课外学习提供了很多优秀的材料。但现今的学生面临的诱惑较多,心态比较浮躁,很多时候对学习的惰性较大,在课堂上教师还能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监督,而在课外,单靠学生的自觉性和自制力进行学习是不现实的。而且传统的考试方式,并不注重考核学生对课程相关的课外知识的获取,造成学生的关注点只在于课堂上的内容甚至只有教师划定的重点内容,使我们的学生学习越来越僵化。因此提供相应的考核激励措施,对监督学生课外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动力非常必要。综合以上两点,考试内容和方式的改革是真正实现物化教学目的,激励学生自主学习,提高教学效率,加强教学质量的保证。

二、构建综合衡量学生素质、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全面化、全程化、扩大化”的考核体系

1.开、闭卷考试结合实现考核的全面化为真正实现物化教学目的,考试应能全面衡量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逻辑思维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基础理论知识偏于记忆,因此传统的闭卷考试方式能比较理想地衡量学生的掌握情况。而对于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核可采用开卷的方式进行。开卷的试题可偏重于一些现实的问题。例如,让学生利用克拉佩龙方程分析为什么可以采用细铁丝切割冰块?根据溶胶的光学性质分析路灯为什么用黄光,而不用绿光?根据稀溶液的依数性,在气温很低的情况下,工地上要防止砂浆结冰,可采取什么措施?等等。这类现实问题可以训练学生采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现在的大学生,要求他们通过死记硬背公式和定律的方式通过考试,显然和目前提倡素质教育的背景不符。并且,在学生离开校园走上工作岗位后,所需的具体公式及相关的信息尽可以通过查阅书籍和调研文献来获得,主要是依靠他们专业性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来解决问题[3]。因此考试中记忆性知识点比例应适当降低,更偏重于知道该用什么公式、定律解决而不一定需要具体的背下这些公式。2.注重平时考核的全程化我校物化课程的讲授时间一般为一个学期,对于这门难度较大的课程,除了考勤和作业作为平时成绩外,一个学期的时间长度若只采用期末一考一锤定音的方式确定成绩,无疑会加大学生期末的压力,并且会助长学生考前突击的不良风气。而对于有些院校采用的“多考”的方法,即平时多次小考、期中考加期末考的方法,在我校物化课时被大幅减少的情况下也并不适用。采用全程化的考核方式,将考核融入平时的教学过程,即从课程开始直至期终考试结束的时间内,从考勤到作业情况、课堂问题的回答、网络平台的教学互动、参加期终考试等每一个教学环节都纳入考核的范畴,并且适当提高平时教学环节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例,减小期末考试成绩比例,是在课时紧张条件下促使学生注重平时学习的有效手段。课堂提问和网络平台的教学互动可帮助建立良好的教学氛围,但要得到学生的回应,需要给予一定的激励,我们精选一些题目作为课堂提问和网络互动的问题,并以一定的比例计分统计到课程成绩中,得到了学生的积极响应,这一措施使得学生更注重平时的学习,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考试突击复习的现象。采用的计分比例为期末考试60%-80%,考勤10%,作业10%,课堂提问采用抢答方式,网络平台则是每人发消息的方式,分别占10%,每个题目按难易程度计分,这两项每项每个同学最多能计到10分。两部分若是一共能拿到x分,则期末考试的计分比例按80%-x%计算。3.从课堂到课外,从基础理论到前沿知识的扩大化为鼓励学生课外的自主学习,对课程相关的课堂计划外的内容的考核可以以网络平台教学互动的方式进行。这一部分可以是与物化有关的前沿知识,比较热的研究课题等方面的内容。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提出这些研究前沿的梗概,详细的内容让学生在课外自主查找资料了解,并在网络教学平台上提出一些问题以掌握学生在这方面的了解程度,按上述比例计分给予鼓励。让学生不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能自主地查找资料了解课程相关的前沿研究,使学习的形式更多样化,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改变僵化的学习模式。传统的“一考定成绩”的考核方式除了不能帮助实现教学目的,全面衡量学生能力之外,对学生自主学习起不到激励的作用,反而滋长了学生急功近利、敷衍过关的心态。通过对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全面化、全程化、扩大化”地对学生掌握的理论内容,逻辑思维及分析能力,自主学习等进行全面的衡量,对有效地提高学生素质,在课时减缩条件下保证教学质量,真正实现物化教学目的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高盘良.基础课物理化学教学中的几个关系[J].中国大学教学,2006(5):13-14.

[2]王国平,方文军,许佩新.物理化学课程考核方法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03(3):28-29.

第9篇

一、突破教学重点难点疑点

物理教学离不开物理情境,借助现代技术,创设清晰直观的教学情境,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学习,课堂中的重点难点自然会迎刃而解。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创设物理情境。

多数成功的教学活动,总是在良好的教学情境中展开的。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把新奇和有趣的物理现象生动、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他们的思维活动处于兴奋状态,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进行模拟实验。

通过多媒体技术模拟一些实际很难完成的实验,弥补常规实验的不足,让学生大有“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之感,思维马上活跃起来,疑难点顿时消失。如《电磁振荡》一节,学生对LC电路中振荡电流的产生过程,电压和电流的大小、方向的变化规律往往感到难以理解。在做好电磁振荡演示实验的前提下,运用多媒体课件,就能反映出电磁振荡中电流、自感电动势、电压三者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以及LC电磁振荡规律。

二、激发学习兴趣,启迪思维

指导学生通过网络技术采集信息、加工信息、消化信息,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人造卫星》一节,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了解很肤浅,但这方面的知识对学生又很有吸引力。因此,学习之前,要提前引导学生上网收集有关知识,然后在学习的时候让同学之间进行探讨、互相补充,可以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运用信息技术实现了从教学生“知识”到教学生“学”的转变,体现学生的主动参与、发现、合作探究的过程。

三、增加课堂容量,提高效率

利用信息技术不仅能增强学生的投入意识,优化教学过程,而且能增大课堂的信息容量。在《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一节中,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光板书和画图就约占一节课的三分之一时间,讲完练完这么多内容也约需两课时的时间。若利用信息技术,能节省大量的板书和画图时间,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能快速处理实验数据

物理实验中,经常要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而EXCEL软件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和图表功能,能把数据快速准确地用图表的方式直观地描述出来,为分析物理实验提供便捷的途径。如新教材中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中用图像法求加速度,验证《牛顿第二定律》中探究“外力一定时,加速度和质量之间的关系”都能用EXCEL软件快速处理实验数据,节省大量的时间。

五、辅助实验教学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学中的实验,不仅是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手段,而且也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受到中学物理实验条件的限制,有些实验不能做或实验现象不明显。这使学生不能得到完整的感性材料,很容易造成感知上的障碍从而影响学习。例如:“分子的热运动”、“布朗运动”等非常重要的实验,学生无法用肉眼直接观察实验现象,如果利用Flas,就可以形象、直观地模拟微观世界,使学生得到直观地感性认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不仅能再现或模拟各类物理现象,而且还能通过各种手段使复杂的问题得到简化,将瞬间或漫长的物理过程演变成为可控、有序的演化过程。例如:运用信息技术在大屏幕上模拟演示“原子核的裂变、衰变”等过程,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上完整、清晰、形象地感知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

六、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