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诗歌的文体特点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06 15:36:5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诗歌的文体特点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诗歌的文体特点

第1篇

出版社的档案管理工作具有以书籍出版为工作中心、档案资料繁杂、档案使用频率高等特点。由于大多数出版社实行企业化管理,工作中心明确,其所有工作都是围绕图书的出版发行而展开的,所以出版社的档案涵盖范围非常广,包含了编务、书稿、样书、质量、发行、印务等多个方面。每一个工作阶段都有详尽的档案资料,它们充分反映了出版社的工作内容和流程。

二、出版社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缺乏专业档案管理人员

目前,许多出版社在人员配置上存在一些不合理现象。按照相关规定,出版社的各工作室应配备一定数量的档案管理人员,但是一些出版社的工作人员数量不足,各部门间也缺乏合作交流。

2.出版社档案资料数量大幅增加

书稿是出版社中常见的一种资料档案,它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多样,仅这一项,就加大了管理工作的难度。但是,除了书稿之外,出版社的资料档案还包括人事档案、质量抽检材料、库房资料等材料。随着出版行业的发展,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日益增多,而且增长速度极快,甚至有的出版社达到了每年新增四十多万卷的程度。

3.管理工作不到位

根据规定,出版社的档案管理工作需要其领导机关开展监督、检查和指导工作,各地新闻出版局是每个地区出版社的领导机关,理应对当地出版社的档案管理工作采取相应措施。然而,大多数新闻出版局没有履行自己的义务,对出版社的档案管理工作关注度不足,监管不到位。

三、出版社档案管理工作的改革措施

1.健全档案管理人员队伍

首先,出版社应开展招聘工作,增加工作人员的数量,按照规定配给各部门相应的人员数量,保证每个部门都具备三名以上的档案管理人员;其次,出版社应加强各部门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可在各个部门的档案管理人员中选出代表进行部门间的交接与合作。由于出版社的档案管理工作需要按照收集整理、立卷、归档管理、移交的顺序进行,所以需要依靠编辑室、主编室以及档案室共同合作完成。出版社只有重视并促进各部门之间的沟通,才能保障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2.运用信息化档案管理制度

出版社应尽可能地把纸质档案转化为电子档案,以便开展管理工作。此前,受信息化水平的限制,出版社通常采用纸质稿件和资料,来完成图书的出版工作,所以存有大量的纸质的档案。这些纸质档案不易保存,容易缺失,且查阅难度大。然而,电子档案比纸质资料更加便捷,不管是在保存方面,还是在查找方面。鉴于此,出版社可以建立相应的信息化档案管理制度,转变资料的保存和管理形式。

在建立信息化的档案管理制度后,出版社要在各个环节上安排相应的工作人员。如在存储时,出版社可以派专人负责档案的存储和整合,以避免资料存储的重复或缺失。

3.加强出版社档案管理工作的监管力度

首先,各地新闻出版局要注重落实国家的相关规定,积极并严格地履行工作职责,正确认识到出版社的档案管理事务并非只是出版社的内部事务,应加强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其次,各地新闻出版局要按照规定办事,监督、检查以及指导当地的出版社。出版社也可向上级反映情况,提高当地新闻出版局对出版社事务的重视程度。两者的相互督促有利于加快档案管理工作改革的步伐。

第2篇

关键词:新诗、形式建构、现代性

中图分类号:I20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0-0000-02

晚晴“诗界革命”对诗歌文体形式进行变革,主要体现在以梁启超等人为代表的改良派诗人的创作,因其语言选择的守旧,限制了诗体尝试的限度,诗体形式大部分是传统的诗歌样式,真正的诗歌文体上的创新并不多,但是新名词、白话、长短句的出现,诗歌呈现出由传统向现代的初步转型,为五四时期白话新诗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五四,诗体的“大解放”、白话新诗的发展正式开启了新诗现代性的道路,现代诗人表现出强烈的反叛精神,他们对已有的诗歌体式不满,积极大胆地探索各种诗歌文体形式,诗歌的文体形式开始处于一种不定型的状态。现代诗歌发展史上,不同时期出现了不同的文体形式,如自由诗、格律诗、讽刺诗、叙事长诗、十四行诗、小诗、图案诗、政治抒情诗、马雅可夫斯基体等,如果按照诗歌文体理论将这些文体形式加以归类,现代诗歌的文体形式可以分为:自由诗体和格律诗体。下面将从这两大类诗歌文体形式出发探讨诗歌形式的现代性。

一、自由诗形式建构的现代性

自由诗的基本特点就是用日常口语来表现诗人情感的变化,诗无定节、节无定字、自由灵活,适应追求自由、解放的现代诗人的内心要求,自倡导以后,迅速得到诗人们的认同,产生了一批自由体诗歌,自由体诗渐渐成为现代诗坛的主流,为富于创造精神的现代诗人开拓多样的新诗体式和表达现代人的情绪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

自由诗体不同于格律诗,不讲求押韵、节奏、行与节的排列形式,它追求诗歌内在韵律的变化。在其《尝试集》的自序之中说道:“因此,我到北京所做的诗,认定一个主义:若要做真正的白话诗,若要充分采用白话的字,白话的文法,和白话的自然音节,非做长短不一的白话诗不可。这种主张,可叫做‘诗体大解放’。诗体大解放就是把从前一切束缚自由的枷锁镣铐一切打破:有什么话,说什么话;话怎么说,就怎么说。这样方才可有真正白话诗,方才可以表现白话的文学可能性。”①认为用白话作诗、自然的音节,长短不一形式是白话新诗的重要特点,注重自然和自由,注重自然的音节,强调自然美,更容易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趣。作诗如作文的主张解构了传统的文体形式,每一首诗歌都有一种自己的文体,使新诗成了“无体之体”。郭沫若在的“诗体大解放”的基础上进一步确立了自由的诗体。郭沫若认为:“诗之精神在其内在的韵律……内在的韵律便是‘情绪的自然消涨’”②。这里的“内在的韵律”,郭沫若是指文学与生命的关系,郭沫若认为,文学是生命的本质,文学是生命的反映,诗歌的创作就是把生命的感受和生命体验表现出来的过程,生命的韵律和节奏也是诗歌的韵律和节奏。郭沫若是一位偏于主观、偏于冲动的诗人,其情绪起伏变化较大,诗人的强烈情绪构成了诗歌作品的内在旋律,这在其诗歌创作中都有体现,《天狗》、《凤凰涅》等表现了五四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而在《死的诱惑》、《上海印象》等作品中表现了诗人低落、颓废的思想情趣。戴望舒与艾青等诗人延续了郭沫若“内在律”为主的观念。戴望舒认为:“诗的韵律不在字的抑扬顿挫上,而在诗的情绪的抑扬顿挫上,即在诗情的程度上。”,“新的诗应该有新的情绪和表现这情绪的形式。所谓形式,绝非表面上字的排列,也绝非新的字眼的堆积。”③艾青:“当诗人被被某种事物唤起感情,产生一种联想寻找形象的冲动,通过富有韵律的语言,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才能产生诗。”④表现情绪,以情绪为诗歌的内在律已经成为现代自由诗的一个重要特征。自然的音节、自然的节奏、自然的情绪以及叙述的手法等构成了现代诗歌新的艺术追求。

第三代诗人以比更加激进的态度来解构一切,实现了真正地诗体大解放。第三代诗人利用现代科技创造了诗歌的超文本形式,用现代电脑技术将诗人的思想情感与独特创意直观的呈现出来。所谓超文本就以网络为载体,把音乐、图片、动画甚至视频组装进文学文本,运用视觉和听觉效果把文学作品更加直观的呈现出来。这种形式为传统诗歌的形式注入了新的元素,为诗歌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现代自由诗从的“诗体大解放”到超文本形式,现代自由诗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诗人们努力寻找表现现代人思想情趣的艺术形式,并努力为现代新诗建构一套范式。

二、格律诗形式建构的现代性

自现代诗体大解放开始,自由体诗人进入了文体的狂欢状态,他们没有了束缚,可以随意的书写,但是他们也陷入了文体创新的焦虑状态,而且带来了新诗散漫化的流弊。部分诗人开始不满诗歌的非诗话、散文化,要重回格律诗。

30年代,以徐志摩、闻一多为代表的新月派开始反驳自由体诗,提倡新格律诗。但是仅仅指出他们对于形式的探索还不够,因为古人对诗形式的追求不亚于新月派,因此必须看到新月派不同于以往对形式的追求所蕴含的现代性因素。新月诗派的诗歌理论主要由闻一多、徐志摩、饶孟侃、朱湘以及梁实秋等人的阐述构成。闻一多看出了古代律诗的局限,并建设性地扩充了新诗格律的内涵。他认为:“律诗也是具有建筑美的一种格式;但是同新诗里的建筑美的可能性比起来,可差的多了。律诗永远只有一个格式,但是新诗的格式是层出不穷的。这是律诗和新诗不同的第一点。”“律诗的格律与内容不发生关系,新诗的格式是根据内容的精神制造成的,这是它们不同的第二点。律诗的格式是别人替我们定的,新诗的格式可以由我们自己的意匠来随时构造。这是它们不同的第三点。”⑤白话文有自己的特点,现代律诗也和古代的律诗有很多不同之处,现代诗人们用白话语言写诗,并努力寻求白话诗的格律,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梁实秋也主张写诗的人自己创造自己的格律,“现在新诗的音节不好,因为新诗没有固定的格律。在这点上我不主张模仿外国诗的格调,因为中文和外国文的构造太不一样,用中文写Sonnet永远写不象。唯一希望的是你们写诗的人自己创造格调,创造出来还要继续的练习纯熟,使成为新诗的一个体裁。”⑥梁实秋是针对新月派模仿外国诗,引进西方十四行诗、马雅可夫斯基体等形式提出的建议。陈梦家对于新月派的新诗形式的探索有一个总结:“影响于近时新诗形式的当推闻一多和饶孟侃,他们的贡献最多,中国的文字以单音组成的单字,但单字的音调可以别为平仄(或抑扬),所以字句的长度和排列常常是一首诗的节奏的基础。主张以字节的谐和,句的均齐和节的匀称,为诗的节奏所必须注意而与内容同样不容轻忽的,使听觉和视觉全能感应艺术的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使意义音节(Rhythm)色调(Tone)成为完美的谐和的表现,而为对于建设新诗的格律(Form)唯一的贡献,是他们最不容抹杀的努力。”⑦寻求格律是新月派诗人的共同追求,但是新月派反对格律限制诗人情绪的表达,追求外在格律与内在情绪的同一,这是新月派在新诗形式探求上所表现的现代性的体现。随着徐志摩的去世,新月派的解体,新月派新诗格律的探求开始告一个段落。

京派同样认为五四以来的新诗形式上过于散漫,需要强调格律与规范来加以纠正。梁宗岱、叶公超的诗论更明确地表达了这种意图。1928年,梁宗岱就极为推崇法国后期象征派严守格律的追求。他认为五四以来的多数新诗人一味追求自由体诗,已经走到一条“无展望的绝径”,自由体诗很难达到和“有规律的诗”那样,以其形式效果直接而强烈地施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即使是西方诗歌史上声势最浩大的自由诗运动象征主义,也有事过境迁的时候,就连英国现代最成功的自由诗人爱略特的诗也有句法和章法上的成套和滥调。叶公超认为,格律具有形式美,能把诗情组织得很精美。卞之琳、林庚、梁宗岱是京派诗人的代表,其中卞之琳善于调和中西,并醉心于新诗格律形式的探索和试验,广泛尝试中外各种诗体,被闻一多冠以“技巧专家”。50年代,、何其芳提倡现代格律诗创作,这一次的探索失败了,但说明了新诗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对其自身形式进行约束。现代新诗格律化是诗歌形式探索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既有对传统的批判的继承,也有对西方格律诗的借鉴,更有根据现代汉语的音节及现代诗的特点创造的新的格律诗的形式。但是过于强调对于格律的要求必然会导致诗歌的僵化,不利于新诗的发展。新诗的自由化和格律化都需要一个度的限制,要遵循诗歌内在的韵律和诗情。

三、新诗形式未来形态的展望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特别是网络媒体的发展,新诗形式的未来形态必然离不开对于网络的利用,超文本的出现可以说是对传统诗歌文本的一个挑战,但也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超文本利用文字、图画、音响等创造了一个综合的诗歌文本,扩大了读者阅读的空间和审美体验。台湾诗人在这方面走在了大陆诗人的前面,台湾诗人李顺兴、苏绍连、曹志涟等人以“歧路花园”、“现代诗的岛屿”、“涩柿子世界”等网站为创作平台,进行了大量的多媒体超文本诗歌的创作活动,有效地引领读者调动各种感官去欣赏、感受文学作品,从而丰富、拓展了文学原本抽象的表意空间。另一位中生代诗人苏绍连,他的《现代诗的岛屿》、《FLASH超文学》经营近百种奇花异卉,特别擅长FLASH制作,时时花样翻新,表现出惊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还有诗人白灵的《文学船》、《象天堂》,以及后起的新锐须文蔚的《触电新诗网》等等,都不断在放射“多样性”火花。超文本的实验需要诗人独特的精神创造,否则就极可能造成苍白无力的文本拼贴。借助多媒体,诗歌的传播与接受方式将会极大地改观,诗歌的魅力和影响将会得到极大的释放。超文本诗歌创作将成为未来诗歌的一个趋势,但是并不是说传统诗歌推出历史舞台,诗歌作为一种语言的艺术,纸质媒介将会一直成为诗歌的一种表现形式。目前,对于超文本诗歌的创作还只是少部分诗人的努力,它的发展还需要更多诗人的探索,让这一适应时代的文本形式焕发出它的魅力并为读者提供崭新的阅读体验。

参考文献:

[1]龙泉明、邹建军著.陆耀东主编.《现代诗学》[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

[2]杨匡汉、刘福春编.《中国现代诗论》[M].花城出版社,1985年12月第1版

[3]龙泉明.《中国新诗的现代性》[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

[4]熊 辉.《五四译诗与中国新诗形式观念的确立》[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5月,第34卷第3期。

[5]张 春.《超文本文学创作的形式实验及其美学价值》[J].江苏社会科学,2012年,第1期

注解

①《尝试集・自序》,姜义华主编:《学术文集》,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381页。

②郭沫若:《论诗三扎》,杨匡汉、刘福春编:《中国现代诗论(上)》,花城出版社1985年版,第51页。

③戴望舒:《望舒论诗》,杨匡汉、刘福春编:《中国现代诗论(上)》,花城出版社1985年版,第161页。

④艾青:《诗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79页。

⑤闻一多:《诗的格律》,杨匡汉、刘福春编:《中国现代诗论(上)》,花城出版社1985年版,第125--126页。

第3篇

【关键词】圣经;文体;修辞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3-0043-02

引言:

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圣经一直以宗教经典的身份流传于世。到了20世纪下半叶,圣经的文学价值开始受到肯定,甚至被作为西方文学的经典之一。圣经作为西方文学的源头之一,其塑造的人物形象广为流传,其文体特点也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圣经的文体是西方文学、艺术、哲学的综合体验,反映了西方民族的审美情操、价值观念、宗教情绪、思维方式等等。了解了圣经的文体特点,可以帮助我们对西方文化的认识更进一步,找到开启西方文化的钥匙。

1 圣经简约而繁复的文风

圣经在叙事上常有省略和不写明的部分,造成叙事空白,读者需要根据上下文来补充感悟。这是因为,圣经是一部意识形态著作,其叙事需要符合其内涵的意识形态体系和目的。圣经的叙述者不能取代上帝知晓一切,他们含蓄而简约,需要人们反复阅读、仔细琢磨才能体味其深意与奥妙。圣经这种维护上帝权威的考虑使得其不同于说教文风的美学追求。

另一方面,圣经也存在许多重复的地方。例如词根的重复,模式的重复,主体的重复、情节的重复等等。正是通过这种重复,使得圣经故事与故事之间、章与章、卷与卷之间存在着一种隐性的联系。这种联系使圣经表面上的繁复无章变得有迹可查,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圣经的重复往往是作者有意安排的,通过反复叙述来刻画人物,承上启下,设计不可谓不匠心独运。

圣经这一看似矛盾却又和谐统一的文风特点,实际上都是为其意识形态而服务。它不仅为文学家提供了需要精心研究的文本,还为初级读者所爱好和追捧,其丰富、博大、深奥不能不令人嗟叹。

2 圣经文体的诗歌形式

箴言是不仅体现了西方哲理,也是圣经最优美灿烂的文学杰作。圣经箴言的诗歌由韵步、行、节、哥四个基本单位构成。英文诗文体主要通过韵律和节律来达到强烈的效果。但是圣经箴言虽然主要以诗歌形式来体现,却有极少系统化使用韵、律。

圣经的作者主要通过语音所产生的节奏和重复的语音,来展现诗歌韵律与格律所产生的美感,使读者得到美的感受与体验。这是因为箴言原文是从希伯来诗文翻译过来的,而希伯来诗文体则具有简明扼要的。

3 圣经文体的句法结构

圣经文体的句子结构是句子短小、结构简单,但是又灵活多变,形式多样。如钦定本首卷首章首节则短小精干,为其简洁的文体特征奠定基础。圣经多以短小精干的句型结构来营造恢弘的气势,表现不同的内容,体现对于上帝的敬畏与热爱。

圣经的句子类型主要有陈述句、祈使句和疑问句。圣经选用陈述句多用于叙事,叙述事件或者表达看法。而祈使句的使用则多用于表达上帝的权威,在描述上帝的话语时多用祈使句。这样不仅强调了上帝的真实性,也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使得语境显得严肃威仪。疑问句的使用也是圣经主要的句法结构特点。使用疑问句可以使语气更为逼真,使读者更能身临其境。

圣经中动词使用也颇有特点。一方面,动词词组的结构很简单,变化也比较少。当然,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也会有不同的语法架构,但是大部分情况下,圣经中动词词组比较简单。另一方面,圣经中动词否定式的构成形式出现得也较多,不仅能起到强调语气的作用,还能使读者对上帝、对文章产生敬畏。

4 圣经文体的修辞手法

圣经文学价值的另一重重要体现就是其修辞手法不仅奇特,而且富于变化,使得其文体新颖而且多样化。圣经的修辞手法使得其淋漓尽致的展现了英文的美丽与力量,体现了英语的魅力。

从词的曾面上来看,圣经的遣词符合当时当地情境的需求,不仅符合所要讨论话题与目的,也能为读者或者听众提供如临其境的感觉,使得圣经的译码与解码、再编码变得更加容易。从句子的层面上来看,圣经的句

子短小多变,多种修辞手法穿插其中,使得其表述生动、准确、形象。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使圣经的句子更加深刻,感情表达更为真挚,作者立场更为明确,上帝形象更为伟大。从篇的结构上来看,圣经里的叙事体、律法体、诗歌体和书信体,每一部分都是一个完好和谐的整体,文章的排比与对仗给人整齐而且匀称的感觉,更加引人深思,发人深省。

例如比喻手法的运用,使得文章的意义得到强化,文字也更加栩栩如生,发人深省。圣经主要运用的比喻首打油明喻、暗喻、转喻、拟人等等。通过比喻手法的运用,加强所描述物的意义,或者赋予无生命的东西以人的情感,这样就使得读者更能体味圣经的韵味,了悟其所包含的哲学道理。

5 圣经文体对后世的影响

圣经文体的价值不仅表现在其对后世文学作品的影响,也体现在后世人们的语言风格上,例如美国总统的就职演说中。美国总统的就职演说或引用圣经词语,或化用圣经文体结构,使得演说更加贴近民众,也更加具有说服力与号召力。

如奥巴马总统在就职演说中就运用了一些古词,使得其演讲高雅而且神圣。而圣经文体的句法结构,如多种句式、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也广为总统所采用。排比句式就是一直受欢迎的修辞手法,不仅可以增强语势,还能营造强烈的气氛,提高演讲的感染力。

总统巧用圣经文体特点来进行就职演说,不仅能够拉近与民众的距离,而且更容易受到民众的信任,获得其支持。最重要的是,基督教是美国政治中的精神砥柱,政治家将其化用成政治文本就是不可避免的。

6 结语

圣经文体具有简约又繁复的文风,其箴言的诗歌形式、句法结构、修辞手法都别具一格,因而其不仅具有重要的宗教价值、哲学价值,更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圣经的文体特点不仅对后世文学作品产生重大影响,甚至成为政治家实现其政治目的的手段。由此可见,圣经是西方文化的重要的表现,其文体特点也需要得到进一步的研究与分析,唯此,我们才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西方文化的精髓,打开西方文化的大门。

参考文献

[1] 任东升,吴晓燕.美国总统就职演说中的圣经文体[J].漫谈英语,2011年10月第8期

第4篇

关键词:文体学 飞鸟集

Ⅰ引言

文体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研究因情形而异的语言用法特点的学科。文学文体学有三个特点,即:(1)运用语言学的方法来讨论文本;(2)用客观的标准,而不是凭主观价值观和印象,来讨论文体;(3)强调语言的美学的特性。文学文体学旨在通过分析文体,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等,获得更大的文学效果和美学感受。

泰戈尔以诗歌为载体,表达了他追求爱、真理等人生态度。爱尔兰诗人叶芝曾评价:泰戈尔创作的诗“是社会高度文明的产物,就像在沃土中茁壮成长的灯芯草”。《飞鸟集》是他的一本散文诗集。本文选了郑振铎和陆晋德的译本为研究对象,从文学文体学角度,从词汇、句子和修辞几个方面来对比研究原诗与两个译本之间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Ⅱ 两个译本的对比分析

1.词汇对比分析

词汇是语言组成的基本结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词汇的选择应该要符合原文本的文体风格。也就是说,在译诗歌或散文时,译者选的词应符合原诗歌散文的文体特点,达到原文本所产生的美学效果。通过分析,译者发现郑译本选择的词汇比较朴实,而陆译本选择的词汇更具诗歌的特点。

(1)原文:My day is done, and I am like a boat drawn on the beach,listening to the dance-music of the tide in the evening.(第55首)

郑译:日间的工作完了,于是我像一只拖在海滩上的小船,静静地听着晚潮跳舞的乐声。

陆译:我的一日已尽 像一条拉上沙滩的小船 聆听夜晚的浪涛 摇出拍岸的舞曲。

根据这句诗的语境,可得知"my day"指的是白天的工作,郑译成“我的一日”比较符合诗中所要表意义,陆译成“我的一日”感觉别扭。"drawn"这个词表现出工作一天后,身体疲惫的感觉。郑译成“拖”很好地传达累的感觉,陆译成“拉”就未能完全表现出这种感觉。中文里,人们习惯使用两个字组成的词组来表达意思,这样,陆将"dance-music"译成“舞曲”就比郑译的“跳舞的乐声”要好。同样,郑将"the tide in the evening"译成“晚潮”要比陆译的“夜晚的浪涛”要好。终上,这一节诗是否可以译成:

日间的工作完了,我像一只拖在海滩上的小船,聆听晚潮的舞曲。

(2)原文:In my solitude of heart I feel the sigh of this widowed evening veiled with mist and rain.(第72首)

郑译:这寡独的黄昏,幕着雾与雨,我在我心的孤寂里,感觉到它的叹息了。

陆译:在雨雾如纱的黄昏 在我心灵的一个角隅 我好似听到 一位寡居者的叹息。

"this widowed evening"中"widowed"用作形容词来修饰"evening .” "widowed"是"widow"的形容词形式,原意指的是“失去了丈夫了的,寡妇的”。用在这里修饰"evening"则说明夜的孤寂。郑将其译成“寡独的黄昏”能表达其意思,而陆将其译成“一个寡居者”,明显就出现理解错误了。"solitude"是一个抽象名词,意为“独处,独居”。郑将"my solitude of heart"直译成“我心的孤寂里”,难以理解;而陆意译成“我心灵的一个角隅”,比较适合散文诗用词的特点,也易于理解。通过分析,这句诗,可以译成:

雾雨迷蒙的黄昏 孤寂 在我心灵的一个角隅 我感到它的叹息了

经过对比分析,笔者发现在总共325首小诗里,其中约有58首诗两个译本的意思理解相差悬殊。译者在从事诗歌散文翻译时,首先要正确理解原文本的意思,然后在选词上遵守其文本的文体风格。

2.句子对比分析

相对于词汇来说,句子是更高级、更复杂的语言结构。在表意上,它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

(1)原文:Life is given to us; we earn it by giving it.(第56首)

郑译:我们的生命是天赋的,我们惟有献出生命,才能得到生命。

陆译:我们被赐与生命 我们赚得的 就是我们付出的

这句诗里含有一个被动语态"is given",郑将被动语态译成了主动语态为“天赋的”,而陆保留了被动语态“被赐与”。中文里的被动语态有不情愿、消极之感,英文则无此感。原文并没有传达消极的感觉,相比较而言,郑译本要更符合汉语的习惯,更符合诗歌的句式特点。

(2)原文:God grows weary of great kingdoms, but never of little flowers. (第67首)

郑译:上帝对于大帝国会生厌,却决不会厌恶那小小花朵。

陆译:上帝对大帝国会厌倦 对小花 从来不会

原文体是一个省略句,郑在翻译时补回了省略的“厌恶”,陆在翻译时,保留了原文的省略句式,这也符合原文风格,所以陆译本要比郑译本好。

3.修辞对比分析

修辞手法在文学作品中运用非常频繁。修辞是表现文体风格的一种重要手段。泰戈尔在《飞鸟集》中除了运用大量的比喻、拟人的修辞外,还运用了平行、对照、通感等修辞手法。

(1)原文:Some unseen fingers, like an idle breeze, are playing upon my heart the music of the ripples.(第11首)

郑译:有些看不见的手指,如懒懒的微似的,正在我的心上,奏着潺缓的乐声。

陆译:慵懒的微风 像看不见的手指 撩拨着我心弦 奏出一波一波的乐音。

两个译本都保留了其中的比喻修辞,但两个译本的本喻体却不一样。原文体中本体是"Some unseen fingers",喻体是"an idle breeze"。但是,在陆的翻译中,本体与喻体弄反了。所以,这句诗中,郑的译本更符合原文本。

(2)原文:God 's hand is gentle, but terrible is his left hand.(第211首)

郑译:上帝的右手是慈爱的,但是他的左手却可怕。

陆译:上帝用右手轻轻地赐福 用左手重重地降祸。

这句诗中,原文本用了对照的修辞格。两位译者都保留了其修辞格。其中,郑译本采用了直译的翻译策略,而陆译本采用了意译的翻译策略。相比较而言,陆译本更容易懂。

(3)原文:The song feels the infinite in the air, the picture in the earth, the poem in the air and the earth…

郑译:歌声在空中感得无限,图画在地上感得无限,诗呢,无论在空中,在地上都是如此;

陆译:歌声 可在空中无限舒展 绘画 可在大地无限渲染 诗歌 两者都可

原诗运用了平行的修辞,用来增强气势和加强节奏感。两个译本也都运用了平行结构。

总的说来,在修辞层面上,两个译本差别不大,都保留了原文本的修辞格,都达到与原文本相同的文学效果与美学感受。

Ⅲ 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文学文体论对文学翻译起到重要作用。两位译者的翻译在词汇选择、句式运用上各有特色,尤其是在对一部分诗的理解上相差很大,但是两位译者对修辞的处理方法很一致,基本上都保留了原文本的修辞格。经过对比,可以看出,郑译本在用词和句子运用上更加朴素,力求达到最大程度的忠实。而陆译本,更加注重诗歌的文体风格,遣词更华丽,富有诗意,句式运用上更加灵活,但其对原文本的忠实度不如郑译本,甚至出入比较大。

参考文献:

[1] 申丹. 论文学文体学在翻译学科建设中的重要性 [J]. 中国翻译 2002(1):11-15.

[2] 泰戈尔.飞鸟集 [M].郑振铎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3] 泰戈尔.飞鸟集 [M].陆晋德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

第5篇

弯路。

于是,我在开学初利用两周时间,以第一课《在山的那边》为诗歌学习的起点,分阶段、有侧重地对七年级上册语文书中所有的诗歌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到六课诗歌都已全部学习完毕,我明显感受到了学生在诗歌朗读、把握情感和揣摩词语这三个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

下面以学习第六首诗歌: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为例,谈谈学生的学习效果。

师: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朗读,大家着重从句中节奏和节次间停顿的把握这两个角度来欣赏评价朗读的效果。

生1:读全文。

师:请同学们来说说他朗读中的优点和不足。

生2:他读音准确,节次间的停顿也恰当,但句中的节奏体现得不够好。

如:“定然/在天街/闲游”一句,他读成了“定然在/天街/闲游”。

师:你听得真仔细,纠正得也准确。你能在他的基础上,不仅读出节奏,而且读出点诗味吗?

生2:我试试吧!(生读)

师:(鼓掌)你为什么能读得这么好?

生2:我觉得这首诗主要是作者心中的想象,而且是在夜空下的想象,所以我就读得轻柔、舒缓一些。

师:我们明白了,语气的轻重、语调的高低是与诗歌内容相关联的。比如,读《理想》这首诗,语调整体就比较高昂,语气也要更坚定有力,才能体现作者对理想的赞美。谁能根据这个规律,以学过的诗歌为例,谈谈语气语调与诗歌内容的关系?

生3:何其芳的《秋天》,描绘的画面宁静恬淡,所以朗读时语气就较轻松,语调也较柔和。

生4:曹操的《观沧海》抒发了他渴望一统天下的豪情,所以语气语调都更高昂、铿锵。

生5:张峰的《化石吟》抒发了对化石的赞美,也写出了化石的神奇,问句要读出惊讶,一些语句要读出由衷的赞叹。

师:对,内容决定了朗读时的语气和语调。诗歌读出诗味,才能将诗人的情感传达给听众。你认为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生6:对天上的街市的喜爱和向往。

师:你是从哪些语句感受到的?

生6:“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美丽”这个词可以体现作者的喜爱之情。“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世上没有的”可以流露出向往之情。

生7:“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这句想象牛郎织女生活得自由幸福,可见他心中对这种生活的向往,这句中的“定能够”体现出坚定的信念。

师:所以你在读“定能够”时加重了语气,是吗?

生7:是的。

第6篇

[关键词]文体学 诗歌翻译 威廉·卡洛斯·威廉斯 Spring and All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2-0021-02

谢碧原(1991-),女,四川宜宾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文学院翻译理论与实践2013级在读硕士生。

威廉·卡洛斯·威廉斯(1883-1963)是美国20世纪诗坛的一朵奇葩,是美国20世纪最重要、最优秀的诗人之一。威廉斯创作的特点是坚持使用口语,用简明清晰的描述性意象,用松散的短句,反对复杂沉重过于致密的内部结构和晦涩的象征体系。他认为日常生活中粗糙、丑恶、平凡的事物均可入诗。他还强调美国本土风格,用普通美国人的语言,写美国题材,建立有美国本土特色的诗歌。他说:“我相信一切艺术都从当地产生,而且必须如此,因为这样我们的感官才能找到素材。”

《Spring and All》便是这样一首完美体现了威廉斯诗学观念的自由诗。该诗描写早春景象,但诗人笔下的春天却茫然、倦怠,大地一片荒凉、杂乱,给人以萧条无生气之感,丝毫不同于传统诗文里柔美、明媚的春天的样子。然而这样的春天依然孕育着生机与希望,虽仍残留着冬天的痕迹,但这正是乡野早春的本来面目。

诗歌用词考究,修辞变幻莫测,其文体风格是表达主题意义和表现美学价值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进行诗歌翻译时,译者应该采用与原文相同的语体,尽力保留原文的文体特征。(谭载喜,1999)本文采用文体学视域,试从文体学中的语音、词汇、前景化层面,围绕威廉斯的诗作《Spring and All》,对郭洋生的《春天及一切》、赵毅衡的《春天和一切》以及郑敏的《春天及其他》三个译本(以下简称郭译本、赵译本、郑译本)展开赏析,以找出最符合原文文体特征、最能传达原诗韵味灵魂的译本。

一、语音层

(一)节奏

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自由诗,其结构自由,段数、行数、字数没有一定规格,语言有自然节奏而不用韵。在章节、音步、押韵等方面都比较自由、灵活,没有格律诗那样严格、固定而受限制和约束。但没有固定的格律与韵律,并不代表自由诗的节奏便杂乱而毫无章法。事实上,优秀的自由诗往往是在合乎了某种巧妙的节奏之上而创作出的珍品,可谓散而不乱,有道可循。如若在翻译中丢失了这种巧妙设计的节奏,那译本自然也就无法传达出原诗的美妙。例如:

原文:Lifeless in appearance, sluggish/dazed spring approaches-/They enter the new world naked,/ cold, uncertain of all/save that they enter.

郑译本:景色呆滞了无生气/然后春天却慢悠悠地来了/春天裸地进入新世界/寒冷之中义无反顾/别的早已不大在乎

赵译本:看来毫无生命,倦怠不堪/而莽撞的春天来临——/他们地进入新世界/全身冰凉,什么都不明白/只知道他们在进入春天

郭译本:外表毫无生气,缓慢的/茫然的春天来临——/它们进入新世界,/混身冰凉,一切都不能确定/只知道进入

该诗节描写了春天迟迟而来的景象,它就像是刚从酣梦中被叫醒的孩童:睡眼惺忪,意识也比较模糊,还没顾得穿上衣裳便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被领到了另一个世界。整个诗节节奏缓慢,特别是当春天进入新的世界时,修饰它的定语也刻意用逗号相互隔开,naked,cold,uncertain of all,形容其进入的缓慢、茫然。因此,在翻译该诗节时,应特别注意保留这种缓慢的节奏。对比三个译本,最能体现原文节奏的当属郭译本,其次是赵译本。郑译本“寒冷之中义无反顾/别的早已不大在乎”,虽然对仗工整,但打破了原文的行文节奏,自然也无法真实地表现诗中春天到来的真实景象。

原文:Now the grass, tomorrow/the stiff curl of wildcarrot leaf/One by one objects are defined-/It quickens: clarity, outline of leaf.

郑译本:今天草地一片,而明天/野萝卜僵僵的幼芽会昌尖/一点儿一点儿地成形/接着迅速长好端端的叶子

赵译本:瞧这些草,明天/野胡萝卜那坚挺的卷叶/一件一件清清楚楚——/越来越快:明晰,这叶子的轮廓

郭译本:现在是野草,明天/便有野萝卜坚挺的卷叶/一个接一个,万物都长成定形——/速度在加快:明晰、叶片的轮廓

这两个诗节描绘了虽然缓慢但毕竟已然来临的春天使大地万物逐渐复苏的景象。野草、胡萝卜叶,以及其他植被开始被春天唤醒,它们生长变化的速度迅猛而突然,就像诗中所说:It quickens: clarity, outline of leaf。这句话简洁明了,节奏轻快,把生命从无到有瞬间爆发的一幕跃然纸上。就三个译本来讲,郑译本丢失了原诗的节奏,显得相对冗杂。对比赵译本与郭译本,两者在处理clarity, outline of leaf时,都处理得特别好,保留了原诗的节奏。但总的来说,会发现赵译本在节奏上做得更好,“越来越快”比“速度在加快”显得更加简洁,读起来也更顺溜。

二、词汇层

(一)词汇选择

词汇作为语义是文体的载体。诗歌重在字字珠玑、句句传神,选词自然十分考究。而词汇的选择也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诗歌的文体风格。在诗歌翻译时,如果选词不当则会损害原诗本来的诗意和美感。例如:

(1)原文:Beyond,the/waste of broad weeds, standing and fallen

郑译本:远处,大片开阔洪荒之地/褐色的草木一岁一枯荣

赵译本:远处,一片泥泞的荒野/野草枯黄,有立有伏

郭译本:远处,那边/广阔、泥泞的荒野/被挺立和倒伏的枯草染成褐色

正如之前所介绍的,威廉斯创作的特点是坚持使用口语,用简明清晰的描述性意象,用松散的短句。郑译本中,用“洪荒之地”“一岁一枯荣”这样宏大辽阔的词语显得不妥。而郭译本中,将后置的定语standing and fallen前置,将其翻译为“被挺立和倒伏的枯草”,也不符合威廉斯词汇选择的简单口语化。三个译本中,最为贴切原诗文体特征的当属赵译本,“远处,一片泥泞的荒野/野草枯黄,有立有伏”,用词简单明了,让人一目了然。

另外,比如在翻译lifeless vines时,郑译本将其翻译为“脱尽叶子的藤蔓”,而赵译本和郭译本分别翻为“无叶的藤”“光枯的藤蔓”,显然后两个译本更符合诗人用词风格。

三、前景化(foregrounding)

前景化是文体学中常见的一个术语,与背景(back-ground)、自动化(automation)和常规(convention)相对应。前景化语言最明显地存在于诗歌及小说语言中,违反常规的非自动化以及非熟悉化,就是前景化。

诗歌是一种集内在内容与外在形式为一体的文学体裁,诗人往往靠偏离常规的语言形式抒情写意,表达自身独特的感受或者创作主张。比如威廉斯的诗歌就具有很强的形式感,他对诗歌形式不断进行创新,巧妙地运用诗行排列,塑造独特的造型或者图符,突出意象,使诗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某种视觉艺术,并产生赏心悦目的感觉。因此,在对他的诗歌进行翻译时,还应特别注意诗歌形式上的“前景化现象”,尽量保留原诗的整体形式。

比如此诗中,诗人大量采用切割的句子,连续分行,不加标点,多处使用破折号等写作方法,给予了平凡的事物多重意义,给读者以美的阅读经历与感受。因而在翻译时,应尽量保留原诗的这一特点,失之,则丢失了原诗灵魂。就三个译本而言,将此点遗失最多的应是郑译本,郑译本不仅将原诗的许多分割句给整合了起来,而且还省略了原诗中所有的破折号,将本来的美感与韵味完全毁灭殆尽。赵译本虽保留了原诗大量的破折号,一定程度上拥有原诗的韵味与美感,但比起郭译本仍稍显不足。就郭译本而言,其不仅保留了诗中所有的破折号,还保留了全部的切割句,按照原诗结构,连续分行,可谓尽可能多地保留了原诗形式。读来有与原诗相媲美之感,可谓是上佳的译作。

总的来说,三个译本在各自对诗歌节奏、词汇选择及诗歌形式等方面的处理上都各有千秋。赵译本与郭译本更遵循原文,符合原文文体特征,再现了原诗的文体风格。而郑译本则更加灵活,偏向于意义的转达。笔者认为,我们有必要把文体学引入诗歌翻译的领域中,以提高译者的文体意识,从而拿出更好的诗歌译作以飨读者。

【参考文献】

[1]王佐良,丁往道.英语文体学引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2]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第7篇

【关键词】偏离;连贯;诗歌

【Abstract】English poetry is different from other genres in its texture.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deviational features in English poetry, and shows the combination of deviation in form and coherence in theme.

【Key words】Coherence; Deviation; Poetry

连贯是关于语义的概念,是语篇意义或内容的体现;语言形式和语篇内容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的两个层面,他们之间是统一的。换言之,语言形式上的偏离和语篇意义上的连贯是一致的。偏离的语言形式正是为了突出主题,是为了实现意义上的连贯。

俄国语言学家、布拉格学派代表人物Jan Mukatovsky在他的《标准语言与诗化语言》中指出,诗歌语言就是“对标准语言常规有意识的违背”(Jan Mukatovsky,1964)。他这里说的“标准语言常规”指的是人们平常所使用的语言,所谓对常规的“违背”,就是语篇中的“变异”(deviation,或叫“偏离”),所谓“有意识”,指的就是诗人创作时的意图和动机(motivation)。诗歌往往打破常规,打破表面形式上的连贯,以获得非常的效果。这就使得读者不得不打破常规思维,借助语境因素来发现诗歌深层意义上的连贯。实际上,偏离是形式上的,是语篇推陈出新的一种手段,而连贯是意义上的,是语篇的目的;偏离的形式只有存在意义上的连贯,语篇才可以被接受;偏离和连贯在语言上是编码和解码的问题,体现了作者的创意和读者的解读的关系。这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体的显著特点。

诗歌形式上的偏离可以体现在语音、词汇和语法上等方面。

1 语音偏离

诗歌是音乐性的,讲究的是音韵和格律。诗人有时为了达到格律上的合拍,会故意改变词汇的发音,以使整首诗合乎节奏。英语诗歌中存在一些省略和变音的现象,但读者可以通过上下文识别这些词汇而不会影响对诗歌连贯的解读。如:

I wander thro’ each charter’d street,

Near where the charter’d Thames does flow,

And mark in every face I meet,

Marks of weakness, marks of woe.

In every cry of every Man,

In every Infant’s cry of fear,

In every voice, in every ban,

The mind-fog’d manackes I hear.

How the chimney-sweeper’s cry,

Every black’ning church appals,

And the hapless soldier’s sigh,

Runs in blood down palace walls.

But most thro’ midnight streets I hear,

How the youthful harlot’s curse,

Blasts the new-born infant’s tear,

And blights with plagues the marriage hearse.

(“London”from William Blake)

诗中有五处用到省略形式。第一行中的thro’和chart’d,分别为through和chartered;第二行中的charter’d也是chartered;第八行中的mind-fog’d为mind-fogged;第十行中的black’ning为blackening,还有第十三行中的thro’为through。这些发音形式的变异完全是为了诗歌的音韵效果。当然,语音上的偏离还表现在很多词发音上的改变,如为了押韵,有时会把名词wind[wind]读作[waind]。语音变异始终是诗人们诗歌创作的焦点。但语音的偏离有时恰恰是为了表达一种连贯的意义。

2 词汇偏离

生造词、错误搭配是诗歌中词汇偏离的常见形式。为了获取非常的效果,诗人总是能在词汇方面创新。如:

Love is more thicker than forget

More thinner than recall

More seldom than a wave is wet

More frequent than to fail

It is most mad and moonly

And less it shall unbe

Than all the sea which only

Is deeper than the sea

Love is less always than to win

Less never than alive

Less bigger than the least begin

Less littler than forgive

It is most sane and sunly

And more it cannot die

Than all the sky which only

Is higher than the sky

E. E. Cummings的“Love is more thicker than forget”一诗中,第二小节第一行It is most mad and moonly中的moonly和第四小节第一行It is most sane and sunly中的sunly是作者为了表达的需要通过加词缀而生造的词。此外,为了突出,诗中还用了转化词性的方法,如Love

is less always than to win,Less never than alive诗句中的always和never都已被从副词转化为形容词。所以,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根据上下文,揣摩诗人的用意,从而实现诗人在意义上的连贯。

3 语法偏离

所谓语法偏离就是指违反英语的结构规律,打破能指和所指之间的恒定联系,导致其在句式、时态、语序等方面偏离既定规则,迫使读者采用特殊的视角和方式来体验诗歌中负载的审美信息。在英语诗歌中,语法偏离较多地表现为指称的含糊、语序的混乱、句子结构的残缺等,但带给读者的却往往是意外之喜。如Dylan Thomas诗歌A grief Ago这一题目就属于语法偏离。首先,不定冠词a 后面修饰的应该是可数名词,而grief属于不可数的抽象名词;其次,ago是副词,它虽然可以作为后置修饰语用来修饰表示时间的名词如 a moment ago, a month ago但是grief是表达情感的名词,是不能用ago来修饰的。因此,诗人通过使用语法偏离手段,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引导读者猜测诗人的真正意图,以达到特殊的效果。这种表面上看脱离常规的用法,正是诗人独具匠心,表达诗歌主题,实现诗歌连贯的一种手段;是诗人引导读者正确解读诗歌的一种方式。

以上简单地说明了诗歌形式上的偏离和内容上的连贯的统一。其实,诗歌形式上的偏离还远远不止这些,这与诗歌的文体特点是分不开的。诗歌要有意境,就必须不断创新,形式上的创新往往是诗人选择的项目。因此,读者在欣赏诗歌的过程中,要从诗歌变异的形式中寻找意义上的连贯。

偏离是诗歌区别于其它文体的显著特点。正是诗歌的这一特殊性,成就了它的艺术性和欣赏价值,使诗歌成为人们陶冶情操,提高自身审美素质的必然选择。诗歌形式上的偏离和内容上的连贯是统一的。

【参考文献】

[1]李冰梅.肯明斯诗歌中的偏离与连贯[J].国外文学,2006(2).

[2]于建华.语言偏离的诱惑[J].外语研究,2006(2).

[3]董桂荣.诗歌中偏离的艺术效果[J].长沙大学学报,2010(6).

[4]张锦峰.英语诗歌中的隐喻与语篇连贯[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3).

第8篇

2、指导思想。

依据学校教学教研工作计划,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以提高学生综合语文素质,取得明年中考优异成绩及个人教学教研的质量和水平为目的。

学生情况分析根据平时对班级学生语文学习品质特点的了解,尤其是通过对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及暑假作业完成情况的分析,发现学生在语文学习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学生身上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堂听讲,记笔记,发言提问)还不是很理想,总觉得他们学习浮躁、被动,懒于记笔记、忽视书写、作文能力较差。

3、教材分析:本学期要学完九年级上册和下册部分内容,上册教材共分为六个单元,共25课。主要以文学作品(包括古代白话小说)和议论性文章为主,仍以专题、文体为内容安排,以单元形式进行阅读教学,并另有文言文单元,集中学习文言文。

在九年级,文学作品作为单独的内容形式出现,不再像以往那样混杂在记叙文和说明文的文体之内,以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欣赏能力。上册教材分编有诗歌、小说、古代白话小说三个单元,诗歌单元以大自然的颂歌为主题,小说单元以少年生活为主题,古代白话小说单元主要以古典名著为主。议论性文章作为本册教材的重点,编有两个单元。一个是演讲和书信单元,以思想风采为主题,也兼顾议论的方法;一个是纯粹的议论文单元,是本套教材惟一按议论文文体安排的单元。以求知为主题,学习立论和驳论的特点和方法。文言文单元以史传为主题,进行文言文阅读教学,并承接以前的教材安排,编有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歌。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是诗歌单元,让学生感悟人生,第二单元、第三单元关于人与自然。第四单元关于民俗文化,第五单元、第六单元古文阅读。下册主要包括爱国思乡之情的诗歌单元、社会生活的小说单元,生命主题的散文单元、戏剧单元。另外两个文言文单元预计在九年级下半年完成。

4、工作重点:要认真完成常规教学工作,尤其要强化集体备课。

5、要继续学习“有效教学”相关理论,反思自己,真正实现课堂有效。

6、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与运用。重点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使学生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还要培养学生文学欣赏的能力。

第9篇

所以,每种文体都有它存在的特殊价值和意义。作为写作者,就要注意了:如果你想把自己的“道”表述得更清楚、表达得更完美,就必须选用最合适的文体――这就如饮酒,饮葡萄酒须用夜光杯,高粱酒须用青铜酒爵,绍兴状元红用古瓷杯一样,选用文体得当,表意方能酣畅。

如果你想以最缜密的思维、最丰赡的材料向大家展示最鲜明的观点,那么毫无疑问,你的第一选择必须是我们今天讨论的主角――论述文。

当然,我们得承认,诗歌、散文、记叙文或者小说也可以表达观点,有时甚至可以取得让人眼前一亮的效果。但这几种文体表达观点的方式,首先是基于情感、景物、事件、人物的具体可感,让读者首先感受到充沛动人的情感、具体形象的景物、曲折生动的事件、性格丰富的人物,然后或因情入理,或借景得理,或以事悟理,或缘人明理。

但是,这些文体表达含蓄化、形象化的特点,使得观点在最后经常以“言有尽意无穷”的方式作结,让读者自己去领会,在鲜明和清晰度上肯定略显不足。有鉴于此,让这些文体做“把观点鲜明表达出来”这样的事,有点“不务正业”或者“不甚给力”。

再来看论述文,我对论述文的定义,是用精练的语言、典型的论据,通过逻辑清晰的论证方式(结构),得出清晰的观点。所以,论述文的核心目标是把观点说清楚。因而在写作中,即使在列举论据(事例)时需要叙述,依然只要求表达清晰,不需要像记叙文、小说那样生动委婉曲折,在论点和论证表述上更是要求精练、准确。

根据上面的阐释,想必各位也已明了:

抒情、言志、怀思、讲故事才是诗歌、散文、记叙文或者小说能酣沉芾齑笙陨硎值哪檬趾孟罚正正经经论证突出鲜明观点这种事,交给论述文比较让人放心。

把观点说清楚,让读者心服口服,必然需要严谨的逻辑。毋庸置疑,严谨是所有文体的“美德”。对于散文、小说、应用文等文体来说,严谨是普通人对肌肉强度的要求,而严谨之于论述文则像肌肉之于田径运动员,该“凸起”的地方必须“凸起”,这是“特需”。

这是因为,散文在逻辑和结构上的要求属于基本合理即可,它更需要凭借“形散神不散”的特质发散思维,来强化自己的文体特点。记叙文的要求略多一些,它更重视千方百计调动各种叙述顺序和手段,展示所记叙人物与事件的多姿多彩。小说和诗歌则更倾向于擎起虚构以及各种流派需求的大旗在逻辑和结构上肆意突破,展示自己的雄奇与恣肆。显然,这些文体不是太在乎读者是不是心服口服,它们更在乎读者阅读的时候是不是把嘴巴张得够大……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