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6 15:37:0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青年研究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论文摘要:针对高校青年教师积极性的激励问题,从理念、目标、心理、创新等角度进行分析,提出对青年教师采取尊重激励、期望激励、物质激励和综合激励等科学激励的方法,使青年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
教师职业是一个高压力职业。英国的调查表明:有1/5~3/5的教师感受到巨大的职业压力。美国的研究显示:有78%的教师感受到职业压力,有37%的教师有严重的精神紧张和焦虑状况。我国的研究者也认为:教师的职业压力比其他职业群体更为严重。与此同时,由于受价值观念、社会思潮、社会地位、利益分配,工作环境等因素影响,一些青年教师业务不精深,不注重知识更新,安于教一本书,照本宣科,对工作缺乏热情,甚至产生厌教、弃教的心理。当现实生活与他们构设的理想化前景不一致时,还会造成心理的不平衡,产生逆反心理,表现出抵触情绪和感情偏激等现象。
外在的竞争压力、高度自我期许带来的持久压力和社会因素影响;以及激励机制建设的滞后导致了当前高校青年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偏低。如何运用有效的方法对对高校青年教师进行激励,是一个复杂的、多变的动态系统,高校管理者要针对高校青年教师的主要特征灵活运用激励理论,不断寻求激励的新手段、新方法,促成高校青年教师良好的工作态度和激发他们的积极进取热情,进而提高学校管理效能,最终使学校的整体事业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1树立新理念,进行尊重激励
古今中外的领导者,无不懂得尊重人的需要,他们总是通过尊重人的价值去争取员工的合作,去提高组织的凝聚力。所以对高校青年教师也要给予必要的尊重。一方面要注意研究青年教师在自尊方面的需要和特点,尊重青年教师的人格,设法满足他们的自尊需要。另一方面学校组织、领导、同事和学生要给予青年教师充分的尊重,尊重他们的进取心、好胜心和创新精神,尊重他们在缺点、弱点中埋藏着的优点、长处和闪光点。只有这样,青年教师的优点和长处才能得以更好地发挥,从而更具有进取心和创造性。
高校要树立“以人为本”和“以能为本”的管理新理念。“以人为本”管理思想的实质是尊重人、相信人、理解人。这是现代管理的出发点,也是激励高校青年教师的基本出发点。对于力求学有所成、才有所用、业有所优的高校青年教师层面来说,应对他们给予更多的鼓励和支持。当青年教师在教学或科研做出成绩时,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适当的物质奖励;当他们工作发生差错时,领导要主动承担责任,同时寻找解决困难的出路。只有这样,学校才能呈现出真正的宽松和谐的氛围。这是促使高校青年教师钻研业务,努力工作,教书育人取得最佳成绩的关键之处。
“以能为本”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的具体体现,进步使“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学校管理中变得更具有操作性。尤其要在用人上克服对青年教师的不信任、不重视和不放心的传统观念,按照“选贤任能”原则,大胆地启用青年教师担任教学科研负责人,有意识地把青年教师推上教育管理和教学改革的第一线,引导学有所长、教有特色的年轻人相继走上中层管理岗位,把少数有突出能力的青年人推上校级领导岗位。
2把握目标,进行期望激励
美国心理学家威克特?弗隆在期望理论中提出,当人们预期他们的行动会带来既定的成果,并且这种成果对他们具有吸引力时,才会做某些事情以达到组织设置的目标。因此,心理学认为,期望是心理需求的一种表现形式,期望本身就是一种激励力量,推动人们的行为向着能满足需要的目标努力。所以,应给青年教师创设既远大又切实的奋斗目标,当高校青年教师对某项活动及其结果的效用评价很高,而且估计自己获得这种结果的可能性很大时,那么领导者用这种活动和结果来激励他就可收到很好的效果。
对高校青年教师使用期望激励时要尽量抓大多数青年教师认为效用评价最大的期望值,不能泛泛抓一般的激励措施。依据心理学的划分,人有3种期望心理即报酬期望、成就期望和机会期望。高校可以通过这3种期望的有机结合,来诱发青年教师的工作动机,激发其内心的积极因素,如建立适合青年教师创新性工作特点的绩效考核制度,根据绩效考核成绩核算工资等以此实现有效的报酬激励。引进竞争机制,引发青年教师强大的行为内驱力,以获得对工作成果中个人贡献的感受,以此实现成就激励。建立青年教师培训、深造、考核和任用制度,使每一位青年教师相信自己通过努力能获得同等的个人发展的机会,形成有效的机会激励。
期望激励过程中要注意:一是期望激励的渐进性。所谓“一年入门,三年懂行,五年成熟,七年显才能”,教师的所有进步都是外在教育和内在进取两大互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所以应科学地为青年教师设计近期、中期、长期的奋斗目标,同时应强化其每一阶段的使命内涵,以光荣的使命感来驱动其奋发进取;二是期望激励的调适性。倘若期望值过高,盲目乐观,实现不了,会产生心理挫折,如果缺乏信心,期望值过低,又容易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所以应及时帮助青年教师调整期望值,采取“大目标、小步子”的方法,以便适应变化了的外界环境。这样有利于潜能发挥,克服消极因素,强化行为动机。
3调节心理。进行物质激励
人的行为不单纯受思想、观念、立场的支配,还要受到情感、意志、人格等心理因素的影响。激励的过程,实质是通过外部刺激使教师把内在的心理需要和动机转化为实现目标的外在行为过程。青年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知识分子阶层,由于心理、客观外界的刺激因素而导致其严重的角色压力和强烈的内心冲突,加上教师“奉献”应多于“索取”的职业特点,因此,学校管理者必须高度关注青年教师的身心健康,从青年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实际出发,根据青年教师的心理偏失,按照青年教师需求的不同,建立柔性的薪酬制度,比如,设计具有差别化的激励性工资、福利、保险及津贴等项目是提高青年教师积极性的有效方式。可适时增加青年教师的工资,进行工资晋升、晋级;及时给予医疗保险、意外保险、养老保险;准时发放奖金、岗位补贴、津贴等等;可根据青年人的不同需求偏好,采取菜单式福利的办法,由他们自主选择福利项目,各取所需。通过以上方式,不断改善青年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待遇,在提薪、晋级、评奖、评优等涉及青年教师切身利益的热点问题上务求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并且激励要有足够力度,对有突出贡献的青年教师一定要予以重奖。
4创新手段,进行综合激励
不断寻求多元化的激励新手段、新方法不仅是改进学校管理体制的客观要求,也是调动青年教师积极性的关键所在。在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过程中,除了重视贯彻利益驱动原则,注意发挥物质激励的积极作用外,针对当代青年教师人心思新、人心思上、人心思进的特点,始终牢记列宁同志提出的“少玩弄行政手段、少发号施令”,对知识分子“要手段异常慎重和灵活的态度”地教导,不断地寻求激励机制的新手段。
4.1以“自我实现”激励为前提。满足高校青年教师的自我实现需要,就是创造条件让高校青年教师在教学科研上有所建树,在事业上不断取得新的成就,实现自己的理想或抱负,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所有潜能。青年教师往往喜欢挑战性的工作和创造性的活动,挑战自我的成功是他们最大的乐趣。
在安排青年教师工作时不仅应考虑他们的能力和兴趣,也要注意使工作的要求和目标富有挑战性,以激励他们最大的工作积极性。如在教学中给青年教师压担子,适时开展教学考查、考核和评优、最佳课堂评比等活动;鼓励青年教师参与科研课题,积极申报科研项目、撰写学术论文,组织学报、校刊开辟专栏为青年教师;对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做出成绩的青年教师及时予以表彰;鼓励青年教师自己组织“青年教师研讨会”等l8J。另外,要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学校管理,在学校党政工、校级、中层的领导层面中要有一定数量青年教师,在学校教代会、职代会中增加青年教师代表名额,以及设校领导接待日和公开校领导信箱,听取采纳青年教师的一些合理化建议等,使他们得到自我发现、自我价值实现的愉悦,从而更加努力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工作积极性。
【关键词】人口流出;农村青年;单身
自20世纪90年代尤其是90年代中期起,农村人口流动成为中国社会中一个最为引人注目的现象,大批的打工妹、打工仔流向东南沿海一带,给当代中国农村的村庄社区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人口流动频繁、村庄日益开放的时代背景下,人口流出地农村青年的婚恋状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大龄男青年日益增多,农村青年的单身问题日益成为一个较为突出的现实问题。我们也看到,在城市,已经出现了一个所谓的第三次单身浪潮,但与城市青年单身问题不同的是,农村青年单身问题是在城乡二元结构和人口流动的背景下出现的,如果说现在的城市青年选择单身是一种生活观念的改变,农村青年单身则是生活压力下的一种无奈选择。为了对农村青年单身问题有一个较为深入的了解,笔者近日赴____地区的若干村庄做了实地调查,掌握了一些实地材料,本文试图以个案的方式对这一问题有一个呈现。
笔者调查的村庄位于____地区,属典型的农业型地区,其中__村和__村在__平原,__村则属__山区。__村有人口2253人,耕地4371亩,包括13个村民小组,17个姓氏;__村则有8个村民小组,1241口人。两村的村民收入主要来源于种植水稻和油菜,村集体经济薄弱。__村有人口1020人,244户,6个村民小组,1330亩土地,主要种植水稻。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这三个村庄的农民开始外出打工,村民的通婚圈扩大,本地的男女比例开始失衡,大龄男青年越来越多。
在城市,单身青年既有男性,也有女性,并且条件较好的单身女青年还不在少数,但笔者在粮食主产区__平原的__村和__村调查时发现,人口外流造成了当地男女比例的失调,单身青年就是大龄男青年,女性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单身问题。
案例1:在笔者调查的__村9组,共200多人口,就有4个大龄男青年,都接近30岁,家庭条件都不错,房子也不错,就是因为本地的姑娘少,在家一直找不到媳妇,后来有两个找的对象都是“二道婚”(第二次结婚)的妇女。
由于当地农村女青年大都外出打工,男青年在本地农村很难找到对象,一般都要通过外出务工到外面找对象,而那些没办法外出或出去也找不到对象的男青年则成了大龄男青年。在笔者调查的村庄,女孩子大多通过读书或外出打工留在了经济条件更好的地方,鲜有回家找对象的,而男孩子如果没有读书或没有掌握技术的话,一般都要回到村庄里来生活,在村庄里完成人口再生产。这样一来,本地农村的男女平衡关系被打破,导致大龄男青年甚至光棍进一步增多,男青年不得不单身,单身男青年一般都背负着极大的心理和生理压力。为了结束单身生活,很多大龄男青年不得不找那些离异妇女做老婆。在调查中,让笔者非常震惊的是,在该地农村,离过婚的妇女都成了“抢手货”,30多岁的离异妇女很容易就能找个20多岁的未婚男性,用当地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二道婚’的女的找个‘头道婚’的男的容易的很”。
案例2:__某,1980年生人,__村六组人,先是在__一家家具厂打工,油漆工,工种比较好,工资也比较高,每月1000多元,但工厂里的女工少,“一个月能弄几个钱,但终身大事却解决不了”。于是,在家具厂干了2年后,他就换到了一家服装厂,一个月才600多元钱的工资,但服装厂的女工多,所以不到半年的时间他就找到了对象。在这之前,他曾经和邻村的一个姑娘谈过恋爱,但女方的眼光太高,“不想在家种田了”,瞧不起本地的男青年,不久两人就分手了,用当地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找不起本地的姑娘”。所以,很多男青年在外面找的媳妇都是来自落后地区的,在笔者调查的__村,外来媳妇多是__的,占到70%。在六组,另外一个男青年也是在__打工时找到了对象,女方家里是____山区的,那里的经济条件比较差。
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时候,该地农村的男青年还都是在本地找对象,当时__村四组的一家农户有7个儿子,全部都是在本地农村找的媳妇;但到了90年代,随着外出务工的增多,情况开始发生变化,90年代中后期以后,几乎没有在家里找对象的了,男女青年一般都通过外出打工来寻找自己的意中人。“女攀高门”,本地农村女青年向经济条件更好的区域流动,有的甚至通过婚姻关系留在了城市,一般不找本地的,因为当地是粮食主产区,农业外的就业机会较少,经济条件相对较差。这样一来,本地男青年的压力就非常大,以至于他们外出打工就是为了“骗”一个媳妇回家来,年轻小伙子在外打工并不图挣钱,只图能找个媳妇。在调查中,笔者了解到,一半以上的家长送男孩子出去打工并“不图弄几个钱,骗个姑娘就行了”,为此,有的父母还要倒过来寄钱给孩子。
案例3:在笔者调查的__村5组,30多岁以上的大龄男青年就有5个,家庭条件不差,人也不错,都在外打工,有一个35岁的还教过书,但就是找不到媳妇。在该村民小组,20多岁的男孩子有10多个,都还没有找对象,在外打工的也没有人带对象回来。由于人口流动而带来的男女比例的严重失调,家长们发出了这样的感叹:“现在生了姑娘就享福,生了儿子就遭罪”。当然,“各家都有各家的不幸”,在__村6组,村民老程的儿子今年28岁,还没有结婚,在市里干建筑活。老程说,主要是老伴长期生病,不能干活,并且每年都要花1000多元的医药费,这样就把儿子的婚事给耽搁了,而在农村,男青年年龄一大,就不好找对象了。在6组,大龄男青年不少于5个,老程的邻居家的三个儿子都是单身,小儿子3年前在__打工,做建筑小工,因为同事不给他用铁皮和沙子,就把别人给砍死了,因此坐牢,家里花了2万多元的钱也没有管用。在农村,2万元不是一个小数目,这样一来,就把大儿子和二儿子的婚事给耽搁了,年龄越大越不好找了。
在人口流出地农村中,__村和__村的土地肥沃,人均土地较多,条件还不算是最差的,虽然这里的大龄男青年日益增多,找对象比较困难,但通过外出务工,大部分男青年还是能“骗”一个个媳妇回来。当然,由于农村女青年总是向经济条件更好的地方流动,__村和__村的女青年是流出的,这样一来,当地的男青年找的对象则多来自经济条件更差的地方,比如__农村以及本省的一些山区农村。这样一来,山区农村的大龄男青年问题就会更严重,笔者调查的__村就属山区农村,山区农村的经济条件差,外地的姑娘不来,而本地的姑娘都出去打工了,都想在外面找对象,由此,本地的男孩子就很难找到对象,单身男青年就会更多,而这显然不是他们所愿意接受的。
【关键词】冠心病病因病机辨证论治
中青年冠心病是指发病年龄小于60岁者,近几年来,其发病呈明显上升趋势,笔者重视从病因病机分析入手,采用中医药辨证分型治疗,取得较好效果。
1病因病机
中青年冠心病的发生与七情内伤,饮食失节,气血不足,气滞血瘀等因素有关。(1)七情内伤: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工作紧张,竞争激烈,忧思恼怒,情志抑郁,心肝之气郁滞,血脉运行不畅,而致心痛。《灵枢·口问篇》曰:“忧思则心系急,心系急则气道约,约则不利。”《杂病源流犀烛》认为七情除“喜之气能散外,余皆足令心气郁结而为心痛也”。《薛氏医案》也认为肝气通于心气,肝气滞则心气乏。所以,七情内伤,是引出本病的常见原因。(2)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膳食结构改变,饮酒过度,膏梁厚味,损伤脾胃,则浊气壅于脾胃,致其运化失常,湿浊内蕴化热,热灼津伤,令心脾气化失职,亦可化为痰浊脂液,气血受阻,虚里阻塞,致气血凝结而发胸痛。(3)劳倦内伤:中青年工作任务重,压力大,易体力透支,劳伤心脾,损伤气血,以致出现心脏气血不足,心气虚,鼓动无力,清阳失展,血气壅滞,发为心痛,此外,心气心血不足,也可由七情所致,或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所致。(4)过度安逸,活动减少,久坐久卧耗气,心气不足,鼓动无力,致血行不畅,脉络不和而发胸痛。
2分型论治
2.1肝郁气滞型此型为忧愁思虑,肝气郁结致气机失畅,气滞血瘀,心脉瘀阻而发胸痛。症见:胸闷隐痛,烦躁易怒,神志抑郁,两胁胀痛喜叹息,舌质紫黯,苔薄黄,脉弦。治以疏肝理气,和血通脉。方用四逆散合丹参饮化裁。处方:柴胡10g,白芍25g,枳壳12g,甘草8g,丹参18g,檀香10g,砂仁3g,红花10g。四逆散疏肝理气,丹参饮行气化瘀,两方合用共起理气活血止痛之功,如有热象加牡丹皮15g,山栀子12g。
2.2痰浊壅滞,痹阻心脉型此型多为饮食不节,伤及脾胃,致水湿运化功能失调,聚湿生痰,痰浊留踞心胸。症见胸闷痛时作,心悸气短,倦怠乏力,体胖,痰多,小便清长,腹胀纳差,便溏,舌质暗淡,舌胖有齿印,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沉细无力或滑。治宜健脾益气,宽胸化痰。方用十味温胆汤。处方:党参20g,五瓜龙30g,法半夏10g,陈皮6g,枳壳10g,甘草8g,炒枣仁18g,远志8g,竹茹10g,石菖蒲10g。诸药合用,起益气调中,养血活血,化痰通络之功。痰浊蕴久,一则可生热,致痰热壅阻,临床则见胸痛胸闷,痰稠,便秘,舌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清热化痰,豁闭止痛。方选黄连温胆汤加味;二则可影响血液运行,致痰瘀交阻,临床表现心痛甚,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苔腻等症。治宜化痰活血通络,方选二陈汤合丹参饮加减。
2.3气虚血瘀型此型多为久坐久卧,缺乏运动,久卧耗气,气虚血行无力而瘀阻心脉。症见胸闷胸痛,痛有定处,遇劳即发,心悸气短,肢困神疲,体胖乏力,舌质淡暗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涩。治宜活血通脉,方用补阳还伍汤加减。处方:赤芍20g,川芎10g,当归10g,地龙15g,黄芪30g,桃仁10g,红花10g。方中黄芪补气,赤芍、川芎、当归、地龙、桃仁、红花活血通络,全方起到补气活血、通络止痛。
3讨论
从中医角度看,中青年冠心病是病位在心而密切关联脾、胃、肝、肾及血脉之全身性疾病,本病病机责之于“本虚标实”。本虚者,因缺乏运动,体力透支,思虑过度,耗伤心脾引起心之气血不足。标实者,系膏粱厚味,七情所伤产生之气滞、血瘀、痰浊闭塞心络,痹而致痛。辨证论治,应抓住以下几个方面:(1)抓住病因、病机,前人说“临症察机,使药要和”,寻找确定发病原因,审因论治,抓住导致疾病发生的最关键因素,确定治疗原则。(2)要注意“脏腑相关”,强调“心胃”同治:《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1]中就用了不少治胃药,确是经验总结,现代生活水平高,饮食不节,肥甘厚味,脾胃升降失职,痰浊阻络,治疗要健脾消导,使其恢复升清降浊的功能,提高疗效,缓解期可用保和丸调理。(3)注意补气化痰:在临床中发现,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变化,过食肥甘,缺乏运动,造成气虚湿浊痰阻为患的中青年冠心病患者日益增多,治疗应着重从脾胃入手,治以补气化痰,痰化气行,则血亦行。(4)善于疏肝解郁,调理气机:病随情志变化加重,两胁不适,胸闷气憋,脉弦,分别选用四逆散,逍遥散之属可取得效果。(5)调整生活方式,减轻生活压力,适当运动,低脂饮食,劳逸结合,做到三分治疗,七分调养。
【摘要】高血糖是糖尿病的标志以及慢性并发症的主要原因。HbA1c代表较长时间内血糖完整的变化,是血糖总体变化的指标,是监测糖尿病血糖控制的金标准。UKPDS结果显示,HbA1c每降低1%,任何糖尿病相关终点事件的危险性降低21%,糖尿病相关的死亡率降低21%,心肌梗塞率降低14%,微血管并发症降低37%。但在临床工作中发现中青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及HbA1c经常控制不理想而需多次住院治疗,为了解其中原因,笔者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对132例患者进行调查分析,同时采取了有效的护理对策,现介绍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所选132例患者均为本院内分泌科2005年3月~2006年8月住院的中青年2型糖尿病患者,病程2个月~4年6个月,住院次数2~4次。其中男96例,女36例,年龄35~48岁,平均42.6岁。空腹血糖11.73±2.72mmol/L,餐后2h血糖16.52±5.81mmol/L,HbA1c10.4±2.0%。
1.2方法以问卷形式对132例中青年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文化程度,职业,经济情况,病程,糖尿病的认识程度(是否糖尿病饮食;是否遵医嘱规则服药、注射胰岛素;是否适量运动治疗;是否按要求进行自我监测;是否按要求进行生活护理、预防并发症)。生活是否有规律(烟酒、睡眠),是否受环境改变影响,工作压力如何等。
二、结果
132例2型糖尿病患者HbA1c控制不佳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
三、分析
3.1糖尿病的认识误区49例患者认为糖尿病无症状或血糖下降后病已治好,就自行停药。36例患者对糖尿病知识无知或一知半解,听信广告电视、广播、无证小报、祖传秘方,采取不科学的治疗,其中26例患者竭力寻求灵丹妙药,听信偏方而中断治疗。
3.2缺乏自我保健意识116例患者未接受过正规的糖尿病教育,对糖尿病的危害认识不足。40例患者对治疗采取无所为的态度,治疗不规律,一味追求寻医吃药的形式,而不观察疗效。56例患者不了解监测血糖和HbA1c的目的及意义。40例患者即使发现血糖升高,无严重的并发症发生,也不及时复诊,只有感觉到严重不适或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后,被迫复诊,住院治疗。28例患者失去信心,不积极治疗,造成血糖和HbA1c居高不下。13例患者未意识到吸烟、酗酒的危害,未能节制。
3.3不良的心理因素中青年往往是人生事业发展最辉煌的时候,是家庭经济的主要创造者,肩负着家庭的重担,疾病给患者及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易产生情绪波动,另外,患者忙于工作、应酬,饮食失控,生活或工作没有规律,社会压力过大,无暇顾及体育活动,造成胰岛素抵抗,血糖控制不理想;另外,26例的患者害怕别人知道其患病后影响事业的发展,而不得不停止各种治疗;需胰岛素注射治疗者中有1/3患者怕被误认为吸毒而停止治疗;3例患者害怕注射疼痛及脂肪萎缩影响美观则随便吃几颗不适合自己的降糖药安慰自己,满足于形式上的治疗。
3.4病人对医嘱不清楚由于病人文化程度低,医务人员对医嘱交待不清楚,病人没有记清治疗方案,造成患者不正确执行医嘱而停止治疗。
3.5经济困难主要是农村病人,生活较困难,不得不终止治疗。
四、护理对策
4.1加强糖尿病知识宣教要把为病人服务理念延伸和升华,从“微笑服务”转变到“知识服务”,有计划地、系统地传授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防治知识,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使患者对糖尿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但仅有糖尿病知识而无行为改变,不能改善病人的各项生理功能,也不能降低病人的痛苦。因糖尿病的治疗本身是一种行为:包括饮食控制、适当运动、血糖监测、药物治疗。
4.1.1让病人了解饮食治疗是糖尿病治疗最基本的措施了解糖尿病饮食治疗的目的是保护胰岛β细胞,控制血糖和血脂,以减缓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使其自觉执行饮食治疗。
4.1.2让病人了解运动疗法对糖尿病的作用运动可以消耗葡萄糖,使血糖降低,运动可以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为患者制定切实可行运动方法、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如步行上下班、早晚散步、游泳、做健身操等。
4.1.3让病人了解按时监测血糖、HbA1c、血压、体重、血脂的作用。
4.1.4让病人了解降糖药物是治疗糖尿病最主要的措施糖尿病治疗目标:控制好血糖、血压、体重,纠正血脂紊乱。根据病人检查结果,找出病人需要达到的指标,血糖达标是近期指标,设定为达标要改变的主要行为。
4.1.5让病人认知行为改变被认为是衡量糖尿病教育项目成功与否的标志让病人清楚地了解要控制好血糖、血脂、血压、体重、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必须采取的健康行为,如控制饮食、遵医用药、规律运动、定时自我监测,控制烟酒等,自己需要控制的代谢指标和并发症,激励病人产生自主改变行为的愿望。
4.2找出错误的行为讲解正确行为后让患者对照自己的行为找出错误的行为,让患者认识到自己需要做的是矫正不良行为,纠正错误的饮食观念,教会合理搭配膳食,维持已形成的良好行为,训练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对有不良行为的患者及时给予护理干预指导。
4.3自我心理调节让病人问自己“为达到这一目标应该做什么?”患者形成良好行为后的每项达标内容都与患者分享,并给予鼓励,让患者感受到医护人员对他关心、支持,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取得信任,使之对治疗充满信心和希望,自觉改变不良的错误行为。伙伴关系有利于患者对医嘱的依从性。
4.4家庭、社会支持在糖尿病教育工作中,争取得到家属特别是配偶的配合,让家属协同制定计划,使家属成为患者行为改变的有效动力。对于经济困难的患者争取社会支持,建立“惠民”病房,“糖尿病会员优惠卡”,给予优惠政策。
总之,教育者要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有计划、针对性地实施糖尿病教育,并注重病人行为的改变情况,而不是任务式教育,真正做到教育与行为科学相结合。
【参考文献】
[1]StefanoDelPrato.糖尿病血糖正常的探索:控制餐后血糖[J].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2003,23(3):155-156.
[2]盛呈东,王广银,张永萍,等.我院对门诊药房实行开放的探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3,19(3):183-184.
【关键词】以人为本高校德育师德建设
Abstract:"Scientificdevelopmentoutlook"istheessencetostrengthenteachers''''moraleducationallevelandtopromotetheteachers''''moralqualityandimprovetheoverallqualityofyoungteachersinuniversitiesanditisalsothebasicpolicyofmoraleducationalworkinuniversities.
Keywords:Scientificdevelopmentoutlook;Moraleducationinuniversity;Teachers''''moralconstruction
在科技发展异常迅猛、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高校德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将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真正贯穿到学校工作的全过程。以人为本,加强师德建设既是职业要求,也是历史责任。教师职业的特殊、神圣,要求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师德。师德,是人民教师的立教之本。“以人为本”加强高校师德建设提高师德素养,是事关高等教育发展、永葆高校生机与活力的关键,是强化高校青年教师整体素质的核心之所在,是高校德育工作的治本之策。
1“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高校德育的基础和落脚点,也是高校德育创新的理论根源。以人为本,既体现了中华民族固有的优秀文化传统,又为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提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精神食粮。“以人为本”具有三层基本涵义:其一,它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它既强调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目的地位,又强调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其二,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即强调尊重人、解放人和塑造人。其三,它是一种思维方式[1]。以人为本,人既是所有事物的前提,又是所有事物的根据与最终的本质,以人为本的核心在于对人性的充分肯定,对人的潜能、智慧的信任。
2师德建设“以人为本”的意义
高校德育对于高校教师自身来说就是师德。师德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的道德意识、道德关系和道德活动的总和,是教师素质的核心部分。师德具有以身立教的作用,更需要教师达到比常人更高的道德标准,重视道德修养,严于律己,为人师表,所以师德更具有自律性。师德的主体是教师,在师德建设中以人为本,就是以教师为本,一切工作围绕服务和促进教师尤其是高校青年教师的全面发展。
师德建设以人为本的理念突出了高校教师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肯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更加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它突出了尊重高校教师的人格和权利,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既贴近实际走近生活,又服务社会愉悦生命;它着重突出了人自身,把人作为教育关注的对象与最终目的,注入了更多人性化的关怀与思考,既要关注人的生活世界,又要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确立起终极关怀,树立起人的自主意识并同时承担做人的责任,从思想认识到理想信念、道德人格、伦理规范都融入人的情感,师德具有发展性和开拓性。
3以人为本,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
高校青年教师是教师队伍的生力军。纵观这一群体,他们在政治上日趋成熟,业务素质较强,时常提出自己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的看法和主张,视野开阔,知识结构较新,善于发现问题并敢于创新,在外语水平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上具明显优势,换句话说,他们在教学和科研上都有很大的优势和潜力。然而,在他们身上也显现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与矛盾冲突,诸如:社会责任感和政治淡漠感并存的矛盾;思想观念上的思维敏锐与偏激性并存;认知难以和社会、实践趋同;务实求新,讲求实际,有积极的进取心,但缺乏老一辈知识分子的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价值观上的主体意识增强,渴望建功立业,但价值取向过于个人功利化;追求自主性与表现被动性及依赖性相存的问题,等等。如何以人为本正视并正确引导高校青年教师化解存在的困难、问题与矛盾,使他们的师德素质得以强化并使他们安心本职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的教育事业贡献才华,是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的。
3.1以人为本,激励高校青年教师奉献与敬业高尔基说:“在生活中,没有任何东西比人的活动动机更重要更珍奇了。”动机是激起行为的直接原因,它代表着人内在的心理面貌和状态,是启动、维持和终止某一行为的能动的心理力量。而直接影响高校青年教师工作动机强弱的,则是其心理发展的成熟度。所谓心理发展的成熟度,是指教师不仅具有从事教师工作的知识、经验、能力,而且在认识、情感、意志、个性心理等方面都达到某种完备程度,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并胜任教学工作。事业心、成就感是高校青年教师成长的内在动力。因此,以人为本,尽可能多地培养成熟度高的青年教师,既高标准严要求,重使用重培养,又要关心、爱护、扶植、尊重他们,帮助解决其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问题和矛盾,促使积极性、创造性得以充分激励、开发和调动,这亦是人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师德的最高境界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而奉献精神与敬业精神又是师德的核心部分,教师在奉献和燃烧的同时也成就了自我。教师职业是幸福快乐的,而奉献、敬业又充满着挑战,只有幸福快乐具有奉献精神和敬业精神并具挑战性的教师,才能教出幸福快乐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所以,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以人为本,就是要发展、尊重、理解、完善他们,使其最终具有奉献精神与敬业精神。
3.2以人为本,创造祥和文明的校园环境
3.2.1以人为本的舆论环境激发青年教师的积极性比如对高校从教优势的宣传,可强化青年教师的健康情绪体验。高等学校对于教师的诱惑,并非是地位怎样显赫、待遇如何优厚,而是可以有着更多的精神自由、科学活动中的选择自由、创造自由以及成就事业的机会较多、工作有弹性,加上文体活动较丰富、待遇稳定有保障,还能享受到一份宁静、悠闲与宽松的校园生活。因此,充分运用多种媒体来调节学校舆论环境,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引导,强化责任意识、育人观念,营造良好的政治氛围,培养崇高的精神境界,把加强师德修养变成青年教师自觉自愿的内在需求,以完美的人格力量去影响、教育学生,促其健康成长。
3.2.2以人为本的学术环境开启智慧活跃思维高校青年教师求知热情高,以人为本,就要积极创造条件尽可能地扶持他们参与科研,提供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实验试验设备、图书音像资料以及重点科研课题、参加重要学术活动的机会和必要的资金支持等软、硬件;提供各种进修、培训以及出国等机会;同时抓好老、中、青传帮带工作,使青年教师从老教师身上学到精湛的师能和高尚的师德,在学业、学术、思想上更快地提高;注重加强校际间、国内与国外、老、中、青教师之间以及青年教师之间的学术交流,允许就各自不同的学术观点畅所欲言、各抒已见,使之在学术探讨、交流、争鸣中开启智慧,活跃思想,承前启后,立足于发掘和发展本学校独有特有的学术风格、学术文化,注重精神理念的提升,给更多的青年教师创造脱颖而出的机会和条件。
3.2.3以人为本的人际关系与生活环境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以人为本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更需要高校各级党政领导以"领导就是服务"为宗旨,做青年教师的知心朋友,及时宣传、表彰具有良好师德的先进人物,让他们学有榜样,促进师德水平的提高和良好教风学风的养成,爱岗、敬业、奉献,建立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高校各级党团组织、工会可根据青年教师的性格、特点和爱好,有针对性地举办诸如中国历史文化、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文学艺术修养等各类讲座或报告,举办文艺晚会和舞会,举行各类体育竞赛,使广大教师的业余生活丰富多彩,让青年教师在其中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汲取优秀文化精华,完善和实现自身生命价值。
3.3以人为本,真正实践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国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千千万万高素质人才和在科学技术研究开发领域中领先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双重任务,高校青年教师是实现双重任务的主体,“希望我们的教师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教书者必先强己,育人者必先律己。教师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对学生具有重要的影响。教师应该自觉加强道德修养,率先垂范,既要有脚踏实地、乐于奉献的工作态度,又要有淡泊明志、甘为人梯的精神境界,以自己的高尚人格教育和影响学生,努力成为青少年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社会尊敬的人。”[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3]以人为本,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具有很强的表率性和典范性,充分发挥榜样在师德建设中的示范作用,加强师德修养,用教书育人的高尚品德和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弘扬正气。
3.3.1努力认真地学政治用马列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自己严要求,有意识有目的地强化从师素质,爱祖国爱社会主义,注意加强自我心理调适,着重对自身的心理品质、职业道德、知识素养、能力素养进行重塑和再提高,简言之师德师魂就是高校青年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
3.3.2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升华自身,钻研业务以人为本“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青年教师在执教的过程中注重知识面的拓宽、知识储量的增加,在教学实践和科研活动中增长才干,并注意不断地用中国的优秀文化和精神充实自己,进而去继承和发展人类文化的精华。
3.3.3加强对教育科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系统地掌握教育的基本原理、规律、原则和方法以及一些交叉学科如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等相关的知识并融会贯通灵活运用于教学之中。同时密切关注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并力争站在发展的前沿,以开拓学科新领域。“铸师魂,养师德,练师能,作师表”,使高校青年教师真正成为教书育人的专家、教育教学研究的复合型人才。
3.4以人为本,强化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以人为本,关键取决于教师本人能否积极参与、自觉、自律地提高道德修养。师德的内涵是“为人师表”,而“师德”的外延,就是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形象,以更高的道德风尚赢得社会的尊敬。“我们对于国家的贡献,哪里还有比教导青年和教育青年更好、更伟大的呢?”[4]
3.4.1加强师德规范的学习,建立健全师德监督机制要把对教师的思想道德要求,通过健全的规章制度确定下来,充分发挥法规制度的约束力。师德建设要落到实处,必须从制度上予以保障,建立切实可行的师德评估标准,重点考核教师的职业道德状况、教学态度、育人效果等,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制度化、规范化管理。把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纳入教师岗位职务考核体系,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将师德与聘任、职务职称晋升、评优、奖励挂钩,对在教书育人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给予特殊津贴,这样才能有效促进青年教师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风尚。更新教育理念,完善道德修养,将师德规范的要求融入到岗位职责中,使之正确地把握自己,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及消极腐败现象的影响,牢记“师德兴则教育兴,教育兴则民族兴”,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成为教师理论认知和工作实践的有机组成部分,不断自我认识、自我挑战、自我超越,不断增强道德自律意识,进而鉴别和选择正确的行为准则。谨记:“教师无小节,处处皆楷模”,师德产生的效应是无以估量的。
3.4.2强化组织观念、纪律观念、职业道德观念要求高校青年教师学习老一辈教师的艰苦奋斗、爱岗敬业、严谨治学、乐于奉献的精神。教师职业是崇高的,更需要的是淡泊名利的奉献精神、敬业精神。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教师的教育劳动的独特之处是为未来而工作”。“教师是''''人''''的创造潜能的开发者、培育者,所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有思想有感情的大写的‘人’,而教育教学过程就是探索完美地实现人的创造潜能的过程”。[5]因此,关爱学生是教师必备的心理素质,“爱是教育之本”,教师的劳动本身就是一种爱的奉献。关心学生,诲人不倦,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这是师德的核心,是高校青年教师高尚心灵的体现。
3.4.3抓紧对青年教师进行国情国力教育我国是个发展中国家,底子薄,人口多,更要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即便是在发达的美、英等国,其教师的物质生活条件也只处于中等或中偏上的水平。真正使广大的青年教师从思想深处认识到:“从我做起,热爱教育事业,淡泊名利,甘于奉献,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这就是该尽的职责和本分。”[5]高校青年教师要做“人师和经师两者合一”善于育人的“人师”,以自己良好的思想和道德风范去影响和培养学生,“以德治学”崇尚科学,探寻真知,不断创新,发展和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提升高校青年教师自身作为生命个体的独立性和创新思维,关注自身生命价值的完善,在获得自我发展、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促进社会进步、祖国繁荣富强。
【参考文献】
[1]韩庆祥.解读“以人为本”[N].光明日报(理论版),2004-04-27.
[2].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2-09-09.
[3]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4:136.
青少年科学研究的第一步就是确定一个问题或目标。问题的内容可以涉及与人类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各个方面。在选择研究题目时,要顾及自己研究的结果,将如何“改善这个世界及其居住者的生活”,这也可以说是我们做研究的最基本的目标。如果目标定位正确,选题选得好,可以说研究工作已成功了一半。
科学研究的选题应遵循如下几条原则:
一、创新性
科学总是把目光投向新的问题、新的领域,总是追求新的发现、新的理论、新的创造。在一定意义上说,没有创新也就没有科学。创新是科学研究的灵魂。选题的创新首先体现在要有新的目标,我们在确定目标以前必须要了解:问题所涉及的相关领域中,现在已经有哪些成果,还有什么问题?这些问题中哪些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没有解决?哪些问题还需要从哪些方面作进一步探讨?历史上科学的创新可以归纳为六个方面:①有重大的新现象和新规律的发现;②有重大影响的新工具的使用;③有重大影响的新方法的采用;④有关键性的新概念提出;⑤新理论的建立;③新领域的开拓。对于青少年的科学研究的创新,归结起来也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体现:
(一)、对有关领域中的旧观点提出新见解
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提出了物质及其运动的时间、空间相关联的相对时空观,包括“运动相对性原理”、“光速不变原理”、“运动物体在运动方向上长度变短”等等。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对牛顿力学的绝对权威提出了挑战。中学生的科学与工程研究虽然不能与那些世界级的科技英才相提并论,但是中学生中仍然有一些敢于对现有的思想和观点,经过自己的研究与探索,大胆提出自己新的见解的勇士。
上海复旦附中姚周率同学对“被戳穿”的正多面体的计数问题进行了研究。他的研究源于施坦因豪斯的《又一百个数学问题》中的题40:“用27个单位立方体组成一个3×3×3的大立方体,一条直线至多可以戳穿几个单位立方体?”得出的结论是7个单位立方体。
姚周率同学采用了新的计数方法:“直线戳穿的单位立方体与直线被分割面截成的线段—一对应。”不仅将其推广到一般情形,证明了:“有N三次方个单位立方体组成的N×N×N大立方体,一条直线最多可以戳穿3N-2个单位立方体”,并且推广到更一般的命题:“MNP个单位立方体组成的M×N×P长方体,一条直线最多可以戳穿M+N+P-2个单位长方体”。在此基础上他还进一步研究了一般正多面体的戳穿问题,得出如下结论:“一个N-分割后的正四面体,一条直线最多可以戳穿N个单位正四面体;一个
N-分割后的正八面体,一条直线最多可以戳穿2N-l个单位正八面体;正十二面体和正二十面体无法进行N-分割”。
上述研究是一项组合数学中有关几何计数问题的研究,这项研究的结果是对前人已有的结论有本质的突破,可以说这是一项有理论价值的研究。
(二)、把分散的材料系统化.用新的方法整理成新的观点、见解
在科学与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中,中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非常宽广,许多中学生在阅读浏览中,在各种媒体的信息中,找到能激起自己兴趣的研究题目,用自己创造设计的研究方法,进行调查、分析、归纳整理后,提出了自己新的观点和见解。
上海位育中学李艳艳和余蕾同学查阅了1873年至1999年有关太阳黑子的气象资料,通过对太阳黑子月平均值与降水、气温、气压的相关性进行分析计算,发现太阳黑子数与上海地区的气温、气压数据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54和负0.44,而气温、气压变化都滞后于太阳黑子活动约11个月。太阳黑子与降水之间的关系不如气温和气压。他们分析认为:这可能反映影响降水的因素有更多,因而也更具复杂性。但是通过对降水资料作分析,发现有一个清晰的大约11个月零27天的周期变化,这说明太阳黑子活动对降水也同样有影响。
这项研究有独到的工作贡献,数据充足,过程完整,结论合理。但由于太阳黑子等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是“大尺度”的,如何将其影响应用于局部地区,还需要进一步探讨。(三)、经过自己的观察实践有新的发现和发明
所谓新的发现和发明(包括产品和方法),应该是在这之前别人还没有提出过的发现与发明,其鉴定的标准是:在书刊杂志中、市场产品中、专利公报上以及各种公开的场合中都没有出现过类似的发现和发明。
复旦大学附中沈渊、袁家辉、张诚同学针对教室内的照明状况,在分析了各种不足之处后,提出了一套优化照明的解决方案,并在理论上加以论证和考虑了实际可操作性。这套方案分为三个部分:
1、黑板照明优化:
根据教室黑板上的照明存在光利用不足,分布不均的缺点,即:离光源较近的地方有一条高光带强反射,使同学很难看清黑板上的内容;离光源较远处,光强又太弱。他们根据透镜发散与会聚原理,设计一个透射和反射装置。透射部分采用紧贴灯管的平凹透镜和凸透镜,发散中间光和会聚周边光,把原来向下损失的光充分利用起来,使光线柔和均匀;反射部分采用抛物面镜和双曲面镜的结合,使光线平行且强度均匀。
2、自然采光照明优化:
针对教室内靠窗口光线过于集中而太亮,而靠走廊的座位又不得不开灯,他们设想对玻璃窗作一些改进:将玻璃窗的上半部分的外表面做成锲形,以改变光线行进方向;在锲形玻璃之间做成阶梯状,可有效节约材料;锲形玻璃内表面略微磨砂,使光线柔和均匀。改进窗帘的材料和颜色,增加冷光以保护视力;改进窗帘的构造,改成窗帘由下往上拉。通过这些改进,教室能更合理地利用自然光。
3、灯具布局的优化:
灯具布局的设计上他们大胆地类比原子核内电子轨道的排布,将光源比作轨道中的电子,使它的间距以几何级数递减,并参照稳定的氖元素核外电子和甲烷电子的排布结构设计出一个灯具布局的优化方案,并通过模拟的对比实验加以论证。该方案的设计思想是把空间照明投影到平面,使光照分布均匀。
作者能利用学过的光学原理设计光源分布的优化组合,并有简单的模型进行实验验证,构思新颖,具有可操作性和一定的实用价值。但限于应用面,有一定的局限性,难以推广实践。在此基础上还可以继续探索更简易可行的方案。
创新包括观点的创新和实施手段的创新,也就是解决新问题,提出新观点和用新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2000国际科学与工程大赛有一个项目《人的视觉导向》,这是一个行为与社会科学类的选题。它要研究的是“人在发现他所寻找的东西时的效率”。一般来说人眼在发现他所寻找的东西时,其效率是很难通过标准的视觉模型解释清楚的。这项研究的目的是:①认定进行视觉研究过程的切人点是要对物体的方位进行分类从而使这种分类能更有效地指导针对目标的注意力;②完善这一分类机制。为达到上述目的,作者创造了一套测试实验的方法:由一台电脑电视屏幕显示几个定向的物体在一个背景下重叠起来。问题是要被测试者寻找一个特定的目标,被测试者无论是发现了目标,还是认为目标不存在,按下两个键中的一个进行选择。通过对遮盖或妨碍目标发现的背景定向的变换进行测试。这项研究要测量的是在每一种背景方位下,能用多少时间找到目标。研究结果显示:当与目标在同一分类的方向下,有导向的背景影响更大,使得对方向进行分类作为有效发现目标的方位的使用得到了认可。这一研究成果充实了“预先指导”的理论,而且又为领先于“预先指导理论”的“早期视觉机械化”理论作了扩充。
怎样确定自己的选题有没有创新呢?通过对专利公报和情报资料的查询是一种最基本的方法,但是最重要的还是要学会从本质上加以分析,因为类似的甚至相同的题目仍然可以有不同的目标、不同的过程方法和不同的结果,也能体现自己的创新成分。
二、前瞻性和时代感
自然现象繁复庞杂,瞬息万变。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基于前人已经获得的知识的基础,由此才能从肤浅的、零散的,发展为比较深刻的、系统的;从片面的、局部的,发展成为比较全面的、普遍的。探索自然奥秘的过程非常艰巨、曲折而漫长。只有以前人已到达的地方为起点,继续前进,才能使短暂的一生为科学创造作出贡献。正如牛顿所说他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个巨人指的就是科学的前辈。
20世纪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期。20世纪世界重大的科学发现、科技创造和发明,涉及数学、生命科学、农业。医学、机械工程、交通运输、信息技术、军事技术、激光技术、纳米技术、航天科学技术和环境科学技术等各个专业领域,正在使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和经济持续进步的决定因素。青少年为科学与工程项目选题时,必须高瞻远瞩,了解科学发展的来龙去脉,才能在科学与工程研究中有所作为。
哪些问题具前瞻性和时代感的选题呢?从如下的一些事例中我们会得到某些启示。
(一)、与科学技术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
比如,有关城市垃圾的治理及对策问题,包括:生活垃圾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人类对保健品的需求问题;青少年中间的肥胖问题等等。
上海向明中学柳思南等同学研究的是树叶应用于环保中的一种新用途,即:以树叶为原料来制造内包装材料,同时采用添加废纸作为辅助料的方法解决了树叶纤维物理性能差的问题。他们以“生活垃圾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为目标,着重研究怎样最低限度使用防腐剂和防潮剂,以避免成品材料引起的污染。该产品经过实验验证,可以在短期内降解,并且可以回收利用。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饮食与健康”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的热门话题。上海市政府在1995年曾经宣布,所有的食盐都须加碘。从生理学的角度而言,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主要原料。而甲状腺激素是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人体缺少它时,对生长与健康都有严重影响,会造成地方性甲状腺肿大。但是,当摄人碘过多时,就会引起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为此引起专家们对碘盐的各种不同的看法。
大同中学朱嘉英同学对上海人是否都需要使用加碘盐进行了分析。她研究设计了一个测定食物中碘含量的方法,发现上海人即使是在最普通的日常膳食中,也已经能提供足够量的碘。通过一系列的社会调查和实验研究,她认为:市政府在花大力气生产加碘盐的同时,还应当多向市民宣传食用海产品的好处,鼓励市民还是从食物中补碘,回归自然为好。
肥胖是当今文明世界的流行病,对于肥胖的原因的研究已经成为当前国际研究的热点。肥胖的发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主要的原因是与能量代谢失衡有关。
上海华东师大二附中王璐同学采用国际上的先进技术——间接测热术,检测体重正常者与超重者的葡萄糖、脂肪氧化和静息能量代谢情况,以分析这三个量在两组人群中的异同,探讨肥胖的发生机制。
(二)、已经发生、正在发生或将要发生的与科学技术相关的问题
人类已经进人了信息时代,信息的较量在国际竞争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青少年科学与工程项目的选题,在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有着非常广阔的前景。
上海向明中学徐晨斐和上海南洋模范中学李愿达同学分析了目前我国关于网络购物发展的状况,发现目前网络购物的方式缺乏人性化设计,因此网络购物发展很艰难。他们设计的目标是怎样让网络购物来迎合人们的日常购物习惯。为此,他们访问了电子商务领域的技术人员,以及银行工作人员,具体了解目前基于网页的网络购物的一些不足之处,然后针对网络购物人性化设计不足的缺点,设计了一个虚拟的银行——总服务器——商店系统,制作了一个多功能的通用客户端网络购物软件——一MyShopping(我的购物),在中间添加了很多人们在日常购物中习以为常,而目前网络购物中却没有实现的功能,使网上购物更加方便。
在世界上每天都有许许多多事情发生,只要注意观察,会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去研究。
1999年上海东方航空公司一架飞机在降落时,起落架的轮子发生了故障,幸好最后安全降落,有惊无险,没有造成伤亡事故,但这足以引起了大家的警惕。有一位中学生看到有关的新闻报道后,立即想到:要是飞机场有一种用于抢险的活动跑道,它类似大型的没有发动机的平板卡车,如果出现这样的事故,可以将其拖到相应的位置,飞机可以降落在活动跑道上,由它带着飞机在跑道上滑行,然后停下。虽然这个想法离开现实还有很大的距离,可是这确实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白色污染给人类所带来的严重恶果,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但是从卫生健康的角度来看,一次性餐具确实也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必须的东西。所以有许多人在研究“可分解的塑料”。
1999国际科学与工程大赛中有一项《制造可分解塑料——“BIOPLASⅡ”》的研究。“BIOPLASI”是指可以被分解的塑料,而“BIOPLASⅡ”就是作者要研究的那种由天然成分组成的,在耐用性和防水性方面类似于商品化的塑料。这项研究的目标是要创造出一种能在短时期内分解的塑料;这种能分解的塑料是由一些有机材料混合制成的,研究的目的就是要找出这种最佳的有机材料。
作者使用的主要原料是冻粉。冻粉是一种不定形的半透明的材料,加热十来分钟后即能熔解。将冻粉、用作为粘合剂的天然树脂和用作为填充料的Comsoreh以15:3:l的比例混合,可以使制成的“BIOPLASⅡ”达到最佳状态。作者对“BIOPLASⅡ”的抗水性、可分解性、抗张强度、密度、熔点和弹性等进行了测试,他们对所有的性能数据都经过了统计学方法的严格测试,并被逐个证明。他们确信“BIOPLAⅡ”的确是可以降解的,它比聚乙烯有更强的抗张强度,但是它的抗水性不如聚乙烯。
(三)、影响人类文明未来走势的与科学技术相关的问题
城市与自然共存,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谋求城市与环境的共同发展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方向。
比如:城市绿地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国际上对园林绿地的量化研究主要是对其功能的量化研究。在不同的绿地条件下,采取不同的测试方法取得量化值,其中包括:人均绿地、面积、绿化覆盖率、叶面积指数、叶于重、叶面积、绿视率、垂直绿化覆盖面积、年游人量等指标。其中大多采用的是二维面积为绿地的评价指标。在技术上国内外还普遍将航空遥感技术、立体摄影测量技术和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应用于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的测算研究。三维量绿色遥感调查是我国学者周坚华等提出的一种估算城市绿化环境效益的新方法,该方法中的绿量概念,进一步完善了城市绿化的量化指标体系,其测算方法的研究符合当前国际上精确地定量化研究城市绿化的新方向。其研究内容已经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项目“城市生存环境绿色量值群的研究”中的部分研究成果。
华东师大二附中周一凡等同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研究并建立了一个关于“上海城市生态环境评价系统”。该系统是一个以绿量的理论与测算方法为基础,以城市绿化与生态环境的定量关系为基本内核的一个实用的计算机信息系统。他的创新点主要有:在信息获取方面实现了遥感、人工调查、绿化规划、环境监测等多元数据的输人和实现了遥感数字图象的直接屏幕量化,实现了绿量和绿化环境效益的自动测算,实现了动态化的环境预测和决策支持等全视窗化的模块和帮助子模块,实现了直观化、易交化、高效率的信息管理目标,为绿化和环境数据的管理,为预测绿化规划实现后的生态环境质量和决策绿地建设方案提供了一个理论基础可靠和易于操作的工具。
现代文明,使家用电脑,家用电器逐步进人每家每户。如果不会操纵这些现代化的设备,在未来的生活中,会有许多不便。在1999年和2000年青少年国际科学与工程大赛中,都出现有关于便于残障人群操作的控制电脑的方法的研究项目。如:“脚踩鼠标”和“给残疾人的耳朵”——用词语命令来开关连接到电脑主机上的家用电器等,为各种人群在现代文明的社会中的生活带来方便。
三、实用性
青少年科学与工程项目的选题,要考虑的最实际的问题就是:怎样通过它创造有关自己,或自己所生活的世界的知识;如何改善这个世界。科学与工程项目的价值和意义体现在应用和认知两个方面,一个研究项目价值的侧重点可以有所不同,但必须要体现它的价值。
比如姚周率同学的“被戳穿的正多面体”的计数问题的研究主要在认知方面体现了它的价值。上海第三女子中学金如君的“用人发合成L——胱氨酸锌的研究”,她了解到:锌是一种人的生命活动的必不可少的微量元素,胱氨酸具有很多药理功能,它们两者的配合物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与传统的补锌剂相比,胱氨酸锌具有较高的吸收率,而且没有副作用。金如君研究了用人发合成胱氨酸锌的方法:将酸加入发进行水解,调节pH值至氨基酸分子所带正负电荷相等,使其析出沉淀,经过结晶与重结晶制得纯度较高的胱氨酸;然后在胱氨酸中加人氢氧化钙、硫酸锌,控制温度和pH值,在一系列化学反应之后,得到配位率很好的胱氨酸锌,究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
上海复旦附中黄晸同学的“旋转圆盘可控梯度场微分结晶方法和装置的结晶均匀性研究——与搅拌结晶法的比较研究”包含了认知研究和应用研究两个方面。结晶是医药、生化、精细化工领域科学研究和生产过程中广泛采用的纯化和精制方法。晶体的晶型、尺寸、以及均匀程度对化合物或产品的纯度、性质和用途有着重要的影响。一般来说,晶体过于细小,会导致晶体表面积增加,容易造成吸附和包裹母液中的杂质,降低产品的纯度;晶体尺寸不均匀,也会影响使用。目前通常使用的是搅拌式结晶的方法,由于其设备结构的特点,母液在冷却器和搅拌器间反复冷却、搅拌、混合、结晶生长。部分母液过冷冷却以及搅拌产生的机械碰撞造成了两次成核,从而导致了结晶颗粒分布不均匀。过冷造成的共结晶,以及颗粒大小不均匀造成的母液和洗涤液抽滤可透性的不均匀使细小晶体表面积更容易吸附和包裹母液中的杂质。上述两条是结晶纯度下降的主要原因。如果要保证晶体的纯度,就必须通过提高母液放料温度和增加洗涤液量,使收率下降。目前所使用的一种较为合理的方法是用带W底导流筒式的搅拌结晶器,它虽然可以控制结晶冷却曲线,增加晶体颗粒尺寸,但仍然无法解决颗粒均匀性问题。黄晸同学研究的“可控梯度场微分结晶方法”将旋转圆盘上的流动、温度、浓度理论解析运用于溶液结晶。她设计和研制了旋转圆盘式结晶装置。在设计过程中,她解决了用实验室磁力搅拌器驱动圆盘旋转和调速,设计了一个能有效冷却旋转圆盘的冷却槽,用特殊的密封材料和结构,以及密度大于母液的乙二醇冷却液得到的稳定的液封解决了密封问题。她还在自己设计的试验装置上完成了原理性的基础实验,并与实验室搅拌结晶实验结果和带W底导流筒式的搅拌结晶器的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旋转圆盘式结晶装置在提高结晶颗粒均匀性和操作稳定性(重复性)方面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她的研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一次成核晶核数、转速、温度、降温速率是提高结晶颗粒的均匀性和得到大颗粒尺寸结晶的主要因素;而圆盘温度过冷、转速过快造成的流速过大是形成二次成核的主要原因。
按照的科学价值观,生产水平和科学进步是评价科学技术社会价值的客观标准。科技对社会的影响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它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杠杆,这是本质的主流的一面;但另一方面,当它被滥用时又会对人类造成危害。科学对社会所产生的作用,就是社会的日益科学化。社会的科学化,使得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得到迅速提高。虽然由于生产的盲目发展也造成自然资源的破坏,环境污染,生态失调等严重威胁人类生存的现象,使一度以自然征服者自居的人类受到了自然的无情惩罚。但这不能归咎于科学,恰恰相反,这是由于科学知识的不足,由于人们对人类同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的规律的无知,一旦认识了这种规律,并采取有效的自我控制的措施,人和自然也就有可能逐渐和谐相处,协调发展。
由于人们的不良生活习惯,以及向海边大量倾倒垃圾所造成的污染的危害,并没有引起一般人的重视。1999年美国有一个中学生的研究项目叫“病原体的天堂”。他研究的目的是:测试由于在佛罗里达海湾的沿海居民因为对处理污水的不良习惯,而引起的海水污染。他用转录酶转换——聚合酶链反应测试海水中的对人体有致病作用的细菌。他研究的结果发现人类丢弃的废弃物的渗出,污染了海水,有100多种致病细菌从人类垃圾中释放,最终形成了对人类健康的严重威胁。为了引起人们的重视,防止反复污染,他研究出了一种快速而灵敏的方法去测定水中是否有这些病菌存在。
青少年在学习科学与技术研究的过程中,特别要学习怎样用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来评价自己的选题,使自己的研究对人类、对社会有所贡献。
80年代以来,上海及江浙两省的临近城市发展非常快,人口急剧增加,一些河道污染特别严重。上海的母亲河——苏州河常年黑臭,严重影响上海国际大都市的形象,已经成为市政府和广大市民共同关注的问题。虽然,近年来在社会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下,苏州河及其周围的环境有很大的改观,但是为了防止产生反复,对苏州河的治理和保护仍然需要得到长期的重视。
四、分阶段目标
科学家从事科学实验活动,是为了在相对纯粹的条件下更好地揭示自然规律。科学家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贯穿着极为艰苦的创造性的精神劳动,其产品则为知识。只有在知识成果的基础上,科学才能进人生产过程,成为现实的生产力。现代科学的不断拓展和深化还告诉我们,科学事实也是发展变化的。由于自然界的事物是多侧面,多层次的,而且认识事物的手段、方法在日趋完善,科学揭示的事实无论是广度、深度,还是精度,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崇尚不断探索不断进取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要求研究项目每年都有一个明确的、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讨论的问题。
1999国家科学于工程大赛有一个选题,研究“转炉接触反应的新催化剂”以减少环境污染。课题的来源是:因为汽车发动机会产生含有CO、NO及碳氢化合物,排出的气体的不完全燃烧产物,如果不经过转炉接触反应会严重污染环境,美国有三分之一以上的空气污染是由此而产生的。目前应用于转炉接触反应的催化剂是一些贵重金属,价格非常昂贵。该课题要研究的是能取代现在所使用的贵重金属、低成本的新催化剂。
这项计划的第一阶段目标是:研究一种新的催化剂,它的表面积要比其他催化剂大好几倍,在氧化反应中的活性也是它们的好几倍,与贵重金属相仿。
第二阶段的计划是用一种新方法合成新的催化剂。这种新的催化剂有很高的氧吸附能力,在还原一氧化氮的反应过程中起到关键的作用。在这项化实验中发现新催化剂的还原能力要高于目前最常用的催化剂,而这些发现都可以证明新的催化剂在将来很可能取代现在所使用的贵重金属。
以后的目标还要研究新的催化剂对不同的硅酸盐与介质的混合物如氧化氮和碳氢化合物的混合反应,及在硫化反应中的催化活性的比较。
学生研究的项目,应该每年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一项研究解决一个问题。我们有的同学选题过大:或者提出了问题以后,不知道从何着手去解决问颗。比如关于“电池的利用、回收与处理的问题”.大家都知道废电池是一种含铅的危险废弃物,如果随意丢弃的话.不但回造成铅资源的浪费,而日还会污染大气、水质和士壤环境,被污染的土壤需要几百年时间才能得到自然净化。我们许多中学生也都在关注这方面的问题,有的组成志愿者队伍,积极宣传和回收废电池。但是回收了以后该怎么处理?对随意丢弃有毒的废弃物的问题该怎么进行管理?对环境造成污染的还不仅仅是家用的干电池,还包括大量的随着汽车工业、电子通讯设备、电脑、电力助动车等产业的快速发展所生产的大量的被丢弃的铅酸蓄电池。这一切实际上是一个系统工程问题,这里既有科学技术方面的问题,也包含有社会的问题。
如果我们有志研究这方面的问题,那么应该先了解一下这个问题的有关信息。据有关资料显示:1996年8月,为了保护我国的有限铅资
源和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改变我国再生铅回收技术的落后面貌,上海引进了国外先进的无污染再生铅生产技术和关键设备;引进了破碎和分选设备,经过对这些引进的工艺技术进行消化、吸收、调整、提高,使它更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废铅酸蓄电池中的板栅、铅膏、硫酸、PVC隔板、塑料外壳等进行分类回收和冶炼,形成了从废铅酸蓄电池的回收、再生熔炼、资源综合回收利用的“一条龙”生产线,建成了每年能回收铅3万吨、锑8000吨,硫酸1万吨、塑料5000吨;消除3万吨二氧化硫排人大气;再生铅品位达到99.99%的现代化生产企业。
但是,由于对含铅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和管理不规范,没有统一的回收渠道,造成具有先进处理设备的企业因为缺乏原料,因而生产能力不能发挥;而不具备处理能力和技术的一些个体、私营企业和乡镇企业大量收购废铅酸蓄电池,将废旧电池随意拆卸、倒酸,并利用原始的土炉、土罐熔炼废铅。这样做的结果,不仅造成浪费,而且会加剧生态环境的恶化。
【关键词】清朝/流星观念/流星观测/流星记录
【正文】
晴天夜晚,仰望天空,常常可见流星在天中划过。遇到流星雨的时候,四方流星交织夜空,大小纵横,异常壮观。流星和流星雨以其引人注目而唤起了古代人们的极大兴趣,引发古人记录这些现象并做出种种猜测。中国古代观测了大量的流星和流星雨,逐渐形成了完整的流星记录和流星占体系。[1][2]到了明末,随着耶稣会传教士的东来和《崇祯历书》的编定,欧洲古典天文学知识陆续被介绍到中国。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322年)曾认为,流星、陨石、彗星和孛星(新星和超新星)均属大气现象。这个认识一直流行到十七世纪。来华传教士介绍了流星是大气现象的说法,这个说法在关心西学的士人中又流传开来。然而,以流星占为特点的中国传统流星观仍然有很大的影响,以至于清朝钦天监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继续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观测和记录流星的发生,重要的还按传统星占方法给出占语,通过礼部迅速地报告给皇帝。考察中西流星观念交织下的清代流星观念和观测,对于了解清朝天文观念的传播和清钦天监活动的特点,讨论清代流星记录的产生过程和分布状况,判断清代天象记录的可靠程度都有重要意义,本文讨论以上问题。
一、清代的流星观念
1.两种流星观
中国传统天文学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传统文化中的阴阳、五行观念在天文观念上也有体现。就流星而言,从《汉书·天文志》起,历代正史的天文志都有流星的观测和占验的记载。唐朝的《乙已占》以“流星犯日月占”、“流星与五星相犯占”、“流星犯列宿占”和“流星入列宿占”为题汇集了唐以前的流星史料。宋代成书的《灵台秘苑》卷十五说:“星辰丽于天,犹民之附于王也”,而流星出没无常,被视为“五行之散精”,对应于“天皇之使”或将叛、百姓流离之状。明代著述颇多的陆深(1477-1544)在《玉堂漫笔》说:[3]
“文曜丽乎天,其动者有七,日月五星是也;其不动,二十八宿是也。日为阳精,月为,五行之精为五星,布于四方二十八舍为宿,咸列布于天。运形躔次,用示吉凶焉。”
“五行之散精”即为流星,可以用来显示吉凶之兆。清初黄鼎的《管窥辑要》(1652年)搜集了当时能见到的多种天文和地理方面的古籍,其中卷60是关于流星占的内容。总之,在中国传统天文学中,流星一直是天文的内容。
西方古典流星观念则不是这样。它认为,流星是大气现象,而不属天文范畴,即“流星非星”。古希腊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有水、土、火、气四元素,每种元素有干和湿、冷和热两种属性。太阳照射到地球,促使地球产生蒸发作用。蒸发分为两种,一种是水蒸发后产生湿气,这就是雾、雪、苞、雨的成因。另一种是太阳照射到陆地后,焦干的陆地产生干的、象火一样的物质,它们升腾到九层天的第一层——月亮天的下端,就象一种易燃物分布在地球的外部空间。一旦这种物质聚集得足够多,仅需一点点运动,比如天球旋转,就被点燃,爆发成火焰,形成流星现象。如果有足够的物质补充,就形成彗星。这些物质燃烧不完全,又聚集在一起,就成了陨石。把变化无常的流星、彗星和陨石的出现归究于地(大气层),而不是天,可以很好地符合天球形式和运动的完美性要求,因而与地心说的“水晶球宇宙体系”一起,一直流行到第谷时代。[4]
2.西方古典流星观念在清代的传播
明末,随着耶稣会传教士的东来,欧洲古典天文学知识陆续被介绍到中国。利玛窦(1552-1610)的《乾坤体义》,上卷言天象,下卷言算术,均为西学传入中国之始。卷上讨论流星时说:“夜间数见空中火,似星陨,横直飞流。其诚非星,乃烟气从地冲腾,而至火处著点耳。”[5]为了论证“流星非星”,利玛窦又用到了反证法:如果夜夜果落几星,“何以计其数乎?何像之成乎天?星不几于尽亡乎?”他所要陈述的是西方古典天文学知识,即:
“气无逢阻者,则气域臻火疆,便点著。若微者,速走而消落似星;若厚者,久悬于是而为孛星焉。人在下而远望之,如在天而为真星,不亦谬乎?”
利玛窦的说法源于亚里士多德《气象学》(Meteorologica)卷一第4章。稍后于利玛窦的另一位耶稣会传教士高一志(1568-1640),在其《空际格致》更详细地论述了流星现象。此书二卷,[6]卷下“火属物象”条说“……为流象,为陨星,……为彗孛,此皆从干气而遇火燃,结成其象”,也是亚里士多德说法的翻版。卷上“气之厚域形动”说:
“太阳摄土、水、清气,无所阻而径冲,直至火轮而止,乃以甚干、甚清、易燃而变火。其微者,一燃即散,是为流星;厚者,燃不易灭,久悬空中,是彗孛,必系气之最高域矣。”
我们知道,第谷(1546-1601)在1588年论述1577年大彗星的拉丁文著作中有一个对托勒玫地心说和哥白尼日心说折中的宇宙体系,即认为地球位于宇宙中心,诸行星绕太阳运行,而太阳则率领诸行星绕地球运转。这已经是对亚里士多德关于天球完美和不变的观念的一个冲击,并且把彗星不再归于大气现象。不过,即使是开普勒(1630)和牛顿(1642-1727)还是认为流星纯粹是大气现象。[7]从这段话看,高一志虽然把太阳从九重天球中解放出来,却似乎没有认同第谷对彗星的研究。
第谷宇宙体系,经过传教士介绍到了中国,具体反映在《崇祯历书》。《崇祯历书》没有讨论新星爆发、流星、彗星现象,江晓原认为这是因为“水晶球体系必须将新星爆发、彗星、流星等现象解释成大气现象,也与中国的传统天文学观念判然不容,因此很少有人接受。”[8]虽然清代的天文学家都接受了第谷宇宙体系,从《格致草》、《天经或问》和《物理小识》却可以看出,许多关心西学的中国人仍受了流星的大气现象观。
3.清初士人对西方流星观念的接受
熊明遇(1579-1649)《格致草》,清初顺治五年(1648年)刊行。该书与熊明遇之子熊人霖《地纬》合刻,以《格致草》言天,《地纬》言地,合名曰《函宇通》。[9]事实上,熊明遇明万历年间在京作官时,就与徐光启友善,又与传教士庞迪我、阳玛略、毕方济时有来往,并在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11月为熊三拔《表度说》作序。他本人则著成了《格致草》的前身《则草》。王重民先生对此有公允评价。(注:王重民说,“自万历间西士以天算之说入中国,国人真能融会贯通者,徐、李、王征数辈,尤数先驱;熊氏父子,以教外人而邀其教中,以科学头脑而习其科学,所得之深,有非余子所能及者。”见《中国善本书提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278页。)
熊明遇是官至南明弘光政权兵部尚书的晚明义士,《格致草》因此流传不广。反倒是主要抄录《格致草》的游艺《天经或问》影响很大。前集被收进《四库全书》,后集传入到日本,[10]同时代的学者(如方以智、梅文鼎、揭喧)也颇加赞誉。[11]
游艺,字子六,福建建宁府人,生平不详。《福建通志》“文苑传”说:[12]
“(顺治)初,江西熊尚书明遇隐闽中,作《格致草》、《原象原理》。艺受业焉,遂精天官之学,取中西之义指言数,不遗理器不遗道。”
《天经或问》的现存最早本是1675年刊刻的。不过,至迟在1660年,该书当已定形并有所传播,因为方中通1660年在北京向汤若望学习西洋天算知识时,汤若望给他看过《天经或问》,并介绍方中通和游艺通信相识,互相辩证有关问题。(注:依据方中通《陪诗》卷二,“远游草”,“与汤道末先生论历法”,见《清代人物传记》“方中通”条(任道斌撰),上编,中华书局,1994年。)
《天经或问》(前集)卷四对流星的设问与作答,完全承袭了《格致草》的“彗孛流星陨星日月晕”条的内容,游艺说:[13]
“问流星划一火光,瞬息之间见而无定形;陨星或落而无定形,或落有如石者;彗则有尾如帚,孛则有芒如刺,能同天转,此种何物也?
曰:流陨彗孛,皆火也。火气从下挟土上升,不遇阴云,不成雷电凌空直突。至于火际,火自归火,挟上之土,轻微热燥,亦如炱煤,乘势直冲,遇火便燃,状如药引,今夏月奔星是也。其土势大盛者,有声有迹,下及于地,或成落星之石。初落之际,热不可摩,如埏气初出。若更精厚结聚不散,附于晶宇即成彗孛。”
这里所依据的是亚里士多德的大气论。而最后一句话中的“晶宇”一词,显然是指水晶球宇宙模型,表明秉承熊氏之学的游艺仍然只接受了水晶球体系。
方以智(1611-1671年)在学术上与熊明遇和游艺都有联系,他对流星的讨论,也来自《格致草》或《天经或问》。方以智《物理小识》卷二,“彗”条说:[14]
“满空皆火,近天极热,如窑中无光,投物则发光耳。此皆地气迸上,带物入此热际而火光迸射。其久者,气结厚大。随轮天转,去地尚近,非列宿之天也。”
同卷“雷说”条,也有意义一致的说法:“质测家曰:火挟土气而上,火焚而上附天,土成泽而下,星陨为石,亦非星也”。
张永堂[15]和冯锦荣[16]分别对《格致草》和《天经或问》进行了研究,认为两书是以间接的方式传播了耶稣会传教士的天地观。就流星而言,也大致如此:以传教士的说法为基础,融入清初士人的理解和改造,文字更为浅显通俗,影响范围更大。另一个事实是,方中通(1635-1698)在《数度衍》提到:“同学象数而辩难讨论者,则揭子子宣,梅子定九,薛子仪甫,汤子圣弘,(注:汤子圣弘,名汤澍,字圣弘,号昭夔,江苏六合人,著有《言树堂诸集》,《读易考略》、《测天历补》。见雍正《六合县志》卷十“文艺志”,第116页,南京图书馆藏。)游子子六,丘子帮士六君子居多,今皆各有著述,为方内所珍重,通谨书其姓氏以志不忘。”由此可以推知,西方流星观也是藉“为方内所珍重”的著述而得以传播。后来在民间的普通读书人中也有所体现,如徐朝俊、毛祥麟和王仁俊等。
4.西方流星观念在民间的传播
华亭(今属上海)徐朝俊《高厚蒙求》五卷,收有他所著的五种著作,[17]据其“天学入门”自序所说“余先世爱研数理,手造泰西仪器,五代于兹矣”,推知他是徐光启的五世孙,但生卒年不详。在“日晷测时图法”自序又说:
“昔先君子在时尚抚徽人所制之晷,爱其藻缋之极工,辙惜其师承之无本,爰口授余作种种晷法。”
可见,其父也是有心仪器之人。《清稗类钞》“物品类”记载他曾试制的龙尾车,“进水退水,无立踏坐踏之劳。”[18]此外,他完成的“自鸣钟表图法”,主要讲述钟表原理及其维修,是中国第一部钟表专门著作。[19]
关于流星的记录,见于《天学入门》“天地杂说”条:
“在天为星,在地为石。精之流于天者为陨星,质之陨于地者为陨石。是一是二,原的攸分。大凡陨石陨星,皆在月轮天下。陨星者,日月五星之精气,积而成形,为天帝之使命,非却有其星。星形巨则所应之事巨,星形微则所应之事微。”
徐朝俊所认为的流星,既是“皆在月轮天下”(水晶球体系),又是“日月五星之精气”(传统说法),能“积而成形”,还有流星占的“天帝之使命”的含义,这实际上是对西学和传统流星观的一种折中处理,但逻辑上不太清楚。因此,他同时代的人对他评价不高。著《续畴人传》的罗士琳(1789~1853年)曾说:[20]“诸说亦悉本利氏《乾坤体义》,荒远无凭,不足取也。”从上述关于流星的讨论看,这个评论是恰当的。不过,徐朝俊对《乾坤体义》的接受,表明这个时候西方古典流星观念在民间有传播。
喜于著作、不乐仕进的毛祥麟,对流星也有所论述。他祖藉江苏苏州,长在上海,生卒年不详。他的高祖、祖父和父亲均为学者,各有著述。祥麟少承家训,成年后著述涉及诗文、绘画、医药、音律等。《墨余录》十六卷,是“缀旧闻,征近事”一类的笔记,其卷四“流星俗忌”条曰:[21]
“人见流星入天狱,宜即披发坐哭,俟其出,而灾始弥。说见《酉阳杂俎》。汪三农辩之曰:‘如见星流天狱而得狱,则见星入台垣而无得相矣。’每讶世之祝文昌以祈科第,礼长庚以介眉寿,拜北斗以邀福,祷女牛而乞巧者,均未必果如所愿。从知吉既不可迪,凶亦无可禳也。今小儿夜数棺星,而以骂为叶击;新妇露行,恐触大狗损嗣而禁之,俗忌相传,恐多附会。”
这条材料没有讨论流星的本质问题,但揭示了对包括流星占在内的传统星占术的否定和怀疑。该书于同治庚午(1870年)出版,之后各省翻刻者颇多。可见,传统的流星观有了根本性的变化。
虽然不再相信流星占,对于流星雨一类的壮观现象仍然惊诧不已。该书卷十一,“星坠地震”条又说:
“道光丙午,新秋后数日,夜将半,忽有大风骤起,势如山崩地裂,时伯兄也山卧病,大侄女侍疾未寝,风起时,适以开窗倾水,见红光一团,其大如盆,赤气四射,疾若飞星,自北向南。后有流星万点,随之以落,其声如雷。地即大震,室中诸器尽皆倾覆。时闻人喊马嘶,家家扶老携幼,开门奔避,盖虑屋宇之坍塌也。喧呶竟夜,天明始息,未知何详?”
这条记录描述了公元1846年秋后的一场流星雨,伴有极光和地震等现象。如果记录可靠的话,本身是一条有价值的流星雨记录。[22]流星雨发生后,百姓表示诧异,却没有将之联系到“庶人流徙之象”的流星雨占验,也表明流星观念在当时的改变。
清末王仁俊(1868~1913),江苏吴县(苏州)人,光绪十六年进士,著作很多,其《格致古微》用当时的西学知识来注读传统文献,即“思发古书之遗蕴,穷西学之根株”,有“西学中源”的倾向。[23]卷一“天学部”讨论流星时说:
“僖十六年,陨石于宋五,陨星也。案;此西人流星,陨石,所论出自《天文图说·三》。曰:昔人谓流星、陨石附近地球,由空气凝结而成。今知不然,细考,其质散布于行星轨道中甚多,被地摄引,即下坠于地。”
流星物质散布在轨道上,“被地摄引,即下坠于地”,是十九世纪中叶的早期流星学的研究成果,[24]清末的翻译著作,如1880年江南制造局刊刻的《格致启蒙·天文学》,1886年总税务司署刊刻、艾约瑟(1823~1905)翻译的16种格致启蒙之一——《天文启蒙》和1887年益智学会傅兰雅(1839~1928)作的27种格致须知之一《天文须知》等。《格致启蒙·天文学》的第三章“论太阳所属天穹诸星”的“六论彗星流星”讨论了流星学知识,其底本是麦克米伦公司出的AstronomyinSciencePrimerSeries,[25]而《天文启蒙》的卷三“绕日之诸星”有“第六课:论彗星陨石流星”。后者的底本,仅有“叙”中提及“泰西新出学塾适用诸书”,由流星条目的内容可以发现两者极为相同,可能为同一底本。傅兰雅的27种科学入门书,是基督新教在华传教机构推荐给教会学校使用的教科书。
流星天文学知识能够被用来讨论《左传》的内容,而《格致古微》一书又广为流传,反映出流星学的知识在大众中又有了新的传播。不过,作为历史的延续,清代的流星观测及记录方式一直是以传统的形式来进行的,光绪年间的流星题本和地方志上的流星记载就是证明。也幸亏了这种延续,才有可能保留下这些宝贵的流星记录。
二、清朝钦天监的流星观测
前面已述及清代的流星观念有中西观念交织的特点,这种特点反映在流星观测活动中则表现为基于流星占的传统观测继续进行,其神圣性则逐渐减弱。
清承明制,《清史稿》说:“世祖入关,因明遗制,内自阁部,以迄庶司,损益有物”,[26]钦天监也是这样。因此,在讨论清代的流星观测制度前,先考察明代的有关情况。
1.明朝钦天监的天象观测
(1)钦天监的人选
钦天监的人选,明初一开始就规定“世业代补”、“子孙承习”。《明会典》卷一百七十六“钦天监”说:[27]
“凡本监人员,洪武六年令永远不许迁动,子孙只习学天文历算,不许习他业。其不习学者,发海南充军。”
天文生是钦天监的主要成员,“俱以父祖世业代补”。“有缺,旧例天下访取,仍会礼部考验收用。后或有投充及收用义男、女婿者,礼部议准不许,止选世业子弟。”(注:明初著《七政推步》的贝琳,即“投太仆少卿廖义仲、钦天监五官灵台郎臧珩、司历何洪求天象之学,得充天文生”,见(江苏)同治《上江两县志》第二十八,转引自陈久金:《回回天文学史研究》,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第122页。)为了保证世业子弟的成才,又“立教师。教习有成,遇天文生缺,于内选用,其教师亦量升授。”
钦天监又规定,“凡本监习业者,分为四科”。(注:监候、司晨、漏刻、回回。)自五官正以下,与天文生、阴阳人,各专一科。回回官生附隶本监,子弟仍世其业,以本国土板历相兼推算。”
此外,钦天监的人也享有一些特殊的待遇,诸如“有父母丧,例免丁忧”,“天文生除本身外,再免一丁充当民差;阴阳人止免本身”。监官本是天文生提拔上来的,如果犯了罪,应削职为民者,还可降为天文生以免其罪,“应役应发充军者,奏请处治。”
这样的规定,保证了钦天监的工作人员的素质和队伍的稳定,也杜绝了钦天监人士对政治的参与。
(2)观象台的制度
《明史·职官志》记载:“灵台郎辩日月星辰之躔次、分野,以占候天文之变。观象台四面,面四天文生,轮司测候。”[28]这表明,天文生轮班观测天象,灵台郎则分辨天区,对观测结果进行占验。《明会典》也说:
“凡天文,如日月、星辰、风云、蔼雾,本监各委官生昼夜占候。或有变异,旧历自具白本占奏。正统后始会堂上官佥书同奏。其观象台分定四面,每面天文生四人专视。凡本监观星,有盘,系洪武十七年造,又浑天、玑玉衡、简仪,俱正统四年造,十一年奏准简仪修刻黄道等度。”
借助浑天、简仪等天文仪器,可以将流星出没的位置确定下来。就流星观测而言,在观象台的四面分别安排观测者也是十分必要的。由于流星的出现时间和出没点没有一定的规律,观测者必须注意力高度集中,否则流星稍纵即逝。而观测者的视角又有一定的限制,特别是流星的目视观测受人的生理因素的影响较大。据研究,[29]在半径张角53°范围内的监视天区内,观测者有可能发现该天区出现的全部流星的98%。因此,安排多人分天区观测,可以观测到较多的流星。
天文观测对计时仪器和授时制度有一定的要求,尤其是流星的出现时刻很是重要。在明朝,“定时刻,有漏换时,有牌报更,有鼓警晨昏,有钟鼓其器,皆设于谯楼”。[30]开始的时候,这套机构属于顺天府,正统六年改属钦天监。这样统筹起来,保证了观测工作的需要。
日常用品的供应,也有安排。“凡观象台、谯楼合用灯油、木炭及祭祀、斋宫调品、壶漏,亦有油炭,俱行礼部坐派,顺天府送用。”[27]
这些规定,保证了观象台的观测工作的正常进行,也使得观测结果有较高可靠性。
(3)对妄报天象的防范
明中叶的时候,有一起妄报天象的事件。天顺四年(1461),礼部右侍郎汤序兼掌钦天监监正,因钦天监失于推算,有一次月食没有预报,发生月食时朝廷来不及救护,引起明英宗极大不满。经调查,又发现汤序“凡有灾异,多隐蔽不言,见天文有变,必曲为解说,或将不详字语改削而进,若遇吉兆却详书进呈,其怀奸不忠如此”。[31]于是,汤序、钦天监监正谷滨、监副倪忠、春官正郭贵等下狱都察院。处理意见是,将汤序由三品的礼部侍郎降为四品的太堂寺少卿,不过任掌钦天监监事,五品的钦天监监正谷滨和六品的监副倪忠罚俸三月。三位均接受坐杖之刑。
降职罚俸的惩治当然不是办法,为了防止工作中的疏误,明朝除设观象台观测外,还内设灵台,以察异同勤惰。《明实灵》说:[32]
“(成化二十三年,)钦天监冠带儒士朱祚陈本监利病,一谓天文生昼夜观候,冬月露坐艰苦,宜二年一给毛袄,并依期给与岁例木炭;一谓国朝外设观象台,令天文生占候,内设灵台,令内臣占候,用较察异同勤惰,而近时外台生每预报,内台官雷同附和,又本监历书政事,内台往往干预,皆宜禁止。”
“天文生昼夜观候”得到了保存到现在的观测记录。始于此而延于清末的“内设灵台”,制止了钦天监官员和内宫宦官不诚实的行为。
这些措施的效果应该还不错,明代钦天监犯科作奸的明确记载后来就少见了。
2.清代的天象观测制度
与明代相比,清代的设官任职,六部堂官以上设满汉各一半,地方督抚则满汉兼用。钦天监的配置,最早并无满汉之分。康熙三年(1664),“增置天文科满洲官员五人,满员入监自此始。”[33]第二年,“定满、汉监正各一人,左、右监副各二人”。这样,形成了相当于两套领导班子的机制。
(1)人选与培养
康熙七年,朝廷发表谕示:“天象关系重大,必得精通熟习之人乃可占验无误。著直隶各省督抚晓谕所属地方,有精通天文人即行起送来京考试,于钦天监衙门用,与各部、院衙门一例升转。钦此。”[34]乾隆二年,又诏征精通天文历术者由国子监和钦天监共同培养天文生,再从天文生中选拔钦天监监官。
在国子监的教学中,天文算法是合在一起的。《大清会典》“国子监”规定:“凡算学之教,设肄业生。满洲十有二人,蒙古、汉军各六人,于各旗官学内考取。汉十有二人,于举人、贡监生童内考取。附学生二十四人,由钦天监选送。教以天文算法诸书,五年学业有成,举人引见以钦天监博士用,贡监生童以天文生补用。”[35]这表明,钦天监博士和天文生都接受了至少五年的天文和算学的科班教育。蒙古族数学家明安图,即曾经五年学习,录用为钦天监天文生,后来在钦天监作出了重要成就。
“国子监”又规定:“凡录选乡试,在监肄业贡监生及武英殿供书各学教习、钦天监天文生遇大比之年,均由监集试校,文录科册送顺天府乡试。”可见,作为天文人才培养的学子,也可以参加特别乡试以获取举人身分。至于教习,“于习算有成之学生内,考补五年期满,以钦天监博士叙用”。也就是说,通过五年的习算和五年的考补,有可能成为身为钦天监博士的算学教习。
录用到钦天监的天文生和监官,并非万事大吉,每三年还有一次考核。《大清会典则例》“钦天监”规定:“本监官生三年考核一次,术业精通者,保题升用。不及者,停其升转,再加学习。如能黾勉供职,即予开复。仍不及者,降职一等,再令学习三年,能习熟者,准予开复,仍不能者,黜退。”[34]
所有这些规定,保证了钦天监从事天文工作的人员的专业素质,也使得观测结果具有较好的可靠性。
(2)观测制度
清代的制度与明代相同。《大清会典》规定:
“凡测候之法,设观象台于京城东南隅,日以满汉官各一人率天文生十有五人,登灵台,考仪器,以窥乾象。每时以四人分观四方,昼夜轮直。按时记风雷云气,流星诸象,次日报监。应奏者,按占密题。不应奏者,注册。”
这里所说的“满汉官各一人”实际上是钦天监天文科的官员。《清史稿》说“天文科掌观天象,书云物jī@①祥。率天文生登观象台,凡晴雨、凤雷、云霓、晕珥、流星、异星,汇录册簿。应奏者送监,密疏上闻。”而漏刻科“掌调壶漏,测中星,审纬度”,也与观测工作有关。
从事天象观测的人员来自钦天监天文科。乾隆甲申(1764年)制订《大清会典》时,天文科共有四十八人。其中有三十四位天文生中,每次使用十五名进行观测,昼夜轮直则需要三十人,剩下的四人大概就在轮休了。十五名天文生,平均每边有将近四人同时进行观测,其结果应是满意的。
(3)观测结果
观测结果要有详细记录,于次日早晨交呈监官,监官将记录汇录成册,如薄树人先生所发现的“流星册”。[36]重要的天象要立即给出占词,由钦天监监正以题本方式密疏礼部,礼部转呈皇帝,皇帝批复题本后交礼部处置。题本保存在礼部档案里,现在还可以查看。监官完成的流星册造送国史馆,后来就成为《清史稿·天文志》中流星记录的来源。
下面以一份礼部档案中的流星记录为例,讨论流星观测记录的产生过程。
3.流星观测记录的一个实例:钦天监题本
第一历史档案馆可以查阅到这样一份材料:[37]题
钦天监监正加三级臣戈枚谨
题为观候天象事。据天文科该直,博士瓦尔喀拜等呈报:本年二月二十九日癸卯寅时,观见南方有流星一个,如鸡子大,出房宿,往东南行,入尾宿。青色,有光,微有尾迹。臣等谨按占书,曰:流星出房宿,天子使出赈饥;入尾宿,青色,臣有归国。有缘系观候天象事,理谨具题。
康熙三十二年二月二十九日钦天监监正臣戈枚臣徐日升臣安多
詹事府右春坊中允仍兼官左监副事臣常额左监副臣鲍英齐右监副臣艾山臣安多右监副臣司尔瑁博士臣瓦尔喀博士臣陈之珍
道了(注:此三字为朱批。)研究这份档案,可以得到三个有趣的─结果。
(1)给出了一个有明确的出现时间和出没位置的流星记录
此记录在《清史稿》记作“康熙三十二年二月癸卯,流星如桃,出房宿,入尾,色青”,没有时刻记录。档案中记“寅时”,即公历1693年4月5日3-5时,如果定为中值,则为4时,因此,可得这颗流星的太阳平黄经。出现点为房宿附近,消失点为尾宿附近。设起始高度和终结高度为流星平均值:Hb=110公里,He=90公里,可以拟合出辐射点:α=122°,δ=50°。“如鸡子大”,“有光”,“微有尾迹”是这颗流星的特征。
(2)清钦天监所用的占书可能是《观象玩占》
这份题本按传统占书给出了占语。流星入尾宿,《乙已占》作“流星入尾,色青黑,臣有归者及逃走者”,[38]《灵台秘苑》作“流星出入(尾宿),风雨时,稼穑成。……青则外国降”[39],《观象玩占》作“(流星)入尾,色青黑,臣有归国”。[40]题本作“入尾宿,青色,臣有归国”,与《观象玩占》同。因此,清钦天监所用的占书可能就是《观象玩占》。
(3)反映了传教士在清朝钦天监里的活动
清廷礼聘耶稣会士担任钦天监监正始于汤若望(1592~1666)。监正这一高级职务首先在修会内部就引起了激烈的争论:这是否意味着对具有吉凶日区别的皇历的认同和同意中国传统星占术?不过,受请示的罗马总教廷还是接受了汤若望的就职立场。
汤若望去世后,南怀仁(1623~1688)接任钦天监西洋监正。南怀仁去世后,意大利人闵明我(1638~1712)又于1688年4月9日被缺席委任为监正。[41]当时的闵明我正在欧洲,因此他又任命葡萄牙人徐日升(sanchoPereira,1645-1708)和比利时人安多(AntoineThomas,1644-1709)为他不在北京时的钦天监监正全权,直到1694年他自欧洲返回中国为止。在1693年4月的这份档案西洋监正位置上署名的是徐日升和安多两个人,他们都没有正式头衔。安多还同时在“右监副”上署名,这是因为他在1686年11月7日曾被任命为钦天监监副,也没有头衔。可见,钦天监的头衔是“内外有别”的。
耶稣会的来华传教士,作为钦天监官员,参与了这条流星记录的产生。他们不可能完全认同中国的流星占理论,有理由认为他们会主动地宣传亚里士多德的大气观念,只是迫于当时的形势,还得认真地按传统方式做应做的事情。
黄一农通过对“荧惑守心”和“五星会聚”的验证研究认为中国古代天象记录有政治影响的可能性,进而猜测有些记录可能不可靠[42]。以上讨论表明,由于西学的参与,有清一代对流星的认识已与星占背景的传统观念有所区分,这使得清代钦天监的流星观测减少了星占的实用成分,增强了的可靠性。因此,至少清代的流星记录是可靠的。总的说来,清代的流星记录既丰富又可靠,这就为这些天象记录的应用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清代流星记录的分布
为了对清代的流星记录进行应用研究,必须了解流星记录的分布。上面已经讨论了题本中的一份流星记录,可惜的是现在能够见到的流星题本只有24份,[36]更多的清代流星记录分布在《清实录》、《清史稿》、地方志和笔记中。下面分别举例讨论各自特点。
1.《清实录》中的流星记录
《明实录》中保存了近两千条流星记录,而《清实录》中仅有清初顺治朝保留了12条流星记录,其中9条又被《清史稿》转载。顺治以后,不再在实录中载流星事件。这一现象可能与前述的西方古典流星观在中国的传播有关。
《大清世祖实录》卷78记:
“清世祖顺治十年九月壬子,夜,有流星大如弹刃,赤色,尾迹有光,出毕宿,行入紫微垣。”
这条记录与《明实录》的记录方式相同,是“清承明制”的一个体现。由于没有出现时刻的记录,出没点的记录显得很孤立。因为“出毕宿”和“人紫微垣”只是流星轨迹的天球投影,不同时刻可以对应不同的轨迹,因此无法了解其辐射点的情况。仅能根据出现日期1653年11月9日(λ=232.6°),推断它可能属于狮子座流星群(λ=234.5°)。
2.《清史稿》中的流星记录
顺治以后的流星记录主要保存在《清史稿·天文志》。由于篇幅的原因,《清史稿》的记录比题本和实录更为简略,如“天文志”卷39中记有“康熙二十五年十一月壬午,流星如盏,出左枢,色白,至蜀没,尾长竟天”。而题本记作:
“(康熙二十五年十一月壬午)二更,北方有流星一个,如盏大,白色晖晖然,有光,尾长竟天,自紫微垣左枢外出,往南行,至近浊。”
比较两者的内容,发现基本相同,可以确认为同一颗流星。不过,题本多时刻(二更)记录,出现点“左枢外”也比《清史稿》“左枢”详细;而《清史稿》有消失点的记录(蜀)。
综合《清实录》和《清史稿》两方面的信息,得到出现时间:1686年12月16日,北京时间21时43分左右,λ=269.5°。此时正是小熊座β流星群的活动期(λ=270.6°),(231°,δ=59°)和消失点(α=235°,δ=6.5°)的连线反向延长,可以近似地发现小熊座β流星群,它可能属于小熊座β流星群。
3.地方志中的流星记录
清代地方志很多,保存了大量的流星记录。总的说来,记录方式各不一样,形态描述较为详细,多数未记出现时刻和出没点。如同治间湖北《竹溪县志》卷十六:[43]
“(同治元年八月十九日)夜,东北有星,大如月,色如炉铁。初出,声则凄凄然,光芒闪烁,人不能仰视。顷之,向北一泻数丈,欲坠复止,止辄动摇,直至半空。忽如银瓶乍破,倾出万斛明珠,缤纷满天,五色俱备。离地丈许始没,犹觉余霞散彩,屋瓦皆明。”
这条记录描写生动,词藻华丽,有文学色彩。就科学性而言,既没有时刻,也没有出没点,是不够理想的。
4.笔记中的流星记录
清人笔记很多,流星记录也有不少。与地方志相似,由于记录者非专业人士,其科学价值有限。如钱泳(1759-1840)《履园丛话》“星异”条记:[44]
“嘉庆戊午十月二十八、九月夜,众星交流如织,人人共观。庚辰七月十八日夜,亦有星移之异。二十五初更,有大流星陨于南方,光如白昼。……甲申十一月初十夜,西北方星陨如雨。乙酉十月二十四、五两夜,星移如织,俱由西北而至东南。二十六日夜,东南方星陨,飒飒有声。最后,有大星坠于地,其声如雷。”
钱泳一生多为幕客,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兼工诗文书画。《履园丛话》二十四卷所记873条,多据经历,兼采见闻。这里所记录的流星和流星雨,应该主要来源于见闻。事实上,这些记录也见于当时江南一带的地方志。
四、结论
1.亚里士多德水晶球宇宙体系中“流星为大气现象”的观念在清代有所传播,这使得清代呈现出中西观念交织的流星观,并影响到清代的流星观测。
2.有清一代对流星的认识已与星占背景的传统观念有所区分,加上严密的观测制度,导致清钦天监的流星观测减少了星占成分,增强了其观测的可靠性。因此,清代的流星记录是可靠的。
3.分析四种来源的流星记录,可以发现《清实录》和《清史稿》的记录有较高的科学价值,而地方志和笔记中的流星记录科学价值有限。总的说来,清代的流星记录既丰富又可靠,这就为这些天象记录的应用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北京天文台主编:《中国古代天象记录总集》,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第575-1082页。
[2]江晓原:《星占学与传统文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30-132页。
[3][明]陆深:《玉堂漫笔》,(丛书集成初编)从2905册,第11页。
[4]MartinBeech,"Themakingofmeteorastronomy:partⅡ",WGN,theJournaloftheIMO21:1(1993),pp.37.
[5]利玛窦:《乾坤体义》卷上,《四库全书》文渊阁影印本,第787册第766页。
[6]高一志:《空际格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藏刻本,年代不详。
[7]MartinBeech,"Themakingofmeteorastronomy:PartV",WGN,theJournaloftheIMO21:6(1993):p.260.
[8]江晓原:“第谷天文工作在中国的传播及影响”,《科技史文集》,第16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第127-143页;又江晓原:“天文学的输入”,戴董光璧主编《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61页。
[9]承蒙韩琦惠示该书日本关西大学复本,又观《中国科学技术典籍通汇·天文卷》,河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
[10]中山茂:“关于《天经或问后集》”(日文),载《东亚的科学与技术-薮内清先生颂寿记念论文集》,同朋舍,1982年,第199-208页。
[11]方以智《天经或问》序、揭暄《天经或问》序,见张永堂《明末方氏学派研究初编》:“附录”,(台湾)文镜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87年。
[12][民国]《福建通志》“文苑传”,卷七,“清一”,第5页。
[13][清]方以智:《物理小志》,光绪宜稼堂本,中科院科学史所藏。第7页。
[14][清]游艺:《天经或问》,《四库全书》文渊阁影印本,第783册第630页。
[15]张永堂:《明末清初理学科学关系再论》,第二章,(台湾)学生书局,1994年;又见张永堂:《明末方氏学派研究初编》,“附录”,1987年。
[16]冯锦荣:《第七届中国科技史国际会议论文集》(深圳,1996年),待出版。
[17][清]徐朝俊:《高厚蒙求》,嘉庆丁卯(1807)云间徐氏藏版,中科院科学史所藏。
[18]陈祖维:“清代的钟表大师徐超俊及其《自鸣钟表图说》”,《中国科技史科》第8卷(1987),第1期,43-45。
[19]转引戴逸主编《简明清史》第二册第315页。人民出版社,1983年。
[20]丁福保、周云青编:《四部总录天文编》。文物出版社,1984年。第24页。
[21][清]毛祥麟《墨余录》,毕万忱标点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53页、第182页。
[22]《中国天象记录总录》未收入,《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认为:“是否为地震现象,待考。暂录于此。”见谢毓寿、蔡美彪主编:《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第三卷(下),科学出版社,1987年。第92页。
[23][清]王仁俊:《格致古微》“略例”,中科院科学史所藏刻本,承王扬宗先生惠告,托名江标的《格致精华录》(1896年),实为同一书;又见陈玉堂编著:《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27页;陶绪:《明清民族主义思潮》,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6页。
[24]DavidW.Hughes."Historyofmeteorandmeteorshowers",VistasinAstronomy,Vol.26(1982).
[25]王扬宗:“江南制造局翻译书目新考”,《中国科技史料》1995年第2期,第3-18页。
[26][清史稿]卷114,“志八十九·职官一”,中华书局标点本。第3263页。
[27][明会典],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618册723页。
[28][明史]卷74,“志五十·职官三”,中华书局标点本,第1811页。
[29]冯占良、徐品新:“流星目视观测的新方法”,《天好者》,1992年第4期。第21页。
[30]《明会典》,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618册第720页;又[清]朱彝尊《日下旧闻考》卷46说,观象台“殿东小室日壶房,即浮漏堂”,见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97册641页。
[31]《明英宗实录》卷289页1。
[32]《明孝宗实录》卷8页14。
[33]《清史稿》,卷115,“志八十九·职官二”,中华书局标点本。第3324页。
[34]《大清会典则例》卷一百五十八,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25册。
[35]《大清会典》卷八十五,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19册;又参见李俨《中国数学大纲》,“清初数学教育制度”,科学出版社,1958年。第406页。
[36]薄树人:“清钦天监档案中的天象记录(下)”,《科技史文集》,第14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
[37]原件藏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钦天监档案(康熙三十二年)。
[38][唐]李淳风《己已占》卷第七,“流星入列宿占第四十三,石云里标点本,载《传世藏书》“子库·科技”,海南国际新闻出版社中心。第400页。
[39][宋]《灵台秘苑》卷十一,“尾宿”,段异兵标点本,载《传世藏书》“子库·科技”,海南国际新闻出版社中心。第322页。
[40][明]刘基:《观象玩占》卷五十,“拾遗”。科学史所藏抄本。
[41][法]荣振华著,耿shēng@②译:《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补编》,中华书局,1995年。第760页。
[42]黄一农:“星占、事应与伪造天象-‘荧惑守心’为例”,《自然科学史研究》,第10卷第2期(1991年);Yi-LongHuang,Five-planetConjunctioninAncientChineseHistory,FarlyChina,15(1990),pp.97-112;又见江晓原:《天学真原》,第239-244页,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
论文摘要:文章论述了关注和认识网络时代的青少年,积极改进学校教育是预防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最佳选择,指出网络生存的常态化对人类自身遗传体质的潜在影响,亦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今天,上千万的青少年网络成瘾者和近千万接近成瘾者存在的事实,说明网络这一高科技产物在带给人类社会巨大财富与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效应。如何认识和应对这一挑战显然是信息时代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
一、网络的发现功能与网络成瘾的原因
青少年网络成瘾与网络游戏关系密切。而网络游戏是通过我们人性深处寻求交往与认同、刺激与娱乐、成就感以及追求自由与自尊的需求来实现的。网络之所以吸引人甚至令人上瘾,也正是因为它能带给人们变幻莫测的“崭新世界”。网络通过它全新的吸引力,使参与者的个性几近灭失。网络诱因中最大的动因也许是由于我们人自身是一个复杂的理性和欲望的集合体。而发现或追求它本身能产生一种巨大的快乐感,当网络游戏带给人们的兴奋感渐成习惯、甚至无法被有效取代时,即可能成为不能自拔的网络成瘾者。适度的娱乐本身并不一定是件坏事。青少年偶尔迷恋于网聊、或沉醉于网络游戏,本都属于正常人性之范围。真正值得担心的是那种过分的向往和迷恋,因为它将违背人类身体发育和智力成长的基本规律。
每一次新技术革命,在一定意义上说都是我们人类对自身的再发现。同时也是对人类集体智慧和理性的考验。网络信息时代带给我们的将是前所未有的挑战。一个蒙昧的,成人可以不考虑孩子的愿望和需求、甚至让孩子们盲目服从的时代行将结束。对于东方文化而言、其意义和影响也许是深远的。因此,重新认识幼稚与少年,重新认识网络时代,重新认识成人社会的价值观以及我们的教育看来已不容迟缓。因此,对于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的思考,其意义不仅体现于对“网络迷恋者”这一特定群体行为和心理的关注,发现其普遍的教育学、社会学意义也许更大。
关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主要有“三说”:(1)“多因说”,指学校、社会、家庭、网吧,各自对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负有不同程度的责任。(2)“产业责任说”,指的是作为新型产业的网络游戏开发商、运营商和终端经营者的网吧,应当承担起相应的促使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责任。(3)“三大缺失说”,则是由中科院心理所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主任高文斌博士提出,即:“父亲功能”的缺失,游戏缺失和同伴的缺失等,是青少年迷恋网络的重要原因。以上“三说”角度不同、各有道理。就青少年网络成瘾是“多因一果”这一判断来看,分歧较小。然而就青少年身体与心理成长的特点来看,应当说学校教育是诸多因素之中的重中之重。
诚然,在青少年网络成瘾者背后有学校、社会、家庭等多个关系密切的影响因素。然而,究竟什么是较有针对性的社会可控变量?究竟谁是管理边界更清晰、更易于把握的社会理性因素?值得深入探讨。
在社会调控方面,政府职能部门主要是通过提醒、明示、引导、供给、鼓励或禁止等政策措施来实现管理和调控的;家庭教育给予孩子的多限于以提供生存与情感支撑,传递诸如自保的、防范的、基本公德方面的常识等;而学校则是以传播认知理性(包括新知识)或价值理性,也即是通过启蒙与教化来实现管理和疏导的。就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而言,学校教育所拥有的时空优势、专业技术优势和同步进行学生动员与教化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不难看出,在学校、社会与家庭三者之间,与学校及社会监管相关的资源,其公共理性、社会理性之边界更清晰,且可把握性更强。而在学校教育与社会引导(包括政府的发现与调控)两方面比较的话,学校教育是一线的、常态化、专门化的公共性资源,因此,其时效性、可行性也更强。相比之下家庭教育虽然也是常态的、责任伦理明确的单元,但其在社会理性方面的确定性较差。虽然,这一判断与传统的家庭理念有些出入,但就日益一体化、现代化的人类社会而言,做出这一宏观判断也许不无道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学校教育的极端重要性。
应当提及的是,2006年5月,由“团中央”、“少工委”、“中央文明办”等六部委牵头,有关研究机构、各大网络媒体以及著名专家学者参与的“中国未成年人网脉框架工程性方案”正式出台。这是中国互联网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对于促进未成年人文明健康上网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也应该看到,如果没有学校教育的配合,其长效性是值得担心的。
二、改进学校教育是预防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最佳选择
网络迷恋如同其它形式的“路径依赖”一样,也是一种生命运动的惯性。要改变它非得生发新的吸引力或助推力不可,这个“力”可以是外界环境要素的改变,也可以是自身认识的改变。自身认识的改变则主要取决于教育。以陶宏开教授等为代表的研究者,对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并且特别强调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在教育界,尽管素质教育已倡导了多年,然而真正起作用的却仍然是“应试教育”为主的考试评价体系。教育理性、教育爱心与快乐教育的缺乏成为教育的“三大短板”。时下,教育的弊端与教育不快乐已成为大家的共识。究其原因,是因为应试教育和教育产业化风潮使得公共教育失去了公平、失去了大爱、失去了从容不迫与心平气和,也失去了教育应该有的担当。在今天的校园里,即便是一些兢兢业业的好老师也难免不被过分功利的环境所同化。我们的教育离开真诚与关爱已经很久了。娱乐的理性化是网络时代提出的特有的课题,如果中小学教育乃至大学教育,不能很好地发挥它应有的功能,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问题就难以得到缓解。印度著名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说:“唯有正确的教育,才能为我们的问题和不幸,提供持久地解决方法。”
在有效干预青少年“网络成瘾”方面学校教育应该是当之无愧的主力。美国网络上瘾中心执行主任金伯利·杨博士提出“五招并施”治“网瘾”——“首先要让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了解青少年学生上网成瘾的危害,让他们在学校里更好地规范和管理学生的上网行为;其次,在健康教育计划中引入有关‘网络上瘾症’的内容,让学生能像防范酗酒危害一样预防网络上瘾;第三,一旦发现学生有网络上瘾的苗头,就应该多加疏导,并鼓励学生找专业的顾问解决问题;第四,鼓励学生发展多方面的兴趣,多参加校园团体和社会活动,避免与社会生活疏离;最后,应该围绕互联网这个主题鼓励学生进行深入讨论,让他们知道网络的益处和副作用”。以上“五招”的实施,无一不与学校教育的积极作为相关。也有的学者认为:“对孩子影响最大的是家庭”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实际情况是不相吻合的,因此,厘清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功能性边界,对于认识和预防青少年过度沉迷网络是非常必要的。
1.教育是理性选择之源。理性是人类所特有的,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前提。在现代社会条件下,人类理性的养成愈来愈依赖于教育。无论教育过程、还是教育结果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公共教育的内在理性。网络内容健康与否的识别,文明健康上网等均属于理性选择和理,理当诉诸于教育。这里的教育所指的主要是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比家庭教育带有更强的社会公共理性。学校教育是每个孩童都必须经历的阶段,它在人一生中的重要性勿须多言。青少年成长中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小学或中学渡过的。这一阶段,他们遇到怎样的学校、怎样的教育、怎样的老师对他们一生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其中教育的大爱或教育工作者的爱心,对于青少年的成长更是举足轻重。其实在每一个孩子的心目中,都有一个他们尊敬和爱戴的好老师。有相当多的例子可以证明,教育的激励或教师的关爱,在孩子成长中是多么重要。生在网络时代对网络没有兴趣才是真正值得担心的,适度或过度使用网络本身就是一个理性选择的问题。
近年来教育改革的成败,教育投入以及“教育产业化”的思潮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教育渐渐失去了它应有的理性,从容与爱心。关心孩子们的全面成长成了一种奢望。精英教育和应试教育,更是使大多数受教育的孩子被抛在教育者的视野之外。部分痴迷于网络游戏的未成年人,在一定意义上也是这种不健全教育所遗弃的结果。因而反思当下的教育,改变办学思路应当是今后教育健康发展,使更多的孩子“回归”校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
基础教育在青少年的成长中,是占据时间和精力最多的。它担负着文明启蒙和理性的承继功能。每一代人都无法选择他们所生存的社会文化环境,他们首先要被动地适应一切先在的生存文化系统,当然也包括网络生存或娱乐方式。如果教育不介入的话,他们就只能听信传言或随大流。教育引导对于孩童来说,应当是完整的,个体的知识感,道德感,是非感是在群体(学校)教育中实现的。
但是,我们的教育在其功能和机制,特别是应试取向等方面无法适应一个民族全面的进步和全社会进化的要求。尽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承担着培养和选拔人才的职责,然而不是通过更为有效的途径培养人才,而是由牺牲一代或几代人的“海选”来培养所谓的人才,应当说是严重的失职或不理。不仅违背人类社会进化的多数准则,也严重忽略了未成年人“快乐成长”的原则。罗素说:“除了一些罕见的英雄事例之外,不论你选择哪一种人生准则,它都不应该与快乐不相容。”看来、让教育和学习成为一件伴随孩子成长的快乐事情,也应提到日程上。而这可以大大增强学校教育对于大多数孩子的吸引力,使更多的孩子乐于校园生活,当然对当下的学校教育的改进也需要有耐心。但是我们期待教育能守望公平、播撒爱心、传承智慧、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应当不算过分。
2.家庭教育功能的局限性。家庭,一般说来是提供感情与生存支撑的。在传播知识与理性方面相对于学校教育来说处于弱势地位。这主要是由于每一个家庭的经济状况,知识文化结构与精力配置都不可能完全适应不断变革与发展的社会和成长中的青少年,这是其一。其二,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家庭,大多数是从赤贫中走过来的,生存的艰辛已经够负担了,我们无法在短期内改变其和谐状态与生存状况。其三,青少年从小学到中学约有70%以上的时间是在学校渡过的(除睡眠之外),高中更是达80%以上、甚至更多。其四,在未成年人网络成瘾的一些个案问题上,家庭教育难咎其职,比如家庭不和睦、教育不得法,使孩子产生了强烈的离心力,不出大的漏子已经是万幸的了。然而在青少年一味地痴迷于网络游戏的“共性”问题上,大教育、大环境理当伴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当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物质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家庭的理性与文明,快乐与和谐也会自然而然地提上日程。目前、对于大多数尚处于打理生计阶段的家庭,我们能指望它完成抚养、抚育、保持基本的和谐已经是较高的要求了。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说,家庭教育在大多数人的成长中,只能起到理性的补充作用。给社会提供健康合格的公民,应当更多的期待公共教育。应当说明的是:我们强调学校教育对于预防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极端重要性,并不等于说家庭教育可以无所作为。家庭也应意识到,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孩子自我意识的觉醒提前,而青少年体力与智力成长的不平衡本身又明显地限制着他们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因而网络时代的家庭教育也要“与时俱进”,积极理性地介入对青少年的引导和教育,真正使他们明白什么是健康、文明上网,特别是弄明白过度上网的不良预后等等,都可以使孩子的成长变得离我们的期望更近。
由以上讨论不难看出:预防青少年网络成瘾及其潜在的追随者步其后尘的最好方法,还是要指望教育这一公共产品的机制性变革与功能性改进。当然高质量的教育也必须置身于一个相对和谐的社会背景之下。对此,政府也在不懈的努力之中。一个法制公平、社会正义、人们相对安居乐业的环境,对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效性及其改进都是十分重要而不可或缺的前提。
三、网络生存状态的观察与启示
网络生存的视听状态、运动状态、人际虚拟状态,乃至生理特殊化状态及其未来潜在的对人类体质遗传的影响,可能是一个更为重要的话题。长期上网者身上出现的莫名其妙的病状已有报道,其影响也许不仅仅是当下的,极可能是长远的。网络化生存是未来不可逆转的一种选择(诸如:阅读、信息、娱乐等)。无数经验的和科学的证据告诉我们:运动不仅是我们人类生存与健康的必要条件,而且是长久进化的保证之一。值得担忧的是,如今的网络化生存是以指尖活动为特征的生存娱乐方式,一旦把握和引导不当,势必对人自身或其后代的身体素质产生某些不利的影响。未成年人长期沉溺于网络,一旦形成恶性循环,对于个人的体力、智力以及心理健康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长时间迷恋网络,生活和睡眠规律被破坏,对记忆与学习的影响是负面的;一些过分沉迷者会与他所在的社会及群体格格不入,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尤其未成年人不仅是身体与智力成长期,也是社会价值建构、走向社会、融入生活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缺课”会对其一生造成诸多不利的影响;互联网视听信息过多,一方面会使青少年产生信息接收疲劳——“认知疲劳”,从而加剧对简单游戏的迷恋,另一方面,还会使感觉处于懒散与麻木状态(嗅觉、触觉);对于少数极度沉迷的青少年而言,潜存着体质下降与体质遗传蜕化危险。所有这些问题都应当引起我们高度的警觉与关注。
四、网络发展的现状与未来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和专家们所指出的那样,“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还只是端倪性的”。预期将会像传统媒体(如广播、电视)一样更大规模的进入千家万户,因而会有比现在更多的人使用网络,并且会依赖甚至喜欢网络,传统媒体将部分地被网络媒体所取代,会有更多的人参与这个能即时、高效互动的媒体动态来看,网络成瘾的问题也许会更加普遍、甚至漫延至成年人,它将会带来一个更为普遍而深刻的社会变化;每一代人的成长都潜存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对青少年成长的关注与不良嗜好成瘾问题的研究与跟踪,将是一个应当长期重视的事情。PC的电磁辐射,也应充分考虑到,未成年人从小上网、甚至有可能伴随其成长及至结婚生子,因此,更远的担忧也许是:常态化的网络生存会不会对人类的遗传基础发生实质性影响,进而对个体或民族的发展及进化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应该提醒的是:已有的重度网络依赖者,实际造成的影响,可能不止是当下的、负面的病态及其相关治疗成本;他们作为一个新时代尝试者的亲身的体验或教训是否还应该给我们的政府与社会提示些其它的什么?这也有待于我们给予进一步的关注。
网络信息在各个领域开花结果的时代已经开始,今日的网络宽带为科学发展与科技进步提供了知识、信息与技术资源共享的平台,全人类发展与进步的知识,信息与资源正在向我们聚拢而来,这将推动我们的学习与研究由封闭半封闭、走向全方位的开放;借助网络这一平台,人类的集体洞察力正在跨越千年。在我国,互联网的全部意义尚未充分显现出来,随着城乡差别、东西部经济发展的梯度差异及数字化鸿沟的缩小,互联网将会有更多人参与和使用,其“潜能”必将进一步得到释放。此刻,如果我们能有足够的物质的和精神的准备的话,何愁网络信息时代的未来会不如我们所愿呢。
参考文献:
1.伯特兰·罗素.罗素回忆录.希望出版社,2006
2.钟志贤,杨蕾.论网络时代的学习能力.河南教育网,2005.03.11
3.华商报.近四成孩子不爱运动.第114期华商调查,2006.07.1
[关键词]青少年;财富观;道德教育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富国富民已成为社会生活的主旋律之一,人们对财富也很关注。教育青少年科学地看待财富,正确地获取财富,理智地支配财富,培育良好的财富品质,从而树立健康的财富观就显得尤为必要。当前,青少年财富观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它们影响着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对此,我们必须深入反思,结合青少年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改进并加强教育工作。
一、青少年财富观存在的问题
(一)在财富获取方面
一些青少年贪欲太强。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市场,目睹多彩的外部世界,又看到其他同学享受丰富的物质生活而自己得不到满足,一些青少年从小就养成了“要”的习惯,并且是无节制地“要”、蛮横地“要”,通过向父母长辈“要”来满足欲望和虚荣。更有少数青少年由于通过正常途径“要”不到他们满意的结果而误入歧途,进行偷盗甚至抢劫。
(二)在财富支配方面
一些青少年消费无节制,这主要表现为浪费和消费结构的不合理,可以说是“乱用”。时下,这种现象越来越突出。一些青少年不顾家庭经济承受能力,羡慕“一掷千金”的生活,在消费方面超越甚至是大大超越自身和家庭的正常消费水平。“太爱乱花钱”成了一些青少年的“非典型性”特征。
(三)在财富意识方面
很多青少年,尤其是一些富裕家庭的青少年,缺乏必要的财富意识,更不用说相应的理财意识和能力。他们不知道“财富”“金钱”意味着什么,没有“多”与“少”的概念,除了“要”就是“用”。调查显示,相比日本、美国、韩国等国的学生,中国学生对金钱的意识是最低的,不管是家长还是学生,都只关心学习。对金钱:中国孩子“最没感觉”。
(四)在财富价值观方面
部分青少年片面夸大财富在人生中的作用。他们认为有钱就“理直气壮”,无钱就“英雄气短”,“金钱第一”的思想极大地影响着一些青少年。他们把个人拥有财富的多少作为衡量人生成功、幸福与否的唯一标准,把今后“赚大钱”作为人生唯一的目标,而未能认识到财富的真正意义。拜金主义在青少年中大有蔓延滋长之势。
二、青少年财富观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社会现买的强烈冲击
许多人将“发财致富”作为“第一要务”,笃信“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有钱能使鬼推磨”等不健康的财富观,从而催生了拼命追逐金钱、比阔斗富、坑蒙拐骗、欺诈失信等丑恶财富行为。一些不良的甚至是极坏的财富思想和言行给整个社会带来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人们在迷惑、矛盾甚至是痛苦的选择中,价值观发生动摇或跨塌。学校处在社会环境中,社会各种不健康的财富行为,对学生的财富观形成强烈冲击。
(二)家庭教育的偏差
家长缺乏对孩子的财富观教育。一些家长不重视财富观教育,不愿意让孩子过早地接触钱、谈论钱,以防止孩子染上“铜臭”;一些家长溺爱孩子,毫无原则地满足孩子过度的物质要求;一些家长虽然意识到和进行了财富观教育,但教育方法不科学,往往将孩子应该做的事和应尽之责任以物质(或金钱)交换或奖励的方式体现出来,长此以往,导致孩子只认钱而缺乏责任感,以为金钱可以交换一切;一些家长没有采取行动,只“说”而不让孩子“做”,不愿意青少年在读书期间参与财富实践活动,从而使得青少年理财能力差,财富意识淡薄,不按财富规律办事。
(三)学校教育的缺失
学校未能很好地顺应时代的要求,根据青少年的特点,有的放矢地对青少年进行健康财富观教育。学校教育仍然重书本知识,教育没有面对生动的同时也是五花八门的财富思想和行为,没有结合现实情况来分析问题、教育学生。为此,学校必须加强财富观教育。
三、厘清青少年财富观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财富意识培育
财富先是以金钱的形式体现出来。青少年财富意识的发展,大致有四个层次:8~11岁少年具有简单的金钱意识,认识并能计算钱的多少,意识到钱可以买东西,有比较自觉的买卖行为;12~14岁少年具有了较为复杂的金钱功能意识,认识到钱的多种物质交换功能,买卖行为不仅具有一定的自觉性,而且具有初步的独立性;15~17岁少年具有了全面的财富功能意识,既认识到金钱的物质交换功能,又认识到财富在精神方面的功能,还认识到财富的社会功能;18岁以上的青少年具有了创新的财富功能意识,亦即具备了运用财富进行财富增值的自觉意识。财富意识的培养就是要让青少年在其成长发展的各个时期形成对财富的正确认识,这不仅是财富观教育的重要目标,也是青少年社会化发展的要求。
(二)财富价值观教育
一方面,要教育学生认清财富的本质。财富“是因稀缺而需要通过劳动生产出来的对人类有用的产品”。财富的创造与增加是劳动因素和非劳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人类劳动与自然物质相结合的产物。财富是人类劳动的结晶,它凝结着父母和广大劳动者的智慧、心血和汗水,所以青少年必须珍惜财富。另一方面,要教育学生正确看待财富的作用和意义,使其认识到:拥有必要的财富是个人基本生活的保障,是追求幸福生活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必要物质基石。但财富不是人们的终极目标,它只是个人在某些方面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理想的手段与途径。学校要使学生理解人生的价值在于在创造中获得财富,在获取财富中向社会与他人奉献,而不是为金钱所奴役。这样的人生才是真正潇洒的人生,才是充实而高尚的人生。
(三)财富品质培养
财富品质是指一定社会的财富思想在青少年的观念和行为中的体现,是青少年在一贯的财富行为中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特征和倾向。它是财富意识与行为的有机统一,是自觉意志的结果。对于青少年来说,学习以下财富品质尤为必要。一是诚信。财富品质的核心是诚信,诚信立业,诚信致富。培育青少年财富品质首先必须使他们诚实守信,真正做到“以诚实守信为荣”。二是自立。要求青少年在财富面前保持自己的独立品格和自立意识,教育青少年抵制金钱的不良诱惑,不能为财富左右,不能为了金钱做出违法犯罪的事情。青少年要有通过自己的劳动去生存发展的意识,要有自立自强、奋发图强的精神,不能始终依赖父母,无休止地向父母索取。三是勤奋。任何人的成功都离不开勤奋。四是节俭。要教育青少年懂得,提倡消费不等于奢侈,而是对消费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调控,做到量入为出、用之有度。
(四)财商的提高
教育不应该忽略财商,智商、情商和财商这“三商”共同作用,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获取各方面的成功。在财商教育中,重要的是加强对青少年的理财教育,也即是培养青少年获取财富的能力和支配财富的能力。社会上很多不健康的消费行为,尤其是年轻人中出现的“月光族”“啃老族”现象,无不显示着理财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在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财富不断丰裕的情况下,理财教育的重要性将更加凸显。这是青少年经济社会化的必然之路,这不仅是青少年的现实所需,更是青少年的未来所需;不仅是青少年本人所需,更是青少年未来家庭所需。
四、积极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
(一)要抓住关键环节
学校与家庭都应主动将财富观教育纳入素质教育的视野中,纳入青少年的品德教育之中,不能使之成为青少年教育的盲点。在正确把握道德教育规律的前提下,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实现有机结合,系统的课堂教育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相互促进,就能各施其能,各用其功。在这之中,必须要抓好两个关键环节。一是要教育青少年学会控制对财富的欲望,特别是购买欲和享受欲。例如,教育青少年合理地对待学习用品、生活用品和其他用品的需求,克服贪欲。二是要在日常生活中对青少年进行零花钱教育。“零花钱制度给家长提供了一种非常有利的机会来教导孩子们有关金钱及其功能的知识。”“零花钱无所谓好坏,而给零花钱的办法却注入了各种价值导向。”因此,家长给青少年零花钱的同时,要进行财富价值观的引导。
(二)要勇于直面现实
在课堂教学以及日常德育活动中,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财富现象以及日益变化的学生校园财富行为时,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实事求是、敢于正视、敢于分析、敢于教育,既不在传统的财富思想里墨守陈规,也不在现实的经济洪流面前迷失方向。例如,面对令人眼花缭乱的“富豪排行榜”,教师应该理性分析,可结合比尔·盖茨和李嘉诚的慈善捐赠行为,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财富的意义及其局限性;教育学生评判他人的标准除了金钱外,还有品行、性格、特长等,从而对青少年进行科学价值观的引导。面对不时发生的触目惊心的现象,学校要适时开展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面对校园贫富差异,学生会感受到财富的多寡不均,产生心理不平衡。针对这种现象,对于家庭富裕的学生,教师要教会他们远离“金钱的优越感”,防止他们患上“富裕病”。对于家庭条件较差的学生,教师要教导他们坦然地对待财富差距,同时用多元标准去评价别人。这些教育对学生形成健康的心态非常重要,它是磨炼学生心性、教会学生如何认识世界的重要过程。
(三)要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
财富实践是生动的、丰富的、精彩的,是充满感性的活动,因此,适当开展与财富有关的实践活动,使青少年在财富的具体活动中加深对财富和财富观的理解与认识就显得尤为必要。第一,学校要开展适合青少年年龄特征的实践活动,使全体青少年普遍接受锻炼。例如:在小学可开展“红领巾储蓄银行”“我是小小理财家”等与学生零花钱相关的简单的课外活动;中学生可以适当参与学校的某些财务活动,尤其是与学生相关的诸如班费、学生伙食、学生社团经费开支等财务活动。第二,家庭要根据具体情况对青少年进行必要的锻炼。例如,让孩子参与家庭财务活动,教会孩子合理分配资源,培养孩子的主动性,这样既可以帮助孩子树立理财意识和理财能力,又可以帮助孩子树立家庭成员意识和宝贵的责任感。第三,贫富家庭的学生都必须参加力所能及的勤工助学活动,使他们从小明白劳动的价值,感受劳动带来的满足感、成就感,从而真正理解“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这对孩子将来能幸福而有价值地度过一生是至关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