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6 15:37:0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科技馆科普知识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一、火灾安全
1、点燃的蜡烛、蚊香应放在专用的架台上,不能靠近窗帘、蚊帐等可燃物品。
2、到床底、阁楼处找东西时,不要用油灯、蜡烛、打火机等明火照明。
3、中小学生不要随身携带火柴、打火机等火种。
4、不能乱拉、乱拉电线,随意拆卸电器,用完电器要及时拔掉插销。
5、发现燃气泄漏时,要关紧阀门,打开门窗,不可触动电器开关和使用明火。
6、阳台上、楼道内不能烧纸片,燃放烟花爆竹。
7、吸烟危害健康,学生不要吸烟,躲藏起来吸烟更危险。
8、使用电灯时,灯泡不要接触或靠近可燃物。
二、交通安全
冬季如何注意交通安全
冬天寒风凛冽,雪花飘飘。有人戴上了帽子和口罩,可别遮住了自我的眼睛,此外,地面上结起了一层冰,道路又湿又滑,走路,骑车稍不留神,就要摔跤,行走时不能急奔快跑。不能在道路上堆雪人、打雪仗和滚雪球,这样既不安全,又会影响交通,甚至发生车祸。一年四季气候不一样,同学们交通安全防范不能放松。
1、指挥灯信号的含义
(1)绿灯亮时,准许车辆、行人通行;
(2)红灯亮时,不准车辆、行人通行;
(3)黄灯亮时,不准车辆、行人通行,但已超过停止线的车辆和已经进入人行横道的行人,能够继续通行;
(4)黄灯闪烁时,车辆、行人须在确保安全的原则下通行。
2、行人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1)须在人行道内行走,没有人行道的,须靠边行走;
(2)横过车行道,须走人行横道。
(3)不准穿越、倚坐道口护拦。
(4)不准在道上扒车、追车、强行拦车或抛物击车。
(5)列队经过道路时,每横列不准超过2人。儿童的队列,须在人行道上行进。
3、横穿马路注意事项:
横穿马路,可能遇到的危险因素会大大增加,应异常注意安全。
(1)穿越马路,要听从交通民警的指挥;要遵守交通规则,做到“绿灯行,红灯停”。
(2)穿越马路,要走人行横道线;在有过街天桥和过街地道的路段,应自觉走过街天桥和地下通道。
(3)穿越马路时,要走直线,不可迂回穿行;在没有人行横道的路段,应先看左边,再看右边,在确认没有机动车经过时才能够穿越马路。
(4)不要翻越道路中央的安全护栏和隔离墩。
(5)不要突然横穿马路,异常是马路对面有熟人、朋友呼唤,或者自我要乘坐的公共汽车已经进站,千万不能贸然行事,以免发生意外。
4、乘车人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汽车、电车等机动车,是人们最常用的交通工具,为保证乘坐安全,应注意以下各点:
(1)乘坐公共汽(电)车,要排队候车,按先后顺序上车,不要拥挤。上下车均应等车停稳以后,先下后上,不要争抢。
(2)不要把爆竹等易燃易爆的危险品带入车内。
(3)乘车时不要把头、手、胳膊伸出手窗外,以免被对面来车或路边树木等刮伤;也不要向车窗外乱扔杂物,以免伤及他人。
(4)乘车时要坐稳扶好,没有座位时,要双脚自然分开,侧向站立,手应握紧扶手,以免车辆紧急刹车时摔倒受伤。
(5)乘坐小轿车、微型客车时,在前排乘坐时应系好安全带。
(6)尽量避免乘坐卡车、拖拉机;必须乘坐时,千万不要站立在后车厢里或坐在车厢板上。
(7)不要在机动车道上招呼出租汽车。
5、骑自行车要注意哪些安全事项:
骑自行车外出比起走路,不安全的因素增加了,需要注意的安全事项如下:
(1)要经常检修自行车,坚持车况完好。车闸、车铃是否灵敏、正常,尤其重要。
(2)自行车的车型大小要适宜,不要骑儿童玩具车上街。也不要人小骑大型车。
(3)不要在马路上学骑自行车;未满十二岁的儿童,不要骑自行车上街。
(4)骑自行车要在非机动车道上靠右边行驶,不逆行;转弯时不抢行猛拐,要提前减慢速度,看清四周情景,以明确的手势示意后再转弯。
(5)经过交叉路口,要减速慢行、注意来往的行人、车辆;不闯红灯,遇到红灯要停车等候,待绿灯亮了再继续前行。
(6)骑车时不要双手撒把,不多人并骑,不互相攀扶,不互相追逐、打闹。
(7)骑车时不攀扶机动车辆,不载过重的东西,不骑车带人,不在骑车时戴耳机听广播。
(8)学习、掌握基本的交通规则知识。
三、燃放烟花鞭炮安全
1、应当购买有正规厂家生产的烟花爆竹,正规厂家是经过国家安全监管部门严格审查的,生产工艺和生产流程均贴合安全的标准,所以这些烟花爆竹在燃放的时候就能够相比较较安全一点,千万不要随便购买那些没有生产厂家的烟花爆竹,这些烟花爆竹虽然价格便宜,可是没有安全保证,在燃放的时候很容易造成危险事故的发生。
1、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积极宣传党和政府的科技政策,广泛收集适合当地群众生产、生活需要的技术和信息资料,抓好科普惠农兴村工作。
2、完善科普知识平台,加强对科普设施的管理,加大投入,配备各类科普图书、报刊等现代化宣传设备,使用好各类科普设施和资料做好存放整洁完好,使用方便有效。
3、科普知识平台开放时间:周一至周五(上午8:30-12:00
下午2:30-5:30)
4、健全各项规制度和作档案,做到制度上墙、记录薄齐。制定明确的工作目标、服务对象、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
5、加强科普知识宣传栏的日常管理,及时更新内容。
6、选拔农村科普宣传员,定期对科普知识宣传员进行培训。挖掘农村科技人才,组织相关科学技术、生产技能、科普知识等专业培训。
7、组建群众性自我服务的科普组织,建立至少10人的科普志愿者队伍,加强对科普志愿者队伍的管理,并定期开展科普志愿活动。
科技创业志愿服务队
队 长:
副队长:
成 员:
联系电话:
武汉铁路局襄阳客运段 湖北襄阳 441000
[摘要]列车紧急制动阀是迫使行驶中的列车采取紧急制动的制动设备,本文主要从铁路客运乘务工作实际出发,针对列车乘务人员对紧急制动阀使用条件和时机把握不准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
关键词 ]旅客列车;紧急制动阀;问题;对策
今年来,我们在组织对一起因车门翻板故障,导致启动时车门无法关闭,以及一起旅客未乘降完毕列车突然启动的安全情况进行分析时,发现列车乘务人员均未使用紧急制动阀停车处理,反映出大部分乘务人员对列车紧急制动阀使用条件和时机把握不准,担心导致滥用紧急制动阀构成事故,为此我们开展了对紧急制动阀使用及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一、列车紧急制动阀工作原理的概述
列车紧急制动阀是迫使行驶中的列车采取紧急制动的制动设备。紧急制动阀的一端连通列车制动主管,另一端和大气相通。平时阀被弹簧压在阀座上,当拉动手把时,杠杆使阀离开阀座,打开制动主管与大气的通路,制动主管内的压缩空气就急剧减压,产生紧急制动作用。
二、列车紧急制动阀的相关管理规定
1.《铁路技术管理规程》第十四章第337条规定:
车辆乘务员、客运乘务组等列车乘务人员发现下列危及行车和人身安全情形时,应使用紧急制动阀停车:(1)车辆燃轴或重要部件损坏;(2)列车发生火灾;(3)有人从列车上坠落或线路内有人死伤;(4)其他危及行车和人身安全必须紧急停车时。
使用紧急制动阀时,不必先行破封,立即将把手向全开位置拉动,直到全开为止,不得停顿和关闭。遇弹簧把手时,在列车完全停车以前,不得松手。在长大下坡道上,必须先看制动主管压力表,如压力表指针已由定压下降100kpa时,不得再行使用紧急制动阀。
2.原铁道部《铁路交通事故调查处理规则》第二章第十五条中,将滥用紧急制动阀耽误列车,定为D11类事故。
3.《中国铁路总公司运输局关于普速旅客列车车门管理补充规定的通知》(运营客管电〔2015〕2号)中规定:车门无法关闭时,列车启动前应立即通知站台工作人员或司机不得开车,来不及通知且列车已经启动时,以及运行中塞拉门开启时,应立即使用紧急制动阀停车。
三、涉及车站非正常发车的相关事故
1.2014年3月31日,K2060次旅客列车在乌鲁木齐局兰新线鄯善站停车办客时,因运转车长醉酒漏乘,开车后列车长使用紧急制动阀停车,构成铁路交通一般D10类事故。定乌鲁木齐车务段全部责任。
2.2015年1月28日,Z41次旅客列车在西宁站停车办理客运业务时,因车站客运人员未确认旅客乘降情况,盲目通知司机客运作业完毕,造成3名列车乘务人员漏乘,被列车长呼停,构成铁路交通一般D10类事故。西宁站全部责任。
四、在紧急制动阀使用和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1.对列车紧急制动阀使用条件判断上犹豫不定
《铁路技术管理规程》对紧急制动阀使用条件的规定中,对于燃轴、主要部件伤损、火灾、坠车、线路内人身伤亡情况下,使用条件要求较为明确,且以上情况为已确定发生的事故或故障,使用紧急制动阀不会造成更大的事故后果。但对于其他危及行车和人身安全必须紧急停车时,需要凭借乘务人员的主观判断,特别是在未发生事故或故障的情况下,使用紧急制动阀必然导致耽误列车,构成事故,大部分乘务人员由于缺乏对事故后果的估计,而且对事故调查定责有关规定了解不多,不愿意被调查分析,更害怕被追究事故责任,受到处理,在大多数情况下不会果断采取拉阀停车的措施。
2.担心站车工作关系受到破坏
从2015年“1.28”Z41次列车西宁站发车事故中可以看出,对于车站盲目发车,列车采取紧急停车措施,车站很大程度上要承担耽误列车的事故责任,部分列车长担心自己的紧急停车行为,会导致车站被追究事故责任,从而破坏站车关系,给今后工作带来不便,往往避免使用紧急制动阀停车处置。
3.紧急制动阀有关培训需要加强
一是在培训内容上。我们将《铁路技术管理规程》所规定的紧急制动阀使用条件及方法作为乘务人员日常业务学习的重点,但对该规定中,在长大下坡道上,压力表指针已由定压下降100kpa时,不能使用紧急制动阀的情况下,如何进行停车操作未作要求,培训内容缺乏系统性;二是在培训方式上。我们对紧急制动阀相关业务的培训大多以抽问、考试为主,即使是开展实作演练,但由于受条件限制,也仅限于在库内进行静态模拟演练,大部分乘务人员从未实际使用过紧急制动阀,对其使用时列车运行速度、制动距离及可能带来的后果等情况缺乏基本的感性认识。
4.紧急制动阀相关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一是在应急处置方式上。2015年“1.28”Z41次列车西宁站发车事故中,列车长使用呼停的方式停车处理,说明在停车应急处置时,可尽量选择其他方式停车处理,避免因紧急制动阀使用不当,构成D11类事故;二是在风险研判上。我们在有关应急预案中,虽明确了紧急制动阀的使用要求,但对紧急制动阀使用后车内人员骚乱、受伤及治安方面的安全风险研判不足,未能针对性的制定相关措施。
五、对于存在问题的相关对策
1.深入开展教育培训
一是增强安全责任意识。通过对近期列车发车过程中盲目发车、车门漏锁等原因导致事故的案例进行学习,促使乘务人员进一步认清自身安全责任;二是强化业务学习。使乘务人员对紧急制动阀工作原理、制动距离有所了解,对长大下坡道上,压力表指针由定压下降100kpa时,结合长大下坡道停车应急预案完善培训内容,增强培训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2.完善非正常情况下的应急处置
对涉及紧急制动阀的应急预案进行清理,对列车紧急制动时由于惯性作用导致车辆晃动,造成人、行李、货物可能发生的冲撞、位移、破损、伤害等安全风险开展研判,制定应对措施,进一步增强相关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和现场实用性。
3.加强站台乘降组织安全风险研判
组织对站车乘降组织中车门故障、人员或物品坠入股道、旅客扒车、车站盲目放行等情况进行梳理,认真分析研判安全风险,制定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和应对方法,在有必要采取紧急停车时,尽量采用呼叫停车的方式,避免因紧急制动阀使用不当,构成D11类事故。
参考文献
[1]《铁路技术管理规程》,在第二项第1条原文引用.
[2]《〈铁路技术管理规程〉条文说明》.
[3]原铁道部《铁路交通事故调查处理规则》.
[4]杨素亭.列车制动在铁路公安工作中的作用[J].铁道部郑州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02:44-47+61.
为在全社会广泛宣传和普及应急知识,增强公众的公共安全意识,提高公众应急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根据国家减灾委《关于做好“防灾减灾日”有关工作的通知》和国务院应急办《关于在“防灾减灾日”活动中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宣传和科普宣传工作的通知》要求,结合县应急办安排部署,定于x月x日-x日在全镇开展以“关注灾害,关爱生命”为主题的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和应急知识科普宣教宣传周活动,其中x月x日为集中宣传日。
一、活动主题
关注灾害,关爱生命,普及应急知识,提高应急能力。
二、活动重点
应急知识进学校、进企业、进村场、进农户。
三、宣传内容
(一)宣传应对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知识。
(二)防震减灾知识宣传。
(三)宣传介绍各类突发事件的种类、特点和危害,普及防灾减灾的基本技能和自救互救的应急常识。
(四)应急知识、应急法律法规和应急预案和预案的解读。
四、宣传形式
(一)自主宣传。宣传周期间,各村场部门单位要在本单位辖区内设立宣传点,采取设立宣传展板、发放宣传资料,召开广播会等形式,开展应急知识宣传活动。
(二)媒体宣传。宣传周期间,镇广播站、有线电视台每天播放一次《突发事件应对法》、应急常识和应对处置特大突发事件情况等。
(三)集中宣传。5月9日。镇召开机关干部、村场班子成员大会,现场咨询,发放宣传资料,开展宣传活动。
五、活动安排
1、5月7日,召集各村场部门单位召开宣传周活动筹备会议,安排部署相关工作。
2、按照要求印制好宣传资料。
3、5月8日—13日,镇广播站、有线电视台每天播放一次《突发事件应对法》、预防甲型h1n1流感知识、手足口病及应对处置突发事件等应急知识。
4、5月9日,镇机关设点统一集中开展宣传,悬挂宣传横幅、张贴宣传标语,开展宣传咨询、发放宣传资料。
六、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成立镇长徐忠乐为组长,黎帮道、彭良才、王文华、张军、许冰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王文华任办公室主任。各村场、各部门单位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普及应急知识、提高应急能力是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和最大限度减少社会灾害的需要。各村场部门单位要进一步强化思想认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集中精力抓好宣传周各项活动的开展。
关键词:科技馆 科普教育 发挥优势
科技馆作为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进一步提高民众文化素质的重要桥梁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上海科技馆作为上海市最主要的科普教育基地和精神文明建设基地,对提高民众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科学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新时期,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转变思路和工作方式,以发挥上海科技馆的更大作用来服务民众。
一、完善科普教育服务理念
先进世界科技的飞速发展,民众对科技知识迅速增长的客观需要对科技馆的科普教育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民众希望更多参与和互动,科技馆的教育方式需要更加灵活多样,充分发挥服务功能,从从单纯以科学知识传播为主转向对公众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为主。
(一)激发民众进行知识探索
科技馆不仅仅是展览一些以往的科学发明让民众进行观看拍照,而是要通过对科技的介绍来激发民众对科学过程的了解和学习,在这个过程中,要强调科学知识的运用,以及科技创新新人才的成才过程,从而把民众从一个单纯的知识接受者,变成一个对科技知识进行主动探索者。
更新科普教育服务理念,需要在坚持人与自然、科技相和谐的基础上,要更加注重在科技展览和讲解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及时关注科技发展热点,以适应时展的需求。
(二)科技展项应该通俗易懂
科技馆的展项应以服务更广大人民群众为目的,使展览的知识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公众,使自然科学知识与人文科学知识有机的融合在一起,适应公众的需求。科技馆是科学普及的主要基地,无论是基础科学还是高新技术,其内容的展览应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将深奥难懂的科学技术知识以简单有趣的方式展现出来。
(三)探索新的科普教育形式
科技馆的建设和展览是一项重大的任务,随着国家和民众对科技馆作用认识的逐渐深入,科技馆已经成为民众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场所,一个途径是鼓励企业捐助或科技馆与企业进行合作,开发实用性较强的科普展览活动,必将能收到越来越好的教育效果,同时也将达到成功宣传技术和产品的目的。[1]
二、加强科普服务的层次性
加强科普服务的层次性就是要根据民众不同年龄阶段的特征,设计不同的科技展项,同时,采取形式不同但有科普服务的活动来推广。通过形成一个开放、流动、协作的运行机制,根据不同层次年龄人群的需要来开展科普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有效提高民众的科技水平。
(一)寓教于乐,提高学习兴趣
青少年是出于被引导的时期,也是学习精力非常旺盛的时期,他们正处于独立意识逐渐强烈的青春叛逆期,对一些知识要么刨根究底,要么不理不睬。这就需要科技馆在设计科技展品时,可以从外形、内容介绍、原理以及知识探索,应体现出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点,让他们一看到展品就激发出探索和求知的兴趣,在科普教育中,我们可以利用现有展品资源,在充分了解孩子们对科技知识追求的基础上,以动漫宣传画的方式科普常识手册来培养他们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也让他们在游玩科技馆的同时充分发挥自己的好奇心、想象力以及探索欲,加深记忆,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让青少年在玩中体会事物的相关理论,进而运用到学习和生活中。
同时,可以将科普工作送进学校,与学校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与学校协作,把科技展览或科普试验以科普剧或现场实践的形式送进学校,在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的同时,更能吸引学生对科普知识产生兴趣。
(二)走进社区,普及科学知识
社区是居民生活的重要载体,是科普工作需要长期扎根的地方,对于普及全民科技知识,提高科学素质有重要的意义。通过举办社区科普巡展、科普知识竞赛等多种有效的活动,来满足社区居民的科普需求。
针对社区中老人群体占多数的情况,科技馆可从展示内容方面,知识讲解方面多下功夫,在内容上注重选取与老年人生活相关的科技知识,如如何预防高血压、高血脂等;在知识讲解方面,要注重通俗易懂,简单明了,用通俗的语言讲述专业的。注重针对老龄人群的态势进行宣传,带动全民发扬中国传统美德,这也是科技场所提高全民素质必不可少的内容。[2]
三、充分发挥科普影院的服务功能
科普电影是一种重要的科普教育形式,需要在传统的科普影院的基础上,发挥科技馆的优势,制作流动的影院室,既能在科技馆播放,也能到学校、社区进行科普知识普及。目前在国内许多科技馆都建有球幕影院,银幕影像大而清晰,播放内容包含丰富的信息,能够系统地反映出自然科学历史性的或科幻性的各种题材科技知识,让观众在视听的过程中更加容易地理解宇宙万物发展演变和发展的历史。
其次是最新的科技影院建设,如4D影院等利用新科技的制作科技展品,使观众在观看的同时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内容到形式都从民众易于学习的出发点来考虑,注重对民众进行科学知识熏陶,提升科技馆服务质量。
四、以信息化建设提升科普服务水平
信息化的快捷、方便促进了科技馆建设服务的重要变革,在科技馆科技展项的建设中,运用高科技手段,制作真实而美妙的科技现象,能提高科技馆的科普教育能力和现代化管理水平,打造科技馆高的起点,实现跨越式发展。
在科技展品的建设中恰当地运用仿真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以及影视技术等新的科技手段,过运用新的科技技术,在科技信息的优势以及计算机的普及使民众更加方便的进行学习,最大限度的发挥现代科技馆的资源优势,突破传统科技馆的空间、时间的限制,促使科普学习网络化、社区化、社会化,民众能在网络、社区、学校以及社会宣传栏上学习到科普知识,随时随地的提高科学素养。
小结:
总的来看,上海科技馆应在发挥以往优势的基础上,牢固树立人与自然科技想和谐的思想,以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为已任,加大投入,不断提高展览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科技化、信息化水平,为科普教育服务做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小型科普图书馆图书资料的新特点和新内容
在小型科普图书馆不断建立和发展的今天,其图书资料的特点以及内容也出现了一定的改变。就我国小型科普图书馆的建设现状来看,小型科普图书馆图书资料具有收集、整理、提供相关的有价值的信息,提供信息的服务及查询,使图书资料的服务更直接、更有针对性。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为充分体现图书资料工作对小型科普图书馆工作的重要性,综合性的图书资料面向全方位扩展,新时期对图书资料工作赋予新内容新特点。
首先,要确立图书资料与信息并重的新观念。根据小型科普图书馆的发展规划和目标,以及黑龙江省经济建设的调整,合理购置新的藏书,制定科学采购计划,充分利用有限经费,合理订购藏书,为科技工作者服务,逐步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藏书体系。
其次,要树立普及与提高兼顾的新思路。一般来讲,科技馆都有自己的小型图书馆,其中的藏书和图书资料内容大部分是科技类的图书,公众在小型图书馆可以一边休息,一边查询新的科学前沿知识。为此,小型科普图书馆应注重资料的时效性、趣味性、真实性和科学性。
最后,把集中展览与分散借阅结合起来。小型科普图书馆是科学的传播中心,向人们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食粮和知识宝库。服务于社会,不仅要通过举办各种展览进行科普宣传教育,还要把借阅查询科技图书资料为群众服务工作相结合,走合作发展之路,发挥其在小型科普图书馆工作中重要性地位。
2.小型科普图书馆对科技馆教育职能的拓展
通常来讲,科技馆都有自己的小型图书馆。图书馆的图书主要内容是科普类图书。科技馆内小型科普图书馆对科技馆教育职能的拓展主要体现:科技馆内小型图书馆与公众的沟通协调是提高科普工作效率的重要保证;小型图书馆科普图书为科学家与公众的沟通提供平台;科技馆内小型图书馆与公众的沟通协调完善素质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科技馆的图书馆与公众的沟通有效宣传科普知识,提高科技馆自身的知名度;科技馆图书与公众的沟通,贴近生活,提高公民科学素养;加强科技馆内部图书馆的建设,使之更有效地与社会沟通。并且这几方面作用可以在以下工作中充分体现出来。
2.1宣传教育
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的小型科普图书馆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其主要起到辅助科技馆教育工作的开展,使得科技馆的教育职能得到了有效的拓展。小型科普图书馆的建立和发展,不仅使得科技馆的教育职能更加符合现今社会发展的要求,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科普工作者的思想素质水平以及知识文化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和丰富。小型科普图书馆服务主要针对的对象就是相关的科普读物借阅者以及科技人员,这些人员通过借阅相关的科普读物,来提升自身对科技知识的了解。科技人员为了能够有效提升自身的科普知识掌握能力,急切的需要了解最新的科技资料,而小型科普图书馆作为我国科普宣传的重要机构,其应该起到积极的宣传作用,制定相应的科普宣传策略,对社会主义建设中所提出的新观点和新内容进行积极的宣传,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尽可能的加大对科技性和知识性较为突出的科普资料进行宣传,从而拓宽科技馆的教育职能。
2.2贮存与传递
小型科普图书馆主要是针对相关的科普资料进行储存和贮藏,从而实现传递的机构。小型科普图书馆主要的职能就是对科普资料进行有效的收集,整理和加工,同时根据所收集科普资料的性质,对资料实行合理的分配,并确立科普资料的管理方式,从而实现对科普资料的有效贮存。而在对科普资料进行传递的过程中,小型科普图书馆主要起到的作用就是为科普资料利用者提供有价值的资料,从而实现文献资料的高效共享。小型科普图书馆所具有的这种传递功能与贮存功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科技馆的教育职能的到了拓展,在科技馆定期开展的科普资料展览时,可以进一步的提升宣传教育的功能,从而可以更好的推动科技馆的发展。
2.3提供情报推动科研
小型科普图书馆在各个区域中都有建设,其已经成为了科技工作者主要进行科普学习的场所。而小型科普图书馆的建设,也在一定程度为科普研究提供了场地空间,从而推动了小型科普图书馆教育科研工作的开展。随着小型科普图书馆中文献资料的逐渐丰富,使得小型科普图书馆的服务性质也发生了一定的转变,其为科普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更加良好的发展空间。在小型科普图书馆中存在有大量的二次文献,而这些文献是科普工作者进行科普研究的主要依据。小型科普图书馆以编制书目、索引、文献的方式提供小型科普图书馆研究的根基和起点,以便科普工作者能在较高的起点上进行深人的研究,提高效率。
【关键词】科技辅导员;素质提升;有效途径
新疆科技馆承担着面向全区公众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开展科技培训等职能,其核心则体现在科普展览与科普教育上,主要将科学性、趣味性、知识性的展览内容、科普教育活动和观众参与互动的形式相结合,鼓励公众互动参与,在参与的过程中不断加深科学知识的理解力,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公众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
一个科技馆是否是观众喜爱的场馆,不仅仅取决与展区、展品等硬件设施的好坏,更取决于科技馆科技辅导员的创新能力与活动开发能力等“软件”的好坏。科技辅导员是科技馆展品与观众的桥梁和纽带,科技辅导员通过展品讲解、科普活动的开展等方面,满足不同观众的对科普知识的需求为观众答疑解惑。在不断提升公众科学素养的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的是科技辅导员的业务能力,因此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科技辅导员队伍,是科技馆事业不断发展,提高全区公众科学素养的有力保障。
一、科技辅导员应具备基本素质
1.要具有为公众服务的意识。科技辅导员是科技馆展品与公众间的桥梁和纽带,是面向公众开展科普教育、科普活动,因此要有为公众服务的思想和意识,是科技辅导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2.要有基本的职业道德。科技辅导员作为科普队伍的重要组织部分,肩负着传播科普知识,帮助公众树立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职责,这就要求我们科技辅导员不仅要有一定的专业水准,而且要有良好的行为,高尚的品德,做到育人为先。
3.要有一定的专业水平。现在的时代是科技知识不断更新飞速发展的时代,作为一名科普工作者,首先应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与水平,因人施教,针对科普的五大人群,分门别类创新地开展各项科普活动,为观众提供优质科普服务,有效提升科普效果。
4.是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科技馆作为公众了解科普知识的一个科普场馆,根据《科技馆建设标准》要求,科技馆的展品每年都必须有所更新,那么科普活动也同样,如要一层不变,没有新颖,公众对科技馆的关注度就会不断下降,科技馆的生命力持续减弱,因此科技辅导员必须要创新地开展各类科普活动,才能使科技馆事业不断发展。
二、新疆科技馆科技辅导员队伍的现状
1.人员紧缺的现状。新疆科技馆展览中心面积极为11117平米,根据国家的《科技馆建设标准》,新疆科技馆属于中型馆,展览中心应有工作人员62人,目前实有人员36人,从人员配置上来看人员紧缺是目前阻碍展览中心开展好科普活动的重要因素。
2.人才队伍不稳定的现状。新疆科技馆自新馆开展以来先后通过公开招聘形式招录了工作人员36名,因个人辞职、工作调动等多种原因现留在科技馆内工作的人T还剩20名,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人员的流动性较大。
3.业务培训机制不健全的现状。目前,新疆科技馆科技辅导员业务培训主要通过以老带新、以赛代训、集中学习等形式开展,没有建立一个长期的培训机制,培训的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提升科技辅导员队伍素质的几个途径
(一)通过多种渠道,解决人员紧缺的问题
以“选用优秀人才增强工作活力”为原则,积极探索“编制内与编制外相结合”的用人机制。通过公开招聘编内人才、积极吸纳优秀志愿者,使用科技馆免费开放项目经费通过劳务派遣的形式聘用单位所需的专业人才等多管齐下的用人模式,优化队伍结构,解决人员紧缺问题。
(二)健全科技辅导员培训机制,提高辅导员的业务能力
科技辅导员队伍培训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只有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培训机制,才能保证科技辅导员队伍健康有序的发展,也才能使科技辅导员队伍培训更加有效。那么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是推进科技辅导员队伍培训的必由之路。
一是建立完善的领导机构。完善的组织领导和健全的领导机构是开展科技辅导员队伍的切实保障。成立以科技馆馆长为组长,分馆展教中心的副馆长为副组长,由人事部牵头,办公室、展教部等相关部门共同负责的领导机构,定期研究和讨论科技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制拿出切实可行的培训方案,确保科技辅导员队伍培训的有效性。
二是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培训工作的有效开展,离不开经费的支持。根据新疆科技馆和科技辅导员培训计划,将培训费用列入科技馆经费预算,确保培训工作的顺利实话。
三是创新培训工作的形式。科技辅导员队伍培训工作的成效与培训的形式,师资力量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要打破固有的培训模式,提升师资水平。针对科技辅导员的礼仪、普通话及讲解技巧、科普剧本的创作等不同内容聘请具有专业知识的老师签订长期培训合同,定期为科技辅导员提供量身定制的培训课程。针对科普活动的开发,可选派优秀的业务骨干分批次前往行业内先进的科普场馆进行一年期的定期培养计划。
四是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培训工作的主体不仅仅是培训计划的拟定,更重要的是培训个体的投入力度。因此还要建立完善的培训考核机制、目标要求和总结汇报。通过培训期间的考勤,培训结束后的考试成绩,培训鉴定等多种方面将培训中产生的材料归入档案,每名参训的辅导员在全馆范围内进行总结汇报,并将学习到的知识与本职岗位相结合,提出改进作可行方案。
(三)创新管理模式。用人打破日常部门分工、人员工作明确的工作模式,在常规工作不变的情况下,以项目管理方式建立了科普教育开发、科普剧等多个项目小组,以成员自愿、配备合理、注重实效为原则,实现馆内跨部门合作,有效促进了科技馆的工作效能。
科技辅导员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十分必要的工作,科技辅导员对科技馆来说起着核心的作用,科技馆是否能够成为公众喜爱的科普场馆不仅取决于展品的好坏,更取决于科技辅导员队伍的强大与否,因此,为进一步做好科技馆的各项工作,必须建立一支优秀的科技辅导员队伍。
一、在科技馆中建设小型图书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分析
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中,社会对人才的创新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为创新是发展的基础,是科技进步的源泉。为此,在现代科技馆的发展中,如何提高其创新型科普教育就成为了当前科技馆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通常来讲,科技馆在社会中起到的作用就是通过公开展览各种科技成果,进行各项科技培训活动,以此来达到科普知识普及和科普教育的效果。科技馆的基本任务是向公众普及科学和技术知识、传播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倡导科学精神、宣传科学技术的成就及其作用。它的主要教育形式为展览教育,通过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相结合的展览内容和参与互动的形式,鼓励公众动手探索实践,不仅普及科学知识,而且注重培养观众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创新精神。
图书馆是搜集、整理、收藏图书资料供人阅览、参考的公益性教育机构,有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发信息资源、参与社会教育等职能。它的服务是一项开发利用图书馆资源的工作,被誉为“知识的宝库、知识的喷泉”,直接承担着培养人才的重任。在现代社会,特别是信息社会的到来,也极大促进了图书馆新功能的拓展,其社会意义就是让图书馆蕴藏的文化知识渗透到我们社会生产和生活的一切方面,并为此提供科学创新、技术创新、生活方式创新、思想创新、文化创新的灵感。
科技馆与图书馆都是公益性的社会教育机构,这是共性。区别在于一个静,一个动,图书馆是利用书刊资料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培养有创新精神和独立见解人才的知识宝库;科技馆则可以把这些书本上的东西,通过对展品亲身体验和互动的形式变活了,从而达到学习和教育的目的。正是这些共性和区别,使科技馆与图书馆合作成为可能,能形成优势互补,相得益彰。科图联合是一种利好的必然趋势。
二、科普环境下科技馆与小型图书馆创新教育的方式
科技馆中有着较多的资源,其是科学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对科学发展有着推动的作用,图书馆肩负着教育的职责,其对科学知识有着传播的作用,将科技馆与图书馆结合在一起,可以提出一种创新的教育方式。很多城市的科技馆中都增设了图书馆阅览室,有的大型科技馆还专门设置整个一层作为图书阅览室,阅览室中还配置了较多的电脑,实现了电子阅览室的构建。小型图书馆由于规模比较小,资金有限,所以书籍资源等受到了限制,很难独立完成教育创新工作,需要政府部门的支持。有的科技馆还会受到场地的限制,所以社会文化教育工作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有的省市还开展了科普教育活动,增加了科普教育的途径,也受到了良好的效果。在科普环境科技馆中的小型图书馆创新教育中,要实行创新的办馆理念,要积极开展文化活动,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这项活动中,这样才能实现全民素质的提升。
小型图书馆在创新教育工作中也发挥着较大的作用,其可以提供丰富的图书资源,而且图书馆属于公共设施,也是公共服务的场所,其与科技馆都有着普及教育的职责,在这些公共场所中开着科普活动,会吸引很多的人前来参加或者参观。在对青少年进行培训的过程中,由于人流量比较大,很多孩子都是由家长陪同而来,所以,科技馆与图书馆还需要设置休息等候室。联合建立科技图书馆,可以为学生提供寒暑假学习的场所,可以使学生的假期生活更加丰富,可以提高学习的知识面,可以实现全面素质的提升。
科技馆与图书馆联合运行的模式是由科技馆来负责日常运行管理,省图根据科技馆内涵和热销书籍的情况定期对书籍进行更换和填充。在新功能拓展活动方面,流动科技馆和省图百姓书房的合作也非常成功。对今后的活动开,科技图书馆拟定了相应规划和创新设计:开馆后,可以将利用阅览室举办读书活动,可以贯穿全年,每个季度都可以有不同的内容,如“科学小故事”――中小学生讲科学故事比赛、“科技给我的启迪”――中小学生读书征文活动、“科学伴我成长”――青少年科普短剧比赛。我们还可以利用图书阅览分区的特色,开展不同区域的活动;利用儿童区,每天推出一项亲子活动,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参加。
关键词:知识图谱 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 CSSCI 共引分析 共现分析
中图分类号: G255.2;G250.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4)05-0105-07
Visualizing Library, Information and Documentation Science Research Development Based On CSSCI(2000-2011)
Abstract Based on the statistical data in CSSCI(2000-2011), the paper makes visual analysis on the research hotspots and evolution of Library, Information and Documentation Science. By knowledge mapping technology,the research evolution, core papers, core authors and research collaboration are clearly shown.
Key words knowledge mapping; Library, Information and Documentation Science; CSSCI; co-citation analysis; co-occurrence analysis
1 引言
随着可视化技术的发展,知识图谱成为近年来文献计量领域的研究热点。国外学者对于知识图谱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在近年来已形成较为成熟的理论、方法与工具,其中美国学者陈超美的知识图谱工具Citespace具有较大影响力[1]。大连理工大学刘则渊教授团队较早将知识图谱理论与方法引入国内科学计量学研究[2],其团队与陈超美合作,利用知识图谱对我国科学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与评价,推动了知识图谱在我国科研评价领域的应用[3-4]。本文以知识图谱作为研究方法,通过共现图谱与共引图谱展现2000~2011年间我国图书馆、情报学与文献学学科发展脉络,数据来源为CSSCI收录图书馆、情报学与文献学来源期刊发文及引用信息。
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评价体系[5]的提出,为图书馆、情报学与文献学高质量期刊遴选提供了有力指导,进而为学科计量研究提供了数据来源保障。白云以CSSCI(2004~2006)中图书馆、情报学与文献学期刊为研究对象,从篇均参考文献数、期刊基金论文占有比例等方面分析了图书馆、情报学与文献学期刊的学术规范程度和学术含量状况[6]。邓三鸿、王昊以CSSCI(2004~2008)中49种图书馆、情报学与文献学期刊引用数据为基础,通过被引速率考察了相关期刊的学术影响力[7]。贾洁以CSSCI(2000~2007)引用数据为基础,统计并分析了对我国图书馆、情报学与文献学研究产生重要影响的国内外学术著作,进而分析了对图书馆、情报学与文献学产生重要影响的出版机构[8-9]。王昊、张小琴以CSSCI(2003~2007)收录图书馆、情报学17种期刊引用数据为基础,从总体引用网络、层次引用网络、引用网络聚类等角度构建了期刊引用网络,探讨相关期刊的引用层次结构以及期刊集群规律[10]。
本文以CSSCI(2000~2011)中图书馆、情报学与文献学来源期刊发文及引文数据为基础,通过关键词共现图谱、文献共被引图谱、作者共被引图谱及作者共现图谱可视化分析我国图书馆、情报学与文献学研究发展历程。图谱中主要通过频次与中介中心度考察相关知识单元,中介中心度体现在图谱中某知识单元与其他成员之间的联通重要性。
2 图书馆、情报学与文献学来源期刊关键词共现图谱及分析
本节将通过绘制2000~2011年图书馆、情报学与文献学整体的关键词共现图谱,将这12年来的学科研究内容直观呈现在一张网络图谱中,进而揭示国内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研究的知识结构及其演进。以两年为一个时间切片,参数调整后可视化图谱如图1。
图1中按照中介中心度的大小来控制节点标签的显示数量,节点大小与其代表的关键词出现频次大小成正比。图中含有外环的节点代表该关键词的burst值不为0,外环的宽度与其突变率成正比,表明这类关键词在当前年度迅速成为学科热点。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数据起始于2000年,所有2000年关键词burst均设为-。
从表1可知,高校图书馆、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知识管理、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网络环境、图书馆学、信息检索、图书馆管理和竞争情报是这12年来国内图书馆、情报学与文献学学者们使用最多的关键词,且均是中介中心度大于0.1的关键节点。
由表1和图1中的信息,本文可以将这12年我国图书馆、情报学与文献学的研究主题归纳为如下六大领域,下面将分别阐述各个领域的发展脉络与趋势:
(1)学科基础理论研究在这12年里一直是国内图书馆、情报学与文献学学者研究的核心领域,位于图1的左上方,是连接其他研究领域的枢纽,包含情报学、图书馆学和科学期刊等热点关键词,主要是对情报学、图书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范式、研究对象、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研究。其中,对于图书馆学的理论研究一直是学科研究的重点,研究对象关键词为图书馆、高校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公共图书馆,相关理论探讨关键词包括图书馆服务、读者服务、图书馆事业、图书馆建设等。
(2)文献计量学一直是这12年我国学者研究的热点领域。随着图书馆、情报学与文献学研究对象从文献向信息的转变,其开始向信息计量学拓展,并与网络计量学产生交叉。期刊评价研究作为文献计量学重要组成部分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关注,主要涉及关键词为科技期刊、核心期刊、影响因子、影响因素、网络影响因子、h指数等。结合这些关键词的出现时间可知,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方法从统计分析与引文分析,到社会网络分析、信息可视化、知识图谱。由此可见,国内图书馆、情报学与文献学的文献计量学分支研究领域日益呈现出信息化、综合化的趋势。
(3)信息检索与信息技术在这12年一直是我国图书馆、情报学与文献学学者研究的热点领域。从传统的情报检索、光盘检索、联机检索和文献检索到网络信息检索、全文检索和图像检索。2002年数据挖掘技术的出现,以及2004年Web挖掘、文本挖掘、知识挖掘、xml、语义网、本体和虚拟图书馆的出现,表明学者在信息检索研究中更加重视对新技术的应用,其中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本体技术在2004年成为突变点。在检索工具方面,对于搜索引擎的研究在12年间发展较快,从搜索引擎到全文搜索引擎、元搜索引擎,继而到2006年出现的垂直搜索引擎都很好得体现了这一研究进程。
(4)信息管理与信息服务从2000年至今一直是我国图书馆、情报学与文献学学者研究的热点领域。从图1中可以看出信息管理历年来的研究主题包含信息资源、信息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信息技术、信息服务和信息组织等。历年来信息服务的研究经历了从传统的情报服务、高校图书馆和图书情报工作到数字资源和数字图书馆,再到信息共享和资源共享,进而到交互式信息服务与个性化信息服务的演变。在这一过程中,信息资源产生了重要变化,传统纸质资源逐渐转为数字、网络资源,学者的研究也相应随之变化,信息管理与服务的理念也产生了变化,从强调资源整合到资源共享、协同交互、智能推荐、开放存取、个性化服务。
(5)竞争情报从2000年至今一直是情报学学者研究的热点领域。涉及关键词有企业竞争情报、产业竞争情报、战略管理、反竞争情报、技术竞争情报、竞争情报系统、人际网络情报、专利情报、危机管理、危机预警、信号分析等。由此可见,国内竞争情报的研究对象主要为企业、行业,研究内容从竞争情报、反竞争情报逐步向更具实用性的专利情报、竞争情报系统、危机管理、信号分析扩展,体现了我国竞争情报的实用性发展趋势。
(6)知识管理。从表1可以看出知识管理从2000年开始成为我国图书馆、情报学与文献学的研究热点,结合图1中知识管理节点各颜色圆环的厚度,可知往后其一直是国内图书馆、情报学与文献学学者最为关注的研究热点,历年来相关研究主题如下:知识经济、知识创新、知识产权、知识组织、知识服务、知识发现、知识管理系统、知识检索、知识共享、知识挖掘、知识网络、知识转移、知识库和知识图谱等。
3 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文献共被引图谱及分析
本节将绘制2000~2011年文献共被引图谱来揭示这12年来国内图书馆、情报学与文献学研究的知识源流的结构特征及其演进。以两年为时间分片,经过参数调整后图谱如图3所示。
图中相关参数同上节所示,为了更详细分析对图书馆、情报学与文献学研究产生重要影响的文献,文章列出被引频次大于70的文献33篇,按被引频次降序排列如表2所示。
表2中33篇引文可看作2000~2011年的重要知识源流,可以清楚的看到大部分是图书,表明这些著作的出版对这12年来图书馆、情报学与文献学的学术研究具有深远影响。通过综合图3的聚类信息、表2的各个指标信息及研究热点与知识源流间的对应信息,结合对这些文献内容的分析,本文将2000~2011这12年来国内图书馆、情报学与文献学研究的引文归纳为以下六大领域,并给出各个领域对应的知识源流演进的关键路径。
(1)学科基础理论。学科基础理论成果一直是图书馆、情报学与文献学研究的核心知识源流,这12年来最为重要的知识源流随着时间的演进如下:1985吴慰慈的《图书馆学概论》、1994严怡民的《情报学概论》、1996年严怡民的《现代情报学理论》、1998年王知津的《从情报组织到知识组织》和吴建中的《21世纪图书馆新论》、1999年孟广均的《国外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进展》和徐引篪的《现代图书馆学理论》、2000年张晓林的《走向知识服务:寻找新世纪图书情报工作的生长点》、2002年吴慰慈的《图书馆学概论》和《当代图书馆学情报学前沿探寻》,2003年梁战平的《情报学若干问题辨析》、2006年周晓英的《情报学的形成和定位》和2007年马费成的《论情报学的基本原理及理论体系构建》,这13篇文献组成了学科基础理论领域知识源流演进历程中的关键路径。
(2)文献计量学。文献计量学领域的学术成果是这12年来国内图书馆、情报学与文献学学者最为重要的知识源流。按时间顺序依次列出历年来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术成果如下:1988年邱均平的《文献计量学》、1996年林被甸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和黄俊贵的《中国文献编目规则》、1997年王崇德的《文献计量学引论》、2000年戴龙基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1年俞君立的《文献分类学》、2003年李鉴的《2002年中国科技期刊出版统计》、2004年刘军的《社会网络分析导论》和邱均平的《网络数据分析》、2005年罗家德的《社会网分析讲义》、2006年姜春林的《H指数和G指数――期刊学术影响力评价的新指标》、2007年邱均平的《信息计量学》和2008年苏新宁的《构建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评价体系》,这13篇文献组成了文献计量学领域知识源流演进历程中的关键路径。
(3)信息检索与信息技术。信息检索与信息技术一直是图书馆、情报学与文献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其重要知识源流按时间的演进如下:1997年曾民族的《网络信息检索现状和性能评价》、1997年黄纯元的《图书馆与网络信息资源》、1998年孟广均的《信息资源管理导论》、1998年程亚男的《网络化趋势与图书馆发展观》和汪冰的《数字图书馆:定义、影响和相关问题》、1998年马费成的《面向高速信息网络的信息资源管理》、1999年岳剑波的《信息管理基础》、1999年吴慰慈的《图书馆自动化与网络化之现状及展望》和储荷婷的《Internet 网络信息检索:原理、工具、技巧》、2000年马费成的《信息资源管理》、2001年胡昌平的《信息服务与用户》和张晓林的《基于Web的个性化信息服务机制》、2001年的范明《数据挖掘:概念与技术》、2002张晓林的《Semantic Web与基于语义的网络信息检索》和《分布式学科信息门户中网络信息导航系统的规范建设》、2004年苏新宁的《信息检索理论与技术》。这16篇文献组成了信息检索和信息技术领域知识源流演进历程中的关键路径。
(4)信息管理与信息服务。这12年来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学者对该领域研究所引用的重要知识源流按时间演进如下:1997年马费成的《信息经济学》和董小英的《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管理》、1998年孟广均的《信息资源管理导论》、1999年岳剑波的《信息管理基础》、2001年霍国庆的《企业战略信息管理》和周宁的《信息组织》、2004年戴维民的《信息组织》、2007年胡昌平的《面向用户的信息资源整合与服务》,这8篇文献组成了信息管理与信息服务领域知识源流演进历程中的关键路径。
(5)竞争情报。竞争情报是这12年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研究的热点内容,其所依赖的重要知识源流也经历了如下的时间演进:1995年缪其浩的《竞争情报――国外的发展动向及其对我国的影响》、1996年沈固朝的《国外企业的竞争情报源及其搜集方法》、1998年彭靖里的《国内外竞争情报研究发展综述》、2000年曾忠禄的《情报制胜――如何搜集、分析和利用企业竞争情报》、2001年包昌火的《竞争情报与企业竞争力》、2002年包昌火的《企业竞争情报系统》、2003年包昌火的《竞争对手分析》和《竞争对手分析论纲》、2004年包昌火的《略论竞争情报的发展走向》和陈峰的《竞争情报与战略管理》、2005年王知津的《竞争情报》、2006年李艳的《技术竞争情报的现状分析》、2007年梁战平的《我国科技情报研究的探索与发展》、2008年沈固朝的《竞争情报的理论与实践》和王知津的《企业竞争情报作战室研究》。这15篇文献组成了竞争情报领域知识源流演进历程中的关键路径。
(6)知识管理。知识管理自21世纪以来一直是图书馆、情报学与文献学研究的热点内容,其所依赖的重要知识源流按时间演进如下:1998年蒋惠工的《知识管理与组织设计》、1999年王知津的《知识组织的目标与任务》、2000年张晓林的《走向知识服务:寻找新世纪图书情报工作的生长点》和蒋永福的《知识组织论:图书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的理论基础》、2001年蒋永福的《论知识组织方法》、2002年张晓林的《元数据研究与应用》、2003年邱均平的《论知识管理与图书情报学的变革》、2006年马费成的《国内外知识管理研究热点――基于词频的统计分析》和邱均平的《知识管理学》、2007年柯平的《知识管理学》。这10篇文献组成了知识管理领域知识源流演进进程中的关键路径。
通过上述六大领域的重要知识源流组成的六条关键路径,可以分别得出我国图书馆、情报学与文献学研究的知识源流的结构组成及其内容的演化历程,进一步印证了各大领域的研究主题演化脉络,同时对其进行了更深入、更全面地补充。
4 图书馆、情报学与文献学作者共被引图谱及分析
本节将绘制作者共被引图谱以发现对这12年国内图书馆、情报学与文献学研究具有重要影响的学者,从另一角度窥视图书馆、情报学与文献学的学科结构和发展动向。本文将被引频次270及以上的作者视为图书馆、情报学与文献学界的领军人物,共有39位,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到邱均平、张晓林、马费成、吴慰慈和吴建中是国内图书、情报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五位学者,他们的研究对文献计量学、知识服务、信息经济学、图书馆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由图4可知,蒋永福、范并思、王知津、韩继章、吴慰慈、马费成、初景利、黄宗忠和邱均平具有较高的中介中心度,表明这些学者在我国图书馆、情报学与文献学领域的知识流动和控制上具有重要的作用。
综合表3、图4,并通过查证这些被引作者对应的高被引文献内容作进一步的归纳、合并和分析可以将这些被引作者划分为如下六大领域的学术群体:
(1)学科基础理论。该领域的被引作者最多,主要的关键高被引作者有吴慰慈、马费成、范并思、程焕文、王知津、黄宗忠、严怡民、冯惠玲、周晓英、王子舟、于良芝、贺德方、靖继鹏、黄俊贵、徐引篪、焦玉英等。
(2)文献计量学。该领域的关键被引作者包括苏新宁、邱均平、丁学东、王崇德、罗式胜、刘则渊、庞景安、刘军、金碧辉、戴龙基、武夷山、梁立明、叶继元、陈超美等。
(3)信息检索与信息技术。关键高被引作者有张琪玉、陈光祚、赖茂生、陈树年、邓志鸿、侯汉清、苏新宁、焦玉英、毕强、曹树金、张玉峰、周宁、董慧等。
(4)信息管理与信息服务。主要的关键高被引作者有胡昌平、孟广均、赖茂生、岳剑波、霍国庆、卢泰宏、戴维民、肖希明、黄晓斌、查先进、初景利、曾民族、李国新等。
(5)竞争情报。主要的关键高被引作者有:沈固朝、包昌火、谢新洲、王知津、彭靖里、陈峰、吴晓伟和曾忠禄。
(6)知识管理。主要的关键高被引作者有:张晓林、柯平、蒋永福、盛小平、马海群、陈传夫、丁蔚、王曰芬和Nonaka I。
可以发现,情报学理论研究、文献计量学和信息检索与信息技术三个领域拥有的高影响力作者最多,尤其是文献计量学,除了较多国内重要学者外,吸纳了较多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另外这六大领域并不是互相孤立的,研究上存在着一定的交叉,一些高被引作者同时对多个领域具有重要的贡献。
5 图书馆、情报学与文献学作者合作图谱及分析
本节将绘制作者共现图谱以揭示这12年国内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学者间科研合作状况,从另一角度揭示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的研究特征。统计发现,这12年发表文章44篇及以上的学者共计35人,如表4所示。
由表4可知邱均平、马海群和王知津是这12年来发文量最多的三位学者。下面通过作者共现图谱来探究学者间的科研合作情况,以两年为一个时间切片,经过参数调整后可视化图谱如图5所示。
图5中中介中心度大于0.1的关键节点共有13个,但网络中的连线较少,表明合作网络的整体情况不理想。通过进一步考察,图谱中存在一些小团体,他们的内部成员绝大多数是来自同一个科研机构,如武汉大学邱均平团队(包括余以胜、文庭孝、段宇锋、李江、赵蓉英等)、武汉大学的张玉峰团队(包括何超、金燕、吴金红和王翠波等)、南开大学王知津团队(包括苏瑞竹、张桂玲、孙立立、孙立武、樊振佳等)、南京农业大学的侯汉清团队(包括何琳、李运景、薛春香、黄建年、白振田等)、南京大学的苏新宁团队(包括邓三鸿、杨建林、王昊等)、南京大学的孙建军团队(包括程慧平、成颖、李江等)以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团队(郑彦宁、武夷山、化柏林、陈峰、梁战平等)等等。各个小团体内部合作紧密,但团体之间的联系较为松散,基本是通过一些在不同科研机构深造过的桥梁学者来衔接,如李江连接了邱均平与孙建军团队。整体来说,我国图书馆、情报学与文献学科学研究合作以知名学者为中心形成了较小的师生或同机构科研合作团队,各团体间联系较小。
6 结语
本文以知识图谱作为研究方法,从关键词共现、文献共被引、作者共被引、作者合作等角度对我国图书情报学与文献学科研发展进行了可视化分析,相关结论如下:2000~2011年间,学科基础理论、文献计量学、信息检索、信息技术、竞争情报、知识管理是主要研究分支;围绕六个分支,文章通过时间线梳理了对相关领域产生重要影响的学术著作,并列出了在相关领域被引较多的学者;在科研合作方面,图书馆、情报学与文献学领域科学合作多以师生、同机构合作为主,并形成了若干小科研团体。
参考文献:
[1]Chen C. CiteSpace II: 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6, 57(3): 359-377.
[2]陈悦,刘则渊.悄然兴起的科学知识图谱[J].科学学研究, 2005, 23(2): 149-154.
[3]陈超美,陈悦,侯剑华,等. CiteSpaceⅡ: 科学文献中新趋势与新动态的识别与可视化[J].情报学报,2009 (3): 401-421.
[4]刘则渊,王贤文,陈超美. 科学知识图谱方法及其在科技情报中的应用[J].数字图书馆论坛,2009,(10): 14-34.
[5]苏新宁. 构建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评价体系[J]. 东岳论丛, 2008, 29 (1): 35-42.
[6]白云.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期刊学术规范量化分析――基于 CSSCI 的统计分析[J].情报资料工作,2009,(4): 36-39.
[7]王昊,邓三鸿. 图书馆, 情报与文献学期刊被引速率分析――基于CSSCI的统计分析[J].情报杂志,2011, 30(1):27-33.
[8]贾洁. 我国 “图书馆, 情报与文献学” 图书学术影响力报告――基于 CSSCI 的分析[J].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10,(2): 56-69.
[9]贾洁.对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最有学术影响的百家出版社分析――基于CSSCI (2000~2007)数据[J].出版科学,2011,19(1):6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