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6 15:37:1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大学生职业思考及评估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提升研究生教育内涵李利华
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中社会歧视现象探析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 孙杰
金融危机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启示王中杰
师范生教科研素养状况的调查与思考——以宿迁学院为例朱沛雨
基于企业需求的大学生职业素养与高职院校教学适应机制研究关冠军,任保奎
高校艺术生文化素养问题刍议曲辉
高校研究性教学保障体系构建的思考陈安军
我国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现状评析杨彩霞
我国高校网络教育质量评估系统的构建李光理
高校社团建设与"三型"校园建设孙美晖
激发高校学生社团活力的几点心思考王晓亮
黑龙江大学学生社团现状与发展策略张学成
关于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实践路径研究康渝生
21世纪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新变革于玉宏
对新形势下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若干思考艾政文
"绿色教育"理念下能源动力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高丽丽,史琳
地方院校机械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王会
综合性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项子微,蔡文伯
新加坡和中国高校德育比较及启示姚丽丽
美国高等职业学校实施人文教育的基本经验郑敏
对高校研究性教学之认同模式、特点与要求李芳,周爱珍
省属高校专业课双语教学现状与发展对策汪怀远,宋华
试论传播学教学中科学精神的培养姜德锋
商科院校法学本科商法学课程体系的个性设计胡艳香,陈蓉
生物工程专业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实验教学体系之建构韩晓云,赵辉,李秀凉
对中国法制史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几点构想郑颖慧
高校物流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张小洪,吕莉萍
哲学史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构建赵海峰,罗跃军,王志军
计算机硬件系列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惠丽,吴玲
高职院校宝玉石专业课程体系之构建张博
高校工商管理类课程案例教学应用探讨靳利军,蔡岩松
自编案例竞赛教学法在管理学课堂中的应用实践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 伦蕊
CDIO模式下SAPFI教学实践平台建设商秀娟,陈美娜,赵玉欣
高校学生诚信品质发展性评价标准探讨——以上海师范大学为例夏天,吴钢
论校园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教育影响的评估机制邱哲
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研究肖云,孙晓锦,XiaoYun,SunXiaojin
从大学"啃老族"再论职业生涯规划王彬洁
大学生家庭教育缺失的原因及对策王春梅,WangChunmei
河北省高校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兰健,杨磊
关于完善高校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若干反思曾雄军,ZengXiongjun
高校网络用户的偏好及其控制黄丽霞,李建军
略论教学秘书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角色定位及职责朱欣
教学型大学教学秘书激励因素分析——基于某教学型医药院校教学秘书的问卷调查罗娇艳
高校研究型实验室管理初探杜亚琳,马鸿艳
以评估为契机探讨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徐嘉,杜学元,XuJia,DuXueyuan
行政管理案例分析课程的合理化设计教军章,何颖,JiaoJunzhang,Heying
行政管理案例教学中"冷场"局面的应对张晓峰,ZhangXiaofeng
情境模拟方法在行政管理案例教学中的应用袁洪英,段绪柱,YuanHongying,DuanXuzhu
"任务驱动"与"项目驱动"相结合的创新教育研究冯林,郑薇薇,FenLin,ZhenWeiwei
实现教材观转型破解原理概论教学难题詹宏伟,ZhanHongwei
我国职前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建构的策略探索马丽枝
司法考试体制下法科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胡东,哈书菊,HuDong,HaShuju
试论大学英语教师自主性的影响因素和实现途径祝晓燕HtTp://
由一次探索性实践所引发的大学英语教学省思程京艳
培养元认知策略提高英语写作效果实证分析刘晓光
多媒体教学与数学教学内容匹配的研究王胜奎,徐光辉,王家军
大学生学业导师导学方法实践与思考戴长雷,孙思淼
大学英语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刘红梅,LiuHongmei
构建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质量科学评估模式的探索谷真研
大学生职业辅导课程的效果评估研究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 祝治国
诚信教育:高校德育的逻辑起点倪丽娟,NiLijuan
论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杨艳茹,林萍,YangYanru,LinPing
新时期高校党校教学内容初探高文祥
关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宋大力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探析丁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初探刘峥
传统文化的汲取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庞海波
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载体探索徐群,李娟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障碍分析吕慧
市场导向: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构建黄晓梅,岩磊,HuangXiaomei,YanLei
ESP理论下我国复合型法律人才培养路径宗雪萍,俞惠,ZongXueping,YuHui
从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学科定位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庆利赢
略论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学管理刘昱,陈友华,LiuYu,ChenYouhua
高校学生课外管理教育问题及对策邓雪妍,DengXueyan
高校学生就业信息平台建设研究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 王磊
坚持重点课程建设改革实践教学贾铁军,JiaTiejun
计算机专业生物信息学课程建设探新于啸,张喜海,孙红敏
"形势与政策"课网络教学的策略探究黄昕,李晓衡,高征难
大学生学习方法变革探析张美萍,闯垒,韩
从党史发展角度讲授科学发展观的历史演变问题苑芳江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国际经济学教学改革调查研究崔艳娟,徐晓飞
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与对策高慧,涂道伍
职业技术学校信息技术课有效教学方法研究王涛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教学模式探讨崔红丽,CuiHongli
工科类高校公共选修课新型教学模式研究周祖鹏,李雷梅
高校经济学教学模式探析郑伟东
关注创新能力培养的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构建姜红
关键词:大学生;自我评估;职业决策自我效能
一、问题的提出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career decision-making self-efficacy)的研究大致从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兴起,Taylor和Betz从社会学习和认知行为理论出发,依据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结构,提出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概念。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是指决策者在进行职业决策过程中对自己完成各项任务所必需的能力的自我评估或信心。已有的研究表明,个人对自己职业决策能力的效能感越强,为选择和规划职业生涯所做的探索的水平也就越高,成功作出职业决策的机会也越大。
自我评估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包含社会行为准则知识和主观经验的复杂的自我认识过程,是指自己对自身的品德、能力、外貌、个性、人际关系、社会适应等方面所作的评价。“人贵有自知之明”,恰当客观的自我评估,是自信心的源泉,也是自我意识成熟的表现,它直接影响个人的心理健康、心理平衡的保持及在社会活动、人际交往中有恰当的行为表现。
国内外学者的研究都有实证,自我评估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国外学者研究表明,那些具有高自我评估的个体将会选择适合自己特质的职业角色,而那些低自我评估的个体可能就不会这样。而且,高自我评估被试对于职业规划的确定性明显高于低自我评估的被试。高自我评估的个体在第一职业选择不能顺利执行的情况下,能够根据自己的职业偏好来选择第二职业,而那些低自我评估的个体往往会做出相互矛盾的职业选择。2000年以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研究开始进入我国研究者的视野,国内研究表明,个人对自己职业决策能力的效能感越强,为选择和规划职业生涯所做的探索的水平也就越高,成功作出职业决策的机会也越大。
因此,可以依据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来理解和解释学生的职业选择等职业行为问题,也可以把它作为职业咨询的工具,用来了解学生的职业自信心状况,也可以作为职前培训和学生职业行为问题的有效干预手段,从而提高学生职业行为的有效性。
从已有的研究来看,都只是在浅层次探究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与自我评估之间的关系,对自我评估影响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具体因素却极少涉及。本研究对大学生自我评估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而且在人口统计学变量方面也进行了认真分析。
二、调查方法
2.1研究工具
研究工具有两个:①个人评价问卷(Shrauger,1990)。②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CDMSE-SF),适用于大学生群体。
测试结果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2.2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以河南师范大学800名在校本科生为对象,其中,一年级6.2%,二年级47.3%,三年级46.5%;艺术生(音乐、体育、美术)138人,文科生330人,理科生306人;男生282人,女生492人。
问卷按年级和专业分发集体施测,当场回收。实测过程严格按照心理测验的标准程序进行,共发放问卷800份,有效问卷774份,问卷有效率为96.75%。
三、调查结果
3.1 性别差异
研究结果显示,男女生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及各分量表的得分均表现出显著性差异,且男生得分高于女生,表现在职业决策方面,男性的就业思路更广阔,敢于尝试各种职业,相对来说,女生的职业选择意向范围就较为狭窄。研究者在师范院校进行的访谈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大部分女生认为自己将来会从事教师职业,而男生却不拘泥于这一职业,有更多的选择。另外,通过信息检索和个人访谈发现,目前仍有许多招聘岗位存在着性别歧视现象,有些企事业单位明确表示只招男生。所以,即使在愈显低迷的就业形势下,较多男生则表示自己总会找到工作。因此,除了呼吁社会消除性别歧视之外,高校在职业指导教育中,应当着力改变学生尤其是女生的就业观念。
3.2 专业差异
研究结果显示,不同专业学生(艺术生、理科生和文科生)在自我评估及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上存在显著差异:总得分及目标选择、未来规划和问题解决得分表现为:艺术生>理科生>文科生,但在自我评价和职业信息两个维度上,得分表现为:艺术生文科生理科生。
这说明,艺术生往往有相对明确的目标和未来规划,就业压力相对较小。理科生善于动手、运用逻辑思维,着眼于解决具体问题,对未来的规划较文科生明确;而文科生细致、谨慎,在自我评价和职业决策方面,善于搜集职业信息,缺乏果断的决策。
笔者认为,由于专业性质不同,艺术生的知识技能艺术性强,理科生动手能力强,文科生则言语能力强。因此,学校及相关就业指导中心应当明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及其相应的就业方向,健全职业兴趣和能力测评机制,深入地了解大学生,使就业指导更有针对性。
3.3 年级差异
本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年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存在显著差异,其顺序为:一年级>三年级>二年级。这说明一年级学生的职业决策信心更强,三年级次之,二年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信心较弱。
调查发现,这主要是学生心态的影响。大学一年级学生跨入大学,学历地位增高,自我优越感增强,对未来充满信心;而二年级学生经过一年大学生活,发现了与别人的差距,感觉到对现实的失控,怀疑自己的能力,不敢再冒然自信。然而,三年级学生大多已了解自己的能力,认可并摆正自己的位置,对社会的认识和未来的抉择也更实际了。另外,走访中发现,一年级学生对新生活充满好奇,大胆尝试各类比赛和兼职。然而,多方的打击使他们畏缩不前,怀疑自己的能力,在二年级的时候变得比较谦虚谨慎。到了三年级,他们开始憧憬未来,备战考研,两年阅历使他们对自己有了较清晰的认识,开始朝理想的方向奋进。
因此,高校要加强大学生的生活指导,帮助大学生及早形成清晰的自我认识,树立对未来的信心。
3.4城乡差异
本研究将家庭出生地分为农村和城镇,结果显示,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总分上有显著差异,城镇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农村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
因此,在生活环境存在现实性差异的情况下,农村学生应当寻求更多机会,掌握更充分的信息,如参与社团活动、各类竞赛等,锻炼自己的能力,发挥自己的优势,更好的把握自己。学校辅导员也应当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采取不同的激励和引导措施。
3.5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差异
研究结果显示,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及其各维度上没有显著差异,这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这表示对于大学生来说,无论是独生子女,还是非独生子女,其自我意识基本上已经成熟,大多时候他们能够清晰地认识自己,评估自己的能力,认清自己所面临的就业形势,理性思考问题。
另外,笔者认为,家庭教养方式未必会造成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差异。但这一点,还有待进一步的验证。
3.6大学生自我评估对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预测作用
积差相关分析发现,大学生自我评估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及其各维度的相关均达到的显著水平,说明大学生自我评估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典型相关分析发现,控制变量对效标变量的解释效果达到62.5%,这表明自我评估对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有较好的预测作用,即高自我评估的个体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也高。这与以往在职业决策领域的研究结果一致。进一步分析发现,爱情对大学生目标选择有重要作用,自信程度对大学生未来规划有较大影响,与人交谈的能力对大学生自我评价和选择目标有重要影响。另外,在走访中发现多数人际关系不佳的学生,往往比较自卑,他们认为,处理不好同学关系,将来工作中必定会难以与人难相处。这类同学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忧虑。
这说明学业已不再是影响大学生职业决策的最重要的部分,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是影响他们职业决策,尤其是目标选择和未来规划的重要因素。
而李莉、马剑虹对大学生自我评估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研究中发现,大学生职业决策的问题,多集中在问题解决方面。他们使用的自我评估量表包含学业表现、社会关系、个性特征和环境因素四个维度,发现大学生自我评估各维度对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
因此,高校要关注大学生的人际交流,为其创造更多的机会,锻炼其解决问题能力,帮助他们正确评估自己,为他们将来正确做出职业决策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李莉,马剑虹.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及其归因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3,9(4):3-6.
[2] 刘婷婷,吴琛,褚卉.国内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研究综述[J].继续教育研究,2008,(8):88-90.
[3]彭永新,龙立荣.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测评的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1,7(2):38-43.
[4]许存,马红宇.影响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因素及干预研究述评[J].心理学进展,2008,16(5):760-766.
[5]赵冯香.大学生职业决策量表的编订及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5,5.
[6]周,徐海波.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研究综述[J].河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5(4):50-53.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职业决策准则
决策是人们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而进行方案制订、方案选择、准备方案实施的过程,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它是建立在决策者自身和周边环境分析基础上,为决策者或组织未来的行动确定目标,并对实现目标的若干可行性方案进行比较和选择,最终确定一个最为优化合理的方案的分析决断过程。
大学生就业难,难在选择,也难在决策。大学生就业决策的过程是在他们分析自身职业兴趣和评估自身职业能力的基础上,结合社会(组织)近期需要和长远发展等方面,做出合适的职业方向的选择,这是一个理性和非理性的过程。用什么准则和哪种方式决策是每一名决策者在决策分析中必须考虑的问题,也是每一名负责就业的高校教师必须能熟练分析和运用的问题。为此,本文从研究职业决策相关理论着手,结合目前大学毕业生和社会实际需求的一些特点,就大学生在职业决策过程中应遵循的准则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大学生职业决策的基本思路
成功的职业决策包含两个过程:一是定义你的目标,二是选择目标。大学生的职业决策简单地说,也应该是在对自身条件和客观条件正确分析的基础上,定义目标,选择目标,其基本思路如图所示;
在如图的三个问题中,我们可以发现,“我想要什么”和“我能够做什么”主要由个人的价值观和人格特征决定,这跟个人的生活积累、气质类型等有密切的关系,由学生成长环境和遗传因素决定。“我可以做什么”主要由环境需求、个人的社会支持系统和个人对自我的认可度等方面的因素决定。应该说,职业决策的过程是一个循环的、动态发展的过程,兴趣取向、能力取向和机会取向三者的发展呈现相互促进的正相关关系。
职业决策的最终目标,对个体而言,要达到四吻合,即性格和职业的吻合、兴趣和职业的吻合、能力和职业的吻合、气质和职业的吻合;对社会和家庭而言,要能为社会和家庭所用,能对社会和家庭的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因此,完美的职业决策能使所选择的职业带来愉悦的内心体验,能达到工作成效、社会成效和个人幸福感、家庭幸福感的完美统一。
二、大学生职业决策中常遇到的困惑及原因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发现,有几类学生往往无法做出选择或做出正确选择:第一类学生似乎有很好的知识储备,对自己的各种选择也很了解,但常常会做出错误的职业决定,他们总是不断地尝试“纠正”错误,而不懂如何减少错误,究其原因,大多没有职业规划的意识和知识,也没有对自我的能力、兴趣取向进行系统、准确的评估;第二类学生,他们做了大量的测验去了解自己的兴趣、价值观和技能,但依然不能做出决策,不能对各种信息进行加工从而做出选择或正确的选择,究其原因,大多没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少,对职业缺乏了解;第三类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取向、兴趣取向都知之甚少,他们盲目地相信周边权威人物的决定,往往无法做出正确选择,究其原因,大多没有把信息收集好、整理好或者没有收集到有用的信息,无法进行评估;第四类学生对自我和职业都比较了解,但受“要有好的工作得有好的关系网”“好工作就是待遇好、舒适的工作”“就业市场我没有选择他人的权利,只能被他人选择”等错误观念的影响,而在职业决策过程中消极退缩,究其原因主要是社会经验不足、视野不够开阔、自信心不足等原因导致其没有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可见,大量的职业信息、有效的自我评估、正确的价值观、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等方面的因素是一个科学职业决策的基础。由于大学毕业生的个人价值观、人生观已经基本形成,且各大高校也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职业意识的培养、引导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工作,因此,在这四类学生中,社会实践经历问题、社会支持系统等问题已成为目前高校毕业生职业决策最为突出的问题。
三、大学生职业决策过程中应遵循的准则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对现有的生涯理论,得出大学生职业决策过程中应遵循的一些准则:
1.加强“人境互动”,掌握有用信息。信息是认知的基础,根据职业决策的认知信息加工理论,在职业决策的认知信息加工金字塔结构里,自我知识和职业知识共同构成职业决策的基础。决策时,信息的来源很广,从大方面讲,主要来源于外界环境和个体的知识经验。外界环境和个体知识经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环境中隐藏了许多信息,被个体吸收成为个体知识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体的知识经验又时常影响个体怎样搜索信息、搜索怎样的信息,这些都不完全能被个体知觉到。
可见,信息是通过人和环境之间动态的交互作用而获得的,职业决策必须以信息和认知为基础。大学生没有经过社会的洗礼,生活环境和个体知识结构比较单一,生活经验缺乏,没有对自我和社会形成有效认知,在缺乏信息的支撑和合理利用的情况下,很多学生在职业决策时想当然的多,科学决策的少,职业决策也成了困扰学生的最大问题。如果大学生能尽可能多地增加社会阅历,给自我各种平台,丰富自我的社会经验、职业经验,就能改变自我搜索信息的方式和内容,就能尽可能多地搜索到有用信息,就能尽可能多地了解自我、了解职业、了解社会,就能为明确自我兴趣取向、能力取向和社会取向打下良好基础,才有可能顺利地找到和个人特点相匹配的职业。
2.做好信息整理,准确评估自我。根据SWOT分析法,有效决策的基础是准确评估自己,找出外部的机会和威胁,并择己所长。准确评估就要求高校毕业生能看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并根据自己的长处选择适合个人性格特点和气质特点、自己的能力能够胜任的职业和工作。当然,这也要求高校毕业生能树立正确的工作理念,提高自身的技能,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摒弃不良的习惯和错误的工作理念,放弃那些毕业生非常讨厌的或不擅长的、技能要求很高的职业。
要能准确找出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就要做好信息的区分、梳理和判断工作,这对大多数大学毕业生来说,有较大的难度。可以将信息分类梳理,通过老师、朋友、亲人的帮助,能首先准确区分有用信息和假信息,在这一基础上,做好个体兴趣取向、能力取向和机会取向信息的分类梳理工作。机会取向是大学生目前最重视的问题,如果能先做好兴趣取向和能力取向信息的梳理与分层工作,将有效缩小职业信息的收集范围,确定职业信息的收集重点。同时,通过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访谈、咨询有丰富就业工作经验的教师和对该领域有研究的咨询机构等方式,能有效帮助大学生进行职业信息进一步整理、收集、分层工作。
3.调整情绪,重视个人现实。由于就业压力大、就业市场供需矛盾的加剧、毕业生掌握的职业信息不多等原因,高校毕业生在职业选择过程中往往更多地考虑个人现实,而非共同现实。最常见的毕业生择业现象有两种:一种是大学生在职业决策过程中,由于缺乏自信,往往忽略个人的知觉,认为家长或其他的权威人士有较强判断能力,应该值得信任。另一种是由于就业压力加大,大学生往往容易焦虑、迷惑、抑郁,受这些负面情绪的影响,大学生也往往很难自己进行科学的职业决策,从而让权威人士和亲密人士代为决策。
毕生职业理论认为个体能够加工信息并在流动的过程中做出决策。这说明个体应该接受自己、自己的感觉、信念,并以一种降低压力和增加动机的方式来对待决策,而不是害怕改变。共同现实往往考虑社会因素的比较多,而忽略个体人格和心理过程的特点,这些和毕生职业理论体现个体的重要性和主动性是相违背的。根据“共同现实”做出的决定也许社会认可度很高,但是当事人不一定会满意。这往往容易导致职业倦怠、频繁跳槽、职业人内心冲突剧烈、职业上升空间狭窄等问题。〔论文摘要〕文章从分析大学生职业决策基本思路、常遇困惑和原因及现有的生涯规划理论三个方面入手,提出了大学生职业决策应该遵循的准则。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职业决策准则
决策是人们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而进行方案制订、方案选择、准备方案实施的过程,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它是建立在决策者自身和周边环境分析基础上,为决策者或组织未来的行动确定目标,并对实现目标的若干可行性方案进行比较和选择,最终确定一个最为优化合理的方案的分析决断过程。
大学生就业难,难在选择,也难在决策。大学生就业决策的过程是在他们分析自身职业兴趣和评估自身职业能力的基础上,结合社会(组织)近期需要和长远发展等方面,做出合适的职业方向的选择,这是一个理性和非理性的过程。用什么准则和哪种方式决策是每一名决策者在决策分析中必须考虑的问题,也是每一名负责就业的高校教师必须能熟练分析和运用的问题。为此,本文从研究职业决策相关理论着手,结合目前大学毕业生和社会实际需求的一些特点,就大学生在职业决策过程中应遵循的准则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大学生职业决策的基本思路
成功的职业决策包含两个过程:一是定义你的目标,二是选择目标。大学生的职业决策简单地说,也应该是在对自身条件和客观条件正确分析的基础上,定义目标,选择目标,其基本思路如图所示;
在如图的三个问题中,我们可以发现,“我想要什么”和“我能够做什么”主要由个人的价值观和人格特征决定,这跟个人的生活积累、气质类型等有密切的关系,由学生成长环境和遗传因素决定。“我可以做什么”主要由环境需求、个人的社会支持系统和个人对自我的认可度等方面的因素决定。应该说,职业决策的过程是一个循环的、动态发展的过程,兴趣取向、能力取向和机会取向三者的发展呈现相互促进的正相关关系。
职业决策的最终目标,对个体而言,要达到四吻合,即性格和职业的吻合、兴趣和职业的吻合、能力和职业的吻合、气质和职业的吻合;对社会和家庭而言,要能为社会和家庭所用,能对社会和家庭的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因此,完美的职业决策能使所选择的职业带来愉悦的内心体验,能达到工作成效、社会成效和个人幸福感、家庭幸福感的完美统一。
二、大学生职业决策中常遇到的困惑及原因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发现,有几类学生往往无法做出选择或做出正确选择:第一类学生似乎有很好的知识储备,对自己的各种选择也很了解,但常常会做出错误的职业决定,他们总是不断地尝试“纠正”错误,而不懂如何减少错误,究其原因,大多没有职业规划的意识和知识,也没有对自我的能力、兴趣取向进行系统、准确的评估;第二类学生,他们做了大量的测验去了解自己的兴趣、价值观和技能,但依然不能做出决策,不能对各种信息进行加工从而做出选择或正确的选择,究其原因,大多没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少,对职业缺乏了解;第三类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取向、兴趣取向都知之甚少,他们盲目地相信周边权威人物的决定,往往无法做出正确选择,究其原因,大多没有把信息收集好、整理好或者没有收集到有用的信息,无法进行评估;第四类学生对自我和职业都比较了解,但受“要有好的工作得有好的关系网”“好工作就是待遇好、舒适的工作”“就业市场我没有选择他人的权利,只能被他人选择”等错误观念的影响,而在职业决策过程中消极退缩,究其原因主要是社会经验不足、视野不够开阔、自信心不足等原因导致其没有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可见,大量的职业信息、有效的自我评估、正确的价值观、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等方面的因素是一个科学职业决策的基础。由于大学毕业生的个人价值观、人生观已经基本形成,且各大高校也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职业意识的培养、引导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工作,因此,在这四类学生中,社会实践经历问题、社会支持系统等问题已成为目前高校毕业生职业决策最为突出的问题。
三、大学生职业决策过程中应遵循的准则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对现有的生涯理论,得出大学生职业决策过程中应遵循的一些准则:
1.加强“人境互动”,掌握有用信息。信息是认知的基础,根据职业决策的认知信息加工理论,在职业决策的认知信息加工金字塔结构里,自我知识和职业知识共同构成职业决策的基础。决策时,信息的来源很广,从大方面讲,主要来源于外界环境和个体的知识经验。外界环境和个体知识经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环境中隐藏了许多信息,被个体吸收成为个体知识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体的知识经验又时常影响个体怎样搜索信息、搜索怎样的信息,这些都不完全能被个体知觉到。
可见,信息是通过人和环境之间动态的交互作用而获得的,职业决策必须以信息和认知为基础。大学生没有经过社会的洗礼,生活环境和个体知识结构比较单一,生活经验缺乏,没有对自我和社会形成有效认知,在缺乏信息的支撑和合理利用的情况下,很多学生在职业决策时想当然的多,科学决策的少,职业决策也成了困扰学生的最大问题。如果大学生能尽可能多地增加社会阅历,给自我各种平台,丰富自我的社会经验、职业经验,就能改变自我搜索信息的方式和内容,就能尽可能多地搜索到有用信息,就能尽可能多地了解自我、了解职业、了解社会,就能为明确自我兴趣取向、能力取向和社会取向打下良好基础,才有可能顺利地找到和个人特点相匹配的职业。
2.做好信息整理,准确评估自我。根据SWOT分析法,有效决策的基础是准确评估自己,找出外部的机会和威胁,并择己所长。准确评估就要求高校毕业生能看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并根据自己的长处选择适合个人性格特点和气质特点、自己的能力能够胜任的职业和工作。当然,这也要求高校毕业生能树立正确的工作理念,提高自身的技能,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摒弃不良的习惯和错误的工作理念,放弃那些毕业生非常讨厌的或不擅长的、技能要求很高的职业。
要能准确找出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就要做好信息的区分、梳理和判断工作,这对大多数大学毕业生来说,有较大的难度。可以将信息分类梳理,通过老师、朋友、亲人的帮助,能首先准确区分有用信息和假信息,在这一基础上,做好个体兴趣取向、能力取向和机会取向信息的分类梳理工作。机会取向是大学生目前最重视的问题,如果能先做好兴趣取向和能力取向信息的梳理与分层工作,将有效缩小职业信息的收集范围,确定职业信息的收集重点。同时,通过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访谈、咨询有丰富就业工作经验的教师和对该领域有研究的咨询机构等方式,能有效帮助大学生进行职业信息进一步整理、收集、分层工作。
3.调整情绪,重视个人现实。由于就业压力大、就业市场供需矛盾的加剧、毕业生掌握的职业信息不多等原因,高校毕业生在职业选择过程中往往更多地考虑个人现实,而非共同现实。最常见的毕业生择业现象有两种:一种是大学生在职业决策过程中,由于缺乏自信,往往忽略个人的知觉,认为家长或其他的权威人士有较强判断能力,应该值得信任。另一种是由于就业压力加大,大学生往往容易焦虑、迷惑、抑郁,受这些负面情绪的影响,大学生也往往很难自己进行科学的职业决策,从而让权威人士和亲密人士代为决策。
毕生职业理论认为个体能够加工信息并在流动的过程中做出决策。这说明个体应该接受自己、自己的感觉、信念,并以一种降低压力和增加动机的方式来对待决策,而不是害怕改变。共同现实往往考虑社会因素的比较多,而忽略个体人格和心理过程的特点,这些和毕生职业理论体现个体的重要性和主动性是相违背的。根据“共同现实”做出的决定也许社会认可度很高,但是当事人不一定会满意。这往往容易导致职业倦怠、频繁跳槽、职业人内心冲突剧烈、职业上升空间狭窄等问题。
4.重视社会支撑,选择对家庭和国家的发展有利的职业。由于大学生原有的社会角色比较单一,需承担的家庭、社会责任较少,对社会运作规律、运作成本、运作方式方法都不是很了解;同时,大学生对认知事物的方式、方法掌握得还不够娴熟。这些原因都会导致大学生在职业选择过程中,对将来要承担的家庭责任不加考虑或考虑甚少,对职业发展放在国家发展甚至世界发展这个大环境中去考虑的甚少,而过多地考虑现有职业的福利、待遇、社会地位等因素,这将严重影响大学生对职业环境和职业发展前景的评估二
但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并与环境中的其他事物相互依从、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一个人的成功是多方面因素协调共同作用的结果,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将会对个体的社会角色起到很好的支撑和促进作用,是事业和生活双丰收的重要基石。个体在社会中必定要承担多种社会角色,其中最重要也是每个个体都无可回避、必须拥有的社会角色是国家公民和家庭成员。一个职业人,只有选择对家庭和国家发展都有利的职业,才能给个体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才能使个体的情绪、技能、需求平衡发展,才能让个体以愉悦、平静的心理开展工作,才能提高个体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激情,个体的职业生存发展的空间也才会不断扩大。
以上的一些关于职业决策过程、准则的思考,需要大学生能够有较好的日常积累,在这个基础上,才能把握决策的准则,自信地、积极主动地去进行职业选择和职业决策,相信不但对高校的就业层次、就业率的提升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也将对国家人才储备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4.重视社会支撑,选择对家庭和国家的发展有利的职业。由于大学生原有的社会角色比较单一,需承担的家庭、社会责任较少,对社会运作规律、运作成本、运作方式方法都不是很了解;同时,大学生对认知事物的方式、方法掌握得还不够娴熟。这些原因都会导致大学生在职业选择过程中,对将来要承担的家庭责任不加考虑或考虑甚少,对职业发展放在国家发展甚至世界发展这个大环境中去考虑的甚少,而过多地考虑现有职业的福利、待遇、社会地位等因素,这将严重影响大学生对职业环境和职业发展前景的评估二
【关键词】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问题;对策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关系到大学生今后发展的重要课程,然而,现在大多数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没有清楚的认知甚至不清楚职业生涯规划为何物,这就直接导致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合理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及毕业去向问题,得过且过,在毕业后择业及就业是没有目的的盲目选择,使得学生所学不能有效发挥,用人单位不能满足需求。由此,高校应提高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重视程度,让学生更好的找到符合自己兴趣爱好与特长的生涯路线。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在未来就业和创业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但是,大多数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解及重视程度都比较低,现根据多年教学经验总结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分析。
1、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不重视
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在未来就业和创业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但是很多大学生没有意识到这点,对职业生涯规划不重视,导致学生在选择职业时缺少理性的判断和思考。学校和教师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没有足够的重视,使学生不能明确自己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不重视使学生对自我没有足够的了解和认知,教师对职业生涯规划认识不到位导致学生对职业规划教育没有更多的了解,这种认识不到位直接影响学生对未来的规划,使学生面对多种职业时比较迷茫,难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大学生对规划不重视,从而使学生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时无法在短时间内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1]
2、职业生涯规划中自我评估不准确
大学生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时对自我评估不准确,自我评估是职业生涯规划的一个重要依据,学生必须要根据自身的个人情况和社会实践经验等进行自我评估,如果自我评估不准确导致学生在选择职业时好高骛远,不能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影响到学生未来长远发展。学生要从实际出发结合他人对自我的评估,能够更加明确自己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但是在实践中学生往往对自我分析不准确没有从客观的角度评价自我,在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中对自己没有综合评估自己,这些因素导致学生在选择职业时产生迷茫不自信的心理。
3、职业生涯规划不明确
大学生没有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学校和教师在就业指导课程中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不明确,急于求成,过于功利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比如当前大学校园中出现考研热、出国热、考证热等,导致学生盲目的高攀追求,不仅影响到就业,还影响到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规划和选择,大学生规划不明确导致自己不能根据自己的专业做出职业规划,[2]很多授课教师不是专业的职业指导专家,不能为学生做出科学的指导,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只停留在表面上,在内容上没有明确给学生做出指导,使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不明确。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的解决措施
针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高校应该引起重视并引导学生找到有效的解决措施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并帮助学生更好的完成对自身职业生涯的规划。[3]
1、加强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视
一方面要加强学生自我认知及客观评价的教育,让学生能够清楚客观的了解自身能力水平及d趣爱好,同时,学校提高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重视,让学生全方面的了解职业生涯为何物更彻底的明白职业生涯规划对学生自身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高校要充分发挥职业生涯规划的优势和作用,将学生就业指导纳入到学校教学计划中,确定必要的学分,能够提高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视,建立一个目标明确针对性较强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从而通过职业规划课程使学生明确就业的方向,摆脱迷茫不自信的就业心理,学校要加强职业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帮助学生掌握职业规划的方法和具体步骤,进一步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质量。
2、贯彻落实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基本理念
学校和教师要贯彻落实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基本理念,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建设,让学生更好的制定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具有独特鲜明的理念,学生要根据自身的特长和兴趣爱好制定相应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要根据个体能力、个性、兴趣等制定,大学生职业规划具有系统性,学校和教师要共同努力帮助学生建立切合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以及职业生涯目标,从而满足社会发展需求,贯彻落实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理念是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和基础,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要有侧重点进行规划。
3、大学生自我评估要客观,同时开设职业规划指导课
大学生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时要对自我进行客观的评估,提高自我认知的水平,这就需要对自我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也就是对自己客观的评价,从而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以便于准确地为自己定位,在职业生涯规划中明确自己要选择的职业,同时学校要开设职业规划指导课,避免学生盲目就业,将职业生涯规划课设置为必修课,充分发挥职业生涯规划课的职能和作用,以便于学生更好地进行职业目标的规划,通过职业规划课对学生的指导,使学生明确就业的方向和目标,使学生尽早了解职业生涯规划,使大学生有意识地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逐步完善职业规划课程体系,帮助学生掌握职业规划的方法和步骤。[4]
三、总结
当前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不够重视,导致学生在选择就业时比较迷茫,因此学校要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帮助学生更好的就业,从而实现学生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 谢川.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适应性、成就目标定向与学业自我效能感相关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13.
[2] 郑未.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3.
[3] 李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献综述[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5)68-72.
[4] 李士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设研究[D].河南大学,2009.
【关键词】 六帽思考法 思维方式 大学生 就业难
一、六帽思维概述
人们传统的逻辑思维是一种纵向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有着三大无法克服的弊端,一是它的综合性使思维复杂化;二是它的垂直性使思维片面化;三是它的对抗性增加了沟通的难度。英国学者爱德华・德・波诺博士从平行思维的角度,开发的六顶思考帽思维模式,为人们提供了“平行思维”的工具,有效地避免了传统思维的弊端,极大地提高了思维的效能。六顶思考帽代表的六种思维角色,几乎涵盖了思维的整个过程,在应用中,把复杂的问题分解成单项的简单的问题,按照设定的程序分步骤让参与者从不同的角度逐项共同思考,最后得出合理的结论。
1、蓝色:控制帽――代表对思维的控制和导引。是思维中的思维,职责是管理和控制思维过程。通常是会议主持人,在讨论中提供思维框架、提出讨论目的、控制讨论内容、引导结果、设定限制等。蓝色帽子作为控制者和组织者,其最主要的责任就是控制、组织、指挥和协调整个思考过程,使思考过程程序化、清晰化、条理化。
2、白色:信息帽――代表掌握和处理的信息。职责是以中立而客观的方式不加任何解释的提出纯粹事实和数据。白色帽子思考法的主要特点是细致,客观,注重细节和沟通。它是沟通的有效工具,它强调的是事实本身而不是解释。
3、黑色:警示帽――代表对消极因素的警示与批判。职责要求是以冷静和谨慎的态度,从逻辑思维的角度从负面分析判断存在的风险,从而避免错误的决策。黑色帽子思考法的特点是否定的、怀疑的、悲观的。它的行为要点是合乎逻辑的。同时,在运用这种方法时,要避免辩论、避免沉溺于攻击他人的之中。
4、黄色:乐观帽――代表与逻辑相符合的正面观点。职责是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按照逻辑思维的方式强调最大的益处和价值。黄色帽子思考法的特点是积极的、乐观的。它是朝最好的可能情况去思考。不过,黄色帽子思考法的行为要点――要有逻辑,而不是想象,即使是想象也是有限的。
5、绿色:创新帽――代表创意。职责是用创造性的构想挑战现状,摆脱旧观念束缚,寻求改进方案和创新概念。绿色帽子最大的特点是:新、变。要用创新的变化的想法,集中所有人的精力去创新;要清楚认识到这种创新可能是没有结果的,但是这不妨碍在这方面付出心智去考虑到各种各样的可能性。创新性思维的方法很多,有坐标交叉法、随意诱因法、加减法等等。
6、红色:情感帽――代表感觉、直觉和预感。它的思维与白帽强调的纯粹事实相对,职责是不需要任何的理由或依据的提出非理性的感觉、预感和直觉。红色帽子思考法是情绪化、感情化、非理性的。因为人是情感性的动物,情感自始至终在引导、影响着我们的思考,所以在传统的思考方法当中,把这些情感因素列为对思考的一种干扰,要尽可能排除。
二、应用六顶思考帽探讨高校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六帽思维有其自身步骤。第一步:明确目的。要知道要解决什么问题,有一个明确的界定。第二步:设计六帽序列。根据目的,本着以结果为导向的原则,设计出在沟通中使用六帽的顺序。第三步:六帽之间转换。接下来就以对高校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思考为例。
1、“蓝帽”,提出主题和分析问题的程序。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显出来。大学生就业受就业政策、高校、用人单位、家庭和大学生自身等多重因素的影响,通过着重对以上就业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尝试提出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对策。
2、“白帽”,指出与主题相关的事实和信息。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快速发展,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据统计,2000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107万,201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60万,毕业生人数增幅达5倍多,大学生人数大幅增加,就业矛盾日益凸显。正确分析影响大学生就业的相关因素,寻找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应对策略,是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题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职业发展辅导 学习能力 提升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004-02
一、引语
笔者从事学生工作多年,在工作中发现不少在校大学生都出现过自主学习动力不强、自主学习能力差等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得到纠正,会导致学生在日后的就业过程中面临不同程度的困难,丧失不少工作机会。其主要原因在于,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人力资源市场的供求关系已经发生很大变化,大学生市场供给的稀缺性降低,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的质量要求明显提高。[1]它更加重视毕业生上岗后的适应性和学习能力。
所谓大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指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经过系统的训练与学习所具备的素养、知识、理论与技能,并能运用它从事和指导实际工作的能力。大学生的学习能力既包括对自己所在专业学科知识的系统理解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也包括独立从事工作并解决工作创新问题的能力。
大学生学习能力的高低是其职业成熟度的直接体现,也是就业竞争力最有力的标志。因此,提升大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之间有密切关系,而职业发展辅导就是沟通两者之间的桥梁。
二、促进大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是职业发展辅导的重要任务
1.职业发展辅导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发展目标,激发学习兴趣,是提升学习能力的重要基础。
很多大学生刚进入大学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困惑,“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职业发展辅导可以帮助大学生通过剖析自己的性格、兴趣与人格特征,全面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结合社会需求制定职业生涯目标,激发学习的兴趣与动力,增强学习的目的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获得内在、持续的发展,这是提升大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基础。
2.职业发展辅导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学业规划,是提升学习能力的具体步骤。
提升学习能力不能仅有兴趣,还需要对学习有具体的规划,才能逐步提升学习能力。
事实上学业进程设计与职业生涯规划是相连续的两个前沿话题,关注学生学业进程就是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发展的直接体现。[2]大学生只有确定了职业发展目标,才能确定学业发展方向,制订学业发展计划。
职业发展辅导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外部职业世界,让学生不断关注职业信息,了解自己所学专业在当前和未来社会中的地位和需求状况,促进学业规划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学业规划应由总目标、任务、步骤、方法构成。[3]这一规划应以职业化为导向,与职业发展规划相互支持,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与质量。
3.职业发展辅导可以帮助学生优化学习能力,是提升学习能力的持续动力。
西南大学教授李红和张仲明在《学习能力的成分研究》一文指出,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主要由六大成分构成:知识力、解析力、生成力、迁移力、执行力和强化力。[4]而职业发展辅导的核心是帮助学生了解自己“路在何方”。在此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学会搜集、分析、整合职业信息,形成自己的职业发展数据库,在此基础上进行职业发展规划并执行计划。这个过程需要学生能持之以恒地付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尤其是在发展规划面临瓶颈的时候,更需要学生从内心深处迸发强烈的发展欲望。这一过程恰恰是上述六大成分在职业发展辅导中的具体体现。如果学生在职业发展这一人生大问题上能培养起足够的能力,在学业上同样能拥有持续而强大的能力。
三、不同阶段的职业发展辅导是提升大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
职业发展辅导与大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都是一个持续、完整的系统,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为了形成满足就业需要的就业能力,大学生应该做好自以职业化导向的学习规划,而不同阶段的职业发展辅导恰恰是促进大学生学习提升的有效途径。
1.一年级:结合入学教育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分析与评估,了解专业职业发展前景。
自我分析和评估是对自己的需求、能力、兴趣、性格、气质等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以确定何种职业类型适合自己。
自我评估可以结合入学教育来进行。针对大一新生对专业不了解的情况,及时进行专业介绍及指导;同时,通过就业形势分析、专业领域成功人士的事迹宣讲等活动,使学生看到本专业的职业发展前景,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引导新生进行合理而适当的职业预期,激发学习动力。
即使是对本专业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也可以通过自我评估,尽快转变角色,调整心态,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从而激发学生求知的热情和主动性,进而引导学生另辟途径找到努力的方向与动力。
2.二年级:以提高专业学习能力为核心,提升职业综合能力。
虽然学界对“职业综合能力”或称“就业能力”的内涵仍有争论,但就笔者所查阅的资料来看,“专业能力”都被认为是就业能力的构成维度之一。由此可见,大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是就业竞争力的有力标志之一。
在二年级这一阶段,应以提高专业学习能力为主要任务。职业发展辅导主要是帮助学生通过职业世界调查、生涯人物访谈等活动,深入探索和收集有关生涯发展领域的信息,评估职业生涯机会,了解职业综合能力的内涵,加深对本专业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的认识,增强专业基础课程学习的自觉性,同时注意大学公共课程的掌握,努力拓宽知识面。
关键词:就业指导;生涯教育;实现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7-0137-02
收稿日期:[HTSS]2007-03-21
作者简介:王昕(1969-),女,哈尔滨人,讲师,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职业指导工作最初发祥于美国。20世纪初叶美国处于迅速工业化的阶段,在劳动力市场需求与人员供给出现矛盾的背景下,职业咨询工作应运而生。1908年职业指导运动的奠基人帕森斯在《职业的选择》一书中首次使用职业指导一词,并建立了帮助青年学生了解自己、了解职业及使自身与职业要求相匹配的职业指导模式。其所关注的焦点是人的知识技能与其所从事职业的匹配问题,为青年学生提供诸如职业分析、就业信息以及职业介绍的服务。但这还仅仅停留在人职匹配阶段,其局限性在于静态地理解职业。
近年来,随着我国大学毕业生分配制度的变化,大学生在就业期间所表现的择业难与就业后暴露出的信心不足、缺乏职业能力等一系列问题日益突出,毕业生的种种就业困惑引起了政府及社会的普遍关注。早在1996年,国家教委就正式发文要求各个高校应成立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但从十年来就业指导工作的实际情况看,其内容主要集中在毕业思想教育、形势政策介绍、就业程序和法律咨询、就业信息收集整理、供需双方见面等方面,即只实现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部分功能。应该说,我国当前所处的就业指导阶段与世界职业指导工作最初的雏形是相吻合的,而且实事求是地讲甚至是稍显滞后的,因为在引导学生了解自己、了解职业方面,我国还仍有很长的一段路需要走。这一切迫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原有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应该看到,大学生在择业期间所表现出来的问题仅仅用现行的就业指导模式是很难得到解决的,有实效的就业指导应渗透在教育和社会化的过程中,并且需要相关的理论背景支持。更重要的是,就业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一个关乎人的发展的根本问题。美国早在上世纪初就受到这一问题的困扰,由职业指导运动演化而来的生涯教育活动因此应运而生,并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有效解决了高校教育中大学生的社会化的问题,从而与专业知识教育并驾齐驱,成为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模式也迅速被世界各国所吸纳,并结合本国实际形成各具特色的生涯教育体系。
一、生涯教育的内涵
生涯教育是1971年由美国联邦教育署署长马兰最早提出的,是职业指导工作长期发展的必然产物。职业指导时期只是生涯教育形成与发展的必经阶段,生涯教育模式已经完全超越了职业指导的层面。
生涯教育是通过生涯辅导(career nuidance)实施的,生涯辅导是协助个人建立并发展一个整合而适当的自我概念(包括职业自我),然后将此概念转化为实际的选择与生活方式,达到个人的生涯发展目标,同时满足社会的需要[1]。具体来说是依据一整套辅导计划,通过辅导人员的协助,引导个人探究、评判并整合运用与下列有关知识、经验而开展的活动。这些知识经验包括:对自我的了解,对职业世界及其他有关影响因素(如工作者的态度、训练等)的了解,对休闲活动对个人生活的影响与重要性的了解,对生涯规划和生涯决策中必须考虑的各种因素的了解,对在工作与休闲中达成成功或自我实现所必须具备的各种条件的了解。
确切地讲,生涯辅导在于引导个人在深入了解与认识自己的基础上,将职业做为自己生活中的重要部分予以思考和认知,同时评估职业对生活中其他部分所产生的影响,所以,通过生涯辅导确立的大学生生涯规划是大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前期准备阶段,是为其个人实现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的基础。大学生生涯规划既是大学生个人终极目标的高远立意,又具有眼前的现实性和针对性。要全面把握大学生生涯规划的内涵,主要应把握以下四个方面:自我评估、环境评估、明确志向、目标设定[2]。
这也正是我国高等教育所需要重视的重要内容。知识的累积与专业化的教育,肯定不能涵盖教育的全部内涵,教育最终面向的是社会。大学生如何适应社会是高等教育不能回避的重要课题,生涯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这一不足。生涯教育的产品是社会人,生涯教育促使个体尽早体味、思考和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与社会角色,并为此积极地提前做好准备。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要以生涯教育为核心
推行生涯教育模式是我国当前倡导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内在需要。生涯教育涵盖了职业指导的内容,但它不仅仅是职业指导内容的丰富与拓展。与职业指导阶段相比,生涯教育其最深刻的变化是首先将视点从关注学生择业期的一个点扩展为对人一生发展的关怀。生涯教育最终解决的是知识教育与人的社会化的整合问题,解决的是人的生存与生存质量的问题。
生涯教育通过一系列循序渐进的既定程序引导个体认识自身,认识社会,使知识与个人将来的工作和生存方式相结合,从小培养个体努力成为社会人、职业人的观念与技能,旨在使个体在接受知识教育的同时逐步完成其社会化,逐步掌握进入社会的生存能力与劳动能力,为走上社会、步入职业生涯做好积累与准备工作。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生涯教育的关键在于增强个体的主体意识,使个体学会自主思考,思考“我是谁”,“我能做什么”,“我怎样实现自己的目标”,学会自主决定人生前进的方向,这也正是我国传统的知识教育亟待填补的空白。现在,部分大学生不仅缺乏对个人的能力、兴趣志向的深入思考,对职业的认知更是少得可怜,他们择业的最重要的参照标准就是该职业是否为当下最热门的行业。所以当大学生走上社会时,多数学生对自己及其职业基本上是认识空白,那么在择业及就业后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也就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了。
职业指导期间,个体在就业期是被动地适应职业;生涯教育阶段,个体则将自己调整为经过对自身深入的分析与对职业的成熟思考,从而主动地把握自己的职业方向。在这种情况下的选择是成熟的,也是符合个人能力、兴趣与意愿的,它降低了个体在盲目的情况下频繁跳槽所带给个人的挫折感。对个体的眷顾所产生的效益最终也是社会性的,它所解决的问题是社会的稳定问题。所以,毫不夸张地讲,生涯教育是一个以人为本的塑造人的系统工程,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保证。因而如何迅速实现从单纯的就业指导向生涯教育模式的转变是高校学生工作刻不容缓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三、大学生生涯教育的实现方式
大学生生涯教育指导机构是教育与社会有机结合的纽带,其工作的效果也是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质量的检验标尺[3]。建立健全大学生生涯教育指导机构是大学生生涯教育得以实现的基础,同时,实施大学生生涯教育还应该有如下一些基本条件与要求:
1.加强大学生生涯规划课程建设
建议将生涯规划列入高校教学计划,成为大学生们的必修课程,并运用科学的方法制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这样做,目的是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使大学生明白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确立大学期间的学习目标,学会有目的地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为将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基础。
2.建立生涯规划的服务网络体系
在开设生涯规划课程的同时,学校应建立生涯辅导咨询室,为学生提供生涯规划辅导服务;建立生涯规划教育网站,提供求职、择业信息服务,引导学生根据自身职业规划的需要,有选择地利用网络资源。这样,利用各种资源形成一个生涯规划的服务网络体系,为学生提供全面而系统的生涯教育指导。
3.开发大学生的生涯测评系统
测评建设主要是人员建设和测评手段建设。生涯测评需要有专业的人员来实施,给予测评对象以科学、客观、公正的测评和解释;更需要有科学、完善的测评手段,给予测评对象完整、科学的自我认知[4]。大学生生涯规划系统工具的开发需要从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出发,注重专业性、实践性和经济性的结合。
4.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
大学生的综合能力是用人单位选择大学生的依据。要充分利用好学校各方面的资源,如教学环节中的实习、寒暑假的社会实践、参观学习等,鼓励大学生开展职业实践活动。为大学生提供必要的职业技能训练的机会,有利于锻炼其实践能力,并使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加强自我认识,不断完善自我。
5.强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队伍建设
大学生职业指导是一项工作也是一门学问。教育者既是生涯指导的设计者、提供者,又是引导者、催化者,指导队伍的水平直接关系到就业指导工作的好坏。因此,要建立一支专业化、专门化、科学化的职业生涯指导队伍:一方面,要加强对就业指导中心教师的专业技能培训,使他们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和程序,使其向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要通过引进心理学或从事职业研究的专业人士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这些专业人士不仅能够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生涯规划指导,而且还能帮助他们制定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
参考文献:
[1]冯观富.教育心理辅导精解[M].台湾:心理出版社,1993.
[2]曹光荣.从科学发展观视角论大学生生涯规划[J].大学时代,2006(4):39.
关键词 职技高师;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体系结构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01-0054-05
收稿日期:2013-11-09
作者简介:翟希东(1975- ),男,河南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物流管理,高等教育;齐莉丽(1977- ),女,河北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电子商务,高等教育。
基金项目:天津市“十二五”教育规划项目《提高职技高师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的对策研究》(VEYP6004),主持人:齐莉丽;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适应现代服务业的中职物流专业建设研究》(FFB108141),主持人:郝海;天津市教改项目《职技高师经管类专业实训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D02-1102),主持人:赵丽华。
随着社会经济和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职技高师教育的人才培养面临新的挑战。其中,职技高师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的培养不仅对职技高师大学生自身的职业生涯具有重要意义,也会对中、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有必要对职技高师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进行深入探讨,为职技高师类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提供科学有效的理论支持。
一、职技高师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的界定
由于职技高师教育的特殊性,使得职技高师类院校在人才培养时既具有高等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又具有较强的职业性和师范性,所培养的人才除了要具有普通高等院校本科毕业生所要求的职业核心技能外,还应具有较强的专业领域实践操作技能和作为职教师资所应具备的师范技能。
(一)普通高等院校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方面
对于普通高等院校大学生的职业核心技能,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界定和分析。刘艳艳从就业的角度对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进行分析[1];黄雯等在分析美国、英国和德国等国家对职业技能内涵界定的基础上,指出大学生的职业核心技能主要包括与人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自我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数字应用能力、解决问题能力[2];陈智武等在分析职业核心能力有关概念后,指出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界定的8种职业核心能力对普通高等院校学生的能力培养同样适用[3];还有些学者从学生能力培养的角度对普通高等院校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进行界定[4][5][6]。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深入分析,将普通高校大学生的职业核心技能进一步提炼,结合职技高师大学生的培养特点,归纳出职技高师大学生作为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应具备的职业核心技能,即科学分析能力、观察思考能力、研究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其中,科学分析能力、观察思考能力涵盖普通高等院校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的信息处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等。
(二)实践操作技能方面
中、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和培养目标具有鲜明的职业性特点,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是其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作为中、高职院校的教师,在具备扎实理论知识的背景下,良好的实践操作技能也是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因此,职技高师类院校大学生应具有相对更为优秀的实践操作技能。在职技高师类院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主要表现在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论的实际应用和动手操作两个方面,因此,知识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是实践操作技能的具体表现。
(三)师范技能方面
师范技能是指职技高师大学生作为中、高职院校教师所应具备的师范技能及相应能力。根据国家教委师范司有关师范技能的训练大纲[7],师范技能主要包括口语表达技能、书面表达技能、教学工作技能、班主任工作技能等方面。结合职技高师大学生的就业特点,可将口头表达技能和书面表达技能归纳为专业表达能力,而教学工作技能所包含的课堂组织、管理、指导学生学习活动等方面的内容,则涉及学生指导能力、沟通能力、协调安排能力的培养。因此,作为中、高职职教师资所应具有的职业核心技能除了师范能力外,还应具有良好的专业表达能力、协调安排能力和指导能力。此外,道德素养和心理素质是职技高师大学生就业和整个职业生涯发展的关键因素,可将道德素养和心理素质归结为心理承受能力,作为学生的职业核心技能进行培养。
综上所述,职技高师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由科学分析能力、观察思考能力、知识应用能力、专业表达能力、研究与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协调安排能力、师范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指导能力、沟通能力等12种能力组成。这些能力相互作用、有机结合共同构成职技高师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体系。在该体系中,不同的能力所处的层次不同,其相应的课程设置、教学过程和培养方式等方面也有所区别,因此,应进一步对职技高师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体系进行深入分析,以明确职技高师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体系的结构。
二、职技高师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调查问卷设计
根据相关理论分析,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职技高师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体系结构进行量化分析。问卷初始设计题目为108个,邀请有关专家进行筛选,最后确定为44个问题,涉及12种能力,并采用“非常关键”、“关键”、“不确定”、“不关键”、“非常不关键”作为12种能力评判的备选答案,进行统计时分别被赋予“5”、“4”、“3”、“2”、“1”的分值。
职技高师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问卷调查对象的选择则从三个层面来进行确定:首先,从调查对象构成方面,选取中、高职院校或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相关人员、已经毕业的学生(通常毕业年限在5年以内)、处于就业节点的学生(正在找工作的大学四年级学生);其次,从学科门类方面,由于我国职技高师类院校毕业生主要集中于工学、管理学、教育学、经济学四个学科门类,因此,在进行调查时所选取的调查对象主要集中于这4个学科门类;最后,从调查对象所在地域角度方面,调查对象涉及一线、二线城市及中小城市,包括沿海与内陆地区,所调查的对象均具有本科学历。调查对象确定后,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收回279份,回收率为93%,其中,有效问卷为254份,有效率为91.04%,问卷调查具有可靠性。
三、职技高师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体系分析模型
根据职技高师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的特点,利用因子分析法[8] 和灰色理论[9] 相结合的方法构建分析模型,基本思想是:在因子分析法的基础上,应用灰色理论中的灰色聚类评估方法,对因子分析的结果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并进行聚类,从而得出职技高师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体系的具体结构层次。具体的模型构建过程如下:
设职业核心技能的观测变量为x1,x2,……,xp,且每个变量经过标准化处理后均值为0,标准差均为1,则将原有变量用k个因子来表示
①
式①可以表示成矩阵形式,即X=AF+ε,其中,F称为公共因子,A称为载荷矩阵,ε称为特殊因子,表示原有变量不能被因子解释的部分,其均值为0。经过因子分析计算可得出m种能力在k个公共因子上的得分矩阵B。
将得分矩阵B作为灰色聚类评估的观测对象,进行灰色聚类分析,采用基于中心点的三角白化权函数进行灰色聚类评估。根据评估需要,划分灰类数s,并分别确定灰类的中心点λs;对于公共因子k的一个计算值bmk,则可由公式②计算出其属于灰类q(q=1,2,…,s)的隶属度;
②
则m种能力关于灰类q(q=1,2,…,s)的综合聚类系数为:
③
其中,为k因子计算值关于q子类的白化权函数,ηk为因子k在综合聚类中的权重,ηk为确定可利用因子分析时所提取出公共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重。
最后,由,判断能力m属于灰类q*。
四、职技高师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体系结构分析
(一)职技高师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层次计算分析
根据调查,应用职技高师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体系分析模型,对职技高师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体系进行分析。首先,利用SPSS软件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信度计算,可求得克朗巴哈α系数为0.989,说明问卷结果具有较高的调查可靠性。其次,根据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体系结构分析模型,借鉴文献[10][11] 的职业核心技能层次划分方法,结合职技高师类院校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的特征,将职业核心技能体系分为三个层次,即关键职业核心技能层(s1)、中间职业核心技能层(s2)、功能性职业核心技能层(s3)三个灰类。再次,应用职技高师大学生职业技能体系分析模型对问卷结果进行因子分析计算,可对254份问卷所得统计样本计算提取8个主成分,如表1所示。
表1 因子分析计算的解释总方差表
从表1中可以看出,8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达到88.975%,所提取的主成分反映了原始数据88.975%的信息,可以认为职技高师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体系分析模型所提取的主成分有效,进一步计算求得m(m=12)种能力的公共因子得分。
最后,运用职技高师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分析模型,进行灰色聚类评估,通过分析与尝试,确定灰色聚类分析中心点序列为:γ0=-2.5,γ1=-1.4,γ2=0,γ3=1.4,γ4=2.5,根据公式②和③,可计算得到12种能力的灰类隶属度,如表2所示。
表2 12种能力灰类隶属度表
由计算结果可知,属于关键职业核心技能层(s1灰类)的有:知识应用能力、动手能力、协调安排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属于中间职业核心技能层(s2灰类)的有:科学分析能力、观察思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指导能力和沟通能力;属于功能性职业核心技能层(s3灰类)的有:专业表达能力、研究与创新能力和师范能力。
(二)职技高师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体系结构特点分析
根据职业核心技能调查问卷数据分析的结果可知,职技高师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体系的12种能力可分为三个层次。
1.关键职业核心技能层
关键职业核心技能层处于整个职业核心技能体系的最核心位置,根据该层次能力的构成特点,可将该层次职业核心能力分为两个维度,即内在素质维度和应用实践维度。内在素质维度包括心理承受能力和协调安排能力,应用实践维度则包含知识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内在素质维度主要是从内在兴趣、心理、意志力等方面促进学生形成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较好的协调安排能力,具有稳定性、控制性、自我调节性等特点;而应用实践维度主要从实践操作和知识应用等方面来强调学生的职业核心技能,具有可发展性、稳定性、应用性等特点。关键职业核心技能层在职技高师类院校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的形成中起到最为关键的作用,不会随时间和某些条件的改变而轻易变化,且较易实现不同行业、企业的工作和任务变迁。
2.中间职业核心技能层
中间职业核心技能层介于关键职业核心技能层和功能性职业核心技能层之间,包含科学分析能力、观察思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指导能力和沟通能力等5种能力。根据这五种能力的特点,同样将该层次分为两个维度,即观察分析维度和沟通合作维度,其中,观察分析维度包含科学分析能力和观察思考能力,该维度主要强调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具有通用性、可发展性的特点;沟通合作维度则涵盖团队合作能力、指导能力和沟通能力,具有表达性、合作性、技巧性等特点。与关键职业核心技能层相同,中间职业核心技能层的职业核心能力同样具有较好的可迁移性。
3.功能性职业核心技能层
功能性职业核心技能层对专业知识、理论和技能的要求较高,该能力层次处于职业核心技能体系的最外层,包括专业表达能力、研究创新能力和师范能力。专业表达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均需要一定的专业背景知识,而师范能力则是作为职教师资所应具备的专有能力。因此,该层次的构成能力专业性较强,对学生的就业和职业生涯发展具有较高的功能导向作用。
综上分析,职技高师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体系由关键职业核心技能层、中间职业核心技能层和功能性职业核心技能层三个层次构成,三个层次中涵盖各自的维度和能力,由这些维度和能力构成了职业核心技能体系的有机整体,如图1所示。职技高师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体系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体系中各层次、维度及能力是相互作用的、开放的,能够在学生学习和职业生涯中不断完善和提升。
图1 职技高师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体系结构剖面图
五、职技高师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培养对策
(一)课程体系设计方面
在课程体系设计方面,注重学生关键职业核心技能层相关能力课程的安排,确立与关键职业核心技能层关系紧密的主干课程,并注重课程体系设计的层次性和系统性,以关键职业核心技能层相关能力的形成带动其他层次职业核心技能的培养,促进整个课程体系的优化和调整,从而有利于职技高师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的形成。
(二)理论教学方面
在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应积极运用先进教学手段和方法,突出关键核心技能的培养,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情况;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团队合作完成任务,锻炼中间职业核心技能层的相关能力;采用学生授课、学生作业展示演讲等方式,加强学生在一定专业背景下的表达能力、研究创新能力和师范能力的培养。
(三)实践教学方面
实践教学贯穿于整个职技高师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体系的三个层次。做好实践教学,首先,要注重实践课程设置的层次性和系统性,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及知识应用能力等关键职业核心技能的培养;其次,授课教师应为“双师型”教师,在具有扎实理论知识的同时,具备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以保证实践教学的授课效果;再次,要有相应的实践硬件设施设备作为保障,相应的管理制度、措施等软环境建设要到位;最后,实践教学软硬件环境的构建要和学生实验、实训、实习等课程相适应,以保证职技高师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的培养效果。
(四)课余生活方面
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对职业核心技能的培养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实践中,根据学生自身的情况、个性及特长,积极引导,以大学生创业、创新基地为平台,各种专业性比赛为支撑,将心理承受能力、协调安排能力等作为培养重点,兼顾职技高师大学生其他职业核心能力的提升,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职业核心技能的培养效果,为大学生就业及整个职业生涯的良好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五)其他方面
职技高师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的培养,还需要政策环境、管理手段、评价方法改革等多方面的有力支撑,只有各个方面的要素积极调动起来、综合作用,才能有利于职技高师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的培养,促进职技高师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艳艳,申去非.从就业难谈大学生核心技能的培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9):20-22.
[2]黄雯,李淑珍,武红.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方式研究[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2(9):68-70.
[3]陈智武,陈珠琳,吴光皎,浅谈普通高校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J].法制与社会,2008(9):252-254.
[4]杨文明.英国核心技能教育的若干特点[J].教育评论,2005(3):99-100.
[5]唐湘梅.实施核心技能教育——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8(4):12-14.
[6]徐向平.理性认识职业技术教育中“核心技能”的功效[J].职教论坛,2009(9):33-38.
[7]将海春,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教程[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5(8):295-312.
[8]薛薇.统计分析与SPSS的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1):317-329.
[9]刘思峰.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5):122-126.
[10]童山东.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探索[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9):60-28.
[11]陈宇.职业能力以及核心技能[J].职业技术教育,2003(33):26.
Empirical Analysis on Students’ Core Vocational Skills of Higher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Teachers’ College
ZHAI Xi-dong, QI Li-li
(Tianji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Norm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222, China)
【关键词】 大学生;班级生涯心理辅导;职业生涯规划;对照研究
中图分类号:B844.2,C9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10)001-0034-04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10.01.008
Effects of class career psychological guidance on career planning abilities of college students
LIN Xiao-Ping1,2,WANG You-Zhi2,LI Xiao-Yan1
1Xi' an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Xi' an,710032,China
2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Xi' an ,710062,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WANG You-Zhi,E-mail:youzhi@snnu.省略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class career psychological guidance(CCPG)on the career planning abilities of college students.Methods:By random sampling and control study methods,one class of college students were regarded as the experimental class of subjects,the other class was regarded as the control.The experimental class received 3 months of group training of CCPG,while the control class did not.They were assessed with the effect assessment scale of CCPG and the experimental class was retested 3.5 months later.Results:The overall level of career planning abilities had been improved in the experimental class after 3 months of CCPG,such as in the career planning confidence and the ability to solve problems relating to career,not in the control class. Most of the improved factors in the experimental class were still good after 3.5 months.Conclusion:The class career psychological guidance has a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the career planning abilities of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class career psychological guidance; career planning ability;case-control study
班级心理辅导是团体心理辅导的一种形式。它是以团体心理辅导相关理论与技术为指导,以解决学生成长中的问题为目标,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体心理辅导活动[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适宜采用班级生涯心理辅导。首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具有普遍性、规律性。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是当今大学生普遍面临和共同关注的话题,也是他们共同面临的困境[2]。其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具有一定创生性。要把职业生涯规划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理念,光靠说教和灌输是不能实现的,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才能实现创生[3]。最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发展性的,而非矫治性的[4],它一般不涉及个人隐私,适宜于采用班级生涯心理辅导形式开展活动。班级生涯心理辅导是高校心理辅导由补救性辅导向预防性、发展性辅导的转变,是高校开展心理辅导的有效途径。
目前我国采用团体辅导的方式对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指导的实证研究较少。就国内目前对大学生生涯规划团体辅导实践探索的研究而言,还存在以下不足:(1)没有阐述设计生涯辅导活动课程的理论依据,使得生涯辅导方案缺乏系统性。(2)没有说明生涯辅导活动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导致其活动方案无法供他人借鉴。(3)缺乏对团体辅导干预效果的有效、全面的评估,评估工具有的是自编的简单问卷,有的没有设计对照组,因而结果缺乏说服力。本研究设计的班级生涯心理辅导主要依据生涯理论、团体心理辅导及其相关的理论,包括舒伯(Super)的生涯彩虹理论、霍兰德(John Holland)的生涯类型论、史旺(Swain)的生涯规划金三角理论、伊根的心理助人模式、团体动力学原理和积极心理学原理等[5]。并遵循以人为本原则、体验性原则、互动性原则和创生性原则。
1 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方便选取某高校机电学院包装工程专业2个自然平行班学生(大学二年级学生)。按随机原则选取一个班为实验班,另一班为对照班。实验班32人,其中男19人,女13人;对照班28人,其中男16人,女12人。
1.2心理辅导方法
1.2.1辅导方案
参考樊富珉关于团体辅导过程的理论与实践经验[6],本次辅导共设计了4个阶段(团体的创始期、过渡期、工作期和结束期),共10个单元活动,每个单元内容由3个环节(热身环节、主体环节、结束环节)以及家庭作业组成(表1)。
1.2.2实施过程
辅导前研究者把研究目的和意义分别向两班同学作了说明并达成约定,即实验班学生只能在本班范围内讨论实验内容,而对照班学生不接触本次辅导的内容和材料。同时还设立专门的督导员(由心理咨询师、心理督导师担任)和学生观察员(由非实验对象的心理协会学生干部担任),以便严格监督心理辅导方案的实施过程,在辅导结束后督导员和学生观察员参与了效果评估。具体过程如下。(1)辅导:对实验班实施班级生涯心理辅导,共10个单元活动。每周辅导1个单元,每个单元活动120 min。(2)测评:实验班成员分别在第5单元活动结束时和第10单元活动结束时填写“班级生涯心理辅导效果评估调查表”,其结果作为班级生涯心理辅导中期效果评估和末期效果评估的指标参数。(3)访谈:辅导结束3个半月后对实验班成员进行追踪访谈。访谈形式有面谈和电话访谈(每位成员20 min),内容主要有:现在您对生涯过程和意义有什么看法?您现在的生涯角色有什么变化?您对自我的认识如何?您现在人际交往状况如何?您的时间安排是怎样的等?由研究者实施并笔录、整理访谈结果,实验督导员和观察员协助完成。
1.3 工具
班级生涯心理辅导效果评估调查表。该表是研究者在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辅导需求的调查分析基础上编制而成,共14项内容,如“本活动目标是否体现了时代特点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本活动是否体现了学生的发展要求”、“你从本活动中获得的相关知识量”、“通过参加该活动你对职业生涯规划的信心如何”、“本活动对增强你解决有关生涯问题的能力”、“本活动对你制定在学期间的发展目标”、“本次活动效果”、“本活动对增强班级凝聚力”等。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
2 结 果
2.1实验班对班级生涯心理辅导的效果评估
对实验班学生在第5单元活动结束时(中期评估)和第10单元活动结束时(末期评估)填写的“班级生涯心理辅导效果评估调查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班级生涯心理辅导课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有益于增强班级凝聚力。如,对“本活动目标是否体现了时代特点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学生回答“是”的由中期的37.5%提高到末期的66.7%;对“本活动是否体现了学生的发展要求”,回答“是”的由54.2%提高到77.8%;对“你从本活动中获得的相关知识量”,回答“非常多”的由4.2%提高到11.2%;对“通过参加该活动你对职业生涯规划的信心如何”,回答“有很大提高”的由8.3%提高到33.3%;对“本活动对增强你解决有关生涯问题的能力”,回答“非常有帮助”的由0提高到44.4%;对“本活动对你制定在学期间的发展目标”,回答“很有帮助”的由 58.3% 提高到77.7%;对“本次活动效果”,回答“非常满意”的由20.8%提高到33.3%;对“本活动对增强班级凝聚力”回答“非常有帮助”的由29.2%提高到44.5%。
2.2两班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差异
根据辅导方案实施过程中指导者对团体成员的观察、在辅导课余指导者和团体成员的交流、团体成员提交的生涯规划方案,以及辅导课程结束时分别对实验班学生和对照班学生的访谈获知,实验班学生经过班级生涯心理辅导后对辅导的意义比较认可,对团体指导者给予肯定的评价,在团体中的感受较好,增进了团体凝聚力。对照班学生因未经过班级生涯辅导,处于自然成长状态,由于受现实就业严峻形势的影响,生涯发展信心缺乏、生涯发展目标不明。
2.3追踪访谈结果
辅导结束3个半月后,对实验班的20位成员进行了生涯心理辅导效果的面谈,对10位成员进行了电话访谈(另外2位成员因其休病、事假未联系上)。获知班级生涯心理辅导促使团体成员在实际生活中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主要表现在:(1)开始对人生过程及意义进行思考,丰富和充实了生涯角色。(2)对自己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并开始利用各种资源进一步探索自我、完善自我,增强了自主选择的意识。(3)改变了对他人的看法,增强了人际交往能力。(4)有了规划时间、规划生活的意识,能给每一时间段赋予具体的内容等。
3 讨 论
经过3个月的班级生涯心理辅导后,实验班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的信心和能力等方面有了较为显著的提高,其原因主要是:第一,本次辅导方案设计以生涯理论、团体心理辅导及其相关的理论为依据,使辅导活动具有一定理论指导性和系统性,从而有利于辅导目标的实现。比如,根据舒伯(Super)的生涯彩虹理论设计并实施了第2单元“未雨绸缪定航向”,引导实验班学生对未来理想生活有一个较明确的预期,激发他们的生涯角色意识,认识大学阶段面临的生涯发展任务。结合史旺(Swain)的生涯规划金三角理论,设计并实施了第3单元“人贵有自知之明”,通过“能力、气质、性格、兴趣自我探索”活动让实验班学生了解了自己的个性特征。着力拓宽学生对辅导课程和生涯规划的理解,增强在生涯规划中的自主选择意识。第二,在本次团体辅导中还穿插了有效职业生涯规划的讲解和讨论,并具体指导学生进行切合个人和社会实际的职业规划,对提高学生就业信心、生涯定向及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对此,我们能够肯定班级生涯心理辅导的积极作用。
本研究还存在一些局限性,尽管在选择研究对象时体现了随机原则,但在现场实验中对实验班与对照班之间的“沾染性”问题很难做到精确控制,辅导效果的评价虽然采用了效果评估调查表的“量”的评估和个体访谈的“质”的评估的结合,但究竟对大学生日后实际的生涯设计、规划实施的实际效果和就业状况发挥多大作用,还需后续研究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吴增强,沈之菲.班级生涯心理辅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2.
[2]袁乐,周炜炜,戴敏秀.国内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比较研究和思考[J].中国建设教育,2007,10(10):6-9.
[3]卜树春.地方工科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主体职能塑造[J].中国成人教育,2008,11:35-36.
[4]郑炎山.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初探[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6):56-58.
[5]林晓萍,李小雁,杨艳.大学生班级生涯心理辅导工作探索[J].西安工业大学学报,2008,28(增刊):379-381.
[6]樊富珉.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