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心理问题及应对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07 15:58:0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心理问题及应对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心理问题及应对

第1篇

        职业中专学校的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在初中时期,大部分成绩不是很好,甚至有的学生是个别教师“遗忘的角落”;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这一批学生心理上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如果教师不能给予及时的重视和指导,它们就有可能成为导致学生外在行为失调、过错行为频繁的一个潜在的内部因素。现将工作过程中接触了许多不同心理特点的学生,对他们的心理特点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总结如下:

        1  心理问题分析

        1.1 目标不明确,信心不足。他们中的大部分,在初中时期成绩都不是很理想,目标不很清楚,再加上初中毕业的提前竞争,他们考重点高中无望,心理有一种失落感,又由于社会不正确的舆论,认为上职业中专没有出息,从而进入职中又显得无奈;因此,进入职校以后,在心理上无法摆脱自卑的阴影,自信心难以树立起来。

        1.2 好奇心强与识别能力差。中专生刚到学校进入了新的环境,不善主动与人交往,比较孤独[1] 。但此时由于思想尚未成熟,对社会的认识和辨别是非能力不强,自我控制能力差。使他们很容易受同伴或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养成不良习惯和沾染上不良嗜好。甚至不顾学校的教育和家长的管教,出现逃学、旷课等等行为。严重危害了他们的身心健康,最后可能因此走向违法犯罪之路。

        1.3 自我意识不够健全。他们这些学生,自我意识较差,对于在自己身上发生的事情,不能够正确摆正自己在“矛盾”中的位置,很容易寻找外界因素来为自己解脱,以便维持自我心理平衡。许多事情,都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客观地对自己进行正确的评价。比如,两个学生产生矛盾后,班主任在询问情况的时后,从来没有一个学生说自己不对,第一句话大多都是指出对方的不足,不能认识自身所存在的问题。

        1.4 中专生情绪波动大,容易冲动。青少年时期学生的情绪有着强烈、动摇、不稳定、不协调的特点,明显表现出冲动和爱幻想,时而这样,时而那样[2]。例如刚刚还是高高兴兴,突然又怒气顿生;或者是一会笑,一会哭,情绪的变化起伏不定,难以捉摸。

有时还会出现行为障碍,如攻击行为、逃学、旷课等,有时因一点小事或一句无关紧要的话而大打出手等等类似的事件在校园里屡屡发生。

        2  应对策略

        2.1帮助学生明确目标,树立信心。一个人如果没有目标,就如海上失去了方向的船只,如果遇到海浪、台风,将是非常危险的。作为一个班的班主任,首先应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树立起他们的信心。每一个学期班级里应该有一个大的或者几个具体的目标,这样学生有了一个即定的目标,那么也就会得到一定的收获。

       2.2提高自身修养。  引导学生平时对自己的言行举止进行自我观察,合理的自我分析 ,了解自己。通过观察和反省可以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充分了解自己的优势可以增强自信心,使自己的优势尽可能地得到发扬,能够让自己朝着一定的目标努力,是塑造自我形象和提高人际交往成功率的有效手段。了解自己的劣势可以扬长避短,自我鞭策。只有正确的了解自己,反省自己 和坚持不断地自我锻炼,自我完善,才能很好开展成功的人际交往。

        2.3融情入理,以理服人,尊重学生的人格。班主任在做学生思想工作的时候,应该注意方式方法,否则有可能事与愿违。善意的语言,真实的感情,客观的说理,尊重的态度,无疑是我们班主任及任课教师处理学生问题最好的方法。在教育的过程中,对于这些学生,我们应该以理服人,强压是达不到最终目的的。

        2.4教育学生保持适宜的情绪状态。我们可利用一些身体活动来缓解:比如散步、打球等。用词语或理智控制自己情绪发生的强度,或用注意转移来引导情绪的发生方向,能保持适宜的情绪状态。 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精力旺盛、体力充沛的学生得以释放,同时充实他们的情绪与情感体验。在活动中,他们的才华得以施展,聪明才智得以发挥,从中也建立了学生强烈的义务感、责任感 、荣誉感。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有感情的人,这就决定了我们工作的复杂性和情感性;尤其对中专学校的学生,我们班主任更要注意方式、方法,投入更多感情,这样,我们的工作将会变得有意义,感受到做教师的幸福。

参考文献:

第2篇

小强是个处事果断,遇事有主意的男同学,但是,十分任性,脾气暴躁,小拳头时常要发挥作用。有一天,小强的拳头先后落在了桌子上、好朋友的头上。

那是今年三月二十一日,学校三名值日生来到教室检查卫生情况,刚走进教室,就听到几个同学不约而同地低声叫着同一个名字——郑小强,并且在不断的重复着,接踵而至的是教室里出现了嘈杂的议论声和不自然的笑声。只见小强瞪大了眼睛,歪着脑袋,双手插着腰大声地呵斥着:“叫什么叫,瞧我好欺负呀!”说着举起拳头就要打周围的同学,被同桌的好友小亮一把拽住,可是,他这点邪火就撒到了小亮身上,一连几拳都打在小亮的头上,小亮却一手未还,同学们见此情景都愤愤不平,纷纷要求把小强的家长请来评评这个理,还有的同学提议给他个处分。小强边拍桌子边喊:“用家长吓唬我,我不怕!”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抑制住了自己的情绪,劝大家都冷静下来先按课表上课,课后再解决问题。

二、案例剖析

小强这些不良习惯的形成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主观上分析:小强自尊心强,但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从客观上分析:家长因小强自幼体弱多病当发生问题后总是一味的迁就或采取不了了之的态度,这样一来久而久之,小强的坏习惯成自然。可是令人不解的是今天的事小强因何而起呢?下课后有些同学主动找老师反映情况,有两个原因:其一,小强最近一次数学单元考试成绩不理想,为此,他心里烦躁时常发火;其二,最近他听到一些风言风语,说他喜欢外班的某个女生,而这个女生正好来班上检查卫生,个别同学就乘机起哄。原来今天的事是个导火索,看来,事情的发生绝非偶然,不能草率处理。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又做了一番理性的思考:根据同学反映的情况,不能单纯的认为是小强任性骄横,同时存在着青春萌动期的一些心理因素,因为,初中一年级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在心理发育时期,学生对于男女生之间的问题处在好奇心理较强的阶段,对此问题并没有正确的,较成熟的概念,当学生中出现了议论男女生之间的事也是很正常的现象,小强对此难以承受而大发雷霆,作为老师不能采取训斥的态度,应循循善诱,妥善处理。

三、应对策略

1.以爱做原动力倾心交谈

倾听:小强对此事的想法,请他做一下自我分析

分析:由于平时养成了任性骄横的不良习惯,所以,当个人利益受到侵害时,而不顾集体的利益,这样做不是少年君子的作风,问题非但没有得到解决反而伤了他人和集体,发火也有害于身心。

点播: 男子汉应有勇气面对现实,应有一颗宽容之心,遇事要沉着冷静,好动拳头既不能解问题,又伤了友情,也显得缺少君子的风度,当遇到一些风言风语时,可以置之不理,也可以向老师或家长反映,争得他们的帮助。

鼓励:面对不理想的奥数考试成绩气馁烦躁都会无济于事,要树立信心往前看只要刻苦努力,工夫不负有心人!要有勇于战胜自我。

2.以爱做原动力激发爱的情感

召开恳谈会.邀请平时与小强接触较多的小伙伴坐在一起,从不同的角度谈一谈大家对小强的关爱,小强也讲述了自己的感受感动之余,小强主动提出要在班上向大家道歉,并且表示今后要把自己的爱献给同学,把快乐带给同学。

四、实施效果

在班会上,小强勇敢的剖析了自己的不良行为一再向同学们道歉,请求大家的原谅并表示今后决不再动拳,做一个有爱心的少年君子,同时,有的同学也承认了自己对小强的非礼行为是不尊重同学的表现。从这以后,班上不断传诵着爱的故事。小强也像变了个人似的,变得爱笑了,说话和气了,逐渐的学会了帮助同学,老师也反映小强脾气变了。最近的一天,班上的一个女生被外班同学叫外号让小强听见了,他一改往日用拳头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在和对方讲道理,使对方心服口服。当同学们知道了无不交口称赞。

五、个案感悟

第3篇

中国民政部的"2009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当年共有170多万对夫妻办理离婚登记,比上年同期增长10% 以上。中国环球网2009年9月报道,北京是中国离婚率最高的城市,为39%;其次为上海,离婚率为38%;第三位是深圳,离婚率约为36%;第四位是广州,离婚率为35%;第五位是厦门,离婚率为34%。从绝对离婚对数的数据可以看到,中国的离婚率正在呈加速攀升的态势。随着离婚率的不断攀升,"妻离子哭"的情况非常普遍,受伤害的儿童越来越多。我所在学校就有不少父母离异的学生。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抚慰这些"受伤"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健康地发展。

一、离异家庭给孩子带来哪些伤害

美国耶鲁大学的耶鲁儿童研究中心主任阿尔勃特・索尔尼特认为:"离婚是威胁儿童的最严重和最复杂的精神健康危机之一。"儿童心理学家李・索尔克认为:离婚的创伤对于孩子来讲仅次于家庭成员的死亡。当孩子们当发觉自己的父母要离异时,感受到的是重大损失,孩子们会觉得受到了一种莫名其妙的力量的控制,而这个力量伤害了他们年幼、稚嫩的精神世界。

有些儿童在父母离婚的心理刺激下,性情发生改变。有的变为孤独、忧郁、情绪消沉;有的变为粗暴、烦躁。有的儿童在消极情绪持续、强烈作用下,出现了心理疾病。

父母离婚对子女造成的心理创伤的大小及其持续时间的长短,决定于孩子的个性特点与对父母感情依赖的程度,对父母感情依赖越重,所受的精神创伤也越重。美国加里福尼亚州的几位学者在一项关于父母离婚对子女影响的报告中指出,接受调查的离婚家庭中,约37%的儿童在父母离婚5年之后,心理上的创伤尚未消失。这些孩子情绪低落,内心经常希望父母复婚。29%的孩子"勉强对付、努力熬过艰难时期"。只有34%的孩子"对生活感到满足愉快,能很好适应新情况,在学校和同学之中表现正常良好。"由此可见,父母离异后给近70%的孩子带来难以愈合的创伤。

我班学生晓东就是一个离异家庭的孩子。晓东爸爸是个老实人,文化不高,做事、干活很卖力。晓东妈妈婚前就是看中晓东爸爸忠厚老实,认为这样的男人放心可靠便嫁给了他。后来,晓东妈妈对晓东爸爸的态度发生了180度大转弯,认为和他一起生活不合适,执意要求离婚。在晓东五岁时,他们离婚了。幼小的晓东拉着妈妈的衣服,哭着大叫:"妈妈不要离开我!妈妈不要走!"可是妈妈却头也不回地走了。晓东虽然已经上三年级,父母离婚的事情已经过去四年了,但心中的阴影一直挥之不去。

二、离异家庭的孩子应该得到哪些关爱

离异家庭的孩子就像海面上行驶的一叶孤舟,如果领航员能正确引导,他们同样会避过惊涛骇浪,渡过暗礁岩石,安全抵达明净的港湾。

1.用爱心抚慰创伤

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良好的家庭环境。父母离异,家庭破裂,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因此,教育工作者应该用爱心去帮助孩子走出阴影。平时,我比较注意发现晓东身上的"闪光点",以激励他建立自信。在学习上,我引导学生们多帮助他,在生活上关心他。天冷了,我把自己孩子的衣服送给他;出去秋游,我把自己的零食给他吃,让他感受到同学情、师生情无处不在。

第4篇

Abstract] th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environment change can make the person produces a variety of, for those university freshmen in physi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aspects that are not fully mature, entering university and began an independent life is a challenge, then there will be many psychological problems, the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se issues, and Study on effective coping, is extremely important, all has the extremely vital significance to the healthy growth of college students, their future.

[keyword] university freshmen, psychological problems,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G811.11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大学新生入学后,因生活环境、学习方式和自身角色等方面的转变,必然要经历一个从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在角色转换与适应的过程中或多或少会产生心理失衡的问题,心理学上将这一时期称之为“大学新生心理失衡期”。能否顺利渡过适应失衡期,对大学新生的成长和成才至关重要,若有些问题认知错误或处理不当,就会导致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所以正确对待大学新生的心理问题,并进行有效地疏导和应对,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和人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一、大学新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入学后一切都是新的,要在最短的时间里调适心态,适应新鲜又陌生的大学生活,对他们心理素质和能力无疑是一种考验,很多大学新生感到紧张、被动、困惑……学生们的这种心态常常被人们称之为“大一困惑”,这些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

1、不适应感突出。上大学是他们人生中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生活,告别父母“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父母包办一切 的生活,而开始自己照顾管理自己的大学生活,大都会被压得喘不过气来。如军训的紧张劳累(体力吃不消)、学习方式的改变(从被动“灌输”学习到主动“开放式”学习)、与同学关系不协调、自己打理内务的烦恼等,非常容易使大学新生产生不适应心理,注意力无法集中,成了心理障碍中的一员。

2、盲目无聊的心态显现。一年级是从高中生转变到大学生的重要人生转折点,他们上大学兴奋之余,往往没多久即陷入了困惑之中,失去“升学”这根无形指挥棒的牵引,好象一下子来到了大草原而没有了方向,迷茫不断地闯进他们的脑海,不知自己该干什么、干什么好。不清楚大学的奋斗目标是什么?焦虑、茫然、无聊,整天沉湎于网络、玩游戏、看闲书、逛大街……完全没有了高中时候的奋发图强,把“60分万岁” 当作座右铭,有的甚至以过度的娱乐和恋爱来填补此阶段心灵的空虚,表现出盲目无聊心态。

3、挫败自卑心理时有发生。新生来到大学面临的挑战非常多,由于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准备,往往导致他们自我评价失真,处理不好个人的生活事务,处理不好同学关系,不善于自主地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焦虑、挫折、茫然,挫败自卑心理油然而生。如有的到了大学失去师生关注后,就会产生对自己的否定心理和挫败心理。有的因为高考失利来到了并不理想的大学,也会产生挫败心理。更有甚者超长发挥来到了大学,会认为周围人都比他优秀而自惭形秽。有的困难边远落后地区的学生,来到大都市,感觉喧嚣繁华的现代生活远得于己无关,萌生自卑的心理。

4、人际孤独交往困难。在大学生诸多的心理问题中,表现最多的就是人际交往问题。很多新生不愿敞开心胸,喜欢自我深思,自我行动,而以往又缺少独立生活的能力,难以应付较快节奏的学习和生活,很长一段时间与身边的同学还不能完全熟悉,没有可以诉说知心话的朋友,感到孤独寂寞。还有些新生希望与人交往,但缺乏交往技巧和方法,影响交往的深度和广度,尤其要面对室友间的情趣爱好、饮食习惯、家境状况、作息习惯等方面的差异,有人感到无所适从,甚至彼此无法相容。还有些新生在交往中缺乏自信,胆小不敢说话,一说话就面红耳赤,辞不达意,自我防卫戒备心理特别强,形成交往障碍,孤独寂寞感加深。

二、大学新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原因分析:

大学新生的心理受家庭、社会和学校及学生自身的综合作用,造成其心理问题原因是极其的多面复杂:

1、家庭因素的影响。现在的大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许多父母只重视知识灌输和对孩子的过分呵护,不注重对孩子的能力素养的培育,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往往采用应试教育的方法,造成许多大学新生既任性自我又依赖性强、心理承受能力差。有的家长采用简单、粗暴的家长制手段,容易使子女形成敏感多疑、自卑易怒、抑郁焦虑、偏执敌对等不健康的品质。有的家长受传统的“高教独立”思想的影响,认为孩子进了大学,父母的教育作用就不重要了,即使有了问题也糊涂地认为:自己的刀削不了自己的把,病要大夫看,孩子要教师教,把教育子女的责任完全推给了学校,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严重的消极影响。

2、社会因素的影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时刻都在冲击着大学生的心灵。对于主流正确的积极健康向上的思想观念他们易于接受,但对非主流错误不健康的东西,因其社会阅历较浅,辨别是非的能力有限,也很容易受不良思想观念的干扰,使大学新生在心理上产生了诸多困惑和矛盾,形成心理疾患。

3、学校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的学校,无论是中学还是大学心理教育咨询工作欠缺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问题。随着高校的改革和扩招,学生的学业压力、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有些学校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管理相对比较薄弱,抓的力度不够,对学生的心理工作重视不够,还没有建立起一支经过专业化训练的从事心理教育的机构和队伍,往往认为心理方面属于学生的个人问题,涉入较浅。要知道学校教育在一个大学新生人格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一点必须引起有关人士的重视。

4、大学新生自身因素的影响。大一新生入学后,社会、学校、家庭开始以成年人的标准来评价他们。在这“心理失衡期”阶段,新生面临着思想上的自我定位、人格上的自我完善,心理上的自我调试等一系列问题。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成员,他们感觉到了社会和家庭对他们的要求和厚望,主观上总是想做得好一些以获得社会的承认,成为生活学习的强者,却由于涉世不深、经历尚浅,缺乏社会经验和能力,感到莫名的压力和无奈,常会表现出自我情绪的失控常常难以得到社会的充分信任和理解。

三、大学新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应对措施:

面对大学新生“过渡期”诸多的心理问题,我们应充分地应对,调动家庭、社会、学校、大学生本身诸方面因素形成合力,主动做到防范、疏导、转化等工作,使大学新生尽快地克服不适应感,消除各种心理问题,以充足的自信投入大学的学习生活中。

1、强化家庭教育的作用。家庭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和作用。我国自古以来就有非常重视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孟母三迁”、“岳母刺字”都是脍炙人口的家庭教育佳话。家庭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在培养目标的确定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特别是父母的意志,受父母的思想觉悟、文化素质、职业、经历、兴趣和爱好的影响。科学的目标定位必须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即孩子的年龄特点、天资、学习基础、有无特长等出发,因人而异、有的放矢,实事求是地提出可行的目标定位。要改变目前家庭教育中比较突出和普遍存在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把自己的愿望、兴趣作为目标定向强加给孩子状况。要改变有些父母为孩子打算不能从社会需要的人才层次和职位多少出发,盲目替孩子填报志愿和专业的行为。要消除“高教独立”依赖学校的错误思想认识。

2、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做好大学生的教育工作。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依托和补充,全社会都要关心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宣传、理论、新闻、文艺、出版等方面要坚持弘扬主旋律,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提倡妇联、工会、人事局、劳动局等部门共同举办由大学生、家长和教师参加的参观、考察系列社会活动,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健康教育。要求各类文艺专业团体和重大演出场所踊跃参加高校大学生教育实践,着力打造“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积极作用。政府要积极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把大学生健康教育纳入本地精神文明建设规划,全面联合开展整治互联网和手机媒体专项行动,整治危害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低俗信息,关闭违法违规网站,净化大学生上网空间,形成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良好社会空间。

3、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教育培养工作。面对很快成为大学生活新主人的大学新生,高校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责无旁贷,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高等院校德育工作范畴,制定明确的心理健康教育政策,成立由辅导员、心理指导教师、学生、家长代表参加的大学生心理指导工作委员会,积极开展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做好新生入学教育工作,帮助新生尽快适应新环境。可以通过讲座、报告、座谈等活动,让大学生意识到大学与中学的不同,告知他们可能遇到的问题,有个思想准备。多开展健康的集体活动,帮学生熟悉校园环境,了解同学、增进友谊,消除陌生感,尽快适应新环境。

(2)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指导他们安排好自己的作息时间,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注意坚持锻炼身体等,保持乐观而平静的心情和积极向上的心态。

(3)创设良好的外部交往环境,指导新生提高交往技能,建立良好民主、平等、融洽的师生和同学人际关系,形成尊重他人、以诚相待、热情诚恳、谦虚有善、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互帮互助等良好的班风和集体心理气氛,减轻他们人际交往的心理压力。

4、发挥大学新生本身内因作用。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面对新的环境和挑战,大学新生本身必须要有一个积极主动的心态,积极主动迎接挑战:

(1)主动尽快地去适应环境。首先要积极调整心态,接受已成为大学普通一员的事实,大家都在同一条起跑线上,通过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的优缺点,扬长避短,减轻心理压力。其次是了解大学生活,尽快提高生活自理能力,从头做起,积累经验,主动参与集体生活,争做生活的主人,使自己健康成长。

(2)确定适合自己的追求目标。入学熟悉环境后,不要放纵自己,应立即确立一个新的目标。这样无形中会转移注意力,削弱心理问题对心理的影响,摆脱因不适应而带来的心理问题。并且有了明确目标,就有了内在驱动力,可促使人变得积极向上,从而更有利于克服各种心理问题和疾病。

(3)主动接纳自己。首先不要总想着自己的身体缺陷不足,要看到自己的实力,激励自己作肯定评价,学会自信、自主、自强、自立。其次要积极参与活动,真正成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大学生。三要激发内在动力,相信凭借自己的意志、能力和奋斗精神,没能得到的东西总有一天会得到。

尽管大学新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较多,也让大学生很困惑,但是只要我们怀有一种乐观、积极、进取的心态去迎接、研究、应对,那么我们的大学和学生一定是阳光灿烂和充满希望。

参考文献:

[1]黄代森.饶婕大学新生心理问题探究《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1年第5期.

[2] 杨明.大学新生的心理问题与调试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10年第1期.

[3] 杨祥冰.黄彦明.关于大学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思考.《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10期.

[4] 文丰安.目前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外因及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7年第1期

第5篇

1 心理问题分析

1.1 目标不明确,信心不足。他们中的大部分,在初中时期成绩都不是很理想,目标不很清楚,再加上初中毕业的提前竞争,他们考重点高中无望,心理有一种失落感,又由于社会不正确的舆论,认为上职业中专没有出息,从而进入职中又显得无奈;因此,进入职校以后,在心理上无法摆脱自卑的阴影,自信心难以树立起来。

1.2 好奇心强与识别能力差。中专生刚到学校进入了新的环境,不善主动与人交往,比较孤独[1] 。但此时由于思想尚未成熟,对社会的认识和辨别是非能力不强,自我控制能力差。使他们很容易受同伴或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养成不良习惯和沾染上不良嗜好。甚至不顾学校的教育和家长的管教,出现逃学、旷课等等行为。严重危害了他们的身心健康,最后可能因此走向违法犯罪之路。

1.3 自我意识不够健全。他们这些学生,自我意识较差,对于在自己身上发生的事情,不能够正确摆正自己在“矛盾”中的位置,很容易寻找外界因素来为自己解脱,以便维持自我心理平衡。许多事情,都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客观地对自己进行正确的评价。比如,两个学生产生矛盾后,班主任在询问情况的时后,从来没有一个学生说自己不对,第一句话大多都是指出对方的不足,不能认识自身所存在的问题。

1.4 中专生情绪波动大,容易冲动。青少年时期学生的情绪有着强烈、动摇、不稳定、不协调的特点,明显表现出冲动和爱幻想,时而这样,时而那样[2]。例如刚刚还是高高兴兴,突然又怒气顿生;或者是一会笑,一会哭,情绪的变化起伏不定,难以捉摸。

有时还会出现行为障碍,如攻击行为、逃学、旷课等,有时因一点小事或一句无关紧要的话而大打出手等等类似的事件在校园里屡屡发生。

2 应对策略

2.1帮助学生明确目标,树立信心。一个人如果没有目标,就如海上失去了方向的船只,如果遇到海浪、台风,将是非常危险的。作为一个班的班主任,首先应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树立起他们的信心。每一个学期班级里应该有一个大的或者几个具体的目标,这样学生有了一个即定的目标,那么也就会得到一定的收获。

2.2提高自身修养。 引导学生平时对自己的言行举止进行自我观察,合理的自我分析 ,了解自己。通过观察和反省可以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充分了解自己的优势可以增强自信心,使自己的优势尽可能地得到发扬,能够让自己朝着一定的目标努力,是塑造自我形象和提高人际交往成功率的有效手段。了解自己的劣势可以扬长避短,自我鞭策。只有正确的了解自己,反省自己 和坚持不断地自我锻炼,自我完善,才能很好开展成功的人际交往。

2.3融情入理,以理服人,尊重学生的人格。班主任在做学生思想工作的时候,应该注意方式方法,否则有可能事与愿违。善意的语言,真实的感情,客观的说理,尊重的态度,无疑是我们班主任及任课教师处理学生问题最好的方法。在教育的过程中,对于这些学生,我们应该以理服人,强压是达不到最终目的的。

2.4教育学生保持适宜的情绪状态。我们可利用一些身体活动来缓解:比如散步、打球等。用词语或理智控制自己情绪发生的强度,或用注意转移来引导情绪的发生方向,能保持适宜的情绪状态。 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精力旺盛、体力充沛的学生得以释放,同时充实他们的情绪与情感体验。在活动中,他们的才华得以施展,聪明才智得以发挥,从中也建立了学生强烈的义务感、责任感 、荣誉感。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有感情的人,这就决定了我们工作的复杂性和情感性;尤其对中专学校的学生,我们班主任更要注意方式、方法,投入更多感情,这样,我们的工作将会变得有意义,感受到做教师的幸福。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心理问题

在农村寄宿制小学中,寄宿的学生年龄都比较小,各方面的能力都比较差。过早的离开父母家人到学校独立生活,成为许多农村小学特有的群体。由于生活环境的改变,对学校集体生活的不适应,必定对他们心理带来一定影响,逐步暴露出了一些心理问题。

一、主要心理问题的表现及成因

1.性格孤僻,不善交流

孩子住校以后,和家长情感沟通明显减少,特别是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与父母的沟通交流,导致他们与父母之间的共同语言日渐减少,感情逐渐淡漠,孩子受委屈无处倾诉,自然会出现自卑、忧郁、胆怯、孤僻、不合群、冷漠等问题,甚至有的孩子会出现心理早熟、感情脆弱、不容易沟通等。

2.情绪焦虑,缺乏安全感

小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最关键的时期,此时最需要的是父母的关怀和呵护,但父母却不在身边,当他们独立面对许多问题的时候,会感到很茫然而产生情绪焦虑。过早的独立生活,应对生活、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时,容易产生恐惧心理,如,怕被同学欺负,怕尿床,怕从床上摔下来,怕自己学习差、自理能力差被同学耻笑等。

3.容易冲动,自控力差

特别是留守儿童,爷爷奶奶对孩子过分溺爱,疏于管理和教育,只考虑在生活方面如何满足孩子的需要,而很少去了解孩子心理和精神上的需求,有的孩子就表现出自我约束力差、抵触情绪等。不少孩子寄宿到学校后,在缺乏监护人教育管理的情况下,经受不起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会染上很多不良行为。

4.攀比心理严重

由于寄宿学生长时间生活在学校里,有些家长为了使孩子吃好不受委屈,给了学生更多的零用钱,势必滋生学生乱花钱的现象,使学生在吃穿住行等方面出现差异,这就导致学生之间的互相攀比甚至嫉妒。有些学生甚至向家长撒谎,提一些无理要求,以便骗取更多的零花钱。

二、应对策略

1.尽快对学生进行适应学校生活的辅导

儿童是否适应学校生活直接影响学业和身心发展、人际交往和集体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饮食习惯、劳动习惯、作息习惯,学会克服不良行为习惯的方法。让学生掌握寄宿生活最基本的技能,提高自理水平和自我保护能力。

2.创设温馨和谐、安全舒适的寄宿生活环境,让孩子感受家一般的温暖

过早独立生活的孩子,亲情缺失,这就要生活指导老师充当妈妈的角色,尤其是对低龄孩子,生活中的某个细节,如合适的拥抱和抚摸,轻轻地盖被子,帮孩子剪指甲、梳头等等一些细微动作都能使孩子倍感温暖,倍感亲切。教师要耐心倾听孩子的诉说,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使孩子感情有所寄托。餐厅、宿舍的布置要尽量温馨舒适,让孩子就餐、就寝有家的感觉。

3.设立“心语室”加强亲情连接途径,拓宽沟通渠道

定期召开寄宿生座谈会,指导孩子们通过书信、电话、视频和亲人沟通,来弥补亲情教育的缺失。指导家长或监护人掌握和儿童沟通的方法和技巧。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通过聊天的形式给予认真、耐心、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生存的能力。“心语室”要设置“知心老师”信箱,给孩子提供倾诉的平台,把自己想说的话都说出来,以便针对性的进行心理辅导。

4.在各种活动中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

丰富、健康、愉悦的文体活动所形成的校园文化氛围将对孩子们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如,带有竞技性的棋类兴趣小组活动,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耐心、细心、信心,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敢于面对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在活动中创设良好的交际环境,让学生舒缓心中的压抑和焦虑,在交往中培养学生宽阔的胸怀和乐观的情绪,学会控制情绪。让学生不但体验成功的快乐,获得满足,也感受挫败的难过,引导他们掌握克服消极情绪的办法,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

5.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教师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寓于各学科教育实践中。各学科教材中蕴含着很多心理辅导的素材,教师要细心挖掘,善于利用,一定会收到实效。在教学中营造平等、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合理的评价,尊重每个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激励学生健康成长。

总之,农村寄宿制小学除了要在宿舍管理、生活保障方面满足孩子们的需要外,还要十分重视寄宿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加强寄宿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减少心理、行为障碍,我们必须结合农村教育发展的形式和特点,家长、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正确把握和引导,保证他们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 银屑病;心理问题;对应措施

1 临床资料

2008年1月—2010年5月本科收治儿童银屑病患儿18例,年龄最大12岁,最小3岁,平均年龄7.1岁,其中女16例,男2例,平均住院天数为13天。根据年龄的大小不同分为婴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年龄最大的12岁,最小的3岁,通过对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出现不同的心理反应进行心理护理,以减轻疾病的痛苦,消除或减轻情绪上的焦虑,使患儿身心得到全面的照顾,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使之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处于最佳治疗状态。

2 常见心理问题

2.1 焦虑、恐惧 疾病给儿童身体上带来的痛苦本身就是一种创伤,医院陌生的环境、离开亲人及接触陌生人、身体形象的改变、中断学习等都易使儿童产生恐惧和疑虑、自卑等心理[1]。 患儿对医院环境不熟悉,生活习惯改变,使其感到没有安全感。住院以后,每天看到穿着白大衣的医护人员和痛苦而陌生的病友,见到医护人员就感到紧张,表现出急躁不安、哭闹不止。一些胆小的患儿更是害怕打针吃药,胆怯、悲观、郁郁寡欢,失去了以往的活力,采用面容直观法来判定患儿的心理状态,因为面部表情可反映心理情况,面部表情是情绪的客观外显行为[2]。

2.2 悲观、抑郁 抑郁症的典型表现为自身形象缺乏,如忧郁的心情、兴趣的减低、不快乐、无价值感、内疚、注意力减退或自杀念头等。银屑病可泛发全身各处,但以四肢伸侧和骶尾部最为常见,特别是肘部、膝部,可对称发生。头皮损害也常见,可单独发生,也可以和全身损害并存。头部损害界限清楚,头发呈束状,但不脱发。本病患者中女童较多,既往的调查发现女童比男童多50%。女童天生爱美,所以此病中女童更容易出现悲观、抑郁等心理现象。

2.3 依赖、自卑 依赖心理是所有人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儿童尤甚。此类患儿一些表现为少言寡语,依赖性强,喜欢依偎在父母身旁;还有些孩子表现为神经脆弱,对疼痛尤其敏感,心灵最易受到伤害,是护士最需要关心、体贴的对象[3]。儿童的意志力、自觉性和自制力都较差,思维活动带有明显具体形象性,主要以直观表象的形式来熟悉外部事物,儿童的行为和情绪易受当时外界事物或环境的引诱而转移[4]。

2.4 害怕、孤独 学龄期的患者担忧功课被落下。对脓疱型银屑病患儿来说,他们住院时间较长,一般1个月,或者更长。离开同学和小伙伴时间长了,就会感到孤独。还有些从农村来的孩子,他们的父母经济较困难,使他们有急于出院的想法,而孩子担心害怕没治疗好就出院,这一切的担忧势必使体弱的孩子心理负担更重。这些担忧会表现为抑郁、沉默、焦虑和痛苦,甚至有的患儿会失眠。这些不良现象都会影响孩子的治疗进程,影响疗效。

3 心理问题的应对措施

3.1 焦虑、恐惧患儿的应对 表情是人的态度的第一反应,微笑可给患儿带来一种友好情感的感染,让患儿引出愉快、轻松的感觉。对幼儿期的此类患儿,护士尽可能多的对他们轻拍、抚摸,哭闹时顺着头发由头顶摸到前额;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搂抱、亲吻以满足皮肤饥饿,多与其交流。稍大点的儿童不愿合作情况下,取得家长的配合,同时鼓励儿童,给他感兴趣的玩具,看动画片,转移其注意力,不要强迫,使孩子在愉悦中接受治疗,增强其自信心,促进其尽快康复。

3.2 悲观、抑郁患儿的应对 一般男童大大咧咧的,他们在注重自身形象方面没有女童这样突出,可轻轻拍打肩背部、抚摸头部,而对女童则要说更多赞美的话,还可以抚摸脸部、帮她梳头等。10岁以上的儿童性意识已开始萌发,这些孩子惧怕身体的完整性及器官功能被破坏,故在进行任何操作前应做好解释,以减少疑虑,应适当用床帘遮挡,不宜使操作部位暴露过多。

3.3 依赖、自卑患儿的应对 尽量满足儿童依恋的需求,鼓励儿童亲人或陪护人接纳儿童在允许范围内的要求,如搂抱、依偎等。维护儿童的自尊心,绝不可去讥笑或讽刺儿童“娇气”。不能急于操作,先与其交谈,表情要亲切,语调要文雅,动作轻柔,对患儿多鼓励,勿训斥,保护他的自尊心。护士对儿童要作过渡性教育,在做任何操作时,向儿童认真地说明治疗目的,使儿童在心理上有准备,去做好自己应做的协作性行为,而不至于使儿童感到突然而至,争取取得合作。

3.4 害怕、孤独患儿的应对 对于医护人员及患儿的父母来说,为了避免和减轻患儿的疑虑,必须善于观察分析,掌握患儿的思想和要求,有的放矢地跟他们谈心,以解决心理顾虑。鼓励患儿与同伴、同学联络,允许他们来院探视,交流学习进展情况,与此同时,父母也可给患儿辅导学习,补习功课,根据病情帮助患儿继续学习,以解除患儿的后顾之忧。进而患儿才有积极性以配合医生治疗,对整个治疗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4 小结

为患儿营造一个宽松、开心的生活氛围是医务工作者和家长的责任,银屑病是属于一种身心疾病,如果整日情绪紧张是会影响患儿病情的。对于患儿们来说要面对课业的压力,甚至是同学和周围人的侧目和冷落,这些都会让患儿伤心不已。要使患儿顺利配合治疗,对患儿实施心理诱导的同时,不能忽视家长这个对患儿心理反应起关键作用的角色。所以说银屑病除了身体上的治疗,在心理上要多给孩子关爱,让他感受到愉快、开心,有助于疾病的恢复。治好后日常生活中多注意一些会降低复发的几率,在治疗的同时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调养,平时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多喝水,有充足的睡眠,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都是很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朱延力.儿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2 祝敏芬,兰志建.影响学龄前儿童临床依从性的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护理与康复,2004,3:86-88.

第8篇

【关键词】中职学生 心理问题 措施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2B-0068-02

中职学生的年龄一般在十五六岁至十八九岁,是心理变化最大的时期。与普通高中学生相比,中职学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情感、自我、学习等方面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在教育过程中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对中职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矫正,让其健康成长。

一、中职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一)中职学生的情绪不稳定,逆反心理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一种反映,是客观现实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体验。中职学生正处在少年向青年过渡的阶段,这一阶段是产生心理困惑和冲突最多的时期。他们对身边事已经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对是非有一定的辨别能力,但还比较粗浅。中职生情绪不稳定,自控能力较弱,冲动性强,理智性差,易出现偏激情绪和极端的行为方式。中职生在专业实践的过程中,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不愿意和别人交流自己的真实感受,也不善于调节自己的不良情绪。有些中职生自我中心意识过强,对老师的说教、家长的叮咛生厌,特别是当犯了错误,受到老师批评教育时,内心不服气,不去正确地认识改正错误,而认为这是“小题大做”,时常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不少中职生情绪躁动不安,与同学、朋友容易发生激烈的争执,甚至大打出手。

(二)中生缺乏自信心,自卑自贱意识浓。现在的中职生,大多数是进不了普通高中,属于“初中失败”的学生。中职生学习差,纪律观念差,被称为“双差生”,在学校挨老师的批评,在家里受家长的责备,在社会上被人下眼观,久而久之,情绪低落,丧失自信,产生自卑感。由于初中阶段学业成绩的不理想,不少中职生缺乏被关注,容易产生抑郁、悲观等消极情绪。不少中职生认为自己是将来没有出息的人,因而往往表现为思想上不求进步,学习上不思进取,生活上自由散漫。一些中职生社会适应能力较弱,对社会现象缺乏理智的判断,面对多变的社会,中职生就显得无所适从。狭隘、妒忌、孤僻、抑郁等不良的性格倾向已经成为相当一部分中职生的心理特征。

(三)中职生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缺乏职业生涯规划,学习上不求上进。普通高中学生近期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考大学,而中职生考不了大学,也学不到真正的技术,许多中职学校因多种原因还是以课本理论教学为主,把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依据,忽视了对中职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不少中职生在初中阶段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知道怎样学习更科学、更有效,没有掌握基本的学习策略,由学不好到不愿意学,最后发展到厌学、逃学。许多中职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对进入职校学习信心不足,只求能够过得去;对学习缺乏动力,提不起兴趣,觉得学了将来也没有用,还不如不学。不少中职生是不愿读书又不得不读书,在家中瞒着父母,在学校应付老师,对课程的学习存在恐惧心理和厌学情绪。择业就业是中职生人生道路上的一项重要抉择。虽然现在实行的是“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随着改革的深入,科技的发展,对人才质量要求的提高,加之高校毕业生的增加,出现了就业形势严峻的局面。一些中职生学历低,技能浅,担心走向社会难以找到工作,在市场竞争中难以挣得立足之地,有的中职生对所学专业没兴趣,自己又不能改变现实,更加不思进取,甚至产生辍学念头。

(四)中职学生的家长不重视孩子,家庭教育缺失。与对普通高中生的重视相比,有些家长对中职学生则另眼相看。有的家长不了解孩子的心理,管教虽严,但方法简单粗暴,孩子的行为若有不乖,不是正面引导而是动辄打骂,造就了孩子偏激、倔犟的性格。有些家长对子女在生活上百依百顺过分迁就,只关心成绩,忽视对孩子品质的培养。有些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失去信心,认为孩子不是读书的材料,出去打工年龄还小,就让其在职业学校“混日子”“长身体”,不和学校老师配合,放弃对孩子的教育。

二、解决中职生心理问题的方法

(一)切实加强对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对学生的心理辅导。中职学校要建立行之有效的心理教育机制,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许多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课,心理健康课不能只让学生学学理论、考考分数,对学生进行学习、生活、交往、情感等方面的咨询疏导才是心理健康课的主要任务。要建立学校“政工团班”心理健康教育流水线,设立校级心理辅导室,由兼职或专职教师担任辅导员,发挥班主任的一线教育作用,开设“悄悄话”“我的心里话”QQ、微信、邮箱或“与你谈心”广播节目等。班主任、任课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动向,解答学生的心理疑问,进行心理疏导,使中职学生逐渐克服任性、倔犟、焦虑、孤僻、自卑的不良心理,改变情绪不稳定,不够开朗的性格特征。此外,每个学生的性格、家庭状况各不相同,(下转第73页)(上接第68页)要区别对待,采取适宜的方法,如有些学生性格内向,易害羞,自尊心又强,对这类学生的心理问题要采取谈心交朋友的方式晓之以理,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

(二)引导中职学生树立职业理想,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理想是中职学生的奋斗目标,有了目标就有了上进的动力,才会为目标的实现而努力。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让学生看见实现理想的希望,制订实现职业理想的步骤,并把规划付诸学习实践,一步步接近制订的目标。中职学生的职业理想的确定,一定要切合学生的实际,要具体可行,通过努力可以实现,不能好高骛远漫无边际。比如,让学生将来成为一名合格的车工,成为一位熟练的汽车修理工,成为一名优秀的导游等,而不要给学生说“成就一番大事业,展现人生的辉煌”,听起来鼓舞人心,实际上无从着手。

(三)要有意识地发现中职学生身上的亮点,发挥他们的特长,帮助他们找回自信。中职学生学习成绩差,有着不良的习惯,但他们身上总还是有闪光的地方,有自己的长处,这正是让中职学生重拾自信的抓手。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一旦学生有了进步,为集体、为他人做了好事,要及时肯定和表扬,鼓励他们继续努力。要发现学生的特长,给学生创造表现自己、展现自我的机会。比如喜欢运动的学生让他们带领其他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有文艺特长的学生可策划组织文娱节目;熟悉电脑的学生可制作一些文件、图片、课件等;爱动手的学生可以给同学修理自行车,为班级修理课桌门窗等。要让学生有活干,有事做,发挥各自的优势,真正体现中职教育的特色。

(四)学校、家庭和社会互相配合,形成教育共识和教育合力。中职学校的学生,在初中甚至小学成绩差、纪律松散,在家里不受重视,在学校不被关注,在社会被瞧不起。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共同承担起教育中职生的任务。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最贴身、最亲和的老师。家庭对学生的教育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家长要对孩子理性看待,不避虚、不护短,正面教育,积极引导,身教重于言教。中职学校既要传授理论知识,更主要的是训练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主动让学生适应并服务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教师要让学生发挥各自的特长,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学校自主学习。发展职业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全社会要形成正确的舆论,抛弃鄙视职业教育的观念,改变轻视中职学生的看法,为中职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中职教育发展。

中职学生的心理问题不是短期内形成的,矫正学生的心理问题,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只要有耐心,认真分析原因,采用适当的方法,及时培优补漏,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一定会大有成效。

【参考文献】

[1]李艳菊.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研究[J].杂文月刊:学术版,2015(6)

[2]柏晓姝.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研究[J].考试周刊,2013(6)

第9篇

关键词: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6-0179-02

0 引言

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就业竞争的日益激烈使得毕业生的就业心理也日益复杂。随着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就业政策也由原来的“统包分配”转向“面向市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大学生特别是高职大学生的就业心态面临着极大的考验。

1 高职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心理问题

就业心理是指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心理状态,是影响其正确择业和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也是毕业生价值观的具体体现。而高职毕业生在就业的过程中处于相对劣势,其就业心理也必将面临着更多的问题。部分学生面对激烈的竞争无所适从,严重的甚至出现就业心理障碍。

高职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存在如下心理问题:

1.1 自卑心理 部分高职毕业生存在对自己评价过低的现象,不能客观认识自己的优缺点,认为自己就读的是高职院校,所学专业前景不好,就认为自己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不如他人,在就业过程中往往缺乏信心,缺乏勇气,不敢竞争,尤其在遇到一次两次的就业挫折时,这部分学生很容易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胆小、畏缩、导致自己丧失就业机会。

1.2 自负心理 部分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存在着自视过高的现象,尤其是成绩优秀或者担任班级或社团干部的学生,他们傲气十足,自认为自己条件出众,自己的就业应该不成问题,甚至觉得自己的就业理应比其他同学容易,工作条件待遇理应超越其他同学。在就业过程中,他们往往择业期望值过高,好高骛远,对就业企业、岗位、待遇诸多挑剔,很容易脱离现实,择业目标和现实产生很大反差,一旦他们未能如愿,情绪往往会一落千丈,从而产生自沮丧、孤独、嫉妒、抑郁等负面情绪。

1.3 焦虑不安心理 在就业阶段,很多同学会过多考虑自己愿望能否实现,用人单位能否选中自己等问题,大多数毕业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心理,精神负担沉重,心神不宁。

1.4 依赖和从众心理 有些同学面对就业问题时,存在着一种非常不积极的求职态度,茫然、不知所措、对自己的能力、素质、兴趣没有客观和清醒的认识,对市场的就业行情、职业规划没有认真分析,往往容易产生依赖和盲目从众心理。他们把就业的希望更多地寄托在父母、亲戚、朋友、老师和同学身上,希望可以得到介绍工作的机会,而不愿把自己主动参与就业市场竞争。

1.5 偏执心理 面对社会种种弊端,部分学生表现出偏执心理,把自己就业的一切问题都归结于就业市场的不公平,社会的不公平,认为无论自己如何努力都无法实现心中理想。

有的毕业生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就业方向,适当降低就业期望值,甚至宁愿不就业也不改变;有的毕业生无视社会对就业的实际需求,只要不能满足自身就业需求就不愿意签约就业,这样的心理势必会减少就业的机会。

2 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应对措施

为解决高职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作为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应指导学生采取如下的应对措施:

2.1 建立合理的职业价值观 高职毕业生要建立适合自己发展需要的、合理的职业价值观,进而实现正确择业。因此,要在考察社会就业需要、自我兴趣价值的基础上,树立注重自我职业发展、才能发挥的职业价值观。对于那些虽然现在工作条件较差,但发展上升空间大,能充分发挥自身潜能的就业单位和岗位要优先考虑;对于那些现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太高,但发展潜力大,创业机会多的工作地点也要重视。

2.2 正确认识自我,适当调整就业期望值 就业的全面市场化、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给大学生带来了新的机遇与实惠,但一部分高职毕业生对就业市场残酷的一面认识不足,对就业市场的客观实际了解不够。在对就业形势、就业市场有了客观了解与一定体验后,高职毕业生必须面对现实、接受现实,不能怨天尤人。

高职毕业生择业要建立在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要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要客观、正确地认识自己德智体美等诸多方面自己的优点和长处,缺点和短处,自己的性格、兴趣、特长,明确自己的择业方向是什么,扬长避短,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职业的选择。

2.3 提高就业能力 一个人想要顺利地找到工作,在工作中做出成绩,得到认可,就必须具备一定的就业能力。就业能力是指从事某种职业所需要的能力。在就业过程中,面对研究生、本科生、技校生的同台竞争,如何提高就业能力是高职毕业生应重点关注的问题。就业能力包括一般就业能力和特殊就业能力。

一般就业能力指一个人与工作有关的一些能力,如胜任工作的能力、执行力、人际交往能力等;还包括一个人的自我管理能力,如决策能力、理解能力、资源的利用能力,价值观、工作态度、对在校所学理论知识与职业转化运用的能力等。

特殊就业能力是指某种特定的职业所需的专门技能和环境所需的某种专项技能,例如医护工作者需要精通护理技能,物业管理者需要熟悉物业管理相关业务等。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