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7 15:58:0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节约资源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常见的节约资源型机械制造工艺技术有如下三种:
1.1环保型机械制造工艺技术。
此技术与我国环境保护目标相呼应,借助当代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将机械制造中产生的环境污染降至最少,从而保护了人们的身体健康。
1.2节约能源型机械制造工艺技术。
当今工业生产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能源过量消耗的问题,而该技术以绿色制造的为生产观念,以节约能源为生产目标,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3节约资源型机械制造工艺技术。
主要是节约利用生产原材料,再生产过程中简化工艺流程,能够有效节约原材料。为最大限度的提高原材料的利用率,且保证不会影响机械功能,可适当减少零部件的数量以及重量。我国应大力倡导节约资源型机械制造工艺技术的使用,从而促进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节约资源型机械制造工艺技术简述
近几年来,我国致力奋斗于资源节约型以及环境保护型社会的建设工作中,加大了对环境的保护力度,并通过结合节约资源型机械制造工艺技术充分利用资源,减少资源的浪费。在传统加工过程中切削液占据着主要地位,其能冷却零件,还能通过对零件进行清洗工作以防止零件生锈。由此可见这种液体可以大量用于切削区进行零件清洗以及工作。而切削液的大量使用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因此需要国内人士引起重视。
2.1干式加工技术
首先,大量使用切削液会增加制造成本。比如在调查研究收割机制造行业的成本时,经统计发现:切削液的制造成本占整个工业成本的20%。工业生产过程中切削液的制造成本主要体现在切削液的购买以及设备的维护及设备中。其次,大量使用切削液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切削液中含有大量硫、氯以及矿物油等,这些物质对环境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威胁。如果使用切削液过程中出现偏差,将直接导致环境受到污染。最后,工作人员在使用切削液的过程中,其自身身体健康就受到了威胁。生产过程中难免要与切削液进行接触,如果接触时间过长,将会使得工人的呼吸道以及皮肤出现问题。为此,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可引进干式加工技术,使得工人们免受皮肤病以及呼吸道疾病的干扰。通过对干式加工技术进行全面研究分析得知,干式加工技术是新时期节约资源的一种机械制造工艺技术,不同于以往传统模式下大量使用切削液的情形。工业生产过程中引用此技术能够确保加工得到的切屑不再受到切削液的污染,从而减少了制造成本,降低了环境污染程度,进而保证了人们的身体健康。
2.2少无切削加工制造工艺技术
面对切削液给人们的身体健康以及环境带来的巨大威胁,相关工作人员应结合现代先进的绿色切削技术,以减轻切削液带来的负面效应。绿色切削与我国发展绿色制造产业的要求相呼应。此技术主要适用于齿轮型花键、形状相异的孔类零部件以及有色金属类型零件等。该技术相比于传统工业技术具有显著地优势:能够有效降低日常工业生产过程中材料的消耗量,从而大大地降低了工业生产成本。2.3低温切削加工制造工艺技术低温切削加工制造工艺技术普遍用于加工难度大的材料加工过程中,比如高锰钢、钛合金以及淬硬钢等材料。该技术需要配置低温冷风设备并安装低沸点冷却装置以及氮气流装置。然而该技术的引用必将导致生产制造成本的增加。由此可见,该技术还不够成熟,还需对此技术进行进一步的改革。2.4高速切削加工制造工艺技术机械制造生产过程中如果使用粗糙的零件进行加工,必将增加加工余量,降低了生产效率,也造成了材料的过度浪费。为有效提高工件的质量,可引进高速切削加工制造工艺技术,该技术不仅提高了切削速度,同时还减小了切削力度,保证了工件的质量。
3节约资源型机械制造工艺的具体应用
3.1风冷却切削技术的应用
现代机械制造加工技术的应用主要是为了同时解决冷却与两方面的问题,一般可采用我风冷却切削技术。该技术工艺通过使用除湿器除去空气中的水分,再将无水分的空气输送至空气冷却器中,当空气温度降到零下二十摄氏度以后,再将冷风送至切削部位,并适量喷洒无害植物油以防止生锈。该技术有效地实现资源的节约目的。
3.2干式加工技术的应用
干式加工技术被广泛运用于干磨削以及干切削工作。前文已经介绍了大量使用切削液的危害,而干式加工技术能够有效解决切削液的使用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保证了环境质量。首先介绍干式加工技术在干式磨削中的运用。传统的磨削加工会造成大量的油气和烟雾,导致环境受到严重威胁,而且也加大了机械加工的成本。而干磨削加工方式有效地弥补了传统磨削加工的不足之处。干式磨削是通过借助热交换器,对空气进行冷却压缩,当空气温度降低至零下一百摄氏度以后,在磨削部位适量喷洒氮气,能够有效减少压缩空气产生的热量,最大限度的避免了工件发生变形情况。第二,干式加工技术在干切削中的运用。该技术主要对干式齿轮、干铣削、干车削等进行加工。是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加工技术。例如,对丝杠进行加工时,应先对处在较软工件上的螺纹进行加工,然后对该工件进行淬硬处理,最后进行精磨处理。这样不仅缩短了加工时间,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加工的效率。
4结语
加快机制创新 推进节约集约
党的十提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对国土资源管理更是明确提出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要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要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这些对今后一段时期的国土资源管理指明了方向,赋予了新的使命,提出了更高要求。
如何贯彻落实好党的十关于国土资源管理的精神,推动国土资源科学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添砖加瓦,就要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切实以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冲破当前国土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重眼前,轻长远;重建设用地,轻耕地保护;重圈地扩张,轻节约集约利用等落后思想观念的束缚,科学处理好当前与长远、保障与保护、速度与效益、建设与生态的关系,使国土资源各项工作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加快创建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管理新机制,实现国土资源管理机制的转型。
就当前土地管理的实际,应着力建立健全好以下六个方面的机制。
一是积极有效的土地调控机制。宏观调控主要靠规划、计划、审批和市场等手段来实现。一要严格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各类与土地利用有关的规划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在土地利用和管理过程中,必须首先考虑是否符合规划,凡不符合规划的建设项目,不得批准用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改,必须经原批准机关批准,未经批准,不得改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土地用途。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必须要在严守本地区耕地红线的前提下,突出体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保障科学发展的功能,从严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和建设占用耕地规模,从紧安排建设用地增量。二要合理分配年度用地计划,发挥计划的约束和引导作用。当前用地计划普遍比较紧缺,为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要科学编制和使用好有限的用地计划。要在盘活存量用地指标上下功夫,把盘活存量用地列入年度用地计划,不能把存量土地只作临时性调剂使用。三要严格土地审批,调控土地供应总量、优化供地结构、调节供地节奏、调整用地布局。按照“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原则,依据规划和计划调控建设用地总量、速度和布局,严格执行《禁止项目用地目录》和《限制项目用地目录》,依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门槛,优化供地结构。依据定额标准,核减超标准用地,核消不符合产业政策的项目用地。加快改进建设用地审批方式,简化程序和环节,为建设项目提供优质、快捷的用地服务。四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在经营性用地和工业用地一律实行招拍挂出让的基础上,推进国家机关和交通、能源、水利、城市基础设施以及部分社会事业用地有偿使用。健全和完善土地市场动态监测和地价监测网络,加强数据分析,科学利用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
二是有保有压的用地供管机制。始终坚持“有保有压”的供地原则,推进以“工业向开发区集中,居住向集镇和中心村集中,耕地向基本农田保护区集中,不合理建设用地要调整使用”为总体思路的土地利用工作,按照重点招商引资项目优先、基础设施项目优先、主导产业建设项目优先、生态建设项目优先、民生建设项目优先的“五优先”供地制度,妥善解决优势产业开发、重点基础设施、招商引资项目及解决民生问题的合理用地。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建设用地坚决不予报批。要严格执行工程项目建设用地定额指标,加强用地预审管理,落实设计审查,合理核定并严格控制建设项目用地面积,切实改变一味按项目投资者要求供应土地的做法。在用地管理上,要从注重审批向批前介入、批中把关、批后监管并重转变。要提高项目建设效率,缩短开发建设周期,确保项目早开工、快建设,坚决杜绝一方面争取用地指标,而另一方又将批回和推出的土地闲置浪费。
三是节约集约的土地利用机制。面对“地根”紧缩,土地供需矛盾不断加剧的严峻形势,要狠抓内涵挖潜,拓展用地空间,致力寻求突破土地资源瓶颈制约的新办法,开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新路子,解保护与保障“两难”之困,走“双赢之路”。一要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从源头上抓好节约集约。严格规划计划管理,禁止超计划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在标准上,在严格执行国家规定行业用地定额标准的同时,按照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制订符合本地实际的行业用地定额标准。特别要对交通、工业、城建等占地量大的行业,细化用地标准和控制措施,严禁超标准批地、用地。在项目上,对国家限制类和禁止类项目要严加控制。在布局上,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以集中促节约。在空间上,适度发展高层建筑和地下建筑,向天上要高度,向地下要深度,大力推进多层标准厂房建设。二要积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提高现有建设用地的利用效率。要对城镇建设用地中批而未供、空闲和闲置土地、低效利用土地进行全面的调查摸底,建立“可利用土地数据库”,狠抓闲置土地处置 ,依法查处闲置囤积土地现象,严厉打击炒地行为。对批而未供的土地,要加大工作力度,限期供地,超过规定期限的,宣布文件作废。按照“以用为先”的原则,对批而未建或建设周期过长的,督促企业加快建设进度、收取土地闲置费或依法收回土地;对项目建设单位不具备开发能力的,有偿调剂给急需用地的项目或坚决收回。促使用地大户开展“零地技改”,原地提升发展能力,充分利用多余土地和厂房,实行“一厂多企”。坚持“剩余归公”,对党政机关因搬迁、撤并而腾出的空闲土地,由政府统一收回、统一管理和统一重新处置。鼓励公开交易、合理流动,采取灵活的利益分配办法,促进事业单位将老宅院或超规模用地公开出让,支持企业“退二进三”、“退市进郊”。加大“棚户区”改造和“城中村”改造力度,在城市中心区大力发展“楼宇经济”。加快开发区、城区低效工业用地的二次开发和再利用,对低效利用土地要限期增加投资、核减用地面积和易主置换,同时建立落后产业退出机制,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实现“腾笼换鸟”。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开展“空心村”整治,推进农民有规划的集中成片建房,盘活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三要大力总结推广节约集约用地的典型经验。结合各地实际,制定节约集约用地的控制标准和激励政策,探寻因地制宜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新思路与新方法。
四是打防结合的执法监管机制。正确处理管理与服务的关系,做到在管理中服务,在服务中管理,把强化执法监察作为加强监管的一个重要措施来抓。一要完善违法用地防范监管体系。健全市、县、乡三级动态巡查防范机制,落实动态巡查考核监督和登记通报制度,开展上下联动、左右联动的国土资源执法动态巡查,从项目建设初期加强监控,做到违法违规用地行为及时发现、有效制止,把违法用地遏制在萌芽状态。二要强化违法用地案件联合查处机制。加强与监察、公安、法院等部门联合执法力度,充分运用行政、经济、法律等综合手段,从严从紧管好国土资源,切实加大案件处理力度,公开曝光一些重大、典型的国土资源违法案件,严肃查处各类国土资源违法行为。三要实行用地指标分配奖罚挂钩制度。对年度的用地计划指标分配,采取与各地土地管理绩效挂钩制度。对土地管理绩效好、违法用地现象少、用地潜能挖掘多的地区加大计划指标奖励力度;对土地管理绩效差、和违法用地现象高发、发展主要靠粗放式供地的加大惩罚力度,相应扣减当年的用地计划指标;情节特别严重的,采取限供或停供措施。
五是共同参与的责任落实机制。保护资源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这么多年来,国土资源部门一直有种感受,就是费了很大劲也没能很好地管到位。这就是责任机制出了问题,大家的事,总是由一家承担。必须建立共同责任机制,严明责任,严格检查,严格考评奖惩,变“一管多用”为“多管多用”,变“一家责任”为“共同责任”,形成政府牵头、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局面。要把各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落到实处,建立耕地保护责任考核的动态监测和预警制度,层层量化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强化政府主要领导作为第一责任的职责;落实政府相关部门保护耕地共同责任,加快建立相关部门耕地保护绩效考评、失职问责、渎职追究制度,形成政府主导、多部门联动的土地执法监管长效机制;加大耕地保护宣传力度,明确土地权利人保护耕地的义务,通过建立农民耕地保护协会等形式,增加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充分调动全社会参与保护耕地的积极性,增强全社会保护耕地的共同责任意识。通过构建共同参与的责任落实机制,促进各级政府树立科学发展理念,促进全社会耕地保护意识普遍增强。
[论文摘要]大量数据表明,我目的经济发展面临资源、环境的制约。破解资源环境瓶颈制约,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化最新成果,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我们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所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一、深刻认识我国面临的资源环境瓶颈制约
1、我国能源资源相对短缺,对外依存度高。我国是能源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能源资源人均拥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如水资源人均只有2151立方米(2005年数据),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4,石油、天然气人均剩余可采储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7.7%和7.1%,煤炭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58.6%。我国能源资源储量不高,而且资源利用效率低。2006年,我国GDP占世界GDP总量的5.5%,但是消耗的能源占全世界的15%,消耗的钢材占全世界的30%,消耗的水泥占全世界的54%。多年来能源资源的过度消耗使我国能源资源日益短缺,越来越依赖进口,致使主要矿产品对外依存度,从1990年的5%提高到现在的50%左右。
2、能源环境压力巨大,能源利用率低,环境生态恶化。2003年以来我国连续四年GDP两位数的增长,主要是靠粗放扩张实现的,这几年能源消费量大幅度增加,能源消费增长率高于CDP增长率。我国能源利用效率只有33%,比国际先进水平低10个百分点左右,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不但没有减少,反而还在上升。二氧化硫排放量居世界第一位,2006年比2001年上升33.2%;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在增加,已占世界的14%,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排放国。在生态方面,情况也不容乐观。2005年初,瑞士达斯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环境可持续指数”评价,在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排序中,中国位居第133位。2006年我国七大水系的408个水质监测断面中只有46%的断面满足国家地表水Ⅲ类标准,其余均为Ⅳ类及以上。
3、完成“十一五”规划提出的节能减排任务形势严峻。按照“十一五”规划纲要,“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要降低20%,年均4.4%;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年均2.2%。200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为10.7%,大大超出8%的预期性指标。然而,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只下降1.23%,没有达到下降4%的目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不但没降反而增加,二氧化硫排放量增加1.8%,化学需氧量增加1.2%,也都没能达标。由于2006年节能减排没有达标,给“十一五”后四年加大了节能减排的压力,这后四年每年单位GDP节能率不是要达到4.4%,而是要达到5%以上。
二、加强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是突破资源环境瓶颈制约的根本途径
第一,要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十五”期间我国高技术制造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27.5%。高技术产业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三,出口总额跻身世界前两位,发展进入了新阶段。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有力地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实现高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需要依靠科技进步特别是自主创新的有力支撑。要实现高技术产业的自主发展,扭转关键技术受制于人、核心技术长期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必须加强自主创新,突破技术瓶颈,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着力提升自主发展能力。
关键词:绿色物流,绿色物流管理,战略价值
随着环境资源恶化程度的加深,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威胁越大,因此人们对环境的利用和环境的保护越来越重视,现代物流的发展必须优先考虑环境问题,需要从环境角度对物流体系进行改进,即需要形成一个环境共生型的物流管理系统。论文参考网。
一、企业物流与环境保护
人类对环境的普遍关注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当时在全球范围出现了严重的原材料短缺,这种短缺情况迫使人们再用和回收产品。之后随着人们对经济活动对环境负面影响的认识,提出构建环境共生型物流系统以最大可能地减少物流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可以说是资源的短缺和对环境问题的普遍关注促使了绿色物流的产生。近年来,许多原因使得现代企业物流中的环境行为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加速了企业绿色物流的兴起。
首先,政府对环境行为的管制越来越严格,对环境污染者的惩罚越来越严厉。如美国1990年颁布空气洁净法令(The Clean Air Act),对排放破坏臭氧层的有害物质和气体的厂商课以重罚。又如,1997年许多国家在日本城市京都缔结《京都议定书》,议定书规定38个工业国在 2010年的这类气体排放总量,必须比1990年的减少5.2%。。其宗旨就是减少温室效应气体的排放量,改善全球环境,造福人类。由此可见对环境行为进行管制已经成为全世界的共识。
其次,许多原材料、特别是矿产等不可再生资源的短缺迫使厂商一方面增加投入以加大对产品的回收利用的范围和深度;另一方面提高物流中各个环节的环保技术含量,以最少的自然资源创造最大的产出。
再次,随着公众对生活环境要求的提高,反对和阻止设立垃圾堆场的事件日益增多,政府设立垃圾堆场的数量也呈迅速递减态势。这也使得企业寻求环境共生型的企业发展模式。
以上方面使得忽视环境保护的企业的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大大增加,这也正是企业大力推进绿色物流的动因。
二、绿色物流的产生与内涵
我国2001年版的《国家标准物流术语》对绿色物流的定义是:“在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使物流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一)绿色物流的最终目标是保持经济可持续性发展,而实现该目标的准则是经济利益、社会利益、环境利益的统一。物流活动主要是为了实现企业的盈利,满足顾客需求,扩大市场占有率,这些目标最终均是为了实现某一主体的经济利益。而绿色物流在上述经济利益之外,还追求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社会目标。尽管从宏观角度和长远利益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与经济利益的目标是一致的,但在某一特定时期对某一特定的经济主体而言,却可能是矛盾的。论文参考网。按照绿色物流的最终目标,企业无论在战略管理还是在战术管理中,都要从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这个基本原则出发,在创造商品的空间效益和时间效益,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注重按生态环境的要求,保护自然生态平衡和保护自然资源,为子孙后代留下生存和发展的权利。
(二)绿色物流的行为主体不仅包括专业物流企业。还包括供应链上的制造、分销企业及各级政。绿色物流战略是连接绿色制造和绿色消费的纽带,也是使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战略武器。专业物流企业是运输、包装、仓储等物流作业绿色化的主体。同时作为供应链上的制造企业,也应设计、制造绿色产品,与供应链上的其他企业、顾客协同,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目标出发,制定绿色供应链策略,做到绿色生产、绿色物流、绿色消费。此外,政府在制定国家物流总体发展规划、法规、政策上,鼓励发展绿色物流。例如对绿色物流企业进行低息贷款支持、一定的税收减免等。
三、绿色物流管理的战略价值
绿色物流战略不仅对环境保护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还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一)绿色物流管理的社会价值绿色物流表现为一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理念。因此,实施绿色物流管理是一项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措施。对于企业而言,实施绿色物流管理战略,将给企业带来明显的社会价值,包括良好的企业形象、企业信誉、企业责任等,赢得公众信任。
同时,实施绿色物流管理的企业更容易获得环境标准认证,如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得优势。
(二)绿色物流管理的经济价值
生态系统是具有经济价值的,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存在一种固有的平衡。论文参考网。严格的环境标准一方面将迫使企业选择更加环保的物流方式;另一方面也将迫使企业更加有效的利用资源,从而降低成本,增强竞争能力。因此,我们不能只看到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实际成本的一面,还应认识到环境方面的改善会给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机遇和参与国际竞争的机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四、绿色物流的实施思考
(一)树立绿色物流观念
许多专家认为,21世纪是绿色世纪。据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统计,2000年世界绿色消费总量已达到3000亿美元,以后还会大幅度增长。
绿色经济要求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节约型社会为基本国策,开展全社会的绿色环保、节约资源教育,为实施绿色物流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绿色经济要求物流企业在经营决策时综合考虑人们的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企业利益和社会利益,并以此观念,策划绿色物流活动。企业经营者要改变“环保不经济、绿色要花费”的观念,把绿色物流作为世界全方位绿色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确认和面向绿色物流的未来。
(二)推行绿色物流经营
物流企业要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制定其绿色经营管理策略,以推动绿色物流进一步发展。1、选择绿色运输。宏观上,在政府的合理布局下,做好各种运输方式相互衔接,发挥组合效率和整体优势,形成高效、安全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微观上,通过有效利用车辆,降低车辆运行,提高配送效率。2、提倡绿色包装。绿色包装要醒目环保,还要符合4R要求,即少耗材(Reduction)、可利用(Reuse)、可回收(Reclaim)、可再循环(Recycle)。3、开展绿色流通加工。由分散加工转向专业集中加工,以规模作业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集中处理流通加工中产生的边角废料,减少废弃物污染等。
(三)开发绿色物流技术
绿色物流的关键所在,不仅依赖绿色物流观念的树立、绿色物流经营的推行,更离不开绿色物流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没有先进绿色物流技术的发展,就没有绿色物流的立身之地。而我们的物流技术与绿色要求有较大的差距,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开发新型能源、新型材料、新型物流信息技术等绿色物流技术,加快物流技术创新。
(四)制定绿色物流法规、政策
在我国,关于绿色物流的法律法规还很不健全,企业目光只是盯着常规物流这一块,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来驱使企业实施绿色物流。为此,政府要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念出发,严格实施《环境保护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以及噪音污染防治条例等现有法律法规,并加强绿色物流相关法规的制定,如通过立法控制物流污染发生源、限制交通量、控制交通流。
参考文献:
[1] (美)鲍尔索史斯,克劳斯.物流管理一供应链过程的一体化[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2]王长琼.绿色物流的内涵、特征及其战略价值研究.中国流通经济,2004(3).
[3]单宝.解读绿色物流[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4(6)
关键词:城市小园林;建设原则;贴近居民生活
中图分类号:S688.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5-0107-1
一、序言
城市小园林建设能充分体现城市绿化的艺术性和科学性,既有利于市民的观瞻,又能实现环境和植物的和谐统一,起到美化城市的重要作用。陈琰在《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城市园林建设――基于河北秦皇岛市的研究》一文中提出:“城市园林建设是体现科学发展社会观的一个缩影。城市园林建设必须将保护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作为第一内容,使之与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更加贴近,更加密切实现城市园林的集约化经营和集约化管理,最大限度地减少园林建设中的浪费和损失,是城市园林建设中的关键”。可见,城市小园林建设不但要贴近居民生活,而且必须要厉行节约,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二、城市小园林的建设原则
(一)贴近居民生活原则
贴近居民生活原则是城市小园林建设的首要原则。城市小园林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美化环境,愉悦居民的生活情趣,因此,在校园里建设时,要充分照顾到城市居民的生活习惯、审美情趣,尽量采用适合本地生长的植物,采用草地、灌木、乔木立体种植的模式,保持四季常绿、花开不断。在小园林的设计上,要错落有致,体现出层次感。如在小园林建主题花坛,花坛周围以大叶黄杨、金星桧、锦熟黄杨等常绿灌木围成篱笆,坛内以草坪、花卉、灌木为装饰,配以鹅卵石小路、人工喷泉,间以高大的雪松、紫杉、银杏、合欢、五角枫等高大乔木,使整个城市小园林带给人们祥和、舒适的感觉。
(二)节约资源原则
节约资源原则是城市小园林建设可持续发展观的必然要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已经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共识,城市小园林建设也应当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建设资源节约型城市园林是我国城市小园林的必由之路。在保持城市小园林艺术性和科学性的前提下,尽可能地节约资源。如在小园林灌溉及人工喷泉用水方面,采用城市中水进行灌溉,减少对市民饮用水的利用份额。在小园林建设时,尽量采用价格低又与当地气候条件相适宜的花草树木作为城市小园林的主打植物。
三、城市小园林建设的建议
(一)不断提高城市小园林的设计水平
不断提高城市小园林的设计水平是保证城市小园林建设符合艺术性和科学性的重要保障。相对于国外高水平的城市园林设计,我国的城市小园林设计的水平还很低,许多小园林设计是照抄照搬国外的城市园林设计,没有充分体现中国特色,这样的设计,虽然在艺术上体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但是,并不贴近中国城市居民的生活,不符合他们的审美观。因此,在城市小园林设计上,我国的设计工作者要不断地学习国外城市小园林设计的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设计水平,并创造性地结合所在城市的气候、人文景观、审美情趣、典型植被、生活习惯等影响城市小园林设计的客观因素,将先进的设计理念同中国特色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设计出符合所在城市居民审美情趣,能给当地居民带来愉悦享受的,融艺术性与科学性为一体的高水平的城市小园林作品。
(二)在城市小园林的建设中增加绿化植物的种类
在城市小园林的建设中增加绿化植物的种类是充分保证城市小园林建设美化环境功能的重要途径。在城市小游园建设中,不仅要将适应性强、观赏价值高的本地植物纳入小园林建设的主要原料,而且要不断加强外来植物品种的引种,驯化工作,使之逐渐适应本地的气候条件,不断增加绿化植物的种类,为小园林植物多样化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在城市小园林的建设中,尽可能多地采用适宜观瞻并且使用寿命长的植物,如:光叶榉、银杏、臭檀等乔木,在适应城市居民观瞻需求的同时,兼顾到城市小园林的绿化功能。与此同时,尽量减少生命力较弱、不适宜本地气候条件的植物的种植和繁育,以降低城市小园林的建设成本,达到建设节约型城市小园林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琰.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城市园林建设――基于河北秦皇岛市的研究[J].老区建设,2009,(10).
[2]田建林,杨海荣,周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发展节约型园林[J].河北农业科学,2009,(2).
[3]王乾宏.结合生态学思想探析城市园林景观的营造[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12-29.
关键词:绿色建筑;实施方案;研究
绿色建筑是在建筑的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所谓“绿色建筑”的“绿色”,并不是指一般意义的立体绿化、屋顶绿色建筑花园,而是代表一种概念或象征,指建筑对环境无害,能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并且在不破坏环境基本生态平衡条件下建造的一种建筑,又可称为可持续发展建筑、生态建筑、回归大自然建筑、节能环保建筑等。绿色建筑的室内布局非常合理,尽量减少使用合成材料,充分利用阳光,节省能源,为居住者创造一种接近自然的感觉。以人、建筑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在利用天然条件和人工手段创造良好、健康的居住环境的同时,尽可能地控制和减少对自然环境的使用和破坏,充分体现向大自然的索取和回报之间的平衡。
开展绿色建筑行动,对转变城乡建设模式,破解能源资源瓶颈约束,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把生态文明融入城乡建设的全过程,树立全寿命周期理念、切实转变城乡建设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合理改善建筑舒适度,全面推进绿色建筑行动,推动城乡建设走上绿色、循环、低碳的科学发展轨道,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一、建筑行业责任重大
中国的能耗结构中,建筑的建造和使用占据了大约30%,与建筑相关的工业和交通占据了16.7%,两者相加达到了46.7%。中国目前总数达到430亿平方米的既有建筑中,95%以上为高能耗建筑。每年新建的房屋面积占到世界总量的50%,每年新增的20多亿平方米的建筑中,仍有80%以上的建筑是非节能建筑。2011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在“两会”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大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投入,积极推进新建建筑节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温总理还指出,“十二五”单位GDP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6%和17%。该报告让我们看到了绿色建筑在未来发展的广阔前景和商机。绿色建筑不仅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具体体现,也是产业升级、结构调整的重要环节。
二、绿色建筑的理念
绿色建筑正是遵循了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确保人居环境质量这样一些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由西方发达国家于20世纪70年代率先提出的这样一种建筑理念。“能源环境设计先锋奖”(Leadership in Energy & Environmental Design Building Rating System)。目前在世界各国的各类建筑环保评估、绿色建筑评估以及建筑可持续性评估标准中,被认为是最完善、最有影响力的评估标准。LEED_NC( 新建筑 )LEED_EB( 既有建筑 )LEED_CS( 毛坯房 )LEED_CI( 室内装修 )LEED_H( 独立住宅,目前只能在美国本土认证 )LEED_ND( 4万平方米以上的社区开发 )LEED for School、LEED for Healthcare、LEED for Retail则是针对具体的建筑市场开发的针对性产品。
三、推广绿色建筑存在的问题
很多人士没有弄清绿色建筑的本质含义,根据字面意思,认为绿色建筑只是将建筑物周围和内部进行绿化。也有人谈到绿色建筑,立刻联想到高成本、高技术、高绿化,靠高科技堆砌起来的才是绿色建筑。绿色建筑并不是一定要采用高新技术,它可以利用常见的健康材料向人们提供一个清洁而舒适的室内环境,达到居住环境和自然环境的的协调统一。建筑界发表了许多关于绿色建筑的论文,但论文大多都停留在绿色建筑设计的理论框架、设计原则、国外工程介绍,理论知识丰富,但是缺乏国内绿色建筑的实例,设计师在实践时,没有可供参考的例子。设计师在工作中缺少通盘考虑,很多项目是在建筑完成后才考虑绿化、围护结构节能和新材料的应用。如果仅考维护结构节能、提高建筑周围的绿化率,并不能提升建筑的整体性能。
四、绿色建筑设计的对策
绿色建筑是一个宏观的概念,材料的循环再利用,新能源的开发等很多问题都不应停留在个体建筑上,建筑师应该着眼大局,将其放在城市整体规划中进行思考;绿色建筑中出现的许多技术问题,比如污水处理、太阳能的采集和利用,不仅仅是建筑专业范围内的问题,还需要建筑师和其他专业的工程师相互配合,共同解决。技术的选择决定绿色建筑的设计水平,一般绿色技术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在传统的技术基础上,按照资源和环境的要求,共同改造重组所做成的新技术,第二种是把其他领域的新技术,包括信息技术,电子技术等,按照要求引领进来。
充分利用太阳能,采用节能的建筑围护结构以及采暖和空调,减少采暖和空调的使用。根据自然通风的原理设置风冷系统,使建筑能够有效地利用夏季的主导风向。建筑采用适当地气候条件的平面形式及总体布局。在建筑设计、建造和建筑材料的选择中,均考虑资源的合理使用和处置。要减少资源的使用,力求使资源可再生利用。节约水资源,包括绿化的节约用水。绿色建筑外部要强调和周边环境相融合,和谐一致、动静互补,做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舒适和健康的生活环境:建筑内部不使用对人体有害的建筑材料和装修材料。室内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当,使居住者感觉良好,身心健康。绿色建筑的建造特点包括:对建筑的地理条件有明确的要求,土壤中不存在绿色建筑有毒、有害物质,地温适宜,地下水纯净,地磁适中。绿色建筑应尽量采用天然材料。建筑中采用的木材、树皮、竹材、石块、石灰、油漆等,要经过检验处理,确保对人体无害。绿色建筑还要根据地理条件,设置太阳能采暖、热水、发电及风力发电壮装置,以充分利用环境提供的天然可再生资源。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世界各国对建筑节能的关注程度正日益增加。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建筑使用能源所产生的CO2是造成气候变暖的主要来源。节能建筑成为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绿色建筑也应运而生。
关键词:节约型;城市公园;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2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对于一所城市的园林绿地系统来说,城市公园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是人们在平时的生活中所必须的休憩、娱乐及交涉所需的场所之一,它伴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同时,城市公园的节约化号召也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以及为闲暇的时间来进行更多的娱乐,促进了城市公园的蓬勃发展与兴建工作,有利的便于生态化、宜于人居住的环境场所。因此,在强烈的节约型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的号召之下,各个机构对此产生足够的重视。
2对节约型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以及意义
一所城市的公园建设与规划,是一个城市明珠,也是展现一个城市的绿化程度以及生态化建设的重要表现部分。节约型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就是,不浪费用地,不浪费用水,不浪费财政拨款的三个“不浪费”原则。而且,要选择在对其周围生态环境所受干扰最小的绿化地模式来进行规划建造。
对于节约型城市公园的设计,通常要按照建筑资源的节约标准,要全面的落实科学化发展模式,根据地形进行因地制宜、生态优先来作为主要方向。而且,以科学的方式来建立绿化,全面的贯穿科学、节约及生态一体化模式。
3节约型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的思路
3.1实行因地制宜方案
在进行节约型城市公园的规划设计时,一定要对于当地的自然条件以及人文文化等等进行了解,然后根据当地的情况来进行规划设计布局。要使规划设计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节约投资,并且要融入当地的人文文化,互相依存。同时,要因地制宜来配置当地的绿化空间,最终为成为一个节约型的城市公园而努力发展。
3.2以生态为目的,节约为基础
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丰富。人们的生活环境受到各种生活、生产的污染,因此,开始追求生态化的居住环境。因此,在对于节约型城市公园的规划设计思路中,最重要的就是要贯彻生态思想,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创建良好的生态型城市公园。同时,还有节约资源,将浪费降低到最小程度,多采用可循环使用的能源,对可续发展观都是具有前瞻性的。
3.3提高土地使用率
在进行节约型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的时候,要保护其原有的地形地貌,尽量做到不破坏的原则,并且在设计中有效的利用其原有的地形,通过改善绿地等绿化措施,增加绿化量,从而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
3.4保护当地历史文物遗产
一所城市的当地文化、历史文脉以及风土人情都是当地的特色所在,在设计时不可以破坏其当地的历史文化以及文物遗产。相反,既要保留,又要在设计中凸显出来。要根据这些资源的优势,来促使城市公园的景观空间更加具有内涵以及品味。
3.5提高社会关注度
公园是一所城市的眼睛,也是体现一所城市经济发展的状态,更是一所城市建设的重要项目。因此,对于其设计思路,要本着建后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提高关注度,推动社会的广大参与性,树立良好的作风,将节约、生态、可持续发展观发扬光大。
4节约型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的实践项目
4.1项目概况
长沙大河西先导区洋湖湿地公园,位于中国中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内,是两型社会建设范围内的长沙大河西先导区中的近期重点建设地区。三期共占地196公顷,与已建成的一期、和在建的二期之间的衔接与景观具有连续性。
4.2水资源现状分析
考虑湿地水系的库容联通的功能、生态效应及视觉开合对比关系。利用场地内及周边的景观资源,如沿江景观与周边山体景观等。通过视线通廊建立场地内部与外部的友好空间关系。
(1)湿地进水量。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处理规模为4万吨/天,非雨季进入的湿地需要进化水量约1.86万吨/天,雨季无需道路浇洒及绿化用水,则进入湿地需要净化的水量为3.23万吨/天。
(2)湿地库容量。二期目前红线范围内包括了水资源研究所划分水系中的南渠和月塘水系,南渠水系面积为6300m3,平均水深0.8m,库容量5040m3;月塘水系面积193000 m3,平均水深1.5m,库容量289500m3。因此二期水体总库容量根据水资源研究应为294540 m3。
4.3资源分析
外部资源:(1)北侧群山:岳麓山(海拔300.8米)、寒子岭(海拔199.7米)、仙窝岭(海拔194.2米)、金牛岭(海拔192.9米)。场地平均海拔28.6米,与北侧群山形成165-272m的高差,站在场地上向北眺望,北侧群山成为场地北部的天然背景。 (2)周边河流:靳江河、湘江水面标高低于场地,站在场地上人视点看不到河流。(3)先导区洋湖垸片区CBD:商务型商业集中分布在场地东侧。 主入口至远山的透景线,使远山和场地形成直接的呼应,场地增添景观资源的同时,更增添了历史韵味。同时也为居住区提供了更好的环境。
内部资源:一期已建成观赏性湿地,二期在建科普型湿地。
4.4人文资源
农耕文化,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风俗文化,以为农业服务和农民自身娱乐为中心。农耕文化集合了儒家文化,及各类宗教文化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文化内容和特征,但主体包括语言,戏剧,民歌,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是中国存在最为广泛的文化类型。还有花鼓戏戏曲、西汉马王堆古墓、地域特色古建筑。
5结语
综上所述,先后对节约型城市公园的规划设计思路进行详细的分析及探讨,并且举出生活中相应的事例进行分析与验证。将自然与人文的思想方针贯彻于每一个设计之中,高效利用资源,将综合利益最大化放在设计的首位。因此,在设计中究竟该怎样的本质“节约型”的概念进行设计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规划设计的积极研究以及探讨是需要坚持不懈的,只有坚持可持续性的发展原则,节约园林行业中兢兢业业,那么,节约型城市公园的规划设计必将拥有美好的蓝图。同时,提高了人们的修养,将节约、生态及可持续发展等良好的教育思想传递给每一个人,为祖国美好的明天奉献了一点爱心。
参考文献:
[1] Hiroyuki KANEKIYO.Discussion of Consensus-type Method in Landscape Design and Planning――Example:wetland eco-tourism resort in north of Ji’nan in China[A]. 第十三届中日韩风景园林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12
[2] 王硕.浅析经济适用房景观设计――以航头镇6#地块经济适用房景观设计为例[A]. 2012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亚太区会议暨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2年会论文集(下册)[C]. 2012
论文摘要:重大社会文化设施建设投资巨大,影响深远,在可持续发展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如何体现资源节约的规划理念,成为城市规划管理者及设计者面临的新的课题。本文通过重庆市利用闲置商场改建为城市规划展览馆的成功实例,探讨了资源节约型的重大社会文化设施建设模式,介绍了采用高新技术节约资源的先进理念,最后经过分析比较阐明其显著的节约成效。
城市空间的创造不外乎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创造新的空间,另一种是现有空间的再创造。随着社会的进步,旧建筑的空间资源再生利用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这样不但可以节约新建投资和拆除旧建筑的费用,缩短建设周期、减少拆除旧建筑所产生的社会矛盾和城市垃圾,同时还有益于保护城市文脉,又创造出与时代相符合的新型空间。与此同时,有关理论也层出不穷,例如美国哈普林的再循环理论、《内罗毕建议》和澳大利亚的《巴拉》等都对旧建筑空间的改造利用起到了积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这些实践和理论也对我国重大社会文化设施的建设具有深刻的启示和现实意义。近期完成的重庆市规划展览馆工程就是体现资源节约型重大社会文化设施建设的范例之一。
一、建设背景
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处于先导地位,又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越来越为社会所重视和关注。为此,重庆市委、市府决定筹建重庆市规划展览馆,将其列为全市重大社会文化设施之一,希望透过规划展览馆这个“窗口”,展示重庆城市发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激发广大市民热爱家乡、建设家园的热情,引导外来投资、考察、观光者便捷地了解重庆的市情,并搭建起政府决策与公众信息沟通的平台。
重庆市规划展览馆位于重庆市朝天门广场,总建筑面积约6万m2,其中展示面积约3万m2,会议、办公、餐饮等附属建筑面积约2万m2,车库面积约1万m2。朝天门广场地处长江、嘉陵江两江交汇处,是重庆市区重要的景观节点,区位十分重要。该广场于1998年建成,集建筑与景观广场于一体,建成后为城市提供了新的景观点,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然而广场下建筑部分却因可达性差、缺乏必要的配套设施和功能定位不当等因素闲置多年,造成资源的浪费,成为城市建设的缺憾。
经充分研究论证,市政府做出了将朝天门广场建筑部分改造成规划展览馆的决定。这样有三点好处:一是盘活闲置资源,变废为宝;二是利用现有建筑节约了土地资源、建设资金及时间;三是朝天门地区是重庆城市建设的起源地之一,在此建设城市规划展览馆具有普遍的场所认同感。
二、改造原则
整体性原则—保持建筑基本原状的情况下,对建筑室内、外环境做综合改造。大众性原则—布展策略一改传统布展方式,采用生动活泼的多种展示手法,让市民喜闻乐见,寓展于乐。
节约性原则—合理使用有限的建设资金,突出改造重点,在建筑设计、施工及布展中采用先进技术及材料,不仅在建设过程中控制成本,还要保证展馆运行的节约性。
效益性原则—展馆建设始终注重综合效益最大化,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平衡。
三、重庆规划展览馆规划设计
1.建筑改造
建筑改造分为外部环境改造和建筑内部改造。建筑外部环境改造措施包括:整合交通流线,增设人行天桥和朝千支路,周边建筑环境综合整治,朝天门城市广场改造及增加绿化和市政设施,对展览馆建筑外立面(及灯饰)进行了重新设计改造。建筑内部改造包含扩大中庭空间,对管网系统进行改造,根据展示要求进行了空间分隔,增加竖向交通通道。
2.空间布局
展馆布展面积近3万m2。主入口设在三层总馆处,总馆分为序厅、重庆概况、历未来2020、国土房屋、交通规划、其他专项厅和中央商务区,贯穿重庆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二层为都市核心区模型及40个区市县、1个开发区展厅;一层为商业临时展厅;负一层为停车库。二三层展示流线围绕二层上空的892m2主体模型呈环形组织。空间分隔一反惯用的规则形态,采用穿插与变形手法,展示空间收放有制。按照不同展示主题分区采用不同的色彩主题,将建筑空间、结构、展品与灯光音效视频紧密结合。展馆面向多元化的观众,展品与展场相互介入,注重展览的游戏性与教育性、互动性与参与性、临时性与固定性的结合。
3.人性化设计
展馆对人性化的关注一方面体现在完善的配套设施、无障碍设计、提示系统三个部分:大到专门为残疾人设置的通往广场的电梯、会议室及休闲廊等附属设施、门口的儿童游戏室等,小到精心设计的提示系统、残疾人专用卫生间、手机加油站。另一方面体现在展馆的公众参与性强,展示的内容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展示方式采用大量高科技互动游戏的方式,寓展于乐。
4.新技术的运用
展馆既有传统的展示手法,又采用了大量新媒体技术及互动项目,不少展示手法为国内首创。展示设备含LCD显示器132台,等离子27台,投影仪及背投31台。尤其是13个互动游戏项目让展览变得生动有趣。主体模型采用程序控制的专业灯光、音响进行展示。
展览馆中央控制系统达到了国际化展览馆的中控管理水平,可以对总馆及41个区县展厅的强弱电及信息项目进行中央控制,整个系统按照编制的程序运行,实现无史文化风貌、三峡厅、山水园林城市、重庆人值守和自动运行。展馆在区县馆展区的隔断采用新型隔音涂料,广泛采用定向声源,有效解决了声音干扰问题。
5.节约型效益的体现
论文关键词:企业信息化建设节约型社会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我国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和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保护生态环境、力l映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为中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我国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洲2020年人均GDP达到3仪美元,GDP总量达到如伽例乙美元的规模。要达到这样一个规模,发展节约型社会的战略是必要的保证。
企业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建立节约型社会要紧密与企业业务相结合,笔者通过几年来企业经营管理的实践认为,“构建节约型社会,一是要从自身做起,构建节约型企必二是积极重视企业内部信息化的推广与应用,让企业成为‘节约’技术和服务的提供商。”应该说,信息技术的兴起为节约型社会的建设提供了技术与管理的支持。
实践中,如何在第三产业(主要指服务业)中协调建设节约型社会,调整企业自身经营策略已成为许多企业界人士所共同关注的课题。笔者认为,第三产业建设节约型社会中,必然要通过推行信息化来达到为社会节约的手段,并且要在做出贡献的同时,实现企业管理成本、运营成本、服务成本的瘦身以及利润的增长。重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立足企业内部广大员工,从唤起节约意识入手
企业内部达到节约的目的,一靠企业制定符合实际的制度与规定并有效地执行;另外就是员工节约意识的觉醒,把日常节约意识形成习惯嵌入到日常的生活中,促使员工在日常工作中形成节约的行为。其实,每个员工都有的自己负责的工作,在工作流程中,都会有一定的节约空间,比如纸张的使用、休息时电脑显示器的关闭、室内空调温度的控制等等。寻找这个空间就需要员工意识的觉醒,有了节约的意识,每一个员工都能成为节约的节点,散落的节点通过公司管理的系统化,就能形成一个节约网络。如果这个网络每年可以减少千分之一的非必要支出,对于整个中国社会而言,产生的效益就将是百万元甚至千万元的数量级。
据《中国财富》介绍,知名网络设备制造商思科有关减少隐性成本案例进行介绍。思科公司的每一个员工在月初是都会收到一封邮件,上面写到:“您上个月电话费是xx、您目前在公司的排名是xx。”这样的邮件是在提示有关员工,应该节约电话费了,同时鼓励出色的员工。在这样的邮件里通常会有个链接,告诉员工应该如何减少电话费。
思科很注重对员工节省意识的挖掘,使用的方法也更为有效和人性化,成功实现了降低隐性成本的初衷,很值得我们借鉴。
2立足于内涵的提升,从优化服务流程着手
同样是思科,还曾有这样一种说法,如果你购买思科公司的一项产品,产品到家了,你可能连一个员工都没有看到。这是对高品质服务流程的一种夸张描述。尽管没有普遍的使用意义,但拥有一个高效高质的服务流程显然是一个企业节约成本的有效手段,更是一个成功服务型企业必备的素质。
对于第三产业而言,服务流程是贯穿干整个企业运营的链条,更是企业的生命线。打造韦约型企业,也要从服务流程着手,不断对其进行优化。对于一线非循环性企业而言,有效实施“流程穿越”,其目的是通过“客户穿越、岗位穿越、公司穿越”的“流程贯穿”,对现有客户服务流程进行全新设计和系统改造,以达到增强流程运行效率和提高流程结果品质的目的,随着“流程穿越”的落实与推进。
随着OA网上办公系统的应用和推广,优化服务流程,重点是抓住信息化这一关键环节,通过技术手段来提升效率。如网上办公、网上服务等,不断提高企业的服务能力,让客户享受了方便快捷的服务,而且大量减少了由此而产生的企业成本和客户管理、维护成本的支出。
3立足于社会需求,做节约技术和服务的供货商
广东省张德江书记曾经说:“信息化好比新的海洋和天空,有无限的开发和使用能力”。可谓一语道出了信息化的广泛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