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7 15:58:0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数字教育系统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 数字电视 远程教育 终身教育
引言
目前,教育部已批准一些高校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这些高校基本上都是采取学校与电信部门联合办学方式进行的,这种基于电信网的单一模式不利于教育的规模化、大众化,其他一些网站、网校的情况也差不多。从我国的具体情况看,有线电视网发展极为迅速,政府职能部门又正在加紧进行全国联网,以现代有线电视宽带网为主,结合其他网络优势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的前景十分可观,其主要原因是现代有线电视宽带网具有大容量、宽带宽、高速度、低资费、可靠性强并能进入千家万户的特点与优势,这是其他部门无法比拟的。特别是数字电视技术的日益普及和完善,非常适合于开展大规模的远程网络教育。
一、数字电视教育平台的建设目标
科学整合与充分利用各级、各类教育部门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广电系统的数字电视宽带网络资源,以全新的理念和先进的核心技术,摆脱教育的时空限制,满足教育的个性化需求,使远程教育的理想模式变为现实,构建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
建成基于广电数字传输网络的多媒体数字传输平台。通过该数字平台,在网上传输国内外优秀的教育课件。通过该网络平台,将网上教学方式普及全国的上亿有线电视用户及各地的相关教育机构;在各地的相关教育机构可以实时交互学习,可以通过宽带的网络接入,点播著名学校的教学课件;在家里通过机顶盒用计算机或电视机可以实时、非实时学习;同时通过该宽带网络与国际Internet进行连接,从而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二、数字电视教育平台框架
数字电视教育平台的建设需要广电系统和教育系统的密切配合,教育部门主要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广电部门主
要提供网络和用户资源,同时吸收国家相关科研院所及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与合作经营,共同构筑一个现代远程网络终身教育平台。
该平台从国内著名教育部门内通过高速专线取得包括小学到大学的所有教学课件到省级的广电中心机房内;在省广电中心机房内,将课件加载到广电的SDH传输网上,通过若干个专线,传输到各地市的广电机房;在各地市广电机房再通过本地多点分配系统,将传输到各地市的课件传输到各相关教育机构内,同时通过有线电视城域网(HFC网),将课件送到千家万户。
如图1所示,数字电视教育平台框架主要由四部分组成:
(一)信源
主要指信息的来源、课件的来源。将国内、外各种教学资源,分学科、分层次进行管理,或组织专家教授讲课,进行网上直播,进行课件的制作。通过各种教育资源的整合,建立大的教学资源库,力求达到能满足各种不同层次人员的学习需求。教学资源库一般由视频服务器、磁盘阵列、课件数据库、控制管理系统等系统组成。
(二)技术平台
以有线数字电视系统为技术平台,通过各地市的广电中心机房,将教育信息资源传送至各类教育机构及有线电视用户,实现终端用户自主收看、查询和下载教学课件及数据信息。出于实际应用的需要,在各地市的广电中心机房应设置容量比较大的镜像服务器,以便于从本地服务器中取得课件数据。数字电视技术正日益成熟,通过与现代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结合,能建成一套既能发挥广电自身优势又能兼具各家所长的网络教育新平台。
(三)传输网络
主要利用广电数字传输网络和互联网共同搭建桥梁,沟通教学机构的教学内容与广大渴望知识的受众。广电网络具有全国最大的网络和用户群,带宽资源也极为丰富,并即将实现全国大联网。利用广电网络和数字电视等技术开展远程教学,可以解决网络教学的成本、规模、用户接入、网络带宽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为普及远程教学和满足人们的学习要求提供了一条物美价廉之路。但广电网络本身不具有Internet网络出口,所以要和电信部门(具有网络国际出口)合作。
网络的互联及互通关键是对相同标准的遵循,根据现有技术的开发性、成熟性和发展性,以及数字电视教育平台的建设需要,建议采用TCP/IP协议来构建统一的网络平台。
(四)用户终端
分两种,一种是教学分站(各类各级学校),学习者可在各教学分站的课堂集中听课,能使异地的师生如同身临其境地开展双向交互远程教学;另一种是有线电视终端用户,通过机顶盒用计算机或电视机学习,学习者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
三、数字电视教育平台的服务功能
(一)多节目电视广播
数字电视系统允许在一个模拟电视频道中传输多路电视节目。多节目电视广播和下面的多路声音广播是单向的、非交互的,利用数字视音频压缩技术,提高频率资源的利用率。这样可以充分解决频道资源的问题,原有的2―3个频道可以扩大到12―30个频道,很好地解决了为远程教育提供电视频道紧张的状况,使专业远程教育的开展变成可能。
(二)多路声音广播
在一个模拟电视频道中可以传送100路左右的立体声广播节目,这样仅仅用语音开办的教育节目的实施就简单多了。
(三)准视频点播(NVOD)
NVOD是在一个模拟电视频道里以一定的时间间隔循环播放同一节目,学生可以在一设定的时间内从头观看这一电视节目。利用此系统我们可以把节目源存放在视频服务器中,方便、灵活地进行节目编排。这样学生可以不受时间的限制。
(四)节目相关的数据
将与节目有关的数据随节目一起传送。这种数据有两类,一类是电子节目指南(EPG),随时播出当天或多天的课程安排,以及播出时间表、指导教师、复习内容等相关内容,学生可在任意时刻进行浏览。电子节目指南帮助用户方便快速地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节目。另一类是与节目内容相关的数据,如与节目有关课文背景资料、作者简介等。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出某些与节目有关的数据。
(五)数据广播
将数据服务器中的大量数据循环地播出,其中可以对某些数据进行实时更新。这些数据可与电视节目无关,可以是课件、软件、辅导资料、复习题、习题解答、游戏、图片、各种网站上下载的信息、电子报纸等。用户可以主动地从数字电视广播信号中找到需要的信息。数据广播是扩大业务范围,增加服务收入的重要方面之一。
(六)交互式业务
利用有线数字电视回传信道,实现用户与电视中心和有线电视前端的交互操作,视频点播(VOD)是交互业务的典型事例。也可以通过CM(Cable Modem)方式上网,使用电视或计算机在因特网上进行教学。
结语
在广电网络实现大整合、捆绑经营的今天,以现代有线电视宽带网络为主,结合其他网络资源优势,在现代远程教育思想指导下,采用数字电视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中的最新成果,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创建一种大规模开展学历和非学历教育的全新远程教育模式,这对加速构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和开发利用广电网络资源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方德葵.虚拟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理论与实践[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年.
[2]赵坚勇.数字电视技术[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年.
[3]赵永岐.网络与电视应用研究[M].科学出版社,2005年.
数字图书馆以传统图书馆为基础,是传统图书馆的进一步发展,它突破了时空限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资讯最丰富、最快捷地提供给读者使用,从而成为图书馆未来的发展方向。但由于受资金、技术等因素的制约,数字图书馆建设尚无法全面铺开,于是传统实体图书馆在实际工作中仍需扮演重要角色。两者共存互补,相互结合,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数字图书馆”一词广泛流传的今天,认真分析研究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仍然颇有必要。
一、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的区别
数字图书馆是在传统图书馆的基础上,经脱胎换骨的改变发展起来的,与传统图书馆的功能、结构、运作方式、服务方式、评价标准、工作重心等多方面存在着差异,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比较。
第一是馆藏结构的不同,传统图书馆是以纸质载体为主,其他载体并存,而数字图书馆则是全部以电子出版物和网上数字信息为管理对象,它的存储介质已不限于印刷体,它具有文本、声、光、图像、影视等多种媒体,其存储的载体也相应地有光盘、录音带和各种类型的数字化、电子化装置。第二是服务方式有所区别,传统图书馆的服务是以物理的图书馆为中心被动地为读者服务,它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能局限在一定的地区和在一定的时间段里为读者服务;数字图书馆的服务是开放型的,是一个分布式的图书馆群体。数字图书馆通过宽带高速互连的计算机网络,以用户为中心,用户通过网络终端的方式查找信息。它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一天24小时为读者服务。 第三是工作重心有所不同:传统图书馆是通过采购、编目后进行流通和阅览为工作重心的;数字图书馆则以信息的收集分析、参考咨询和网络导航为中心,图书馆员真正成为信息的导航员。第四是文献信息载体的寿命不同:传统图书馆以纸张载体为主;而电子载体不仅保存条件苛刻,而且寿命极短,数字化的信息容易受病毒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数据永远丢失。第四是图书馆管理员工作的任务不同:传统图书馆管理员主要任务是对文献信息进行收集、整理、保存、传播,成为社会文化传播的角色;而数字图书馆时代的管理员不再只是被动的信息资源管理者,而是成为信息采集者、管理和传播者,成为利用文献信息的导航员,由文化工作者转向教育工作。第五是评价图书馆的指标不同:传统图书馆一般用藏书量的多少作为主要的评价指标。而现代图书馆是以本馆和读者群所能利用的文献量、信息量及利用这些文献、信息所产出的产品的数量、质量和经济效益来作为评价一个图书馆的指标。
二、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的联系
1.递进关系:从图书馆事业发展看,数字图书馆是传统图书馆蓬勃发展的必然。图书馆自诞生以来,至今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从古代图书馆、近代图书馆、现代图书馆乃至于数字图书馆的变迁,图书馆大体上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从现代图书馆发展到数字图书馆,可以说是图书馆历史的一次巨大飞跃。数字图书馆是一个分布式的大型知识库,即以分布式海量数据库为支撑,基于智能检索技术和宽带高速网络技术的大型、开放、分布式信息库群。
应该讲,数字图书馆的出现是传统图书馆发展的必然结果,即如果没有传统图书馆做铺垫,便没有数字图书馆的今天;如果缺乏传统图书馆做依托,便没有数字图书馆顺畅运转;如果没有传统图书馆的繁荣,便没有数字图书馆的发展。由此可见,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既有密不可分的依赖关系,又有以此为基点逐步向前发展的递进关系。
2.涵盖关系:从图书馆服务手段看,数字图书馆集合了传统图书馆的核心内涵。 数字图书馆是传统图书馆在信息时代的发展,它不仅囊括其他信息资源供给单位诸如博物馆、档案馆的功能,成为公共信息枢纽。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转变的突出特征就是工作重心从收藏向获取转移,从文献描述向文献传递转移,从提供文献线索向提供分析加工后的信息产品转移。在数字图书馆条件下,图书馆的信息环境和内部机制将发生重大变化,随着传统馆藏内涵的扩大和丰富的虚拟馆藏的引入,图书馆必然要在原有传统服务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服务内容和服务手段。在这个过程中,数字图书馆不仅要发展传统图书馆的服务方式,还要推出更多的基于网络环境的服务手段,来拓宽图书馆信息服务的范围,形成多元化服务的态势。从服务这个角度来看,可以这样说,数字图书馆既有继承与扩展的关系,又涵盖了传统图书馆诸多内容。 3.并存关系:数字图书馆和传统图书馆短期内仍无法相互替代。
不论是纸质,还是电子化的形式,其实都是信息的载体。一种载体很难一下子消失,载体的存在和消亡都必须取决于社会对它们的依赖程度、需要程度。尤其在网络、计算机尚无法普及的很多地区,纸质文献仍然大放异彩。尽管数字图书馆是图书馆最终的发展方向,但我们可以看到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数字图书馆和传统图书馆并存的现象肯定会持续下去。
参考文献:
[1]李冠强. 数字图书馆管理理论.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6,VOL1.
[2]郭卫真. 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
[3]杜宝娟. 试论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1.
[4]吕芸芳, 程斌.“超星”数字图书馆的创举.图书馆建设,2002.5.
[5]卢共平,汪善建. 论数字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图书馆建设,2002.3.
关键词:数字系统;系统功能;系统设计
在数字系统中,功能级电路是由能完成某种特定的逻辑功能的单元电路所组成的,而单元电路主要分为两大类: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序逻辑电路。对于单元电路的分析与设计,则是建立在真值表、卡诺图和状态表基础上。这些只是在数字系统教学中要求学生应知应会的基本概念,而针对我院(成都市技师学院)五高层次高年级学生、三高层次及预备技师班学生的话,则应再上一个层次,在教授了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将重点讨论规模更大、功能更复杂的数字系统,介绍数字系统的概念、分析与设计,以简单的实例说明数字系统的分析和设计过程,让高职学生了解数字系统的基本知识、分析和设计方法,进一步加深对单元电路的理解,使他们掌握更专业的知识,在就业方面具有更多的优势。
一、数字系统概念的教学
数字系统涉及的工程问题很多,如:机械工程学、有无机化学、电力电子学、传感器原理、自动控制学等等。凡是以离散形式表示的,具有处理、存储、传输数字信息能力的逻辑子系统的集合,称之为数字系统。数字系统一般由三部分组成:输入接口电路、输出接口电路、数据处理和控制器。而五高层次高年级学生、三高层次及和预备技师班的学生在学习类似直流输入接口电路、继电器输出接口电路以及集成数据处理电路等结构的电路时,具有一定的难度。通过我们团队的研究讨论及教学实践,发现从基本原理入手,重点讲解电路的分析方法,避开电路的内部结构和内部结构的分析方法,更能让学生理解电路的工作原理。这样一来,学生在学习时感觉较为简单,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输入、输出接口电路主要用来实现数字系统和外界的信息交换。而处理器则对输入信号进行传送和加工处理,同时接收控制器的信息,并将处理过程中产生的状态信号提供给控制器(如图1所示)。控制器是数字系统的核心部分,也是数字系统设计的重要部分。在控制器的作用下,系统内部各模块按一定顺序工作。针对学生对框图的理解比较困难,在教学过程中可进行具体举例,来说明电路的工作原理。举个例子:输入接口电路采用射极跟随器(如图2所示)。射极跟随器指的是信号从基极输入,从发射极输出的放大器。其特点为输入阻抗高,输出阻抗低,因而从信号源索取的电流小而且带负载能力强,所以常用于多级放大电路的输入级和输出级;也可用它连接两电路,减少电路间直接相连所带来的影响,起缓冲作用。说明这就是一个接口电路的原理,集成起来就是接口电路。有无控制器是区分子系统和数字系统的一个重要标志,凡是包含控制器并且能够按顺序进行操作的系统,不论其规模大小,都称之为数字系统。存储器规模大,但不能按照规定程序进行操作,只能称之为子系统部件或功能模块。对于子系统,定义为子系统是一种模型元素,它具有包(其中可包含其他模型元素)和类(其具有行为)的语义。子系统的行为由它所包含的类或其他子系统提供。子系统实现一个或多个接口。这种易混淆概念,通过对比讲述的方法,学生接受程度较高。
二、数字系统分析
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电路被集成在一片半导体芯片上。尽管如此,对于若干芯片组合而成的数字系统的分析仍是需要的。掌握数字系统的基本分析方法,分析系统内部信号之间的逻辑关系,以便了解复杂数字系统的工作原理和系统功能。分析给定数字系统的逻辑功能,通常可以按照以下的步骤进行。1、了解系统的功能在具体分析数字系统的逻辑功能之前,首先应根据所给数字系统的资料,了解系统的用途,实现什么功能。这对进一步分析各模块或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起到指导作用。比如在分析数字系统的逻辑功能时可以用图3中的框图来解释。由于框图的分析在前面已经学过,在此基础上,学生进行系统功能的分析时就比较轻松。2、查阅系统所用器件的功能在分析复杂数字系统的组成时,需查阅相关器件手册,了解系统中使用的中、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型号、逻辑功能及其连接方式等。芯片手册动辄几百上千页,没有必要将芯片手册都读完一遍再开始查询。故可将其可视为工具书,当需要实现某个功能或不清楚怎样实现时再进行查阅。而查阅时可先对芯片进行作用的分类,分类细化后,根据目录查询起来就快而准确。3、系统划分,画出分解后的逻辑框图根据所学的基本知识,按照信号的流向及其完成的基本功能,将系统划分成若干个功能块,分析每个功能块输入和输出信号之间的逻辑关系。例如在分析SA7111A系统的逻辑功能时,先将该系统细化成五个功能块,然后再依次分析各块之间的逻辑关系。整个过程虽然有些复杂,但是仔细分析,学生理解起来并不难。4、系统功能的分析连接各个功能模块,进一步分析系统从输入到输出的完整工作过程。必要时画出系统工作的状态转换图或时序图。数字系统功能的分析步骤,有以下几个方面:列出各功能模块的逻辑功能;不必从模块内部电路分析,把各模块看成黑箱处理;根据给出的电路图理清各模块之间的连接关系或控制关系;根据给定条件,分析各模块的工作状态以及整个系统的工作状态;列出整个系统的功能表或状态转换图或者画出其时序图;说明整个系统的逻辑功能。具体数字系统的分析时,应根据数字系统的具体组成情况灵活应用分析方法,并不一定拘泥于上述分析步骤。在特殊的情况下,根据实际情况,画出流程图,就可以直接画出电路图,也可以用应用软件直接画出电路图。例如用Proteus就可以进行。Proteus软件是英国Labcenterelectronics公司出版的EDA工具软件。它不仅具有其它EDA工具软件的仿真功能,还能仿真单片机及器件。它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将电路仿真软件、PCB设计软件和虚拟模型仿真软件三合一的设计平台,其处理器模型支持PIC10/12/16/18/24/30/DsPIC33、8051、HC11、AVR、ARM、8086和MSP430等。Proteus软件从原理图布图、代码调试到单片机与电路协同仿真,一键切换到PCB设计,真正实现了从概念到产品的完整设计。通过在教学中采用Proteus软件,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数字系统的设计方法
采用真值表、卡诺图、状态转换表和状态转换图等传统方法设计或描述数字电路的逻辑功能,适用于输入变量、输出变量以及状态变量较少、规模较小且功能较为简单的数字电路设计。当数字系统的输入变量、输出变量以及状态变量较多、功能较为复杂时,需要采用更加有效的设计方法,以适应于各种类型的数字系统设计。数字系统的设计方法通常分为两类:自上而下的设计方法和自下而上的设计方法。1、自下而上的设计方法自下而上的设计是一种试探法,设计者根据实践经验将复杂的数字系统划分成若干个子模块,一直分解到可以用传统方法进行设计为止。子模块设计完成后,再组装系统,调试系统以达到设计要求。自下而上的设计方法主要依靠设计者的实践经验和设计技巧,用逐步试探的方法完成系统的设计。系统的指标如何在系统构成后才能测试,如果不能达到要求,需要重新修改子模块设计,因此设计周期长,资金投入较大。随着计算机技术和设计手段的发展,自下而上的设计方法正逐渐被自上而下的设计方法取代。2、自上而下的设计方法自上而下的设计方法从整个系统的逻辑功能出发,明确系统要求,进行最上层的系统设计,将系统按照逻辑要求划分为控制器和处理器,采用ASM图或其他语言描述控制器和处理器。如果控制器和处理器仍然复杂,可以进行多重逻辑划分。
通过对数字系统的概念、分析与设计循序渐进、举一反三的理论教学,在加上在教学过程中,在实验室进行电路的装接、连接、测试、分析和PROTEUS软件的使用,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增加了分析和动手能力,从而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作者:谢彩云 唐 敏 王文川 单位:成都市技师学院
参考文献:
[关键词]数字化教育游戏;教学设计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8-0051-04
一 数字化教育游戏教学系统设计基本原则
1 知识构建原则
实践表明,对学习持不同观点的教师将会直接影响其对各种多媒体学习系统的态度。由此,这些多媒体学习系统也会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将学习看作是信息获取过程的教师往往会认为,将多媒体用于教学就是一个信息传播的过程。这在早期CAI课件系统中表现的尤为明显。在这些系统中,知识点常以线性方式加以组织,教师的作用就是呈现信息,学习者的主要任务就是接受信息。这种观点将学习认为是学习者对信息的接受,信息是能够从计算机屏幕移入到学习者脑中的客观对象。因此,学习者的学习是被动的。与前者不同是,将学习看作是知识构建过程的教师,往往会将多媒体看作是一种辅的认知工具。知识是由学习者主动建构的,学习者的主动认知加工能够帮助学习者理解材料,主动认知加工能够从所呈现的材料中建立起连贯一致的心理表征。
教师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无论持有上述所提到的两种学习观的哪一种,采用多媒体系统后的学习结果可能是意义学习,也可能是机械学习,甚至还有可能是无效学习。无效学习肯定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学习结果,我们希望看到的是,学习者对知识主动构建的结果――意义学习。对此,奥苏贝尔有精辟的阐述。
通过以上论述,能为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教育游戏提供以下两点启示:
第一,要使学习者能够主动的建构知识,教师必须要积极引导学习者,使学习者能够产生将新信息与原有知识之间建立联系的心理倾向。
第二,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能够为学习者即时搭建支架,让学习者能够在新信息与原有知识之间建立联系。
2 以学习者为中心原则
在数字化教育游戏教学设计中,要注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原则,这实际上是知识构建原则的一个具体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观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教育游戏的设计与开发中,要清楚地认识到,教育游戏作为一种教学媒体、一种新的技术手段,一定要注意克服以技术为中心的取向。从多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中无数的失败案例可以看出,多媒体技术先是受到极大的期望,然后就是太范围的应用,最后则是令人失望的结果。第二,在教育游戏的选择上,要以能否促进学习者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为前提。纵观目前的教育游戏,其中有不少教育游戏软件无非是采用了游戏软件的一种外在形式对知识点进行了封装而已。当然,这些软件在知识点的组织上是非线性的,这是相对于传统CAI课件的先进之处。这类教育游戏在使用中基本上是需要学习者去适应游戏,只有这样学习者才能够进行学习。这样的教育游戏更多关注的是一种游戏技术的应用,而并未使游戏技术帮助学习者进行更有效的学习。
二 数字化教育游戏教学系统设计构成要素
自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提出第一个教学系统设计模式以来,教学系统设计模式已有不下百种之余。尽管这些教学系统设计模式不尽相同,但从其构成要素上来看,教学系统设计涉及到一个组织化的教学过程,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习者、教学策略、教学媒体以及将这些基本要素整合为一个模型。其中,ADDIE(Analysis,Design,Development,Implement,Evaluation)教学设计模式包括教学的分析(Analysis)、设计(Design)、开发(Development)、实施(Implement)和评价(Evaluation)五个环节。
另外,由HeinichR等人(1989)开发的ASSURE(AnaIvzelearners,State objects,Select media and material,Utilize mediaandmaterial,Requirelearnerparticipation,Evaluate and revise)教学设计模式则包括分析学习者特征(Analyze learners)、陈述目标(State objectives)、选择媒体和材料(Selectmediaandmaterial)、运用媒体和材料(Utilize mesa and material)、要求学习者参与(Requirelearnerparticipation)以及评价、修改(Evaluate and revise)六个环节。
三 数字化教育游戏教学系统设计的目的
为什么要进行教学设计?显然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会有多种。对教学进行设计,其结果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但就促进学习者的学习而言,教学设计是对能产生成功教学目标的一种描述。对于设计能够支持数字化教育游戏教学系统的目的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第一,促进个体学习者的学习。这里的个体并不是指学习者之间的组织形式,比如,以班级、学校为单位的学习者或在网络上进行学习的单个远程学习者。这里的个体是为了强调学习是发生在每一个具体学习者身上的。
第二,促使教学能够分阶段实施。这说明教学是以系统化的方式进行计划与实施的,这样可以保证教学有效的发生。这些阶段既有短期的,也有长期的,它可以帮助教师减轻对教学过程中未知细节的考虑。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学事件在事先是很难预料到的,教师的每次课堂教学都要面临新的决定。
第三,明确学习者的位置。既然教学系统设计是要通过分阶段实施教学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那么学习者在教学中的地位就必须要首先明确。教学并不只是能够反映教师的知识,同时更要反映学习者是如何习得这些知识的。这将直接导致教学系统设计模式是倾向于教师还是倾向于学习者。
四 支持数字化教育游戏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
模式是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化的简约形式。教学系统设计模式是在教学系统设计的实践当中逐渐形成的一套程序化步骤,其作用是要指明说什么,怎样去做,而不是为什么要这样做。
对于教育游戏中的师生关系,我们认为教育游戏中的学习者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是社会化学习的协作/合作者;教育游戏中的教师既是游戏的参与者,也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在我们提出的数字化教育游戏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中,由教
学目标分析、学习者分析、两个教学分支以及评价、反馈构成。如图1所示,显示了该模式各组成部分及之间的关系。该教学系统设计模式具有如下四个特点:
第一,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结构、认知风格来决定在教学过程中的全部过程或部分过程使用教育游戏。
第二,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采用教育游戏意味着教师、学生具有同样的游戏者身份。这样的教学具有发现学习的特征,教学过程的实施需要依靠教育游戏所提供的完善的教学策略以及游戏者之间的交互行为来推进。
第三,在教学过程中的某个阶段采用教育游戏意味着教育游戏不能够为教学的整个过程提供支持,教师既可以是游戏者也可以是游戏的引导者,在教学中一般采用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教学策略,如自主学习策略。
第四,对学习者进行学习结果评价并不是教学的终点,而是要使学习者能够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因此要采取一些知识迁移策略来促进知识的迁移。
(1)教学目标分析
很多教学系统设计模式一般都包含教学目标分析这一环节,教学目标阐述的是学习者的学习结果。该模式的教学目标分析中除包含一般教学目标分析中的分类、表述和呈现外,还包含了分析使用教育游戏是否能够支持教学目标的实施,这体现出技术要服务于教学,而不是教学从属于技术的思想。
(2)学习者分析
教学目标分析能够明确学习者在教师与同伴的帮助下,利用资源和工具习得什么,而不是指教师教了什么,或者通过该课程教给学生什么。学习者分析的主要目的是要考察使用教育游戏是否能够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学习者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分析教育游戏软件运行的计算机软件环境、硬件环境和网络环境。如软件是运行在微软操作系统、苹果操作系统或是其他操作系统;软件是2D的还是3D的;是否需要高性能CPU和GPU软件是单机运行还是联机运行等。
第二,分析学习者是否具有使用教育游戏软件的能力。教师在选择教育游戏软件之前,除了要考虑学习者的认知水平外,还要考虑学习者在游戏软件操作中的经验。实验表明,在开始阶段,游戏软件操作经验高的学习者的绩效水平要高于游戏软件操作经验低的学习者。
第三,分析学习者是否需要在呈现任务之前为学习者提供引导性的操作或练习。如果学习者在开始学习之前对教育游戏软件的使用和规则的理解存在困难,教师则需要引导学习者进行练习。
第四,分析学习者对待教育游戏软件的态度。目前,在教学中引入教育游戏不仅在教学管理上存在一定的阻碍;学生对此的接受态度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学生对待教育游戏的态度会直接影响软件使用后的学习结果。
(3)教学分支的选择
根据教学需要和学习者分析决定是在教学的全部过程采用教育游戏还是在教学过程中的部分采用教育游戏,这体现了技术服务于教学,教学是以学习者为主体的重要思想。
(4)教育游戏的选择
教育游戏本质是一个软件,教育游戏的选择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
第一,根据特定领域的特征选择教育游戏软件的类型,如即时策略、第一人称射击、角色扮演、动作等。
第二,考虑教育游戏软件的技术的特征,如硬件要求、操作系统要求、游戏操作方式(是直接通过鼠标、键盘操作还是需要其他外设,如游戏手柄等)、网络接入等。
第三,构建学习环境,包括计算机位置的摆放、联网类游戏是否需要进行子网的划分等。
第四,不同的教育游戏软件特征将会影响的教学策略的设计,比如策略类游戏可以选择协作学习策略、角色扮演类游戏可以选择竞争学习策略,而有些模拟类的游戏则可以采用示范一模仿策略。
第五,确定教育游戏中,游戏任务的时间。在教育游戏中,有些任务的时间是需要在游戏开始之前进行设定的,而有些则是在游戏开发时就已经设定好了的。
(5)确定先行组织者
“先行组织者”是奥苏伯尔提出的一个概念。奥苏伯尔认为,促进学习和防止干扰的最有效策略就是利用适当相关的和包摄性较广的、最清晰的和最稳定的引导性材料,这种引导性材料就是组织者。由于这些组织者通常是在教学内容呈现之前介绍的,目的在于利用它们来帮助确立意义学习心向,因此被称为先行组织者。在教学过程中的部分采用教育游戏时,需要利用先行组织者为学习者提供认知结构中的上位概念来同化新的知识,或者是提供一个能够指出新旧知识异同的组织者来确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但如果在教学的整个过程全部采用教育游戏是否就没有先行组织者呢?事实上,在这种情况下,先行组织者是包含在教育游戏中的任务开始或结束部分的。
(6)教学策略的选择
教育游戏环境是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者很容易产生迷失现象,学习者不能将注意力集中于学习任务上。教育游戏教学策略的设计是以建构主义思想为指导的,一般采用合作,协作学习、发现学习和自我调节学习这样的教学策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为学习者提供支架。同时,策略的设计还受到领域类型和教育游戏软件类型的制约。在教学的整个过程全部采用教育游戏时,教学策略是包含在教育游戏中的。
(7)教学过程的组织
第一,按照加涅的九事件教学安排学习活动并创设学习情境。教师应该熟悉学习者领域中的内容,利用先行组织者策略为学习者建立先行知识。
第二,指导学习者提高教育游戏软件使用的操作技能。
第三,观察学习者操作教育游戏软件时的学习活动,教师应在适当的时机通过教育游戏软件间接地或面对面直接地给予学习者干预和指导。
(8)学习结果的评价
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教学系统设计更加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真实体验,而传统的标准化测验并不能完全检测出学习者的能力。替代性评价则避免了典型的多项选择测验中存在的问题,这些新的评价体系中所蕴涵的核心思想是要求学生自己展示自己的学习,或者展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来完成一些实际工作,其目的就是要在真实的情境中展示学习者自己的水平。
a 档案带评价 (portfolio assessment)
替代性评价的一种常见形式就是档案带评价,即搜集和评估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的作平样本(Hambleton,1996;Herbert&Schultz,1995;Rolheiser,Brower,&Stevahn,2000)。教师可以收集学生的作品、研究设计以及其他一些反映高级心理技能的作品,并以此作为评估学生进步程度的依据。[5]在教育游戏中档案袋评价主要体现在学习者在游戏过程中的表现或任务的完成情况。
b 表现性评价 (performance assessment)
表现性评价是在现实生活中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实际表现进行考察的测验。表现性评价的一个例子就是完成论文,完成论文不仅要求学生展现自己知道什么,还要表现出自己能做什么。汽车驾驶员和飞行员的驾照考试、医学上的临床测验等,都是表现性评价(Swanson,Norman,&Linn,1995)。在教育游戏中表现性评价主要体现在学习者与游戏的交互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行为。
c 层次分析法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
层次分析法由是美国运筹学家匹茨堡大学教授萨蒂于本世纪70年代初,在为美国国防部研究“根据各个工业部门对国家福利的贡献大小而进行电力分配”的课题时,应用网络系统理论和多目标综合评价方法,提出的一种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方法,是一种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层次分析法在教育游戏中主要体现在教育游戏软件统计系统的设计上,通过将层次分析法转化为计算机程序代码,来计算学习者在任务完成过程中的行为表现,从而生成统计结果来进行评价。
(9)知识迁移策略
学习者通过学习结果的评价并不是教学的终点,而是要使学习者能够在真实情境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因此要采用知识迁移策略促进知识的迁移。采用先行组织者能够促进学习的迁移。
五 总结
数字化教育游戏具有传统面向娱乐领域内游戏吸引人的特质,同时还能够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对于这样的一种教学媒体,如何使其在教学中发挥作用,则是需要进行合理设计的。文章提出了一种能够将数字化教育游戏整合到教学中的教学设计模式。该模式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指导下,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参考文献
[1](美)迈耶著,牛勇,邱香译,多媒体学习[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16
[2]何克抗,李文光编著,教育技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63
[3]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39
关键词:数字化教学系统 教学系统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6-0009-02
步入21世纪,教育的手段与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尤其是随着信息技术向教育领域的不断渗入,教育领域的各个环节逐渐走向数字化发展阶段。数字化教学的观念主要是基于建构主义教学思想,由西方一些学者提出的,它强调学生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网络通信等信息技术等构建而成的数字化教学环境展开自主学习的活动。我国的数字化教学虽然起步较西方国家晚,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和政府的日益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不断推进。近年来,我国的数字化教学发展状况良好。
1 数字化教学系统研究现状
笔者通过中国知网查询,输入“数字化教学系统”以全文方式查询,结果有12646条;以主题方式查询,结果有192条;以篇名方式查询,结果为179条;以摘要方式查询,结果为124条;以关键词方式查询,结果为3条。按照时间节点,2010年以后国内关于数字化教学系统的文章主要集中于数字化校园建设、数字化图书馆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以及数字化教学环境建设方面,且研究热点在于数字化教学系统平台的设计与开发、应用各种语言设计与开发数字教学资源平台、数字化教学模式研究,而对于如何应用数字化教学系统开展相关教学及实践研究方面的内容几乎是空白。因此,掌握数字化教学系统的组成与功能,展开数字化教学系统在各个学科学习过程中的应用研究,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2 数字化教学系统的组成
数字化教学系统是指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等数字化传输和存储手段建成的集教学、学习、实践、考试、评价、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教学系统。
数字化教学系统按照其组成可以分为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其中硬件部分主要由多媒体计算机、投影机、数字视频展示台、交互式电子白板、高清摄像机、数字网路电视机、拾音对讲器、无线话筒、调音台、功放、扬声系统、网络交换机、视音频编码器、VGA编码器、高清编码器、全自动跟踪摄像系统、多媒体网络交换控制系统、服务器等组成;软件部分主要由Office办公软件、多媒体教学软件、视音频处理软件、图像处理软件、非线性编辑系统软件、流媒体实时压缩软件、教学系统管理软件、网络课程开发系统软件、网络管理软件等组成。
数字化教学系统按其组织形式与结构可分为以下几个系统:
2.1 多媒体教学系统
多媒体教学系统主要由多媒体计算机、数字视屏展示台、投影机、交互式电子白板、高清摄像机、无线话筒、多媒体中央控制系统等组成,用以课堂教学或采集多媒体教学视屏资源。
2.2 网络管理系统
网络管理系统主要由计算机、路由器、集线器、交换机、网桥、网络服务器等组成,用以对整个数字化教学系统的各个子系统的正常运行实施监管与技术支撑。
2.3 网络学习与实践系统
网络学习与实践系统主要由基于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系统研发而成的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平台、数字微格教学系统等组成,用以学生自主学习与加强专业技能培训。
2.4 教学管理系统
教学管理系统主要是基于网络利用教学管理软件,对师生进行课程管理、学籍管理、就业辅导等服务。
2.5 实时评价与在线答疑系统
实时评价与在线答疑系统也是基于网络管理系统,能够对于学生的学习、实践等情况进行实时评价,评委可以由教师、行业专家、学生自己和其他学生共同组成,同时根据学生的相关疑问,其他人员按照权限设置可以进行在线解答。
2.6 视音频录制与转播系统
视音频录制与转播系统主要由高清摄像机、拾音器、无线话筒、调音台、功放、扬声系统、视音频编码器、VGA编码器、全自动跟踪摄像系统、多媒体网络交换控制系统、服务器、非线性编辑系统等组成,用以采集师生的教学录像和多媒体课件并将其整合成网络教学视频存放于网络服务器中,全校师生可以通过网络点播与下载观看和学习相关内容。
2.7 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系统
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系统主要由文字处理软件、图像处理软件、视音频处理软件、多媒体课件制作软件、网络课程开发软件等组成,用以为数字化教学系统采集、制作教学所需课程资源。
2.8 数字广播系统
数字广播系统主要由节目录制播音主机、服务器、播放调音台、话筒等组成,主要用于课堂语音教学、视频教学、校园广播等。
3 数字化教学系统的功能
数字化教学系统整合个方面资源用以提高教学效果,其功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科学化管理功能
数字化教学系统是集教学管理、学生学习、考试、评价与管理等于一体的网络化管理系统,它能有效安排与处理各方资源,使各类资源的利用率达到最大化。
3.2 教学创新功能
数字化教学系统提供了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式学习等多种教学方式,师生可以根据学习内容利用各种学习资源进行教学,为教学改革与创新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3.3教学资源的制作与管理功能
数字教学资源开发系统、视音频录制与转播系统等均可以随时根据教学的需要,为师生制作和开发所需的教学资源并以先进的网络化管理方式进行存储与传播,丰富了师生的教学资源。
4 数字化教学系统建设
数字化教学系统作为一种新兴的现代教学系统形势,国内在其建设与管理过程中仍处于探索和研究阶段。而国外在这方面起步较早,美国最先提出“信息化校园”的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迅速在教育的各个领域不断渗入,推动了数字化教学建设的脚步。
4.1 国外数字化教学建设情况
由于西方国家在数字化建设方面的涉足较早,如今在数字化教育领域都走在了世界的前沿,并且在以下几个部分显得尤为突出:
4.1.1 数字化图书馆
数字化图书馆建设近些年在我国也逐渐作为图书馆发展的趋势而大力建设,但比起西方国家仍然有差距。在我国高校办学质量评估体系中对图书馆评估要求里,纸质图书的数量与更新长期以来是作为一项硬指标而存在的,而对数字化资源等要求相对宽泛,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资源的利用率。相反,西方国家为了提高图书馆资源的利用率尽可能地使其资源和环境数字化,美国哈佛大学早在1998年就启动了一个为期五年的图书馆数字化工程,旨在将其所藏图书全部数字化以实现资源共享,最大化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如今,西方国家在数字化图书馆建设方面已步入虚拟图书馆与智能图书馆的探索与研究阶段,同时做了大量的实践工作,相信这也是数字化图书馆的发展趋势。
4.1.2 数字化教学服务系统
早在上个世纪,西方国家就在探索和应用网络实现学习方式的数字化革命,网络远程教育、移动终端教学等新型教育模式给世界各国的教育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如今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国家已经开展了各类教育服务系统的数字化整合,有效地实现了学校课程与网络课程的相互认证,通过为学生提供网络教学资源的方式扩展学生的学习资源,通过网络化学生管理模式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学生可自由地选择在校或在线等多种模式整合而成的学习模式。
4.1.3 数字化建设标准的制定
西方国家在数字化建设方面的最早涉足,使他们在这个领域积累了很多优秀的经验。为了使数字化建设在教育领域有更好的发展,各个领域应当按照一定的规则执行,因此,国外率先制定了相关的数字化建设标准,而且不同领域应用标准也有所区别,如有的基于Web建设标准、有的基于工业假设标准等。这些标准的提出,为今后相关领域的建设提供了参考。
4.2 国内数字化教学建设情况
相对于西方国家,我国的数字化教学建设起步较晚,在很多方面都值得向国外借鉴和学习,如今我国在这方面已经有近10年的发展,数字化教学系统发展强势、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日益完善,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①各自建库,缺乏共享。②重复建设,缺少规范化。③教学模式结合较为混乱。
5 结语
当下,数字化教学系统在现代化教学与管理方面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各地教育领域都在大张旗鼓地进行数字化教学系统建设,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各个院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教学需要,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进行相关系统的建设,切不可盲目跟风,造成资源的浪费。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湖北十堰442000)
参考文献:
关键词:交通运输;安全保障;解决方案
引言
电子政务信息安全问题 电子政务是一个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综合性政务信息系统,涉及政府机关、各团体、企业和社会公众,其基本框架一般来说主要包括政府办公政务网、办公政务资源网、公众信息网和办公政务信息资源数据库四个部分,即“三网一库”。我国早在2002年7月《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中,明确“把电子政务建设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信息化工作的重点,政府先行,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2006年进一步在《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明确“电子政务”作为我国信息化发展的重点战略,实现政府“改善公共服务,加强社会管理,强化综合监管和完善宏观调控”。
1.我国交通运输电子政务平台发展现
2004年2月,交通部在其制定的《中国交通电子政务建设总体方案》中,提出了“交通政务内网、交通政务外网和电子信息资源库”的交通电子政务建设总体架构,同年12月又出台了《交通运输电子政务网络及业务应用系统建设技术指南(试行)》。在政策的指导下,我国交通电子政务平台的发展速度加快,交通电子政务平台的基础架构已经凸显规模,部(交通运输部)省(各省道路运输管理部门)道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已实现了20多个省(区、市)运政系统与部联网,纵向业务系统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整合利用的模式已初步建立。与此同时,交通电子政务平台的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也得到进一步完善。目前,网络“开放性”与政务“安全性”、网络“可访问性”与政务“稳定性”是我国交通电子政务实施过程的两大矛盾。
1.1安全性与开放性的矛盾
即电子政务的安全要求与电子政务平台的开放性要求成为交通电子政务实施过程中最难以平衡的一对矛盾。如何把握政务“安全”与网络“开放”的平衡,一方面要把握住哪些信息是交通政府部门的机密,哪些是开放;另一方面,在电子政务平台的建设过程中如何摆脱“安全绝对化”倾向,否则电子政务服务的公众性就会失去落脚点,以政务信息化带动社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的战略意图也将难以实现。
1.2安全性与可访问性的矛盾
电子政务的安全性要求与电子政务平台的可访问性要求成为交通电子政务实施过程中另一对矛盾。电子政务平台应重视其信息安全问题,其另一层含义还应注意保持网络安全性与可访问性之间的平衡。交通电子政务平台必须易于访问,这样才能激励公众去使用它。而在提供了更好的可访问性的同时,也将交通运输的数据暴露在不断增长的病毒及未授权访问的威胁之下,导致政务平台的不安全性。
2.我国交通运输电子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
当前我国交通电子政务实施过程的两大矛盾的解决,依赖于安全、稳定、可靠的交通运输电子政务平台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对于电子政务平台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信息安全保障问题,我国早在2003年9月颁发的《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建立等级保护制度和风险管理体系的要求。2004年11月,公安部等国家四部委联合推出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要求、测评准则和实施指南,为政务领域进一步建立政务信息系统风险管理体系提供了技术基础和指导。交通运输部也于2008年12月颁布的《交通运输电子政务网络及业务应用系统建设技术指南》中对交通电子政务平台的安全保障体系作了详细的技术规范。
2.1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及其基本要求。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基本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保密性。主要体现在谁能拥有信息,如何保证秘密和敏感信息仅为授权者享有。
完整性。主要体现在拥有的信息是否正确以及如何保证信息从真实的信源发往真实的信宿,传输、存储、处理中未被删改、增添、替换。
可用性。主要体现在信息和信息系统是否能够使用以及如何保证信息和信息系统随时可为授权者提供服务而不被非授权者滥用。
可控性。主要体现在是否能够监控管理信息和系统以及如何保证信息和信息系统的授权认证和监控管理。
不可否认性。主要体现在信息行为人为信息行为承担责任,保证信息行为人不能否认其信息行为。
2.2安全组织体系。政府高度重视交通运输信息化工作的同时,坚持把“积极防御,综合防范”放在优先位置,首先要求成立专门的信息安全领导小组。信息安全领导小组可由交通主管领导担任领导小组组长主管信息安全工作,下设信息安全工作组,各管理部门负责人、业务部门负责人为成员。
2.3 安全技术体系。交通电子政务平台的安全技术体系可搭建专业的安全管理运营中心,并从基础设施安全和应用安全两个方面去搭建安全技术支撑体系。
2.4安全运营体系。安全运营体系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体系,在交通电子政务平台的整个过程中,正常的运作流程,其信息流遵循自上而下的流程,即交通上级部门根据电子政务平台信息安全需求的目标、规划和控制要求做计划,下级交通部门根据计划进行执行、检查和改进。而若交通电子政务平台其安全性出现威胁,影响正常的运作流程时,此时信息流则遵循自下而上的逆向过程,下级交通部门向上级部门报送安全事件,上级部门根据其安全事件进行分析、总结和改进。
2.5 安全策略体系。网络安全策略是为了保护网络不受来自网络内外的各种危害而采取的防范措施的总和,因此信息安全策略是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和实施的指导和依据,全面科学的安全策略体系应贯穿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始终。安全策略体系,主要包含安全政策体系、安全组织体系、安全技术体系和安全运行体系四个方面的要素,在采用各种安全技术控制措施的同时,必须制订层次化的安全策略,完善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和人员配备,提高安全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技术水平,完善各种安全策略和安全机制,利用多种安全技术实施和网络安全管理实现对网络的多层保护。
2.6安全保障对象。交通电子政务平台,其保障对象应该以由交通运输政务内网所承担着的政务信息传输作为其重中之重,包括交通运输系统内部日常办公业务和公文流转系统、政务信息报送系统、部长办公系统、内部数据共享平台,与全国政府系统业务网络连接等。
关键词 传统视觉传达 数字技术 创新设计
中图分类号:J504 文献标识码:A
互联网信息技术与数字技术历经三十余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在人类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等方面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数字技术在改变人类所处的世界的同时,也在悄悄的改变着人类自身。数字技术在艺术设计方面的改革成果,在视觉传达设计方面尤为突出。在与传统思维和技法不断进行抗衡的过程中,现代视觉设计也不断地受到数字技术的“侵袭”。
1 数字化技术在传统视觉传达变革中的应用
在当前信息数字时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到数字技术对于视觉设计的影响,随着我国市场变革的日益激烈,现代视觉设计中开始以数字技术的融入为特色,在产品销售和推广方面形成新主力,这不仅给企业和社会带来经济和社会效益,对于传统视觉传达的突破性改革实践方面也同样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
1.1 传统视觉传达的从印刷美术设计到多元化构成
视觉传达技术源自19世纪中叶欧美印刷美术设计领域以设计的延伸和拓展为目标的尝试性改革。俄国在1913年之后连续四年的构成主义运动,尤其是1918年由德国的“包豪斯”设计学院所倡导的教育方针改革和制度完善等活动中,视觉传达技术才开始从现代工业设计领域进入到以“构成”为主要课程内容的培养技术和艺术的多样化融合和多元化应用的人才培养进程中。视觉艺术从抽象的艺术表达方式和创造性思维中汲取了新鲜的养分,以极具时代性的设计理念为特色,将视觉艺术的发展空间拓展到以艺术表现为追求目标,依靠技术的辅助功能来构建起来的视觉性空间艺术表达领域中,此时的视觉传达尚未脱离传统理念中仅仅在于形象表达方面具有效用的地位,因此并不能被视为视觉设计和传达史上的第一次革命。
1.2 多媒体技术和数字技术辅助下的传统视觉传达革命
视觉传达的第一次变革始于20世纪90年代,受到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影响,传统的视觉传达在以国际化为发展目标的信息高速公路的冲击下,原有的只需要带给人类以视觉表达和信息传递的职责,也开始向拓展人类视野,改变传统信息传递方式,与互联网进行融合以满足虚拟社区中的沟通交流功能需要,同时,在信息传播渠道和媒体表现形式方面,在数字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带动下,视觉传达设的多媒体表现形式研究也开始步入探索轨道,更具有艺术性和更高效的视觉传达效果成为该时代,传统视觉从设计和传达进行自我改革和完善的工作重点,数字技术在视觉传达领域内的有效融合也与计算机数字技术的出现一起成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成果。作为视觉传达和视觉设计改革的催化剂,数字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对视觉设计和传达方式产生了最有力的推动作用,而传统视觉传达和技术设计也从此开始了其作为人类共通语言的创新性变革之路,并承担起数字化时代,为满足基于互联网平台所构建起来的社会空间中的信息传播和交流需要的主要媒介的重任。
1.3 数字技术对传统视觉传达交互性发展的推动
1960年,视觉传达以独立的传达形象出现在日本的世界设计大会上,同样作为独立传达方式的还有影像,视觉传达在此时已经可以将人类复杂的情感元素等,通过艺术创造的形式进行加工使之融合在艺术创作中。传播技术和数字技术以及现代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视觉传达和设计拓宽了覆盖领域,从商业美术到工艺美术,从工艺美术专向印刷美术,再深入到装潢设计和平面设计等行业,视觉传达的阶段性成长历程最终停留在以视觉媒体作为载体的视觉符号传播探索中,数字化技术、多媒体形式、信息传播技术等的同步发展,则为艺术设计和视觉传达的相互融合添加了催化剂,并不断影响着视觉传达的效果、速度、形式以及水平等。视觉传达在与数字技术之间的立体交互性融合的过程中,也逐步呈现出立体化和动态化的发展趋势,原本的平面化和静态化也开始从单一化的媒体形式中分离出来,经过多媒体的整合创新后,可以从平面到四维进行视觉传达和表现,而被传达的视觉符号和信息也开始具有了交互性特征。
2 传统视觉传达与数字技术的立体交互性表现
数字技术的延展性魅力在视觉传达设计中,主要以传播手段和工具的模式进行渗透,传统的视觉设计语言在数字技术的引领下,出现了视觉形式方面的新变革,当数字技术作为新鲜血液与传统视觉设计进行有效的融合时,传统视觉传达逐渐增加了现代化的具有时代性和灵动性的气息。随着数字技术在传统视觉设计中的尝试运用和不断的研究探索,互联网的出现则为数字技术何传统视觉设计的融合打开了一扇通往全世界的窗户,全球信息同步共享的便捷性,为传统视觉传达和视觉设计带来了随时共享、分享、交流的便利,而不同地域、空间、时间下对数字技术在视觉设计和视觉传达方面的运用,更是为当前传统视觉传达的改革提供了新的契机。
2.1 传统视觉传达自我中的立体交互性
数字技术的发展为视觉传达设计带来了数字化的变革方向,与此同时,传统视觉传达和设计过程中所出现的时间、区域、风格等方面的瓶颈也被打破,一种完全人性化的人机交互图形界面在互联网的辅助下,将技术与艺术进行完美的融合,进而依靠虚拟的网络环境,还原视觉传达的本身价值,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文化特征下的艺术壁垒一旦被打破,传统的视觉传达和设计方式,在计算机技术和软件的帮助下,从思维和创作方式的创新方面,找到自由发展的空间,借助数字技术和虚拟的网络社交系统,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可以真正实现将艺术想法作为现实来进行实践性实验,设计师的思维和创新能力在与数字技术的交互下,新的产品设计和新的营销、宣传的方式、策略也开始慢慢打破广告枯燥无味的桎梏,极具冲击力的立体广告形式和立体传播方式也同时成长起来。
2.2 福娃设计中的立体交互性
数字技术带来的新视觉效应促使传统视觉设计和传播从二维向三维甚至思维立体空间角度过渡,借助数字技术和多媒体软件等的应用,设计师可以按照创意表达的需要,以数字技术为依托,将传统视觉设计中融入多种描述技法、艺术技巧和创意思维等,利用计算机的便捷操作,来进行数字视觉效果的展现。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的设计就将视觉传达和数字技术两者之间的立体交互式融合优势发挥到了极致,以吉祥物福娃的设计过程为例,设计者在多次演示之后,将“福娃”的形象轮廓以虚实结合的手法进行绘制,在开幕式上,将声音、图像、文字和影响等有机融合成一体,再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制作好的“福娃”形象投放到每一个需要该图标的位置,再配合雄浑壮阔的现场活动,“福娃”的形象由静到动,从动到静,从平面到三维立体,从三维跃然游人的掌上,“福娃”的形象自此被深深地映入在游客和各大媒体受众的眼中和心里,经过无限制的传播后,福娃的含义和形象与2008年奥运会一起成为当年最热门的话题。
2.3 信息承载量拓展后的立体交互性
数字技术与传统的视觉设计之间存在着互通性,视觉设计中的数字视觉主要是以“数字技术”为创作和技术处理的依据,基于数字媒体的辅助,创作出具有独立意义和审美价值点的视觉表现和体验,数字技术发挥得越彻底,整个视觉设计的表现则越完整和立体,数字技术直接拓宽了视觉传达的信息量的容积,同时也对视觉传达的整体范畴进行了扩容,视觉传达所附着的信息量也随之增长,受到信息覆盖领域逐渐增大的影响,数字技术将视觉传达中原有的功能点,在改变设计方法的前提下,进行了全新视觉体验的表达,如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时那一枚枚经典的烟花大脚印,采用航拍的方式,从鸟瞰的角度忠实记录烟花的每一次绽放,并呈现到受众的眼前,给予受众全新的视觉体验,其中烟花的设计需要计算时间,其中所隐藏的数字技术种类和载体的数量,均无法估量。
3 立体交互性对数字技术和传统视觉传达的促进
3.1 立体交互性对数字技术创新的促进
数学技术在传统视觉传达中,以立体交互性为融合点,随着传统视觉传达逐渐向现代型的转变,而逐渐深入到工业设计、环境设计、广告设计以及绘画艺术等领域,而网络技术、电视、数码艺术设计、多媒体广告、数字电影等也开始进入视觉传达载体的历史舞台,当前,视觉传达设计的未来价值取向和未来视觉传递中表现形式的选择等,已经成为当前数字技术进行系统升级的重要依据,同样,受到立体交互性的影响,传统视觉传达在新媒体中的多样化应用,也开始对数字技术的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以未来视觉传达和设计为课题,数字技术更需要在视觉设计的表现技法、思维创新、全球化、个性化和灵活化等要求方面进行多元化的整改,突破现有的对图画、文字、声音、语言等的有效融合现状,重视视觉感官在传达设计延伸领域的创作需要,配合设计师创作性的设计出更为独特的视觉设计产品,以数字技术革命的形式,将技术、技巧、经验、表现、形象、价值等设计元素纳入到技术创新中来,最大化地实现设计师的创意草图,在这样的发展方向里,数字技术的创新表现才有可能取代传统视觉传达的设计和表现技法,在为传统视觉传达何设计注入设计灵感的同时,也丰富了自身的功能性。
3.2 立体交互性对传统视觉传达的推动
立体交互性应用到传统视觉传达中,主要从视觉传达设计、图像设计、传统美学概念、图像制作、企业形象设计、企业宣传视频的设计、包装设计、企业形象设计等不同方面进行数字艺术传达系统的构建和信息的传递。立体交互性巧妙地将不同视觉下的设计标准和数字艺术软件搭配起来,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传统视觉传达里也开始融入了多学科的交叉式概念和思维,诸如艺术、心理学、设计、传播学、数字技术等学科的相关知识点和新理念,这些知识点和理念对数字技术促进下设计者的设计视觉和设计情感的引导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并有利于设计者汇总现有资源和思想,汇总出一个最佳的视觉形象,并利用其所创造出的视觉语言和视觉符号,构建起合理化、科学化的视觉创意体验空间。在传统视觉传达的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立体交互性的三维立体技术表现为传统视觉传达的多媒体、多渠道选择带来了新的思考方向,比如当前互联网技术所承载的各类网站,按照视觉传达效果的美感要求和网站本身的构造设计,由立体交互性所引导的页面设计,必然会出现更为繁杂的站内链接关系和更为丰富的功能性,尤其是在符合人体舒适度的界面窗口排列、字体大小、字间距、菜单和图像的显示方式、色彩的搭配以及视频应用等方面,以一个较为庞大的信息传递视觉传达系统的形式,来帮助来访者获得感官上的体验,与此同时收获满意度和关注度。
4 反思数字技术和传统视觉传达中的立体交互性应用
数字技术对传统视觉传达立体交互时,传达的信息量和传递的次数均不受限制,传达的方式多种多样,此种改造下的信息必须重新设定传播渠道,使用两者的交互性特征来处理图像或者播放信息视频,信息的传播更加便捷、多样和丰富化。科技作为数字技术下,传统视觉进行创新式改革的助推器,其所提供的思维方式、设计工艺、理论模式以及创意点等均为艺术设计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新媒体和新技术形式的诞生,并不意味着原有技术和媒体形式的消亡,因此立体交互性的应用务必从多元化发展的多媒体角度进行运作方式的调整。伴随着数字化时代视觉传达的创造敏感性的不断升级,传统视觉传达和数字技术立体交互所产生的作用力,反馈在企业产品开发和科学技术的提升角度,则可以直接转化为设计生产力的价值和效益。
数字技术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带来的新突破,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被艺术化的技术表现,一方面是被技术渗透后的艺术表现,无论使用哪种表现形式,均离不开科学技术和艺术体系双方面在理念和视角等方面的同步发展。此外,随着数字化视觉的不断拓展,传统视觉传达技术在被使用时,务必要保持创造性的敏锐直觉,尤其是在新技术的使用中,科技与设计生产力的能力之间必须坚持不断转化,以此来推动我国传统视觉传达在数字化时代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薛曼君.基于数字化技术的视觉传达设计创新研究[M].中国创意设计年鉴论文集,2013(6).
[2] 王晓瑜.数字艺术在当代艺术创作中与传统视觉艺术关系的思考[D].南昌大学,2012(12).
[3] 刘黎明.数字化境遇下的视觉传达设计转型研究[D].中南大学,2010(11).
[4] 王君洁.在新媒体艺术设计冲击下的视觉传达设计[M].艺术与设计(理论),2011(9).
关键词:多媒体;数字化信息资源;交互;电子感应
中图分类号:TP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17-4196-01
1概述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育技术的功能也不断强大。1991年,加拿大SMART公司率先进行了电子白板研发,并把电子白板进行产品化,在欧美市场进行了推广、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是白板发展史上关键的一步,真正实现了白板与计算机、演示者与听众之间的双向互动。2001年,深圳巨龙科教公司进行对交互电子白板硬件与软件进行研发,并推出国内第一块交互式电子白板,2004年之前,国内市场电子白板需求量小,市场主要由SMART、Promethear、巨龙科教等名牌占据。2005年开始,各地加大教育设施投入,交互式电子白板采购被提上日程。2008年开始,伴随着投影机市场超短焦、短焦投影机的大规模出现,交互式电子白板使用中的投影光线遮挡问题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全球范围内的电子白板需求迅猛扩张,国内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应用迅速成熟,中小学在建设多媒体设备时都会考虑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进行教学。
交互式电子白板是电子感应白板(硬件部分)与白板操作系统(软件部分)的集成。它的主要由电子感应笔、电子感应白板、投影仪和计算机组成。电子感应笔除了在电子白板上书笔,还可以作为计算机鼠标的功用。电子感应白板是一块具有正常黑板尺寸、在计算机软硬件支持下工作的大感应屏幕,其作用相当于计算机显示器。教师直接用电子感应笔在白板上写字,相当于传统教学中师生用粉笔在黑板上写字。除了写字,还可以调用各种软件,再通过电磁感应反馈到计算机中并迅速通过投影仪投射到电子白板上,这时,电子感应白板就是一个计算机显示器。白板操作系统是存在于计算机中的一个软件平台,它除了支撑感应笔与白板、计算机、投影仪之间的信息交换,还自带一个强大的学科素材库和资源制作工具库,并且是一个兼容操作各种软件的智能操作平台,教师可以在白板上随意调用各种素材和其他应用程序进行教学。交互式电子白板是一个增强型黑板,拥有强大的交互界面,可以方便地展示数字化的教育信息资源。
2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功能优点
对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应用,主要功能优点为以下几点:
第一、从黑板粉笔解放出来,避免粉尘危害师生健康。
第二、如果没有打开白板软件,电子感应笔也以当作鼠标在白板上操作,只需电脑开机,就可以使用电子感应笔随意在白板上打开电脑桌面操作,使用电脑应用程序。
第三、交互式电子白板整合数字化信息资源,灵活地编辑组织展示多媒体材料,既可自由板书,又可展示、编辑数字化的图片、视频,使课件和幻灯片讲稿变的生动。交互式电子白板具有图片隐藏、随意拖动、书写等功能,这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使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操作更加简捷、直观和趣味,师生能够实时互动,便于课堂活动的展开。
第四、交互式电子白板具有即时存储功能,对于需要大量推断演绎得数学课、物理课,写画在白板上的文字、推断步骤都可以保存至硬盘或移动存储设备,作为教学资源再次使用。教师可以通过电子白板软件,在ppt上进行批注,直接在图片或文字上随意做记号画图写字,做点评,并且可以保存所有操作的历史记录,可以带走下次课使用。
第五、交互式电子白板具有聚光灯、抓屏、屏幕遮盖等功能,使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操作更加简捷、直观和趣味,方便师生实时互动,有利于活跃课堂。交互式电子白板有屏幕录制功能,对于学生的板演,可以进行视频录制,实现真正的师生互动。电子白板软件具有放大器功能,可以幻灯片或者教学课件的某一局部进行放大,这一强大功能减轻了教师的备课麻烦,丰富了课堂内容。
第六、交互式电子白板软件自带基础学科工具,方便了教师备课,教师可以在自己的电脑上安装软件使用工具条进行备课。智能绘图,量角器、圆规、画圆等多种智能工具,教师可用电子笔在电子白板中画出各种非常专业、准确的几何图形。软件自带各种化学器皿图形,还提供图形的移动、复制、旋转等常用命令,大大节省了教师制作课件的时间。
第七、交互式电子白板技术使教师课堂教学过程中对计算机的操作访问更加便捷,白板软件系统与计算机网络、其他应用程序共同作用,使得数字化资源的显示更灵活,是现代教育技术的新发展。
3交互式电子白板的缺点
第一、有些老师对于白板软件使用不是很熟练,很多功能没有使用起来,必须加强对使用者的培训。第二、电子白板屏比较小,适合小班化教学。第三、教师导入教学资源时,必须是电子白板正常连接到电脑的状态下才能进行,这就有地域上的限制。第四、目前交互式电子白板的灵敏度还不是很理想。一次两次使用失败,容易让人对电子白板使用产生不信任感,同时分散学生注意力,影响教学。
参考文献:
[1]丁兴富,李敬东.从黑板到白板的历史进程[J].中国电化教育,2005.
[2]王陆,孙洪涛.基于电子互动白板的信息化资源课堂应用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年教育硕士论文,2006.
关键词:电力自动化;调度系统;配电系统;数据交换
0、 引言
电力调度自动化技术目前已经相当成熟,在掌握和控制电力的供给和需求方面可以达到相当精确的程度。电力生产企业为了及时了解调度管理信息,更好地执行调度指令,提高生产效率,对配电系统进行了一系列的新技术改造,调度自动化系统监控管理输电网络,配电动化系统监控管理配电网络,两个自动化系统之间存在管理交界的地方,部分供电企业明确划分两个自动化系统之间的管理权限。调度自动化系统负责对整个变电站设备的监视控制,配电自动化系统负责对从出线开关开始的户外开关的监视控制,为了能够满足配电自动化系统的需要,变电站变压器低压侧设备信息,如变压器低压侧开关、母联开关、出线开关等的信息配电自动化系统也需要使用。为了能够充分利用资源(如通信网络)、节约投资,供电企业一般在建设有通信通道的地方采用两个系统公用(如图1所示)或通过两个系统进行数据交互来共享已有的数据。本文对共用信道方式不作详细介绍,主要对两个系统数据交互进行讨论。
一、变电站设备数据接入
变电站信息,对于配电自动化系统和调度自动化系统来说,都是必须的。如何获得变电站设备的信息,在现场一般采用3种方式,如图2:
方法1:在建设调度自动化时,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通过串口把信息上传时,一般至少都留有一路备有串口,在上配电自动化系统时,使用该备用串口,通过备用串口与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子站连接,通过子站把变电站设备信息上传给配电自动化系统。配电自动化系统通过配置设备相应的点号、系数,进行分析转换后,供自己使用。
方法2:如果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没有备用串口并且也不想新增串口,配电自动化系统可以通过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前置服务器获得新数据,配电自动化系统通过配置设备相应的点号、系数,进行分析转换后,供自己使用。
方法3:在调度自动化系统接受变电站设备信息进行处理后,通过两个系统之间的接口,调度自动化系统把处理好的数据直接传给配电自动化系统。配电自动化系统负责接收数据为自己所用。
配电自动化系统和调度自动化系统之间数据交互的内容包括:①变电站、中心配馈线开关遥控;②变电站内变压器、母线、出线的遥信、遥测数据。
二、信息接入方案
对于上面提到的方式1和方式2,因为基本上都是涉及硬件方面的接口,在这里不做多的介绍,主要介绍方式3。
2.1调度自动化系统与配电自动化接口应该注意的问题
1)在进行接口时,必须保证两个分布在两个不同网段的系统安全运行,通过路由器等必要设备进行快速有效的连接;
2)两个系统都接入了变电站设备的实时信息,应该明确配、调两个系统的责任、分工,为日后维护明确责任,有据可依;
3)两个系统同一数据表,包括:场站号、点号、描述、属性、质量位等,方便日后供电企业系统维护,进一步保证配、调两个系统数据的一致性。
4)选用统一、安全、高效的应用层通信协议。
5)对于变电站10kV出线,由于配电自动化系统要实现故障的处理,需要控制出线开关,最好把出线开关的控制权限下放给配电自动化系统;
6)调度自动化系统传送数据给配电自动化系统时不能影响本身的监控,同时要满足配电自动化系统实时性的要求。
7)对于配电自动化系统对调度自动化系统的要求,需要自动留下记录,以便在必要时候进行查询和分析。
2.2调度自动化系统与配电自动化接口具体实现方案
1)硬件连接方式:配电自动化系统和调度自动化系统通过路由器进行连接,在路由中设定两个系统的互访方式。
2)采用规约,网络层/传输层:TCP/IP网络协议;应用层:DL476-1992实时数据传输规约,0型规程。现对应用层DL476-1992实时数据传输规约简单介绍。
2.3传输模式
1)双方所需数据,依照共同确认的数据索引表,由对侧定期发送。
2)遥测和遥信数据的传送均采用全数据传送和变化数据传送两种方式。每种数据传送方式均采用周期性传送,周期可调。
3)对侧收到数据报文后,给予数据确认报文。
4)变化遥测数据可以缓冲一定时间再传输,时间可调。
5)变化遥信立即传输。
6)建立通信连接后,双方首先向对端发送全数据。
2.4报文说明
1)数据报文头控制域为A_DATA。
2)数据确认报文头控制域为A_DATA_ACK。
3)数据报文第4个字节“优先级”,各条链路唯一。
4)数据报文最大长度512个字节。
5)全数据报文可以采用分包传送,每个全数据报文必须标明起始序号。第一包全数据报文起始序号为0;若第一包全数据报文包含n个记录,则第二包全数据报文起始序号为n,第n包为前包(n-1)全数据报文所包含记录的总数。
6)全遥测数据报文与全遥信数据报文起始序号分别计算。
7)每次全数据报文发送,起始序号从0计算。
8)控制报文:第5、6两个字节表示剩余报文长度。
9)全数据报文报文头12个字节:第5、6两个字节表示剩余报文长度;
10)第9、10两个字节表示剩余报文长度;
11)第11、12两个字节表示起始序号;
12)变化数据报文报文头10个字节:第5、6两个字节表示剩余报文长度;
13)第9、10两个字节表示剩余报文长度。
14)变化数据报文数据记录序号从0开始计数。
2.5通信交互过程说明
1)客户端(Client)通信进程首先发起TCP层连接,服务器端(Server)通信进程处于监听状态;TCP层连接建立后,就可以准备建立应用层连接。
2)客户端(Client)通信进程首先发出A_ASSOCIATE请求建立链路的握手报文,服务器端(Server)通信进程用A_ASSOCIATE_ACK应答。握手成功后Client与Server~建立了应用层连接。
3)应用层建立连接后,就可以进行数据传输,Client与Server可以向对端周期性发送全遥测、全遥信、变化遥测、变化遥信数据报文(周期可调),对端收到数据报文后,应回送数据确认报文,或数据否认报文。
4)如果Client端通信进程终止,Server端进程应能判断链路断开,并等待Client端再次建立链接。同样,如果Server端进程终止,Client端进程应能判断链路终止,并准备重新建立连接(或自动切换与Server端备用机进行通信)。
5)客户端/月艮务器端断开连接时,应该向对侧发送相关连接控制(放弃、释放等)ta文,对侧收到相应报文后,应断开连接,准备重新建立连接。
6)客户端服务器端长时间不能收到对侧报文时,应断开连接,准备重新建立连接(时间可调)。
2.6通信端口说明
cc2000系统计算机通信子系统作为服务器端时只用一个端口监听客户端的连接,监听端口号可以统一设置。作为客户端时可以设置灵活的端口去连接远方服务器端。
1)具体实现:自动化系统和调度自动化系统采用TCP/IP协议进行通信,配电自动化系统作为协议的客户端,调度自动化系统作为协议的服务端。作为客户端的配电系统,可通过其网络实时监控机制向服务端的调度系统提出建立TCP/IP连接的要求,一旦该要求得到服务端的响应确认,配电系统即可与调度系统进行数据的交换处理。
2)数据传输:两个系统的网络连接确立后,所交换的数据一般为:10kV线路的定周期遥信/遥测数据,实时变化的遥信/遥测数据。用户既可指定“周期数据传输的频率”和“变化数据的检测精度”,也可灵活定制两个系统的数据交换内容,还可以选择配网子站数据优先或者后台数据交换优先。
2.7控制操作
对于配电自动化系统来说,事故区间定位、事故区间隔离和非事故区间的停电区段恢复供电的实现,一般都涉及对变电站l0kV出线开关的遥控,依赖变电站内出线断路器开断故障电流容量大,站外馈线多半是符合开关,开断故障电流容量少。在没有上配电自动化系统之前,10kV出线开关的控制权属于调度自动化系统;投入配电自动化系统监控后,为准确及时地定位/隔离事故区间、快速恢复对非事故区间的供电,l0kV线路出线开关的控制权必然向配电自动化系统开放。
为了电网的安全性,在配电自动化系统发控制指令的时候一方面配电自动化系统根据自身系统进行检查,在条件满足的情况下,把选择控制指令发给调度自动化系统,调度自动化系统在接受到指令后也根据自身的系统的运行情况进行检查,在满足条件下,把选择指令发给现场设备,在选择成功的情况下,把选择成功的结果返回给配电自动化系统。配电自动化系统在收到选择成功的情况,再发执行的控制指令,再发控制指令的时候配电自动化系统还要再次进行条件检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再发给调度自动化系统,调度自动化系统进行再次检查后,发出控制指令,调度自动化系统把控制结果发给配电自动化系统。具体的步骤见图3。
为了保证调度系统的安全性和明确区分出线开关是那个系统和人员进行控制的,配电系统发给调度自动化系统的遥控指令中包含了操作人员、时间等相关信息。
三、工程实例
在实施配电自动化系统时,根据局的实际情况,对于变电站设备数据的获取,采用了两种方式:①使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备有串口,连接配电自动化系统子站,通过子站把变电站信息传给配电自动化系统。②变电站信息通过调度自动化系统与配电自动化系统之间的接口,获取变电站设备信息。见图4所示。
配电自动化系统采取逐步实施的过程,在本次仅有6个站的配电设备接入了配电自动化系统。在配电自动化系统与调度自动化接口时把所有变电站的信息都接入了配电自动化系统,在接口中采用基于TCP/IP规约进行网络连接和基于DL476―1992规约进行实时数据交换。
在实施的过程中,针对个别变电站信息既从与变电站综自连接的配电自动化系统子站获得了变电站数据,又从与调度自动化系统接口中获得变电站信息的情况,进行双数据源的特殊处理。即在配电自动化子站获得数据正确的情况下,以它为优先,如果在配电自动化子站获得数据异常,自动转换到以调度自动化传过来的数据为优先。
现在配电自动化系统和调度自动化系统的接口在现场已经投入运行,运行稳定可靠。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