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网络攻击应急演练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07 15:58:1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网络攻击应急演练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网络攻击应急演练

第1篇

[关键词] 供应链管理 选址 配送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选址理论的发展,很多配送中心选址及网点布局的方法被开发出来,但归结起来它们可以分为五种主要方法:解析方法、最优化线性规划方法、启发式方法、仿真方法,以及综合因素评价法。

1.解析方法。解析方法通常是指物流地理中心方法。这种方法通常只考虑运输成本对配送中心选址的影响,而运输成本一般是运输需求量、距离,以及时间的函数,所以解析方法根据距离、需求量、时间或三者的结合,通过在坐标上显示,以配送中心位置为因变量,用代数方法来求解配送中心的坐标。

2.最优化规划方法。最优化规划方法一般是在一些特定的约束条件下,从许多可用的选择中挑选出一个最佳的方案。运用线性规划技术解决选址问题一般需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活动或定位竞争同一资源对象,二是在一个问题中,所有的相关关系总是确定的。

3.启发式方法。启发式方法是一种逐次逼近最优解的方法,大部分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以及60年代期间被开发出来。用启发式方法进行配送中心选址,首先要定义计算总费用的方法,拟定判别准则,规定改进途径,然后给出初始方案,迭代求解。

4.仿真方法。仿真方法是试图通过模型重现某一系统的行为或活动,而不必实地去建设并运转一个系统,因为那样可能会造成巨大的浪费,或根本没有可能实地去进行运转试验。在选址问题中,仿真技术可以使分析者通过反复改变和组合各种参数,多次试行来评价不同的选址方案。

5.综合因素评价法。综合因素评价法是一种全面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并根据各影响因素重要性的不同对方案进行评价、打分,以找出最优的选址方案。

二、常用选址模型介绍

1.运输规划方法。运输问题的一般描述如下:设有m个配送中心向n个需求点供货,配送中心i的配送量为ai,需求点j需求量为bj,其中i=1,2,…,m,j=1,2,…,n。设配送中心i向需求点j的配送量为xij,其单位产品运价为cij,则运输问题的线性规划就是如何分配xij,使总的运输费用最少,即:

并满足下列约束条件:

i=1,2,3,…,m, j=1,2,3,…,n

且xij≥0

2.混合整数规划法。应用混合整数规划法选址和布局的步骤是,首先要对配送中心的总费用,以及一些限制条件进行分析和抽象,转化为整数规划模型,然后求解模型,找出最佳位置。

设m为用户数目;n为可能设置配送中心的数目;kj为配送中心的基建投资;xij是配送中心j满足用户i的需求的百分比,如果配送中心不设在j,yj=0,否则yj=1,cij使配送中心j为用户i配送全部所需商品所花费的运输费用。如果配送中心j只能为用户i配送部分所需商品,那么需将cij乘上一个满足比例系数xij才是实际花费的运输费用。

总费用等于全部运输费用和全部基建费用之和为:

约束条件为:

,j=1,2,3,…,n

,i=1,2,3,…,m

yj=(0,1),j=1,2,3,…,n

xij≥0, i=1,2,3,…,m, j=1,2,3,…,n

3.cluster法。假设有n个市场,首先假定在每个市场建设一个配送中心,然后通过对这些配送中心进行组合,来减少配送中心的数量,并同时计算组合后的总成本,将配送中心组合后的总成本与组合前的总成本进行比较,直到总费用不再减少为止。

4.CFLP法。这个方法的基本步骤如下:首先假定配送中心的备选地点一定,据此假定在保证总运输费用最小的前提下,求出各暂定配送中心的供应范围。然后再在所求出的供应范围内分别移动配送中心至其他备选地点,以使各供应范围的总费用下降。当移动每个配送中心的地点都不能继续使本区域总费用下降,则计算结束;否则,按可使费用下降的新地点,再求各暂定配送中心的供应范围,重复以上过程,直到费用不再下降为止。

5.Baumol-Wolfe法。Baumol-Wolfe模型是在CFLP模型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了配送中心存储费用,该方法假定配送中心的候选位置及其变动、固定存储成本已知,求解配送中心的个数、大小和位置,以使运输成本和存储成本之和最小。

三、结论及展望

本文在对国内外有关物流配送中心选址方法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几种选址方法进行了介绍,但各种方法都具有自身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模型的假设也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对各种方法组合使用进行选址决策是研究的一个趋势,而且选址问题具有动态性、不确定性,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出新的模型来解决选址问题。

参考文献:

[1]马士华 林 勇:供应链管理[M].第一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40

[2]森尼尔・乔普瑞 彼得・梅因德尔 李丽萍等译:供应链管理――战略、规划与运营[M].第二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4

[3]王 燕 蒋笑梅:配送中心全程规划[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

第2篇

一、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内涵

要了解企业供应链的内涵,首先必须对供应链的概念有所了解。供应链是从扩大的生产这一概念中发展而来的。现代管理教育对供应链的定义是:围绕核心企业,从原材料的采购开始,对商流、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等进行控制,然后使用销售网络将制造成功的中间产品和最终成品销售出去,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及消费者联系起来的具有整体性的功能网链结构。

而企业供应链管理是针对单个公司的,它是对单个公司所提出的含有多种产品的供应链进行管理。在整个供应链中,该公司处于主导地位,拥有主导权。在这一供应链中,必须明确主导者的主导权及其具体所代表的含义,以及它是否能成为对整个供应链进行统一的关键因素。如果主导权不够明确,那么一方面会对企业计划制定与实施造成不利影响,另一方面也会使整个供应链的运转难以维系,更无法建立起强有力的管理组织。以企业供应链为基础的供应链管理,一方面要充分考虑与供应链中的其他成员合作,另一方面也要对企业多种产品的各个环节如原料采购、生产、分销、运输等方面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进行考虑。

二、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内容

在供应链管理中,核心是企业将各级供应商的资源如业务流程、技术、能力等进行有效整合,从而加强自身的竞争力。而在网络经济下,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来源于被整合过的价值链。价值链的具体流程是“原料采购―各级制造商―批发商―零售商―最终用户”,这是一种价值附加传递的过程,而且它能够将原料和产品的再利用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循环过程。而供应链管理就是将这一价值链中的所有组织进行有效整合,使其协同作业,也就是将“产品设计―原料采购―制造―装配―运输―仓储―分销―最终用户”这一过程中的所有组织联系起来,使其进行协作,从而形成一个虚拟企业组织的网络业务模式。在供应链模式中,产品生产并不是由没有形成供应链之前时制造商的推广式业务模式决定的,而是由客户来推动的。在网络经济下,供应链管理的实质是企业与重要供应商在网络竞争环境中的协作关系。

三、供应链质量形成的产品结构特征

供应链是以核心企业为中心,对各项资源进行控制,最后经过销售网络将产品送至消费者手中的具有整体性的功能网链结构。在这一模式中,产品质量具有特定的结构性特征,如信息不对称等。这些特征使得与企业内部控制相比,供应链质量管理更为复杂和艰难。具体来说,产品质量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系统相关性

供应链产品质量与原材料、零件生产、半成品加工、分销及物流等行业的关系密不可分,因此它的形成是一个非常系统的工程。而在某一个具体的企业中,产品质量又受到设计、采购、生产、售后等所有部门的影响。再具体至某个部门,例如制造部门,负责产品的铸造、冲压、焊接、装配等各个环节。要保证产品质量,就必须在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控制质量。在这一包含众多企业、环节及部门的体系中,每个企业、部门及环节的质量都与其他企业、部门、环节的质量息息相关。因此不仅要保证供应链核心企业产品的质量,还要保证其他企业产品的质量。

(二)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是指供应商与采购者之间在商品质量方面信息不对称。产品质量具有非常明显的隐性特征,部分商品在购买之前能够进行质量检验,也就是“先验商品”,还有的商品购买之前则无法有效确定质量,即为“后验商品”。由于信息不对称,因此采购者在商品质量识别方面所花费的成本增加,且往往会出现质量比较、识别、检验及购买成本与产品质量之间不对等的现象。供应链中质量信息不对称造成的结果有:一方面,在签订合同之前,由于制造商对原材料供应商所提供材料的性能并不确定,消费者对制造商多提品的质量也不能确定。因此在不确定的情况下,购买者会更倾向于使用相同且较低的价格购买商品,那么优质产品供应商就会因为利益受到损害而被迫进行改变,使得市场上的劣质商品增多,出现类似于金融学中的“劣币驱逐良币”的“劣质驱逐良质”。另一方面,签订合同后,由于信息不对称,购买者无法对产品质量进行检验,导致成本较小的供应者会降低产品质量,使得实际交易中的产品质量与合同中的质量不符,加剧供应链产品质量的恶化。

(三)双重边际性

双重边际性是指供应链系统中的采购者和供应者是独立核算的法人和实体,他们在进行决策时,对供应链中其他成员的利益并不关心,更多考虑的是自身的利益,并力求使利益达到最大。当利益在供应链成员之间进行分配时,当一方的利益达到最大化,就会对市场均衡和另一方的绩效产生影响。这一特性产生的原因,从根本上来说是供应链上不同主体之间存在利益不一致和分配不合理。这一特性作用于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会导致供应链产品质量的进一步下降。这一特性在供应链产品质量事件中的表现为,采购者为了降低成本,增加利润,不断降低采购价格。而供应者面对较低的价格,必然会降低产品质量,最终出现产品价格及质量都较低的现象。

(四)合作关系不稳定

这是造成供应链中产品质量出现问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供应链中的企业是受到利益的驱使而暂时进行合作,合作过程中对双方关系进行固化的法律体系不完善,合作成员的可替代性较高。这些特征导致成员之间的合作具有不稳定性,随时有瓦解的可能。在非长期合作的情况下,各个成员考虑的是自身短期利益的最大化,忽视了整体利益的长期最大化。

四、供应链中出现问题的解决策略

由上述内容可知,受到自身结构特征的影响,在供应链模式下,产品将经常处于价格较低质量较差的状态,使得采购者的利益无法得到保证。因此要针对供应链的结构特征,采取一定的措施,从而保证采购者所购买到的商品质量有保证。

(一)建立质量信号传递机制

受到信息不对称的影响,采购者与供应商之间对商品信息和质量的了解是由差别的,很明显供应商对商品的了解要多于采购者。在很多情况下,这会对采购者的利益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必须建立行之有效的质量信号传递机制。具体来说,可采用两种形式。一是质量保证金。供应商为了证明自身商品的质量,可先向采购者支付一定的质量保证金,采购者使用之后确认无质量问题后退还质量保证金。而质量较差的供应商自然不愿意支付质量保证金,这样就会淘汰质量差的商品;二是售后包退保修制度,这也是能够对质量较差的商品进行淘汰的方式。

(二)实行跨期支付

针对供应链中存在的合作关系不稳定导致的参与人短期利益最大化倾向,采用跨交易周期的支付机制能够有效将短期交易长期化。采购者并不是一次性付清全款,而是只支付一部分。在这种机制下,供应商的收入与产品质量直接挂钩。一旦出现假冒伪劣产品,会使购买者的购买意愿直线下降,从而使自身的利润锐减。因此供应商会对自身所提品的质量较为重视,而且这种方式对于想要提供假冒伪劣商品的供应商来说,都是非常有效的。

五、网络经济下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发展趋势

网络经济是一种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以新兴的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经济形态。它不仅包括以计算机为依托的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产业,还包括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整个高新技术产业,更包括受到高新技术产业推动的传统行业和部门的深刻变革和发展。因此,网络经济并不是一种独立于传统经济或者与之对立的虚拟的经济形态,而是一种以传统经济形态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经济发展的高级形态。在网络经济下,供应链管理也会具备网络经济的特征,朝着管理越来越简单智能、管理组织越来越精简、管理速度越来越快、管理效率越来越高的方向发展。

(一)供应链管理时效越来越高

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不断广泛,在供应链的各个环节都采用了计算机技术。从原料采购到生产、库存、销售等都以计算机技术为依托,导致管理的时间越来越短,速度越来越快。具体来说,例如在原材料采购这一环节,采购商在了解了实际情况之后,可在网上下单,通过网银等形式先行支付部分货款;在商品生产环节,生产设备由机器人进行控制,实际上还是计算机控制,库存装包等也是使用全自动信息技术控制,大大提高了操作速度,缩短了操作时间,使得供应链中各个环节管理的时间与速度都相应加快,从而在整体上缩短了管理的时间。

(二)供应链中产品质量与资产生产率越来越高

在供应链商品生产环节,无论是零部件加工,还是商品组装,都使用计算机进行自动化生产。由于计算机无论在操作速度还是效率方面,都远高于人,因此资产生产率与传统方式相比,也会大大提高。且在差错方面,计算机出差错的概率也远远小于人为因素导致的生产错误,这就能够使产品质量得到保证。由此可见,网络经济下,供应链中产品质量与资产的生产率都会越来越高。

(三)供应链组织越来越精简

由于计算机能够实现诸多功能,一台计算机在很多时候甚至能够同时取代好几倍人力的工作,并且在质量及效率方面也都有保证。因此在供应链的每一个环节,随着计算机技术覆盖范围的不断扩大,计算机能够取代的人力的范围也会越来越广,那么自然而然很多人力就会被淘汰,供应链组织中的人越来越少,组织也就越来越精简。组织精简能够使组织管理的成本降低,利润增加,但同时管理质量不会受到影响。

第3篇

对供应链网络设计问题中涉及的物流需求进行合理的梳理、分析和描述,是供应链网络设计模型的基础,可以帮助供应链网络设计模型的建立和优化。对物流空间需求和时间需求进行分析,针对现有空间需求的误差和局限性,提出基于地理信息处理工具描述的区域面随机需求和节点集聚需求,利用期望值函数描述不确定性物流需求,并构建表述时间需求的需求点不被覆盖函数,结论部分指出各种需求描述在供应链网络设计问题中的应用方向。

关键词: 物流需求; 描述; 供应链网络设计; 设施选址; 空间; 时间

中图分类号:F 25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23X(2012)01-0018-07

一、问题介绍

供应链网络里的物流需求是整个供应链由静止的网络系统到进行物流活动的拉动源头。对物流需求进行分析是进行物流规划和合理配置物流资源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近年来,国内外对物流需求做出的主要研究可以总结为:国外专家和学者着重于从企业角度出发,分析企业物流需求规模和结构,用数量经济模型对货物、服务及相关信息进行需求预测,着重对预测新方法的探索和对原有方法的改进;[1]国内专家和学者则着重于对社会物流需求和物流需求量进行研究[2]。

广义的说,物流需求是指一定时期内社会经济活动中对各种物品运动状态在空间、时间、效率、质量等方面的要求,涉及运输、库存、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以及与之相关的信息需求等方面,物流需求产生于社会物质产品生产及再生产过程中,是一种引致性(或派生性)需求。[3]而本文中所研究的供应链网络设计问题中的物流需求主要针对的是供应链中核心制造商或零售商所针对的市场物流需求,由于供应链网络设计模型的目标是满足对应市场的各种物流需求,因此对其进行合理的描述和分析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如图1所示,传统的供应链上物流需求发生在供应链上各级成员之间,本文中所考虑的供应链物流需求主要是集中在图示中实线部分所示的物流需求。

供应链网络设计问题是将获得供应链上最优的配送计划和设施选址规划作为目标,将供应链结构用网络图表述来进行优化,所以可以说现有的供应链网络设计问题从属于产品配送和设施选址联合优化问题。[4]此类问题要么是将物流需求被服务设施覆盖量最大化作为优化目标;要么是在物流需求量得到满足的条件下,最小化供应链网络总成本。可见,物流需求描述是供应链网络设计的基础,其现有的描述方式一般都是将某个区域的物流量集聚在代表节点上,再作为一个特定值放入模型中,这样的描述方式虽然有其潜在错误,[5]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应实际问题在一定空间环境内的物流需求。事实上,物流需求的处理不应该只考虑空间需求,而忽视其时间范围上的需求,以电子产品为例,考虑其革新和发展服从摩尔定律,其生产时期望的价格只能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有效,超过一定的时间范围就会依一定的规律降低,在恰当的时间范围内实现电子产品的空间转移才能保证其应有的价值,否则就会丧失其应有的机会成本。随着电子商务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供应链网络越来越复杂,[6]为使其优化模型更为符合现实、更为全面,从而为现实问题提供更为合理的决策支持,需要有相应的物流需求描述方式的研究来作为理论补充。

二、供应链网络设计问题中物流需求分析

本文认为供应链网络设计问题中主要考虑的应该是终端客户空间和时间两部分的需求,即客户对上级供应商的需求货物量能在适当的时间范围内实现其在空间上的转移。空间需求主要表现在恰当的货物量能到达恰当的客户所在地;而时间需求则主要表现在客户的空间需求必须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得到满足。通过对近年来供应链网络设计研究的总结可知,现有的模型一般都是以满足客户空间需求为前提作出的优化和改进。[7]

1.空间需求分析

从供应链上物流空间需求的分布情况来看,由于物流需求是人类经济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派生性需求,因此一般来说供应链上物流需求与其所涉及地区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相一致,而经济活动在本质上具有空间集聚特征,因此供应链上的物流空间需求的分布也是形成以某集聚节点为中心的物流需求集聚区。由于社会经济活动又依赖于各种经济活动要素,在不同的区位条件、生产力指向及历史因素作用下,这些经济活动要素会产生不同的集聚力,因此导致其派生的物流需求在空间分布上也具备非均质的特征。

一般来说,现有的物流空间需求描述方法是将物流需求区域转化成一个离散的物流需求点,常见的转换机制是根据相似需求将总物流需求区域分为多个物流需求次区域(Sub-region),再选取这些需求次区域的质心来代表离散需求点。通过这样的转换,需求区域被转化为一个需求点集,当目标是需求都被设施点服务范围覆盖时,研究者一般利用最大覆盖模型来确定设施点的选址位置。[8]

尽管这样的近似可以很好地简化最大化物流需求被覆盖问题,但是其求解时的误差也变得非常的明显,其误差情况示意在图2中。

如上图所示,用圆形表示设施点的服务区域,用方格表示需求区域,假设物流需求均匀分布在需求空间上,每一个小方格代表了100个单位的需求,而设施点的选址位置在圆形的中心,用正三角形标示。根据物流需求的最大被覆盖目标,更多的物流需求被覆盖,则问题的解更优。通过观察可知,图中选址机制a所覆盖的物流需求明显大于选址机制b所覆盖的物流需求,选址机制a比b更优;但是如果我们用常见转换机制将均匀分布在物流区域的需求用离散的物流需求点代替,两个五角星各代表四个方格的物流需求,故每个五角星有400个单位的物流需求,则在优化过程中,选址机制a与b被视作没有区别,都是覆盖800个单位的物流需求。

由上述分析可见,现有的物流空间描述机制与现实情况存在一定的误差,这样的描述机制是由于数据处理工具有限而衍生的,近年来随着ArcGis等地理数据处理工具的发展,在研究中,考虑更为复杂的数据采集和处理既更为现实又可以实现。[9]本文认为物流空间需求应该利用ArcGis工具来更为现实地描述物流空间需求。

2. 时间需求分析

从供应链物流时间需求来看,时间需求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长期物流需求的时间动态性,一是短期物流需求的时效性。对于前者,可以理解为空间的物流需求分布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具备动态发展性的,针对物流需求的规模,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地区,其物流需求规模增长也较快,而经济发展速度较慢或处于经济衰退阶段的地区其物流需求规模则表现为增长的停滞或负增长;相应的,对于物流需求的比重,经济发达地区的往往占有较大比例,并且随着区域经济和规划的调整和发展,物流需求也会动态发展。对于后者,主要体现在客户对物流的需求一般都具备一定的时期性,例如季节性消费产品需求量在一定季节内高于其他季节,并且甚至产品需求只发生在一定的季节内,故对于这类产品,客户的物流时间需求是产品能在一定季节内送达;而对于某些消费型产品,其销售价格也具备时效性,当货物超过某个时间段才能送达时,由于客户需求得不到及时满足,就会导致零售商丧失这部分货物的机会销售成本,产生缺货惩罚费用。

现有的供应链网络设计及相关问题模型中,有部分已经考虑了时间因素,如任鸣鸣将时间约束加入到供应链节点设施选址问题中[10];马云峰等给出了时间满意度函数,提出了基于时间的最大覆盖问题。[11]但是都没有明确地给出物流时间需求描述函数,一般也只是针对设施选址模型,没有应用到供应链网络设计问题模型中来。

本文认为供应链上的物流需求应该是在满足客户时间需求的基础上实现空间需求,与供应链网络中的物流量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为了进一步描述时间需求,不应该单一地在原模型中增加时间约束,而是应该建立相应的基于空间需求的时间需求函数,以适用于各种供应链网络设计模型。

三、供应链物流需求描述

鉴于供应链物流需求的上述分析,下文对各种情境下供应链网络模型适用物流需求进行描述,利用ArcGis9.3.1对物流需求进行聚类分区,描述空间需求;而利用改进的不覆盖度函数来描述物流时间需求。

1.空间需求描述

简单来说,本文中要应用的物流需求有两种描述方式,以帮助更为现实地描述真实世界,又能更为方便地求解模型。第一种描述方式可以简单地用图3来描述,与已存的研究不同,本节中将实际物流区域根据不同的物流密度分布先聚类成多个次区域,再利用ArcGis 9.3.1软件处理成输入模型中进行求解的基本数据。

对于图3而言,总的物流需求区域被分为5个次区域,每个区域的需求密度为ρi,若设施点选址在图中“*”所示处,令图示中的圆形代表设施服务区域,则此设施只服务一个次区域2,覆盖面积为A+,将该设施覆盖的需求量计算为:ρi×A+。对于现实物流次区域中各区域物流需求服从某一分布的情形,则利用双重积分来计算其覆盖物流需求。这样的描述方式可以避免现有描述方式所存在的潜在误差,为了便于描述,将这种物流描述方式记为区域面随机需求。

另一种物流描述则是借鉴将空间物流需求集聚成物流需求点的方式,以便于网络模型构建中的一般描述:即用网络节点代替需求区域。如图4所示,本章中利用Arcgis软件对物流需求提供更为现实的集聚,与传统的城市中心或区域中心简单的作为物流需求集聚点不同,这种物流量描述方式是基于区域物流需求密度来选择的最优集聚方式,同样的,为了便于描述,将这种描述方式记为节点集聚需求。

2.时间需求描述

本文考虑供应链系统中顾客对物流需求服务时效性的描述,即考虑物流空间需求量随着供应链反应时间的增大而产生的相应衰退。由于设施选址中的覆盖问题也是考虑随一定运输距离而衰退的服务设施对需求点的覆盖度,下文借用这部分对需求的描述技巧,改进其经典形式,对物流时间需求进行描述。

设施选址问题中的覆盖问题,设施点都会被给定一个特定的覆盖半径,当需求点在这个覆盖半径内时,考虑为被完全覆盖,而在覆盖半径外时,考虑为完全不被覆盖。[12]Church和Roberts在1984年首次对这种确定距离完全覆盖提出了质疑,并研究了公共设施选址的衰退覆盖模型。[13]Berman和Krass等(尤其是前者)在2002年再次提出这类模型,并针对各种选址情形做出了改进。[14]至今为止与这类模型最相关的研究有:逐步衰退覆盖模型、阶梯型覆盖模型、随机距离衰退覆盖模型和对于需求量不确定时的极小极大遗憾衰退模型。[15]这类模型针对最大覆盖问题的处理是为设施服务距离提供了一个上界和下界,当需求点与设施点之间距离属于下界距离内时,考虑为该需求点被完全覆盖,而超过上界距离时,考虑为该需求点完全不被覆盖,对上界与下界距离内的需求点们,则构建了一个衰退函数来进行描述,与本章内容最相关的衰退覆盖函数可表述为:

fj(dj(s))=1若dj(s)≤rk

Rk-di(s)Rk-rk若rk

0若dj(s)>Rk

(1)

其中di(s)=mini∈sdj(j),即两点间距离的最小值;Rk和rk分别表示需求点允许服务距离的衰退上限和下限。

上述经典衰退覆盖函数的关键变量是需求点和设施点之间的最短距离,本质上来看是需求点和设施点之间的距离覆盖函数,即设施点与需求点之间随着距离的加大,服务能力逐渐衰退。基于更为现实的物流需求描述及与供应链网络设计一体化模型的结合,本文中对供应链设施点对服务点物流时间需求做如下处理和分析。

(1)流量:已有的研究都是针对没有容量限制的交通网络或供应链网络,现实供应链网络规划涉及设施点和径路的容量规划。这样的规划问题中的服务点需求覆盖函数的描述应该是基于流量的。

(2)时间衡量:已有研究中一般是用距离作为核心因素来评价覆盖水平,在现实生活中,区域之间物流有多种方式,如铁路运输、公路运输、航空运输,在水路可到达的地方甚至可以考虑水路航运,其货运速度各有不同,所以考虑距离来作为覆盖度的研究时,数据处理麻烦,而且不便于统一。因此为了数据处理的简单性和统一性,本文中在距离衡量的基础上,利用与不同运输方式的速度相除,得到两点间货运时间,用时间而非距离来衡量设施对需求点的覆盖度。

(3)惩罚费用:作为不覆盖函数引入目标函数的媒介,惩罚费用是对服务点需求得不到相应设施服务时的一种经济惩罚。对这部分费用可以这样理解:考虑电器零售商的需求,新一季的电器都应该在特定的时间内入目标市场销售,如果在该季产品的销售季节缺货,即供应链反应时间超过需求时间,则会带来机会成本的丧失,这部分成本可看做是缺货惩罚,为了与目标函数统一,用不被覆盖度与由此产生的缺货惩罚费用来描述需求市场在遭遇供应链反应时间超过一定界限而导致缺货发生时的情形。

根据上述分析,令Tj和tj分别表示需求点要求的供应链反应时间的上界和下界,上界反应的是需求点对物流时间需求的最大值;下界反应的是在下界范围内,认为需求点被很快速地服务,而当服务时间处于上下界范围内时,需求点能被服务,但是其被服务度有相应的衰退。yij为供应点到需求点的服务量,tij为从设施点到相应需求点的最短物流时间。由于本文中的优化模型都是以最小化供应链网络总成本为目标,故本节中将描述供应链上物流需求被覆盖程度的函数改为描述其不被覆盖程度的函数,以便于与惩罚费用相结合,放入优化模型中。

需求点不被覆盖函数可描述为:

fj(tij)=0若tij≤tj或yij≤0

yij(tij-tj)Tj-tjtj0

yij若tij>Tj并且yit>0

(2)

可见该函数本质是基于设施与需求地之间货物送达时间的增大而增大的不被覆盖函数,当设施点服务相应的需求点时,才考虑两者间相应的时间需求,否则将之考虑为零,更符合现实意义。

若目标函数只关注各个物流需求点的被覆盖度最大化(即不被覆盖度最小化),即不考虑供应链网络其他费用,只关注需求点都能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得到服务,并令流量为1个单位时,可绘制其与时间及物流量相关的敏感度关系,如图5所示。

由图5可知,从服务时间看,在服务时间tij≤tj时,此时可认为需求点处于非常高的覆盖度,供应链能够对需求点的物流需求快速反应,不被覆盖度值取零;在服务时间tjTj时,认为需求点几乎不被相应设施点覆盖,供应链几乎不能对物流需求做出反应,此时不被覆盖度取需求点从设施点得到的所有服务量。从需求量来看,当需求点需求量增多时,时间范围tij≤tj内,不被覆盖度没有变化; tjTj时,不被覆盖度数值随设施点对需求点的服务量的增多而线性增加。

从上述分析可得,本节中所描述的需求不被覆盖度函数能很好地反应现实情况。

3.不确定性物流需求描述

对于节点集聚性物流需求的描述方式,考虑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两种,将确定性物流需求直接根据历史数据预测得到的确定性需求量表示;而不确定性物流需求,主要指的是客户需求的不确定波动性,供应链运营过程中,客户需求经常可以表现出季节性的不确定、周期性的不确定、趋向性的不确定和随机性的不确定。在本文中,参考Dantzig等[16]的客户需求分布取样表示方法,利用期望值来在模型中表示客户的不确定性需求。

令∏={1,2,…,s}表示情境集;

d指代由历史数据统计得到联合分布函数的客户的需求随机矢量;

ps=p(d=ds),s∈∏表示客户的需求分布;

其中ds根据历史数据预测得到的某情境下的需求量。

则不确定性物流需求的描述形式为:

E[(d)]=∑s∈∏psds(3)

考虑到供应链运营规划阶段的不确定性,在运营阶段的超网络设计模型中利用节点集聚型不确定需求和时间需求两者相结合来描述供应链在运营过程中物流需求的不确定性。

四、结论

本文对供应链网络设计问题中适应各类模型的物流需求进行了必要的描述和表述,为供应链网络设计问题提供了基础。

1.区域面随机需求

基于Arcgis工具的面随机需求描述方式,可以避免供应链网络设计的基础―设施选址问题的潜在错误,帮助确定更为现实的供应链网络设施选址点。

2.节点集聚需求

此种描述方式可以直接加入供应链网络设计模型的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中,非常适用于将相应的整数规划问题改建为网络流模型来对供应链网络设计进行建模和求解,即直观又能降低算法求解复杂度。

3.需求点不被覆盖函数

式(1)中需求点不被覆盖函数,与惩罚费用相结合后可以作为供应链网络设计问题中的一项成本放入目标函数之中,这样的处理方式使物流需求的空间特征和时间特征都得到了体现,帮助做出供应链网络中时间与运输费用之间的博弈。

4.不确定性物流需求

由于供应链运营过程中,客户需求所具备的不确定性和波动性,利用式(2)所提供的物流需求描述方式来表述现实中的物流需求更为合理,可以帮助供应链网络中供应商制定准确的生产计划或供货计划,帮助整个供应链运作的良性循环。

[1]CHRISTOPHER M.通过降低成本和增加服务的物流及供应链管理策略(第二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2]赵启兰,王稼琼,刘宏志.物流规划中的需求与潜在需求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4(2):92―95.

[3]肖月,倪梅,李伊松.物流需求分析指标研究[J].铁道物资科学管理,2003(2):33―34.

[4]ALTIPARMAK F,GEN M,LIN L,et al.A steady state genetic algorithm for multiproduct supply chain network design[J].Computers & Industrial Engineering,2007(10):10.

[5]ALEXANDRIS G,GIANNIKO I.A new model for maximal coverage.Exploiting GIS capabilities[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9(202):328―338.

[6]刘波,孙林岩.从供应链到需求流动网[J].工业工程,2007,10(2):1―6.

[7]陈剑,蔡连侨.供应链建模与优化[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1(6):26―33.

[8]MILLER,HARVEY J.GIS and geometric representation in facility location problem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1996(10):791―816.

[9]BHATNAGAR R,SOHAL A S.Supply chain competitiveness:Measuring the impact of location factors[J].Technovation,2005(25):443―456.

[10]任鸣鸣.供应链系统节点设施选址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08.

[11]马云峰,等.基于时间满意的最大覆盖选址问题[J].中国管理科学,2006(2):45―50.

[12]BERMAN O,WANG J.Probabilistic location problems with discrete demand weights[J].Networks,2004,44:47―57.

[13]RICHARD L,CHURCH,KENNETH L,ROBERTS.Generalized coverage models and public facility location[C].Twenty-ninth North American Meetings of The Regional Science Association,1983:117―175.

[14]BERMAN O,KRASS D,DREZNER Z.The gradual covering decay location problem on a network[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3,35:474―480.

[15]NICKEL S,PUERTO J.Location Theory:A Unified Approach[M].Germany:Springer,2005.

[16]DANTZIG G B,INFANGER G.Large-scale stochastic linear programs:Importance sampling and benders decomposition:Technical Report SOL 91―4[C].Operations Research Department,Stanford University,Stanford,CA,1991.

A Research on Logistics Demand in Supply Chain Network Design

GAN Mi1,2

(1. College of Transportation and Logistics,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31, P. R. China;

2. Department of Systems and Industrial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Arizona, Tucson 85721, The U. S. A.)

Abstract: Classification, analysis and representation of logistics demand, involved in supply chain network design, is the basis of supply chain network design formulation. It could be conducive to the establishment and optimization of supply chain network design model.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logistics space demand and time demand. With reference to the existing errors and limitations of space demand,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area random demand and node cluster demand based o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ools, describing the uncertainty logistics demand by the expected demand function, and formulates the demand uncovering function to represent the time demand. The application direction of demand representation in supply chain network design is given in the conclusion.

Key words: logistics demand; representation; supply chain network design; facility site selection; space; time

收稿日期:2011-07-23

基金项目:国家留学基金委专项基金项目“供应链超网络设计”(2009[3012])。

第4篇

[关键词]供应链;复杂网络;复杂性;牵引控制;同步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4-0102-03

1 引 言

供应链是由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配送中心和客户等构成的一个供需网络,供应链管理是围绕核心企业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供需网链结构,是跨越企业多个职能部门活动的集合,其结构如图1所示。

但是,我们如果从复杂性分析的角度来考虑这个供应链网络图,可能更好的表达方式是图2[1],我们可以把供应链网络中的每个节点企业看作是复杂网络中的点,而边则用来表示企业间的关系,往往是两个节点之间具有某种特定的关系则连一条边,反之则不连边,有边相连的两个节点在网络中被看作是相邻的。这样构建一个复杂网络。通过对点、边、聚集系数、介数等参数的分析,来模拟供应链网络的行为,进而达到预测和控制的目的。而复杂网络研究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研究网络宏观结构对系统性能及网络上动力学行为的作用和影响,进而考虑改善网络行为的方法[2-4]。

2 复杂网络的基本特征分析

(1)度:复杂网络中,一个节点的连线数目称为这个节点的度,它是描绘网络局部特征的基本参数。在不同的网络中,度代表不同的含义,一般情况下,度表示单个节点的影响力和重要程度,度越大的节点,其影响力就越大,就越具重要性,在整个网络中的作用也就越大,反之亦然。

(2)聚集系数:复杂网络中,某一节点与其近邻节点之间的实际边数除以此点与近邻节点之间的理论边数总合即为此点的聚集系数,表示与此点相邻的两个点也是近邻点的概率。

(3)特征路径长度:任意两点之间最短路径长度的平均数反映了网络的尺寸,称之为特征路径长度。

(4)介数:点介数指网络中所有的最短路径之中经过节点i的数量,反映了节点的影响力。边介数具有同样的定义,介数最大的边,必然是连接两个集团的边。

(5)经典复杂网络模型:经典复杂网络模型包括规则网络、随机网络、小世界网络和无标度网络。

如图3所示:左边的网络是规则网络,右边的网络是随机网络,中间的网络是在规则网络上加上一点随机的因素而形成的小世界网络,它同时具有大的簇系数和小的平均距离。

图4展示了130个节点的无标度网络,其节点度服从幂指数为-3的幂律分布。图中5个特别标示的节点是网络中度最大的5个节点[6]。

供应链网络属于典型的小世界网络和无标度网络。如图5所示,图5是供应链网络中分销商和零售商的多级分布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大部分零售商隶属于某个分销商,但是少部分零售商之间仍有边相连,说明有串货的现象发生,总体来看,属于无标度网络。

3 供应链的基本特征分析

供应链是由多个节点企业组合而成,借助于复杂网络的思想,我们也可以给供应链的节点企业和节点企业之间的关系作如下定义:

节点:在供应链中产品(包括原材料、在制品和成品)相关作业的场所作为节点,按其具备的功能分为:①单一功能的节点:只具有一种功能,或者以某种功能为主。一般处于供应链的起点或者终点。②复合功能的节点:具有两种以上主要物流的功能,一般处于供应链的中间,这类节点多以仓库、港口等形式存在。③枢纽节点:具有齐全的物流功能,对整个供应链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般位于供应链中间。多采用第三方专业化经营。

线:连接供应链网络节点的连线。具有以下特点:方向性、有限性、多样性、连通性、选择性和层次性。

对供应链做复杂性分析后得知,供应链的复杂性包括:供应链组织过程的复杂性、供应链组织管理的复杂性、供应链信息的复杂性、供应链节点的复杂性、供应链路径的复杂性、供应链技术的复杂性等[5]。所以供应链网络具有非线性和非平衡性、多样性和动态性、初值敏感性、结构自相似性(分形性)、涌现性和层次性、自组织和临界性、非对称性和不可逆性等特性。

4 供应链复杂性的几种复杂网络理论的研究方法分析

供应链的复杂性研究目前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而供应链的复杂性是供应链各要素在集成、合作、延伸、互动等变化过程中产生的。供应链的运作过程实际上就是供应链各功能和要素不断协调的过程,下面结合复杂网络理论对供应链复杂性的研究做几点分析。

(1)传播。目前研究的比较多的是疾病的传播和计算机病毒的传播,其实在供应链网络中,不良信息的滞后引起的波动和放大效应也是供应链中的顽疾。如何避免和抑制它的快速传播,是目前传播动力学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2)牵引控制。牵引控制的基本思想是:通过有选择地对网络中的个别节点加以控制,从而获得牵引大部分节点的效果,使整个网络向预期的方向发展。比如说,对部分节点施加线性反馈来使动态网络稳定。对于节点的选择,要考虑节点的出度、反馈控制增益、耦合强度等参数。

(3)相继故障。在供应链网络中,个别节点和边发生故障,通过节点之间的耦合作用可能会引起其他节点发生故障,可能还会产生连锁反应,甚至导致网络的崩溃,比如说供应链中的牛鞭效应。相继故障不仅在供应链网络中可能出现,在交通网络、社会网络等其他的复杂网络中都有可能出现,都面临着由于局部故障导致整个网络崩溃的巨大风险。可以通过去耦合、添加长程边等方式来增强供应链网络的鲁棒性。

(4)拥塞及其博弈。拥塞现象是发生在供应链网络上的一种典型的动态行为,主要体现为信息拥塞和物流拥塞。我们可以对其中一些起到关键作用的节点加以牵引控制,来疏通网络,进而调整面对有限资源独立的参与者之间的相互竞争博弈行为。

(5)同步。一般来说,一个动力学网络是否能够实现同步,取决于节点上动力学系统的特性、节点的耦合方式以及网络结构。如果在供应链网络上的每个节点加一个动力学系统,并且有边相连的两个节点的动力学系统之间存在相互耦合作用,那么经过一段时间演化,网络有可能进入同步状态。同步不但发生在直接相连的节点之间,还有可能发生在不直接相连的节点之间。可以通过网络节点之间的耦合方式和耦合强度的改变来实现对供应链网络的同步控制。

5 结 论

目前对供应链的研究成果很多,但大部分集中在对于实体运行、确定状态下的供应链管理及运作研究,但是供应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这种复杂性体现在多个节点企业间多种行为的错综交互,为研究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而应用复杂网络理论来研究复杂供应链,是解决这种不确定性的一个有效手段。本文首先介绍了复杂网络的一些特征和供应链的复杂性体现,然后把供应链网络模拟成一个复杂网络,从复杂网络的角度对供应链的复杂性做了分析,并提出了几点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1]范旭,马军海,修妍.复杂供应链网络中的不确定性分析[J].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2006(9):21-25.

[2]Boccaletti S,Latora V,Moreno,et plex Networks:Structure and Dynamics[J].Physics Reports,2006(424):175-308.

[3]Costa L D F,Rodrigues F A,G Travieso,et al.Characterization of complex networks:A survey of measurements[J].Advances in Physics,2007,56(1):167-242.

[4]Costa L D F,Oliveria O N,Travieso G,et al.Analyzing and modeling the real-world phenomena with complex networks:A survey of applications[EB/OL].Arxiv:0711.3199.

[5]杜志平.供应链系统的复杂性与评价方法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7.

[6]周涛,柏文洁,汪秉宏,等.复杂网络研究概述[J].物理,2005(1):31-36.

第5篇

关键词:供应链;网络均衡;动态;延期支付

中图分类号:F273.7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Deferred payment is a commercial credit mode,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he enterprise operations becomes more and more extensive. We considered two levels of deferred payment(manufacturer provide deferred payment for retailers; retailers provide deferred payment for consumers)in the multi-period dynamic supply chain network equilibrium. With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complementary theory, we gives the optimal decision-making behaviors for manufacturer layer, retailer layer and the market demand layer, and then we get the whole supply chain network equilibrium conditions. We analyzed the effect of deferred payment strategy of manufacturer and retailer on supply chain network equilibrium with numerical examples. The conclusions show that the deferred payment strategy of manufacturers only affects the transaction price between manufacturers and retailers, and has no influence on the channel members' profits of the supply chain network; the deferred payment strategy of retailers can reduce the manufacturer's inventory level, improve the manufacturer's production, the trading volume and transaction price between manufacturers and retailers, retailer's selling price and the profits of manufacturers and retailers. Moreover, we also found that the earlier the deferred payment strategy is taken, the better the effect is.

Key words: supply chain; network equilibrium; dynamic; deferred payment

0 引 言

近年来,经济全球化进程使得供应链渠道成员间的竞争与交互日益加剧,最明显的表现是节点企业不仅与上下游之间存在频繁的业务往来,而且与同类型企业形成竞争。如零售巨头苏宁,它不仅与上游众多的制造企业达成销售协议和产品交易,而且还面临国美、家乐福等其他诸多零售企业的竞争,对制造商和供应商来讲亦然。在此背景下,供应链结构从简单的链式结构逐渐演变为复杂的分层式网络结构。因而相比于传统的链式结构供应链,学界对于复杂供应链网络环境下企业最优运营策略与网络均衡条件的研究将具有更强的实践意义。

Nagurney等[1]最先研究了传统正向供应链网络的均衡问题。后来,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如产品种类、双源销售渠道、回收再制造以及寡头竞争等)进行了拓展[2-5],但以上研究均未考虑延期支付货款的情况。延期支付是一种商业信贷形式,在企业中被广泛使用,其含义为买方从卖方处购买产品时,可延迟一定的期限及份额支付货款,并且在延期支付期限内无需支付利息给卖方,许多实践证实:延期支付在扩大企业市场份额及刺激市场需求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如网购中的蚂蚁花呗就是零售商为消费者提供延期支付的一种实际应用。在学界,Goyal[6]最先研究了允许延期支付的经济订货批量模型,为后续该领域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杨树等[7]研究了存在延期支付的斯坦博格库存模型。冯海荣等[8]在延期支付情形下探讨了多个零售商从供应商处联合订购具有易腐性产品的最优订购策略。刚号等[9]研究了在延期支付条件下零售商具有损失厌恶特性时的供应链协调问题。赵会军等[10]在卖方为买方提供延期支付优惠下,给出和比较了VMI供应链中延期支付与返利两种协调策略的适用条件及其优缺点。上述研究均针对的是单级延期支付问题,而现实中更多存在的是制造商允许零售商延期支付的同时,零售商为消费者提供延期支付的优惠等。Huang[11]提出了两级延期支付问题。Jui-Jung Liao等[12]研究了产能约束条件下两级贸易信贷政策对变质物品最优订购策略的影响。然而需要指出的是,以上有关延期支付的研究均未涉及供应链网络,且主要针对的是静态决策的情形。

与以往文献均不同,本文针对随机不确定性的市场需求情况,将时间划分为多个规划期,且不同规划期的有关参数可动态变化,基于此分析具有制造商允许零售商同时零售商允许消费者延期支付的两级延期支付情形下的供应链网络均衡问题。

1 假设及符号说明

1.1 假 设

(1)零售商面临的市场需求随机,每个零售商均负责一个特定的需求市场。

(2)制造商允许零售商部分或全部延期支付货款,即零售商从制造商处批发产品时只需支付部分货款或不需支付货款,余款将在延期支付期限截止时完成支付;类似的,零售商亦可允许消费者部分或全部延期支付货款。

(3)模型中所涉及的成本函数均为连续可微的凸函数。

1.2 符号及变量说明

m:第m个制造商,m=1,2,…,M;n:第n个零售商,n=1,2,…,N;k:第k个需求市场,k=1,2,…,K;t:规划期数,t=1,2,…,T;ε■:x=+表示零售商处供给大于需求的单位存储成本,x=-表示零售商处供给小于需求的单位缺货成本,且ε■≥0;q■t:制造商m于t期生产的产品数量;记qt=q■t■,q=q■t■;q■t:制造商m与零售商n间于t期的产品交易量,记Q=q■t■;c■t=c■q■t:制造商m与零售商n于t期交易过程中制造商应承担的交易成本函数;f■q■t:制造商m于t期向外部供应商购买q■t单位的原材料所支付的费用;f■qt:制造商m于t期的生产成本函数,为体现制造商间的竞争性,该成本函数不仅与制造商m自身的产品生产量相关,而且与其他制造商的生产量也相关;I■t:制造商m于t期转移到t+1期的产品库存量,记I=I■t■;H■I■t:在第t期制造商m的库存成本函数;ρ■t:在第t期制造商m与零售商n间的产品交易价格,记ρ=ρ■t■;ρ■t:零售商n于t期的产品销售价格,记ρ■t=ρ■t■;

c■q■t:在第t期零售商n的产品维护、流通加工以及展销等处理成本函数;T■t:第t个规划期时制造商m允许零售商的延期支付期限;T■t:第t个规划期时零售商n允许消费者的延期支付期限;r:贴现率;r■t:制造商m于t期要求零售商n当期支付的货款份额,则1-r■t为制造商m于t期允许零售商n的延期支付份额;r■t:零售商n于t期要求消费者k当期支付的货款份额,则1-r■t为零售商n于t期允许消费者k的延期支付份额;d■ρ■t,r■t,T■t:在第t期零售商n所唯一对应的需求市场的随机需求量,■■ρ■t,r■t,T■t为该随机需求量的期望值;Φ■x, ρ■t,r■t,T■t=■φ■x, ρ■t,r■t,T■tdx:需求的分布函数;φ■x, ρ■t,r■t,T■t:对应需求的密度函数,市场需求与销售价格、零售商允许消费者延期支付期限及延期支付份额有关。

2 网络均衡模型的分析与构建

2.1 模型描述

本文构建了随机需求下由m个制造商、n个零售商和k个需求市场所构成的供应链网络,决策周期为T个规划期,综合考虑制造商允许零售商延期支付货款、零售商允许消费者延期支付货款的情况。

2.2 制造商层的均衡模型

在每一规划期,各制造商均需要决策原材料采购量、产品生产量、与零售商的交易量和交易价格、转移到下一周期的库存量以及向零售商提供的延期支付策略(包括延期支付的货款与份额),目标是使各个规划期的期望利润之和最大。具体每一期的利润等于当期批发给零售商的产品销售收入减去采购成本、生产成本、交易成本和库存成本。所有制造商间展开Nash竞争博弈,任一制造商m的利润函数可表示为:

π■q■t,q■t,I■t=max■■r■t+1-r■te■ρ■tq■t-f■qt-f■q■t-■c■t-H■I■t(1)

s.t. I■t-1+q■t=I■t+■q■t (2)

I■0=0 (3)

q■t∈R■,q■t∈R■,I■t=R■,?坌n

式(1)为制造商利润函数;式(2)为产品库存与产销守恒约束,其具体涵义为:在第t期,制造商的生产量与来自上一期的库存转移量之和应等于当期批发给各零售商的产品总量与转移至第t+1期的库存量之和;η为式(2)对应的拉格朗日乘子;式(3)表明制造商的产品初始库存为零,且各决策变量均为非负实数。制造商层的最优行为可描述为变分不等式,即确定q■,Q■,I■,η■∈R■■×R■,使得:

■■■+■-η■t×q■t-q■■t+■■■■+η■t-r■t+1-r■te■ρ■t

×q■t-q■■t+■■■+η■t-η■t+1×I■t-I■■t+■■I■t-1+q■t-I■t-■q■t

×η■t-η■■t≥0

?坌q,Q,I,η∈R■■×R■,其中η=η■t■。

制造商层达到均衡状态时,根据式(4)第1项,η■t=■+■为产品生产的边际成本;根据式(4)第2项,当制造商m与零售商n之间的最优产品交易量为正时,由■+η■t=r■t+1-r■te■ρ■t得,r■t+1-r■te■ρ■t=■+η■t=■+■+■,即产品的实际交易价格为制造商承担的边际成本;由式(4)第3项,I■■t>0时,η■t+1=■+η■t,即当且仅当第t期转移库存的成本与边际生产成本之和与t+1期的边际生产成本相等时,制造商才会考虑将部分产品作为库存转移至下一期,否则于第t期将其全部售出。

2.3 零售商层的均衡模型

在每一规划期,各零售商需要决策与各制造商间的产品交易价格与交易量,用以满足市场需求。考虑到市场需求的随机性,其将面临可能出现的过剩库存或缺货损失。此外,零售商还要考虑是否允许消费者延期支付货款,以及如何选择最优的延期支付期限和份额,以达到使其所有规划期期望利润之和最大化的目标。零售商的利润函数为:

w■q■t,s■t,d■ρ■t,r■t,T■t=w■Q

=max■r■t+1-r■te■ρ■tmin■■ρ■t,r■t,T■t,s■t-ε■max0,s■t-■■ρ■t,r■t,T■t-ε■max0,■■ρ■t,r■t,T■t-s■t-c■q■t-■r■t+1-r■te■ρ■tq■t

因为,s■t=■q■t,所以,w■Q可表示为:

w■Q=■ (6)

由于:

Emin■■ρ■t,r■t,T■t,s■t=s■t-■s■t-xdΦ■x, ρ■t,r■t,T■t

Emax0,s■t-■■ρ■t,r■t,T■t=■s■t-xdΦ■x, ρ■t,r■t,T■t

所以,进一步计算可得零售商的期望利润函数为:

Ew■Q=r■t+1-r■te■ρ■tEmin■■ρ■t,r■t,T■t,s■t-ε■Emax0,s■t-■■ρ■t,r■t,T■t

-ε■Emax0,■■ρ■t,r■t,T■t-s■t-c■q■t-■r■t+1-r■te■ρ■tq■t

=■r■t+1-r■te■ρ■ts■t-ε■+r■t+1-r■te■ρ■t■s■t-xdΦ■x,ρ■t,r■t,T■t-ε■■x-s■tdΦ■x, ρ■t,r■t,T■t-c■q■t-■r■t+1-r■te■ρ■tq■t

计算■=■■r■t+1-r■te■ρ■t-ε■+r■t+1-r■te■ρ■tΦ■s■t, ρ■t, r■t,T■t-ε■-1+Φ■s■t,ρ■t,r■t,T■t-■-r■t+1-r■te■ρ■t

■=■■-ε■+r■t+1-r■te■ρ■tφ■s■t, ρ■t, r■t,T■t-■-ε■φ■s■t, ρ■t, r■t, T■t

故规划问题(5)为凸规划。可将式(5)最优化问题转化为如下的变分不等式问题,即确定Q■∈R■■,满足:

■■■ε■+r■t+1-r■te■ρ■t+ε■Φ■s■t, ρ■t, r■t, T■t+■+r■t+1-r■te■ρ■t-ε■-r■t+1-r■te■ρ■t×q■t-q■■t≥0 (8)

其中:s■t=■q■t。

式(8)由两部分构成,其中ε■+r■t+1-r■te■ρ■t+ε■Φ■s■t, ρ■t, r■t, T■t为随机部分,其余的部分为确定部分。

2.4 需求市场的均衡条件

在网络均衡状态下,零售商n的消费者行为应满足互补条件[13]:

■■ρ■■t,r■t,T■t■ (9)

■■ρ■■t,r■t,T■t为随机需求d■ρ■■t,r■t,T■t的期望,即:■■ρ■■t,r■t,T■t=Ed■ρ■■t,r■t,T■t。

根据互补问题与变分不等式的等价关系,需求市场层的最优行为可表示为如下变分不等式,确定ρ■■∈R■■,满足:

■■■q■t-d■ρ■t,r■t,T■t×ρ■t-ρ■■t≥0, ?坌ρ■∈R■■ (10)

2.5 供应链网络均衡

将式(4)对应的制造商层均衡条件、式(8)对应的零售商层均衡条件以及式(10)给出的需求市场层均衡条件相加总,即可获得整个供应链网络的均衡条件:

■■■+■-η■t×q■t-q■■t

+■■■■+η■t+ε■+r■t+1-r■te■ρ■t+ε■Φ■s■t, ρ■t,r■t,T■t+■-ε■-r■t+1-r■te■ρ■t×q■t-q■■t

+■■■+η■t-η■t+1×I■t-I■■t+■■■q■t-d■ρ■t,r■t,T■t×ρ■t-ρ■■t

+■■I■t-1+q■t-I■t-■q■t×η■t-η■■t≥0, ?坌ρ■∈R■■, ?坌q,Q,I,ρ■,η∈R■■×R■■×R■

s.t. I■0=0

制造商与零售商的交易价格ρ■t是通过式(4)第二项的内生价格确定的。

3 算例分析

在本算例中,供应链网络由2个制造商、2个零售商和2个需求市场构成。假定规划期T=4,则易知第1期的最大延期期限为3期,第2期的最大延期期限为2期,第3期的延期支付期限为1期,第4期的延期支付期限为0。设零售商处的随机需求服从均匀分布,即d■ρ■t,r■t,T■t~0,D■ρ■t,r■t,T■t,下面给出D■ρ■t, r■t,T■t的具体形式:设D■ρ■t=■为有延期支付时的市场需求,D■ρ■t=■为无延期支付时的市鲂枨螅则D■ρ■t-D■ρ■t为潜在的市场需求,通常而言,零售商的延期支付期限对其产品需求量的边际作用与潜在的市场需求成正比,不妨将其表示为■=λ■1-r■tD■ρ■t-D■ρ■t。假定边界条件D■ρ■t,r■t,T■t|■=D■ρ■t,所以求解微分方程可以得出需求函数D■ρ■t,r■t,T■t=D■ρ■t-D■ρ■t-D■ρ■te■。

上述需求函数的构造可参考文献[14]。

零售商延期支付敏感系数为λ■,在以下分析中将其设置为0.5;零售商的单位库存成本ε■和ε■单位缺货成本和均为1。其他相关函数[1]如下:

f■qt=1.5+tq■t■+q■tq■t+3q■t, m=1,2, t=1,2,3; f■q■t=1+tq■t■+q■t+1, m=1,2, t=1,2,3; c■t=1.5q■t■+3.5q■t, m=1,2, t=1,2,3; c■q■t=0.5■q■t■, n=1,2, t=1,2,3; H■I■t=0.5+tI■t, m=1,2, t=1,2,3。

在以上参数赋值和函数表达式的基础上,采用修正的投影收缩算法[1]对变分不等式进行求解,其中设置所有决策变量(包括Lagrange乘子)的初始值均为1,迭代步长为0.01,编制Matlab程序进行仿真求解。

为描述方便,设延期策略为a,b,c, d,e,f,其中a,b,c表示制造商的延期支付策略,d,e,f表示零售商的延期支付策略,a为制造商允许零售商延期支付货款的规划期,b为其在该期允许的延期支付期限,c为其在该期允许的延期支付份额。同理,d为零售商允许消费者延期支付货款的规划期,e为其在该期允许的延期支付期限,f为其在该期允许的延期支付份额。

算例分析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1)分析和比较在同一规划期制造商和零售商延期支付期限的变化(即b,e变化)对网络均衡及成员利润的影响,其结果如表1所示;(2)分析和比较在同一规划期制造商和零售商延期支付份额的变化(即c,f变化)对网络均衡及成员利润的影响,其结果如表2所示;(3)分析和比较在不同的规划期制造商和零售商采取的延期支付策略(延期支付的期限和份额)不改变时,采取延期支付策略所在周期(即a,c变化)对供应链网络均衡及成员利润的影响,其结果如表3所示。

对比表1的1、4、7或2、5、8或3、6、9列可以发现:在第1规划期,随着制造商允许零售商延期支付期限的增加,制造商的生产量、制造商与零售商之间的交易量、制造商的库存水平、零售商的销售价格、制造商及零售商的利润均未发生改变,而制造商与零售商间的交易价格提高。原因在于:尽管制造商允许零售商延期支付货款,但在零售商未允许消费者延期支付的情况下,消费者的需求不变。因此,即便制造商允许零售商延期支付可从心理上刺激零售商的订货行为,但由于市场需求量没有增加,所以零售商不会盲目扩大订购量,否则必会导致产品滞销和利润亏损。对制造商而言,其延期支付策略会使自身利润因金钱的时间折扣而有所减少,故为保证自身收益,其会提高与零售商的当期交易价格,最终维持在无延期支付时的最大获利情况,零售商的均衡状态也未受影响。同样,在第2规划期与第1规划期体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这里不再赘述。

对比表2的1、4、7或2、5、8或3、6、9列发现:随着制造商允许零售商延期支付份额的增加,其均衡解的变化趋势与延期支付期限时的情形一致。

对比表1第1、2、3或4、5、6或7、8、9列可以看出,在制造商延期支付策略不变的情况下,当零售商增加对消费者的延期支付期限时,制造商的生产量、制造商与零售商间的交易量和交易价格、制造商利润及零售商利润均有所增加,反之制造商的库存水平降低。这是因为当零售商向其消费者提供延期支付策略时,会刺激更多的消费者购买商品,市场需求量增加,且延期期限的增长或延期份额的增加将使该趋势更加明显,从而导致制造商的生产量增加,双方利润均有所改善。

对比表2第1、2、3或4、5、6或7、8、9列,可以看出,在制造商的延期支付策略不变时,零售商增加对消费者的延期支付份额与延长期限时的均衡解变化趋势一致。

对比表3的1、4、7或2、5、8或3、6、9列,分析当零售商对消费者采取的延期支付策略和起始时间均固定不变时,探讨制造商采取延期支付所在周期对供应链网络均衡的影响(其中制造商对零售商采取的延期支付期限及份额固定),结果表明:制造商对零售商采取延期支付策略仅仅改变采取策略当期双方的交易价格,而在其他周期的均衡解和双方利润均未发生改变。对比表3的1、2、3或4、5、6或7、8、9列可知:随着零售商采取延期支付策略起始时间的后移(从较早的周期到较晚的周期),制造商的生产量、制造商与零售商之间的交易量及交易价格、制造商与零售商的利润均降低,而制造商的库存水而提高,这表明:对于零售商而言,其允S消费者延期支付的时间越早,制造商和零售商及整个供应链网络的效益越好。

虽然以上算例的结果表明制造商的延期策略对供应链的均衡影响不大,而零售商的延期策略可以大大提升供应链网络整体的效益,但是制造商的延期策略仍是有必要的,这是因为制造商允许零售商延期支付货款时,可以使得零售商的资金压力得到缓解,同时又不会使自身的利益受到亏损,而零售商也会因此有能力向其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更有利的延期支付策略,从而间接地提升了制造商及零售商的利益。

4 结 论

本文研究了制造商和零售商同时对下级成员提供延期支付策略的三级供应链网络动态均衡问题,着重分析了制造商和零售商采取不同的延期支付策略下网络均衡解的变化趋势。研究发现:(1)在同一规划期,当制造商允许零售商延期支付的期限和份额变化时,随着延期期限或份额的增大,制造商与零售商之间的交易价格提高,但制造商的利润和零售商的利润均未受影响;(2)在不同规划期,制造商采取相同的延期支付策略仅影响当期与零售商间的交易价格,其他均衡解不变;(3)在同一规划期,零售商允许消费者的延期支付期限与份额的增大使制造商的生产量、制造商与零售商的交易量、交易价格以及零售商的销售价格均增大,制造商和零售商利润亦会随着延期支付期限及份额的增加而改善;(4)在不同的规划期,当零售商采取相同的延期支付期限及份额时,早期延期支付的效果比晚期更加明显;(5)制造商的延期支付策略可以刺激零售商对消费者采取延期支付策略,从而提升整个供应链网络的效率。

本研究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如仅考虑了简单的正向供应链网络,后续可以将产品的回收再制造纳入模型中,来探讨延期支付策略下的闭环供应链网络均衡模型。此外还可考虑决策者具有损失厌恶或公平关切等行为特征等。

参考文献:

[1] Nagurney A, Dong J, Zhang D. A supply chain network equilibrium model[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E, 2002,38(5):281-303.

[2] Dong J, Zhang D, Nagurney A. A supply chain network equilibrium model with random demand[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04,156(1):194-212.

[3] 桂涛,胡劲松,孙浩,等. 具有缺陷产品的双渠道闭环供应链网络均衡[J]. 中国管理科学,2013,21(5):68-79.

[4] Savaskan R C, Bhattacharya S, Van Wassenhove L N. Closed-loop Supply Chain Models with Product Remanufacturing[J]. Management Science, 2004,50(2):239-252.

[5] Yang Guangfen, Wang Zhiping, Li Xiaoqiang.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closed-loop supply chain network[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E: Logistics and Transportation Review, 2009,45(1):16-28.

[6] Goyal SK. Economic order quantity under conditions of permissible delay in payments[J]. Journal of the Operational Research Society, 1985,36(4):335-338.

[7] 杨树,梁牛邱昊,等. 考虑延期支付的斯坦博格库存模型[J]. 系统工程,2006,24(4):21-24.

[8] 冯海荣,李军,曾银莲,等. 延期支付下的易腐品联合采购费用分配[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3,33(6):1411-1424.

[9] 刚号,唐小我,慕银平,等. 延迟支付下损失厌恶型零售商参与的供应链运作及协调[J]. 控制与决策,2013,28(7):1023-1027.

[10] 赵会军,刘丽文,等. 延期支付条件下基于VMI的竞争性供应链协调分析[J].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5,21(1):246-255.

[11] Huang YF. Optimal retailer's ordering policies in the EOQ model under trade credit financing[J]. Journal of the Operational Research Society, 2003,54(9):1011-1015.

[12] Jui-Jung Liao, Kuo-Nan Huang, Pin-Shou Ting, et al. Optimal strategy of deteriorating items with capacity constraints under two-levels of trade credit policy[J].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computation, 2014,233:647-658.

第6篇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供应链支持网络;知识转移粘滞;蚁群算法

作者简介:康健(1975—),男,湖北武汉人,浙江工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生,湖南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教师,衡阳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科级主任秘书,讲师,研究方向:企业理论、战略管理。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06.08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6-19-04

一、引言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与升级的过程必定是一个包括区域竞争力孕育、物流支持网络构建、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先进营销系统完善、人力资源体系保障、投融资服务优化等多方面因素支持的综合性系统工程。

根据产业经济学的理念,区域竞争力的孕育离不开产业集群的发展理念,而产业集群化高效发展的首要因素就是物流支持网络的构建;在企业管理的理论框架中物流支持网络的形成直接依赖于供应链支持网络绩效的提升。由此可知,集群化发展中供应链网络的绩效提升必将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模式培育、发展与升级至关重要的先决条件。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纷纷展开了对产业集群化发展情境下供应链网络的相关研究,不同的学者选取了不同的研究视角。在综合和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发现,对于产业集群化发展情境下供应链网络的研究持续时间相对较短,虽然相关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思路数量较为丰富,然而却显得缺乏针对性,研究成果多散见于各个学科领域文献中,并且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本就属于较新的概念,因此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研究“内核”的相关成果就显得更为少见。

毋庸置疑的是,知识经济时代使得知识成为了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要素,以知识为主体的竞争也必将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关键之处。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供应链的形成和运作过程中,各节点企业在业务合作的同时也进行着知识创新网络的构建,形成一个包含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和知识流的集群供应链网络结构,以聚集更多的知识源、形成更大的知识内核来促进集群供应链中的知识创新[1]。

但是由于知识本身的固有属性、节点企业间能力差别、相互信任和战略考虑[2],节点企业间知识转移的渠道和范式等因素,使得集群供应链中非严格保密的关键知识在获取、转移和运用过程中均存在着粘滞性。知识转移粘滞现象的存在降低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供应链的灵活性与整合程度,损害了节点企业间的沟通与合作,造成整个集群供应链缺乏动态竞争力。因此,从知识转移粘滞视角上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供应链支持网络绩效的提升进行探讨,具有理论的前瞻性和实践的可执行性。

综上所述,本文引入“知识转移粘滞”作为本文的研究视角,选取了衡阳市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化发展历程为样本,以蚁群算法为工具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供应链支持网络的绩效提升进行实证研究,从而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中供应链支持网络绩效提升的途径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中供应链支持网络知识转移粘滞的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供应链的运作中,知识转移是由知识发送方释放知识,经过一定的媒介移动到知识接收方,并被接收方解读、理解、学习和应用的过程,而粘滞知识就是指难以获取、转移和应用的知识[3]。结合这两个概念可以看出,知识转移粘滞是指知识在供应链网络不同的节点企业之间难以被移动的现象,包括由于知识本身粘性所造成的知识转移困难、转移过程的外界环境以及转移双方主体自身原因所造成的转移困难[4]。

根据上文对知识转移粘滞的诠释并结合集群供应链网络的特点,我们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供应链支持网络知识转移粘滞评价因素进行了相应的整理和分类,一共归纳出了9个一级指标、67个二级指标;然后选择高等院校教授、科研院所研究员、管理咨询公司咨询师、国有企业经营者、民营企业业主、外资企业经理等各类专家学者共30人,采用模糊Delphi法对前面所甄选出的9个一级指标和67个二级指标进行意见集成,并据此确定上述评价指标的相对权重,在此基础上删除了部分评价指标,得出了包含5个一级指标、34个二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最后根据探索性案例分析的原理,选择了其中的两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群供应链支持网络进行问卷发放和实地调查,在这些实践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包含4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的评价指标,其具体内容总结如下:

1.供应链支持网络中知识本身的粘滞因素A1

供应链支持网络中节点企业间所转移知识的属性是造成知识转移粘滞的固有因素,这些属性主要表现为4个方面:知识隐含性A11是指供应链支持网络中所转移知识深深根植于节点企业员工内部,难以用显见和编码的方式进行交流和共享,而只能通过较为长期的接触和体会去感知其内涵;情境根植性A12是指供应链支持网络中知识发送方所转移的知识来源于其内部运营的某种特定情境,而知识接收方因为无法创造出相同的情境而不能凸现其真正涵义,情境根植性因素有时可能会造成供应链中知识转移“极度粘滞”现象的出现;知识可分解性A13是指供应链支持网络中所转移知识能够以编码和分类的方式保存于企业内部文档资料库的程度高低,知识越是能够加以编码存储则越能够克服知识转移粘滞现象的出现;转移路径固定性A14表示供应链支持网络中节点企业间知识转移具体方式的固定性,如果节点企业所转移知识越是基于历史经验加以累积、保存和转移,则产生知识转移粘滞的可能性越小。

2.供应链支持网络中知识发送方的粘滞因素A2

在供应链支持网络的知识转移过程中,知识发送一方的能力与意愿等因素对知识转移效果影响很大,甚至具有决定性影响。这些因素主要包括知识转移意向A21,也即转移方企业将自身知识转移到其他组织的主观意向程度,这种意向程度越高则产生知识转移粘滞的可能性越小;知识保护意识A22,也即转移方企业对其所转移知识进行保留和修正的意向程度,这种意向程度越高则产生知识转移粘滞的可能性越大;知识转移模式A23,也即转移方企业将知识转移给企业组织的不同模式,这种模式越适合知识接收企业特征则产生知识转移粘滞的可能性越小;知识转移能力A24,也即转移方企业将自身知识进行转移的能力高低,这种能力越高则产生知识转移粘滞的可能性越小。

3. 供应链支持网络中知识接收方的粘滞因素A3

在供应链支持网络的知识转移过程中,知识接收一方往往处于知识弱势。一般而言接收者接收知识的意愿会较高,因而其接收能力高低就成为了影响供应链支持网络中知识转移粘滞的关键。一般而言,接收一方能力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知识吸收意识A31,也即接收方企业员工或群体吸收知识的意识强弱,该因素是影响知识转移粘滞的基础性要素;知识吸收能力A32,该因素程度高低是产生知识粘滞的直接影响因素;而知识解码能力A33和知识挖掘能力A34,这两个因素则是规避知识粘滞现象的辅要素。

4. 供应链支持网络知识转移过程的结构粘滞因素A4

在供应链支持网络节点企业间进行知识转移的过程中,主体差异性A41、关系紧密性A42、知识转移频度A43、外部环境因素A44均可能导致知识转移粘滞现象的出现。其中A41表示发送方和接收方之间在管理制度、企业文化、空间距离和知识发展水平上的差异性越高,则知识转移粘滞产生的可能性越高;A42表示供应链支持网络中紧密的企业间关系以及业务合作范围的广泛性有利于组织间知识转移,将降低知识转移粘滞产生的可能性;A43表示供应链支持网络的节点企业间知识转移频率高低会直接影响知识转移的效率,一般而言,知识转移的次数越频繁则产生知识转移粘滞的可能性会相应降低;A44表示供应链支持网络外部环境因素的波动可能对节点企业内部运营、合作规则等知识转移条件等产生影响,严重的环境波动甚至会导致供应链支持网络关系的破裂。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中供应链支持网络知识转移粘滞主要包括知识本身的粘滞、知识发送方粘滞、知识接收方粘滞和知识转移过程的结构粘滞4个维度,它们从不同的方面增加了知识转移的困难,提高了知识转移成本,影响了供应链支持网络绩效提升的效率和效果。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供应链支持网络绩效提升的思路

从前文所设计得出的供应链支持网络的知识转移粘滞评价指标体系可以看出,知识本身的粘滞、知识发送方粘滞、知识接收方粘滞和知识转移过程的结构粘滞等4个方面的因素均会影响到供应链支持网络中知识的有效转移,并进而阻碍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中供应链支持网络绩效的提升。

为保证战略性新兴产业供应链支持网络绩效的持续提升,我们必须对其中的知识转移粘滞现象进行控制,然而从上文的理论推演结果可以看出,上述知识转移粘滞影响因素的复杂性均较高,即使我们按照评价指标体系和模糊层次分析方法对这些因素进行了精炼和量化,也还需要引入一个较为清晰的供应链支持网络绩效的提升途经。

据此我们引入图论这一数学工具,采用图形解析的方法表示供应链支持网络知识转移的内部结构,进而探讨对供应链知识转移粘滞进行控制从而提升其运作绩效的思路。图论是把事物及其它们之间关系用图描述的一种直观数学模型[5],属于复杂网络精确数学处理的自然框架,我们可以用图来表示复杂网络的形式[6],适用于任何可以描述为网络的系统[7]。

图论中的有向图描述了顶点传播的方向,加权图描述了顶点传播的权重大小,因而结合二者即可对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的状态和相互间的知识转移状况进行图形解析,从而能够对供应链支持网络中知识转移粘滞的现状进行解析,并最终讨论得出供应链支持网络中知识转移粘滞现象的控制原理。其具体研究思路为:

第一,将供应链支持网络中各个节点企业分别抽象为图论中的顶点,以有向图中的边表示供应链中各个节点企业之间是否存在知识转移粘滞现象,以加权图中边的权重表示供应链中各个节点企业间知识转移粘滞的程度高低,即建符合实际情况的供应链支持网络知识转移粘滞赋权图模型,D=式中V为供应链中所有节点企业的集合,R为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之间的知识转移粘滞的关系集合,E为赋权图中边的集合,图中每一条边e都根据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间知识转移粘滞的程度高低被赋予一定的权值wi,j。

第二,对于一个满足:“V(H)=V(D)”,“E(H)?奂(D)”,“经过每个顶点一次且仅有一次”3个条件的有向道路H即可称为供应链支持网络中粘滞知识赋权图的崩溃路径。根据图论的相关理论,崩溃路径H的权值为路径中经历所有的边的权值乘积,因此所有崩溃路径H中权值最大者Hmax即为供应链支持网络中知识转移粘滞现象发生的最可能路径。根据知识转移粘滞问题的特征,我们应当首先计算得出Hmax,并进而针对该分析结果,从知识转移粘滞发生的源头企业进行前馈控制;或者在该路径上监测供应链中知识转移粘滞的状态并进行现场控制。

四、实证分析方法简介

第7篇

摘要:供应链风险具有多源性、多维性、传递性以及动态性的特点,准确评估其发生的概率以及发生与持续时间的可能性非常关键。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本文根据供应链风险的特征,构建了一个动态贝叶斯网络模型,利用极大似然法对该模型参数进行估计,并采用贝叶斯推理的方法估计特定条件下供应链风险的特征,结果发现供应链风险随着时间动态变化,但都收敛到一个稳定的概率区间。

关键词:供应链风险;可能性;发生时间;持续时间

中图分类号:F274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6-05-05

作者简介:郑小京(1975-),男,陕西白水人,哈尔滨商业大学商业经济研究院副研究员,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供应链管理。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哲学与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1D071;黑龙江博士后科研基金项目,项目编号:LBH-Z15109;哈尔滨商业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3DW007。

对风险评价的本质在于试图分析风险发生的统计规律,因为统计规律可以发现其关键的可控风险因素,以及风险因素与风险之间的一个基本映射关系。但是,如果考虑风险的动态性,这些结果就很难描述供应链风险的多源性、多维性以及相互交叉性、传递性、动态性、非线性。本文拟构造一个供应链风险动态贝叶斯网络评估模型,通过这一模型分析供应链中若干风险之间的关系、若干风险可能的发生时间以及一旦发生可能持续的时间,试图得到一些有价值的结论。

一、供应链风险的特征及其贝叶斯网络刻画

如文献[1]、[5]、[12]所述,供应链风险具有高度的多源性和多维性,其风险因素与供应链若干风险之间形成非常复杂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用一个贝叶斯网络来描述。

(一)供应链风险贝叶斯网络模型

根据供应链风险系统的特征,我们构建一个对应的供应链风险动态贝叶斯网络推理模型,描述供应链风险因素变化可能导致的供应链风险的性质、特征、状态及其变化。根据郑小京(2015)的研究成果,在分析的过程中,我们主要考虑以下风险的发生时机、发生可能性、持续时间所满足的性质:供应链核断裂、资金流断裂、物流断裂、牛鞭效应、道德风险、双重边际化。其中,关键可控的风险因素与重要风险及其关系用图1的贝叶斯网络模型来描述。

图1中,每个节点表示一种风险因素或风险事件,箭头表示他们之间的因果关系。这些节点的涵义依次为供应商可靠性随机、互补品随机扰动、替代品随机扰动、产品结构复杂性、供应链结构复杂性、非常规突发事件驱动的需求突变、供应商认可/选择不当、产品需求随机、产品需求分布特征变化、生产系统随机、信息共享结构不当、供给订单随机、生产过程序列随机、延迟制造随机性、生产成本方差随机、订单分配随机、合作预测无效、信息自身真实性随机、信息传递的扭曲程度、功能型产品信息管理系统崩溃、流行型产品信息管理系统崩溃、价格不确定、供应商库存管理无效、产品分派机制随机、供给契约参数随机波动、产品分派机制崩溃、供给契约中断、供应链核断裂、供应链网络崩溃、物流中断、双重边际化效应、牛鞭效应、资金链断裂、道德风险。通过贝叶斯网络,我们可以得到各个风险因素与风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对应的概率关系,这使得对供应链风险进行比较准确的估计有了数学基础。

实际上,供应链中风险因素对风险的影响表现出极强的非线性,不仅影响强度表现为随机时变性,而且风险因素结构与性质也具有随机时变性――在一开始对供应链风险影响较为重要的因素,当供应链发展到一种伪平衡状态时,这些因素将不是导致其爆发的关键因素,而可能是其中一个微不足道的因素的微弱变化将会导致供应链崩溃。本文所构造的动态贝叶斯网络模型完全可以描述这一供应链风险的动态性以及非线性特征,并通过分析把握供应链风险参数的性质,对这些供应链风险的参数进行推理,实现真正的评估。

(二)供应链风险动态贝叶斯网络模型

为了分析方便,不妨假定每一个风险因素或风险事件有三个状态:发生态、临界态以及未发生态,在不同的时间,它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律由一种状态切换到另外一种状态上。如果能把握这一风险事件发生时间以及持续时间的可能性大小,供应链风险评估的准确性与科学意义就得以很大的提高。文献[13]构造了一个类似的模型,描述了一个简单的链状贝叶斯网络,但供应链风险贝叶斯模型比其复杂得多,且我们考虑的参数也有一些变化。

如前所述,供应链风险的发生与因素的状态有关系,而供应链风险因素的状态只有三种,即发生、不发生、临界态。一旦发生,将会引起下一个因素的变化,这种变化在供应链网络中进行传播,最终导致了供应链风险的非线性迭加效应――供应链风险复杂且具有较大的随机性。不妨假定供应链风险因素都不发生为供应链的第一种状态――未被激活的状态;供应链风险因素全都发生这一现象为第三种的状态――完全激活的状态;供应链风险因素处于临界状态这一现象为第二种状态――完全随机的状态。这三个状态中,从其中某一个供应链风险因素没有变化到随机变化,有下列参数可以描述:风险因素的状态、从一个状态到另外一个状态的持续时间、从一个状态切换到另外一个状态的概率等。

下面我们重点分析一下供应链风险因素的这三种状态。发生态表示风险因素完全偏离了正常的状态,未发生态表示风险因素处于正常状态,而对于临界态,直接描述比较困难,我们给出一个直观的描述方式。临界态其实指的是这一风险因素随时都可能偏离正常状态,这是一个不稳状态。徐绪松和郑小京(2012,2013)对供应链道德风险中的因素以及道德风险的临界状态进行了分析,这一结果以及分析过程可以测定在整个供应链风险系统中风险因素是否处于临界状态。

由于风险影响因素的重要性随着系统状态、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因此就某一特定的风险因素或风险事件而言都是对应的随机过程,不妨假设这一系统满足下列条件:

[2]Claudia Colicchia and Fernanda Strozzi. Supply chain risk management: a new methodology for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J].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2012,17(4): 403-418

[3]George A. Zsidisin, Bob Ritchie. Supply Chain Risk Management -Developments, Issues and Challenges[C].1-12. George A. Zsidisin, Bob Richie, Supply Chain Risk: A Handbook of Assessment, Management, and Performance. Springer Science+Business Media, LLC, 2009.

[4]Teresa Wu, Jennifer Blackhurst, Vellayappan Chidambaram.A model for inbound supply risk analysis[J].Computers in Industry,2006,57: 350-365.

[5]马建华,艾兴政,唐小我.多源不确定性因素下两阶段动态供应链的风险绩效[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2,32(6):1222-1231.

[6]李民,黎建强. 基于模拟方法的供应链风险与成本[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2,32(3):580-588.

[7]Steven A. Melnyk, Alexander Rodrigues, and Gary L. Ragatz. Using Simulation to Investigate Supply Chain Disruptions[C].103-122.George A. Zsidisin, Bob Richie, Supply Chain Risk:A Handbook of Assessment, Management, and Performance, Springer Science+Business Media, LLC, 2009.

[8]Bjrn Egil Asbjrnslett. Assessing the Vulnerability of Supply Chains[C].15-34. George A. Zsidisin, Bob Richie,Supply Chain Risk: A Handbook of Assessment, Management, and Performance, Springer Science+Business Media, LLC, 2009.

[9]Jukka Hallikas and Jari Varis. Risk Management in Value Networks[C].35-52. George A. Zsidisin, Bob Richie,Supply Chain Risk: A Handbook of Assessment, Management, and Performance, Springer Science+Business Media, LLC, 2009.

[10]Mohd Nishat Faisal, D.K. Banwet and Ravi Shankar. Mapping supply chains on risk and customer sensitivity dimensions[J].Industrial Management & Data Systems,2006,106(6): 878-895

[11]Jennifer V. Blackhurst, Kevin P. Scheibe and Danny J. Johnson. Supplier risk assessment and monitoring for the automotive industr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 Logistics Management,2008,38(2): 143-165.

[12]Archie Lockamy III, Kevin McCormack. Modeling supplier risks using Bayesian networks[J].Industrial Management & Data Systems,2012,112(2): 313-333.

第8篇

突发公共事件按影响范围可分为国家级、地区级、行业级和社区级。突发公共事件具有不确定性、突发性和破坏性等基本特征。随着信息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城市的数量及规模的迅速扩大,突发公共事件又表现出连动性、并发性和综合性等特点,从而显著地放大了破坏力,增加了应对的难度。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体系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课题,受到了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网络和信息安全的策略制定经历了由“静”到“动”的转变,安全应急响应机制正是信息安全保护向动态转换的标志。直接推动此机制建立的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发生在西方的两起重大信息安全事件。其一是“莫里斯蠕虫”入侵互联网。在短短12小时内,6200台工作站和小型机陷入瘫痪或半瘫痪状态,不计其数的数据和资料毁于一夜之间,造成一场损失近亿美元的大劫难。其二是美国和西德联手破获了前苏联收买西德大学生黑客,渗入欧美十余个国家的计算机,获取了大量敏感信息的计算机间谍案。因此,建立一种全新的安全防护及管理机制以应对日益严峻的网络安全状况成为共识。于是,1989年,世界上第一个计算机紧急响应小组——美国计算机紧急事件响应小组及其协调中心(简称CERT/CC)建立,由美国国防部资助,信息安全进入了以动态防护机制为主的时代。在互联网不断发展、虚拟社会逐渐成型的当下,政府进行治理模式的转型迫在眉睫,对国家网络安全应急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二、中国网络安全应急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整体网络安全应急响应组织和应急体系不完备

中国网络安全应急体系主要分为网络基础设施、公共基础设施信息系统、网络内容管理应急几个部分,其应急管理部门是由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国家互联网信息管理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保密局(机要局)、国家安全部、总参三部等部门共同组成,其应急响应分别由这些不同部门来指导、协调和督促管理,其中,国务院应急办只是在形式上对其他部门进行应急协调,没有统一的顶层领导体系,形成职责不清和应急响应不及时的格局,对于同时涉及跨网络、网络基础设施、公共基础设施信息系统、网络内容管理等方面的应急响应难以形成统一应对措施。地方网络安全应急部门机构的设置更是五花八门,有的地方设有专门的应急办,有的地方设在经信局、科技局、政府办、信息中心、公安局、安全厅等不同部门,没有统一的管理机构,从上到下的整体应急响应效率较差。

(二)网络安全风险形势研判能力不足

当前,网络信息安全态势处于一个新的形势之下,从信息技术发展的角度来说,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大规模应用,业务与信息技术的融合程度不断提高,网络和信息安全的风险点不断增加;从信息安全威胁的角度来说,随着高级持续性威胁的案例层出不穷,攻击者已经从攻击信息系统本身,转向攻击其背后的业务目标和政治目标。网络安全应急作为网络信息安全风险应对的重要过程和方法,不同于其他常规行业应急,我们当前还是局限于传统的应急角度,没有将防御和应急救助结合起来,对中国各类信息系统的运行状态、网络攻击行为、网络攻击目的等方面的形势研判能力不足。对中国目前面临的网络和信息安全威胁缺少精准案例和证据,首先是数量不清,很多部门对有没有受到攻击不清楚,国家多大范围的网络和信息产业受到威胁不清楚;其次是问题不清楚,到底入侵渗透到什么程度不清楚,对于真正的攻击源头不清楚。

(三)重大网络安全应急预案不完备

在网络安全应急预案制定方面,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已经制定涉及网络基础设施的国家通信保障应急预案,国家互联网信息管理办公室对于网络舆情的应急也有一定的预案,有些部门和地方也都不同程度制定了一些网络安全应急预案。不过,各地、各部门的工作不平衡,预案操作性较差,存在一些缺陷。对于涉及到国家安全、民生和经济等重大基础设施信息系统的安全应急没有整体完备的预案。

(四)网络安全应急响应措施缺乏

中国的网络安全技术装备市场大部分被国外公司占据,从网络设备到网络之上的软硬件设备,大多采用国外装备和技术,一旦发生涉及国家利益的突发事件,在国外技术装备被攻击的情况下,我们很难找到可替代的应急设备。例如,2014年4月8日微软停止了对WindowsXP的服务,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当前使用WindowsXP的用户占到70%-80%份额,这些用户有半数没有升级到更高操作系统的打算,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到目前还没有具体的应急措施。如果一旦出现更严重的国际争端甚至发生战争,我们受制于人的这些网络技术装备难以采取必要的应急措施。

(五)核心信息技术装备的自主化水平较低

网络信息安全与核心信息技术装备的自主化息息相关,核心信息技术装备的自主化是网络安全应急体系的战略性产业基础。目前,虽然中国的信息技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体系逐渐完善,但是整体来看,国产核心信息技术装备的市场占有率不高,与国外的技术差距也比较大。在市场占有率方面,国内浪潮、曙光、华为和联想等高性能服务器企业的整体市场占有率不足三分之一;虽有服务器和客户端相关的研发产品,但并未走向市场化。国内计算机、通信和消费电子等主要应用领域的芯片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低。在技术差距方面,中国高性能计算机的关键元器件特别是中央处理器芯片目前仍依赖国外厂商,数据库的发展水平和成熟度与国际标准也存在较大差距。由于市场占有率、技术差距等因素,直接导致了中国自主可控的安全技术装备不足,存在数据泄漏风险和情报监控风险。目前,国外企业已广泛参与了中国所有大型网络项目的建设,涉及政府、海关、邮政、金融、铁路、民航、医疗、军警等重要行业,长此以往,中国的社会、经济、军事等方面将存在严重的战略风险。有数据显示,中国主要金融机构的信息化设备国产化率不足2%,面向复杂业务处理的中高端服务器几乎全部采用了国外产品。如大中型主机、高端服务器产品基本上以IBM、HP、SUN为主,而这样的选择也直接导致了处理器、部件甚至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相互之间并不兼容,用户一旦采用某厂家的小型机后,就很难摆脱高额投资与服务追加的恶性循环,更为严重的是它直接导致了被境外控制的威胁,对设备带有的“漏洞”和“后门”抵抗力、免疫力减弱。不能预先检测到间谍软件和隐蔽通道,就无法有效遏制数据窃取。据统计,2013年前8个月,境外有2.2万个IP地址通过植入后门对中国境内4.6万个网络实施控制。中国关键信息系统对国外主机的长期依赖,使得信息安全不可控的问题日益突出。WindowsXP停止服务的事件也是冲击国内2亿用户的重要信息安全事件。对国外信息产品的严重依赖导致中国信息化建设的安全底数不清,国外垄断信息产品对中国而言是一个“黑盒子”,无法准确判断其安全隐患的严重程度。

三、加强中国网络安全应急体系建设的建议

(一)建设完备网络安全应急体系

网络安全应急体系关系国计民生,这个系统性的体系是否完备、运转是否得当,会对网络安全应急工作产生重大直接影响。因而,理顺网络安全应急机制、清晰地明确权责是统筹完善网络安全应急体系的首要工作。可以从两个层面进行顶层设计:一是成立网络安全应急中心,由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直接领导。该中心作为中央政府应对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指挥机构,统一指导、协调和督促网络基础设施应急、公共基础设施信息系统应急、网络内容管理应急等网络安全应急工作,建立不同网络、系统、部门之间应急处理的联动机制。如果在短时间内难以实现,可以考虑另行成立相关的指挥协调机构,由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领导,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发挥有效的作用。二是把仍然分散在各部门的网络安全应急管理职能适当加以整合。同时,根据突发公共事件分类的特点及管理的重点,从中央到地方统一网络安全应急管理机构。将不同业务部门所涉及到的不同类型的网络安全应急机制与系统有机地统筹、结合在一个子体系中,以提升网络安全应急体系与系统的应急指挥、协同部署的效率与效能。

(二)加快网络应急法制建设

当前,国家对于自然灾害类、事故灾难类、公共卫生事件类、社会安全事件类应急管理已制订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条例,来保障此类事件发生时的有效应急管理,而对于网络安全应急尚缺少相应的法律法规和制度条例。相关管理部门应该尽快出台有关业务流程和相关业务标准,进一步加强有关信息安全的标准规范、管理办法,并进一步细化相关配套措施。与此同时,全国立法机关也应该从战略全局的高度,尽量加快有关国家网络安全、网络安全应急体系与应急机制的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划、制定工作,将网络应急工作全面纳入系统化的法制建设轨道中来。

(三)健全应急情报共享机制

任何应急响应的效果主要取决于两个环节。一是未雨绸缪,即在事件发生前的充分准备,包括风险评估、制定安全计划、安全意识的培训,以安全通告的方式进行的预警及各种防范措施等;二是亡羊补牢,即在事件发生后采取的措施,以期把事件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在这里,措施的执行者可能是人,也可能是系统。这些措施包括:系统备份、病毒检测、后门检测、清除病毒或后门、隔离、系统恢复、调查与追踪、入侵者取证等一系列操作。可见,对相关信息的及时掌控是预警和采取科学性措施的关键,必须建立应急情报共享机制。通过可信的信息共享,实现网络安全信息情报的及时、有效沟通,能够为网络安全应急提供充足的预警、决策、反应时间。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考虑由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直接领导的网络安全应急中心负责协调关键基础设施拥有者和经营者,保障在业务连续性、危害管理、信息系统攻击、网络犯罪、保护关键场所免受破坏等方面的信息共享,并与中国情报分析相关部门建立密切联系,共享网络威胁情报,提高网络安全风险形势研判能力。要充分利用目前相关政府部门推进电子政务业务协同、信息共享这一有利契机,在做好顶层设计的前提下,积极推进社会各方在网络安全方面的共建、共享。建立有效的应急管理机构,保证政令畅通。建立完善的预警检测、通报机制,分析安全信息,警报信息和制订预警预案,做到有备无患。

(四)强化网络安全应急演练

应急预案最早始于军队,是将平时制定和执行决策的科学性、严谨性与战时的灵活性结合起来的一种有效形式。应急预案基于对潜在危险源可能导致的突发公共事件的预测,将应对的全过程进行全方位的合理规划,落实应对过程中预测、预警、报警、接警、处置、结束、善后和灾后重建等相关环节的责任部门和具体职责,是实现“反应及时、措施果断”的有效途径。由于应急预案是在平时研制的,时间上比较从容,因此可以采用科学的方法,并在较大的范围内征求意见、深入论证,从而提高其科学性、可行性、有效性。通过应急预案的研制,可以增强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风险意识,加强对危险源的分析,研究和制定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也有利于对应急资源的需求和现状进行系统评估与论证,提高应急资源的使用效率。基于网络安全的应急演练工作需要各有关单位根据各自的网络安全应急预案定期组织应急演练,网络安全应急中心应根据重大网络安全应急预案,定期组织网络基础营运部门、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技术处理协调中心(CNCERT/C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和相关网络应急部门开展网络安全事件演练,以网络安全保障为场景,采用实战方式,通过演练有效检验各单位的网络安全应急工作水平,及时发现和改进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高网络安全保障能力。可以考虑建立由网络基础运营部门、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技术处理协调中心(CNCERT/C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和相关网络应急的一级部门以及涉及安全保密的科研机构、民族企业共同参与的“网络安全应急演练”联盟,在应急演练方面形成国家级的权威标准,定期进行不同业务部门的网络安全应急演练与评测,以“应急演练”的方式促进网络安全应急工作的发展完善。

(五)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培训

网络属于高新技术领域,不断加强能力建设是有效提升网络安全应急管理的关键。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加快网络信息安全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的步伐,建立健全合理的选人、用人机制和高效的人才培训机制,以及广泛的人才交流机制。要发挥科学研究部门和高等院校的优势,积极支持网络安全学科专业和培训机构建设,努力培养一支管理能力强、业务水平高、技术素质过硬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为加强网络安全应急管理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同时,要密切跟踪网络信息安全领域新技术、新应用的发展,加强相关技术特别是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力度,着力开展新的网络框架下网络安全问题的研究,推动网络信息安全产业的发展,以有效应对网络信息安全面临的各种挑战。同时,应不断提高网络安全应急人才队伍素质,定期组织对网络安全应急人员的能力培训,强化和补充新的网络安全威胁知识,进一步加强对有关网络安全应急一线工作人员、科研人员的有关政治素养和技术业务培训。网络安全应急工作与互联网技术密切相关,新技术新思想的发展日新月异,相关领域一线的工作人员与科研人员只有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探索新问题、发现新矛盾、寻求新方法,才能有力地促进网络安全应急工作的不断发展;只有培养和储备足够的网络安全应急专业人才,我们的网络安全最后一道屏障才能得到保障。

(六)加速基础技术与相关标准的研究

与网络安全应急相关的业务部门、科研机构、民族企业等有关单位应进一步组织有关专家和科研力量,开展面向全局、着眼未来的网络安全应急运作机制、网络安全应急处理技术、网络安全预警和控制等研究,组织参加相关培训,推广和普及新的网络安全应急技术。在充分研究论证的基础上,尽快制定具有高度概括性与实际可操作性,又能在短时间内部署测试的,能够与不同地方、不同业务部门相适应的网络安全应急相关标准,建立包括技术标准、业务标准、流程标准、配套设施标准在内的网络安全应急标准体系。

(七)加快核心信息技术装备国产化逐步替代的步伐

为实现核心信息技术装备国产化逐步替代的良好局面,需要有短期和长期目标。在短期内,确保中国网络空间和数据信息运行的安全可靠;从长期看,要确保中国网络和信息的自主可控和网络空间的长治久安。为实现自主可控的长期目标,在信息技术产业自主创新方面肩负重大责任,事关国家信息安全的大事应该由国家来推动。在过去的几年中,政府在推动使用国产信息产品方面的力度很大,希望国家今后更加注重基础研究和核心产品的研发,有效汇聚国家重要资源,在影响产业发展的安全芯片、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安全终端等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上加大科研资源和优势要素的投入,实现信息安全中关键技术和产品的技术突破。整合国家科研资源,通过多部委合作,加强安全芯片、安全操作系统、安全数据库等基础信息安全技术的攻关。促进上下游应用产品的开发,完善自主技术产品应用环境,提高相关技术产品的可用性。为实现安全可靠的短期目标,可依托高校、研究机构、民族企业和特定行业用户打造自主创新的大平台,加大核心信息技术的投入,在严格管理的同时相互搭桥,推动研究成果的转化速度。当今世界大项目的运作多采用“团队制”,信息安全技术攻关和成果向产品的转化应进行机制创新。为实现以上目标,需要从科技攻关、重点企业培育和政府采购等方面下大力气。一是调动各方积极性和主动性,依托核高基重大专项,及时跟踪新兴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引入风险投资机制,建立广泛的政产学研用结合的创新体系;二是重点培育若干具有较强信息安全实力的企业,专门为政府、军队等提供整体架构设计和集成解决方案,形成解决国家级信息安全问题的承包商;三是加快立法,促进政府采购自主产品工作有序开展。在一些涉及国计民生的信息枢纽和关键网络系统的采购中,禁止具有重大安全隐患的公司介入。军事国防、政府办公、海关、金融等重要的部门或行业在采购网络信息安全设备时,要坚持采用自主可控产品优先原则。

(八)开展网络安全应急多方合作

第9篇

仅供参考

为保证有效平稳处置互联网网络安全突发事件中,实现统一指挥、协调配合,及时发现、快速反应,严密防范、妥善处置,保障互联网网络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制定本预案。

一、总则

(一)编制目的

为提处置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的能力,形成科学、有效、反应迅速的应急工作机制,确保重要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实体安全、运行安全和数据安全,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保障信息资产安全,特制定本预案。

(二)编制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公安部《计算机病毒防治管理办法》,制定本预案。

(三)分类分级

本预案所称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是指本系统信息系统突然遭受不可预知外力的破坏、毁损、故障,发生对国家、社会、公众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1、事件分类

根据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的性质、机理和发生过程,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1)自然灾害。指地震、台风、雷电、火灾、洪水等引起的网络与信息系统的损坏。

(2)事故灾难。指电力中断、网络损坏或是软件、硬件设备故障等引起的网络与信息系统的损坏。

(3)人为破坏。指人为破坏网络线路、通信设施,黑客攻击、病毒攻击、恐怖袭击等引起的网络与信息系统的损坏。

2、事件分级

根据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的可控性、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县上分类情况。

(1)i级、ⅱ级。重要网络与信息系统发生全局大规模瘫痪,事态发展超出控制能力,需要县级各部门协调解决,对国家安全、社会秩序、经济建设和公共利益造成特别严重损害的信息安全突发事件。

(2)ⅲ级。某一部分的重要网络与信息系统瘫痪,对国家安全、社会秩序、经济建设和公共利益造成一定损害,属县内控制之内的信息安全突发事件。

(3)ⅳ级。重要网络与信息系统使用效率上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坏,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益有一定影响,但不危害国家安全、社会秩序、经济建设和公共利益的信息安全突发事件。

(四)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系统发生或可能导致发生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五)工作原则

1、居安思危,预防为主。立足安全防护,加强预警,重点保护基础信息网络和关系国家安全、经济命脉、社会稳定的重要信息系统,从预防、监控、应急处理、应急保障和打击犯罪等环节,在法律、管理、技术、人才等方面,采取多种措施,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作用,共同构筑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2、提高素质,快速反应。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采用先进的监测、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及设施,充分发挥专业人员的作用,在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发生时,按照快速反应机制,及时获取充分而准确的信息,跟踪研判,果断决策,迅速处置,最大程度地减少危害和影响。

3、以人为本,减少损害。把保障公共利益以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的安全作为首要任务,及时采取措施,最大限度地避免公共财产、信息资产遭受损失。

4、加强管理,分级负责。按照“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的原则,建立和完善安全责任制及联动工作机制。根据部门职能,各司其职,加强部门间协调与配合,形成合力,共同履行应急处置工作的管理职责。

5、定期演练,常备不懈。积极参与县上组织的演练,规范应急处置措施与操作流程,确保应急预案切实有效,实现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科学化、程序化与规范化。

二、组织指挥机构与职责

(一)组织体系

成立网络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局党委书记、局长担任,副组长由局分管领导,成员包括:信息全体人员、各通信公司相关负责人。

(二)工作职责

1、研究制订我中心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处置工作的规划、计划和政策,协调推进我中心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机制和工作体系建设。

2、发生i级、ⅱ级、ⅲ级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后,决定启动本预案,组织应急处置工作。如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属于i级、ⅱ级的,向县有关部门通报并协调县有关部门配合处理。

3、研究提出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机制建设规划,检查、指导和督促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机制建设。指导督促重要信息系统应急预案的修订和完善,检查落实预案执行情况。

4、指导应对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的科学研究、预案演习、宣传培训,督促应急保障体系建设。

5、及时收集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相关信息,分析重要信息并提出处置建议。对可能演变为i级、ⅱ级、ⅲ级的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应及时向相关领导提出启动本预案的建议。

6、负责提供技术咨询、技术支持,参与重要信息的研判、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的调查和总结评估工作,进行应急处置工作。

三、监测、预警和先期处置

(一)信息监测与报告

1、要进一步完善各重要信息系统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监测、预测、预警制度。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的原则,加强对各类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和可能引发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的有关信息的收集、分析判断和持续监测。当发生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时,在按规定向有关部门报告的同时,按紧急信息报送的规定及时向领导汇报。初次报告最迟不得超过4小时,较大、重大和特别重大的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实行态势进程报告和日报告制度。报告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来源、影响范围、事件性质、事件发展趋势和采取的措施等。

2、重要信息系统管理人员应确立2个以上的即时联系方式,避免因信息网络突发事件发生后,必要的信息通报与指挥协调通信渠道中断。

3、及时上报相关网络不安全行为:

(1)恶意人士利用本系统网络从事违法犯罪活动的情况。

(2)网络或信息系统通信和资源使用异常,网络和信息系统瘫痪、应用服务中断或数据篡改、丢失等情况。

(3)网络恐怖活动的嫌疑情况和预警信息。

(4)网络安全状况、安全形势分析预测等信息。

(5)其他影响网络与信息安全的信息。

(二)预警处理与预警

1、对于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的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系统管理员应立即采取措施控制事态,请求相关职能部门,协作开展风险评估工作,并在2小时内进行风险评估,判定事件等级并预警。必要时应启动相应的预案,同时向信息安全领导小组汇报。

2、领导小组接到汇报后应立即组织现场救援,查明事件状态及原因,技术人员应及时对信息进行技术分析、研判,根据问题的性质、危害程度,提出安全警报级别。

(三)先期处置

1、当发生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时,及时请技术人员做好先期应急处置工作并立即采取措施控制事态,必要时采用断网、关闭服务器等方式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同时向上级信息安全领导小组通报。

2、信息安全领导小组在接到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发生或可能发生的信息后,应加强与有关方面的联系,掌握最新发展态势。对有可能演变为ⅲ级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技术人员处置工作提出建议方案,并作好启动本预案的各项准备工作。信息安全领导小组根据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发展态势,视情况决定现场指导、组织设备厂商或者系统开发商应急支援力量,做好应急处置工作。对有可能演变为ⅱ级或i级的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要根据县有关部门的要求,上报县政府有关部门,赶赴现场指挥、组织应急支援力量,积极做好应急处置工作。

四、应急处置

(一)应急指挥

1、本预案启动后,领导小组要迅速建立与现场通讯联系。抓紧收集相关信息,掌握现场处置工作状态,分析事件发展趋势,研究提出处置方案,调集和配置应急处置所需要的人、财、物等资源,统一指挥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处置工作。

2、需要成立现场指挥部的,立即在现场开设指挥部,并提供现场指挥运作的相关保障。现场指挥部要根据事件性质迅速组建各类应急工作组,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二)应急支援

本预案启动后,领导小组可根据事态的发展和处置工作需要,及时申请增派专家小组和应急支援单位,调动必需的物资、设备,支援应急工作。参加现场处置工作的有关人员要在现场指挥部统一指挥下,协助开展处置行动。

(三)信息处理

现场信息收集、分析和上报。技术人员应对事件进行动态监测、评估,及时将事件的性质、危害程度和损失情况及处置工作等情况及时报领导小组,不得隐瞒、缓报、谎报。符合紧急信息报送规定的,属于i级、ⅱ级信息安全事件的,同时报县委、县政府相关网络与信息安全部门。

(四)扩大应急

经应急处置后,事态难以控制或有扩大发展趋势时,应实施扩大应急行动。要迅速召开信息安全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根据事态情况,研究采取有利于控制事态的非常措施,并向县政府有关部门请求支援。

(五)应急结束

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经应急处置后,得到有效控制,将各监测统计数据报信息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提出应急结束的建议,经领导批准后实施。

五、相关网络安全处置流程

(一)攻击、篡改类故障

指网站系统遭到网络攻击不能正常运作,或出现非法信息、页面被篡改。现网站出现非法信息或页面被篡改,要第一时间请求相关职能部门取证并对其进行删除,恢复相关信息及页面,同时报告领导,必要时可请求对网站服务器进行关闭,待检测无故障后再开启服务。

(二)病毒木马类故障

指网站服务器感染病毒木马,存在安全隐患。

1)对服务器杀毒安全软件进行系统升级,并进行病毒木马扫描,封堵系统漏洞。

2)发现服务器感染病毒木马,要立即对其进行查杀,报告领导,根据具体情况,酌情上报。

3)由于病毒木马入侵服务器造成系统崩溃的,要第一时间报告领导,并联系相关单位进行数据恢复。

(三)突发性断网

指突然性的内部网络中某个网络段、节点或是整个网络业务中断。

1)查看网络中断现象,判定中断原因。若不能及时恢复,应当开通备用设备和线路。

2)若是设备物理故障,联系相关厂商进行处理。

(四)数据安全与恢复

1.发生业务数据损坏时,运维人员应及时报告领导,检查、备份系统当前数据。

2.强化数据备份,若备份数据损坏,则调用异地光盘备份数据。

3.数据损坏事件较严重无法保证正常工作的,经部门领导同意,及时通知各部门以手工方式开展工作。

4.中心应待数据系统恢复后,检查基础数据的完整性;重新备份数据,并写出故障分析报告。

(五)有害信息大范围传播

系统内发生对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电子邮件、短信息等网上服务中大量出现危害国家安全、影响社会稳定的有害、敏感信息等情况进行分析研判,报经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批准后启动预案;或根据上进部门要求对网上特定有害、敏感信息及时上报,由上级职能部门采取封堵控制措施,按照市上职能部门要求统一部署启动预案。

(六)恶意炒作社会热点、敏感问题

本系统互联网网站、电子公告服务中出现利用社会热点、敏感问题集中、连续、反复消息,制造舆论焦点,夸大、捏造、歪曲事实,煽动网民与政府对立、对党对社会主义制度不满情绪,形成网上热点问题恶意炒作事件时,启动预案。

(七)敏感时期和重要活动、会议期间本地互联网遭到网络攻击

敏感时期和重要活动、会议期间,本系统互联网遭受网络攻击时,启动预案。要加强值班备勤,提高警惕,密切注意本系统网上动态。收到信息后,及时报警,要迅速赶赴案(事)发网站,指导案(事)件单位采取应急处置措施,同时收集、固定网络攻击线索,请求县上技术力量,分析研判,提出技术解决方案,做好现场调查和处置工作记录,协助网站恢复正常运行并做好防范工作。

六、后期处置

(一)善后处置

在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要迅速采取措施,抓紧组织抢修受损的基础设施,减少损失,尽快恢复正常工作,统计各种数据,查明原因,对事件造成的损失和影响以及恢复重建能力进行分析评估,认真制定恢复重建计划,迅速组织实施。

(二)调查和评估

在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信息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应立即组织有关人员和专家组成事件调查组,对事件发生及其处置过程进行全面的调查,查清事件发生的原因及财产损失状况和总结经验教训,写出调查评估报告。

七、应急保障

(一)通信与信息保障

领导小组各成员应保证电话24小时开机,以确保发生信息安全事故时能及时联系到位。

(二)应急装备保障

各重要信息系统在建设系统时应事先预留出一定的应急设备,做好信息网络硬件、软件、应急救援设备等应急物资储备工作。在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发生时,由领导小组负责统一调用。

(三)应急队伍保障

按照一专多能的要求建立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保障队伍。选择若干经国家有关部门资质认可的,具有管理规范、服务能力较强的企业作为我县网络与信息安全的社会应急支援单位,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必要时能够有效调动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等的保障力量,进行技术支援。

(四)交通运输保障

应确定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应急交通工具,确保应急期间人员、物资、信息传递的需要,并根据应急处置工作需要,由领导小组统一调配。

(五)经费保障

网络与信息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资金,应列入年度工作经费预算,切实予以保障。

八、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

互联网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事关国家安全、社会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要切实增强政治责任感和敏感性,建立应急处置的快速反应机制。

(二)妥善处置。

正确区分和处理网上不同性质的矛盾,运用多种手段,依法开展工作,严厉打击各类涉网违法犯罪活动,严守工作秘密,严禁暴露相关专用技术侦查手段。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