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护理质控会议优选九篇

时间:2022-10-12 02:43:1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护理质控会议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护理质控会议

第1篇

关键词 医院感染 护理管理 体会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30.309

在我国SARS、H1N1-甲型流感病毒流行期间,临床医护工作者及住院患者群体感染率在总发病患者中所占相当大比例,使医院工作效率下降,亦使医院声誉乃至我国医疗体制都遭受了巨大损失,故采取有效的手段,提高护理工作者防范意识,并落实于日常各项医疗护理操作中,是护理管理部门的职责所在,亦是重要使命。本文从如下5点总结医院感染控制过程中的护理管理体会。

对全院护士做好感染知识培训

对全院护士尤其是新上岗护士认真做好医院感染防控知识的培训,具体包括传染病防控制度法规、常见呼吸道传染病知识、传染病就诊流程、消毒隔离防护技术、传染病应急预案等,并定期进行考核。使全院护士在思想上认识到医院感染防控工作的重要性,在行动中认真执行医院感染防控的规章制度和诊疗操作规范。

通过导诊护士规范发热患者就诊流程管理

发热是许多呼吸道传染病共同的早期症状之一,因而通过导诊护士优化发热患者的预诊分诊,可以有效地减少病菌的传播。①明确标识:应在门诊大厅内外张贴标识和路线指示,指引发热(体温≥37.5℃)并伴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前往发热门诊就诊。②明确就诊流程:年龄>14周岁发热患者先到发热门诊就诊,年龄≤14周岁发热患者可到儿科急诊就诊,门诊大厅导诊台、各科室分诊台及挂号处导诊护士应及时引导发热患者到上述科室就诊。先将患者安排在隔离诊室,通过医生的诊察,如发热并非由传染所致,则使患者到专科就诊,如发热确由传染所致,则就地隔离,并请传染科医师会诊[1]。

完善消毒管理

病区消毒:①空气消毒:开窗通风,定时喷洒空气清洁消毒液;在无人病区,可使用紫外线照射和药物熏蒸方式。②物体表面、地面消毒:使用有效氯为300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污染物体表面,使用1000ppm浓度的漂白粉精片溶液或0.2%过氯乙酸对地面进行均匀喷洒消毒,20~30ml/m2,1次/日。③医疗用具消毒:对病房内的体温计、血压计、听诊器、止血带可用75%乙醇擦拭2遍消毒,对患者使用的被褥、衣服、口罩等,先用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然后清洗、高压灭菌后使用。④终末消毒:当危重传染病患者转院或死亡后,要及时对其病室进行消毒处理,选用2%过氧乙酸熏蒸消毒空气,而当一般传染病患者治愈出院后,选用紫外线照射消毒,时间60分钟以上。

医疗污物处置:隔离病区及护士工作区装备密闭污物箱及锐器盒,病室内所有废物和垃圾均由专人收集,规范处理。保证污水处理消毒剂余氯含量>6.5ml/L。患者的排泄物、分泌物由专门清洁工清理,放入双层医用垃圾袋中进行包装,外喷消毒液,然后运送至指定地方,焚烧处理。

严格手卫生:在门诊、病室、护士站、医生办公室等洗手池旁安放速干消毒洗手液及肥皂液,张贴洗手标识,宣传正确洗手法,在诊疗、接触传染病患者后要立即洗手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加强感染防护

为保障护理人员自身健康、尽量降低感染风险,采取正确的防护措施必不可少。为避免因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而被感染,护理人员应戴好手套。当可能发生喷溅时,应戴口罩、护目镜,穿隔离衣。应根据感染风险的大小,采用分级防护措施,包括基本防护、加强防护、严密防护。发热患者应佩戴外科口罩,这样可以有效避免患者将病毒传染给他人[2]。

加强感染监管

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督促全院职工认真执行与感染相关的制度法规,监查医护人员是否严格按照感染防控的规范进行操作,检查医院感染防控工作是否有不足和缺陷存在,及时反映给医院领导并制定相应措施。密切关注医院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病情况,如有必要,及时向所属主管卫生部门报告疫情[3]。

医院感染防控工作涉及面广、难度大,需要全院各个部门人员的全力配合,制定相应的医院感染防控制度和法规并确保其贯彻执行,对全院员工进行传染病知识培训,明确各科室各部门的职责分工,都是感染管理至关重要的举措,而护理质量水平直接影响着医院感染控制的水平,通过以上护理管理措施的实施,在传染病防控上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感染率从10年的5.4%降低到目前的3.1%,得到了患者及各领导部门的一致好评。

参考文献

1 张素,赵燕,高占成.隔离在呼吸道传染病感染控制中的作用[J].中国护理管理,2009,9(11):11-13.

第2篇

Key words: newborns; ward prevention; hospital infection; nursing management

【中?D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8)01-03-0-01

随着近些年来新生儿医学的飞快发展,早产儿、危重儿、低出生体重儿的救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各项侵入性操作频率也在随之增加,侵入性操作、低出生体重以及住院时间是造成新生儿医院感染的主要原因,加上新生儿的免疫力较低,各项系统功能没有发育完全,对于外来微生物的抵抗能力比较弱,非常容易发生医院感染[1]。本文总结了我院的新生儿病房的感染控制情况,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新生儿科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接诊的新生儿12011例作为本次研究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新生儿7543例,女性新生儿4468例,胎龄28~43周,平均胎龄(39.2±1.1)周,入院年龄15min~28d,平均年龄(5.6±3.2)d,出生体重720~4550g,平均体重(2350.5±210.3)g。

1.2 研究方法

加强新生儿病房管理和感染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对比每年的感染发生情况。

2 结果

12011例新生儿共发生医院感染99例,感染发生率为0.82%,2015年发生感染45例,感染率为0.37%,2016年发生感染32例,感染率为0.26%,2017年发生感染11例,感染率为0.09%,可见感染率逐年下降。

3 讨论

新生儿病房是发生医院感染的高危地区,根据最近几年的相关文献显示[2],新生儿病房感染的发生率约为4.5%~11.4% ,且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小的新生儿感染的发生率也就越高。新生儿医院感染的来源范围比较广,造成感染的因素也相对较多。护理工作是预防和控制新生儿医院感染的主要环节,通过加强新生儿护理管理,能够让新生儿的医院感染率下降,更好的控制感染发生。

3.1 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发生原因

3.11 新生儿医院感染控制规范的缺乏。虽然目前关于医院感染的法规有《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等,但是没有明确针对新生儿医院感染的相关规定,缺乏对于新生儿这类特殊人群特有的防范指南,使得新生儿的医院感染发生率比较高,且在发生感染后无法有效的控制[3]。

3.12 医院的防控工作力度不强。防控工作力度不强主要表现在关于医院感染管理组织的机构不完善或没有实际的用处、相关规章知识不健全、使用的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数量明显不够且专业不合理,无法及时发现感染或发现后无法采取有效的措施[4]。

3.13 医院的防控意识相对较低,缺乏相应的知识。医院管理者对于医院感染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相关的资金投入力度较小,医院人员仅仅将医院感染当做并发症来对待,发生后没及时的向上汇报;缺乏相应的知识,不能第一时间发现、鉴别感染,控制力度低,强调客观条件,或采取的措施不正确,或防控意识薄弱,依从性较差[5]。

3.14 防控医院感染措施的执行力不足。手卫生不合格,可表现为洗手方式不正确、设施差、洗手依从性较低。消毒不彻底:例如,配奶时没有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奶瓶或奶嘴等消毒保存不达标;新生儿在沐浴时容易出现交叉感染,而沐浴使用的相关用品、操作台等物品没有进行有效的消毒和隔离会加重感染;诊疗时需要使用的暖箱、呼吸管理以及监护仪等没有严格消毒,或消毒灭菌其不达标,或根本没有按照相关的规定进行维护和管理,消毒无效;消毒剂不合格。隔离不到位:单个感染仅进行床旁隔离,有效性比较差;感染暴发时没有及时进行单间隔离和分组治疗护理[6]。

3.15 医院感染监控工作不理想。主动监测是避免发生感染的重要措施,而大部分医院的专职医院感染管理人员的数量都明显不足,很难做到监测医院的感染人数和爆发趋势。报告不及时,由于临床人员对医院感染的认识和相关知识都明确的缺乏,在存在感染后无法识别,更别提向有关部门进行报告。控制不及时:发生医院感染后,医院不知道采取何种有效的措施进行控制,同时也愿意寻求外部的支援,让医院感染暴发最后发展为医院感染暴发事件[7]。

3.16 医院建筑不合理。控制医院感染的设施不完善或落后,资金投入力度也明显不足。建筑分布不合理主要表现在,母婴同室的新生儿沐浴间在NICU内,正常出生的新生儿观察室在感染性腹泻儿隔离间的附近,这样做非常容易发生交叉感染。感染控制的相关设施不完善:一个病区内只有护士站和治疗室中有手卫生设施,甚至在NICU都无法找到洗手池或速干手消毒剂[8]。

3.2 新生感染的主要因素

3.21 新生自身因素。新生儿大多易感,特别是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对于感染的高度易感性主要是因为新生儿的免疫功能发育相对不完全,特别是对于早产儿而言,皮肤屏障发育不成熟,无法细菌的侵袭,使得细菌进入体内而发生感染。另外,新生儿的吞噬细胞功能不足,对于细胞的杀毒能力也明显的减弱,免疫球蛋白无法通过胎盘,尤其是分泌性就IgA的不足,会让新生儿容易发生呼吸道和肠道感染性疾病[10]。

3.22 医护人员因素。医护人员手污染或间接性接触是造成新生儿感染的主要因素。根据相关研究显示[11],革兰阴性杆菌通过医护人员手的携带率为20%~30%,革兰阴性菌通过空气?鞑サ幕?率非常少,接触传播是重要途径。医护工作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比较差、洗手设备不完善、洗手制度不完善、生物安全性态度随意、工作过度紧张、使用相同的擦手巾是造成院内感染的主要因素。

3.23 环境因素。空气不洁净:空气污染会造成新生儿呼吸道感染,新生儿病房的医护人员每天需要查房、治疗以及交接班等,人员的来回走动或是风扇造成空气中流动飞扬的尘埃和微生物,造成空气污染。医疗物品消毒不彻底:室内使用的医疗器械和部分固定装置,如蓝光箱、雾化器、导管、婴儿床、沐浴用品等消毒不彻底是发生感染的重要途径[12]。

3.24 侵入性操作因素。侵入性操作与医院感染的发生有很大的关系,新生儿免疫功发育不完全,患病的新生儿需要使用气管插管、静脉插管、导尿等侵入性操作,这些侵入性器械的使用为微生物进入机体提供了机会,也增加了医院感染的危险性。

3.3 新生儿病房预防及控制医院感染护理管理体会

3.31 加强医院感染的管理

管理层应该提高医院感染的管理工作,将医院管理工作纳入医院管理的体系中,作为评价医院质量的指标。医院的感染科需要配备相关的专业人员,制定专业的控制和预防各类感染的计划,同时组织所有科室的骨干人员组成医院感染监控网和监控管理体系,让医院感染管理工作逐渐完善。

3.32 完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制定关于新生儿病房消毒隔离的有关制度,包括安全管理制度、消毒隔离制度、工作制度、保洁措施、新生儿医院感染控制评分等。感染科的专业人员应该每个月进行检查评分,科室每个月进行自评,形成标准的管理模式。

3.33 完善病区硬件设施。合理规划病区的布局,新生儿的床和床应有1m以上的距离,同时设有功能不同的治疗室,避免交叉感染。各个区应该有门隔开,张贴清醒的标志。

3.34 加强护理管理措施。完善关于新生儿护理工作的消毒隔离标准,规范相关物品的清洁、消毒和灭菌方法的具体要求和标准。制作各项护理技术的操作流程图,让所有操作能够规范化,保证消毒措施的落实。开展医护工作人员的医院感染培训计划,通过岗前培训和定期培训来强化医务人员关于医院感染的相关知识,特别是消毒灭菌技术培训,树立消毒隔离理念,能够严格执行消毒灭菌及规定。对于监控员和卫生员应做到每隔半年进行短期培训,不断提高和更新业务知识。建立相应的反馈信息制度,科室监控员发现医院感染病例后应该在短时间内将情况上报至医院感染监控科,感染科应该定期进入病房巡视,掌握最新的动态。科室监控人员需要定期和抽查本科室的医院感染工作。查看制度的落实情况,寻找工作的薄弱环节,及时反馈上级部门,制定相应的措施改善,保证消毒质量。

第3篇

ICU是危重症患者集中监测和治疗的特殊场所,只有及时了解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分析相关危险因素并发现可能存在的隐患,再通过监督医务人员对于院感的预防与控制,才能有效的降低感染率。

1.临床资料

我院ICU2011年收治病人总数1872人,发生医院感染86人,113例次,感染率4.59%,例次感染率6.03%。医院感染部位分布主要是下呼吸道感染,占首位,为35 例,占30.9%;第二位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26例,占23%;第三位为血液感染,14例,占12.3%;导尿管相关泌尿系感染,13例,占11.5%;其余还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9例,动静脉6例,腹腔内组织感染4例,皮肤软组织感染3例,切口感染2例,其他部位感染1例。感染的病原菌?包括有53株泛耐药的鲍氏不动杆菌,占首位,其它还有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铜绿假单胞菌、真菌、大肠埃希菌、白色念珠菌、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等。

2.护理体会

1 .领导应高度重视,做好科室院感质控管理与培训工作。

首先应成立医院感染质量控制小组,由护士长主持工作,并指定院感质控小组的组长及成员,大家各司其职积极参与到院感工作中。院感质控小组的成员负责对自己临床工作中发现的医院感染的相关问题及时反馈给组长,组长负责汇总后在定期召开的质控会上上报给护士长,以便能及时监控各类感染环节,找出管理薄弱之处,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本科室医院感染发生率。

其次,制定培训计划,定期进行院感知识培训,提高感控意识。特别是对进修、轮转及实习人员进行培训,做好带教工作。ICU还应指定一名监控医生和护士对本科室所有工作人员(含工人)进行院感知识宣传及培训,使其掌握相关的医院感染常识,对ICU常规感染类型,消毒隔离工作等有更清楚的了解,坚持认真执行相关感染的预防与控制SOP。

2.开展目标性监测,我院本科室现对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导尿管相关性泌尿系感染,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手卫生的依从性等进行目标性监测,院感科派有专职的监控人员负责跟踪观察患者情况(转出后继续跟踪48小时)进行实时监测,将监测数据进行整理,汇总及分析后及时反馈给科室,科室内部则通过早交班或院查房的形式定期告知医务人员,这大大提高了工作的积极性,并能主动采取相应措施完善感染管理工作。

3.认真落实各项规范化护理措施,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无菌操作原则。

3.1严格落实洗手制度?,手是医院感染传播的最主要媒介,做好手卫生是预防医院感染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医务人员还有保洁员,护工都应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掌握六步洗手法,并动态监测,随时对医务人员的手卫生进行抽样检测。为了保证手卫生,洗手池必须数量充足,设置合理,水龙头应采用感应式或用脚操作开关,洗手池边应备有干手设施。每个床边应备用手消毒液。

3.2严格按本科室消毒隔离制度完成日常工作,做好床边隔离和接触隔离。对于感染患者与非感染患者分开安置,特殊感染病人单独安置,并有明显标识(如PDR,MDR等)。每个床位所用的听诊器,简易呼吸器不可与其他床位交叉使用,尽量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无菌物品必须一人一用一灭菌。病人转科,出院或死亡,应按规定做好终末消毒工作,对ICU的医疗废物进行规范化分类收集处理,利器装在专用利器盒,医用污染垃圾装在防渗漏黄色塑料袋,生活垃圾装在黑色塑料袋,各种标示清楚,每日2次有专人定时送指定地点处理焚烧。

3.3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掌握有创监测指征,在执行穿刺、吸痰、导尿及深静脉置管以及伤口换药等操作时,严格无菌操作,戴无菌手套。

3.4严格执行探视制度,按规定时间轮流进入探视,进入前穿好隔离衣,鞋套,戴口罩。

3.5做好职业防护,树立普遍预防理念,利器伤要及时上报,做好标准预防,减少医务人员的院内感染发生率。

4.做好专科特色护理的同时不忘加强基础护理

我们应切实做好危重病人的专科护理如气道管理,压疮预防及护理工作,以及各种管道的护理,除此之外基础护理也不容忽视,如口腔护理、翻身拍背,床上擦浴、抬高床头这些都能有效的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

5.利用护理管理手段控制医院感染

护理管理者应加强ICU护士的素质培养,有良好的慎独精神,在缺乏外界或患者的监督下也能严格要求自己,为病人提供优质护理。另外,应每月对ICU室内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使用中的消毒剂等进行微生物采样检测,达到医院感染管理卫生标准要求。除此之外,合理排班,及时调配人力,也可有效防止护理人员为了完成繁重的工作而简化或不按流程办事引发的人为医院感染。

6.做好卫生宣教和教育工作

对患者及其家属,特别是家属进行院内感染知识和卫生知识的宣教工作也是护理工作的重要职责。

7 .加强保洁员的管理

保洁员的医院感染管理是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环节,是医院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ICU来说,保洁员对控制院内感染起着重要作用。应加强对保洁员医院感染、消毒隔离基础知识的培训,重点加强消毒剂的使用范围、使用方法、规范洗手的培训,管理者日常检查与定期检查相结合,注意环节质量控制,有效的防止交叉感染。

ICU医院感染的管理与控制是一项需要多方面配合共同完成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完善的管理机构和严格的规章制度,但是关键还在于每个员工的努力和支持,只有完善细节管理,加强环节质控,通过目标性监测,这样才能有效的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十二指肠憩室化术;外引流;空肠回输

Abstract:Summerizing the nurse of external drainage pancreatic biliary jejunum back of duodenal diverticulum child. Observing whether the child appears complication such as fistula of duodenum and abdominal infection, correctly handle incision drainage, external drainage of bile by sterile operation and pancreatic juice indirectly through the jejunum nutrition tube to provide nutrition. Children recovered after active treatment and nursing treatment.

Key words:Duodenal diverticulum;External drainage;Jejunum back

十二指肠憩室化手术(Duodenal diverticulum of operation)包括:胃窦部切除、迷走神经切断、胃空肠端侧吻合、十二指肠残端置管造瘘、十二指肠破裂缝合修补、胰头损伤局部清创及缝合修补、胆总管T管引流、腹腔内置多根引流管。腹部外伤导致十二指肠损伤较少见,但在临床上诊断不易,且手术时间长,操作复杂,年龄小者耐受差,死亡率较高。2011年5月我院收治1例车祸致十二指肠损伤严重,合并胰腺损伤的患儿,且与损伤的时间相距72小时,考虑患者年龄小,经济条件差,采用十二指肠憩室化手术中行胆汁胰液双重外引流术后间接经空肠回输,术后患儿未出现十二指肠瘘、腹腔感染等并发症,患儿通过积极治疗和护理,顺利康复出院。

1 临床资料

患儿,男,11岁,因摩托车车把顶伤致右上腹闷痛不适3d,损伤后出现右上腹部疼痛,呈持续闷痛,向腰背部放射,大汗淋漓,伴恶心呕吐,食纳不能,无畏冷、发热,曾就诊于当地诊所,诊断:胃炎,予口服药物,症状无好转,3d来上述症状进行性加剧,右上腹痛扩展至全腹,且伴进行性腹胀,频繁呕吐胃内容物,急诊入院查CT,显示右侧腹腔及后腹膜游离气体影,考虑肠管及腹膜破裂所致可能。入院时腹式呼吸运动消失,腹肌紧张,全腹均可及压痛反跳痛,以右上腹为甚,右上腹可及大小约12X15cm的包块,质硬,有触痛,肠鸣音消失。病情危重,急诊行剖腹探查术,积极术前准备,充分扩容,抗炎处理。术中见:腹腔内少量黄色浑浊腹水,量约50ml,右侧后腹膜巨大包块,大小约12×15cm,右侧后腹膜高度水肿,充血明显,沿Coker切开,可见黄色浓稠夹杂食物残渣流出,充分游离十二指肠及胰头,发现十二指肠降部中段内侧可及以横行裂口,长约2-3cm,胰头处亦有一裂口,延迟性十二指肠破裂所致腹腔污染严重。患者系十二指肠降部内侧损伤,十二指肠损伤分级为IV级,累及壶腹、胆总管远端,合并胰腺损伤,且由于明确诊断与损伤时间相距72h。

2 护理

2.1 保持有效的引流 患儿在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立即行急诊手术,在全麻下行十二指肠憩室化手术+腹腔多管引流术。术后引流管有:留置胃管、右肝下双套管、胃造瘘管、右肝下引流管、空肠造瘘管、十二指肠造瘘管、和留置尿管等[1]。患儿全麻清醒生命征平稳后采取半卧位,确认并理顺各引流管的位置并分别做好标记,给予妥善固定,防止滑脱、堵塞、扭曲等。定时挤压各引流管,观察各引流管的颜色、性状和引流量,巡视1次/h,记录24h出入量,并协助翻身1次/2h。掌握引流液正确的颜色与量的变化,若出现引流量突然增多,颜色鲜红,则提示有十二指肠吻合口瘘,应立即报告医生;若引流量过少,则提示引流无效。患儿右肝下双套管外接胸腔闭式引流瓶,引流瓶另一端出口外接低负压吸引装置,保证低负压状态,告知患者家属勿自行调节。右肝下双套管用生理盐水500ml输液泵控制均匀泵入,防止血块与坏死脱落组织堵塞,第1d为淡红色血性液,量多,约350ml,次日颜色逐渐变淡.右肝下引流管第1d引流液亦是淡红血性液,24h引流量80ml,说明引流通畅。患儿切口渗血较多,防止消化液侵蚀皮肤,及时多次更换敷料后,次日逐渐减少,切口愈合良好。

2.2 空肠回输 术后早期将外引流十二指肠造瘘管引流液即胰液、胆汁经空肠营养管输入空肠,改善患者的营养及消化吸收,可提高患者对肠内营养耐受性,建立胆汁肝-肠循环,能有效降低吻合口张力,消除胆汁、胰酶侵蚀作用,预防胆瘘和(或)胰瘘,而且可以减少医疗费用[2]。术后24h生命征平稳后开始将胰液、胆汁收集到500ml空无菌生理盐水玻璃瓶内,每2h收集1次,以静脉输液法建立两路通路,一路是胰液胆汁组,一路是肠内营养液,同时通过空肠营养管输入,以60~80滴/min的速度滴入,温度为35~40℃。收集时消毒引流袋出口处,放出3~5ml冲洗出口处管道,计入出入量,以减少腹腔感染的机会。患儿引出十二指肠造瘘液为黄褐色透明液体,第1d量约80ml,第6d逐渐增多至400ml,第9d逐渐减少至约90ml,术后7d患儿排气,肠内营养液组改为鱼汤、肉汤、果汁与肠内营养液交替输入,鱼汤肉汤、果汁均在三餐时间内输入,温度控制在35~40℃,

2.3并发症的预防与观察

2.3.1十二指肠瘘的观察 十二指肠瘘是十二脂肠憩室化术后常见的严重并发症,是腹腔脓肿形成、腹腔内大出血等并发症的始动因素,也是术后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3~5]。因此成功地预防十二指肠瘘是十二脂肠憩室化术后患者生存和提高生活质量的关键所在。巡视中密切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有无腹痛等腹膜刺激征,不明原因的腹胀,恶心、呕吐,引流的量、颜色和性质。患儿住院期间第1d右肝下双套管引流量稍多,报告医生,遵医嘱予静滴止血药,之后引流液均在正常范围内,住院期间未出现十二指肠瘘。

2.3.2腹腔感染的观察 患儿入院后WBC:15.31x109/L,遵医嘱给予广谱抗生素控制感染,术后恢复期给予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饮食,提高免疫力,患者术中腹腔内有黄色浓稠夹杂食物残渣流出,充分游离十二指肠及胰头,且延迟性十二指肠破裂所致腹腔污染严重,形成弥漫性腹膜炎,因此引流期间切口部位换药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更换引流袋1次/w,尿袋每3d更换1次,密切观察患儿有无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现象,动态监测体温,患儿手术当日22:00体温38.2℃,次日降至正常,未发生腹腔感染的现象。

2.4心理支持 患儿在住院期间由于病情危重及病痛的折磨,表现出恐惧、抑郁等心理,我们安排一名管床护士融入到患儿的日常治疗护理和生活中,细心听取其感受,给予鼓励,经常陪伴和安抚患儿,使患儿放松,减轻抑郁情绪。

参考文献:

[1] 仕彦, 蔡斌. 62例十二指肠损伤临床分析[J].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1, 8(4):121-122.

[2] 冯程, 孙学军, 李林卿等. 胰液胆汁双重外引流和空肠置管肠内营养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J].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009, 12(12):1096-1097.

[3] 徐雅灵. 双套管冲洗引流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的应用及护理[J]. 护士进修杂志, 2011, 26(21):1979-1980.

第5篇

中纺联会长孙瑞哲、工业与信息化部政策法规司副巡视员郭秀明、中国纺织信息中心主任乔艳津、中国印染行业协会会长陈志华、中国麻纺织行业协会会长董春兴、中国皮革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苏超英等行业领导,ZDHC基金会执行总裁Frank Michel、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化学品和废弃物部门项目官员Kevin Munn等国际组织代表,以及来自非政府组织、国际品牌、行业组织、产业集群、纺织服装企业的代表共600余人出席了大会。

郭秀明在致辞中表示,纺织服装行业要以“十三五”规划为指导,推进企业社会责任继续迈上新台阶,走出新路子。一要继续深入推进CSC9000T全面落实,推进和谐劳工关系、公平竞争生态、安全消费环境,提升行业软实力;二要加快绿色发展进程,加强纺织绿色制造基础管理,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把生态文明推向新的高度;三要继续把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取得的成绩、经验不断向其他行业复制和推广,引领工业和信息化领域企业社会责任不断取得新进展。

孙瑞哲在致辞中讲道,今年5月,中纺联与ZDHC基金会达成战略合作,中纺联将协调中国业界各利益相关方和企业参与到有害化学物质管控的统一供应链行动中,ZDHC组织将支持中国业界推进“化学品管理创新2020行动纲要”的制定和实施,中纺联和ZDHC将共同推进全球纺织供应链的化学品管控体系的建立和融合,促进中国纺织行业的绿色制造和可持续发展。中国产业界49家纺织上下游企业联合成立的“纺织供应链绿色制造产业创新联盟”,从供给侧代表着纺织供应链最先进的生产力参与到这项工作中,并在今年7月份开始试点工作,联合开展供应链化学品管理创新2020行动。这是全球纺织供应链各方的一次史无前例的联合与行动,旨在减少乃至消除全球纺织业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负面影响,这也是全球供应链协同和产业共治振奋人心的良好开端。

Frank Michel在致辞中则表示,可持续发展和整个供应链各方面的合规都有关系,这需要供应链各方进行跨境合作。现在ZDHC非常关注积分卡的应用和可持续发展KPI的实施,在积分卡中,绿色制造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参与各方需要达成一个共识,要想真正实现可靠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有效管控有害化学物质。

会上,阿迪达斯集团社会和环境事务副总裁Frank Henke,Primark道德贸易环境可持续总监Charles Dickinson,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化学品和废弃物部门项目官员Kevin Munn,中国纺织信息中心副主任、中纺联社会责任办公室副主任阎岩分别围绕有害化学物质管控全球标准的相关性和重要性、供应链上材料和化学品供应商的管控、通过数据库建设管理产品中的化学品以及CNTAC化学品管理创新2020进行了深入探讨;ZDHC基金会技术总监Scott Echols、彪马可持续发展总监Stefan Seidel、ADEC创新可持续发展项目总监Michele Carchman、ZDHC执行董事成员Graham Storrie、SAC(可持续服装联盟)首席执行官Jason Kibbey则分别着重介绍了MRSL(生产限用物质清单)及其符合性、ZDHC废水指南、ZDHC化学品网关以及SAC与ZDHC之间的合作。

正如阎岩在演讲中所说,绿色供应链的实质是供应商的绿色制造,而绿色制造的基础是化学品管控。从化学品的用量以及风险管控之间的差别来看,纺织服装行业的化学品管控不容忽视。中纺联从2011年开始进行产业环境责任利益相关方的对话,并在“十三五”开局之年推出了《纺织供应链化学品管理创新2020行动纲要》。该《行动纲要》主要围绕技术创新、标准融合、利益相关方的合作、能力建设以及信息共享等 5 个方面展开,以建立企业的化学品风险的防控体系为核心目标,是中国纺织行业为开展供应链化学品风险管控而制定的为期 5 年(2016 ―2020)行动的基础框架,是为实现纺织服装行业的化学品环境风险管控的要求、体系和能力建设的协调与统一研究创新的行动指南。

为了贯彻中纺联关于化学品管理创新2020行动纲要和ZDHC计划,中纺联与ZDHC基金会在会上举行了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双方达成共识,将在化学品管理和可持续制造上保持合作伙伴关系,就双方共同关心的问题,凭借各自优势在推动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标准融合、信息共享、分享最佳实践、组织培训和区域会议以及吸引利益者方面,相互促进共同利益、利益相关方和实践目标。

第6篇

青岛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护理部(青岛市中心医院),山东青岛 266042

[摘要] 目的 探讨科室内部二级护理质控方式,有效提高临床护理质量。方法 在神经外科实行科室二级质控管理,成立科室质控小组。采用护士长一级质控与绩效奖金挂钩,质控小组二级开放式质控不纳入绩效的考核模式对护理质量进行管理。结果 改进后的质控模式极大地调动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质控成绩较改进前有明显提高。结论 科室内部二级质控模式的实施能够切实促提升护理质量,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作用显著。

[

关键词 ] 神经外科;护理;质量管理;二级质控管理;护理质量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8(a)-0117-02

护理质量管理是临床护理工作的核心内容,是保证患者护理安全的重要措施。科室护理质控是医院护理质控的基础环节 ,它能够从根本上反应临床护理存在的问题。科室既是医院护理制度的执行者,也是护理问题最早的发现者。科室的质量控制和管理是提高护理质量的关键[1]。如何正确地对科室内部护理质量进行有效地控制,持续提高护理质量,是每位护理管理者首先考虑的问题。我院神经外科自2013年1月起改变科室质控形式,采用科室内部二级质控模式,护理质量得到有效提高,取得成果满意,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科室拥有开放床位46张,护理人员21人。职称:主管护师4人,护师12人,护士5人;学历:研究生1名,本科8人,专科10人,中专2人。回顾性分析改进前2012年1月~12月及改进后2013年1月~10月科室质控数据,并进行比较。

2方法

2.1成立科室质控小组

护理部统一制定《护理持续改进质控标准》,要求对病区环境、患者安全,医院护理感染,护理文书,危重患者护理质量,基础护理,优质护理示范病区,护理技术操作,急救物品,特一级护理共9项进行质控。将科室护理人员根据上述质控项目分为九个质量控制小组,每组2~3人。每组设组长一名;小组成员按照白班护士、夜班护士合理搭配,以保证随机抽查项目能够覆盖每个工作时段。减少因护理班次的特殊性而导致检查结果不准确。质控组长由N2级以上的护士担任,由小组会议推举产生。

2.2制定考核标准及考核目标

各项护理质控评价标准依据本院护理部制定的《护理持续改进质控标准》进行。

2.3对全科护士进行质控培训

科室质控小组成立后,根据医院护理质控组制度及职责,结合科室实际情况制定科室护理质控小组职责及制度,并对质控小组成员进行培训[2]。首先制定各级质控组织工作制度及人员的职责,对各级各类护理人员进行逐级的管理和分层培训[3]。其次对本组及其他小组的质控方式及内容进行全面了解培训。对质控小组长进行管理工具及统计学培训。每位护理组长能够熟练掌握数据分析工具,对每月记录的质控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从中找出重点问题,便于进行重点整改。

2.4科室二级质控实施方法

①护士长履行科室一级质控职责 护士长每天进行“护士长六查房”,对科室护理质量进行定时检查,发现问题现场提出,现场即时进行整改。护士长将检查存在的质量问题进行登记记录,检查结果与每月绩效挂钩。

②科室质控小组履行科室二级开放式质控职责 质控小组长及其成员根据所分管的内容,将日常随机检查与每周重点检查相结合,发现问题及时记录并上报,每月总结自查情况,登记在专项质量控制本上[4]。护理质控小组对检查存在的问题及亮点,用相机拍照,实时记录(拍照过程中注意患者隐私的保护)[5]。二级质控小组采取现场督查、持续改进和跟踪检查相结合的方式。采用表格式质控检查单,并且取消了责任人一栏,二级质控成绩不纳入科室绩效考核。该种检查方式能够有效减少小组互检过程中存在人情分的现象,也能很大程度暴露科室护理质量中存在的问题。质控人员在检查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督导,现场改进,对上月存在的问题进行重点追踪跟进检查。对存在的护理质量问题连续两个月质控数据没有提高的项目,纳入下月护士长一级质控重点。

2.5召开科室护理质控会议

每月2日召开科室会议。由护士长主持,全体护士参加,对上月科室质控结果进行纵向对比,采用根因分析方法,查找要因,提出改进措施。并提出下月小组质控重点及护士长一级质控重点。对于各小组在质控过程中无法解决的问题,进行集体探讨,制定解决方法。

3效果评价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12月(改善前)及2013年1月~10月(改善后)质控数据。采用Wilcoxon检验。表1为改善前后护理文书合格率数据分析:在α=1.0检验水准下,改善前护理文书合格率不服从正态分布(W检验:P=0.001);采用两独立样本的Wilcoxon秩和检验:改善前护理文书合格率组的秩和T1=81.5,样本量n1=12;改善后护理文书合格率组的秩和T2=171.5,样本量n2=10。95%双侧概率界值84~146,故P<0.05。结果表明:在双侧α=0.05检验水准下,改善前后护理文书合格率总体分布不同,结果均有统计学差异。同样方法检验其他8项质控成绩,结果均显示P<0.05(见表2)。

4讨论

护理质量管理是临床护理得以安全开展的有力保证。小组不记名无惩罚性的检查方式能够从根本上查找暴露科室存在的护理问题,对查找出的问题进行分析整改,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护士长一级质控能够将“护士长六查房”与小组质控重点紧密连接,做到检查有的放矢。实施分层管理,有利于护理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增强了科室护理管理的力度,锻炼了护士的管理能力和业务能力,充分发挥了高学历,业务技能和能力强的护士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骨干作用[6]。全体护士参与的二级质控模式使得每位护士既是质量的管理者也是工作的被检查者。这种全员参与的模式从一定程度上增加护士的职业认同感,调动了大家工作的积极性。改进质控模式后科室各项护理质量均比实施前有显著地提高。由此可见,科室内部二级质控模式适合临床护理工作,值得在临床进行推广。

[

参考文献]

[1] 张兵,王冀,李红梅.三级护理质控目标管理模式在ICU的实施与效果[J].中国护理管理,2011,11(7):47-49.

[2] 许颖. 浅议质控小组在科室护理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18):126-127.

[3] 姜红.二级护理质控体系构建及全面质量管理在外科护理管理的实践[J].广西医学,2007,29(11):1833-1834.

[4] 姚必凤,杨才萍. 科室三级护理质控网在护理质量控制中的作用[J].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3,10(6):37-38.

[5] 兰红霞,莫朝媚.护理质量控制检查方法的改进[J].护理学杂志,2013,28(14):69-71.

第7篇

一. 护理质量工作1. 完成2019年12月护理质量检查结果的汇总、整理;

2. 完成2019年度护理质量检查结果的汇总、分析;

3. 安排2020年1月护理质量检查;

4. 完成2020年护理质量检查计划安排;

5. 完成护士长手册、科护士长手册、质控手册(科护士长、质控小组)的修改及印刷;

6.完成质控标准修改,汇总,排版,已准备印刷。

二.完成2019年国家护理质量数据平台时点数据调查及上报工作

三.2020年第一季度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

2020年1月13日,护理部在行政楼三楼第三会议室召开第一季度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全体护理质量安全管理委员会委员参加此次会议。会议内容如下:

(一)10个质控组汇报2019年工作总结及2020年工作计划,各质控组对2019年年初制定的10件要事及年度检查结果进行总结,并对2020年常规工作及重点工作进行计划。汇报结束后,各质控组组长商讨2020年工作重点,并要求各项目组尽快将工作重点交到护理部。

第8篇

1、学习质控标准

标准是质量管理的基础,是实施质量控制的科学依据,护士长组织全体护士认真学习护理部质控标准,对5名组长重点辅导。各组再针对性深入研讨,达到人人掌握质控标准,工作中以标准为指南严格自律,检查时以标准为准绳客观评价。

2、实施质量控制

各小组组长根据本组成员班次及病房工作实际,灵活安排时间,每周对所负责的质控项目进行1次检查,检查时不评分,只详细记录存在的问题,责任人在班时当面交换意见并由本人及时纠正;责任人不在班时一般缺陷由质控护士代为纠正然后向责任人说明,严重缺陷立即报告护士长、通知责任人及时返科现场解决。出现频率较高的问题列入全科护理质控会议进行分析讲评,出错较多的护士列为重点辅导对象,加强培训考核提高业务技能。每月初召开护理质量评析会,各质控组长汇报上月各自查情况,护士长反馈上月科及护理部质量检查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集体讨论,制定整改方案并付诸实施,再进入下一轮自查自纠,如此循环运转。

3、质控方法评价

每一质控成员建立自查本,首页记有本项检查的标准。每周体现一次检查的内容。护士长对每个质控人员给予评介,好的表扬,未完成的列入护士素质考评分。全员质控实施前、后(12年4月分前后)护理质量检查评分情况明显提高,而且问题逐步减少,护理质量也形成持续改进。通过全员参与,增强护士的质量意识,积极主动地寻找问题的对策与方法,变被动管理为参与式管理。实行全员控制、全程控制,使护理质量得到了稳步提高。

4、总结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一共有开放床位数450张,实行分管院长领导下的护理部主任、护士长的二级管理体系,包含有护理管理人员14名,其中有1名总护士长,1名副总护士长,12名护士长,在2014年应用追踪法之前,在开展护理质控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主要是将管理人员划分为6个大组,依据16项护理质量评分标准来开展专项检查,在实施完所有的标准检查之后,对相关信息进行汇总、整理、分析之后,在现有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从2014年1月开始应用追踪法开展质控检查。将2014年的护理质控管理工作作为观察组,将2013年的护理质控管理工作作为对照组。

1.2 方法

将追踪法应用于责任制整体护理质控工作中,首先建立起专门的护理质量控制督导组,由护士总长和副总长带12名护士长开展各个科室的质控检查,首先制定相关的责任护士护理工作质量考核标准,并要在其中对各个责任护士的工作流程与工作标准予以明确的规定,对输血护理质量、患者转运交接、导管安全、压疮质量、坠床风险管理、病区用药安全管理、手卫生管理、医嘱查对、患者身份识别管理、住院患者围术期质量、责任制护理管理质量、抢救室管理质量、健康教育质量、护理文书书写质量、等级护理质量、人员管理、病区环境等护理质量评价标准予以完善[2]。

在2013年的质控检查工作中,主要是应用传统的检查方法来开展检查,在实际的质控检查工作中,每个质控项目都是由一组质控人员完成全院的临床科室的检查工作。在2014年的质控检查工作中,引进追踪法,将质控小组成员划分为三个大组,每个小组分别完成3到4个临床科室的质控检查工作,质控员需要对其分管的项目标准进行很好的熟悉、理解,防止检查过程中偏差太大。每月由质控组长牵头,按拟定计划对所负责临床科室对照标准进行护理质量检查,每月检查完后,各质控组对检查中发现的一些广泛存在的、共性的、涉及护理安全隐患大的问题开展分析、讨论,并将意见汇总记录,填写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反馈表,及时反馈给各被检查科室,然后由各科护士长主持召开相关的质控会议,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及拟定出相应的整改措施并落实。质控组长在限定的整改时间后及时追踪查看整改措施落实情况,,对于存在的问题要及时与护士长沟通,对于整改吧到位的问题,在下次质量检查时强化检查力度,并将其与绩效考核相挂钩。

1.3 效果评定[3]

在对整体护理质控效果进行评定的过程中,依据每个质控项目的标准执行力,将其划分为A档、B档、C档、D档,其中A档表示达标率大于等于90%,为优;B档表示达标率大于等于80%,为良好;C档表示达标率大于60%,为合格;D档表示达标率小于等于60%,为不合格。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中相关数据的处理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进行护理,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6.1%,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89.2%,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中达到A档与B档的数量明显多于对照组,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的达标情况比较

3 讨论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