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7 15:58:1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地区单一的物流企业已经难以适应物流产业发展的需要,而各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有所差异,又决定了物流产业发展的区域性特点。因此,巫需通过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的相关性分析,明确二者在当前经济条件下的发展现状,据此构建有效结合的区域经济与物流产业发展对策。
【关键词】
区域经济;物流产业;发展。
一、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
(一)物流产业的概念及特征。
物流产业属于第三产业的范畴,又称为物流服务业,是一种由物流资源产业化而形成的聚合性产业,具体包括运输业、仓储业、包装业、配送服务以及信息平台的资源整合手段。这些资源运用于产品市场的多个领域,包括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中的大部分流通业务。不论是生产类企业还是流通类企业,都存在大量的物流活动或物流业务,但是这些物流活动或物流业务本身不是物流产业,只有将这些物流活动或物流业务独立化、社会化为一种经营业务,才能称其为物流产业。因此,相对于物流企业来讲,物流产业跨出了单个经营主体的狭隘约束,泛指一类物流企业集聚而成的企业群。
从物流产业的定义,不难看出物流产业涉及到的不仅仅是服务性行业,只要跟物流活动有关的行业行为,都被纳入物流产业的运作范畴。如图1.1,综合所涉及行业的共同特点,物流产业具有典型的基础特性,也就是说物流产业链下具体业务的实施必须依托交通基础设施和系统的物流装备,而且物流产业本身的服务行业特性决定了其通过时空属性改变来实现商品价值的转移,也就是具有服务性,在商品转移过程中,必然涉及到多个行业和生产、服务、流通部门,体现为它的综合性。
(二)区域经济与区域物流。
区域经济,是一种综合性的经济发展的地理概念,在一定区域内由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地理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生产性综合体,属于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经济系统。它不仅受制于地区性的自然资源禀赋,更重要的是与投入资金、劳动密集程度、技术先进度等社会因素密切相关。随着绿色经济生活观念的深入人心,考察一个区域的经济效果,也不能只定位于单纯的经济指标数据上,需要考虑社会整体效益以及地区性的生态效益,这样构成的区域经济才是较为完整的一个主体,但当前的经济环境和发展水平又决定了物流产业发展起初对环境的较小依赖度,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思想对环境这方面不予考虑。
区域物流,泛指区域经济中的物流产业,属于宏观范畴的概念。现代经济体系下的区域物流更多的侧重于区域内部从供应方到需求方的商品或服务的运输与集散的一体化,它以特定区域为腹地,在这个特定的区域地理环境中,结合各区域经济发展的规模和范围,连通区域内外商品的输入与输出,并通过运输业务、仓储服务、包装服务、配送服务以及信息平台建设等基本活动的有效构成,最大程度的服务本地经济建设,稳定本地生态经济的良好有序发展。其实,通过以上对比可知,区域物流就是对区域经济中物流产业的产生、发展等一系列行为的总体概况,浓缩为通过关注区域中的物流产业,来促进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
二、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的相关性分析。
(一)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内向关联。
1、物流产业影响区域经济发展。根据区域经济增长极理论,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条件较好的少数地区和少数产业带动。物流产业具有深入所有行业的便利性,高度集中的物流产业能够有效快速培育区域内部重点行业的经济增长极,通过这种区域内的扩散效应,影响和带动周边地区和其它产业发展,最终很好的刺激经济的增长。据统计数据,2009年美国物流产业规模为9000亿美元,占美国gdp的10%以上,而十年之前其物流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就已经高达9.9%。另一组数据显示,近20年之内,日本物流业每增长2.6个百分点,经济总量就增加1%。
不仅如此,物流产业的发展可以最大化提高物流活动效率,进而减少生产、流通过程中的运营成本,提高经济单位的运营效率,通过改善物流环境较好的提高区域内企业的竞争力,而且高度专业化、规模化的物流产业涉及到许多行业,具有极强的产业关联和带动效应。物流产业对与区域经济的影响,除了表现在对产业关联的推动作用,还有助于调整区域经济结构,良好的物流产业带动其他产业间的资源流动,降低生产流通中的交易成本,形成稳定的适合本区域物流产业发展水平的经济结构状况。
2、区域经济促进物流产业发展。物流产业发展,当然离不开区域经济的配合,区域经济决定了物流产业所能最终达到的水平,一个经济水平较低的区域经济体,很难发展起较为成熟的物流产业链条。可以说,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是物流产业发展的基础和衡量标准,任何物流产业的集聚和复合,都必须依托于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当然完善的区域经济,很大程度上拥有较强的区域竞争力,内部的市场机制和资源配置水平都较为领先,可以为融入各行业的物流产业做好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区域经济的规模同样决定着区域物流产业的发展水平,较大的经济规模往往伴随着巨大的物流业务量,繁忙的运输业务,大额的订单,高效及时的配送服务等等。也只有规模巨大的区域经济体,产生较高的效益,才能将本区域的物流环境整治的井井有条,更有效率。由此可见,区域经济的发展无时无刻不影响着物流产业的运转,进而影响到其最终的物流产业绩效。
(二)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外向关联。
本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与物流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这是体现在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内在相关性。然而,区域经济体的存在,客观上产生了区域经济体之间的物流产业活动,这种相关性对于物流产业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区域间的经济活动,体现在物流产业间,就表现为区域之间物流业务带来的资金流、商品流以及信息流的传递与运转。根据区域的相互依赖理论,地区之间的经济、社会发展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彼此紧密相连的。一方面,物流产业水平可以反映区域经济体之间的外向关联特征,反映区域间的经济来往密切程度,体现区域间的依赖和贡献度;另一方面,区域经济体之间的密切关联,必定会加快当地区的物流发展水平,经济要发展,生产、流通市场是发展的基石,区域间的经济依靠水平加大,必定利于物流产业的集聚以及复合性发展。
三、当前各区域经济中物流产业发展的现状。
通过上述区域经济与物流产业的内向关联与外向关联的分析,我们知道要发展地区经济必须重视对于地方物流产业的培育与引导,也需要能够明确各区域发展过程中物流产业面临的问题和发展的现状。当前经济环境下,物流产业在各区域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是在经济发展水平较快的东部沿海地区,物流创造的gdp占据总生产总值的比重越来越高。因此,必须重视各区域中物流产业的发展现状。
(一)物流企业规模小,综合服务能力较差。
物流产业,是一个典型的集聚型产业,需要产业间的集聚来降低成本提高收益。但是从当前我国各重点区域经济体的发展状况来看,物流产业的集聚水平都是不高的,只是建立在简单的运输对接、仓储聚集、共同包装、互助配送基础上,没有形成真正的有机统一。而且这其中又以中小物流企业为主体,虽然物流要素都已分割在各部门、各领域,但是没有形成统一的大市场,一系列物流活动还主要是依靠本企业内部来实施,没有具体的分工细化,没有高度的专业化操作,必定加剧内部实施的运转成本。据统计局数据,在我国目前工业企业生产中,直接劳动成本占总成本比重的10%不到,而物流费用占商品总成本的比重约为40%,全社会物流费用支出约占gdp的20%,在荚国和欧洲这个数字分别为5%和10%。因此,我国目前的物流行业成本明显处于较高的不经济水平。
除此之外,中小物流企业形式上的集聚不能达到规模上的效益共享、成本共担,而且大量中小物流企业的存在,使得区域内物流产业的综合服务能力水平较低,大部分物流企业都难以脱身于物流市场上的激烈竞争,不能将更多的资金、时间、技术、人才应用于本区域或区域间物流服务的建设上,只有少数的大型物流企业有些这些方面的成绩,但效果也不十分明显,因为物流产业最终还是要面对具体的消费群体,这样的复杂流程和过长的服务产业链,难以保证服务水平的高质量。
(二)地区差异较大,第三方物流水平层次不齐。
据统计,欧洲目前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务的比例约为76%,美国约为58%,且其需求仍在增长,而我国的第三方物流服务的比例占比相比较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不仅如此,我国的物流产业的发展还呈现非常明显的区域差异,这更减缓了第三方物流服务的普及性。
1、东西部差距逐步加大。由于历史及地区分布的原因,我国东、中、西部的经济发展水平呈现逐步递减的趋势。由区域经济与物流产业的内生关联性,我们知道,经济发展水平对物流产业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近些年,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东、中、西部的经济发展水平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经济水平差距也有拉大的趋势。这样的经济背景,便产生了物流发展的区域性差异,尤其表现在第三方物流的发展方面。东部的物流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中西部,而且第三方物流的密集程度及实施效率都具有明显的优势,已经开始向专业化的细分工过渡。而经济较为落后的中西部第三方物流带来的产值比重仍旧较低,更多的是以物流企业自身为基础的产值创造,这样相比于东部,第三方物流的水平差距呈现逐步加大的趋势。
2、各区域内部差距显著。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对于本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依靠较深,必须是足够规模基础上才能产生的专业性分工。在这方面,尽管东、中、西部差距加大,但就某个区域内部而言,存在的差距也是十分明显。比如东部地区的沪宁杭经济区,第三方物流水平居于全国最优。而位于山东南部和江苏北部的淮海经济区的第三方物流水平则相形见绌,无论是绝对额还是所占份额,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而且呈逐步加大之势。
(三)区域性物流信息系统缺失,宏观调控能力不强。
物流产业的各个环节之中,除去传统的运输、仓储、配送等,只剩下信息平台的建设。信息化建设是现代物流业的灵魂,单一的物流企业很难具有用现代物流技术处理物流信息的能力,但是区域性的物流产业便可以构建区域物流信息平台来进行运作。但正是由于区域经济的差异,也产生了对于物流信息系统建设的差异,较为发达或者成熟的区域经济体,能够建设成物流信息系统,但在全国来看还属于极少数。大部分区域体都没有专门对于物流信息的专业化建设平台,这也就决定了区域内部或者区域之间进行宏观调控把握物流产业发展的能力有所欠缺。
四、发展物流产业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对策。
明确了当前经济环境下的物流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必须找到途径来解决问题改善现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物流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促进及催化作用,真正引导区域经济走向稳定发展的增长之路。
(一)壮大物流产业,形成区域集群效应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密切关系,表明了物流产业对于推动地方经济建设的重要性,必须毫不犹豫的着力壮大物流产业,着力引导物流企业的集聚,向更有效率的产业化方向发展。国家对于物流产业的发展拥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有关部门必须积极负责起来,制定更适合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物流产业支持政策。如2010年3月5日,国家出台政策重点支持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这对于以后上海的物流市场将会产生极为远大的影响,会使得上海的物流集聚程度迈向前所未有的高度。但相比于年产值占荷兰gdp的12%的世界第一大港鹿特丹,物流业务占gdp的8%的新加坡都有较大的差距。只有建设物流产业的目标,已不能很好的适应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还必须考虑到产业集群的角度,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的产业集群缺一不可,国家应着力推进区域内部的物流产业集群,体现出本区域的集群优势,在此基础上,区域间的跨区域产业集群也必须得到重视,这是增强我国物流产业竞争力的必经之路。
(二)因地制宜,促进第三方物流集约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的细化,物流逐步从生产领域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第三方物流,这与生产、流通环节中物流的业务整合起来就构成了当下的物流产业。物流产业的发展,具有较明显的区域差异,这也就产生了第三方物流发展的差异。明确了差异和区域特点,必须因地制宜的开发物流产业,对于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区域体,集中主要业务力量发展集约化的第三方物流,就要积极引导自营物流和外包物流向集约化的第三方物流发展,通过提高物流产业内的专业化水平,降低物流产业的成本,提高所获得的最大收益。要想更好的达到效果,必须积极创新制度方式,放开市场管制,促进市场竞争,这样能发挥第三方物流的天然优势,淘汰掉不适宜生存的粗放型物流企业。而区域经济较为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必须依托本区域特点,重点建设物流产业的集约化发展,不可过度要求第三方物流的集聚,而应该先把本区域物流产业的发展水平提高,进而更好的促进本区域经济发展,最终来促进日益发展成熟的第三方物流向集约化发展。
(三)建立区域物流信息系统,加快物流信息流通。
现代物流区别于传统物流的一大特征就是现代物流信息的建设,谁拥有信息,谁就能在物流活动中拥有优势,信息系统越完善越全面,物流供给的水平就会越高[5]。区域物流信息系统,能够最大程度的调控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的物流信息,能够加快区域的物流信息更新速度,更好的利于区域物流产业发展。各主体区域必须明确物流信息系统的重要性,从宏观整体角度加以把握。各区域积极设立本区域内部的物流信息系统,加快物流信息的流通,提高物流信息的利用效率。一方面,中国物流协会可以组织各区域的物流企业办理会员业务,引导建立全国性的物流信息流通平台。通过信息平台,各物流企业能够更公平更有效的参与到本区域物流产业的建设和发展中来,以便为本企业的经济效益、本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提供最大的帮助。另一方面,各区域经济体都必须转变物流信息观念,明确物流信息建设在物流产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各物流企业也必须注重对本企业信息系统人员的管理培训,促使企业形成物流信息系统调控下的有效运转体系,最大化的利于企业生存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有望。现代物流导论[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8):7-9.
2、栾贵勤。区域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1):59-623、沈强。吴江。重庆物流产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j].中国市场。2011,(2):12-13.
关键词:区域经济;物流;发展
由于川南地处两江交汇处的独特地理位置,泸州一直被标榜为川南的商业中心和物资集中地。这些年来,伴随国际贸易的稳步发展,为了加强川南与国内和国际等多个国家及城市的交流与合作,尽量彰显川南区域经济的优势及其重要作用,泸州市从改善城市环境,完善城市功能等诸多方面开展工作,并逐步加大力度,虽然,在实施各项措施的过程中会有一定的困难,但总体而言,还是取得了的相当显著的成绩。川南的区域经济与物流产业的发展是相互作用的,两者互为一体,共生共存。当然,政府早就意识到这一点,所以这些年来一直不断采取措施,加快川南地区经济建设,促进物流行业的发展。
一、区域经济下逐步展开物流产业的各项举措
这些年来,川南政府深知物流行业对于川南发展区域经济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意识到只有做好物流产业才能够加快区域经济的发展,采取了如下的具体措施:
首先,作为川南的领头羊,泸州市实施各项措施来加强自身的经济实力,目的是为物流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利的物质保障。充分响应西部大开发的号召,利用川南特有的地域、资源优势,以区域经济为指导,通过“大产业带动、大项目拉动、大投入驱动”,使川南经济不断迈向新台阶,经济增长速度不断加强。根据数据显示泸州的经济2010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GDP)714.81亿元,增长16.5%,这一点是很多发达城市都是做不到的。当然,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物流产业的支撑,不过也为物流产业提供有利的物质基础,但是随着经济的加快发展,导致了产业聚集、市场扩容等现象,这些也为新型物流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
其次,为凸显物流行业的重要地位,川南进一步加快了城市的基础建设。近几年来,泸州市花费很多的人力财力用于城市建设。其中,百分之七十都用于城市交通建设方面,通过一系列的供电、供水、交通、通信的基础设施的完善,为市民的生活和物流行业的发展都奠定了基础。尤其是在交通方面,通过建设铁路、公路、水运及空运等多个航道,已形成了四通八达的运输网络,不管是从哪条线路看,川南的货运都非常畅通,使得物流产业稳步发展。
再次,为加快物流产业的发展,川南采取一系列措施来美化城市环境。虽然泸州的地理位置本身塑造了其优美的环境,但为了更好地发展物流产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来优化城市环境,通过植树造林等一系列举措来改善人们居住环境,在长江等流域打造园林式生活,建造诸多的夜景工程,让这个美丽的城市成为居住、置业、工作的最佳场所。
最后,为了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提高泸州港的货物吞吐能力和长江航运的通行能力,川南立足长远,致力于打造最优物流城市。吸引大量的集装箱中转业务,使货源源源不断地流入泸州。诚邀日本、法国、美国和国内的25家知名船业集团聚集泸州国际集装箱码头,共商黄金水道发展大计;邀请日本川崎汽船公司联手泸州物流,谋划江海联运;总投资20亿元在泸州市龙马潭区兴建占地700亩的泸州西南商贸城,目标是打造川南最大规模商品贸易中心,其中有一个最要的内容就是建一个大型的仓储物流中心,物流是商城运转的动脉,关系着各商户的兴衰利益。为此,西南商贸城项目相关负责人的想法是对具体的物流线路进行招标:“比如泸州到浙江这条线,我们以商户集体批发的形式招标,哪家的价钱合理,我们就用哪家,这样节约了商户的成本,而且货物流通过程将全程监控,保障货物安全。”
这些一连串的举措都在为物流产业的发展做铺垫,这也是为什么这以后的几年川南物流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的原因。预计到2012年,川南将初步建成1个辐射性最全面的商业中心和1个大型物流园区,5个区县级商业中心,50个社区和乡镇商业中心,在川南地区和全省有影响力的商业街,10个在全省有影响力的大型商品市场和商品流通企业,届时,川南会将自己最灿烂的一面展现给中国,展现给世界。
二、剖析川南区域经济与物流发展的关系
总的来讲,川南区域经济与物流行业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由于川南重要的交通位置奠定了其水上货运的有利条件,随着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政府对于交通等各方面的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为物流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帮助,当然,物流产业的不断发展,也会使得川南贸易往来不断加强,区域经济得到不断的发展,所以二者是相互依托,相互扶持又相互促进的。这些年来,川南的商贸经济一直受到全国的关注,主要是因为它的物流产业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不管从货物运输还是配送方面都有一套非常全面快捷的通道,不仅使得客户满意,也使得投资者更加有信心。这就是许多国际友人愿意加盟川南物流的原因,也是川南区域经济发展飞速的重点。
三、总结
综上所述,川南利用自身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通过不断调整政策,致力于发展区域经济的同时发展物流产业,事实证明这样的举措是正确的。当然,通过发展物流产业也使得川南的经济增长有了更新的突破,尤其近年来的逐步深入,现在川南已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国际贸易枢纽,通过发展物流产业,川南不仅使自身的区域经济得到发展,也给国家做了很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创意产业;创意产业集群;区域经济
创意产业是一种新型行业,其创意主要体现在创业主体和创意行为两方面,创意主体是指创意产业的发展主体本身就存在创意性,创意行为主要是指产业发展过程中所有积极活动及社会活动都要围绕创意主体进行。而创意产业集群是指由多个即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创意产业聚集而成。
一、创意产业集群概述
(一)创意产业集群的概念
创意产业集群可以从要素和空间两个角度理解,要素角度是指一个具有创意性的产业群体,其本质是将设计、教育、艺术、音乐和娱乐等领域人才聚集在一起,创造出新的想法、新的技术和新的独创性内容。而空间角度则是指将即独立又相互关联的创意产业在一定区域集聚产业组织。
(二)创意产业集群的特征
第一,创意产业集群具有地域偏好性。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和科学技术,因此会选择市中心作为创意产业的聚集地。第二,创意产业集群的结构具有多样性。创意产业集群所需要的人才、技术、资金及政策支持都来源于创意组织、高校、行业协会、研发机构、金融机构和商务机构。第三,创意产业集群的企业趋向小型化。创业产业集聚的特点就是文化创意为集聚核心,实现脱离大型生产空间的目的,因此创意产业集群组成部分大多是小型企业和组织。第四,创意产业集群的环境具有宽松性。创意产业活动地也是生活地,其群体之间是相互互动的关系,具有宽松性。
(三)创意产业集群与传统产业集群的区别
第一,集群的发展要素不同。传统产业集群主要是通过强化技术和管理实现发展,而创意产业集群则是通过创意人才、创意行为、创意产品、社会投资推动发展。第二,集群的发展主体不同。传统产业集群的发展主体是生产经营业务和技术服务,而创意产业集群的则是创意企业、研发机构和创意人才。第三,集群的形成模式不同。传统产业集群的形成是指企业地域上的集中,而创意产业集群的形成是创意人才的集中。第四,集群的内部环境不同。传统产业集群内,生产经营是产业内围区的发展核心,而区是集中布局,其产业区与生活区分离,生产工作压力大。而创意产业集群中生产区与生活区是一体的,实现工作与生活一体化,工作压力较小且宽松。第五,集群的联接方式不同。传统产业集群的联接方式是价值导向,而创意产业集群的联接方式是文化传播和渗透。
二、创意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一)对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的作用
第一,有利于完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增长方式。创意产业的发展模式是将有创意的文化、创意技术与现有的资源结合发展,使创意产业实现了经济上的跨越式发展,延续和带动了传统文化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对传统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提升服务产业档次,促进新产业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此外还促进文艺演出行业、影视出版行业和手工艺制作行业的发展,有效提高了这些行业的经济效益,全面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第二,推动文化资源全面开发。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开发文化资源、提高创意软实力是提高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二)对区域经济竞争力的作用
第一,有利于区域品牌的打造。区域品牌是一个企业在某区域的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标志。创意产业集群集聚了大量创意人才及技术,为该产业打造出不一样的产品形象,为创意产业树立了良好信誉,提高了区域市场竞争力。第二,有利于提高区域经济效应。创意产业不但涉及到创意文化、创意技术,还涉及到传统文化、第三产业的发展,创意产业的发展带动了传统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了就业率和增加了就业岗位,使区域经济规模得到扩大。
(三)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作用
创意产业得以快速发展主要是因为脱离了对自然资源的依赖,依托于文化资源,使创意产业成为自热资源缺乏区域经济发展的首选产业。协调了自然资源富有区域与自然资源缺乏区域的经济发展,缩小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
(四)对城市功能转换的作用
创意产业的本质是对产品的创新,有利于促进城市经济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在城市原来的功能上增加了城市创意发展功能,该功能的增加不仅促进城市全面性和综合性发展,还有利于传承和延续传统文化,加强对城市区域文化特点的保护,使区域独特性与区域认同感达成一致,塑造了美好城市形象。
(五)对区域就业能力的作用
创意产业集群有利于增加就区域就业能力,提高区域就业率,对就业能力的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有效扩展了区域就业领域,大大增加了区域就业机会。例如创意产业涉及到的版印刷业、娱乐服务业、手工艺品制作业、休闲健身业、会展、包装行业等,都是提高就业机会的最佳行业,此外,文化要求高和技术要求高的软件设计、创意设计、数字媒体、动漫网游和计算机服务等,这些为高文化水平的人才提供了就业机会。第二,创意产业集群还可以有效完善就业结构,使就业机会和岗位满足各阶级、各阶层和各行业的就业需求。促使生产制造就业结构转换为消费服务型就业结构,劳动密集型就业结构转换知识密集型就业结构。促进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发展的同时,提高了第三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地位,使大学毕业生就业得到有效提高。
三、我国创意产业集群区域发展的战略
(一)积极开发创意人才,以此激发创意产业区域活力
该战略主要是通过培养创意人才和开发人才实现创意产业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目的,是我国创意产业集群区域化的重要策略之一,其战略具体实施主要从以下几面入手。第一,提高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意识,树立大的创意人才观,规范创意人才管理标准和完善人才管理体系。完善人才管理体系主要通过建立人才管理机构,人才培养基金,和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实现。第二,要提高校创意人才培养效率,最大限度发挥高校人才的优势。对高校人才的培养及开发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实现。首先,高校应针对本科生、专科生和研究生文化优势,制定符合他们的创意培养模式和计划。其次,高校应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创意生产过程中中除了培养学生文化创意理论、创意技术,还要培养学生将创意文化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为区域发展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第三,全面开发创意人才市场,实现创意人才流通体系完善的目的。第四,营造具有竞争性的创意人才发展气氛,同加强对创意产业集群基础建设的强化力度。
(二)加强科技创新,占据创意产业发展至高点
第一,加强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力度,实现依托主体的转变。传统产业主要是依托劳动力和生产技术实现发展,而创意产业的特点决定,创意产业集群的发展必须依托文化资源和高科技技术。第二,创新和完善创意产业结构,加强创意产业技术创新力度,使创意产业集群向综合性创性和全面性创意产业发展。
(三)在投资方面经济引用多元化投资方法
最大限度发挥民间资本市场的作用,提高创意产业集群集资和科学投资的能力,保证创意产业正常进行和发展。第一,多元化投资的宗旨是以国有经济投资为主体,其他经济共同投资,确保创意产业向好的方向发展和前进。第二,积极发挥民营经济的投资辅助作用,使创意产业得到多元化发展。(四)将创意产业集群集团化创意产业集群本身是由多个不同性质但又相互联系的小型企业组成,将其集团化不但有利于统一管理,还有利于实现创意产业规模化经营。具体处理设施如下:第一,根据创意产业实际情况建立现代产业集团,以此推动创意产业集群集群化发展。第二,加强创意产业利益链的连接力度,实现市场化运作,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除了以上四点策略外还有国际化战略,以提升创意产业的国际化水平为核心策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提高创意产业集群贡献度为核心策略
四、结语
创意产业集群既是不同产业要素的集和体,又是不同产业空间的集合体,对区域经济有着很大的影响,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核心力量,产业未来发展的新方向。不但延续了传统文化和促进了第二产业的发展,还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就业机会。
作者:王义涵 单位:山东博兴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曹如中,郭华,付永萍.促进我国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战略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2013,09:62-66.
[关键词] 产业集群 区域经济 威海
一、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竞争力
1.随着经济信息化,网络化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多的表现为在产业上相互关联、相互支撑的企业群体之间的竞争,同一产业内生产上相互关联的企业和相关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在各个国家地区出现了具有较强产业竞争力的经济集聚区,对这一经济现象的研究促进了产业集群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最早将产业集聚和国际经济竞争力联系起来提出产业集群理论的是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他通过研究国家有竞争力的产业的发展,提出了他的产业集群理论,并把产业集群定义为:“在某一特定区域下的一个特别领域存在着一群相互关联的公司,供应商,关联产业和专门化的制度和协会。”波特指出,国家之间的竞争关键在于产业之间的竞争,而产业在空间上的集聚形成产业集群。
特色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不仅体现在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也体现在区域经济发展和竞争中,世界上不少区域的经济竞争优势就表现为它们的特色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例如美国硅谷地区的经济由当地的半导体产业集群支撑,美国的底特律和日本的丰田城的经济则由当地的汽车产业集群支撑,以及印度班加罗尔的软件产业集群,台湾新竹的半导体硬件加工产业集群,广东东莞的电脑硬件制造和装配产业集群等。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当地产业集群的发展,而地区经济竞争优势也表现为当地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2.产业集群的一般特征。产业集群不仅包括相互关联的企业,还包括提供相关公共品和政策支持的政府机构,相关科研机构,职业培训机构,中介服务机构,行业协会等,形成资本,劳动力,信息,知识等各种生产要素的集聚,产生很强的区域集聚效用和扩散辐射作用。产业集群通常表现出以下特征:空间集聚性,即大量企业和相关机构空间上高度集中,相关经济活动高度密集;网络化,各经济活动主体和相关机构组织通过交易性和非交易性关系频繁接触和发生相互作用结成一体化网络;分工和协作性,集群内各经济主体进行生产上的高度专业化分工,并在经济活动中相互协作;根植性,集群内经济活动主体具有相同的文化和制度背景,共同的市场交易规则,彼此之间信任度增加,降低了纯粹市场组织中交易的不确定性;自组织性,集群一旦产生,集群内部和集群外部高度互动,通过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推动集群规模的不断扩大。产业集群的以上特征使得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3.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
(1)产业集群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区域内企业竞争力。
①降低集群内企业的生产成本。集群内部企业频繁的经济往来和共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培养了企业之间彼此的信任,增加了交易的透明度,便利了市场信息的获取,降低了企业间交易的不确定性,降低了企业交易成本;集群内企业的空间集聚,有利于企业间具有工作经验和专业技能的劳动力在不同企业和部门之间的流动,降低了人力资源的获取成本;集群内企业在空间上集聚,生产上相互联系,相互支撑,有利于资源和信息共享,以及彼此间的学习,促进了知识和技术在企业之间的扩散,降低了企业创新成本和信息获取成本。
②集群内企业在生产经营上的密切交往和相互依赖使得产业集群内部企业在从事对外经济活动时可以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整体,有利于提高自身在市场活动中的经济地位和对外谈判能力。
(2)产业集群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
①产业集群内部企业往往处于同一产业链的不同环节,在生产上进行高度的专业化分工,同时共用同一运输网络和销售网络。产业集群内部的其他相关部门机构则发挥协同作用,对产业发展起到支撑和促进作用,企业和各个机构部门的分工协作提高了区域内生产企业的整体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和销售成本,提高了整体经济竞争力。
②由于集群内企业在空间上集聚,集中使用基础设施,并且处于同一产业内部,专业化生产提供相同或相近的产品或服务,产品和服务集中供给当地或外销,有利于实行企业大规模生产,实现规模经济效益。
③品牌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最重要的一种无形资产,品牌正在成为城市经济竞争的核心竞争力,而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有利于形成“区域品牌”,发挥区域品牌效应。在山东省内,有诸如寿光蔬菜,烟台苹果等由于产业集群而产生的区域品牌;在山东省外,有诸如浙江海宁的皮装,柳市的低压电器等区域品牌,这些区域品牌的形成以及随之而来的品牌效应极大的促进了地区经济发展。
④大量企业在空间上集聚,生产上相互关联,频繁进行交易性和非交易性往来,有利于信息,知识和技术的扩散,使产业集群成为一个创新性网络,有利于形成创新环境,提高地区整体经济质量,增强地区整体创新力和发展潜力。
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以及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使得培育和发展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分析威海市区域经济和产业集群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培育具有地方特色和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对促进威海市区域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二、威海市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威海市位于山东半岛的最东端,与韩国日本隔海相望,是山东省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威海市旅游业和海洋产业发达,威海市是联合国人居城市,旅游业是威海市优势产业,同时作为沿海城市,其海洋产业发展迅速,威海市的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四分之一。同时威海市工业体系健全,机械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汽车和船舶制造,纺织服装业和食品医药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但是威海市工业发展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地方特色和竞争优势,其中的汽车制造,船舶制造和纺织服装业与周边的烟台、青岛、潍坊三市存在区域重复建设,四市地区间产业门类趋同,而且主要工业门类在各市经济中都占相当比重,各城市之间存在低层次竞争,政府部门缺乏有效的经济交流和政策协调。
三、培育威海市产业集群,促进威海区域经济发展
1.威海市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威海市处于山东省经济最发达的区域,区位优势好,对外联系紧密,开放程度高,通过大力引进外资和承接日韩转移产业,经济发展迅速,并逐渐形成旅游业和海洋产业等优势产业,现阶段威海市已基本形成以下几个产业集群:
(1)交通运输设备产业集群。威海市船舶制造业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有大量的船舶制造和修理企业。威海市在汽车工业方面以三角集团为代表发展了汽车零部件制造业,三角集团在全国轮胎行业中排名首位,其轮胎品牌是中国驰名商标,具有国际竞争力。但是就整体来看,威海市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并不具有区域竞争优势,船舶制造业无论是与青岛还是大连市相比都远远不及,而汽车制造业只是限于零部件生产,并没有形成完整的汽车产业,交通运输设备产业集群难以做大做强。
(2)纺织服装产业群。威海市纺织服装产业是在承接日韩产业转移和充分利用劳动力低成本优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有“金候”和“寒思”等著名品牌。威海市纺织服装业虽然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且打造了自己的品牌,但是随着经济发展的推进,威海市已不再具有劳动力成本优势,而且就纺织工业而言因为邻近的青岛市是中国重要的轻纺工业基地,所以很难做大做强。而服装业与青岛和潍坊市相较,都没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为实现进一步的发展,必须考虑与周边地区分工协作,充分融入半岛经济圈。
(3)海洋产业群。威海市渔具生产,海洋食品生产加工,海洋生物工程药品、保健药品生产发展迅速,是威海市的优势产业。威海市是中国的渔具生产基地,威海市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到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四分之一。威海市在发展海洋产业方面的唯一不足在于缺乏科研支撑,海洋生物工程药品和海洋食品的生产加工都要求向高科技含量方向发展,这需要强大的科研机构支撑,而威海市大中专院校和科研单位较少,难以给予有效的支持。
(4)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威海市在扫描仪,传真机,光纤生产,新型电子元件,微电子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而且发展前景乐观。日本和韩国是世界电子信息业的中心,随着日韩产业结构升级,电子信息产业中的中低端类产品生产会加速向国外转移,而威海市邻近日韩,具备一定的经济技术基础,基础设施完善,经济社会环境优越,又具有较低的劳动成本优势,在承接日韩转移产业上其条件得天独厚。
2.威海市产业集群发展方向。
(1)实行差异化发展,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半岛地区的青岛、烟台、威海三市由于区域特色相近,经济发展模式趋同,在产业集群发展上结构趋同,低层次竞争,如机械制造,交通运输设备制造和纺织服装产业在青、烟、威三市都有发展且都占较大比重。威海市只有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才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在培育产业集群方面,威海市应考虑重点发展现有产业集群中的海洋产业集群和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威海市在渔具生产和海洋食品加工生产和海洋生物制药上与半岛其他城市相比有较大优势,海洋产业应该成为威海市今后重点发展的产业。为促进海洋产业发展,政府应做好引导和扶持工作,重点在于为海洋产业的发展提供科研支持,建立配套的科研单位,提供科研资金支持。就电子信息产业而言,威海市由于不适合大规模发展机电制造业和汽车工业等重工业,这一方面是由于威海市面积和人口较小,一方面也由于威海市旅游人居城市的发展定位,因此在制造业方面,威海市更适合发展电子信息产业,而且正如前面所述威海市在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方面得天独厚。综上,威海市今后产业集群的发展应重点培育海洋产业集群和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使此两大产业发展成为威海市的支柱产业,形成规模优势。
(2)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分工协作,积极融入半岛城市经济圈,在更大范围内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就整体经济实力而言,半岛地区的经济发展势必要以青岛市为龙头,发展半岛城市经济圈,这是山东省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威海市应该正确定位,在半岛城市经济圈建设中,积极参与地区分工协作,协调地区经济发展,在半岛城市圈这个大环境中发展产业集群。现阶段,半岛城市间经济结构趋同,条块分割,利益分割,低层次竞争,产业配套协同能力差。为取得进一步的发展,必须加大地区专业分工和协作,在更大范围内构建产业链,发展产业集群。在机械制造和家电制造产业,纺织服装产业制造方面可以由各地区分工协作,培育大的产业群,各地区作为产业群的一个部门一个环节,这样势必提高整体经济效率,提升半岛城市整体竞争力,促进半岛地区整体经济发展。在发展半岛产业集群和建设半岛城市经济圈方面,各地区政府一定要高瞻远瞩,从长远利益,整体利益出发,消除行政壁垒,加强交流合作,制定统一的经济规划和发展政策,实现地区经济协同发展。
(3)建立产业集群创新体系和城市创新服务体系。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和扶持企业技术创新,建立开放性的产学研合作体系,引导建立企业、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等创新主体之间的合作创新网络,加快信息、知识的扩散。建立科技园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等技术密集型园区,创造技术研发的良好环境。建设企业信息化网络,降低企业技术开发和应用成本,推动科学技术推广应用。建立中介服务机构和职业培训机构,引进人才,培养,吸纳高素质企业家队伍和职工队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培养人们具备现代管理观念和创新协作精神。
参考文献:
[1]孙祖荣施萍: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J].生产力研究,2006年第7期
[2]吴忠培董丽雅苗娴雅:产业集群的组织特征及其研究意义[J].华东经济管理,2006年第8期
[3]孙洪霞: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发展方向研究.沿海企业与科技[J].2005年第2期
本文以河北省为研究对象,所有原始数据均来自《河北省统计年鉴》及《河北经济年鉴》。(1)提取主成分。利用SPSS19.0软件对处理后的原始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指标间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值、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前3个主成分累计总方差达到91.123%,根据累计贡献率大于85%的原则,选取前三个主成分来概括原始变量。(2)确定河北省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协调指数。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协调度指数K可以表示为三个主成分与其对应的贡献率乘积的累加,即得到各主成分与各指标之间的关系,由此计算得到河北省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协调度指数,如表2所示。(3)确定河北省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协调指数预警区间。根据3σ法的理论,参照国内外研究成果,选取1倍标准差和2倍标准差作为预警区间的界限。由SPSS19.0得到统计指标数据的均值E=1.389和标准差σ=1.165。根据3σ法计算河北省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协调度指数预警区间,其中,(-∞,-0.941)、(3.919,+∞)为异常区间,(-0.941,0.224)、(2.552,3.919)为基本正常区间,(0.224,2.552)为正常区间。
二、研究结果分析
由指标的组成可知,本文中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协调度指数表示的是房地产业的发展速度与区域经济发展速度的相适应程度。如果协调度指数过小,表明房地产业发展相对于区域经济而言过于缓慢;如果协调度指数过大,则表明房地产业发展速度过快,超过区域经济的发展速度,这时便会出现房地产业市场过热的情况,并且有出现房地产泡沫的危险。将表2河北省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协调度指数K可视化为折线图,如图1。由图1可看出,河北省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协调度指数总体处于较稳定状态。从2001年到2009年,协调度指数K波动上升,到2009年达到目前最大值,之后逐年下降,开始稳定波动。结合原始数据以及图表分析可得,2002年,住宅市场供不应求,此时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协调性较差,协调度指数为0.835,位于基本正常区间。从2003年开始,房地产投资增速开始趋于稳定,此时协调情况有所好转,协调度指数进入到正常区间。2004年,住宅市场供不应求情况又趋明显,此时协调度指数减小,滑落到正常区间的边缘。2005年以来,国家在房地产市场的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均加大了调控力度,河北省房地产市场也受到一定影响。因此,从2005年到2008年,协调度指数保持在正常区间范围。2009年,河北省跟随国家政策,出台了相关政策刺激房市,导致房地产市场过热,协调度指数骤然增大到4.110,处于异常区间的边缘。2010年以来,中国房地产政策由此前的支持转向抑制投机,先后采取了土地、金融、税收等多种调控手段,河北省房地产业的供需结构也因此发生了变化。因此,协调度指数从2010年开始下降,2010—2012年均处于正常区间范围。
三、结论与建议
关键词 产业集群;区域经济;经济发展
产业集群是相互关联的企业及其支撑机构在某一特定区域的集聚(Poter,1998)。由于产业集群所凸现出的持续竞争力,这种新的生产组织形式,正在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推动力量。我国产业集群的大规模发展起步较晚,但势头强劲。从区域分布来看,产业集群在浙江、广东、福建、江苏、河北等许多省份均有分布。比如截止2004年末,江苏省各类产业集群就业人数占全省的近88%,所创造的增加值和财政收入分别占全省总量的60%和40%,在重点接受调查的全省60家产业集群中,企业数超过1000家的有12家,从业人员超过万人的有13个,有19个产业集群在地方经济中的占比达到50%以上,其中又有8个达到80%以上。这些产业集群的出现和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省域经济的发展。因此,从内在机理上去探索产业集群和区域经济的关联性和互动发展机制,无疑会成为区域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并具有相当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一、区域经济因素对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区域经济就是指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以客观存在的地域单元为基础,按照劳动地域分工原则建立起来的、具有区域特色的地域性经济。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区域经济的最原始经济活动必定是由区域所具有的历史文化习俗和资源禀赋决定的,由此而形成的人口、技术、公共资源、区域品牌等,因为路径依赖等因素会影响到现期产业区位的选择。一般来说,区域经济发展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影响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
1.区域的资源因素
利用资源优势来发展区域经济,是产业集群得于形成的原始动力。区域资源主要包括两类:①自然资源;②非自然资源。
(1)自然资源和地理资源
自然资源是能产生生态价值或经济效益的自然物质和自然能量的综合,包括土壤、气候、矿藏、湖泊、森林、地理位置等。马歇尔(1964)曾在对地方工业起源的论述中指出了工业的地区分布的二个主要因素,其中之一就是自然条件。美国学者通过对美国产业集群的实证分析得出,自然优势能够解释20%左右的产业集群形成现象。在我国,各种以自然资源为主要生产加工对象的产业集群,无不与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如吴江盛泽的丝绸产业集群,号称日出万匹,衣被天下“;东海县的水晶制品产业集群,其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达50%。同样,由于区位优势,有利于资源和产品的进出口,在我国东南沿海的江浙粤闽一带出现了以加工出口为生产特点的大量的产业集群。
(2)人力资源
产业在空间地域上的集聚并不只是企业的简单意义上的数量叠加,技术创新是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产业的集聚需要考虑区域人力资源的现有状况及其未来的可持续性。区域环境中人力资源的密集程度及质量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产业结构及其发展水平以及地区产业集群的类型。一般来说,与产业集群的产生和发展存在密切关系的有三种人力资源类型:企业家资源、高技能人力资源和普通劳动力资源。
2.区域历史和文化因素
区域中历史传承的从事商业活动的文化氛围,可以演化为区域经济兴起的一个条件。生活在同一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由于耳濡目染,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养成了经营意识,培养了经营思想。浙江的许多产业集群是在缺乏自然资源支撑和外力帮助的条件下,通过挖掘民间传统技艺而形成的。如宁波依托“奉帮裁缝”的传统技艺形成服装类产业集群;永康利用修锅补缸的技艺,发展成了专事小五金生产的产业集群;温州更是利用“其货纤靡,其人善贾”的人文特点,逐步形成了打火机、皮鞋、低压电器等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
3.区域政策和制度因素
制度和政策作为公共产品,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因此,作为公共产品供给者的政府,对区域产业集群具有十分显著和直接的影响。正确的政府引导和支持以及相应的有效政策对产业集群的发展是一种有利的推动。另外,作为非正式制度的人文习俗也是产业集群发育成长的深层内因,健全的人文网络不仅加强了产业集群的稳定性,而且会加速中小企业的形成,壮大产业集群的规模。比如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温州市政府便高瞻远瞩地大力支持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并通过政策扶持和倾斜,充分发挥其积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使当地出现了最早的专业市场,为产业集群的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见,适宜的制度和政策体系也是产业集群产生和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4.区域相关产业的发展因素
犹如生物群落一样,产业集群也是一个有机的具有生命特征的产业群落。在它的形成和演进过程中,必须要与周围的环境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对于某个特定的产业来说,它需要与与之相关的各种横向和纵向的产业或机构的耦合。从横向看,包括能提供互补产品的制造商和能提供相关管理和技术的企业;从纵向看,包括上游和下游企业,如供应商、销售商、产品服务等。另外,还包括政府和其他机构,如大学、科研咨询机构、监管机构,提供各种专门的培训、教育、信息、技术和服务等产品。因此,产业集群是一个有众多企业和机构所组成的有机协调的整体。任何一个相关子系统的不完善,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到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
二、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往往与特定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具体来说,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集群通过对区域资源的优化整合,提升区域的竞争优势
产业集群是由相互关联的众多企业和相关支撑机构所组成的共生体。一方面,产业集群的发展所要投入的要素,不仅包括一般意义上的自然资源、资本和劳动力,也特别强调企业家资源、人才资源的培育及其在发展中担当的作用,更是要求地方政府、行业协会、金融机构和教育培训机构对产业发展的协同效应。因此,产业集群可以通过将这些区域内的软、硬资源的有机组合,优化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另一方面,产业集群所带来得直接结果便是同一产业和相关产业的企业在地域上的集聚,引起人口的空间集中,这在为产业集群提供充足人力资源的同时,又会产生对消费、交通、文教卫生、金融、物流、市场等基础产业的进一步需求。这样,产业与市场之间就形成一种良性互动关系,进而形成产业集群和市场群落的共生现象:通过构建专业市场群落,可以实现制造业与商贸业的专业化分工,使他们能共享销售网络所带来的外部规模经济,降低中间品交易的不确定风险;通过构筑制造业企业群落,将某一特定产品的制造过程分解为众多的中间产品的制造环节,并分别由专业化程度很高的小企业进行生产和组装,又能使群落中的每一个企业都能享受“零部件规模经济”,大大降低集群内企业的内、外部交易的成本。因此,产业集群的发展,不仅使其主导产业获得竞争优势,而且还可以通过专业化分工使得相关企业获得成本优势,提高其竞争力,从而提升整个区域的整体竞争优势。
2.产业集群利用合作与竞争机制,增强区域的创新能力
在产业集群内,大量的相互关联的企业和机构集中在一起,既开展激烈的市场竞争,又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一方面,产业集群内集聚了上游的供应商、下游的批发经销商以及其它配套商,这种空间上的集聚方式有利于企业间实现纵向、横向合作。同一集群内的企业彼此间更加接近和了解,基于友谊、信任、信息分享和相互联系,大大降低了单个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有利于相互间进行深入的交流和学习,为协同创新创造优良的环境。另一方面,合作并不意味着没有竞争。由于地理上的接近性,行业的动态更易及时了解,竞争的障碍会减小,企业对于竞争压力的感受也更为直接。新进企业更容易模仿先进企业,从而导致企业间竞争的加剧。因此,集聚既有利于合作,也增加了竞争。这种合作竞争机制的根本特征是互动互助、集体行动。它能帮助集群内企业实现高效的网络化的互动和合作,顺畅信息的流通,加快观念、知识和技术的传播,减低交易的费用,从而获取集体效率,降低合作创新的成本,加快创新速度。企业的创新成果更易于为其他企业所学习和吸收,从而促进整个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的提高。另外,集群内企业间互为竞争的关系,会使竞争激烈程度加大,也就越能刺激企业的创新与升级。因此,集群内企业具有更强的创新意识。所有这些产业集群所具有的既合作又竞争的双向机制,对增强区域整体的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3.产业集群通过累积效应和扩散效应,扩大区域品牌的影响力
由于集群内部强大且复杂的企业间联系,使得在该区域内,一个企业发展,会带动区域内相关企业的发展,而且随着产业集群化规模的增大,引起规模经济的边际收益递增,进一步增强对集群以外的企业的吸引力。随着新的中间投入的使用者、生产商和供应商的不断加入,又会引致新的加入者和更强的分工专业化,从而形成较强的累积效应;同时,产业集群规模的不断扩大,集群内企业需要不断从周围地区就近获取原材料、劳动力等资源,导致产业集群在空间上不断拓展,将周围欠发达地区逐步纳入其中,形成扩散效应。通过累积效应和扩散效应,使得产业集群的产业链更加完善,空间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实力更加壮大。这样,产业集群就可以通过统一对外促销、规范品质标准、认同专利技术、推广共同商标、共享集群信誉等“集群效应”来创立区域品牌。这一方面可以消除经济的负外部性,同时谋取单个企业很难具有的差异化优势,使集群内每个企业都受益;另一方面,“区域品牌”与单个企业品牌相比,更形象、更直接,是众多企业品牌精华的浓缩和提炼,具有更加广泛的、持久的品牌效应,从而扩大区域品牌的影响力。
4.产业集群通过实施循环经济,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在产业集群产业链上的每个企业,往往都是通过生态共生的方式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产业集群的这个特征非常适宜于开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就是按照自然生态物质循环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它要求用自然生态学的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实施“资源-产品-废弃-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目标。通过资源的循环,既维持生产的发展,又能减少资源的消耗并充分利用再生资源,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循环经济能使集群内完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专业化分工,克服集群内物质循环缺陷和生态缺位,疏通集群内个体间的物质、能量、信息的渠道,搭建个体间的合作共生机制,优化整个集群内的循环经济网络结构。通过遵循“3R”原则,将清洁生产、生态设计、绿色消费、资源综合利用等有机融为一体,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缓解资源稀缺对集群发展的不利影响,同时也解决了产业集群演进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因此,循环经济是一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因而也是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佳的和必然的选择。
三、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建议
产业集群因为具有持续的竞争力成为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但是,产业集群如同产品一样,也有包括产生、成长、成熟和衰退四个生命周期阶段,根据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理论,区域环境的变化可能会导致产业集群的衰退,从而产生产业集群的周期性风险。而产业集群的衰退,又会反过来引起区域经济的萧条。因此,如何保持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是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1.营造良好的区域政策和基础环境,促进产业集群健康发展
政府首先要规范市场秩序,加强对产业集群的宏观引导,提出产业集群发展的指导意见,避免无序竞争。其次要加强社会网络和中间组织的建设,完善中间服务体系。还要不断完善适宜于产业集群发展的软、硬件体系的建设。要积极研究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对产业集群的龙头骨干企业、配套企业创建品牌优势的企业给予扶持。
2.引导和规划以生态工业园区为载体的产业集群建设
通过生态园区的建设,使得园区内企业之间形成生态共生的耦合关系,一方面可以形成和延长产业链,促进产业集群的升级;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循环经济活动,减少资源的投入,减轻对环境的损害,使企业降低生产成本,保持产业集群和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重视和研究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现象,化解产业集群风险对区域经济的危害
由于产业集群存在衰退和灭亡的风险,要保持区域经济的稳定发展,就要采用区域投资组合战略来分散风险。这就要求区域内产业集群间的相关性要小,以使对区域经济的风险最小化。当然,虽然产业集群存在生命周期,但它也并不代表必定走向衰败,只要根据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措施,就能促进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何雄浪.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探析[J],南方论坛,2006(4),35-37.
[2] 魏后凯.现代区域经济学[],经济管理出版社,167-179.
[3] 蔡宁、吴结兵.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基于“资源-结构”观的分析 [M],科学出版社, 117-132.
[4] 中国产业集群第2辑[C],机械工业出版社,47-48.
[5] 周宏春、刘燕华等著.循环经济学[M],中国发展出版社,42-45.
1.1物流产业集聚指标物流产业集聚指在某一特定的区域范围内,提供物流服务的若干企业及其相关的制造、流通企业在空间上高密度集聚在一起的过程,集聚的目的是使得集聚群内的各家企业能形成一个强大的产业群体,从而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10]。研究以定性分析为多,例如分析物流产业集聚形成的机理、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等。本研究将以定量分析的方法,测算出某一区域物流产业的集聚程度[11]。
1.2物流产业集聚度测算测算物流产业集聚度的方法有很多,主要包括行业集中度、赫芬达尔指数、就业集中度或区位熵法、空间基尼系数和E-G指数等。本研究采用区位熵法来对物流产业集聚度进行测算。区位熵法是衡量某一区域要素的空间分布情况,反映某一产业部门的专业化程度的指标。其中,LQi表示i产业在全国的区位熵指数,ei为物流产业在i区域的从业人员数量,e表示i区域的总从业人员数量,fi表示全国的物流业从业人员数量,f表示全国的总从业人员数量。如果LQi>1,说明i产业的集聚水平高于全国的平均产业集聚水平。反之,则说明i产业的集聚水平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区位熵指数方法简单易行,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该区域产业集聚水平的高低。
1.3区域经济发展衡量指标衡量区域经济发展应当是一个指标体系,其构成异常复杂,包括如人力资本、国内生产总值(GDP)、工业增加值和产业结构等各种衡量指标。考虑到数据的合理性及可得性,选取GDP作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
2物流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
集聚形成的空间内,各项资料都需要物流作为媒介来完成;另一方面,区域经济的发展会使物流需求大大上升,导致物流需求不能全部被满足。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形成物流产业集聚,共享区域内的各项资源、信息,充分利用区域内的基础设施,达到最大限度的节约成本、不断满足客户的物流需求、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目的。自2009年以来,随着各地经济的迅速发展,多项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的政策也相应出台,多地政府颁布了物流产业发展规划,对物流产业进行合理布局,促进了多地物流集聚区的形成。截止2011年,扬州长江石化物流园中心累计实现主营收入60多亿元,上缴税收5000多万元;公铁水联运物流集聚区截止2011年实现主营收入27亿元,上缴税收2270万元[15]。合肥市自十一五以来,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达到了17%以上,为合肥市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形成了“合肥综合保税区”“合肥空港物流园区”“合肥商贸物流园”“合肥农产品物流园”等多个物流集聚区。位于河南商丘新区的豫东综合物流集聚区是河南省三大省级物流园区之一,2013年完成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7.8亿元,同比增长60.8%;实现主导产业营业收入95亿元,同比增长20.2%;实现税收收入7000万元,规划到2020年集聚区GDP达200亿元。除此之外,如郑州国际物流产业集聚区、宁波梅山国际物流产业集聚区、山东万福河商贸物流园区、上海现代物流产业集聚区、广东南方国际商贸物流园区、惠州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等一大批物流集聚区伴随着当地经济发展而涌现,同时各地物流集聚区的形成和发展也成为了当地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
2.1物流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灰色关联测度
2.1.1灰色关联分析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是根据两个系统不同因素之间发展的相似或相异程度,即“灰色关联度”,来衡量因素间关联度的一种方法。本文使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来研究物流产业集聚度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联程度。两者的关联度越高,说明两者之间的关系越密切,如果计算得出的两者之间的关联系数等于1,说明两者间具有相同的变化和直接相关的关系。
2.1.2灰色关联分析过程(1)确定参考数列和比较数列。本文以GDP的增长率作为参考数列:x0={x(1),x(2),…,x(n)},以物流产业集聚度作为比较数列:x1={x1(1),x1(2),…,x1(n)},其中,x(n)和x1(n)表示不同时刻GDP增长率的数值及物流产业集聚度的数值。(2)对参考数列和比较数列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系统中的数据量纲不同,不便于比较,因此在分析时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本文无量纲化处理采用的方法是均值法,即将数列中的每一个数据除以此数列的平均值。
2.2算例分析选择安徽省、经济较为发达省份浙江省和江苏省以及与安徽省省情相似的河南省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测算它们的物流产业集聚度和灰色关联度,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四省份物流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见表1-表6)。
2.2.1安徽省、河南省、浙江省、江苏省物流产业集聚度测算由于物流产业是由传统的储运行业发展而来,表1中历年的物流产业就业人口数据选取统计年鉴中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业就业人口”进行统计。由表1,利用区位熵指数公式,测算出各个省份在2001-2012的物流产业集聚度(见表2)。由表2可以看出,选取的几个省份的物流产业集聚度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其中,江苏省第一,安徽其次,河南、浙江次之。江苏省的集聚度在全国范围内处于较高水平,其物流产业发展的专业化程度较高;安徽省相较河南省水平略高,体现出了一定的产业集聚优势。在全国范围内,安徽省和河南省物流产业集聚水平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浙江省的物流产业集聚度显示出一定的波动性,2001-2003年集聚水平较高,随后浙江省的物流产业集聚度逐渐降低,主要原因是该省的制造业集中在小商品领域,主要以村镇为集聚单元,使得集聚范围较小,物流产业需求亦难成规模。2009年之后,浙江省物流产业集聚水平呈现出上升的趋势。
2.2.2四省物流产业集聚度与区域经济发展灰色关联度测算表3为根据四省份的GDP数据计算得出各省份2001-2012年GDP的增长率。根据上文所列公示计算关联度ri如表6所示。从表6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各省的物流产业集聚与GDP的关联度均达到0.6以上,显示出四省物流产业集聚度与以GDP为指标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较高的关联性,物流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具体到各个省份,安徽省的物流产业集聚度与GDP的关联度最大,两者之间表现出较好的同步性,表明安徽省物流产业集聚对其经济发展水平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物流产业集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要高于其他三个省份;同时,安徽省经济的发展也会促进物流产业的集聚,推动物流产业实现合理布局。其他三个省份物流产业集聚与经济发展的关联度虽稍低于安徽省,但仍显示出较高的相关性,依存度较高,三省物流产业集聚水平的高低对其经济发展亦具有较大影响。
3结论
关键词:区域经济视角;衡阳;物流产业;发展;对策
几乎每个地方的物流产业都对当地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衡阳市当然也不例外,虽然衡阳市的物流产业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但仍然存在着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比如:衡阳市的物流体系的规模还不够大,物流的运行效率还不够高,物流的基础设施还相对薄弱,并且衡阳各区域的地方政府还未从整个区域对其进行统筹规划。因此,如何基于区域经济视角来促进衡阳物流产业的发展,就显得十分迫切。
1区域经济与物流产业之间的关系
国民经济中区域经济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物流产业与其有着良好的互动,物流产业经济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衡阳市的物流产业的发展能够加深各区域之间的联系,为区域内提供更多物资以及更加便利的交通,区域经济发展起来了同时也促进了物流产业的发展。所以说区域经济与物流产业经济是相辅相成的。
1.1物流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
首先,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物流产业有效的降低了其发展所需要的成本,同时还显著地提高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效率及其发展水平。当今的物流产业的发展一方面使合作企业之间的交易费用不段的降低,另一方面物流经济还降低了企业双方发生意外事件的费用。同时,物流经济还合理整合了区域经济中的方方面面,使其分工更加立体明确,相互之间配合更加的默契,产业的运行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其次,在区域经济过程中物流产业使其产生新的产业形态,物流经济会使区域经济优化升级速度加快。物流产业的飞速发展,是劳动力结构发生重要的变化,劳动力在第一产业中的比重会降低,在第二,第三产业中的比重会加大。第三产业比重的加大则意味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提高了。同时,物流产业良好发展了,金融业,信息产业等诸多方面也会显著发展,而且,各个行业之间的联系会变得更加的紧密。在相互的合作之中,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变的更加的合理,发展的层次更加的高度化。第三,物流产业使区域经济更有竞争力。物流经济会使产业经济之间关联性增强,因为物流产业本身具有专业化和规模化的特征。其中一项产业发展了会带动其他产业一起发展。而且,物流产业能够促进企业的运营效率,使企业节约成本,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第四,物流产业对区域经济增长极的发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作为一个现代化的新型复合产业,它可以有效带动某一区域的快速发展,降低其发展成本,其具体表现在:合理的解决交通运输的问题,优化城市规划,有效促进经济增长极的形成。第五,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平衡性。随着物流产业的发展,区域经济会朝着一个更加具有潜力的方向前进,接下来会朝着周围的区域进行扩散,对区域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在长期的发展中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会趋于更加的平衡状态。
1.2物流产业被区域经济推动
第一,区域经济是物流产业的发展重要动力之一。要发展区域经济是需要很多条件的,首先,要想发展好区域经济,区域内的各个分工要有紧密的联系,大量的物资,大量的原材料必须被有效的供给,而生产出来的成品想要有效的输出也有赖于物流产业的有效配合,由此可见,区域经济和物流产业是相互促进,相互完善的。我们必须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第二,物流产业的规模与地区经济的发展规模有关。区域经济实现繁荣之后,物流产业会对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必要支撑,因为生产力大量发展之后,会发生大量的生产资料的流动,而物资和商品的大量流动,需要一个良好的物流体系与之相配合。所以,区域经济的发展会促进物流产业的发展,而物流产业的发展为区域经济提供巨大的动力。从我国现阶段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好于西部地区,而东部地区的物流体系也由于西部地区的现状就印证了以上观点。第三,物流产业结构与区域经济产业结构有着重要的关系。影响物流产业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区域经发展水平就是其中的重要一个,它对物流产业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我国的区域经济正处于不断调整和完善的重要时期,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有的甚至呈现出白热化趋势,企业为了生存就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而物流产业的经济结构配合区域经济结构的变化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个举措。第四,区域经济的发展而提高繁荣对物流产业的服务水平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区域经济发展好了,能吸引到的投资就会越多,物流产业就会吸引到更多资金支持,随着资本的进入,物流产业本身也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2衡阳物流产业发展的优化以及对策
2.1深化体制改革,加快区域经济与物流产业制度建设
首先要加强政府在管理体制改革中的重要作用,其次,还要加强政府在经济环境维护中的作用,建立一个统一的能加快衡阳市物流产业发展的物流管理体系,统一领导和调和区域经济与物流产业协调发展。最后,各区域应加大政策的支持力度,努力消除阻碍物流产业发展的问题。
2.2着力保证物流的供需结构平衡
保证区域物流供给的平衡是实现区域经济与物流产业发展的重要一步。物流系统是由运输,仓储,流通加工等一系列的物流环节构成,每个环节都有一定的生产能力,且各个环节的生产能力是相互关联的,而不是相互独立的,所以我们必须实现物流产业的供需平衡。
2.3进一步完善物流产业市场机制
一个区域的物流发展水平的高低取决于物流市场的机制成熟度,我们要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制定合理的产业组织政策,有效规避衡阳市物流产业的进入障碍,形成由市场自主引导的物流市场体系。
2.4加强对物流产业的管理从而提高服务质量
第一,必须重视对物流管理中的基础设施的建设。根据现代经济发展水平不断的调整物流管理方式,改良甚至是改革物流管理体制。提到对各生产要素:土地,交通,信息资源等的优化利用,努力寻找最合适的物流方案。第二,物流产业应该向标准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利用好当前发达的现代化的信息资源,加强其信息化程度,合理且敏锐的发现潜在的目标客户,更好地实现物流产业的发展。
2.5不同物流产业相互合作共同发展
各个地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而这些优势往往又对当地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二十一世纪是个合作的世纪,区域经济与物流产业相互合作,对各个区域的物流产业有着重要的作用,区域经济向着一体化,均衡化发展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趋势,与此同时,物流产业的发展也是处于不断的相互平衡之中。不同地区的物流企业可以和其他地区的物流企业分享其优势资源,这样可以为自己吸引更多的客源,开阔自己的市场,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所以,不同的企业要学会优势互补,在合作中不断的壮大自己。在市场经济中信息往往就是商机,各企业之间要加强沟通,以此获得更加多的市场发展商机。这种区域物流的相互合作方式,使得不同地方区域中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减小,有利于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而且,这种发展模式有点发展到面,由面在发展到多维立体,有巨大的联动作用,为区域经济注入强大的活力。
2.6培养、引进更多的物流人才
二十一世纪是什么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物流产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是这样,而我国目前的状况是,我国目前极其缺乏能够胜任物流管理的专业人才,物流产业的发展水平取决于物流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而服务是否到位则取决于物流一线人员的工作质量是否到位。所以为了加快物流产业的发展,培养物流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政府应该制定有利于物流人才培养的政策,其次,我们要大量引进国外先进的物流知识,和先进的物流管理经验,正确的使用“拿来主义”,将其吸收,融合变成自己的本领,实现区域物流水平的提升,繁荣区域经济,让更多财富的源泉更加充分地涌流。
作者:谢朝阳 单位: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贸易系
参考文献:
[1]刘憋.物流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09.
[2]张建升.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的祸合协调度研究[J].铁道运输与经济,2012(1):45-47.
一、产业转移的理论综述
产业转移是指在发展环境、资源条件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些产业从某一个地区或国家向另一个地区或国家转移的过程。为了解释国际间的产业转移,日本、美国等国的学者进行了广泛的理论研究,形成了产业转移的基本理论。
20世纪30年代,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通过对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工业发展的统计研究,总结出产业发展从接受转移到国内生产再到向外出口的三个阶段,即按照“进口一国内生产(进口替代)一出口”的模式相继更替,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后来,另一位日本经济学家大来佐武郎运用雁行模式对20世纪60-80年代东亚经济内部产业分工与转移的动态关系进行了解释。即以日本为领头雁,按照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劳动密集型产业依次转移到亚洲四小龙、东盟国家以及后来的中国东部沿海地区。
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弗农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弗农将产品生命周期划分为新产品阶段、成熟阶段、标准化阶段。产业转移开始于产品成熟期,而到了标准化阶段,技术发明国的生产和出口竞争优势受到技术模仿国的劳动成本优势和其他成本优势的重大挑战,技术发明国为了回避某些产品在生产上的劣势,顺应产品生命周期的变化。将大规模进行产业转移。
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提出“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理论”。他认为,发达国家由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下降,导致非熟练劳动力不足,劳动力成本上升,某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逐步丧失,必须将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20世纪70年代日本学者小岛清将雁行模式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结合起来,提出了“边际产业转移扩张理论”。该理论认为,投资国企业将资源从本国已经丧失了比较优势的产业中撤出,转移到其他国家具有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中,对转出国和转入国都是一种福利最大化的选择。
最近几年,我国学者对产业梯度转移理论进行了深入探讨。该理论认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其产业结构的状况,而产业结构的状况又取决于地区经济部门。特别是其主导产业在工业生命周期中所处的阶段。创新活动是决定区域发展梯度层次的决定性因素。而创新活动大都发生在高梯度地区。随着时间的推移及产业生命周期阶段的变化,生产活动逐渐从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而这种梯度转移主要是通过多层次的城市系统扩展开来的。
二、产业区域转移的基础和条件
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地区之间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存在巨大差异,无论是根据雁行模式、梯度转移,还是其他产业转移理论,都可以解释中国地区之间的产业转移现象,当然,大规模的产业转移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基础和条件。
(一)经济梯度是产业转移的前提条件
我国区域经济呈现明显二元结构特征,东部地区较为发达,而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相对落后,存在着不同的经济发展梯度。有梯度就有空间转移的可能。
(二)产业结构优化是产业转移的内在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地区抓住港澳台地区与东南亚国家产业转移的机遇。通过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创造经济奇迹。进入新世纪,东部地区许多产业都进入了成熟期,面临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升级的巨大压力,迫切需要把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等传统产业转移到欠发达地区。而集中精力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
(三)解决生产要素成本上升的外在压力是产业转移的动因
我国地区之间存在较大的生产要素价格差异。据测算,东部地区生产成本比中西部平均高30%-40%以上。当前,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人民币汇率升值。出口受阻、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原材料成本、环境成本逐渐上升等一系列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使东部地区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源密集型产业加快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是化解成本压力的必然选择。
(四)中西部地区逐渐改善的投资环境是产业转移的基础
近几年,中西部地区的交通、能源、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市场体系更加完善,产业、金融、财税、土地等政策措施不断优化,政府服务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这些为顺利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和县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分析
(一)政策优势
2010年1月,国家出台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允许示范区在经济发展领域先行先试,从投资、财税、金融、土地、对外开放5个方面给予明确的政策支持,鼓励长三角等沿海发达地区向示范区转移产业。根据这个《规划》,安徽省在和县设立安徽省江北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以满足产业大规模、集群式转移的需要,同时带动几大产业组团联动发展,为皖江城市带多层次的区域合作提供平台。促进各板块功能整合、优势互补、联动发展。
(二)区位优势
和县与南京都市圈的核心城市南京山水相连,与本省最具经济活力的芜湖、马鞍山隔江相望。和县城与上述3个城市的市中心均在1小时车程(60公里)范围,南京长江三桥、芜湖长江大桥和正在建设中的马鞍山长江大桥,使和县与上述3个城市联系更加紧密。和县距省会合肥市也只有120公里,是南京都市圈、合肥经济圈和皖江城市带的交叠之地,淮南铁路、合芜高速公路、合巢马高速、巢宁公路、滁芜公路以及建设中的沿江高速公路,长江宁芜高速航道等穿越境内,既沿江又沿边,是长三角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在安徽所有县市中地理位置、交通条件最为优越。
(三)资源优势
和县的自然资源极其丰富,有丰富的煤、磷、白云石、石灰石等10多种矿产资源,拥有丰富的温泉资源和65公里的优质长江岸线资源:和县历史悠久、山水秀丽、名人辈出、古迹甚多,文化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有天门山、如山湖、香泉等自然和人文景观达20余处,和县猿人、陋室、乌江霸王祠、天门山等自然人文景观,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县是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生态示范县、中国最佳休闲旅游县、安徽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以和睦诚信、和气生财、和衷共济、和谐美满为基本内涵的“和文化”,彰显着和县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县农业人口占全部人口的85.3%,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结构的调整和生产效率的提高,大量的农业人
口需要转移到非农产业,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四)成本优势
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和县具有丰富而价格低廉的自然资源、土地资源、能源、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据测算,和县的土地、水电、劳动力价格仅为沿海发达地区的1/2或1/3。与中西部其他地区相比,发达完善的交通网络。毗邻大中城市的独特区位,正在建设中的长江万吨级深水港口郑蒲港及其物流产业群体使和县的物流成本比周边地区低1/3。这些都有利于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和商务成本。
(五)产业优势
近几年,和县工业逐步进入持续快速发展阶段。2009年工业实现增加值24.45亿元,增长22.6%。对全县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8.01亿元。增长27.5%。化工、建材、船舶制造、机电、农副产品加工、轻工等6大主导产业已初具规模,具备一定的产业发展配套能力,为东部产业转移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四、和县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通过各种形式征求对和县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创设人人关心发展、人人参与发展的良好局面:树立强烈的发展意识和竞争意识;积极创新实践,充分发挥国家赋予示范区先行先试的权力,正确处理好依法依规和灵活变通的关系,只要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只要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只要有利于人民群众的利益,就可以拿出开拓精神大胆地试、大胆地闯。让实践作为最终检验的标准。
(二)发挥区位优势,全面推进区域合作
一是融入南京都市圈。按照建设南京卫星城的定位,以交通一体化为基础,以互利互惠为原则,加强与南京市及其区、县的合作,把和县建成南京的以绿色蔬菜为主的农副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居住、旅游、休闲、度假基地,现代加工制造配套基地:把南京当作和县引进资金、技术、人才、产业基地,宣传推介和县、融入长三角、面向世界的最好平台。二是努力融入“合肥经济圈”。加快推进郑蒲港及其物流园区等项目建设,着力成为合肥经济圈承接产业转移先行区、通江达海的门户。三是积极寻求跨江发展。加强与芜湖、马鞍山市的沟通和合作,争取两岸联动,跨江发展。四是加强对外合作。以双赢为目标,探索尝试通过租赁、股份经营等方式在和县示范区内设立“区中区”、“园中园”、托管园和共管园。同时借鉴成熟的“飞地”开发经验,发展“飞地”经济。
(三)全力推进园区建设。拓展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平台
抓住国家和省支持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建设及推动开发园区升级的政策机遇,扩容升级现有园区,启动建设产业集中区,力争形成规模,创出品牌。一是积极参与江北集中区的开发建设。探索集中区合作共建机制,全力争取集中区建设管理和利益分配的最大化。围绕集中区重点发展的产业,按照“产业组团和产业链式”承接要求,加快大项目引进和配套,迅速形成规模,把集中区打造成示范区“标志性品牌”。二是加大现有开发园区的升级和拓展。根据大规模承接产业转移的形势,修订园区规划,从立足错位发展,提升特色产业优势考虑,以培育大产业、做大做强产业链为目标,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同时,创新园区管理体制,改善园区发展环境,积极探索以企业为主体的园区开发机制,鼓励社会各界投资者参与同区建设,推进园区公共设施项目的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
(四)创新承接途径,促进产业对接
加快产业的对接和互动是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核心。一是要从本地优势产业出发承接产业转移。把发挥区域特色与提升产业优化统一起来,着力承接有利于发挥资源优势、促进产业优化提升的项目,尽可能地占据产业价值链分工的高端环节,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二是要发挥集聚效应,引导产业相对集中。根据本地生产要素的特点,选择并培育适合本地持续发展的产业,以此为核心,延伸其上下游产业链,并大力发展相关服务业,促进形成一批中小企业相互配套,关联度大、带动力强、辐射面广、集约化高的优势产业集群,促使承接产业转移和产业发展良性互动,三是创新招商方式,提高招商成效。围绕壮大优势主导产业和培育重点新兴产业,针对性地开展会展招商、产业招商、专业队招商、以商招商、务工招商、网上招商等多种招商形式,精心组织实施好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招商引资活动,着力引进一批产业层次高、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增强示范区的发展后劲。
(五)强化措施配套。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
一是高效快捷的政务环境。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以方便投资者为出发点,清理一切不必要的行政审批项目,缩减审批程序,减少审批环节,全面推行政务公开,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实行阳光操作,切实解决乱收费、乱罚款等执法不严、执法不公、执法腐败等问题。营造统一、完善、透明的制度和高效、规范、廉价的政府服务环境,提高承接产业转移的吸引力。二是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着力打造诚信政府、诚信部门,凡是出台的优惠政策,都要坚决执行;凡是对客商的许诺,都要坚决兑现:凡是协议约定的事项,都要坚决履行。努力做到“言必信、行必果”。三是贴近亲和的服务环境。在承接产业转移中要始终把服务放到首位,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人才培训和就业服务等体系,主动为投资者着想,及时排忧解难,努力营造“重商、亲商、安商、富商”的氛围,以真挚的感情和良好的服务吸引、留住客商。四是积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扶持中小企业创业发展,构建公平竞争的法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