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高校科研的特点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07 15:58:1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高校科研的特点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高校科研的特点

第1篇

 

"现代科学正逐步走向分支化和一体化。当今的科学如同一棵健壮生长的大树,迅速的分化,产生大量的分枝,故而学科也越来越多,越分越细。与此同时,综合科学、边沿科学也不断出现,从表面看感觉毫不相关、极不相同的学科也开始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甚至多学科交叉融合提升其创新能力,其结果使得科学知识内容开始越来越复杂。

 

科学的数量集约化已经超出了人们日常认识能力。这种科学发展的规律加速了人们思想方法的改变,导致了系统性思维方式的出现。至此,观察者在考察问题时要以"系统"为中心而不再以实物为中心,另一方面,在认识一切客观现象实体的同时,还须将其作为一个系统,以及一个更高级系统的部分和要素。现代系统哲学强调系统的存在和构成,同时也关注对系统事物的发生、转化、关联等方面的认识。科学一体化打破了原有的学科之间的界限。不同学科存在的共同规律将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人们不仅审视科学发展的各个领域或分支,而且更加注重考察科学的整体以及整体内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科学知识的整体化,要求人们的思维方法必须具有整体性。高校科研团队管理也是如此。

 

一、系统哲学视角下的高校科研团队的现状

 

高校科研团队是由一些科学研究人员以科学技术创新为目的而组成的研究性群体。团队成员之间知识共享、技能互补,科研发展愿景相同,而且共同承担研究责任。科研团队由团队主持者和团队若干成员构成。团队主持者要有着扎实的专业基础与背景,其权威来自专业影响力。团队成员本着自愿的原则参加团队科研工作,并且能够自我管理;团队主持者拥有管理权,而决策权掌握在各位成员手里;科研团队中人人平等,共同参与项目的研发。非团队运作的科研群体与科研团队有着明显的区别,只有依存度高且个人目标服从群体目标,有着科研共识的群体才称得上是科研团队。依系统论的原理看来,高校科研团队仿佛相当于一个"企业",它包含个人的、团体的、社会的、物质的等几方面要素,也可看成一个"合作系统".高校科研团队管理的核心就是诸多要素的协调与发展。

 

进入到新世纪以来,我国诸多大学将"进军世界一流大学、具有较强科研实力和较高科研水平"作为学校发展建设的奋斗目标,指向建设研究型或教学研究型大学。故而特别重视科研项目的申报和经费的申请。对于普通高校而言,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部分高校和近年来新升本科高校,他们的科研水平普遍不高,科研能力有限,受困于一些自身的局限,科研工作很难有大作为。如何在科研项目申请、研究工作中取得进步并获得相对优势呢?怎么去承担重大科研项目,怎么去研究具有创新性、颇具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的科研成果呢?

 

这是高校追求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迫切问题。问题之钥就是组建素质过硬、结构合理的科学研究团队,并对其进行科学有效地管理。

 

目前高校科研团队存在的现状有:一是"近亲联姻"多、"内外结合"少.高校许多团队是硕博士导师和其学生组成,这些团队研究方向较为固定,互补性差,创新活力有限,难有大作为。二是"方向负责人"多、"战略大师"颇少。在知识飞速发展的今天,知识的总量在迅速膨胀。如数学一科,就有一千多个研究方向,像亚里士多德、莱布尼兹、庞加莱那样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如今是寥寥无几。一个学者精于所学学科的一二个方向已属难能可贵,精通多个研究方向的人才更是不太现实的问题。这样,一个学科的多个研究方向就有多个负责人。他们带队组成一个或几个研究团队,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开展工作。各方向负责人彼此之间缺少创新目标的牵引,难以形成合力支撑整个学科发展。三是"拉郎配"多、"自由恋"少。团队主持者为了申请项目的需要,临时按研究分工在各专业选取相关人员而组建的科研团队。这些团队目标指向单一,即以申请完成项目需要为前提、功利性强、短期行为多、稳定性较差。目前高校缺乏具有相同研究志趣、学科知识互补的人才的自主结合。跨专业、跨校、跨地区甚至是跨国的研究团队更显珍贵。

 

二、系统哲学视角下高校科研团队的特点和作用

 

1.高校科研团队的特点。一是研究目标要明确具体,研究方向要特色鲜明,具有独创性。研究目标和方向必须保持相对稳定,当然也可以根据现实条件进行适当调整,但一般来说,团队的核心研究方向应该具有阶段的相对稳定性。二是科研团队成员之间优势互补。所谓的"优势互补",就是团队成员各有所长,有的成员是擅长理论分析,有的成员是擅于实验操作,有的成员擅于市场推广等等。尤其是在强调"产学研"一体化的今天,成员之间的优势互补显得至关重要。三是民主是主旋律。科研团队成员之间合作共赢、互为依存,擅于倾听、各有贡献。四是科研团队的总设计师是团队领导者。

 

他不仅学术精湛,而且还善于沟通。不仅是管家,而且还是外交家,在争取项目和外部资源方面擅于处理各方面的关系。

 

五是科研团队新成果的产生具有高效性和持续性。群体的智力资源整合了每位成员的个人智慧,新成果的产生较之于单兵作战更快捷、更持久。六是责任共担、荣誉共享。科研团队的成员具有相同的目标期待,在工作过程中,他们分担责任,荣辱与共。完成工作目标时,共同接受奖励与激励。

 

2.高校科研团队的作用。一般来说,高校科研团队的作用主要有:一是科研团队的构建与创新工作有利于高校特色学科的培育。高校的办学特色在于特色学科。高校可依据现有的科研实力及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有目的组建科研团队。

 

通过科研团队成员协力攻关,获得科研成果,进而促进学科特色的形成,支撑学科及专业的发展。二是有利于人才培养。

 

科研团队以团队主持者为核心进行建设,团队主持者必须是学科带头人。学科带头人必须具有跨学科的学识背景,具有较高专业影响力和沟通管理能力的"帅才".学术带头人遴选学术骨干和学术新秀组建科研团队,这不仅利于科研目标的完成,更重要的是研究过程中对人才的培养和提高。三是有利于科技创新。科研团队成员有着各自的研究领域和专长。他们间学科互补,在一起合作交流、探讨切磋。各种意见的碰撞与争论都有利于创新思想、方法的产生,这样容易形成相对完整的知识结构,利于产生科研成果和科技创新。四是有利于科研方向的整合。一些具有较好的学科背景和良好研究基础的学术精英带头组建科研团队,这不仅能够对其已有的研究方向进行提高和扩充,而且还可以使各成员的研究力量得到较好的凝聚,使得科研团队中的各种力量紧紧围绕既定的研究方向,形成研究合力.

 

三、系统哲学视角下建设管理的影响因子和遵循的原则

 

系统哲学强调系统性,探讨高校科研团队的管理,必须考察科研团队的影响因子。科研团队的影响因子概而言之有五个:适度的规模、专业技能的互补、相同的绩效目标、和谐的团体精神及责任的共担。

 

第一,适度的规模。团队成员不能过多、过杂,专业背景要精心选取,否则在相互交流时就会遇到较多困难,很难在科研工作中达成一致,从而会造成成员之间凝聚力低、团队忠诚度差、彼此之间缺乏信赖。

 

第二,各成员专业技能互补。科研团队在开展科研工作时,需要三方面的技能。首先要求各成员有扎实的专业教育背景,也就是要有良好的专业知识技能;其次是团队成员要受过科研方面的训练,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有着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是团队工作强调合作共赢,各成员都需要处理好人际关系。这一点容易被忽视,其实对于团队来说只有成员间精诚合作,风险共担,才能攻克难关,取得预期的成果。

 

第三,绩效目标相同。团队的存在依赖于各个成员之间具有共同的绩效目标。它是团队凝聚力的源泉,亦关乎团队工作的成败。在共同目标的统领下,成员开展研究工作。总目标可以分解为具体的、可量化的若干个子目标,依据完成情况对成员进行绩效考核和评估。

 

第四,和谐的团队精神。成功的科研团队应该拥有自己的团队文化,各成员拥有较为一致的科研指向,并且具有相似的价值取向,进而才能提炼出和谐的团队精神。在这一精神统领下,各成员才能完成团队共同的目标。

 

第五,责任的共担。团队主持者和各成员共同承担着团队责任,责任有大小和不同。这里所说的共担不仅指个人责任感的问题,而是成员之间的互动,即责任与信任。这是支持科研团队完成科研任务的重要保证。

 

基于此,科研团队管理工作应该遵循如下的原则:从宏观层面研究,也就是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对科研团队的管理应遵循三个原则。第一是结合校情,因势利导。校系(院)相关领导和科研管理部门及人事、教学等相关部门,要有意识培养、引进相关学科人才,因势利导组建科研团队,并为其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给予人财物方面的大力支持,使其尽快成长壮大起来。第二是精挑细选,逐步培育。高校科研管理部门要与各系院紧密合作,对全校的人才构成及传统科研优势进行评估,提出构建科研团队方案。同时,对学术带头人和团队成员进行培养,可邀请同行专家做讲座,交流研究经验,或者派出人员去学习提高等等。第三适时调整,兼顾稳定。科研团队中的人员构成在保持相对稳定性的同时也要兼顾动态平衡,及时处理科研团队内外部的存在的各种问题和矛盾,保证科研团队整体的效能。正确对待新老交替现象,只有掌握好适时调整的原则,才能保证科研团队工作的连续和有效性,方能使科研团队具有良好的战斗力。

 

从微观层面研究,也就是科研内部的自我管理也应遵循三个原则。第一是凝心聚力,适度激励。团队领导者工作中要注意培养成员集体荣誉感、强化团队合作意识和提高工作向心力,注意"物化"方面的奖励和利益分享。激励时必须区别对待,贡献有大小,回报亦应不同。第二是群策群力,适当授权。科研团队的主要任务是科学技术创新,因而同时亦具有不确定性。这就需要团队主持者对各位成员有适当的授权,令每位成员能够适度参与决策,方能使其各尽其责。

 

团队领导者决策压力减轻了,就会有更多的精力去思考更具战略意义的课题。三是智力整合,知识共享。好的科研团队是整合了各成员的创造智力为群体智慧、努力营造知识共享的科研氛围,使成员能够自觉自愿地付诸科研行动。

 

综上,高校科研团队的管理,事关大局,微观上说影响学校科研实力的提升和学校的发展;宏观上说影响科技进步和创新成果的产生。因此,管理者要将科研团队管理作为高校管理的子系统来对待,绝不是一个部门、几个人就可以做好的。高校管理者要以战略发展的高度,协调各有关部门,做好高校科研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0.

 

[2](美)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J].自然科学哲学问题丛刊,1979(1)。

 

[3]乌杰。系统辩证论[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8:340.

 

[4]胡其图。论中国高校发展战略与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构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3)。

 

[5]张秀萍,刘培莉。大学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6(6)。

 

[6]康旭东,王前,郭东明。科研团队建设的若干理论问题[J].科学学研究,2005(2)。

第2篇

[关键词]民办高校体育教学历史沿革特点

[作者简介]李养丽(1971-),女,陕西大荔人,西安外事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陕西西安710077)

[课题项目]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陕西民办本科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10JK253)和西安外事学院2010年教学改革立项课题“陕西民办本科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2-0187-02

一、前言

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比较法以及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陕西民办六所本科高校(西安外事学院、西安翻译学院、西安培华学院、西安欧亚学院、西京学院、西安思源学院)近20年来的体育教学实践活动和教学管理与改革的研究,分析其体育教学的特点,探索体育教学发展趋势,为陕西民办本科高校进行体育教学设计与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为提高陕西民办本科高校体育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二、陕西民办本科高校体育教学发展历史沿革及阶段特点

陕西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为初级创业阶段。在这个阶段,民办高校大都是租赁校舍,采用培训班的模式教学,办学主体多元化、规模小,是无固定教室、无专任教师、基本无前期教育投入的“三无”时期,社会认同度低。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为大发展时期。民办高校大都有独立的校舍,有学历教育,有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学科专业设置逐渐多种多样,学校规模也越来越大,社会影响越来越广泛深入。第三阶段: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为高峰发展时期。民办高校基本上能做到合理规划,重视内涵建设,凝练、提高核心竞争力,强化制度建设,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创建学校特色,社会影响进一步加大。与之相对应的是,陕西民办本科高校体育教学发展也经历了三个阶段(如表所示)。

由右表可以看出:陕西民办本科高校除西安培华学院外大都在建校初期实施了体育教学;各校体育教学发展阶段基本相同,虽然各阶段开始时间不同,每个阶段的持续时间不同,但各校三个阶段的特点相似。第一阶段各校均表现为:教师外聘、场地不规范、器材简陋、无教学相关文件、随意性极强、游离于省教育厅统一管理之外。在第二阶段各校均有一定数量的专职教师队伍、场地,器材基本满足教学,教学文件逐步完善,教学形式多样,教学管理日渐规范并开始纳入省教育厅统一管理。第三阶段各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学历、职称、年龄结构显著改善,场地、器材满足教学需要,教学管理规范、科学,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实施体育教学,各具特色。总体来说,各校在进入20世纪末之后,教学基本进入规范发展阶段。

以上分析表明,陕西民办本科高校体育教学发展阶段及阶段特点与学校的发展阶段及特点具有极强的相关性。

二、陕西民办本科高校体育教学特点

(一)体育教学的市场化特点

民办高校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其发展能主动适应生源,办学理念和专业设置紧跟社会需求,能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及时调整发展方向。民办高校体育教学存在于民办高校的整体管理与运营之中,自然具有很强的市场化特征。

1.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市场化。民办高校的体育教师来源复杂,既有离退休的专家、教授,也有外单位离职人员,还有一大批应届毕业生。这些都是依据学校发展需要,通过各种渠道招聘而来的。在民办高校实施体育教学初期,因为民办高校整体影响力小,社会认同度低,市场反映出供小于求的状况,民办高校无力建设自己的专职体育教师队伍。在20世纪末,民办高校迅速发展,民办高校体育教学进入规范发展期。这个时期,随着民办高校整体实力增强,社会影响力不断提高,加之社会就业压力加大,市场基本上处于供求较为平衡的状态,民办高校抓住市场的有利之机,加快专职教师队伍建设,但不能完全根据体育教学的需要引进人才,教师队伍整体上在学历、职称、年龄结构上不尽合理。进入21世纪后,民办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主要体现在对现有教师队伍的培训和在职培养上,一方面,不断提高自有教师的学历、职称层次,提高队伍素质;另一方面,由于这个时期人力资源市场是供大于求的状态,民办高校严格根据自身体育教学需要合理引进高素质人才,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另外,在队伍管理上各民办高校也按市场原则运行,建立了激励与奖惩制度和进出机制,根据国家劳动合同法和教师签订相应的劳动合同,约定双方的权利与义务等,建立了一支相对稳定的动态的教师队伍。

2.体育教学设计与管理市场化。目前,陕西六所民办本科院校体育教学模式、教学管理模式各异,教学内容不尽相同,但根据笔者实地调查、访谈发现,各校在进行体育教学设计时,都考虑了以下几个因素:学生的兴趣、爱好,体育教师业务素质状况,场地器材,教育经费的合理支出。在民办高校,这几个因素对体育教学的影响是绝对性的,尤其是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教育经费的合理支出,这两个方面正是民办高校体育教学市场化的具体体现。一方面,要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因为,按照市场经济的理论,学生既是受教育者,也是消费者;另一方面,也要尽可能地节约教育经费。只有合理设计,细化管理,才能做到教育的提供者与受教育者,即学校与学生、办学者与消费者的利益均衡。而且,教学设计与管理是一个动态的系统,要随着市场各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创新教学管理,使民办高校体育教学市场充满活力。

3.体育教学市场化强化了体育教师的服务意识和忧患意识。在民办高校,教师不仅是教书育人的长者,更是为学生提供教育消费服务的直接人员,与公办高校的教师相比,他们更像商场里的营业员,学校以他们能否最大满足顾客(学生)的需要,为顾客提供最好的、优质的服务作为检验他们工作效率的标准。在这样的环境下,教师的忧患意识会比公办高校教师的忧患意识强。这种服务意识和忧患意识,一方面,促使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综合素质,历练自己的职业道德,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了不利的一面,如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差、流动性强等。

(二)体育教学的多元化特点

1.教育类型多元化。陕西六所民办本科院校,教育类型多元化是一个显著的特征。六所高校基本都是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存,学历教育主要为普通本科教育和高职高专教育,非学历教育为职业技能培训、职业资格考试辅导及自学考试助学。另外,有些高校加大和国内、国际高校联合办学,建立了学分互认制度,拓宽了办学途径,使教育类型多元化特色彰显。

2.教学模式多元化。教学模式多元化,一方面,表现在各个学校的教学模式不同。六所民办高校其教学模式分别是:西安翻译学院、西安培华学院、西安欧亚学院为选项教学模式,西安外事学院是“计划学时+选项学时”的模式,西安思源学院是“专项课教学+目标课教学”的模式。另一方面,各高校针对本校不同类型的受教育者,设计了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以及相应的教学管理方式。以西安外事学院为例来说明。本科一年级为计划学时,教学内容为简化二十四式太极拳、初级长拳第三路、广播操、队列队形;本科二年级为选项学时,教学内容为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擒拿与防身、健身操、体育舞蹈。专科一年级第一学期为计划学时,内容为初级长拳第三路、广播操、队列队形;第二学期为选项学时,选项包含7个项目,另含有二十四式太极拳为计划学时。以上统招学生考核按学校要求进行,缺课超过1/3以上(含1/3)无考试资格。自学考试同本科二年级,其体育课为校考课,上课出勤率过半者记为合格。联合办学同本科二年级,但可根据学生需要灵活安排教学内容;留学生是短期兴趣班教学,教学内容根据学生需要安排,这两类学生不进行体育课考核。

(三)体育教学的个性化特点

1.教学模式的多元化是各校体育教学个性化的具体体现。前面在讨论市场化特征时已经说到,各校在进行体育教学设计时,都考虑了学生的兴趣、爱好,体育教师业务素质状况,场地器材,教育经费的合理支出等因素。每个高校的具体情况各不相同,必须依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这就是体育教学的个性化特征。

2.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是体育教学个性化的必然方向。体育教学市场化要求要极大地满足学生的需要,而学生的需要又表现出了显著的个性化特点。现在的大学生性格迥异、个性彰显,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在进行体育教学设计、实施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始终要把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放在首位,将满足更多学生的不同需要,彰显学生的体育个性,保障学生的体质健康作为进行体育教学的最终目标。

三、建议

民办高校应根据自身市场化、多元化的办学特点,依据学校体育发展的趋势和历史使命,规范民办高校体育各要素和各环节的改革,与社会体育和竞技体育接轨,引入社会体育、终身体育、生活体育,突出民办高校个性化特性,尊重民办高校大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逐步确立适应自身学校发展和改革的市场化、个性化、多元化的体育教学模式,使民办高校的体育教学改革朝着健康、规范、不断创新的良性趋势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钟善.陕西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现状与未来走向[J].辽宁教育研究,2006(6).

[2]郑树山.不平凡的发展历程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12).

[3]劳凯声.世纪之交的中国教育改革走向:教育与市场的关系问题[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7).

第3篇

>> 美国创新的新特点及启示 美国高校爱国教育内容的特点及启示 美国高校价值观教育的特点及启示 美国高校国防教育的特点及启示 美国高校校园文化的特点及启示 新生研讨课对军校的启示 印度电影的艺术特点及启示 NChO试题的特点及启示 新闻汉语的特点及启示 美国学校品格教育的特点及启示 美国风险投资的特点及启示 美国政府金融救援的特点及启示 美国教育技术发展的特点及启示 美国社区调解制度的特点及启示 美国知识产权战略的特点及启示 美国选择性教师教育的特点及启示 美国创业教育师资建设的特点及启示 美国网络电台的发展特点及启示 美国刑罚执行与监督的特点及启示 美国政治信息传播的特点及启示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张红霞. 美国大学的新生研讨课及其启示[ J] .中国大学教学, 2009 ( 11) :93-96.

[3]孙志凤, 等. 研究型大学新生研讨课开设效果初探[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0(6): 119-124.

[4]黄爱华.新生研讨课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0(4):58-60.

[5]滨名笃, 川太津夫. 初年次教育[M].日本:丸善, 2006:19-30。

[6]The National Resource Center for The First-Year Experience and Students in Transition. 2003 national survey of first-year seminars[R/OL]. (s.d.)[2011-11-15].

sc.edu/fye/research/survey_instruments/pdf/updates/Executive_Summaries_2003_National_Survey_First-Year%20Seminars.pdf.

[7]The National Resource Center for The First-Year Experience and Students in Transition. 2006 national survey of first-year seminars[R/OL]. (s.d.) [2011-11-15].

sc.edu/fye/research/survey_instruments/pdf/updates/Executive_Summaries_2006_National_Survey_First-Year%20Seminars.pdf.

[8]The National Resource Center for The First-Year Experience and Students in Transition. 2009 national survey of first-year seminars[R/OL]. [(s.d.)2011-11-15].

sc.edu/fye/research/survey_instruments/pdf/updates/Executive_Summaries_2009_National_Survey_First-Year%20Seminar.pdf.

[9]唐克军, 文小莉.美国高校的价值追求与校园文化建设[J].现代大学教育, 2009(1):57-61.

[10]Astin, A.W. Achieving educational excellence: A critical assessment of priorities and practices in higher education[M]. San Francisco: Jossey Bass, 1985: 47-53.

[11]Pascarella, E. T. & Terenzini, P. T. How college affects students: Findings and insights from twenty years of research[M].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1991:87-91.

[12]Rentz,A. L. Orientation[M]// A. L. Rentz & Associates (Eds.), Student Affairs Practice in Higher Education[M] .2nd ed. Springfield: Charles C Thomas, 1996:121-134.

[13]刘毓. 大学新生定向辅导理论与应用[J].台湾:Journal of Chin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07( 6):405-426.

[14]Upcraft, M. L. & Stephens, P. S. Teaching and today’s changing first-year students. In sold foundations: building success for first-year seminars through instructor training anddevelopment[M]. Columbia, SC: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1999:13-21.

[15]Upcraft, M. L., Gardner, J., & Associates. The freshman experience[M]. San Francisco,CA: Jossey-Bass, 1989:45-54.

[16]Levitz,R. & Noel, L.Connecting Students to Institutions: Keys to Retention and Success[M]//. M.L. Upcraft, J.N. Gardner,& Associates(ED.).The Freshman Year Experience: Helping Students Survive and Succeed in College[M]. San Francisco,CA: Jossey-Bass, 1989:79-91.

First-year seminar currency, features and enlightenments

in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

――based on three times survey outcomes

Xu Bo

Abstract: Since 2003, The National Resource Center for The First-Year Experience and Students in Transition undertook its national survey of first-year seminar programming for three times in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 The surveys involved types ,objectives, Instructors and functions of seminars. This article discussed the experiences from which we can learn when our universities operate the first-year seminars. .

Key words: First-year seminarsurvey outcomes

基金项目:2011 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课题一般项目“特色财经院校经济类课程教学方法创新与探索 -- 基于与综合性大学、普通财经院校的比较研究”,项目编号: 2011JSJG210 。

作者简介:徐波(1977-),男,江苏泗阳人,教育学博士,南京审计学院校长办公室助理研究员,从事大学生校园经验、大学组织制度研究;南京,211815。

第4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博客 微博 研究现状 研究特点 创新

一、研究现状

近几年来,随着博客和微博的迅速发展,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在该领域的许多研究方向上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其中关于高校辅导员博客、微博应用的研究也随之大量出现。目前见于各类期刊的研究文章,从多个角度和层次探讨了高校辅导员应该怎样看待、掌握应用博客、微博并发挥其正面功能等。如从整体工作应用角度探讨博客、微博对辅导员工作的影响,该类研究主要探讨当前博客、微博的影响力,其在大学生当中的应用状况等,并由此探讨高校辅导员该如何利用好博客、微博功能,使自身在思想政治教育、学风建设、党建工作、班团工作、教学工作等发挥更好的作用;从价值角度讨论辅导员工作博客、微博的作用和构建,探讨博客、微博在辅导员工作中的特殊意义,以及高校学生工作中应该如何搭建有效的博客、微博工作模式等等;从理论建设角度研究辅导员博客、微博的定位和实践,研究一般结合辅导员博客、微博的网络思政教育意义以及实践,从理论建构角度对辅导员博客、微博加以分析,并针对其建设实践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讨论辅导员博客、微博应用工作,这类研究直接将思想政治教育这个辅导员工作的重心作为切入点,探讨如何将博客、微博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这些研究结合辅导员工作的某个条块如党建工作、团建工作、学风建设等等,探索如何利用博客、微博更好的促进工作方式的创新,起到良好的工作效果。

二、当前研究的特点

当前关于辅导员博客、微博应用的研究主要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紧跟网络媒体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在多数研究论文中,当前网络媒体发展趋势是研究的热点和切入点.例如,许多研究就网络博客和微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作为研究必不可少的论点,进行系统梳理、罗列和分析.例如将网络博客、微博的定义、传播机制、特点以及当前发展状况予以详细阐述。有的则只将网络博客和微博发展的现状予以概括阐述等。但总的来说,这些研究都紧跟着当前网络媒体的发展概况,这样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切合大的背景和实际,使得研究符合现状和将来的发展趋势.

(二)紧密结合大学生博客、微博的使用现状。当前大学生使用博客、微博的趋势日渐流行,这一现状成为多数研究论文在讨论时关注的热点,例如《高校辅导员利用微博开展工作可行性分析》一文即在文章前段阐明微博对当前大学生的影响,并根据相关调查数据指出当前高校学生使用微博的频率和时间已占据了学习、娱乐时间的较大比例。这些结合使得研究更趋于实际、更符合研究目的.

(三)结合辅导员实际工作内容以及博客、微博的开设、使用状况。辅导员学生工作的内容以及相关网络媒体开设、应用情况,是此类文章最基本的论据或论点,也成为其中研究目的和意义之一,这使得研究更加细化和具体。

(四)着力围绕博客、微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作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辅导员极为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当前涉及辅导员博客、微博的相关研究多数将目标和内容聚焦在思政教育方面,这其中也与博客、微博本身的即时性、交互性等特点有关,这些特点使得其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引导学生正确的三观提供了有利的帮助,因而将二者相结合进而探讨相关问题,必然成为该类文章的热点和重点。

三、关于当前高校辅导员博客、微博应用研究现状思考

总的看来,当前关于高校辅导员博客、微博应用的研究,呈现出了多样化、专门化特点,这些研究一般能结合大的环境背景以及当前学生和辅导员的实际状况,不少研究还具备详细的调查数据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和论据,应当说是切合辅导员工作实际,有的放矢的。更值得一提的是,一些文章还注重细节研究,例如博客、微博传播的具体环节、学生使用博客、微博的习惯、辅导员开设、使用微博的具体案例等等,这些细致的内容使得关于此类课题的研究更趋于扎实和成熟。此外,由于当前的研究注重实践应用价值,不少文章为辅导员如何利用博客、微博开展各类工作提供了大量的意见和建议,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意义,可以更好的指导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实际。

当前关于这一领域的研究虽然论文多、研究热,但是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值得探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缺乏创新内容,重复内容较多。例如在我们收集的所有研究文献中,许多研究将关注点都聚焦在博客、微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方面,而关于其与学生工作的其它方面以及创新性的内容则较少。这就造成了研究内容重复性较多,观点难以创新等不足;2.研究方法单调。在目前的研究文献中,大量的研究论文一般采取背景介绍---必要性分析---可行性分析---意见建议这一传统的方法和思路,当然这种研究具备其自身优点,但由于一些研究还缺乏深入的思考和详实的资料,甚至仅仅是一种研究模式上的借用,很难在研究方法和思路上有所创新;3.缺乏系统性。在我们所见的研究文献中,不少研究急于给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并且作为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其中不乏很好的研究成果,但是也有不少建议只是零碎性的几条,缺乏实际操作的可能性,无法指导辅导员工作实践;4.文多书少。在我们所搜集的研究文献中关于高校辅导员博客、微博的研究虽然较多,但是研究论文约占所有研究成果的绝大部分,专门研究这一专题或者作为章节系统成书的书籍却寥寥无几,关于博客、微博的研究书籍大多从传媒、营销等角度予以关注,而很少系统的关于辅导员博客、微博应用的书籍。

因此,当前关于高校辅导员博客、微博应用的研究仍有许多内容有待我们继续探索,并结合辅导员工作实践,为高校学生工作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第5篇

(一)高校科研经费应收账款及其审计。所谓“应收账款”是指企业或组织部门在其日常生产经营、销售或劳务供给过程中,应向购货单位或接受劳务单位收取的各类债权性资产的统称。应收账款管理是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的重要一环,常见的高校科研经费应收账款一般包括以下几类:

1.预借差旅费,高校科研机构职工或学生出于科研项目实验考察目的、需因公出差的,可根据需要前往财务部预借款项,待其回来后以差旅费报销或相关发票结账。

2.设备、材料预购款,高校科研人员出于科研项目或实验目的,需要预先购置实验仪器设备及相关材料的,财务部会事前从其科研经费中予以划拨,待设备、材料购回后,以相关发票结账报销。

3.外借备用金,高校科研项目研究人员出于个人原因或科研项目资金周转需求,所向学校财务处预先提取的科研经费备用金。

(二)大数据环境下高校应收账款审计特点及方法。大数据时代来临为高校科研经费应收账款审计改革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尤其对于政府审计的核心“基础数据收集与分析”来说,能否实现对高校大规模科研经费财务收支数据的收集与数据集中化提取、发掘已成为评判其审计效率与决策制定准确性的基础标准与依据。就目前来看,在大数据环境下,高校科研经费应收账款审计在审计内容与数据分析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一方面大数据“数据整体即样本”的全数据处理特性能有效提高其审计结果准确性与全面性,另一方面大数据收集还能最大程度保留其数据原始特征,更为真实反映高校应收账款数据特性。

二、大数据环境下高校应收账款审计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来看,由于高校科研经费收支复杂性与特殊性,再加上外在大数据审计要求的影响,我国政府机构在对其实际应收账款审计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其集中表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审计数据收集困难:高校科研经费应收账款因其特殊性,长期以来,在其在实际财务报销、经费调用方面往往存在很多漏洞,如相关仪器设备购置、实验劳务经费发放、对外联合企业进行技术攻关等,由于缺乏常规手续,很难获得正式的审计数据。

(二)高校科研经费应收账款舞弊现象严重,审计监督效果不佳:在高校科研经费资金投入与技术研发过程中,部分高校职工采用“虚减成本”、“伪造金融票据”、“伪设差旅证明”、“调控科研费用”、“伪造科研成果”等多种手段利用科研经费应收账款予以资金挪用与非法套现,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审计监督制度,这种应收账款舞弊现象日趋严重。

(三)传统审计方法落后,缺乏必要的大数据处理能力:大数据应收账款审计对于相关审计人员个人素质与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尤其针对高校科研经费财务复杂性、技术性等特点,传统“函证法”、“账龄分析法”等应收账款审计方式已很难满足高校大数据审计要求特点,难以起到科研经费应收账款规范化管理与坏账损失控制作用。

三、大数据环境下高校应收账款审计应对措施

为提高高校科研经费审计质量,提高高校应收账款监察力度,避免不必要的经费损失,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Υ笫?据时代下的高校应收账款审计工作予以改革完善:

(一)首先,我们应对高校应收账款资料收集质量与效率予以提升,例如建立科研经费数据库,从项目初始立项开始,对每个科研项目具体执行过程中的合同管理与日常财务收支情况实行“全过程”跟踪审计调研,尤其对于高校科研经费坏账情况予以真实记录与处理。

(二)其次,针对高校应收账款舞弊现象,政府相关审计部门应强化对其科研经费的监管力度,在结合高校内部审计的基础上,参考企业审计的方式方法,为高校科研项目成员或组织设立专门的信用档案,并根据其科研水平、项目质量、信用等级的不同设定相应的科研经费信用额度,以此降低风险。

第6篇

关键词 国防科研 竞争力 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1 高校参与国防科研的现状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指出要全面提升我国国防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国防科技工业发展,提出了要加强“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指导方针。这为高校开展国防科技工作带来了重大的机遇。高校通过参与国防科研可以有效地提升自身科研水平,促进学科发展,提高大学培养人才的质量和能力,也可以有效地提升国家国防科研水平,为全面推动国防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目前教育部直属高校承担的科研任务涵盖了核工业、航天航空、船舶、兵器、军事电子等全部国防主体行业。

相比“十五”期间,高校在“十一五”期间承担国防科研经费突破一百亿大关,获得了大量的国家级奖励和国防专利,培养了一批高水平的国防科研团队,构建了大批高水平的科研平台。大部分直属高校都成立了先进技术研究院、国防科技研究院或军工办等专职管理机构,资质认证和管理水平也得到了很大提高,近三十所高校成为国防科研“三证”齐全单位,并有多所高校列入总装装备承制单位名录。

2 高校国防科研竞争力不足的原因

教育部直属高校系统因为体制机制上的问题,造成了信息不对称,渠道不畅通和科研资源难以共享等突出问题,高校固有的松散型管理体制无法适应国防科研集中型管理的高要求。高校相比传统的军工企事业单位,有着学术自由、科研创新性强的优点,在人、财、物方面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但同样也在人、财、物和管理体制方面存在突出问题,使得政府部门和军队部门在给予重大项目方面更加倾向于军工企事业单位,导致了高校在与传统军工企事业单位竞争中处于不利位置。

2.1 人的因素

人的因素主要体现在高水平人员的积极性调动和项目人员管理方面。国防科研具备保密要求高、研制周期紧、质量管理细等特点,而高校在科研中体现出能者多劳的特点,骨干往往身兼多职,有着多个科研项目。对于高水平科研人才来说,有效调动其参与国防科研的积极性是目前存在的重要问题,这就要求高校在国防科研的激励和保障机制上予以创新。再者,高校在国防科研中不可避免地有许多学生参与,学生作为科研人员的团队具备其不确定性,这给项目的保密、质量管理等方面带来了许多问题。

2.2 经费问题

总装备部、国防科工局等政府部门在国防科研项目中高度重视申报单位的前期工作基础,在一些重大项目中侧重于成熟稳定的技术,高校在科技创新方面有着自身优势,但在技术成熟度、应用方面无法与军工相关院所和企业比拟,往往在重大项目申报方面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加强相关项目的前期研究是获取高级别国防科研项目的重要基础,对于高校来说加强前期研究可以很好地促进自身学科发展,然而高校在预研经费来源方面还存在较大困难。

2.3 资源问题

高校是多学科的综合性大学,覆盖面广,与科研相关的人员、设施、设备等分布在各二级院系所,涉及到跨校联合的科研项目涉及的学科面和人员范围更加宽广,因此高校在申报系统、型号级的国防重大项目方面还无法有效解决科研资源分散的问题。因此如何整合资源优势,做到集思广益、平台共享成为高校普遍面临的问题。

2.4 管理体制弊端

企业在科研生产中任务单一,管理上集中度高,对于开展保密和质量工作来说具备良好的条件。高校普遍采用松散性的管理体制,科研人员与设备、设施等相对较为分散,这给国防科研相关的管理工作带来了许多问题。高校当前的科研评价体系还无法满足国防科研的要求,在国防科研的质量保障方面,高校在多个科研方向上有着不同的科研生产任务,这对国防科研质量保障体系贯彻和实施来说任务更加艰巨。这些管理体制方面带来的问题给高校参与国防科研带来的诸多难题。

3 有效提升竞争力的措施分析

3.1 转变观念,积极寻求体制机制创新

近年来,国家更加重视高等学校参与国防科研工作,陆续出台了许多相关的政策,加大了“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力度。这对于高校来说是促进自身发展的重大机遇,然而受到传统体制机制的束缚,高校还不能很好地融入到“军民结合”的大潮流中,高校所倡导的学术自由的氛围与国防科研的高度集中管理产生了一定矛盾。高校要适应国防科研高标准,严要求的特点,必须针对国防科研特点,积极去研究和制定行之有效、具备创新性和符合自身特色的管理体制,确立良好的政策导向。

3.2 依托优势学科,积极瞄准国家重大专项

政府和军队部门非常重视高校的高水平学科及其创新能力,往往在重大项目的前期论证工作中积极寻求相关高校的高水平学科支持,高校在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的学术交流以及学科前沿跟踪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寻求创新型的高水平大学参与,政府和军队部门可以有效避免了重大专项建设过程中科学目标的狭隘性,并能显著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对于高校来说,依托其优势学科,积极瞄准国家重大专项,加强与上级对口单位的交流合作,可以有效地发挥高校的学科优势,服务国家国防事业。通过参与重大项目的前期论证,高校也可以为后期进入重大项目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7篇

【关键词】绩效管理 激励机制 关键绩效指标 改善思路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4-0029-02

近年来,我国科学界和科研管理部门在积极探寻绩效评估的方法和途径,特别是随着我国政府对科研投入的加大以及科学研究的竞争加剧,要求引入绩效管理这一已被国外经验证明行之有效的科研管理手段的迫切性也日益增强。合理的科研项目绩效管理对提高地方高校的科研质量意义重大,这已成为地方高校科研管理部门的共识。限于地方科研以及学科自身的特点,当前科研项目的绩效管理面临诸多问题,同时也存在着有待完善的空间。

一 地方高校科技项目及绩效管理的特点

地方高校的科研不但具有科研队伍的多层次性、科研任务的多重性、科研方向的多元性等高校科研的一般特点外,还具有科研目标的实用性和科研内容的地域性等特点。基于此,本文研究地方高校科研项目的绩效管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1.科研内容的地域性

与重点高校比较而言,地方高校科学研究的整体实力有一定的差距,尤其在国家级项目的竞争上处于劣势,这样地方高校很难形成长期的、专一的研究方向。因此,地方高校许多科研人员致力于研究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相结合的科研项目,以此争取地方政府部门科研经费的支持。地方级科研经费定位于解决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科学技术问题,这样地方高校科学在研究上无形中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2.科研目标的实用性

科研水平不高和缺乏竞争力是一直困扰地方高校科研发展的主要问题,这也导致了立项、经费争取上的困难。为了解决这些难题,一方面需要地方高校将有限的科研力量集中地投入到匹配的科研方向上,另一方面地方高校科研发展的目标应该更定位于实用性。具体而言,科学研究需要注重提高科研队伍整体实力,使其科学研究具有很强的、明确的人才培养功能;此外,科学研究还需要注重于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依靠科学成果解决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以科研业绩来提高社会知名度。

二 地方高校科技项目绩效管理的方法及其难点

1.地方高校科技项目绩效管理的方法

考核科技绩效管理的方法主要是关键绩效指标考核。关键绩效指标考核法的优点在于减少了非关键性因素的干扰,从而提高了效率以及效益。针对不同的评价对象制定不同的评价指标,并给各指标赋予不同权重。最后,将各指标的不同等级得分与其权重系数相乘得出该指标的最后得分。评价指标体系是由各级各项评价指标及其相应的指标权重和评价标准所构成的有机整体。这样既避免了同行评议法缺乏定量化分析的弱点,同时又受专家的知识结构、学术视野、学术偏好、人情关系以及官僚意识残留等因素干扰;也避免了模糊评价法过分侧重于定量分析,而缺乏对一些无法定量化的、指标的定性分析。综合上述方法的优劣,关键指标考核方法较其他方法而言,更加符合高校科技项目绩效评估的现状。

2.地方高校科技项目绩效评估的难点

第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障碍。科研成果难以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原因在于一方面科研过于偏重理论化研究,缺乏与地方特点的结合,这样造成科研成果在理论上成立,但不符合当地实情;另一方面科研人员在研究过程中研究方式过于形式化,为按期完成目标,人为地拔高或降低科研成果。此外,在实际的科研管理工作中没有完善的科研项目成果约束机制,以至于即使达不到预期的科研成果,也无法追究相关的违约责任。

第二,科研投入产出效率不容易被衡量。科研人员的科研投入是通过脑力劳动来实现的,有时为了保持思维的连贯性和实验的延续性,经常需要加班加点,这样导致其工作时间无法估算。而对科研产出的衡量由于对科学研究绩效评估的产出概念还存在分歧,导致科研成果的每一种社会价值也有多种表现形式,目前还没有形成被广泛接受和认同的评估体系。

第三,学科之间的壁垒。不同的大学有不同的优势学科,在无法统筹兼顾所有学科发展的基础上,优势学科在项目申报上会比普通学科更具有竞争力。一方面,加大对优势学科投入有利于进一步发展优势学科;另一方面,由于资源有限,所以这也会压制普通学科科研。这两者的均衡是目前合理绩效评估的一个难点。因此,怎么区分与学校职能管理机关的权限划分,协调与科技处、人事处等单位的关系,探讨项目管理、人才流动以及机构组建等具体问题已成为科研管理工作中需要优化的难题。

三 改善地方高校绩效管理的思路

1.运行评价激励机制,提高科研积极性

要正确评价科研水平,也要正确评价组织、管理和服务工作,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营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氛围,促进协同合作。如大连理工大学的科技奖项包括科技成果奖、科研项目奖、校企合作贡献奖、成果转化贡献奖、科研创新团队津贴奖、科技工作贡献奖等。

2.科研成果的社会效应与经济效应相结合的原则

各级各类科研奖励评审、职称评聘等工作应当与经济效应和社会效益挂钩,如将从事科技开发、科技成果转化或科技推广取得较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或在文化、教育、卫生、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取得较为显著的社会效益并得到学校和省(部)级业务主管部门的认定,并以此作为科研考评管理的基本原则。科研的目的是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科研成果需要具备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样科研的投入才有价值。因而,合理的科研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结合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准确满足科技发展目标和需求;同时,评价指标体系不能脱离科研目标的大范畴,需要契合科研项目的研究成果。

3.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要着力考察各项科研产出指标并进行综合评估,同时还需要考虑不同学科的差异性。因而,在执行绩效评价时根据具体学科进行定量分析,即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所以,在对科研项目评估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对科研成果进行定量评估,而且需要结合定性分析。

4.利益群体间的协调与合作

地方科技处和科研院是各科研人员之间、项目与科研人员之间、各学院之间的匹配、协调与管理的机构。地方科技处或科研院需要关注的重点是加强人才之间的合理竞争、保障科研项目的顺利有效进行以及如何合理激励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5.结合学科的实际情况,酌情考虑考核指标的权重

地方高校科技项目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是同行专家进行定性、定量评议的重要基础数据和规范。因此,评估指标制定是否科学、合理、实用和可操作,会直接影响项目绩效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可靠性、公正性和权威性。但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科技项目绩效评估工作的难度,由于受项目学科、研究阶段、研究领域、外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加之国内外开展此项管理工作时间并不太长,评估指标的制定是难以尽善尽美的。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考核权重新予以调整。

四 结束语

综上所述,科研项目和经费的绩效管理是高校科研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绩效评估对促进科研工作的健康发展,提高科研效益的意义重大。科研经费的合理使用和科学管理,不仅直接影响着科研项目的完成质量和水平,关系到地方高校学术风气的发展,影响着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质量,而且事关我国科学研究的发展和进步。地方高校科研方向不集中,各个学科的科研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学科间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差异很大。地方高校需从优势科研方向出发定位,一要从学校科学研究的实际出发,分析科学研究的优势和所拥有的科研实力,已经取得的科研成果及其社会反响;二要依据现有科学研究基础,从学科的前沿地带和跨学科角度确定科研方向,经过努力能够形成一定的研究特色,并能在某一领域产生较大的影响;三要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出发,确定在不同层面、不同领域的研究方向。以往的实践中,我国有关机构和研究人员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但要构建完全符合科学研究的规律和特点的绩效评估方法尚需不断地探索和改进。

参考文献

[1]吴述尧.国家目标为基础研究导向愈益成为科学发展的国际趋势[J].中国科学基金,1999(5):317

[2]王志刚.论地方高校科学研究的定位——高校办学特色系列研究之五[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91

[3]杨道建、赵喜仓、陈海波.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4]刘志宏.提高高校科研效益的几点设想[J].科技管理研究,2003(6):60

第8篇

关键词: 高校 女性科研人员 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高校管理运行的核心,是提高高校整体组织效率的动力所在。高校科研管理中,激励机制在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科研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女性进入高等院校从事科研工作的人数逐年增加。女性科研人员在我国高等院校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将高校女性科研人员激励机制作为一项课题加以研究,建立并实行女性科研激励机制,就越来越成为高校科研管理层关注的重点。

一、高校女性科研人员激励机制现状分析

1.高校科研激励机制存在性别盲区。

高校目前并没有依据科研人员的性别差异和社会家庭分工现实状况而制定相应的科研激励政策,没有体现社会性别差异敏感性,现行科研激励政策还存在性别盲区。科研产出的最佳年龄区是25—45岁,峰值为37岁[1]。然而在最佳科研产出年龄时期,生理结构特点决定了女性不得不中断科研,投入生儿育女的伟大使命之中。由于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女性除了扮演公共领域的角色,还要扮演家庭的传统角色。性别差异导致女性在各种激励政策评审和晋升机会分配中处于劣势,随之产生劣势积累效应。有学者尖锐提出,这是在无视两性差异基础上,依照主流社会的男性标准来衡量女性的激励机制;现行激励机制表面看似平等,实际隐藏着性别的不平等[2]。

2.高校科研激励机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着隐性性别歧视。

高校激励机制实施过程中,领导往往认为女性容易被家庭子女羁绊,因而将晋升机会留给男性。此外,同行评议的评审是激励机制实施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由于评审专家,即“仲裁人”受其个人偏好、社会观念等主观因素的影响,难免产生各种偏见和缺陷,特别是性别偏见。有研究发现,同行评议过程中不一定只是男性对女性带有偏见,女性“仲裁人”跟男性一样,更倾向于选择男性[3]。这样会严重影响女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科研热情。

3.缺乏针对高校青年女性的培训激励和目标激励。

据教育部统计数据,2010年我国高校女性中36—40岁年龄段女性人数迅速上升,并接近男性人数;31岁以下女性人数已超过男性。高校青年女性科研人员已逐步成为高校科研领域的中坚力量。她们正处于科研事业的起步阶段,渴望有不断学习、各种培训、出国进修等机会来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同时也渴望组织上能帮助她们建立长远的目标任务,明确科研发展方向。然而,目前高校决策层并没有重视当前高校性别比例的变化,更没有出台针对高校青年女性科研人员的培训教育计划和激励措施。

4.缺乏针对女性科研发展关键期的激励政策。

高校科研领域存在不同程度的性别分层现象,女性层次结构和科研产出偏低,从事尖端研究的女性更是凤毛麟角。社会学者景怀斌和赵兰香研究发现,高校女性科研人员在特殊年龄阶段,尤其是刚刚进入婚姻家庭生活的时期,更是值得高度关注的关键期。在此关键期,她们主观价值取向悄然发生着微妙变化,事业的目标定位和成就动机都会下降,阻碍她们向高层次发展。同时,女性在这一时期感知环境影响比男性更敏感。因此,针对高校女性科研发展关键期的激励措施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遗憾的是女性关键期主观价值的微妙变化并没有引起高校决策层的高度重视,也缺乏针对高校女性关键期的激励措施。

二、阻碍高校女性科研人员发展的因素

1.阻碍高校女性科研人员发展的社会因素。

由于生育养育子女的使命和社会家庭角色的格局的影响,同年龄阶段的女性在科研上的精力投入与男性无法比拟。同济大学所作的问卷调查显示,“每天用于家务劳动的时间2小时以上”的女教师有64.5%,男教师只有35.5%。湖北问卷调查显示,有48.8%的女性每天要花2个小时及以上的时间用于家务劳动,而男性为此所花的时间仅为女性的25.1%。新疆高校女教师的一项调查显示,有52.7%的女教师业余时间多用于做家务。社会分工格局、婚姻家庭角色,羁绊着女性在时间和精力上对事业发展的投入。

2.阻碍高校女性科研人员发展的自身因素。

自身因素包括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女性生理结构特点决定了女性比男性更感性且较少理性,抽象思维能力较薄弱,客观上导致了女性科研人员在研究成果方面比男性明显更少。女性未能像男性那样较深入地进行教学研究和学术研究,因而女性在科学知识的宽度、深度方面明显处于劣势。

心理因素中性别意识往往导致女性成就动机偏低。社会学者景怀斌研究发现,中国女性的成就动机普遍低于男性,特别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成就动机显著低于相应水平的男性[5]。高校女性在经历结婚生子的特殊心理过程后,往往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和依附心理,更愿意选择轻松的生活,对事业的追求精神被逐步淡化。这种强化性别意识、降低自身要求的结果,必然阻碍了她们科研事业的发展。

3.同行评议中隐性性别歧视阻碍高校女性科研人员发展。

同行评议用于科研活动的所有评价环节,包括学位和职称评定、项目资助申请、期刊论文审稿、研究机构的评价等。可以说,同行专家充当“仲裁人”的角色,他们决定着每一位科研人员的学术命运。由于同行评议的“仲裁人”受其个人阅历、个人信仰、不同社会文化等主观因素的影响,难免产生各种偏见和缺陷,特别是性别偏见。为此,社会学家曾进行过一些实证研究,发现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同行评议过程中,女性“仲裁人”也跟男性一样,更倾向于选择男性,而非像过去认为的那样,如果存在性别歧视问题,那么一定是男性对女性的偏见。

三、建立高校女性科研人员激励机制的探索

1.建立符合女性特点的绩效激励机制。

高校决策层应建立健全一整套既体现人文关怀、符合女性特点的绩效评价体系和适合各层次女性科研发展的考评制度,并将之视为可促进高校科研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途径。

高校女性科研人员往往要肩负家庭、教学和科研多重任务,在精力有限的情况下,想要兼顾各方面工作,很难做到尽善尽美,最终往往在科研上难以取得明显成果。因此,建议在现有考核制度的基础上,根据女性特点和各自专长、不同的岗位性质及个人特点等几个方面进行考量,制定有利于发挥她们各种创新能力的考核规则和标准,进一步完善考核机制。一方面,实行弹性管理,让一部分女教师以教学为主,在职称评定和年终考核中适当降低对其科研能力的要求。对以科研为主的教师,则相应降低对其教学工作量的要求,减轻他们其他方面的工作负担,使其能安心在各自岗位上开展教学与科研工作[6]。另一方面,制定女性突出成果奖励条例和设立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考核标准,鼓励女性多出高质量、高水平的突出成果,使优秀人才和大师级人才脱颖而出。

2.加强对青年女性培训激励和目标激励。

目前在我国高校科研领域,一方面青年教师呈现“女性化”倾向,另一方面女性层次结构和科研产出偏低。由于青年女性科研人员正处于科研发展的起步阶段,因此高校应加强对青年女性的教育、培训激励并建立长远的目标激励。笔者建议,①可定期组织、举办各种有利于女性科研人才成长的培训课程、讲座、研讨会等活动。目的在于激发她们的科研兴趣和动力,使她们拥有更远大的理想和抱负。②构建青年科研创新团队,吸纳一定数量、一定比例的科研能力强、技能互补的青年女性科研人员加入,使青年女性成员在科研实践中得到学习和锻炼,不断提高和成长。③结合学校发展规划和个人特长制定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并在目标实施各阶段进行考核。这样不仅可以使她们逐步确立科研发展方向,还可以激发她们追求新目标的责任和热情[7]。

3.制定针对女性科研发展关键期的激励措施。

许多发达国家相继都了一系列相关政策,鼓励和期待更多女性重新回到科研领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我国高校也应该出台一系列专门针对女性科研发展关键期的体现人文关怀的激励措施。如,①放宽女性的年限,让女性在安心度过生育养育子女的最困难时期后重新回到科研事业发展中。②处于科研发展关键期的女性常常在各种限额申报评审中处于劣势,为此,建议实行“同等条件下特殊年龄段的女性优先”的政策。这样不仅可以优化科研人员的性别结构,还可以树立榜样,调动更多女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③予以经费补贴和社会资源帮助,减轻家庭负担等,使她们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投入科研事业,做到家庭、事业两不误。

4.营造公平的激励氛围。

首先,高校管理层应坚持公平原则,重视当前高校科研人员性别比例的变化,注重培养女性科研人员,做到机会均等。平等是一种最基本的激励方式,它有助于环境和谐和科研团队凝聚力的形成。其次,在各种评审活动中,一方面要求教育评审专家改变旧的传统观念,严格执行公平原则;另一方面,采取措施,增加女性参与的比例,激励更多的女性科研人员主动积极地申报各种奖项、项目、晋升等。最后,要保证各个环节的公平性,还要树立典型和标兵。这样才能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具有广泛的号召效应。

参考文献:

[1]施远涛,陈雪玲.性别差异视角下女性科技人员科研产出之谜探究[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1(2):60-65.

[2]章梅芳,刘兵,我国科技发展中的性别平等问题的现状与对策[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6(3):6-11.

[3]张非非,同行评议中性别歧视问题研究综述[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0,(2):68-72.

[5]景怀斌.中国人成就动机性别差异研究[J].心理科学,1995(3):180-182.

[6]吕惠兰.高校女性人力资源管理的激励机制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2):23-25.

第9篇

摘 要 高校体育教师是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实施者管理者,他们是影响高校体育教学的主要因素。本文运用文献法、逻辑分析法从体育教师的专业特点、文化素质、具有前沿性、创新性还具有一定的隐藏性这几个方面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的特点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得出,高校体育教师具有专业素质以及文化素质较高;高校体育教师具有一定的前沿性;和一定的隐藏性。得到结论以及提出建议从而为高校体育教师进行自我学习提供一定的借鉴,为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事业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 高校体育教师 专业特点 分析研究

高校的体育教育是高校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学生进行工作之前在学校教育阶段最后一个正规的体育课学习。因此研究高校体育教师专业特点有着重要的意义[1]。本研究着重以高校体育教师专业特点为研究视角,对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特点、文化素质、前沿性、创新性、隐藏性、几个方面分析,旨在为高校体育教师能最大限度地展现自身才能提供参考,为高校体育教育事业提供一定的帮助。

一、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通过检索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查阅有关高校体育教师、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化等方面的著作,为本研究奠定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访谈法

通过对部分学校的领导、教师、学生等进行访谈,了解了所调查学校体育教师专业特点的相关情况。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高校体育教师自身的专业特点

高校教师队伍始终是高学历聚集的地方,具有丰富的教育科学知识。随着教育层次的越来越高,高校教师的门槛越来越高,目前高校的主流群体队伍主要是硕士生和博士生,这些青年教师成为学校的主流。高校体育教师都是文化水平较高的[2],他们有着较好的教育经历。体育教师的专业特点主要都是根据自己所从事的具体专业有关,他们自身的专业有运动训练方面的且有这着长时间的专业训练,专业技能过硬。有的是体育教育方面的,这一部分虽然专业技术方面和运动训练相比有着一定的差距,但在文化理论方面有着自己的优势。高校的体育教师是经过严格的训练、教育和考核后所从事体育方面工作的老师,他们自身具有专业的特点。

(二)高校体育教师的文化素质

高校体育教师所具有的文化程度和其他学科相比,文化程度上存在一定的差距。但在一定程度上不能说,体育教师的文化素质就不高。高校体育教师也都是经过高等教育过来的,他们有着好的教育经历,他们的素质也是很好的。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的学术思想受教育者观点品德意识和价值取向的影响是一个长期潜移默化的过程。文化素质是经过环境的影响与熏陶,积淀下来的内涵,展现出来的气质。

(三)高校体育教师具有前沿性

高校是我国科研的前沿阵地,高校的老师始终是科研的承担着[3]。现在高校的评价体系中有着对教师的评价体系标准中是和科研能力挂钩的,体育教师的职称、住房、薪金等这些现实的东西明白的和科研能力相关联,这些因素不得不让高校的体育教师努力的进行科学研究,因此高校体育教师具有前沿性。

(四)高校体育教师集TTCR于一身

所谓TTCR模式是指教学(teaching)训练(training)竞赛(competition)和科研(research)由于高校体育教师有着丰富的教学和带队训练的经验、参与各式各样竞赛和科研的经历,这些都使高校体育教师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科研竞争能力。因此高校体育教师集TTCR于一身。

(五)高校体育教师具有隐藏性

高校体育教师就是一个生产者,并且还是精神的生产者[4]。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成绩并不是反应教学结果的唯一凭证。体育教师为教学所做出的努力不是立竿见影所表现出来,这需要一定的时间,是个长期的过程。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方面显示出很有特色很有特点。2.高校体育教师专业素质除了专业技能之外,还有其他素质方面的能力,体现出高校体育教师的内在修养水平。3.高校体育教师文化素质方面,随着体育教师在岗位上慢慢适应教学环境,他们的教学模式也会越来越单一,思维模式越固定。这就需要高校的体育教师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必要的时间进行文化素质方面的进修学习。4.高校体育阵地是人才的聚集地,也是进行研究科研的场所。每位教师就是一位研究者,他们是我国体育事业研究成果的出品人。5.高校体育教师所做的工作是伟大的,他们的功绩不会一下子显现出来,需要时间的积淀,在不久后他们的努力就会得到结果。

(二)建议

1.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特点,在技术技能方面继续深入的学习,专业上不断地训练。2.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上,不但在专业技能技术上有着更专业的特点,还要在专业素质上,高校体育教师也要继而进行在深入的学习。有着继续再教育的机会,不失时机的进行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3.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同步学习是相当重要的,在学习专业素质的同时,也要对文化素质进行学习。把自己培养成一个集TTCR于一身的体育教育工作者。4.高校体育教师的科学研究的前沿性,需要教师们不断地进行潜心的研究,这样才能做出更科学更好的成果,有利于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有利于高校体育教育的顺利进行。5.高校的体育教育者们在做研究的时候,不能只是靠着已有的经验研究,要有发现新事物的事业,进行对新事物的创新研究。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只有不断的进行创新创造,才能生存、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武燕.山西省高校体育教师角色体育特征现状研究[D].山西大学.2006.

[2]韩飞.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与专业特点相融合的影响因素探析[J].探索与实践.2010(33):189-190.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