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7 15:58:2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新时代的发展趋势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体验设计的背景及含义
1999年,哈佛商学院出版社出版了约瑟夫・派恩与詹姆斯・H・吉尔摩合著的《体验经济》一书,书中指出,体验经济时代,要以消费者为中心,把消费者的参与融人到设计当中,要求把服务作为舞台,产品作为道具,环境作为布景,力求为消费者营造美好的体验过程。
认知心理学家唐纳德・诺曼在《情感化设计》中将人使用产品过程中的反应层次分为本能层(visceral)、行为层(behavior)和反思层(reflective)。对应到体验设计,本能层的设计主要涉及产品外形的初始效果,包括视觉、触觉、听觉等方面的感官体验;行为层的设计探索用户操作时的知觉过程、认知过程和操作过程。反思层的设计主要包括产品给人的感觉,关注的是产品所蕴含的意义。
自然用户体验的产生
2008年,微软总裁比尔・盖茨提出“自然用户界面”的概念,并预言人机互动模式在未来几年内将会有很大的改观,电脑的键盘和鼠标将会逐步被更为自然、更具直觉性的触摸式、视觉型以及声控界面所代替。事实也正是如此,例如,苹果推出了一系列采用多点触控的产品,包括iPhone、iPad、Magic Mouse等;微软推出Surface及Xbox Kinect;日本任天堂推出了Wii Remote控制手柄及其升级版Wii U 触控屏手柄;三星于2012年初了融合语音控制、手势控制及脸部识别三大技术的智能电视。自然用户体验已越来越明晰的在产品设计中实现。
然而,自然用户体验的设计理念,并非一个全新的概念。早在1979年,Xerox PARC(施乐帕克研究中心)就已经提出了相关的概念。在其广告中,比尔可以像和助手交流一样,对电脑发出指令,同时电脑也以非常人性化的对话方式,告诉比尔工作完成的情况。
今天,这种景象已经司空见惯,但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光盘、互联网、手机,甚至电子手表都还没有诞生,施乐这种对未来的大胆设想,足以让今天的我们为之震撼。施乐所描绘的这种场景,正是人与机器毫无障碍地自然交互地场景。史蒂夫・克鲁克在《DON’T MAKE ME THINK》中,以“不要让用户思考”作为全书的主旨,究其本质,也是为了追求自然的、本能的用户体验。这与原研哉等设计师所强调的“设计应当挖掘人的本原的体验倾向”,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说,追求自然的用户体验是对之前设计理念的进一步发展,它与人性化设计、情感化设计以及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等设计理念,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
自然用户体验趋势下产品体验设计的特点
1.情境化的设计
过去,设计往往从解决方案、问题陈述、技术或发开团队着手,情境化的设计及情境调查的实施,往往停留在理想状态下。而要实现自然的用户体验,产品设计的情境化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很多情况下,用户的说法和行为,并不能完全反应其真实的目标需求。因此,实现自然的用户体验,应通过深入观察和分析用户操作或使用产品的过程或现有生活状态,发掘问题或需求产生的根本原因,从源头上寻找设计的方向。这种方式比传统的、问题解决式的设计,在优化产品使用体验方面,具有更本原、更具先见性的优势。
2.充分发掘用户的本能行为
自然往往是和人的本性相关的,实现具有自然用户体验的产品,首先要明晰人的本能行为。在产品设计中,究竟选择符合人们的本能反映的方式,体验设计发展到今天,前者很有可能成为提升产品用户体验的突破口。苹果公司在“自然”体验上做了很多尝试,MacOS改变了触控板的传统滚动方式,将手指滑动改为和内容一致的方向,这其实是对真实物质世界的准确映射。或许暂时的改变会让觉得不适应,但实际上,习惯了苹果系统的用户往往对其触控板大加赞赏。这从一个侧面反应了,长远来看自然的模式会更有生命力。
3.扩大产品的参与性
用户是体验设计的主体,用户的体验方式可以分为被动体验与主动体验。前者更倾向于用户在被动接受和适应产品的过程中,获得的体验;后者则是指用户作为体验设计产品的主体,参与到整个体验过程中,并沉浸其中,享受产品带来的满足感。设计者应让用户能够通过产品感知设计者所传达的意境,让用户乐于参与到产品使用过程中,与产品产生自然的互动,才而让用户更直观地感受到产品,沉浸于整个产品使用过程中。
结语
[关键词]现代化 市场营销 新趋势
[中图分类号]F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9-0130-01
引言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企业为了稳定发展,不断地探讨市场营销这个课题,成了众多企业关注的焦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消费者观念的改变大力推动了现代市场营销的发展,企业若想长期稳定持续发展,必须及时了解国情并不断创新。所以,企业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了解市场的动态,满足客户的需求,才能更好乃至最大限度地谋求利润,使得自己的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市场营销的概念
市场营销也是市场学、市场行销或行销学的代名词。可以从两个方向理解,一是动词理解,指企业的具体活动或行为,这时称之为市场营销或市场经营;另一种是名词理解,指研究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或行为的学科,称之为市场营销学、营销学或市场学等。
营销是在一种利益之上下,通过相互交换和承诺,建立、维持、巩固与消费者及其他参与者的关系,实现各方的目的。所谓市场营销,就是在变化的市场环境中,旨在满足消费需要、实现企业目标的商务活动过程,包括市场调研、选择目标市场、产品开发、产品促销等一系列与市场有关的企业业务经营活动。
二、现代化市场营销发展的新趋势
现代化的市场结构,决定了市场营销的发展注定要打破传统的营销方式,向现代化营销方式转变,使得企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那么,现代化的市场营销方式和趋势就成了众多企业越来越关注的课题。
(一)目标市场细分营销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顾客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购买商品的内心变得越来越细腻,消费需求和层次越来越高,开始从越来越多的方面衡量自己真正需要选择的商品。另外,不同的顾客对商品的选择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企业的市场营销向目标市场细分的趋势转变。
目标市场细分是企业打开顾客大门的金钥匙。目标市场细分的营销从细分前的调查谁备、确认细分指标、细分描述、选定细分市场及细分后的产品定位等为市场营销制定了一个完整的、以客户为核心的产品定位规划过程。
(二)品牌战略营销
品牌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力量。首先,品牌的价值在于可以创造企业利润不断增长,提高顾客的忠诚度,顾客忠诚的品牌,在顾客心里就会降低购买失望的风险,品牌的力量可以树立企业的形象,让顾客形成一种购买认知。对任何企业来说,打造强势品牌,已成为其保持战略领先性的关键。品牌的形成,可以大大降低企业经营的风险,加快盈利,提高产值,可以说品牌战略市场营销是企业的招牌。
(三)电子商务的网络营销
网络营销活动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非常活跃。在以计算机、通信、网络的信息产业快速发展的时代,促进了网络营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注重并且加入到网络营销中来。电子商务不仅对于传统企业的管理,如计划、组织和控制产生了影响,而且对于企业的研究开发、采购、生产、加工、制造、存储、销售以及客户服务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电子商务的网络营销是建立一种全新的市场营销模式。电子商务的网络营销模式降低了企业的成本,开拓了企业的市场空间,提高了企业效益。因此,当代社会,网络营销也在逐渐占有更大的地位。
以上三点是当今市场发展的新趋势,随着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水平的进步,现代化的市场营销更加关注客户服务所带来的价值,市场营销中的服务营销也得到了企业越来越多的关注,优质的客户服务管理可以稳住老客户,留住回头客,发展新客户。在今天的服务经济中,绿色营销、知识营销等也使目前的市场营销充满了活力,为企业长久持续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张珊,唐强.心理营销——现代营销的发展趋势.2009(11).
[2]候春江.周游.市场营销组合理论述评.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6).
[3]韦宏.基于心理营销的顾客资源建设策略浅析.江苏商论,2009(04).
[4]王爱萍.新经济时代的营销发展趋势.山西科技,2008(03).
[5]秦晋科.沈鹏.我国市场营销发展的新趋势分析.大众商务,2009(12).
关键词:经济时代 知识经济管理 特征 发展趋势
知识经济起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在经历过高科技革命和冷战之后,国际社会的竞争焦点转移到经济领域,推动了新经济时代的发展。在新经济时代,知识经济创新成为了企业甚至是国家的核心竞争力,知识经济的影响力是巨大的,人类社会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一、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
知识经济顾名思义是基于知识产生的,它与传统的经济模式不同,因此知识经济时代有其鲜明的特征。首先是知识本身的特殊性。没有人可以准确衡量知识在经济发展中所代表的角色以及所起到的作用。知识在经济活动中更为具象的阐述为信息,创新能力还是观念,这些都没有定论,那么知识变成为了服务的源泉,不是指服务本身。其次,在知识经济时代,生产要素的定义界限已经没有那么清晰。全球一体化的经济模式改变了人类传统的生产方式,生产者之间的界限远没有原来那么清晰。第三,知识经济时代依然受到传统经济环境的影响,包含好的影响与坏得影响,例如原来资源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知识经济在适应传统经济环境的影响同时还需要改变现有的经济环境。最后,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做更多的投资分析,考虑更多的因素。知识经济时代的投资要与现代会计制度区别开来,未来企业将面临更多的是无形的投资,例如网络投资,这一类投资都是很难以现实的物质环境衡量的经济活动。
二、新经济时代下的知识经济管理
知识经济管理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创造知识,发现知识,传递知识,这三个阶段组成了知识经济管理体系的主要内容。知识经济管理可以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例如信息传递,工作流程和复制技术的改变。企业应该充分认识到知识经济管理是未来企业竞争的核心竞争力,因为知识管理具有较多益处。知识改变命运,当然企业命运的改变在新的经济时代很大程度上依靠知识。知识可以全面提升企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进而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最终提升企业经营效益知识经济管理企业并不遥远,近十几年来,通过我国政府单位以及国有大型企业的不断努力,已经为知识经济管理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数据,以及规章制度,企业通过知识经济管理在竞争激烈占有一席之地。
三、新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
1.加强创造价值与核心能力的培养
创造价值是新的经济时代的鲜明特征,它是在能力基础之上建立的竞争模式,集体的价值来源于组织中的每一个个体。因此,企业在寻求自身发展的同时务必要加强能力的培养,在培养的同时还要积极发展创造价值以及核心能力。以解决问题与改善现状为目标,可以延伸到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在新的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在于人员创造价值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目前在知识经济的管理过程中,创造价值存在一定的风险,这个风险是指企业在人才管理中伴随着人员的流动,会给企业发展带来财政与竞争的风险。在知识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中,企业的核心技术人员必将成为发展趋势的佼佼者。
2.中层管理者组织地位的确定
知识经济管理强调创新,所以在组织管理中,中层管理者务必要扮演好具体落实创新管理决策的角色。知识经济管理趋势必然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向管理的模式。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是基于传统的管理模式,但是知识经济的管理过程中要在此基础上勇于创新,此创新需要组织中的高层管理者发动,由中层管理者具体落实,起传达信息的作用。自下而上的管理则是知识经济管理的创新,颠覆了传统的经济管理模式。因为知识创造起源于具备创新精神的个人,高层管理者在其中只是起到指引的作用,知识主要集中在个体之中,隐性的在小范围内流传,沟通方式的选择也是符合组织人员偏好的,如此依赖,可以节省很多的因为沟通障碍造成的时间浪费。
3.知识经济将成为未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知识经济管理是企业参与行业竞争的基础保证,隐性知识的共享成为企业知识经济管理最大的挑战。一个企业一旦迈入知识经济管理的步伐,便可以将管理重点转移到如何激发员工的创造能力。一个成功的企业知识的变现形式应该是分散的而不是聚拢的,因为分散的知识有利于循环利用。知识经济管理可以最大程度的激发员工创新的积极性,也便于企业的人员管理,最终可以使得企业的监督机制淡化甚至是消除。
四、结语
新经济时代下,知识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科学技术给人类文明生活带来的改变是巨大的,相信知识经济管理给知识经济时代造成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相信知识经济管理会给企业以及人类带来超乎想象的改变。
参考文献:
[1]潘连乡,叶传财,韦凯华.新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研究[J].企业经济,2013(2)
[2]杜慧珠.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管理发展趋势[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05(3)
关键词:信息化;图书馆;发展趋势;对策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5-0185-02
信息化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学习方式,引起全社会各行业的急剧变化。图书馆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推动下更是受到了直接的影响,突出表现在图书馆建设的技术手段、读者需求和服务方式等方面,传统图书馆的运作模式受到新的挑战,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向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数字化图书馆及虚拟网络式图书馆已逐渐成为图书馆发展的一个大趋势。
一、我国图书馆的发展现状
(一)我国图书馆存在的主要形式
目前,我国图书馆主要存在形式是以传统的图书馆为主体、数字图书馆为补充的形式。
传统图书馆是搜集、整理、收藏图书资料供人阅览、参考的机构,主要的作用是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发信息资源、参与社会教育、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教育,其类型主要有文化系统类公共图书馆、教育系统类学校图书馆、科研机构类图书馆等。但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及知识经济对人类发展提出的更高要求,传统图书馆的运作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由此出现了数字图书馆。数字图书馆以提供电子文本、图像、影视等教育电子产品为主,用户通过计算机终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入数字图书馆按其所需取其所用。数字图书馆具有信息储存空间小、资料不易损坏、资源可多人同时共享、信息查阅检索方便且可快速传递等优势。
总体而言,数字图书馆是在传统图书馆发展基础上的信息化产物,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但也存在一些主要的区别。
(二)我国图书馆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传统图书馆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现阶段传统图书馆的发展滞后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经济对图书馆发展的要求,遇到了许多瓶颈。首先,对未来发展定位认识不清,缺乏相应的长期规划及有效的制度供给。其次,图书馆分布及结构不尽合理,不同等级间的图书馆发展不平衡,区域间存在着差距。国家级、省级、市级图书馆的相应规模及分布状况有待完善,县级、乡级图书馆发展相对滞后。再次,经费缺乏制约了传统图书馆硬件设备的更新及人员服务方面的投入,导致信息资源更新速度滞后于信息技术等相关技术的进步速度。最后,传统图书馆的服务模式滞后,缺少图书馆专用的信息数字化技术。
2.数字图书馆存在的问题
首先,长期以来人们对数字图书馆的理解相对简单化,导致在数字图书馆建设上步入误区,国内不少建设项目把数字图书馆理解为特色馆藏的数字化和服务的网络化,简单地追求馆藏信息的数字化存储和局域网的信息共享,这种简单化的建设项目只是具备了数字图书馆的某些特征,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图书馆。其次,数字图书馆建设是信息资源系统的建设,标准化和规范化欠缺统一的问题直接影响到数据库的建设质量、查询服务效果以及网上资源的共享。再次,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无论是来自网上或者出版机构制作的电子信息产品,还是对现有馆藏印刷出版物进行数字化处理,或多或少都会牵涉到知识产权问题,这是数字图书馆建设过程中无法回避的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如果问题处理得不好就会引起法律和经济纠纷,数据库即便建好了也无法投入正常使用;最后,局域网布线作为机构内部的基础设施是数字图书馆运作的载体,对国内大多数传统图书馆来说,存在着网络布线的更新改造问题,造成基础设施建设欠缺。
二、信息化时代我国图书馆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图书馆的发展正处在从传统图书馆转变到新型图书馆的转型期,未来传统图书馆与数字网络间的关系将从现在的半竞争半合作的状态转变成全面的合作关系。未来图书馆将摆脱单一的文献书籍资料的纸质文本服务形式,实现纸质书籍、电子书、影视资料、音像电子产品、电子报刊、电子书等服务产品内容多元化、种类多样化的运营方式。未来图书馆的发展有如下几种趋势。
第一,以文献资料馆藏书籍为主要服务产品的传统图书馆、传统图书馆模式与数字化图书馆模式创新融合的新兴数字化图书馆、以数字化为核心结合三网融合技术、物理联网技术等的新式图书馆三者并存。
第二,以发挥实现跨地域区域、网络区域联盟、消除知识转移障碍作用的世界性、国家级特大型图书馆为主,以区域性、地区性大中型图书馆为辅,以根据行业及学科的分门别类及个人需求的个性化偏好而建设的专业性、个性化小微型图书馆为补充,如创意图书馆、绿色图书馆等类似专业化单式图书馆。
第三,商业化、半商业化、非商业化图书馆经营模式共存。现在的图书馆主要以非商业化图书馆为主,也存在一些半商业化的形式。虽然图书馆具有公益的特性,但图书馆行业市场化调节对资源的配置最为有效,图书馆商业化是未来发展的重要途径。
第四,社区多功能综合化、文化机构融合化图书馆。一方面,社区多功能化图书馆将会配备教育培训、餐厅、音乐会等服务性娱乐机构;另一方面,图书馆将与博物馆、电影院、音乐厅等文化服务机构实现交叉化融合,实现信息资源、娱乐产品、文化资料等知识供应链的系统化,图书馆将是未来的城市社区文化中心。
第五,智库或研究机构将依托图书馆建立,与图书馆组成研究型图书馆,满足新时代的研究对知识积累及专业化的更高要求,并通过结合产业化的商业化模式解决研究所需资金问题,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及研究的顺利推进。
第六,建立个人化、个性化、自主化街头微型图书馆。手机具备贮存电子图书及在线阅读的功能,手机不仅会成为办理图书馆相关业务的工具,也将是一个个人化的图书馆。现代个性化、特色化的需求越来越大,“有声有色有形”图书馆可改变读书与读网的单一形式。屏幕图书馆、电纸书图书馆将是图书馆的新形式。
三、信息化时代我国图书馆发展对策
随着信息化的全面推进,传统图书馆向现代化图书馆转变的步伐不断加快,结构虚拟化、资源共享化和服务社会化是大势所趋。在新形势下,图书馆工作也应该与时俱进,运用针对性的策略来应对这种新变化。
第一,积极引进现代技术设备,加快学习使用新技术。“21世纪,图书馆的体系结构将由传统和实体图书馆向实体图书馆和虚拟图书馆并存转移,用户要求的是可以在任何地方(包括跨地域)、任何时候自由地咨询、搜索、利用虚拟图书馆及传统图书馆中的信息资源,不受借阅时间、期限与区域的限制。”这就迫切需要加强与世界各国图书馆网络化服务的国际合作,学习先进国家的信息技术,熟悉和掌握各国信息资源的特点。各图书馆应积极引进适应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发展需求的现代技术设备,并加大普及使用信息处理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等新技术的工作力度。
第二,重视人才培养,不断提高人才素质。由于在信息化服务过程中知识和技术含量加大,向智能化发展,图书馆从事读者服务工作的专业人员在工作方式、工作价值、工作效率、工作成果诸方面将发生质的变化。现代图书馆必须有适合网络环境的专业人才,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员应具备“专家型”素质,他们除担负传统的图书馆业务工作以外,还应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馆藏资源和网络资源进行深层次开发,去伪存真,有效抵制信息垃圾,以健康有序的全方位信息资源满足用户。因此,图书馆在人才培养方面,一定要面向未来,立足长远,加强图书馆系统工作人员高级技能的培训普及以及深层次继续教育,同时,要引进和培养大批具有创新意识的信息服务人才和开拓进取的新型管理人才。
第三,以读者和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优化服务模式。图书馆的服务工作要以读者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要敢于打破简单、固化的服务思维,努力寻求突破和创新。在当今经济和社会发展背景下,图书馆服务一是要立足于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高度,将人性化、个性化和特色化服务结合起来,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和国际交流合作,走开放型、市场化道路;二是要将自己的优势资源和特色资源相结合,将实体图书馆和虚拟图书馆相融合,提供跨时空、跨国界、跨行业的服务;三是不同类型,不同地域的图书馆要注意结合当地发展需求,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真正做到做以人为本,满足地方发展需要,以区域发展促国家发展。
第四,着眼未来,重视数字图书馆发展。各国图书馆都十分重视将数字图书馆建设作为一项国家战略来制定、实施和推动。我国也应该明确数字图书馆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对国家重要的知识资源和文化遗产加大数字化的力度,在尊重和解决知识产权的前提下,充分利用一切最新的信息技术,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数字图书馆计划,拓展图书馆服务的空间和时间,加强数字信息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以及特色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长期保存,增强对知识资源的挖掘和利用,最大限度地增强数字图书馆为全社会服务的影响力,使更多的人享受到图书馆带来的利益和方便”。
参考文献:
[1] 孟玲.浅析我国数字图书馆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6).
[2] 王丽华.三网融合对数字图书馆发展的影响[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7).
一、国际贸易在知识经济时展的新动向
(一)知识化的国际贸易发展动因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知识经济就展现了不可忽视的发展趋势,尤其是知识革命飞速发展,它的主要标志是知识产业和信息技术,我们正在全面迈向一个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将由智力资源的丰缺盈余程度来决定,国际贸易发展的新的重要动因由原先的自然禀赋起重要作用转为被科学技术知识所代替,技术知识才是国际分工体系的中心,自然禀赋状况的地位已被逐渐削弱,因此,这是一个以智力资源、知识要素的生产、占有、消费与分配的时代,资本竞争退下经济竞争的舞台,科技实力、人才素质、知识总量才是竞争中最为重要的根本要素。
(二)国际贸易交易对象高级化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是不可阻挡的趋势,所以各国都高度重视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高科技产业作为制高点,将科技的研究开发作为战略手段,与知识经济有关的社会环境条件也越来越完善,各国都在努力维护知识产权,这样就为实现全球化经济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只有良好的法律经济环境才能促进经济的自由化浪潮,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技术交流、经济合作和依赖也会进一步发展加深。在科学技术知识对经济发展日益重要的今天,国际技术贸易的发展日新月异,国际贸易商品的结构也越向高级化迈进,这些都是国际贸易的重要构成部分。
(三)国际贸易交易方式网络化
所谓网络贸易,就是指通过因特网、万维网等计算机网络,以现代化电子方式所开展的商务或者贸易活动,所有交易过程绝大部分都在全球电信网络上进行,比如和普通交易一样的磋商环节、货款收付、货物交付和签约等。显而易见,国际贸易发展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传统贸易已不是唯一的交易方式,网络贸易必将成为这个领域中的一朵奇葩。
(四)垄断化的国际贸易交易市场
21世纪是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跨国公司也迎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随着高效运输和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跨国经营也成为了企业更加有效容易的方式。因此,跨国公司要在未来的国际贸易中巩固自己的垄断地位,开辟新的市场,必须调整自己的经营发展策略,可分两种情况:对外要保持市场份额,对内则应提高技术水平并进行经济架构的升级。
(五)两极化分配的国际贸易利益
当前,国际贸易利益分配仍然遵循着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外围——中心”的从属关系不变。21世纪是知识经济全面发展的时期,国际信息技术贸易是知识经济的代表性产业,发达国家依然保持着重要的地位,所以在分配国际贸易利益的过程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外围——中心”这种矛盾将会越演越烈。
(六)国际经济协调贸易化
目前,国际贸易商品的结构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影响它的因素包括有网络贸易的兴起、知识经济的发展和电子通讯产业的飞跃,贸易领域成为了国际经济协调的重点。国际贸易协调的重点与范围也转移到了知识经济领域,其中,知识产权、电信业、服务业是他们的代表。因此,高技术领域才是当前协调的重点。自然而然地,国际贸易关注的重点也就从自然资源过渡到了知识资源,产品也由资本和自然资源密集型过渡到了知识密集型。
二、我国应采取的对策
(一)加大科技投入,鼓励技术发明与创新
第一,我国存在经济与科技发展脱节的矛盾,因此必须改革科技体制,创建新机制,以符合科技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要求;第二,加大力度投入到科技上;第三,要改善科技投资结构不均和投入渠道单一的处境;第四,技术创新意识为主导,对高技术人才应着重保护培养好,善于发掘,注重产研结合,扶持应用开发型科研院所转为企业或与企业结合,提高产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第五,要保护好创新者的利益,维护科学技术发明的知识产权,建立转让制度。
(二)促进科学技术的吸收和应用,加快我国产业的升级换代
知识经济时代,我国要参与国际贸易,知识的商业运用至关重要,必须把它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我国目前具有这种转化的实力和可能性。具体来说,可以按以下的战略取向实施:传统产业的技术一定要调整改进,科技是知识经济发展的支撑,因而要积极利用先进的高新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整个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三)适时推行网络贸易,开拓国际市场
将传统贸易和网络贸易作比较我们可发现它的优势:第一,能促进经济的增长;第二,最大的受益者是生产厂商,他们可以获得规模经济效益,贸易的机会多了,能开发新市场;第三,网上的虚拟市场竞争激烈,充分体现了价值规律,造成产品质优价廉,消费者受益匪浅。
但是,我国现在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网络贸易在未来发展中的重要性还没有被企业界充分认识到,国内的网络贸易市场还没有形成,网络基础设施滞后,缺乏网络和计算机方面的高级技术人员。所以,要采取适当的措lunwen.1KEJIAN.com施紧跟国际经济发展的潮流。首先,国家要鼓励企业开展网络贸易,努力开辟国际市场,有针对性地制定扶持措施;其次,要制定有关网络贸易方面的法律法规;最后,大力开展网络技术计算机的宣传教育,帮助大家树立网络贸易意识,培养专门从事网络贸易的人才。
(四)政府给予适当支持,培养我国的跨国公司
跨国公司是知识经济时代国际贸易的主体,国际市场的发展呈现出垄断化的趋势,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就是国际化的竞争,跨国公司的强弱决定了一个国家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的高低。因此,我们应重点培养我国大型的综合性跨国公司,鼓励有竞争力的企业跨国经营,尽量利用国内外的市场和资源,积极实施“走出去”的策略,跨境开发资源和进行贸易,不断扩大经济技术合作的方式、途径和领域,加强对外劳务合作,发展有实力的对外承包工程企业,与此同时,还要协调好境外的投资业务,建立国内企业到境外投资的监管制度。
(五)参与国际贸易关系协调,维护我国外贸利益
21世纪是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科技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企业由此承担的无形风险也在不断增加,各国之间的贸易竞争也越演越烈,所以贸易纠纷和矛盾也应运而生。所以,我国要积极参与国际贸易,遵守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融入到国际经贸中去,顺应全球化的经济大环境,协调好知识领域的若干问题,努力建立良好的国际形象,维护我国应有的经济利益,促进我国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在国际贸易中,所有的发展中国家的观点和立场应协调好,保持一致的利益,紧密联合起来维护自身的贸易优势,我国也是发展中的国家,在这一点上,更应协调好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根本利益,特别要关注知识经济领域的问题,例如,知识产权保护、金融业、服务业、高科技产业和信息业等。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维护好我国的外贸利益,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肖琛.全球网络经济[M].华夏出版社,1998(3).
传统律师是神秘的。《律师法》禁止律师做广告。由于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律师的业务水平、既往业绩、职业道德表现甚至姓名、联系方式等成为当事人的“稀缺资源”。当事人委托律师,更多依靠小范围的口口相传或者通过“熟人圈子”进行搜寻。自由与公开是网络的天性。网络使得法律知识与律师的信息变得透明,而这种透明化的信息给传统律师带来的冲击将是巨大的。律师名片曾经是律师们最有效的营销工具,但是在不久的将来,律师名片可能消失,或者其存在的价值仅仅在于印在名片下沿的“http//www…”。当事人的法律知识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由于知识的碎片化,当事人虽然没有经过法学的系统训练,但是其对某个或某些法律问题通过网络所掌握的知识可能远远超过一个普通律师。在当事人看似无意的咨询中,他/她已经将面前的律师称了一个“重量”。当事人寻找律师不再盲目、无措,而变得精准化。目标律师的专业特长、既往业绩、行业声誉、毕业院校、文凭高低等,在网络基本可以得到答案。当事人的选择范围也扩大了,外地的尤其是大城市的律师网络化水平更高,往往也成为当事人的选择对象。选择对的,而不是近的,会成为网络时代当事人的重要原则。网络时代信息透明化给律师带来的最大的挑战莫过于当事人对律师执业过程中职业道德的监督力的加强。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律师业发展时间短,法律服务市场不完善,律师在执业中的失范行为很常见①。但是在传统社会中,当事人笼罩在律师的所谓权威、专业的雾霭中,对这些失范行为难以觉察,即使发觉了,由于投诉、维权的艰难,也大多理性地选择了放弃。然而,网络时代这一切将根本性改变。首先,当事人在网络的帮助下快速觉醒。以收费为例,当事人可以轻而易举地在网络找到《律师收费办法》,进而检视自己聘请的律师是否存在超标准收费、私自收费等不规范行为。其次,当事人维权的渠道变得通畅起来。针对律师的失范行为,各地律协以及司法部门的律师管理处均在相关网站公布了投诉电话、网上投诉栏目、投诉邮箱等。网络舆论监督尤其强大,被网络曝光的律师不仅可能受到相关部门的处罚,更为严重的是将被钉上“网络耻辱柱”,任何人都可以搜索到相关报道,阅读并对之进行评论,甚至在若干年之后。最后,当事人的监督成本大大下降。相对于传统的千辛万苦上门投诉,网络舆论监督或通过网络进行投诉的成本基本可以忽略。
网络时代我国律师业的新变化
由于网络时代对律师业的冲击与挑战,我国律师业的某些变化在所难免。首先,律师界新老代际更替加快,老一代律师在网络技术面前显得“笨手笨脚”而加速其被市场淘汰的进程②。这种“笨手笨脚”并非仅仅指老一代律师在电脑键盘面前的手足无措和对电子邮件的坚决抵制,更多的是指他们由于不精通电脑和网络操作,难以通过信息化技术去更新自己的法律知识,难以运用信息化技术去为自己的当事人服务,而对于一些新兴的法律服务领域比如电子商务法律问题,更是怯于接近。其次,竞争加剧,年轻律师的成长之路将更加艰难。老一代律师的加快退出,并不代表就是年轻律师的更多机会,相反,年轻律师由于资历浅、经验不足、社会资源缺乏等原因,优质的法律业务资源离他们更加遥远。利益最大化的当事人将尽可能通过各种方式去获取目标律师的信息,但年轻律师在网络行走的痕迹并不多见,而那些经验更丰富,有着更多网络曝光率的成熟律师,很快就吸引了当事人的目光,并轻易地将案源摘走。第三,跨区域办案成为常态,网络效应使得法律业务资源进一步向“知名律师”与中心城市转移,低端律师将被市场所淘汰,“村镇律师”生存空间进一步受到挤压。低端律师,这里包含从事低端业务的“草根律师”,也包括中国曾经大量存在的“黑律师”、“关系律师”,他们没有律师资格,依恃一些粗浅的法律知识和某种特殊的人际关系,从事律师业务。他们对外以律师自居,以此欺骗当事人,而在案件处理过程中,往往追求法外手段,甚至与一些司法人员勾结,枉法裁判③。在网络时代,他们的“非律师”身份变得难以掩盖,而网络舆论监督的巨大压力,也使得司法人员不再敢于颠倒黑白。有些律师怀着美好的理想走向广大的农村,希望能够开辟出一片法律服务的广阔天地,然而这种理想必然被现实击得七零八落,网络的发展在其中也将发挥推波助澜的作用。中国农村的法律纠纷大抵可以分为四种,第一种是基本无法通过法律解决的,比如环保问题、土地权属争议;第二种是基本无需通过法律解决的,比如邻里纠纷,更多的是武力解决或者内部调停①;第三种是可以也需要通过法律解决的,但是由于成本高昂,村民因为缺乏对律师服务的“有效购买力”而选择其他更加符合“习惯法”的解决途径;最后剩下的一部分,如果真是“优质资源”,当事人会倾向于委托城市的“大律师”,而对于一些平常的法律纠纷,网络的普法效应足以指点他们的出路。
我国律师(业)的救赎
关键词:新经济 营销 发展趋势
进入21世纪,一个崭新的经济运行模式开始呈现在人们面前,这就是以网络、信息、知识和高新技术为主要特征,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核心的新经济迅速发展。
所谓新经济,主要是以美国经济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经济为基础所产生的概念,即那种持续高增长、低通胀、科技进步快、经济效率高、全球配置资源的一种经济状态。新经济的主要特征是:(1)经济稳步、温和、适当地增长。(2)高科技与技术创新加速推动了经济发展。(3)信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传统产业结构及服务业面临着彻底的改造。(4)竞争日趋全球化。(5)与传统经济相比。新经济呈非线性增长趋势。
新经济是一个崭新的经济形态。它必将在新世纪中发挥着独特的重大作用。新经济是一种召唤,它呼唤每个民族扩大视野。锐意进取。
在新经济时代,每个企业如何抓住机遇,创新发展呢?关键在于对新经济时代营销的发展趋势的认识,以下谈谈自己的认识体会。
趋势一:创新是新经济时代营销的核心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企业常盛不衰的源泉,是新经济的核心。全球性信息网络的形成,使得技术扩散的速度加快,因而造成产品和工艺在技术上的趋同化。企业间竞争实力,就体现在创新能力上。惟有大力创新,不断推出新技术和新产品方能在市场中站稳脚跟。与此同时,技术贸易壁垒也必然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而日趋强化。在这种形势下,开发自己的技术,提高本企业的创新能力,就成了新经济时代的基本要求。
(1)产品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和成长的基础
在新经济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可持续的,企业的持续发展是企业的最高目标。产品创新与企业持续发展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可以说产品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础。这是因为,产品创新在促进企业自我成长过程中发挥着极大作用。多数企业都重视开发新产品,力图向市场投入更多的新产品,扩大本企业的产品市场份额。某类产品市场占有率的提高。可以使企业获得更高的利润特别是新开发的产品,一般技术含量高,多为高附加值产品。这种新产品投入市场,必然使企业获得高收入,这对企业的成长无疑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2)产品创新可以维护企业的竞争地位。
一般说来,产品竞争双方都力图通过新产品开发去取得某一特定市场的主导或支配地位。例如,当加拿大的米勒公司推出了lite啤酒获得成功后,几乎所有的啤酒公司都相继投入了自己的类似产品,参加市场竞争在几个月之内类似lite的新产品有40多个,但由于米勒公司不断创新产品,结果其他公司都无法取代米勒公司在这一市场上的领导地位。
(3)产品创新是企业适应环境变化的基本手段
当企业发现消费者需求发生变化或者环境条件改变的时候,预示着企业的现有产品正出现衰退的可能,则必须采取产品创新的方法开发出新产品为企业寻找新的机会。以北美为例,当企业发现城市居居民对酒类的偏好发生改变。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喜欢饮烈性酒时,便争先开发出品类繁多的低度饮料新产品。另外,近些年,在工业市场上由于能源的短缺和人们对环境污染的愈加重视,现在很多厂家都把新产品的开发方向放到了高效、低耗、无污染的绿色产品的开发上。由于产品创新适应了市场和环境的变化,因此,也使企业能够在变化的环境中得以生存和发展。
趋势二:新经济的营销是体验营销
在新经济时代,企业更重视顾客的体验、感觉。企业站在消费者的立场,将感官、情感、思考、联想、行动五个点作为一种设计思考的方式,根据不同的地区特性及终端销售环境,展现不同的体验需求。广告做到哪里就说哪里的话,把消费者见物所思、见景生情完全控制在手中,但品牌的整体理念、定位、系统都必须讲究一致性,这样品牌资产才不至于丢失殆尽和受损。如西式的速食龙头麦当劳,为充分掌握时代趋势,近日在国内大玩“体验营销”,特别是近日在广州地铁上推出的新广告,充分将感官的体验呈现而出,以至让人耳目一新。麦当劳在跨入21世纪,就力推“欢乐欢笑每一刻”的品牌形象,一改过去的“欢乐美味,在麦当劳”,“百分之百顾客满意”,以及后来使用的“麦当劳都是为你”等口号,并以“完全用餐经验”重新定位,期望征服顾客的心,在不同的时段,针对不同的顾客群,提供“对口”服务,从而创造一种互动的欢乐气氛,让顾客觉得好玩、有情趣,用体验来达到顾客满意,进而增加顾客重复购买,这也是造成国内外许多小朋友对它情有独钟、忠诚度极高的
原因所致。
这次麦当劳推出的广告,在体验营销上玩得更是精彩纷呈,可以说将体验式营销发挥到了极致。我们不妨一起来看看,麦当劳近日推出的这一系列的平面广告:
第一则:在地铁的车门旁,一左一右有两幅广告一模一样,都是一个大的汉堡包,1:3语化的广告语很特别——“张口闭口都是麦当劳”,整张广告简洁明朗,一目了然,卖点很是突出,让人不由不去联想。伴随着地铁门的一开一合,就会让人想到嘴巴一张一合的用餐情景。
第二则:在地铁车里的进口处位置,也有一则广告,广告语也很特别——“想吃只需多走几步”,似乎人人在车内走都是想吃麦当劳。试想,车门一开,谁不往里走呢?
第三则:在地铁车内的对门位置,一包薯条放在广告的一侧,仍是配以醒目的广告语——“站台人多不要紧,薯条越多越开心!,,没错,就连我们在车上挤来挤去,这种滋味,它都知道!,.
第四则:还有一幅贴在车窗上的广告——“越看它越像麦辣鸡翅?一定是你饿了!”,画面上有一块麦辣鸡翅烤得黄亮亮的,很是诱人。看看,这则体验广告替我们把体验都说出来了,绝!
第五则:在地铁座位的上方,原先有一块各站点的指示牌,也被取代成麦当劳的指示牌了,广告语——“站站都想吃”,每一个“站台”都是麦当劳在中国推出的产品.逐个相继标出,并用连线串起,“巨无霸、薯条、麦辣鸡翅、麦乐鸡、麦香猪柳、板烧鸡腿、圆筒冰淇淋、新地、麦辣鸡腿汉堡、汉堡包、开心乐园餐”。……
麦当劳一改以往的传播手法,这些在地铁里的广告,放到哪里,就说哪的话,让消费者感受、留下印象,以至产生强烈共鸣。
体验营销是21世纪营销最有力的秘密战斗武器,它与消费者的沟通和互动最有力,谁能牢牢地把握,淮就会讨得消费者的欢心。这种体验式营销的实施,可以让品牌更有竞争力!
趋势三:高科技产品大行其道
高科技是新经济时代营销的基础,新技术革命直接催生了新经济,使新经济成级数增长。在新经济社会中,随着高科技产业化速度的加快,它对新经济的量增效应将由点到面、由面到体,呈放射网络状的态势全面展开。新经济是一种信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经济,是未来主宰人类社会方方面面的“朝阳经济”。随着高科技因素在经济形态中的含量不断提高,经济形态必然会飞跃到以知识技术、智力为主要资源的新经济形态。
电脑、互联网、激光、生物工程、卫星通信等新技术的出现和应用,不仅改变和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还改变了传统的市场营销管理体系和原则。全球知名企业咨询专家科克·泰森在他所著的《世纪企业制胜法则》中指出:在20世纪时,科技不断发展,改变更是屡见不鲜,21世纪的改革步调,将呈现前所未有的速度,20世纪末的后20年,科技发展所带来的进步,远胜于过去200年的发展。21世纪末的发展,又相当于今日的10倍。可见,未来高科技营销管理将是企业制定市场营销战略的重点。在产品策略的组合方面,高科技所占比重会越来越高。高科技产品在市场总体份额中逐渐超过传统产品的市场比重,出现供应引发需求而不是需求决定供给的现状,源于新产品的问世皆是基于高科技的不断创新。在这一点上完全不同于传统营销强调的由调查研究市场需求之后而确定供给的模式。
产品日益高科技化的发展趋势进一步加速了产品寿命周期的缩短,同时,由于产品科技含量高,更新换代速度快以及科技发明层出不穷等原因,加之消费者对高科技产品认识不足和缺乏消费经验,促成高科技市场营销环境充满风险和不确定性。营销人员无法按照常规预测、把握该市场对新产品的需求特性和相关数据。这就是为什么近年高科技行业利润高、风险也高的原由。
显而易见,高科技营销除了注重持续创新,建立专业分工协作体系抵御其风险性经营之外,围绕高科技产品创建相应的服务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服务体系不止是解决客户对高科技产品缺乏了解和购买的后顾之忧,更为必要的是,21世纪的高科技产品竞争最终归结为服务的较量。
总之,高科技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高附加值的产品能够以高价销售,能够在满足顾客的同时,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
趋势四:网络世界,连接未来
21世纪人类迅速进入数字化生存时代,商业过程的高度自动化和网络化将市场营销中的分销移植到了互联网,实现真正的虚拟营销。电子商务改变了工业时代传统的、物化的分销体制,企业必须为适应btob或btoc的业务开展在网上建立全新的分销模式。
数字化分销渠道缩短了生产与消费之间的距离,节省了商品在流通中经历的诸多环节,消费者或用户通过互联网在电脑屏幕前直接操作鼠标就可完成购买行为。
在网上购物不仅可以节省时问,方便快捷,而且还省钱省力。互联网对于传统的市场营销最具革命性的影响就在于此。据统计
,1992年全球网上购物总值达50亿美元,而到1998年已增长30倍,总额达1500亿美元。
2003年6、7月间,浙江举办国内规模最大的一次网上交易会“浙江省工业品网上交易会”,首次尝试将电子商务与传统商品交易会相融合。结果,网交会能量惊人,短短一个月吸引参展企业5千多家,参展产品涉及30多个行业2万多种,页面访问量累计达2千多万次,其中国外访问量占14.6%。参展企业共协议成交14.2亿元,当月实际成交量就达到4.57亿元。
随着竞争的激化和复杂、顾客需求的多样化,很多企业已逐渐认识到要保持竞争优势必须改变组织结构,没有任何一个企业可以靠单干保持竞争优势,越来越多的企业走上了战略联盟的道路,营销的重点从交易转至关系,采用关系营销战略,进而又不断地转移到管理独立组织问的战略联盟,企业从交易型营销向网络组织型营销模式转变,企业及其市场环境间的传统外部界线变得日益模糊不清,企业不断开发与供应商、分销商、顾客的战略营销伙伴等网络组织形式,通过网络的开发,网络成员都提供了一种其他成员缺乏的核心能力,网络成员通过高度复杂的信息和决策支持系统相互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价值增值系统,为企业带来优势。
趋势五:速度经营、快速致富
市场经济条件下比质量更重要的是速度。高速度、快节奏是新经济时代的特征之一。有速度就能及时满足客户之需,有速度就能走在时代的前头,有速度就能创造出高效益。速度与竞争是密切相关的。美国著名科技营销战略家里吉斯·麦肯纳把这种关联喻为“竞争压力锅”,他指出,能最快地把有生命力的产品推向市场的公司存活的几率最大。有一种管理模式认为,这种压力锅式的环境等同于生态系统,竞争的压力就如同达尔文主义的命令,迫使公司以更快的步伐进化。对于科技公司来说,这意味着不仅要跟上变化,而且要能预见变化。正如美国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地理合作研究公司总裁吉姆·摩尔所指出的:“你必须了解趋势,技术是如何提高的,以及什么样的补充技术能创造客户价值”。速度决定一切,领先者淘汰落后者,企业需战略重组,以求更快更强,这就是新经济时代告诉企业的新的游戏规划。
一、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的现状
i.随着电子计算机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人类的生活在向更高效、更优质的方向迈进。电子计算机在会计方面的应用即会计电算化也逐步显示出其优于手工会计的特点,从而得到了众多会计工作者的青睬,并广泛应用于会计工作的各个环节。总的来说,会计电算化在我国已基本普及,但由于各地区,各企业的实际情况有较大差异,导致了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的不平衡,通常是经济越发达的地区,效益越好的企业,会计电算化程度越高,计算机对会计工作的帮助越大。
2.近些年来,随着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会计工作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行会计电算化的企业需要既懂会计知识,又精通软件开发的复合型人才。经过社会上各种层次专业教育和会计知识培训,会计人才已不在紧缺之列。但企业还要求会计人员不仅要对从网络上得到的会计信息进行“过滤”,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而且要注意对本企业财务机密保密,防止网络黑客和竞争对手非法获取本企业的会计信息资源。目前,我国会计人员达2000万之多,但会计人员知识结构,业务水平总体来说还不高,复合型会计人才仍供不应求。
3.在我国,会计电算化应用、推广、发展迅速,从单项业务处理到建立较为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从“各自为战”的单机操作到会计软件网络化的实施,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但随网络系统更进一步的发展,会计电算化在安全方面出现了巫待解决的问题:如计算机病毒和网络黑客等。病毒具有隐蔽性高,传播范围广,破坏力大等特点;黑客是未经授权侵人网络的用户和程序,它的危害一般有:破坏用户个人信息,解开密码,轰炸即时消息等。这些都对会计信息的安全性构成巨大威胁,会计电算化继续发展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加强其安全机制。
4.会计软件是会计电算化发展的重要前提,软件的发展和使用决定着企业、公司的会计工作能否继续和深人。中国软件产业的发展,使得财务软件已在我国部分企业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财务软件经历了从DOS到Windows到ERP(enterpdse resource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的过程,但软件光有先进的技术而未与管理目标管理思想相融合是不能给企业带来大的价值增值的。由此可见,软件行业要从客户需要出发,与企业管理目标和管理思想融合,才能得到更快的发展。
二、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趋势
1.会计电算化由单项处理向较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发展。我国的许多会计电算化核算系统是单项的处理系统。随新经济时代的到来,计算机的应用日益广泛、信息处理要求的不断提高,需要把单项处理系统有机地联系起来,组成一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大系统,实现信息资源的传递和共享,以形成一个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
2.会计电算化系统向网络化、智能型发展。我国大部分企业在会计电算化应用的初始阶段是采用单机处理的,随电算化水平的提高,特别是较为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的建立,单机己不能满足信息处理和使用的要求,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计算机网络,网上的各台计算机可以单独进行数据处理,又可以传递、共享信息。
伴随着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一种新型的智能会计专家决策系统应运而生,该系统是将决策型模型的管理论和专家数据库相结合而产生的智能化统一管理,它既可以满足传统会计决策的需要,又可以向决策者提供意见和建议。从而避免了企业决策的非理性化和纯数字化。会计电算化系统逐步向网络化、智能型发展是会计电算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大众媒介 新旧媒体关系 全球化和本土化 媒介大融合 发展方向
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科技变革加上社会、经济、政治的推动,新的媒介产生的速度加快,不断冲击着这些传统媒介,并迫使它们从对抗走向合作。一些新兴媒体虽然还没有被大规模使用,却具有影响受众接触传统媒体的潜力。新旧媒介在激烈的竞争中,一方面,整个媒介生态空间出现整合汇流趋势;另一方面,传统媒体在剧烈的竞争中,调整结构,以多元的方式,推出适应新媒体环境的产品。
一、旧媒介消亡论
在整个大众媒介传播史中,每当出现一种新的媒介,原有的媒介就会深感不安,做出相应的制裁措施。因为,在一定时期内,受众和广告资源有限,一种新媒介的流行,就意味着旧媒介市场被瓜分,利益受到侵害。因此,经常会有人发出媒介消亡的论调。然而,事实证明,随着新媒介的扩张,旧媒介并没有立即消失,而是逐步调整媒介呈现方式,主动与这种新兴媒介融合,最终达到媒介生态新的平衡。
报纸出现后,很快遭到启蒙运动先驱们的鄙薄。伏尔泰(Voltaire)把报纸看作“一些鸡毛蒜皮的琐事的记叙”。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认为,“一本周期性出版的书是怎么回事呢?那就是一本既无价值又无益处的昙花一现的著作。”在这些以图书为依托、传播人类文明的启蒙者眼中,报纸只能削平知识传播的深度。
广播出现时也是如此,在与报纸经过短暂的蜜月期后,受到后者的种种非难。在长期居于大众新闻传播首位的报纸看来,广播对其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在我国,改革开放对于广播业来说,首先是摆脱报纸,自己走路。正是在这种竞争中,广播才逐步找到了媒介自身的特性,制作出能够发挥其更大潜能的节目。
二战后,电视步入发展轨道,很快对传统大众媒介构成威胁。美国电视公司直接采用挖广播电台明星的方式,与广播展开竞争。当时就有人预言,广播不久将会自动消失。面对具有强大优势的电视,广播从屈服逐渐走向独立,至今仍然占有一定的市场。
在电视的起步过程中,同样受到戏剧和电影等媒体的排斥。后来,美国电视界与好莱坞联合,制作出经典的电视电影节目,而且扩大了好莱坞电影的推广,从而赢得了互利。我国改革开放后的影视分歧刺激了电视的发展,最终使之走上独立制作、发展的道路。
如今,面对21世纪的新媒介,各种传统媒介态度更为积极。它们纷纷利用互联网、多媒体、移动电话等新兴媒介,为自己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在此过程中,媒介的呈现方式得到改变,严格意义上说,有些已经超出了传统媒介的性能特征。例如,网络广播已经改变了原有的信息传播流向,受众变得更为自由。
在这种多元的媒介生态环境里,没有哪一种媒介会取得绝对的优势,也没有哪一种媒介会立即消亡。它们之间的竞争已经从过去的排斥走向适应和利用,没有哪一种媒介是真正的敌人或者朋友。能否从新技术中吸收营养,不断寻求吸引受众的传播方式,才是竞争的核心。媒介存在的理由,归根结蒂,是能够满足人们信息的某种需求。媒介满足了或者刺激了受众需求,就会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
二、媒介整合汇流
20世纪70年代以来,媒介更新速度加快,媒介之间泾渭分明的界限在不断模糊。媒介发展基本方向是:传播者以更快的速度、更高的质量保证信息传播取得更好效果;接受者在选择信息方面能够拥有更多的自主性、多样性;某种单一的信息呈现方式,正被混合方式替代。从经营管理层面来说,媒介的“整合汇流”表现在跨媒体、跨行业的产业联合,新兴媒介大多产生于经营旧媒介的这些联合企业。媒介整合打乱了原有的格局,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基于新技术的新人际关系。
从媒介来说,随着第四媒体和第五媒体的兴起,这种整合汇流集中表现在传统媒介积极与互联网、手机媒介的融合。它们都在寻找新的表现形式来适应这两种媒介的强势。现在,不仅在网络上可以传播传统媒介的内容,而且还围绕手机产生了各种形态的变体,比如手机报、手机出版、手机广播、手机电视、手机电影、手机游戏、手机音乐、手机广告等等。
(1)印刷媒介
作为大众媒介的元老,报纸首先放下姿态,对新媒体的挑战做出回应,建立起数字平台。20世纪90年代中期,报纸网站推出即时新闻,以弥补印刷报纸和突发新闻事件之间的时间差。另外,报社还利用网络,推出在线资料库等功能。
报纸这种积极的态度,对网络文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网络新闻学中,编辑似乎失去了议题规划的主导权。编辑和记者渐渐掘弃了谨慎处理新闻的原则,不再经过多次印证,迅速将信息传送出去。更有甚者,网络新闻与广告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新闻中往往夹杂着广告营销。
电子版产品为报纸赢得了一些网络地位,却没有遏制住读报群体的下降趋势。报纸似乎只是吸引了原来的读者,却无法开发新读者,尤其是年轻群体。网络时代的年轻消费者,很少阅读印刷报纸,大部分没有养成看报的习惯。此外,企业新闻稿的权也表明了报纸部分新闻优势的丧失。企业新闻稿一直是先发送给传统媒体,然后发送给有需求的单位。
期刊业利用先进技术,加强印刷质量,且经常附带多媒体光盘,增加附加值并提高内容表现力。学术期刊则通过网络,将学术论文快速、广泛地收入查询系统,使文章影响力和利用率达到空前。许多图书也利用网络,以扩大发行和影响力。
(2)广播
广播的重大变革基于数字技术的应用。数字广播从根本上解决了电波问题,既保证了高质量、稳定性强的信号,又可以让全球听众收听节目,从而摆脱发射电波的限制。广播网站则加强了与听众互动的机会。与传统电台相比,这种广播方式成本低廉、运作简单,对于地方电台和小型电台来说非常有利;对于国际广播来说,能够更便利地打破地域界限,实现节目的跨国传播;此外,还促进了广播专业化和“窄播”化。手机短信的应用也为广播电台增加了互动性,使节目更具个性化色彩和吸引力。
但是,广播的网络化为传统伙伴——音乐制造了麻烦。长期以来,电台播放现场制作或者唱片音乐给听众,音乐界为电台提供丰富的节目素材,并从中获得影响力和更大的销量。二者的互惠、和谐关系因为免费下载音乐,引发著作权的法律纠纷,受到动摇。
(3)电视
目前处于媒介龙头地位的电视也不甘落后,全方位引进新技术。有线电视、数字电视、卫星电视等付费节目带来了节目多元化,加上网络影音服务的普及,免费电视收视率明显下降。媒介整合加强了电视的互动功能,观众不再被动收视,而拥有更大的自主选择权利,从而使电视也向个性化方向迈进。
电视台公开网址,观众可以通过网络收看节目,商业广告也移入网络。电视还鼓励观众通过电子邮件或手机表达对节目内容的意见,增强了节目的互动性。并且引发了一种电视制作的新趋势,即受观众反馈意见的影响,决定电视剧情发展。
由于网络可以精确地测定点击率,广告商能够依据用户的详细资料,制定广告计划。网络广告可以针对与日俱增的网络大众,倾斜其媒体目标。在这种情况下,电视广告也受到非常大的冲击。
(4)电影
电影在面对新媒介时,反映出超强的活力和适应力。由于高科技在电影中的作用日渐增大,电影制作和宣传成本越来越高,跨媒体经营成为一种重要趋势。经过整合后的电影业将是风险性和利润性同样高的产业。
而新技术对于电影的表现手法和传播手段也起到重大影响。电脑动画制作、影像和声音合成、立体声仿真和最大影像播放系统、直播卫星传送节目、具有多元发展可能的网络电影、个人DV电影等等,都是电影对于新技术元素的吸收。电影产业在运作过程中,将产品运用到高清晰电视上,直接传送到用户家庭电视屏幕上,并将多媒体影碟作为电影的重要附加产品销售。
21世纪,媒体呈现出瞬息万变、竞争激烈的面貌,传统媒体在这种媒介环境中展现出富有弹性的活力,并整合了新科技。对大众媒介的消费者来说,接受信息和娱乐的渠道更加多元。大众媒介在社会中的作用将日益彰显,呈现出一个媒介的社会。
三、新媒介发展趋势
1.媒介大融合
大众媒介的融合是旧媒介面对新媒介的一个基本策略,报纸是在图书基础上的演变,而杂志是从报纸分化而来,电视则综合了各种已有媒介,并且在运营中还频频从广播媒介中获得资源。20世纪晚期以来,媒介的融合在规模、范围和深度上都达到空前的程度,表现出一种大融合趋势。它包括以下几个层面:
(1)技术融合
计算机、互联网和卫星三大技术使媒介在操作层面实现了相互融合。一方面,几乎所有媒介都在信息制作过程中应用了数字技术。信息不再被某种媒介单独呈现,而是在各种媒介之间交互使用。另一方面,在远距离传播中,信道不再为某种媒介独有,而是可以多种媒介共用,最终实现多网合一。
(2)平台融合
在技术融合的条件下,媒介内容传播平台之间的界限也出现模糊。传统媒介纷纷推出网络和手机形式,而这些新媒体也在更新内容和表现方式。例如手机电影既可以是传统电影在手机上观看,也指专门为手机制作的电影。
(3)运营融合
技术和平台融合促使媒介产业在运营上互相渗透,而非此前旧媒介对新媒介的敌视态度。互联网的确以其强大的优势对传统媒介造成了巨大冲击,却离不开它们在内容方面的供给。如果互联网失去了这种资源共享,也就丧失了核心竞争力。手机媒介在发展过程中,也是在不断从传统媒介资源中开拓出新的赢利模式,来提高自身竞争力。
(4)组织融合
以上融合最终促成媒介企业之间的融合。为了节约成本,发挥媒介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的优势,不同媒介企业通过合并重组,形成一个在运营上能够真正协调的统一体,跨媒介集团应运而生。
2.传媒集团
在跨媒介横向整合的同时,媒介集团还积极寻求同行业的垂直整合。为此,它们往往跨越地域限制,组成跨媒介、跨区域的超级传媒集团。在更大范围的市场竞争中,能够利用数字信息产品高投入、低成本复制和媒介转换、高回报的特性,来扩大竞争优势。在媒介政策上,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以美国为首的国家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放松管制的浪潮。国营和公营媒介机构纷纷私有化,为超级传媒集团扫清了障碍,使其全球性扩张更为便利。
3.全球化和本土化
超级传媒集团改变了大众媒介在国家政治中的角色。它们为了谋取更大的利益,实行弱化意识形态的策略,不去触及子公司所在地敏感的政治问题,而生产能够超越国界的信息产品。这样,它们经常以内容和形式的本土化,来适应当地受众的媒介需求,构成了一种独特的全球化和本土化景观。从另一个角度讲,全球化的意义还在于,超级传媒集团的这种策略使越来越多国家的媒介企业被强行纳入全球竞争轨道。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媒介产业还处在较初级阶段时,就与跨国传媒集团展开竞争。
4.长尾经济
传统经济时代,媒介产业遵循“二八原则”,由处于领先的少数企业来决定整个产业的规模。数字时代,媒介经济将朝着两个极端发展。一极是前述的超级传媒集团,以庞大的经济体系来实现对行业的主导;另一极是互联网给予无数小而多的企业机会,使之形成整体上不逊于头部企业的巨大尾部经济效益。这就是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所谓的“长尾(The Long Tail)理论”。
5.分众化
在悄然而至的后现代社会,人们不再像原始、封建乃至现代社会那样,寻求行为的一致性,而呈现出更多的去中心化。这种特征也明显地表现在对信息需求的个性化上。对于大众媒介来说,需要针对这种需求细化,不断地将其目标受众进行分化,实现大众传播小众化。在技术上,新兴媒介在细分受众方面越来越准确而有效,这种趋势可能导致人们对社会认知的破碎感逐步增强。
6.媒介文化
早在电子媒介时代,梅罗维茨(Joshua Meyrowitz)的媒介情境论和波德里亚的拟像化理论就指出,人们生活在媒介信息所构造的环境之中。数字时代,尼葛洛庞帝(Nicholas Negroponte)更是以数字化生存来描绘人们对媒介的信赖。手机等移动媒介的兴起使人们彻底陷入一个非真实的生存环境之中。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审美观和生活方式等等,都处于这个由大众媒介信息所编织的拟像化世界里。在波德里亚看来,媒介将一种新型文化植入日常生活的中心,这是一种置于启蒙主义理智与非理性对立之外的新文化,即媒介文化。
[参考文献]
[1][法]皮埃尔.阿尔贝、费尔南.泰鲁:《世界新闻简史》,北京:中国新闻出版社1985年版,第13,94页。
[2][美]约瑟夫.斯特劳巴哈:《今日媒介:信息时代的传播媒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9页。
[3]温世仁、庄琬华:《媒介的未来》,大块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版,第124页。
[4][美]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0页。
[5][美]施拉姆:《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香港: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
[6]邵培仁,海阔:《大众媒介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版。
[7]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8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