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金融市场形势分析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07 15:58:2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金融市场形势分析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金融市场形势分析

第1篇

关键词:有限理性 非理性因素 羊群行为

一、投资行为有限理性

(一)对经济人假设的批判

经济人即理性经济人或实利人是由西方经济学者出于经济学分析、解释、推导的需要对个体经济行为的本质进行抽象以避免陷入人性争论从而分析其决策行为的基本假设。经济人假设是指以追求自身利益或效用最大化为基本动机的个体行为。

现代金融学基于经济人假设认为理性投资者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是建立在理性预期、风险回避、效用最大化及相机抉择基础之上。这也就意味着经济人假设得以成立的相关条件包括金融市场供给不受限制、市场信息对称、市场机制完善有效、投资者投资能力足够需得到满足。在此情况下投资者通过所有可以得到的市场信息缜密权衡将来出现的所有可能结果进行系统分析并作出最优的、前瞻性的决策。而实际中经济人假设赖以存在的相关条件并不存在。所以现代金融学的相关投资理论及模型存在严重缺陷。

(二)投资行为有限理性

投资者基于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并按照价值判断在先事实判断在后的次序进行考量而后从事相关投资行为。对投资活动的价值判断解决的是投资活动本身对投资者的价值意义即是否值得投资,对投资活动的事实判断解决的自身是否有能力从事此项投资。而进行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的基础前提即投资者的有限理性。有限理性是介于完全理性和非完全理性之间的一定程度下的理性。

一方面金融市场是一个复杂、多变、不确定的世界,投资者只能获得关于市场的一部分信息而不可能获得所有市场信息,另一方面由于投资者对信息的计算能力和认识能力有限,对可获得的部分信息无法完全有效的加以利用。所以基于有限理性制定的投资决策无法实现效用最大化而只能符合有限理性标准或满意标准。

虽然投资者追求理性并希望最大限度的追求理性,但结果只能达到有限理性并只能符合满意标准。投资者的价值判断并非一成不变,同时价值判断是多元而非一元,而基于事实判断也无法将所有投资备选方案列出。作为投资者的个体,其有限理性限制其作出完全理性的决策,只能在能力范围内达到有限理性。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制定最基本的投资目标并考量现有可供选择的投资方案,如果其中有方案能够满足最基本的投资目标,投资者就实现了满意标准。

需要强调的是,投资者基于有限理性作出的满意决策同时是在非理性因素的作用实现的。非理性因素同时影响着投资者的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

二、非理性因素

(一)非理性因素及作用

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包括动机、欲望、信念、信仰、习惯、本能及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象、直觉、灵感。

非理性因素对投资者的认知、情绪、行为活动的发挥和抑制具有重要的控制和调节作用。主要表现在:

动力作用。投资决策的产生及付诸实施是在一定的情感、意志的影响下进行的认知与实践活动。积极的情绪情感和坚定的意志将为投资者的认知与实践产生推动与支撑,而消极的情绪情感和脆弱的意志将不利于投资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诱导作用。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非理性因素可以弥补逻辑思维不足,激发创造人,是一种重要的认知能力。

投资者个体心理特征

投资者在不确定条件下会受到各种信念的影响而出现系统性偏差。

自信情结。个体往往高估自己的判断出现过度自信的倾向。投资者倾向于认为他人的投资决策是有偏差的,而自己的决定是正确的,但事实并非如此。

回避损失。趋利避害是人类行为的本能,在金融市场中,投资者对趋利与避害的选择首先是考虑如何避免损失,其次才是获取收益。投资者对避害因素赋予的权重要远大于赋予对趋利因素的权重。

避免后悔。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由于害怕后悔情绪体验而倾向于尽力避免后悔的发生,从而有可能导致非理。

启发性偏差。投资者在认知过程中会运用启发性的认知捷径进行决策。

第一:代表性启发法。投资者在市场不确定的条件下会关注与当时情境相似的过往情境,并根据与过往情境的相似性作出判断。但当投资者过分强调过往情境时往往会忽略当时即将出现的信息或潜在可能性,毕竟情境不在完全以同样的形式并以同样的结果出现。所以此时投资者容易产生代表性偏差。

第二:可得性启发法。投资者倾向于根据面对的投资活动在记忆中的可得性程度来评估其出现的概率。以较快回忆起的投资事件作为参考进行判断,从而出现可得性偏差。

(二)投资者群体心理特征

由个体投资者结合形成较大规模的群体投资者通过一系列相互影响的投资决策及行为对金融市场整体产生较大影响,并可在一定条件下一定时间内左右市场走向。由此可以推论研究群体投资者的心理特征的意义远比研究个体投资者的心理特征的意义大的多。虽然研究个体投资者心理特征可能有助于更好理解群体投资者心理特征,但群体投资者与个体投资者在投资决策与行为中的表现是存在差异的。

1.从众行为。从众行为,是指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改变个人意见而与多数人取得一致认识的行为倾向,是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从众行为在金融市场中往往指羊群行为。投资者从众的影响因素:

(1)群体因素:一般地说,投资者所在群体规模越大、凝聚力越强、群体意见较一致性等,都易于使个人产生从众行为。

(2)情境因素:这主要有市场的极度不确定性与权威影响力两方面,其中权威包括权威人士及权威机构如官方或机构投资者。即一个人处在这两种情况下,易于产生从众心理。

(3)个人因素:这主要反映在人格特征、性别差异与文化差异等三个方面。由于缺乏自主性和判断力,在复杂的投资活动中犹豫不定、无所适从,因而,从众便成为投资者最为便捷、安全的选择;女性比男性更易于从众;集体主义文化氛围下比个人主义文化氛围下更易于产生从众。

总之,个体投资者在受到群体投资者精神感染式的暗示时,就会产生与他人行为相类似的模仿行为。与此同时,各个个体之间又会相互刺激、相互作用,形成循环反应,从而使个体行为与大多数人的行为趋向一致。上述暗示-模仿-循环反应的过程,构成了从众行为的心理基础。

2.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指由遗传保留的无数同类型经验在心理最深层积淀的人类普遍性精神。是人格结构最底层的无意识,包括祖先在内的世世代代的活动方式和经验库存在人脑中的遗传痕迹。在金融市场中“集体无意识”作为一种典型的群体心理现象无处不在,并一直潜在地、深刻地影响着投资者行为。

投资作为一项典型的人类社会活动,集体无意识伴随其中。进入金融市场的投资者具有某些共同的性格特征,市场的收益性、风险性尤其是投机性质的投资行为往往使个体行为陷入集体无意识之中。投资者无法以辽阔的视野和宽广的胸怀进行思考与处理交易。在投资者追求风险收益过程中面对市场的波动、流动将难以规避集体无意识的干扰从而可以导致市场的进一步波动、流动,而这又将反过来强化由集体无意识驱动的投资行为。

个体投资行为寓于群体投资行为之中并在市场环境变化之下通过群体心理解析并形成较鲜明观点后再作用于市场,产生的市场行为结果将进一步通过向群体投资者反馈从而强化群体心理。群体心理的迷茫对应于市场的震荡,而群体心理的趋同将形成明显的市场趋势。而在市场趋势形成开始与即将结束之时往往是集体无意识最具强烈之时。

三、羊群行为

羊群行为是金融市场中的重要现象,研究羊群行为有利于更好的理解市场行为。

(一)羊群行为

羊群行为指动物(牛、羊等畜类)成群移动、觅食。金融市场中投资者倾向于忽略有价值的个人信息而跟从市场中大多数人的决策方式,表现在某个时期大量投资者采取相同的投资策略或者对于特定的资产产生相同的偏好。投资者往往在信息环境不确定的情况下,其思维与行为受到其他多数投资者的影响,跟从多数人思维与决策,或者过度依赖于舆论包括市场中具有压倒性的观念或权威性观念,而不考虑个人信息。由于羊群行为涉及多个投资主体的相关,将对市场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

(二)羊群行为的本质及成因

从本质上讲金融市场中的羊群行为是在投资者有限理性的思维局限下、非理性因素作用下使投资者跟从并对市场造成巨大波动的群体行为。其中有限理性为羊群行为的存在提供了客观前提和基础,从众心理和集体无意识对羊群行为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主观推动作用。

获取准确、及时、有效的信息可以减少不确定性,但受限于有限理性个体投资者无法获得准确、及时、有效的全部信息而只能获得部分信息。需要指出的是这部分信息未必能够保证对投资者作出正确决策产生价值,而且无论这部分信息是否存在价值个体投资者都需要为此部分信息支付成本,包括时间成本、机会成本。当投资者通过权衡投入与产生比时往往得到结论:既然不能保证所获得信息能够带来相应的收益,那么跟从机构投资者进行决策往往成为明智之举。

但是由于机构投资者行为也是基于有限理性所以机构投资者所获得的信息也是不充分的。另外,机构投资者具有高度的同质性,使用相同或相似的理论模型、信息处理方式和交易策略,产生相同或相似的市场行为。因此个体投资者跟从机构投资者的结果往往导致个体与机构投资者组成的投资群体的集体非理性成为。

四、羊群行为的影响

“羊群行为”影响市场价格走势。由于“羊群行为”者放弃个人信息并采取跟从多数人的策略必将导致市场信息传递链的中断。“羊群行为”由于具有一定的趋同性,使得基本分析与技术分析的部分方法将在羊群行为明显的市场中变得无效。而市场未来价格将向单一极端方向发展,从而削弱了市场基本面因素对未来价格走势的作用,破坏了市场的稳定运行。

“羊群行为”的脆弱性。“羊群行为”的发生是基于信息的不完全性,因此,当市场充分吸收、消化此前导致羊群行为的信息,政府新的信息,投资者从众心理或集体无意识作用减弱,此时羊群行为将会减弱、停止甚至向相反的方向回归。所以“羊群行为”具有不稳定性和脆弱性,同时进一步导致市场价格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

参考文献:

[1]谢明.政策分析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叶浩生.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3] 章融,金雪军.现代金融理论与行为金融比较研究[J],财经论丛:2002(11).

第2篇

2008以来,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快速席卷整个国际金融市场,演变成全球性融危机,世界经济出现明显下滑,进而使发达国家几乎整体陷入衰退。在同世界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的条件下,我国经济受到的影响日益显现。世界金融危机以来,对我国聚乙烯行业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因此,聚乙烯行业如何面对金融危机所带来的问题,以及如何实施有效措施改善经济不利的局面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思考。本文分析了国内外聚乙烯行业的特点,运用SWTO的方法对金融危机下我国聚乙烯行业的市场影响情况进行分析,最后提出我国聚乙烯行业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思路和市场策略。

关键词:金融危机  、 聚乙烯  、SWOT分析

 

Abstract

Since 2008 by the American sub-loan crisis of the economic crisis, Express swept through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rkets, evolved into a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a noticeable decline in the world economy and thus make it developed almost the whole country into a recession. At the same the world economy increasingly close contact conditions, the impact on China's economy become more and more. Since the world financial crisis on China's PE industry has a greater impact. Therefore, the polyethylene industry how to face the financial crisis, as well as how to implement effective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situation of economy we need to further though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analysis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on the financial crisis on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constraints,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olyethylene industry, the financial crisis in the polyethylene industry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rket and proposed to deal with the idea of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and marketing strategies.

Keywords: financial crisis ,PE ,SWOT analysis          

正文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意义……………………………………………………………1

第二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2

第二章 聚乙烯市场概况 ………………………………………………4

第一节  聚乙烯行业的特点 ………………………………………………………4

第二节 世界聚乙烯市场  …………………………………………………………4

第三节 中国聚乙烯市场……………………………………………………………6

第三章 金融危机对我国聚乙烯行业的市场影响分析 ………………8

第一节 金融危机对聚乙烯市场的影响表现………………………………………8

第二节 基于SWOT法的金融危机对我国聚乙烯行业的市场影响分析………… 9

第四章 聚乙烯行业扩大市场、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建议…………12

第一节  政府角度采取的对策 ………………………………………………… 12

第二节 聚乙烯生产企业应对金融危机、扩大市场采取的对策 ………………12

第五章 结束语…………………………………………………………16

参考文献 ………………………………………………………………17

致 谢……………………………………………………………………18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意义

金融危机又称经济危机,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包括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次贷危机 。近年来的金融危机越来越呈现出某种混合形式,其特征是人们基于经济未来将更加悲观的预期,整个区域内货币币值出现幅度较大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的损失,经济增长受到打击。往往伴随着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甚至有些时候伴随着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众所周知,当前的世界正在经历着自1929年以来规模最大、影响最 深的金融危机,有的人把这个称为“金融海啸”。

这场危机自美国开始迅速向全球扩散,目前美国金融危机的演变已经呈现出五大趋势,也就是次级房贷的危机向优质房贷危机延伸,危机向信用危机演变,金融危机向经济危机蔓延,危机从银行业各个行业领域扩散,在全球化背景下,这样的危机不可能只关乎经济发达的国家,也关系到像中国这样的新兴经济体。世界经济危机对聚乙烯行业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外贸订单下降,与经济危机来临之前数据相比较,整个聚乙烯行业订单减少。外商违约现象严重;外商“逃帐”、“赖帐”现象严重,很多企业贷款无法收回;国际贸易争端增加,外商转嫁危机。

因此,本文拟进行金融危机下聚乙烯市场分析的研究。从实践意义看,有利于总结发现当前存在的问题,把握全球聚乙烯市场变化发展趋势,促进我国聚乙烯行业发展。就理论价值而言,虽然目前对金融危机下的市场营销的研究实现了“点”到“面”的转变,但在对某个“点”,的研究上还不够深入,“面”的范围还不够全面。通过科学的研究金融危机下的市场情况、市场营销行为,得出对策和措施,希望能为国内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借鉴的材料。

第二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聚乙烯(PE)

PE,全名为Polyethylene,是最结构简单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当今世界应用最广泛的高分子材料,由乙烯聚合而成,根据密度的不同分为高密度聚乙烯、中密度聚乙烯和低密度聚乙烯。聚乙烯应用最广泛,是五大合成树脂之一,聚乙烯可以能用来生产薄膜、管道、容器、单丝、日用品等,也可以用作为电视的高频绝缘材料。聚乙烯的种类主要分三大类,一类是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二类是低密度聚乙(LDPE)、三类是高密度聚乙烯(HDPE)。

二、市场分析

市场分析是对市场供求、生产、特点、市场容量及吸引范围等调查资料所进行的经济分析。

目前对行业、市场分析方法很多,如PEST分析法,五力模式分析法,SWOT分析法。

(一)PEST分析法

分析宏观环境的一个常用的工具是PEST分析模型,即将企业所处的宏观环境划分为政治法律、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四个领域,分析每个领域中企业密切相关的因素。

(二)五力分析法

五力分析模型是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于80年代初提出,五力分析法与PEST分析法等其他市场营销工具类似,但它更侧重于单一业务或战略事业单位(USB,Strategic Business Unit)而非单一产品或系列产品。五力分析法包含五个重点,分别是:市场准入的威胁(the threat of entry),买家的力量(the power of buyers),供应商的力量(the power of suppliers),可替代产品的威胁(the threat of substitutes),竞争对手(competitive rivalry)。

(三)SWOT分析法

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它是由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韦里克,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来的,是一种能够较客观而准确地分析和研究一个单位现实情况的方法。SWOT四个英文字母分别代表: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

影响聚乙烯市场的因素太多,主要因素有国际原油市场、国内供应和需求增长速度、国际PE市场、国家政策法规的影响、石化行业的周期性、下游制品市场状况。本文拟运用SWOT法开展对聚乙烯市场的分析和研究。

第二章  聚乙烯市场概况

第一节  聚乙烯行业的特点

一、市场规模大、交易者少

制造商是聚乙烯的主要购买者。聚乙烯是中间产品,需要进一步加工才能制造出最终的产品。与其它产品相比较,聚乙烯产品的规模比较大,购买者比较少,卖方的数量也不多。即使生产同一种产品的企业比较多或使用同一种聚乙烯产品的企业比较多,整个化工产品市场也只有少数企业占统治地位,被少数买方或卖方所控制,这是追求经济规模的结果。

二、生产商合作竞争

聚乙烯生产商之间既有竞争,也有合作,开发新产品或降低老产品成本都是通过开发新工艺来实现,并需要大量的投入。通过合作开发,利用不同企业的优势,可以减少每个企业聚乙烯的花费,并缩短开发时间。

三、派生需求和相互替代品

聚乙烯产品是中间产品,最终需求带动需求,即派生需求。聚乙烯产品供应商关注与他们的产品有关的最终产品的需求。由于许多化工产品之间可以相互替代,因此价格的波动或其它因素会使得替代品或多或少占领被替代品的市场空间。聚乙烯也如此。

第二节  世界聚乙烯市场

一、世界聚乙烯市场生产情况

(一)世界聚乙烯工业生产现状

近年来,世界聚乙烯市场持续增长(见表2—1)。2008年,聚乙烯市场生产能力达到8140万吨,今后几年, 欧洲LLDPE需求的年增长率为8%~10%。预计至2010年时,全球聚乙烯年产能将达到8800万吨,至2010年时全球聚乙烯消费量约7700万吨。

表2-1近年世界聚乙烯产量

2002年 2004年 2005年 2008年

生产能力5900万吨,产量5000万吨 生产能力6200万吨,产量为5600万吨 生产能力6786万吨,产量5836万吨 聚乙烯市场达到8140万吨

数据来源:tjsj.baidu.com/pages/jxyd/30/37/a7fae84f86131dbe02ab70de9fe1d4ed_0.html

(二)世界聚乙烯工业的集中度越来越高

2007年,世界最大 10家聚乙烯生产商占世界总能力的49.92%。大型化、专业化,基地化及炼化一体化的趋势正在逐步显露。由于聚乙烯工业不断并购重组使主要聚乙烯生产商生产能力进一步扩大。全球前十位聚乙烯生产商分别为:陶氏化学公司、埃克森美孚公司、埃奎斯塔化学公司、马塞尔公司、雪佛龙-菲利浦斯公司、北欧化工公司、沙特基础工业公司、BP公司、诺瓦化学公司、阿托菲纳公司等。

表2-2  2007年全球10大聚乙烯生产商情况

公司 产能 (千吨) 产能份额(%)

陶氏化学 7,563 9.47

埃克森美孚 6,757 8.46

雪佛龙菲利普斯 4,026 5.04

沙特SABIC 3,585 4.49

BP Solvay 3,348 4.19

Basell 2,811 3.52

三星化学 2,616 3.28

Borealis 2,206 2.76

阿托菲纳 2,056 2.57

PolimeriEuropa 1707 2.14

总计 36,675 45.92

数据来源:2007年全球聚乙烯发展分析报告

二、亚洲聚乙烯消费增长情况

亚洲聚乙烯市场增长加快,亚太地区的地位将进一步提升。中东地区依托其原料优势,聚乙烯工业发展迅猛,已成为世界主要聚乙烯生产地区。2002年沙特基础工业公司(SABIC)收购荷 兰DSM公司石化业务后正式进入西欧市场,并开始在西欧本地从事聚乙烯生产和销售。在东北亚,中东则取代韩国成为中国最大的聚乙烯进口来源地区。此外,中东还向非洲部分国家出口PE产品,并计划向拉美国家出口聚乙烯树脂。到2010年时,中东聚乙烯树脂将出口到世界各地,遍及亚洲、非洲、欧洲、拉美及北美地区,出口总量将高达1200万吨/年,而2002年中东聚乙烯出口量为400万吨/年, 2004年中东聚乙烯出口量为510万吨/年。  简言之,中东将成为世界最大的聚乙烯树脂出口地区,而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PE树脂进口国。综合中东聚乙烯树脂价格优势和中国PE产品加工优势,中国正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聚乙烯薄膜和包装袋最大出口国。

第三节 中国聚乙烯市场

一、我国聚乙烯市场生产情况

我国聚乙烯工业是 1958年以后逐步发展起来的。我国已经拥有一大批骨干生产厂和科研单位,初步形成了科研、生产、开发、应用较完整的聚乙烯工业体系。许多大型石化企业积极引进先进生产装置,正在扩建或即将建成投产,以进一步提升中国聚乙烯的生产规模和能力。尽管如此,国内的产量仍无法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据资料显示,国内聚乙烯消费量年均增长率约在19%以上,其中塑料行业的需求量以每年约9%的速度递增。

表2-3  1998-2004年聚乙烯产量统计表 (单位:千吨)

项目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生产能力  2,833 3,100 3,250 3,250 3,650 4,300 4,560

产量  2,388.5 2,810.7 3,053.54 3122.40 3547.00 4132.00 4413.0

开工率% 84.31 90.67 93.96 96.07 97.18 96.09 96.78

年产量增长率(%) 10.99 17.68 8.64 2.26 13.60 16.49 6.80

数据来源:《2005年中国聚乙烯学会会年鉴》

目前,中国的聚乙烯生产能力已具备相当规模,聚乙烯产量在10万吨以上的企业有15家,在25吨以上的企业有4家。高密度聚乙烯(HDPE)生产厂家有9家,生产装置有11套,总能力为146.5万吨/年,2003年产量为146.32万吨,其中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的生产装置有7套,生产能力合计为83.5万吨/年,约占我国HDPE总生产能力的57%;中国石油集团公司的生产装置有4套,生产能力合计为63万吨/年,约占我国HDPE总生产能力的43%。

表2-4   中国主要的聚乙烯生产厂家

厂家 生产能力

北京燕山石油化工公司 生产能力为18.0万吨/年

上海石油化工公司 生产能力为38.5万吨/年

扬子石油化工公司 生产能力为15.0万吨/年

齐鲁石油化工公司 生产能力为14.0万吨/年

大庆石油化工公司 生产能力为22.0万吨/年

辽阳石油化纤公司 生产能力为7.0万吨/年

兰州石油化工公司 生产能力为14.0万吨/年

独山子石油化工公司 生产能力为20.0万吨/年

数据来源:《2005年中国聚乙烯学会会年鉴》

二、我国聚乙烯消费发展概况

聚乙烯消费量最大领域是薄膜制品,随着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的快速的发展,为聚乙烯业营造了有利的发展氛围,聚乙烯(PE)产业更是以较快的速度增长,我国是全球最大的聚乙烯(PE)薄膜出口国,大量出口美国、日本和欧洲市场。预计到2010年我国聚乙烯的产量将达到1700万吨,国内聚乙烯需求量将达到1414万吨,聚乙烯市场开发前景看好。2005-2010年国内聚乙烯装置扩建和新建装置所增加的能力较多。2005年扬巴、上海赛科、大庆都有新的PE装置投产,预计 2010年国内新增PE产能600万吨/年以上,国内产能可达1200万吨/年,产量预计900-1000万吨。

    我国还是世界聚乙烯第二大消费国,我国进口主要来源:韩国、中国台湾、沙特、新加坡、日本、美国、卡塔尔、印度、马拉西亚、泰国、俄罗斯、加拿大和阿联酋等。国产料以中低档产品为主,主要的竞争对手来自中东、韩国、台湾、印度和马来西亚等地区。尤其是中东地区的生产商具有明显成本优势,沙特正在逐步取代韩国成为中国的第一大PE供应国。

总体来说,当前国内外聚乙烯市场主要表现在:一是聚乙烯行业的发展呈非稳定发展态势,主要特点是需求连续变化,而产能间歇式增加。二是区域间供需不均衡。美国发展聚乙烯工业时间长,对全球贸易影响最大,但由于国际油价的上涨,出口地位已逐渐减弱;出口的后起之秀是中东,聚乙烯占全球贸易量40%。韩国、新加坡、日本、中国台湾也是聚乙烯出口型国家(地区)。中国则是聚乙烯贸易量最大的市场。三是全球政治经济事件的影响。亚洲金融危机导致经济衰退,需求减少,金融经济危机加剧经济衰退,聚乙烯需求下降到最低点。

第三章 金融危机对我国聚乙烯行业的市场影响分析

第一节 金融危机对聚乙烯市场的影响表现

金融危机影响聚乙烯生产企业波及面广。受影响的还主要是出口美欧市场的企业,出口美欧市场以外的聚乙烯生产企业也开始受到影响,一些出口日、韩等国的企业也纷纷被殃及,出现订单下降、客户资金链断裂的情况。

企业出口受限,定单直线下降。自2008年来,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聚乙烯生产定单直线下降,平均外贸定单的减少大约达到30%。聚乙烯生产企业受国际、国内经济放缓趋势影响,迫于产品市场需求大幅下降,产品价格下跌所造成的压力,许多聚乙烯生产企业选择适时限产、停产。而停产和减产,意味着企业生产经营的停滞,在财务费用、人员工资支出的压力下,企业的经济效益继续受到严重影响。

企业融资困难,资金链紧张。面对全球的经济危机,聚乙烯生产企业由于产品销售下降,库存的增加,货款拖欠严重,流动资金严重不足,聚乙烯生产企业正常的经营和投资无以为继,发展受到限制。多家聚乙烯生产企业表示“经济危机带有来太多的资金问题,公司的运营资金紧张,对公司生产工作带来严重影响”。

外商违约严重,货款收回困难。世界经济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巨大,聚乙烯生产企业出口遇到许多困难,一些国外的商家也开始毁约。外商违约致使聚乙烯生产企业库存大量的增加,中小企业资金原来就不充足,违约后使一些企业现金流断裂。在外商不能履约时,便会给聚乙烯生产企业带来损失。一笔大额合同的货款不能按合同规定及时收回,影响其企业的资金周转,导致企业经营困难。

外商恶意转嫁危机,企业损失重大。世界经济危机对聚乙烯生产企业影响,还包括恶意转嫁风险。金融危机使国外银行流动性的骤减,发生占用客户结算资金的现象,这也影响聚乙烯生产企业资金周转,更给企业带来了压力,聚乙烯生产企业接单既要看进口商信誉,又不得不考虑对方结算银行的信用 状况。 一方面使许多进口商资金断裂、信用下降,向银行融资难、开证难;另一方面,聚乙烯出口企业因对方信用下降,在资金结算方式上更多地采取了信用证、预收款的形式,也使许多交易无法进行,订单减少。

第二节 基于SWOT法的金融危机对我国聚乙烯行业的市场影响分析

一、 SWOT法简介

        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它是由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来的,是一种能够较客观而准确地分析和研究一个单位现实情况的方法。SWOT四个英文字母分别代表:优势、劣势、机会、威胁。从整体上看,SWOT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SW,主要用来分析内部条件;第二部分为OT,主要用来分析外部条件。利用这种方法可以从中找出对自己有利的、值得发扬的因素,以及对自己不利的、要避开的东西,发现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办法,并明确以后的发展方向。根据这个分析,可以将问题按轻重缓急分类,明确哪些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哪些是可以稍微拖后一点儿的事情,哪些属于战略目标上的障碍,哪些属于战术上的问题,并将这些研究对象列举出来,依照矩阵形式排列,然后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而结论通常带有一定的决策性,有利于领导者和管理者做出较正确的决策和规划。

SWOT分析法常常被用于行业分析,在市场的发展情况分析中,它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首先,运用各种调查研究方法,分析出所处的各种环境因素,即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能力因素。然后将调查得出的各种因素根据轻重缓急或影响程度等排序方式,构造SWOT矩阵(SWOT矩阵如图所示)。最后,在完成环境因素分析和SWOT矩阵的构造后,便可以制定出相应的行动计划。

  STRENGTHS

 

  WEAKNESSES

OPPORTUNITIES 

   THREATS

图3-1  SWOT矩阵图

SWOT方法的优点在于考虑问题全面,是一种系统思维,而且可以把对问题的“诊断”和“开处方”紧密结合在一起,条理清楚,便于检验。因此,本文通过引入SWOT分析法,对聚乙烯市场进行分析。

二、 金融危机对我国聚乙烯行业市场影响的SWOT分析

(一)聚乙烯行业发展的优势

行业市场规模大。我国进入世界聚乙烯生产和消费的大国行列,我国聚乙烯工业蓬勃发展,总体实力不断增强,对世界的影响力也与日俱增,在全球聚乙烯进口贸易举足轻重。2007年,我国聚乙烯产量达到599.3万吨,消费量达到1084万吨。

有稳定的顾客群。我国聚乙烯生产大国和出口大国,有稳定的顾客群。制造商是聚乙烯的主要购买者。聚乙烯是中间产品,使用单位将购买的聚乙烯进一步加工,制造最终产品。化工产品再加工比较复杂,一旦确定了操作条件,生产商不愿改变,这就要求稳定的原料来源,包括数量和质量。购买者一旦确定聚乙烯产品,会规律性重复购买,并且形成“习惯”。

(二)聚乙烯行业发展的劣势

    中低档产品多,高档产品少。金融危机下,我国聚乙烯品种质量缺少国际竞争力,主要表现是中低档产品多,高档产品少;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的产品多,利润高、附加值高的产品少。因此必须对问题和潜在的危机有正确客面认识,把握有利时机,避开不利因素,确保聚乙烯行业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此外,中东地区凭借其原料优势,通过乙烷来生产聚乙烯,收率高并且成本低。在对国内价格形成上档压力。

受金融危机影响,出口需求降低。金融危机下,我国聚乙烯出口需求减少,以塑料制品出口为例,金融危机发生后,全球经济增速下滑,技术性贸易壁垒出现以及贸易摩擦加剧,国内塑料制品出口或将继续走弱。2008年1-11月,国内塑料制品累计出口6667372吨,比去年同期减少4.6%。金融危机下,从世界范围看,聚乙烯总体供大于求。聚乙烯需求年均增速为4%-5%,产能增速则为5%-6%。以2008年为例,全球聚乙烯产能7812万吨,需求6586万吨。未来十年全球聚乙烯扩能加速。总体看,产能增速持续大于需求增速。

(三)聚乙烯行业面临的市场机遇

国家政策支持。面对金融危机,聚乙烯行业面临新的市场机遇。我国政府应急救市,出台包括降息、直接向金融市场注入流动性注资、国有化或接管金融机构、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向新兴经济体和一些受危机影响严重的企业援助等政策举措。

发展潜力巨大。聚乙烯市场与宏观经济发展密切相关。随着我国聚乙烯行业技术的不断进步,产量增加,产品应用也不断扩大,将更加广泛地应用于纺织、汽车、日用品、医药、农业、信息产业、建筑装饰、家用电器等各部门。全球 GDP统计资料显示,中国经济发展最快, 2007年 GDP增长率为 9%,全世界 GDP平均增长率为 4.3%。中国经济成长率高于全世界,是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之一。而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聚乙烯市场需求也逐年提高,很有发展潜力。

国内需求加大。面对金融危机,我国处在聚乙烯发展的机遇期,也是我国聚乙烯产品结构调整、提高行业竞争力的关键时期。金融危机后,政府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促进内需。我国农村消费潜力巨大,升级性消费也有巨大的市场空间,作为农业大国,对薄膜、编织袋、管材、电缆料、容器、周转箱等制品需求旺盛,因有国家调控支撑,类似小麦、玉米之类的粮食价格也将保持相对稳定,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稳定地膜需求。这种情况带动聚乙烯消费量增长。

(四)聚乙烯行业面临的市场挑战

市场信心受影响。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全球经济衰退,市场信心下降,市场动荡的使市场存在着不确定性,此外,金融机构的“去杠杆化”影响着聚乙烯企业融资和聚乙烯行业发展,未来市场信心仍然不足。

聚乙烯行业受基础能源价格影响。总体利润率下降,聚乙烯最低价格是受原油等基础能源价格支配的,如我国发展很快,使电力短缺,电价上涨,直接导致了聚乙烯行业成本的上涨。而化工产品的最高价格则是由市场决定的。随着化工业的逐步成熟,行业固定成本和技术等无形资产所占比例提高,供需趋于理性平衡,垄断利润向平均利润转移,化工产品总体利润率是下降的。

原料短缺制约。是聚乙烯行业面临的突出问题。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石油减产影响聚乙烯行业的发展,聚乙烯产品是中间产品,最终产品的需求将带动对化工产品的需求。这种相互依赖性要求化工产品供应商关注与他们的产品有关的最终产品的需求,注意下游产品的趋势,减少下游产 品需求的波动对上游供应商的影响。在原料短缺时,原料价格波动大于产品价格波动,2007年产品价格波动系数分别如下:聚乙烯 9%。

三、总结

    通过SWTO分析,可以发现,金融危机下我国聚乙烯行业的优势有行业市场规模大、有稳定的顾客群。劣势有生产工艺落后,出口需求降低。机遇有国家政策支持、发展潜力巨大、国内需求加大,挑战有市场信心受影响、受基础能源价格影响、原料短缺制约。

第四章 聚乙烯行业扩大市场、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建议

      本章主要根据上文SWOT法的分析结果,并结合我国聚乙烯行业市场特点,为聚乙烯行业扩大市场、应对世界金融危机提出一些初步的建议。

第一节 政府角度采取的对策

一、着力减轻聚乙烯企业负担。

政府根据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出台了提高出口退税率、降低聚乙烯企业税率等政策,但是还应进一步加大力度,减轻聚乙烯企业负担。如进一步降低出口税率,放宽出口限制,鼓励聚乙烯企业出口。同时要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帮助我国企业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在企业用工方面,给予我国企业更多的灵活性,尽可能的降低用工成本,帮助企业稳妥的减员分流,增强持续经营的活力。

二、加大对聚乙烯行业服务力度。

加大对聚乙烯行业服务力度,增强聚乙烯行业发展的动力。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促使加快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步伐,全方位提高政府对行业的服务水平。政府部门要积极作为,敢于担当,强化服务,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尽力帮助聚乙烯行业解决实际问题,稳定企业的投资信心,增强企业抵御风险的决心和信心。

第二节 聚乙烯生产企业应对金融危机、扩大市场采取的对策

在当前的困难环境下,聚乙烯生产企业要坚定信心,要采取应对措施,从技术创新、调整结构、控制费用支出、挖掘自身潜力、回笼资金等方面采取措施积极应对,尽量减少金融危机对企业产生的不利影响。具体如下:

一、制定适宜的国际贸易战略

制订战略的时候主要考虑收集企业内部信息、考虑企业内部因素为主。面对全球的金融危机,聚乙烯生产企业要关注来自国内国际信息、关注国内国际市场。还要注意同行或竞争对手的动向与信息。只有瞄准国际同行的高标准作为战略目标去奋斗,才有可能在国际市场上抢占一席之地。此外,由于市场复杂多变,国内国际经济、技术、金融等变化很快。聚乙烯生产企业在制定国际贸易战略上,要适应这种千变万化的客观环境。一定要转换以前的国内市场经营思路,努力探索和打开新的国际市场。

另外,要改变出口经营格局过于雷同的问题,聚乙烯生产企业应集中主要资源用于建立自己独特的优势,如独特的营销渠道、独特的营销手段、独特的核心产品、独特的市场、特殊的人才或与众不同的服务,重视自己的优势所在,以几种或某种优势产品作为主导,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原则,实行差异化经营,提高市场占有率,保证经营的稳定性,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保持自己的经营特色和经营优势。

二、加强自主创新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国际金融危机后,国际市场需求减弱。且我国经济要健康快速发展,长期靠出口驱动的增长模式不能再继续,必须进行结构调整,大力推进科技创新。这种大环境下,聚乙烯生产企业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大产品研发力度,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追求产品质量的精益求精,增强聚乙烯生产企业竞争能力。聚乙烯生产企业竞争能力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最根本、关键的是要具有领先技术且不断创新的核心产品。聚乙烯生产企业应广泛采用新技术,进行产业的升级。目前聚乙烯生产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实际起点低,所以产业升级的工作更显紧迫和艰巨。由于经济实力所限升级换代的工作很难一步到位,可以先制定一个全面的规划和实施计划,集中有限力量从关键部位入手,逐步完成全局工作。这种作法可以保证调整改造一部分,受益一部分。随着生产技术装备水平和技术开发能力的提高,产品质量保障能力和生产力水平将大大提高,生产成本降低,聚乙烯生产企业获得的是质量和数量的双重效益。

国际金融危机后,国际市场需求减弱。这种大环境下,聚乙烯生产企业要加大产品研发力度,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追求产品质量的精益求精,从自身产品上寻求突破。我国经济使长期靠出口驱动的增长模式不能继续,必须进行结构调整。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增强聚乙烯生产企业竞争能力。聚乙烯生产企业竞争能力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在核心竞争力的各种能力中,最根本、关键的是要具有领先技术且不断创新的核心产品,聚乙烯生产企业应广泛采用新技术,进行产业的升级。聚乙烯生产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实际起点低,所以产业升级的工作更显紧迫和艰巨。由于经济实力所限升级换代的工作很难一步到位,可以先制定一个全面的规划和实施计划,集中有限力量从关键部位入手,逐步完成全局工作。这种作法可以保证调整改造一部分,受益一部分。随着生产技术装备水平和技术开发能力的提高,产品质量保障能力和生产力水平将大大提高,生产成本降低,聚乙烯生产企业获得的是质量和数量的双重效益。

        聚乙烯生产企业只有对自身核心竞争力作出准确定位,才能有效实施发展战略,发挥专业特长的核心优势,集中力量开拓市场。聚乙烯生产企业要把提高自身素质,提升自己核心能力作为做大做强的目标,聚乙烯生产企业要提升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首先,要制定一套适合自身实际的战略,一定要通过提高质量和建立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其次,我国企业不能仅仅关注国外市场,要结合自身的情况吸收国际先进的质量管理和品牌管理经验,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最后,还可以通过到国外投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等方式,分散风险。

 三、采用差异化战略

对我国聚乙烯生产企业而言,未来市场面临的主要挑战不是“进攻”,而是如何有效地守住已有的份额。这需要我国聚乙烯生产企业整体战略风格的调整。聚乙烯生产企业在的发展过程中,最初的基本竞争方式是成本价格的竞争。聚乙烯生产企业的产品之间没有差异,价格竞争的结果是增产不增收。所以,此时聚乙烯生产企业的竞争主要不是成本价格的竞争,而是质量、营销、品牌等方面的差异竞争。我国聚乙烯生产企业一定要了解市场需求,避免经营内容简单重复,摆脱同质化竞争问题,应由同质化竞争转向差异化竞争。因 此,我国聚乙烯生产企业要整合现有的品牌和业务,形成多层次、差异性、个性化的营销体系,应当提升服务质量,完善内部管理系统,完善服务系统。

四、避免直接竞争

日本的经济学家提出了市场缝隙战略理论。认为,在有限的商品和无限的市场经济中,永远存在着市场盲点。我国聚乙烯生产企业的市场经营活动围绕着“寻找市场缝隙”而展开,并以新产品开发作为实施市场缝隙战略的核心,精心服务于市场的某个细小部分,通过专门化经营来参与市场分工,可以实现某一缝隙商品的有效供给。我国聚乙烯生产企业用自身的优势,改变原来的竞争规模,重新确定聚乙烯生产企业经营目标,在强手如林的大市场中找出目前的国外企业忽视的细分市场,然后再根据这个市场中顾客的需要推出产品,实现专业化的经营。

五、做大做强、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加快我国聚乙烯生产企业的发展,把国内聚乙烯生产企业做大做强,国内企业要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使中国企业走向成熟发展。从西方国家经济发展的历程来年,伴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企业不断成长,形成和发展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集团企业。这些集团企业又反过来积极促进了本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聚乙烯企业要形成和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集团,应当着力做好下几点:可以通过国内企业的并购整合等方式发展并壮大中国聚乙烯生产企业集团;还可以通过进一步加强国有企业改革,把过去计划经济下行政垄断性化工企业加快市场化进程,参与国际竞争,不断提高国内聚乙烯生产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国内聚乙烯生产企业要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做好选人、用人、育人和留人的工作。国内企业要树立科技兴业的观念,促进我国化工行业整体服务水平和竞争力的提升。

第五章 结束语

本文深入剖析了聚乙烯行业的特点以及和经济危机的关联度,着重从减轻聚乙烯行业生产企业负担、扶持聚乙烯行业生产企业的发展、制定适宜的国际贸易战略、提升自身的核心能力、强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提出了应对经济危机的发展策略建议,旨在进一步优化聚乙烯行业的合理配置,推进聚乙烯行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尽管世界经济危机对聚乙烯行业带来很大挑战,但2009年仍然有把握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势头长。“危”中有“机”,关键是看我们如何抓住和利用好机遇。只要我们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周密部署、扎实工作,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快解决突出问题,完全有条件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把国际金融危机对聚乙烯行业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程度,继续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凤云.金融危机深度解读[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19-25

[2]齐建华,胡振良.金融危机缘由与对策[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19-22

[3](法)梯若尔著,陈志俊,闻俊译.金融危机、流动性与国际货币体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1-16

[4]方先明,牟星.当代国际金融危机解读[J].中国金融, 2009 ,(1):11-12 

[5]刘艳.聚乙烯的生产应用及市场前景[J].石油化工, 2005 ,34(21):1-2   

[6]陈明.我国聚乙烯供需形势巨变在即[J].广东建材,  2007, (6):17-19   

[7]柴国梁.国内聚乙烯市场分析[J].上海化工, 2006 ,31(5) :21-22  

[8]余皎.聚乙烯市场现状及发展预测[J].当代石油石化 , 2003 ,(5):15-17 

[9]王论行.聚乙烯产需现状及市场展望[J].现代塑料加工应用 , 2003,(4):15-17

[10]谢金香.影响聚乙烯市场相关因素分析[J].齐鲁石油化工,2004 ,(3) :33-35

[11]张权.亚洲聚乙烯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J].当代石油石化,2004 ,(2) :10-11

[12]陈伟.当代聚乙烯工业现状和技术进展[J].江苏化工, 2004 (4) :25-26

.1996,72 (4):383-407.

[15] Arkes,M. R. . Overconfidence in judgmental forecasting in J. S. Armstrong (Ed.) Principles of Forecasting:Handbook for Researchers and  Practitioners[M]] .Norwell:MA.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495-515

致  谢

经过半年的忙碌,本次毕业论文已经接近尾声,但由于经验的匮乏,难免有持,想要完成这个论文是很困难的。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如果没有她悉心的指导本次论文是很难完成的,老师平日里工作繁多,还要指导我们的毕业论文,但在我做毕业论文的每个阶段,从查阅资料,论文开题报告的修改,中期检查,到后期写论文注意的各个问题等整个过程中都给予了我悉心的指导。老师严谨和科学研究的精神也是我永远学习的榜样,她每项工作都做到前面,使我们有充足的时间来安排我们的论文写作计划。同时,老师对我们的论文都是当面指导,细心解说,从而使我们一个一个的过关。

其次要感谢和我一起作毕业论文的所有同学,你们在我实习期间向我及时传达了老师的安排和计划,此外平时还帮助我整理一些资料,如果没有你们的帮助,我的毕业论文也不会这么顺利的完成。

第3篇

广义上的金融脆弱性,指一种趋于高风险的金融状态,泛指一切融资领域中的风险积聚,即通常所说的金融机构负债过多,安全性降低,承受不起市场波动的冲击。金融脆弱性产生的原因主要来自于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在我国的发展以及我国金融制度改革。我国金融体系脆弱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商业银行巨额不良资产是我国金融脆弱性的主要表现。银行体系大量存在的不良资产不仅威胁着金融体系的安全,而且还将危及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大量的不良贷款意味着存款的损失和银行流动性的降低,这会大大危及存款者的信心,一旦发生挤兑,后果将不堪设想。虽然近几年,由于政府的干预及银行的努力,四大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每年降低2~3个百分点,不良贷款率神奇地从2000年的34%下降到2005年的8.6%。然而,不良资产仍然有反弹的趋势。

2、非银行金融机构超范围违规、违法经营,内部管理混乱,累积了大量坏账。在1992~1994年的经济膨胀时期,城市信用社、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租赁公司以及各类农村基金会等非银行金融机构都进行了大量的违规违法经营,内部管理混乱,累积了大量的坏账。在1996年经济实现“软着陆”之后,金融风险已经成为现实,一些金融机构相继出现了支付危机。1996年以来全国发生多起信用社被挤兑甚至倒闭的事件。受其牵连,个别由信用社合并而成的城市商业银行也出现程度不同的支付困难和挤兑存款。1998年被关闭的海南发展银行就是例证。

第4篇

关键词:金融市场:区域性发展:因素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09)07-0019-03

按行业划分,我国金融市场包括银行、证券、保险和期货4个部分。由于期货市场起步较晚,东部地区的期货业发展较快,而中西部地区一些省份期货市场发展很慢,个别省份的期货业甚至还未起步,因此,研究期货市场发展区域性的可行性和必要性都不大。本文仅对我国银行业、证券市场和保险市场发展的区域性进行说明。由于金融市场的需求源自经济发展,而我国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十分显著,因此。区域间金融市场的发展不可能是匀质的。这是由于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金融市场的发展具有自然的、历史的、社会的、制度的以及现阶段不同层次的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差异。

一、经济因素

(一)区位禀赋

一般而言,濒临海洋或靠近海洋的地区,比较容易参与大范围的经济活动,可以更容易进入大范围的经济核心区。靠近经济核心区或大城市的区域,投资、商业活动、信息获得机会较多,其经济发展比边缘地区和内陆地区会快些。由于现代经济受海洋吸引是长期趋势,因此,东部地区的金融市场在较长时期仍会比中西部发达。

我国东部地区的区位优势在改革开放大潮的推动下,焕发了新的内涵,形成了强大动力,从而率先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东部地区的优势在中西部地区却不具备。由于中西部地区科技水平低、劳动力素质较差、基础设施落后,东部地区的资金、人才、技术难以扩散到中西部地区,这严重障碍了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研究表明,地理、历史和文化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地区制度变迁的难易程度、发展方向和变化速度”。这些自然历史和地理区位因素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金融人才的去留。人才是区域金融市场发达与否的重要软件设施,只有具备一批高水平、稳健、富于想象力,又有创造性的人才,才能根据具体情况,将有限的资金盘活,同时对接区域性金融市场和全国性金融市场,最终达到服务区域经济的目的,

(二)经济水平

金融与经济息息相关。区域金融市场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但区域经济的发达与否直接决定着区域金融市场的发展,

第一,投资,即资金来源。这是各地区经济与金融市场发展存在差异的最直接原因。金融市场交易的对象是货币,它是暂时游离于社会生产之外的货币资金。若某区域经济不发达,则表现为货币资金缺乏,吸引外资能力相对较弱,自然不会有比较发达的金融市场。我国中西部地区资金投入能力较低,同时,受资金回报率高的吸引,中西部地区有限的资金纷纷投向东部地区。由于资金短缺严重影响了西部地区的交通、通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难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二,产业结构。一个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其产业结构不合理,在第三产业中处于重要地位的金融业、保险业的发展受到制约,一个区域性金融市场就会缺乏有活力的参与主体。我国中西部地区第一产业的产值高于东部地区,而二、三产业的产值明显低于东部地区,这说明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层次较低,还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同时,从产业结构的内部关系看,产品结构并不协调。我国中西部地区企业生产的初级产品和传统产品较多,而高质量的新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较少。而且技术结构也不协调,初级技术比重高,而先进技术比重低。更重要的是,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单一,工业以能源、原材料为主,传统产业多,新兴产业少,形不成主导产品和拳头产品,竞争力弱。难以适应市场变化更新换代。这不仅影响了中西部地区资金的积累,财政自给能力低,致使产业转换能力弱化,而且资金、人才、技术难以扩散到西部地区,使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受到严重障碍,造成西部地区产业竞争力弱化,金融产业自然也不例外,其竞争力比之东部地区要弱。

第三,基础设施。区域经济不发达,与基础设施建设的落后有相当关系。交通设施落后,必然影响该区域内、外经济的往来。而金融市场的发展离不开发达的通讯设施。

二、非经济因素

(一)自然历史因素

我国中西部地区具有一定的自然资源优势,但开发利用条件较差甚至比较恶劣。从开发利用的可能性及其效益角度来看,中西部地区许多资源的实际价值要比潜在价值小得多。换言之,以资源的实际意义来看,西部地区的资源并不算丰富。而东部地区可以同时利用国内、国际两类资源,这是造成东部和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和金融市场发展差异的重要原因。从历史因素看,由于惯性作用,由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在特定历史时期发挥作用所产生的积淀仍会对今后的发展产生影响。历史上形成的社会经济基础的区域差异短期内不会消除。从这个角度分析。我国三大地带经济金融市场发展差异是历史沉淀的必然现象,在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需要有一个科学合理的地区发展战略与政策给予支持和调整,以促进中西部地区潜力加速发挥,进一步缩小区域金融市场发展的差异。

(二)制度安排因素

1、金融政策方面。我国金融体制自身存在的某些弊端。是导致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重要原因。我国的许多金融政策还是“一刀切”,这种表面上的平等放到东、中、西部不同的要素环境中会带来巨大的不平等,从而加剧了东、中、西部地区金融市场发展的不平衡。(1)全社会统一的存款准备金制度。中西部地区货币信用化水平低于东部地区,因而其现金漏损率高,加之中西部地区向东部地区的资金回流,致使流通于中西部金融市场的资金少于东部。(2)利率管制使东部地区享受到“优惠”利率。我国中、西部地区资金的边际利润率低于东部,但在利率管制条件下执行统一的存贷利率,客观上造成东部地区享受到“优惠”利率,其政策后果是繁荣了东部金融市场,而抑制了中西部金融市场的发展。(3)金融监管的差异。人民银行对东部地区金融监管的重点在市场准入层面,金融监管力度较弱,而其对中西部地区金融监管侧重于经营的合法性和风险性,监管的行政干预较强,这造成东部金融机构数量较多,而中西部较少。可见,我国政府的一些金融政策是造成东中西部金融市场发展呈现区域性的原因之一。

2、金融制度方面。目前,我国的金融制度仍呈现计划金融与市场金融并存的二元局面。东部地区的市场金融成份较高,计划金融成份较弱,中西部地区的计划金融程度占支配地位,而市场金融发育程度极

低。区域金融制度的严重差异,容易诱发地区经济金融利益的冲突和磨擦,导致区域金融市场的差距拉大。

(1)调控制度。第一,信贷规模控制对东部地区已经失去作用,而对中西部地区的作用还待强化。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地区间资金流动渠道增多,东部地区的资金不但没有流出,反而中西部贷差地区的资金大量流向东部地区,进一步加大了东部地区的存差和中西部地区的贷差。第二。利率政策的调控力量东部弱、西部强,这助长了中西部地区信贷资金的东流。由于地区间资金利润率不同和经济市场化程度不同。尽管表面上东部地区执行统一的官方利率,但实际上利率已经实现了市场化。而中西部地区严格执行统一的官方利率,使实际利率长期处于低利率或负利率状态。信贷市场“嫌贫爱富”的逐利天性,必然加剧中西部地区资金向东部地区流动。第三,金融制度的差异使地区间对“一刀切”紧缩政策的承受能力不同。由于东部地区金融发展的市场化程度较高,资金规模数量基数大,因此,受央行实施紧缩货币政策的冲击较小,而中西部地区所受冲击较大。

(2)金融组织制度。第一,东部地区以非国有金融机构占主导,中西部地区以国有金融机构为主。这增强了东部地区吸纳资金的能力,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使地方金融效率差距拉大。第二,国有商业银行统一法人制度和系统内高度统一资金制度对中西部地区落后的信贷资金产生了负面效应,进一步加剧了中西部资金的缺乏。第三,在地区市场经济含量不同的前提下,金融机构的过分统一,使中西部地区增设新的金融机构失去比较优势,这不利于中西部地区金融资源的动员。

(3)金融市场制度。目前我国的金融市场呈现出地域上的二元结构。无论是货币市场还是资本市场,东部地区比较发达,中西部地区则仅处于起步阶段。就货币市场来看,中西部地区的同业拆借市场,要么自我封闭发展。要么变相成为绕开中央银行规模管理的渠道,把相当一部分资金投放到沿海地区,牟取高利,不顾地方经济的发展;就资本市场发展而言,过分向东部地区倾料,西部资本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

(4)金融监管制度。总体上,东部地区监管较松。中西部地区金融监管较严。具体表现为:第一,东部地区金融监管机构的工作重点集中在市场准入层面,而对金融机构业务的运营监管有所忽视,这为金融机构的违章拆借、乱回购、广敛资金提供了机会。而中西部地区金融监管的重点集中在经营的合法性和风险性等方面,维护了正常的金融秩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住了本地资金,但因投资引诱不足,实际上造成了资金的沉淀,增大了银行负债成本。第二,监管方式以现场稽核为主。由于东部地区金融机构过多,同时,监管机构人员有限,因此,实施监管的范围有限,致使一部分金融机构漏检,监管力度很弱。由于中西部地区金融机构数量有限,因此。监管范围和监管力度相对较大,但也存在着监管人力资源的浪费现象。

三、结论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金融市场的发展差异有着自然的、历史的、社会的、制度的以及现阶段不同层次的经济发展水平等原因。主要的经济因素是地区的区位禀赋和经济发展水平,而自然历史因素和一些政策制度的安排是影响我国金融市场呈现区域性的非经济因素。

参考文献:

[1]张志元.区域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金融生态研究j.金融研究,2006,(06).

[2]罗志慧.从增长极角度思考区域非均衡发展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8,(11).

[3]崔庆光冲国区域金融差异与政府行为.金融研究,2008,(06).

[4]金雪军、田霖.金融地理学研究评述.经济学动态,2008,(04).

[5]丁文丽.区域协调发展需重视金融政策的区域差别化调整j西南金融,2008,(09).

[6]刘瀛洲.市场配置与金融资源分布不平衡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金融经济,2006。(12).

第5篇

一、债券发行情况

(一)央行票据和政策性金融债发行大幅增加

2007年第1季度,债券发行量较去年同期大幅增加,同比增长37.47%,主要表现为央行票据和政策性金融债券发行量增加。前三个月,银行间债券市场累计发行债券21321.5亿元。其中:财政部发行记账式国债860亿元;人民银行发行央行票据18,230亿元;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发行金融债券1170.7亿元;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620.8亿元。截至3月底,债券市场托管量为10.23万亿元,其中银行间债券市场托管量为9.83万亿元,占债券市场托管量的96.09%。(见图表5)

相对于上月债券发行市场的清淡,3月,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发行量放量增加。增量主要包括:一是央票发行量快速增加;二是三家政策性银行均发行了一定数量的政策性金融债券;三是年初以来,商业银行首次发行普通金融债券和次级债券;四是短期融资券发行量较大。3月份共发行债券11,702.6亿元,较2月份增加517.1%。其中财政部发行记账式国债560亿元;人民银行发行央行票据9660亿元;政策性银行发行政策性金融债券670.7亿元;商业银行发行普通金融债券190亿元,发行次级债券250亿元;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371.9亿元。

(二)期限结构以中短期为主

一季度,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的债券以中短期债券为主,同时也发行了一定数量的长期债券。其中,债券市场发行1年及以下债券(不含央行票据,后同)1280.8亿元,占比41.4%;发行1年以上到10年债券1450.7亿元,占比46.9%;发行10年以上债券360亿元,占比11.6%。(见图表6)

从期限结构变化趋势看,3月份,短期和长期债券发行比重较上月明显上升,其中:1年及以下债券占比40.7%,1年以上到10年债券占比41.6%,10年以上债券占比17.6%。

二、公开市场操作情况

2007年第一季度,人民银行针对银行体系流动性总体宽松的情况,搭配使用公开市场操作和存款准备金等对冲工具,基本全额对冲外汇占款投放的流动性。一是加大央行票据发行力度。第一季度受春节前后现金大量投放回笼以及新股密集发行等因素影响,银行体系流动性存在较大波动性,中国人民银行合理安排操作工具组合与期限结构,累计发行央行票据1.8万亿元,同比多发行0.5万亿元。3月末,央行票据余额为3.9万亿元,比上年末增加0.9万亿元。二是适时延长央行票据期限。为缓解央行票据集中到期投放流动性的压力,于1月底重启3年期央行票据,与1年期和3个月期央行票据相互配合,收回银行体系多余流动性。第一季度3个月期、1年期和3年期央行票据分别发行3570亿元、10020亿元和4640亿元。三是适量提供短期流动性。为支持春节前商业银行支付清算需要,通过短期逆回购操作向银行体系注入流动性900亿元,不仅缓解了节前金融机构的资金压力,而且为央行票据发行创造了相对平稳的市场环境。四是市场化发行央行票据与定向发行央行票据相结合。在保持市场化发行央行票据力度的同时,于3月初对部分贷款增长较快且流动性充裕的商业银行定向发行3年期央行票据1010亿元,既有效收回了流动性,也对信贷增长较快的机构起到警示作用。五是引导央行票据发行利率适度上行。配合3月中旬存贷款基准利率上调,3月份以来3个月期、1年期和3年期央行票据发行利率分别上升12个、18个和22个基点,同时影响市场利率适度上行,发挥市场利率调节资金供求关系的作用。(见图表7)

三、拆借交易情况

(一)同业拆借获较大幅度增长,交易期限以隔夜为主

2007年1~3月,同业拆借市场交易活跃,市场流动性总体充足,交易量放量增加。前三个月同业拆借成交9641.5亿元,同比增长153.1%。3月份,同业拆借成交3788.2亿元,较上月增长21.2%;交易品种以1天为主,1天品种占本月全部拆借交易量的62.4%。(见图表8)

(二)货币市场利率水平总体较低,市场流动性较宽裕

货币市场利率受货币政策操作、春节因素和新股发行影响有所起伏,季末在央行操作有效引导下出现上升,但第一季度利率水平总体较低,市场流动性较宽裕。3月份同业拆借加权平均利率为1.74%,比2月份下降93个基点;7天品种加权平均利率1.99%,比2月份下降104个基点。3月末,7天品种质押回购利率和7天Shibor 均为1.97%。短期利率2007年以来继续明显受到新股特别是大盘股融资的影响,其中2月12日受中国平安发行新股融资389亿元影响,当天7天品种质押回购利率升至新峰值4.6%,比2006年峰值(4%)上升0.6个百分点。(见图表9)

四、债券流通市场分析

(一)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量大幅增加

银行间市场2007年3月交易结算量大幅放量。本月22个交易日共发生结算15701笔,结算量42,619.22亿元,分别较上月增加5583笔(增幅55.18%)和12,868.75亿元(增幅43.26%)。本月单笔平均结算量与上月基本持平,为2.71亿元,日平均结算量1937.23亿元。(见图表10)

(二)回购市场交易保持活跃,交易量同比大幅增加

第一季度,回购市场交易保持活跃,交易量同比大幅增加。1~3月份,债券质押式回购成交7.71万亿元,同比增长51.8%。回购(包括质押式和买断式)市场上,国有商业银行净融出资金明显增加,当季净融出资金3万亿元。2007年第一季度国有商业银行贷款投放较多,同时在银行间市场净融出资金明显增加,表明国有商业银行资金较宽松。其他金融机构和外资金融机构净融入金额增长较快,资金需求较大。(见图表11)

1.质押式回购。2007年3月银行间质押式回购交易量平稳增长,本月共结算7245笔,结算量29,784.71亿元,结算笔数和结算量分别比上月增加37.32%、25.26%。从期限品种看,7天以下品种最为活跃,其中R01D结算量继续遥遥领先,R07D 和R03D分别位居第二和第三,三类品种结算量分别为13168亿元、9333.67亿元和4339.90亿元,分别占本月质押式回购交割总量44.21%、31.34%和14.57%。

从质押券种的选择来看,政策性银行债和央票取代国债成为应用于质押业务的主要品种。当月使用政策性银行债完成质押业务10,560.73亿元,占质押式回购业务总量的35.46%;使用央票完成质押业务9334.34亿元,占31.34%;使用国债完成的质押业务结算量8103.92亿元,占27.21%。

从资金流向来看,全国性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仍是资金的主要融出方,其余机构均为资金的净融入方。全国性商业银行当月净融出资金量高达21811.40亿元;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和信用社则是主要的资金融入方,净融入量分别为9235.02亿元、3874.5亿元、2714.21亿元和2242.46亿元。

2.买断式回购。买断式回购交易2007年3月呈增长趋势,共发生结算139笔,结算量253.11亿元,结算笔数和结算量分别比上月增加51笔和91.08亿元。从交易方向来看,全国性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是主要的逆回购方,证券公司和信用社则为主要的正回购方。

(三)远期交易异常活跃

2007年3月远期交易异常活跃,从成交情况来看,本月共成交138笔,成交量270.04亿元,较2月份的50.7亿元增加了4倍多。从期限品种来看,本月成交量主要集中于7天和14天品种,其成交量分别为217.45亿元和36.99亿元。从成交的债券品种来看,采用的交易券种主要为流动性较好的央票和政策性银行债,其成交量分别占到总成交量的58.70%和25.48%。从参与方来看,主要参与者类型为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国有银行、证券公司和外资银行。

(四)银行间现券交易活跃

受市场资金需求较大影响,第一季度现券市场交易较活跃,银行间债券市场现券交易累计成交2.6万亿元,日均成交438亿元,增长14%。交易所国债现券成交317亿元。作为债券市场利率风险管理的有效工具,利率互换交易自2007年以来增长迅速,有效地发挥了维护金融稳定、促进金融市场发展的积极作用。第一季度,利率互换交易本金额达391亿元,超过了2006年全年的成交本金额。债券远期交易比较活跃,第一季度共成交347亿元,主要集中在短期产品。

2007年第一季度,银行间现券市场上,国有商业银行是主要的净买入方,净买入2485亿元,同比增长65.3%。其他商业银行和证券基金公司资金需求增加较多,分别净卖出现券3299亿和898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3%和6.3倍。证券基金公司资金需求明显增加,主要是受当季股票市场交易活跃的影响。

从参与交易的券种看,2007年3月央票交易量巨幅猛增,国债、政策性银行债和短融的现券交易量也有所增加,企业债的现券交易量明显缩小。央票以月结算量8097.62亿元的庞大规模排在现券交易榜首位,占总现券结算量的65.26%;其次为国债,其月结算量1405.05亿元,占总结算量比重为11.32%;政策性金融债和短融的月结算量(及占总结算量的比例)分别为1363.43亿元(10.99%)、910.36亿元(7.34%)。

从流动性看,2007年3月份银行间现券市场交投踊跃,整体换手率为12.12%,比上月高6个百分点。短期融资券仍然是流动性最好的品种,月度换手率为34.24%;其次为央票和国际机构债,月度换手率分别为19.67%和14%;政策性银行债和国债流动性水平仍然不高,但政策性银行债流动性要优于国债,二者换手率分别为5.85%和4.89%。(见图表12)

(五)柜台市场交易受到股市走牛影响继续下滑,以卖出为主

2007年3月,商业银行柜台国债市场投资者数量达到了2337,919个,比上月增加了100,477个。柜台交易结算量也受到股市走牛的影响继续下滑,且仍以卖出为主。本月共结算4496笔,结算量2.40亿元,具体买入0.23亿元,卖出2.17亿元,净卖出额为1.94亿元。从个券来看,柜台品种得到丰富,新增的两只国债分别为1年和10年期品种,目前共计已有20只债券在柜台发售。从本年累计结算量来看,工行是承办业务量最大的机构,其次为建行和农行。从券种来看,061701(储蓄国债)是买卖最为活跃的券种。

(六)交易所市场行情上涨,交易量萎缩

2007年3月,交易所国债指数高位盘整,月初开盘指数114.26点,月末收于114.51点,月末较月初微涨0.25点。交易所国债市场交易量总计达1217.84亿元,较上月缩减45.51亿元。上海证券交易所国债现券成交量81.78亿元,较上月减少27.93亿元,减幅25.88%;国债回购成交量1136.06亿元,较上月增加367.11亿元,增幅47.74%。深圳证券交易所现券成交量32.71亿元。(图表13)

五、债券市场价格走势分析

(一)银行间市场债券价格稳步回落,各期限债券收益率均有所上升

年初以来,银行间市场债券价格稳步回落,各期限债券收益率均有所上升。2007年前3个月,债券市场总体保持平稳。银行间市场债券指数略有下降,交易所市场债券指数略有上升。银行间市场债券指数由年初的116.79点降至3月末的116.51点,微跌0.28点,跌幅0.24%;交易所市场国债指数由年初的111.39点升至3月末的111.73点,上升0.34点,升幅0.31%。(见图表14)

(二)收益率曲线呈现陡峭化趋势

3月份,银行间债券市场国债收益率曲线总体上行,而长期债券收益率上升相对明显,收益率曲线呈现陡峭化趋势。与以往光滑曲线不同,3月在一些关键期限点上,收益率曲线分化出了几个明显的拐点,如3年期和10年期品种。研究表明,这与一级市场的发行品种有关。当期3年期品种供给量偏多,相应地收益率必然有所上行;同时,本月发行的一期10年期品种国债也激活了一些期限相近品种在二级市场的活跃度,但由于市场对紧缩货币政策的预期,该品种在市场上的收益率得以重估,且被市场空头气氛一致抬高。从各期限品种的走势来看,流动性最好的5~7年期品种收益率上移幅度最小,10年期以上品种上移幅度最大。1年期以下品种平均上移11BP;10年期品种上移27BP;10年期以上品种平均上移17BP。(见图表15)

六、债券余额分析

截至2007年3月末,在中央结算公司托管的债券总量已突破10万亿大关,达10.23万亿元,较上月托管量增长了8.83%,托管只数也达到了794只,比上月增加45只。其中,银行间市场可流通量本月继续增长,月末达9.27万亿元,占债券总托管量比重90.62%;交易所可流通量和商业银行柜台市场可流通量均有不同程度缩减,托管量和托管占比分别为0.35万亿元(3.42%)和0.05万亿元(0.49%);不可在上述市场流通量0.57万亿元,占5.57%。

从托管的主要品种来看,3月,央票托管量出现猛增,月末托管量达4.12万亿元,占40.24%,国债托管量也有所增加,月末为2.91万亿元,占市场托管总量的28.48%;政策性银行债有所减少,托管量2.33万亿元,占22.76%;商业银行债券0.28万亿元,占2.69%;企业债0.29万亿元,占2.80%;短期融资券0.27万亿元,占2.60%。

从托管期限来看,除3~5年期和7~10年期品种有所减少外,其余品种都有所增加。1年期以下品种月末托管量4.20万亿元,占市场托管总量的41%;1~10年期品种月末托管量4.83万亿元,占47%;10年期以上品种1.20万亿元,占12%。(见图表16)

从投资人持有结构来看,2007年3月除农村商业银行和个人投资者以外,其余各类机构投资人均表现为持有量的净增加。全国性商业银行、保险机构、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城市商业银行作为当前债券市场的主要投资人,其持有量分别为6.49、0.73、0.67和0.63万亿元,分别占市场总份额的63.47%、7.15%、6.53%和6.15%。

七、股票交易情况

(一)股市总体成持续上扬走势,股指创历史新高

年初以来,股票市场交易持续活跃,股指总体呈现震荡上扬走势。上证指数年初为2715.72点,3月末收于3183.98点,上涨468.26点,涨幅为17.2%。3月份,上证指数大幅上扬。2月27日股指大幅下跌后,3月份上证指数稳步回调,3月19日再次收于3000点以上,此后上证指数不断上行,月底收于3183.98点。3月,上证指数上升386.79点,升幅为13.8%,股市交易量随股指上升放量增加。(见图表17、18、19)

(二)股票市场规模

2007年以来,股票市场保持快速发展态势。由于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增长,股权分置改革积极效应继续显现,投资者投资股票基金市场意愿明显增强,第一季度投资者开户数新增871万户,是2006年全年新增数的1.7倍,市场成交额创历史新高。

2007年3月底,我国境内上市公司(包括A、B股)数量为1461家,较上月增加8家;总股本为15,456.57亿股,同比上升102.06%;市价总值为128,033.36亿元,较上月增加15,163.36亿元。其中,流通市值为38,972.49亿元,较上月增加4936.49亿元。3月份投资者开户数8724.76万户,较上月增加401.76万户。(见图表20)

(三)股票发行情况

2007年第一季度,企业在境内外股票市场上通过发行、增发和配股累计筹资865亿元,是上年同期12倍。其中,A股筹资846亿元,H股筹资2.2亿美元。(见图表21)

(四)股市交易情况

2007年第一季度,沪、深股市累计成交7.5万亿元,同比多成交6.4万亿元,成交额已接近2006年全年交易量;日均成交1316亿元,同比增长5.6倍。2007年第一季度上海证交所股票交易累计成交金额为49932.51亿元,同比增加612.09%。日均成交金额876.01亿元,同比增加599.58%;一季度累计股票成交数量为6227.11亿股,同比上升338.11%;日均成交109.25亿股,同比增加330.46%。

2007年一季度深圳证交所股票交易累计成交金额为25,099.89亿元,同比增加500.15%。日均成交金额440.35亿元,同比增加489.65%;一季度累计股票成交数量为3115.73亿股,同比上升242.74%;日均成交54.66亿股,同比增加236.78%。(见图表22)

八、外汇市场

2007年第一季度,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成交量迅速增长,询价市场的主导地位进一步突出,占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成交量的比例超过99%。银行间远期市场共成交53.2亿美元,同比增长55.8%;人民币掉期市场共成交557.2亿美元,超过2006年后9个月的成交量总和(2006年4月份开办)。掉期成交主要集中在3个月期限内的即期/远期掉期交易,占全部人民币外汇掉期成交额的81.3%。外汇市场会员进一步扩大。截至3月末,银行间外汇市场即期、远期和掉期市场会员银行分别为265家、80家和71家。

第一季度,银行间外汇市场八种“货币对”累计成交折合246亿美元,成交品种主要为美元/港币、美元/日元和欧元/美元,成交量合计占全部成交量的74.1%,同比下降14个百分点,主要是美元/港币成交量同比下降较多。(见图表23)

九、期货市场

2007年3月,国内期货市场整体运行平稳,成交活跃。3月全国期货市场共成交期货合约35,093,176手,同比下降4.47%,环比增长44.94%;成交金额为21,343.76亿元,同比增长25.5%,环比增长60.29%。1~3月份,全国期货市场累计成交量为100,058,308手,同比下降0.16%;累计成交额为54,632.27亿元,同比增长30.54%。

(一)分交易所情况

2007年3月,上海期货交易所当月成交量12,652,904手,同比增长31.86%,环比增长63.18%,占全国市场份额的36.06%;成交额15,493.93亿元,同比增长62.58%,环比增长70.08%,占全国市场份额的72.59%。上海期交所1~3月份累计成交量32,932,026手,同比增长43.58%;累计成交额38,257.19亿元,同比增长73.99%。

3月,大连商品交易所当月成交量13,353,068手,同比下降38.86%,环比增长12.94%,占全国市场份额的38.05%;成交额3252.08亿元,同比下降42.69%,环比增长11.56%,占全国市场份额的15.24%;大商所1~3月份累计成交量46,475,808手,同比下降29.88%;累计成交额10,600.23亿元,同比下降28.51%。

3月,郑州商品交易所当月成交量9,087,204手,同比增长71.38%,环比增长96.03%,占全国市场份额的25.89%;成交额为2597.74亿元,同比增长9.51%,环比增长101.24%,占全国市场份额的12.17%。郑商所1~3月份累计成交量20,650,474手,同比增长;累计成交额5774.85亿元,同比增长14.66%。(见图表24)

(二)分品种情况

2007年3月,上海期交所期铜合约的交易量为1929940手,同比增长79.22%,环比增长133.6%;交易金额为5768.26亿元,同比增长126.62%,环比增长161.13%。期铝合约的交易量为748,922手,同比下降62.12%,环比下降3.91%;交易金额为731.54亿元,同比下降62.8%,环比下降4.46%。锌合约的交易量为71,160手;交易金额为104.5亿元。天然橡胶期货合约的交易量为7,747,324手,同比增长94.32%,环比增长41.55%;交易金额为8216.39亿元,同比增长98.74%,环比增长38.36%。上海期交所燃料油期货合约交易量为2,155,558手,同比下降15.63%,环比增长219.31%;交易金额为673.24亿元,同比下降23.84%,环比增长242.86%。(见图表25)

2007年3月,大商所黄豆一号期货合约的交易量为2,670,254手,同比增长87.51%,环比下降4.01%;交易金额为854.78 亿元,同比增长122.67%,环比下降2.82%。黄豆二号期货合约的交易量为912手,同比下降99.93%,环比下降37.02%;交易金额为0.31亿元,同比下降99.91%,环比下降34.95%。玉米期货合约的成交量为6,379,588手,同比下降36.81%,环比增加16.03%;交易金额为1072.15元,同比下降25.94%,环比增加14.819%。豆粕期货合约的成交量为3852800手,同比下降36.33%,环比增加23.08%;交易金额为1029.11亿元,同比下降26.3%,环比增加23.73%。豆油期货合约的成交量为44,9514 手,同比下降84.67%;环比增长9.23%;交易金额为295.73亿元,同比下降80.66%,环比增长9.79%。(见图表26)

2007年3月,郑商所一号棉期货合约的交易量为179,984手,同比下降69.51%,环比增长203.97%;交易金额为124.64亿元,同比下降71.4%,环比增长201.92%。白糖期货合约的交易量为3543,834手,同比增长6.94%,环比增长118.49%;交易金额为1398.82亿元,同比下降17.66%,环比增长129.7%。PTA期货合约的交易量为251,432手,环比下降39.37%;交易金额为105.86 亿元,环比下降38.7%。强筋小麦期货合约的交易量为5109,766手,同比增长290.93%,环比增长101.37%;交易金额为968.07亿元,同比增长312.96%,环比增长107.06%。普通小麦期货合约的交易量为2188手,同比下降89.32%,环比下降2.93%;交易金额为0.35亿元,同比下降88.59%,环比下降4.89%。(见图表27)

第6篇

货币市场成交放大,市场利率呈现上扬。同业拆借市场成交量继续增长,市场利率呈现高位。银行间同业拆借累计成交14.54万亿元,同比增长30.47%。年初同业拆借日加权利率为2.97%,期间最高为8.06%,最低为1.77%,6月末为5.29%,较年初上升78%,较上年同期上升115%。从品种看,1天期品种成交量占全部拆借成交量的86.72%。

银行间债券回购共成交46.48万亿元,同比增长21%。其中质押式回购共成交45.31万亿元,同比增长23.28%;买断式回购累计成交1.17万亿元,同比减少27.83%。年初质押式回购日加权平均利率为3.22%.期间最高为8.05%,最低为1.78%,6月末收于5.33%,较年初上升66%,较上年同期上升121%。回购交易品种仍以1天期为主,占整个回购交易的77.3%

从资金流向看,主要的资金融出方为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和政策性银行,成交净额占净融出总额的比重分别为34.89%、34.59%和27.09%,与上年同期相比,股份制银行占比大幅上升,国有商业银行占比下降;主要的资金融入方是城商行(含城市信用社)、农联社(含农村商业和合作银行),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其成交净额占净融入总额的比重分别为41.87%、28.3%和21.7%,资金融入占比结构基本不变。

债券市场发行总量减少,债券指数有所下跌。2011年上半年,银行间债券累计发行39193.66亿元(含央行票据),同比减少23.26%。其中政府债券7474.33亿元,同比增长1.06%;央行票据9210亿元,同比减少6925%:政策性银行债11273.5亿元,同比增加109.18%;非政策性银行债1639亿元,同比增加177.56%;企业债券139748亿元,同比减少0.57%;短期融资券37894亿元,同比增加7.16%;中期票据3164.4亿元,同比增加9A9%;集合票据14亿元,同比增加153.93%,超级短期融资券1210亿元。3-7年期和10年期以上的债券发行量同比增加,其余期限有所减少。

银行间现券市场成交稳步增长,债券指数整体略为下降。银行间债券市场现券累计成交30.73万亿元,同比增长25.58%;交易所现券(含政府债、企业债、公司债及可转债)累计成交3044.93亿元,同比增长20.13%。银行间债券总指数(以净价计)年初为114.61。最高114.9,最低113.39,6月末收于113.67,较年初下降0.82%;交易所国债指数年初为126.32,最高为128.56,最低为126.31,期末收于128.55,较年初上升1.77%,较上年同期上升2.3%。

股票市场成交持稳,市场指数小幅下挫。2011年上半年。沪深两市股票、基金和权证合计成交25.3万亿元。同比增长5.6%。其中两市A、B股合计成交24.7万亿元,同比增长9.1%,其中创业板累计成交7053.24亿元,同比增长14.42%。基金成交3358.27亿元。同比减少14.23,权证成交2554.1亿元,同比减少72.19%。两市场指数震荡下跌,上证综指较年初下跌2.24%.深圳成指较年初下跌5.29%。

上半年,沪深两市发行新股共167只,筹资金额为1726.21亿元,同比分别减少4.57%和19.81%;其中创业板共发行新股83只,筹资金额572.4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3.7%和25.6%。

人民币对美元、日元和港元中间价上涨,对欧元、英镑和卢布中间价下跌。2011年上半年,美元兑人民币中间价期末收于6.4716,较年初下降2.26%,上半年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累计升值2.32%。欧元兑人民币中间价期末收于9.3612,较年初上升6.01%。100日元兑人民币中间价期末收于8.0243,较年初下降0.91%。港元兑人民币中间价期末收于0.8316,较年初下降2.41%。英镑兑人民币中间价期末收于10.3986,较年初上升1.42%。人民币兑林吉特中间价期末收于0.4678.较年初上升0.97%。人民币兑卢布中间价期末收于4.3288,较年初下降6.17%。

贵金属成交量涨跌互现,黄金价格继续上扬。2011年上半年,上海黄金交易所黄金各品种累计成交2906.29吨,同比减少8.36%,成交金额8891.06亿元,同比增长10.23%;铂金累计成交31.9吨,同比增长14.26%,成交金额123.76亿元,同比增长22.29%;白银各品种累计成交13.15万吨,成交金额达1.07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28倍和13.4倍。黄金品种Au99.95年初以301.9元/克开盘,最高323.5元,克,最低281.2元/克,期末收于313.06元/克,较年初上涨3.7%,较上年同期上涨15.38%。

期货市场成交同比下降,商品期货价格总体下跌。期货市场累计成交9.8亿手(以双边计,下同),成交金额133.96万亿元,其中商品期货市场累计成交9.4亿手,同比减少30%,成交金额92.41万亿元,同比增长9.79%:股指期货累计成交4400万手,成交金额41.56万亿元。日均成交18.06万手,日均成交金额1706.61亿元,同比分别减少26.94%和19.27%。从价格来看,大部分商品期货价格走低。

二、201 1年上半年我国金融市场运行特点

2011年上半年,我国金融市场较好的反映了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意图,呈现出货币市场利率震荡大幅走高、债券市场信用类债券发行规模与托管余额均大幅增加、股票市场募集资金总额继续保持增长,制度创新持续展开、期货市场结束快速增长势头,制度创新助推期货行业转型等特点。

货币市场利率震荡走高,波动性增大。一是货币市场利率震荡走高。2011年上半年,人民银行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六次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两次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与此相伴,货币市场利率持续上行,拆借日加权利率6月份上升到4.56%,比去年12月的2.92%上升了164个基点。

二是利率波动性大幅增大。今年上半年,随着商业银行超额备付金比例不断缩小,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容易受到春节、财政存款等因素的叠加影响,对货币市场利率波动性的影响加大,货币市场利率的波动幅度也较去年同期有所增大。

债券市场信用类债券发行规模与托管余额均大幅增加。信用类债券发行量大幅增长。2011年上半年,包括商业银行债券和各类非金融企业债券在内的信用债发行规模也继续保持扩大趋势,发行量达到11235.8亿元,同比增长33%,主要原因在于几个方面:一是商业银行为了应对监管新规补充资本的需要,次级债券的发行量大幅增加。二是由于今年以来银行体系的流动性整体较为紧张,商业银行增加普通金融债的发行

量。以增加其可用资金量。三是由于资质好发债主体发行债券的利率较同期同期限贷款利率低约1%,非金融企业的信用类债券发行量也大量增加。

政府信用类债券余额下降,信用类债券余额上升。今年上半年,政府信用债券占市场余额比重从76.8%下降到74.1%。主要原因是央行票据发行量大幅减少,而到期兑付量规模较大,从而6月末央票托管余额下降了32%,国债占比基本保持稳定,政策性金融债占比有所上升。公司信用类债券余额占比相应提高。

股票市场募集资金总额继续保持增长,制度创新持续展开。一是募集资金总额继续增长,增发融资占比大幅提高。上半年实际募集资金总额4353.24亿元,超过2010年上半年的4117.65亿元和2009年下半年的3238.19亿元。其中,IPO首发融资额1726.21亿元,占比39.65%,同比大幅下降26.83个百分比。分市场看,主板市场总筹资2988.38亿元,同比增长59%,中小板总筹资791.76亿元,同比减少35%,创业板总筹资573.1亿元,同比增长26%。

二是制度创新继续展开。6月21日,中国证监会《保荐业务内控指引》(以下简称《指引》)(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指引》主要以保荐业务的流程为主线,以关键性控制点或节点为核心,以纵向管理和横向监督为手段,对保荐机构保荐业务的制度安排、组织体系和控制措施提出了系统的要求。

期货市场结束快速增长势头,制度创新助推期货行业转型。2011年上半年,我国三大商品期货市场日均成交额为7765亿元,相比于去年下半年的1.05万亿元,下滑了26.1%,与去年上半年同期的8198亿元相比,下降了5.28%。股指期货市场的成交额也呈现同步下滑,与2010年上市初期的成交相比落差较大。期货市场结束了连续四年的快速增长,主要是由于一系列新制度的推出,使中国期市的发展速度有所放缓。

一是在业务上取消手续费优惠制度、限制开仓手数制度、提高保证金比例、推出“大合约”制度,极大抑制了短线炒作,使得期货市场日均成交量出现较大下降。二是修改了期货公司分类监管制度。中国证监会于4月15日公布了《期货公司分类监管规定》,同时废止了2009年8月的《期货公司分类监管规定(试行)》,《规定》的思想是引导期货公司持续强化合规经营,进一步深化中介职能定位,促进期货公司做优做强,全面提升期货行业服务国民经济能力。三是《期货公司投资咨询业务试行办法》。证监会于4月初了《期货公司期货投资咨询业务试行办法》,并自5月1日起实施。《试行办法》规定,期货公司期货投资咨询业务是指基于客户委托。期货公司及其从业人员开展的风险管理顾问、期货研究分析、期货交易咨询等营利性业务。

从长远看,一系列制度创新将助推期货公司不断开发产业客户和套保客户。同时,有利于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力,全面提升期货行业服务国民经济能力。

三、密切关注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金融运行正向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但经济金融发展面临的形势依然复杂。世界经济继续缓慢复苏,但面临的风险因素仍然较多。我国经济继续平稳较快发展,但通胀压力仍然较大。我们要密切跟踪分析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的新变化和新特点。继续贯彻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和金融市场平稳运行。

(一)关注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2011年上半年,世界经济缓慢复苏。但面临的风险因素仍然较多。发达经济体主要面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问题,而新兴经济体的主要风险是通胀形势严峻。美日英中央银行继续执行宽松的货币政策,欧央行步入加息通道,主要新兴体中央银行多次加息以应对通胀。

1、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较多。

一是美国经济复苏时有反复。2011年1季度美国GDP实际增长率为1.8%,二季度预计在2%左右,均低于去年四季度3.1%的增速。同时.美国失业率高企不下,债务总额逼近14.3万亿的法定上限,令其经济复苏预期受到打压。市场普遍调低对美国经济增长的期望,对QE3可能性的讨论也再次浮出水面。二是欧债危机继续深化。尽管希腊债务问题各方已达成初步救助协议,但实际操作前景依然难度较大。当前,意大利债务总额占GDP的比重仅次于希腊,且资产价格大跌、国债收益率大涨,市场开始担忧意大利债务问题。意大利是欧元区第三大经济体,如若该国出现债务违约,则将引发更大规模的系统性风险。三是日本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受地震和海啸重创,日本一季度实际GDP经季调年化环比增速下滑3.7%.超出市场预期的下滑1.9%。为连续第二季度萎缩,也是日本过去十年来除2008年金融危机外最严重的下滑。四是新兴市场经济体通胀形势严峻。今年以来,巴西、俄罗斯、印度等国通货膨胀压力不断上升,为遏制通胀,巴西、印度上半年连续四次加息,俄罗斯两次加息,由于紧缩政策力度不断加大,新兴市场经济体经济增速有所回落。市场对新兴国家紧缩货币政策可能拖累全球经济复苏有一定担忧。

2、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各国经济带来了影响。

为刺激经济,美国先后实施了两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这些政策一方面推低了美元指数,推动了全球流动性过剩,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使各国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通货膨胀压力。目前,美国QE2政策已经到期,但如果美国经济持续增长乏力,不排除美联储采取新的货币刺激政策的可能,无论是哪种刺激方式。美元流动性的扩张都将对大宗商品价格产生推动作用,我国能源价格走势与国际价格的相关性较强,与外盘联系较为紧密国内商品如铜等价格会继续上涨,通货膨胀压力也会继续加大。另一方面,美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使美元汇率走低,各国汇率波动较大。今年上半年,美元相对于欧元贬值8.42%,相对于英镑贬值2.87%,相对于新兴市场国家的货币则贬值更多。汇率的过度波动,除加大国际金融市场的投机外。也对各国经济的平稳发展带来影响。

3、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传导到了金融市场。

从黄金市场看,对风险因素和通货膨胀的担忧,使得黄金价格震荡走高。6月30日,国际金价收于1505.5美元/盎司,较年初开盘价上涨7.11%。而由于市场对黄金向好走势看法趋同,导致了黄金价格的波动率下降。2011年上半年,伦敦现货金下午定盘价的波动率为15.31,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4.99个百分点。如此一来。今年上半年黄金市场避险需求导致实物黄金成交量增大,而波动率下降又导致投机性黄金交易量减少。截至2011年6月30日,全球第一、二、三大黄金ETF持仓量分别比去年年末下降5.6%、4.38%和6.41%。而一季度,全球金条、金币投资需求366.4吨,同比增长52%。金饰需求556.9吨,同比增长7%。上

海黄金交易所黄金交易也呈现同样特点,在交易总量中占比较大的延期交收产品Au(T+D)成交量同比下降18.67%.黄金Au99.99、Aul00品成交量同比分别增长47.18%和6.88%。

(二)关注国内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复苏态势进一步巩固,物价较快上涨成为经济运行中最突出的矛盾。从7月13日公布的数据看,二季度GDP同比增长9.5%,上半年GDP同比增长9.6%,高于市场预期;同时6月份的工业增加值也较上月增长了2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国内的通货膨胀继续高企,CPI创下了3年内新高,从结构来看,食品是本轮CPI高涨的最大原因,而猪肉则是重中之重。

针对通货膨胀形势,央行先后在2、4、7月份三次上调存贷款利率0.25个百分点,同时在1-6月,每个月上调一次存款准备金率。穿插其间的,还有频繁的公开市场操作和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稳健的货币政策为上半年抑制通胀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作为货币政策的中间变量,M2增速和社会融资总量均回落至常态。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78.08万亿元,同比增长15.9%,比上年末低3.8个百分点。201 1年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为7.76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3847亿元。同时,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4.17万亿元,同比少增4497亿元,货币信贷得到了有效控制。

但逐步收紧的流动性也给金融市场运行带来了一定影响。一是银行间市场利率大幅上升给金融市场部分产品的定价和发行带来一定难度。隔夜拆借利率年初报于2.85%,6月末收于5.01%,大幅上升216个基点:7天质押式回购利率年初报于4.19%,6月末收于6.55%.大幅上升235个基点。如果以1年期定期存款利率、7天回购利率月度均值以及三个月SHIBOR利率这三者作为平均资金成本,目前平均资金成本超过了2008年的峰值。高利率水平下,SCP、PPN等创新金融产品的市场发展受到一定影响,在发行注册、一级市场、二级市场等方面都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7篇

【关键词】行为金融学 投资策略

一、投资者一般心理特征

一般来说投资者的心理特征主要有代表性直觉、锚定、过度自信、过度反应和反应不足、损失厌恶和后悔厌恶、可获得性、模糊厌恶等,下面对其进行分析。

(一)代表性直觉

所谓代表性直觉就是投资直觉性的认为好的公司就代表了它的股票也是好的。产生这种心理特征的原因是人们对于事物进行评估的时候,只对重视的因素进行考虑而忽视了可能很重要的因素忽略。这种心理特征所带来的后果就是,即使数据很明显的属于随机状态的时候,人们也要尽量地发掘出其中的规律。

(二)精神账户

所说的精神账户是指投资者在脑海中将资金以用途非标准分为不同类型的现象。也就是说在投资者脑海中是把一些资金归为现金资产而另一部分资金就属于证券资产,人们对不同的精神账户中的资金的风险偏好是不同的。

(三)锚定

锚定是指投资者在进行判断决策的过程中过分的以自己的经验,锚定自己的想法,而不管其他不利于判断的证据,即便这些证据很有可能对于股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可获得性

在人们要评价一类事物的发生频率或者是某一特殊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时,会很快地回忆起他们能够想起的例子,并以此作为判断的依据,这就是可获得性。可获得性的行为偏差很可能会导致投资者在被一定的信息所局限从而做出仓促错误的判断。

(五)模糊厌恶

模糊厌恶是指在伴有风险的不确定性中进行选择的话,往往会选择已知结果概率的不确定性。追求确定性的因素会使投资者产生宁可选择价值较低的但是概率上比较确定的投资选项的结果。

二、基于行为金融学下的我国证券市场的投资策略

行为金融学的兴起引发了人们对于行为投资策略的热情。一般来说在投资的惯性策略的作用下,投资者往往是购买在过去几个月中表现较高的股票,卖出那些在过去几个月中表现较差的股票。但是在我国由于投资者的信息掌握不够完整,投资者常常存在反应过度的心理特征,而机构投资者就利用个体投资者的这种心理特征来进行反向操作。对于短期投资者还可以根据日历效应,在周一开盘时卖出股票,在周三再买入。在年末买入股票,次年的一月底再卖出,这样投资者就可以在成本很小的情况下获得超额收益。规模效应给投资者的启示就是买入小公司股票,卖出大公司股票。在盈余公告效应下投资者可以买入有利好公告的股票,可获得长期收益。

三、行为金融学视角下完善我国证券市场的建议措施

和以往传统的金融理论比较而言,行为金融理论中的有限理性的假设与当前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实际更相符合,借助于对证券市场的主体的微观行为洞悉市场的运行体制的分析,为发展规范化的市场提高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一)推动带有中国特色的证券监管的微观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监管证券市场的活动实际上是从监管金融的行为中发展出来的,监管证券市场的活动充满了艺术性与挑战性。准确把握我国市场的特殊性质,在研究政权监管理论时吸收行为金融学的精髓,将研究的视角确定为行为金融学,使用实验学、社会学及心理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与思路来创新我国证券市场的监管理论,深入分析导致我国证券市场监管效率较低的根本原因,以期建立起以行为金融学为基础的、符合我国市场实际情况的证券监管的微观理论体系,以有效地监管证券市场,实现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建立科学的退市制度

应保障上市公司享有直接退市的权利,只有这样才能将证券企业的精力放在产业创新方面。除此之外,风险投资退出证券之后,获取的资金需要投入到新的创业企业的培训中去。如此一来,借助于风险投资的支撑对新的创新型的投资公司进行配置,并建立起良性的循环体系。

(三)推动信息披露责任追究制度的不断完善

在《证券上市规则》与《证券上市管理暂行办法》中详细规定了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工作,尽管我们已建立起相对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然而,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披露过程的监管,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证券市场的公开化与透明化程度。

(四)在监管过程中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我国的证券市场得以运行的基础就在于投资者,因此只有重视与发挥群众的力量。才能实现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应培养投资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引导他们建立起理性的投资观念,进行理性预期。

(五)重视个人投资素质的培养

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投资者,就必须具备股票投资取胜所需要的素质,即对普通的商业恐慌不屑一顾、敢于正视错误、灵活、百折不挠、谦让、独立的判断力、开阔的胸襟、耐得住痛苦、自立及忍耐等。

参考文献

[l]李心丹.行为金融学——理论及在中国的证据[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0.

[2]苏同华.行为金融学教程[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第8篇

Abstract: Taking the actual dada of the trading day closing price of Shanghai securities composite index from Jan.2, 2004 to Dec. 28, 2014 as the sample, two ways of volatility definition are used to build the GARCH model of Shanghai securities composite index respectively. The prediction comparison of the two kinds of volatility are analyzed. The empirical research result shows that the imitative effect of using standard deviation defined volatility to build GARCH(1,1) model for future volatility forecasting is better.

关键词: 上证指数;波动性;GARCH模型

Key words: Shanghai securities composite index;volatility;GARCH model

中图分类号:F224;F8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1-0046-02

0 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全球化进程的推进,我国股市迅猛发展的同时各种政策变化和信息冲击加剧了我国金融市场的波动性。波动率作为金融市场经济研究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变量,它表示标的资产收益率的条件方差。在金融市场中,无论是金融产品的投资组合、风险管理还是资产定价,波动率都扮演着非常关键的角色。如何分析金融市场波动率的特性及走向,对投资者度量和规避市场风险均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实际意义。

基于各类模型的比较研究,本文以GARCH(1,1)模型作为描述刻画上证指数波动率聚集性和异方差性的基础模型,从两种不同的波动率定义方式展开讨论,并引入成交量这一因素作为解释变量加入到波动率方程中进行参数估计和检验。该模型从一个新的角度描述了不同波动率定义方式对刻画金融时间序列特征的不同结果,为股票的波动性分析提供理论支持等方面将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1 模型

为避免由非平稳时间序列回归引起的谬误回归,我们根据序列的趋势图判定序列含有截距项和趋势项,从而对序列进行ADF平稳性检验,检验原理如下:

在以上基础上,我们依据常用来判断滞后阶数的赤池和施瓦茨信息准则,计算比较不同GARCH模型的AIC和SC值以及残差检验的相伴概率,最后确定滞后阶数(p,q)=(1,1)时拟合效果最好。所以本文研究将采用GARCH(1,1)模型进行波动率预测,方程表示如下:

此外,为进一步考量成交量这一因素对股票未来波动情况的影响,我们利用自相关函数和偏相关函数分析确定将滞后一期的成交量作为外生变量加入到方差方程中:

2 实证分析

2.1 数据选取与分析

选取上海综合价格指数(以下简称上证指数)2004年1月2日至2014年12月31日作为样本区间,2015年1月2日至2015年5月1日的交易日收盘价格作为预测区间(数据来源于雅虎财经)。采用两种不同的波动率定义方式计算得到波动率vt与st,表1列示了vt与st序列的描述性统计特征。

由表1可知,vt和st的偏度均远大于0,vt峰度远大于正态分布的3,st峰度接近于3,JB统计量的伴随概率均显著为0,表明上证指数呈现出显著非正态的 “尖峰厚尾”特征。为验证序列是否平稳,采用含有截距项和时间趋势项的ADF检验法对各时间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表明vt和st波动序列分别在相应的滞后期中其ADF检验值均小于显著水平1%下的临界值,满足我们对样本序列的平稳的预期,检验结果见表2。

2.2 波动模型参数估计结果

回归估计得到,vt序列中回归系数最高的是?茁5为0.198,st序列中的?茁1为0.842,证明了vt序列滞后5期的波动对当期波动影响较大。

通过观察序列的残差序列图,我们可知波动具有较大的集聚性,一个大的波动后面往往跟着一个大的波动,一个小的波动后面往往跟着一个小的波动。为了进一步确定序列有无条件异方差性,对得到的残差进行平稳性检验和ARCH-LM检验,结果表明残差序列平稳且存在显著的ARCH效应,也就是说序列存在显著的异方差性,需重新进行模型调整优化消除其异方差性。建立GARCH(1,1)模型得到如表3、表4所示估计结果。

经过检验方差方程的残差序列已消除其异方差性且序列不存在自相关性。方差方程参数结果显示,方程系数在5%的显著水平下都呈现出显著性,可见,建立GARCH(1,1)模型能够较好的进行拟合上证指数波动率的波动性特征。同时从估计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模型的GARCH效应得到减弱,成交量与上证指数波动率的波动性呈现负相关,这说明成交量对上证指数波动率的波动性预测具有一定影响,并不能充分反应股价的波动性,这也说明还有其他影响因素的存在。

2.3 波动率预测效果评价

为评价两种波动率定义方式的波动预测效果,我们在利用样本区间估计得到模型参数的前提下,再利用GARCH(1,1)模型分别估计出上证指数在2015年1月2日至2015年5月1日的预测波动率,并与原始数据作比较,如图2、图3。

对比两种波动率定义方式下的实际值与预测值图形上看,我们发现采用第二种以标准差定义波动率的预测效果要优于第一种波动率定义。从相关系数上看,两者与其各自预测序列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145、0.752,可见后者较前者与其预测序列相关性较大,拟合更加精确,这可能是由于以标准差定义的波动率其数据经过平均化处理导致其所承载的信息量更丰富引起的。

3 结论

本文以上证指数的实证数据作为研究基础,运用GARCH(1,1)模型对两种不同的波动率定义方式进行预测对比分析,实证研究表明以标准差定义的波动率在进行未来预测时更为精确、预测效果更加明显。对于成交量这一影响因素,其与未来波动性的影响呈现负相关关系。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波动率的定义采取何种方式,实际数据的波动幅度都要比利用GARCH(1,1)模型进行预测得到的波动幅度要大。

参考文献:

[1]Engle R.F. Dynamic Conditional Correlation -a Simple Class of Multivariate Generalized Autoregressive Conditional Heteroskedasticity Models[J].Journal of Business and Economic Statistics,2002,20.

第9篇

关键词:系统建筑 空调设计 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TS958.1+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目前公共建筑常用中央空调系统有如下特点:

1.1同时对空气进行降温、除湿,造成能源品位的较大浪费

由于采用冷凝除湿方法排除室内余湿,冷源的温度需要低于室内空气的露点温度,考虑传热温差与冷媒输送温差,空调系统的冷冻水温度约为7℃。在空调系统中,占总负荷一半以上的显热负荷本可以采用高温冷源带走,却与除湿一起共用7℃的低温冷源进行处理,造成能量利用品位的浪费。

1.2空气处理的显热潜热比难以与室内热湿比的变化相匹配

使用常规空调系统,通过表面冷却器对空气进行冷却和除湿,其吸收的显热与潜热比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变化。当不能同时满足温度和湿度的要求时,一般是牺牲对湿度的控制,通过仅满足温度的要求来妥协,造成室内相对湿度过高,引起室内人员产生“闷”的不舒适感。若通过降低室温设定值来改善热舒适性,必然造成能耗的不必要的增加。

1.3室内空气品质问题

靠使空气通过冷表面对空气进行降温除湿,就会导致冷表面成为潮湿表面甚至产生积水,这样的潮湿表面就成为霉菌、军团菌等危害人体健康的微生物繁殖的最好场所。冷冻除湿后的空气的相对湿度在95%左右,此湿度环境下最易滋生各种病菌。

2而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则很好的解决了常规空调系统的弊端

2.1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原理

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则以高温冷水为介质进行室内空气温度控制,以具调湿功能的盐溶液进行室内空气湿度控制,温度、湿度分别控制。

2.2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优势

2.2.1高效节能

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采用高温冷水进行降温,溶液调湿机组进行除湿;由于空调主机出水温度高,能效比较常温主机为高;且由于系统主机不承担处理新风负荷,冷热水泵/冷却水泵/冷却塔都较常温空调系统为小

办公楼、医院(门诊等办公环境)、宾馆等场所温湿度独立控制系统较传统空调系统节能20%~30%;

图3-1 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原理

2.2.2室内舒适性好

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将温度和湿度分开处理,能够更好的适应室内温湿度的变化,从而提高室内的舒适性。

2.2.3良好的室内空气品质

溶液调湿机组采用的盐溶液可有效去除细菌和可吸入颗粒物,净化空气,而且除湿过程完全不产生潮湿表面,杜绝霉菌滋生,使空气质量处于较高的水平,从而保证人员在健康舒适空气环境中。

经过中国疾病防治中心(CDC)检测,溶液对包括SARS在内的多种病毒具有显著的灭活作用。

3东怡金融广场建筑特点

东怡金融广场作为高等级办公建筑,其室内空调环境处于密闭环境,需提供办公人员良好品质的空气,使人员有着良好工作状态,从而有高效的工作效率。

中国经济的发展,汽车已成为主要的交通工具,停车位成了商业办公建筑必须为用户首要解决的问题;东怡金融广场位于老城区,停车位主要通过地下空间来解决,地质岩层的深度及爆破岩层的成本制约了地下车库的面积,而使用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空调主机房面积较常规系统节约三分之一,节约出来的面积可使更多的业主汽车停放问题得到解决。

基于以上的原因东怡金融广场采用了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现就东怡金融广场A楼采用常规中央空调及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方案分别计算其运行费用,进行节能性分析。

3.1概况

空调面积:总空调面积25486m2,其中裙楼四层空调面积4923m2塔楼24层空调面积20563m2, 建筑高度98.6m。

裙楼 空调总冷负荷 976kw 总热负荷650.79kw

塔楼 空调总冷负荷2467.56kw 总热负荷1645.04kw

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主机房设于地下一层,主机采用LiBr蒸汽双效高温冷水机组,空气处理设备采用热泵式溶液调湿新风机组(带热回收)+干式风机盘管或热泵式溶液全空气机组(带热回收)。

常规空调系统机房与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布置一致,主机为LiBr蒸汽双效常温冷水机组,空气处理设备采用新风空气处理机组+风机盘管或全空气处理机组。

两种系统设备型式参数不同,主机及空气处理机/水泵/冷却塔耗电量不同,但末端干湿式风机盘管电功率基本相同,故仅就耗电量不同部分测算运行费用。

设备参数:

3.2合肥东怡金融广场A楼空调节省的年运行费用

3.2.1根据合肥市气候条件及建筑使用功能,设定比较前提如下:

1)夏季供冷季按120天计,冬季供暖季按90天计;

2)空调运行时间取为:8时/天;

3)空调季平均负荷按设计负荷的70%计;

4)合肥市商业电价按0.89元/kWh计,蒸汽价格按210元/t计。

溶液除湿空调系统较常规空调系统年运行费的减少:

(599-799)X120X8X0.7X0.89+(364.9-455.7)X90X8X0.7X0.89+

(4.02-1.464)X120X8X0.7X210+(3.4-1.54)X90X8X0.7X210=39.72万元

3.2.2计算公式:

1)夏季常规空调系统耗电量=冷机耗电量+水泵耗电量+冷却塔耗电量+组合式空调箱风机耗电+风盘耗电量

冬季常规空调系统耗电量=水泵耗电量+组合式空调箱风机耗电+风盘耗电量

2)夏季溶液调湿空调系统耗电量 =冷机耗电量+水泵耗电量+冷却塔耗电量+

溶液除湿机组耗电量+干式风盘耗电量

冬季溶液调湿空调系统耗电量 =水泵耗电量+溶液除湿机组耗电量+干式风盘耗电量

3)夏季运行费用=设计耗电量x满负荷当量小时数x电价+设计蒸汽量X满负荷当量小时数X蒸汽价格

4)冬季运行费用=设计耗电量x满负荷当量小时数x电价+设计蒸汽量X满负荷当量小时数X蒸汽价格

两系统年运行费差值=(夏季常规空调系统总电功率-夏季溶液调湿空调系统总功率)X满负荷当量小时数X电价+(冬季常规空调系统总功率-冬季溶液调湿空调系统总功率)X满负荷当量小时数X电价+(夏季常规空调系统耗蒸汽量-夏季溶液调湿空调系统耗蒸汽量)X满负荷当量小时数X蒸汽价格+(冬季常规空调系统耗蒸汽量-冬季溶液调湿空调系统耗蒸汽量)X满负荷当量小时数X蒸汽价格

4结论

由以上论述可知温湿度独立控制系统有着机房面积较小,运行费用低,空气品质高等常规空调系统无法做到的优点。采取此种空调系统,可为项目带来停车和商业面积的增加,以及工作环境空气品质高的优点。因此温湿度独立控制系统对城市黄金地段的超高层高端项目有一定的适用性。

参考文献:

1、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设计方法 张涛,刘晓华,张海强,江忆

暖通空调2011/41/Ⅰ 

2、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与常规空调系统性能比较 张海强,刘晓华,江忆 暖通空调2011/41/Ⅰ 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