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金融产业发展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08 15:17:3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金融产业发展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金融产业发展

第1篇

(一) 青岛金融产业的优势分析

1.良好的经济基础

青岛作为全国重要的沿海开放城市,经济发展有着独特优势和巨大潜力。2008年实现生产总值4436.18亿元,比上年增长13.2%。财政总收入1251.6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42.4亿元。青岛是国内少数几个同时拥有国家级经济开发区、高新区、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的城市。青岛拥有一批市场占有率较高的重点产品,拥有中国世界名牌2个,已培育出中国名牌产品69种,中国驰名商标23个,均居全国副省级城市首位。

2.金融组织体系比较健全

截止到2007年末,青岛共有存款类金融机构32家,其中,政策性银行分行及代表处3家,国有商业银行分行4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分行10家,城市商业银行、市级农村信用联社、财务公司、信托投资公司、邮政储蓄分局各1家,外资银行及代表处10家。资产管理公司办事处1家,法人证券公司1家,证券营业部39家,证券服务部3家;期货经纪公司3家,期货经纪营业部10家;保险分公司31家。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均在青岛设立了派出机构。

3.外向型金融发展初具规模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金融行业的开放力度也在加大。近几年青岛吸引了大量的外资金融机构前来扎根,这其中包括汇丰银行、瑞穗银行等全球知名性银行。这些金融机构的入驻,一方面带来了先进的经营理念和优质高效的服务,另一方面也将其客户的部分业务吸引到了青岛。同时由于青岛近年来国际贸易发展十分迅速,青岛金融业中与进出口相关的银行国际结算以及货物保险等业务也有了长足的发展。青岛金融产业的外向型特征日益明显。

(二) 青岛金融产业的劣势分析

1.信用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作为金融生态环境的重要环节,青岛的信用体系从无到有,成绩显著。但社会信用体系尚不健全,信用意识不强,失信惩戒力度不够,逃废银行债务的问题仍有发生。保险诚信建设和保险知识普及宣传也有待加强,保险市场秩序没有根本好转,欺诈误导等违规行为时有发生,行业形象和全社会保险意识亟待提高。

2.金融创新力度较弱

要想让金融产业取得突破性发展,金融创新是关键。由于部分创新类业务需要总部机构统一研发并向下推行,再加上青岛本地金融研发人才的缺乏,导致青岛近年来金融创新的水平不足。大多都是模仿型创新,产品、服务之间同质现象突出,技术含量低,缺乏特色,缺少自主型创新,难以充分满足经济快速发展对新型金融工具的需求, 特别是针对青岛市和辐射区域的金融创新工具不足。

3.资本市场不活跃,中小企业融资受限较多

企业融资模式以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所占比重较小。目前,青岛市的经济总量居山东省第一,但上市公司数量和融资总额,与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地位还不相匹配,与先进城市相比也有不小差距。在现阶段宏观调控形式日益趋紧,以及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等多重因素影响下,中小企业的融资难度越来越大,中小企业资金压力进一步加大,亟需组建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直接面向中小企业的金融机构。

4.缺少有辐射力的独立法人型金融机构

法人金融机构是一个城市成熟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一个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单独完成金融产品的创新,提升整个城市的创新能力;如果在异地开设分支机构,可以吸引异地资金回流到法人机构总部,形成资金流的“洼地”。虽然青岛金融机构的数量比较多,但是独立法人型的金融机构非常少,形态也不健全。除此之外,进驻青岛的全国性或区域性的中外资金融总部也很少,使得全市金融业总体规模偏小,金融业的辐射影响力度有限。

(三) 青岛未来金融产业发展的机遇分析

1.后奥运经济效应

随着北京奥运会顺利落下帷幕,青岛作为北京奥运会的协办城市,通过此届奥运会,城市美誉度和国际知名度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可以预见,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国际知名企业来到青岛。因为跨国公司和外资金融机构往往是相互伴生的,在目前情况下,不少外资金融机构设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在当地投资的跨国公司的各种金融服务需求,而外资金融机构的高质量的服务,无疑对跨国公司有着很强的吸引力。因此青岛将会吸引众多的外资金融机构前来开展业务,金融业务量也将会有大幅增长。

2.国际化金融创新浪潮的深入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等国家由于金融管制的放松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掀起了一股金融创新的热潮,并迅速在全球范围推广。进入新世纪,金融创新浪潮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目前在青岛的一些金融领域,已设计出一些适应市场需求,利润率颇高的金融创新产品。随着国际化金融创新浪潮的深入,结合青岛本地企业的特色,会有更贴近需求,影响更广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出现。

3.港口业务稳步增长

近些年来,青岛港集装箱及散货业务装卸量不断刷新历史新高,与之对应的贸易结算金额也在逐年增长。相关进出口类的业务对于金融产品的需求也将不断扩大,为金融产业特别是银行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而且由于青岛港作为大豆、橡胶、铝锭等重要物资的进口集聚地,在期货交割中也被作为交割指定地,随着未来贸易额的不断增长和影响的日益扩大,有望在期货交割和期货交易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推动青岛期货业务的发展。

(四)青岛未来金融产业的挑战分析

1.金融危机的影响

起源于2007年的次贷危机,正在全球形成愈演愈烈的趋势,其在全球造成的危害绝不亚于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目前金融危机丝毫没有停止的意思,未来全球金融产业的不确定性和动荡性也会不断增加,青岛金融产业很难从这场危机中幸免。虽然金融危机没有直接发生在中国,但其所带来的间接影响不可忽视。由于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萧条,一些国外企业会放缓其在中国开拓业务的步伐,相应的金融业务也就会受到影响。同时由于境内金融机构持有的外国金融企业的债券,也会遭受一定的损失,自身业务范围也会进行收缩调整。总之,必须重视本轮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影响。

2.国内同类城市间的激烈竞争

由于地理位置以及金融服务的类似性,青岛将会受到同类型城市的激烈竞争。在一定时期内,某一类型的业务量是一定的,所以将会出现多个地区竞争的情况。要想在这场竞争中胜出,

则必须充分突出自己的特色,突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二、国内外城市的发展经验

(一)伦敦的金融产业发展经验

1.汇聚了全球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中介组织

据统计,世界500强中,有近75%的企业的总部或分支机构设在伦敦。同时,全球性的金融机构也基本上都在伦敦设有分支机构。伦敦聚集了500多家外国银行,180多家外国证券交易中心,管理着全球4万多亿美元的资产;外汇、黄金交易额及基金管理量等均居世界第一。此外,伦敦金融城内还有一大批为整个金融市场服务的中介机构,如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投资咨询公司、保险经纪人组织等。

2.宽松的外部环境和自由的体制

伦敦城之所以能够成为全球著名的金融市场,除了特定的历史渊源外,首先得益于其完善的金融法律、制度和政策环境能够充分满足金融服务的需要。政府政策扶持不等于直接干预,伦敦的金融业是在政府不干预政策下保持其活力,市场主体首先依靠市场,并根据市场状况采取灵活的措施,只有当市场难以解决或无力解决问题时政府才进行干预。

3.强大的创新能力

伦敦十分注重金融创新,根据不同时期金融业发展的需要,采取不同的形式。比如,首次公募债券的发行、欧洲债券和多种金融衍生品的诞生、国有企业重组与上市概念的首次提出、企业民营化后的管理体制的建立、国际存托凭证的发明等等,伦敦金融的不断创新保持了金融中心的活力。

(二)北京的金融产业发展经验

1.拥有健全和集中的金融市场体系

北京的金融街目前已有金融、电信等各类知名企业在金融街安营扎寨,这里聚集着中国金融业50%-60%的金融资产,汇总着全国居民和企业存款的80%以上的数据。已形成了独一无二的全国性的金融管理中心。

2.金融街、CBD、中关村是拉动北京市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

金融街作为全国的金融管理核心区和资金清算中心,其地位无法动摇;CBD作为中国与国际接轨的桥头堡,将成为迅速崛起的跨国公司总部和国际金融财团的地区总部所在地;而作为世界六大硅谷之一的中关村科技园区,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中关村技术产权交易所,架起了金融和科技完美结合的桥梁。

3.金融人才密集

北京在发展金融产业方面,拥有全国独一无二的智力资源优势,这里聚集了全国众多的国内外优秀金融专业人才,特别是近年来人才的聚集吸纳越来越向高层次、高标准方向发展。外资银行、跨国公司都会在北京交流经验和培训许多金融相关人才,北京在20多年的对外交流的经历中已经拥有了一批与国际业务接轨的金融人才,并且还会继续从中受益,这对发展金融业是很有利的。这种人才与企业研发力量的互动将继续强化北京在金融智力资源方面的优势。

三、青岛金融产业未来的发展路径分析

(一)积极稳妥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和金融中介机构

在混业经营已越来越热的今天,传统的以银行为主的经营模式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银行类业务,特别是存贷款业务的比重将逐渐降低,而非银行类业务,特别是新兴的信托、担保、财务咨询等业务将异军突起,并且其利润率也远高于银行信贷类业务的利润率。所以我们要积极创造条件,引进和发展会计师事务所、咨询公司、担保公司等中介机构,为各类金融机构产品创新提供完善的配套措施。在此基础上,实现银行类与非银行类金融机构、金融机构与相关中介机构的功能互补,加大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完善青岛的金融机构组织体系,提高金融机构的经营水平。

(二)鼓励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

以市场为中心,大力研发适应各类客户需求的金融产品,创新金融服务方式,面对企业出口收汇所面临的汇率下降风险,开发人民币掉期产品。利用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创新进出口环节的相关流程。针对中小企业借贷困难的现状,创新信贷产品,积极协调资金需求双方的意愿,进行产品担保和中介。提高青岛金融业竞争能力和服务水平。提升金融创新的层次,打造更具特色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品牌,形成品种更加丰富、服务对象更加细分、与市场需求基本相匹配的金融产品市场,丰富品牌城市的内涵。

(三)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增强市场功能

1.进一步发展货币市场

引导和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融资券。继续利用再贴现政策工具,推进商业承兑汇票业务发展,完善票据市场主体,拓宽票据流通范围,帮助企业扩大融资、节约成本。发挥商业银行票据贴现中心的作用,增强区域资金的集聚与辐射能力。

2.加强以资本市场为重点的金融市场建设

加强对企业上市的统筹规划,扩大辅导和培植面,将具有地区主导型、支柱型企业推荐上市,增加主板市场上市数量;支持中小及民营企业境外上市融资。吸引更多期货公司来青,争取期货交易所在我市设立大宗商品交割库,促进物流与港口等实体经济的发展。加快发展再保险市场,完善保险市场体系,建设区域性保险中心。

3.培育建设区域外汇交易中心。鼓励银行加强外汇业务创新,积极参与保税港区、保税物流园区、出口加工区建设。支持外资银行和有条件、有客户资源的中资银行办理离岸金融业务,为跨国公司实行资金集中管理提供便利。开展保险外汇业务,增加外汇保险种类,建成辐射全省的保险外汇业务中心。

(四) 加强金融生态建设,不断优化金融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第2篇

关键词:金融支持 文化产业 金融创新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4392(2011)07-0021-03

一、天津文化产业的发展情况

(一)天津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文化产业作为一个新兴领域,目前正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国家“十二五”规划指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天津市“十二五”规划也提出要将文化产业作为天津的支柱产业,并推出了《天津市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和《第一批文化产业振兴重点工作计划》。

在相关政策的引导下,天津市的文化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很快。报业集团、广电集团、传媒集团、演出集团先后成立,极大地拉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创意设计、动漫游戏、数字内容等新兴的文化产业门类发展迅速,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动漫产业园、3526艺术创意工场、6号院文化创意产业园、杨柳青民俗文化旅游区以及盘龙谷影视制作基地、滨海文化产业区等具有一定规模的文化产业集聚区,并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另外,天津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化运作趋势日益明显,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一大批文化企业落户天津,对天津市整个经济发展的带动效应也日益显现。天津文化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在投资方面,天津文化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还相对较低,不能满足当前天津文化产业大力发展的需要。从2005年至2009年,天津市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固定资产投资从14.74亿元增长到34.17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23.4%,低于同期天津市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年均增速32.2%。从图1可以看出,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固定资产投资占第三产业投资比重起伏很大,特别是2005至2008年固定投资比重出现严重下滑,虽然2009年有所回升,但总体来说,天津文化产业依然存在投资严重不足的情况。

(二)天津文化产业与其他城市的横向比较

2009年天津文化事业机构总计690个,北京市文化事业机构2027个,上海919个,重庆1428个,单从公共文化机构数量上来看,天津在四大直辖市中没有任何优势。另外,通过与其他三个直辖市在增加值、财政支出及固定资产投资方面的比较,可以看出天津与北京相比,无论在绝对值还是百分比上都有较大的差距,但这与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地位是分不开的。而与上海相比,天津在绝对值上处于劣势,除了增加值占第三产业比重比上海略高外,财政支出和固定资产投资方面,天津在占比上相对于上海也处于劣势。与重庆相比,天津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在绝对值和比值上都较为接近。总体而言,天津与北京和上海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尚有较大的差距,但也意味着有更大的发展潜力。

二、天津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产业总体发展不足

2009年,天津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实现增加值37.74亿元,同比增长18.8%,仅占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11%。虽然天津市文化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也形成了一些比较大的产业集团,但作为文化资源大市,资源的开发利用及整合力度仍然不够。天津市文化产业总体实力不强,与北京、上海等相比,无论从产值、规模、效益及在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还不能称为文化产业强市。

(二)文化产业投入严重不足

2009年,天津市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固定资产总投资额为34.17亿元,仅占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26%。同期,文化体育与传媒业财政支出为19.81亿元,仅占全市财政支出的1.35%,政府在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投入方面还有待提高。目前来看,银行贷款仍然是天津绝大多数文化企业融资的主要途径,而银行的授信规模还远远不能满足文化产业的发展需求。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分行统计的天津市金融机构(不含外资、证券)贷款按行业分类数据,2010年天津市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贷款为18.26亿元,占全部行业贷款的比例为0.14%。文化产业投入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天津市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三)文化产业集群效应不明显

虽然天津市文化产业门类比较齐全,文化企业众多,但除了少数几个较大规模的文化企业集团以外,大部分文化企业实力较弱,尚未形成具备现代企业制度的文化产业企业集群。同时,天津市文化产品生产除了核心产品以外,以传统工艺技术为主,缺乏其他衍生产品,科技含量相对较低,创新能力不强,附加值不高,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难以满足多样化的文化消费需求,导致天津市文化产业没有实现应有的经济效益。

三、天津文化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环境

(一)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环境

通过对近年来天津市文化产业融资模式的梳理,虽然天津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保持约在30%,各类文化企业超过两万家,但中小文化企业普遍存在融资难问题。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推动天津市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在市委宣传部和金融办的推动下,2010年10月,中国银行天津分行等六家银行对天津市文化产业发展给予信贷额度160亿元,并决定在拓展业务范围、改善金融服务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尝试。

这160亿元的信贷额度,短期内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天津部分文化企业的资金问题。但从长期来看,天津市在促进金融政策和文化产业政策有效对接方面还有待提高,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还需要继续改善。

(二)金融支持天津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不足

1.文化产业信贷支持力度不够。文化产业有其特殊性,产业项目建设周期长,很多文化服务带有很强的公共产品属性,商业价值不明显,加之文化产业大多是无形资产多于固定资产,在争取金融机构信贷支持时,往往无法提供充足的抵押物或质押物,金融机构从自身经营效益出发,为了使金融资本保持一定的安全性和流动性而不愿向这些项目放贷。特别是对于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小、经营和管理不完善、财务状况不佳的中小企业来说,获取银行贷款更是难上加难。

2.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金融产品单一。当前,金融支持天津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途径为银行授信,其他金融产品不多,不能为文化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提供有效的资金支持。而传统的银行授信基于实物担保的模式在面对文化产业的特性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而突破这种传统模式,推出适合文化产业特性的创新性授信模式尚未实现。

3.资本市场支持作用有待加强。在滨海新区金融创新的大环境下,天津成立了包括全国第一支人民币产业基金――渤海产业投资基金和全国第一支船舶产业投资基金等各类产业基金,但目前尚未成立针对文化产业的专项基金。同时,天津目前仅有一家文化产业类上市公司,还需要开拓利用文化企业上市或者发债融资的有效途径。

四、金融支持天津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做好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有效建立政府部门、文化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联系对接机制,加强三方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具体来说,当前天津市应该加快建立政府部门、文化企业及金融机构参与的信息沟通和投融资平台,实现信息和资本的快速共享,增进金融机构对文化企业发展模式和经营状况的了解,实现优质项目能够迅速推向市场、迅速被市场接受、迅速得到金融机构资本支持,以使文化企业在融资环节上节省成本,实现效益最大化。

(二)完善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制度

天津市把文化产业作为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来发展,则需要做到制度和政策先行。面对文化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政府职能部门应积极出台和完善相应的金融政策,调动财政、银行、资本市场各方面力量支持文化企业做大做强。就当前来说,天津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应该尽早制定促进文化产业和金融资本有效对接的具体实施办法及鼓励措施,在指导方针上对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规范性框架结构。另外,还应尽快推出关于发展文化产业引导基金的规范性文件,通过规范政府部门和市场主体的权责,发挥政府部门的孵化作用,引导更多的机构和民间资本参与到文化产业基金中来,进而为天津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更多的优质金融资源。

(三)提升银行对文化产业发展的信贷支持

文化产业无形资产比重较大,因此天津市金融机构应该创新无形资产抵押政策,开发适合文化产业的信贷产品。具体操作上来说,一是对具有稳定经营业绩的文化企业,可进行收益权质押贷款。二是对于具有优质商标权、专利权和著作权的文化企业,可通过权利质押贷款。三是对于印刷、出版、广播影视制作等相关文化企业,可发放融资租赁贷款。四是对于具有较高成长性的文化企业,可进行股权质押贷款。在创新授信模式的同时,天津市要加快建立文化产业无形资产评估体系,节省交易双方的成本,在降低银行风险的同时满足文化企业资金需求,实现双赢。

(四)建立多元化的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途径

当前,在滨海新区加快金融创新和先行先试的大背景下,天津应该支持经营优秀的文化企业到资本市场上市及在资本市场上通过发行企业债券等方式融资,引导保险公司投资文化企业的债权和股权,鼓励风险投资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等进入文化产业投资。通过一系列的融资模式,一方面可以改变天津文化企业融资模式单一,对银行授信依赖较重的现状。另一方面,多元化的融资途径,可以使得天津文化企业根据各自特点,选择适合本公司发展的最佳融资模式。

第3篇

关键词:航运金融 港航产业 产业链

一、航运金融现状及特点

航运金融指航运企业在运作过程中发生的结算、融资、保险、货币保管和兑换等经济活动及相关业务,广义上还包括以航运业为平台,通过对航运相关资产资本化运作产生的一系列业务的总称。

航运金融是港航物流服务体系的一部分,又贯穿于大宗商品交易、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港口和船舶运营等各领域,其中大宗商品期货及中远期交易本身就归属于金融服务范畴。在政策引导下,目前我国金融机构对航运金融的重视程度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高,许多商业银行都已开始涉足船舶融资业务。

总体来说,我国港航金融主要呈现以下两个特点:

一是民营资本较活跃。由于资金进入造船业要比进入房地产业、矿产开发门槛低,因此许多民营资本通过各种途径进入该行业。以浙江为例,近5年来港航业吸收的民间资本和境外资本等非政府投入就已超100亿元。但目前民营资本背景的船舶中1万总吨以下的中小型船舶占大多数,船台过剩,高附加值、高技术船舶建造技术力量薄弱等问题较突出。民营资本对船舶、航运行业的投资大多处于产业链低端,民营航运企业融资难,后续发展乏力,民营资本迫切需要统筹安排和引导。

二是航运金融服务还处于初级阶段。虽然我国部分船舶交易机构除船舶交易外还在一定范围内开展了其他航运金融服务,如船舶拍卖、船舶评估、船舶勘验等相关咨询和服务,但总体来说航运金融服务还在初级阶段,高端航运金融服务还十分欠缺,航运中介机构发展滞后问题突出。我国进出口贸易80%的贸易条款为FOB,由于缺乏正规的具有一定规模的独立经纪人公司,许多业务通过香港和国外经纪人在境外撮合成交①。船舶融资具有很高的专业性,涉及海事登记、法律、船舶检验、船价评估、审计、会计等各个环节,但目前我国航运服务产业链仍集中在下游附加值较低的产业,如货运、船舶等,基本没有高端航运金融的中介服务机构。

二、航运金融对港航产业发展的促进机制

港航产业发展指港口基础设施、航运业、临港产业、港口现代物流和港口集疏运体系的综合发展,包括横向的发展,即港航产业链配套完善和整体实力的增强,以及纵向的发展,即港航产业由低技术水平、低附加值状态向高技术水平、高附加值状态转变的产业升级过程。

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是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产业结构调整的本质是部门间的资金配置和流向问题。因此,港航产业发展离不开航运金融的支持。航运金融促进港航产业发展的基本机理是:航运金融体系通过发挥其资源配置功能、风险管理功能以及促进产品、服务和契约交换的功能来控制资本、激励技术创新,降低市场摩擦造成的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从而影响经济增长,促进产业发展②。具体来说,航运金融可通过三大机制来影响港航产业的发展:

(一)资金供给机制

航运金融可以通过资金供给机制从纵深两个方面影响港航产业。第一,可以增强港航产业实力,即通过资金供给机制,产生投资增量效应,促进投资增加,提高投资收益率,深化港航产业资本水平,带来产业扩张。第二,可以推进港航产业升级,其传导机制是:港航金融在政策指引下通过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进行资金分配,投入港航产业资金的流量结构将随之发生改变,进而港航生产要素的分配也将随着资金走向变动,港航部门(企业)资金存量结构就会受到影响,从而逐步推进产业结构的升级。

(二)资金引导机制

金融部门将在对港航企业竞争力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投资效益高、风险小的企业开展融资,同时在产业政策引导下,融资会集中于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项目。在这个过程中将产生信息溢出效应,对港航企业而言,会以此为标杆,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以获得资金;对民间资本而言,金融部门的融资活动信号会发挥资本集聚效应,进而改变资本配置,推动产业升级。

(三)信用催化机制

航运金融体系的建立也包括交易平台和金融环境的建设,这可以帮助港航企业完善信用体系,从而降低信用风险和企业的贷款门槛③。在此基础上,可通过信用催化机制推进产业发展,即利用信用创造把潜在的资源加速形成资本。从而可使企业不必为了返还贷款局限于投资短期可回收利润的项目,敢于投向具有一定前瞻性的利润回收周期较长的项目,从而促进产业成长,加速产业结构调整。

三、我国航运金融促进港航产业发展的瓶颈

(一)金融服务配套体系与港航产业发展不平衡

一方面,我国港航业规模发展迅速。2011年,全年规模以上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90.7亿吨,比上年增长11.9%,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27.5亿吨,增长10.8%。规模以上港口集装箱吞吐量16231万标准箱,增长11.4%,目前我国集装箱吞吐量为世界第一,中国共有9个港口进入全球20大集装箱港口行列,其中大陆港口7个。我国货物吞吐量超过亿吨的港口有20个。

另一方面,金融服务配套未跟上。据统计,全球每年航运金融相关交易规模达几千亿美元,其中船舶贷款额约3000亿美元、船舶租赁交易量约700亿美元、债券融资和航运股权规模约150亿美元、海上保险规模约250亿美元、航运运费衍生品交易量约1500亿美元④。但是我国在这些领域涉足不多。纵观全球港口的变迁,国际航运中心的功能从航运中转和货物集散,发展到货物集散和加工增值,到目前同时兼具综合资源配置功能。随着经济金融化趋势加深,如果在发展港航业的同时不具备金融服务功能,必将被边缘化。因此港航发展与金融服务配套体系不平衡是制约港航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二)航运金融服务供给与需求呈现双向抑制

1、航运金融供给受到制约

目前,我国港航产业链发展水平处于航运体系的下游位置,主要业务停留在仓储、码头、货运、报关等港口服务业,而航运金融业是综合性产业,许多业务要涉及海事登记、法律、船舶检验、船价评估、审计、会计等服务机构。因此我国航运业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航运金融的发展。主要体现在:

(1)保险业发展不成熟,缺少再保险机构,保险经济等中介发展滞后

国内的金融机构专业化服务水平同国外著名的金融机构相比差距较大,保险产品匮乏,风险管控能力较薄弱,多数为粗放式经营,普遍使用低价竞争,致使许多航运企业倾向于选择服务质量好的国外知名保险机构。据统计,境内的船舶公司70%以上船舱责任险在境外投保⑤。并且国外的某些政策、法律更有利于航运金融机构,业务外移趋势明显,而这又进一步加剧了国内保险业价格战。同时再保险机构不足,经营船舶保险的中介机构少,国际化网络较少,导致理赔实效性较差;保险经纪、保险公估等海上保险相关专业服务机构发展不够,侧重经营国内货运险,海上保险业务参与较少,无法提供专业化服务。

(2)航运保险法律及政策环境不够完善

我国有自己的《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和《海商法》,有的保险条款与国际通用的条款有一定出入,而国际性海事仲裁通常会采用欧美法律,这就造成法律与政策环境不明确,航运金融发展缺乏制度保障⑥。国内公司处理贸易、运输、结算等理赔案时由于要涉及不同法律关系、司法管辖,并对货损实施财产及证据保全、担保、反担保等,往往力不从心。

同时,在财税体制方面也受到极大的政策制约。如在香港等地船舶贷款无需交纳税负,而境内船舶贷款则要交纳5%的营业税;英国等发达国家对出租人所出租设备等采取多种税收激励政策,以降低承租人租金压力;境内船舶登记周期长,一般需要七个工作日,且抵押费用高,达到船舶抵押额的万分之五。由于以上等原因,中资船舶大量在境外注册,相关的航运金融业务也随之外移。

(3)我国金融机构缺乏航运专业人才,航运金融创新能力不强

中资银行船舶融资业务处于起步阶段,缺少具有海商法知识及海事、船舶、贸易、航运相关的技术人才,航运金融创新发展缺乏人力资本保障,相关衍生产品匮乏,金融机构在设置上也对专业化服务能力有一定限制,比如:在资金结算服务上,部分国内银行的技术无法满足企业资金集中结算需要;在金融产品的提供上,因为国内投资渠道有限,航运企业集中托管的集团外币资金很难实现资金收益最大化。

2、航运金融需求受到抑制

(1)港航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很难从银行得到满足

从世界范围看,2008年起欧洲大部分银行船舶融资业务全面萎缩,造成船舶融资缺口,2010年仍普遍处于收缩状态,而亚洲金融机构则因流动性充裕在世界船舶融资市场迅速崛起。2011年,日本专注于灾后重建,中国则面临人民币升值和货币紧缩,亚洲银行业务规模则出现下降,船舶融资业务的发展明显放缓。而同一时期,欧洲各银行的船舶融资业务稳步上升,2011年上半年银团贷款簿记行前五名的均为欧美银行。虽然欧洲主要船舶融资机构融资利率多在Libor+300点以下,但为严控风险,贷款期限一般都在8年以内,贷款比例也控制在60—70%,致使船东自筹资金的压力较大⑦。同时资金向大企业集中趋势明显。2011年上半年,银团贷款交易总额是去年同期的一倍,但交易总量仅90笔,平均贷款规模为3亿美元,最大的3笔银团贷款总量达到92亿美元,占全球近三分之一的比重。比较去年同期平均贷款规模1.7亿美元,贷款结构的转变显示资金分配两极分化严重,反映出多数航运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获取贷款难度较大。

(2)融资担保困难问题较为突出

按照国际惯例,融资担保主要是国外船东在向船厂下订单支付一定的定金后,船厂向国外船东提供银行保函,一旦船厂未如期交船,船东将可以向承保银行索赔。目前银行开具保函的前提是船厂有土地证、综合素质强,但我国多数中小船厂达不到这一要求。一些船厂与外商谈妥了业务,却因为拿不到银行保函而不得不放弃。我国有的船厂找大企业担保,除向银行交纳开证手续费外,还要支付给担保企业约百分之二的担保费,船企负担较重。民营船舶企业做强做大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在这期间信用问题成为他们获得金融支持的巨大障碍。信用评估体系和机构缺失、担保途径单一等一系列金融服务问题都在某些程度上抑制了港航企业的金融需求。

(3)航运企业对相关金融工具认识不足

依据本课题组对浙江地区部分船舶、外贸、货代物流企业的调研结果显示,他们在业务中希望规避收汇风险、运价变动的风险和汇率风险等,但是对规避风险的金融工具了解得很少;企业最多愿意支付收入的10%购买相关金融产品,大部分可以承受支出收入的3%左右购买金融产品回避风险;一些企业因为对金融产品不了解、不信任等原因,表示不愿意通过花钱购买金融产品这样的方式来降低风险。形成这一状况的原因主要有:目前的金融产品选择少,航运价格衍生品缺失,现有产品难以很好地规避风险、实现资金收益的最大化;有的金融产品门槛较高,有的金融产品专业性较强,航运相关企业很难了解其优点;还有金融机构服务航运企业的意识不强等。

四、航运金融促进港航产业发展的对策

为了进一步发挥航运金融的资金供给机制、资金引导机制和信用催化机制,更好地促进港航产业发展,首先应加强航运金融顶层设计。顶层设计是一个自上而下系统性工程,需要社会各利益群体参与,解决深层次矛盾,谋取在重点领域的突破和整体的协调发展。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见图1)。

(一)发挥航运金融资金供给机制的策略

1、航运金融业务创新

符合实际需求的创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可以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将会是促进港航产业发展的强心剂。通过激励航运金融服务创新,开展各类新产品宣传活动,大胆进行服务创新试点。具体可以从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两方面入手。

(1)在金融产品创新上

一是可以考虑可在完善中国船舶交易指数编制的基础上,联合相关金融机构,开发船舶交易指数的衍生产品, 并提供船舶交易结算、船舶评估、船舶融资配套、船舶拍卖、委托招标、船舶经纪机构资信评估等辅助服务,促进航运金融业务的发展。二是可以设立船舶基金,吸收民间资本,结合绿色航运产业链发展,对高技术船舶资产进行股权投资或股权注入,实现有效资金管理。三是为丰富产业融资渠道,可以考虑开发短期融资券、专利权或商标专用权质押贷款、并购贷款等创新产品。

(2)在金融服务创新上

金融机构应完善船舶融资市场管理模式,增强航运金融市场透明度。依据本课题组调研,目前中资银行提供船舶融资以出口信贷为主,船舶租约是船舶贷款的前提,金融机构并没有针对港航产业特点设计有效的金融贷款工具,而船舶企业十分希望能完善船舶抵押和在建船舶质押服务缓解贷款难的问题。因此需要金融机构创新发展,加强与国际航运银行的合作,开展企业船舶抵押贷款、在建船舶抵押贷款、企业船舶按揭贷款等形式多样的贷款服务。同时,为了满足航运企业资金周转和回避风险的需求,应当利用离岸金融平台为航运企业提供离岸、在岸一体化综合金融服务。

2、推动港航企业的兼并

航运金融运作应重点帮助港航企业内部兼并整合和对外兼并扩张。就国内而言,目前技术相对落后的中小型船企数量较多。本课题组调研发现,许多中小型船企在金融危机中生存困难,已产生被收购的意愿。因此航运金融在船舶企业兼并重组方面的业务需求量和发展潜力都很大。同时,应当引导资金进入规划重点发展的特种船舶、远洋渔船油船、集装箱船等高附加值大型船舶。并且对于航运产业链上的企业,如船舶修理、生产海洋工程装备及船用装置等配套设备企业可以通过股权注入,改善治理结构。

放眼国际,目前我国港航企业已积累了丰富的精良资产,面对金融危机影响下航运市场下行所带来的机会,宁波-舟山港应抓住机会主动出击,在国内外资本市场开展兼并扩张,提高国际市场份额,提升国际市场地位和影响力,在航运金融的支持下实现多元化、集团化、股份化发展。

(二)发挥航运金融资金引导机制的策略

1、支持绿色航运产业链

2011年7月15日通过的《1978年议定书修订的1973年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附则VI修正案表明:2015年起将执行新造船出厂标准,如果不能达到标准,则将面临高额罚款,甚至将受阻于绿色技术壁垒,失去国际市场,因此进行绿色技术革命迫在眉睫。

因此,我国在航运金融体系建设中应集中投资和宣传绿色航运产业链,包括研发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的项目;改进动力推进系统、优化船体结构项目;以及对制定船舶能效管理计划,对操作流程和所用能源实施优化的企业优先融资。使我国船舶技术能够尽快适应国际绿色船舶技术要求,为打造绿色航运产业链提供基础条件。同时在航运金融支持下开展航运产业多方合作,为打造绿色航运产业链提供管理体系保障。

2、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产业

依据船舶工业“十二五”规划,优先投资工程类船舶、液化天然气船(LNG)、LPG类船舶、豪华游船项目、集装箱船、油船、散货船的升级换代以及海洋平台建设项目,以发挥引导作用。

(三)发挥航运金融信用催化机制的策略

1、投融资平台建设

根据我国港航金融发展状况和实际需求,结合相关规划,可以考虑在宁波等地建设航运金融服务聚集区。一方面,可通过优化航运生态环境,支持航运经纪发展,提升本地船舶配套业比率,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另一方面,可通过引进国际知名的保险、航运资金结算和融资机构,通过构建政府、银行、市场、企业共同参与的融资平台,利用推介会、项目库等促进国际项目交流,推动航运企业转型升级。

2、完善金融基础环境建设

建设和完善与航运金融相关的基础环境。首先,要建立全国船舶交易和融资中心,应在船舶融资政策上给予优惠,包括提高船舶抵押登记程序的便捷性;对融资租赁机构适当放宽投融资渠道;使用组合政策在船舶交易过程中对购买低能耗船舶给予优惠等。其次,在税收政策方面,应当借鉴国际大港的经验,一方面减少航运保险税负,具体来说,可以降低银行对船舶贷款的营业税和保险公司航运保险的营业税;加大保险公司防灾防损费用的税前扣除比例。另一方面,对融资租赁给予税收优惠,比如对租赁取得的设备给予优惠,降低承租人的租金费用等。最后,在人才政策方面,应建立航运金融专业人才引进机制、交流机制和培训机制,具体来说,应当通过减免税等优惠政策吸引熟悉航运业务和金融业务的高级人才在航运金融领域工作;加强与香港、澳门、新加坡等地的交流合作,开展与航运金融高级人才交流、培训计划,培养专业化队伍。

参考文献:

①吴建环.航运金融:上海“双中心”建设最短板[N].上海:上海证券报,2009.4.29第7版

②Ross Levine,Sara Zervos,Stock market,Bank,and Economic Growth[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8.

③索纾. 中国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证研究[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8.5

④彭晗蓉,张敬之,陈小五.上海加快发展航运金融服务的问题与对策[G].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论坛论文集, 2009(12)

⑤吴文斌. 发展航运金融推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思考[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10(4)

⑥连平,肖建军.抓住时代契机积极推动创新大力发展航运金融[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0(1)

⑦刘玮. 船舶融资市场潜藏危机[J].船舶经济贸易,2011(10)

第4篇

文章介绍了甘肃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了甘肃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融资困境,主要体现在文化产业风险大、收益难以预见、融资门槛高等,之后提出了支持甘肃文化产业发展的金融创新模式:股权众筹、版权交易及质押贷款、产业链担保贷款、政府引导基金等。

【关键词】

金融创新;文化产业;金融支持;甘肃省

一、甘肃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2015年1月30日甘肃省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专题记者会——《全省文化产业发展情况介绍》中的信息显示:2014年,甘肃省紧紧依托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1313”工程,围绕构建“6551”文化产业体系,全力推进全省文化系统文化产业开拓创新,初步实现转型跨越发展。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32.91亿元,较2013年增长了25.65%,呈现持续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有以下特点:

(一)文化产业化进程加快。2014年甘肃省入选当年度《中国文化产业重点项目手册》的项目达69个。至此,甘肃省拥有文化部备案的文化产业项目数达207个。其中,以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为代表的7个项目入选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二)文化产业园区聚集示范作用逐步凸显。甘肃省已形成涵盖民俗文化、文化创意及文化旅游的8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3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25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这些园区及基地不断发展壮大,对省内各地规模以下文化企业的发展起到了示范促进作用,聚集效应日益凸显。

(三)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在2014年之前,甘肃省文化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如杂技剧《博鳌传奇》《敦煌神女》,情景剧《天下雄关》在旅游景点的驻点演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此基础上,甘肃省政府于2014年制定出台了《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通过推进文化与制造业、数字内容产业、人居环境建设、旅游业、特色农业、体育产业的融合发展,全面提升全省文化产业的结构和层次。

(四)文化交流活动不断加强。甘肃省政府于2014年制定出台的《关于促进文化对外贸易的实施意见》,从制度上保证了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的发展。在此基础上,甘肃省积极组织相关单位宣传、推介和营销甘肃文化,并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背景下努力将甘肃文化产业推出国门。

二、甘肃文化产业发展的融资困境

文化产业融资是指文化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需要,从自身实际出发,通过科学的预测与决策,采取一定的方式向金融机构或者银行筹集资金的商业活动。但是,文化产业有其特殊性,其普遍面临着融资难的问题,尤其是甘肃地区。[1]甘肃地处西北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相对滞后,文化产业在融资过程中面临更多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化产业难以获得金融行业的关注。与传统产业相比,文化产业知识化程度较高、固定资产少的特点明显,其资产主要表现为知识产权、人力资本等无形资产。甘肃文化产业除了“轻资产”外,具备的知识产权与人力资本也非常有限,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文化产业的融资行为。对于金融行业而言,一是甘肃文化产业缺少传统的“抵押担保”;二是即便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可以充当“抵押担保”,金融行业也缺少这方面的评估体系。因此,很难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为文化企业提供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三是甘肃文化产业相对而言缺少较为稳定的现金流,且发展前景及还款来源往往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相比较传统产业而言风险就要高很多。最终,以上三个问题的存在导致金融行业虽有服务中小文化企业的美好愿望,但寻找合适服务对象所带来的成本压力导致金融机构在实际操作上束手束脚;另一方面,众多中小文化企业为寻找发展资金而犯愁,到处寻求金融服务,但成效并不显著。

(二)文化产业风险大,收益难以预见。文化产业很大程度上提供的是创意产品,这与物质产品的生产不同,在物质产品生产过程中投入往往带来较为确定的产出,而文化产业在创作过程中很大程度上受到创意人员创作灵感的影响,灵感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往往使得投入后的产出具备不确定性。[2]最后,即便投入后取得了预期的产出,那这种文化创意产品还存在不被市场所认可和接受的情况,具有较强的不可预见性。

(三)文化产业融资门槛过高。近些年来,虽说国家在政策层面不断加大了对于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也对文化产业的融资方式进行了有力的尝试,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比如文化传媒类公司上市的案例大大增加,目前我国上市的文化企业己达34家,市值超过2000亿元。但就资本市场的融资规模而言,相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规模严重滞后,原因就在于资本市场为文化产业设置了过高的准入门槛,而这对于大多数文化企业是短期内达不到的。

(四)对于融资途径和方式的了解匮乏。很多文化企业对融资途径和方式不甚了解直接导致其融资渠道单一,融资方式简单。文化企业大多是由从事文化艺术的人进行管理与经营,这些“企业家”对于文化产业领域非常了解但缺乏投融资意识和能力,一般不会安排专门的投融资部门及人员。他们经营的企业通常以自有资金为主,同时辅以少量自筹资金,缺乏资金时,极少考虑银行贷款以外的其他融资方式。

(五)地方政府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不够。地方政府对于知识产权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进而缺乏对于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3]最终,由于违法成本过低而导致文化产品经常面临被盗版的危险。文化产品一旦遭遇盗版,不仅文化企业的收益无法保证,而且增加了投资者面临的风险,最终影响到文化产业的融资。

三、支持甘肃文化产业发展的金融创新模式

甘肃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融资困境已经严重制约了其正常发展,我们非常有必要创新金融模式,为甘肃文化产业的发展解决“后顾之忧”。为此,针对于甘肃文化产业发展实际提出以下金融创新模式。

(一)股权众筹股权众筹是金融市场新兴起来的一种融资方式,具体是指公司出让一定比例的股份,面向普通投资者,投资者通过出资入股公司,获得未来收益。股权众筹2009年在欧洲金融市场兴起,2年后进入我国,2013年国内诞生股权众筹第一案例,2014年诞生第一个有担保的股权众筹项目。股权众筹完全体现了一种新的融资理念,但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甘肃而言,该理念不管对于甘肃文化企业还是金融机构可能都需要一个接受和认可的过程。为了加速这一进程,我们需要构建一个众筹平台,通过该平台我们可以将投资、创意及文化产业链更深的结合起来,尽最大限度发挥平台的服务能力。此外,由于众筹平台上拥有很多有潜力的项目,这样众筹平台有机会演变为一个孵化器,进而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版权交易及质押贷款版权即著作权,是指文学、艺术、科学作品的作者对其作品享有的权利,包括发表权、署名权、复制权、发行权、放映权、广播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摄制权、改编权等,版权与他财产权利一样受到法律保护,可以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流转。甘肃省产权交易所负责甘肃省重点文化创意产业项目的产权交易,目前己有一百多个“甘肃省重点文化产业招商引资项目”推介到甘肃产权交易所,这在推动了甘肃省文化产业的发展的同时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文化产业融资难的问题。[4]与此同时,版权作为文化产品与服务的价值载体和文化金融服务的关键要素,强调以版权价值为核心,推动版权质押贷款业务的开展,尤其是结合甘肃文化产业可抵押资产少的现状,大力发展以商业版权本身作为唯一标的的贷款及融资项目。

(三)产业链担保贷款产业链担保贷款就是金融机构以产业链的核心企业为依托,针对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设计个性化、标准化的金融服务产品,为整个产业链上的所有企业提供资金的一种金融创新模式。对于甘肃文化产业而言,产业链担保贷款可以进一步整合甘肃文化产业的各个环节,通过提供包括应收账款保理、租赁保理、流动资金贷款、银行承兑汇票、保兑仓、商票贴现、终端客户按揭等全流程金融服务,为甘肃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有效资金支持。与此同时,产业链担保贷款作为经营性贷款,金融机构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除了稳定的利息收入外,该业务还带来稳定的对公存款,工资、个人储蓄、理财、银行卡、网银、保险等负债、中间业务多点开花。总而言之,这对于甘肃文化产业及金融机构实现了双赢。

(四)政府引导基金政府引导基金是通过引导创业投资行为,支持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业和技术创新。政府引导基金的宗旨是,发挥财政资金杠杆放大效应,增加创业投资资本供给,克服单纯通过市场配置创业投资资本的市场失灵问题。特别是通过鼓励创业投资企业投资于种子期、起步期等创业早期的企业,弥补一般创业投资企业主要投资于成长期、成熟期和重建企业的不足。引导基金的运作原则是,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和科学决策、防范风险。对于甘肃文化产业而言,其中大部分文化企业规模很小,通过其他融资渠道得到资金支持的可能性更低,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引导基金对于甘肃文化产业的而发展将起到关键的作用。

四、结语

甘肃虽然经济发展落后,但却是传统的文化资源大省,近些年来文化产业发展尤为迅速。与此同时,政府层面也在不断加大支持力度。2012年年底甘肃省政府与各市(州)政府和国有文化企业签订了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目标责任书。未来几年,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平均增速将超过30%,2015年预计文化产业增加值有望超过170亿元,并致力于在5年之后使得文化产业成为甘肃省支柱性产业,但这离不开金融行业的大力支持,需要积极探索适合甘肃省省情的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路径。本文正是基于此,在阐述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融资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最终在借鉴国内外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符合甘肃实际的金融创新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

参考文献:

[1]周小华.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报告[M].甘肃人民出版社,2012:102-117.

[2]刘进军,周小华.甘肃文化产业发展分析与预测(2013)[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124-137.

[3]陶君道.金融支持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问题研究[J].甘肃金融,2010(05):12-17.

第5篇

关键词: Malmquist指数;三次产业;金融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on the Efficiency of

Financial Support on Development of Thrice Industries

―A Case Study of Chongqing

RAN Guang-he, Chu Ya-lu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30)

Abstract: This paper adopts Data-Malmquist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index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inancial investment and the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growth of thrice industries, using the panel data of financial industry and the thrice industries in Chongqing for 1999 to 2010. However, the annual data of efficiency index is fluctuant, and the financial environment is not very stable in Chongqing. So the financial policy is not adjusted timely, and constructing the sustainable financial policy system which ca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rice industries is needed.

Key words: Malmquist index; thrice industries; finance

一、引言

目前,理论界对金融与产业关系的研究是伴随着工业革命的进程而逐渐深入的。Bagehot、Hicks和Robert G. King等学者都在不同时期通过实证研究指出产业的发展与金融的支持是分不开的[1]。之后,Rajan和Zingales采用1980年美国的样本数据研究发现金融业的发展降低了企业的外部融资成本[2],从而促进了产业的发展和成熟。但金融对各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却并不相同,实证研究表明金融对成长性产业的发展支持较多,对衰退性行业的支持则较少[3]。同样,商业信贷也更有利于促进成熟产业间的资本配置,却将刚起步的弱势行业排除在外[4];而且这种现象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表现的比在落后国家更为突出[5]。此外,金融市场的竞争程度[6]和金融公平[7]也都会对产业的构建和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随着国际市场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贸易竞争的加剧,金融自由已成为国际社会共同的选择,金融自由化政策的实施也将显著地促进产业创新和产业发展[8]。

同时,国内的相关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却较快。首先,在理论方面。根据我国发展现状,刘世锦提出金融应该为产业升级和发展提供有利的环境,强调了金融单方面的服务性[9]。而冉光和等则认为金融与产业发展之间是相互依存、平等互利的关系 [10]。其次,在实证研究方面。通过对北京、上海、广东省以及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区域性的研究发现,金融集聚和金融深化都有效地促进了产业的发展及其结构升级[11-14]。通过对我国整体的研究,张立军等发现我国各地区产业结构升级与金融深化程度的提高以及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关系,金融创新能够从资金总量和资金结构两方面对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支持[15],而且科学的金融政策体系能够促进金融与产业间的互补性优化,从而实现两者的良性循环[16-17]。与此相反,马智利等的实证研究却发现中国产业结构的变化具有自身的惯性,产业结构升级与金融发展的长短期关系是不一致的[18]。可见,随着我国金融部门由财政化向市场化的转变,金融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资源配置的功能得到了改善,但也面临着新的困境[19]。而且我国金融对产业发展支持效率的区域性比较明显,只有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及产业发展特征进行单独研究才更有现实意义。

纵观国内外的研究,虽然众多学者以发展金融学为起点对金融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是大多进行的是理论分析或者省(市)际间的横向比较分析,鲜有对单独省(市)自身的纵向比较分析。而金融作为现代经济中重要的一环,不仅会对整个国家的经济产生重要的影响,更会对区域经济和区域内的产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厘清区域内各产业、各部门发展的金融支持效率将会有益于构建区域内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并促进产业升级,增强整个区域的经济竞争力。

重庆市作为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金融中心,已成为西部产业门类最齐全、经济活动最广泛和最具深刻性的城市。无论是其金融业,还是其它产业在西部都极具代表性。2011年重庆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011.13亿元,金融业增加值达到704.66亿元,实现了金融与经济的同步协调发展。而且根据《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的精神,“十二五”期间要将重庆培养成西部重要的增长极,并改造提升其装备制造业、培育其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其特色农业和现代服务业,使其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代表性。鉴于此,本文将利用数据包络分析的Malmquist指数方法选取1999-2010年重庆三次产业的面板数据,对其三次产业的金融支持效率进行纵向的评价研究,为重庆“十二五”规划建设的顺利进行提供必要的参考。

二、模型介绍、指标选择与数据来源

1. DEA模型

1978年著名运筹学家A.Charnes和W.W.Cooper等学者共同提出了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用于评价决策单元(DMU)的相对有效性,而现在其有关理论已被广泛应用于运筹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众多领域。该方法主要是通过线性规划来确定决策单元(DMU)的Pareto有效前沿面,然后根据距离函数来计算各DMU到Pareto有效前沿面的距离,并据此判断各DMU的有效性。其中,主要的DEA模型有以规模报酬不变为前提的 模型和以规模报酬可变为前提的 模型。同时,它们也可以分别从投入或产出方面对决策单元进行评价。鉴于这些方法在相关文献中都有比较详尽的介绍,此处就不再赘述,仅对与下文有直接关系的DEA-Malmquist指数方法做一简单的阐述。

1953年Malmquist提出Malmquist指数之后,1982年Douglas W.Caves等将其作为生产率指数引入经济学领域,紧接着Fare直接沿用Caves的定义将Malmquist指数用于DEA模型,从而构建了以产出为导向的DEA-Malmquist指数模型[20]:

其中, 表示 期到 期的效率变化,它还可以分解为规模效率变化和纯技术效率变化的积; 则表示 期到 期的技术变化。同时,本模型中的 和 还可以通过线性规划模型得到,而基于规模报酬可变(VRS)的 和 的线性模型 可以表述如下:

其中, 是一个满足 的参数; 和 分别表示投入和产出向量; 是一个 阶常向量; 也是一个 阶的向量; 表示有 个决策单元。

2. 指标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模型所使用的数据来源于《重庆统计年鉴》(2000~2011),并将重庆看作独立的决策单元,假设三次产业的发展受金融支持效率的影响。并设定全市生产总值和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当年总产值为产出变量;设定金融业分别对全市以及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贷款余额、从业者人数和现金支出为投入变量。

三、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效率的实证分析――以重庆市为例

为了研究重庆金融业对三次产业发展的支持效率,本文将根据上述以产出为导向的DEA-Malmquist指数方法,利用DEAP2.1软件对重庆市三次产业1999~2010年间的数据进行Malmquist 指数的计算和分解,其结果如下述表格所示:

分析表1可以看出,1999~2010年重庆市生产总值和第一、第二产业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及其分解指数的变化规律大致相同。首先,它们的效率变化指数、纯技术效率指数和规模效率指数都是1,都恰好处于生产前沿面,为重庆第一、第二产业和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金融支持。其次,它们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的均值分别为1.023、1.037和1.084,表明全市经济总量和第一、第二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分别增长2.3%、3.7%和8.4%,都处于有效的增长通道内。再次,由年度数据可知,它们的技术变化指数和全要素生产率指数都呈现出波动性增长的趋势,表明金融对第一、第二产业发展的投入并不连续,也不均衡,而是具有一定的波动性和反复性。

比较表1和表2的数据发现,实证年度内第三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变化与第一、第二产业的不同,它受到了技术变化指数和效率变化指数的双重影响。其中,第三产业的效率变化指数的最大值为1.031,最小值为0.875,表明其波动较大,稳定性不足,而且有下降的趋势;均值为0.967,表明效率变化指数下降了3.3%。但是第三产业的技术变化指数却呈现出了稳定增长的趋势,且均值为1.131,表明技术变化指数增长了13.1%,为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的持续增长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同时,规模效率指数的历年值均为1,处于生产前沿面。故从整体上来说,第三产业的发展已在规模上占据了优势,金融对其规模建设的投入很充分,这与第一、第二产业的情况相同。对于纯技术效率指数来说,第一、第二产业的历年值和均值都是1,恰好处于生产前沿面,然而第三产业的均值为0.967,未处于生产前沿面,而且历年值未向均值靠拢,方差较大,稳定性不够,即金融对第三产业此方面的投入是不足和不连续的,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金融支持不均衡现象。

三、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实证结果显示,1999-2010年间,金融对重庆经济发展的支持总体上是有效的。在重庆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全市生产总值和三次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均值都大于1,处于生产前沿面,为三次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支撑,但是金融业对三次产业各部门的投入不太均衡,对三次产业发展的支持也不具有连续性。而且第一、第二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的提高几乎完全取决于技术变化指数,与其他要素的关联较弱;第三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却受到了技术变化指数和效率变化指数的双重影响,但技术变化指数促进了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的增长,效率变化指数却抑制了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的增长。同时,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的年度数据也都未向均值靠拢、波动较大、稳定性较差,不利于全市经济的稳定增长和产业升级。

前述实证分析表明,要提高金融对三次产业的支持力度,确保重庆均衡发展各个产业来承接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增强其自身竞争力与带动区域经济发展。首先,重庆应继续保持这种金融对三次产业发展支持的有效势头,提高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主动解决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政策和资本瓶颈,稳定三次产业的融资渠道。其次,要构建能促进三次产业发展的金融政策体系,加快金融业与三次产业的对接体系建设,实现三次产业金融支持的持续化、无缝化和均衡化。比如,实时监测金融市场动向,充分发挥金融政策的指向性作用,及时为发展比较滞后的产业“输血”,为三次产业的发展提供可持续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最后,应鼓励金融创新,加强现代金融中介服务体系建设,拓宽产业发展的融资渠道,为各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金融环境。

参考文献:

[1] 云航.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内在关联与影响的经济计量分析[D]. 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6.

[2] Raghuram G.Rajan, Luigi Zingales. Financial Dependence and Growth [J].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 1998(3):559-586.

[3] Jeffrey Wurgler. Financial markets and the allocation of capital [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0(58):187-214.

[4] Raymond Fisman, Inessa Love. Trade Credit, Financial Intermediary Development, and Industry Growth [J]. American Finance Association, 2003(1):353-374.

[5] Felix Rioja, Neven Valev. Finance and the sources of growth at various stage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J]. Economic Inquiry, 2004(1):127-140.

[6] Nicola Cetorelli, Philip E. Strahan. Finance as a Barrier to Entry: Bank Competition and Industry Structure in Local U.S. Markets [J]. Journal of Finance, 2006(1):437-461.

[7] Elisabeth Muller, Volker Zimmermann. The importance of equity finance for R&D activity [J].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2009(3):303-318.

[8] James B. Ang. Research, 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in South Korea [J]. Journal of Macroeconomics, 2010 (1): 457-468.

[9] 刘世锦. 为产业升级和发展创造有利的金融环境[J]. 上海金融, 1996 (4):3-4.

[10] 冉光和, 王定祥, 熊德平. 金融产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J]. 管理世界, 2004(4):137-138.

[11] 国晓丽. 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关系的实证研究――以北京为例[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1(7):94-103.

[12] 施卫东. 城市金融产业集聚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实证分析――以上海为例[J]. 经济经纬, 2010(6):132-136.

[13] 黎平海, 王雪. 基于金融集聚视角的产业结构升级研究――以广东省为例[J]. 广东金融学院学报, 2009(6):51-61.

[14] 高静文. 金融发展促进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内在机制研究[J]. 现代财经, 2005(7):22-25.

[15] 范方志, 张立军. 中国地区金融结构转变与产业结构升级研究[J]. 金融研究, 2003(11):36-48.

[16] 张丽拉. 试述广东产业结构调整的金融支持[J]. 学术研究, 2000(11):53-55.

[17] 王良健, 钟春平. 产业结构调整中金融发展的作用与定位[J]. 经济地理, 2001(6):669-673.

[18] 马智利, 周翔宇. 中国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关系的实证研究[J]. 上海金融, 2008(2):18-21.

第6篇

论文内容提要:金融服务外包在全球服务外包浪潮中迅速发展,美国、欧洲、日本等国成为主要发包方,印度、爱尔兰等成为金融服务外包接包方,中国有机会成为全球承接金融服务外包业务的第二大中心。浦东是上海建设“四个中心”的核心功能区,浦东陆家嘴和张江已经形成金融机构前台服务和后台服务的集聚效应,浦东应发挥已有优势,通过聚焦上海金融信息服务产业基地,扩大市场准入,加强财政扶持和人才保障,加快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发展。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国际化的发展,金融服务外包在全球服务外包浪潮中异军突起。按照国际清算银行(BIS)所属的巴塞尔银行业监管委员会(BCBS)、国际证券委员会组织(IOSCO)和国际保险业监管协会(IAIS)组成的联合论坛2005年的《金融服务外包》(OutsourcingFinancialServices)报告对金融服务外包所下的定义,金融服务外包是指“受监管实体持续地利用外包服务商(集团内的附属实体或集团以外的实体)来完成以前由自身承担的业务活动”,即银行、保险、证券、期货等金融机构,把IT服务、后台服务和业务流程等非核心业务甚至部分核心业务,以合同形式发包给专业的服务提供商,以提高核心业务的竞争力,降低企业成本,分散经营风险。金融服务外包包括金融信息技术外包(ITO)和金融业务流程外包(BPO)。金融ITO(ITOutsouring),即金融信息技术外包,是指金融企业以长期合同的方式委托信息技术服务商向金融企业提供部分或全部的信息技术服务,主要包括应用软件开发与服务、嵌入式软件开发与服务以及其他相关的信息技术服务等。金融BPO(BusinessProcessOutsourcing),即金融业务流程外包,是指金融企业将非核心业务流程和部分核心业务流程委托给专业服务提供商来完成,主要包括呼叫中心、财务技术支持、消费者支持服务、营运流程外包等。从金融服务外包的发展历程来看,金融服务外包起步于金融ITO,成长壮大于金融BPO,发展趋势是金融KPO(KnowledgeProcessOutsourcing,主要帮助客户研发解决方案,并作为企业决策重要依据,锁定高度专业技能及知识密集型核心业务,包括评估研究、投资研究和技术研究等)。作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核心功能区的浦东,在推动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过程中,应当发挥已有的优势,着眼于发展高端的金融BPO,推动上海金融业的发展,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步伐。

一、国际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当前国际金融服务外包发展的基本格局是:离岸金融服务外包发展迅速,美国、欧洲、日本等国成为主要发包方,印度、爱尔兰等国成为金融服务外包接包方,中国有机会成为全球承接金融服务外包业务的第二大中心。

(一)离岸金融服务外包发展迅速

离岸金融服务外包是指企业为降低成本,保留核心业务和提高竞争力而将自己的部分业务委托给外国企业的一种商业行为。全球金融服务机构尤其是发达国家金融机构越来越多将原来自我承载的业务转交外包商,国际金融服务外包(离岸外包)迅速发展。据统计,目前全球服务外包业务总量为1.2万亿美元,其中输出境外离岸金融服务外包业务量为2100亿美元。许多跨国公司试图通过建立离岸交易及服务中心来提高本机构整体的效率。金融机构除将业务外包给服务商外,也会把一些业务交由海外附属机构来完成。

据德勤会计师事务所估计:在2004年后的五年内,美国金融服务业将有3560亿美元的业务外包到境外。离岸业务将在近几年内持续增长,到2010年离岸业务市场产值将达到4000亿美元,占整个行业总产值的20%。据金融研究公司TowerGroup的调查及预测,全球最大的15家金融企业将扩大信息技术项目的外包业务,金额将从2005年的16亿美元上升至2008年的38.9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为34%。一批世界超级金融机构,包括美国运通、GECapital等都向海外大规模地外移了客户呼叫中心与软件开发业务。

(二)美国、欧洲、日本等国成为主要发包方

美国、日本和西欧的发达国家金融机构的商务流程已经实现了标准化,考虑到成本的需求,将其业务流程中非核心的业务外包给国外其他的服务公司运作,通过利用互联网技术转移到其他人力成本较低的国家进行数据处理,进行24小时互动的服务支持,使国外商务公司低成本完成整个商务服务工作,从而使企业资源得到最佳分配,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减少了经营风险,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印度、爱尔兰等国成为金融服务外包接包方

面对蕴含大量商机的金融服务外包离岸外包市场,越来越多具有接包能力的国家正在成为美欧日金融企业理想的海外转包地。国际金融服务外包最主要承接国是印度,爱尔兰等。以印度为例,据有关专家预测,截至2008年,全球100家大型金融机构将会向印度输送超过100万个后台与技术工作职位,约占全球金融业职位总数的15%。预计印度的金融服务外包收入将从初期的20多亿美元猛升至240亿美元。目前,国际金融服务外包市场已经形成以印度市场为核心,同时包括菲律宾、马来西亚等新兴服务外包市场的整体格局。印度金融服务外包行业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高速发展,年均增长率为56%,2005年总营业额达280亿美元,直接从业人员25万人。2005年英国金融服务管理局(FSA)了主题为《离岸业务的行业反馈》的报告,总结了印度金融服务外包迅速发展的成功经验,其内容主要有:印度企业重视变革管理,由董事会负责制定的外包和离岸业务发展战略,并有专门机构负责;所有企业都准备有处理突发故的紧急预案,大规模的业务被分散到不同的子公司来减小意外风险;外包业务受到法律的监管并享受到一定的优惠措施;承包企业都通过了英国信息安全标准的认证,采取各种措施保障客户资料和数据的安全;具有大量说英语的专业人才、通信成本低的区位优势,有充足的合格服务供应商和新进入市场的中小企业可供选择;重视合同和约束;外包业务得到了印度政府的支持和鼓励。

(四)中国有机会成为全球承接金融服务外包业务的第二大中心

近年来,在全球金融服务外包市场体系中,中国正越来越受到世人的瞩目,并认为有机会成为继印度之后的全球第二大金融服务外包中心。毕博管理咨询公司董事总经理彼得·郝勒维茨就曾认为,到2015年中国和印度将成为全球金融服务外包业的中心。因为中、印两国拥有大量受过良好培训的外包业务人才,具有劳动力成本优势,能提供满足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更重要的是,跨国金融机构从其全球化的长远发展战略考虑,已经把中国和印度市场作为其战略部署的一部分。

二、上海浦东发展金融服务外包产业的优势和制约因素

浦东是上海建设“四个中心”的核心功能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是世界服务业转移的乐土。浦东陆家嘴和张江已经形成金融机构前台服务和后台服务的集聚效应。2007年底陆家嘴已集聚中外金融机构493家,张江建设的上海市金融信息服务产业基地也已集聚了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联、交通银行、平安保险、招商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后台服务部门,其中银联一期全国信息处理中心、交通银行数据处理中心以及平安保险客服中心与后援中心已经入住并投入使用,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初见成效,浦东有希望在承接国际金融服务外包转移上抢占先机。

目前,上海在中央的支持下正在加快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步伐,同时积极落实商务部提出发展服务外包的“千百十工程”,把握上海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落实“千百十工程”的机遇,积极发展金融服务外包,加大引进跨国公司金融服务机构的力度,加快构筑第三方服务平台,集聚和培育自主品牌的金融服务外包企业,将使浦东在提升服务外包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上起到示范带动作用。目前从综合环境和产业发展的成熟度而言,浦东拥有其他地区不可比拟的优势:

(一)金融信息服务基地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于2003年3月开发建设的上海市金融信息服务基地——上海市银行卡产业园,是全国首个以金融机构后台服务部门为主要服务对象的金融信息服务机构集聚区。基地自建立以来上海市金融信息服务基地已成功引进了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系统上海中心、中国银行信息中心上海、中国银联产业发展基地、中国平安保险全国客户服务及后援中心、招商银行信用卡中心、兴业银行信用卡中心、交通银行数据处理中心(上海)、上海期货交易所金融衍生品研发和数据处理中心等。上海市金融信息服务基地的战略定位是:立足上海、辐射全国、面向世界,与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前台服务功能相呼应,重点发展金融服务外包业务及金融后台服务,为金融机构的前台服务提供支持。目前,金融信息服务基地已集聚了众多金融机构后台服务部门,软硬件建设齐全,为浦东发展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金融软件外包服务企业集聚走在全国前列

浦东软件外包产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上海浦东软件园作为浦东软件外包产业发展的国家级产业基地集聚了一大批知名软件外包企业,目前软件园内已入驻企业294家,包括HP、IBM、毕博、塔塔、印孚瑟斯、花旗软件、金仕达、新致、中国银联等一批国内外大型软件企业及研发机构。入园企业的业务范围涵盖了软件开发、信息服务、系统集成、电子商务、数据通讯、信息安全、芯片设计、软件出口、金融证券、医药、电信等各个领域,尤其是芯片设计、信息安全、软件出口、系统集成等已在园区形成产业群落,为浦东发展金融服务外包产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金融后台服务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上海市金融信息服务基地内已经形成了金融机构后台服务部门集聚,拥有众多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的后台服务中心或银行卡业务中心,如中国银联、平安保险呼叫中心和营运中心、汇丰数据中心等。同时浦东还吸引了一批新型金融企业入驻,落户在浦东的一些高科技企业也研发出了手机支付功能,并申请了国家专利。浦东新区金融后台服务部门的集聚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并逐渐吸引了一批专业金融外包服务机构入驻浦东新区,逐渐形成了产业的集聚效应,为浦东发展金融服务外包营造了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

(四)金融服务外包产业环境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首先,陆家嘴金融贸易区金融前台建设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为金融后台服务和金融服务外包产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上海市政府2006年8月10日《关于促进上海服务外包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将上海建成全球服务外包重要基地的目标,并明确提出支持、发展金融服务外包产业以及建设金融后台服务示范基地的目标。浦东新区政府也于2005年12月28日印发了《浦东新区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财政扶持意见》,其中在对金融信息服务产业的支持方面包括:对引进金融机构总部予以奖励;新引进金融机构自建办公房土地出让金优惠;新引进金融机构购房补贴;对新引进金融机构高管进行补贴;新引进金融机构的税收补贴;为金融机构高管子女设立“专项教育基金”;金融信息服务企业形成地方财力部分予以补贴;中介服务业其利润形成地方财力部分给予财政补贴等。更为重要的是,浦东新区于2005年6月21日被批准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将使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有可能突破现有的政策体制障碍,获得巨大发展机遇。

当然,浦东在发展金融服务外包产业方面拥有众多其它地区不可比拟的优势,但是由于浦东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配套条件还不够完善,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在产业化、市场化、专业化和国际化方面尚存在一定差距。

浦东发展金融服务外包产业还面临一些体制,主要是:金融后台服务机构法人化市场化存在体制障碍、市场准入的限制、外汇监管限制、人才不足的限制以及缺乏接发包专业和必要的财税政策扶持等,需要通过改革创新加以突破。

三、推动浦东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与政策建议

(一)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

力争经过5-10年的努力,把浦东金融服务外包产业真正发展成浦东现代服务业中的重要支柱产业,为使浦东成为我国金融服务外包创新发展的主要基地之一,成为亚太地区离岸金融服务外包业务的承包和转包中心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通过重点引进国内知名金融机构的银行卡中心、数据处理中心,国际知名金融信息服务企业、跨国银行的地区数据处理中心,金融服务外包产业达到一定规模。

配套建设进一步完善,形成符合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发展需要的交通设施、通讯系统、产业配套完整的现代化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基地以及与之相配套的环境优美、生活设施完善、具有高品位的文化氛围、适合高科技人才生活与发展要求的现代生活社区。

(二)推动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1.建设一个基地——上海市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基地

根据国际金融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趋势以及上海市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现状和优势,建设上海市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基地,这一基地将具备以下四大基本功能:

产业集聚创新功能:集聚金融信息产品的研发与生产,形成国内外金融信息产品的技术创新中心、业务创新中心和运营机制创新中心。

金融后台服务功能:吸引国内外金融机构后台核心业务向上海集中,形成国内商业银行的跨行信息交换中心、国内外各类金融机构的数据处理中心,与陆家嘴金融贸易区金融前台服务相呼应,形成完善的金融后台服务功能。

国际金融服务外包承接功能:承接以欧美为主的国际金融机构数据处理业务的转移,为上海发展国际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发挥示范作用,促进上海成为国际性的金融服务外包业务的接发包中心。辐射带动功能:通过整合浦东的金融服务资源,以张江为核心枢纽,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带动上海乃至长江三角洲地区服务外包产业和其他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进而推动上海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升级。

2.搭建一个平台——金融服务外包专业服务平台

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专业化服务”的指导方针,搭建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平台。这个公共服务平台将提供四大服务。

项目服务:主要是为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提供技术、市场、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服务。

人才服务:适应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对专业性人力资源的需求,搭建人才服务平台,旨在为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库。

投融资服务:根据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对资金的需求,搭建投融资平台,构建由市、区以及张江集团公司共同组建的“上海市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解决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资金问题,确保重大项目和功能项目的引进。

政策咨询服务:重点是为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提业政策、融资政策、财税政策咨询服务。同时,制定适应国际金融服务外包发展需要的行业技术标准,建立和完善外包服务企业的资格审查和信用评级制度,制定合理完善的服务商市场准入机制,构建规范的行业发展平台,促使金融服务外包产业规范健康发展。

3.发展七大类(6+1)业务

根据目前浦东现有的条件和优势,发展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应积极发展金融数据处理和灾备业务、银行卡业务、客户服务、财务和会计服务、营销服务、营运业务以及研发设计等七大类(6+1)业务。

金融数据处理和灾备业务:以中国人民银行的支付系统灾备中心和征信管理中心为核心,积极引进各大金融机构的灾备机构和建设中小金融机构灾备共享平台,发展灾备业务;引进国内外重要金融机构的数据处理系统,发展包括清算、结算、金融基础数据库、客户数据管理中心等业务,发展以数据集中为特征的各类金融机构的信息处理业务等。

银行卡业务:以中国银联银行卡跨行网络数据交换中心为核心,引进国内外具有竞争力、名列前茅的银行卡中心,发展信用卡的流转业务(收单、信息转接、资金结算等)和市场拓展业务(发卡、客户信息管理等);力争成为国内最重要的银行卡后台数据处理中心之一。

客户服务:客户服务是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业务之一,是一个低成本、高回报收集客户信息的渠道,一方面它通过电话、传真、E-mail、短信等多种途径主动为客户服务;另一方面它在内部管理功能上,通过知识库管理对金融范围内的业务、信息、资料、政策等内容进行采集、审核、归档、,通过工作流程系统实现包括咨询、投诉、业务申请、预约、外拨、知识等在内的信息流转,从而在客户业务处理、主动式服务、内部管理和整合服务渠道等多个方面得到全面优化。随着高科技的运用,金融服务外包呼叫中心,将改变传统的服务方式,引入视频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实现多媒体综合服务,使呼叫中心在功能上发生质的飞跃。

财务和会计服务:打造金融服务外包财务和会计服务,其目的专注于金融服务的核心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中间业务、资金业务及结算业务处理,兼顾支付控制和风险管理及总账会计核算。同时,核心平台提供相应的数据处理、分析和挖掘功能,提高金融财务服务业务管理和服务能力。

营销服务:建立金融营销服务是适应现代金融服务外包的需要,是为确保金融营销工作顺利进行和既定营销目标实现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包括金融服务营销理念的建立及营销文化的形成、金融营销战略和营销目标的制定,营销业务流程的完善与再造、统一的市场定位和营销策略、差别化的营销和服务机制、产品创新机制、综合量化的考核机制、信息共享机制、资源配置机制、风险控制机制等一系列业务。

营运业务:建立金融服务外包企业营运业务,业务范围涵盖金融服务外包业所包涵的核心业务和非核心业务,主要功能是对外承接外包业务,同时将所承接的金融服务外包业务的分拆、集成和转包。

研发设计:根据金融服务外包市场的发展变化,不断设计金融服务的新产品、新服务,以适应国际金融服务外包市场专业化、精细化、多样化发展的需求。

4.组建金融服务外包联盟,承接离岸金融服务外包业务

上海要建设国际金融中心,需要大力开拓金融服务外包业务,把大量国际金融后台业务吸引到上海。通过组建金融服务外包联盟,承接离岸金融服务外包业务,内容涵盖金融数据处理、信用卡数据处理、贷款数据处理、金融数据分析、客服业务以及开展金融服务外包论坛等等,推动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三)支持浦东发展金融服务外包产业的政策建议

根据《财政部商务部关于支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发展相关财税政策的意见》、《关于促进上海服务外包发展的若干意见》、《上海市促进张江高科技园区发展的若干规定》、《浦东新区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财政扶持意见》、《“十一五”期间张江高科技园区财政扶持经济发展的暂行办法》、《上海市张江高科技园区“十一五”期间扶持软件产业发展的实施办法》等文件,结合张江高科技园区特别是上海市金融信息服务产业基地的实际情况,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第一,聚焦上海金融信息服务产业基地,支持基地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专业化的定位,着眼于发展中高端的金融服务外包业务。支持基地引进发展银行卡业务、数据业务、客服业务、财务服务业务、销售业务、营运业务和研发设计业务,努力把上海金融信息服务产业基地建成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化示范基地,形成产业规模大、竞争优势强、经济效益好、品牌效益高的产业集群,使之成为国内发展金融服务外包市场的主要试验田和集聚地,成为上海建成亚太地区离岸外包业务承包和转包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建立第三方服务平台,为金融服务外包企业提供人才服务、政策咨询、知识产权咨询服务、项目接发包、投融资等市场化社会化服务,政府对服务平台建设和营运费用给予资金补贴,对使用平台服务的企业给予经费补贴。

第三,将张江高科技园区的优惠扶持政策延伸到上海金融信息服务产业基地,即凡入驻上海金融信息服务产业基地的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经认定后享受张江高科技园区的优惠政策,并进一步营造有利于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第四,扩大市场准入,鼓励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的设立和发展,对从事金融服务外包业务的国资、外资和民营企业在注册登记和市场准入上公平对待,给予支持和便利。工商部门可在企业的经营范围内,写上“从事金融服务外包业务”。对涉及增值服务的金融信息企业,允许不同所有制企业经营金融服务外包业务。对外商独资从事离岸金融外包业务的企业实行备案制或放宽审批权限。

第五,建议将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列入国家鼓励发展的产业目录,同时建议浦东新区政府牵头,联系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监管机构,建立金融服务外包行业协会,制订金融服务外包的行业标准,推动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健康规范发展。

第六,对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给予财政扶持。对从事金融服务外包的企业经认定后享受财税优惠政策。对所认定企业的营业收入实行免税;利润总额所得税按照15%的比例征收;对企业的研发经费给予一次性补贴;从事数据中心等金融服务外包企业进口自用设备,免除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第七,为金融服务外包企业提供人才保障。支持企业境外引进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级技术人才,对其引进的海外高端人才实行安置补贴,同时实行“一次审批、多次有效”的出入境便利措施;对高端人才的个人所得形成的地方财力给予奖励补贴;鼓励归国留学人员到金融信息服务产业基地创业,政府在税收减免、资金扶持方面给予优先考虑。

第7篇

【关键词】小额贷款公司 风险 控制

2012年11月,举世瞩目的党的十在北京隆重举行,党的十报告中专门用一个部份就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进行了阐述,凸显出新时期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极端重要性。当前,云南正在加快建设民族文化强省、绿色经济大省和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并行并重,彰显了云南省委、省政府关于发展文化产业促进经济腾飞的宏大战略和深邃眼界。在推动“两强一堡”战略建设过程中,大力培植特色优势文化产业,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是云南省面临的重要课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充分发挥金融重要支撑作用,加强金融对文化产业发展的综合金融服务能力,既是云南金融业承载的重要使命,也是推动云南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重要手段,值得深思。

一、充分认识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2011年9月,省委书记秦光荣同志发表了题为《抢抓文化建设重大机遇实现云南文化跨越式发展》的文章,充分阐述了加快云南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为各类金融机构加强文化产业金融服务指明了方向。文化产业作为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产品附加值高、就业吸纳能力强的重要产业,是云南省重点发展的先导性、战略性、支柱性产业,也是云南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拉动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的重要举措,对于增强全省文化软实力,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推动云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两强一堡”战略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全省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但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规模不大、实力不强、结构不优、投入不足等差距,迫切需要金融部门和金融机构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宣传部、中国人民银行等九部委《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银发〔2010〕94号)精神,创新思路、完善措施,借鉴国内外经验,结合云南实际,开发符合全省文化产业发展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融资方式,加大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投入,全面提升金融服务文化产业发展的水平和能力,充分发挥金融重要支撑作用,推动全省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促进全省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转变为云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动力,进一步拓展金融业发展空间。

二、突出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

一要支持重要文化产业集群发展。走实体化的发展道路,加快培育具有云南特色优势的文化产业集群是推动云南文化发展的比由之路。全省金融机构要对重点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综合金融服务,在重点支持和打造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化演艺、旅游、节庆会展、广告印刷、珠宝玉石、茶文化、体育健身等传统文化集群发展的同时,也应注重对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力度,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影响力的云南特色文化产业集群。

二要支持重大文化设施项目建设。重大文化设施的建设是全面提升全省文化发展水平的突破口。省级文化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和加快文化产业项目库建设,加强与金融机构的衔接,加大重大文化设施建设的前期投入,吸引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文化项目建设的信贷投入,重点支持各类文化艺术中心、影视传媒中心、国际图书城、高原体育基地和文化产业园区等省级重大标志性文化设施建设,实现全省文化设施水平的迅速提升。

三要支持骨干文化企业做大做强。重点文化企业是推动全省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是繁荣云南主流文化的发动机。全省金融机构要积极构建与重点文化企业的全面战略合作机制,为重点文化企业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支持云南文化产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云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云南广电网络集团公司、云南日报报业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大型文化企业不断做大做强。

四要支持特色中小文化企业发展。中小文化企业是推动全省文化建设的生力军,是云南特色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针对中小企业资金实力有限、担保抵押物不足的特点,金融机构要支持中小文化企业有效扩大抵质押物范围,发展中小文化企业联保联贷、网络循环贷款、周转限额贷款等信贷产品,稳步增加对中小文化企业的信贷投入;要加强与融资性担保公司和保险机构合作,积极开展履约保证保险和信用保险,构建促进中小文化企业加快发展的“信贷+保险”机制。

三、大力拓展文化产业融资渠道

一要加大对文化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围绕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划和文化企业的实际需要,积极打造服务文化产业发展的专业营销团队,主动开展文化企业的营销工作,对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适当简化授信审批手续,提高审批效率,合理确定文化企业的贷款期限,给予适当贷款利率和费率优惠,切实加大对文化企业的信贷投入;要积极开展文化企业银团贷款、联保联贷、信用保证贷款、并购融资等综合金融服务,探索开展文化企业版权、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等无形资产质押业务,扩展抵质押范围等方式,增强对文化企业的信贷投放能力;要积极探索适合文化企业需求的供应链融资,对资信良好的文化企业给予贷款、票据、贸易融资和保函等多种授信支持,提供财务顾问、电子银行、现金管理等综合银行服务。

二要积极支持优质文化企业上市融资。金融部门和金融机构要大力支持优质文化企业上市工作的扶持,鼓励和支持上市公司参股、控股、兼并、收购文化企业,推动文化企业通过各种方式进入资本市场。要建立文化企业上市后备资源库,加强对拟上市企业的政策支持和指导,推动处于成熟期、经营较为稳定的优质文化企业在主板市场上市;鼓励资产质量较好、盈利能力较强的中小文化企业在中小板上市;引导创新性、高成长性的中小文化企业在创业板上市,或进入代办股份转让系统交易。

三要鼓励文化企业发行债券。省内金融机构要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发行企业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集合债、集合票据,扩大文化企业债务性融资规模。鼓励文化企业中效益好、偿债能力强的骨干企业,通过发行债券募集发展资金。

四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根据云南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加快发展以文化产业为投资对象的各类基金,推动全省基金业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要引导境内外各类创业投资基金进入我省文化产业,鼓励和支持国内外金融机构或知名企业来滇发起设立文化股权投资基金,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快设立云南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加快建设文化产业投资项目库,完善以政府资金引导、民间资本为主的文化基金投资机制,推动云南文化产业基金健康快速发展。

五要多方位吸引民间资本投资。支持民间资本以参股、兼并、收购、承包、租赁、托管等形式,积极参与经营性国有文化事业单位改制,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投资兴建各类公益类文化基础设施,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原则,依法保护好民营投资主体的合法权益,形成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同生共赢的良性互助格局。

六要规范发展文化产权交易。在积极开展各类交易所清理工作的基础上,积极争取规范有序发展省内文化、珠宝玉石类交易所,拓宽民间资本投资文化领域的渠道,完善文化艺术品和文化产业无形资产登记、评估、流转、质押和托管制度,大力发展文化领域资产评估、研究策划、市场经纪等市场中介机构,尊重和保护文化领域知识产权和艺术品交易,活跃文化市场,繁荣文化产业。

七要有效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财政部门要针对文化产业发展实际需要,通过专项资金、补贴、贴息、风险补偿等手段,积极支持全省文化企业加快发展。要注重探索建立财政与金融联动的机制,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放大功能,促进更多的信贷、保险资金和民间资本跟随财政资金共同投入文化产业发展。

八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融资担保业务。引导和支持服务中小文化企业的专业化融资性担保机构加快发展,鼓励大型文化企业集团与民间资本合作组建文化产业担保公司。加强担保和再担保机构对文化产业重点工程、重大项目建设和重点企业“走出去”项目的融资担保服务。鼓励实力雄厚的融资性担保机构开发文化企业融资担保业务新品种,探索以创意产品、艺术品、收藏品等文化产品为抵押物的担保业务,拓展以著作权、版权、专利权、商标权、收益权等无形资产为质押物的担保业务。

第8篇

1.整车市场发展的必然要求根据国家相关权威部门的报告分析,国内汽车保有量2010年已达到5669万辆,2020年将会达到13103万辆,这是一个有着良好市场发展前景的行业。安徽省作为汽车生产大省,汽车产业一直是重点发展行业。根据《安徽省2008至2015年汽车工业发展规划》,2015年安徽省汽车整车达到280万辆年生产能力,实现汽车零部件行业销售收入700亿元。按照国际行业执行标准,汽车行业整车与零部件规模比例应为1:17,由此可推算,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空间很大。安徽省汽车工业近几年呈现迅猛的上升趋势,要完成汽车产业总体目标规划,势必需要加强零部件产业的发展。

2.强有力的政策支持2011年《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发展规划纲要》出台,其中将发展汽车及其零部件产业作为重点之一;安徽省专门编制了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合肥市出台《合肥汽车产业基地规划》;安庆市编制的产业发展规划也将汽车零部件作为重点发展产业,并组织申报了汽车零部件高技术产业基地;安徽省编制的《省会经济圈发展规划》将汽车零部件产业作为重点支持的产业;安徽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实施意见(试行)》将汽车及零部件作为自主创新重点支持产业。

3.面临诸多发展问题安徽仍没有一家一级零部件供应商,主要依附于江淮、奇瑞、安凯、星马、扬子等整车生产商,以及长三角的一级零部件供应商,进行OEM代工,贴牌生产,或是提供初级配件。安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存在“整零”发展不协调,零部件整体规模仍较小;产品层次尚待提高,省内配套仍需加强;产业布局较分散,省内区域集聚程度不高;专业人才培养滞后,研发人才和高级技工十分稀缺等诸多问题。

二、安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投融资需求

在新材料、新兴电子产品等全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大力发展带动下,汽车零部件产业日益走向分工高度专业化,技术应用深入化和技术含量上升化的发展道路。汽车零部件产业平均利润率较高。从汽车工业利润构成看,国际上汽车产业链的利润分配比例为,汽车零部件占汽车总利润的50%,整车厂商占30%,销售商占20%。世界大型整车企业的平均利润率为4.7%左右,世界10个超大型汽车零部件企业平均利润率为6.4%,明显高于前者。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年利税总额比整车生产企业的年利税总额高出50%左右,汽车零部件产业的销售收入增长速度远远快于整车行业的销售收入增速。

1.安徽汽车零部件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发展趋势作为汽车产业生产链的中上游部分,汽车零部件产业的重要程度毋庸置疑。对于汽车零部件行业而言,固定资产投资主要包括对厂房,设备等的投资,具体来说,包括新建厂房和新购入设备;维护现有厂房和设备,为扩大现有生产能力,在厂内或其他地点增建主要生产车间、独立的生产线或分厂的企业;为了研发新产品种类,提高生产效率,对现有生产设备、工艺流程和生产管理进行技术升级、工艺提升和管理改进等。安徽省整车产值和零部件产值比已达到全国汽车产业集群区的平均水平,2010年安徽省汽车零部件的产值达800亿元左右。江汽和奇瑞两大龙头公司,不仅产值占安徽省整车产业的五分之四以上,而且自主研发能力较强,属于有优势的下游整车生产企业,在汽车生产产业链上的作用可以充分得到发挥,可以有效地促进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产值迅速提升的前提是固定资产投资的加速增加,2006年中国汽车零部件固定资产周转率是369.2%,2007年为380.2%。据此,安徽省固定资产投资在未来五年内需要提高50%。

2.安徽汽车零部件产业主要领域固定资产投资情况分析汽车行业的服务性导向日趋明显,客户需求直接决定了市场占有率。顺应整车市场情况,汽车零部件企业更加需要转变生产意识,提升行业价值。属于技术含量较高的细分零部件包含制动系统、空调系统、燃料系统、内饰系统、乘员保护系统、转向系统、悬挂系统和变速系统等,而无法进一步提升技术含量的细分零部件包括车桥系统、车身和结构系统、玻璃系统、排放系统和轮毂与轮胎系统。根据以上行业发展趋势,对于技术含量低,但是有发展基础的细分行业可以在企业规模上下功夫,加大生产线扩充速度,实现规模生产,但是这不是长远的投资计划,短期内技术含量提升较快。而对于技术含量较高的领域则应制定中长期投资发展计划,有次序有重点地发展,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加大,回收期延长,并给与适当的优惠,让其较为顺利地度过发展瓶颈初期阶段;技术关是发展的第一步,资金则是整个发展期的支撑和后备。近期各领域固定资产投资可结合项目和相关规划目标进行统筹安排。对于重点扶持项目,给予较多的资金支持,偏重于中长期投资;对于小项目,短期回报的,可以逐渐减少投资,但是不要一下子减掉。

三、安徽汽车零部件产业资金配置状况

钢铁、石化、橡胶行业等是汽车零部件产业的上游产业,这些基本都属于资源和资金密集型产业,受到国际局势发展的影响较大,因此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会有较大的波动。在各种技术限制和能源供应的影响下,充足的资金支持尤为关键。

1.安徽汽车零部件企业资金来源结构分析受历史发展因素影响,现有的汽车零部件企业资金来源主要是企业自筹。其中,家族企业居多,规模较小,管理理念落后。造成融资难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部分民营企业信用考核无法满足;二是贷款手续负责,机会成本高;三是贷款担保难;四是民营企业融资视野较狭窄。目前安徽省内的汽车零部件企业,除了依附于江淮,奇瑞的配套生产商之外,存在着散乱小的情况。对企业进行整合,有效地进行资源配置,是目前资金投入的重点方向。

2.安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融资规划企业的资金来源包括投资者投入的注册资本,包括新发行的股票,债券;经营中赚取的利润;经营中占用的供货单位的资金和银行贷款等。在政策性引导下,打造以安徽省政府为主导,各个地市级政府配合,各类金融企业作为主要参与者的融资公共服务平台,吸引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的参与。以政府资金为引导,充分调动资本市场的份额,积极拓宽多元化的投资融资渠道,采取各种政策吸引银行资金,激励民间资金、国外资金等多样化的资本参与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根据需要为企业提供必要的贷款保证金,以提高创业企业的融资能力。从企业财务管理的角度考虑,要从内部管理、产品升级、适应市场变化、改进经营等方面,提高资金营运使用效率。

生产是根本,调整产业结构是立足点,充分利用当今日益发展的资本市场,加快资金合理周转利用率,使得资产经营与资本经营互相支撑。首先以市场为主导,行业内部进行兼并收购重组,提高产业集聚程度,提升行业资产规模效应和市场影响力,改变现有中小汽车零部件产业较多的局面,建设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园区规划以全省为范畴,杜绝地方重复低效率规划和建设,充分发挥规模化生产的低成本效应,有效地利用政府专项产业扶持资金;其次,大胆采用金融衍生工具,利用综合授信、短期融资券、企业债券、集合信托、资产证券化、金融租赁等多种方式筹融资;再次,有针对的培养部分大中型汽车零部件企业整合企业资源,提升企业价值,开展上市工作,真正自我走入资本市场。对于安徽省汽车零部件产业,建议有选择的支持大中型企业,延长投资周期。在大型玻璃生产项目、大型汽车涂料项目、大型模具生产项目、制造装备(检测设备)项目、大型物流项目、方向机项目等给予投资扶持。

四、金融支持安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战略措施

1.解决安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的切入点金融支持安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的核心在于在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三者之间形成经济学博弈性质的市场关系。市场决定了哪些企业可以存活下来,同样,在面对资金短缺的情况下,也需要市场来进行选择。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建立健全面向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体系,扩展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采用优胜劣汰的市场法则,规范实际融资行为,改变之前的单纯政策扶持计划经济时代的遗留作法。市场接受的企业才有资格获得融资市场的青睐。在产品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推进企业改进生产,提高管理,金融信贷机构参与到产业投资中来,政府要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企业要拿出彻底改革的心态面对挑战,各类金融信贷机构要充分投入进来,唯有此,在这个资金支持的循环中,政府部门、汽车零部件企业和金融机构才会取得三赢的结果。企业得以发展,金融机构得以回报,实现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第9篇

任何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养老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对资金更是有着巨大的需求,充裕的资金投入是养老产业快速发展的前提。目前,河北省养老产业尚处于初级阶段,财政拨款、社会捐助和单位自筹是发展资金的主要来源,通过金融渠道融通的资金非常少,仅限于少量的银行贷款。这种以政府投资为主,金融市场融资为辅的融资机制,尽管在养老产业的启动阶段能有一定的影响,但随着养老产业的发展,该模式已越来越显示出了其不适应性,财政拨款受到政府有限财力的限制,社会捐助时间长,单位自筹渠道有限,传统的模式不可能在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大环境下,一力承担越来越重的养老负担。虽然政府的投入也在逐渐加大,但毕竟很难满足养老产业迅速发展的需求。

河北省养老产业发展所面临的最大瓶颈之一就是资金短缺。根据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在高效的产业融资机制创建过程中,财政拨款、自筹资金等融资方式只能发挥辅作用,处于主导地位的核心机制则依赖于金融市场的创新与发展。这是由金融市场独具的融资规模大、速度快、信息广且持续稳定等优点所决定的。总之,要解决河北省养老产业发展资金短缺问题,确保资金投入到位,就必须改革现有的融资机制,逐步建立起以财政拨款为引导、社会资本投入为主体、金融市场融资为核心,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新型融资机制。

另外,迅速增长的庞大的老年人口群体和随之快速增长的老年人购买力,无疑会促成一个更为广阔的老年消费市场。在这一充满发展前景的新兴市场上,将蕴涵着养老产业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孕育着商家们千载难逢的商机。对金融业而言,老年人对保险产品的需求、银行服务的需求、投资理财的需求以及整个养老产业发展的融资、结算和咨询需求都无不蕴藏着巨大的市场开发潜力。通过挖掘这些潜力,扩大金融部门的业务范围,优化业务结构,分散经营风险,提高经营效益。21世纪是人口老龄化的世纪,金融只有率先支持养老产业发展,抓住机遇,才能为自己赢得广阔的发展空间,实现长久繁荣发展。

二、金融支持养老产业的思路

对于河北省而言,金融支持养老产业的首要任务就是融资,只有率先解决资金的瓶颈问题才能促成养老产业的规模效益,其次应该注重老年产品的巨大消费市场,设计出独具特色的老年金融产品,具体内容如下:

(一)“倒按揭”模式又称以房养老,是指房屋产权拥有者,把自有产权的房子抵押给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后者在综合评估借款人年龄、期望余命、房产现值以及预计房主去世时房产的价值等因素后,以年金的形式每月给房主一笔固定的钱。一方面,该模式为养老者提供了经济保障,另一方面,它也为金融机构带来了盈利业务,从而可以吸收资金进入。该模式是一种能有效结合养老与房产因素的养老新途径,也是一种将房产价值提前变现以提高老年人生活水平的新型金融产品。倒按揭的开发和实施,是对养老与金融的结合,也是对二者的创新与发展。它不仅能提高我国的金融创新水平,而且也有利于我国养老观念的改革。因此,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并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开发适合我国的倒按揭金融创新产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中信银行在北京最早实行倒按揭,到目前仍处于试验阶段还没有推广开来,对于我省来说更是一个崭新的概念,无论在学术界还是实践中均存在不少争议。发展模式的选择、法规的完善以及配套机制的建立健全等问题是我省开发倒按揭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只有在对发展模式进行理性选择后在现有法律基础上不断完善相关法规并进一步建立建全倒按揭的配套机制,才能够最终实现倒按揭在我省的开发与推行。

(二)养老产业基金模式该模式以中信信托云南“嘉丽泽国际健康岛”运作模式为原型,首先选择政府引导基金或大型投资机构作为项目的主导方,并且加入专业医疗健康服务提供商,提升养老产业整体运作效率和专业化服务水平。该模式资金来源主要为国开行等机构,由信托、私募等金融投资机构设立,随着运营条件稳定后可以准入少量个人投资者,同时引入专业医疗健康服务提供商作为战略合作伙伴。选择健康产业基金作为养老产业基地的运营主体,负责产业布局及基地总体规划,医疗健康服务提供商辅助基地管理运营,并逐步引入其他优质的健康养老服务机构加入。项目运营后,运营主体整合相应资源,更可以吸引大量消费资金,此模式后续发展空间巨大。

(三)综合融资平台模式通过保险公司、信托业积极参与,建立多渠道融资平台。对于房地产、医疗保健和其他需要长期大量投资的行业要发挥不同金融机构优势,构建多种投资模式。例如股权投资、股权合作、全资投资、发行类REITs投资计划等。商业银行借此机会利用他们的渠道,基金账户托管、客户资源,保险,产品创新等提供专业化的服务。不仅能扩大行业范围,同时也有利于丰富产品种类,增加在行业内的竞争优势。

(四)建立专业的金融扶持养老产业园随着政府逐步降低社会资金参与养老产业设施建设的门槛,社会力量正逐渐成为养老服务供给的主体,社会资金通过整合社会资源,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发挥我省环京津区位优势,建设一批功能突出、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集休闲养生、老年教育、老年体育、特色医疗于一体的养老服务基地和产业群,打造养老产业品牌。吸引养老服务企业入驻,培育养老服务产业链。形成一批竞争力强、有实力的养老服务企业集团,兴办连锁化、品牌化、规模化养老服务机构。提供专业的金融支持和专项的产业扶持基金,为夕阳群体打造带有创新金融特色的朝阳产业园区。

(五)开发老年旅游保险产品保险公司应抓住人口老龄化的机遇,充分重视老年保险消费市场,及老年人的特殊需求,为老年人量身打造更多的保险产品,弥补市场的空白。如开发老年旅游保险产品。老年旅游已成为旅游客源市场的一大热点,正在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据国家旅游局统计,当前全国老年旅游者已经占到全部旅游者的30%左右,仅次于中青年旅游者的比例,老年旅游群体已初步形成规模。该类产品在为老年人提供保障的同时,也能促进新型保险产品的研发,丰富保险产品市场,优化保险产品结构,创造保险收益。

三、金融支持养老产业应注意的问题

养老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国内许多省市不断加大对其的扶持力度,养老产业市场的发展趋于细分化,产业化。该产业以旺盛的生命力展现出朝阳产业的势头。但是对于河北省而言,供给市场存在较大缺失,仍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尚未形成规模。另外为防止不法商家利用法律漏洞牟利,给养老产业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对金融支持养老产业发展的探索道路需持谨慎态度。河北省养老产业未来的发展,总体而言既有优势也有劣势,既存在挑战也面临机遇。在面临广阔市场前景的同时,河北省各市县也存在着经济状况发展不平衡,资源分布不均衡等问题。在受到诸多因素干扰的情况下,综合考虑河北省经济状况及人口结构,对于养老产业的发展可探索公司化,特色化,品牌化的研发方向,形成全面、独特、专业的养老产业布局。各市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合作互补,在社会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大改革背景下探索出一条新兴养老产业化道路。

四、结语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