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颈椎病病因及治疗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08 15:17:3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颈椎病病因及治疗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颈椎病病因及治疗

第1篇

关键词:脊髓型颈椎病 病因病理 推拿

【中图分类号】R22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8-0029-02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颈椎骨关节炎、增生性颈椎炎、颈神经根综合征、颈椎间盘脱出症的总称,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主要由于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致使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出现一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颈椎间盘退变本身及其继发性的一系列病理改变,如椎节失稳、松动;髓核突出或脱出;骨刺形成;韧带肥厚和继发的椎管狭窄等,刺激或压迫了邻近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及颈部交感神经等组织,并引起各种各样症状和体征的综合征。颈椎病共有5种分型,分别是神经根型,脊髓型,交感神经型,椎动脉型和颈型,若两种以上类型同时存在,称为“混合型”。而脊髓型颈椎病是以颈椎小关节及椎间盘退变为基本病理基础,继发形成椎体缘骨赘,并以此压迫脊髓或支配脊髓的血管,导致的颈脊髓受压或(和)脊髓血供障碍并引起与之相关的脊髓功能障碍的脊髓病。1952年Brain报道的大样本脊椎病并将其区分为脊髓型颈椎病和神经根型脊椎病[1]。由于脊髓受损易于致瘫而更受到人们的重视,本病多发于5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为严重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最常见的颈椎疾患之一。本病发病隐匿,不易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晚期则发生神经系统不可逆损伤,而致肢体功能障碍。

1 临床表现

本病一般发病缓慢,高发年龄段多在40-60岁,典型表现为:

1.1 眩晕、颈痛、头痛、颈部疲劳进而出现一侧或双侧下肢麻木、沉重感,随后逐渐出现行走困难,下肢各组肌肉发紧,抬步慢,不能快走,继而出现上楼梯时需借助扶手,患者双脚有踩棉花感。继之一侧或双侧上肢麻木、疼痛,手无力、不灵活,精细动作难以完成,持物易坠落。亦有症状先出现于上肢,后出现于下肢者。

1.2 躯干部感觉障碍,常在腹部或胸部有如皮带样捆绑感即“束带”感。

1.3 部分患者有括约肌功能改变,如排尿踌躇或尿潴留等排尿困难;大便秘结,减退。病情进一步发展,需借助他人搀扶才能行走,可发展至下肢痉挛,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

1.4 体格检查。颈部肌肉僵硬,颈椎生理弧度变直甚至呈反弓,项韧带变性,有结节感,棘突有不同程度的偏移,不在同一直线上。四肢肌力减低,肌张力增高,上、下肢呈痉挛性瘫痪,且上肢在病损节段水平可出现迟缓性麻痹。浅反射减弱或消失,深反射活跃或亢进,可有髌阵挛和踝阵挛阳性。病理反射如:Hoffmann征、Babinski征阳性等。颈后伸位Hoffmann征可提高检查的阳性率。

1.5 影像。X线片示:钩椎关节增生,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椎间隙狭窄,椎体后缘增生较严重并突入椎管。CT、MRI检查示:椎管变窄,黄韧带增厚,椎体后缘增生物或椎间盘膨出压迫脊髓。

1.6 脊髓型颈椎病与其他型颈椎病的鉴别诊断。颈椎病各型间的鉴别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及影象检查,以下是颈椎病其他各型的临床诊断要点:

1.6.1 颈型。①主诉头颈肩疼痛等异常感觉并伴有相应的压痛点;②X线片上颈椎显示曲度改变或椎间关节不稳等表现;③应除外颈部其他疾患(落枕肩周炎风湿性肌纤维组织炎神经衰弱及其他非椎间盘退行性变所致的肩颈部疼痛)。

1.6.2 神经根型。①具有较典型的根性症状(麻木疼痛)且范围与颈脊神经所支配的区域相一致;②压头试验或臂丛牵拉试验阳性;③影象学所见与临床表现相符合;④痛点封闭无显效(诊断明确者可不作此试验);⑤除外颈椎外病变(胸廓出口综合征网球肘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肩周炎肱二头肌腱鞘炎等)所致以上肢疼痛为主的疾患。

1.6.3 椎动脉型:①曾有猝倒发作并伴有颈性眩晕;②旋颈试验阳性;③X线片显示节段性不稳定或枢椎关节骨质增生;④多伴有交感症状;⑤除外眼源性耳源性眩晕;⑥除外椎动脉I段(进入颈6横突孔以前的椎动脉段)和椎动脉III段(出颈椎进入颅内以前的椎动脉段)受压所引起的基底动脉供血不全;⑦手术前需行椎动脉造影或数字减影椎动脉造影(DSA)。

1.6.4 交感神经型。临床表现为头晕眼花耳鸣手麻心动过速心前区疼痛等一系列交感神经症状X线片有失稳或退变,椎动脉造影阴性,但在条件许可时,借用一些其他辅助方法,可对确定病变的性质、部位及鉴别诊断有一定帮助,如奎根氏试验、脊髓造影、椎动脉造影、选择性脊髓动脉造影、颈椎静脉造影等。

奎根氏试验即通过腰4~5穿刺达椎管内珠网膜下腔而测定脑脊液的压力来断定有无梗阻。也可以从脑脊液生化检查中根据其蛋白量的升高来推断其梗阻程度,了解脊髓受压情况,从而有助于颈椎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脊髓造影,是向椎管内注入碘制剂或空气来进行脊髓造影。它有助于对椎管及椎管内各种疾患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还可以明确脊髓受压部位与范围。但由于椎管穿刺本身可引起一系列副作用,使用造影剂可出现各种反应,具有一定危险性,临床要从严掌握。

第2篇

关键词 颈椎病 病因生物力学分析 推拿牵引治疗 伏案职业群体

1 病因生物力学分析

颈椎病就其本质来说就是其生物结构和功能的损伤问题,用生物力学原理和方法来进行分析,既有必要,又相当有效。

1.1 颈椎的静力性结构失衡与颈椎病类型 颈椎有七节,上接头颅,下连胸椎。颈椎既要支持和活动头部,又要负责向脑供血的椎动脉和中枢分配在颈、肩、臂的脊神经的通行。颈椎的这些重要生理功能顺利完成,必有赖于其复杂的静、动力结构的精巧平衡。这种平衡一旦因损伤而丧失,就会致使颈椎内的脊髓、神经、血管等组织受到压迫刺激而产生一系列酸痛、麻木、眩晕等症状。按生物力学观点,颈椎中自身不具备像肌肉那样动作能力的结构,均属静力性结构,包括椎体及其附件(椎弓、横突、钩椎关节、关节突小关节等)、椎间盘、椎管、脊髓、神经根、血管和相关韧带等。颈椎静力性结构失衡所涉及内容较多,概括起来主要有四种压迫刺激性失衡:

1.1.1 椎体附件和椎间盘与脊神经根之间的失衡:因各种急慢性损伤因素和机体急慢性退变性因素,致使椎体、椎弓、关节突、小关节骨质增生,椎间孔变窄,椎间盘突出而使脊颈丛和臂丛神经根受到压迫和刺激而水肿,发生无菌性炎症,就会把其所支配的颈、肩、臂等处的酸痛和麻木感觉传送到大脑。这是伏案群体患者中最常见的神经根型颈椎病。

1.1.2 椎体及附件与椎动脉之间的失衡:如果骨质增生致使颈椎横突孔变窄、上下关节突明显增生肥大以及钩椎增生向外突出,就会直接压迫和刺激椎动脉,并使之痉挛,从而造成大脑供血不足,产生晕眩、头痛、视物模糊、猝倒等症状(注:倒地平躺即恢复正常),这就是椎动脉型颈椎病。

1.1.3 椎体及附件与交感神经干之间的失衡:如果椎骨一系列骨质增生使得分布在颈脊神经根、脊膜、小关节囊上的交感神经干(由脑发出的)受到压迫或刺激,患者就会出现片头痛、头昏、恶心、呕吐、眼后部胀痛、耳鸣、发声障碍等症状,这就是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1.1.4 由于椎弓内缘骨质增生,椎管内径变小,又因椎体间隙变窄,致使椎管内后衬的黄韧带打皱着褶、变性增厚:再加上管内前衬的后纵韧带劳损而骨化,均会使椎管腔狭窄,最终导致脊髓受挤压而损伤,从而引起下肢发麻、行走困难(脚就像踩在棉花上一样)等症状,这就是脊髓型颈椎病。

1.2 颈椎的动力性结构失衡与颈椎病类型 按生物力学观点:颈椎的动力性结构主要指附着在七节颈椎上且分布到头、颈、背、肩、胸等处的肌群和沿颈丛神经干、臂丛神经干分布的肌群以及相关的韧带和筋膜。伏案工作所产生的向前下方的合力,归根结底还是要靠颈椎背后及两侧的肌肉张力来平衡。因此头部长时间前屈给这些肌群以沉重负荷,于是给上述颈椎动力性结构造成劳损性失衡。低头伏案是目前职业劳动姿势的一大特征,而颈椎恰恰处在头颅与躯干之间,头的重量大,低头前屈就使得颈椎4、5、6节处受力负荷更大,由此可见,连续低头伏案工作时间越长,患颈椎病的机会就越大。

此外,颈椎静动力结构(椎体、椎间盘、韧带、肌肉)随年龄增长而衰老退变,特别是35-50岁退变速度呈加快趋势。往往在椎体各处发生骨质增生形成骨赘,致使颈椎的动静力性结构失衡,引起颈型颈椎病和颈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认为,气滞血瘀是促发颈椎病的重要因素。这是因为颈椎劳累一天之后,气血容易通过休息和睡眠很快得到濡养和恢复,而体质差的人往往是循着“气不通则麻”、“血不通则木”的规律,造成经络气血运行阻滞,日子一长,颈部的组织结构就会失去濡养,积累劳损,形成现代医学所说的退行性病变而患颈椎病。

2 推拿、牵引治疗各型颈椎病的体会

近五年来,我们采用推拿、牵引治疗各型颈椎病160例,获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2.1 临床资料 本院就诊患者160例,男83例,女77例;年龄最小者21岁,最大者78岁;病程最短者2个月,最长者40年。其中有90例患者曾分别接受过中药、西药、针灸、封闭、理疗等多种单独治疗效果不佳。

2.2 疗法应用

2.2.1 器械牵引:在有牵引器的条件下,可以用枕颌式坐位牵引的方法,牵引重量男性一般为8~14kg,女性6~12kg,牵引时间一般为30分钟。

2.2.2 局部推拿:牵引后,病人坐于椅上,术者站于其后,双手扶其双肩,缓缓向后抬至一定角度,再缓慢向前推至垂直位,嘱病人双上肢随身体摆动而前后摆动,颈肌放松,约1-2分钟后进行推拿。推拿时,医者先在患者颈项部、肩背部及上肢做轻快的滚揉法5分钟,然后多指拿揉上述部位,拇指按揉颈和上胸椎两侧的压痛点,重点按压第六颈椎横突旁的神经刺激点和交感神经星状神经结(缺盆),各点按3分钟。

2.2.3 推正法:前后滑脱错位者,术者双拇指按于其后的棘突旁,左右旋转式错位者两拇指分别置于左、右偏向不同的两个棘突旁,当向前运动时,双拇指加力推正之。

2.2.4 摇正法:选用复位角度时先将病人向后拉至某一角度,以保持颈椎前屈角度,然后术者选好“定点”,进行摇头或摇肩手法复位。以颈C4、5错位为例,触诊横突C4偏右C5偏左,术者左拇指按C4右偏横突后侧,左手托其左颊摇向右方达最大角度时稍加“闪动力”而复正。再以右拇指按C5左偏横突后方,左手托其右颊摇向左方。亦可用摇肩法达一定角度作一闪动来复位。

2.2.5 侧按法:术者一手虎口扶于病人颈部错位椎旁隆起处“定点”,另一手握病人健侧手腕,徐徐用力向下推拉,使病人颈部侧屈约200°然后轻轻还原。重复上述动作3次。一般先作健侧,使交错的关节易于松解,然后作患侧复正较易成功。

2.2.6 点穴治疗法:同上。医者双拇指点按风池、天柱、大椎、肩中俞、肩外俞、腕骨、后溪、少泽等穴,每穴点按半分钟。

2.3 疗效标准 治愈:症状消除或基本消除;显效:颈痛、上肢放射性疼痛或头晕等症状明显减轻;颈部活动改善,牵拉压头试验阴性;感觉、运动、腱反射基本正常;好转:颈部活动好转,牵拉压头试验阳性;疼痛头晕等减轻,上、下肢感觉、运动及腱反射情况有所改进;无效:症状特征无变化。

2.4 治疗结果 本组颈椎病患者均以接受本法治

疗2个疗程为观察时限,每个疗程10次,即连续治疗20次后评定疗效。治愈52例,显效60例;好转40例,无效8例;有效率达95%。神经根型颈椎病45例,治愈17例,显效20例,好转8例;椎动脉颈椎病26例,治愈10例,显效5例,好转11例;交感神经型颈椎病8例,显效5例,好转3例;脊髓型颈椎病6例,好转2例,无效4例;混合型75例,治愈22例,显效33例,好转18例,无效2例。

3 讨论

颈椎病就其本质来说就是其生物结构和功能的损伤问题,用生物力学原理和方法来进行分析,既有必要,又相当有效。颈椎上接头颅,下连胸椎,既要支持和活动头部,又要负责向脑供血的椎动脉和中枢分配在颈、肩、臂的脊神经的通行。颈椎的这些重要生理功能顺利完成,必有赖于其复杂的静、动力结构的精巧平衡。按生物力学观点,颈椎中自身不具备像肌肉那样动作能力的结构,均属静力性结构,颈椎静力性结构失衡所涉及内容较多,概括起来主要有:椎体附件和椎间盘与脊神经根之间的失衡;椎体及附件与椎动脉之间的失衡;椎体及附件与交感神经干之间的失衡;椎管及管内纵韧带与脊髓之间的失衡。按生物力学观点:颈椎的动力性结构主要指附着在七节颈椎上且分布到头、颈、背、肩、胸等处的肌群和沿颈丛神经干、臂丛神经干分布的肌群以及相关的韧带和筋膜。伏案工作所产生的向前下方的合力,归根结底还是要靠颈椎背后及两侧的肌肉张力来平衡。因此头部长时间前屈给这些肌群以沉重负荷,于是给上述颈椎动力性结构造成劳损性失衡。

第3篇

【关键词】脊柱微调;牵引;颈椎病

【中图分类号】R2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6-112-2

颈椎病定义:由颈椎骨关节病变或(和)颈椎椎管内、外软组织病变引起的各种病症,称之为颈椎病。颈椎病是中老年的常见病多发病,近年则逐渐趋于年轻化。近年来笔者采用脊柱微调手法结合牵引治疗颈椎病患者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62例,均为我科门诊2007~2009年的患者,其中男性28例,女性34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72岁,以32~55岁居多;病程最短3天,最长20年,以6~36个月居多。均有颈部慢性劳损史;症状:颈部活动受限45例,颈肩、臂疼痛、麻木及腕部、手指放射痛42例,眩晕、偏头痛12例,耳鸣5例。体征:出现颈椎横突左右旋转偏歪50例,横突隆起处压痛46例,颈肌僵硬52例,压顶试验阳性28例,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24例,旋颈试验阳性11例。均行颈椎正位、侧位、双斜位、张口位及前屈后伸功能位x线摄片:颈椎曲度变直25例,反弓18例,成角10例,节段性不稳定20例,椎体双边或双突影50例,寰齿间距不对称8例,间隙变窄40例,椎间孔狭窄或变型23例,钩椎关节增生或移位32例,项韧带钙化15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

1.2诊断标准

全部病例诊断均符合1995年6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下简称《标准》及92年在青岛召开的《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规定的诊断分型标准》。

1.3分组

62例采用单盲法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30例,对照组32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采用脊柱微调手法并牵引。

2.1.1牵引方法采用上海医疗器械厂的JQY―1颈椎牵引椅,每天1次,每次30min,10次为一个疗程。牵引的角度根据X片来确定,在0~30°之间调整,病变部位越高牵引角度越小。生理曲度变直采取中立位或者后仰角度,生理曲度过大采取前屈位牵引,同时应以患者的舒适度来调整。牵引重量一般是自身体重的10%左右,治疗过程均先牵引后作脊柱微调。

2.1.2脊柱微调手法先施以常规放松手法,以掌揉法、拇指揉法交替进行。一般范围以患椎为中心,包括其上、下6个椎间以内的软组织,沿椎旁以线或片进行揉捏法,对棘突、横突附着的肌腱疼痛敏感区用按法或震法,重点处亦可用掌根、掌缘或前臂揉或滚法,手法要柔和、轻松。放松后根据X线资料及患者体征,按不同的错位类型、部位、方向施以脊柱微调手法[2]:①仰头摇正法:用于枕寰、寰枢关节错位。患者仰卧、低枕,术者一手托其下颌,另一手托枕部,将其头作上仰,(仰头可使2~7椎后关节紧闭成“定点”)侧转,缓慢摇动2~3下,嘱患者放松头部后,将头转达较大幅度时稍加有限度的“闪动力”,多可听见关节复位时探险“咯得”声。②低头摇正法:用于2~6颈椎后关节旋转式错位。患者侧卧,平枕、低头位(中段颈椎,前屈约20°,下段颈椎,前屈大于30°)术者一手轻拿后头,拇指按于错位横突隆起处下方作为“动点”,以枕部作支点,将头转动,当摇至最大角度时,托面颊之手用有限度的“闪动力”,“定点”的拇指同时加力按压,使关节在动中因“定点”有压力而复位,可重复2~3次。③侧头摇正法:用于C2~6钩椎关节旋转式错位。患者侧卧,低枕,头前屈度如上述,术者一手托其头部,另手拇指“定点”于患椎关节下方,将头抬起作侧屈并转动摇正(动作如低头摇正法)。④侧向搬按法:用于C2~6侧弯侧摆式错位(钩椎关节错位)。患者仰卧位,术者立于床头,一手拿住其后头并以拇指按住患椎横突侧向隆起处(侧摆者只按一点,侧弯者由上而下逐步按压),另手托其下颌并用前臂贴其面颊部,两手合作将患者头先牵引并渐屈向健侧后屈向患侧,当向患侧搬至最大角度时,拇指“定点”不放松,与“动点”手同时作一搬、按、牵联合“闪动力”,术者拇指可触到复位关节的弹跳感,多可成功。⑤侧卧推正法:用于各颈椎前后滑脱式错位,尤其对颈曲反弓者有效。患者侧卧、平枕、低头位,术者用拇食二指夹持其向后突起的棘突两旁椎板处作“定点”,另一手托其下颌,将其头作前屈后仰活动,当仰头时,“定点”之手稍加力向前推动,使之在运动中推正。有滑脱错位者,推正时双手加力将头向上牵引,复位效果更好。

2.2对照组采用电脑中频并牵引。牵引方法、时间、疗程同治疗组。牵引后用电脑中频在局部作物理治疗,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2.3疗效标准[1]治愈:颈背部疼痛消失,肌肉放松,活动正常;好转:颈背部疼痛消失,偶有轻微疼痛,肌肉放松,活动正常;未愈:症状无改善。

3结果

经1个疗程治疗后,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统计学处理:统计方法采用Ridit分析,将两组的总数作为标准组,分别计算治疗组和对照组的Ridit值,再检验两组之间有无统计学差异。统计结果显示治疗组的平均Ridit值为0.36,对照组的平均Ridit值为0.63,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t=4.45,P

表1 治疗结果[n(%)]

组别 n 治愈 好转 未愈 总有效率(%)

治疗组 30 17 11 2 93

对照组 32 6 10 16 50

4讨论

根据脊柱生物力学原理可知:正常人的颈椎稳定性由两方面组成,①内源性稳定:包括椎体、附件、椎间盘及相连的韧带为静力平衡;②外源性稳定:包括肌肉的调节和控制,这是颈椎运动的原始动力,此为动力平衡。静力学平衡和动力学平衡处于动态平衡中,如果任何一个平衡遭到破坏,都会引起生物力学失衡最终导致颈椎病的发生[3]。单纯的牵引方法虽能增大椎间隙,减少颈椎增生对神经、血管的压迫,能减轻肌肉痉挛,减少神经刺激,改善颈椎间各小关节的功能,缓解疼痛,改善症状,但无法纠正颈椎旋转性错位,对寰枢关节错位反而会加重椎动脉的牵张,引起头晕加重。脊柱微调手法以错位的颈椎为中心,以棘突或关节突为着力点,相邻两椎产生错动,杠杆力矩短,易于调整控制,手法轻巧,患者无疼痛感。在整复颈椎错位的同时,扩大椎间孔、椎管、横突孔的有效空间,改善椎管内外的高压力状态和神经根张力,减少或消除神经血管机械性压迫和刺激,从而达到改善颈椎静力平衡[4]。笔者在施行脊柱微调手法前先施以常规放松手法放松颈椎周边组织,从而达到改善颈椎动力平衡,为微调手法治疗创造良好条件。因手法讲究适度,不超关节活动,故不会意外损伤颈椎。通过观察发现脊柱微调手法结合牵引治疗颈椎病疗效肯定。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

[2] 龙臣花.脊椎病及脊椎相关疾病中西结合诊疗教程,2002:59-62.

[3] 李义凯.脊柱推拿的临床与基础[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1:

458-459.

第4篇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646-01

颈椎相关疾病以头面、五官症状、颈背及上肢症状为主,兼有呼吸、消化、泌尿、循环、运动等系统病症。近年伴随人类文明进程的加速,尤其是相当多的行业,涉及颈椎的高强度工作,如办公文案电脑使用的高频度,长时间。以及驾驶,美容,美发等职业特点进一步加重人类颈椎的负担,甚至超过正常颈椎的生理承受,从而产生相关的病理症状。在颈椎的相关疾病中,与眼部症状相关的病症也由此增多。传统治疗往往疗程长。症状容易反复,并且手法治疗和治颈椎牵引是分开进行的,而在倒悬牵引的状态下可以很好的将颈椎牵引与手法整颈相结合。从而缩短疗程。提高临床疗效。数年末笔者采用倒悬牵引下配合手法温脊治疗颈椎相关疾病中与眼部症状相关的病例63例,均取得令人较为理想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男性27例,女性39例,职业分别为电脑办公,IT教师科研工作及美容美发等,均为长时间颈椎处于高强度,姿势单一等状态而积累,从而引发眼部出现视觉障碍的眼病症状。如视物模糊不清,或复视、眼痛、结膜充血等临床症状。

1.2 治疗方法 ①颈椎卧式牵引。②倒悬30°-90°度手法颈部整脊整合。③笔位颈部定位手法整脊。

2 讨 论

2.1 视觉障碍 颈椎病变引起椎基底动脉痉挛,导致大脑枕叶视觉中枢缺血性病理性损伤,发生视觉障碍。轻者视物模糊不清,或有复视症状,还会发生视力减退,眼前闪光,暗点,视野缺损或失明,幻视等,还可能出现反射性视网膜动脉痉挛,引起眼痛,眼底血管张力变化,眼底静脉扩张和动脉变细,血管痉挛性视网膜炎等。某些患者还可能伴有眼瞳痉挛,结膜充血,角膜感觉减退,甚至形成溃痛,泪腺分泌障碍,球后视神经炎,突眼及青光眼等。

椎动脉一般发自锁骨下动脉的第一段,是该动脉的第一分支。有时发自无明动脉动或主动脉弓。椎动脉一般从第6个颈椎的横突孔穿入,跨越于上位第6颈椎的横突孔,但也有见于从第7、第5、第4或第3颈椎横突孔穿入。椎动脉从寰椎横突孔穿出后,跨过寰椎侧块后方的椎动脉沟,转向上方位枕骨大孔进入颅骨。左右椎动脉有时不对称,多为左侧大,右侧相对小。根据椎动脉循行的们置,可分为4段。即颈段,椎骨段,枕骨段和颅内段。颈椎动脉为第1段,自锁骨下动脉动发出,至穿经颈椎横突孔以前的部分,在颈长肌和前斜角肌的裂隙内上行,当前斜角肌痉挛也可发生椎动脉受压迫。其后方与第7颈椎横突,C7和C8神经前支,颈交感神经干和星状神经节即颈下交感神经节相邻。此神经节发出交感神经纤维,与椎动脉伴行,形成椎动脉神经丛。故临床椎动脉型颈椎病和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易于合并发生。椎骨段为椎动脉的第2段,穿颈椎横突的部分。颈椎椎体两侧的钩椎关节;位于椎动脉的前内方,当钩椎关节骨质增生或外翻,压迫椎动脉,使椎动脉动扭曲,造成椎动脉痉挛,管腔变窄,重者甚至可产生梗塞。枕段为椎动脉第3段。从寰椎横突孔穿出,向后绕过寰椎的侧块,到椎后方上面外侧的椎动脉钩内,然后转向前方,穿过寰枕后膜向外上行,经椎骨大孔进入颅腔。此颈椎动脉在寰椎上关节突的外侧和后侧,纡曲较大,可因为寰椎椎动脉沟环,寰椎后弓骨折寰枢椎关节错位或转头运动,受牵拉或挤压而引起枕项痛,眩晕,眼、鼻不适,耳鸣、耳聋,失眼多梦,记忆力减退等症状。颅内段为椎动脉第4段。从枕骨大孔进入颅腔达脑桥下缘,并与对侧同名动脉汇合成基底动脉。椎动脉的颅内动脉主要分支有:脊髓前动脉,小脑后下动脉,脊髓后动脉,内听动脉。其中内听动脉有时出于小脑下动脉,当颈椎移位使椎动脉受压,可引起耳鸣,听力减退等症状。

3 中医对于手法定位的认识

3.1 平衡阴阳,调理脏腑 《内经・生气通天论》:“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3.2 宣通气血,温通经络 通则不痛,痛则不通,不通则痛。经手法推拿复位,使气血流通,经络通畅,病痛则迎刃而解。

3.3 活血祛瘀,消肿止痛 《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因跌扑闪失,以致骨缝开错,气血凝滞,为肿,为病,宜用按摩法,按其经络,以通闭滞之气;摩其壅聚,以散瘀结之肿,其患可愈。用手法按摩定位,使之行气活血,经络畅通,瘀肿自消。

3.4 滑利关节,松筋复错 脊柱相关疾病是因为椎间关节错位。小关节错位在脊椎的表现为关节屈伸旋转不利,而小关节错位的原因是慢性劳损,寒湿侵袭等引起的肌肉痉挛,或大关节退行性变,椎间盘变性,内分泌失调所引起的关节内外平衡失调。通过手法推拿点穴等可以促进机体机能恢复。

4 现代医学对手法作用的看法

4.1 纠正脊椎的解剖位置的失常 脊椎的相关疾病多与脊椎关节位置失常密切相关。所以根据错位的类型选择相应的手法使错位的解剖位置得以恢复正常,则相应的功能也得到恢复。纠正错位是对神经,血管刺激而引起的关节,器官功能失调。这就是手法整脊复位的主要作用。

4.2 解除痉挛,松解粘连,恢复脊椎内外平衡 椎体移位,小关节错位是肌肉痉挛的根源,而长时间的肌肉痉挛如果不能及时解除则可加剧椎体小关节错位的程度。故二者互为因果。

4.3 缓解地和消除疼痛 手法推拿能够消肿,减轻肿胀对局部的刺激。可以调节自主神经的功能活动,改善疼痛部位的微循环。通过体内产生内源性物质,从而起到镇痛消肿的作用。

第5篇

【关键词】:手三阳针;颈椎牵引;颈前筋膜扩张术;神经根型颈椎病

【中图分类号】R68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 (2010) 02-094-2

由于颈椎间盘、颈椎钩椎关节或关节突关节增生、肥大的骨刺向侧方突出,刺激或压迫相应水平的神经根,并出现一系列相应节段的神经根刺激或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其临床症状以颈肩背部疼痛、上肢及手指的放射性疼痛、麻木为主,被称为神经根型颈椎病。目前,全国大约有7%-10%的人患上了该病。50-60岁年龄段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发病率约20%-30%;60-70岁年龄段达50%。与此同时,神经根型颈椎病为中老年专利的传统正逐渐被现实打破,发病明显趋向低龄化。自2007年10月至2009年5月间运用手三阳针配合颈椎牵引术及颈前筋膜扩张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18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180例均为我院门诊患者,其中男102例,女78例;年龄在24~52岁,平均39.3岁。

1.2诊断标准根据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依据有以下几点:

年龄23-65岁;

颈、肩、臂疼痛或麻木,向上肢或枕部放射;

颈部活动时症状加重;

颈椎旁压痛;

肩及上肢感觉障碍、肌力下降;

压颈试验或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影像学检查异常。

2治疗方法

2.1手三阳针针刺取穴方法:在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三焦经、手少阳小肠经三经各腕上二寸处取穴,分别为阳1、阳2、阳3。

进针方法:医生左手拇、食指提捏起皮肤,右手持针,针与皮肤呈15度角沿皮下刺入,进针60毫米,针刺方向朝上。行针:快速捻转200-300次/分,每次连续捻转3分钟。每10分钟行针一次,留针30分钟。

2.2颈前筋膜扩张术用药:5ml的2%利多卡因针剂1支,5mg的地塞米松针剂1支,100mg的维生素B1针剂1支,0.5mg的维生素B12针剂1支,5ml的注射用水4支,备用。操作:用20ml一次性注射器抽取2%利多卡因针剂约2ml,地塞米松针剂5mg,维生素B1针剂100mg,维生素B12针剂0.5mg,然后再抽取注射用水,将注射器内液体稀释至20ml,备用。患者仰卧位,颈后垫一个薄枕头使头略后仰,头部略向健侧,先触知环状软骨所在并标记,常规皮肤消毒后,术者左手戴一只消毒手套,左手中指食指紧贴患侧环状软骨向下按压推挤皮肤,使颈部皮肤和颈椎椎体贴近并在整个穿刺过程一直保持这种深压状态。如此使气管及食道推向内侧,使颈总动脉推向外侧,并大大减少了穿刺针的穿刺距离。用普通7号针头直刺达椎体遇有骨性阻力时再将针头稍退出1~2mm,回抽无血、气及脑脊液时即可注入备用20ml混合药液。从第一次治疗开始算起,每7天治疗1次,连续3次。

2.3颈椎牵引利用电动牵引器进行坐式间歇牵引,牵引角度为颈部自躯干纵轴向前前倾约10°-30°,重量4KG-9KG,持续牵引3分钟间歇30秒。每天1次,每次30分钟,7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

3治疗结果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制定。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肌力正常,颈、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1年内无复发;显效:临床症状减轻,颈、肩背疼痛减轻,颈、肢体功能改善,能参加原工作或轻工作;好转:临床症状、体征有改善,能参加轻工作,但尚有部分症状;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疗效:痊愈48例;显效98例;好转21例;无效13例;有效率92.8%。

治疗期间,1名女性患者,32岁,在治疗后出现轻度霍纳综合征,经平卧休息约1小时后体征消失。1名男性患者,25岁,在留针期间出现恶心、呕吐、心慌、胸闷及汗出的晕针现象,经平卧、低流量吸氧,约30min后症状缓解。1名男性患者,48岁,在治疗后出现头晕、两眼视物略模糊,测血压为95/75mmHg,平卧、低流量吸氧,30min后测血压为100/90mmHg,头晕、视物模糊症状消失。

4讨论

人体的腕部和踝部分别为手三阴经手三阳经和足三阴经足三阳经循行所过,通过手足经脉与脏腑的属络腕部踝部与五脏六腑及全身各部亦有密切联系。此外根据标本根结理论,四肢远端是十二经脉的本部和根部,是脉气生发之处,腕踝针的十二个刺激点均位于腕踝部附近,相当于十二经脉的本部,所以腕踝针法可以治疗全身的多种疾病,我们所采用的三个点分别位于手三阳经上。手三阳经从手走头,全都交汇于位于颈部的大椎穴,然后从颈项部上头,所以手三阳针可以治疗颈项部的疾病。我们用之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疗效。颈前筋膜扩张术注射利多卡因及B族维生素到椎前筋膜,20ml的容量可使药物扩散到整个颈椎的横突部位,部分药液可经椎间孔扩散到硬膜外腔,分布在神经周围,B族维生素营养神经,低浓度的利多卡因可阻滞交感神经节及交感神经纤维,降低椎动脉对交感神经的敏感性。颈椎牵引主要是解除颈部肌肉痉挛,缓解疼痛症状,增大椎间隙和椎间孔,有利于已外突的髓核及纤维环组织复位,缓解和解除神经根受压与刺激,促进神经根水肿吸收,解除对椎动脉的压迫,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局部淤血肿胀及增生消退,松懈粘连的关节囊,改善和恢复钩椎关节,调整小关节错位和椎体滑脱,调整和恢复已被破坏的颈椎内外平衡,恢复颈椎的正常功能。我们综合利用这三种治疗方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第6篇

方法:将86例颈型和神经根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43例。治疗组采取整脊手法结合超大重量牵引治疗;对照组采取常规中等颈椎牵引治疗。

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为86.7%,治疗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

结论:整脊手法结合超大重量牵引治疗颈型和神经根颈椎病,能恢复患者颈椎的生理弧度,调整紊乱的钩椎关节关系,疗效满意。

关键词:整脊手法 超大重量牵引 颈型颈椎病 神经根型颈椎病

【中图分类号】R22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077-02

颈椎病是中老年人的多发病。近年来随着人们工作与生活习惯的改变,其发病率逐年上升,且出现发病年龄年轻化、发病人群多元化的趋势。临床上多以颈型和神经根型较常见。患者大多表现为颈项部僵硬,肩背酸胀沉滞,或上肢放射性酸麻疼痛,甚至出现手指麻木等症状。我院于2010年8月至2011年8月对门诊的颈型和神经根颈椎病患者采取整脊手法结合超大重量牵引治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按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1]。①颈型:颈项部及肩胛部僵硬、疼痛,颈部活动受限,有相应的压痛点,压颈试验呈阳性。X线表现:颈椎病变节段的生理弧度有相应改变。②神经根型:颈部僵硬、疼痛伴上肢放射痛,颈部活动受限。受压神经根节段支配的皮肤区域感觉减退甚至消失,患侧肌力有不同程度的减退,颈后伸运动时症状加重。压颈试验及臂丛牵拉试验阳性。

1.2 排除标准。排除中度及重度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排除孕妇、出血性倾向、皮肤破损患者;排除恶性肿瘤、牵引区骨折、结核、骨桥形成患者;排除年龄过大而体力无法承受、高血压和严重心脏病患者。

1.3 病例选择。所选取的86例患者均为门诊收治的颈型和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按随机原则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43例。

两组患者在性别比例、分型方面比较,经X2检验,年龄、病程经t检验,P>0.05,无明显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采用颈椎颌枕牵引法,使颈椎保持轻度前屈15°~25°,牵引重量为自身体重的15%~20%,7~12Kg,牵引30min,1次/d。

2.2 治疗组采取正骨整脊手法治疗:①舒筋手法:患者取正坐位,医者立于患者的侧后方,拿揉、弹拨、按揉、点按颈肩部俞穴,5-10分钟左右;②整脊治疗:以患椎棘突向右偏歪为例,患者取正坐位,头部向患侧旋转至最大限度,医生左手拇指顶住偏歪棘突的右侧,其余四指扶持颈部,另一手掌心对准下颌部,五指捏拿下颌骨,将患者头部向患侧斜上方牵提,使颈部向健侧弯屈并向前旋转至拇指有棘突移位感为止,这时右手突发力向患侧斜上方牵提,同时左手拇指向对侧及颈部前方挤压患椎棘突,可听及弹响声,同时拇指下有棘突滑动感。此法适用于颈椎生理弯曲变直或反张,伴有小关节紊乱者;结合超大重量颈椎牵引,牵引重量为自身体重的25%~30%,12~20Kg以上,牵引15min。

整脊手法结合超大重量牵引治疗隔天1次,6次为1个疗程。

两组共治疗3疗程后进行临床疗效评定。

2.3 统计分析所得数据,采用SPSS14.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3 疗效标准与结果

3.1 疗效标准。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治愈:原有病症消失,肌力正常,颈、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好转:原有症状减轻,颈、肩背疼痛减轻,颈、肢体功能改善;未愈:症状无改善。

3.2 治疗结果。见表2。

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4 讨论

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以颈型、神经根型多见。多是因年龄或长期慢性劳损等原因导致颈部肌肉僵硬、痉挛,椎间盘退变,韧带及关节囊松弛,颈椎小关节骨质增生,刺激或压迫神经根或血管而出现水肿、炎症等一系列病理变化。

颈椎牵引的作用有:①调节和恢复已破坏的颈椎平衡,增大椎间隙,调整嵌顿的小关节滑囊;②缓解因椎间隙和椎间孔变窄、椎间盘突出或小关节功能紊乱所造成的神经根、椎动脉和脊髓受压,促使拉长、迂曲的椎动脉变直,增加有效血流量;③缓冲椎间盘组织周缘的压力,有利于突出物回纳复位等[1]。从生物学观点来看,颈椎牵引就是给脊柱加载(施加应力),使其发生应变(相对伸长),拉开椎体间距离,以减轻椎间盘压力,缓解神经根、血管和肌肉间的关系[1]。由于实际颈椎牵引的力量可受、头颈部的重量、应用的牵引方法、牵引时摩擦力的大小和牵引装置等因素的影响,因此颈椎牵引究竟该用多大力量,各家看法不一。文献报道有的高达14.6Kg,有的仅为4.5Kg。我中心骨伤科采用超大重量颈椎牵引,在快速、超大重量的持续牵引力的作用下增宽椎间隙和椎间孔,利用椎体间的负压对突出的椎间盘产生吸纳的作用,从而减轻突出椎间盘对神经根的压迫、刺激,回复迂曲的椎动脉。同时能促进紊乱的椎间关节复位,使颈椎生物力学得以重建,从而达到临床治疗的目的。但牵引同时也应注意因人而异,初次牵引重量及每次增加量以患者承受程度为标准,不可急于求成。

颈椎病手法治疗分为理筋手法和正骨手法,理筋手法如拿法、揉法、滚法等。正骨手法如坐位旋扳法、坐位旋提法等。《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日:“按其经络,以通郁闭之气,摩其壅聚,以散汲结之肿,其患可愈。”在牵引中配合手法治疗,符合骨伤科“动静结合”的原理,着眼于恢复患者颈椎的生理弧度,由此达到调整椎间盘与神经根的位置,恢复颈椎正常的解剖序列;同时运用柔和而又有渗透力的手法松解颈椎周围的软组织粘连,缓解椎间盘之间的压力,减轻对神经根的刺激,并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促进炎症的吸收达到止痛的目的;对督脉和两侧膀胱经的颈段及风池、风府、阿是穴,肩井穴的按摩,对疏通筋脉、脑髓有很好的效果;正骨整脊旋转颈椎可以调整钩椎关节,解除滑膜嵌顿,且手法轻柔不易造成医源性损伤。临床中将颈椎牵引与正骨整脊手法结合治疗颈型和神经根颈椎病,操作方便,疗效满意。同时远期疗效随访仍需进行,嘱患者保持合理颈部姿势,加强颈肌锻炼,是巩固疗效,减少复发的关键之处。

第7篇

[关键词] 交感型颈椎病; 推拿; 小针刀; 骶管冲击; 牵引; 神经阻滞; 颈椎不稳

[中图分类号] R6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0)11-17-02

交感型颈椎病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且症状多、体征少、病因复杂、容易反复发作。观察近期国内外发表的杂志,对交感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诊断、治疗给予归纳、分析、总结,希望为医生提高疗效,为患者带来福音。

1 发病机制

早在1926年,Barre曾推测,由于颈椎关节刺激颈部交感神经可引起眩晕、头痛、颈痛等症状群;1928年,Barre的学生刘永纯对颈交感神经受刺激引起的症状作了详细的叙述,故今仍有人把交感型颈椎病称为巴-刘(Barre-Lieon)氏症状群。Chen XQ[1]认为颈椎间盘退变、外伤、炎症、肌张力失衡所导致的颈椎不稳定,可引起局部异常的机械性刺激和椎间关节创伤性的炎症刺激,引发交感神经症状。吴华荣[2]认为颈椎不稳不是唯一因素,还与颈椎管大小、骨赘形成、椎间盘突出及脊髓对缺血的耐力有关。郑思竞[3]等认为颈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在胸髓(T1-6)节段的灰质侧角的中间带外侧核,发出节前纤维,在交感干内上升至颈部,在颈部椎旁神经节换元,节后纤维分布到脊神经、动脉及所支配的脏器。因此杜建明[4]认为只要在颈交感干走向通路中的任何刺激或受累都可以产生相关症状;即颈或上胸椎的肌痉挛或炎症、关节增生、椎体不稳、关节紊乱、脊柱侧凸、先天畸形、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寰枢关节半脱位等等均可成为交感型颈椎病病因,并划分为椎管内和椎管外两大病因。

2 临床表现

交感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和抑制两大类,且以交感神经兴奋症状比较多见,主要包括以下6点。①颈背部症状:颈、肩、背部酸胀或疼痛、颈枕部胀痛。②头部:头痛、偏头痛、头胀、头晕、头昏。③五官科症状:耳聋、耳鸣、耳胀、耳痛、听力下降、鼻腔疼痛或异样感、口干、舌麻、咽燥、咽部异物感、视物模糊、眼胀、眼痛、眼眶胀痛。④神经内科症状:记忆力减退、近事遗忘、共济失调、呕吐或干呕、恶心、睡眠差、四肢发麻、行走不稳。⑤心血管科症状:局部或上半身汗多、高血压、低血压、血压不稳、心慌、胸闷、四肢发凉、发木、一侧面部感觉异常(热、胀、麻)。⑥其他:呃逆、月经异常、怕冷、怕热、胃肠功能紊乱、二便异常(无规律)。

3 诊断

1992年全国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5]诊断交感型颈椎病标准:以交感神经功能紊乱症状为主,排除其他系统脏器病理改变(5分);多有颈椎退变,包括颈椎不稳,伴有神经根症状;颈交感神经封闭或高位硬膜外封闭能使症状减轻或消失(1分);压头试验症状加重,牵引症状减轻(2分)。总分6分以上即可诊断。杜建明[6]则诊断定义为:颈交感神经刺激或受累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并且与颈或上胸椎体征或病因相关者称之为交感型颈椎病。

4 治疗

交感型颈椎病病因复杂,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寰枢关节半脱位、颈或上胸椎的肌痉挛或炎症、关节增生、关节紊乱、脊柱旋转侧弯、先天畸形等病因多采用保守治疗,目前临床报道手术治疗多为颈椎不稳或伴有颈椎间盘突出的患者,治疗方法回顾总结如下。

4.1 手术治疗

李淳德[7]、吴广森[8]等采用手术治疗交感型颈椎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通常采用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重建颈椎的稳定,解除颈椎不稳病因,从而解除或减轻交感型颈椎病的症状,其主要针对颈椎不稳或伴有颈椎间盘突出的患者。笔者认为对颈椎不稳或伴有椎间盘突出者经保守治疗无效者建议手术治疗。

4.2 推拿治疗

刘培太[9]认为解除颈周肌肉的痉挛有助于治疗交感型颈椎病,按摩能消除肌肉疲劳和痉挛,恢复其正常的张力、弹性和耐力,进而重建颈椎的稳定;杜建明[10]认为手法调整治疗交感型颈椎病有较好的疗效,可能与调整或平衡交感神经的作用有关。姜淑云[11]认为推拿手法可以改善颈椎节段的稳定性,减少颈椎节段的异常活动,进一步遏制颈椎的退变,从而改善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

4.3 小针刀治疗

姚新苗[12]、杜建明[4]等认为小针刀治疗可使椎管外肌肉、筋膜、关节囊、韧带达到松解,局部病变组织得到减张,促进无菌性炎症的消退,最终可恢复正常组织功能,从而提高了临床疗效。

4.4 骶管冲击治疗

杜建明[4.6]等用骶管冲击治疗交感型颈椎病。骶管冲击治疗可使药液充盈于整个椎管及相应的椎间孔中,使其中的颈交感神经得到充分的浸润,从而使颈胸椎管内病因所产生的症状得到恢复或改善。骶管冲击治疗的目的一是使药液在加压状态下能够充分抵达病灶处,特别是卡压的病灶处,发挥其药效作用;另一目的是多数患者在骶管冲击治疗过程中即出现交感神经症状,起到即时验证疗效的作用,同时也为诊断起到印证的作用。骶管冲击治疗较硬膜外封闭更为安全、便于医生操作,且药液作用部位广泛,符合交感神经分布广泛的特点。

4.5 牵引治疗

牵引以恢复颈椎生理弧度和患者舒适相结合为原则。坐位或仰卧位枕颌套牵引均可,有条件的情况下,以仰卧位枕颌套牵引为佳;其次牵引角度以恢复颈椎生理弧度为目的,但是对于颈椎不稳者,应以改善颈椎内外平衡为前提,并且根据病情需要调整枕头的高度,让患者处于舒适角度为原则,否则会加重临床症状;第三,牵引重量以4~6kg为宜,牵引时间每次20~30min,每日1~2次;第四,牵引若有连续数次不适反应则应暂停或停止牵引。刘琳[13]、杜建明[10]等报道颈椎牵引可有效改善颈项肌的痉挛,增大椎间隙及椎间孔,从而改变椎间盘、小关节、韧带的异常应力环境,促进组织炎症的吸收,减轻神经的刺激症状,有利于病情的康复。

4.6 神经阻滞

星状神经节阻滞、颈交感神经封闭、高位硬膜外封闭或药物灌注治疗交感型颈椎病,临床已有诸多报道,疗效得到肯定,甚至被绝大多数临床医生认为是即刻诊断交感型颈椎病的可靠方法。

4.7 其他

赵建强[14]认为针灸治疗交感型颈椎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王庆来[15]用中药治疗交感型颈椎病疗效满意;司马蕾[16]以受体拮抗剂酚妥拉明治疗交感型颈椎病;另外,还有电脑中频、毫米波等方法治疗交感型颈椎病的报道。

5 讨论

交感型颈椎病表现为症状多、体征少、诊断困难,故不少患者辗转于五官科、心血管科、神经内科等科室治疗,都得不到良好的疗效,而造成医生头痛、患者苦恼的尴尬局面,张颖[17]的临床报道可窥其一斑。故杜建明[6]根据症状分类,结合体征、器械检查确定诊断后给予对症治疗;并且根据症状恢复情况,结合复查结果来验证诊断,这样既可以避免漏诊,又可以防止误诊。该病病因复杂,因而治疗比较困难,多采用综合治疗,以期提高疗效;吴毅文[18]报道即使疗效虽良好,但容易反复发作,故医患者之间需耐心配合,才能更好地减轻患者的痛苦。为减少病情复发,一方面需要功能锻炼,以增强颈项部的肌力,促进颈椎动态平衡的恢复;另一方面还需注意以下6点:①颈肩背部保暖,②颈围固定(卧位不需固定),③睡姿:一般采取低枕仰卧位,后枕部高约3~4cm,项部7~10cm,肩背部2~3cm,以稗草籽或荞麦做枕芯、软硬适中为宜。④平时姿势:一般以保持中立位为佳(不宜长时间伏案工作,不宜卧位阅读、看电视)。⑤因情绪可刺激交感神经而产生或加重相关症状,故患者因保持良好的心情。⑥本病易反复发作,需耐心治疗,一疗程约需3周左右。

综上所述,交感型颈椎病的研究任重道远,交感型颈椎病不仅有跨学科的症状,还存在着跨学科的病因,诊断和治疗是复杂的;深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将会有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Chen XQ,Sun BO,Zhong SZ. Nerves accompanying the vertebral artery and their clinical relevance[J]. Spine,1988,12:1360-1364.

[2] 吴华荣,申勇,吴占勇,等. 颈椎病发病学中的不稳定因素[J].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6,14(1):12-15.

[3] 郑思竞. 系统解剖学[M]. 第3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334- 342.

[4] 杜建明,田小武,丁晓方,等. 小针刀结合骶管冲击治疗交感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J]. 颈腰痛杂志,2009,30(2):181-182.

[5] 中华外科杂志编委会. 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J]. 中华外科杂志,1993,31(8):475.

[6] 杜建明,田小武,丁晓方,等. 骶管冲击治疗交感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J]. 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09,30(5):656-657.

[7] 李淳德,刘宪义,马忠泰,等. 颈椎节段不稳在交感型颈椎病中的作用[J]. 中华外科杂志,2002,40(10):730-732.

[8] 吴广森,马远征,陈兴. 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交感型颈椎病[J].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8,18(4):261-265.

[9] 刘培太. 交感型颈椎病20例非手术治疗疗效观察[J]. 颈腰痛杂志,2003,24(4):236-238.

[10] 杜建明,田小武,沈国权. 手法调整治疗交感型颈椎病[J]. 按摩与导引.2007,23(9):9-10.

[11] 姜淑云,严隽陶,房敏,等. 颈椎治疗过程中骨与椎体的生物力学变化[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13(11):2029-2032.

[12] 姚新苗,陈于东,万全庆. 针刀合并手法治疗颈源性头痛临床研究[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7(2):84-85.

[13] 刘琳. 颈椎牵引结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颈性眩晕疗效观察[J]. 临床医学工程,2009,16(4):110.

[14] 赵建强,陈颖,李军,等. 廉玉麟“五型三线”治疗颈椎病经验[J]. 中医杂志,2009,50(1):24-25.

[15] 王庆来. 从郁证论治交感神经型颈椎病45例[J]. 浙江中医杂志,2009,44(5):344-345.

[16] 司马蕾,高军大,樊碧发. 交感神经维持性疼痛及其治疗进展[J]. 中国疼痛学杂志,2005,2:104-106.

[17] 张颖. 交感型颈椎病误诊37例[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7,20(5):557-558.

第8篇

关键词:颈椎病; 中医治疗; 思路; 方法

【中图分类号】R5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129-01

颈椎病是颈椎间盘发生退变从而引发刺激性改变,压迫到周围组织,引发各种病变及生命体征的一系列改变[1]。发生颈椎病一般需要两个条件:一颈椎间盘出现退变;二退变组织结构压迫颈部脊髓、血管神经、气管等,并产生刺激,出现对应的临床症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6年1月~2011年6月进入我院进行治疗的168例颈椎病患者,其中男性患者96例,女性患者72例,年龄22~72岁,平均37.6岁,主要临床症状为:项背肩臂痛症患者62例,痿症患者56,眩晕症患者50例。

1.2方法:将168例患者按照主要症状分为三组,进行各种中医方法的治疗,确定对其症状有效的治疗方法。

2结果

患者发病原因不同,对应的有效治疗方法则不同,根据分析结果得知,项背肩臂痛证适宜使用推拿、中药内治疗法、硬膜外药物灌注法;眩晕证适宜使用中药内治疗法、针灸、推拿,中药离子导入法;脊髓型颈椎病宜采取针灸、中药内治疗法。

3结论

3.1颈椎病病因:颈椎病主要病理原因是肾气虚损,从而引发了骨损筋伤,出现了项背肩臂痛、眩晕和痿等一系列临床病症。颈椎病的病因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肾气不足:清朝程杏轩有言“病在肾,则病肩、背、颈项痛”中医学认为肾虚是颈椎病发病最根本的原因。

劳倦内伤:久立则骨伤、筋乏。不良的睡势、坐姿、生活习惯以及不恰当的体育锻炼能够造成一定的慢性损伤,这些损失往往会损伤筋骨,使气血瘀滞不畅,从而增加肝肾亏耗导致颈椎病。

外感六和邪毒: 寒湿侵袭,留于筋骨,则经脉受阻,失却调养;风热侵袭,热毒侵筋骨,可使筋肉迟缓,颈椎各节失却平衡,加剧颈椎退变。

跌仆损伤:生活、交通、运动、工作所造成的意外事故等,一些不标准的推拿方法或牵引也容易造成医源性损伤导致骨损筋伤。

3.2颈椎病主要症状:项背肩臂痛症:疼痛是颈椎病比较常见的一种症状。往往是筋骨损伤,气血瘀滞造成的。

虚者多是气滞血瘀,肾阳乏虚,寒凝血瘀;实者多是寒湿阻滞经脉,损伤导致气血瘀滞。

疼痛主要来自于椎间盘、椎体、关节等部位的退变压迫,以至于使神经受到刺激引发所致。

痿症:引发痿症大多是因为湿热浸,肝肾亏损,脾胃虚弱。临床则认为其发病机制主要是筋损骨伤,瘀滞致痿。病症多发于脊髓型颈椎病和神经根型颈椎病后期。

眩晕症:其产生原因有虚实两种,虚症为上虚,多因肾精、肝血缺失,无法供脑所养;肝肾虚弱,肝阳过剩;风阳上扰。临床症状多是痰浊失却清阳,痰瘀交阻,无痰不眩。

多发于椎动脉型颈椎病,椎关节增生压迫椎动脉,导致基底动脉供血不足[2]。

3.3颈椎病中医治疗方法:中药内服法:可以扶正治本,泻实治标,充分体现中医学辨证理论。但是药物无法直达病所,效果缓慢,无法直接改变筋骨损伤造成的血管、神经、脊髓压迫及刺激。

中药外治法:直接作用于皮肤肌肉外周的血管和神经,能够直接改善其血液循环,并能够影响到椎管内组织从而出现一些治疗效果。但是药物同样无法达到病所,无法改变筋骨损伤对血管、神经、脊髓的压迫。

针灸疗法:可以用于局部或全身,能够调整阴阳、通络活血止痛。但是很难以改变筋骨损伤对血管、神经、脊髓的压迫。

推拿疗法:理筋手法能够改善颈椎周围软组织的血液循环,可以通络活血止痛,颈椎扳法能够改变筋骨损伤对血管、神经、脊髓的压迫。但是如果手法不当容易使病情加重,此法不可以在脊髓型颈椎病中使用。

中药离子导八疗法:具备直流电及中药外治法双重效果,能够更迅速地直达颈椎周围组织,起到消肿止痛作用。但是其中使用的很多的中药性能还没有完全确定,而且有很多效果较好的中药没有办法以离子形态被导入体内。同时此中方法没有办法改善筋骨损伤对血管、神经、脊髓的压迫,只是治标,无法治本[3]。

硬膜外腔药物灌注疗:药物可以直达病所,起到活血通络,消肿止痛作用,在液压作用下,可以分离黏连的局部组织,能够减轻甚至消除椎间盘压迫神经、脊髓的作用。但是目前在硬膜外腔总使用的中药有限,只能具备活血化瘀作用,消肿止痛还没有办法达到,只能配合西药使用。同时一部分筋骨损伤对血管、神经、脊髓的压迫没有办法起到作用。

小针刀疗法:拥有针和刀两种作用,可以解除组织黏连,而且没有任何疼痛,是一种特殊疗效。并且小针刀能够松解棘闻韧带和横突间韧带,可以与推拿相互协助治疗颈椎滑脱。但是在颈椎病中能够进行手术的部位受到限制,无法改变筋骨损伤造成的血管、神经、脊髓压迫,治标不治本。

参考文献

[1]冯飞, 姜亚军. Feng Fei, Jiang Yajun.颈椎病的中医治疗探讨[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5(6):881-883

第9篇

摘 要 亚健康作为当前医学科学中的一个研究热点,国内外学者对于亚健康的相关研究表明亚健康人群的数量在不断增加。从国内来看,中国医学专家指出,目前,中国亚健康人群比例达70%;从国外来看,世界卫生组织经过调查表明,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亚健康状态约占人群的75%。据报道,青少年颈椎病的患病率已达10%甚至更高,而青少年中以大学生患颈椎病最为突出。笔者就有关亚健康与大学生颈椎病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综述主要从国内外亚健康研究现状和从病因病理、保守治疗两方面对大学生颈椎病做一介绍。通过保健体操这一功能性锻炼方法对颈椎病进行干预,来缓解大学生颈椎疲劳和预防颈椎病的发生,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生活质量。

关键词 亚健康 大学生 颈椎病 保健体操 研制

一、亚健康国内外研究现状

从2000年-2016年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以“亚健康概念”为关键字进行检索,共获得相关信息32784条。

《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提出亚健康是一种人体于疾病和健康之间的状态。从大量研究者的文献中得出,目前,亚健康的概念及相关研究仅限于我国学术界,“Sub-health”还没得到世界的认可,国内亚健康的研究大多局限于中医学范围,亚健康是属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第三种状态。而通过查阅国外文献期刊全文数据库发现对“亚健康”研究很少,美国研究者将这种状态称为“慢性疲劳综合征”(CFS)并制定了CFS诊断标准。尽管世界各国学者对亚健康状态进行研究工作,但是至今对亚健康状态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亚健康”是我国学者提出的“中国式”名称,其主要研究内容仍以CFS为主。

二、大学生颈椎病病因病理

唐汉武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大学生颈椎病病因多由于长期伏案学习或长时间使用电脑,加上姿势不正确,枕头过高过低等,屈颈过度,日积月累,使颈椎的关节囊、椎间韧带松弛,颈部肌肉张力改变,颈椎的动静力平衡失调,削弱了对颈椎的支撑与保护作用,颈椎因此而逐渐出现生理弧度的改变,进而引起颈部解剖学和组织学的改变,即颈椎生理弧度改变一生物力学综合性失衡的恶性循环。张先发等曾发现我国高中学生中,坐姿合标准者占学生总数的46.8%,其他大部分为近距离坐姿,左右偏者次之,凡此皆可导致颈椎动静力平衡失调,导致出现颈肩部的不适,甚至最终出现颈椎曲度的改变。周万勇等通过对60例颈部不适青少年患者颈部X线片分析,大部分患者有颈椎曲度轻到中度异常,且患者临床症状随曲度异常的加大而加重。张先发川等通过对100例青少年颈椎病患者的X线片分析,发现52%的患者有颈椎曲度改变,其中以生理曲度变直最为多见,不连续及后突次之,但与椎管无明显联系。

三、大学生颈椎病的保守治疗

由于大学生颈椎病多为功能性病变,故其经保守治疗多可取得良好的疗效,目前,颈椎病的保守治疗主要有中药治疗、推拿疗法、针灸治疗、理疗、保健体操等。其中,保健体操具有简便易行且具有预防和治疗双重作用的特点,尤其是针对青少年这一特殊群体具有其他疗法不具备的优势。孙海燕等采用“颈椎病前期调查表”及“颈部功能评价表”调查1252例18-40岁不同行业健康人群颈部健康状况,并将研究对象按分层随机抽样法分为试验和对照两组,用自行研发的颈部保健操对试验组进行干预,对持续推广应用的结果进行统计。结果显示,颈椎病发病呈不断上升且有低龄化倾向,在校大学生颈椎功能减退呈菱形分布,80%以上为不健康或亚健康人群,进行颈部保健操锻炼对改善颈椎局部症状效果明显。张茂狮等用自制的保健操对240例患者进行研究表明运用保健操后颈椎病的发病率明显降低,与正常组对照差异明显。

四、总结

亚健康的定义还不十分明确,CFS与亚健康是基本相似的,其诊断标准也有待完善,大学生颈椎病与亚健康的关系还不十分清楚,二者可能高度相关,从亚健康的角度防治大学生颈椎病有更为积极的意义。

从上述文献资料我们可以了解到,保健体操对疾病及康复具有很重要的作用,长期坚持进行适合自己的保健体操有助于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然而,如何正确选择适合自己的保健体操进行锻炼却很少提及。在创编的保健体操方面,大部分的保健体操没有对练习规格进行详细说明,练习的动作也不是很全面,动作相对单一、枯燥缺乏趣味性,动作名称偏向专业术语化,动作要领不够详细。这些问题都可能导致患者不能长期坚持练习和出现错误练习,从而影响锻炼效果。

参考文献:

[1] 林舒娜,张柔华,努尔夏提・尼加提,王晓东.高校学生颈椎病康复治疗与预防[J].当代体育科技.2012.34:21-22.

[2] 强刚,刘茜,潘道友,李涛,王小琴.大学生颈椎健康状况调查与颈椎病的防治[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4.03:222-224.

[3] 龙国强.太极拳对大学生颈椎病防治的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3.S1:223,205.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