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8 15:17:4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网络通信基本概念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智能电网;通信技术;通信架构;统一标准
中图分类号:TM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35-0068-02
1 智能电网的基本概念及发展
由于各国存在不同的国情和社会问题,并未能对智能电网制定出相同的概念,因此各国对于智能电网各个方面的着力点和研发方向不尽相同。
针对我国的国情和现状,相关技术人员在2009特高压输电技术国际会议上提到要以特高压为基本骨架联合各地区进行协调发展,突出电网的智能性,在保障规模的情况之下,与时俱进实现技术的自主创新,创造安全高效的工作环境,全国各地电网不是孤立的,运用智能理念将其连接起来,增强地区之间的互动合作,一方面扩充了信息量,一方面能够实现安全发展以及经济运行高效合理。
从目前各国对于智能电网的研究以及实施情况来看,现在的智能电网作为一种基础设施,主要是处理电力系统的信息,并且将通信技术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从中获取有利的数据能够保障电网发展的持续性和安全性。这样的管理模式一方面是可以满足各个地区对于信息和资源的需求,另一方面又可以让用户真正体验其中,成为电网能源的管理者。所以说,虽然各国因为国情针对智能电网提出不同的理念,但是这些理念提出的初衷以及理念背后蕴藏的深远含义是相似的。各国的起步不同,因此智能电网的发展快慢不同。在科学不断进步的今天,各国针对智能电网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和实施经验。
2 智能电网的通信技术
电网有很大的广泛性,遍及地区满足各地对于联通的需求,通信系统与电网相同,在形成很大的信息联络网络的同时,对电网数据获取和保护以及最后的控制形成更好的支持。通信系统作为实现智能电网的基础能够迅速高效的传播,实现双向沟通,实时传播并且对于数据进行集合和及时处理。因此,通信系统是实现智能电网的基础更是保障,通信系统所拥有的高效实时以及双向联通这些特征能使智能电网提高供电性能、有效运用资源、将信息和电力进行实时互动,长久以来能够有效的提升我国电网的价值并且高效安全的运营系统给予的保护增强了电力市场的经济效益提高其市场资产的占有率。
智能电网的自我监控需要依赖于通信系统,而在整个校正过程中,通过监控可以提供相关补偿和回馈,对于资源进行重新分配以避免严重事故的影响持续扩大。但是高效的通信系统为实现双向发展,所要运用的技术非常丰富,包括针对不同突发状况而设计的智能电子设备进行智能勘探和记录、对实时讯息的控制、电力系统需要的电子控制器对电力系统进行持久的保护以维护网络通信的畅通性,通过这些技术有效提高对于电网的驾驭和保护。
在整个技术运用过程中,需要着力注意的两个事项是:第一,通信系统应该拥有一个开放式的框架,这样能省时省力又有所效率,使得电网各部件各环节都能实现网络通信;第二,供电和提供设备的一方应该与受众指定长久稳定的标准规章,完成设备和系统之间或者相互交叉所需要的交流合作,能够得到信任和联通。以往传统的电网很难成为一个真正的整体,因为整个发电的过程直至输送和配送都未能连接成一个高速可靠的双向网络系统,所以现今数字网络的快速发展中应该着重于双向网络的建设,在突况发生时能高效协调资源避免或者尽可能的减少损失。
主网或高电压等级以及主要以高、中、低压配电网为主的电力通信配网和用户通信集合组成了智能电网。其中,主网或高电压等级主要是运用控制调节的调度中心以及独有的双向管理平台进行电力全国各地的高效稳健的输送,同时这也为实现电网的自动化发展这一过程,该过程非常简单,全程无人操纵,因此也能通过网络广泛的覆盖性满足N―M下的通信要求为下一代的网络通信奠定基础。另外,电力通信配网和用户通信是有一些电力通信系统和丰富的通信手段组成的,例如现在已经普及至每家每户的电表盒电器等等。
智能电网现今作为电力通信网络的主网架需要不断地结合国际最新的科学技术进行创新,逐渐扩大容量,提高效率,推动电网的智能化和宽带化的快速发展。下一代光网络有点到点,集全IP进行统一控制管理,进行多点多面的网络传输,由此来提高智能电网的高速快捷的发展。光网络只是传输网络的一个代表,新时代的网络发展将传输和数据紧密结合,增强其对于突发问题的反应及应对能力,控制成本降低能耗的同时,提高传输网络的效率。
在技术层面上,网络安全技术作为一种基本的网络形式为网络运营提供保障,这就需要相关科技人员有很强的综合能力,在考察用户行为的时候能够结合业务流量进行统计得出有根据的结论。在交换层面,应该多引进一些新的传媒手段和传媒技术进行网络控制,比如说IMS就是一种新的手段,由此为客户终端的用户提供更多又安全高效的业务服务。
3 总 结
综上所述,现今不断提升的科技水平推动着“下一代网络”朝着更高层面发展使得通信网络也因此更加具备竞争实力,支撑和保障电力系统发展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手段是将电子通信的主要着力点转移至流量和业务的管理。
为了达到这样一种转移,各个实体需要签署相应的协议维持整个合作的标准和尺度,同时也只有基于具备统一性的网络才能有效的以业务带动网络发展。
现在新的网络手段和媒体技术都是基于电网建设这个基础领域,综合能力被有效地运用于各个领域,长久以往这样的综合发展必然能够带动整个电网企业走向繁荣,同时也拉动国家经济带来深远的社会效益,从而不断走向繁荣。
参考文献:
[1] 孙晶.智能电网及其通信技术[J].电力系统通信,2010,31(12):1-3,7.
[2] 李乃湖,倪以信,孙舒捷,等.智能电网及其关键技术综述[J].南方电网技术,2010,4(3):1-7.
关键词:4G网络通信 LTE-Advanced 3GPP 载波聚合中继技术(Relay) 多点协作(CoMP)
中图分类号:TN92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3)12-0022-01
1 引言
当今移动通信技术步入4G时代,2013年6月韩国三星了LTE Advanced版的Galaxy S4,LTE-Advanced网络采用了当前一代LTE的技术,并在其基础上进行了演进。目前,LTE-Advanced网络的下载速度最高达102Mbps,比中国普通家用宽带无线传输速度快100倍以上。从理论上讲,LTE-Advanced网络的数据传输速度还能更快,根据最新的研究数据表明,LTE-Advanced网络数据下载速度最高能达到150Mbps,数据上传速度最高能达到37.5Mbps。
2 LTE-Advanced基本概念及主要技术参数
LTE-Advanced(LTE-A)是LTE(Long Term Evolution,长期演进)的后续演进,是LTE-Advanced的简称,2008年3月开始,2008年5月确定需求。LTE-Advanced是LTE(Long Term Evolution)的演进,但其并非5G,而是对现存LTE技术的更高效运用。LTE-Advanced的技术参数如下:带宽为100MHz;理论下行峰值速率为1 Gbps,理论上行峰值速率为500 Mbps; 上行峰值频谱利用率为15Mbps/Hz,下行峰值频谱利用率为30Mbps/Hz。
3 LTE-Advanced的关键技术研究
为了满足IMT-Advanced(4G网络)的需求,3GPP结合当前的技术,针对LTE-Advanced(LTE-A)提出了几项无线网络传输的关键技术,包括载波聚合(Carrier Aggregation)技术,多天线增强(Enhanced Multiple Antenna Transmission)技术,中继(Relay)技术,协作多点发送和接收(Coordinated Multi-point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技术等,通过这些关键技术的应用,LTE-A的网络速度可以得到大幅的提高。本文将对这些关键技术做如下分析和研究。
(1)载波聚合(CA)技术。载波聚合(CA)技术是聚合两个或者更多的基本载波,满足网络传中更大的带宽需求,以便达到高速传输的要求。LTE-A中提出下行采用载波聚合技术,从而可以满足带宽大于20Mhz的网络传输需求。按照频谱的连续性,载波聚合可以分为连续的载波聚合与非连续的载波聚合。按照系统支持业务的对称关系,可以分为对称载波聚合和非对称载波聚合。载波聚合的研究场景可以分为以下3类:同带连续CA;同带非连续CA;异带非连续CA。
(2)多天线增强(Enhanced Multiple Antenna Transmission)技术。由于无线网络传输受到频率资源的限制,多天线增强技术可以通过扩展空间的传输维度进而能够成倍地提高信道容量而被多种标准广泛采纳。受限于发射天线高度对信道的影响,LTE-A系统上行和下行多天线增强的重点有所区别。在LTE系统的多种下行多天线模式基础上,而LTE-A要求支持的下行最高多天线配置规格为8x8,同时多用户空分复用的增强被认为是标准化的重点。因此LTE-A相对于LTE系统的上行增强主要集中在如何利用终端的多个功率放大器,利用上行发射分集来增强覆盖,上行空间复用来提高上行峰值速率等。
(3)协作多点发送和接收(CoMP)技术。协作多点发送和接收技术(CoMP,Coordinated Multiple Points Transmission/Reception)是指地理位置上分离的多个传输点,协同参与为一个数据终端的数据(PDSCH)传输或者联合接收一个数据终端发送的数据(PUSCH)。
根据参与协作多点发送和接收(CoMP)处理的小区是否归属于一个eNB来区分,它可以分为Intra-eNB和Inter-eNB CoMP两种方式。前者只需要本基站内部各小区间交互CoMP处理相关的业务数据和控制信息,较易于实现,而后者则需要在基站间交互这些信息,对X2接口带宽有很高要求,时延也比前者更大,目前标准中讨论的CoMP方案基本上都是Intra-eNB方式。
(4)中继(Relay)技术。中继技术是在原有站点的基础上,引入中继站,中继站和基站通过无线连接,下行的数据先由基站发送到中继站,再由中继站传输至终端用户,上行的数据则反之,如图1所示,为中继(Relay)技术的传输原理图。通过中继站能够增强无线网络的覆盖范围,并且可以支持临时性网络的分布,也可以支持群移动网络的分布,同时还能够降低网络分布的成本等。
4 LTE-Advanced的发展前景
LTE-Advanced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随人类对无线移动网络高速度的渴望越来越强烈,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无线终端设备商(例如三星、苹果等)对LTE-Advanced的研发投入必将进入一个新的,全球的无线网络运营商(例如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对LTE-Advanced网络建设的投入也必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虽然就目前来说,LTE-Advanced的发展还处于该产业发展的探索阶段,但是随着需求的旺盛和技术的不断投入和更新,在不久的将来,LTE-Advanced也将迎来快速发展期。
参考文献
[1]沈嘉,索士强,全海洋.3GPP长期演进(LTE)技术原理与系统设计[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学历教育;初级指挥;通信工程专业
文章编号:1672-5913(2013)14-0072-05 中图分类号:G642
0 引言
自20世纪末美军提出“网络中心战”概念以来,战争模式逐渐从武器平台对抗转变为以网络为中心的体系对抗,在全球范围掀起了一场以信息化、网络化为基本特征的新军革浪潮。从根本上说,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是推动这一变革的原动力。鉴于网络技术对军事行动乃至整个人类活动的深刻影响,计算机网络课程已经成为培养通信工程专业初级指挥人才信息素养的重要环节。
计算机网络一般被视为计算类专业的核心课程,而在军校通信工程专业的全期培养计划中长期作为拓展知识面的选修课对待,教学目标定位比较模糊,严重影响了后续军事网络相关课程的教学效果。笔者针对这一问题,根据通信工程专业初级指挥人才的职业价值取向,按照理工大学“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教学理念,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经验,从通信工程专业定位出发,探讨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教学内容安排和教学方法设计。
1 教学目标定位
1.1 专业定位
传统上,计算机相关课程在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很小,学时十分有限。然而,计算机网络是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并且在战场“制信息权”争夺中起决定性作用,这就要求通信工程专业初级指挥人才必须深入了解网络原理才能胜任未来联合作战的岗位需求。2006年,美军在新版的联合出版物《联合通信系统》中提出不再使用“指挥、控制、通信和计算机(C4)系统”这一术语,改用“指挥与控制(C2)”和“通信系统”替代心,这反映出新军革背景下通信与计算机融合的发展趋势。即便是在民用领域,“三网融合”技术也使得传统通信网络“终端+传输+交换”格局向“终端+云”模式转变。因此,笔者认为军校通信工程专业必须加大计算机教育的比重,某种意义上说应该将其作为“准计算机专业”对待。
对于计算机专业来说,IEEE和ACM制订的《计算课程体系2005(CC2005)》是世界范围内广泛认可的课程设置指导性文件。根据CC2005的定义,所谓计算是指“任何需要、得益于或者创造计算机的面向目标的活动”。计算学科主要被划分为计算机工程、计算机科学、信息系统、信息技术和软件工程5个专业。
2008年,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推出的最新版《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8(CFC2008)》指出: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进行计算机教育的目的是“使他们掌握应用计算机的知识,能够将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用于其工作领域,成为既精通本专业知识又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各院校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对推荐的课程体系进行适当修改,进一步体现自己的办学特色。
军队高等教育首先是国民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具体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内容安排上应满足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但是军队高等教育又有其独特的职业价值取向,即培养胜任部队第一任职的“基础宽厚、信息主导、技指合一、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初级指挥人才。从CC2005划分的专业来看,面向部队初级指挥岗位的通信工程专业更接近信息技术专业或信息系统专业,具体的需求可以表述为:在特定军事应用环境下,通过选择、创造、应用、集成和管理的网络通信技术来满足作战需要,或者关注战场信息资源的获取、部署、管理及使用,并能分析战场信息需求和相关的组织运用过程,详细描述、设计、组织、维护与作战目标相一致的网络通信系统。
笔者认为,使学员理解现代指挥信息系统的组成与工作原理,并在战争实践中发挥作战效能应该是教学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具体目标应该落实到针对网络体系中的各种部件、装备乃至系统做到“能组网、懂管理、会应用”,这应该是军事院校通信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和鲜明特色。
1.2 课程定位
计算机网络是增强学员的信息素质至关重要的一门课程,这一观念基本上已经形成普遍共识。由于计算机网络是当展最快的信息技术之一,课程内容非常庞杂。而对于军校通信工程专业来说,计算机类课程学时非常有限,远不能与地方高校同类专业相比。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定位一直比较模糊。早期计算机网络并不单独设课,而是采取在一些涉及网络的相关专业课程中泛泛介绍7层协议概念。近年单独设课后,一度出现了宽带通信网与Internet的主线之争。目前仍然存在偏重基础理论还是偏重应用能力的分歧。
CFC2008对理工类非计算机专业网络技术与应用课程的要求是“从应用的角度出发,以TCP/IP协议作为基础,以Intemet作为实例讲解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基本原理,使学生建立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掌握计算机网络的构成和基本工作原理,学会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应用方法,了解网络技术的最新发展”。从中可以看出,计算机网络教学应该以Internet为主线,并且要强调基本原理。
笔者认为网络基本概念和原理作为教学重点是毋庸置疑的,因为素质教育要求必须着眼学员未来职业生涯的长期发展,必须培养学员关注表面现象背后的科学问题,锻炼对问题的抽象思维能力。但是网络应用能力同样需要给予高度关注,这一点对于军校学员尤其重要。如何处理学时有限的矛盾呢?关键是要摒弃用一门课解决所有问题的幻想,通过合理设计课程体系和分层次的应用能力培养环节达到基础理论和应用能力并举的目标。
结合理工大学通信工程学院的实际情况,笔者梳理的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与网络相关的模块见图1。数字通信原理、计算机硬件基础和程序设计基础是先修课程。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基本定位是使学员了解并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体系结构、协议工作原理和基本网络工具的使用。在此基础上通过后续课程理解和掌握军事网络的技术特点,比如战术环境下对网络协议、设备、组网应用的特殊要求。网络应用能力则可以通过学员自主选择开放实验,或者在本科导师的指导下申请创新课题,完成毕业设计得到必要的培养和拓展训练。
2 教材选取
目前公开出版的计算机网络教材种类繁多。笔者重点比较了几本获得大多数本科院校公认的教材:Tanenbaum教授编著的《计算机网络》、谢希仁教授编著的《计算机网络》、Peterson和Davie编著的《计算机网络――系统方法》、Kurose和Ross编著的《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
Tanenbaum教授与谢教授的《计算机网络》早期版本都以OSI 7层协议模型为主线,较新的版本改为以TCPhP的5层结构来组织内容,并结合了一些新出现的技术和标准。课程内容从物理层向应用层自底向上讲解网络的概念、基本原理、技术和体系结构,教学比较偏重理论,不便于开展实验。
《计算机网络――系统方法》同样采用自底向上逐层讲解的思路,但是作者反对严格地分层,强调计算机网络的系统观,围绕“为什么这样设计网络”阐述关键技术和协议如何在实际应用中发挥作用,需要有充足的学时保证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笔者选用了《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讲授内容以Intemet为线索,自应用层向下逐层讲解协议原理。自顶向下方法避免了传统方法讲解体系结构内容枯燥、不易理解的通病,从学员最熟悉的应用层开始层层深入。该教材的另一个特点是精心设计了大量的课后实践任务,使复杂的网络问题变得易于理解,便于学员开展自主学习。
3 教学内容安排
对于计算机网络这样飞速发展的领域来说,教学内容面面俱到是不可取的,应该着重培养学员的洞察力,能够通过自己思考辨别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哪些是本质的,哪些是表面的;因此在教学内容选取上既要兼顾知识的系统性,又要考虑学员的接受能力,同时还要强调网络基本应用能力。
对于不同专业来说,普遍认可的方法是对教学层次和内容进行分类,以更好地满足不同专业的教学需求。笔者认为即便对同一专业的学员也应该提供分层次的自主学习和实验环节,鼓励学员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深入钻研网络中的科学和技术问题,达到个性化教学的目的。
笔者按照通信工程专业初级指挥人才的培养目标,突出“学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从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两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设计,以解决学时不够这一突出矛盾。理论教学内容仅选取了教材《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的前5章,具体内容和知识点见表1,强调重要概念的对比理解。实践环节区分了协议分析实验、编程实验、虚拟实验、开放实验和创新课题5个层次,见表2。其中,协议分析实验、编程实验和虚拟实验要求课内完成,开放实验和创新课题则由学员自主选择。理工大学通信工程学院规定在毕业设计开题之前每名本科生至少要完成一个开放实验或创新课题。
4 教学方法设计
鉴于计算机网络课程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理工大学通信工程学院一直在探索和推广以小班化教学模式进行本课程的教学。近几年,笔者多次承担了计算机网络课程重点教学改革试点,在多种教学形式和方法综合运用的基础上,总结了两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法:问题驱动式教学法和课题研讨教学法。
4.1 问题驱动式教学法
问题驱动式教学法采取“提出问题一解决问题一归纳分析”的模式,从实际到理论,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课程教学中,困扰学员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网络协议为什么要分层?教材第1章对这个问题的解释并不能完全打消他们的疑虑,实际上这个问题必须等到对整个网络的发展史、广域网、局域网等基本概念以及网络程序设计有一定认识之后才能真正理解。因此,笔者并不急于解释这个问题,而是让学员带着这个问题从应用层逐层向下边学习、边思考、边实践,直到最后安排一次课堂讨论,得出大家都能够接受的答案。再比如,讲解HTTP协议时,笔者首先从早期互联网上多媒体信息共享不便的问题,讲到Berners-Lee在一个“灵感”启发下用3个创新发明了万维网,然后通过军训网上的具体实例分析,发现非持久连接HTTP协议传输效率低下的问题,引导学员提出并发连接、持久连接、流水线式持久连接等改进方案。最后,结合当前万维网信息检索不便的问题,展望未来语义网的发展。实践证明,这种问题驱动的方法符合计算机应用教育的特点和学员的认知规律,让学员从关注知识点转向关注思维过程,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4.2 课题研讨式教学法
笔者根据班级人数制定了十几个课题,不仅侧重原理应用同时也兼顾理论。课题主要是用Wireshark分析协议的工作原理和交互过程,另外还有Diikstra算法和Socket网络编程,以及ALOHA和CSMA协议性能分析等。教员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示例程序和课外阅读材料,要求每个学员完成所有课题,课堂上指定一名学员上讲台简短报告完成情况,就其中的重要原理和问题展开集体讨论。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情况说明,这是在课内学时有限的情况下,督促和引导学员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学习网络技术,锻炼网络应用能力的好方法,受到学员的普遍欢迎。
通过上述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综合运用,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效果良好,激发了学员学习、应用、开发网络的浓厚兴趣。2012年度理工大学通信工程学院立项的本科生创新课题项目中,有40%与网络应用有关,特别是在软件制作类项目中比例高达70%。2011年本科毕业设计选题中,30.1%的学员选择网络方面的研发课题,2012年这一比例上升到33.4%。
【关键词】教学内容;教学手段;通信网
随着网络通信技术和通信产业的快速发展,通信网已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关键基础设施,通信产业也成长为国家的支柱产业。高校将《通信网》课程列为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专业必修课,部分高校将其确定为专业核心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建立现代通信网系统的概念,掌握现代通信网的基本概念、组成、通信网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掌握现代通信网的工作原理、关键技术、体系结构、现状及发展趋势。为学生从事相关专业的工作打下基础。
1.课程存在的问题
以往《通信网》课程主要的教学内容是以电话通信网和电路交换原理为核心,展开介绍各种电信网的组成原理和主要技术。目前,电信业务已经从话音通信时代过渡到信息和多媒体通信时代,通信网的网络体系架构产生了较大改变,所以要对《通信网》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及配套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和改革。
2.教学内容调整
《通信网》课程的教学内容决定了学生对通信网络的理解和认知,而通信行业自身的特点是发展速度快,所以我们要随时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
教学内容的改革,采取“由大到小”的方法,即先建立通信网的基本概念,再详细介绍通信网中主要技术的细节。整体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介绍各种业务网和支撑网的网络拓扑结构,体系结构、控制机理等关键技术,旨在给学生建立全程全网的概念;这部分内容以电话网为核心,作为《通信网》课程的入门网络,由于学生对电话网的并不陌生,所以很多抽象的知识点可以通过相关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学生对电话网有了较深入的理解和认知后,“传输网”部分的内容可以结合电话网中的PDH技术引出SDH技术,“接入网”强调光纤接入技术以及HFC技术, 然后介绍“支撑网”的内容。
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各种主流的交换技术,包括电路交换技术,分组交换技术,ATM交换技术,IP网的交换技术,MPLS交换技术,光交换技术等,旨在详细地介绍各种交换技术。
第三部分着重介绍分组数据网的内容。目前,数据通信已经超过了电话业务成为现代通信网的主要业务。在教学内容上,应适当缩小电话通信网和电路交换技术的比重,增加大IP 技术的授课学时,以适应现代通信网的发展趋势[1]。
3.教学手段改革
传统课堂理论教学主要采用板书的形式,随着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丰富,理论教学采用以多媒体手段为主 ,板书讲授为辅的方式,形象而且直观地将现代通信网的最新科技成果和发展趋势引入到教学中,保持新鲜的教学内容,启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多媒体教学中的教学内容主要以动画、图片、视频和文字的形式展示,切“忌板书搬家”现象的出现。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学生的反馈信息,观察学生的表情、动作等来感受学生的理解程度,及时地做出调整,保证学生能及时地消化课程内容[2]。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典型通信网的发展趋势采用讲座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网络教学,搭建了通信技术课程群网络教学平台,利用其中一个模块作为《通信网》课程教学区,任课教师将与课程相关的视频、参考材料以及试题库等信息源加载到网络教学平台上,学生可以通过此平台在线浏览或下载材料。该平台具有资源丰富、内容新颖、人机界面良好、交互性强、灵活多样、更新及时、使用方便等特点,如图 1所示。网络教学模式比传统教学模式更有利于能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加工、分析、创新、利用、交流能力;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4.结论
通过对《通信网》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优化改革,解决了课程的教学内容较新技术滞后和知识点结构混乱的问题,学生在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能够接触到最新的通信技术并轻松地掌握相关知识点,网络教学平台的利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郭娟,廖亮.通信工程专业通信网系列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6(9).
[2]赵泓扬.《现代通信网》课程教学网络建设与教学研究[J].教育技术,2011(6).
[3]邱恭安,章国安,杨永杰.基于项目设计的现代通信网教学模式探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
[4]秦岭,杜永兴,杨立东,高鹭.现代通信网课程体系的改革[J].科技资讯,2008.
关键词:物联网 关键技术 发展现状
一、 前言
物联网 (Internet of Things) 顾名思义,是实现物物相连的互联网。IoT在信息产业领域是继计算机、互联网、移动通信之后的又一次重大变革。物联网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之上的一种延伸和拓展,本质上就是互联网的一部分,通过信息传感设备,如射频识别系统、红外感应系统、GPS、智能扫描仪、气体感应器等,按照一定的网络协议,赋予物体感知能力,并通过接口将互联网与大量物体连接起来,从而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实现智能化物体识别、定位、跟踪以及监控和管理,甚至实现人类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早在1999年物联网的概念就已经被提出,到2012年中国第一个物联网五年规划――《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颁布,物联网已经被贴上“中国式”标签。
随着物联网应用的快速发展,其关键技术已经被深入研究并取得重大成果,但缺乏总结分析。本文主要分析了物联网系统架构的关键技术的发展现状,对现有的技术进行分析和总结,论述了物联网的发展前景和挑战,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
二、物联网的关键技术
物联网作为当今计算机网络和信息科学技术的研究热点,具有海量信息,多种接入设备,智能化物物交互的特点。物联网的成功依赖于多种技术的融合,主要包括物联网的系统架构技术,统一识别与识别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以及安全隐私保护技术。
1、系统架构技术
物联网的系统架构技术主要包括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它要求用户网络服务器具有可扩展性,可靠性,自组织性和用户公平性。感知层即利用射频识别(RFID),无线传感器网络等技术识别物体并读取该物体的相关信息,读取的相关信息反映物体自身的特点。网络层是物联网实现信息传输,信息处理和服务质量优化的重要环节,并通过与移动通信网,互联网或其它专网相结合,将物体的信息准确地实时传递出去。应用层直接为用户终端提供服务,把感知层得到的信息进行处理,从而实现智能化物体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
2、统一识别和识别技术
物联网的一大特点是实现物体与物体之间的信息交换,即每个物体都应该是独立的,因此物联网的关键技术应该能够反映每个物体自身的特点。统一识别和识别技术应该包括射频识别(RFID),无线传感器网络。射频识别技术类似于条码扫描,RFID的主要功能是非接触式识别,即不需通过机械或光学在识别系统和识别物体之间建立接触,就可以通过无线电技术识别物体并读取其静态信息。对于物联网的发展,了解特定物体的动态信息也很关键,因此依赖于无线传感器网络来探测物体的动态改变,也缩小了生活实际与网络虚拟之间的差距。在物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微型化技术和纳米技术也将快速融入物联网的关键技术,这意味着越来越小的物体将与互联网实现连接。
3、网络通信技术
物联网的网络通信具有通信量大和范围广的特点,它为各种硬件技术包括射频识别,无线传感器系统的控制提供操作平台,并通过移动通信网络,卫星通信等方式实现识别系统和需识别物体端到端的连接。在网络通信的基础上,方便用户对物联网进行有效的管理,降低用户操作物联网的复杂度,且实现了物联网服务质量的最优化,满足了海量通信的需求。现代网络通信技术还引入了云计算技术和自组织组网管理技术,在网络层协调各个部分的任务管理和分配,提高网络传输数据的速度和质量。
4、安全隐私保护技术
安全隐私保护技术可以为物置信息或数据提供安全性和保密性,阻止用户未经授权信息的访问,保护个人隐私和商业机密等内容。安全隐私保护技术的实现还需要其他技术的支持,如云计算保护技术,数据加密和保护技术,用户身份验证技术等。
三、我国物联网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自2010年我国将物联网写入发展战略和第十二和五年规划,物联网产业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到2012年第一个关于物联网的五年计划《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颁布,物联网的发展得到了高度的重视和完善。
物联网的发展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为了让物联网真正地实现在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畅通无阻的交流,目前应用在物联网的技术仍然需要不断地完善。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物联网缺少物联网的统一技术标准。我国各行各业都积极加入到物联网的发展中,但各领域发展产业分散,不能实现互联,这都是国家没有统一物联网技术标准的结果,且物联网想要实现海量信息的处理和物物相连,也需要统一的编码和统一的寻址。
2.物联网的发展技术问题。物联网的发展需要多技术融合和多学科交叉,因此容易遇到技术瓶颈。物联网的技术核心是异构网络,如何实现异构网络的协调和融合,以及如何处理和储存海量的信息,都是物联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物联网的安全性问题。物联网涉及范围无处不在,个人隐私,商业机密,甚至于国家政治军事等信息,如果被泄露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如何保证信息安全问题也是我国物联网发展要面临的挑战。
4.物联网的商业可行性。物联网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用户的接受度和投Y回报等问题都是无法估算的,且如何使用户自觉维护物联网的问题也是亟待解决的。
四 、物联网的未来发展理念
我国物联网的发展应该在物与物互联互通的共性上及时制定统一的标准,采取开放的态度,完善国内物联网与国际物联网的互联,实现快速与国际物联网对接。循环物联网经济产业链,循环经济可以把握物体和资源在配置上的合理性,从而实现物联网的可持续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发展理念,物联网的智能化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资源的浪费,“绿色,环保,节能,低碳经济”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大趋势,随着物联网的深入,各个行业可以节省人力物力,实现环境资源的高效利用。
五、 结束语
本文分析了物联网的关键技术,我国物联网发展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并且提出了物联网的未来发展理念。物联网实现了物与物,人与物的信息传递方式,实现了海量数据的处理,信息传递的高效性和便捷性。我国物联网技术的研究也处于世界物联网研究的前列,因此我国物联网技术研究人员应该抓住此时的机遇,争取突破物联网目前发展遇到的问题,从而带动我国信息产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钱志鸿等.物联网技术与应用研究[J].电子学报,2012年,40(5)
[2]刘锦等.我国物联网现状及发展策略[J].企业经济,2013年,(3)
融合通信技术属于计算技术和传统通信技术融合的一种新型通信技术,其融合了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网络,在网络平台上实现传真、短信、电话、实时通信以及多媒体会议等众多网络通信服务。随着电网业务不断改革,对于通信平臺的信息交换要求变得更高,电力通信通过互联网实现不同方式的网络信息交换服务。融合通信技术将通信系统和IP设备集成到一起,创建一个涵盖整个企业的通信平台,将用户像电一样实现实时沟通。本文针对电网企业中采用融合通信技术的应用进行讨论,分析了融合通信技术基本概念、发展现状以及融合通信平台构建等内容,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参考。
一、融合通信简介
融合通信技术实现了计算机技术和传统通信技术融一种新型整合通信模式和解决方案,融合通信技术构建的网络平台具有较强的灵活性、集成性以及实用性较强的特点。融合通信技术实现了企业客户之间进行网络交流全新体验,简化了交流方式和提高了沟通效率。融合通信技术将会把持企业内部所有的通信模式,将固定电话通信、电子邮件通信以及移动设备通信等实现数据相互交换。融合通信技术将固定通信和移动通信模式整合到一个平台,实现了提高数据交互效率和节约交流沟通成本,并最终实现电网企业的综合实力提升。融合通信技术具有通信网络的融合性、扩展性和多样性,网络通信的融合性将终端统一到一个网络之上,并实现网络统一管理和维护;网络通信扩展性将通信功能更好的嵌入应用系统之中;网络的多样性使得网络不仅是IP网络、固定网络,还包含了GSM网络和无线网络。
二、电网企业通信环境现状
随着人们对电力网络的需求日益增多,电网企业的通信网络服务负担越来越大,如何实现高效通信将变得越来越重要。现代的电网企业故障造成的损害非常大,要求电力用户必须要快速高效寻找应对策略。电网企业的员工和业务合作伙伴之间的沟通方式主要有下面几种:移动电话、语音通信、邮件通信、传真通过信、即时软件通信以及短消息等方式。伴随着电话会议、视频会议、Web会议、移动互联网和多媒体的普及,人们对于沟通交流的网络通信质量也正在不断提高。通过融合通信技术构建起组织结构,在组织机构中工作人员的沟通,通信的核心数据的准确性和数据来源相当重要。目前,核心数据主要来源于LDAP目录。其主要的内容包含了组织机构人员的固定电话、邮件信息、Ip电话、手机号等重要信息。通过组织机构、个人组织和公共组进行分析和统计,使得用户可以更加方便查询。
三、融合通信技术应用效果
3.1优化工作人员及业务流程效率
融合通信技术可以帮助企业员工更加高效合作,通过融合通信技术来开拓员工之间的关系,使得员工关系更具有价值。按照电网企业的分布式通信对象进行集中统一综合,从而获得更加高效的通信模式。融合通信技术可以帮助电网企业员工协助工作。
3.2拓展电网企业价值
融合通信技术可以充分利用现代的企业资源设备,并创造出新的价值。传统的通信模式迁移到IP电话,用户的所有设备均能够得到大部分保留。通过融合通信技术扩展资源能力,充分发挥出企业的价值。
3.3更好发挥软件应用价值
融合通信技术不仅可以为电网企业提供更加全面的多厂协作通信服务,而且还可以更大限度的发挥出企业的价值。将企业的更多资源集中到企业的核心文化之中,并且通过企业的核心业务来实现资源集中。
四、结束语
关键词:网络协议动态链接库协议工作说明书
一、引言
PRT-GET定义为一个协议模拟器,所谓协议模拟器就是通过某种途径模拟各式各样的网络通信协议从而可以进行具体而实际的网络通信,最终达到同时支持多种通信协议的目的。PRT-GET不同于现今网上存在的各种网络工具,使用它可以编写基本上所有的基于Socket应用层的通信协议,PRT-GET的设计解决了用户使用网络工具时难以支持新出现的协议的问题。
二、PRT-GET的特点
作为一个优秀的协议模拟器,PRT-GET具备以下的几个特点:
1.PRT-GET是一个动态链接库。考虑到应用程序的扩展极其的不方便,所以没有把PRT-GET设计成应用程序的形式,而采用动态链接库的方式,该方式可以方便地进行二次开发,也方便扩展软件的功能。
2.PRT-GET是完全面向对象的。PRT-GET是一个可二次开发的动态链接库,所以面向对象的设计模式能令二次开发更加高效。
3.PRT-GET的代码扩展性高。使用PRT-GET时,如果PRT-GET本身提供的功能不够,那么用户可以通过扩展PRT-GET中对应的类,以实现自定义的功能。
4.PRT-GET支持自定义协议。PRT-GET的最大特色就是支持用户自定义应用层协议,通过用户编写的协议工作说明书,PRT-GET忠实地执行用户在说明书中指定的每一个操作,也就是说,用户无需编写任何一句代码就可以使PRT-GET支持自定义协议。
5.PRT-GET的使用方便。PRT-GET使用时只需要调用动态链接库就可以轻松地使用其中的协议控制类。
三、PRT-GET的设计
1.PRT-GET的工作层次
PRT-GET设计为一个动态链接库,它为系统应用程序提供中间层服务,使得应用程序无需了解网络通信的具体逻辑,只需把网络的内容当作本地的内容操作即可,从这点看起来PRT-GET也是一个协议,而且更是一个能提供很多协议服务的协议支持软件。PRT-GET在网络中的工作层次如图1所示。
对于使用PRT-GET作为网络通信协议的应用程序来说,用户可以指定PRT-GET使用哪个协议进行工作,因为PRT-GET是在需要使用时才加载协议内容的,所以用户可以随时动态指定PRT-GET使用的协议,甚至可以动态修改PRT-GET使用的协议内容。当协议组里面包含的协议不满足用户要求时,用户还可以添加新的协议,这只需要添加一个协议工作说明书到协议组里面就可以了。
应用程序
计算机
PRT-GET
协议组
协议内容
服务器
服务程序
用户
图1PRT-GET工作层次
PRT-GET工作时根据用户指定的协议加载协议工作说明书,然后再依照协议说明书内容与远端服务器/客户端协作工作。对于PRT-GET来说,远端机器是透明的,PRT-GET的机器透明性是基于工作在TCP协议上的Socket的,所以对于PRT-GET来说没有机器的差别,没有平台的差别。
2.PRT-GET的几个概念
在PRT-GET中,有一些基本概念贯穿于整个PRT-GET的设计和实现过程中。
(1)协议
PRT-GET中的协议对应着一个网络协议。协议在PRT-GET程序中只是一个逻辑的存在,并没有具体的某个协议的实现,所以如果要使PRT-GET支持某个协议的话,需要编写一个具体的协议工作说明书与PRT-GET相配合。也就是说协议工作说明书是PRT-GET的具体协议的载体,也是PRT-GET支持协议的体现。
(2)元素
元素是PRT-GET的一个新概念。所有的协议都是一些基本通信单元的组合,而PRT-GET就是通过将协议分解成一个个的基本单元从而做到支持各种协议的。这种基本单元就是元素。元素是PRT-GET中协议构成的基本单位,一个PRT-GET的协议本质上就是一些PRT-GET的元素序列,同样的,对元素的不同组合可以生成不同的协议,这就是PRT-GET可以支持不同协议的本质原因。
程序中的一个元素类的对象对应着协议工作说明书的实际一行,也就是代表着通信交互中的一个基本交互单元。协议工作说明书中指定了每一个通信单元应当使用的元素类,并执行相应动作实现对应的通讯单元。
为更好的实现通讯单元的分割和减少通信协议工作说明书的编写难度,定义了动作元素和辅助元素这两个概念。
动作元素:对应着一个通讯基本操作,它指明了对于本次操作应该如何进行。
辅助元素:对动作单元进行辅助处理的单元,它是从属于动作单元,一个动作元素可以有零个或多个辅助元素。
动作元素和辅助元素指定了协议的一个通信单元的工作方式,而本次通信的内容就由内容项指定了。一个元素由动作元素和辅助元素、内容三项组成,其结构如下:
动作单元[辅助单元]*[内容]
(3)分析器
PRT-GET中并没有协议的实体存在,代替的是用协议工作说明书作为协议的载体,而协议工作说明书只是一个文本文件,如何将这个协议工作说明书的内容加载到内存并转变为一个一个对应的元素,这个工作是由分析器来解决的。
分析器有协议分析器和元素分析器两种,分别用于不同用途。
协议分析器:协议分析器主要的工作是分析协议工作说明书并创建该说明书对应的元素序列,辅助Protocol实体的创建。
元素分析器:元素分析器的工作是从一个字符串中分解出辅助元素和内容,以支持元素类的动作。
PRT-GET工作流程
PRT-GET的使用非常的方便,只需要使用URL创建出具体的一个协议对象则可以与主机通信,而此URL的要求为“protocol://host:port/file”格式,其中port并不是必须的,如果没有指定的话就会使用对应协议的协议工作说明书中指定的默认端口。
PRT-GET工作时,将会根据用户提交的协议名检查其协议说明书库中是否有该协议,如果发现对应的协议不存在则抛出一个异常提示用户。找到指定协议后,PRT-GET将创建一个协议对象以实现通信,并将协议工作说明书加载进内存中,分析生成一个元素序列,最后就执行元素序列以实现实际通信目的,其工作流程如图2所示。
是
读取
否
开始
结束
查找协议工作说明书
协议组
协议存在
抛出异常
创建协议对象
分析工作说明书
执行元素动作
图2PRT-GET工作流程图
四、主要包的设计
对PRT-GET的设计采用按功能结构分包的方式,将功能相近的类放置在一起,并按逻辑位置将其放在不同的命名空间之中。
PRT-GET中最核心的三个包分别是Element(元素包)、Analyze(分析工具包)和Util(其他工具包),此外,还有ProtocolManager和Protocol两个核心类。
PRT-GET将网络操作分为基本的单元——元素,在程序中的体现就是元素(Element对象),PRT-GET将所有的元素类都放置在Element包中,并通过接口IElement实现元素动作的统一。
Analyze包是一个存放存放分析器的包。PRT-GET经常需要对协议工作说明文件进行分析,这就需要一个分析器专门对协议中的字符串进行分析,Analyze包中的类就是负责此类工作。
PRT-GET在进行一些处理时经常会用到一些方法,为增加代码的重用率,将所有经常使用到的方法或操作封装为类存放在Util包中。
五、协议工作说明书
协议工作说明书是协议的真正载体,它以“协议名+.prt”为文件名存放在PRT-GET动态链接库目录的“protocol”文件夹下,PRT-GET加载协议时到这查找该协议是否存在,当查找到时就会加载为一个协议实体。
1.协议工作说明书的组成
网络通信主要是发送内容和接收内容,PRT-GET的主要作用就是屏蔽了这一层中繁琐的通信,使得用户可以直接对通信的有用内容进行处理。
基于网络通信只有发送和接收两种情况,协议工作说明书也只有两种基本元素:Send和Receive。Send发送数据,而发送的数据可以是在协议说明书中指定的常量,也可以是用户动态加载的内容。Receive同样也可以接收常量,或者接收到内存中对应的元素的Data数据中。除了这两种基本元素外,PRT-GET还扩展了另外两种元素:Skip和Repeat。Skip能忽略用户不感兴趣的内容,Repeat的作用就是重复进行用户的一些烦琐的操作,这些对提高用户的工作效率有很大的帮助。此外,还有其它一些辅助元素可以指定各种动作元素的具体操作内容。
2.协议工作说明书编写要求
编写协议工作说明书必须满足以下格式:
Port端口号
(Element名[辅助元素名]*内容)*
协议说明书的最开始应该是端口号说明,而后出现的是元素字符串。元素字符串由三部分组成,其中元素名是指该动作元素的名称;辅助元素指定了动作元素的一些要求,一个动作元素可以有几个辅助元素的存在;第三个部分就是内容,内容可以是常量内容,也可以是变量,也就是用户指定的数据。
一个协议说明书只能由一个端口号,但是却可以有多个元素,不同元素之间用换行隔开即可。定义一个协议说明书必须以该协议名称加上“.prt”为协议工作说明书名称,并将其放置在PRT-GET的动态链接库目录下的protocol文件夹内。
六、应用实例
多协议服务器是一个使用PRT-GET作为通信层的服务器软件,以文件映射作为虚拟路径管理手段。通过该服务器软件可以设置虚拟目录,用户可以指定访问需要使用的网络协议(如HTTP),当有客户端请求时,服务器调用PRT-GET创建一个协议实体执行通信,并由服务器解释请求的URL,将其映射为相关系统文件,客户端可以和服务器进行通信,请求服务器上的文件资源如图3所示。
图3利用PRT-GET模拟HTTP通信
七、结语
本文讨论了多协议模拟器PRT-GET的设计思路和方法,并通过实例模拟HTTP协议验证了文中所提设计方案的可行性。由于PRT-GET目前的版本设计中辅助元素还不够多,模拟器的交互设计还有所欠缺,下一步将增加辅助元素的设计,丰富模拟器的功能,增强其应用的灵活性。
参考文献
[1]陈富春.中XML数据与关系数据的交互技术.现代计算机.2005(04):P35-37
关键词:网络故障诊断;路由器;分层诊断技术;网络接口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 (2010)25-0070-02
0引言
计算机网络是指将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通过通信线路连接起来,在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管理软件及网络通信协议的管理和协调下,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计算机系统。实现计算机网络有四个基本要素:通信线路和通信设备;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网络软件软件支持;实现数据通信与资源共享。所以网络故障无非就是这四个方面的故障。本文先介绍网络和路由器的基本概念,而后通过介绍网络分层诊断技术来详细阐述排除网络连通性故障的方法。
1网络与路由器概述
网络诊断是一门综合性技术,涉及网络技术的方方面面。为方便下面的讨论,首先回顾一下网络和路由器的基本概念。
(1)计算机网络按其覆盖范围通常被分为局域网和广域网。局域网覆盖地理范围较小,一般在数米到数十公里之间。广域网覆盖地理范围较大。按拓扑分类可分为总线型,星型,环形以及网状网络。
(2)为了完成计算机间的通信,把每部计算机互连的功能划分成定义明确的层次,规定了同层进程通信的协议及相邻层之间的接口和服务,将这些层、同层进程通信的协议及相邻层之间的接口统称为网络体系结构。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提出的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OSI)是当代计算机网络技术体系的核心。该模型将网络划分为7个层次: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
(3)Internet依靠TCP/IP协议,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不同硬件结构、不同操作系统、不同网络系统的互联。在Internet上,每一个节点都依靠唯一的IP地址互相区分和相互联系。IP地址是一个32位二进制数的地址,由4个8位字段组成,每个字段之间用点号隔开,用于标识TCP/IP宿主机。
(4)路由器(Router)是用于连接多个逻辑上分开的网络,所谓逻辑网络是代表一个单独的网络或者一个子网。当数据从一个子网传输到另一个子网时,可通过路由器来完成。因此,路由器具有判断网络地址和选择路径的功能,它能在多网络互联环境中,建立灵活的连接,可用完全不同的数据分组和介质访问方法连接各种子网,路由器只接受源站或其他路由器的信息,属网络层的一种互联设备。路由器技术始终处于核心地位。
2网络故障诊断概述
网络故障诊断有以下三方面的目的:确定网络的故障点,恢复网络的正常运行;找到网络配置和规划中的欠缺之处,改善和优化网络的性能;观察网络的运行状况,及时预测网络通信质量。
网络故障诊断以网络原理、网络配置和网络运行的知识为基础。从故障现象出发,以网络诊断工具为手段获取诊断信息,确定网络故障点,查找问题的根源,排除故障,恢复网络正常运行。
网络诊断可以使用包括局域网或广域网分析仪在内的多种工具:路由器诊断命令;网络管理工具和其它故障诊断工具。CISCO提供的工具足以胜任排除绝大多数网络故障。查看路由表,是解决网络故障开始的好地方。ICMP的ping、trace命令和Cisco的show命令、debug命令是获取故障诊断有用信息的网络工具。
网络故障的故障症状包括一般性和较特殊的。一般故障排除模式如下:第一步,当分析网络故障时,首先要清楚故障现象;第二步,收集需要的可能的故障原因信息,充分了解故障现象;第三步,根据收集到的情况考虑可能的故障原因,然后根据具体故障现象排除不符合的故障原因;第四步,根据最后的可能的故障原因,建立一个诊断计划;第五步,执行诊断计划,认真做好每一步测试和观察,直到故障症状消失;第六步,每改变一个参数都要确认其结果。
3网络故障分层诊断技术
3.1物理层及其诊断
物理层是第一层,它虽然处于最底层,却是整个开放系统的基础。物理层为设备之间的数据通信提供传输媒体及互连设备,为数据传输提供可靠的环境。
物理层的故障主要表现在设备的物理连接方式是否正确;MODEM、CSU/DSU等设备的配置及操作是否正确。可以使用show interface命令来检查路由器各端口物理连接是否正常,检查端口状态,EIA状态和协议建立状态。
3.2数据链路层及其诊断
数据链路层是OSI参考模型的第二层,该层解决两个相邻结点之间的通信问题,实现两个相邻结点链路上无差错的协议数据单元传输。数据链路层传输的协议数据单元称为数据帧。数据链路层不关心数据包中包含什么信息,而仅是将其传递到网络中的下一结点。
3.3网络层及其诊断
网络层提供建立、保持和释放网络层连接的手段,包括路由选择、流量控制、传输确认、中断、差错及故障恢复等。
排除网络层故障的基本方法是:沿着从源到目标的路径,查看路由器路由表,同时检查路由器接口的IP地址。如果路由没有在路由表中出现,应该通过检查来确定是否已经输入适当的静态路由、默认路由或者动态路由。然后手工配置一些丢失的路由,或者排除一些动态路由选择过程的故障,包括RIP或者IGRP路由协议出现的故障。
4路由器接口故障排除
4.1串口故障排除
串口出现连通性问题时,为了排除串口故障,一般是从show interface serial命令开始,分析它的屏幕输出报告内容,找出问题之所在。串口报告的开始提供了该接口状态和线路协议状态。接口和线路协议的可能组合有以下几种:串口运行、线路协议运行,这是完全的工作条件。该串口和线路协议已经初始化,并正在交换协议的存活信息;串口运行、线路协议关闭,这个显示说明路由器与提供载波检测信号的设备连接,表明载波信号出现在本地和远程的调制解调器之间,但没有正确交换连接两端的协议存活信息;串口和线路协议都关闭,可能是电信部门的线路故障、电缆故障或者是调制解调器故障;串口管理性关闭和线路协议关闭,这种情况是在接口配置中输入了shutdown命令。通过输入no shutdown命令,打开管理性关闭。
正常通信时接口输入或输出信息包不应该丢失,或者丢失的量非常小,而且不会增加。如果信息包丢失有规律性增加,表明通过该接口传输的通信量超过接口所能处理的通信量。解决的办法是增加线路容量。
4.2以太接口故障排除
以太接口的典型故障问题是:带宽的过分利用;碰撞冲突次数频繁;使用不兼容的类型。使用show interface ethernet命令可以查看该接口的吞吐量、碰H冲突、信息包丢失、和类型的有关内容等。
(1)通过查看接口的吞吐量可以检测网络的利用。如果网络广播信息包的百分比很高,网络性能开始下降。光纤网转换到以太网段的信息包可能会淹没以太口。互联网发生这种情况可以采用优化接口的措施,即在以太接口使用no ip route-cache命令,禁用快速转换,并且调整缓冲区和保持队列。
(2)两个接口试图同时传输信息包到以太电缆上时,将发生碰H。以太网要求冲突次数很少,不同的网络要求是不同的,一般情况发现冲突每秒有三五次就应该查找冲突的原因了。
(3)如果节点的物理连接正常,接口和线路协议报告运行状态也正常,可是还是不能通信。原因可能是两个节点使用了不兼容的帧类型。可以尝试重新配置使用相同帧类型。
4.3异步通信口故障排除
互联网络的运行中,异步通信口的任务是为用户提供可靠服务,但又是故障多发部位。
异步通信口故障一般的外部因素是:拨号链路性能低劣;电话网交换机的连接质量问题;调制解调器的设置。如果调制解调器丢失了它的设置,应采用一种方法来初始化远程调制解调器。简单的办法是使用可通过前面板配置的调制解调器,另一种方法是将调制解调器接到路由器的异步接口,建立反向telnet,发送设置命令配置调制解调器。
show interface async 命令、show line命令是诊断异步通信口故障使用最多的工具。show interface async 命令输出报告中,接口状态报告关闭的唯一的情况是接口没有设置封装类型。线路协议状态显示与串口线路协议显示相同。show line命令显示接口接收和传输速度设置以及EIA状态显示。show line命令可以认为是接口命令(show interface async)的扩展。show line命令输出的EIA信号及网络状态:
noCTS noDSR DTR RTS:调制解调器未与异步接口连接。
CTS noDSR DTR RTS:调制解调器与异步接口连接正常,但未连接远程调制解调器。
CTS DSR DTR RTS:远程调制解调器拨号进入并建立连接。
确定异步通信口故障一般可用下列步骤:检查电缆线路质量;检查调制解调器的参数设置;检查调制解调器的连接速度;检查rxspeed 和txspeed是否与调制解调器的配置匹配;通过show interface async 命令和 show line命令查看端口的通信状况;从show line命令的报告检查EIA状态显示;检查接口封装;检查信息包丢失及缓冲区丢失情况。
5结语
网络发生故障是不可避免的。网络建成运行后,网络故障诊断是网络管理的重要技术工作。搞好网络的运行管理和故障诊断工作,提高故障诊断水平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认真学习有关网络技术理论;清楚网络的结构设计,包括网络拓朴、设备连接、系统参数设置及软件使用;了解网络正常运行状况、注意收集网络正常运行时的各种状态和报告输出参数;熟悉常用的诊断工具,准确的描述故障现象。
参考文献
[1] 李江,戴金萍,彭婷.浅谈医院网络常见故障的分类诊断[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7).
[2] 庄保新.网络中的常见故障诊断及分析[J].硅谷,2010,(8).
[3] 代树强.计算机网络日常维护方略[J].硅谷,2010,(1).
【关键字】4G通信网络技术 网络结构 关键技术
一、4G通信网络技术
1、4G通信网络技术的基本概念。4G通信网络技术为用户提供了12.5MB/s~18.75 MB/s的下行速度,用户可以体验到高质量的影像服务。3G网络通信尽管给人们带来了便捷的应用,但是4G通信网络技术更具优越性,通信质量远远胜于3G网络通信技术,并且4G通信网络技术被更多的技术和应用支持,拓展领域更大,兼容性也更加的好。用户可以使用较低的投入就可以享受到4G通信的乐趣,上网的速度更快,可以更好的适应用户的需求。
2、4G通信技术特点。4G通信网络技术具有的特点有:传输速率很快,最高可以达到150Mbps;网络频谱远宽于3G通信技术;通信方式灵活。4G通信网络技术使得人们可以实现使用任何一件物品都有可能成为移动通信的终端,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网络通信,联网游戏等。
二、4G通信的网络结构分析
4G通信网络结构主要由无缝网络结构和接入技术层结构两部分组成,有着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在现在和未来需要不断的进行完善和更新。
2.1 4G通信接入技术层结构
当我们明确实际网络应用的范围和需求后,就可以利用4G通信接入技术层结构确认匹配的通信网络系统。在这种结构下就可以对网络技术进行合理的利用和安排。
2.2 4G通信无缝网络结构
4G通信网络技术相比于3G通信网络技术的突出特点在于可以实现通信在各类接入技术之间以及各种有线系统的平衡。4G通信网络技术在发展的过程中着重注意的是涉及到的接入系统需求。并且目前的4g通信网络技术安全性有更好的保障,主要体现在通信网络用户业务、移动设备管理方面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能。
三、4G通信的关键技术分析
3.1正交频分复用技术
正交频分复用技术主要应用于多载波调制范围内,将信道进行分解,分解成多个正交子信道,利用这种切换就可以转换一定数量的高速数据信号,形成相应的低速子数据流,就可以进行调制处理,在每个子信道里进行数据传输。通过这种正交频分复用技术就可以在接收端对正交信号进行分开处理,能够有效的消除频率选择性衰落,在避免码间串扰的同时提高了通信的性能。
3.2智能天线技术
可以在基站的现场的双向天线设置智能天线,利用可编程电子相位关系的固定天线单元明确具体的方向,与此同时,还可以保障基站和移动台之间的所有链路相关方向的特征。
3.3空分多址技术
实现多址通信的关键在于利用空间划分获取不同方位的信息和地址。这样就可以提高传输信号在有限的频率资源中进行有效的传输,各种途径的传输信号就可以在在特定同一时间间隙领域中的实现。所以对于各类渠道的传输信号来讲,同一时间内,利用空分多址技术就可以对信号的干扰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提高信号的质量。
3.4多用户检测技术
应用多用户检测技术可以避免独立用户出现扩频码的正交情况,同时还可以解决用户之间互相干扰和相互约束的问题。实现多用户检测技术的关键部分还是在于减少各用户干扰报销算法的复杂度。
3.5无线链路增强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