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神经内科科室管理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08 15:17:4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神经内科科室管理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神经内科科室管理

第1篇

1.以往发生的不良事件及原因

1.1 加错针水发错药。发生原因:未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输液高峰时段呼叫的铃较多,手抄输液卡字迹潦草,看不清床号、姓名、药名等。

1.2 漏液致局部软组织坏死。神经内科偏瘫病人较多,偏瘫侧上下肢血循环不好,如在偏瘫侧上下肢输液并且外渗极易致局部组织坏死。脑水肿的病人多用20%甘露醇脱水降颅压,因该药为高渗性液体,如输液时外渗,处理不及时,易出现软组织坏死;同时危重病人多,使用升压药时如外渗,由于该类药物有强烈的收缩血管作用,处理不当或不及时,更易出现软组织坏死。

1.3 跌倒、坠床。神经内科病人常有偏瘫,行走不便、头晕等症状,如无家属陪伴,容易发生跌倒。因危重病人多,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烦躁抽搐等症状,若陪护人员知识缺乏或护理人员工作经验不足易造成坠床。

1.4 窒息。脑干病变的患者出现饮水呛咳,吞咽困难,构音不清、声音嘶哑等症状,如饮食护理不当或未及时吸痰可致窒息的发生。

1.5 烫伤。感觉障碍的病人如果热敷或使用热水袋不当易造成烫伤。

1.6 走失。走失易发生于伴有精神障碍症状或老年痴呆的患者,如未做到24小时专人看护,很容易出现走失。

2.相应的安全管理措施

2.1 设置病区小组长。因为我院神经内科有2个病区,106张床,一个护士长,所以每个病区选择专业知识扎实,业务技术精,具有较强的管理、沟通、协调与工作能力,能对科室护理差错、纠纷提出技术性鉴定意见并有前瞻性防范能力,具有良好的应变和急救能力并且爱管事的高年资护士作为病区小组长,负责查找影响本病区护理安全的因素,了解掌握各种相关信息,识别并确定本病区目前存在和潜在的病人安全隐患,协助护士长制定本病区病人安全管理工作计划,并按计划组织实施病人安全管理工作。

2.2 鼓励护士自愿上报护理不良事件。以不首先处罚当事人,而是以积极补救、发出警示、共享经验教训为指导思想,鼓励护士暴露自己的错误,在晨会上对前一天存在和潜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讨论,提出整改措施,使护士将怕出错的意识转变为积极思考“哪里可能出错”。

2.3 查对制度的“落实、落实、再落实”。每天强调“三查八对”的重要性,教育护士“三查八对”是我们的前辈用血的教训总结的经验,是护士工作的法宝和自我保护的重要手段。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的群体性护理工作,要求各个班次的人员严格把关,环环相扣,只有每个人都具有让“隐患从我这里消失”的思想,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督查“查对”制度的落实情况,如药房摆好的口服药必须经2人核对后方能发给患者。输液时的核对输液卡、摆液体、摆药、核对药液也必须2人核对后方能配液。输液、加液体时责任护士之间交叉检查,治疗高峰时段护士长巡查等,所有的治疗必须经过2人核对方能落实在病人身上。

2.4 改进工作流程,杜绝差错事故发生。加强药品的管理,药品分类放置,高危药品用醒目的标识,固定基数,每天有固定的班次对药品进行管理,做到先领先用,无过期变质,防止护士在工作忙时疏忽细节上的查对所致的差错。输液卡用机打不用手抄,防止因字迹潦草所致的看错药名、叫错姓名等。输液卡上配液、输液、加液的时间、责任者记录清楚,起到我的岗位我负责的督促作用。

2.5 加强穿刺部位的巡视和观察,掌握偏瘫肢体血循环情况保证输液安全。禁止在偏瘫侧上下肢输液,提高输液技术,预防输液渗出,正确处理输液渗出,防止组织坏死。加强穿刺部位的巡视和观察,除每小时巡视一次外,要求每位护士不论到病房里做什么,都应看一下所到房间里输液病人的输液部位是否漏液,一旦漏液,立即停止该部位的输液,给予积极处理。患者躁动时,使用静脉留置针,减少输液渗出。

2.6 医护共同参与病人安全的管理。主管医生和责任护士共同对病人从入院到出院全程动态地进行安全危险因素评估,确定高危人群的安全防范措施。夜间新入院病人则由值班护士和医生自行评估与确定,次日再经主管医生和责任护士重新审核,任何时刻凡是高危人群就必须立即采取防范措施,防止病人坠床。保持病房光线充足,夜间开壁灯,卫生间有防跌倒标识,保证走廊、卫生间扶手完好,所需物品放在病人随手可及之处,并交待无陪护的病人需起床时按铃叫护士协助,防止跌倒。

2.7 加强患者或家属的饮食指导。脑干病变的病人床旁备有吸痰装置,对有轻度吞咽障碍者,喂半流质饮食,进食速度慢,严密观察有无呛咳,中重度吞咽困难的病人给予鼻饲,每次喂食前拍背,吸净痰液。喂食时,若病情允许,抬高床头,喂食后尽量减少吸痰或翻身,以免刺激引起呕吐误吸而导致窒息。

2.8 对患者或家属做好防烫伤的宣教工作。对感觉障碍的病人一般不热敷,不用热水袋。必须用时,注意热水袋的温度和使用方法,经常用手触摸病人皮肤的温度。让病人和家属知道,感觉障碍的病人如用热水袋取暖,易致烫伤。天凉了,应及时为病人加盖毛毯。

2.9 伴有精神症状或老年痴呆的病人交待家属24小时陪护。对有精神症状和老年痴呆的病人,告知家属留陪护,并做到24小时不间断看护。加强巡视,严格交接班,发现病人不在病区,及时通知家属、护士长、保安人员,查看监控录像,确定寻找方向,全力寻找。

3.结果

加强安全管理一年后,收住我科的病人安全意外事件发生率与上一年相比显著下降,(见表1)。

4.体会

4.1 显著降低了病人安全意外事件发生率。加强安全管理后,病人安生意外事件发生率由0.71%降为0.14%,所发生的3例意外事件中,1例为加错针水,因为使用多穿输液器和加强了巡视,在未输注时即由护士本人发现。1例是坠床,相应的安全措施都采取了,是因患者未听医护人员和家属劝告擅自起床所致。1例是烫伤,是因家属为病人洗脚时自认为水不烫所致。因为安全措施、告知都比较到位,所以未造成纠纷。

4.2 建立有效的安全质量管理体系,是提高护理安全的保障。建立护士长—病区小组长—护士层层阻断安全隐患的安全管理体系,每个人树立“隐患从我这里消失”的思想,使护士能对护理安全隐患的各个环节进行自检自查,在班人员交叉检查,病区小组长、护士长再进行检查和监督,对检查中发现的安全隐患及时反馈、整改,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为消除安全隐患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  神经内科 监护室 风险 管理

护理风险是指医院因病人在护理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的一切不安全事件。[1]神经内科监护室(NICU)收治的病人都是病情危重的神经系统病变的患者,多数病人有意识障碍、肢体功能障碍、小便功能障碍、语言沟通障碍等。而NICU护士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高强度工作状态,容易发生护理风险事件。NICU实行封闭式管理,护理人员如何在病人病情复杂、无患方监督的情况下做到慎独、避免护理风险的发生、保证护理质量护理安全,是非常值得重视的问题。

1 NICU常见的护理风险事件

1.1 护士的专业能力不强 护士专业理论及基础知识欠缺,对危重病人病情的评估能力差,预见性护理能力不足,慎独精神不强,对抢救仪器、设备的使用不熟练等均可导致护士发现病人病情变化推迟,不能进行深入地观察及分析,不能及时报告医生,延误治疗抢救时机,造成不良后果。

1.2 护理文书记录缺陷

护理文书是证明医疗护理行为的重要法律依据,在NICU中,护士对病人的病情判断不准确,护理记录医护不一致,记录不及时,缺乏连续性,对病情的记录不准确等降低了护理文书的法律效力。

1.3 医嘱执行不规范

包括医生开具医嘱和护士执行医嘱不规范两方面。监护室医生常常出现未抢救病人而下达口头医嘱,而护士照样执行口头医嘱。在抢救病人时医生下达口头医嘱,护士执行时未严格按照医嘱执行制度要求做到“听、问、看、补”,导致医嘱执行错误。

1.4 缺乏有效的沟通

NICU实行的是封闭式无陪护管理,多数病人有意识语言障碍, 病人病情复杂危重,家属对病人病情担心,容易产生紧张、焦虑情绪,护士如不能与病人、家属耐心、细致的交流,容易引发纠纷。

1.5 非计划性拔管

ICU病人的监护仪多,身上的管道多,各种管道可能出现意脱管,在胃管、气管导管、静脉置管、导尿管、引流管中,以气管导管脱至体外或自动拔除的风险最大[2]。主要原因有病人意识不清、约束不到位、置管不适、固定方法欠妥、健康教育不到位、医护操作不当等。气管内插管在意外拔管后8h内重插管有88%,快速重建人工气道,再实施机械通气,可降低死亡的危险性,但仍可能发生重要器官的受损,以至功能衰竭[3] 。

1.6 误吸返流

NICU病人多数存在意识障碍、吞咽功能障碍,为保证营养供给,常需留置胃管予鼻饲饮食,但留置胃管护理不当易导致胃液返流误吸。大多数误吸发生在吞咽反射减弱的病人,特别是老年及昏迷病人。

2 护理风险管理

2.1 严格NICU护士准入制度,合理排班

新进NICU工作的护士应进行规范化培训后,掌握常见疾病的观察要点、危重病人抢救技术、各种仪器使用方法,进行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NICU病人病情重、病情变化快,护士工作量大,护士长排班时要根据工作量,实行弹性排班,注意护士新老搭配,合理安排护士休息。

2.2 加强护理文书书写的学习

根据护理文书统一书写要求,可制定适合本病区的标准化格式化护理记录单,拟定重点记录内容,防止漏记、少记并减少护士花在护理记录上的时间,把时间还给病人,以利于更好地观察病人病情。加强与医生的沟通,减少医护不一致的现象发生。护士长及责任组长每天检查危重病人的护理记录,确保护理记录及时、真实准确、完整,保证护理记录的质量。

2.3 严格执行医嘱制度

护士应严格执行医嘱制度,执行医嘱前认真查对,非抢救或手术进行中等特殊情况不得开具和执行口头医嘱,在可下达口头医嘱时,护士必须严格按照医嘱执行制度要求做到“听、问、看、补”,以防止医嘱执行中出现差错。

2.4 提高沟通技巧,加强环节质控

2.4.1 对沟通有困难的病人,如失语、气管插管、言语不清等病人要耐心细致、主动询问病人,可通过写字板、图画等方式进行交流。

2.4.2 加强与病人家属的沟通。病人入院时详细与家属交待入住监护室的各项规章制度,每天探视时间充分与家属沟通,向家属进行疾病健康教育,让家属了解病人的病情,减轻家属的不安情绪,使其配合医疗护理工作。

2.4.3 加强与医生的沟通,每天晨交班与医生一起床旁查看病人,评估病人病情,杜绝对病情描述医护不一致现象。

2.5 制定风险防范预案、减少非计划性拔管

对意识不清、留置管道的病人要有预见性护理,评估意外拔管等的危险因素,如病人的意识状态、管道固定情况、约束是否到位等,选择适当有效的管道固定和约束方法,定时检查,对意识清楚的病人做好心理护理,提高病人对疾病的认知能力,积极配合治疗护理。

2.6 避免误吸的发生

评估病人的意识状态、吞咽功能等,意识清楚的病人抬高床头呈坐位进食,有吞咽困难、意识不清的病人留置胃管鼻饲饮食,胃管注食前确定管道位置正确,抬高床头至少30°,鼻饲前后30分钟尽量不吸痰,以防止呕吐及返流发生。

神经内科监护室病人病情重,意识障碍病人多,病情变化快,只有加强护士本身的业务素质的提高,科学制度化管理,强调精细护理、预见性护理,护士有强烈的慎独精神,才能将NICU的护理工作质量提高,有效地规避护理风险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李晓惠.临床护理风险事件分析与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5.

[2]钱淑清.ICU病人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分析与护理防范[J]1.护理研究,2005.

第3篇

【关键词】 柔性管理;神经内科;护理管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44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151-01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随之不断的提高。如今,脑血管疾病已是全世界的首发疾病,此类型的患者病情相对较为复杂、病情较重,因此神经内科的护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相对较大。医院管理中一再提倡“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这也是患者对医疗服务的需要,是医院发展的道路,同时也是医院增强竞争力的所在[1]。护理管理实施柔性管理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体系,它是在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加重情感、欲望、个性以及能力等因素的相互作用,所管理的目的是采取非强制的方式进行,能够使人接受,并有一定的说服力,从而强制的意志转变为个人的自觉行为动力[2]。主要包括人性化管理、情感化管理、激励性管理、民主管理以及培训管理等非强制性的新型管理手段和方法[3]。笔者现将柔性管理在神经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实践汇报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在2012年度护理管理中实施柔性管理理念的护理工作人员为观察组,以2011年度护理管理中未实施以柔性管理理念的护理工作人员为对照组,两年内的护理人员没有变化,护理工作人员的一般情况进行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未实施以柔性护理管理模式;观察组的护士经过以柔性管理理念的培训,具体实施如下:

1.2.1 注重整体观念,改变传统观念 在日常管理中护理管理要注重人性化管理方式。在护理工作中让护士充分享受到尊严,感到被他人尊重,采用参与式管理模式,贯彻人性化管理的原则,努力调动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观能动性以及创造性。发挥l+l>2的总体系统功能[4]。

1.2.2 合理安排人员 根据病房患者的情况合理安排人员工作,实施弹性排班制度,为护士合理安排工作量。并根据护士的身体以及生活情况合理的安全工作岗位。

1.2.3 为护士减压 运用沟通与交流的技巧及时排解护士的心理压力,护理服务的实践主宰者是全体护上,而护理质量的好坏与护士的工作态度、热情以及心情密切相关.要定期与护士进行沟通,了解护士的生活及工作压力,根据护士的特点安排工作。护士长应鼓励护士说出自己的不良心理感受,及时帮助护士解决内心压力,工作上以平和的心态面对服务对象。

1.2.4 采取激励技巧 希望得到社会和他人的认可,而这种认可就是一种自我价值得的标志。人的价值包括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人性化管理的作用是设法满足护士的需求。护理管理者对护士采取多鼓励少惩罚,努力发现每位护士的价值,并对工作给予肯定和承认,使其护士能保持愉快的心情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与质量;定考核细则,进行质控考核,将结果与奖金挂钩。护理管理者采取激励理论,落实以人为本的现代护理管理理念。充分调动护士的主观能动性,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潜力投入到护理事业中。

1.2.5 加强专科护士的培训,实施绩效考核 实施以人为本的护理管理模式以后制定计划对各级护理人员进行专科知识及技能的培训,加强护士的沟通技巧、急救意识、应变能力以及抢救技术,定期对全科护士进行考核,将考核结果与护士的奖金牵拉,以增强护士的积极性以及主动学习的能力。

1.3 判定标准 由护理部制定的护理质量考核表,进行统一考核,满分100分,分值越高代表护理质量越高。

1.4 数据统计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χ±s)表示,采用方差分析,统计分析使用SPSS11.3软件包完成,P

2 结果

两组不同的护理管理后观察组患者的护理质量以及护士的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

3 讨论

神经内科的护理工作人员面对特殊的人群,患者多数是老年、病重、神志意识改变,功能异常的患者,住院时间长,治愈率低。因此为护士带来很大的工作压力。实施柔性管理后,不仅减轻护士的工作压力,而且提高护士的工作质量,充分调动护士的主观能动性,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潜力投入到护理事业中,从而有效推动优质护理服务的开展。人性化护理服务以在市场经济及医疗市场竞争的严峻形势下医院的立院之本,只有树立良好的医院形象,以人性化服务为宗旨,赢得患者和社会的良好评价。

参考文献

[1] 李彩云.浅谈以柔性管理调动高校教师的积极性[J].教育管理,2010,1(22):230.

[2] 侯秀梅.柔性管理在精神科护理管理中的作用[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0,3(32):4297.

第4篇

【关键词】 神经内科; 分层级护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36-0111-02

神经内科具有技术要求高、基础性工作繁重、专科性强等特点,而且危重病患者较多,以往传统的轮班式护理模式缺乏一定的连续性、完整性,无法合理利用医院的护理资源,无法确保护理质量[1];而分层级护理模式能够取得良好的护理效果。为了探讨关于神经内科实施分层级护理模式的效果,选取2011年6月-2012年5月笔者所在医院神经内科护理人员20名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6月-2012年5月笔者所在医院神经内科护理人员20名作为观察组,实施分层级护理,年龄22~45岁,平均(25.4±2.7)岁,工龄2~26年,平均(5.4±1.4)年。本科学历13名,大专学历7名,其中1名主管护师,2名护师,17名初级护理人员;选取2010年6月-2011年5月笔者所在医院神经内科护理人员20名作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年龄24~40岁,平均(33.5±2.9)岁,工龄2~19年,平均(11.5±1.8)年。本科学历12名,大专学历8名,其中1名主管护师,1名护师,18名初级护理人员。两组护理人员年龄、工龄、学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模式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实行轮班护理工作的方式;观察组采用分层级护理,具体模式如下。

1.2.1 层级设置 根据护理人员的学历、工龄、职称、工作经验等进行护理分级,确定护理组长的人选,按照护士长――护理组长――初级护理人员三层级进行设置,进行不同的责任分配。(1)护士长:从总体上把握神经内科护理工作,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对危重患者和2、3级患者进行护理工作指导;组织护理会诊和护理查房,2~4次/月,并且组织护理人员进行三基培训和考核,对护理质量进行评估;掌握危重患者的情况,执行难度较高的护理操作,确保神经内科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有效;(2)护理组长:对神经内科患者的病情进行全方位评估,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详细的护理计划,并且对初级护理人员的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3)初级护理人员:负责做好神经内科患者的基础护理、病情观察、健康教育等工作,为其提供各方面的生活护理,做好患者从入院至出院的全方位护理工作。

1.2.2 排班模式 根据神经内科的具体情况实行灵活、弹性的整体护理排班模式,必要时增加中午和夜间时段护理人员的数量,实行24 h小时值班,为患者提供持续的护理服务。

1.2.3 培训和考核 实行层级培训和考核,根据护理人员的学历、职称、经验等进行层级培训和考核,并且建立护理人员档案,将考核结果与护理人员的薪酬挂钩。

1.3 观察指标

(1)医生满意度和患者满意度;(2)护理诊断准确率、护理措施落实率、患者健康教育知识掌握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医生和患者的满意度

观察组医生和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护理相关指标比较

观察组护理诊断准确率、护理措施落实率、患者健康知识掌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患者对医院护理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神经内科是一个专业性较强也较为复杂的科室,需要护理人员做好全方位护理[2]。本研究中采用分层级护理模式,设置了护士长――护理组长――初级护理人员三层级护理工作模式,每层护理人员都根据自己的职责进行护理工作。这种岗位设置比较合理,能够充分发挥护理人员的作用;同时,选择护理经验丰富的主管护师担任护理组长,能够加强对各级护理人员的指导,提高护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而且能够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合理的护理计划,让各级护理人员充分参与进来。对护理人员进行分层级培训,能够提高各级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心,最终提高护理质量。通过本次研究发现,患者通过分层级护理后医生满意度、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护理,护理诊断准确率、护理措施落实率、患者健康教育知识掌握率明显高于常规护理,这与吕彩霞等[3-4]的研究结果一致,说明分层级护理模式能够取得显著的护理效果。

综上所述,在神经内科护理管理中实施分层级护理模式能够减少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提高护理满意度和护理质量,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王妮,文锋华,张玉梅,等.层级全责护理模式在护理人员分层次使用中的实践[J].当代医学,2012,2(3):105-106.

[2]梁雪芬,李素琳,李爱军,等.层级管理在神经内科病房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2008,8(8):65-67.

[3]吕彩霞,刘杏仙.分层级管理在护理人员职业生涯规划中作用的探讨[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9,15(17):107-109.

第5篇

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和精神实质,对于我们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极为丰富。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一条重要经验。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继续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同时,我们要求的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发展。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更加注重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减少污染,更加注重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更加注重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我们才能避免经济大起大落,保持经济社会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第6篇

摘要目的:探讨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神经内科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我院神经内科于2014年开始在护理工作中实施PDCA循环管理模式,以2013年1~12月实施PDCA循环管理模式前神经内科14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以2014年1~12月实施PDCA循环管理模式后神经内科152例患者作为试验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住院期间护理风险事件发生情况和护理满意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住院期间护理风险事件发生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神经内科优质护理服务中具有满意的应用效果,有助于减少护理风险,增进护患关系。

关键词 PDCA循环管理模式;神经内科;优质护理;应用效果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08.065

作者单位:523750东莞市广东省东莞市黄江医院

尹玲:女,本科,主管护师

PDCA循环管理模式又称戴明环,是管理学中的通用模型,广泛运用于持续改善产品质量的过程中。PDCA循环管理模式包括P(plan):计划,D(do):执行,C(cheek):检查,A(action):处置等4个阶段,是一个循环、持续改进的过程。将PDCA循环管理模式应用于医院护理管理工作中,对护理工作质量的持续改进具有重要的意义[1]。本文分析了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神经内科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2013年1月~2014年12月本院神经内科共收治住院患者297例,男156例,女141例。年龄32~85岁,平均年龄(62.46±11.24)岁。体重46~82 kg,平均体重(63.72±12.58)kg。住院原因包括脑梗死80例,脑出血92例,帕金森病60例,病毒性脑炎43例,结核性脑膜炎22例。文化程度包括本科8例,大专38例,高中90例,初中72例,小学60例,文盲29例。

以2013年1月~12月实施PDCA循环管理模式前神经内科14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以2014年1~12月实施PDCA循环管理模式后神经内科152例患者作为试验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住院原因、文化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本院神经内科于2014年1~12月开始实施PDCA循环管理模式,首先对2013年1~12月神经内科发生住院期间护理风险事件的原因进行分析,发现1年内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发生跌倒8例,坠床3例,药液外渗20例,非计划性拔管4例,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高达24.14%。针对上述护理风险事件,在2014年1~12月实施相应的改进措施,具体方法如下:(1)P阶段。分析神经内科发生住院期间护理风险事件的原因,神经内科多为老年患者,普遍存在着听力、视力等生理机能退化,血管状况差、反应迟钝、行动不便、判断力差等问题,加之疾病的影响,导致患者易发生头晕、躁动症状,易发生跌倒、坠床等意外[2]。神经内科患者留置胃管可引起异物感、疼痛感等不适,尤其是神志不清、躁动患者约束不到位常意外拔管,多发生于夜间。如护理人员未牢固固定胃管,在帮助患者翻身、拍背时也可导致胃管意外拔出[3]。神经内科护理人力资源不足,护理人员在繁重的工作压力下精神倦怠,无法细致观察和护理,导致护理工作质量下降,对护理风险事件的安全防范意识薄弱,对患者的健康宣教工作不到位,导致跌倒、坠床、药物外渗、非计划性拔管等护理风险事件[4]。

(2)D阶段。针对引起神经内科发生住院期间护理风险事件的原因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在患者入院时对其本人或家属开展健康教育,使其认识到住院期间发生跌倒、坠床的危害,并对患者进行风险性评估,加强对跌倒、坠床高危患者的观察。高危患者床头悬挂防跌倒/坠床警示牌,及时与患者家属或护工沟通,共同做好防跌倒/坠床护理。加强病房环境安全管理,病房光线明亮,干净、整洁、无杂物,地面拖洗后及时吹干,保证无水迹、油渍。走廊、卫生间安装扶手,盥洗间放置防滑垫,有台阶的地方醒目标志。地面清洁拖洗后放置防滑警示标志[5]。将病床调至最低,固定床脚刹车,对存在躁动症状者适当制动,并安装床档。嘱患者下床活动时穿软底防滑鞋,并由家属或护工陪同,肢体功能活动障碍者建议使用助行器。对使用镇静剂、降压药、利尿药或有头晕、站立不稳者建议其卧床休息,起床或翻身时注意动作缓慢[6]。留置胃管者牢固固定,适当制动,对患者进行各种护理操作时注意保护胃管,防止牵拉导致意外脱出[7]。患者输液期间加强巡视,严密观察病情和生命体征的变化,注意观察输液部位情况,嘱患者勿随意活动输液部位,如有输液部位疼痛、肿胀症状及时报告医护人员处理。合理增加护理人员数量,合理搭配资质,避免安全隐患[8]。

(3)P阶段。建立以病区护士长为组长的质量控制小组,每日检查病房环境安全工作,检查内容包括病区地面是否干净,有无杂物、水迹,卫生间、盥洗间有无设置预防跌倒安全警示,高危患者是否安装床档,输液期间是否加强巡视。护理部每月组织人员巡视病房,督查神经内科护理工作和制度的落实情况,了解患者对护理工作质量的满意度,综合评价护理风险管理的成效。如发现问题及时记录,组织护理人员学习、讨论,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9]。

(4)A阶段。每月进行护理风险事件分析,并实施相应的整改干预措施,逐步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保证神经内科患者住院期间的安全[10]。

1.3评价标准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护理风险事件发生情况和护理满意情况。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包括护理人员仪表、服务态度、服务主动性、责任心、沟通交流能力、护理操作技术等方面的内容,满分为100分,得分越高,表示对护理工作越满意。其中≥90分者为非常满意,70~89分者为比较满意,<70分者为不满意。

1.4统计学处理采用PEMS 3.2软件,计数资料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χ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两组患者住院期间护理风险事件发生情况(表1)

3讨论

神经内科患者多数年龄偏大、病情危重、进展迅速,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肢体功能障碍等问题,因此神经内科护理工作繁重,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隐患。住院期间护理风险事件是神经内科护理质量管理工作中一直未能较好解决的问题,不仅影响了患者的康复进程,还会引起医疗纠纷,损害医院形象。因此在神经内科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十分重要。

PDCA循环管理模式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系统性、可评价的质量管理体系,在神经内科护理工作中实施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P阶段通过分析引起神经内科患者住院期间发生护理风险事件的原因,寻找护理薄弱环节。在D阶段针对原因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护理人员与家属或护工共同帮助患者避免安全隐患。在P阶段由质量控制小组检查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在A阶段实施整改干预措施,可将护理风险事件从事后把关前移至环节管理上来,将一切安全隐患扼杀于萌芽阶段,提高整体护理服务水平,为广大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PDCA循环管理模式通过持续质量改进,不断寻找和发现护理安全隐患,并提出改进的环节和纠正措施,使神经内科优质护理服务不断完善和提高。本研究试验组神经内科护理风险事件发生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这一结果提示PDCA循环管理模式可有效控制神经内科的护理风险。试验组神经内科住院患者护理满意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这一结果提示PDCA循环管理模式可明显提高护理工作质量,提高患者的满意度。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神经内科优质护理服务中具有满意的应用效果,有助于减少护理风险,增进护患关系,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章莹,师俊萍.PDCA循环在脑血管病药物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9):31-32.

[2]吴鹭梅.PDCA循环在神经内科住院患者跌倒和坠床预防中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2014,30(36):214-215.

[3]郭敏慧,陈雪莲.持续质量改进在神经内科晨间护理中的应用[J].当代医学,2011,17(11):128-129.

[4]吴金香,沈立芳,吴丽红.持续质量改进在预防神经内科留置尿管感染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10):940-941.

[5]邓艳莉.护理风险管理在神经内科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0,8(1):57-58.

[6]李敏.持续质量改进方法在预防神经内科留置胃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3,34(14):2803-2804.

[7]孙伟燕,吴丽仙,叶丽敏,等.品管圈活动对神经内科老年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4,29(19):1759-1761.

[8]张欣.应用PDCA循环管理方法在持续提高医院优质护理服务质量的效果[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30):1-3.

[9]周如女,罗玲,周嫣,等.应用PDCA循环管理提高护理满意度的效果[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3,30(11):48-51.

[10]李燕,陈晨,郭亮梅.责任制护理小组管理模式在神经内科的实施效果[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0,27(10A):1503-1504.

第7篇

【关键词】管理流程 跌倒/坠床风险评估 干预措施 老年患者 护理安全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027-02

Fall into bed management process and risk assessment and interventions in neurological medicine application

LEI Xue

(Sichuan Province neurology department of Guangyuan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628017)

【Abstract】Objective We will discuss the management processes of fall bed and the application in the risk assessment of fall/fall bed and the application of intervention sheet in Neurology. Method We chose the 706 patients who was admitted in hospital from January to September in 2011 and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control group was with conventional anti-fall care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ook the anti-fall care by using fall bed management process, risk assessment and intervention sheet to compare their incidence of falls. Result The result between two groups is P<0.01. This difference h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hen the fall incidence of patients in experimental group is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fall / fall bed management process , risk assessment and the in tervention sheet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fall incidence in elderly patients and protect the care safety of elderly hospitalized patients.

【Key words】management processes fall / fall bed risk assessment interventions elderly patients care safety

跌倒是我国伤害死亡的第四位原因,而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则为首位。神经内科患者多高龄, 加之意识、感觉、运动障碍及用药等,使跌倒与坠床的危险性增大。跌倒除了导致老年人死亡外,还导致大量残疾,并且影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跌倒后的恐惧可以降低老年人的活动能力,使其活动范围受限,生活质量下降。为减少和避免患者跌倒与坠床的发生,降低由此引起的不良后果,同时为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我们在借鉴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跌倒管理流程[1],实施了“风险评估与干预措施表”,有效地预防了跌倒事件的发生。

1 方法

1.1 跌倒坠床管理流程

1.1.1 高危跌倒坠床筛查 实验组在入院评估上增加了跌倒、坠床风险评估评分,使新入院患者跌倒坠床风险评估常规化。制定了跌倒与坠床风险评估,年龄大于65岁或小于14岁、孕妇、意识障碍、疼痛、行动不便及危重患者必须进行筛查。评估内容包括:①最近一年曾有不明原因跌倒史(1分);②意识障碍(1分);③视力障碍(1分);④活动障碍、肢体偏瘫(3分);⑤年龄≥65岁或年龄14岁(1分);⑥体能虚弱(3分);⑦头晕、眩晕、性低血压(2分);⑧服用影响意识或活动的药物(1分),如散瞳剂,镇静安眠剂,降压利尿剂,镇挛抗癫剂,麻醉止痛剂;⑨住院中无家人或其他人陪伴(1分)。每个因素按不同等级评分, 分值越高说明患者发生跌倒的危险性越高,评估得分范围大于4分为高危险。

1.1.2 高危跌倒坠床预报及风险评估与干预措施表的使用 实验组患者于入院当天由责任护士或值班护士采用跌倒风险评估表评定,将分值≥4分的患者列为跌倒高危人群,填写住院患者跌倒/坠床风险评估与干预措施表,表上制定了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同时上报护士长、护理部,并重点交班,形成一个以责任护士-科护士长-护理部为一体的质量安全控制体系, 并给予持续性评价[2]。根据评分调整对策:每周评估一次,家属签字确认,风险评估与干预措施表一式两份, 护士、患者或家属签字,护士长审核后签字,一份交给患者,一份保存于护理意外事件档案中。

1.1.3 实施干预措施保障安全①环境安全:地面无潮湿、积水,病室光线充足,配有地灯,床头灯。走廊宽敞明亮,两旁安置扶手。厕所有蹲式及坐式装置且装有扶手,使用防滑垫。病房物品规范放置,通道无障碍物, 病床固定良好,按要求使用床挡护栏。将常用物品放置患者可及之处。②合理运用各种标识:在病人手腕上佩戴身份识别带, 防止病人离床活动时发生跌倒便于身份识别,病房卫生间粘贴 “小心地滑”的标识,高危患者床尾挂上红色“ 防止跌倒”的警示标识。高危患者用醒目的黄色三角形标识贴在责任护士分管患者一览表上,严格交班,加强巡视,语言提醒,发现问题及时处理。③保证护理设备齐全:呼叫器安装在患者能触及位置,教会患者使用呼叫铃。科室备有多功能担架推车,轮椅,并安装保护带,保障安全运送。④用药安全管理:药物在老年人体内代谢相对较慢,容易发生蓄积,严格遵医嘱服药,告知注意事项,观察用药后的反应。服降糖、降压、利尿药要床旁看服,避免药物影响患者的神志、精神、视觉、步态、平衡、血压等,易引起患者跌倒[3];服用镇静、安眠药叮嘱其完全清醒后再下床活动;应用血管扩张剂的患者,加强巡视,指导缓慢活动,防止头晕。改变应遵循“三部曲”,即平躺30s、坐起30s、站立30s 后再行走,避免突然改变。

2 结果

表1 有无实施跌倒管理流程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比较( n,%)

注:p

3 讨论

3.1 管理流程及风险评估与干预措施表降低了神经内科患者跌倒坠床率,有效的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随着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国内人口的老龄化及慢性病的增加,以及新医改政策的出台,神经内科的病人逐年增多,因此,做好老年住院患者的防跌倒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通过对老年患者的跌倒坠床风险进行早期筛选,同时实施防跌倒坠床的护理措施、改善病房环境,应用辅助保护器具,针对不同级别的老年患者应用个性化的防跌倒坠床流程,有效降低了老年患者跌倒坠床的发生率,为患者提供了安全优质的护理服务。

3.2 增强了护士的安全意识。有研究表明护士对住院老年跌倒知识掌握不足,且护士对住院老年跌倒知识掌握情况的差异与学历、职称和工龄均无关,仅仅与护士是否接受过跌倒相关知识培训有关[4]。为了规避护理风险,提高护士对患者防跌倒的安全意识,科室内组织护士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及制度、跌倒坠床管理流程及风险评估与干预措施,并开展预防跌倒的护理应急预案演练,以预防跌倒及坠床等不良事件的处理,不断强化护士护理工作安全意识。

3.3 加强了护患沟通。有研究表明, 陪护人员对于跌倒的原因及预防常识认知率低也是跌倒的重要原因之一[5],因此,应用跌倒坠床管理流程及风险评估与干预措施,有针对性地对患者和陪伴加强教育,能有效地防止跌倒坠床的发生。这不仅是对患者及家属知情权的维护, 而且是护士进行自我保护的需要。由于加强了护患之间的沟通, 使患者更加理解和信任医院, 从而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有利于避免或减少医疗纠纷,同时一旦发生不可避免的纠纷, 还可作为院方履行安全告知义务的法律依据。

3.4 丰富了护理管理的内涵,提高了护理服务品质。通过实施跌倒管理流程和跌倒坠床风险评估及干预措施增强了护士的服务意识和质量意识,现代护理要求护士除具有良好的服务态度、精湛的业务技术外,护患沟通、健康教育等也是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蒋小剑.住院患者跌倒管理流程的建立和应用[J].护理杂志,2008,25(24):67-68.

[2]杨君艳.跌倒、坠床危险评估表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1,32 (23 ): 4907-4908.

[3]库洪安,詹燕,于淑芬,等.老年人跌倒的预防[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2):143.

第8篇

1.1一般资料

品管圈小组的成立。内科室内以自愿发起的方式,以护士长担任小组顾问,1名科室业务能力强者担任圈长,主要工作任务为对整个治疗质量进行监控并落实治疗计划实施的具体情况,同时设定一名有资料整理经验的人员作为小组秘书,主要任务为整理校对整个质控的资料。科室内其他人员包括各层的护理人员为品管圈内的组成员。共有的圈员有15名。将圈名经过讨论命名为温暖圈。QCC小组成立后对小组全部人员进行培训。要求掌握全部的圈内原则与计划等。

1.2情况调查与原因剖析

2016年1月~6月,对神经内科静脉留置针的效果进行调查分析,使用的调查方法是每日除了对已经除去静脉留置针的患者进行备案登记,还采用自主填表的方式,让患者填写每天的登记表。表格内容包括姓名、病床号、留置针类型、留置针留置时间、留置针部位等,登记在案的资料需品管圈小组专业人员进行统计。总的调查结果显示,2016年1月~6月进行的留置针调查显示的是总的留置针共有533个,其中平均的留置时间为(35.11±0.42)h。QCC小组人员对具体的拔针原因进行统计,具体结果见附表。QCC小组组长组织讨论,从护理措施、护士管理、患者情绪管理、留置流程等方面讨论影响神经内科患者静脉留置针安全性的原因并分析效果较低的原因。

1.3实施改进措施

针对调查结果和拔针原因分析,召集品管圈小组讨论发现的相关问题,并对原因进行剖析,提出改进的措施和建议。根据神经内科静脉留置针的拔针原因,大部分是由于护士护理时处理不及时、责任意识不强、工作认真程度较低等,QCC小组对此讨论,提出解决对策并比较分析前后的效果。

1.4统计学分析方法

2016年1~6月,2016年7~12月留置针时间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数据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操作方法与措施

品管圈小组做出以下整改措施及建议:①与2014年7月~12月间每两个月开一次会,并对全部精神内科的护士进行质量管控培训。培训后针对不足与缺陷进行整改措施及方向的讨论。②合理针对不同患者使用留置针型号。保护静脉,穿刺部位需要离开关节3cm以上,不在留置针位置周围测血压。③做好患者情绪的安慰,适当沟通。④加强夜间的值班,提高交接班的衔接度。

2.2品管圈的实施成效

对实施半年的品管圈小组,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汇总、整改。一共收集到550个留置针,平均留置时间长达(71.34±0.34)h,这一方面解决了在外周静脉留置针时间缩短的问题,患者的舒适度也有所改变。与之前的留置时间相比改进后有所延长,x2=151.419,P<0.05,统计学上有差异。

3讨论

3.1增强医院护士的责任心

对神经内科科室的护士们进行思政上的教育,彻底改变以往无登记记录的现象,同时在每个患者穿刺及放置留置针时都做详细的记录。实施责任到个人的制度,做到及时处理随时会出现的问题,避免过于频繁的血压监测。对患者的情绪护士也应该做好沟通和交流的工作。

3.2对留置针置放流程改进

对于留置针的放置顺序应该制定一个标准的流程制度,让护士贯彻执行,对操作步骤详细登记,以备做到按照标准的操作流程工作。邀请有关专家对无张力贴膜的标准操作进行演示,同时保证静脉滴注的流畅性,对输液的速度的掌控等。

3.3品管圈的运用提高了静脉留置针患者的适应性安全性

运用品管圈的管理活动之后,对留置针时间进行比较得知,由原来的平均时间(35.11±0.42)h延长为(71.34±0.34)h,一方面说明QCC组活动的有效性,另一方面说明患者对改进后的措施确实依从性较大。减少了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同时也减少留置针的不良反应。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可从一定程度上改进了患者对护士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第9篇

关键词:神经内科;医院感染;危险因素;防控对策

神经内科住院患者以高龄患者居多,具有起病急、病情危重、进展快等特点,且患者多伴有各种基础疾病,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加之治疗过程中各种侵入性操作较多,故医院感染风险大[1]。这部分患者一旦并发医院感染后可进一步导致原发疾病病情加重,使得治疗的难度及复杂性大大增加,不利于患者预后。因此,对神经内科医院感染情况进行系统性分析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护理干预措施意义重大[2]。对此,本研究就医院感染发生情况进行分析,旨在降低神经内科医院感染发生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第一一三医院2012~2013年的450例神经内科住院患者为对照组,2014~2015年的450例住院患者为观察组。观察组男238例,女212例;年龄37~90岁,平均(66.20±10.90)岁;对照组男244例,女206例;年龄38~90岁,平均(64.7±12.5)岁。两组性别、年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分析对照组医院感染的原因与情况,观察组给予医院感染的防控措施。1.2.1医院感染情况分析采取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发生医院感染者的年龄、住院时间、原发病、侵入性操作、感染部位、合并基础疾病种类、病原菌检测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上述因素与神经内科医院感染的相关性。结果显示,高龄、住院时间长、原发病为脑梗死、各种侵入性操作、下呼吸道感染、合并基础疾病种类多的患者医院感染发生比例高。另外检出的65株病原菌中,耐药菌株占到72.31%,这主要与抗生素不合理使用有关。1.2.2制定防控对策(1)加强神经内科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培训:定期组织科室内医护人员参与各种培训课程,明确神经内科医院感染高发的原因、危害以及相应的防范措施,提高其对医院感染的认知水平及防控医院感染的能力,培训重点在于促使医护人员掌握好消毒隔离措施、无菌操作技术等。专职人员利用查房,宣传相关医院感染管理的新规范、新法规、新标准等。根据现场督查发现的问题责令整改,同时根据神经内科科室特点,制定及下发各种知识手册,组织医护人员学习。(2)提高手卫生的依从性:要求科室内医护人员加强学习《手卫生规范》,掌握六步洗手法正确的方法及步骤,洗手池墙上贴上洗手流程图。同时不定期进行现场督查。改进洗手设施,使用洗手液及干手纸巾。(3)加强呼吸道护理管理:本研究显示,神经内科医院感染中以下呼吸道感染最为多见,这主要与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气管切开等密切相关,故需加强对患者的呼吸道管理,严格规范相应的操作流程及规范,包括呼吸机使用规范、吸痰操作规范等。(4)加强管道护理管理:侵入性操作可破坏人体屏障功能,可带入一些条件致病菌,或导致正常菌群出现异位定植。故强调医护人员严格掌握侵入性操作指征,对需给予侵入性操作的患者严格执行相应无菌操作规范,尽可能缩短置管的时间,同时加强对呼吸机管道、中心静脉置管、尿管等的护理。严格执行无菌包溯源信息系统,便于感染发生后的追踪。(5)重视环境管理:加强对保洁员的消毒培训,使其掌握消毒剂的正确配制及使用方法,洁具消毒后需做分区使用,加强对物体表面的消毒。要求病房内每日定时通风,患者出院后加强终末消毒措施。按照III类环境要求定期监测环境卫生,并及时反馈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根据疾病传播途径、感染及非感染患者做好隔离及分开管理措施。对特殊感染者单独进行安置。(6)加强抗生素管理与控制: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使其严格掌握抗生素使用适应症,强调抗生素的使用需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进行,不盲目更换抗生素种类及用量。并对住院患者的抗生素使用情况进行定期督查。(7)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的管理:神经内科住院患者不可随意出入医院,指导患者做好相应防护措施。对家属的探视时间进行严格规定,家属在探视时间外禁止随意进入病区内,避免引起院内感染的传播。1.3统计分析采取统计软件SPSS18.0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医院感染率与相关因素调查分析结果显示,450例住院患者中,医院感染发生例数为56例,发生率为12.44%。见表1。2.2两组医院感染发生情况比较结果显示,实施措施后,观察组医院感染发生率为3.7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44%(P<0.01)。见表2。

3讨论

神经内科是医院感染的高发科室,这主要与多方面因素有关[3]。本研究调查发现,高龄、住院时间长、原发病为脑梗死、各种侵入性操作、下呼吸道感染、合并基础疾病种类多的患者医院感染发生比例高。另外检出的65株病原菌中,耐药菌株占72.31%,这主要与抗生素不合理使用有关。分析其原因主要为:①脑梗死、脑出血患者多伴不同程度意识及功能障碍,患者需长期卧床休息,咳嗽反射减弱甚至消失,无法将下呼吸道分泌物有效地排出体外,故极易引发肺部感染。脑血管病患者由于病情重,影响了吞咽功能,患者多摄入流质软食,容易导致细菌繁殖[4]。②侵入性操作多,如气管插管、器官切开、反复吸痰、使用呼吸机、留置各种导管等,由此导致机体天然免疫屏障被破坏,使得细菌乘虚而入,诱发感染[5]。③高龄患者由于机体各项机能衰退,多合并各种慢性基础病,导致机体免疫功能及抵抗力下降,在受到创伤后,机体恢复慢,加之各种侵入性操作多,极易引发医院感染[6]。④本研究56例发生医院感染的患者感染部位主要分布于呼吸道、泌尿道、胃肠道,其中以下呼吸道感染最多,这主要与脑出血、脑梗死等高危患者病情重,长期卧床,使得痰液淤积于肺部难以排出有关,多数昏迷或意识障碍患者吞咽及咳嗽等反射消失或减弱,容易引起呼吸道细菌定植,另外,气管插管、呼吸机等的使用可导致肺部感染发生率的明显增加[7]。⑤长时间住院的患者多病情重,加之长期住院可使全身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低下,导致医院感染发生风险增加。⑥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是引发各种医院感染的常见原因之一。本研究结果显示,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现象包括长期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未根据药敏试验选择针对性抗生素、多联抗生素使用频率高,这些都使得细菌耐药性明显增加,导致菌群失调。针对引发神经内科医院感染危险因素,我们制订了一系列防范对策,包括加强神经内科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培训、提高手卫生的依从性、加强呼吸道护理管理、加强管道护理管理、重视环境管理、加强抗生素管理与控制、加强对患者及家属的管理,通过严格执行护理管理措施,使护理人员加强了对医院感染的重视,并提高其防范医院感染的能力,避免医院感染在医院内传播[8]。实施护理干预后,医院感染发生率仅为3.78%,较实施前的12.44%显著下降。综上所述,神经内科是医院感染的高发科室,引发医院感染的因素众多,针对易引起感染的危险因素制定针对性防控对策并实施,对于降低神经内科医院感染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赵扣真.神经内科患者医院感染调查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6):11-12.

[2]栾苏妮,胡东辉.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情况调查结果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5,42(11):2085-2087.

[3]林海.神经内科患者发生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调查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3,21(7):97-99.

[4]刘娟,汪志云,张坚磊,等.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6,26(1):209-210.

[5]吕荣辉.神经内科患者院内感染的高危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河北医学,2014,20(7):1211-1213.

[6]韩玉梁,王凯,严小艳,等.神经内科老年患者医院感染目标监测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16,18(1):7-9.

[7]黄艳.神经内科医院感染的发生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3,10(4):59-60.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