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高校团学干部的培养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08 15:17:5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高校团学干部的培养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高校团学干部的培养

第1篇

关键词:团学干部;创新能力;培养

本文从分析目前高校团干部的创新能力及培养现状出发,找到在培养团学干部方面所存在的问题,进而从团学干部的管理和机制建立等方面提出有效培养团学干部创新能力的方法。

一、目前高校团学干部的创新能力及培养现状

(一)政治觉悟不够高,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欠佳。受激烈竞争的环境影响,大部分高校的团学干部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人生观念各有不同,行为方式也各式各样,不能够做到积极主动学习政治理论知识,不能很好的运用政治理论的重要思想来指导自己在工作中实践,而是以个人利益出发,这种做法极容易忽视大局及整体的利益,难以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难以牢固自身的思想防线,更难以坚守基本的道德准则。因此我们亟需重塑大学精神文化,培养大学生政治上坚定党的崇高理想,强化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逆向思维、大胆质疑、善于否定的良好品质。

(二)工作中不注重自身发展,上传下达,创新不足。团学工作事务琐碎,外加各个高校目前注重学生的第二课堂和综合能力的提高,高校团学干部队伍中大多数人对于各项实践活动乐此不疲,而对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却缺乏足够的主观能动性。团学干部要处理比学生更多的事务,但在处理学习和工作的时间上难以做到合理调配。这就造成了,大部分团学干部执行力很强,但在执行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理论知识而导致工作创新性不强。

多数团学干部在吸取前辈工作经验的同时,并没有进行一定的创新,而是一届又一届,一遍又一遍的重复老到不能再老的方法。显然这些只是做到了上传下达,只是为了稳妥不出差错,并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创新精神。因此团学干部要注重培养自身的创新精神,把团务工作做好做新,这也是新时期团学工作基本要求之一。

二、如何提高高校团学干部的创新能力

(一)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先导,提高团学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团学干部管理的最佳境界是思想的高度统一,这就需要定期对团学干部进行业务知识和政治理论的培训,以此完成个人目标与集体目标的有机结合,方向一致。从而促进学团干部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提高学团干部思想政治素质的同时,提高工作的实效性和创新性。

(二)引导学团干部从“自我管理”和“参与管理”两手抓。一名优秀的学生需要做的仅仅是自我管理,而一名优秀的团学干部,除了做到这些,还需要参与到管理中来。参与管理可以提高团学干部创新能力和意识的培养。在2013年“五四”讲话中指出: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正所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因此,各高校应该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参与、组织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青年志愿者行动等活动充分发挥其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善于实践”作为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不可或缺的环节,以各项活动作为锻炼的平台,促进团学干部“自我管理”和“参与管理”能力的提高。

(三)提供创新的平台和良好的环境。有什么样的大学文化,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大学生。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就必须建设创新型的大学文化。当前,世界大学掀起大学文化创新发展热潮,尽管侧重点不同,但重视人文精神的培育和教育,重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共同点。创新型大学文化建设有利于支撑大学转型、增强核心竞争力、发挥社会职能;有利于充分利用大学有限资源,提高学生勇于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好地培养创新型人才。构建创新型大学文化环境,形成重视大学生的个性、凸显能人、名人、强人的校园文化氛围;浓化宣传文化氛围,形成前有标兵、后有追兵,人人想创新、谋创新、干创新、成创新,创新光荣的舆论氛围等。

(四)建立完善的创建竞争激励机制。我国大学文化建设中的基本问题,是创新型国家要求培养创新型人才与大学文化及育人创新性短缺的矛盾。以历史的眼光纵观大学的本质功能,就不难发现,大学从来都是通过创新文化来完成培育人才的根本任务的。我国当下突出强调建设创新型大学文化,从根本上说,是我国在当前条件下实现现代化的时代需要。因此,高校要加强对社会需求和人才素质需求的研究,使创新型大学文化建设具有科学性和时代性,推进大学制度改革, 抓好制度建设,完善对创新的实践和奖惩机制,建立健全竞争激励机制,培养团学干部的爱岗敬业精神,从而激发创新动力。目前,竞争已成为市场经济的主流,它符合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律。建立考核制度及完善激励机制,在考核过后,必要地对学生团干部进行奖惩,以此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素质能力。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 团委 学生会 学生干部 高校 选拔 培养

Abstract The backbone of the team of students cadres team construction is the major college students cadres, the most important universities in the student work as a part of group of cadres,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stability and. Through the discussion of the importance of the training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methods of high feasibility, which is conducive to the efficient development of the students' work.

Keywords Youth League Committee; student cadres; college; selection; training

共青F是我党领导下的先进青年群体,是我党的后备军。我党两会的顺利召开,也象征着高校学生管理面临着新格局,在面临互联网时代的新形势以及90后学生群体的新特点,我们必须遵循我党对各大高校大学生培养的原则即“实现中国梦”,全方面革命性地实施和开展高校团学的各项工作。

在高校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目前涉及学生事务的民主管理是高校学生会组织和中国共青团的最严峻的任务之一,实现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有效权益,向广大同学开展学、科、研、体、践等各项活动,协同学校构建良好的教学环境、和谐的生活秩序。学生会干部作为高校团学组织中的中坚力量,他们充满热情、好学,从学生群体中来,与普通学生有着密切的联系,协助参与服务与管理学生工作、积极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是开展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包括团学的组织建设和校园活动的有序开展,基本是通过与学生干部们合作沟通,对他们的学习状态、生活态度、工作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基于近年来的工作和实践经验,笔者将从高校团学干部培养的重要性和问题出发,提出了以下三方面切实可行的方案和解决办法。

1 高校学生干部培养的重要性

高校团委学生会干部在学校作为一个特别群体,是学生思政教育、服务学生、学生日常管理的得力助手。充分做好团学干部的工作定位,能更好地发挥出学生干部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能动作用,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干部在学校日常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具有更好的协调和组织能力将他们和普通学生区分开来。老师视其为左膀右臂,有效地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

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目前状况来看,教学管理人员和专职学生工作人员是这项工作的主要执行者。但高校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则主要依靠学生干部的帮助来完成。自我管理是学生管理工作和高校教育的最好方式,也普遍符合大学生的心理特质,所以说团学干部的重要性是教育工作者都无法替代的。因此要求我们既要深刻地意识到他们在团学工作中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又要统筹兼顾、以人为本、积极探索、多渠道地拓展平台,充分调动他们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积极性。

有效的完成学校各项教学任务和学生工作离不开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团学干部组织。近年来,随着各高校不断的扩大办学规模,师生比例越来越低,辅导生与学生更是存在一对多的现状,多数高校辅导员的配比是1:300,而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这就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团学干部队伍,充分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发挥学生干部的积极作用。高素质的团学干部队伍能在学生群体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以个体带动群体,让更多的学生开始积极进取,努力学习,积极工作,成为优秀的人才。最后,我国行政制度尤其是高校管理制度中非常重要的就是高校团学干部制度,它是维系高校环境安全稳定的工具。

2 对高校团学干部培养问题的探讨

2.1 工作与学习的问题

高校学生干部身上有着两重身份,,那就是“学生”和“干部”,作为模范带头作用的学生干部,这就要求他们把握好工作和学习的关系,做到工作、学习两不误。据调查显示,现有部分高校团学干部对待工作积极负责,但颠倒主次,把大部分精力和时间放在学生管理工作和组织各项活动上,对学习不重视,导致学习成绩下滑,甚至出现补考重修的情况。这样学生干部很难再树立威信,给整个团学干部队伍带来较多的负面影响,造成部分高校团学干部遭到其他老师和学生诟病,导致基础的学生工作也开展不下去。

2.2 功利与服务的问题

高校团学干部在学生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承接作用,上对辅导员和科任教师,下对普通学生,是具体事务的有力传达者和执行者。不管在团学组织中担任何种职务,作为一名高校团学干部,理应为广大学子服务,而不该贪图任何特权。团学干部应始终把奉献服务精神放在首位,随之产生的一系列“权力”“荣誉”都应该是非意愿的结果。往往,有些学生担任干部的动机不纯,他们更多地只是为了通过干部经历获得荣誉,为入党、就业添加筹码。在工作方面,缺乏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吃苦耐劳和奉献精神,不愿做没有回报或报酬的事。其中就有的干部在工作过程中并不能完全理清义务和权利的关系,权利的比重过大,甚至有了“官腔”,损害团学干部的形象,使团学队伍的地位在学生心中大打折扣,“先做人,再做事”这一基本社会用人标准应该成为学生干部的行动指南。

2.3 公平与效率的问题

如今高校的团学干部队伍日渐壮大,“效率”与“公平”在队伍建设中成为突出的矛盾之一。一方面,因为辅导员老师精力有限,没办法都顾及到,所以在学生干部选拔上大多由上届学生干部把关。虽然经过多轮挑选,仍会出现良莠不齐的局面。另一方面,在工作量的调配上,存在各部门严重不均的情况,有些部门忙得热火朝天,而有些部门却终日无所事事,顶着学生干部的头衔“混日子”。为此,不少团学组织也制定了很多相关的制度来改善“公平”、“效率”的问题,但这个问题总是变成了“历史遗留问题”。

2.4 能力与热情的问题

杰出的做事能力和高涨的工作热情是高校学生干部的基本要求。而实际情况是,能力与热情的问题在学生干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表现。刚上任的学生干部虽然办事能力和经验方面有所欠缺,但都满腔热血、充满激情,随着时间的推移,办事能力、工作经验等各方面都得到较大提升,但此时的他是否还充满斗志和热情,就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所以如何处理好这项矛盾是团学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课题。

3 高校团学干部培养的提升策略

第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加强"人文关怀”修养。大学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学生干部作为青年大学生中的冲锋队,理应是思想最为先进、思维最为活跃特殊群体。然而现在高校团学干部普遍存在政治觉悟不高,在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社会构成、行为方式多样化,不主动学习政治理论等问题,因此对他们思想政治素质的要求更需严格。同时,这也是创建团学干部“人文关怀”的修养计划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把“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贯穿在整个团学干部培养的过程中,以大学生是否满意、需求是否得到满足为标尺,防止功利主义在学生群体中的产生和蔓延。

第二步,将团学干部选拔任用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重点是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即择优选择,录用或聘用合适的人员,并安排到合适的岗位,这是打造优秀团队的必要前提。建设团学组织的基础工作是建立透明公开、公平公正的干部选拔机制,才能树立干部威信。首先,采取开放性的选拔方式,可以有自由报名、公开竞选、多方考察、择优任用的方式,严格筛选、层层考察,提高团学干部综合素质水平,把真正优秀的学生选拔到团学干部队伍中来。其次,在学生干部架构上,要平衡年级结构,使团学干部的年级比例正常,要重视团学干部的选拔和培养,确保团学干部队伍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控制好合理的男女比也很重要。同时要统一选拔标准,这样才能选出素质好、能力强的团学干部。

第三步,根据团学工作规律,做好"传承”。每一次团学工作都是一次经验的积累,如何将好的作风和传统、工作经验和方法传承给每一届的学生干部,不仅需要指导老师的培养与指导,更需要用相关的制度加以规范和约束。比如,在每一项大型活动结束后,笔者就要求学生干部整理出活动的详细资料,包括活动的流程、创新点、疏漏点、改进方法等等,在周例会上讨论学习,最终形成文字材料存档。如此一来,通过理解和学习往届学生干部保存下来的工作流程和总结,每届新上任的学生干部不仅能对相关工作很快有全面而系统的了解,而且能有效地规避工作中曾经出现过的一些失误,并在有条件和精力的时候在原有的基础上去做创新。

第四步,重视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性,提高工作效率。校方应加大学生工作的软、硬件设施的建设,从互联网思维出发,以减轻团学干部的事务性工作。可以建立多个网络公共平台如微博、微信、QQ等,利用因特网把各种通知要尽量通过专门的信息网站予以传达,而学生的各项建议也可以通过专用平台迅速反馈。让学生干部上网并成为公共平台的管理员,在学生工作中增强效率,使工作开展起来快捷、准确、有效。

最后,培训学生要有成长、责任、感恩的核心价值观,在平常的团学工作中要注重自身的成长锻炼,不断学习进取,全面发展,不仅要会做事更要会做人,以迎接各种挑战。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在任何工作学习都要对自己负责,注重责任心的培养。让团学干部学会感恩奉献,不抱怨多感恩,传导正能量,让自己成为学生中的标杆。并通过组织开展的各类活动和系列培训,使团学干部的综合素质从中得到质的提升。

培养高校团学干部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形成了良性的人才选拔、培养、评价、考核、储备的制度优化方案后,让团学干部在战略层面实现合理性流动,才能使高校团学工作开展得又高效又好。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共青团建设的意见,2013.

[2] 石义清.高校团学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若干矛盾关系探析[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增刊),2007(7):231-232.

[3] S国英.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4] 吉哲.浅析"以人为本”理念在教育管理工作以民办高校90后新生为例[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9).

第3篇

关键词: 高校学生干部 团队精神 培养

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已成为当代教育者的共识。企业在招聘应届毕业生的时候往往把“是否具有团队精神”作为人员录用的重要指标。目前,社会普遍认为大学生缺乏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部分大学生由于缺乏团队精神的培养,要么仅仅注重个人的发展,忽视团队的作用,要么缺乏个性,随波逐流,在竞争中被淘汰。大学生在校期间除了不断提高知识能力水平,更要学会培养团队精神。学生干部工作是大学校园里最典型的团队合作工作模式,对于大学生来说,学生干部工作是团队精神最有效的培养方式。

一、团队精神是高校学生干部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一般来说,高校学生干部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中,必然包含有团队精神,除此之外还有决策能力、沟通能力及思想力等。

假如把这些学生干部的基本素质用金字塔的形式进行分类的话,可以分为以下四大类:第一,金字塔的基础就是“人际关系”及“个人修养”。人际关系是指处理好个人与相关方的关系,具体为个人与学校、系部、学生会、老师及同学之间的关系;个人修养体现在自信、诚信、面对挫折的态度和个人形象等方面。第二,金字塔的灵魂是“思想力”。思想力是一个人以价值观为准则,为达到理想、目标而应具备的分析能力及计划能力。“思想力”既是“决策能力”必不可少的指路灯,又是源源不断的工作动力。强大的思想力是使学生干部工作成功的保证。第三,金字塔的核心是“决策能力”。有些人很有想法,团队精神及沟通力都不错,但就是没有成果。为什么?就是因为缺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缺少创新思维,更缺少“行动第一”的原则。纸面上的计划再完美,如果不去执行或执行不力,就只能是纸面上的东西。第四,“团队精神”和“沟通力”是决策能力的“血液”。没有健康的、畅通的“血液循环”作保证,决策能力根本无从谈起。只有融入集体中,与大家进行良好的沟通及合作,才会产生强大的决策能力,通过行动达到既定的目标。

二、团队精神的内涵与特征

团队是指通过其成员的共同努力能够产生积极协同作用,其成员努力的结果使整体的绩效水平大于个体成员绩效的总和。[1]团队精神则是现代管理科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一定团队以一定的文化价值观念为底蕴,以利益或者事业目标为牵引,以效率为核心,以团队成员密切合作为主要途径所表现出来的整体风貌。

团队精神的主要特征表现在:一是对于所在团队有高度的认同感;二是以利益与需要为纽带;三是高度的合作意识;四是以追求集体成功为目的。它不仅表现出巨大的凝聚作用、强大的激励作用以及有效的整合作用,而且对个人心理起着强大的支撑作用。[2]团队精神的核心是协同合作,团队精神的境界是凝聚力。在英语中,团队精神(teamwork)是协作配合的能力,它代表了一系列鼓励倾听、积极回应他人的观点,对他人提供支持并尊重他人的兴趣和成就的价值观念。[3]优良的团队精神能陶冶团队成员的情操,发挥团队的整体功能,创造出比个体成员绩效简单相加高得多的工作绩效,实现个体与团队的共同成长。从高校学生工作和高校学生组织方面讲,优秀的学生工作团队的绩效水平远大于学生单个成员绩效的总和,培养学生干部的团队精神,是提高学生干部的综合素质、竞争力,为社会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常生活中,优秀的学生干部团队的团结互助和以身作则,不仅能加强普通学生和学生干部彼此间的信任,而且能在普通同学中树立良好形象,对普通同学起到榜样作用。

三、高校学生干部培养团队精神的方法

1.确立团队的共同目标

一个团队要吸引人,形成一个有效的群体,形成团队精神,第一个任务就是要确立一个目标。这个目标既内含对队员的利益吸引,又是对团队行为方向的一种界定。明确合理的目标是把队员们聚集在一起的奋斗方向,在对目标认知与共识的基础上,才会形成坚强的组织与团队,才能鼓舞队员团结奋进的斗志。以下这个游戏可以充分说明确立团队共同目标的重要性。

游戏:人椅游戏

形式:10―12人一组;材料:无;场地:空地。

程序:全体学生围成一圈,每位学生将双手放在前面一位同学的双肩上。听从指令,缓缓地坐在身后同学的大腿上。以小组竞赛的形式进行,看看哪个小组可以坚持最长时间。

游戏结束后组织引导小组成员进行讨论:在游戏过程中,自己的精神状态是否发生变化?在发现自己出现以上变化时,是否及时加以调整?是否有依赖思想,认为自己松懈对团队影响不大?自己所在的小组输(赢)的原因?要在竞争中取胜,最重要的是什么?

“人椅游戏”中所传递的信息就是:个人的松懈会导致整组失败;要想坐得最长久,坐得最舒服,每个人就必须先当好一把椅子。通过这个游戏,学生干部体会到认识团队的协作及个人在团队中的重要性,理解个体和团队之间的辩证关系,认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4]

通过这个游戏,团队成员会意识到,要成为获胜的团队,所有的成员必须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自觉地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分工合作,有效地发挥角色所赋予的最大潜能。在游戏结束后及时分析总结,让学生干部自己领悟团队活动中目标一致的重要性,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干部的团队精神。

2.营造和谐的团队氛围

广开对话的多种渠道和相互尊重是凝聚团队的重要基础,应使队员了解每个人存在于组织内部都有价值,要使团队成员学会互相尊重。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里都是被照顾、被包容的珍宝,特别是一些家庭环境比较好或有家庭问题的孩子,由于有优越感或对周围的人缺少信任,更不容易做到宽容待人和与人合作。实际上,集体中的每个人各有长处和缺点,关键是以怎样的态度去看待。要在平常之中发现对方的美,而不是只会挑毛病,要培养的素质。为了培养这种素质,平时可利用活动时间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例如“夸夸我的××”、“谢谢你,我的好××”、“我最欣赏的××”等活动,让大家在赞美与被赞美的过程中加深了解,学会聆听,学会反思,树立自信,欣赏他人,使整个组织充满爱与尊重的和谐气氛。总之,对学生干部应多鼓励、多赞美、多表扬,而要少责怪、少埋怨、少批评。

3.在团队活动中强化团体氛围

学生会是学生干部团队活动的基本单元,也是学生干部团队精神培养的最前沿阵地。丰富多彩的团队活动、文体活动可以使队员在游戏中、在玩乐中强化团体氛围,在参与集体活动中亲身感受和体验竞争与合作、个体与团队的关系以及分工合作、相互配合、沟通分享、组织协调、扬长避短对完成团队目标的重要性。可以有意识地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合作型团队活动,例如拓展训练、篮球比赛、登山运动等。这些具有鲜明个性的活动能够激发学生干部的参与感、荣誉感和归属感,使他们在为集体目标而共同努力的过程中学会互相帮助、互相照顾、互相配合,懂得宽容待人,掌握与人交流和沟通的艺术,由此团体氛围便在活动中悄然形成了。

4.培养全局意识和大局观念

不反对个性张扬,但个性必须与团队的行动相一致,树立整体意识和全局观念,时时考虑团队的需要,团队成员要互相帮助,互相照顾,互相配合,为集体的目标而共同奋斗。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个别差异、素质参差,培养团队精神总会有一些阻力、问题和困难。有一则故事叫做“五官论战”:一日,嘴对鼻子说:“尔有何能,而位居吾上?”鼻子说:“吾能别香臭,然后子方可食,故吾位居汝上。”鼻子对眼睛说:“子有何能而在我上也?”眼睛说:“吾能观美丑,望东西,其功不小,宜居汝上也。”鼻子又说:“若然,则眉有何能,亦居我上?”眉毛说:“我也不愿与诸君相争,我若居眼鼻之下,不知你一个面皮,安放哪里?”团队建设也是类似道理,只有大家形成一个共同奋斗目标,才能拥有强大的力量。团队精神不是无原则地迁就个人,团队里的每个个体都应该有全局意识,从大局出发,为了整个团队的共同目标而努力,甚至必要时牺牲个人利益。

参考文献:

[1]徐红林.论团队与团队激励[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

[2]段盛桃.论团队精神及其培养[J].思想教育研究,2004,(3).

第4篇

【关键词】高校团学干部 综合素养 对策

一、团学干部综合素养内涵

团学干部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制的发展下形成的结晶,是中国特色式的一群高校学生队伍。团学干部通常在高校中出现,一般来说指的是学校团委、团总支和学生会的学生干部。

简单的说,团学干部综合素养是指团学干部自身所具有特质和性格。这样一支优秀的的学生队伍在发展自己、实现自身价值的基础上,肩上还担负着重要责任:一方面是要引导广大的有着异常活跃思维、有着宽广知识面、有着广泛兴趣和有着强大信息接收能力的当代大学生;另一方面是需要配合学校完成事务性、组织性和教育性的工作,实现高校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促进高校的稳定可持续发展。因此,团学干部对高校发展有重要意义。

二、高校团学干部应具备的综合素养

高校团学干部在大学中扮演着如指挥者、协调者等领头羊的角色,起着榜样和标志的作用,这就决定了大学生团学干部必须具备良好的综合素养。

1.政治思想素养。在高校学生基层学生活动中,团学干部起到了重要的领导作用和组织作用,进而需要有更高的政治思想素养。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类型的思想和文化充斥在高校校园,高校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经受着冲击和挑战。因此,团学干部不仅要有正确的政治思想,同时要有准确的政治方向,更要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这样,我们的团学干部才能更好地起到团结同学,服务同学,引导同学的作用。

2.文化专业素养。学生团学干部具有“学生”和“干部”双重角色,但首先是学生,其次是干部。所以,学习是学生的首要任务,作为学生团学干部,要有端正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在学习方面也同样要树立榜样。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学生团学干部要勤于学习,必须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以及与专业相关的知识,同时要具备较宽的知识面,较广的兴趣爱好,较高的文化素质。

3.能力素养。较强的能力素养是高校团学干部做好团学工作所必须具备的综合能力,主要体现在组织管理能力、交际能力、科学决策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贯彻执行能力、开拓创新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

三、如何提高高校团学干部综合素养的对策

1.强化团学干部的思想政治素养培养。思想政治素养的培养是团学干部综合素养培养的根本。如何提升团学干部的思想政治素养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首先,强化理论学习是基础工作。通过党团的先进理论学习,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广泛践行科学发展观,深入掌握当前的经济形势和宏观经济政策,通过理论知识的积累为提升思想政治素养奠定基础。

然后,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重点工作。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团学干部要具备爱国主义、改革创新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

2.加强团学干部工作能力素养的培养。首先,具备一定的交往沟通能力。团学干部在各种团学工作中必须要跟各色人等打交道,这就要求团学干部能够掌握沟通交流的技术和沟通的技巧,以便各种信息传播渠道通畅,保证各项团学工作顺利开展。

其次,善于使用分析决策能力。团学干部的工作涉及面广,事细,能分清工作的主,把握原则。这就要求团学干部必须在实际工作中明确工作重心,提高分析判断能力,做出正确的决策,达到提升团学干部自身分析能力和更好地实现学生活动效果。

最后,熟练掌握组织协调能力。团学干部要经常参与组织的活动是针对校内外各种类型的团员青年。想把他们组织起来,就必须掌握很强的组织能力,充分调动每个团员青年的热情,激发团员青年的积极性,真正做到各团员青年团结互助,为共同目标的实现而努力。

3.注重与团学干部的情感培养。需要注重与团学干部之间情感培养。团学干部都不可能一开始马上就能解决团学工作中所有的问题,此时更需要我们能帮助他们,给出建议。除了工作方面以外,在学习和生活上能给与更多的鼓励、关心和帮助,建立深厚的师生情感。

4.促进团学干部的对外交流和社会实践活动。首先最重要的是经验交流,多组织和高年级的优秀学生干部开展交流会,让他们真正了解大学学生干部是什么样的,要干些什么,如何干好。其次是从实践中锻炼。团学干部只有在各种团学活动的开展过程当中慢慢地积累经验,明白作为一名合格的团学干部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应该具备的能力,才能更好地开展学生活动。通过团学组织的对外交流功能,加强学院与学院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交流,通过开展多种有益的活动,给广大团干部提供一个成长、锻炼的空间,让他们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增长才干,从而提升团学干部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娜红.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

[2]王海涛.谈学生干部的培养与使用 [J]. 吉林教育:科研版,2007.

[3]王楠,赵统堂.高校学生干部自身问题与学生干部培养困境初探[J].科技信息,2010.

[4]王建国.当代大学生荣辱观现状分析与教育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06.

第5篇

[关键词]学生干部;培养;团学工作

一、学生干部的培养对高校团学工作的创新意义

学生干部的培养在高校团学工作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同时对校园文化建设也起着重要的作用。高校共青团干部教师要在对学生干部的培养和管理中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高校学生干部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能紧密配合学校开展的思想政治工作,并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组织好学生喜欢的社团活动,让学校呈现出既有秩序又生机盎然的校园生活景象。此外,高校还能通过对学生干部的座谈,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制定出正确的教育管理制度,强化管理。为此,高校要重视对学生干部的培养,特别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对学生干部的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实现团学工作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学生干部培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在对学生干部培养的重视程度有了极大的提高,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总结出很多经验,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学生干部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需要全面提高

作为高校学生干部,要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养,并形成正确的思想认知。但现在学校的学生干部,政治理论学习需要加强,学习效率急待提高。

(二)学生干部对权力和责任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学生干部在学生日常的管理工作中,有着较大的决策权力,在学生中也有较大的影响力,但对权利与责任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有些学生干部,容易摆出一副官架子,说话带着官腔,而且还以盛气凌人的态度开展工作。这样很容易引起学生的不满情绪和抵触心理,从而全面的降低了高校学生干部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失去了亲和力和号召力,工作很难开展。

(三)学生干部的创新精神需进一步加强

不少学生干部在管理工作中思考不够深入,缺乏创新精神,甚至不求上进,只希望不出错就行;对活动的设计和开展都是秉承着以前的方式进行,甚至是应付任务的心理,以致于不能有效地开展工作,也不能保证高校团学的工作质量。

三、加强高校学生干部的培养,注重工作中的创新

高校学生干部在高校团学建设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所以高校要重视学生干部素质的培养,全面提升思想素质和工作能力。

(一)培养学生干部优秀的思想政治素质

在学生干部培养工作中,要强化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干部在思想政治上立场坚定,有高度政治敏锐性;要重视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努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社会主义荣辱观。

(二)提高学生干部的专业素质和能力

学校要求学生干部在学校期间要重视学业的建设,不断提高学习成绩,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带动周围的学生共同进步,起到榜样的作用。

(三)提高学生干部的组织管理能力。学校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干部参与到学生管理工作中,提高其组织和管理能力;协助学生干部完成好上级布置的工作任务;要求学生干部不断反思及时发现工作中发现的不足,及时改进。

(四)提高学生干部的组织协调能力。高校管理工作者要重视提高学生干部的组织协调能力,引导学生处理好与领导及老师、学生干部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树立服务学生的意识,学会与学生的感情沟通;深入了解学生的具体学习和生活情况,并及时向学校教师反映学生的合理建议和要求,积极为学生解决困难和问题。

高校学生干部的培养和任用已经成为高校学生干部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教育形势下,大学生学生干部的培养需要探索新的方法,学生干部在管理和实践中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高。高校教师要重视学生干部的实践,引导他们进行业务探讨,使他们在健康的成长,提高综合能力,保证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不断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学生干部;离职仪式;影响;意义

高校学生干部是团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三自功能”的书写者和诠释者,对学生干部的培养越来越受到学校和社会的重视,从团中央到各市、县及高校所办团校、大学生骨干培训班等不断地为团学工作培养和输送大批的学生干部,可谓轰轰烈烈。

但这些都是针对在职学生干部所开设的活动而很少关心和关怀到已离职或即将离职的学生干部。不可厚非,当新任职学生干部走上工作岗位时欢迎仪式有必要隆重而热烈,因为这些仪式在一定程度上将产生特殊的社会心理效应,与离职仪式相比较而言无形中忽视甚至冷落了那些曾经为高校团学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的离职学生干部的情感关怀,更忽视了离职学生干部对在职学生干部的影响和教育作用及其以后对高校团学工作的推动作用。

1 高校学生干部离职原因及离职仪式现状

离职即离开现在的职位,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学生干部也都有自己的离职理由。不同的学校、不同的老师在面对学生干部离职现象时则采取不同的形式、举行不同的仪式与其告别,而其中的离职原因和高校所采取离职仪式现状却不容乐观。

1.1 高校学生干部离职原因

高校学生干部离职原因主要有三种,第一种也是最主要的一种就是学生干部因为毕业、人生职业规划重心的转移而离开学生干部工作岗位;第二种也是需要积极关注并占较大比例的是当前学生工作现状导致了部分学生干部的学习、生活、身心等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与其期望值相反的影响,并且当事人认为这些影响弊大于利,而且这些影响在同辈群体中还产生了一定的共鸣;第三种占极小比例就是学生干部在工作过程中确实不能胜任岗位、考察不合格或严重违反学校规章制度被辞退。

1.2 高校学生干部离职仪式现状

当前高校学生干部的离职仪式主要有三种形式。第一种是欢送会,其中心是离职学生干部,在仪式过程中团学老师会对离职学生干部在工作期间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进行梳理,能引起学生干部的共鸣从而产生良好的群体效应;第二种是聘书发放仪式,其中心是聘书,在仪式过程中聘书的功能被凸显出来学生干部离职时的心理关怀被忽视,学生干部需要老师对其工作进行肯定同时也迫切地想知道其工作期间存在的不足,以便在日后进行修正;第三种是换届大会,其中心是新任职学生干部,在仪式过程中更多的是对新任职学生干部的期待,而离职学生干部只是这个仪式中可被忽略的一环而已。由此可见离职学生干部在仪式中的中心地位被层层削弱,形式单一、内容枯燥的离职仪式也无法激起离职学生干部的参与兴趣。

1.3 高校学生干部离职仪式缺失造成的负面影响

著名作家汪曾琪先生在京剧《沙家浜》中为阿庆嫂设计的唱词“人走茶凉”是许多学生干部离职时的普遍心理反应。离职仪式的缺失让那些曾经为高校团学工作做出或多或少成绩的学生干部有一种被忽视和被遗忘的感觉,其负性情绪无形中传递给新任职的学生干部,在新任任职学生干部中产生不良效应。这种负性情绪的扩展既不利于离职学生干部的身心发展更不利于高校团学工作的开展。

2 高校学生干部离职仪式的重要意义

在人类学研究视野和意义范畴内,仪式被认为是基本的社会行为。“礼”是孔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所有的礼制之中,孔子最看重的、当时最隆重的、最能显示政治秩序的礼仪是“柿礼”,孔子认为,假如懂得了此礼,治理天下就会易如反掌。同样,组织好学生干部的离职仪式将更加有利于学生干部身心发展以及高校团学工作的开展。

1、高校学生干部离职仪式是一种社会认同模式,这种仪式让学生干部的地位正式化,也让离职学生干部觉得自己得到的认可是台面化的,而离职仪式的缺失既让离职学生干部觉得失落,也让其他在职学生干部非议,在职学生干部会通过缺失的离职仪式看到自己离职时的身影,不利于激发学生干部工作的积极性。良好的离职仪式一方面是对离职学生干部工作的肯定也是在职学生干部工作的动力,因为他们期待在其离职时受到肯定和赞扬光荣离场而不是黯然退场。另一方面向其他在职学生干部传递特殊的信息与意义,不服输的心理本能会促使在职学生干部更好的工作,因为他们期待受到老师和同学认可这届学生干部的工作比上届学生干部做的更好。

2、高校学生干部离职仪式加强离职学生干部的认真感,越庄重的仪式往往是越不容易的努力的成果,通过离职仪式再次确认自己的学生干部身份投入到即将开始的学习和生活之中,不断用学生干部的身份激励和鞭策自己的言行,做到在职期间用“三自功能”发展自我离职后用“三自功能”完善自我。

第7篇

[关键词]文化管理;高校团组织;组织文化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13-0089-02

1 文化管理的要义

文化管理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其本质是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通过价值观的培育,在系统内部营造一种健康和谐的文化氛围,使全体成员的身心能够融入到系统中来,变被动管理为自我约束,在实现社会价值最大化的同时,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由此可见,文化管理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是管理理念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经验管理向重物不重人的科学管理,再向强调“以人为本”的文化管理发展,是组织建设的必然趋势。

文化管理的内涵也是不断发展的,比如,有学者倡导管理学的研究必须把对人与物的管理以及被西方历史传统割裂开来的人的物质生活和人的精神生活统一于管理之中,倡导文化管理理念,强调精神文化的力量,希望用一种无形的文化力量形成一种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凝聚员工的归属感、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员工为组织和社会的发展而努力,并通过各种渠道对社会文化的大环境产生作用。

建立于这样的基础上,文化管理能够发挥它的巨大作用,如导向作用,把组织的目标和宗旨组成成员奋斗的共同理想或愿望;如激励作用,把对成员的激励,综合考虑物质和精神的需要,物质需要可以用物质去满足,而精神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自尊需要则要靠组织传承文化,而感情正是文化管理的重要部分;如凝聚作用,组织建设的核心团结成员的理念,使其深切体会到共同的事业值得追求,这一点可以通过组织文化的感情诉求而实现。由此可见,文化管理理念在组织建设中的运用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2 文化管理视角下高校团组织建设问题的现实审视

在文化管理理念的视角下,纵观高校团组织建设工作,还存在不少的弊端和不足。总而言之,可分为三个方面:

(1)团组织缺少传承文化,功能定位不明确,组织成员价值观错误。

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高校团组织中的成员在面对个人利益与组织利益的冲突、短期利益与长久利益的冲突时,往往难以从根本上对事物的对错进行果断的判断。由此造成了多数团组织成员没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同时面对利益时,往往从自身的角度进行考虑,从而扭曲团组织的价值。其次,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多数基层团组织缺乏自身的传统文化传承,随波逐流,从而导致共青团组织的作用和目标失去了坚实的主体依托,从而难以持久地化为学生的自觉追求。

(2)团组织功能落后,未能给成员打上普遍的组织烙印,干部流动性太强,无法保证共青团工作积极有效开展,导致基层成员对团组织缺少认同感和归属感,丧失追求。

高校团组织功能落后,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陷入“被动管理”的困境,从而使多数成员对组织无荣誉感,无法保证共青团工作的有效开展,影响了其共青团功能的发挥。在此环境下,有些成员将团组织建设工作误认为“不务正业”,认为参加工作会影响专业学习,不愿意参加共青团活动;有些成员虽然一定程度上认同共青团工作,但没有经过组织文化的熏陶,未能打上组织烙印,进而对团组织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往返于各个学生组织之间,无法将组织提升至个人之上,对待工作敷衍了事,极大地阻碍了团组织建设工作的开展,具体表现在:①团的组织建设力度不够,在对青年团员的管理上还没能形成一套以人为本,针对每一个团员个体的完善健全的制度;②团组织各部门工作中的协调性不强、缺乏活力,表现为工作局面过于沉闷,按部就班,缺乏创新,缺乏精品;③团学活动缺乏认同,团员干部流动性过大,集体荣誉感差,在广大团员中响应度和参与度不高。

(3)团组织不重视个人培养,忽视“以人为本”的宗旨,造成成员作风素养低,团组织形象差的现状。

团组织建设忽略个人培养,未能抓住“以人为本”的核心宗旨,无法塑造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团学干部模范,久而久之,更是形成了不良的团学干部风气顽疾,团学干部队伍素养不高。具体表现在:①对团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力度不够,指导和宣传工作还不到位,广大团员们的政治思想觉悟性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②没有从人文关怀的高度上重视每一位团员的心理健康问题,导致相当一部分团员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心理问题;③部分团学干部个人素质较低,不仅没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反而在广大团员中造成了一些不利的影响,阻碍了基层团组织的建设;④团学干部素质的参差不齐,直接导致了团学干部在团学工作中工作经验不足,缺乏理论研究的兴趣与热情,最后影响团组织的工作成果,这已经成为高校在开展共青团工作时一个不容忽视的共同缺陷。

3 文化管理与高校团组织建设之耦合

此形势下,引进文化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文化管理理念的高校团组织建设的工作模式实践,其工作理念是基于文化管理,其中心工作在于组织文化的建设,通过文化建设,在理念上引领、制度上落实、视觉上冲击,以“文化”人,最终达到管理育人和文化育人的完美统一。基于文化管理理念团组织建设工作模式的研究,既系统地研究了团组织建设工作,又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了相对全面的化解方式,这对于团组织队伍专业化建设,职业化培养,无疑会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方面,文化管理能奠定团组织特色传承文化,从而正确定位团组织功能,建立组织学习的文化观念,达到管理育人与教育育人的完美统一。文化共享是组织建设的根本要求,必须在组织内部大力推广关于组织文化的观念和信仰,培育成员共同的价值观,树立正确的组织价值观,引导成员大力倡导树立共同愿景,动员全体成员为实现共同愿望而努力,在积极投身于团组织的活动之中,在实现社会价值最大化的同时,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从而使共青团组织的作用功能、价值目标有了坚实的主体依托,促进高校团组织建设健康高速发展。

另一方面,基于文化管理模式下的高校团组织建设工作,能通过文化建设,在理念上的引领、制度上落实、视觉上冲击,最终形成以“文”管“人”的完善组织管理制度,变“被动管理”为“主动投入”,能够让团学干部产生对组织的认同感,培育出对组织的归属感,深深打上团组织独特人文素养的烙印,全身心投入于团学活动之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文化管理有利于化解高校在团组织建设中形成的团学活动参与度不高及团学干部流动性强的困境,通过文化熏陶纠正团学干部思想上的偏差,加强其对组织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提高其对团学活动的热情,从始至终地为团组织奉献自己,减少流动性,改变团学活动停留在形式的层次上,没达到预期的效果的现状,这既是团组织文化传承的需要,也是高校崇尚人文精神价值追求的需要。

最后一方面,文化管理其“以人为本”的核心宗旨,顺应了团组织建设的发展趋势。其从思想上改变团学干部的不良作风,培养成员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正确的眼光审视自己的学习生活作风,从而端正态度,改变不良恶习,充分发挥标杆作用,促进高校大学生人才培养质量,使高校学生工作在开展过程中更多的考虑其自身文化的建设和养成。每个高校培养的学生除了在必备的专业知识具有共性外,均应在大学期间通过团组织特定文化的浸染,拓宽高校团学干部的工作经验与理论研究,一方面支撑了团组织建设工作的需要,另外一方面培育了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不仅体现了对团组织建设工作机制体制的落实,更是充分发挥团学干部结合自身工作的创新性,制度性的落实国家对团组织建设的要求。

综上所述,文化管理模式下的高校共青团组织建设,通过对文化管理理念的实施,在秉承原有经验管理和科学管理良好基础上,系统开展文化管理,以期更好的推动团组织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而为丰富高校团组织工作理论研究提供一个实践上的指导,不仅促进了高校的团组织发展,同时还给成员打上了深深的组织文化烙印,以文化传承的魅力为高校团组织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由此可见,文化管理理念的运用,在高校的团组织建设中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就需要高校的管理者及共青团的领导能够充分的结合起来,针对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组织的建设,认真探讨、大胆实践,从而为今后高校共青团组织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德,吴剑平.文化管理――对科学管理的超越[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4).

第8篇

学风是一所大学精神的重要体现,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它综合体现和反映了一所高校在办学过程中的办学治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学习学术风气、师生精神面貌等方面情况。学风是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之一,是衡量一所高校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也是高校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支柱。目前影响学风的因素诸多,有管理者、教师、学生的因素,也有学校、社会、家庭等因素,各因素之间关系复杂,加强高校学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①因此,学风指向办学水平,体现办学品位,是一所高校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开展学风建设、营造优良学风氛围,是教育内在的客观要求,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需要,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需要,是高校科学发展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学风建设既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又是高校发展建设内在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凸显出艰巨性、长期性和复杂性等特点,需要高校的管理者、教师和广大学生的广泛参与和长期不懈的努力。

简要地说,学风是指学生集体或个人在对知识的渴求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带有倾向性、稳定性的治学态度和学习行为的综合表现,是学生学习精神风貌的表现和概括。学风建设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条件。良好的学风对学生不断产生强烈的熏陶和感染,不断激励学生奋发努力。

2 团学工作与学风建设的密切关系

高校共青团和学生会组织的基本任务是遵循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大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团结和引导大学生成为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更好地发挥高校共青团组织凝聚青年、团结青年、服务青年的重要作用,推动高校的发展。②学风建设是校园文化的内在内容之一,团学组织是校园文化活动的具体组织者,对于广大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校园文化对高校优良学风的形成起着推波助澜的积极作用,也成为促进高校科学发展的重要保证因素。高校团学工作与学风建设的密切结合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高校团学工作与学风建设在目标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培养合格的人才。要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势必要求团学工作密切结合学风建设,营造良好氛围,实现培养合格人才的目标。

其次,高校团学工作与学风建设在内涵上是融合的。共青团和学生会是高校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生力军,对大学生开展的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素质教育正是学风建设的核心内涵,都是为了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再次,团学工作与学风建设形成互利关系。高校团学工作为学风建设起着引导和推进作用,成为重要力量;学风建设为团学工作明确目标和任务,成为衡量标准。

团学工作与学风建设的有机结合,既有利于增强团学工作的针对性,积极为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提供帮助,又有利于学风建设的有效性,扎实营造优良学风建设的氛围。

3 团学组织在优良学风建设中的有效作用

3.1 发挥团学干部在学风建设中的表率作用

高校团学干部一般都经过选举或竞聘产生的有一定素质的大学生,他们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学校教育和管理的对象,同时在开展学生各项活动中又是教育者、管理者和服务者,是开展学生工作的重要力量。抓好团学干部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主要从三方面加强培养:第一,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团学干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政治素养;第二,引导和教育他们准确定位,刻苦学习,成为所在集体的学风建设表率;第三,在实践中培养他们的组织管理、团队合作和交流协调能力,发挥主观能动性,鼓励创新。团学干部是高校中最活跃、最有影响力的学生群体,他们来源于学生,分散在学生寝室、班级、二级学院等各种集体之中,与学生朝夕相处,最了解学生的思想和精神状态,熟悉学生的学风状况。学校要关注团学干部的特殊性,发挥好团学干部的辐射带动功能。通过团学干部增强学风建设在各项学生活动中的渗透力,营造良好学风的氛围。

团学干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生力军,在团学干部身体力行的影响和带动下,促使广大学生对第二课堂的活动兴趣反作用于第一课堂的学习兴趣,发挥团学干部在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③使学风建设根植于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落实于教师与学生共建良好学风。

3.2 重视团学组织在学风建设中的感召作用

高校共青团和学生会组织,是青年学生自己的组织,是高校发展中重要的基层组织之一。团学组织既是学校学生教育与管理部门的得力助手,又是学校了解学生思想与行为动态的有效窗口。学校的一些管理制度通常经团学组织加以具体实施,学校的教育目的也通常经团学组织加以贯彻。如,为了贯彻学校确立的“以学生为本”和“素质教育”理念,团学组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担负了重大的责任和使命。团学组织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和学生成长成才开展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吸引了广大同学参与,促进了一大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由此,加强高校团学组织建设非常重要,学校要根据团学组织的开放性、基层性、自主性和创新性的特点,抓紧抓好组织建设,让其充分发挥“枢纽型”功能。

同样在学风建设中,团学组织发挥其感召同学的优势,开展活动。高校团学组织的感召力来自五个方面:(1)与学生有着密切的联系,能贴近学生实际开展既喜闻乐见又标新立异的活动。如传递感恩活动、读书沙龙活动、学术科创活动、校内外志愿者活动、结合专业的各种模拟大赛、学风建设倡议签名活动等;(2)运用青年学生喜欢的科技手段开展活动。如建立网上组织活动、开辟网上学习交流或论坛、网络设计比赛等;(3)让大学生充分享受团学工作乐趣,体验成长成才的成就,使学生在活动中产生归属感。(4)参与团学组织的学生精英代表是学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引领者,他们学习方法得当,成绩优良,在工作中坚持思想性、教育性与创新性相结合,讲策划设计、求水平质量地一届带一届地传承良好学风建设。(5)高校团学组织发挥着信息沟通的桥梁作用,在维护学生利益和学校维稳工作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9篇

关键词 志愿服务 市民学校 高职院校

一、高职院校团校建设的背景和意义

在全国高校思政会议中,特别指出了充分发挥高校共青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生力军作用。讲话明确将共青团干部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强调要注重发挥共青团、学生会组织和学生社团的作用,重视加强第二课堂建设,重视以文化人和实践育人,这些重要论述为高校共青团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巨大动力。重庆市团校首批基层教学点近期也落地于各个高职院校,高职院校团校是团校干部的摇篮,学校青年者培养工程在院系层面的重要阵地,是共青团实现基层团组织活力提升的有力抓手。改革对团校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要积极拥护改革、主动融入改革,作为高职院校,思想上要目标明确、信念上要更加坚定、行动上绝不能置身事外,要立足本职,找到自身发展的方向,还要积极主动思考、开拓高职院校团校未来的发展方向。为了满足青年日益多元化的需求、跟上新常态下共青团工作的步伐、适应“互联网+”时展的需要,高职院校院系层面探索团校的课程设置、内部管理及培养方式创新是十分必要而且迫切的。

二、高职院校团校建设工作思路

高职院校团校的建立要以满足团学干部的成长成才需求、提升团学干部的核心能力素养、搭建团学干部交流学习的平台为目标。

(一)重视团干需求、提升核心素养

要充分认识新时期青年的思想特点,从学生切实的需求出发,做好团校课程方案的顶层设计,实现“精准营销”。高职院校从自身的办校理念和社会属性来说,应该让课程为明辨力、沟通力、创新力三大能力而服务,旨在提升学生明辨是非与实践探索的能力。培养学生捕捉社会现象、独立分析问题、甄别信息真伪、掌握{研方法等能力,养成观察探究的意识。提升学生深层沟通、协调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高效表达技巧、团队合作水平与协调管理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语言表达习惯。

(二)发掘专业资源、搭建团校课程多元平台

课程建设要着重四大重点问题,即“继承创新,完善课程体系”“精准落地,贯彻共青团工作根本要求”“与时俱进,加强双库动态管理”“突出实践性,力求课程务实管用”,着力完善团干部培训课程体系,要充分挖掘教师、校友、新媒体等资源,打造多元化的交流学习实践平台,创新团校的培养方式。对于高职院校来说,专业性和实践性是团校培养体系的核心因素,而教师和校友等各类人才则是团校的核心资源,可以探索课程套餐选修制,在保证所有的“必修”模块都拿到规定学分基础上,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深入分析学生个性特征、兴趣爱好及发展倾向,将团校选修模块分成体育与健康、艺术、技术、学科竞赛、社团与校本课程五个主题系列编制不同的课程套餐供学生选择,学生只需在每个主题系列中自主选择相应模块修习并得到相应学分即可。这种课程套餐选择模式既可以满足学生在同一学习领域中不同的学习需求,又可以作为学生学习倾向分流的主要依据。同时实施学生导师制,团干部培训课程始终是团校建设与团校发展的核心,要按需研发课程计划,精心编排课程内容,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增强课程建设意识,努力构建适合本校特色的团干部培训课程体系。

(三)做好统筹规划、建立长效机制

要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规划课程内容、课程形式和评价方式,探索高职院校团校的长效模式。

首先要科学系统规划课程,为了切实发挥团校的思想性、实效性和针对性,课程内容的设计应着眼于党和国家对人才的要求以及社会的需求,注重理论与实践并重,提升团干部的综合素质。重视学习是共青团的传统,团校举办团干部培训班对共青团加强学习型组织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要强化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意识和理念,并加强作风培养,坚持求真务实,与时俱进,肩负起时代赋予青年的责任。

其次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学生的成长成才是高校育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在课程设计之前利用问卷和座谈的方式,课程活动结束之后收集学员的心得体会,满足团校成员的成长成才需要。按照选课求“准”、讲师求“优”、方式求“活”的原则,通过抓思想、抓业务、抓实践,努力建成培育青年人才的基地、培养青年干部的平台。

再次要注重一二课堂互补,团校作为第二课堂,其育人的目标与第一课堂一致,因此团校的设计应与第一课堂的知识互补融合,相互促进,形成育人合力。例如介绍主题团日发展历程、体系构建,课程安排,培养目的、理念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依托主题团日活动实施大学生能力拓展工程,培养大学生六项能力,提升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发展等。

三、高职院校团校建设的创新点

(一)线上利用新媒体进行团校建设

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尤其是微信社交软件在团校课程开展过程中的应用。根据团课开设实际情况,可以探索基于“微信新媒体”的互联网团校平台,提高团课的在学生中的受欢迎程度,初步建成利用新媒体开展共青团教育的特色教育平台,建立起团员青年更加乐于采用的教学体系。可以使得团校授课从单纯的灌输方式转变为教与学的互动,也使得授课教师从单纯的讲授课堂知识转变为青年学生身边的领路人这一角色,让学生对团校有了进一步的信任。

(二)线下利用教学实践基地进行团校建设

团校的实践教学基地可以全面广范围铺开建设,可以涵盖红色旅游基地、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专业项目示范基地等,以这些基地为依托,植入青春主题,增添共青团色彩,按照“一块牌子、一面团旗、一个教学实践阵地、一套团学资料、一个青年之家、一个创业导师”的“六个一”模式进行规范化建设,提供现场观摩、创业培训、党团教育、能力拓展和户外活动的开展。线下平台和线上平台相结合,融入广大团员青年的生活和学习中,能够激发青年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增强团校工作的凝聚力与号召力,改变团校教学呆板的方式,是值得探索的创新途径。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