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8 15:17:5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景区的规划设计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寻根;文化旅游景区;李家龙宫
Primary Exploration on The Cultural Tourism Planning and Design of Seeking Root Class:As The Li Familys’ Dragon Temple of ConstructionalDetailed Planning of Scenic Spots Example/Sun XiaoLi,Zhang Rong,Liu Hang
Abstract: The Li Familys’ dragon temple is the birthplace of Emperor Taizong of Tang in place of a memorial temple west Gansu, existing for bright building in the middle of the dragon temple left over from the lees sacrifice area part building and yard . Resently facing with lots of problem,for exmple the development lags behind, the small size, reconstruction money into big,etc.The planning problem in full discussion on the basis of the condi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cenic spot, through proper planning scope, delimit mak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goals, adjust the space structure of the land, to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scenic spot to interpretation,the formation of sacrifice, “seeking yor roots、cultural display”as the theme, omni-directional demonstration time of lee culture connotation, type a scenic spot.
Key words: seeking roots,Cultural Tourist attractions,The Li dragon Familys’ temple
李家龙宫是唐太宗在李氏的发祥地陇西宝地建立的宗祠庙,是中华李氏寻根祭祖的文化圣地。它位于陇西县城区西北部,南侧为已建成龙宫仿唐商业步行街,东侧为原住村民住宅,北侧为生态农田。
景区占地4000m2,建筑面积1491m2,除钟楼、鼓楼为新建建筑,其余九龙殿、李崇殿、李琼殿、两座过庭、聚贤楼、郡公楼、戍边楼、头天第一门等均为古建筑。建筑上的屋脊砖雕出自北宋镂空雕法,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考古价值。目前相继有马来西亚、新加坡、韩国、美国等十余个国家和我国各省区李氏族人约10万余人次到此旅游观光和寻根祭祖。
1.李家龙宫历史演变
其始建于唐初,因唐太宗李世民御笔钦书“李家龙宫”而闻名海内外,唐末遭毁。宋、元时期修复了部分建筑,亦因战火遭毁。明万历年间只在原李家龙宫的旧址北面恢复了龙宫部分建筑,亦称“北极宫”。明建李家龙宫总体建筑布局为“前五楼”、“后五山”和“中部祭祀区”。建有北天第一门、第二门、第三门。清顺治五年毁于兵灾,仅留“北天第一门”牌坊。康熙元年重建,康熙三十七年吕培高任知县时,撰写“仰弥高”竖匾额悬挂在“北天第一门”上,同治五年陇西城陷,李家龙宫再遭劫难。清末及民国初年又陆续增建维修一新,规模虽远不如前,却也山水相依,楼殿参差,别有天地。解放后龙宫绝大多数殿宇楼阁均遭人为拆除,三座假山夷为平地,后改为学校才得以保存至今。1985年陇西县人民政府公布李家龙宫、北天第一门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 发展优势与制约条件
2.1发展优势
区位交通优势明显,景区为新亚欧大路桥的必经之地,同时处于陇中四县丝绸之路人文景观长廊风情线的重要区段;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与敦煌文化、天水伏羲文化、拉卜楞寺藏传佛教文化齐名,为甘肃四大文化之一。
2.2制约条件
景区规模过小,游览功能单一,配套设施缺乏,未能从整体上形成形象和品牌效应;景区周边以自然村庄风貌和现代仿唐建筑为主,建筑风格各异,缺乏有效的规划引导; 景区周边村民住宅建筑面积约为7.3万,人口密度大,未来开发建设将面临系列的拆迁安置问题,协调好各方面的诉求是景区建设实施中的重点和难点。
3规划构思理念
3.1规划构思
规划在还原李家龙宫历史原貌的基础上,通过拉大景区框架和格局,形成“以道教文化为渊源,以祭祖寻根为脉络,以文化交流为目的”的多元型、复合型文化旅游景区。
3.2规划目标定位
以“李家龙宫”为载体,以“李氏寻根”为主题,以“寻根祭祀、文化展示”为核心产品,集“旅游观光、寻根祭祖、文化交流、文化展示、文化研究”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型旅游景区。并最终实现以下目标:
⑴ 天下李氏族人敦宗、睦族、祭祀先祖的大宗祠,海内外李家组织和李氏族人旅游观光和寻根祭祖的文化圣地;
⑵ 与陕(西安大唐贞观文化)、豫(鹿邑老子文化)共同组成中华民族三大优秀文化遗产区;
⑶ 国际知名、国内一流、全方位演绎“李氏文化”的AAAAA级旅游景区的核心区;
⑷ 甘肃省文化旅游新地标。
4规划方案探析
4.1特色分区及项目策划
规划形成“一轴、三心、十区”的功能区划与总体结构形态。
⑴ “一轴”:南北向景观延伸轴,将仿唐商业街中心轴线延伸至北环路,形成南北向与威远楼相呼应的绿色开敞通廊;
⑵ “三心”:北极池景观中心、伯阳广场景观中心、关帝庙景观中心;
⑶ “十区”:广场集散区、文物保护区、祭祀活动区、李氏寻根文化游览区、李氏文化交流区、李氏文化展示区、李氏文化创意区、李氏文化研究区、古玩艺术品交易区、民俗商业区。
①广场集散区:龙宫广场―――集旅游服务、集散、游憩、休闲为一体的李氏文化文明展示的大窗口。其打造应与李家龙宫整体规格协调统一,突出皇室的尊贵及气势的恢弘。在形象及景观的设计做足“龙”文章,广场中心轴线铺设汉白玉龙形浮雕图腾,浮雕两侧布置18根汉白玉龙雕景观柱,代表“十八子李”,象征李姓子孙繁茂昌盛。广场地面雕刻李氏族谱以及李氏名人诗词歌赋等。
②文物保护区:为现存明建李家龙宫文物保护区,应严格保护,并适当修缮整理;同时在龙宫大门及陇西堂大殿中轴线上新规划戏楼一座,并以戏楼为中心对称规划子奇亭一座;将现有“沙柳”列为“古树名木”进行定期修剪和养护,修护其“龙”的姿态。
③祭祀活动区:结合陇西堂大殿及规划的两侧配殿,在殿前形成开阔露天祭祀活动场地,同时为了满足游客更衣沐浴需求,规划涟漪苑一座,以仿明清建筑风格为主。
④李氏寻根文化游览区:园林游览区―李家龙宫的历史传承区,根据历史记载构架“后五山”格局,并在构园过程中将李姓文化元素通过景观布置的手法进行全方位展现,此区域将成为陇西县最大的文化主题公园。具体布局手法为:
a 以老子朴素辩证法“道法自然”思想为主线,将佛教、道教中的元素进行集中体现。运用中国古代园林布局方式创造微地形景观,将太乙峰、普贤崖、文殊岭、白衣岩、接引山等五座假山和北极池、九州同李阁等历史景观进行重新诠释,形成一副山水相依、别有洞天之美幻胜境;
b 将各地李氏先贤中有影响的李氏宗祠,如闽越江王祠、西平郡王祠、吴王祠、渔阳滕王祠和入闽始祖祠等围绕北极池形成若干院落。并对其赋予一定的文化内涵,如茶道、养生体验、诗社、曲艺表演等项目,使主题景区不仅具有祭祀游览功能,更多的是一个大众市民休息娱乐参与的主题公园;
c 以祭祀大殿为背景,规划水秀表演区,并运用现代声光电科技手段策划情景舞台剧《李颂》,如秦王破阵乐、霓裳雨衣舞等,表达陇西李氏的发展繁衍过程;
d 园内广植牡丹、李树。陇西与牡丹有着异常久远的渊源,陇西牡丹早于长安牡丹,每年“五一”节前后,恰逢陇西民间四月八朝山会.又称“浴佛节”,时值春花正茂之际,田园苗青花放,各处牡丹勃发怒放,争奇斗妍,生机盎然,真有“一展倾城色,骚人费评章”、“贵游赏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的壮观景象。
⑤李氏文化交流区:礼唐宫(景区的标志性建筑)―以龙宫游宴、歌舞演艺、商务吧等为特色功能的集演艺、展览、休闲、娱乐和食宿于一体的高档星级酒店,是最能表现和反映陇西当年商贾云集、大唐繁荣盛景的一个重要业态。同时也是政府接待中外嘉宾及展示城市风采的接待中心。
⑥李氏文化展示区:陇西李氏博览馆――世界李氏族谱收藏研究中心,为全国最大的单一姓氏族谱收藏研究中心。该馆是集收藏、动态展示、阅览于一体的文化展示馆。以“追本溯源”为主题,将李氏文化的起源与李氏文化中的精华充分展示。具体展示手法可通过文物,小型室内场景,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展示几种,以再现李唐文化的华丽场景,使游客在游览过程中有耳目一新的直观感受。
⑦李氏文化创意区:引进知名美院等国内外机构,开展系列创意设计活动并落户文化创意园,对文化创意园中的各个建筑院落进行相应的主题化,并利用国内外设计大师的创意水准和知名度,吸引高端设计群体关注李家龙宫文化遗产,开展国际化的创意设计活动。将文化通过产品形态进入文化创意园各个院落,这些产品将带有鲜明的国际时尚色彩、李氏文化和陇西传统文化要素,并通过国内外游客的旅游购物和体验模式,达到传承文化的目的。
⑧李氏文化研究区:李氏文化研究会馆,除正常的文化研究室之外,兼具文史资料开放阅读功能,内置相应的图书检索系统以便游客参观时实时查阅资料。馆内定期开设大众讲堂,邀请知名教授讲授与李氏文化相关的文化课程,使游客可以更加深刻的了解李氏文化,并在当地形成相应的文化研究氛围,弘扬和传承李氏文化。
⑨古玩艺术品交易区:集文物商店、鉴定评估中心、拍卖行、典当行、古玩艺术品展厅、艺术画廊、民间艺术品集市、古玩经营配套店等于一体,打造甘肃省档次最高、功能最齐备、服务设施最先进的专业古玩艺术品交易中心。
⑩民俗商业区:由美食沙龙、特色小商品零售及作坊区和休闲娱乐时尚街区组成,在此集中展示陇西特色美食、小商品、茶楼客栈、手工作坊等民间文化载体。
4.2节庆活动策划
对于旅游景区而言,节庆活动的策划及宣传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李家龙宫景区主要从两方面开展节庆活动策划。一是主题节庆:以“盛世话李氏,名城祭始祖”为主题的“寻根祭祀大典”系列活动,既弘扬光大了李氏始祖文化,又传播了城市文明和城市形象,使古老文化与城市文明交映生辉,节庆品牌与城市品牌联动增值,借助李氏文化的张力有望将活动办成一次城市文明与城市品牌传播的盛会;二是专项节庆:在主题节庆的支撑下,开展多种专项旅游活动,如牡丹花卉节。在节会期间,举办赏花、灯展、书画、摄影展、洽谈会等活动。同时开展云阳板舞、陇西秧歌、戏曲、草编、土陶、剪纸等民俗文化主题活动,
5结语
李家龙宫景区的规划与建设是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举措,它对于体现陇西古城历史发展、突出地方文化特色、提升城市文化内涵、促进旅游产业和城市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景区的开发建设应鼓励国内外投资者投资开发,并建立合理的运营模式,积极引进先进的经验与理念,使景区显示出良好的社会及经济效益,从而实现李家龙宫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孜,历史文化遗产及其依托城镇和谐发展途径―以黄帝陵与黄陵县城为例[J].规划师,2011,(1):181―27.
[2] 何芳,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旅游景区规划设计―荆州古城环城旅游景区保护利用规划探析[J].规划师,2011,(1):181―27.
[作者简介]
孙小丽,城市规划师,陕西省旅游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城市规划设计室主任
关键词:地域文化;水利风景区;规划;设计
水利风景区是属于旅游景区近年新增的一种类型。很多水利风景区在规划建设过程中,未能充分挖掘自身特色,盲目照搬其他景区的规划模式,表现出很大的雷同性。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合理规划水利风景区的建设,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究。
1.充分考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我国地域广阔,各种地理环境及气候类型丰富而齐全,这决定了各地的水利风景区景观都有其明显的地域文化景观特色,必然要反映到景区的规划建设中来,从而形成种种地域文化特色。一方面,景区中如游客中心,水工建筑等建筑的选址、朝向、建筑风格、植物的选址配置,地形坡度及其景区景观营造都和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另一方面,有着万千变化的自然环境及气候呈现的景象本身就是水利风景区的重要景象:飞流直下的瀑布、一望无垠的沙漠、宽广无际的草原、四季变化的植物景观等。因此,我们在规划建设水利风景区时,要以景区的体验者和创造者双重身份来感受水利风景区的自然环境特点,这些自然环境因子不仅可作为我们规划设计中借用、强化的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观,而且特殊的地理及气候条件也是景区规划设计的限制因素或规划设计依据。因此,我们应该将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观融入与景区的规划建设之中,结合地形地貌开发出相关的旅游产品,如草原的滑草运动,赛马运动,沙漠的越野运动。
2.充分利用乡土植物树种资源
乡土植物作为本地区的土生物种,投资少、抗性好、绿化效果好、适生于当地环境等优势倍受重视。在水利风景区植物景观规划建设中,充分使用乡土植物不仅能够有利用植物的正常生长,又能表现其地域文化特色。例如武汉的市树是水杉,市花是梅花,济南的市树是柳树,市花是荷花,长沙的市树是香樟,市花是杜鹃花等,都是各地最具有代表性的植物,这在城市河湖型水利风景区的规划设计中最为明显,因为此类水利风景区与城市的联系最为密切,是一个城市的形象,最能够体现当地的地域文化特征。
3.遗留物质文化的保留和保护
地域文化作为特定地域的历史积淀,常常以各种形式显现于水利风景区景观中,如城市河湖型水利风景区,它伴随了城市的发展而发展,见证了整个城市兴衰演变的历程,沉淀了厚重的文化底蕴,其含有的古堤坝、古亭、古桥梁、古寺庙等等都代表着一段历史时期的文化符号,所以在进行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水利风景区规划设计时,应尽力将这些历史构筑保留下来,以提升水利风景区的文化内涵和体现地域文化特色。
4.历史文化场景的挖掘和展现
在水利风景区中,有些景点在历史上曾经存在过且具有重大意义,它们或记载于文人骚客的诗词歌赋,随笔散文中,或仅仅是靠一代代人的口口相传,这些都是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美学价值等,是体现一个地方地域文化特色的重要内容。所以,在规划设计水利风景区时,应充分挖掘场地已消失或遭到破坏的有价值和意义的历史文化场景,对其进行经济价值、美学价值、历史价值等各个方面的分析评估,以展现水利风景区的地域文化特色。
5.地域文化与景区旅游的融合
不同的民族和地区经过多年的不断演化,因为自然环境、气候、生产方式、社会经济等的不同,总会形成一些本民族或地区特有的传统习俗,这些习俗具有稳定性、社会性、集体性与地域性,如泼水节、放河灯、赛龙舟、游灯、地方戏曲等。在水利风景区规划设计中,应将此类具有地域特色的地方文化与水利风景区的旅游规划相融合,规划展示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观光项目,同时利用当地特殊的手工艺,开发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为这些民俗活动和手工艺等提供持续发展的空间。
关键词:宝鸡炎帝陵;大尺度自然观
中图分类号:TU985.13文献标识码:A
宝鸡是姜炎文化的发祥地,宝鸡市天台山是炎帝神农氏生与殁的地方,是中华文明寻根祭祖第一目的地。炎帝陵位于宝鸡市渭滨区神农乡常羊山上,景区山清水秀,景色宜人。
一、宝鸡炎帝陵景区现状问题
(一)常羊山受到城市建设严重侵扰
城市环境及城市功能的用地交叉、叠加,城市建成区从常羊山下将炎帝陵景区紧紧包围,常羊山上有公墓对炎帝陵景区形成挤压之势,对炎帝陵景区的空间环境、陵园氛围形成了影响破坏与干扰,未形成祖陵的环境氛围。
(二)圣地感缺失
炎帝陵的拜谒路线起于神农门,但需经过宝桥家属院、峪沟村,才能进入景区,拜谒线路与居民出行路线混杂,缺乏传统陵墓空间序列中情感酝酿和情感培养的空间。
(三)旅游开发不健全
由于炎帝陵缺乏大规模高标准的祭祀活动,尤其是具有影响力的公祭活动,影响范围不广泛,客源市场还仅限与省内和周边省份。
(四)与天台山遗迹缺乏联系
天台山是炎帝遗迹广为分布的地区,但天台山的旅游在对自然风光的宣传相对较多,对炎帝在此活动所遗留的人文资源宣传较少,因此拉结常羊山与天台山的大旅游体系没有建立起来,大大削弱了中国山水是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特色。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大尺度景观系统的考虑进行思考的。
二、炎帝陵与天台山景区的关系
(一)炎帝文化与天台山密切相关
炎帝是农业之神,医药之圣,生于宝鸡天台山的蒙峪沟,长于姜水,即天台山。天台山存有丰富的炎帝传说和古迹。同时,天台山自然景观独特,具有峻峰、幽谷、翠绿、碧水四大风景特色,这里林木葱郁,峭壁对峙,云雾迷漫,山环水绕,清幽娴静,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互辉映,具有很高的旅游价值。
(二)天台山一直存有炎帝祭祀活动
炎帝祭祀源远流长,最早的祭祀活动处于天台山,而后由于城市到天台山交通不畅,逐渐在其他地区兴起祭祀炎帝活动。现状炎帝祭祀活动主要在常羊山和天台山两个地方,常羊山炎帝陵已经形成拜谒的基础,主要承担清明的公祭,民间春节正月11日集会九龙泉祭祀炎帝诞辰。而每年7月7日集会天台山祭奠炎帝,表达追思,天台山祭祀虽然交通不畅,但仍然有着普遍的民间基础。
三、大尺度自然观的引入
大尺度自然观可以理解为:人们通过城市设计的重要景观与自然环境建立关系,把城市与自然建立起一种内在的有机联系,这种联系是一种自然环境与人工空间秩序的结合。这种设计手法可以将景观与大地风景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城市规划.景观.地景”三位一体的规划理念与方法。与自然和谐的城市设计,不仅关注邻近自然环境的利用,同时也注重城市与大尺度自然山水的关系,在城市设计中,主动寻找与这些大尺度山水环境的关系,在更大范围内寻找城市设计的环境依据。
四、炎帝文化景区规划原则
(一)整合资源,突出圣地感
以营造“自然、古朴、庄严、肃穆”和“圣地感”为规划指导思想核心,营造历史沧桑感,展现风水格局,强化古柏参天、高山仰止的精神感受。设计中宜采用早期祭祀及其空间秩序组织的形式,突出陵寝制度的空间序列感、强化礼仪感、营造出自然、远古、粗犷的环境氛围; 适宜借鉴汉代以前建筑风格较目前的建筑风格及环境氛围;景区不宜成为城市的附属空间,亦不宜成为一般城市性休闲空间场所。
(二)保护历史文脉,突出远古特色
对常羊山景区功能区和游线进行组织,完善景区结构;对炎帝陵拜谒空间序列进行布使之满足拜谒的心理诉求。并使之成为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场所。
(三)保护生态环境,注重和谐统一
将城、林、山、水整体着眼,构建大体系。强调生态环境和文化资源保护,进一步强化对宝鸡炎帝帝陵的环境控制,划定保护范围。
(四)引领品牌,综合带动
宝鸡炎帝陵祭祀已初步形成品牌效应,有相对完善的空间格局和祭祀系统,此次炎帝陵的提升改造,需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文化功能的提升和景观空间的拓展,拉大景区骨架,延伸文化体验感受,营造高山仰止、探宗寻圣的意境。
五、炎帝陵景区规划构思
炎帝陵景区规划结构概括为“一带、两区、三大功能”。一带即寻根之路;两区指故里、衣冠冢(常阳山)和寝骨台(天台山);三大功能指炎帝祭祀文化体验区、自然山水观光游览区以及民俗体验区。
图1宝鸡炎帝陵景区规划构思
规划以生态原则和足迹段落的手法展示炎帝文化及其伟业功绩,以寻根之路为线索依次展开。在保护炎帝陵区核心景观并加强生态治理的同时,适度结合五千年文明历程的符号性表述,重点展示和体验以农耕文明为特征的炎帝文化,强化各片区历史内涵逻辑关系,生动感知炎帝文化。
六、结论
本文深入研究了炎帝陵景区现状,通过景区的建设拉结宝鸡城区与秦岭之间的联系,使炎帝陵与秦岭纳入到宝鸡发展的整体空间体系中来,在生态保护的基础上,通过秦岭山水及文化资源利用和旅游开发,促进城市的发展。
参考文献:[1]霍彦儒,从“历史的炎帝”到“文化的炎帝”[J].
[2]任周方,落实思木,饮水思源,重建民族文化精神家园――宝鸡炎帝陵建设的思路和方法[J],宝鸡社会科学,2008.
[3]田军,浅析农耕文化在炎帝陵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湖南株洲市规划设计院.
1.项目概况
珠山风景区位于徐州市主城区西南方向,占地2860亩,紧依云龙湖与小南湖,背山面水,北望滨湖公园、市民广场和徐州音乐厅,是云龙湖风景区一处集观赏、游憩和文化体验与一体的城市公共绿地。该设计规划用地面积约51.11公顷,东至金山南路,西连珠山北路,北接湖中路,南接湖南路。
1.1场地现存问题
场地现有资源丰富,依山傍水,山体植被覆盖率较高。但是场地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1.1.1 山体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珠山山坡处原有大量非法民居建筑(现已拆除),导致山坡处植被大量被砍伐,山体,边坡不稳定;山林中大量原生林地被侧柏林代替,山体植被景观效果单一,林相结构单调,生态效益低下。这些问题间接导致山体生态系统的恶性循环,所以山体的生态修复是在规划设计中首要解决的问题。
1.1.2 山体景观资源利用不足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文化生活品质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人们享受自然,回归自然的愿望越来越强烈,缓和有限绿地面积与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关系也就成为城市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徐州是一个多山的城市,珍贵的山体资源作为城市中比较有特色的景观资源应得到很好的重视开发利用。珠山风景区所处地理位置优越,但是并没有发挥出场地资源优势,景观价值一般,而且不是城市公共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新的规划设计中应最大限度的发挥场地优势,提高山体可利用率,体现珠山风景区生态经济和文化价值。
2.设计理念与设计定位
2.1设计定位
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和云龙湖风景区规划以及对基地现状分析把珠山风景区规划定位为:以良好的自然环境为依托,不仅使云龙湖风景区自然与文化资源相结合,突出云龙湖夏景景观,形成景观意向丰富的滨水绿地,而且充分利用山体景观资源烘托佛教文化精神,塑造景观效果多样的城市山林绿地。
2.2设计理念
设计本着充分利用场地资源与地形优势,为市民提供一个傍山带水,尽幽居之美的城市公共休闲绿地的目的,使人们可以在城市的繁华之外获得一份心神的恬淡与平衡。主要立足于用现代设计手法使云龙湖景区文化、珠山传统禅意文化与现代景观相结合,设计一系列小型开敞空间、亲水栈桥、平台和穿梭于植被中的步道网络。游走其间,绿草绕足;或登上亲水栈道,芦笛茫茫,彩蝶翻飞;或入山林中探路,丛林夹道,竹巷幽深;或依身湖畔,观荷花鱼影…使传统文化与现代形式完美结合,营造城市中一片诗意的“山水城林”。(如图一)
3.设计原则
3.1保护优先原则
对山体按核心保护区、严格调整区和重点修复区分别进行保护控制。核心保护区:加强保护山体原有肌理特征,文物古迹,古树名木等。严格执行保护规划和管理要求。严格调整区:一方面保护山体原有形态,植被,对景观效果欠佳的山体景观进行局部调整。如改善山体林相结构,扩大灌木、地被类植物面积,增加山体的景观层次和景观特色。另一方面对山体被破坏人文景观资源进行复原措施,并逐步清理山体上非景观性建筑。重点修复区:对被破坏较严重的山体部分,首先采取相应生态性修复措施,完善山体轮廓线,增加植被覆盖率,逐渐恢复山体景观和游憩功能。
3.2山水相融原则
依山傍水是场地的优势,设计应使山水相融,两部分之间自然过渡。例如设计中利用GIS的数据处理能力建立山体的高程数据库,并通过输出模型得出场地的径流数据,在此基础上依据山体径流走向在山体中设计生态截洪沟,目的是在雨水充沛的季节可以收集山体雨水形成自然水体景观,同时收集的雨水可长时间的为山坡植物供给水分;而在雨水较少的季节,山体岩石可营造出别有韵味的枯水景观。这样整个区域内景观多样性不仅丰富,而且从景观效果上使山与水自然交融。
3.3因地制宜原则
景观设计应充分尊重场地原有资源与地形优势,最大限度利用场地原有资源,少动土木。如滨湖部分的东部“真趣池”和“汇心池”的设计,均采用梳理河道,贯通云龙湖的方法,在动用最少土方的情况下,美化湖岸形态,增加岸边景观的多样性。
植物配置方面,场地在考虑恢复山体植被,改善林相的同时,配合云龙湖总体规划(春花秋韵,冬情夏荷)主要选取能够突出夏景的植物,营造属于云龙湖南边独特的景观特色。如小南湖区域根据东坡文化特色,选用竹子、海棠、梅花为主要树种,营造一片诗意的氛围。滨湖东段突出“夏荷”主题,在水中种植大面积荷花。滨湖西段区域则以石榴来突出初夏景观,同时用它作为湖西秋韵园的过渡。
4.景观规划布局
对于珠山风景区的规划设计主要分为:中心广场区、文化体验区、山体生态恢复区、滨湖观光休闲区、滨湖生态休闲区。功能分区之间相互连接和渗透,以满足不同功能的需求,给市民提供一个更具文化与生态的城市休闲绿地。
4.1中心广场区
传统文化与现代风格相结合的广场,起名为“亦乐广场”,取“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之意,而且与云龙湖北岸的“善乐广场”相呼应。广场的形式选用螺旋式发散状,一方面目在形式上使山体和湖水相结合,另一方面可以很好的解决场地高差问题。广场上铺装、树池、景观座椅、景观灯饰和花池等的设计,合理利用佛教元素,如荷花、竹子等图案,既彰显佛教文化,又与凸显云龙湖夏季景观相互呼应。
4.2文化体验区
此区域以烘托佛教肃然起敬的文化为目,区域内包括玉露广场、濯缨台,沉心桥、涤心池、禅意广场、梵音宏等几个景观节点。在这些景点中充分运用佛教文化元素于地刻、景墙、雕塑、植物中,使游人处处都能感觉到浓浓的禅意。如玉露广场,广场中心以一滴水与一颗佛祖遗落的佛珠为中心雕塑,加之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环绕其中,整个环境清新脱俗,与佛教清幽淡雅的氛围相暗合。(如图二)
4.3山体生态恢复区
山体生态修复主要针对恢复山体被作为耕地和建筑用地的部分,完善山体轮廓线,增加植被覆盖率,调整植被林相结构,逐渐恢复山体景观和游憩功能,把山体景观延续下来并与山下景观相协调融合,形成比较自然的整体山林景观效果。
4.4滨湖观光休闲区
增加水生自然植被,选用适应于湖边生长的乡土植物,营造芦笛翻飞,水杉成林的景观效果。设计滨水栈道和部分小型开敞空间来提升场地景观品质,为人们提供足够的休闲娱乐空间,赋予场地丰富的现代气息。如云龙湖东岸设计的“荷风远香”景点,沿湖边种植大量芦苇、荷花等植物,加之现代曲桥的设计,使人们步入其中不仅有很好的视觉体验,而且有荷香四溢,神清气爽的精神体验。又如“志清台”景点,此亲水平台周边同样以荷花为主要造景植物,选用莲藕为广场主要情景雕塑。一方面烘托佛教文化精神氛围,另一方面与云龙湖夏景景观相呼应。
4.5滨湖生态休闲区
西段滨湖生态区有大量水杉林,设计中尽量保留场地原有景观效果较好的植物群落,通过扩大其面积、丰富植被景观层次、增加游园路以及部分景观设施,使沿岸湿地系统得到恢复与完善,形成徐州市一片景观价值极高的杉林氧吧。
东段滨湖生态区是珠山佛教文化与小南湖的东坡文化的交汇处,,在保留场地原有的植物群落基础上增加竹林,因为竹子既是佛教文化的代表植物,而且是坡最喜爱的植物之一。因此用它作为两个区域的过渡和融合。
5.结语
珠山风景区的景观规划设计从“山、水、城、林” 的理念出发,充分发掘场地资源优势,使景区内各景点相互融合同时,场地文化和自然风貌得以巧妙结合,突出生态和文化主题。
参考文献
[1] 杨葳,王文奎,等. 福州市山体保护规划研究[J]. 规划师,2008(8).
关键词:风景区;游客中心;建筑设计
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景区游客服务中心的发展,风景区游客中心主要是为来自各个地区的游客提供便利性的服务,它的建立促进了旅游业的稳定化、专业化。随着人们旅游意识的增强,一到假期,每一处风景名胜人满为患的情景比比皆是,从这一角度来说,风景区游客中心的建立对景区的有序运行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风景区的管理人员越来越意识到游客中心的作用及重要性,尤其是在一些著名的景点,游客中心成为景区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
1游客中心的功能
主要功能如下:①引导功能。游客中心设立于风景区的中心或者出入口处,发挥着窗口的功能。游客在这里驻足,能够全面了解整个风景区的布局、路线及旅游各组成要素的分布、组合状况等;②服务功能。游客中心能够为游客提供购物、餐饮、休息及住宿等各项服务,从而保证游客顺利地完成旅游计划;③游憩功能。为了给游客提供便捷的服务,风景区通常设立于风景区的附近,所以其自身也融入于美丽的风光中,这样游客在其中逗留时,既能够欣赏风景,还可以放松一下疲惫的身体;④解说功能。在游客中心设置各种设施,以此为景区解说提供服务,使来此旅游的人们能够直观的了解到景区自然与文化资源的丰富内涵,从而提高游客的兴趣,是游客关注关注这些有价值的事物。
2景区游客中心规划建筑设计存在的问题
2.1规划模式尚待完善
当前,有的旅游规划仅是对部分旅游项目或设施做一些必要的市场评估及场地设计,比如酒店的选址等;而有的旅游区规划按照城市规划模式依样画葫芦搬的去设计景区游客中心。这样导致很多旅游区都有着朝着城市化发展的趋势。此种现象主要表现于两个方面:风景区的规划与旅游度假区的规划。在规划设计时注重于硬件建设规划,往往忽视了风景旅游区的定未、目标市场确定、形象策划等方面的内容,导致风景区的整体规划像极了一些城镇化度假区,人工雕琢的痕迹太过明显化。
2.2游客中心设施规划脱离旅游实际需求
地区级风景区游客中心进行规划时,应注意地方立法的限制条件,比如停车设施、建筑高度、风格及密度等。各个功能区的布局应具有协调性,景区的地价不同,游客中心的建设的规格也应随之不同。其建筑尺度、建筑材料均应和景区风格、自然环境相一致。除此之外,到了旅游旺季怎样提高宾馆的床位利用率是规划设计面临的一项重要问题。所以,在做好规模预测的基础上,应提倡发展一些临时性的住处,以解决旺季游客需求不足的问题,比如利用附近家庭旅馆、野营地、蒙古包等。一般情况下,景区旅游服务设施在旅游开发投资中所占的比重非常大,规划建设如若不合理,势必会浪费很多资金,而且还会破坏生态环境,对视觉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当景区基础设施较薄弱时,势必会和旅游态势产生冲突。比如,在旅游旺季,景区道路极易发生交通堵塞,停车位严重不足,住宿条件和游客需求不符等问题。
3游客中心规划建筑分析
3.1选址
风景区游客中心的选址首先应考虑到风景区的人容量,因此景区的容量布局具有重要的意义,其对景区的游客数量以何种形式分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通常,景区的入口及出口处的人流量较为密集,因此游客中心可以设立于此,从而为游客提供多方位的服务,比如交通换乘工具、急救设施、充电设施等;其次,选址工作还应考虑到当地景区的交通及设施配备情况,交通的便利是输送游客工作有序进行的重要保证,同时设施的完善也能提高游客中心的工作效率;最后,选址时,应充分考虑到当地的地理位置及环境条件,保证游客中心远离地震频发区,由此减少自然灾害发生的概率。
3.2布局
游客中心要与景区的规划布局相一致。游客中心建设的布局会对景区总体规划的实施产生直接影响。根据景区规模大小及资源分布情况,游客中心可以单独设置,也可分级布置。如四川省九寨沟景区除在主入口设置游客中心外,还设置了次级游客中心——诺日朗游客服务中心。这样游客在游览的过程中会有一定的目的性。此外,受景区游客容量布局影响。游客中心按容量布局可以使游客量相对分散或集中,使游客合理地分布在景区内,实现游客中心控制和引导的功能。游客相对集中的地点一般在景区主入口处和内部交通换乘处及重要节点处,所以游客中心一般会设于旅游景区前端或重要节点。这也便于游客购票、咨询和换乘车辆等活动,同时也便于管理人员进行管理。
3.3建筑规模
游客中心的建筑规模,应结合景区的实际大小去做具体规划。如果游客中心建筑规模过大,对于玩了一整天劳累的游人来说极其不便,若有什么紧急事情时,也会在里面忙得团团转,不知所向;如果游客中心的建筑规模过小,基础类设施的配备就会相对不足,由此不能保证全部游客的需求得到满足,给游客造成极大不便,甚至会破坏游客的好心情,这样势必会对景区的口碑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游客中心的建筑规模应与景区规模保持一致性,然后结合景区的特色,因地制宜,建设各个级别的游客中心。在对游客中心进行具体规划时,其具所配备的基础设施也应包含在内,基础设施的设置应避免走拥挤或空旷这两个极端,应按照景区的客流量进行设计。此外,游客中心的创建规模应充分考虑到游客集散广场的大小面积,以此在旅游旺季时便于游人的输入及输出,一旦发生紧急状况或不安全事件时,能最大程度的保证游客的安全。
3.4功能性设施
游客中心的设立首先要保证不会对当地的地理环境产生不良影响,严禁在与地理位置完全相悖的环境中进行强制性建设;其次,游客的功能性设施数量应该适宜,只要可以满足游客的使用需求即可,如果功能性设施建造过多,不但会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同时还有可能是设施长期处于闲置状态。功能性设施通常由四大类,即服务设施、管理设施、交通设施及基础设施。其中的服务设施功能最为重要,其包含了接待、提供信息、医疗、餐饮、住宿等。科学化、合理化的功能性设施可以为游客提供极大的方便,在游客置于美妙的风景时更平添一丝温馨与舒适。
3.5建筑外观
游客中心的外观设计时,在色彩设计上应保持鲜艳醒目的特点,并且此种醒目特点应与当地环境特色保持协调统一性。游客中心的建筑色彩及其风格均应实现与当地环境的有机融合,同时带有强烈的显著性,这样不仅会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同时使游客能在很远的地方一目了然。此外,每一个风景区均有着自身的特色,游客中心的建筑外观应着力体现景区的特色,这样在游客中心第一次映入眼帘时,游客即可了解景区的建筑特色,由此使景区有了自己的标志性建筑,给游客带来过目不忘的感觉与印象。
3.6安全设施
游客外出旅游的目的是放松身心,景区应为游客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充分保障游客的人身安全及财产安全。作为风景区客流量最为集中的地方,游客中心应配备相应的安全的设施。比如,规定一个特定的距离,在柱子上面安置一个灭火器,有效防止火带来的危害;在旅游旺季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到游客安全,设置多个人口疏散点,防治踩踏事件的发生。
4结束语
近些年,我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不仅在全民经济长占据的地位很重要,同时也推动了城市、乡镇的良性发展,为各个区域的人们提供了一个没有障碍的交流平台。随着国家鼓励旅游事业发展的同时,游客中心作为旅游业发展的新生事物,不仅为游客提供着全方位的服务,同时也是游客和景区进行沟通的桥梁。因此,风景区游客中心的规划建筑设计应因地制宜,站在游客的角度,考虑其最基本的需求,努力建设好各项旅游基础设施,充分发挥游客中心的功能与作用,使其成为风景区游览区的一道特殊的风景线。
参考文献:
[1]赵伟.山岳型风景区游客中心规划建筑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
[2]李啸然.风景旅游区游客中心设计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
[3]黄睿.风景名胜区游客中心建筑设计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
[4]杨琬莹.秦岭北坡旅游风景区游客服务中心景观规划设计[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
【关键词】地域文化,风景区,设计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近年来,我国风景区规划设计虽然取得了飞速发展,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改进,在行业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加强对地域文化在风景区规划设计中的传承方式的分析,对确保风景区规划设计的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二、地域文化之于城市景观建设的重要性
地域文化是特定地域内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的综合体现。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各地域人们形成了独特的生活方式、行为习俗、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逐步积淀为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它深深地融入人们的血液之中,并对人们的生活和城市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城市景观建设对内的服务功能,决定了它必须从地域文化中汲取营养。城市景观服务于生活在城市之中的人,目的是希望运用特定的元素,通过特定的设计手段,为人们营造具有特定功能的舒适可用的环境空间。因此,城市景观设计离不开特定的地域和环境,它是为特定的人群服务的,只有体现特定地域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才能符合特定人群的生活、思维习惯和文化心理,才能达到其服务城市的设计目标。在设计中融入地域文化,体现地域文化的内涵和魅力,才能为城市中的人所认同和接受,城市的景观才有长久的生命力。
城市景观建设对外的形象功能,决定了它必须体现个性的地域文化。城市的形象影响着城市的地位和亲和力,乃至城市的整体发展。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城市在谋求经济发展的同时,越来越注重其文化内涵建设和形象建设,这两者之间又是互相促进、互为因果的关系,这是已经为诸多城市的领导者和规划建设者认可的一个不争的事实。而城市景观是一个城市形象和内涵的最直接、最表象的体现。一座没有个性和特点的城市是没有吸引力的,所有的城市都是“钢筋水泥的森林”或是所谓的“现代化”下的千城一面,不应该是我们城市发展的目标。将特有的地域文化融入城市景观设计中,构建个性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形象,避免城市建设趋同化,建设多样的、各具特色的多元化城市,才符合社会发展的潮流和目标。
城市的自身发展,决定了其景观建设必须融入地域文化。一个城市在发展中如果丧失了身独有的个性文化化内涵,即使经济社会取得一定暂时的成果,其发展也必定难以持续和长久。城市的景观建设必须植根于地域文化的沃土之中,呈现出千姿百态的变化,展示出自身的、个性化的地域特征,才能激发城市发展的勃勃生机。一方面,地域文化能为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招商引资、经济发展营造良好和谐的文化氛围;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和构建有地域特色的城市文化,能为城市的创意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等打下基础,创造条件,其本身也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谐的、可持续的城市发展需要城市自身地域文化的融入和参与,这也要求我们在进行城市景观建设的时候,必须立足地域文化,将地域文化的精髓深深地融入到城市形象的血脉之中。
三、现代城市发展背景下的地域文化景观现状及问题
1、信息时代,先进的经济全球化趋向对地域文化景观趋同化影响
随着世界各地掀起的经济化浪潮导致的信息技术的跨地域传播和人员的跨地域迁移,一种文化可以随时传播到全球的各个角落。一些源于地域特殊生活经验而产生的不可替代的地方精神和城市特点已经在全球化进程中消弭殆尽。文化的均质性发展,统一的景观营建技术,相同的建筑材料,相似的结构背景下,也导致了地域文化景观的趋同。王云才教授通过分析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商业化为主的“四化”对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影响,旨在建立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体系,提出了过滤与分离、适度与协调、保护与维护、培育与参与的调控机制。
2、市场环境条件下国际招投标对地域文化景观的冲击
目前规划设计市场向境外开发,日益增长的专业领域交流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设计水平,增加了不同地区的文化共性,也增加了本地文化的多元性。在大都市的中心区,可以轻而一举的找到西方著名建筑师设计的反映西方文化的后现代作品。如西班牙的古根哈母美术馆(建筑师:FrankGehry),伦敦的加纳瑞沃夫办公楼(建筑师:CesarPelli),上海的金茂大厦(建筑师:SOM)等等。但是我们也要警惕的这种“国际性城市”的“地位商品”形象脱离了内容,成为城市文化的普遍性特征;另一方面,精神意蕴的平面化,以形式上的华美、离奇和紧张、刺激来取得效果,使城市景观影像化。面对境外与西方现代文化由文化源地向扩散靶地扩散的过程中,地域传统文化在景观营建中趋于边缘化的态势。
3、局限模糊的观念定义,导致地域文化景观斑块的破碎化
现今在强调地域文化景观或者景观中延续的历史文脉时,大都从建立在笛卡儿的人类与自然或文化与自然的二元分立的哲学基础上进行考究。关注的是人与环境这两个因素之间的垂直关系问题,同时也认为自然和文化在景观中是可以严格分开的两个平行概念。这种纯粹二分法的误区和所秉持的单一的局限景观保护观念,在面对景观保护、管理和设计过程中,出现了管中窥豹的尴尬局面,这种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的“保护”行为实则更加剧了地域文化景观斑块破碎化的进程。
四、地域文化在风景区规划设计中的传承方式
1、地域自然特征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影响及应用
地质地貌、气候气象、水文、植被等各项自然特征因子不是孤立存在的,在特定地域,各项因子之间往往都有错综复杂的关联。因此,在规划与设计中,很多时候需要设计者在充分了解每个单项因子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它们与人的功能使用,自然生态保护、作品艺术价值之间的相互影响及作用,从而使得后续规划与设计过程,更为合理;设计成果,更为科学。
2、地域人文特征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影响及应用
(一)、历史背景与遗迹因子
对规划与设计的影响及应用历史遗迹是人类在地域上活动和作用留下的种种印记。这些印记,直接反映长期以来人们与地域相互作用的过程,同样也是地域特征的一笔宝贵财富。在设计中,应该加以合理利用与保留,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对旧有景观结构与要素进行了新时代的演绎与新功能的表达,而不是随意抹煞。
(二)、人文符号因子
对规划与设计的影响及应用在后现代主义代表的众多设计作品中,我们都可以看到人文符号因子在设计中的应用。如1972年设计的富兰克林纪念馆,他将纪念馆主体建筑置于地下,而把旧有故居建筑形式当作了符号来应用。在红砖铺砌的广场上采用了故居建筑平面形式的白色大理石铺装图案,用不锈钢架子勾画出了故居的建筑轮廓等手法,都是在通过景观营造,对场地进行符号化隐喻,来表达旧建筑的灵魂,使得整个景观细部,充满生活情趣和地域特色。
(三)、民俗风情因子
对规划与设计的影响及应用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中,伴随着人们不同生活习惯与地域文化,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民俗风情。这些民俗风情延续至今,也对地域的开发与保护产生了重(四)、社会特征因子
对规划与设计的影响及应用当今园林规划与设计,风格与面貌己经同传统古典园林有了千差万别,其中园林作品所处社会时代不同,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主要原因。当今园林建设己经成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需要满足广大市民休闲游憩等各方面的社会需求,而不是服务一家之需。因此,现在的园林作品更多呈现出来的是开敞、外向的面貌,通过各种类型场地来满足各类人群的社会需求。在发展的历程中,其始终以保持公园社会公益性为前提,注意跟随时代需要扬弃既有状态和管理方法,运用更先进的技术方法和理念指导园林建设。
五、结束语
风景区规划设计至关重要,因此,在设计的后续发展中,要不断提高设计人员的职业素质,加强对地域文化作用的重视,严格施工体系,促进风景区规划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杜爽,王.浅议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地域文化景观.现代园林,2011
【关键词】景观整合设计;城市规划;居民小区;分析探讨
1 前言
一个人的居住环境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初期人们对他的要求仅仅局限与基本功能的满足,现在对于视觉、心理的感受有着更高的要求。对于生活和审美的要求能够更好的满足,并且创造出更高品质的居住小区,采取相应的规划。一般小区的规划都是要小区做好一个平面功能的布局,并且要求专业的建筑团队来进行户型的设计,然而景观的设计也只是对规划起到一个补充和完善的作用。但是这种绿化并不能从实质上提高景区的建筑质量,最近一些年很多人对于景观的设计理解有很大的改变,对于景观的整合并不是仅仅在花草树木上做些文章。而是要有一个整体的布局,从空间的层次、建筑的形态等方面实现综合一体化。将多种专业整合的方法结合在一起,进行环境优美居住小区的设计与规划,
2 规划设计的原则和思路
居住小区的景观设计对于基础地基的自然情况进行研究和利用,对于景观中一些关系的处理情况和发挥,对于小区整体的风格要进行规划。很多方面,道路的流水线设计,水景的布置情况,地面的铺设。照明的设计等,这些情况若是能够处理的很好,无论是在心理上,还是视觉都是一种很好的享受。具体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2.1 多元化的融合原则
经济水平在不断的提高与发展,要求也在逐步的提高。所以对于居住环境中一些整体上的规划都是对于景观的一种结合,一种延伸和过渡,使人们走出狭小的居室,走到户外享受生活,置身在优美的环境中。在居民小区的内部要有一个合理的安排,将其植物、建筑有序的结合在一起,能够充分体现有氛围的生活。
2.2 以人为本作为设计的思想
对环境重视一些,重视身边的每一个景色,注重自然与人产生的摩擦与共鸣、人们都是自然的一个附属品,而自然也是依托着人们才发展起来的。他们都是互相依托发展的,设计与环境之间也存在这一定的互动的空间,使其生活在狭小、固定、网络化的人们找回一种自由和畅快。在居民居住的小区中,设计必须要重视社会化和人性化的一些要求。并且小区中的居住景观要满足人们的要求,具有一定的人情味。可以在景观整合设计中对居民经常活动的范围进行仔细的设计,针对不同年龄段的人和不同身份的人进行设计和整合。保证小区的居民放松身心。
2.3 设计中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对于人们生活小区的设计必须要满足可持续发展这一基本原则,尽可能的减少混凝土的建筑物对人们视觉的冲击。保证给人们一种天人合一的淳朴的感觉,让人们回归到自然当中。
3 景观整合设计存在的一些问题
3.1 在设计中出现绿化率降低,建筑群出现,品质下降
居民小区在规划和整合的过程中忽视了对小区内部空间的一种打造,这样的设计很容易造成绿化率的几千年各地,并且也很容易出现建筑群,建筑的质量下降。对于每一个建筑商来讲,最重要的容积率,也就是所谓的建筑面积,销售收入和利润。很多开发商都是追求高利润忽视了对景观整合的一些具体内容。土地资源是不可能再生的宝贵资源,对于土地资源的保护也是比较重要的,对土地资源的保护也是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建设的过程中很多商家都忽视了居住小区内部环境的打造并且并不是很重视小区的规划。建筑群出现,建筑密度很大,建筑品质下降。
3.2 居民小区对于住宅重视,对于规划不够重视
居民小区在建筑规划中,很多都是大面积投入到规划住宅,配套的设施被压缩到很小的范围,这就是一般建设的过程中常常出现的问题。在审批的过程中很多审批下来的景观整合的面积都变成住宅楼的面积。这样的情况给居民的小区的住户带来了极大的不便。所以只有解决了存在的根本性问题才能够对使其小区成为一个真正高品质的住宅小区。
3.3 居民小区的景观整合设计过于简单,缺少空间感和层次感
居民小区在景观设计和整合上存在一个很容易被人们忽略的问题,就是景观的设计比较简单,在空间和视觉上都给人比较空洞,过于简单的感觉。在小区中没有草地,没有树木,也没有给居民一个休憩的空间和位置。
3.4 小区设计在建筑风格上过于城市化
很多居民小区的设计是城市设计中的基本要素之一,也是比不可少的要素之一。很多小区景观整合设计的设计师往往重视的城市整体的风格,这样的设计就造成居民小区更加趋近与城市化,与随追求的自然、清新的环境都严重的脱节,这样对于城市景观也有一定的破坏。
3.5 居民小区的规划华而不实
居民小区在景观规划的过程中很多设计都是华而不实的,并且设计的面积过大,不能够准确的体现出我国现有的情况。小区规划的最后阶段就是户型设计比较重要的问题,并且也受到很多人的关注。对户型的设计看似简单的问题,也有很多细节需要注意,细节的问题容易造成华而不实,面积偏大,不能准确的表现出我国的基本情况。
4 对小区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的解决措施
4.1 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居民小区在设计的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并且对于建筑中出现加大层数的现象要严格的禁止,减少建筑的密度。对住宅的布置和环境的布置要保证在充足的阳光下,有清新的空气,并且要通风良好。提高小区的绿化率。首先对于建筑的层数减少建筑的密度。使得有更大的空间来维持小区的绿化,保证有充足的日照,有清新的空气,具有良好的通风效果。根据地形选择一个合适的建筑方向。对于小区内的交通规划,要更加的合理,更加的人性化。有一个良好的交通环境,更加方便居民的进入,使得生活更加有秩序。
4.2 明确侧重点,住宅与景观比例相当
景观的规划过程中配套设施也占有一定比例,在配套设施的建设过程中要明确居民生活的需求,使配套设施能够放在比较有用的位置上,方便居民的生活。小区景观规划中需要注意的还有就是垃圾箱的处理问题。往住宅的垃圾处理通常是将垃圾道附设在住宅的楼梯平台处,因而经常发生堵塞而造成臭气四散、影响居住环境。在住宅小区规划中可以放弃垃圾道收集方式而采用室外垃圾桶、垃圾箱和中转站来处理。
4.3 重视小区景观整合的设计思想
建筑的造型能够充分的反映出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和文化水平,地区的风貌。有的城市景观的风格是代表现代、明朗、生机勃勃,有的景观的风格则是以祥和为侧重点。有的住宅则是采用立体的模式,以横线条为主,局部红色勒线,香槟色窗框,弧形窗,显得飘逸活泼。在设计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设计的一些特点围绕不同的侧重点来进行。
5 结语
社会的发展进步,使得人们在社会中分工更为细化,合作也是比较广泛,很多人都是靠着舒适的环境来缓解各方面的压力。所以更多的人喜欢回归自然,喜欢自己生活的环境更加的和谐、舒适。这样对景观设计整合的要求就更高,景观的设计者只有充分的理解自然、历史、文化的含义,结合不同的人的不同想法,整合出更为完美的计划。
参考文献:
[1]丁亚亚 欧阳明晖. 紧张用地下的建筑规划――泰州市人民警察培训学校规划设计方案 [J].《科技信息》 2011年 第30期
[2]庞恺捷.对住宅建筑立面设计的探讨 [ J].《建材与装饰:中旬》 2011年 第10期
【关键词】城市;住宅区;规划布局;空间环境;设计
0.前言
目前,我国正处在城市化加速期,社区规划已经逐渐转向人文社会的探索,社区规划建设实践与社会原则相背离的现象仍普遍存在,有待于从源头上重新探寻社区规划建设的症结并寻求根本解决之道。从城市规划角度来看,传统社区规划以单一居住生活和微观物质空间为对象的研究,探寻符合社区会社原则的空间必须首先明晰其社会原则的内涵,将空间模式研究与可行性的政策研究相结合则可进一步增强研究的系统性与实效性。
1.城市住宅区规划布局与空间环境设计的原则
1.1规划布局应体现地方特色
如何创建特色住宅区和舒适环境,要结合多年规划设计的经验和教训,建筑设计和群体布置多样化是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应考虑的重要内容。首先,要重视地方特色和建筑物本身的个性,以利通风降温。其次, 要根据居住区规划的整体构思,造型结合色调,平面结合空间综合进行考虑。最后,多样化和空间层次丰富,必须强调在协调的前提下,求多样、求丰富、求变化的基本原则。中国特色的建筑比比皆是,深入发掘民族文化建筑,是可以有所作为的。小区内所有建筑造型设计均以番禺当地一处乡村的古式建筑为依据,配合现代的规划手法及中国园林艺术的拱托,营造出一个世外桃源式的小筑。
1.2合理安排公共配套设施,注重景观和空间的完整性
公共服务设施是为满足居民生活基本所需而配建的,但若设置不当,将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居民正常的居住与生活。由于售出后大多数没有作统一要求,本来高雅的商住小区变成小贩成群的杂市区,小区设公厕是为了服务大众,规划时将公厕刚好设在上风位, 造成对住宅区的不良影响。在临小区入口处设一综合楼,以解决管理及使用上的要求,以求配套设施与环境共存。
1.3注意公共活动空间的环境设计
不注重户外空间,特别是宅间庭院的完整性,是目前居住区规划中经常忽略的问题,使空间面貌极不美观。从国内房地产界开发的趋势来看,空间环境设计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而景观设计又是环境设计中重要的一环。在建筑的实践过程中,建筑规划设计与建筑的景观环境设计是相脱离的,景观设计与建设规划一起同步介入。从总体规划设计开始,除了让景观从建筑里衍生出来、和谐共生外,更应着重考虑的是该住宅区的地域性和地域特点。应重视建筑设计的深层理解,通过营造风格各异的景观环境,深化和升华各住宅区的文化品位和主题。
1.4注意规划空间的有机联系
居住区中的各种规划因素均有其内在联系,而内在联系的核心就是居民,因而要从满足居民居住生活的要求出发,使居住区成为有机的整体和空间层次协调丰富的群体。机动车不进入小区中心,全部停放在大型地下停车场内,停车场顶是小区的中心景观绿化区。绿化景区可结合地形及地下室的高低不同设置各式绿化小品,叠水平台,休闲临水散步径。当地的材料、植物、生态情况、地形地貌、历史人文等情况都成了设计考虑的重要条件,住宅区的文化品位很重要的是从园林景观中体现出来。
1.5规划布局和空间设计要以人为本
人是居住区的主体,环境以人为核心,以人为本是当今世界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基本原则,环境设计要按照居住者的生活习惯与生活方式,追求环境的舒适性,提倡居民参与意识,满足居民的不同需要。居住区环境设计应从人的行为和需求入手,为人的使用创造更有利的条件,重视空间的形式,规划设计中把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对使用者的心理和行为等精神方面的需求细心研究。要塑造一个居住园区良好的人文环境就必须突出以人为本,重视居民的便捷出行、安全措施及社区管理等问题,真正体现出一种对人的关怀,使居民在居住园区内生活方便并具有安全感,有较强的归属感。
2.城市住宅区规划布局与空间环境设计措施
2.1充分考虑物业管理因素
完善的物业管理是环境维护的进一步延伸和持续,为居民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高品位的居住环境,居住区环境的规划与设计必须充分考虑与物业管理因素的相互影响。总体规划布局中物业管理因素的考虑在后期管理中,与居住区总体布局密切相关的是居住片区规模的大小,居住区总体布局应处理好规划分区与管理分区的矛盾,便于居住管理片区的划分,处理好不同性质用地之间的兼容与搭配。对服务通的规划应有整体细致地设想和规定,为物业管理的后期工作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根据,有利于物业管理高效规范的运作。
2.2体现文化内涵与居住区环境的个性特色的塑造
居住文化是城市文化的表征和写照,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可用来表达人类生存的意义,居住的环境条件可看作是社会文化的晴雨表,作为城市与大地综合体的有机部分,应深入研究发掘居住区环境特色表象背后的深层文化内涵,使居住区环境特色的创造达到城市文脉的延续和发展。规划设计中要尊重和理解地方传统特征和区域文化内涵,深入了解有关的传统和地方文化风俗,理解其内涵和价值,借鉴传统的空间形态,再现环境文化内涵,让居住者产生文化认同感,增进居民之间的亲密和谐。
2.3创造完整有序的小区空间序列
由若干空间组成一个空间群,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空间序列,可借空间的渗透增强空间的层次感,为室外空间序列设计的完整性提供有利条件。从小区主要入口处起作为前导空间,结合地面铺装成小广场和停车场,利用周围建筑绿化、虚实对比使前导空间构图完整,具有良好的艺术效果,注重室内外环境的结合和过渡,成为供全区居民交往休闲的中心地带。这些空间因其数量、大小、形状组成不同成为空间序列设计的颗颗明珠,使整个小区空间序列更为完整,居民在小区各处都感到舒适、富有情趣。
3.总结
综上所述,城市住宅区的规划布局与空间环境设计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还有很多可研究之处。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人们对居住生活的环境的更为关注,对居住区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的关键,是以人为本,通过规划设计手法,将住宅、道路、绿化配套,在用地范围内进行精心合理的布置和组合令人满意的公共建筑,构思新颖、和谐的建筑。城市住宅区的环境建设是一个综合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借鉴行为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进行精心的规划设计,才能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才能把人居环境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档次。
【参考文献】
[1]梁永雄.浅谈住宅区规划布局与空间环境设计[J].安徽建筑,2006,01:15-17.
[2]周萱.促进交往的住区空间环境设计初探[D].重庆大学,2005.
[3]罗锦维.高层住宅健康外环境规划设计研究[D].清华大学,2005.
[4]高飞.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6.
[5]于泳.街区型城市住宅区设计模式研究[D].东南大学,2006.
[6]聂铭.可持续的城市街区型住宅区规划设计[D].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2007.
[7]王变娥.现代城市住宅区规划与邻里关系的构建[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2:142-143.
关键词:水景资源的稀缺;水景方式;设计原则;建议
Abstract: At presen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housing industry and the market demand, residential design was in some luxury, boutique "such as the positioning of real estate. However, the surface nice Settlements water features, due to the growing tension of water resources, worsening water pollution, declining water quality, water circulation destruction and other reasons, there is a major hazard on the ecology and resource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 waterscape resource scarcity; the waterscape way; design principles; recommendations
中图分类号:F287.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城市生活水景资源的稀缺性
因为缺水,近水、亲水更显珍贵,由此,水,也成为了现代住区景观设计中最基本、最感人的要素之一。许多沿河、依湖而建的楼盘多大打“水景牌”,以博取购房者更多的关注。而旱地盘则采取人工挖湖、模仿欧式水景等手法,以弥补先天不足,呼应市场需求。广州开发的楼盘及发展商中,以“水景”为主题的,均获得良好销售量及市场好评。如恒大案例恒大御景半岛,购房者无不为主入口贝尔高林设计的恢弘水景所震撼,而别墅区内的人工湖也带给了居住业主舒适、惬意的自然风光享受。
至此,水景在文化、景观、生态特性之外,已然具备了高经济性。
正因如此,一种现象开始显现:水景成为了楼盘销售的重要宣传手段,开发商迫切希望由此获取高附加值,盲目追求夺人眼球的水景设计,甚至打出了“江南水乡”这样不合时宜的定位,对于是否符合地域特点、气候条件,实际使用效果如何,尺度和布局是否科学合理等,并没有认真考量。
这就使得不少原本开发商和设计者起初想法很好的水景,由于实施起来难度太大、代价太高,或者中途放弃,或者在建成后成为了干涸的摆设,令购房者失望的同时,也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因此,在市场经济下的小区规划设计中,如何将营销需求及可持续发展要求较好的融合在水景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水景方式的选择
现代的居住环境水体设计中,既有追求自然绿色的生态水体设计,吸纳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手法,也有借鉴西方古典园林的几何水体设计。根据控制水的运动形式可分为动水和静水。
西方古典园林的剂和水体,水面一般都不大,采用人工形式营造,几何的构图以圆形、方形为基本构图元素,组合变化出丰富的造型,形成强烈的视觉效应。中国古典园林讲究自然,对于理水多采用自然不规则的形状,水体岸线自然曲折,依地形迂回于建筑环境之间。
小区规划设计阶段,根据小区的风格定位、地形地势,可选择水景的平面形式,同时根据功能空间,采用动或静的水体。在售楼部、样板房、人流活动较为密集的场所适当采用动态水景,使气氛活跃。而住宅周边或私密半私密空间,则要避免因混乱的水声对住宅群体产生的噪声污染,选择使环境显得更为安详幽雅的静态水景。
满足水景设计中的基本要求
2、满足功能性要求
(1)水景的基本功能是满足供人观赏,水景首先须美,使人赏心悦目。其次,水景也有戏水、娱乐与健身的功能,各种戏水旱喷泉、涉水小溪、儿童戏水泳池及水力按摩池、气泡水池等形式丰富了景观的使用功能。
小溪、人工湖、各种喷泉都有降尘净化空气及调节湿度的作用,尤其是能明显增加环境中的负氧离子浓度,使人心情舒畅,水与空气接触的表面越大,喷射的液体颗粒越小,空气净化效果越明显,负离子产生的也越多。设计中可结合以上功能进行方案优化设计。
(2)环境的整体性要求
水景是工程技术与艺术设计结合的产品,一个好的水景作品,需根据所处的环境氛围、建筑功能进行设计,冰雨建筑设计风格相协调统一。在设计中,首先要研究环境因素,确定水景的形式、形态、平面及立体尺度,实现与环境相协调,形成和谐的量、度关系,构成主景、辅景、近景、远景的丰富变化,这样,才可做出好的水景设计。
(3)运行的经济性
在总体设计中,不仅要考虑最佳效果,同时也要考虑系统运行的经济性。通过优化组合与搭配,动与静结合,按功能分组等措施降低运行费用。例如平时开一些简单功能的水景以达到必要的景观目的,运行费用很少;节假日或有庆祝活动时,分组开动其他造景功能,以实现一定的运行经济性。
3、水景设计中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1)尺度合理手法多样
事实上,居住区水景设计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以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具体感受,引发人们内心的情感共鸣。对建筑师来说,面对水景住区,只要合理定位,根据住区具体环境,把握好水体的尺度与形态,可以借由多种设计手法,精心布局。
具体而言,在居住区水景设计中有以下几种水体布局方式
一是面形态的基底作用。大面积的水面,如湖、池等可起到衬托与基底作用,通过水体的光影反射,使岸畔的风景漂浮其上,扩大与丰富了居住区的空间,让居住区景致构图愈加完美。
保利 垄上别墅 人工湖景观
二是线形态的系带作用。利用河水、溪流等线状水体,曲折萦绕,使分散的建筑、景点联成一体,再结合传统园林设计中移步异景的思想,把水景小品和景观节点布置在水体沿线,增加景观趣味性。
保利 垄上别墅 溪涧景观
三是点形态的焦点作用。喷泉、瀑布、水帘等动态水体具有跳跃的姿态与欢快的水声,能活跃气氛,唤起人们的内心共鸣,应受到特别的重视。不过,这类水体的位置需要精心选择,通常宜放在人们视线的中心处,如广场中心、道路交点、重要建筑的前方等。同时还要注意与其他要素的配合,可适当运用叠石堆山、石阶驳岸、水中汀步等技巧,增加韵味。
四是点、线、面形态的组合。通过点、线、面的呼应与对比,产生出丰富变化的空间,同时,大大增强了景观的可读性与趣味性。
(2)科技为先,遵循自然,可持续构造设计
不管是临水而建还是人工造景,都不得不面临资源的局限。在现代城市水景设计中,首要就是应用现代科技手段形成水景效果,如许多缺水城市可利用雨水、中水、海水、太阳能等来满足水景设计的需要。
同时,在水景设计前,需对当地自然环境、地形地貌进行详尽的调查,从而设计出符合该地区的自然生态的水景,尽量少改变原有的地形地貌,保持与周围自然环境的联系,才能营造出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绿色水景。
可持续的住区水景设计,是理想人居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多学科、多专业共同努力协调的结果。在设计中,要避免过于理想化的冒进天都,而应该因时因地因类制宜,根据小区的自然、经济、人文等各方面条件来选择技术及应用技术的程度,充分照顾业主住户的接受程度,不但要创造生态可持续的水环境,而且要保证其可持续的运行与使用。
总之,创造可持续的居住区水环境,任重而道远,但是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放弃以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而代之以可持续之道。
参考文献
[1] 俞孔坚,李迪华.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十大景观战略规划师,2001,17(6):9-13
[2] 余颖. 生态居住区景观设计与居住环境质量[J]. 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08,(9).
[3]郭泉林. 浅探现代植物景观设计的生态理念与手法[J]. 山西建筑,2008,(16).
[4]李贵民,李道强,高祥斌,张复君,任秋萍,吕福堂. 城市景观生态与生态园林设计[J]. 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
[5]曾双贝. 论城市生态景观的规划与居住区的设计[J]. 消费导刊,2007,(4).
[6]王宁. 生态城市与住宅小区园艺设计的思考[J].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15).
[7]胡祯英. 景观设计与住宅小区环境设计的生态观[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