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8 15:17:5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大学生学风建设的建议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班级建设 班团干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11-0212-02
一、班团组织对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一个组织完善、有效运行的班集体的形成是需要一段时间和过程的。要形成一个在心理上有认同感、归属感,同时又具有良好学风的班集体,班干部就要发挥其重要作用。“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所以班干部是学生思想教育、文化知识、班风建设、课余生活等各项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是班集体的核心力量。能否很好的发挥班干部在班级管理和建设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和活动氛围,是衡量班级建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
班干部是一个班级正常运行的基本保障。而一个班集体的正常运行,有赖于班干部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管理,“无规矩不成方圆”,班干部要制定班级管理计划,班级纪律管理制度,管理好班集体生活日常事务,确保班级各方面的信息畅通,理顺人际关系。让每一个同学有规可循,减少阻碍班级工作正常运行的不利因素。
班干部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地位。校园活动分为学校教育活动、课外活动、文体活动、班级小团体活动等,这些活动的开展都需要班干部的带动、组织和协调。作为班干部,不能只带着“重在参与的心态”被动地组织某项活动,而要在活动中让整个班集体得到锻炼,提高班级整体素质,增强班级凝聚力。
无论何时何地,班团干部与班集体的每一个同学的发展联系在一起,一个优秀的班干部团队必须传递带领全体同学共同进步的正能量。这就要求我们作为班干部不仅要努力学习、培养综合素质,而且还必须具备帮助他人、服务他人的精神,以及良好的交流沟通能力,这些都是作为班干部的基本素养。在某种程度上,班干部是辅导员的代言人和扬声器,向学生传达信息,通知到人;另一方面,班干部及时如实地向辅导员反映本班级中发生的一些重大情况、学生学习生活动态。
班风是整个班集体所体现出来的思想道德、情感态度、行为举止等方面的精神面貌和共同倾向。班风学风建设对每位同学的成长与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有着良好班风学风的班集体,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促使学生在班集体中主动并且积极地学习。因此,所有的班干部都要支持并参与班级建设中各项措施的实施,让同学在愉悦的环境中翱翔书海,发展自己的个性。
同时,班干部又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开拓者。大学教育是为了培养人才,而班干部团体就是学校培养人才的基层单位。为了培养有能力、有个性的大学生,就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所以,在进行班级建设时,班干部应当考虑创新性这一个时代与现实问题,要避开以前所走过的旧路、错路,寻找一个贴合实际、贴近生活、符合时展潮流的方法,即不断创新,不断变革,根据本班同学的特点和学情,开拓出一条属于本班级的学习道路。
最后,班团干部还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领跑者。一个良好学习风气的养成要靠班集体中每一个人的努力,而每个人的行为无不在影响着校风的形成。所以,作为一名班干部,需要以自身的优良品行、优异成绩、良好的生活、工作方式引导同学共同进步,做良好的表率,带动全校学风建设。
总而言之,班团干部既是班级建设的中心,又对校园文化建设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明确班团建设目标,有助提升班级凝聚力
打造一支精干的班干部团队,目的就是让同学之间和睦相处、熟悉融合、相互帮助、相互关心;在学习生活中,努力让班上同学做到最基本的不旷课、不逃课、不迟到、不早退,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枉大学学习之行,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通过各项技能考试,为毕业找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并努力让班级同学多投稿到系刊、院报,拿更多的奖项,把班级建设成优良学风班。以上这些,其实可以将其看做班级团委建设班级的一个计划和目标,班级团委力求将班集体培养成什么样的班级,就要依赖于班集体的建设目标。确定目标之后重在抓落实,人各有所长,但是却各有所志,一个班集体没有明确建设班干部团队的目标的话,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每个人发挥自己的长处,这样就难以将一个班集体凝聚起来,把班级整体功能的最大优势发挥出来,整个班集体就犹如一盘散沙,一个没有罗盘指向的大船,只能随波逐流,就算有再好的舵手,都容易出现触礁的危险。所以要加强班风学风的建设,班干团队必须有一个可实施并且得到广大同学接受的方案,让每一个同学都参与到班级目标的建设当中,激励他们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唤起他们为奋斗目标不懈努力的欲望,使他们在通过努力后达到目标所获得成功和快乐,从而提升自身的自豪感、荣誉感和自信心。比如学校“倡勤学,品书香,强体魄”――“三查、三走”共建优良学风活动启动,其中的”三查”是指“查课堂”“查宿舍”“查心理”,“三走”是指“走下网络”“走进课堂”“走向操场”。班干部可以将学校目标作为指引,建设班级目标,将“三查”“三走”落到实处,协助辅导员巡查宿舍,关注学生宿舍生活情况;严肃课堂纪律,做好考勤工作,激起班级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同时鼓励学生多做有益于身体健康的运动;多关心身边需要帮助的学生群体,对其进行心理咨询和指导等,营造一个学习风气良好,积极向上、团结凝聚的班集体。
三、加强班团干部内涵建设,为大学生活增添光彩
曾说过:“班干部是给人建议的。”面对一个几十人的班集体,而班团只有几个人,那就要求建立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管理的班团队伍,需要完善班干和团委换届选举方式,建立民主选举方式,选出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队伍。按大学班级管理的规矩,每一学年每个班级都会面临班干部的换届选举或者是局部的调整,班里的每一位同学都有权利根据现任班委上一学年的工作表现进行评估,优秀的班干部或者是团委经同学商议后可以继续留任(前提是其本人有继续留任的意愿)。可以说,班团干部就类似好的官员,他们坐在高的位置上,不是居高临下,而是要给班集体一个明确指定的活动计划、工作程序抑或是班级建设的指导,并且要将工作落到实处保持整个班级高效有序运转,这就对班团干部的综合素质有较高的要求。毋庸置疑,个别班团干部难免出现的现象,这或许会对班级建设工作产生敷衍、随意、不负责的心态,这种不良情况的出现势必会造成对班级管理的不利,要求加强班团干部队伍的教育。
(一)社会大环境。社会的发展对学校学风有一定的影响,社会环境影响着学校环境,学校环境其实也是社会环境的一部分,这两者影响着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也影响着学风的建立。学校扩招,虽然让学校规模增大,但是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了越来越严重的问题。(二)学校学风建设环境。学院的发展与学校学风有着直接关系,学校校风建设直接推动着学风的发展。学校在发展学风建设时要起到主动和带头的作用,对于研究对象的处理要有合适、合理的尺度,建设和发展现代学风制度是有章可循的,做到有章可循的首要条件就是对相关规定的制定和实施。(三)学生自身对大学生学风建设的影响。作为学风建设的对象,在校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成年人,在学风建设中,要对学校的正确引导做出合适合理的判断,这对学校的学风建设有着很好的推动作用。大学建设中良好的学风归根到底还是要通过学生自身提高对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四)家庭环境对大学生学风建设的影响。家庭环境也是影响孩子学习的重要因素。有些家长忙于自己的工作,忽视了与子女之间的情感交流,使得家庭中的亲情淡化,孩子在学习生活上的困惑得不到来自家庭的关心,容易产生消极的情绪,这种情绪蔓延到学习上就会导致学生的学习态度出现偏差。
二、对策与建议
(一)学生方面的对策建议。1.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当今社会,信息传播日益便捷,个人与社会的联系更加紧密,作为大学生也更易受到社会上各种思想的影响。一部分学生认为学习就是为了出人头地,获得金钱与权力,还有一些学生认为学习的目的仅仅在于找一份好的工作。要加强学风建设,就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2.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可以大大影响一个高校的学风建设。然而对大学生来说,外部环境的影响终归有限,主要还是依靠自身的自制力。同学之间也应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只有环境和氛围改善了,大学生才能从本质上对校园文化的建设提供促进作用。大学生是一个学校立足之本,只有学生的学习态度改善了,愿意去主动学习,该校的学风建设才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二)学校方面的对策建议。1.营造良好的校园学习氛围。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基地,也是高校进行学生学风建设的主要承载体,加强学风建设,一定要创设良好的校园学习氛围。首先,高校应从教学入手,不断引进高层次人才,增强师资力量,进行多元化教学,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从而促进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其次,学校应该注重校园的文化建设。将学校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当中,不仅要重视学生学习成绩的培养,更应当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精神文明的培养。2.加强高校管理制度建设。对于高等院校来说,要基于制度文化来确定自身的学风建设目标。对于全体院校人员,包括中高层管理和基层教职工等都要明确自身的建设目标,来配合推进整个学校的学风建设工作。我们知道,良好的学风和学校的教育理念、综合素质水平直接相连。如果一个高校不重视自身学风的建设,墨守成规,那么便无益于学校良好校园文化的培养,也不会养成优良的学风。而在全校学风的建设过程中,辅导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三)家庭方面的对策建议。1.加强家庭基础教育。家庭对于个人的影响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经济关系、情感关系等为基础紧密联系起来的,这些关系贯穿个人生命的始终,具有长期性、持久性的特点,这也决定了在学风建设中家庭所扮演的最基础、最独立的角色。2.家长营造良好的家庭文化。建立一个良好的家庭气氛,形成和谐的家庭关系,这样不但能为学生提供优良的学习环境,还能促进学生和家长的沟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获得来自家庭的心理和物质支持。(四)社会方面的对策建议。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高校与社会的结合越来越紧密,众多高校开始推行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模式,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助推下,高校的一些科研成果能够迅速转变为市场效益,其带来的经济利益也直观地体现了知识文化的价值。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学生对新知识和技能有了更强的求知欲,特别是创新理念深入人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良好学风的养成。每个人都身处社会的大环境中,时刻接受着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信息,并受到其影响,大学生也不例外。
关键词:学业生涯规划; 学风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4)01-0131-03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一个人对其一生中所承担职务相继历程的预期和计划,包括一个人的学习,对一项职业或组织的生产性贡献和最终退休。[1]笔者认为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是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一部分,在对一名大学生学业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根据所学专业的倾向,确定其最佳学习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工作与高校学风建设工作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以学业生涯规划促进高校学风建设已成为可行性的现代教育理念。因此,本文以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工作为切入点,将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有意识的学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以此推动高校学风建设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学业生涯规划和学风建设的内涵及两者之间关系
1.学业生涯规划的内涵
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就是大学生根据自身情况,结合现有的条件和制约因素,为自己确立整个大学期间的学业目标,并为实现学业目标而确定行动方向、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的过程。[2]
首先,大学生会根据自我的核心,也就是最本能、最自然的思维、感觉、行为模式,而不是在别人面前所表现出来的表面的性格特征,来制定自己在大学期间的学习目标,这就是MBTI人格理论在学业生涯规划中的运用;其次,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兴趣来制订自己的学习计划,这就是Holland的职业兴趣理论在学业生涯规划中的运用;最后,他们会衡量自己的价值观、能力及兴趣,甚至个性的融合情况,来权衡利弊制定方案,这就是Edgar Schein的职业锚理论在学业生涯规划中的运用。[3]
2.学风的内涵
高校的学风是指高等学校全体师生在长期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治学目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是全体师生群体心理和行为在治学上的表现。[4]优良学风的基本内容包括认真求实的学习态度、不断进取的学习精神、良好的学习习惯、勤奋刻苦的学习毅力、虚心踏实的学习风格、科学严谨的学习方法等。[5]
3.学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学风建设的关系
学业生涯规划教育旨在学生成材和更好发展,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规划,内在解决了大学生学习动力的问题,而详细的学业规划进一步保障了学生学习行为的持续性和长期性,有效地推进了学风建设。良好的学风是学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必然结果和必然体现。同样,学业生涯规划教育也是大学系统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它的教育效果与学风建设息息相关。良好的学风为生涯规划教育提供了保障,大大促进了学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顺利开展。学业生涯规划教育和良好的学风相互促进、有机统一,进而形成良性循环,两者的相互融合是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学业生涯规划和学风建设的现状
1.学业生涯规划的现状
目前,许多高校的大学生对学业生涯规划不够重视,没有结合自身和社会的实际状况合理制定学业规划,导致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计划不能很好落实,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部分大学生没有意识到制定规划的重要性,对学业的重视程度不够;第二,高年级学生对学业生涯规划的意识比低年级好;第三,学生制定的规划并非足够科学、实际,以至于在某种情况下半途而废;第四,部分高校对待学业生涯规划重视程度不够,没有相应的专业师资与实施条件。
2.学风现状
为分析大学生学风现状,笔者对哈尔滨理工大学、黑龙江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东北林业大学等高校进行了走访。以哈尔滨理工大学为例,共发放了500份调查问卷,收回487份。其中70%的同学清楚学风建设这项工程的重要性,20%的同学仅了解学风建设的基本内涵,8%的同学认为自己和学风建设没有关系。
笔者在调查走访中发现在学生中存在一些现象:部分学生不了解自己的专业,对学习失去兴趣,既不重视基础课也不重视专业课;部分家长代替学生规划未来的道路,例如考公务员、考研、出国留学等,这使得学生可能会过于专注练习英语口语、培养人际关系等,而忽视正常教学课程;学生习惯了高中老师监督检查的被动学习方式,在较为轻松的大学学习环境下不能严于律己;未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造成图书馆资源的浪费。
分析上述现状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习目的不明确。部分学生从高中紧张环境转变为大学的宽松学习环境,失去了学习动力,没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第二,学习动力不足。部分学生心存拜金主义,认为有钱就能谋得好职位,继而缺乏学习动力,丧失力争上游的学习精神。建议学生在课堂上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那一部分内容,变成“我想学”、“我要学”。第三,学习方法不科学。学生不能延续高中时依赖老师的学习习惯。建议每学期制订一套相应的学习计划,合理安排时间、提高效率。第四,许多高校的学风建设往往由职能部门如教务处、学生处孤军奋战,零打碎敲,不能形成整体效应和持久效应,导致学风建设主体性的缺失。[6]
三、完善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指导对学风建设的必要性
学业生涯规划与学风建设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因为两者都是在共同教育目标的指引下进行的教育活动,它们的融合发展为大学生素质教育提供了新的研究和实践空间。霍兰德理论指出:“同一职业团体内的人具有相似的人格,因此他们对很多情境和问题会有类似的反应方式,从而产生类似的人际环境。”这个理论应用于学业生涯规划与学风建设也是如此。[6]学业生涯规划帮助大学生制订详细的学习计划,保障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长期性,提高整体学风,从而推进学风建设。良好的学风又为学业生涯规划的顺利展开提供保障。
1.学业生涯规划为大学生的未来人生道路做了铺垫,改变了整体学风环境
学业生涯规划不仅是学生通往学有所成的第一步,更为学风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各高校都应该把学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促进学风建设的重要手段,合理地融入大学教育当中,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从而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要注意对不同阶段学生的教育方向不同,例如对大一学生重点是引导,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环境和自我有一个正确的认知,让他们对学业生涯规划有一个初步的意识和能力;对大二学生重点是积累与实践,在此阶段他们应该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并通过各种方式增强动手能力,将专业知识与综合素质结合,全方位发展;对大三学生重点是信息,在这个阶段大家会选择考研、就业、出国等多条去路,第一时间获取信息是至关重要的,而且还要增加与本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对大四学生重点是总结,在这个阶段大多数学生已经决定以后的方向了,可以总结一下前三年的规划有什么不足之处,然后进行补充和修改,从而更好地与就业形势和社会发展相结合。
为了培养出复合型人才,各大学不仅应注重知识上的教育,还应注重素质教育,并将学业生涯规划作为重点融入日常教学中,并不断对其进行完善,引导学生有合理的规划和更好的发展,从而促进学风建设。
2.学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大学学风建设“以人为本”的体现
大学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高水平人才,所以必须要求大学在实施教育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促进学生长期和全方面发展。“一切以学生成材和全面发展为中心”是大学学风建设“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也是大学生内在追求的必然的映射。而学业生涯规划正是在坚持学生具有广阔发展空间的前提下,着眼于“一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一切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大学生制定具体的职业生涯规划,来引导和加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发展意识,从而提高所培养人才的素质。[7]由此可见,学业生涯规划教育以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充分体现了大学学风建设中“以人为本”的精神。
以上分析突出学业生涯规划和学风建设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融合。这样我们就有可能通过开展并完善学业生涯规划来达到加强学风建设的目的。近年来,各大高校都十分关注这一工作,例如哈尔滨理工大学测通学院,在新生入学时举行新生学业生涯规划大赛,旨在引导学生科学规划学业生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同时推动学院学风建设健康、有序地发展,从而为进一步营造良好校园学习氛围做出贡献,锻炼、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为学生学业生涯提供有力保障。
四、通过完善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促进学风建设的具体措施建议
1.学业生涯规划贯穿大学生活全程
学业生涯规划是贯穿人们一生的话题,需要不断调整、修正。因此,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应该自始至终强调其重要性,并付诸切实可行的实践。例如,对入学新生进行学业生涯导入教育,并增设一门选修课,选择相关教材向学生传授学业生涯规划的理念;邀请知名校友重返母校参加大学生讲坛,以亲身经历向同学们分享学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养成惜时勤学的良好习惯,以此促进高校的学风建设工程。
2.建设一支专业性强、素质较高的学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队伍
通过打造一支专业性、综合性的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教师团队,分别从就业、科研、心理、考研等方面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业生涯规划。第一,专业教师除了在学风建设中起带头作用外,还要结合教学内容和特点,向学生介绍课程研究的最新动态、成果,完善学生个人知识结构,帮助学生们制定就业规划,进而促进学风建设。第二,通过对“大学生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各类国家级竞赛指导教师的培训,引导此类专业教师为学生合理制定科研规划。第三,通过学生处专职心理咨询师和辅导员,对学生的家庭、性格等方面的了解,帮助学生们认识自我、建立健康的心理环境。第四,辅导员以往届毕业生信息库为基础,根据学生的目标和报考院校,合理规划考研、考公务员等各类考试复习时间表,帮助学生制订学习计划,同样促进了学风建设。
以哈理工测通学院为例,由专业教师、辅导员、心理咨询师等组成的学业生涯规划教师团队,曾指导06级测控专业范同学制定学业规划,该生成功签约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PwC,是世界上最顶级的会计师事务所,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实现由低到高、由工转管理的成功转型;在教师团队的帮助下,06级测控专业赵同学根据自己所制定的学业规划,通过钻研努力荣获全国电子设计大赛一等奖,他是首位代表学校获得该竞赛一等奖的同学并在人民大会堂领奖;05级测控专业杨同学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心理学专业,实现由低到高、由理转文的成功转型;06级测控专业王同学凭借科学的复习计划和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顺利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并实现硕博连读。
3.学业生涯规划与学生学习、政治思想教育一脉相承
只有认识到学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才能在具体实践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高校可以成立“学风建设督察组”,定期组织学业生涯规划比赛。综上所述,学业生涯规划是一项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教育管理体系。学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地了解所在学科、认清自我、把握职场未来,并且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大学四年整体的学习生活之中,进而将理论学习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协同进步。因此,良好的学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大学生营造一个系统设计、整体谋划、协同推进的生动局面,进而掀起一股学风建设热的新浪潮。
参考文献
[1][2] 宋建军,费小平.大学生学业与职业生涯规划教程[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0:19-21.
[3] 廖智君,余小英.辅导员指导大学生开展学业生涯规划的探索[J].高教论坛,2009(7):89.
[4] 王敏.高校学风建设探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9):184.
[5] 闫衡冬.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加强学风建设[J].青岛远洋船员学院学报,2008(3):58.
关键词 大学生 学风 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1 当前大学生学风的现状
1.1 学习目的
近年来,在大学校园中,普遍存在着逃课、考试不及格等现象,大学校园里学的气息已经越来越淡化。
长春大学和中国石油大学所做的调查显示大部分同学的学习目的比较明确和端正,有长期学习计划的学生只占1/3。楚雄师范学院和湖北省大学学习科学研究会对武汉8所高等院校所做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学习的目的更注重实际利益。上海理工大学的调查表明,大学生的理想抱负趋向于实际主义,而因为国家利益角度上的学习动机较少。学生缺乏学习原动力,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目标不是很明确,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对于如何安排大学期间的学习还比较茫然。江南大学的研究显示部分大学生缺乏科学、明确的学习目的。
1.2 学习兴趣
长春大学的调查显示,只有少数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很感兴趣,且大部分学生认为教师的讲课质量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影响。上海理工大学的学生“对专业了解程度”与“对专业兴趣”成正相关,有近13%的学生“对专业不了解”、“不感兴趣”。由此可见,对自己专业的了解程度和喜爱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1.3 学习态度和习惯
长春大学的1/3的学生认为自己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增加了养成良好习惯的难度。湖北八校绝大多数同学能够很好的完成学习任务,但20%~35%左右的同学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但学习计划、预习复习、听课、总结等方面都不理想。江南大学部分学生学习纪律松懈,观念淡薄,缺课、听课效率不高、与老师主动交流少。上海理工大学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缺少自制力,但对学习过程的体验是积极健康的。多数学生逃过课,作业抄袭现象严重,对图书馆的利用情况不理想,有较大一部分学生并没有充分利用好业余时间来学习。楚雄师范学院的研究显示大学生学习态度较好,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缓慢。河北理工大学的学生有较大的课程重修比例和旷课率。
1.4 学习时间
长春大学将近半数的学生每天自学时间在2~3小时,15%的学生在4小时以上,28%的学生课余时间上网。湖北八校的上课时间主要集中在3~6小时,这是学生的主要学习时间,在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里,进行学习的人数仅占18.2%。
1.5 学习能力及自我评价
湖北八校学生认为能力一般的比例最高,都在40%~43%之间;大学生认为与自己在高中时相比,思维能力有所提高;比较看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评价的标准主要是自己的学习目标、未来工作的需要和考试分数。
1.6 参加学术活动
长春大学有关的调查显示77%的学生没有参加过学术课题的研究或论文的撰写,一半学生没有获得过任何级别学科竞赛奖励,学术讲座数量应提高。
2 加强学风建设的建议和对策
长春大学的对策:从学生入手,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与此同时还要加强领导,优化学校的管理机制,以教风带动学风。
楚雄师范学院:重视学生为主体的同时,不断健全学风建设,并且不断寻找学风建设的新方法。
上海理工大学: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在学风建设中充分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使学生珍惜在校教育的机会,并积极开展学术活动。 江南大学:提高全校对学风建设的认识,激发学生对学风建设的主动参与意识,完善管理制度,并充分发挥学生在学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重庆师范大学:以学生为中心,加强其思想教育;一手抓就业培训,一手抓班级工作以及校园文化建设,推进学校整体学风建设。
哈尔滨工程大学:通过教师的指导与帮助,使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价值观,并积极开展活动促进大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建立良好品质,并完善相关制度。
河北理工大学:以学者为中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并结合各个专业的不同特点,开展技能培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加强学校管理工作。
3 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随着大学生学风问题的日益严重,影响了学生自己和学校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下,各高校展开了对大学生学风现状及其成因和对策的研究。从各高校的研究现状来看,研究角度、程度各有不同,成因研究相对较少,对策研究大体相似。对学生的现状研究,有的高校研究得不太全面,对学生学风的改善效果就不会很好;而有的高校却研究得非常细致,有利于学风的全面改善。对学风现状的成因研究,只有少数高校进行了研究,这不利于学校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对对策的研究,各高校的大体方面相似,具体工作程度却相差很多,各高校应该细化各方面工作,制定能落到实处的全面的具体工作项目,从而能用实际行动来改善当前大学生的学风不良现状。目前对本课题的研究还不是很全面,只有部分高校进行了研究,而大学生学风问题却非常普遍,基本上每所高校都存在学风不良情况,尤其是普通高校,而且每所高校的具体情况也都各不相同。因此,各高校都应重视起学风建设,从本校情况出发进行调查研究,针对具体问题制定对策,切实全面改善学生学风现状,使大学生能够抓好在校的最后时光,充实自己,为将来更好的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
参考文献
[1] 邓克金,薛蛟,程如冰.大学生学风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长春大学学报,2009.19(1).
[2] 张奎,李祥永.对高校大学生学风情况的调查及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学生管理工作,2008(125).
[3] 缪娟.大学生学风问题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6.26(1、2).
[4] 刘昌明.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现状:动力态度伦理[J].石油教育·管理之窗,2003.2.
[5] 姜明.从大学生就业难的角度谈加强学风建设的重要性[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0.25(4).
[6] 刘昌明.新世纪大学生学习现状调查与分析[J].教学研究,2003.26(1).
[7] 杨梅.大学生学风现状调查及建议[J].科教文汇·教研教改,2008(7中).
[8] 于欣欣.大学生学风状况的调查分析与启示[J].教师,2010(66).
学校一贯重视学风建设,每年开展校特优学风班评选,在学生综合测评实施办法、学生奖学金评选条例等文件中突出学业成绩的重要性,以促进学风好转,重点奖励“学业优良+特长”的优秀学生,重点鼓励、资助优秀学生到世界一流大学学习;科学设计并推行学术诚信教育,如与2014级全体学生签订学术诚信承诺书,所有考试实行诚信考试等。学校第三次党代会召开后,更是以“一年初见成效,三年内走在全省前列,产生全国影响”为目标,加强优良学风建设,在学术诚信、“四无”校园、特色书院制管理等方面形成特色。尽管大部分学生的学习风貌是积极上进的,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高校战略转型、国家就业形势严峻和社会不正之风的影响,大学生在学风建设中的主体性正在衰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正在下降。据笔者近年来对浙江科技学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大一新生的连续问卷调查显示,目前大学生存在的学风问题主要有3个方面。
1.1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
“你为什么要学习”的年级对比Table1Gradecomparisononitem“Whydoyouwanttostudy”原因大一学生/%大二学生/%变动百分点对学习感兴趣25.027.9+2.9对老师教学方式感兴趣7.57.8+0.3受同学影响21.323.5+2.2父母期望22.523.5+1.0社会的正面影响11.311.8+0.5其他原因12.55.9-6.6调查显示,大二相比较大一,除了受“其他原因”的影响有所下降外,另外一些原因的比例都有所上升。可以看出,到了大二,想要上进的学生数量开始增多,但增量不明显。总的来看,学习目标是不太明确的,学习动力是明显不足的。造成上述问题,既有就业压力、教育体制等客观原因,又有人生目标短浅和功利等主观原因。从调查中了解到,很多学生从小到大受到的教育都是“读书就是为考大学”,所以一旦考上大学后,有的学生认为已经实现了人生目标,没有及时制订新的学习目标,有的认为学习就是为了混文凭、找工作、赚大钱,而不是为了自己的未来进行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因此,不想在学习上花太多精力。
1.2学习习惯没养成,学习自律性低
调查显示,95%的学生认同“作为学生,学习是第一要职”的说法,但在“关于一周课外学习时间”的调查中,课外平均每天花1.5小时在学习上的学生占比不多,花2小时以上的更是少得可怜。由此可见,学生的认识和行为是有很大偏差的,学生花在学习上的时间明显偏少,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没有养成。学生花在学习上时间多和少的原因调查表明,不管是不想花时间还是愿意花时间,大部分学生把自己不学习的原因归咎于自身以外的客观原因,占比达到67.22%;而愿意学习的影响因素主要也是客观因素,占比达到64.12%。
1.3学习不够刻苦,贪图享乐和轻松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承认自己学习不够努力,喜欢轻松的上课方式和考核方式,比如问到他们“上课表现如何”,仅有15%左右的学生认为自己上课能认真听讲。问到他们“学习以外都做什么”时,只有25%左右的学生选择社会活动或运动,选择玩游戏、睡觉、恋爱等休闲方式的比例高达67%。上课不怎么认真听、课外又不怎么花时间学,学习效果可想而知。进一步调查出现上述问题的主观原因时,发现除了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外,还与不少学生对大学学习的认识比较片面有关。他们在中小学长期、重复的求学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厌烦感,每当这种时候,他们就会被灌输这种思想,即到了大学就很自由、宽松,现在辛苦都是为了到大学里享受轻松浪漫的学习生活。因此,他们不自觉地对大学生活有了某种带有“玫瑰色”的憧憬,加之大学很多时间需要学生自己合理分配,有的学生习惯了被安排、被管,哪怕他知道自己的安排不合理,却不会科学规划,也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以致宝贵的课外时间就以这种非科学健康方式度过了。
2辅导员在学风建设中的角色探讨
目前,辅导员在学风建设中的角色地位还存在着一些不明晰甚至错误的认识,有的人认为辅导员应发挥主体作用,这种认识明显与“大学学风的主体是大学生”的观点相悖;有的人认为辅导员应发挥主导性作用,但如何发挥主导性作用的看法并不统一。众所周知,辅导员既是教师身份又是管理人员身份。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教师对学风建设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这点辅导员与其他教师的责任和义务是同等的。但在学风建设过程中,会更加强调辅导员对学风建设的重要性,这与辅导员的特殊性有关:辅导员是大学生的亲密导师、朋友,占据“天时”———大学生活一开始就亲密接触,“地利”———在宿舍食堂经常“狭路相逢”,“人和”———接触最多、接触时间最长,最有感情基础。那么,作为管理人员的辅导员,在高校的学风建设中究竟扮演着何种角色、能发挥哪些作用呢?辅导员作为管理人员在学风建设中也应发挥主导作用,具体而言是发挥与师生沟通的协调员、学生日常事务的服务员、学生第二课堂的组织员和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监督员。需要指出的是,说辅导员应发挥主导作用,绝不是想刻意夸大辅导员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而只是想把辅导员的正面效用发挥到最大限度。学风建设是个系统工程,可以说涉及学校的方方面面,但也因为是系统工程,系统构成、角色分配、任务分解和协调统筹是至关重要的,而辅导员因为其自身的特殊性(教师和管理者双重身份),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
3辅导员如何在学风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
3.1与师生沟通的协调员教风是学风的前提和基础
“教学相长”是教师奋斗的目标,但高校教师由于新校区住得远、科研考核压力大等现实困难,与学生面对面沟通不足是客观存在且带有一定的普遍性,这时辅导员的作用就显得极为重要,他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师生沟通的桥梁作用,扮演好协调员的角色。现在教师的评教工作主要依托网上评教,评教结果是教师考核、评优的重要参考依据,但看似客观的评价分数多是基于学生的主观感受作出的,“客观数据主观化”的评价方式能在多大程度上作为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依据是值得探讨和商榷的。与学生座谈无疑是交流最直接有效的途径,通过学生发言,可以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和对教学的意见及建议,从而避免学生主观、随意的评价行为损害教师的教学积极性。通过任课教师发言,学生可以直接认识到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环节设计的良苦用心,也有助于教师积极反思自身的教学问题,从而促动教师认真改进教学方法、探索让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教学方式。期中教学检查经常会邀请学生或教师参加座谈会,但针对性和持续性不够,这时,辅导员可事先收集一些学生意见,针对学生反映比较集中的课程建议教学部门开设专题座谈会,诸如大一新生一般反映比较多的是公共基础课、大二大三学生一般是对个别专业课程意见较大,可根据年级、专业不同邀请不同学科教师参加座谈会。还有的特殊群体需要辅导员主动介入邀请教务部门老师参与座谈会,如降级学生、转专业学生,他们的问题不是课程与教师的问题,而是如何选课,如何办理加修、免修、重修等实际操作问题,这种类型的座谈会一般选择开学初或学期末进行,更能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总之,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辅导员一方面与教师主动沟通,另一方面与学生平等交流,在教师和学生中间架起一座“教”与“学”的桥梁,既可满足教师不被学生误会、误评的需求,也可满足学生提出合理化意见建议的需求,同时能促进教师的教学反思,从而为教风引导学风奠定了可行性基础。
3.2日常事务中的服务员
学生日常事务涉及学生的奖惩、勤工助学、寝室文化和生活等,为学生安心学习提供了有力保障,在这块工作中辅导员要淡化管理者的身份,强化服务员意识,多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建议,经常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服务。需要注意的是,学生思维活跃但不稳定,看待问题比较理想化但容易片面,他们在处理自己的日常事务中有时会“本位主义”,习惯性地趋利避害、抱团等。辅导员通过提供优质服务,让学生在处理各种事务过程中学会如何按照规则思考问题、遇到困难该如何解决,教给他们考虑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日常事务中学到的尽管不是专业知识,却是现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存技能和交往法则,如何待人接物,如何处理班级之间、班级内部同学之间的矛盾等,这也有助于学风建设。
3.3学生“第二课堂”的组织员
这里的学生“第二课堂”泛指教学活动以外的各种校园活动,主要依托分布在学校学院各个层面的学生会组织和社团,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学校整体学风的改善,离不开学生的“第二课堂”,比如文艺演出、迎新晚会、十佳歌手比赛、运动会、各种球类竞技、书画大赛、演讲比赛、辩论赛、主持人大赛、摄影大赛、英语角、讲座、报告、科技创新活动、和山毅行和社会实践活动等。辅导员通过组织并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特长和能力在文化活动中丰富和锻炼自我,提高自信心,提升交际力,让学生可以有舞台发现、肯定和展示自我;通过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将专业所学知识用于解决现实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释放学习潜能,增强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从而不断改进学校的整体学风。辅导员还可以利用志愿者协会等组织学生参加美化校园、环保绿化等公益活动,使学生在创造文明、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的劳动中珍惜劳动成果,同时良好的校园环境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4学生行为规范养成的监督员
大学学风需要制度规范的长期养成,高校必须“两手抓”———一手抓制度建设,一手抓规范养成。高校辅导员则是制度落实和规范养成的监督者。由人的行为发展规律可知,人的行为一般是按照从强制到自觉再到主动进行发展的,所以主动的学习习惯须经过强制阶段再进入自觉阶段,而强制阶段的主要抓手就是制度,俗称“制度管人”。高校的制度规范是学校依据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为满足学校和师生的发展需要,在治校过程中形成的为师生所公认的行为原则和规范的体系,严格遵守这些制度规范是全体师生的应尽义务。事实证明,人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只有先做到他律才能逐渐走向自律,对于普遍缺乏自律的大学生来说也不会例外。大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过程是外在强制性与内在自觉性的有机统一过程,外在强制是为实现内在自觉,强制不是目的,却是不可或缺的手段和过程。因此,在大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中必须十分注重制度规范的约束作用。首先要加强制度建设。就学风建设方面,主要是建立和健全各种学习规范,如《大学生管理规定》《大学生违纪处分条例》《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学生奖学金评选办法》《学生荣誉称号授予办法》《优良学风班评比条例》《评选优秀毕业生的实施办法》《大学生学籍管理规定》《大学生学位授予条例》《学生课堂行为规范》《考生守则》等,使学生明白哪些是学校鼓励的、肯定的,哪些是学校不提倡甚至反对的,那么他们会清楚地知道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做了有何后果、需承担哪些责任,等等。其次要加强制度落实,提高执行力。该奖励的奖励,该处罚的处罚,该退学的退学,不走过场也不敷衍了事。而要把制度规范落到实处,关键是抓好“养成”。如何“养成”?一是通过大学生的学习、实践,二是通过大学生的各种集体生活。“养成”的监督很大程度上需要辅导员参与。如辅导员可以巡查课堂学风,及时发现学生迟到、早退、缺课、上课玩手机、睡觉等不良现象,帮助任课教师一起加强对违纪学生的监督和管理;也可以深入寝室巡查室风,了解学生在课后的真实学习风貌,协助班主任加强对寝室文明建设的监督。但对于课堂学风,笔者认为主要监督者还是任课教师,辅导员可以利用学生干部队伍加强班级学风的自查和督察,检查结果可以及时反馈给任课教师,便于任课教师加强课堂管理,但不应该越庖代俎甚至本末倒置,把教师的责任推给辅导员,错误地认为学生课堂秩序不好就是辅导员教育没到位。
4结语
关键词 职业生涯规划 学风建设 学生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学风建设是高校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体现,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必备条件,也是衡量高校教学质量的标准之一。学风是学校关于治学、读书、做人的整体风气,主要体现在师生的日常行为之中,是一种严谨的治学作风和端正的学习态度。优良的学风对于高校营造浓厚学习氛围,弘扬刻苦、努力的精神及明理诚信的道德风尚,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成才观、价值观和学会做人、做事都具有积极的影响。高校应从学生培养与成才的视角去认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高校学风建设的内在关系,充分利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这一载体,全面推进学校学风建设。
1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学风建设的影响机理
1.1 职业生涯教育对大学生成长的重大意义
职业生涯规划(career planning)简称生涯规划,也叫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试,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个人的兴趣,爱好,能力,特征进行综合分析与评定,结合时代特点,根据个人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其目标做出的有效安排。
职业生涯规划是立足于大学生个人的特点,结合现时的外部环境,从未来和发展的角度看待自己的一生。人人都渴望成功,现实生活中并非人人都能如愿。许多人事业上发展不顺利不是因为能力不够,而是选择了并不适合自己的工作,并没有认真地思考一下“我是谁”,“我适合做什么”。因为不清楚自己要什么,从而无法体会如愿以偿的感觉。有些人把时间用于追逐不是自己真正适合的工作上,但是随着竞争的加剧会感觉后劲不足。有的人选择工作,只用现实的报酬作为准则,哪里钱多去哪里,什么时尚干什么,以至于放弃自己本已不错的职业。但事实是,头几年这一职位在待遇上会有一些优势,但是后来差距越来越小了,甚至风水轮流转,今天时尚的过几年不再时尚了,从前挣钱容易的职业几年后挣钱不再简单,这些事实都说明了不给自己做一个适合的职业生涯规划,就难以理性地面对外界的诱惑。
职业生涯规划能够帮助大学生冷静地分析现在的社会环境和就业环境。在求职前,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和社会环境有清醒的认识,避免求职的盲目性,并能够帮助他们克服心理失衡,克服职业生涯中的各种障碍,坚定地朝着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前进。
职业生涯规划能够帮助大学生正确选择自己的职业方向,设计适合本人的目标和发展通路,指导自己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定位,进而科学规划人生,实现人生梦想。
1.2 学风建设和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对立统一
教学工作是高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各方面的工作都是为教学工作服务而开展的。学风是教学工作成果的集中体现。根据我们对学生学风调查尤其是对大学生学风中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质量等问题的调查表明,学风建设的当务之急是重在解决学生的内因问题即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问题,其次才是辅之解决外因问题即学习的方法、质量问题。
要强调学生工作必须和教学工作密切结合,让学风建设成为高校教学工作与学生工作的最佳结合点,整合二者的力量和资源,最大程度地发挥教学和学生工作互促共进的“双赢”效果,就必须十分重视高校扩招、院校升级、学生增多等背景下的学生工作新问题,重视学生作为教育主体,既有群体性需求也有个体差异性需求的特点,找寻出一个学风建设和大学生成长成才有机统一的契合点。
2 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与学风建设脱节的原因分析
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急功近利,投机取巧。具体表现为纪律上松懈、思想上浮躁、逃课缺课、抄袭作业、考试舞弊等现象。分析这些现象之后发现,二者脱节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三方面:
(1)大学生对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大学里没有家长和老师的规划与督促,自由的空间和自主式的学习成了很多人沦丧未来的开始。一方面大学生不明确学习的目的,没有认真的学习态度,就不会切实参与到教学的实施中,更听不进关于纪律和制度要求,最终毕业走向社会后发现知识掌握不到位,求职没有方向,就业也成为难症;另一方面这些非大学生学风的主流现象,却已成为影响学校优良学风形成的主要因素,严重制约了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进一步实现,更从客观上对教学工作进行了否定。
(2)职业规划教育师资队伍不够强。部分教师专业素质不够高,缺乏本学科的专业知识修养,制约了教师的上课水平,使得他们在课堂上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对于学生所反映的问题也就不能给出满意的答复,也使部分学生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风。
(3)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和社会相对脱节是普遍的问题。大学新生们在这个年龄并不具备自主的能力和对社会的认知,也不可能等专业设置改革好之后再考虑上大学,与此同时,职场也在时时刻刻发生变化。
3 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促进学风建设的几点建议
通过前面的分析有了这样一个共识——抓好学风建设也就抓住了学生工作的根本。究竟什么才是学风建设和大学生成长成才有机统一的契合点?经过进一步研究,我们认为抓这个学风建设的主线重点在于指导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3.1 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大量毕业生迟迟不清楚、不了解整个社会的分工和架构,也搞不清楚自身的定位在哪里。职业生涯规划可帮助大学生发掘自我潜能,增强个人实力,但前提是建立在正确认识自身个性、特点的基础之上的。大学生只有在正确认识自身的资源优势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合理定位自身进而持续增值。现实中我们可以通过内容广泛而形式多样的活动开展,来引导大学生首先提高自我认识能力。这样的活动开展得越早越好,建议在新生一入校就连同入学教育一并开展。职业生涯的第一步走好了,就为目标实现打下一个良好的开端。
3.2 指导大学生科学制定目标
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增强职业生涯发展的目的性与计划性,提高成功的机率。生涯发展要有计划,有目的,不能盲目地“撞大运”。许多时候,大学生毕业后在工作中受挫就是因为生涯规划没有做好。好的计划是成功的开端,谚语讲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就是这个道理。
同时在制定目标的过程中务必要讲究科学性。首先职业生涯规划是划分期限的。理论上,短期规划,是指五年以内的规划,主要是明确近期目标,安排近期完成的任务;中期规划,是指,规划五年至十年内的目标与任务;长期规划的时间是十至二十年以上,主要是设定比较长远的目标。实践中对于大学生而言就要是具体的把自己大学的学习、生活、社会实践在制定目标方面也参考的划分时期。其次要注意目标的特性。一是可行性:规划要结合实际情况,而非是美好的梦想或不着边的幻想,否则必将延误生涯良机;二是适时性:规划是设计未来的行动,确定将来的目标,因此各项主要活动,实施时间,完成时限,都须有时间和时序上的妥善安排,来作为检验行动的依据;三是灵活性:规划职业生涯目标,牵涉到的各项因素具有不确定性,因此规划应有灵活性,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因素;四是连续性:人生的每个发展阶段须持续、连贯衔接,各阶段的职业生涯目标也要连贯衔接起来,可持续发展。
3.3 教育大学生认识目标和现实之间的距离,引领大学生制定计划来缩短差距
当今社会是一个时时变化的时代,处处都充满着残酷的竞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大学生想要在这场残酷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并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面对现实,适时调整自己的目标,不断去缩短同社会、竞争对手的差距。
当大学生发现自己所选的专业和最初的理解大相径庭,或者自己的兴趣完全不在此,那么学生工作者有必要帮助学生主动调整自己。现在,获取第二学历和职业素质认证的途径越来越多,如果经济条件允许,大可以选择一些这样的课程,比如报关员、报检员、营销师、各类IT认证、秘书资格认证、会计从业认证等等。当然,这些都必须在学生已经选择好自己未来的职业定位方向之后再进行,坚持按需选择,多学未必有益原则。否则,永远都会有不同的证书可以去考,都考下来是不可能的。
另外很多企业现在都开始面向大学生招聘实习生。因此我们也十分赞同大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和假日开展社会实践或实习活动。如果大学生能从一年级就开始注意到这些,并且向着成为实习生的要求努力(很多要求是单凭学校课程学不到的),相信待到毕业的时候就会比毫无准备的同学具备更好的竞争力。另一个角度看率先走上社会去实践,就能够优先得到锻炼,也可以提前知晓差距,从而努力去制定实施改进计划来缩小差距。
参考文献
[1] 廖满媛等.以就业为导向推进高校学风建设[J].中国电力教育,2008(7).
[2] 兰志生.形势与政策课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J].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08(10).
[3] 李瑶,崔永根,刘爽.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推动高校学风建设[J].中国电力教育,2011(22).
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学院为例,该院在学风建设中创新思路,完善体制,经过一系列学风建设实践和探索,取得较好的成绩。
1.1加强新生入学教育,为学风建设奠定基础。以良好的新生教育促进学风建设。学院从新生入学开始,进行校史院史学习、专业介绍、学籍管理、培养方案、学生手册学习、图书馆检索培训、大学学习规划等一系列入学教育,并组织新老学生交流会,旨在增强爱校爱院意识,消除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断点”,使大学生的教育从一开始就进入“良性循环”,并将学风建设、诚信教育融入入学教育中,产生良好的“首因效应”,对后来的学习生活及学风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1.2开展“启程———学生综合素质提升计划”,为学风建设营造氛围。学院开展“启程--学生综合素质提升计划”,主要是邀请土木建筑行业社会名流、国有大型企业负责人、知名校友、学校教授以及艺术大师等,以开展讲座、座谈的形式,通过他们的人生经历、感悟,对学生的大学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并为学风建设营造好的学习氛围“。启程”计划开展以来,学生反应热烈,在加深对专业了解的同时更清楚将来就业方向,另外也加强院领导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从而更加有利于今后学校学风建设措施的实施。
1.3不断优化管理方式,为教风学风建设上保险。为提升学生整体素质,规律作息,营造学生队伍的优良学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严格请假销假制度,学院规定晚上自觉定点熄灯,并长期开展早读、早锻炼及晚自习等活动。通过对早读早锻炼、课堂及晚自习的周考勤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并建立学风督促小组监督考勤,建立班干例会制度,以班级为单位召开学风建设班会,以宿舍为单位通过宿舍之间的竞争和评比,加强全院学习氛围的营造。通过争先创优活动评先进班级、文明宿舍,促进学生爱学习、讲文明,并树立榜样作用。发挥辅导员、教师、班主任、学生干部的联动作用,课上课下注意自身行为举止,严格要求自己的同时督促学风建设。
1.4以党建促学建,拓展新领域,开辟新平台。以学院党员活动室为载体,开展党员、优秀团员、入党积极分子等学生当中一批先进分子开展“学风建设,我建言、学习目”的大讨论活动,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特点建立相应的管理方式,并树立起学习典型,号召大家向榜样学习。创新学生党建工作机制,促进学风建设落实。在加强学风建设中,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拓展党建工作的新领域、新平台。例如,创建土木学院党员之家微信平台,在发送学风建设相关信息同时开通“传递正能量,厚土华木人”这个栏目,把学生身边的榜样展示出来,让大家学习。
1.5开展学生活动,促进学风建设。开展学风建设活动、科技竞赛活动。例如连续几年组织的结构设计大赛,倡导和发扬建大学子笃实、创新的精神,培养和锻炼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索精神,通过要求参赛大学生综合应用结构、力学和美学等多方面知识,自主进行模型结构的设计,提高我校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通过此类科技竞赛活动带动整个学院的学习风气;通过开展“重拾上课礼,课堂无手机”系列教风学风建设活动,让“尊师重教”传承,让手机远离课堂。
2促进学风建设建议
高校学风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现实的问题。抓好学风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关键在于结合具体学校具体学院的实际情况制定可实施的学风建设方案,并且长期坚持执行,在摸索中不断前行。
2.1加强师德教风建设促学风。在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他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一定要在政治思想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这样才能真正为人师表。”高校教师大多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但教学方式需要进一步创新,要不断地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质量,运用现代教学技术促进教学实践更新,提高课堂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风转变。
2.2完善学校学院的规章制度促学风。科学,规范的制度,严格有效的管理,是形成良好学风的有效途径。学校应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加强学生纪律管理、行为管理、学籍管理、考试管理;加强教师管理、教学管理、教学计划管理、课程建设管理、教材建设管理、实验与实习管理等;建立科学的学风建设管理体系,坚持做好教学督导和教学质量检查工作,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使教风和学风建设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2.3营造良好班风促学风。班级是大学生在学校学习和生活最直接、最稳定的环境,是学校进行教学和育人工作的基本单位,班风的好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风。通过班风建设促进学风建设是高校学风软环境建设的关键所在。
2.4加强公寓管理促学风。公寓是大学生生活的最重要“基地”,相当于大学生在学校的“家”,公寓学风对大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力。优良的公寓学风是一种积极的氛围,使身处于其中的学生感到一种压力,产生紧迫感;同时它也是一种动力,使学生积极进取、努力向上,制约不良风气的滋生和蔓延。
关键词:学风建设;高校;博弈论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5-0019-02
一、引言与相关概念介绍
1.引言。同志曾说:“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毋庸置疑,学习对人的生存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高校每逢考试时间校园里面缩印的小抄满天飞,代考的买卖热火朝天,曾经的地下交易如今却堂而皇之的进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物质生活水平提高,成绩举世瞩目。然而,伴随着经济体制与社会结构转型时期的到来,社会各层面矛盾与问题也接踵而至。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指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性质和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和变化。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作用。大学生是国家高素质人群,走在时展的前沿。同时又极易受社会影响。在社会转型期,伴随市场经济出现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功利主义。导致大学生过分追求个体自身利益,追求快乐享受,趋利避害,丧失吃苦精神。常有社会舆论指出某某大学生的素质甚至与一字不识的文盲相比相差千里。大学生素质差,不学习,不进取,已成为高校学风的突出问题。基于此现状,高校学风建设迫在眉睫且任重而道远。
2.相关概念介绍。首先,学风的涵义。大体而言,学风有两种涵义。一种是广义的学风。譬如,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于1998年印发《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要点》中指出:学风包括教师的治学作风和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纪律等方面的学习作风。譬如,在《整顿党的作风》中指出,所谓学风,不但是学校的学风,而且是全党的学风。因此,从广义上讲,本文认为学风包括学生的学习风气、教师的教风、学校的校风以及党的党风。与之相对应的另一种是狭义的学风。狭义的学风顾名思义是指学生学习的精神风貌和治学表现。营造优良的学风,有利于提升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提高我国大学生文化知识水平,提高人才的竞争力和创造力进而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其次,博弈与博弈论相关概念。博弈(game),《现代汉语新华词典》的解释是:为谋取利益而竞争。《汉语大词典》解释为局戏、围棋、赌博,指某些个人或组织所做出的相互影响的决策。博弈论又称对策论,由于它是一种研究最佳优化策略的科学,当前在经济学、政治学、生态学等众多学科领域都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它不仅是一种理论知识,更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
二、博弈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在高校学风建设的过程中,学生的自我管理与高校制度管理之间可进行博弈分析。不考虑其他因素,学生与高校规章制度之间的博弈属于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在动态博弈中,行动有先后次序,后行动者可以通过观察先行动者的行为,来获得有关先行动者的信息,从而证实或修正自己对先行动者的判断。学生的自我管理与高校制度管理之间存在的博弈冲突体现在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与动态执行上。对学校而言,进行学风建设目的在于使学生勤奋学习,最大限度地让最多的学生达到高校的人才培养规格和计划,完成高校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职能以及社会任务。而学生的目的则是以最小化的成本和资源的消费来实现顺利毕业和找工作。其中,这些成本包括时间和精力和金钱。大学生是高校的主体和主要被管理对象,必须充分考虑到他们的合理诉求,譬如涉及到学生具体学习、生活方面的规章制度应听取大多数学生的意见建议。然而在实际中高校规章制度的制定和修改却极少考虑学生的需要,学生没有被作为权利的主体参与到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建设和修改中来。因而无论是高校还是学生,每一方行为主体都试图在既定的约束条例框架下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因此,此类行为的最终结果也正如经典案例“囚徒困境”那样,出现个体的理性反而导致集体的非理性情形。高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管理是严格执行还是宽松执行。此时,高校与学生自我的严格管理与宽松管理就成了一对相互依赖的策略。
博弈的四个要素:(1)参与者:管理者(高校)、学生;(2)博弈规则:严格管理为优,宽松管理为弱;设定严格策略为S1,S1=1 宽松策略为S2,S2=0;(3)收益:设定收益为G。此时有四中情形Gn=G1,G2,G3,G4。其中,G1=(S1,S1)=2 G2=(S1,S2) G3=(S2,S1)=1 G4=(S2,S2)=0 由此可知当Gn=G1时收益最大,当Gn=G2或G3时收益偏低,当Gn=G4时收益最小;(4)结论:情况一:高校管理严格的情况,学生自我管理选择严格,结果为学校学生都严格进行管理。情况二:高校松懈管理时,学生自我管理选择严格,结果为高校管理松懈,学生管理严格。情况三:学生自我管理严格情况下,高校管理选择严格,结果为高校管理和学生自我管理都严格。情况四:学生自我管理松懈情况下,高校管理选择严格,结果为高校管理严格,学生自我管理松懈。因此综合四种情况,结论如下。第一、高校,学生都严格管理。第二、高校管理不严格学生自我管理严格。第三、高校严格管理,学生自我松懈。任一方行为主体的决策都对另一方的决策主体产生影响。收益:当高校和学生都选择严格时,获得最优收益。当高校与学生选择松懈时,收益较低。这是整体收益。因此,高校学风建设不仅需要学校完善各种学生管理机制,严格科学地执行管理规章制度。严肃考风、考纪,加强打击作弊行为,引导和督促学生日渐形成优良的学习行为习惯。事实上,从“囚徒困境”博弈的归因来分析,正是由于高校与学生个体理性地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因而导致学风不佳、校风不佳,学生综合素质偏低,高校综合实力水平下降。为了达到高校与学生的整体最优化,需要双方具有一种合作的理性。从而使双方利益主体收获最优利益,实现双方共赢,从而实现高校学风的良好转变。
三、基于上述结论,提出以下几点关于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的建议
1.提高大学生的学习修养,淡化个人利益意识。中国有句古话,“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只有先“修身”之后才能做到“齐家、治国、平天下”。因此,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对其学习和成才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推动作用。一些大学生为了顺利通过英语四六级,拿到各种证书,不惜用尽一切手段,想尽一切办法去抄袭舞弊,高分低素质,高学历低教养的学生屡见不鲜。这毋庸置疑是学习与修养没有紧密结合发展的恶果。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进一步引导学生规划好自己的大学生活,使大学生有自己的人生理想,明确自身的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学风建设紧密结合,重视对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淡化大学生的个人利益意识,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国家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
2.健全高校管理体制,严肃考纪考风,以优良的考风来带学风。从上述博弈模型中可以得知,当学校管理严格时,高校获得收益为优,属于上策。对少数自制力较低的大学生还应加强考纪考风建设。严惩考试作弊行为,杜绝代考和出现,打消学生的侥幸心理和投机倒把行为。对任何学生一视同仁,不可偏袒和差别对待。这样个别学生的舞弊现象就可以打压下去。大学生都有从众心理。在考场中,大部分学生舞弊抄袭会把那些潜在的作弊学生带动起来,从而造成考场纸条满天飞的现象。倘若考纪考风管理不严格,高校对作弊抄袭学生处理不彻底,那么舞弊的学生就会越来越多。对于一些人生目标理想不明确的学生而言,读大学就是为了拿毕业证和学位证。而通过考试各科成绩合格就能获得证书。不愿意付出努力和学习的学生往往会选择走上舞弊的道路。因此必须严厉打击考试舞弊行为,避免几粒老鼠屎坏一锅粥的现象出现。
3.加强高校教师师风建设,以良好的师风促学风。“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教师作为学校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任。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不同,具有教学,科研,育人三重使命。教师素质不过关,作风不过硬,那么其所教的学生也必定质量不过关。为了避免上梁不正下梁歪,教师应在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的同时,做学生的好榜样。倘若教师学术行为不端正,学生的学术行为也难免受恶劣影响。古代孔子、孟子,他们不仅教授弟子学问,更传授弟子做学问的方法和态度。譬如温故知新、不耻下问。因此高校加强师风建设十分必要。只有优良的师风才能激发优良学风的出现。
4.加强大学生自我管理意识与能力。大学生是高校的主体,必须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自身运动的源泉和动力,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上文指出要优良的师风带动学风,然而带动的关键在于学生能否积极参与并坚持下去。因此,大学生自身问题的解决十分关键。必须针对那些没自信、对自己要求不高、学习缺乏主动性、自控能力差、懒散抑郁的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加强大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与自我管理能力。
5.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营造浓烈的学习氛围。环境给人的影响总是潜移默化。“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了良好的环境对一个人成才的重要作用。必须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学习氛围,以班级和寝室为切入点,充分发挥党员以及班干部,学生会团体组织的积极带头作用。将少数先进个人自律扩大到团体的自我管理的自律,将榜样标兵的好学扩大到全体学生的好学,将干部党员的求实创新扩大到整体教员学生的求实创新。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校 学风建设 积极性
自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在校学生人数逐年稳步上升。最新数据显示,安徽省2012年的高招录取率突破80%。随着大学生人数的上升,大学的教学质量也即是大学生质量问题越来越受到各界关注,不少高校工作人员和社会用人单位反映大学生的质量有下降趋势。良好的学风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证,也是衡量育人环境的重要标志,在高校的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育部曾明确指出要切实抓好高等学校的学风和学术道德建设,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为此,本文选取安徽省某高校大一至大四学生为样本,通过问卷调研,获取目前高校大学生学风现状。在对结果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提出应对方法。
1 样本选择
2012年5月18日至29日,作者向合肥某高校在校学生共发放1500份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210份(其中:大一学生398份,大二学生301份,大三学生316份,大四学生195份),问卷的收回率为80.67%。调查对象的专业涉及电子、计算机、中文、旅游、数理、管理、外语和教育等。
2 统计结果分析
2.1 出勤率
调查结果显示,大一下学期起很多学生只是偶尔上自习,只有约三分之一人坚持上自习。每学期旷课和迟到次数在五次以上的约为8%,大部分学生还是能坚持不旷课和迟到。很多学生都认为老师的授课方式和个人的不良习惯是导致迟到或旷课的主要原因,此外,很多学生也觉得周围学习气氛不浓厚、所学专业和自己理想专业有差距以及不喜欢老师的教学风格,导致自己缺乏学习兴趣,进而学习积极性下降。
在上课是否点名方面很多人认为可以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长此以往效果反而较差。在调查中还发现我系学生缺乏学习动力,有很多人都是为考试而学习,抄袭作业现象普遍。另外,虽然大家都认为考研并不是代表不用上课,但很多人在考研后期会选择性的去上课,主要还是偏向考研科目,自己所学的专业课重视度不够。
2.2 学习动力和学习方式
多数学生都以自己的前途和未来作为自身动力,一小部分同学是来自家庭的压力。在课堂上,学生喜欢语言风趣幽默,分析问题透彻细致的老师,并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老师引导为辅,让学生主动探究和创新。如果行不通的话,大家会选择在课堂上不理睬老师,自学或看看其它书或随便做做笔记应付老师。在平时的学习积累中还存在考试作弊、作业抄袭和旷课、迟到与早退的现象。到考试的时候采用“抱佛脚”的方法来应付,虽然短期有效,但不利于知识的掌握。学校加强学生出勤考核的效果并不尽人意,很多工作并没有实施到位,导致最终的效果不明显。
2.3 学风改进
在有效改进学风方面,大家都认为应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善学校的软硬件设施,加强学术交流,同时学生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至于最终创造一个一流的学习环境。从大一到大四的学习,最终会出现两个极端,一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前景充满美好的向往,自信满满,而另外一部分学生只是抱着走一步算一步,不敢考虑以后会怎么样,自信心不足。
3 大学生学风方面存在的问题
根据调查结果,我们清醒地看到学风方面存在多方面问题:①学习浮躁,不肯花力气,急功近利;②艰苦奋斗精神淡化,贪玩耍、消费高;③诚信意识弱,考试作弊,学习成绩下降;④团队精神弱化,生活纪律涣散;⑤上网成瘾,玩游戏的时间太多;⑥自觉性较低,易受外界因素干扰。
这些现象,虽不是主流,但影响不好,与我们对学生培养目标的要求是不相容的,与形成良好的学风是相悖的。学生学风中存在的问题,不是孤立的,而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因此,有效加强学风建设,促进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提供给大学生一个健康成长、顺利成才的有益环境,是当前高校急迫的重要任务。
4 加强学风建设的建议
4.1 强化第一课堂,做好第二课堂
学生除在第一课堂(教室)受教育外,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之外,我们把课堂之外称为第二课堂。因此,在学风建设中,我们要注重第一课堂,把第一课堂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丰富第二课堂,把第二课堂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大抓手。同时,加强宿舍管理,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场所。
4.2 营造良好氛围,培育优良学风
发挥德育工作优势,大力加强学生的思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学风教育需进一步加强理想信念教育、道德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远大的理想与信念,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以学为荣,学优为荣”的良好风气。同时大力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促进学风建设的重要途径。一是要加强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粘合剂,能把学生中松散游离的个体有机地凝聚起来;校园文化是稀释剂,能对紧张而枯燥的校园学习进行适度调节;校园文化是填充剂,能填补现行人才培养内容上的欠缺,有利塑造出个性全面发展的个体;校园文化还是辅助剂,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延伸和有益补充。校园文化建设要以育人为根本目的,创造与社会、时代密切相关,又具有校园特点的人文氛围和生存环境,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稳定校园秩序。二是要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科技创新活动可以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增强大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4.3 在教学中不断创新,加强老师与学生间的交流
在学风建设的各个环节中,老师能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帮助大部分学生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例如电子系学生主要学习方向分为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同时多开展户外教学活动,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合理安排课程,增设一些选修课,最好采用小班教学等等。
4.4 加强教风管理,促进学风建设
教师在学风建设中起着主导作用,要使学生学风有根本性好转,教师是关键。为进一步促进教风,应制定相关的政策,如支持和鼓励教师严谨治学、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充分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教师的业务培训、培养工作,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有较大影响的教书育人专家建立优化教师队伍的有效机制,实施教师资格制度,引入“末位淘汰”制度;推行了学生评教制度,以进一步促进教师迅速提高教学水平。
4.5 建立长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在学生中大力开展“评建结合、以评促建”,如评选优良学风班、学习标兵、科技活动先进个人等,以表彰先进,树立典型,带动学风建设发展。其次是要加强对学风状况的了解和监督。对于学习基础差、学习动力不足的学生,我们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帮助。对于学风不好的班级则要采取措施及时进行整改。通过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态度发生根本转变,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5 结束语
大学学风不仅是社会风气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影响社会文化的重要因素。建设优良的学风,不仅可以净化校园空气,还会作为推动社会先进文化发展的核心力量,对社会风气的改善产生积极影响,学风建设是一项既针对当前又面向未来的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下一步我们将通过更加深入研究与探讨,制定出关于学风建设的更佳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力争使学风建设融业务与政治、教和学一体,调动各方积极性,齐抓共管,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徐春晖.大学生学风建设之我见[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6年S1期.
[2]陈道华.新时期高校学风建设策略探析[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