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8 15:18:0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迫切性
校园文化从广义的角度讲,一般指在大学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由学校师生员工所创造的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和办学理念的学校内部一切活动的总和。狭义的大学校园文化主要指大学精神,强调师生员工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表现为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校园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其中,物质文化是基础,是学校之形;制度文化是保证,是学校之规;精神文化是核心,是学校之魂;行为文化是在其他文化作用下人的行为表现。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的客观要求
“大学之所以称为大学,关键在于他的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北京大学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精神,引领北京大学傲然前行、卓尔不群;清华大学以其“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精神成为学子向往的学术殿堂。大学校园文化在扩大学校影响力方面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如何进行校园文化的建设,直接影响到校园文化的积淀,从而影响到学校的综合实力的提升。只有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和重点才能更透彻地了解校园文化建设的本质,从而更有效地采取相应措施。高等院校应视校园文化建设为一项综合工程,突出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唤起教育者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意识,立足于学校实践,着眼于学校未来,积极建设开放、民主、文明和谐的多校区校园文化,全面提升学校的品位,全力打造学校的品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使校园真正成为社会“精神文化生活的发源地和培育全面人才的基地”。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大学使命的重要条件
现代大学的使命是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社会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引领社会文化,所有这些大学特质都需要相应的校园文化来培养熏陶。要实现大学的使命,就需要把握住诺贝尔奖得主James Tobin曾指出的实现大学使命的基本要素:第一要有有形资产;第二要有人力资源;第三要有文化内涵。因此,我们可以得出,文化内涵是一个重要条件,它是学校独特的财富资源,反映了一所学校的历史传统、办学特色和精神风貌,是其他条件和元素所无法替代的。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势在必行,是实现大学使命的必然选择。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有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途径
爱尔维修指出,“人是环境的产物”,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犹如一个巨大的染缸,“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在物质文化的有形和精神文化的无形中对学生起着“润物细无声”的影响,陶冶着学生的人格和心灵,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特别是影响着学生的价值取向、思想品德和生活方式的选择。学生作为校园文化的建设主体之一,通过参与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从中找到发展自己的领域,看到自身的价值,建立起自信心和荣誉感,有利于他们正确人生观的树立、高尚道德的养成、审美情趣的提升。因此可以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心路之途”。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改革、发展、创新的动力之源
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大学精神,具有稳定性、执着性和亲和性,它能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每个层面,能够培养和激发广大师生员工的群体意识和团队精神,使分散的力量聚合起来,使离心力转化为向心力,最终实现“内求发展,外树形象”的目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改革、发展、创新的动力之源,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最好方法。
二、扩张过程中的高校校区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主体文化的影响力有待改进
校园文化的建设主体是全校师生员工,包括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但从目前国内高校和学校本身的建设情况看,主体对校园文化的影响不够。其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1.教职员工对自身的主体性认识不足。部分教职工没意识到自己是校园文化的建设者和享有者,有些"置身事外";一些管理干部忽略了"制度文化"在管理上的育人功能,没意识到它对学生价值判断的影响;个别教师存在"只要上好课就行"的认识误区,忽视对学生第二课堂的指导;还有的教师带着个人情感上课,甚至在课堂上诋毁学校,给学生造成负面影响等等。
2.客观条件的限制。由于一般大学新校区教师住房建设没有跟上学校发展,教师一般不住在新校区,特别像南昌航空大学只有极少数老师住在新区,因而导致老师一下课就急着赶校车回家,学生课下没有机会与老师交流的机会,传统意义上教师的“言传身教”只剩下了“言传”而没有“身教”,师生关系生疏;此外不同年级的学生由于缺少沟通交流的平台,导致学生之间的交流减少,老生对新生的“传、帮、带”活动减少甚至断层,校园文化的相互传承作用削弱。
(二)物质文化建设缺乏历史感,校园文化氛围不浓
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包括建筑、雕塑、教学、科研、师生活动与生活设施的建设,虽然现代氛围较浓,但历史性建筑、标志性等有形物质文化缺乏,无法像牛津、剑桥、北大、清华的建筑,深刻地反映出它们各自厚重的文化风格和精神风貌,达到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努力做到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的文化教育效果。
(三)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滞后
校园精神文化主要包括理想信念、价值取向、伦理道德、团队精神和习惯传统等等,表现为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两种形态,它标示的不仅仅是高校的发展方向与目标,更重要的是全校师生员工的价值追求。精神文化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历史积淀过程,近些年来,学校跨越式发展,学生规模迅速扩大,新教师逐年增多,对精神文化在学校发展中作用的认识偏差和价值取向的不同等,导致学校精神文化建设滞后于校园建筑规模的发展速度。
精神文化建设的滞后又影响到了行为文化:由于内在的精神凝聚不够,出现个别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现象。一些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标不明确,沉迷网络、逃课等现象时有发生,“懒、松、散”在一些学生群体中司空见惯;个别教师在功利思想的驱使下忙于“赶场”,教学质量不高等等。
三、高速扩张的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和思考
以南昌航空大学为例,其新校区建设起点高、各项设施比较齐全,学校管理者应发挥其优势,采取各种积极措施,加快新校区的校园文化建设。
(一)调动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参与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与学校各个方面的工作都有联系,与校园里的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需要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
领导要高度重视,从组织上保障校园文化建设的各项方针政策和经费落到实处,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大学校园文化精神的凝炼,重视办学传统和特色的挖掘。学校职员工要重视自身素质的提升,充分发挥教书育人和管理育人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传承功能。教师要发挥个人学识,人格魅力对学生的潜移默化作用;丰富专业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在专业教学时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积极参与指导学生社团活动,把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校园文化精神落实到学生群体的生活和实践中去。机关管理人员要以人为本,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使管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其应有的育人功能。
此外,学生要积极参与,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首先要从新生入学教育抓起,通过组织各校区学生参观校史展,辅导员、班主任对其进行校史校情教育等,使学生明确学校所追求的理念和精神。其次要充分发挥各级学生组织和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
(二)凝炼大学校园精神,培育特色校园文化
大学精神是经过学校全体师生员工长期积淀、发展而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共同追求、理想和信念,是学校一代又一代师生员工在不断的教学和生活实践中积淀的思想精华,是大学生命的源泉。加强南昌航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首先要进一步总结学校的办学传统和特色,凝炼形成学校的大学精神,以它引领广大师生员工的行为,形成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旋律;其次根据学科特点、专业功能布局和学生分布于不同校区的实际情况,按照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主旋律制定不同的建设方案,提升师生员工素质,促进教师立业,学生成才;最后是根据学校作为航空和国防院校的特点,大力加强航空情怀和献身国防事业的精神的教育培养,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育特色的校园文化。
(三)健全和完善校园规章制度,严格执行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学校规章制度是全体师生必须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科学的制度有利于大学精神文化的培育,有利于建立正常的学习和工作秩序,有利于良好学风、教风、校风的形成。但任何制度的制定和使用都不可能一成不变,需要我们与时俱进,按“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科学高效的原则进行修订和完善,使之与学校的发展相适应,以制度建设规范管理,以管理提高效率。
“徒法不以自行”,制度行而不严不如不行,对制度最经常也最严重的破坏是令而不行,禁而不止。要使制度文化在校园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广大师生的行为规范,必须人人严格执行制度,违反制度严加追究,使制度成为“活的制度”。
(四)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在不同校区间的平衡
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要针对各校区的不同特点“对症下药”。新校区应着力于它的精神文化建设,要快速适应校园硬件环境的建设,重点建设以人文精神为中心的精神文化,全力总结凝练好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等。加强对新校区文化的研究,使新校区的文化建设融入到老校区的文化建设;在课程设置上进一步考虑学生文化综合素质的培养;多途径促进各校区学生间的校园文化交流和合作,任何一个校区的文化活动,同样“复制”到其他校区,使校园文化建设步调一致。
(五)紧跟时代潮流,加强校区网络建设和管理
信息时代网络已经成为文化建设的一个主要载体,正如尼葛洛帝所说:“计算机不再只和计算机有关,它决定我们的生存。”网络在社会的政治领域、思想文化、价值观领域的影响,广泛而且深刻,网络阵地对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学校要从组织、内容、管理各方面加以重视,加强网络内涵建设,提高网络建设的实效性。通过网络传递先进思想和时代的最强音,当好“过滤器”和“把关人”,使它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
(六)凸显媒体作用,加强校史校情的宣传教育
校史是大学校园文化发展历史之精髓,对师生员工进行校史校情教育,可以培育广大师生的爱校情怀,引导他们投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学报、校报、广播、网络等载体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也是宣传校园文化展示大学形象和塑造校园文化品牌的重要窗口。要充分发挥这些载体的宣传教育功能,南昌航空大学的每一分子都要对学校有充分的了解,继而产生对母校的自豪感和向心力。同时要充分发挥学校校史馆、航空成列馆、航空模型展等,组织广大师生尤其是新进教师和学生进行参观学习,增强广大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激发他们建设校园文化的热情。
四、结束语
文化无处不在,文化建设问题是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生存与发展的大问题,校园文化也是如此,它渗透在全校师生员工的全部行为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当中。学校的发展不仅包括硬件设施的发展,校园文化的建设也非常的重要,高校的校园建设要形成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都发展的大好局势。同时,校园文化的建设也不能只局限于某种形式,更要开拓思路发展多途径的多校区校园文化的建设思路。
参考文献:
[1]唐华生.大学文化建设与学生的社会性发展[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8).
[2]杨海波,郑永廷.创造富有特色的校园精神文化――当代高校精神文化发展研究[J].高教研究,2003,(4).
[3]占丽芳.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4]令狐彩桃.大学德育进网络探索[D].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5]柳礼泉.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
Abstract: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content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ampus culture, and makes rational thinking and discussion on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mpus culture including the construction of material culture, spiritual culture, institutional culture.
关键词: 校园文化;内涵;特征;意义;思路
Key words: campus culture;connotation;characteristic;meaning;thinking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5-0285-02
1校园文化的内涵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是当代中国文化自觉的理论标志。大学作为新思想的发源地,培养人才的摇篮和文化中心,理当是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中心地。
何谓大学校园文化? 这是我们研究校园文化建设所要面对的第一个问题。谈及校园文化,不同的人或许有不同的理解。常见的是将其等同于精神文明建设,甚至视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有的将校园文化政治化,认为校园文化就是日常的思想政治工作,工作的中心就是贯彻各种指示精神;有的将校园文化文体化,认为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浓郁活跃的文学氛围就是校园文化;有的将校园文化制度化和表象化,认为完善的规章制度加上优美怡人的校园环境就是校园文化;更有的将校园文化口号化,认为学校有条校训、有几条积极向上的标语口号就是校园文化。
我们认为校园文化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等物质形态,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行为准则等精神层面。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风格和精神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校园文化包含学校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包括校园环境建设和校园文化设施建设,是校园文化的载体;精神文化是一种高层次的校园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抽象和升华。包括学校师生认同的,有自身特色的价值理念、理想追求、道德要求等,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校园制度文化是指师生在交往中缔结的社会关系以及用于调控这些关系的规范体系。包括各种规章制度、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工作守则等。校园制度是约束、规范、引导、保护校园师生员工行为与利益,维护高校正常的学习、生活、工作秩序的根本保障。制度文化的实质是反映学校的调控程度、监控原则和管理张力。
校园文化存在于社会亚文化系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资源和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作为学校管理哲学和校园精神的核心,是一种凝聚师生归属感、积极性、创造性的文化现象,强调“校园文化建设”,体现了一种“以人为本,以文化为导航”的管理思想和模式。它是一种形成良好的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有机整体。这种文化氛围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校风和优化育人环境。
2校园文化的特征
2.1 校园文化的先导性与超越性大学是传承知识和创造知识的地方,也是信息汇集、文化交融、人才荟萃的地方。大学师生的求知欲、探索精神和敏感性,使大学成为时代的晴雨表。在立足于本国、本民族当前任务的同时,大学总是同时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大学所创造的思想、理论及科技成果和其他文化成果,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具有超前性和先导性。
2.2 校园文化的继承性与创新性任何一所大学的文化都是历史沉淀的结果,同时也随着学校的发展不断的完善改进。创新是大学的灵魂和生命力之所在。传承已知、探索未知是大学的使命,从一定意义上说,大学就是为了人类通过知识的传递和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存在的。
2.3 校园文化的约束潜隐性校园文化往往具有规范性,但这种规范性更多的是潜在的,不具有强制性,于潜移默化之中感染人的理性,陶冶人的情操。首先,作为校园文化核心的校园精神,体现了师生的价值观念,集体荣誉感,自豪感和精神意志,它以潜在的规范性支配着群体中每个成员的行为,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对群体中的每个成员产生潜在的教育作用。其次,优化的校园环境往往使师生的不和谐行为因受到环境美的无形约束而收敛,从而对生活其中的师生起着陶冶情操和规范行为的作用,使师生通过亲身感受,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因此,校园文化的约束作用具有鲜明的潜隐性。
2.4 校园文化的多元性创造校园文化的主体是具有较高文化层次、较好人文修养的教师和作为青年才俊的大学生,他们的知识结构文化修养决定了在精神领域的追求上相对较高。同时,各高校不同的学科专业设置、办学历史和传统,造就了不同的风格和品味,加上接受国外新思想、新理论、新科技使校园文化具有多元性。
3建设良好校园文化的意义
校园文化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起着重要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培养学生热爱学校、热爱专业,养成健康的审美意识、文明习惯和良好的道德情操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校园文化的形成与其主体的心理特征密切相关.随着社会的发展,对现代人才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显然,传统的教育模式中"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重智育定形,轻人格塑造"的特点与现代化需要的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高素质人才之间构成了尖锐的矛盾,学生求知成才的强烈愿望对滞后于社会变革的现代教育体制形成了巨大的冲击。这种矛盾冲突和巨大的社会变革一起引起了校园内诸种因素及其关系的变更,这主要表现为等教育改革的提出和深化。我国逐步确立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大力倡导素质教育。因此,建立契合大学生特殊心理需要,具有弥补教育某些不足的高校校园文化,便具有了积极的意义。从根本上说,现代高校校园文化,作为教育的一种合力因素,满足和实现大学生求知成才的心理需求。
另一方面,在当今社会开放的大背景下,原本相对独立的校园文化业必然受到各种各样社会文化的冲击,其中有积极的方面,自然也会有一些消极的方面。比如有的有的学生沉醉于烟酒、打牌、电子游戏,有的学生迷恋于谈情说爱,甚至打架,赌博,作弊及公共场所不文明,不守秩序的混乱现象也时有发生。这些问题的存在充分说明了一些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实在令人担忧,强化校园文化建设已迫在眉睫。要改变对这些负面的文化现象,就必须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不能放任自流。而主动积极的校园文化建设,正是对症下药的手段。同时应该指出,上述种种负面现象的消除并不是光靠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就能完成的,而必须依靠学校,社会,家庭的合力。我们不能过分夸大校园文化的作用,同样,也不能忽视校园文化的独特功能。
4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
4.1 精心设计,创建优美的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物质文化是以物质文明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文化景观,即通常所说的硬件,包括校容、校貌、学校的整体规划、布局、校园的绿化、美化、净化等。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是目的,物质文化是实现目的的途径和载体,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支撑,是最能给人直观感受的部分。没有完善的物质环境,校园文化就得不到健康的发展。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在全面设施和布局中要考虑到整体化、生活化、人性化、多样化,精心设计。
校园文化建设在实行总体规划的前提下,还要特别注意在人文特点、园林绿化与管理等方面下功夫,更好地追求其物质效果和精神效果。精心设计,精雕细啄,从细微的设计中入手,使之更能打动人和感染人,使其别具一格,独显风韵,体现校园文化的特点和魅力,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能体现学院的办学理念和校园文化的浓厚气息,寓情于物,寓情于景,寓教育于景物之中。即使是校方的一个通知、喜报也应起到达境悦目的作用,给学生以形式美、言语美的示范,为广大师生创造优雅、文明、进步的校园文化氛围。
4.2 加强精神文化建设,丰富人文底蕴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工程,包括校风、学风、师生的精神面貌及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等,体现着校园文化的方向和实质,是高校师生的理想、信念、情操、行为、价值和道德观念水平高低的标志。通过设计体现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的校训、校歌、校徽、校旗,通过宣传牌和橱窗等载体将优良校风呈现出来,让师生耳濡目染,受到熏陶和激励。通过建立校史陈列室、荣誉室,举办校史展览、校庆活动等,增强师生对校史、校风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抓手,志存高远、立德树人,严谨笃学、诲人不倦,以真心、真功充实完善自己,使自己成功、成名、成家。以丰富多彩的思想教育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成才观,增强学习动力,积极营造文明向上的道德风尚和奋发进取的学习氛围,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品质。总之,校园精神文化可以通过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出来,师生们的一言一行,某种生活习惯,甚至食堂门口的遗失启事,布告栏里的招聘广告等,也能体现一所学校的精神风貌.校园精神产品可谓无所不在。这种精神产品是由校园人创造的,又反作用于校园师生,对他们的心理,思想观念产生影响,从而推动校园精神文化的发展。
4.3 结合校情,创设“以人为本”的校园制度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对于任何组织,制度和纪律都是必要的,对于以青年学生为主要对象的高校则更为必要。规章制度制定得是否合情、合理、合法,对规范学生的行为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制定规章制度时,只有从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实际需要和社会要求出发,做到情、理、法的有机统一,形成一个良好的制度体系,才能使学生心悦诚服地去执行,去遵守。
要建立良好的制度文化,必须要做到“以人为本”,创立有效的制度体系。首先要求规章制度具有科学性。所谓科学性就管理规章制度的期望目标必须积极健康,内容明确清晰,具体要求易被学生接受,操作施行简洁方便等。构成有自己特色的校园制度文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文化融入到管理之中,去激励、凝聚和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使校园文化人格化,形成学校特色的文化观念、文化行为,体现学校价值准则。其次,执行规章制度要保持其严肃性。一旦形成以后,就要按章办事,发挥其应有的功效。制度贵在严,严格才有效,否则就会形同虚设。再次,规章制度应具时效性和针对性。对涉及各类规章的相关事件的处理一定要掌握适当的时机,否则就难以收到应有的功效,使其激励和约束作用大打折扣。
总之,校园文化是学校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和不竭动力。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不仅要求有良好的硬件建设作支撑,而且要求有一套合理的软件建设相配套。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创新性、多元性、广泛性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精心打造自己的品牌文化,不断积淀文化底蕴,使之成为学校各方面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参考文献:
问题一: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过度形式化。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有载体和形式,过于追求载体和形式,则导致了形式过度。其表现有: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文体活动。”认为只有轰轰烈烈的文体活动才是校园文化建设,结果使学生疲于奔波,专业技能的学习时间和精力却因频繁的活动得不到有效保证;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物质文化建设,在校园里堆砌着名人雕像和前卫设计物,让人很难感觉校园应有的学习氛围;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书面文化制度建设”,书面上都有明确的目标,详细的规划、严格的制度和“丰硕的成果”等,但师生中的认同度不高。
问题二:高职校园文化的过度职业化(企业化)。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面向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适当地引进企业文化,营造职场氛围,有助于实现培养目标。但对企业文化和职场文化过于推崇,会成为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技能的障碍。其表现在:有的学院在物质环境布置上,花费大量投入,进行硬件改造,却并不一定适合教学的需要,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有的学院不问企业文化能否在校园中生根发芽便拿来为己所用,如此等等。
问题三: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简单化。由于高职院校建立的时间不长,很多院校又是易地而建,校园文化的累积较为薄弱,创新的空间较为开阔。有的学院,简单地把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甚至和学校教育毫无联系的文化,不加任何改造,移植到校园当中;有的学院简单地把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文化,不论是否符合现代社会需要,是否有过争论和惨痛的教训,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有的学院认为只要做几次讲座,搞几次活动,就是校园文化创新的标志,缺乏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设计和推进,缺乏后续发展的动力支持。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路径选择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应以学生发展为目的。一是校园文化建设是为学生的发展而服务的,离开了学生的发展的校园文化建设,是没有意义和价值的;二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畅通渠道聆听学生的利益表达。有的高职院校,为某一文化活动,让上千学生停课排练,视学生利益于不顾,严重地践踏了学生受教育的权利,这样的“校园文化建设”不足取;三是在校园文化建设要以学生的发展成效作为检验的标准。校园文化建设是否成功,其最终的评价标准应该是学生。学生毕业后,校园文化有没有在他们身上生根发芽,高职生活有没有成为学生不可忘却的回忆,有没有在岗位上实践了校园文化所倡导的理念,才是校园文化的检验标准。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一是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是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对教师的要求。如果校园文化是崇尚道德和技能,而教师对此毫无意识,甚至反其道而行之,要想真正建设这样的校园文化还是困难的。二是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在互动中,形成了校园文化建设的设想,校园文化深入个体心灵,实现校园文化的创新和升华。三是校园文化受益者不仅是学生,还应该是教师,校园文化建设应该为广大教师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也只有这样的校园文化,才能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同并付诸实践。
教学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校园文化不仅是理念,更需要有具体的内容和实践支持。教学是高职学院的中心工作,也应该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在教学内容上,如果把培养学生的技能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必然要求在课程设计上有相关的内容支撑。在教学方式上,把学生的品德建设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目标,而品德教育中,教师的表率、教学及管理等,会对学生品德的塑造产生重要影响。如学院可组织学生竞赛,采用发现法教学等方式,进行创新示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和水平。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丢弃了教学的阵地,等于失去了基石。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措施是完善制度建设。一是注意学校制度的文化特性。高职院校的当前的一些制度,几乎很少考虑过校园文化建设的德性规范。一些高职院校采用品德加分制度、学生评教制度,绩效考核制度,并不是真正为学生和教师发展,而是以方便管理为目的,体现出来的是“管理”的校园文化,而不是“育人”的校园文化;二是要充分发挥制度的刚性规范作用。没有制度支持的校园文化建设,很难发挥长久的影响力。如诚信教育,只通过诚信课堂、诚信讲座、诚信签名等活动,而对考试作弊的学生没有刚性的处罚和处理,这样建立的校园诚信文化,将是无法想象的。
关键词:校园文化;大学精神;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2-0001-03
大学精神是大学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它指引着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和发展的道路。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在发展过程当中,由大学成员共同创造、传承而形成的一种共同的精神理念。它反映了一所大学的历史文化传统、校园风气、办学理念、思想观念及文化风貌,它是大学的灵魂和本质所在,是大学存在和发展的基石。大学精神作为大学文化的核心,在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推动着校园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
校园文化是以学校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它是学校师生的传承、创造和积累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
一、大学精神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联系
大学精神和校园文化对于提升师生的思想理念和精神境界、激发师生的创造力和凝聚力,形成优良的教风和学风,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在新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形势下,把握大学精神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探讨大学精神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联系,有着突出的现实性和必要性。
1.大学精神是校园文化建设所贯彻、延续的主要内容。大学作为知识传承和文化创新的基地,它是探求学识和真理的神圣殿堂,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层次人才的摇篮。在整个发展的历程中,大学始终沿着自身所特有的校园文化方向前行,逐渐形成了一些共有的精神风貌、道德情操、思想品质和价值观念。这些风貌、思想、观念及情操体现了大学所具有的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校园文化所具有的内在共性和个性的集合体,它传承大学校园文化的精髓,同时也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所贯彻和延续的内容。它包括人文精神、民主精神、科学精神、价值理念、批判与包容精神以及传承与创新精神等。这些精神相互联系和促进,时刻都体现着大学精神的一般特质,表现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由此可见,每一所大学都有其独特的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由于不同的学校办学目标、发展方向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所以展现了与其他学校不同的文化品质和精神风貌。
2.大学精神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与指导思想。大学精神是一种内在的校园精神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也是校园文化的精髓、灵魂和核心。大学精神展现的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所形成的共同的文化观念,它最终体现的是一所学校最具特色、最富有典型意义的校园精神文化。大学精神作为校园精神文化中的主体精神,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在学校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大学精神一经形成,就会通过各种校园文化建设形式以及不同的文化活动载体,转化为师生的一种共性的内在精神力量,并以其特有的导向、凝聚、激励、塑造等功能,对校园文化建设和发展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1]大学精神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把握大学精神的特点,充分理解大学精神的内涵,对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有着深远的意义。
3.校园文化建设是大学精神的具体表现形式。大学精神是大学校园文化的升华,作为校园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发展,它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依托,彰显出其独特的精神内涵。大学精神与大学校园文化的自身发展和历史传承息息相连,许多大学的大学精神融合了校园文化发展中的当代思想理念,成为这些大学生生不息、永葆活力的宝贵精神财富。大学精神根植于校园文化的建设之中,随着校园文化的发展而改变,两者相辅相成,互为根基、共同发展。校园文化建设始终沿袭着大学精神的发展,并以大学精神作为指导,是大学精神的具体表现形式。总之,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校园文化在长期建设与发展中积淀的特定的大学精神的人格化和个性化,是学校的典型意义上的精神特征,是一所大学整体风貌、水平、质量、效益以及凝聚力、感召力、生命力的具体表现。
4.大学精神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提炼和升华。大学的老师及学生是大学精神的主体和中心,所以大学精神既隐藏于师生们的心中,又在师生们的行动中得以体现。大学精神隐含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展现着大学独特的精神理念,是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提炼和升华,它始终贯穿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全部内容当中。没有大学精神的指导和支撑,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系统性、继承性和规范性。同时,校园文化建设又是对大学精神的倡导和实践,同时也是大学精神的一个重要依托,体现在方方面面,没有校园文化建设,大学精神就是一种虚幻的理想主义,很难在实践中生根发芽。[2]
二、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挑战
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思想和文化的相互交融和冲突,当前大学校园文化在建设过程中遇到了诸多挑战。许多高校忽视了校园文化建设对于高校发展和学生成长成才的价值意义,使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逐渐偏离大学精神所引领的发展方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大学精神的正确引领。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经常缺乏对校园文化系统发展方向的正确把握,导致校园文化建设体系缺乏核心精神,忽视了大学精神的引领作用,只注重于物质等显性文化建设,而忽略了精神等隐性文化的作用,使校园文化建设缺乏成效,流于形式。其次,没有正确把握大学精神的指导作用和理解校园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淡化了大学精神,使大学生的行为没有很好地体现人文性、非功利性、自由性和科学性等大学精神特有性质。
2.大学精神的缺失。由于文化的多元性和交错性,在当今大学校园里喧嚣浮躁、学术腐败等不良风气在弥漫,有违大学精神的本质和追求的目标,导致大学里学术氛围和学术水平下降,使学生学风淡化。此外,实用主义风气也逐渐渗透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当中,不断侵蚀着校园文化,使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为商业社会而服务,只是把教育的目标指向于传授学生某种谋生的技能和手段,忽视了“以学生为本”的人文教育的重要意义和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导致校园中人文精神的淡化。最终,将造成校园文化建设在误区中越陷越深,使校园文化越来越远离大学的培养目标。
3.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肤浅。校园文化的核心应着眼于高校的精神文化建设,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不仅在于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精神生活,而且在于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内容的人文性和科学性,增强高校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但是,由于对高校管理者校园文化建设没有全面和正确的认识,许多高校把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层面上,从而忽略了校园文化建设在培养学生优良人格、完善高尚道德修养、培养良好学术品格、提高文化理念等方面的功能,使校园文化建设偏离了学校正确的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导致目前大学校园文化总体水平不高,所以对学生的教育作用成效不大。
4.信息化网络时代的冲击。信息时代的核心是网络的普及与应用,文化信息的网络化,使文化的传播方式不再是单一方向的灌输传播,而是一种立体式的传播。这就造成了来源是教材、图书、报纸、杂志及长久以来形成的固有传播方式、行为习惯的传统校园文化遭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导致文化传播在这些文化阵地上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来自于不同国家、不同社会和不同价值观念的文化信息都在网络上汇集、传播。其中由于腐朽文化的侵入,在这交叉立体化网络文化阵地中,校园文化建设很难在网络技术上、文化规范方面加以及时控制,这就对网络中校园文化的建设和管理提出了挑战。
三、如何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贯彻和体现大学精神内涵
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贯彻和体现大学精神,是新时期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要求,同时也是促进和谐校园建设的有效途径,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1.构建利于人文精神的校园人文氛围。校园人文氛围是高校校园的整体精神风貌的综合体现,它存在于学校的各项工作和文化环境之中,良好的人文氛围一旦形成,就会对全校师生产生一种巨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成为大学精神的最直接表现。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以人文精神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以及对自由、平等的尊重,这是对学生的必要的终极关怀。校园文化建设就是要建立有利于自由思想和人文精神的校园人文氛围,贯彻和体现出大学精神,以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需求为出发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推动先进校园文化的和谐发展。
2.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体现大学精神。大学精神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倡导和体现创新、科学、自由、价值等内涵,体现出大学精神。知识是大学学习最基本的要素,创新是大学校园文化的发展源泉,对大学文化建设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只有通过对高校发展建设制度、内容、方法乃至体制的创新,建立适应新形势的校园文化,才能使校园文化自我提升、充分展现大学精神。大学精神和校园文化建设应该体现的是与时俱进的时代科学性,由于不同的大学校园文化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和背景,所以形成的大学精神必然会呈现出不同的科学内涵。此外,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大学精神的发展总是与一定社会基础相关联的,在此基础上提炼出的自由、价值精神,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中,形成更加符合高校的发展方向先进的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
校园文化建设不仅要体现创新、科学、自由、价值等正确思潮的精神内涵,也要符合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不同的历史条件和环境,不断探索大学精神的发展规律,调整校园文化建设内涵,制定相应的措施,采取相应的制度,并进一步形成对大学精神内涵建设的丰富和补充,使校园文化建设更加符合高校建设和发展的实际需要,更加具有时代的新鲜气息和充沛活力。
3.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文化建设相联系,在综合中贯彻、体现大学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指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出:“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积极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充分调动积极因素,凝聚力量,激发活力,进一步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支持。”[3]所以将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文化建设相联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引,立足社会的文化资源,在其中体现大学精神,是建设校园文化和发展大学精神有效的科学途径。
大学通过向社会输送符合社会建设和发展需求的人才,为社会提供新鲜的血液。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对大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的飞速发展及时代的变化,决定着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基调和发展方向。因此,在建设大学校园文化时不能脱离社会和时代,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引,紧紧依托社会历史文化,使大学生通过社会历史文化的学习、社会文化环境的熏陶、社会文化实践的锻炼,不断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知识水平。
4.构建校园形象,丰富和扩展大学精神。校园文化建设代表着大学生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必须倡导和体现大学精神。因此,构建符合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要求的大学精神内核是校园形象建设的目标。大学精神渗透在校园生活的各个层面,一直在不断地影响和净化着学生的思想和灵魂,是丰富和扩展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由于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开放性和兼容性,各种外来思想、学术思潮在这里相互碰撞,使校园文化变得异常复杂。所以,只有树立良好的校园形象,构建大学精神内核,丰富和扩展大学精神,才能更好地去引导学生形成对社会及自身发展的正确的认识、理解和评价,帮助学生明确道理、分辨是非,从而提炼出有利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精神发展的新思想、新理念,使大学精神更为丰富。
5.依托大学精神创新,拓展和提升校园文化。创新校园文化是以学术研究活动为基础,并在长期的学术活动实践中内化为大学精神的过程。以大学精神为中心,保留其中的求知与务实的特点,创新出更新更高尚的文化。拓展校园文化要以开拓大学生就业为基础,开拓大学生实习就业基地平台,帮助他们主动与社会相接触,以便毕业后更好地服务社会,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
在当今社会条件下,信息网络作为学校校园文化的一个全新的载体,使学校校园文化从相对封闭走向全面开放,是提升校园文化的有效手段。所以,从这条思路出发,建立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重点,以形成良好校风为目的校园文化网络,对调动广大师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和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活动,不断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和空间,开拓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领域,把大学文化推广出去,拓展文化品格,使之成为大学精神发展的源泉与动力。[4]
参考文献:
[1]李有亮.大学精神的缺失与重建[J].现代大学教育,2009,(5).
[2]周文宣,武传君.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精神培育[J].大学教育科学,2008,(1).
[3]吴潜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J].道德与文明,2007,(1).
[4]魏耀辉.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学科教育,2009,(12).
一、校园文化建设要体现学校的核心价值
校园文化是学校核心价值的载体,核心价值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统帅和灵魂。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围绕核心价值展开,顶层设计,系统规划,注重细节。我校将“关爱每一个学生,成就每一位老师”确定为核心价值。为了实现这一核心价值,学校一是牢固树立了一种思想―创国内一流品牌,建市内一流环境。二是坚持一种理念―依法治校,科研兴校,文化立校,质量强校。三是形成一种文化―传统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理念的融合。四是践行一个誓言―坚持对每个学生负责,让所有学生学有进步;替每个家庭分忧,让所有家长满意放心;对每一位教师贴心,让所有教师感到快乐幸福。同时,校训为“仁爱、博学、自信、自强”,校风为“文明、向上、务实、创新”,学风为“学而不厌”,教风为“诲人不倦”。“三风一训”是学校的灵魂,是全体师生行动的指南,是这种核心价值的具体体现。
如何将核心文化统帅的校园文化落实在校园建设中?我们认为,如果把学校比作一棵参天大树,那么校园文化就是雨露、空气和阳光,它虽然无声无息,但润物细无声。这一形象的比喻揭示了文化的本质,揭示了文化的教育诗情蕴涵于优美环境的陶冶。从这一点出发,我校在校园建设中力争突出核心价值,让学校的建设体现出独有的校园文化。比如,让建筑场馆寄寓文化品位,让历史遗迹述说着学校的世迁,让厅堂馆所表现出逸兴雅趣,让花草树木折射出人文情怀,让校园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以美的理念塑造灵魂,以内涵的丰富多彩培植特色气质,以思想的张力承载高尚品德,以心灵的陶冶升华志趣、激励志向,让学生在学校环境文化的浸润下认识生活,发现真理,丰盈生命。
二、校园文化建设要接地气
建构校园文化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统一思想、凝聚智慧的过程。在校园文化的设计中,学校始终高举“以人为本”的理念,摒弃了假、大、空、远的思想,努力践行真、小、实、近的做法,充分依靠全体教师,相信全体学生。让每一张照片成为值得回味的记忆,让每一句话成为师生真实的声音,让每一个设计贴近学校的实际。
学校的核心价值观是我校教职工的智慧碰撞出来的,教师们的言行正是学校核心价值观的表达。为此,我们专门设置了“东风九中教师风采”,成为教师们教育教学观念的真实写照。句句话语自己写,言简意赅接地气,不是名人胜似名人。
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走路,让每位教师都感到职业的幸福。
―陈 刚
以爱心育人,以耐心教人,以信心励人。
――陈映凤
旧制侧畔千帆过,课改前头万木春。
―刘宏元
以兴趣避头悬梁,用方法免锥刺股。
―徐家树
心灵沟通胜于知识传授。
―艾寒梅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和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卓东方
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
―杨 丽
严慈相济,爱心耐心润泽学生心灵;张弛有度,艺术高效巧开智慧之门。
――黄纪玉
不仅教师风采如此,打造教室文化也是充分发动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想方设法为班集体做贡献;让每一面墙壁都承载着我们的理想和智慧;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目标和期许;让每一个学生都真心地爱着别人也被别人爱着;让班集体成为学生展现才华的有效舞台;让每一个学生在班集体中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让每一个置身于其中的学子都深受班级文化的濡染,真正把班集体培植成学生和教师共同组成的温馨大家庭。
班级理念是班主任的治班之魂,班级目标是全班学生的共同愿景,小组大比拼和班级荣誉墙是学生活动的过程记录,班级自留地是展现班级特色的舞台,班级读书角时刻滋养着师生的心灵。比如,我校的班级精神有“生命不止,梦想不息,带着梦想前进”“把每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鹰一样的个人,狼一样的团队”,班训有“没有越不过的高山,只有迈不开的双腿” “日常生活一丝不苟,关键时刻举重若轻”“团结凝聚力量,专注激发潜能”。
校园文化建设应该重视墙壁这一重要载体,让墙壁成为会说话的教材。学校大到教学楼,小到标识牌,都要经过精心布局巧妙设计:楼层提示牌让每个第一次来到我校的客人站在任何角落都能找到他要寻找的班级和办公室;班级、办公室表示牌虽小,但很精致;如果有疑问只需要你拿起手中的电话一拨就能解决问题;学校工作生命安全重于泰山,从哪个地方上楼,出操从哪个楼梯道口下去,都有明确的标识;温馨提示语让你的语言更加文明,举止更加得体。我们力争让每一块墙壁都会说话,让每一个生命都绽放异彩。
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每一段文字、每一张图片无不体现着教师和学生的智慧,它们犹如一颗颗种子,播撒在师生心田,植根于师生心灵的沃土,定能绽放出绚丽的鲜花,结出沉甸甸的果实。
三、校园文化建设要体现学校的主题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要重视主题文化的打造。如果说校园文化是一幅巨作,那么主题文化区域就是巨作中一个一个的聚焦点。每一个主题文化都在校园文化的整体布局中,每一个主题文化都要鲜明地支撑着校园文化。我校在“关爱每一个学生,成就每一位老师”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努力体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的高度融合,完美地实现了静态环境文化与动态活动文化的有效嫁接。
教学楼一楼开放式风雨操场的建设集中体现了我校核心价值观。通过宣传栏、公告牌、教师风采等载体集中展示了学校的核心价值观、教师的教育理念,营造出崇真的学园、向善的乐园、尚美的花园的文化气息。
“学而书苑”突出学校致力于打造书香校园的主题思想。以大量高品质的书籍为主题,通过高品位的文化墙、活动式的阅报栏、一流的读书设备,着力营造优雅的读书环境,彰显“静态文化”的浸润功能。这里体现着文化人以文养心的人本精神,升华全体师生的思想意识,提升全体师生的文明素养,陶冶全体师生的情操,打造人性美德的人文价值。
运动场所是张扬个性的好地方。学校内涵发展的要义首先是个性精神和人文情怀的体现,体现学校主题文化的“五环球场”是全体师生活动的地方,集中体现学校的“动态文化”。四张乒乓球台整齐地摆放着,给学生们送去了欢声笑语。左侧主题文化墙“教师的沃土”从德育、教学、科研、管理四个方面展示了教师的风采,充分体现了尊重教师的学术自由,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成就教师的专业梦想,给教师以张扬个性的舞台,并且把校本研修、教师培训、科研探讨、课程开发融于一体,让教师的学习成为生活,让教师的培训成为福利,让教师的反思成为品质,让教师的创新成为目的,让一流的学校文化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右侧“学生的乐园”侧重于学生在校园里生活的场景。因为我们认为教育的欢乐来自于对美好心灵的发现,看看那一张张笑脸,每个学生都是天使,他们的内心都蕴藏着真善美的宝藏,教育的真谛就是发现他们的兴趣,开启他们的个性,激发他们的潜力;在学校全体教师欣赏的目光中,让学生变成绅士;在文化育人的理念下,使学生变得德淑;在以生为本的取向下,使学生变得开朗;在审美目标的愿景中,让学生变得智慧。
四、校园文化要有历史厚重感
学校的社会责任之一就是文化的传承。 历史是一块饱经沧桑的残垣断壁,历史是千年流传的诗词佳句。陶行知先生倡导“学校是文化的旅馆”。学校文化建设必须要重视历史的元素,校园文化要有一定的历史厚重感。我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主要围绕两个领域的历史展开,一是我国教育思想史,二是我校发展史。在走廊文化中,我们精选27幅字画。每幅都尽量做到文有内涵,图有意境,图文并茂。所有名言均来自于国学经典,既体现了传统教育文化思想与现代教育思想的融合,又通过历史沉淀下来的颗颗珍珠来照亮、激励学生勤奋学习,立志做人。根据学生的特点,在二楼和三楼主要是劝学、勤学篇,四楼主要是励志篇,五楼主要是修身篇。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自己,一所没有历史厚重感的学校是没有文化的学校。学校专门设置一整面的主题文化墙,以高度浓缩的图片和文字介绍了学校的“成长足迹”,给所有置身其中的师生一幅生动鲜活的立体画卷,让我校师生了解历史、把握现在、共创未来。
五、结束语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环境
关于校园文化的内涵,可从两方面来理解。从狭义上来讲,校园文化就是学校的墙报、宣传语、手抄报、展览、文体活动等外在的直观的文化。从广义上来讲,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内涵和外延的展现,它是以全体师生为行为主体,以校园环境为行为客体,以教育、文化、体育、艺术等活动为行为载体,从而体现出一所学校的人文精神和价值取向。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校园文化是一种隐性文化,是学生对学习、对生活的热爱,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是对校园一草一木的爱护,是师生平等交流、积极探索的课堂氛围;是运动场上生龙活虎的比赛情境,是尊重生命、珍爱生命的人文关怀,是对人生价值的充分体现……因此,一个大学要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建设应从以下三个方面人手。
一、物质文化建设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物质决定意识,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物质文化是实现精神文化的前提和基础。如果离开了物质基础,精神文化建设就成为一句空话。昌吉学院自2001年升本以来,学院在重重压力下,通过多方面争取、压缩开支等方式投资了大量资金改善办学环境。例如,在新校区新建一栋行政楼、一栋图书馆、两栋宿舍楼、添置办公设备、建设校园网络、新增多媒体设施等。在改善办学环境的过程中,学院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服务学生为根本目标,立足现在,着眼未来,致力于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不仅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一个舒适、舒心、优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同时也形成了良好的育人氛围。
二、精神文化建设
(l)校风建设。校风建设在本质上是学校精神的建设,校风作为构成教育环境的主体因素,从校训、校徽、校歌、办学理念、办学思想以及学校内部管理的各个层面都不同程度体现出一个学校的精神面貌。昌吉学院的校训是“惟德唯才,笃学笃行”。“惟德唯才”中的“惟”字,至少有两重含义,一是“唯一”,即唯德是举,唯才是举,强调德才的独一性的崇高地位;二是“思维”,即从心而动,具有思考反省,见德见才而思齐的意味。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把德才作为学校工作尤其是育人的主旨来认识,又要时时刻刻把德才的标准铭记在心,并不断充实,真正实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动态的教育。“笃学笃行”中的“笃”,是忠实深厚的意思。所谓笃学,即专心致志地学习。意指教师要专心治学,学生要专心学习,教风朴实无华,学风扎实淳厚。师生们在淳朴纯正的学风中教学相长,有所精进。“笃行”一词,源于《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意在强调学习是为了实践。有学者认为,我国儒家思想最伟大的精髓在于其实践品格,“笃行”恰恰是这一品格的最好概况。
(2)教风建设。教风即教师风范,是教师的德与才的统一性表现,是教师整体素质的核心,是教师道德、才学、作风、素养、治教的集中反映。从某种意义上讲,教风也是一个学校崇高的精神旗帜,它对学生可以起到熏陶、激励和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良好的教风不仅可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还可以提高学校的社会声誉和社会可信度。因此,教风是一个学校生存和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之源。在教风建设上我院始终坚持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即“三育人原则”。首先,通过每周的例会总结和安排工作,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教职工热爱教育的情怀。其次,通过制定骨干教师的培养计划,激励教师加强学历进修。最后,鼓励教职工订阅教育教学专业报刊,撰写教育论文和科研论文,积极探索教学教改之路。为此,我院除了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外,还编辑了《昌吉学院学报》校刊,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交流、展示自我的平台。从而形成了爱岗敬业,创优争先的教学风气,教师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3)学风建设。学风是学生在长期学习和成长过程中形成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行为习惯以及人格品质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学风直接体现出一个学校的管理水平、教学水平和德育水平。因此,良好的学风会对学生起到榜样和示范作用。在学风建设中,我院始终坚持以“勤、礼、孝、信”的德育理念为核心,以文化、体育、艺术和团队等活动为载体,以实现“四爱”为目标。通过举办讲课大赛、“三字一画”、文艺会演、歌咏比赛、演讲比赛、青年志愿者活动、举行男女篮球友谊赛等各类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促进学风的建设。在学风建设中,学院始终要求老师身先士卒,率先垂范。比如老师的自觉爱护校园环境、和学生一起出早操等,都为学生起到了较好的榜样和示范作用。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寓教于乐,寓教于做,为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提供了有力保障。使学生自觉养成了热爱学习、珍爱生命、保护环境、诚实守信、尊敬师长、助人为乐的道德品质,越来越受到家长和社会的好评。
(4)学校人际关系建设。学校人际关系包括学校领导、教职工、学生等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关系,过去学校人际关系建设很少被纳人校园文化建设的范畴。现在,学校人际关系已经被纳人校园文化建设的范畴。因为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有助于广大师生密切合作,形成团结统一的集体,有助于形成合力,减少内耗,从而使全体师生把精力和心思都用在工作和学习上。为了形成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我院积极采取多种方式加强沟通,增进理解,消除分歧,彼此之间以诚相待,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现在整个学院从上至下,人人讲团结、顾大局,齐心协力,形成了宽松和谐的人际氛围。
三、制度文化建设
学校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运行制度,包括学校约定俗成的传统、规章制度、各种仪式等,是维系学校秩序的保障机制,同时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持续性和长效性的有力保证。一所学校如果缺少了完整的制度文化,学校就会始终处于随意和无章可循的混乱状态,但制度文化建设不仅仅是规章制度的产生与建立,更重要的是制度的贯彻与落实。学校以传授文化知识为己任,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校园文化建设,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对于优化学校的校园环境、提高办学质量、实现教育公平、促进学校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学校是传承和发展文化的重要场所,学校的师生,更是校园文化的活载体,学校举办的每一项活动,都应渗透、弥漫着文化气息,都应具有共同的文化追求。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使学校工作能在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里进行,这将无疑是有序健康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总而言之,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核心和灵魂,校园文化渗透在学校建设和管理的各个环节。它不仅能给我们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也是“校园无空地,处处皆育人”的很好体现。同时,又会为学校的管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事实证明,浓厚的校园文化一旦形成,学校管理就会变得轻而易举。
参考文献:
[1]王红,徐海波.高校校园文化的意识形态解读田.肇庆学院学报,2022(06).
[2]梁德学,彭艳萍.初探自媒体时代的“潜传播”田.新闻爱好者,2022(24).
【关键词】功能;途径;策略
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广义地说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在学校体育这一特定的范围里,人们在体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它包括学校在体育教学、健身娱乐、运动竞赛、体育设施、体育环境建设等活动中形成和拥有的所有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狭义的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学校体育运动中所存在的一切精神现象,概要地说是指体育精神。它包括学校体育思想、体育观念、体育道德、体育意识和体育行为方式等。如何从学校实际出发,开展相对稳定又不断创新的体育活动,满足学生学习和运动的需要,营造出轻松、愉快、和谐的体育氛围,培养学生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兴趣、态度、意识、爱好和习惯,以及自学自练等多种能力,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功能
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中参与人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对人产生极其深远影响的文化活动。这种生机勃勃的、充满活力的、最广泛的体育活动使学生感受到运动乐趣、运动的魅力,进而形成经常锻炼的习惯,它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积极的作用。
1.形成团队意识,协调人际关系
体育活动本身都具有很强的集体性,学校体育活动的基本形式多以集体为单位(班集体、训练小组、代表队等),如各种球类运动,田径中的接力赛等都需要每个人相互合作、协调一致。在体育活动中通过互相切磋、合作、对抗,促使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人际关系的交流更直接、更广泛,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2.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教育环境
体育运动不仅作用于人的身体,同时,它对人的精神也能产生重要影响。那种拼搏进取、团结协作、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在体育运动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好素材。学校通过一系列的体育实践活动,能形成积极、健康、向上、和谐、团结、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形成了一种勇于拼搏、积极向上的良好品质。
3.丰富学生的课外文体生活
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它在内容和形式上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把一批批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吸引到体育中来,让学生玩体育、画体育、写体育、想体育。越来越多的学生把体育作为学习之余的主要娱乐方式。
4.有助于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如今校园体育活动规程、规则不断完备。如果亲身参与体育竞技活动,便会使人懂得社会或群体对个体的期待和行为规范,同时,也能够使个体逐渐具备实现这些期待的条件,自觉地以社会或群体的行为规范来指导或约束自己的行为。在具体的体育活动中,通过统一的规则,规范的行为严密的组织和一些约定俗成的规定.使参加者和观赏者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校园体育文化的教育。
二、开展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途径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强化校园环境的体育文化氛围,发挥校园体育文化潜在的教育功能,使体育活动向大众化、娱乐化、健身化、方向发展。
1.重视体育组织系统建设
学校应大力支持师生员工成立各类体育社团,并为社团的活动提供方便、创造条件。建立健全学校体育组织系统的各项规章制度,将学校的体育工作纳入正常化、规范化的轨道上来。我校建立以分管教育副校长为主任,由教务处、政教处、总务处、团委、体育组、年级组、班主任、学生会体育骨干等成员共同组成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各项活动均有记录,并纳入教师和班级的考核。
2.加强体育物质文化建设
校园的体育建筑、设施、场地等,它们本身是一种文化现象,体现着人们的情操、意志、价值观念等文化特质,它可以潜移默化地陶冶人们的心灵。承受着师生体育锻炼的实践。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应从实践出发,发展适合本校的体育文化,建设具有本校特色的体育文化阵地。
3.组织欣赏体育比赛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世界的需求不断增加。选择恰当的时间组织师生观看一场精彩的体育比赛,既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又陶冶了人们的情趣。那种不屈不挠勇于拼搏的精神感染者每一位观赏着的内心世界。
三、开展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策略
1.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教师是教育的主体,也是学校开展体育文化活动中的中坚力量。学校体育文化开展的成功与否,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师的教育理念、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品质。因此,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树立“终身体育”“健康第一”教学思想,这是能否长期持久的开展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关键所在。
2.深化体育课堂教学改革
体育课堂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体育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对体育产生兴趣,养成以后坚持锻炼的习惯。体育课是营造校园体育文化的基本形式。体育文化知识的讲解,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体育课堂。一方面使学生通过体育教学,接受包括身体、思想和道德方面的教育,另一方面,使学生全面的、系统的掌握体育知识,全面了解体育文化,使学校体育文化的开展从根本上得到保证。
3.加强体育文化宣传力度
体育文化宣传,能够营造学校体育文化建设的环境。学校要多渠道、多形式宣传。可以利用校园网、校报、校电台加大宣传力度,介绍国内外体育赛事、体育形势、体育文化;利用黑板报展览学校体育掠影,介绍体育公告、精彩体育片段、体育欣赏、校园体育之星等;利用海报、球讯、体育标语等吸引师生的注意力。开展体育专题竞赛,营造一种体育氛围。这不但有利于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体育文化知识,而且还能使全校师生真正认识到体育锻炼是人生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4.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体育活动
体育活动既是学校体育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体育文化的表现形式。我校举办的体育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如在体育竞赛方面,学校定期举办全校性的田径运动会、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常规项目比赛,另外,年级组、班级组织的“擂台赛”“友谊赛”“对抗赛”也不定期举行。既有个人项目,也有集体项目,学生参与率100%。当各班积极投入赛前训练和开展比赛时,体现了学生团结,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通过参加体育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自觉、主动参加到丰富多彩的群众性体育运动中来。
5.建立完整的评价体系
学生体育成绩的评价。改变以往单一的评价体系,把学生的参与率、名次、纪律、体育知识、体育习惯、态度、提高层次等进行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照顾个体差异,重视过程、态度和进步幅度。学生的体育学习成绩优秀率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
四、结束语
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能进一步弘扬体育精神,营造一种积极、健康、文明、向上、团结、和谐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能极大地丰富学生的文体生活,并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促进学校体育和学生个性体育的发展。最终实现环境育人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郭林翠.体育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之关系.考试周刊,2009.31
[2]徐国滨.试论中学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 2010.8
【关键词】校园文化 主体 发展
学校是育人场所,良好的文化环境,既有利于陶冶情操,又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学校的教育也会事半功倍。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极为重要,它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有效手段之一。校园文化是一种以校园内部环境和活动为主要内容的一种群体文化,具有传递文化信息、娱乐、育人等功能,学校的教育要充分利用校园文化的传递性、暗示性、自我教育性等影响,发挥好它的育人功能,把校园文化变成一种文化课程。矾山高中作为一所浙南的农村高中,以“创建和谐校园,优化育人环境”为目标,面对着来自农村的1100名学生,在新课改中,坚持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个性特长,走上了一条具有自身特点的校园文化建设之路。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原则
1 自主性。一开始,学校就把校园文化建设贯穿于本校的办学理念,抱着一切为了学生的想法尽力体现地处农村的特色,充分发掘和利用学校自身的资源,一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全校上下自主开发,自主讨论,逐渐形成了一个具有本校特色的、具有延续性的、能为学生服务的文化建设。
2 广泛性。校园文化建设的参与者面广量大,不仅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文化建设中,但也没有忽视教师群体,组织广大教师参与,增强了校园文化建设的知识性和娱乐性。另外,还邀请了部分家长和社会著名人士,体现了校园文化的群众性。建设校园文化,要利用从众心理的积极方面,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要通过社团组织和教师指导或者同学之间,以多样的形式,广泛地开展起来。学校共成立了33个不同的社团,有社团制度,有计划,面向全校学生开展活动。
3 导向性。学校建设校园文化就是要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思想方向,陶冶学生的情操。当今的研究认为:美可以养德、启智、健体、促劳。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是一本有主题的、多彩生动的教科书。我校在创建校园环境中,基本建设突出了优化育人的环境,增强了精神文化的凝聚功能。
4 统一性。校园文化应丰富多彩,这样,师生的个性才有发展的环境。当然,个性要寓于共性的统一中,校园文化的建设始终要坚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规范作用,形成特定的团队精神,增强学校的向心力。
二、校园文化的建设与管理
1 校园形象的建设。学校文化具有传递文化信息、娱乐、育人等功能,学校的教育、形象、文化是完全物化的、能被人直接感知的文化布置。我校直接把我们最想说的话以具体的形式呈现在众人面前,发挥了校园文化润物无声的育人功效。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和校园的改建扩建,学校又因地制宜地创设了各种文化设施,开辟了新的宣传窗,调整了校园绿化布局,让学生随时随地都能受到感染和熏陶,以和谐、优美无声的环境描述着师生对环境的理解。
2 师生的形象建设。近年来,我校本着“矾高没有差生”的宗旨,实行人性化管理。在学校里,校长是教师的表率,教师是学生的表率。当我们站得直、走得稳时,师生将被这无形的人文文化所熏陶。这样,学生的行为不再成为老师头疼的问题,一种积极向上、讲学习、讲正气的校风呈现出来。
3 文化制度的形成。为了能让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形成一种良性的发展,让各种活动如学生社团、教师基本功比赛等活动有规律地举行,学校把一些重大的文化活动形成文件,纳入了学校的发展计划当中。例如体育节、艺术节、读书节、纪念12.9、重走路、趣味运动会、校园吉尼斯等活动已经形成制度。每当这个时候,学生的才智得以充分的发挥,他们的浮躁得以发泄,校园变得更加和谐。
三、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1 校园文化建设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他们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在他们身上蕴涵着巨大的潜能和创造力,把这些潜能和创造力开发出来并应用到校园文化建设和管理上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
2 校园文化建设应充分利用校园周围的资源。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主要空间范围的,但是它的开展和建设不应当局限于校园本身,而是要充分利用资源。在我校的边上,有一个“朱程革命军事基地”,为了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我校组织了一次重走路活动,学生所受到的教育和好的社会反响大大超出了我们的计划。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收获
1.精神文化建设
学校为了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品位,致力于打造校园文化,最终确定了以“阳光教育”作为该校校园文化建设主题。因为“阳光”象征着光明、温暖、多彩、和谐、生机,“阳光”是一种真诚明朗的阳光心态,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一种灵动创新的人生智慧,一种健康快乐的幸福生活。办“阳光学校”,做“阳光教师”、育“阳光少年”成为全体禾小人的共同追求。
该校将“阳光教育”表述为“在阳光中生活,学会做人;在自信中成长,学会做事”,提出阳光学校、阳光班级、阳光课堂、阳光教师、阳光学生的内涵并将其形象具体化,努力打造以“阳光、和谐、包容、求真、尚美”为特点的校园文化体系,实现学校精神灵魂的升华和品位的提升。
阳光学校的内涵:和谐文明的校风,整净优美的环境,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高质量的教学活动,和谐的人文环境。
阳光班级的内涵:干净整洁的班级环境、文明向上的班级面貌、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团结互助的班级精神。
阳光课堂的内涵: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文明高效的互动交流。
阳光教师的内涵:乐业善思、充满活力、身心双修、德艺双馨。
阳光学生的内涵:知书达理、乐学乐群、身心两健、德智双慧。
2.显性文化建设
阳光、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是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它有利于学生陶治情操、净化心灵、激发灵感、启迪智慧,能发挥寓教于景、润物无声的作用。因此,在环境创设方面,该校努力做到净化、美化、育人性的和谐统一。
积极创编“阳光校报”、 “班级阳光小报”,收集整理并展出“阳光笑脸墙”、“阳光少年活动掠影”、“阳光少年美术书法作品展”,打造阳光班级、阳光办公室、阳光运动场、阳光广播室,制定个性化铃声,配备舞蹈室、美术室、音乐室、实验室、图书室等功能用房,满足学生活动需要。
3.隐性文化建设
(1)培育阳光少年
为培养知书达理、乐学乐群、身心两健、德智双慧的自信型阳光少年,学校主要开展了以下一些培养活动:
每天点亮思想的明灯——各班每天坚持由学生轮流书写一条“阳光心语”。
坚持道德长跑——每天坚持写“阳光少年成长日记”。
课前呼班级口号,唱一支歌。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2)打造阳光教师
该校发出了“争做乐业善思、充满活力、身心双修、德艺双馨的智慧型阳光教师,享受阳光教育”的倡议,为打造“阳光教师”,努力做到:
用精神引领教师。
以学习促教师专业成长。
关注教师需求。
建立发展性评价机制,多角度评选“阳光教师”。
(3)构建阳光课堂
“阳光课堂”要求教师创设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潜能。课堂上不仅有师生之间,还有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学习小组之间的交流和竞争,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二、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1.建设高素质专业的教师队伍。
(1)培养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作为一名教师,重要的是热爱孩子,热爱教育事业,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具有高度的责任意识,把它作为自己毕生的事业追求,努力增强自己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凝聚力,愿为它付出所有的心血。
(2)提高教师专业知识。
如弹琴、唱歌、舞蹈、绘画、书法等方面的能力;提高其在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理论修养,加强教学实践方面的研究,多掌握一些学生在艺术学习中的心理和行为特点;努力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尤其是审美修养。
2.营造艺体教育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我国在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中也指出“要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而实施审美教育,最根本的形式就是艺体教育。只有包含艺体教育的教育,才是完整的教育、全面的教育、和谐的教育。
(2)加大投入,保证时间。
由于艺术学科的特殊性,要求学校在艺术教学方面的投入要有一定程度的倾斜,必须保证教学所用各项设备落实;按照要求开设艺术课程,保证艺术教学时间落实,为艺术教育提供一个坚实的物质保障和时空保障。
(3)加强艺体教学研究。
艺体教师除了加强本学科教育理论的学习外,还要积极学习其他学科的教育教学理论。“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所有的学科都是相通的,要学会把其他成功的教学理念创造地借用到艺体学科中来。艺体教师还要学习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了解课程性质和价值,掌握其中的有关基本理念。
加强课题研究。开展积极有效的课题研究,如“学科整合的研究”、“现代教育技术在艺术教学中的运用的研究”、“如何提高学生审美素养的研究”等,探索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途径与方法。加强专题研究,可以提高学术水平,提升专任教师和学校形象,培养学生养成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好习惯,为实施校园文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3.多角度为师生成才打基础。
目前的小学生具有“兴趣多样化,生活多色彩,成才途径多”的特点。丰富多彩、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对低俗的非理性的文化及各种消极腐败思想起到了很好的抑制作用,促进了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培养了师生的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规范了师生的言行,促进了学生心理健康;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提高了他们的审美能力及创造美的能力。创建活动、达标活动、争先创优活动及各种竞赛活动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使学生在争创活动中受到锻炼,提高竞争能力。整体形成了教师爱岗敬业、开拓进取、以身垂范,学生勤奋好学、文明守纪、全面发展的良好局面。
4.改革教育教学评价机制。
为了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各级主管部门和学校必须本着人文性、发展性、创造性、激励性的原则,制定出一套具有实效性和可操作性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
(1)改革教师评价机制。
打破以“学生学业成绩”论教师工作业绩的传统做法,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教师的职业道德、对学生的了解和尊重、教学实施与设计以及交流与反思等。一方面,以学生全面发展的状况来评价教师的工作业绩,另一方面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与需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的基础。
(2)改革学生评价机制。
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创设民主、平等的教育教学氛围,激活学生思维。
5.形成品牌,促进教育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