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1 09:07:3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高效课堂工程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一、实践出真知,
在实践中积累和提升教育科研成果
这个观点的提出,其实就是对教育科研“为何而研”“为谁而研”“研究什么”“如何研究”这些根本性问题的思考。在实际的教育科研工作中,教学和科研呈现“两张皮”的现象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不仅需要有效的科研管理方式和激励机制,还需要进一步提升教师对教育科研的理解和认识。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师的劳动就其本身的逻辑、哲学基础和创造性来说,不可能不带有研究的因素。这是对“教师即研究者”的最好说明。事实上,如果能不断地对日常教育教学生活发出追问,不断发现和提出那些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就找到了教育科研的真实源头。最近,东莞市推出的教育十大工程中的“高效课堂工程”,就有着许多值得深刻思考和认真研究的问题。比如,衡量高效课堂的标准究竟是什么?怎样去观察和评价一堂课是否高效?怎样根据本校学情借鉴和选择课堂教学模式?这些问题,是各个学校,特别是“高效课堂工程”的实验学校应该认真研究的问题。
需要指出的是,如果教师对教育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熟视无睹,或习以为常地不看作是问题,那么教学就会成为一种重复的、单调的、操作性的简单劳动或盲目行动,而教师也就丢失了作为一个思想者和研究者的价值。而更为重要的是,教师的研究意识若不强,没有自主开展教育科研的积极态度,则会因思考的缺失而造成教学中智慧的缺席,使原本应该充满生机和灵动的教学变得枯燥乏味,由此很容易产生职业的倦怠感,进而影响自身发展。
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科研,什么样的选择才有意义,这也是需要认真考虑的。尽管有的教师也具备发现和探讨教育科学理论(或科学结论)的水平和能力,但那毕竟不是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的主流。基层教师的研究主要应该针对发生在课堂和学生身上的“真实的问题”而不是“假想的问题”,应该是“自己的问题”而不是“他人的问题”。这样的研究,才会因为有真实背景的支持而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
有一种说法是教师要“在研究的状态下工作”,这是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种高境界,它意味着教师不是为做课题而做课题,而是直接从教学的需要出发,将教育科研渗透或融入备课、设计、上课、评课等日常教学环节中,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同步地、自然地进行教育科研。教师可以通过“课例分析”“教学反思”“教育叙事”“教育行动研究”等方式,感悟教学中各类事件所包含的教育问题;经过先进教育理论的识别、教育价值的澄清和选择,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沉淀和积累教学思维。这样,教育科研课题或成果就会带着丰富的感性认识和明晰的理论指向,自然而然地产生在这一过程中。这就是“教学型教研”。在这种形式的教育科研中,教师能够找到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联系,课堂和学生成了教师教学和科研的汇集点。当教育科研在现实的教育土壤里自然地生成时,才能真实实现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价值,回归到教师教育科研的本真意义。
二、科研促教,
让教育科研成为一种工作和生活方式
在学校中,教育科研不能是一种阶段性或突击性的任务,也不能只是少数人在唱“独角戏”,而周围的其他人甚至连观众都算不上。学校的教育科研所呈现的应该是一种教师广泛参与的态势,应该自然地成为教师日常工作生活的一部分。要想实现这一点,除了要求学校领导班子有明确的指导思想,通过行政力量有效推进以外,还需要在学校培育和构建一种良好的教育科研文化。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每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该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这段话启示:需要通过校园的言说、成果的分享以及必要的激励,创造一种氛围,让教育科研在学校得到足够的尊重,让教育科研工作者获得由衷的敬意;需要引导教师感受到教育科研会使教学更有意思、更见成效,感受到在教研过程中所获得的专业化发展和个体生命素质的提升,感受到因为有深刻的思考而让日常的工作学习成为了一件非常快乐、有价值的事情。对于这种氛围的创造,就是在建设一种教育科研文化。在这一方面,各学科带头人、各名师工作室的导师,有责任推出更有说服力的教育科研成果和经验,以对身边的教师产生积极的影响。当教育科研在教师的眼中不再是一种额外的负担时,才会获得来自教师的向前推进的持续原动力。
此外,在学校的精神文化建设中,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和谐合作的人际关系、为而不争的处世原则、和而不同的W术观念等,都应该成为学校教育科研精神和行动的导向;在学校的制度文化建设中,也应该把对教育科研的激励和保障作为重要的内容。教育科研中的力量,要能够形成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念、一种积极的精神引领、一种稳定的“心理契约”、一种良好的行为规范。这样,教育科研就有了基础保证,就能改变原先“一盘散沙”的状态,也就有可能成为学校教师常态化的生活方式。
三、实事求是,把科学态度与改革精神相结合
随着教育形势的发展,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可能会遇到难度更大、障碍更多、情况更复杂、矛盾更突出的问题。面对这样的形势,东莞市课程和教学的改革以及相应的教育科研工作,需要更加积极而科学地推进。
1.教育科研呼唤更广泛的参与
对于一些小范围内简单、零散的教育变革,教师在个人的努力下也能够有所收获。但对于复杂、整体的教育变革,就必须是更多的教师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展开,通过教师群体的共同努力才能逼近和达到预期的目标。当前,东莞市教学改革的整体目标是在全市中小学实施“高效课堂工程”,这是一种整体的变革。首先通过207所高效课堂实验学校的先行探索与实践,积累经验,进而在全市中小学全面推进。这就要求全市的教育科研要更加扩大参与面和推广面,让更多的教师以高效课堂的建设为目标,成为学校教育科研的主动参与者和践行者。另外,为更好地解决教育科研的信息交流和成果推荐的问题,需要推广网络教育科研,为全市教育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一个更广阔、更便捷的平台。
2.教育科研需要具备攻坚精神
教育改革由于其自身的复杂性、外界影响的多因素性以及传统课程文化转型的长期性、艰巨性,会不断面临各种难题和挑战。这就需要一种教育科研攻坚的意识和精神,抓住主要问题,做好重点课题的规划和部署,突破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问题。
东莞市“高效课堂工程”的推出,针对的是本市中小学课堂教学中仍然较为普遍存在的课堂“低效”或“无效”状况,这项工程中就有着许多难题需要攻克。东莞市教育局在《关于实施基础教育“十项工程”的意见》中提出,全市“高效课堂工程”的推进,在共同目标和方向的指导下,在小学、初中和高中,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切入展开研究。小学以提升小学教师专业素养为抓手,开展“项目推进式教研促进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初中以提升初中教育质量为导向,推进“初中区域协作教研的实践研究”,搭建合作交流教研平台;普通高中以提高普通高中持续发展的竞争力为主题,开展“构建高效课堂促进高中教学质量持续提高”的课题研究,推动高中结对交流合作机制。
这些全市性的大课题研究,就是东莞市教育科研攻坚的方向,需要全市各学校的参与和支持,共同把这些课题做大、做实,做出成效,为东莞教育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3.教育科研需要科W谨慎地前行
教育科研需要一种积极的心态,需要一种改革的激情,需要一股攻坚的冲劲,但与此同时,还需要一种科学的、谨慎的态度。
中小学的有效教育科研不同于高端的纯学术研究,它通常都有一个开展实验的过程,这种实验会在课堂教学现场,面对学生群体展开。这就警示了教师们:实验将直接关系到一批学生一个时期的成长,并且有些影响又是不可逆的,所以绝不可以掉以轻心,草率行事,更不能因急功近利的行为而造成学生成长的损失。因此,教育科研既需要大胆探索,也需要谨慎前行。
目前许多学校在科研兴教、“教师即研究者”理念的推动下,创造出了形形的模式,值得学习和借鉴。但须知,任何模式都不是所有课堂的通行证,一种有效的模式总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同时也存在着局限性,需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课制宜,甚至因人而异。所以在学习和借鉴这些教育科研模式时,不可以简单地移植、复制,更不可以生硬地照搬,必须本着对学生的生命成长高度负责的态度,在充分进行了学情、教情、校情调研的基础上,经过反复慎重的审视、识别、判断、改造,才可以进入课堂教学的实验阶段。
一、指导思想
以区教育局和农场教育总支下发的关于《实施中小学高效课堂建设工程方案》为指导,全面落实新课程理念,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以有效的教,促进高效的学,积极探索自主、高效、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形成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校有效校本研修机制建立,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从而切实提高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训练检测、课后辅导、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二、组织领导
1、高效课堂建设工程领导小组:
组 长:朱耀文(校长)
副组长:王小桥(副校长)
成 员:郭锋(教导主任)、黄汉华(副教导主任)、熊燕(政教主任)、肖红年(后勤主任)
2、业务指导小组:
组 长:王小桥
成 员:郭锋(教导主任)、黄汉华(副教导主任)、熊燕(政教主任)、王红霞(语文教研组长、区赛课一等奖)、周丹(数学教研组长、区优秀青年教师)、罗晓芳(综合教研组长、区赛课一等奖)、祁冯静(区优秀青年教师、区教学能手)、黄惠玲(区教学能手)
三、工作目标
1.加强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的学习,认真研究课堂教学问题,寻找解决的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能力。
2. 通过积极推进评价改革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形成,努力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3. 通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验和探索,形成具有我校特色、学科特点的教学模式或教学流程。通过合理运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促进课堂教学实现高效、优质、轻负。
4、消除课堂中存在的重形式、轻效能、课堂活动表面化、缺乏目的性、针对性、学生无收获的现象。
5、杜绝课堂教学随意性,改变低效局面,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四、主要内容和具体措施
(一)、高度重视教学设计,提高教学准备的高效性。
高效的课堂教学,必须有高效的教学准备环节,谈不上高效的课堂教学。我们要求教师备课要做到七备——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备媒体、备程序、备作业。教师要对照课程标准,通读所任学科教材内容,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知识体系、脉络结构和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及编者意图,把握课程整体目标和阶段目标,真正做到理解教材、吃透教材、活用教材。教师要能够就一册书写出高质量的教材分析,写出整册书和单元可行教学计划。
具体措施:
1、抓实集体备课。教研组首先做到“四到位”:时间到位,地点到位,内容到位,备课主讲人到位。其次完善集体备课常规:一人主备、教研组内讨论、集体修改,真正将集体备课制度落到实处。
2、开展各种活动。优秀教学设计展览和评比、备课案例评析研究、同课异构、优秀教案评比等举措,全面提高教师备课质量,促进教师备课水平的提高。
3、落实教学反思。活动期间内,要求教师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对精品课进行分析,写出高质量的案例分析。课后认真总结,写好课后反思或课例分析,并将进行“高效课堂研究”的案例分析、教学反思或课例分析,发送在学校qq群共享上。每学期3篇,每篇字数不少于800字,期末组织展览、交流、评比。
4、加强常规管理。教导处、教科室负责落实备课检查、指导、考核、讲评分析制度的落实。充分发挥教研组作用,突出集体备课的作用,强化教研组的工作效能,加大对集体备课的过程性督查,通过同伴互助,促进教师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的提高。
(二)、切实抓好课型研究,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课堂是教师实现“高效课堂”活动的主阵地,也是关键环节。教师要根据新课程标准探究不同学段、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的结构特征和教学要求,研究出不同的课型模式,并得以推广。
1、提高使用教学资源的高效性。
根据我校环境、文化等各种校本资源,为了学生多样化、全面化、持续性发展的需要,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我校在执行国家统编教材的同时,依靠自己的力量,于XX年在创建武汉市小学素质教育特色学校期间,编制了《关注学生的生命、实施关爱教育》的校本课程。我们要充分利用校本课程,积极形成有自我特色的校本研究成果,促进学校个性化发展。
2、提高教学活动的高效性。
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就是按照有效学习的目标,从学生的发展出发,从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上考虑,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科学安排。新课导入、情境创设、迁移过渡、操作安排、练习设计、活动组织等都应精心准备,周密布置。
3、提高教学方法的高效性。
优化教学方法要求教师要依据特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的特点来选择特定的教学方法。把外在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内在的学习需求,把启发思想贯穿于教学方法选用的整个过程,不能脱离学生原有基础,坚持教学方法选用的求实思想,充分反映学生主体性的要求。
4、提高教学交流的高效性。
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积极创设和谐、激情的课堂氛围,增强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要改变教师与学生之间单向的教学互动,寻求建立一种有效的双向或多向的师生教学互动,通过师生、生生之间多层次的富有成效的互动、交流,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5、提高教学手段的高效性。
多媒体和学科教学整合是课堂教学的必然趋势,多媒体和教具等教学手段的运用,要用在该用之处,使其真正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要坚决杜绝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装点门面、华而不实、哗众取宠的做法,讲求使用实效。
6、提高问题设计的高效性
要围绕教学重点,设计富有启发性、探究性的课堂提问,通过有效的提问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推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切实优化作业设计,提高训练检测的高效性。
在强化课内当堂训练、提高反馈矫正实效性的同时,要注重课后作业训练的高效性。既不能布置大量的重复性作业的现象,也不能让学生只是简单的抄写,进行书本知识的搬家。教师要精心设计作业,创新作业批改方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通过采取完善常规作业设计要求和评价细则,加强对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教师布置和批改作业情况的检查和讲评,组织作业设计研讨,开展教师现场作业设计竞赛、优秀作业设计案例评选、优秀班级作业展评、学生家长评教等措施,推进作业设计的优化,使教师形成自主设计高质量作业并及时批改评价的良好习惯。
五、“高效课堂”研究时间安排
(一)、宣传发动阶段 (XX年2月至3月)
1.召开行政会,传达上级构建“高效课堂”活动目的及实施意见,分析、研讨我校课堂教学现状,提出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2.成立领导小组,拟订构建“高效课堂”实施方案。
3.召开专题会,论证、修订“高效课堂”实施方案。
4.召开构建“高效课堂”动员及起动大会,学习“高效课堂”实施方案。
(二)、理论培训阶段 (XX年4月 至8月)
1、组织教师深入学习高效课堂教学理论,正确理解和把握高效课堂教学规律及其基本方法。
2、认真学习外地的先进经验,深入了解不同学科“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明确高效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
3、引导教师自主反思自己课堂教学中的学生负担过重,教学低效益的主要问题,为构建高效课堂做好基础性思想准备。
(三)、调研反思阶段(XX年9月至XX年3月)
1、以校为本开展课堂教学互动观摩活动,对照先进的教学理念与经验,对当前课堂教学现状进行观察、分析。
2、自评、互评找出存在的问题和差距,撰写构建高效课堂个人发展规划。
(四)、构建模式阶段(XX年4月至8月)
1、开展以教研组为单位的提高课堂效益为主旨的“高效课堂新模式”的创建活动。组织全体教师参加高效课堂新模式的研究和岗位练兵活动。
2、瞄准一个目标——低耗时、高效益、轻负担、高质量;贯穿一条主线——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三个转变——变注入式为启发式,变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变单纯知识传授为三维并重;摒弃三个无效的训练——无效的提问、无效的讨论(互动)、无效的训练,经过调研反思初步构建我校各学科“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
(五)课堂实践阶段 (XX年9月至XX年9月)
1. 开展“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
2. 开展“高效课堂”研究校内、组内汇报课活动。
(六)汇报研讨阶段( XX年9月至2015年9月)
1. 开展“同备、同上一节课”教学研讨活动。
2. 组织“教学开放日”活动。
3.征集、评比“高效课堂”教学故事、教学反思。
(七)总结提高阶段( 2015年10月至11月)
1.经过一段时期的实践研讨后,认真总结实践经验,进行理性思考,形成较为成熟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推出一些成功的课例。
2.撰写一份有较高价值的论文、调研报告或经验总结。
(八)成果展示阶段 (2015年12月至2016年2月)
1.开展教师教学技能展评活动。
【关键词】建设;高效;课堂;以学定教
打造高效课堂,要让学生从“题海无边苦作舟”的繁重的学习任务中解放出来。从用心研究学生,用心研究教材,熟悉课程标准、教材的知识体系和知识的内在联系入手,增强教师的命题意识,提高命题技能,使广大教师学会精选练习,根据课程标准与考试目标命制高质量的试题,让学生的训练精准而高效,达到轻负增效的目的。学校可以以“说卷、做卷、磨卷”为突破口,以“说题”为重心,相邀专家名师一起听课、评课交流促进教学模式的改变。即时为学生解惑答疑,拓宽了提高教学效益的途径。
1、以学定教的相关概念
“以学定教”这个词主要是根据新课改中“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当中演化而来的,这不仅要求教师们思考自己如何教,同时还要考虑到学生们将如何学,学什么能更好地顺应时代的需求等,这些也都是新课改的目标。因此,在现在的《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们的地位,了解学生们的兴趣点在何处,根据实际的需要,再结合教材来进行《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课堂的教学,并采用“以学定教”来打造轻负高效《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课堂。
2、对以学定教来打造轻负高效《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课堂策略
针对以学定教来打造轻负高效《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课堂,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如图1所示:
(1)以“磨课”为抓手,探索高效课堂模式。
利用集体备课、同伴协助的方式互相切磋、研讨取长补短,实现“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打造优质常态课,提高教学质量”,践行高效课堂建设。如:学校可以成立“听课会诊组”,校长带头,分组落实,开展“说课――上课――评课――反思――再说课……出最优化教案”活动,以“一人同课多轮”、“多人同课多轮”的形式探索“高效课堂”模式。
(2)教育的本质是唤醒人的自我发展。
教师只有把学生当成一个发展中的“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事,才能实现教育的有效。“至善课堂”追求“高兴趣、高思维、高效益”,还给学生“思考权、自、话语权”,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以“以学定教、以教导学”的模式让课堂充满学生的学习活动。
(3)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
使学生知道学习的目标,是引起学生学习动机和调节学生学习行为的一种好方法。创设“自觉学”、“自己学”的氛围,充分调动起学生自主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基础。
(4)在追求高效课堂的过程中将精细化的教学管理一以贯之
精致的课堂来自充分的准备。从“集体备课”到“主题备课”到“专题备课”,从“备课本中对重难点的问题的把握和预设”到“教研组备课组的检查、反馈、指导”到“用红笔圈点的二次备课和教学反思”。精致的课堂来自教师素养的提升。以听课为例,学校要求听课教师反思该课的教学环节,评价活动的有效性,对重难点的教学设计作出评价,不断提醒自己反思自己。在反复的提醒和反思中提升自己。轻负高质来自于作业量的控制。从“两周一调查”到“每天一反馈”到“每周一张讲义”,确保学生有自主的时间,确保每次的作业都是精选精批。在追求高效课堂的过程中,体现着教师对课堂的尊重对学生的责任。
(5)以“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为教学理论
教师应以“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为核心理念,努力改变教师讲、学生听,被动学习的传统课堂模式,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可以通过以下六点入手:
1)精编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学生插上高飞的翅膀
教师在备课时,可以精心编写导学语等,可以引导学生们自主的学习。如:教师在上新课时,可以先通过讲一个与新课题有关的故事,来达到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们主动去学习。
2)巧用小白板,促进学生成长,给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舞台
在课堂中,可以让学生们上台展现自我,从而促进学生们的成长。如:在教材中有关于游戏方面的,可以通过让学生们上台去模仿,去表演等,把讲台让给学生们,让学生们展现自我。
3)从“学业导师”到“学生成长导师”
在很多学校,教师往往只是在上课时教授课本上的知识,但是,在如今的时代里,这些是远远不够的,教师,不仅要做学业上的导师,还要做学生成长的导师,这就需要师生们有良好的朋友关系,并非只有师生关系。如要改变这种局面,则需要改变现有的师生课后相处模式。
4)构建小组合作模式,促进学生互学互助
在《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课堂中,可以通过构建小组模式来进行教学。如:在《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课堂中,可以六人为一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别设立一个组长。管理模式可以采用分层管理,则组员的作业完成质量由组长负责,组长作业的质量由《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学习委员负责,学习委员的作业质量交由老师来检查。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能提高学生们的学习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6)探索课改思路,通过专家引领、同伴互助来实施教改
在推进教学课堂教学改革中,积极探索课改思路,通过专家引领、同伴互助、教学相长等途径,迈开了教改的步伐。教师可以将高效课堂理念融入到教学的全过程,从备课、课堂教学展示、学生学习过程等环节着手,应以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为着眼点,编制助学案,通过对教学内容深入和宏观的把握,将学生学习的课前、课内、课后全过程进行有机整合。既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又促进了教师的成长。改变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们自主学习的兴趣,从学习方法和习惯养成上可以得到了有效的训练。
【关键词】 学习理念;转变观念;德育为首;养成为主;课堂高效
【中图分类号】G63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9-0-01
去年九月,教育局派我们到江苏省洋思、文津和东庐三所中学参观学习。这一次的参观学习,从思想上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也有了许多新的感受。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要想让课堂高效的关键,还是要转变育人的观念。
一、带着问题参观学习
前面我们学习了昌乐二中的办学模式。当时,思想上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昌乐二中充分挖掘学生的个人潜力,在课前让学生认真完成好导学案中的预习案,教师在掌握了学生完成预习案的前提下,做到心中有数,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才能有的放失。学生的合作意识强,探究问题表现积极,也能够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展示个人的风采。在此过程中,不论是学生的自律意识,还是自我管理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培养。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那么,为什么我们在实践中,即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偏差。有的教师临摹昌乐二中的教学模式感到格格不入,导致教学成绩下滑。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到了江苏省参观学习。
二、通过学习查找我们存在的问题
扬州教育局师资处处长王力耕做了关于《有效教育的实践与反思》的报告,他概括性的介绍了文津中学的“四导四学”教学模式,即:导预疑学;导问研学;导思慧学;导评促学。以及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和东庐中学的讲学稿的编制使用等等。他的讲话给我们出了一个题目:“是寻找适合我们教育的学生,还是创造适合我们学生的教育”。“怎么认识我们的教育应该通过知识这个载体来培养学生的能力”等问题。他列举了大量生动的实例来阐述这些问题,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大的思考空间。
在学习和研究中,发现了我们工作中的缺陷。比如在学习昌乐二中的小组讨论这个环节中,我们的许多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自律意识差,有的学生在探究问题这一活动中说了些与课堂无关的话语,往往又被热闹的讨论气氛掩盖了。老师发现不了问题,自然就不能流畅的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再比如导学案的设置上,东庐中学叫讲学稿,是把学生的学案、教师的教学设计案和训练案融为一体的,事实上还是与导学案大同小异。但他们的这个讲学稿编得非常严谨。教师提前准备,然后学校教研室定稿,再下发到学科组组织讨论,针对眼下的学生进一步完善讲学稿。老师在课前批阅了学生自学完成的习题后,再次修定讲学稿,做到因材施教。课后进行反思补充。最后又回到了学校教研室,为下次学校制定讲学稿提供依据。我们这些方面做得都很欠缺。再比如昌乐二中学生做预习案的时间可以充分保证,学生上晚自习时间长,这是我们没办法比的。
我们可以比较的是扬州文津中学,这是一所公办初级中学。他们没有延长学生一分钟在校时间,没有让学生多补一节课。教师却能够顺利完成“四导四学”的教学任务。细想文津中学这种模式与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也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我们所想的问题呈现出来了,他们的学生为什么可以把自学部分完成的这样好,在不增加学生在校时间的前提下,课前通过预习完成的习题做得那么认真呢?为第二天课堂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们在课堂上看到了学生的表现,不论是洋思中学还是东庐中学,随意听一节课,都是如此。学生的预习很充分,预习部分的习题做得非常认真仔细。带着问题举手发言,井然有序。就连举手发言的动作都是一个姿势。不能不使人感到惊叹。我们到底落后在哪里了,缺失在哪里呢?实际上问题的答案不难寻出,还是一个教育观念滞后所导致的。
三、教育观念滞后,淡化了学生的品行教育
我们的家长同志把眼光盯在孩子的分数上,我们的许多教师同样以学生的学习成绩来评价所教学生优劣,忽视了对学生人格培养,淡化了对学生的品质教育,也同样缺少对学生的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虽然我们也大力提昌大德育教育,倡导学生的养成教育、诚信教育和理想教育等等,但是并没有切实做到“知行合一”。因为社会对学校的评价是以教学成绩来论长短,家长对教师评价也是看能把自己的孩子教多少分,以此来定论老师的水平高低。在这样的氛围下,教师怎么能不看重教学成绩呢?有的班会课可以改成数学或英语的辅导课。晨会、夕会课也怕耽误了学生的学习,甚至把正常的课外活动也取消了。缺少思想教育这一课,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就不能够在家里积极完成教师布置的预习任务,导致教师不能及时掌握学生的认知程度。学生没有好的习惯,在课堂上说闲话做小动作,教师就不能顺利完成教学的组织引导工作。再加上盲目增加学生的学习时间,导致的是学生厌学。在这种情况下,不完成作业,上课捣乱纪律的现象出现就见怪不怪了。由此可以想象,又会导致怎样的结果呢?严重的就会出现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这样,很容易损伤学生的自尊。其结果是差生越来越差。
我们可以细心想一想,现在学生的智商并不低,有些学生相当聪明。他们摆弄起电脑得心应手,复杂的游戏也能找到制胜的招法。就是要编造一个故事也能自圆其说。学生真想学会课本上这些知识,怎么可能做不到呢?学生只要花些时间认真阅读教材,许多知识点的掌握,可以做到无师自通。这就是王力耕说的百分之七十的知识靠学生自学掌握;百分之二十的知识靠学生在探究中、互动中学会;剩下的百分之十的知识才是通过老师来教会的。这不正是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带着问题学习、老师的精讲、少占用课堂授课的时间,反过来学生不就有更多的时间来看书或做练习了吗?看来,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守规矩,把学习变成自觉的行动,才是我们急需解决的工作。
四、转变育人观念是顺利完成教学工作的关键
通过学习和反思,我们深刻的认识到,不论到什么地方学习,学的是理念,一种思想,不能照搬一种模式。如果把山东的办学模式或者把江苏的办学模式原原本本移植到其它什么地方,那就走进了教育改革的误区。由于地域的差异,观念的不同,素质的差距(当然也包括教师和学生各层面),制约着各地的办学。昌乐二中也好,文津、洋思、东庐中学也罢,这些学校多少年来总结出来的适合本学校的一整套办学模式和教育方法,我们只能借鉴。因为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那一个环节错了位,就会出问题。我们参观江苏的洋思中学、文津中学和东庐中学,这几所学校各有各校的办学风格、办学模式和一整套办学的理论体系。但细想起来,许多工作我们也在做,只是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课堂教学我们也认识到了学生先预习,认真完成课前的预习作业,带着问题来学能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并节省教师讲课的时间。学生自主学习,多动手实践,相互学习积极探究,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大有帮助等等。上述三所中学大框架都是这样做的。要说在细节上的取舍,编制讲学稿的差异,都是针对自己的学生而言的。可以在学习中借鉴。至于他们的一整套理论体系,有许多是为说明本校办学特色而精心准备的,也无需深究。但有一点是共同的,这几所中学的学生行为习惯都很好,懂规矩,能够自觉学习。这正是我们所缺少的。
【关键词】高职工程制图;课堂效率;教学方法;能力培养
0.引言
《工程制图》是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对后续课程的学习有很大影。既要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制图理论知识,熟悉国家制图标准的相关规定,学会看图,又要具备一定的绘图能力。结合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活动,我觉得,搞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对有效提高教学质量,至关重要。
1.明确教学目的,做到有的放矢——精讲
目前,高职制图课教学不管采用何种模式,作为《工程制图》的教学目标从原来的看图、画图已转向以看图为主。基于此,在《工程制图》教学中就应以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为主,使学生熟悉国家标准的相关规定,学会看图,并以此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态度。明确了这一目标,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就要做到有的放矢,该删的内容就要大胆舍弃。
2.注意多种教学方法灵活运用,以提高教学效果
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很好的启发学生,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知识转为主动学习,有信心学好,并善于学习尤为重要。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的选用教学方法,这样,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知识,而且,对学生其它能力的培养、也相当有益。
2.1设疑
课堂上,讲授内容之中,穿插给学生提出问题,能有效地调动起学生的思维,提高学习积极性。
2.2讨论
打破课堂上教师讲授,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课,记笔记的教学模式。在提出问题后,适时开展讨论,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其解决问题能力。
2.3多练?——看、画结合
工程制图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特点非常突出,将读图能力和空间想象力的培养作为《工程制图》课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需要学生抽出大量时间来练习。课堂上把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讲完之后,尽量抽取一定的时间让同学们来练习一些比较经典的习题,然后有针对性的讲解这些题,从而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比如,在讲解平面图形画法时,将纯粹的讲授、示范改为启发、分析为主,在先介绍尺寸基准,定型、定位尺寸;已知、中间、连接线段后,启发学生对所给平面图形中的尺寸及线段进行归类,明确绘图步骤,再让学生来完成,效果就非常明显。让学生在“以画带看,以看促画”的过程中,循序渐进掌握相关知识。
3.多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学习效率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的培养是多方面、多角度的,可以是课堂上教师声情并茂、富于启发的讲解、灵活多样教学方法的选用,也可以是直观形象的多媒体演示等等。另外,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也很有好处。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在学生在独立思考时,在橡皮泥上削出基本形体,再在形体上切削、穿孔,粘在一起形成组合体,甚至可以切断形体研究剖视图等等。有实物对照, 学生就不会感到抽象。这样有顺序,分阶段地训练,对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非常有效。还可以通过让学生制作模型,开展制图知识竞赛和绘图比赛等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推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4.传统与现代教学方法并用
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看,应将传统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方法结合起来使用,发挥两种方法各自优势,让学生尽可能的学会、学懂工程制图这门课程但采用现代教学手段要适度,不能过分依赖多媒体,会导致学生课堂能听懂,不会做作业的尴尬局面。
4.1使学生切实掌握方法步骤
在教学初期的基本体投影部分,分析清楚图物对应关系后,讲解绘图步骤时,边分析讲解边在黑板上用尺规示范作图,这种作图方式与学生课下在习题集上的练习最接近,可以避免学生“课上听懂了,作业时却无从下手”的常见现象。再如组合体绘图部分,按照组合体绘图的分析过程,在学生的参与下,按照绘图步骤,边分析边在黑板上作图,便可以有清晰的思路,根据有序的步骤绘制组合体视图,与学生的水平、能力、分析思维方式相适应,在该教学环节上,运用传统教学手段比运用现代教学技术的效果更好。待学生掌握了绘图的基本方法步骤以后,可以采用多媒体投影或AutoCAD软件绘图,以提高绘图效率。
4.2 把握好直观演示时机,给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
工程制图课力求建立图、物对应关系的特点,决定了直观演示在该课程中的重要地位。在教学之初,使用三维模型,建立图、物对应关系有较好的教学效果。至于组合体读图环节,主要分析对象变为视图,要求学生由视图想象构思出空间物体的形状,采用适时的直观演示,以便快速验证学生想象的正确性,纠正其思维偏差。既帮助学生掌握思维的规律与方法,又通过其自身思考、想象,提高了学生的读图能力。
4.3 多以实际的图纸为例进行讲解
工程制图的教学任务简单的说就是让学生能够看懂图纸,具有绘图、读图的能力。要想教好和学好这门课程,就要突出一个“图”字。在授课的过程中,尽量采用实际的工程图纸,找一些典型的实例来讲,结合多媒体课件,借助静态图、动态图的现代化教学工具,对学生学习和消化课程内容以及与后续专业课程的衔接是很有好处的。
5.工程制图与网络教学相结合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现在的学生往往通过网络来学习新知识。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工程制图这门课程,有必要把该课程相关的学习资料挂在网络上供学生学习下载,包括课程的多媒体课件、课堂视频、习题以及考生试卷、试题库,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进行网上测试。
6.结论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提高教学效果的途径是多方面的。教学成功与否,学生学习效果如何,取决于教师能否有效利用课堂时间,抓住学生思维的规律,让每一分钟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余明浪.《工程制图》教学改革的反思和探索[J].工程图学学报,2009,(5):157- 161.
关键词: 导学案 高效课堂 运用方法
高效课堂的核心不是课堂,而是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研究学习这一学风的形成,我们要围绕这个核心去设计我们的课堂,那么如何设计课堂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研究的欲望呢·那就是“带着任务去学习”,通过巧妙地设计导学案让更多的学生展示自己,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高效课堂”至少在教学时间、教学任务量、教学效果等三个要素方面有突破,概括为:轻负担,低消耗,全维度,高质量。不难看出高效课堂对运用导学案的要求是非常之高的,要实现对高效课堂的引导,如何运用导学案至关重要。
一、引导高效课堂的前提——导学案的准确定位
导学案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导学案是经教师集体研究、个人备课、再集体研讨制定的,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素质教育要求为目标编写的,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导学案包括预习、探究、训练和反思四部分,指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知识、获得能力,并借助导学案的使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导学案的运用对课堂教学的引导是贯穿全过程的,教师引导离不开导学案,课堂交流离不开导学案,课堂展示离不开导学案,课堂生成离不开导学案,课堂点拨离不开导学案,学后反思离不开导学案。导学案作为引导高效课堂的有效载体,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引导高效课堂的关键——导学案的编制
导学案的编制是其在运用过程中成功引导高效课堂的前提,导学案的编写应遵循由易到难、简明扼要、可重复使用以及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具体来讲,导学案中的问题设置应遵循探索性原则、启发性原则、灵活性原则、梯度化原则、分层设置原则和创新性原则等。编制导学案的基本理念应以设疑激趣为先导,揭示规律为重点,精点精练为策略,主动参与为途径,创新思维为核心,评价激励为方式,整体高效为目标,打造导学案导引下的高效课堂。
三、引导高效课堂的保证——导学案的使用
(一)导学案使用的一般流程
课堂前2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新课,学生应适度浏览新学案,结合教师的引领初步了解新学案。
自主学习约10分,教师点明本节课教学目标,学生对照导学案上教师设计的问题、创设的情境或导读提纲有序开展学习,独立做题,初步感知内容,学生对自主学习过程中的疑点、难点等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及出现的问题做好记录。
合作探究约15分钟,先进行小组交流,学生将自主学习过程中的疑点、难点等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交于学习小组,小组成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探究,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思路,将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的疑点、难点等仍不能解决的问题做好记录。接着进行班内交流,小组间合作将存在的难点问题交于其他小组及成员帮助解决,仍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做好记录。
成果展示约10分钟,可依托导学案上教师预设的问题,就小组合作探究的成果进行交流展示,展示个人才华与小组智慧。展示方式可以由各小组商定或教师指派组员上黑板展示,也可以进行口头讲解。教师汇总学生交流展示中出现的问题,准确把握各小组合作学习中遇到的疑点、难点及重点问题。
精讲点拨约5分钟,教师根据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发现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帮助学生解疑答难、总结规律,理清方法与思路。
巩固检测约3钟钟,以本堂内容为中心,精选题目,进行当堂达标检测。通过教师抽检、小组长批阅、同桌批阅等方式掌握学生的达标情况,结果在全班反馈。
(二)导学案使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避免为了完成教学任务,降低导学案的效用。导学案本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自主发展的导引,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老师由于受到时间的限制,常常做了本应该由学生完成的事情。不能尊重、信任学生,不能留出时间和空间给学生,使其主体地位不能凸显出来。例如导学案中的科学探究部分就没有完全发挥出它的作用,很多科学探究需要学生动手、思考完成的却变成了老师演示、讲解完成,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根本就无从谈起,也无法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进行思维碰撞,动态生成知识。
2.避免“导学案”与“教材”之间频繁转换,使学生精力难以集中。导学案的使用要求全体学生必须时刻跟上老师的教学进度,否则学生容易中途掉队。实际上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存在较大的差异,还有一部分学生在来回转换的过程中掉了队。由于小组和小组之间、小组内部各个成员之间存在差异,如果缺少对各小组采取有效及时的奖励措施,在小组合作这一环节上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合作的激情,课堂往往还是少数人的课堂,依然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游离于课堂之外。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活动的掌控与调节非常重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变成放手不管,听之任之。
四、引导高效课堂的延续——导学案的修正
在任何一节课中都可能出现教师意想不到的情况,教学活动的发展和学生的思维反应也不可能与教师课前的设想完全一致,因此导学案的形成绝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必修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现场反应,对导学案进行必要的调整,不能死板教条地不管学生的学情,完全按照导学案预先设计的内容进行教学,必须及时调整以适应不断变化的课堂教学进程。教师在结束课堂教学之后,还应根据对学生作业的批阅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总结、积极撰写教学反思,反思“导学案”的设计,将不合理的部分修正,供以后参考。
实践证明,导学案的教学模式是科学的、成功的,是富有创新教育气息和生命力的,关键在于我们怎样精心编写它,在使用的过程中怎样让其充分发挥作用。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导学案也不例外,我们只有科学合理地利用它,它才能成为我们的好帮手。总之,只有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知识,并逐步升华为一种学习能力,才是导学案真正发挥引导高效课堂的作用的体现。
参考文献:
一、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和谐课堂的基础。
有学者认为:和谐社会是一种有层次的和谐,其核心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即人与人的和睦相处,是保证社会机体协调发展的基础。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人与人的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和谐课堂教学的基础。教师要善于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和谐的课堂气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轻松的教学流程
保持好心情,才有好气氛。在课堂上,教师首先要轻松起来。试想,铃声响后,学生看见讲台前黑着脸的老师,谁还能轻松起来。因此,教师要努力保持微笑,让微笑成为教师课堂上的基本面部表情。其次,教师不要刻意让学生体验学习压力。
2、幽默的教学表达
幽默是一种智慧,它常常给人带来欢乐,并给人以启迪,其主要表现为:教师讲课生动形象,机智诙谐,妙语连珠,动人心弦。有时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犹如画龙点睛,给学生以启迪。
二、让学生体验成功是和谐课堂的根本
新课程发展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课程目标所确定的都是新世纪我国国民的最基本素质。怎样让每一名学生,尤其是中游、学困生获得成功呢?简单的说“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快反馈”。
1、低起点:教学中可采取的方法:教授新知识时用原有知识作为起点,用鲜明的实验或直观表象作为起点,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作为起点,用与本课内容的相关故事片断、科学史作为起点。
2、小步子。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步子减小,尽量考虑能使学生成功,从而使学生每步都有进展,每时每刻都处于积极学习状态。
3、多活动。首先,教师把时间空间还给学生,其次,处理好自主和合作的关系,容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而对于学生来说思维有困难的问题则需要合作、交流、多维互动。
4、快反馈。①课堂上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表情,倾听课堂上声音,及时调节教学。② 教学中有教师讲、学生练,更要有教师的查,一定要走下讲台,走近学生,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③对学生的成功及时欣赏,提实学生自信心和成就感。
三、生活化、人文化走进课堂,是和谐课堂的支撑
和谐的课堂应充满“生活味”和“人文味”,这样更能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课堂上应竭力在“人文”和“生活”的碰撞中,促进学生整体性的发展,让课堂充满灵性,充满智慧,充满和谐。
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生活就处处有科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依据学生特点和教材的实际,把生活带近课堂,整合教学资源和生活资源,不断充盈学生的生活世界,开拓生活世界,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科学世界对生活世界的提升意义,让小课堂变成大社会,让学生在小课堂中领悟生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促进师生教与学的联动与和谐。
1. 五环节教学框架。
第一环节:创设和谐氛围,灵活组织教学,此环节,教师运用谈话交流、课件吸引、音乐陶冶、猜谜激趣、才艺展示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情境的设置既有启发性,又力求有思考性,为下面的教学创造条件。
第二环节:抓住有利时机,高效思维对话。教师必须深入地钻研教材,以自己的博学抓住有利时机,与学生进行高效的思维对话:在重点处使学生直击要点;在难点处使学生解决困惑;在易混淆处让学生学会辨析;在思路多样处使学生拓展思维;在学段结束时对话,让学生学会总结。
第三环节:提供广阔空间,深入合作探究。师生的思维对话激发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使他们产生了解决疑难的冲动。这时候需要教师及时地为学生提供合作探究的空间。
第四环节:研究不同学生,扎实巩固拓展。注意观察不同水平的学生学习情况,要保证每一种类型的学生都能达到各取所需。练习设计层层递进,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享受到学习的快乐。信息反馈及时准确,适时地查漏补缺、调整方向,做到当堂知识当堂消化。
第五环节:延伸愉悦情趣,精心设计作业。
(1)基础性作业。由教师或学生根据教学和学习情况设计。作业由家长辅助检查,并就学生作业态度、用时等方面进行留言。老师批阅时则把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写下来,以便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在校表现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基本性作业加强了家校沟通,提高了学生的基本技能。
(2)拓展性作业。包括以下三大类型:“延伸空间”把基础知识加以拓展延伸,让学生巧思妙想,提高解决问题能力;“深入生活”设计一些理论联系实际的作业,使学生能把课本上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体现学以致用。“错例剖析”是把学生学习中错误的题型加以积累、分析、整理,并根据错题类型选出相似的题加以练习巩固。
2. 三大教学策略。
(1)准备性策略。注重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努力抓好课前预习环节,打造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和意识。指导学生做课前准备,主要采用搜集资料法、调查访问法、整理答卷法、课前实践法等策略引领学生初步了解所学内容,首先在自己的头脑中建构知识体系,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2)有效性策略。在“课堂五环节”教学过程中,一要体现三维目标,树立“三维一体”的教学价值观;二要重视学科学习方法的全面指导,寓学法指导于教学之中,培养自学能力;三要把一节课的最佳时域5~20分钟用好。抓住知识的重难点、技能的训练点、能力的培养点、教育的渗透点组织交互反馈和有效生成。
(3)巩固性策略。教师要依据学生特点设置由浅入深的巩固性作业。
二、行动研究,践行模式——规范教师的课堂行为
1. 着力强化课程目标意识。组织教师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在仔细研读教材和全面分析学情的基础上,通盘考虑总体目标、学段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保证每节课都有可检测的知识技能目标,并分解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加以落实。同时,注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目标的有效体现。
2. 深入课堂进行行动研究。我们通过一系列的教学研讨、同课异构、示范课、公开课、达标课等方式促动教师的课堂行为,在实施的过程中逐步推进课题改革,使“和谐、高效”回归常态 。
3. 深度研讨“常态课”。我们努力做到立足“常态”,全面提高高效课堂的规范性,不折不扣地落实到每门学科、每位教师、每一节课,使课堂规范和要求的执行“常态化”。教导处例行每周不定期地实行推门听课,调度教师常态课的实施状况,及时发现问题整改落实。
三、以人为本,关注成长——实现师生和谐同步发展
成功体育,顾名思义主要是指实现体育教育的成功,这是建立在整体分析的基础上而实现的,而不是以仅有的几个优秀的学生为培养目标的教育方式。在具体的教育方式上则通过对不能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的学生,采取改变教学方法、降低教学难度等方法,努力为每一个学生创造一个尝试成功的机会,使他们能够依靠自己的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的一个过程。通过学生对成功的体验,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扎实的基础,为他们的主动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本论文在写作过程中始终围绕着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教学思想,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兴趣为契机,并在此基础上展开了探讨。尤其是对于刚刚步入大学阶段学习的学生而言,有着极为重要的研究价值。
一成功体育在高校体育课堂中应用的理论分析
1动机的方向和强度是成功体育的决定因素
动机作为推动人们进行活动的内在因素,有多种表现方式,其基本含义包括:动机能够引起并维持个体自身实现自身目标的一系列活动,从而满足个体的理想。一般而言,在个体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动机往往表现为个体的内在过程,而个体的这种行为表现为这种内在过程的结果。总体而言,动机的作用主要有三大类。首先一个作用是动机具有始发作用。这种始发主要表现为动机能够引起和发动个体从事某一活动;其次一个方面则表现为动机具有指向、选择作用,也就是说在活动中,个体能够根据自身的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从而更好的实现目标;最后一个方面则表现为动机的强化作用,相关的研究表明:在实践的过程中,动机能够起到增加、抑制某一活动的力量。
事实上,在心理学领域往往都是从“方向”和“强度”两个角度来看待动机问题的。所谓“方向”指的是个体做某件事的原因,这往往与自身的目标选择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强度”则是指个体为了达到自身的目标所正在付出的努力,这则与个体的激活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就影响动机的这两大因素而言,主要有两个因素,一种是源于个体自身的内部需要的影响,主要是指个体因对某件事物的缺乏而引起内心的紧张和不舒适感,在这种条件下则需要一种能产生愿望或者推动行为发生的一种力量;另外一种则是源于个体的外部因素的条件。就这一环境而言主要是指来自个体之外的各种刺激的影响,这其中既包括生物性因素的刺激,又包括社会性因素的刺激。环境因素是产生动机的外部原因。
2自我效能对大学生成功体育的影响
自我效能主要是指个体自身对完成一项任务所持有的信心和期望,也指个体自身完成该项任务所具备的潜在的认识。影响自我效能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方面主要是指行为成就,研究表明,效能期望的实施主要取决于个体在过去发生了什么,具体而言,过去的成功往往会导致较高效能期望的产生,反之,则会产生较低的效能期望。第二个方面则是替代经验,主要是指通过对他人成败的观察可以对自我效能产生于自身的成败相似的结果。第三个方面则表现于言语劝说方面,如果个体自身所尊敬的对象强烈认为该个体有能力胜任某一任务的时候,能够有效提升个体自身的自我效能。
3合理的归因是成功体育发展的首要捷径
归因主要是指个体通过对自己或者他人的行为进行判断、分析以及指出性质或者推论其原因的过程。事实上,这种过程贯穿到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领域,是人们自然而然、随时随地都能可能发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都会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进行分析,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这种方式不仅对人的情绪体验还是对今后的影响都会产生积极性的影响。在对诸多因素的分析中以能力、努力、运气和任务难度尤为重要。总体而言,成功的人往往都会把自身的成功归结为自己的能力强,而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身的努力上的不足,认为只要在以后的日子里继续努力,就一定会获得成功。相反,对于经常失败的人而言,偶尔的成功对他们来说,不是努力的结果而是运气好、任务简单的结果。而对于失败则认为这是应该的,是由于自身的无能造成的。因此认为再次成功的把握不大,这种人往往采取退让姿态。
二成功体育理念在普通高校体育课堂教学中实现的途径
1适当降低难度让学生体验成功
降低难度法,顾名思义就是指在教学的过程中,适当降低个体从事的某一项任务的难度。这种方法的实现并不是一概而论的,相反而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个体自身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有一个比较细致的了解,以便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能做到每一个学生都能“跳一跳能摘桃”。从而尽可能减少因挫折事件所引发的失落感现象的出现,使学生能够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众所周知,学习是个体对知识的一种能动性的智能化的加工活动。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只有实现了对主体的能动性的调动,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做到举一返三,触类旁通,继而加深他们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从成功教育的理念我们可以发现,成功体育的出发点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在这种发展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喜悦的一种方法。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在充分掌握学生差异的基础上给每一位学生制定一个自身能够成功超越而又民主的学习氛围和环境。在教学目标上要做到分层提要求,在教学方式上则要重视课内反馈的重要性,并通过强化与矫正等环节把影响学习的障碍最小化;在教材的解读上则要找准起点,并在此起点上进行递进式的教学。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深入,既能在这样一些阶梯型的学习中充满自信,又能够在学习中感受到学习所带来的喜悦,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获得成功的欲望。事实上,这种递进式、分层次的教学正是因材施教的一种体现,其最初的动机便是能够通过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来促进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自身原有的基础上取得进步。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走出以竞技运动为纲的束缚,以培养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为核心,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基础,着眼于学生终身体育的发展。
2依据学生的智力特点在实践中体验成功
随着教育内涵的不断深入,智力在教育中所占据的成分也逐渐凸显出来,这对体育教育而言有着极为深刻的启示作用。首先在体育教育中应该树立人人都能实现成功的教育理念,今天的教育的最大目标争取学生在未来的成功,并能够培养出社会所需求的人才,这应该成为体育教育的最主要的目标之一。因此,在体育教育中应该深入了解学生的智力,实施个性化的教学。就个体的智力而言,又是由分析性、创造性和实践性等几个方面构成的,也正是这几个方面的差异决定了个体在智力上的差异。在体育课的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根据斯滕伯格创造力的投资理论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不仅不怕别人的怀疑与嘲笑,而且还敢于与公众和世俗对抗,也正是由于这种因素使得他们能够不断登上新的高度。但是,我们也应该密切思考目标与个体之间的关系,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为他们制定一个合乎要求的目标。
3为学生创造一个表现自我的平台
当学生通过对本专业的一段时间的学习后,不仅对本专业内的知识会有一定的了解,而且专业技能也会有不同程度上的提高,在这种条件下,如果能够为他们创造一个自我表现的平台的话,不仅有利于增加他们学习的热情,还能够增加学好的信念。在学生刚接触到专业课程的学习的时候,学生能否体验到学习的成功感的主要因素在于教师是否能够及时捕捉到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成功点,一旦当学生真正融入到教师预定的目标中的时候,学生自身便能够发现自身的成功感,这也就实现了成功体育教学的目的。学生也会把自身在课程学习中所获得的成功感带到自身的生活中,并在生活中寻找自己生活的意义与快乐健康的生活态度。他们会发现成功无处不在,只要你去寻找。在这样的过程中,表现自我的平台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那就是不再由教师为学生提供,而是学生自身在寻找表现自我的平台。这是成功体育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阶段,可以说是质的改变,主体的回归。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成功体育的实施的目的就是在相信每一个学生都存在着成功的潜能和希望,而且通过合理的计划与任务的安排最后都能获得成功,从而改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和锻炼中经常失败的失望动机,让学生不断在学习中感受成功的情绪体验,从而从根本上使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学习发生态度的转变,产生兴趣、养成习惯、主动参与。这种教育方式是以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为基本手段,以教师获得成功技能为途径,把提升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作为教学的基本任务,以培养学生的成就动机和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作为主要目标的素质教育模式。因此,体育教学不仅仅是为了传递体育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通过体育的学习,接受体育精神、体育思想、学习方法的熏陶,并将其迁移到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去。
参考文献
[1]刘华山.动机论———迈向二十一世纪的动机心理学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